出口贸易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02 01:08:59

出口贸易情况

出口贸易情况篇1

加工贸易出口基本持平

今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54.72万吨,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3%和增长0.6%。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42.75万吨,出口额18.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71%和1.04%;来料加工出口量11.98万吨,出口额6.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5%和5.76%。

一般贸易出口略增

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125.17万吨、出口额71.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58%。墨鱼鱿鱼及章鱼、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蟹类、大黄鱼、淡水小龙虾等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65.7%。其中,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量额双增,墨鱼、对虾、蟹类、大黄鱼出口量额双降,鳗鱼出口量增额减。由于连续两年养殖病害高发,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下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成为周边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大国争相抢占的市场,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由对虾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今年上半年对虾出口量继续大幅下降。罗非鱼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一季度明显回落。鳗鱼出口形势较一季度明显好转,出口价格略低于上年。

日美欧韩市场明显复苏,东盟香港市场持续低迷

过去几年我国对东盟、香港、台湾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传统的日美欧韩市场出口占比逐年萎缩。但今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我国水产品对其出口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而东盟和香港市场则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美国、韩国市场明显向好,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0.33%和25.82%。对日本出口量增额减,和鳗鱼单价下降有较大关系。欧盟市场持续复苏,出口额已由一季度的小幅下降转为小幅增长。香港和东盟出口量额双降,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5.45%和18.49%。

主要省份出口形势向好 多个省份出口额呈两位数增长

受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数据年初呈现下行趋势,3月份以后逐步企稳回升,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形势也逐月向好。上半年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河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58%。其中,福建省虽然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6.15%和10.37%,但降幅已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山东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4%和3.08%,出口额已和福建省基本持平;广东、广西出口量减额增;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出口量额双增,其中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11.24%、12.65%、21.55%和31.25%。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位列前三。其中,湖北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9%和38.2%。

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量减额增

出口贸易情况篇2

【摘要】根据美国联邦政府2009年国际贸易海运统计数据,对美国国际贸易海运的发展,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海运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尽管金融危机正逐渐消退,但其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海运状况难以在2010年全面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关键词】海运;国际贸易;金融危机;货量;货值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其后果也反映在美国与其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和海运方面。中美之间贸易关系紧密,港航业直接感受到这种变化。

1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12.15亿t,其中:出口货量4.52亿t,进口货量7.63亿t;国际贸易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货值亿美元,进口货值亿美元。

次贷危机在2006年底初露端倪。2007—2009年各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见图1。从图1可见,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进口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2009年初开始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从2007年初到2008年初,海运出口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2008年初到2009年中,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下半年以来又呈现增长趋势。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的变化情况,与金融危机打击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美元贬值等原因导致美国出口产品成本下降、油价剧烈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况表明,美国国际贸易及海运需求在恢复之中,但是要恢复到与次贷危机之前相当的水平还有待时日。

2004—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和货值年增长率变化见图2。从图2可见,自2004年以来,美国进口海运货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出口海运货量只从2009年开始下降,这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09年才有充分表现有关。2009年之前,进出口海运货量和货值均呈现基本类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变化并不大。但是2009年情况有所变化,进出口海运货值的下降率均大于货量的下降率,表明单位海运货物重量货值在降低,这与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货物价格下跌以及运输货物构成变化相关。

2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影响反映在美国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上,表现为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达到创纪录的13.82亿t,其中:出口海运货量3.81亿t,进口海运货量10.01亿t。与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与不同区域(美国的海运统计分亚洲、南美、北美、非洲、欧洲、中东、加勒比、前苏联、中美洲和澳大拉西亚等10个贸易伙伴区域进行)间海运货量变化情况见表1。

与次贷危机前的2006年相比,2009年美国除了出口到北美的海运货量有所减少外,出口到其他各个区域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增加,出口到亚洲的海运货物净增量最大,占美国出口海运货净增量的64.74%;出口到南美的海运货量增长率最高,达到39.06%;除了自前苏联进口的海运货量增加外,自其他区域进口的海运货量均有所减少,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物净减量最大,占美国进口海运货净减量的22.94%;自亚洲进口的海运货量减幅最大,达到38.46%;在所有贸易伙伴区域中,除了与前苏联和中美洲之间海运货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出现下降,其中:北美下降率最大,亚洲下降率最小。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反映美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海运货物结构的调整情况。由于金融危机下美元贬值、贸易不平衡、劳动力成本提升、石油价格飙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国际贸易海运量出现上述变化。

3中美之间的海运货量和货值

2009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达到万t,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万t,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万t。中美之间海运货值达到亿美元,其中:出口至我国海运货值448.65亿美元,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亿美元。

在美国的贸易伙伴国家(地区)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量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排第7位,排在第1至第6位的依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委内瑞拉、墨西哥、欧盟、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撒哈拉以南非洲排第3位。其中:美国出口至我国的海运货值排第2位,仅次于欧盟,东盟排第3位;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中美之间的海运货值排第1位,欧盟次之,日本排第3位。

2004—2009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变化情况见图3。2004年以来,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呈现较为稳定的逐年增长态势,但2008年的年增长率有所回落,2009年有大幅增长;2004—2006年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逐年增长,2007年大幅下降,2008—2009降幅逐渐加大;2004—2008年,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量占美国出口海运总量份额比较稳定,保持在9.60%左右,2009年有较大增长,达到14.52%;2004—2006年,自我国进口海运货量占美国进口海运总量份额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之后逐年小幅下降,2009年为6.11%;2004—2006年中美之间海运货量逐年增长,达到1.11亿t,之后数年稳定在这个量,占美国国际贸易海运货量的份额呈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9.27%。

