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21 04:12:00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范文第1篇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CN:10-1246/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将充分发挥学术资源和信息传播优势,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包括海外投资领域的研究,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出口信贷范文第2篇

本文针对商业化出口信贷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风险控制,从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强化责任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建立出口信贷的商业化风险控制机制,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并对中资银行加强风险控制所涉及的机构、人员、制度、合作关系等提出了积极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出口 信贷 商业化 风险 机制

一、背景

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力度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大型高科技设备出口比重持续增大。2010年1-9月,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达到5563亿美元,约是2001年的6倍;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9%,比2001年提升15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大型设备出口的不断增长,出口企业对银行出口信贷需求十分迫切,而传统的依靠国家信用支持的出口信贷无论从额度上还是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提升无信保支持的商业化出口信贷水平,成为进一步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本文从银行风险控制角度,分析如何在无国家信用保险支持的情况下,提供商业化的出口信贷,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出口企业。

二、建立出口信贷商业化风险控制机制的意义

(一)无国家信用保险支持的商业化出口信贷,有利于调动广泛的商业力量,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均要求出口企业获得国家信保支持,作为其提供出口信贷的前提条件,在无国家信用保险支持的情况下较少提供贷款。

大型设备具有一次性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境外进口方多要求出口企业引入长期融资用以购买其设备,为此,大型设备出口企业普遍具有出口信贷需求。鉴于国家资源有限,出口信保支持受制于国别风险限额,且需满足国产化比例、最低预付款等全球伯尼尔协议的相关要求,国家信用资源难以完全满足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2009年,获得国家出口信保支持的出口信贷总额113.2亿美元,仅占当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的约5%。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独立风险判断,提供商业化的出口信贷支持,才能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广泛资源,对国家信用支持形成配合和补充,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风险控制问题是商业化出口信贷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加强风险防范是提升商业化融资水平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比国家出口信保机构更弱。信保机构通过收取的保费覆盖出险项目的损失,根据损失的发生率精确计算保费额度,因此项目损失是出口信保机构的正常情况。而商业银行本金和利息均需按时足额回收,不能用利息覆盖本金损失,否则需按照不良资产处理,项目若出现坏账或损失均需严肃追究责任。商业银行的运行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客观上要求风险控制措施更强。

出口信贷与国内贷款不同,银行面临境外复杂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在当地没有广泛的分支机构,不利于对借款人自身及周围环境的风险进行监控,出现风险时也难以及时有效化解。因此,控制风险是商业化出口信贷的关键问题。

三、如何建立出口信贷的商业化风险控制机制

(一)建立商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的贷前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是设计融资结构和担保结构的基本依据。在贷前应做好境外项目的尽职调查,充分掌握项目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商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基于项目自身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而不是依靠国家信保支持。只有建立了商业化评估体系,依靠项目自身还款,才能做大商业化出口信贷。

首先,应争取出口企业配合,建立境外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由于出口企业往往与境外买方有长期广泛的合作,因此应借助出口企业与境外买方合作的信用记录,了解境外买方的信誉度和付款意愿,了解境外买方的付款动态,对出现风险变动的境外买方不予发放贷款或采取其它风险防范措施。

第二,落实第一还款来源,进行还款能力的审慎测算。第一还款来源是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境外项目融资,项目自身的预期收入对债务偿还意义重大。评估第一还款来源是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商业银行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未来发展的商务计划,预测未来的经营指标和偿债指标。通过第三方市场调研、搜集权威咨询机构的数据,了解市场平均水平,并将市场水平与借款人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借款人商务计划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测算未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保第一还款来源充足。

第三,应充分了解境外国别情况、借款人情况和市场情况,发现风险点,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应对境外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外汇储备、外资贷款政策、劳工、税务、会计政策、目标市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项目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审慎评估,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一家非洲某国的垄断电信企业贷款和对一家美国的中小电信企业贷款,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可能完全不同。非洲垄断电信企业盈利情况良好,但可能国家外汇来源紧缺,这时应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保证企业换汇需求。而美国中小电信企业则主要面临市场风险,这时应考虑设计较强的担保结构防范风险。

(二)建立商业化的动态风险监控体系。

出口信贷银行距离借款人、项目所在国较远,获取相关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应加强对借款人、当地市场的监测,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体系,对贷款风险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

首先,建立对借款人经营收入的监控体系。借款人经营收入是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若借款人转移或挪用经营资金,将对项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加强对借款人经营现金流的监控,是保证项目还款来源的首要措施。出口信贷银行可与当地账户行合作,与借款人、账户行签署三方账户监管协议,建立收入、费用瀑布式分配模型,要求借款人将其销售收入统一归集至特定账户,按账户监管协议的规定的优先顺序进行还本付息和费用分配,借款人从账户中支取任何款项均需满足账户监管协议规定的优先顺序。

第二,建立偿债准备机制,提前预知风险。商业银行要求必须严格按时本息回收,而境外借款人在当地购汇、换汇、付汇的流程往往较长。为提前锁定当期还款、保证本息不逾期,商业银行可要求借款人在其所在国境外开设偿债准备金专户,要求借款人在账户内保持未来1至2期的还款额。若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无法存入偿债准备金,商业银行可在还本付息前提前采取措施。

第三,设定财务约束条件监控借款人经营状况。财务约束条件是借款人在贷款期内必须满足的财务指标,例如,设定借款人的最低净资产、限制借款人负债总额、规定借款人负债总额不得超过其经营现金流的若干倍数等等。借款人违反财务指标可能是出现贷款风险的前兆,商业银行可要求增强担保结构等风险防范措施。

(三)强化外方在出口信贷中的责任。

在出口信贷中,商业银行应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强化境外借款人、担保人的责任,积极争取境外的担保资源,寻求境外银行担保、境外股东担保、境外借款人资产抵押等。

首先,应强化借款人的第一还款义务。对借款人的现时和未来的全部资产进行抵押、对借款人兼并重组进行限制、对借款人不良交易进行禁止,强化借款人的经营义务和还款义务。

第二,应强化股东在经营、还款中的责任。股东是境外项目中的出资人和管理人,负责为借款人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对项目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股东通过运营项目所获得的高额投资回报远高于银行的利息收益,因此,股东应承担更大的风险,负有更大的责任。强化境外借款人的股东责任,主要包括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质押股东所持借款人股权、股东注资在贷款前优先到位、股东补足项目超支资金等,通过这些措施将股东风险与银行风险联系起来,让股东与银行共担风险,强化股东的责任意识,督促其尽职尽责的履行股东的经营义务。

(四)加强对境外项目贷款的法律保障。

全球各国法律都普遍保护贷款银行的合法权益,但在适用法律、执行法律上又有所不同。境外项目贷款需最大限度的寻求全球法律、仲裁规则的保护,落实贷款债权的法律地位,实现贷款的安全回收。

首先,应确认境外借款人、担保人的主体资格和法律资质。由于境外注册的公司情况较复杂,因此贷款前应通过商业登记证、公司章程、运营牌照、与出口商的交易主体及交易记录等确认境外公司的主体资格及经营资格,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管理机制,并对借款人、担保人的股权结构、关联方进行调查,确认其股东背景及关联方交易情况。

第二,银行应聘请专业的境外律师对贷款协议、担保协议的适用法律问题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律师意见。贷款协议应适用中国法或国际通行的英国法、纽约法,采用中国、第三国法院判决或中国、第三国仲裁委员会仲裁等方式,利用全球的司法体系或仲裁体系加强对贷款的法律保障。必要时应对贷款协议进行公证,保证法律效力。

第三,对于贷款的相关抵押物,应委托专业律师在当地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等进行登记,实现抵押债权的优先受偿。相关抵押物只有在登记后方可实现抵押权益,保护贷款银行的利益。

四、关于解决风险控制问题的几点建议

我国企业迫切需要银行在国家担保资源之外提供商业化出口信贷。为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同时支持出口企业,银行提供商业化出口信贷需在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强化责任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出口信贷的商业化风险控制机制,解决出口信贷所面临的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化出口信贷的融资水平,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鼓励条件成熟的金融机构在境外重点市场、战略市场建立分支机构。中资银行应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在境外设置人员、机构网络,了解当地政策及市场,为拓展国际融资市场做好准备。

(二)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提高出口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中资银行应寻求与国际知名银行、律师事务所的人员交流,学习国际先进融资经验,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三)完善银行的商业化出口信贷内部审批制度。银行应从制度上为商业化出口信贷的审批提供便利,设定此类贷款的准入条件、内部审批流程、风险控制边界、经济资本占用等制度体系,对风险进行把关。

(四)建立银行与出口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出口企业是出口信贷的直接受益者之一,银行应与出口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出口企业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配合,实现商业化出口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综合司,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秋季)[EB/OL].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9年度报告 [EB/OL]. www.省略/sinosure/gywm/xbkw/gsnb/images/20100623/20499.pdf

[3]樊剑鸣,2010,项目融资风险管理[J]. 现代企业教育,(6)

[4]才金卉,2008,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J]. 沈阳大学学报,(5)

出口信贷范文第3篇

争议的焦点:《农业协定》10.2款是否为出口补贴纪律的例外

美国的上诉主张

美国认为专家组错误地解释了《农业协定》的第10.2款。第10.2款规定:“各成员承诺努力制定关于管理提供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计划的国际间议定的纪律(译为‘各成员承诺就发展管辖提供出口限定、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计划的国际间同意的纪律进行工作’较为准确),并保证在就此类纪律达成协议后,仅以符合这些纪律的方式提供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计划。”美国认为,10.2款是具体处理出口信贷担保的,但明示指出乌拉圭回合期间谈判者未就此形成一致同意的纪律。因此,目前在10.1款的出口补贴项下适用出口信贷担保,就存在问题。如果将第10条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成员的意图是将出口信贷担保和国际食品援助交易排除在出口补贴规则之外。专家组做出的这一裁决,不仅将危害国际食品援助交易,而且使得出口信贷担保包括在出口补贴削减承诺的范围之内,对美国和其他成员方会造成明显的不公正。

巴西的观点

巴西则持完全相反的立场,认为农业协定第10.2款并未设立对出口信贷担保的例外。第10.2款只是要求成员方就“管辖提供”(to govern the provision of)农业出口信贷措施的规则进行多边谈判,并在达成一致意见后适用这些规则。如果把第10.2款的文本与其他若干要求谈判的WTO规定相比较,可以发现凡现存纪律在谈判期间不予适用的,在条文中都有明确排除适用的规定。如果依美国对第10.2款的解释,成员方就可以出口信贷担保的形式自由地提供毫无限制的出口补贴。这与第10条的目标与宗旨相左。该条款的谈判历史确认了出口信贷担保事实上受制于第10.1款。成员方自1960年以来就知道,受补贴的出口信贷担保被涵盖在出口补贴之内。在乌拉圭谈判过程中,成员方反复表示这些措施受出口补贴纪律的约束,而从未表示过将其排除于纪律约束之外。