2004—2009年,美国与我国海运货值变化情况见图4。2004—2008年,美国出口至我国和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均逐年增长,但是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的年增长率逐年回落;2009年,出口至我国海运货值只有0.05%的微幅增长,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出现下降且下降率高达16.01%;2004—2007年美国出口至我国海运货值占美国出口海运总值份额逐年增长,2008年出现下降,2009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率达到12.21%;自我国进口海运货值占美国进口海运总值份额的变化情况,与出口到我国海运货值占美国出口海运货值份额变化情况类似,2009年达到26.49%;2004—2008年,中美之间海运货值逐年增长,达到亿美元,2009年出现下降;2004—2007年,中美之间海运货值占美国国际贸易海运总值的份额逐年增长,达到19.61%,2008年出现下降,2009年增至21.97%。

出口贸易情况篇3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服务贸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行业领域不断拓展,经济总量有所提高。面临国际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在上海、江苏等地的服务贸易已取得较好成效的情况下,深圳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为指导方针,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水平,培育一批在全球服务贸易竞争中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深圳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服务贸易相关局、机构的大量调研,对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

2关于服务贸易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精确解释。比较公认的是由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提出的“国际服务贸易”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或自然人的商业存在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在GATS的界定中,国际服务贸易通常有四种提供方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有两种口径:一是国际收支(BalanceofPayments,以下简称BOP)统计,主要反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创汇和用汇)情况;二是外国分支机构(ForeignAffiliatesTrade,以下简称FAT)统计,主要反映服务贸易开放度(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

我国对服务贸易的项目分类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基础上做了一些小调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划分为13大项,分别是: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显然,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服务贸易统计属于BOP统计,但它内含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所以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体系。

3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

深圳市作为一个仅有25年历史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靠大量“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和房地产业起家,因此,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贸易基础十分薄弱。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发展迅速,拉动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和CEPA的实施,为深圳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历史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

3.1深圳市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深圳市近年虽然加大了对服务贸易支持的力度,但由于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使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一方面,深圳市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来牵头协调指导全市的服务贸易工作,造成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的乏力;另一方面,深圳市服务贸易的某些行业仍存在管理或服务的“盲点”,某些服务贸易行业或项目没有归属到政府服务部门的视野中。因此,深圳市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与壮大。

3.2基于BOP统计的深圳市服务贸易基本状况

BOP统计,主要反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创汇和用汇)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已经建立了深圳服务贸易BOP统计指标体系并积累了近年的相关数据。

3.2.1服务贸易总量较小,出现稳步上升势头

根据深圳市外汇管理局提供的2000~2004年BOP统计数据,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2000年为17.2亿美元,2001年为19.1亿美元,2002年为29.8亿美元,2003年为41.2亿美元,2004年为6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8.8亿美元、17.7亿美元、25.1亿美元和35.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3.7%;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为8.7亿美元、10.3亿美元、12.1亿美元、16.1亿美元和2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7%。

3.2.2服务贸易总额占深圳市贸易总额比重较小,逐年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0~2004年,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含口岸货物和服务)的比重由2.7%上升至4.1%,年均增长8.7%。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47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出口77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服务出口额只占外贸出口量的0.2%;进口694.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服务进口额只占外贸进口量的0.9%。但总体来看,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顺差总额达到84.1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逆差,2002~2004年又转为顺差,到2004年顺差额达到11.3亿美元。

3.2.3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较小,但逐年提高

2000~2004年,深圳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4%上升至8.6%,2004年比2003年增长67.4%。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上升至5.1%,2004年比2003年增长70.6%;服务贸易进口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2%升至3.5%,2004年同比增长73.9%。

3.3基于FAT数据的深圳市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基本状况

3.3.1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大致情况

FAT统计,主要反映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笔者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借鉴上海市在此方面的做法,尝试用FAT数据描述深圳市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

(1)总体情况。入世以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目前除金融、保险的部分项目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深圳市已向全球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领域。2000~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实际到位金额由2000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6.2亿美元,年均增长达37.7%;但是,在2004年却下降到5.0亿美元。

此外,深圳市利用外资签订协议(合同)项目由2000年的380项增加到2003年的1294项,年均增长达50.4%;2004年出现了明显下降,降至482项。协议利用外资额稳中有升,由2000年的4.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8.6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57.1%。在2003年以前,深圳市服务业引进外资形势喜人,但自2004年情况急转直下,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2)结构分析。2004年与2003年相比,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新批准合同外资金额16.32亿美元,占外商总投资的38.8%,提高3.14个百分点。在CEPA带动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资项目为37个,同比增长117.7%;新增合同外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405.0%,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3.3%升至16.4%。截至2004年底,深圳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项目(企业)3176个,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仓储业,到2004年有188项,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为53.3%;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到2004年有178项,在2003年时有298项之多,同期年均增长率为92.7%。

3.3.2服务业境外投资情况

(1)在服务业方面,2000~2004年,深圳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的营业额从1.8亿美元上升到19.2亿美元,年均增长12.9%。从运输业出口情况看,由2000年的3.75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82亿美元,年均增长36.0%。从旅游业贸易情况来看,出口额由2000年的1.0亿美元下降到2004年的0.2亿美元,出现了负增长。从金融服务贸易来看,除2000年出现过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2002年逆差额超过0.02亿美元。咨询服务贸易出口方面,2000~2004年均保持增长趋势,且顺差比较大,出口额从2000年的0.3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4亿美元,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68.2%。

(2)根据外商投资深圳服务业主要行业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从投资金额所占比例看,效益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实到资金占比从2000年的4.1%到2003年的9.1%(深圳市统计年鉴中2004实际利用外资额数据暂缺),这主要源于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动运输及相关物流业务的快速增长。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实到资金占比都维持在12.0%左右,在2002年回落到10.4%。