上诉机构的裁决

上诉机构承认,第10.2款明确提及了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项目和保险项目。WTO成员方对这三类措施做出了两种不同的承诺:(i)致力于发展约束这三类措施的一致同意的纪律;(ii)在达成这样的纪律之后,按照纪律约束这三类措施。对何时开始以及何时终止谈判并没有约定最后期限。

但是,第10.2款并没有明确规范目前适用于《农业协定》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以及保险项目的纪律。专家组认为,为了将特定类型的措施从一般性义务(如从第10.1款下防止规避出口补贴的承诺的一般义务)中豁免出来,合理的期待应是协定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经过研究,专家组认为10.2款并未修改10.1款一般性出口补贴纪律的管辖范围,即未将出口信贷担保豁免于一般义务之外。

上诉机构同意专家组的意见,即10.2款并未将出口信贷担保排除10.1款出口补贴纪律的管辖范围。如果《农业协定》起草者们有这样的意图,那么第10.2款中应当加入类似“虽然有上述第10.1款的规定”这样的例外字句。这意味着10.2款并非是如美国讲的它是一个例外条款,或该项目纪律可以延缓实行。换言之,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保险项目应受《农业协定》第10.1款的制约,第10.2款仅是规定了WTO成员方将“发展(development)”出特定纪律,约束这些措施的“提供”。

对于美国提出的只有在新规则制定出后才能对出口信贷担保使用出口补贴的纪律的抗辩,上诉机构指出,如果按美国的解释,在WTO成员达成国际纪律之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项目就无纪律所遵循,成员就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方式任意规避出口补贴承诺。我们不相信当时的谈判者不知道而且不寻求纠正使用这三个带有补贴的项目会造成规避成员出口补贴减让承诺的情况。美国的这种解释会动摇防止规避出口补贴承诺的目标,而这恰恰是农业协议的核心所在。

美国还以农业协定的起草历史试图证明出口信贷担保不应受出口补贴纪律的约束。上诉机构指出起草历史也不支持美国的主张,因为它反映不出起草者们不想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保险项目进行约束的意图。相反,起草者们却认识到需要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保险项目进行约束,因为这些项目具有潜在的成为补贴和规避出口补贴承诺的可能。上诉机构认为,起草历史反映出起草者之间只是对于何种特定纪律应当适用于这些措施存在着分歧。

基于上述理由,上诉机构维持专家组的认定,即《农业协定》第10.2款并不排除第10.1款的出口补贴纪律对出口信贷担保项目的约束。

对《农业协定》第10.2款解释的不同意见

对《农业协定》的10.2款的解释,审理本案的三名上诉机构成员内部存在分歧。其中一名上诉机构成员在上诉机构报告中撰写了不同意见。该上诉机构成员认为,根据10.2款,出口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项目目前不受制于《农业协定》出口补贴纪律的约束。其理由如下:

(1)尽管《农业协定》第10.1款涵盖了一系列不属于第9.1款范围的出口补贴,成员方认为有必要将三类措施单独列出来,显示对这三类措施给予特殊处理,对此必须被赋予含意和份量。

(2)第10.2款第二部分明确将待发展的纪律的适用时间限定为这一纪律达成“之后”。这进一步印证了在《农业协定》下对出口信贷担保、出口信贷或保险项目没有目前可适用的纪律。

(3)第10.2款的语言的确存在模糊的地方。将10.2款置于第10条中意味着起草者承认,出口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项目有潜在的成为规避出口补贴承诺的可能。但是起草历史表明,乌拉圭回合的起草者们,未就该三项措施纳入《农业协定》纪律的约束,或者其他任何当时存在的纪律的约束,达成一致意见。

结论的依据:专家组对必要的事实予以认定

美国的主张

专家组没有就出口信贷担保的费率是否足以弥补其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做出必要的事实认定,也未计算出经营成本和损失。这是反补贴协定的示例清单(j)项所要求的。因此,专家组的这一结论应予。

巴西的抗辩

巴西指出无论是反补贴协定的(j)项以及其它相关条款,还是农业协定的相关条文,都没有要求专家组就这些项目的费率不足以弥补其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做出一项以金钱形式的具体事实认定。巴西认为专家组根据它所接受并审查过的计算方法,认定出口信贷担保的费率不足以弥补其长期运营成本和损失,就足够了。而且巴西指出,专家组已做出了充分的事实认定,特别是专家组依(j)项各要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出口信贷担保的运作进行了评估。从1992年至2002年对ECG的过去运作的评估,专家组采用了两种会计制度,即净现值法和现金收付法,均显示所收费率不足以弥补长期运营成本和损失。

上诉机构的裁定

上诉机构认为,示例清单(j)项的核心是审查保险费率是否足以弥补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对上诉机构来说就是审查保险费是否属于不足,从而出口信贷担保构成了出口补贴。而不是要得出保险费和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之间的精确的差额。

上诉机构认为,专家组对美国出口信贷担保项目的财政状况进行了审查,首先审查了美国使用的净现值法,显示美国政府在向出口信贷担保项目提供补贴,即费率不能弥补项目的长期成本和损失。然后专家组审议了巴西提供的结构成本公式,即比较出口信贷担保的收入与成本,显示二者差额超过10亿美元。专家组的分析显示这些项目的费率不足以弥补其长期运作的成本和损失。另外,上诉机构指出专家组不仅评估了过去的运作情况,对美国今后出口信贷担保的结构、规划以及运作也做了评估,其结论是项目的设计致使政府出现净亏损,因为美国没有按(j)项要求来确保项目的费率与长期经营成本与损失保护平衡。因此上诉机构同意专家组的观点,即在本案中,不需要选择某一特定的方法确定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超过费率的精确数额。