(3)根据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等产业。2004年外商投资这三大产业的实际资金额累计达到2.1亿美元,其金额分别为1.1亿美元、1.9亿美元和0.1亿美元,但同比减少了61.2%、71.1%和93.1%,出现了较大下滑。

3.4近期促进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着发展服务贸易的长期规划与近期举措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深圳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深圳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可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予以实施:

(1)成立由市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服务贸易协调小组,小组成员是与服务贸易有关的政府各主管部门。该小组的职能是:协调各主管部门工作;配合市府法制办制定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以管理企业和监督市场;制定服务贸易产业政策,并通过市一级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落实产业政策;考核各部门服务贸易工作绩效,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指导协会工作。这样做可以尽快明确专门的主管部门或机构,有利于深圳服务贸易更快的发展。

(2)在市贸工局成立服务贸易处,作为全市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的常设机构。

(3)由市服务贸易协调小组责成并协调市外管局,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供基于BOP统计口径的服务贸易数据;责成市统计局建立基于FAT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并定期向有关部门内部提供。

(4)协商有关部门,调整深圳市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范围,在支持货物贸易的同时,亦支持我市服务贸易的发展。

出口贸易情况篇4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极大地发展,但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致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成为发展速度的代价。为使对外贸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创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而从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建设应重视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和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论文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评价指标 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1.规模效应 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一定和产业结构的布局一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污染系数和生产布局一定的情况下,贸易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也就是说对环境是有害的。 2.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产生于贸易活动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多元化生产的国家会趋向于专业化生产,而且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其他产品。对于一国的环境来说,如果扩大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规模缩小的进口部门,则该国的结构效应就是正的,也即自由贸易会使该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反之则结构效应为负,开展自由贸易将使该国的环境状况趋向恶化。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指的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降低。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增加,对“洁净环境”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人们愿意支付更多的钱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的产品。在不存在“政治失灵”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法规,使生产单位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下降,促使环境改善。 二、对外贸易与我国环境污染 1.出口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4%,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人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如棉印染,丝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都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吴江盛泽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盛泽丝绸享誉国内外,但是当地丝印染业的发展却给盛泽镇河道下游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水污染,使渔业生产连连遭受重创。 2.进口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目前,中国每年都进口大量的ODS(臭氧层损耗物质)和化肥、塑料薄膜等环境污染物。首先,进口CFC(氟氯烴,又名氟利昂)和使用CFC的空调器、冰箱等,加重了中国环境的压力,并增加了中国淘汰这类ODS难度,进而影响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其次,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使地面水富营养化,易造成赤潮并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易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蔬菜等农作物也会受污染;而且还使土地严重板结,最终失去农业耕种价值。另外,中国自20世纪70年末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面积已扩大到5000余万亩。由于塑料薄膜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需400年之久),故形成“白色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在每亩地有残膜3.9公斤的条件下,玉米产量下降11%~12%,大豆下降5.5%~9.0 %,蔬菜下降14.6%~59.2%。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理论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贸易增长的牺牲品,对外贸易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只重视出口多少,进口多少,比过去增长多少,评价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多,评价外贸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少;对外贸成绩掩盖下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视而不见。 传统外贸发展观没有跳出贸易本身看问题,就贸易谈贸易。其发展评价指标概括不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全貌,更反映不出其发展规律。创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 须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着眼,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和综合功能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目标,以开放、改革、发展为设计基本取向,使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规律性。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外贸易规模总量评价指标、服务或货物贸易总量比例评价指标、贸易收益增率比例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技术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等七个评价指标。从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研究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和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1.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生态效益是指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对外贸易本身只是一种交易行为,但是支撑这些交易行为的是交易商品的物质生产。在这种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料等,必然要消耗或开采一定的物质资源。对外贸易的发展固然要以一定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但不一定要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只有对外贸易的短暂效益,而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就谈不上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一,对外贸易源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必然要服务于自然。如果只有索取,没有奉献,必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相容关系遭到破坏,人类自身也必然受到惩罚。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就是从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对外贸易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摒弃单纯以追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 对外贸易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引用绿色产品贸易额作为评价指标。指一定时期内绿色贸易额在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适宜于货物贸易分析。它可取三个数据:进出口生态效益、出口生态效益、进口生态效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进出口生态效益=绿色贸易额(绿色出口额+绿色进口额)/进出口总额 出口生态效益=绿色出口额/出口总额 进口生态效益=绿色进口额/进口总额 用一定时期绿色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来反映对外贸易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程度,能够及时监督贸易与环境相关性,调整进出口贸易对环境与生态的不利影响。其比值越大,说明对外贸易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小,这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就越好;反之,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大,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越差。出口生态效益指标评价出口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进口生态效益指标评价进口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其道理是一样的。政府及企业应根据检测指标及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防止对外贸易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扩大。 2.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指标 对外贸易资源效益是指对外贸易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对外贸易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高,则对外贸易资源效益好,反之则差。 资源是对外贸易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特别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的永续性,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更为重要。 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开采水平,也不过够开采100年左右,我国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开采水平,不够开采40年,所以全力防止地球生态资源的衰竭和灭绝,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既是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外贸易资源效益评价就是从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角度来评判对外贸易,以期达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可引用单位耗材量和单位耗能量来评价,即一定时期内每出口或进口1个美元消耗多少原材料,一定时期内每出口或进口1个美元消耗多少能源,主要用于货物贸易分析。它可取三个数据,进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效益、进口资源效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进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量(单位出口耗材量+单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额/进口资源量(单位进口耗材量+单位进口耗能量)×进口额 出口资源效益=出口资源量(单位出口耗材量+单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额/出口额 进口资源效益=进口资源量(单位进口耗材量+单位进口耗能量)×进口额/进口额 单位耗材量与单位耗能量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资源的利用开发率,它等于出口或进 口耗材或耗能总量与出口或进口之比,主要运用于货物贸易分析。该比值越高,说明资源的利用开发率越低,这时出口量越大,对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就越不好;反之,则资源利用开发率就越高,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就越好。 进出口资源效益反映的是出口与进口资源的比率情况,其比值大于1时,说明出口资源量大于进口资源量,此时比值越大,出口的规模越大,则资源消耗的越多;其比值等于1时,说明出口资源量与进口资源量相等;其比值小于1时,说明出口的资源量小于进口的资源量,此时比值越小,相对于进口资源来说,对本国的资源消耗越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就越好。出口资源效益反映的是出口资源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其比值越高,说明出口对资源的依赖越大,出口是以资源为代价的,出口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如果此时不计资源的总量和补给情况,一味地追求出口的规模总量,那么规模总量扩张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就越不好;反之则越小。进口资源效益反映的是进口资源与进口额之间的关系,其比值越大,说明进口资源性商品越多,对国内的资源补充程度越大;反之,则对资源补充程度越小。