基于以上理由,上诉机构驳回美国关于专家组未进行必要事实认定的上诉主张,维持了专家组的裁定,即认为美国出口信贷担保项目本身构成了《SCM协定》附表I(j)项下的出口补贴。

主张的基石:无法回避的举证责任

美国的上诉

美国认为专家组错误地适用了《农业协定》第10.3款规定的特殊举证责任,该规则不应适用于《SCM协定》下的主张,另外《农业协定》第10.3款规定的特殊举证责任不适用于成员方未做出减让承诺的农产品。美国称,专家组不适当地将举证责任加给美国,让美国证明出口信贷担保不构成出口补贴,项目的费率足以弥补长期运作成本和损失。

巴西的抗辩

巴西指出,美国出口信贷担保项目属于《SCM协定》附件1(j)项的出口补贴。无论专家组认为应由何方承担举证责任,巴西已经提供了充分证据证明出口信贷担保构成了《SCM协定》的出口补贴示例清单(j)项下的出口补贴。

上诉机构的裁决

首先上诉机构重申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证据法规则,即:无论是申诉方主张确认其请求,还是被诉方主张确认其抗辩,举证依靠当事方;农业协定第10.3款规定了出口补贴的特殊举证责任,但只适用于有关农业协定的第3、8、9和第10条之争端。上诉机构同意美国的观点,即《农业协定》第10.3款的特殊举证责任,不适用于根据《SCM协定》提出的主张。但是上诉机构认为专家组并不存在美国指控的错误。专家组的结论和认定是根据《农业协定》做出的。

此外,从专家组报告已清楚地指出,巴西应承担举证责任,而且巴西也提供了充分证据证明出口信贷担保项目构成了《SCM协定》示例清单(j)项下的出口补贴,而美国并未反驳巴西的指控。因此,提及第10.3款本身并未改变巴西最终负责举证的事实。

其次,上诉机构不同意专家组的观点,即第10.3款可适用于未列于减让承诺的产品。根据专家组的解释,方针对一项未列于减让承诺范围内的产品提讼,唯一需要证明的就是被诉方“曾经出口过该产品”。而一旦方证明了这一点,被诉方必须“证明其没有提供过出口补贴”。这似乎意味着出口未列于减让承诺范围内的产品被假定为是受补贴产品。上诉机构认为,对减让承诺范围内的产品,可以假定超过减让承诺的出口部分是受到补贴的,因为把一项产品列在减让表内,意味着该成员有权在限度内提供出口补贴。但是对未列入减让表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实施出口补贴,根据《农业协定》和《SCM协定》,都是完全被禁止的。专家组的解释似乎意味着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协定下可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即在《农业协定》下由被诉方承担举证责任,而在《SCM协定》下由方承担。

尽管上诉机构不同意专家组对《农业协定》第10.3款对未列入减让表内的产品的举证责任的解释,上诉机构并不认为专家组的认定是错误的,因为专家组实际上并未依10.3款做出这一认定,而是对巴西施加了举证责任,要巴西证明美国在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下对陆地棉和其他未列入减让表的产品提供了出口补贴。相反美国没能反驳由巴西提出的证据和主张。因此,专家组并未错误适用举证责任规则。

基于上述理由,上诉机构驳回了美国的该项上诉请求。

本案的几点启示:补贴与反补贴博弈的多视角解析

首先,由政府设立的机构、运用政府的资金、专门为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提供保险,以支持或扩大出口贸易,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作法历史悠久,机制完善,再加上政府资金充裕,对促进本国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GATT东京回合谈判达成了反补贴协议并附了一份出口补贴示例清单。但长期以来WTO针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以及提供保险的案件却凤毛麟角。长期以来各成员实际上是各行其是。现在巴西针对美国的这套复杂的制度挑战到WTO并取得胜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深思和借鉴。

其次,本案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协定的第10.2款是否是对第10.1款的例外?换句话说就是出口补贴的纪律是否只有等到WTO各成员就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拟订出新的纪律后,才能约束这三项措施?依美国的观点就是目前无纪律,这是第10.2款的含义。而依巴西的观点现在就应按出口补贴的纪律来约束。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结果。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实际上对10.1和10.2款采取了相同的解释方法,即第10.2款不是第10.1款的例外条款,10.2款该款的含义是要“发展(development)”纪律,言外之意在于指出目前并非无纪律可言。如果起草者有使本款作为例外的意图,他们会在文字上明示出来,而且还以其它协定的例外规定作为引证。这一裁决的意义在于澄清了WTO成员以及不少专家学者对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以及出口保险目前是否受WTO出口补贴规则约束的模糊理解,从上诉机构都存在不同意见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来。因此本案的裁决对如何运作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以及出口保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然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以及保险等措施并不会因为本案的裁决就不能运用了。它们仍然是促进出口的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是使用这些措施要满足反补贴协定出口补贴示例清单(j)项所规定的条件:所收费率能够弥补项目的成本和亏损;评估以长期经营为条件(long term operation)。本案中这一期限为10年。因此,如果从事上述三项业务的单位在长期运作中能够使收入与成本持平,则就不存在违反反补贴协定,从事出口补贴的问题。因为这种措施不含出口补贴成分。无论是(j)项的规定还是本案的裁决都为这些措施的运用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同时,即便对农产品提供这类出口支持,存在一定的出口补贴成分,也不一定就要受到农业协定第10.1款的制约,因为对方要承担沉重的举证责任。