出口贸易情况篇5

【关键词】广西;东盟;贸易;竞争力

【作 者】周建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广西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3-0189-009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the trade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 in the 21st Century

Zhou Jianming

Abstract:There has been great progress on the trade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 in 21st Centur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bri ngs hug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SEAN.Although trading volume of both keeps growing,Guangxi Pr ovince has limite market share within major countries of the ASEAN.On Vietnam ,Singapore and Thailand market,growth rate of export of Guangxi Province is sti ll lower than other’s import growth rate and the market shrank,wh ile the export volume of Guangxi Province increases year after year.As the duty decrease for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effects the export trade of Guangxi Province to the ASEAN, the export advantages of Guangxi Province is getting weak.

Key words:Guangxi;ASEAN;trade;competitiveness

贸易竞争力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东盟贸易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倍受关注的问题,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桥头堡,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随 着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不断升温,广西与东盟的贸易也在持续发展,然而在持续发展的背后,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力如何,至今却未见有专文进行论述,本文便是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贸易竞争力的问题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如何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仅是从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探讨。

马库森(Markusen)认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如果某一产业在国内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下降或者其在国内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上升,并且进口总额在国内市场上占生产和消费总额的比例缩小,则该产业缺乏竞争力;如果一个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下降或在世界市场上该产业产品的进口总额中该国家所占的份额上升,则说明该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1]这里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分析出口竞争力,换一句话说,市场占有率高, 意味着出口竞争力强,反之,则表明出口竞争力弱。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首先对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市场渗透率情况进行一些分析。看广西在整个东盟市场份额的变化:

首先,由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就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市场渗透率作一个基本的分析。

印尼是东盟的经济大国,对外贸易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尼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百亿美元,据报道,2007年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额达到250 .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提前一年实现两国领导人设定的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0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我国出口1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5%[2];而从表1可见, 印尼从1996至2005年10年间进口总额仅增长了23.77%,同期广西对印尼的出口额则增长了691.41%,增长率远远高于印尼进口增长率。尤其是2004年东盟农产品关税下调以后,出口额更是成倍增长。市场份额1996年时广西出口商品占印尼进口商品市场的0.016%,而至2005年,市场份额已达到0.094%,尽管这个份额的绝对数仍然不高,但其发展趋势显示出广西出口商品在印尼市场上的良好前景和后劲。

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从1988年至1997年连续十年保持了经济增长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中国与美国、日本等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马来西亚的进口贸易额2005年比1996年增长了51.67%,同期广西对马来西亚出口增长了59.17%,广西出口额增长的速度略高于马来西亚进口增长的速度。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占马来西亚进口商品市场0.026%,2005年占0.027%,市场份额10年间仅增加了0.001%,基本维持原状。由此可见,尽管十年来广西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量在增长,但由于其增长的速度与马来西亚进口商品速度呈同步状态,使广西商品在马来西亚市场的份额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仅如此,2006年广西出口马来西亚商品的总额还呈下降态势。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这是一个让人忧虑的信号,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广西在马来西亚这个重要的东盟市场的地位将不容乐观。

菲律宾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商品多样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在东盟贸易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菲贸易也在高速发展,连续十年年均增长25%。2005年菲律宾进口额比1996年增长67%,同期广西对菲律宾出口额增长了380.90%,增长比率数倍于菲律宾进口增长的比率。而市场份额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仅占菲律宾进口商品市场的0.013%,2005年则上升为0.03%,市场份额有较为明显的提高。据报道,2008年上半年广西对菲律宾出口总额为418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29%,增幅超 过2倍,出口增速居广西对东盟10国出口增速之首。与此同时,1至6月份,广西对菲律宾进 口总额为416.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7.21%。其中进口约为出口的1/10[3], 显示出广西出口商品在菲律宾市场上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吞吐量最大,在东盟国家中进口额年超过千亿美元的仅新加坡,进口额位居榜首。2002年前新加坡进口额 虽大。但也有起伏,2002年后则持续增长,与1996年相比,2005年进口额增长了62.19%。而广西对新加坡的出口2005年比1996年增长了34.18%,增幅低于新加坡进口增长的速度。从所占市场份额来看,1996年广西出口额占新加坡进口市场的0.025%,2005年占0.020%,下降了0.005个百分点。虽然从绝对数额来看很小,然而在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市场上广西出口市场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新加坡进口发展的增长速度,市场份额逐步萎缩,负面影响要远远超过贸易发展本身。从近10 年来的发展看,新加坡的外贸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广西目前对新加坡出口市场的影响 尚不及冰山一角。