出口信贷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将基于项目自身经济强度的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模式引入到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实践中去,构建起基于项目融资理论的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运作模式,突破大型“走出去”项目的融资瓶颈,把政策性银行对国家外经贸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落到实处,以解决当前我国出口信贷在支持大型境外投资项目中受传统贸易融资模式限制而存在的固有缺陷,最终达到提高我国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对“走出去”项目支持力度的目的。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含义

出口信贷是一个特定的融资范畴,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的总称;项目融资是一种特定的融资模式,是对有限追索的具有类似信用保证结构的项目资金运作模式的总称。出口信贷中引入项目融资模式即是要通过项目融资这种特定的资金运作模式来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通过传统贸易融资模式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而提出来的。项目融资模式下运作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将根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而采取不同程度的追索权,是有限追索的融资模式,贷款人提供授信的主要信用支撑点是项目的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贷款人将与借款人以及其它利益关系人一起在精心设计的信用保证结构框架下,在特定的期间和范围内,分担项目所具有的各类风险;在有限追索限定的范围内,项目一旦因风险发生而最终失败,贷款人将仅以项目资产受偿,其追索权不涉及项目以外的任何资产。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更适用于那些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相对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的出口信贷项目,最典型的就是境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的出口信贷项目,非常适用于通过项目融资模式来进行运作。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与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基本资格进行审核、对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分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等三方面内容。

1.出口信贷项目基本资格审核。贷款银行受理出口信贷项目后,首先要对项目的政策性准入标准进行审核,确定该项目是否具备取得出口信贷的基本资格。审核借款人资格,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确定是否适于采取项目融资模式安排融资。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境外出口信贷项目:如境外承包工程;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带动国内设备、技术、产品等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境外投资建厂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国内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出口竞争能力的境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境外企业收购、并购或参股项目等,这些项目往往金额大、期限长,除项目自身经济强度支撑外,借款人难以解决有效担保,因而比较适合通过项目融资模式进行安排。

2.出口信贷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对于具备申请出口信贷基本资格的项目,贷款银行要对项目投资者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独立论证,对于专业性强、比较复杂的出口信贷项目可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指通过对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劳动力、市场、原材料、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宏观经济环境等的分析,据以对项目做出综合性的技术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获得项目净现值(NPV)、投资收益率(ROI或ROE)和内部收益率(1RR)等具体反映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贷款银行在这里所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是建立在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的,其重点在于对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检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进行判断与校正。

如果申贷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存在某些重大遗漏,贷款银行应当要求借款人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补充修正;对于借款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数据和参数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贷款银行应当进行认定,特别是对于资源储量、原料供应、市场预测、定价模型、成本分析、贴现率等关键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因为一旦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完全不可用,以此为依据实施的项目和提供的融资将不可避免失败的结果。通过对借款人可行性研究的补充与修正而得到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是贷款人进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3.出口信贷项目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项目投资者从资本获利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好的可能性和程度,即在各项环境条件、参数等处于理想状态的假定基础上对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所进行的分析预测;而风险分析则是贷款银行从贷款安全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坏的结果的可能性和坏的程度,进而对项目未来的偿债能力做出判断。因此,贷款银行在对出口信贷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有关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价,判定项目的经济强度和各种风险要素对项目经济强度的影响程度。出口信贷项目的风险分析是决定贷款银行是否为一个项目提供融资的关键决策因素,并且为贷款银行通过投资结构、融资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设计规避项目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二)出口信贷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1.项目投资结构设计的基本因素。贷款银行应当在一个出口信贷项目的运作初期就与项目主办投资者进行深入接触,并参与到项目投资结构的设计中去,以为项目的成功运作以及后续的项目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在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基本因素:项目资产的拥有形式、项目产品的分配形式、项目管理的决策方式与程序、债务责任、项目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税务结构等。此外,会计准则对于报表合并的规定、对投资可转让性的需要、对项目资金的考虑等也是设计项目投资结构所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2.项目投资结构设计。贷款银行与投资人就出口信贷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应当与投资人共同研究设计与投资特点及融资要求相适应的项目投资结构。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贷款银行在介入一个拟申请出口信贷的境外投资项目后,为确保项目运营以及项目融资能够顺利执行,需要与项目投资者(借款申请人)及有关各方就项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项目投资者从投资角度出发的需要以及贷款银行从融资角度出发的要求进行综合平衡,并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这一步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关系到项目今后能否成功运转,而且是项目融资信用保证结构的重要基础,是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及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选择。对于不同的出口信贷项目,由于贷款银行的不同、投资者的不同和项目自身特点的不同,其项目融资的具体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黄金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等。其中: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是最基本的项目融资模式,对于出口信贷实务操作比较适用,并且其它几种项目融资模式都是在这几种模式的基础上衍生的。

2.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实现融资对项目投资者的有限追索,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贷款银行根据专业判断所愿意承担的风险限度。贷款银行看待风险的态度、项目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项目所处行业的风险系数、投资规模、经济强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项目的追索形式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项目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贷款银行与项目投资者之间将根据各自对风险的判断和承担能力,围绕追索的形式和追索的程度进行反复的权衡与谈判。(2)如何分担项目风险。在项目各有关当事人之间分担风险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另一个着眼点,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投资者、贷款银行以及其它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之间划分风险。例如:项目投资者一般需要承担全部的项目建设期和试生产期风险,但是在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投资者可能只需要以购买项目绝大部分产品的方式承担项目的市场风险;而贷款银行则有可能需要承担项目的部分经营风险。因此,如何分担项目风险与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核心都是贷款银行与投资者对风险划分的权衡与博弈。除上述因素外,项目投资者在设计融资方案时还十分关注对项目税务亏损的利用和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实现等内容。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种特许权协议(ConcessionAgreement),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来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