泰国在广西与东盟贸易中通常排在前三名,仅2008年上半年,广西与泰国进出口贸易额便达到7394万多美元,同比增长42.22%,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在东盟国家与广西的进出口贸易额中位居第三[4]。但从表1可见,2002年以前泰国进口贸易额起伏波动较大,2002年以 后则持续增长,2005年与1996年相比,进口额增长了62.87%,而广西对泰国的出口额同时期内增长了58.01%。广西出口额增长速度略低于泰国进口额增长的速度。1996年广西出口商品占泰国进口商品市场份额的0.035%,可说是微不足道,而至2005年所占市场份额更减为0.034%,10年过去后市场份额不仅未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001%,可见尽管广西出口商品绝对额在泰国不断增长,但在泰国市场上所占比例仍偏低,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越南虽是广西与东盟贸易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东盟各国中并非最大贸易国,令人奇怪的是,在笔者所能查到的有关东盟贸易的各种统计表中,越南的统计数据并不包括在内,此处据网上查到的资料另行进行初步的分析。

1996年越南进口总额低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在东盟十国中仅排第六,但从1996年至2006年间,除1998、1999、2001三年进口额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进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仅2006年进口额就比2002年增长了2.5倍。然后,另一方面,若从市场份额来看,1996年广西出口额占越南进口市场的2.55%,2002年占1.92%,2006年占1.69%。由此看来,广西对越南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速度低于越南进口额增长速度,市场份额十余年间不仅未能扩大,反而减少了0.86%,这表明广西的出口商品在越南市场上竞争力受到挑战,市场呈萎缩的趋势,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我们不能仅看到出口额在增长,从现象上来看出口贸易在不断发展,而实际上市场份额却在逐渐减少,持续下去,越南作为广西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将难以为继。

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其余东盟几国因贸易额太小,而且统计数据阙如,此处忽略不计。

由上述分析可见,从市场渗透率的变化来看,广西出口商品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几国的市场份额在扩大,在印尼和菲律宾更为显著。在这几个国家的进口市场上,广西的出口商品较有优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在越南、新加坡、泰国市场上,广西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对方的进口市场来说,因广西出口增长率低于对方的进口增长率,市场却呈萎缩的态势。

总的看来,广西在东盟几个主要贸易国的市场份额均不大,比例还是偏低,要巩固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任务十分艰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与东盟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如只看到双方贸易额不断增长的表面现象,被表面的发展所迷惑,陶醉于贸易量的发展,不把握好机遇,不仅市场无法扩大,还有可能丧失原来的市场份额。

其次,从广西与东盟各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情况来看,这十一年间,以2002年为界,大致可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2002年以前,双方的贸易额起伏波动较大,有增长,也有回落。而2002年 以后,贸易额则一直呈上升趋势,逐年增加,未再出现低于上年的情况。贸易额的不断上升有多种因素,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税的不断下降,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下表可见,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农产品关税下调后,广西与东盟贸易额明显大幅上升,上升的幅度超过了往年。另一方面,从贸易额增长的情况看,若以1996年为基数,十一年间每年比上年贸易量的变化情况,2002年后不仅增幅持续上升,而且增幅也较大,每年比上年贸易额增幅均在15%以上,可谓是持续高速发展,凸显出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势头和潜力,也折射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提升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创造了新的机遇。

第三,从对东盟各个国家出口贸易的情况看,2002年以后,出口贸易额只升不降的国家 有越南、印尼、文莱,出口额增长一位以上的国家有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老挝、文莱,其中新加坡、印尼、老挝、文莱四国增长的速度最快,从2002年至2006年,广西对新加坡出口贸易额增长了4.19倍,印尼增长了3.1倍,老挝和文莱虽贸易量不大,但增长的速度却较高,老挝达到8.56倍,文莱也有5.38倍。越南是广西与东盟贸易量最大的国家,贸易额虽很高,但因其基数大,增长的速度却低于其他国家,这一时间段内增长率为2.2倍。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也是反映出口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它指的是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反映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情况,通常称其为出口变差指数[5],我们可 从广西与东盟出口贸易增长率与广西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率的变化看其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上表计算的数据给我们反馈了这样的信息,

①近十年来广西对东盟贸易出口增长率与广西出口增长率之比的出口变差指数变动起伏较大。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段世纪之交的时间里,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出口增长大都高于广西对外贸易增长的比率,也就是说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发展要快于广西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口商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以致使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②2003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协定开始逐步实施降低关税的措施后,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的增长率明显受影响,2003至2007年几年中,只有2005和2007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超过广西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率,反映税率的变化使出口市场也发生变化。这样的结果表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协定降低实施之初,广西对东盟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至2005年虽有所回升,但2006年又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7000多种原产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产品开始全面削减关税。广西出口东盟商品在关税下调的国际环境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税下降是一把双刃剑,降低关税意味着中国的产品进入东盟更容易了,同时东盟国家相互间的贸易的门槛更低,这也意味着东盟国家的产品一方面将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一方面也在互相抢占对方的市场,机会与挑战同时存在,尤其是东盟市场上不少出口商品的竞争性往往大于互补性。产品的质量、价格、品格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关税的保护作用日益淡化,市场成为检验产品的试金石。据统计,广西在活动物产品、动植物油、矿产品、木材及其制品、塑料制品5类产品竞争力明显弱于东盟[6]。协议关税全面降低后,这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必然会 受到影响。

单纯从出口的发展情况看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把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些。根据近十年广西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可进行 进一步地分析。

关于出口增长率前面已作了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进口增长率的情况,我们看到,2000年以前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年增长率,均呈下降态势,而且幅度较大,1999年的进口额甚至不及1996年的一半。从2000年开始,进口额大幅增加,尽管增长的幅度每年不一,但绝对额逐年上升,尤其是2006年增幅超过110%,2007年与1996年相比,增幅超过5.75倍之多,从增幅来看,进口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出口。换言之,出口贸易发展虽快,但进口贸易发展更快。如从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角度看,东盟国家出口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要高于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情况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始终是出超,但其间的差额在日益缩小。这种现象也可说明在广西与东盟贸易中,在20世纪末广西出口更占有优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日益降低,给广西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带来冲击,广西出口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这是让人担忧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广西与东盟贸易的不断发展,不能沉浸在发展表面的喜悦当中,更要看到发展背后的危机。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国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该国商品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对广西与东盟贸易进行计算。