1.BOT模式的组成人员。(1)项目的最终所有者(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公司。在BOT融资期间,项目发起人在法律上不拥有项目,也不经营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某些特许经营权(例如承购项目产品以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和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安排的支持。在融资期间结束后,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无偿地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2)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项目经营者)。项目经营者是BOT融资模式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由项目经营公司、工程公司、设备供应公司以及其它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一个项目公司。项目经营者从项目所在国政府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组织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项目开发所必需的股本资金和技术,并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项目风险,并从项目投资和经营中获得利润。(3)项目的贷款银行。BOT模式中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也可以是政府出口信用机构、世界银行或地区性开发银行,或是上述金融机构组成的贷款银团。

2.以BOT模式建设项目并申请出口信贷的主要思路:(1)特许权协议是BOT模式的一个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准项目公司建设开发和经营项目,并给予使用土地,获得原材料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二是政府按照固定价格购买项目产品或者政府担保项目可以获得最低收入;三是在特许权协议中止时,政府可以根据协议商定的价格购买(或无偿收回)整个项目。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协议作为基础向政府出口信用机构申请出口信贷,政府出口信用机构可以将特许权协议的权益作为贷款抵押,并设计专门机构控制项目的现金流量。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出口信用机构还可要求项目所在国政府为贷款提供担保。(2)在项目建设阶段,工程承包公司以承包合同的形式(如“交钥匙”合同)建造项目,可以起到类似于完工担保的作用,有利于控制融资风险。(3)进入经营阶段后,经营公司根据经营协议负责项目公司投资建造的公用设施的运行、保养和维修,支付出口信贷本息并为投资财团获得投资利润。(4)项目公司保证在BOT模式结束时将一个运转良好的项目移交给项目所在国政府或其它所属机构。

3.BOT模式的主要特点:(1)从项目发起人(即项目所在国政府)的角度,BOT融资模式是一种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结构。项目的资金、经营管理以及各种风险均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发起人承担的只是类似“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或“提货与付款”性质的经济责任,和一定数额的贷款或贷款担保责任。(2)项目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在BOT模式中所取得的出口信贷既可以是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也可以是传统的公司融资。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BOT模式的项目涉及巨额资金,又有政府的特许权协议作为支持,因此投资者会希望将出口信贷安排成为有限追索的形式。

四、结论

出口信贷范文第5篇

一、概念简介

出口信贷制度是对出口信贷、出/:3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三项措施的统称。这三项措施发展的历史、内容和作用各有不同。

(一)出口信贷

狭义的出口信贷是指.一国政府为了支持本国商品出口、解决企业因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时的融资困难.向企业直接提供优惠的贷款(包括低息和利息补贴等),最终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买方出口信贷和卖方出口信贷。这种支持措施产生的较早.对机构的各项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资金实力:因为这种措施下即使是期限较短直接信贷,机构都要支出大量的现金.而且还不能影响机构的后续运转。到目前为止.能提供这种服务的一般都是执行产业政策有政府出资设立的官方的出I=I信贷机构。中国设立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但该机构从2006年才开始办理农产品卖方出口信贷.发展不是很充分.经验有待继续丰富。

(二)出口信贷担保

出1:3信贷担保(Expo~CreditGuarantee)是指。为了促成交易.国家设立专门的信贷担保机构.为本国出El商或商业银行提供信贷风险担保。出口信贷担保是一种海外风险由国家担保的一种保险制度。费用一般不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担保制随着出口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加强历史上.出口信贷担保也是有国家出资设立机构运营的。现今.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的明显趋势就是吸收纯商业机构参与支持农产品出口,例如美国农产品出口公司(CCC)、还有专门的农业协会都有出口信贷担保业务运营。只不过.商业的和政策的出口信贷担保机构所担保的范围有所不同.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重点不同.协力作用”。

(三)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Expo~CreditInsurance).又称出口信贷保险是指.政府以国家财力提供保障,为国内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政策性金融措施.最终保障出口商的外汇和信贷的安全回笼.其目的在与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本国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这是一种新型的出口支持金融措施.商业保险公司也开展了此项业务全球贸易额的12%一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的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1二我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完善至今,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大规模额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这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显然是极不相称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负责统筹全国的出1:1,其每年的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预算为50万美元.这样的经费还不足台湾地区预算的一半直到2006年商务部才制定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地方各个农产品出口大省(市),都有自己的政策的支持。例如山东20O6年9月28日颁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意见》。中国进出口银行从2006年4月才开始办理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这时距离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已经十多年了。这反映出.不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已经认识到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的愿望。但实际上政府出台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并不利于政府意图的真正落实.特别是地方政府往往迫于资金压力也会有碍这些政策的实施。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完善

各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出口补贴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的下.仍在通过出口信贷制度继续对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出口进行支持:但即使是出口信贷制度本身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也被要求逐步规制.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实施时间表.因此出口制度在实施中一直在不停地的发展变化、总结经验。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不必要的试错和走弯路.直接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

(一)明确政府和商业机构的角色定位

西方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发展充分、比较完善.这无疑也是借鉴了初期出口信贷的发展的得失和利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政府和商业机构在农产品出口中的角色和作用。

1.坚持政策性机构的基础作用目前中国设立有中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出口信贷政策执行机构。这些政策性机构设立的初衷更多的是服务于中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的出口。到目前为止对农产品出L:I的支持并不到位.显得不够专业。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作出以下两方面的努力:首先,拓展现有政策性出口信贷机构的业务范围,适当突出农产品出口将服务在公司业务中的地位.例如.同时发展卖方出1:3信贷和买方出口信贷,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其次.借鉴美国等得先进经验.设立专门农产品出口信贷机构或者项目:例如国家出资设立中国农产品出V:I公司.专注于农产品出FJ.集中精力研究和创新农产品出口支持措施

2.逐步突出商业机构的辐射作用政府农产品出1:3的扶持也是有限度的.长期执行下去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长远来看.政府应该根据出1:3市场的不同风险等级,吸收、鼓励商业机构参与农产品出口信贷项目。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社会资金促进农产品出口简单来说就是.向成熟的、风险较小的外国市场出口农产品时.允许商业机构参与经营相关出口信贷项目.即是说减少商业机构的信贷风险以吸引其参与农产品出E1支持项目:风险极大的、开拓新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项目主要有政府承担。

(二)构建完善的出口信贷制度

我国农产品出i:3信贷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在充分借鉴西方成熟的经验后.基本可以来个中国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的重建.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农产品出1:3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1.规范出口信贷

狭义的出口信贷一般指官方出口信贷.这种支持措施一般是给予企业直接的资金支持:同时。这种支持措施面临的首要问题避免造成出口补贴首先,应该制定《中国进出口根行法》和相关配套法律。以规格最高的立法形式明确官方出LI信贷机构的性质与职能.从而保证该机构能能够规范化、法制化的运营:此外。立法要避免“政策导向”、“执行政策”这样的字眼进入法律.因为一旦将来被诉诸WTO.等于自己授人以把柄.巴西诉加拿大飞机补贴案给了我们明确的警示其次,保障资金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3万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信贷制度正是这3万亿外汇储备发挥效用的时候,有旬经济学经典表述:钱如进人流通的话只是一堆废纸:政府通过政策或者法律安排一小部分外汇储备专项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信贷.一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一是增加外t[收入,二是支持国内农业发展。三是增加农民受益。最后,大力发展买方信贷。实践证明,买方出口信贷相比较卖方出口信贷具有诸多优点;从上世纪7O年代初开始.买方出口信贷快速发展.超越卖方出口信贷.成为世界贸易中出口信贷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信贷起点较低.基本算是新建的、制度,因此通过这次重建我们要争取一步到位.利用最优的经验,建立最优的制度,提供最优的服务,为农产品出口创建最优的环境。

2.完善出口信贷担保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的问题如下:第一.商业机构参与度不够;第二.现有出1:3信贷担保机构业务设置有问题。完善该制度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做:首先,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现在中国可以开展出LI信贷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三家机构.这三家机构都可以承办的出口信贷担保业务没有细致的区分.这都会影响到出口信贷担保的发展和相关出口政策的有效落实明确三家机构对农产品出I:1信贷担保提供的服务种类.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中国进出1:3银行经营的担保业应以开拓新市场的出口商为服务对象.应为这类经营的不确定性较大、风险较高,应有实力相对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则限定在出Fl信用保险范围内:各个机构问协力合作.使得出【1信贷担保制度的服务对象的范围最大化.进而取得服务效果的最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最高化其次.吸引商业机构参与出口信贷担保的本质日的轨址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本为商品出口服务到目前为止.我幽的信贷担保机构大都有政府的背景,由政府出资设.而这机构的设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国家财政负担的减轻和避免国际补贴诉讼因此.政府应当引进并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的纯商业性的信贷担保机构为农产品出口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高效利用社会闲置资本为农产品出口提供金融服务。第一一政府首先要出台政策并初步制定基本规则.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纯商业性的信贷担保机构。可以在东部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允裕、部分地区先行试点,进行探索尝试,第二,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增加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性出1:3信贷担保机构要探索运营冉担保业务.支持商业性担保机构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本质与普通保险一样——集中资金.分散风险出口商在经营商品出口过程中.由于回收账款仔一定的风险.出1:3商会为“回收账款”投保.以尽可能的减少自身损失我国为应对加入WTO后新的贸易局面.在2o01年12月l813政府出资成立了中国出LI信用保险公司。但农产品出【1信用保险业务仍属于起步阶段.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立法考察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信f}】保险的发展历程.会发现都是按照先立法.后设立机构的程序运行.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保障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自建立之fj其就能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营,减少企业内部运作的混乱而影响到业务的发展与开拓但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运营走过r1O个年头.可是到今天为止.中国仍然没有出台或者计划出台规范出口信用保险的专项法律.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啦务的开展。针对上述问题,农产晶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一定要借鉴上述经验:第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特别是明确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运营机构、经营方式、保险对象、理赔方式等,保证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自建立之初就能有效方便客群.各个部门真正分lI配合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第==二.I}l闼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执行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只有国家台相庖的政策其才有执行的依据.依据国际经验.艟好使用立法的形式.避免公司有执行政策的嫌疑而被.