从上述图表可见,一是竞争水平较低。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这十年来一直较低,最高的1998和1999年也仅刚刚超过0.5,根据贸易竞争力指数理论,这是竞争力不强的表现。二是这一指数呈下降趋势。从时间上看,2000年前后这种发展的趋势有明显的不同,2000年以前,TC指数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000年后则走下坡路,2002年略有反弹,但回升趋势仅一年便又回落,200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减低农产品关税协定生效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竞争优势不断走低,2006年甚至低于0.1,这一结果也与前述的结果相互印证,反映出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优势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我们还可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对贸易额较大的几个国家分别进行分析。

从上述图示看到,在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力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与东盟几个主要贸易国竞争优势指数的发展趋势有所区别。

与越南竞争力指数表现较为中庸,在上述五国中,其竞争力指数大多处于中间位置。

与泰国竞争力指数表现为大起大落,1999年以前,其竞争力指数在东盟几国中处于高点,1999年以后则持续低迷,2002年后又逐步爬升,2004年后继续回落。在几国中波动显得较大。

与新加坡的竞争力指数走势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上升的时间要多于下降的时间,而且在多数国家竞争力指数下滑之时,2006年新加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其竞争力指数达到十年的高点。表现出与新加坡贸易的竞争优势要高于其他国家。

与马来西亚竞争力指数总体看在这几个国家中处于下层,在十年中甚至有两年其指数呈负数,这在上述几个国家中是唯一的,可见其竞争力更低。

与印尼竞争力指数含括了最高和最低的指数,在五国中起伏的幅度最大,进入新世纪后,除2006年下降较多外,大部分年份在几国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属于竞争力指数相对较高的国家。

从发展走向看,五国中对新加坡和印尼的竞争指数较高,是广西东盟贸易中潜力较大,较有优势的国家。马来西亚则较低,若这种情况延续下去长期得不到改善,市场份额必然越来越小。对越南和泰国的竞争指数可上可下,既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又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决不可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历程表明,随着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双方贸易额不断攀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态势,但与东盟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从市场份额的发展来看,广西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几国随着贸易的发展,市场份额也在扩大,在印尼和菲律宾更为明显。在这几个国家的进口市场上,广西的出口商品具有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而在越南、新加坡、泰国市场上,广西出口贸易额虽在逐年增加,但因广西出口发展的速度低于对方的进口发展的速度,市场有所萎缩。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段世纪之交的时间里,广西对东盟贸易呈快速发展趋势,其发展速度快于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口增长的速度要高于出口。即出口贸易发展虽快,但进口贸易发展更快。如从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角度看,东盟国家出口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要高于广西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日益降低,既给广西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冲击,广西出口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我们在看到广西与东盟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发展背后的危机。

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指数告诉我们,广西与东盟贸易竞争优势不仅水平较低,而且呈下降趋势。200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减低农产品关税协定生效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反映出广西与东盟贸易的竞争优势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参考文献:

[1]Markusen,1992,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edited by Bert G .Hickman ,New York.Oxford,1992.P8.

转引自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7页 。

[2]盛前:“2007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达到250.1亿美元”,广西新闻网,2008年1月21日。

news.省略/a/20080121/000849.htm

[3]“上半年广西对菲律宾出口激增进口下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8月12日。

http//gxzf.省略/gxzf_gxdm_gxdm_jckmy/jckmy_zgydm/200808/t20080812_76024 .htm

[4]“上半年泰国与广西贸易额列东盟国家第3位”,新华网,2008年8月18日。

http//gx.省略/newscenter/2008-08/18/content_14160535.htm

[5]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9页。

[6]庞革平,冯飞勇:“降税给广西带来影响有多大”,2005年8月2日,人民网-华南新闻。

出口贸易情况篇6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GL指数;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13-02

1 引言

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的双边贸易往来频繁,中-新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中国一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贸易往来进一步紧密。目前,新加坡为我在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市场。作为东盟与中国体系内唯一与中国另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唯一国家,地理战略地位突出的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针对中新贸易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两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内贸易关系,本文选取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本(以下简称SITC)有关中新贸易的近十年的数据,通过对中新产业内贸易情况的分析,归纳特点并给出建议。

2 文献综述

围绕产业内贸易,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Grubel和Lloyd等人对工业化国家之间水平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了经验分析,并提出了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有效方法。Lancaster则从消费偏好和厂商竞争性策略方面对产业内贸易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中新之间的贸易问题,John B. Williamson对中、新、韩之间的潜在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吴凤娇对中新贸易之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何传添对广东与新加坡外贸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中新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往来持续增加,中新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特点越发突出,但对于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并不多。

3 中新双边贸易规模概述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11年中新双边贸易额634.8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355.7亿美元,进口27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1.2%,10.0%和129%。目前,新加坡为我在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市场。图1为中新两国间近年来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看到虽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在2007、2008、2009年出现三次波动,在这三年中2007年,2008年中-新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而2009年则出现了负增长。但在中新双方进行了巨大努力后,2010年及2011年中新贸易又进入稳步增长期。而本文将进一步对于中新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研究。

4 中新产业内贸易情况及水平分析

4.1 研究方法

中新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到反映,本文采用的是由Grubel和Loyd在1975年提出的G-L指数来进行计算。GL指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质素,可以认为基于SITC基础上的GL指数分析可以有效反应产业内贸易水平。GL指数是指其计算公式为:

GL=1-∣Xi-Mi∣/(Xi+Mi)

其中,Xi、Mi表示对第i类产品的的出口量与进口量。GL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为[0,1],一般认为,值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7时,表明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已经到比较高的水品。根据联合国统计署商品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本文计算出中新之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详见表1)。

4.2 数据分析结果

表1数据显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在大部分领域内均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并且两国目前的产业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得出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存在以下特点:

(1)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但出口仍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

近年来中新之间在各产业内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内贸易。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和资源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初级产品下的各类产品(食品、饮料、烟草、矿物及动植物油脂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呈现较高水平,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化工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较高.在这些产业中,中国往往主要出口的是资源与劳动力,而通过再加工后又进口回本国。

(2)近年来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扩大趋势,但增速较快的仍主要分布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由表1显示,除了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外,大部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呈上升趋势。近两年中新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增长方式。尤其是初级产品的食品、饮料及烟草类产品都在近几年来快速增长,这主要由于较早时期,初级产品大多以中国向新加坡单向出口为主,而随着东盟的成立以及中新自贸区的建成,新加坡对中国的该类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

(3)机械运输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中新产业内贸易中的地位突出。

SITC7类商品(机械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虽相较于初级产品而言增长较慢,但由于两国在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该类产品已经是中新贸易间的第一大类产品,进出口额超过中新贸易额的半数之上,该产业仍将在中新产业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出口贸易情况篇7

【关键词】贸易条件 影响 因素

一般意义而言,贸易条件的发展趋向无非两种,一种是贸易条件的恶化,一种是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减少,同时也就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家贸易利益的增加,而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同时也就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家贸易利益的下降。因而,贸易条件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究竟按什么样的比例来相互交换商品,它反映一国或某一行业或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其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因此,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

一、贸易条件的不同形式

理论上而言,贸易条件有三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一)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也称商品贸易条件,纯易货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指数之比。实际上,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即出口一个单位价值的产品能够进口多少单位价值的产品。当贸易条件恶化时,这表明出口同一个单位价值的产品能换回的进口产品单位价值比过去少了,也就是出口商品进口能力的下降。当贸易条件改善时,则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增加。这是一个最具实用价值的指标。不过,它并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结构和质量的变化,也不能说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的原因。此外,使用此指数还存在一个选择基期比较困难的问题。时间选得短了,贸易条件的变化不明显,选得长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己发生变化,因而不再具有可比性,所以需要用其他的指数加以配合使用。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得到的。它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大小,即根据这一出口收入所能获得多少进口商品。我们把收入贸易条件称作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而不是全部进口能力,因为一国的进口能力除了通过出口而带来的进口能力外,还包括因资本流入和劳务输出报酬汇回等带来的进口能力。对于价格贸易条件来说,一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同时意味着其贸易伙伴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而对于收入贸易条件却可以达到双赢的情况。

(三)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又分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

(1)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与本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指数的乘积。该指标表明国际贸易实际上是间接生产要素的交换,同样会受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表示包含在出口商品中的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进口商品数量。该指标的特点是把价格变化和生产要素生产率联系起来,反映了要素生产率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单要素贸易条件说明即使NBTT己经恶化,但只要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这类贸易活动仍对出口国是有利的。

(2)双素贸易条件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本国出口品生产率指数与外国生产本国进口品生产率指数之比。该指数表示的是出口商品中所含的每一单位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中所含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它反映的是一国进口的真实资源成本的变化,包括两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要素贸易条件表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本身。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条件变化

(一)改革开放我国的贸易条件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世界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计算,我国20年间商品贸易条件在波动中下降,而同期发达国家商品贸易条件却呈上升趋势我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科技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属于低价位产品;二是由于我国外贸经营体制改革后,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往往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三是我国进口商品多属于高技术含量的高端机电产品,其价格具有一定刚性,尽管80年代以来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也在下降,但远不如出口价格下降得快。据有关学者研究,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平均售价下降9.7%,而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售价上升16.6%。而在90年代中,情况仍未见好转,多数年份出口商品平均售价绝对下降,仅有94、95年回升3%,但同期世界出口商品平均售价上升13%,我国出口商品售价相对仍然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价格下降趋势仍未止住。在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平均售价相对提高,商品贸易条件的上升的趋势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对外出口增量却减价的现象使得贸易利益大量流失。

(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取得成就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贸条件有所恶化,但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外贸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中。首先是贸易规模与开放度演变。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此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进出口总额在80年代以年均11.15%的速度增长,到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己经达到1154.4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增长速度高达年均18%。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贸易额增长迅速。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4742.9亿美元,2005年己达14221.2亿美元,增长199.84%。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次,从贸易结构上看贸易结构对一个国家而言与外贸总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贸易结构中,出口商品结构对于一国能获得多少贸易利益尤其重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意味着出口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从以粗加工产品为主向以精加工产品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的三大主要原因。但是,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我们还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出口商品普遍附加值不高,高技术产品多为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业务,自有科技产权和品牌高附加值出口品极少。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获贸易利益比率较小。如何防阻贸易利益的大量流失正日益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中所面对一个重大问题。除了以上分析的出口商品结构外,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的比重也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变量。

三、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贸易条件的变动对一国的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那么那些因素影响着贸易条件的变化呢?贸易条件的变化主要是由进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动决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决定的。我国贸易条件出现的恶化趋势,主要是由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所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供求变化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可以由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也可能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经济的这种增长,会引起该国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一国贸易条件发生变化。①要素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很少发生两国两种要素同比例增长的情况,大多数情况是一种要素的供给增加比另一种快,要素供给这种有偏向的增长,会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生产中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这一边。劳动要素更快的增长,在短期内会造成劳动的价格相对于本更便宜,生产过程中需要密集使用劳动的纺织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因此,一国某要素(比如说是劳动)供给增加更快,最终会使生产中需要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如果该商品是出口商品,则出口商品生产要素相对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该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最终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②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相对于由要素积累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来说,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经济增长要复杂得多,这不仅是因为技术进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技术进步的性质不同也会对各部门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对部门的产出和贸易条件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影响。

(2)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东道国贸易数量的增长、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生产率提高等一系列效应,而这些效应又能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贸易福利产生影响。①对外直接投资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FDI的部门流向会对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如果FDI流入的是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那么将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出口量增加。如果该国是贸易大国的话,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加,当国际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时,将会使出口价格下降,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还容易引起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泛滥。②FDI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由收入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可知,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和出口量的变动。由上面的分析,FDI 的流入对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最终影响并不确定。③FDI 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由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可知,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出口劳动生产率或出口相对进口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FDI在多数情况下,趋向于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

(3)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长期来看对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有利的,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因而出口产品还处于较低的价位水平。进口商品中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中的低技术产品由于我国国产能力的不断提高,需求减少,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对中高技术产品需求旺盛。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进口商品的价格短期内难以降下来。由于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因而分析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

(4)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到80年代末,已经基本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05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到93.6%,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与此同时,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2005年的贸易条件指数只有60.5,比1981年的123.4下降了50.97%。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很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的价位水平分不开的。这就说明,导致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低度化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制约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5)汇率因素。汇率同贸易条件之间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自1994年我国官方汇率与外汇市场调剂的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贬值,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出现下降趋势,而进口商品价格却相对提高。因此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可忽视。汇率是影响一个国家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经常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而国际收支状况又与贸易条件密切相关。通常认为,一国货币贬值一段时间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就会逐步改善。但是,由于货币贬值会造成一国进出口商品本币价格的同时上升和外币价格的同时下降,因而货币贬值是改善还是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还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有关。

四、我国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贸易条件不容乐观。首先,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有着恶化的时间趋势。如果不采取改善贸易条件的措施,中国贸易条件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其次,仅仅简单增加制成品出口份额难以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目前,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划分只是对产品的简单划分,不能够体现产品附加值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并不能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最后,收入贸易条件未来可能会下降,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可能。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实现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其出口中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分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未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数量扩张可能会导致价格下降,贸易条件下降。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基本满足“贫困化增长”条件,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贸易模式,中国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因此,必须提出有效的对策,对其加以改善。必须注意的是,以上的结论只是一种短期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长期来看,价格贸易条件会出现改善趋势的,当然这不会自动实现的,针对短期价格贸易条件下降趋势,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烨.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

[2]赵玉敏等.总体趋于恶化一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

[3]张海波,刘洪钟.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2008.

出口贸易情况篇8

关键词: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经济增长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量的变化,进而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首先,有生产要素的增加即要素结构的改变引起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当中,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同比例增长的情况极为少见,更常见的是一种要素的供给增加比另一种快,即要素呈现的是有偏向的增长,而这种有偏向的增长,会让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向在生产中使用该要素比较密集的一方偏移。比如,劳动要素,劳动要素的快速增长,从短期来说,会让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来说更加廉价,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的偏移,因为雇佣了相对便宜的劳动力,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商品的价格也会有所下降,从而可以看出,若是要素的增长过快,提供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相应地,生产中所要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下降,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使贸易条件改变。其次是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对影响,相比于要素推动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要复杂得多。技术的进步对于每个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技术进步的性质对于每个部门的生产要素的影响也不同,进一步来说,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情况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能从部门的产出来看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促进贸易数量的增长,而且能够改变生产要素比例以及生产率,对于贸易条件和贸易福利都有较大的影响。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FDI如果流向了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那么该部门的产出和出口量都会急剧增加,那么由于出口量的加大,为了不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其商品的出口价格就会有所下降,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严重的还会引起贸易战以及保护主义泛滥的情况。其次,FDI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以及出口量的变化。最后,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价格的变动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都会影响到要素贸易条件。

三、关税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关税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当今,关税不再是增加政府税收的专项政策,而是阻挡国外的商品人已进入我国市场的一道门槛,主要是为我国市场以及产业构建一层保护网,以此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改善国际收支的平衡以及调节我国的国民收入。除此之外,关税还有一项特殊的职能,即改善国家的贸易条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关税的总体水平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层出不穷,大程度上降低了关税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关税仍然是最基本的,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四、汇率变化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

汇率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交换的比价,由于贸易条件主要是通过货币来衡量进出口商品的比价,所以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引起贸易条件的改变,即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以汇率来衡量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所以,汇率与贸易条件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如本币对外贬值,会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价格却向上升高,所以,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容小觑。汇率的高低影响着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所以汇率也是调节国家贸易收支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常情况下,在货币贬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就会相应的有所改善。对于一些贸易小国来说,货币贬值,那么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按照贬值幅度同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不会影响贸易条件,而如果是贸易大国,那么贬值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总的来说,货币的贬值,会让国家进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外币价格下降,所以还是影响了贸易条件,但是,归根究底,还是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密切相关。

五、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除了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商品的措施。该举措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就已经形成,但是盛行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在二战之后,世界的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关税对于贸易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减,而由于非关税壁垒的灵活性、隐蔽性、针对性、容易操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这些人为的壁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有利于商品的贸易以及经济的增长,所以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

六、总结

总的来说,要想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就必须从以上要素出发,提出有效的对策,并且改善现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上的因素分析,只是一种短期的以及现阶段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只有从现实出发,找到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因素,着手于改变,才能让我国的贸易条件越来越好,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赵玉敏等.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

[2]张海波,刘洪钟.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2008.

上一篇:全球贸易市场范文 下一篇:环保工程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