四、结论

出口信贷范文第6篇

2011年10月24日至25日,总理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的作用,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外贸促进工具,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在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出口收汇安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等方面,都发挥了并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最重大的课题。在外向型经济仍占我国经济较大比重的现实情况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对外贸易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是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s,AgreementonSubsidiesandCountervailingMeasures)相关条款,政府或政府控制的特别机构针对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或外汇风险计划而提供出口信用担保或保险,原则上是被允许的。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列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三大政策。与其他出口支持政策相比,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国家投入少、拉动作用大、杠杆效应明显”等优点。随着其功能作用不断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我国外贸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充分。1988年,为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外汇收入,国务院决定,参照国际惯例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发展初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没有形成规模,截至2001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总共承保出口信用保险179.8亿美元,年均承保额不足14亿美元,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促进效果不大。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通知,批准正式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专业承办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年12月,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第7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挂牌营业。200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上升到27亿美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政策性贸易信贷贴息以及其他一些传统优惠性出口扶持政策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口信用保险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以美国为例,1984财年至1998财年,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Bank)直接贷款业务的比重从74%降为不足1%,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的比重从26%上升到99%。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出口的粗放式增长,中国成为了贸易保护的重灾区,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诉讼越来越多,倒逼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对内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对外则要遵循国际惯例,这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2008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增长到432亿美元,在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信用风险急剧上升,国际贸易遭受沉重打击。面对外部需求萎缩的贸易环境,2009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外需的6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在鲜明的政策导向下,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迅速提高,帮助大量企业解决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5%,达到2626.7亿美元,是2002—2008年七年累计承保总金额的1.8倍。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稳外需、促增长、保就业”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回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服务国家“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等外贸战略过程中,无论是在提高出口企业信用等级、开拓新兴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还是在扶持对带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的出口和中小企业的出口方面,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均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度和明显的推动效果。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需要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 二、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在总量上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问题,已经对我国外贸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货物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形成了绝对优势。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低的特点,出口销量不容易受收入水平影响,因此在经济波动时期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且一旦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得以发挥,其他经济体也就难以在短期内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市场的大批量低附加值产品供应者。但是,除了劳动力要素之外,这类产品同时还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有形要素的大量投入,并且多数以简单加工为主。这使我国外贸行业整体处于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机电产品出口比例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小,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较低,这些现状非常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但市场集中度过高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9.8%,出口总额高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0.5%,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然而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的出口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2010年,我国对上述传统市场出口共计9339.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9.2%,市场结构明显过度集中,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风险,也让出口行业极易受到欧美市场变化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三)加工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其出口效益持续走低 在我国庞大的出口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9%,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45.7%)1.2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解决了大约4000万人员的直接就业,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其相关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大。在为大量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加工贸易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但由于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为我国生产企业所带来的效益比例越来越低。以纺织品为例,在正常年份,氞氞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10%的加工费,对我国的出口效益带来巨大影响。 (四)外贸区域集群效应充分发挥,但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2000年至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92%,中部、西部进出口总额明显落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员素质、市场资源、环境政策等优势,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规模效应,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领先优势,为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由外需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体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上,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我们在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中,加工贸易占了1/3,多数产品以贴牌为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三、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日渐彰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优化外贸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积极引导企业保持好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1年9月,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下发《关于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推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国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主,自主产品只占出口的10%左右,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帮助出口企业有效控制风险,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 经过不断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已经由一种简单的保险产品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全方位服务,能够全程参与出口企业风险控制,把各项产品和服务有机嵌入企业出口所需的资信调查、合同签订、生产管理、出口申报、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抢抓订单的信心,全面提升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 1.事先规避风险 通过承保前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评估、国外进口商限额管理、费率厘定等手段,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前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和买方研究,规避国外进口商的商业风险和进口国家(地区)的政治风险,使出口企业能够更大胆地开拓国际市场,并且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和交易手段抓住商机。 2.及时补偿损失 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第一时间进行赔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9.8亿美元,顺利渡过金融危机。2011年1-10月,中国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5.8亿美元,其中,在利比亚战乱中受损的企业共获赔款超过4亿人民币,企业得以及时恢复生产,确保稳健经营。 3.全力追偿减损 借助国家信用和强大的全球追偿网络,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两年共实现追偿收入1.37亿美元,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损失。2011年,在加大追偿力度、提高追偿技术、拓宽追偿渠道等多方举措的支持保障下,前10个月就已经实现追偿收入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7%。 (二)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优化外贸结构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调控对外经贸活动的两大砝码是限额与费率。依靠对限额与费率的安排,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既维持着促进出口和风险保障之间的平衡,又维持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平衡。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严格风险管控、优化外贸结构等途径,最终实现外贸出口全局利益最大化。 1.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以政策倾斜的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等重点行业出口达到1410.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的81.0%。同样的,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也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的主要群体。近年来,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民族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支持下跻身世界电信行业前列。#p#分页标题#e# 2.支持开拓新兴市场 面对我国出口市场集中程度过高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大力支持并引导企业开拓和占领风险较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2002—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承保新兴市场业务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高于同期对四大传统市场业务的承保总额。2011年以来,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业务,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持续扩大,1-10月新增承保金额达到961.1亿美元,预计年底在新兴市场地区责任余额将会上升到735.3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清晰导向,有力推动了国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联想集团、奇瑞汽车、海尔集团等一大批引领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不仅在传统市场地位日益稳固,也在以往难以进入的市场打开了局面。 3.协调各种贸易方式共同发展 多年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2.8%,2011年1-10月,更是上升到了23.4%,为做强、做大一般贸易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当前,国家全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信用保险对加工贸易出口业务采取应保尽保的积极承保政策,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6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在支持服务贸易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已经惠及文化产业、飞机维修、项目咨询、油井勘探、芯片测试等多种服务贸易出口领域。 4.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遵循信用保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是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几年来,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了江苏省的光伏、船舶、轨道交通等产业,浙江省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广东省的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提升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其次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加大服务网络建设,增加资源投入等方式,出口信用保险对中西部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在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和中部6省的承保规模达到193.2亿美元,间接推动中西部地区出口以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的速度增长。前三个季度,出口信用保险对中部地区外贸出口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 (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延伸。其中,进口信用保险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推出,将对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平衡 面对严峻的贸易失衡形势、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早在2008年国家就已经开始试点推行进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企业进口过程中的预付款风险提供保障,以此鼓励进口,缓解我国巨额外贸顺差困局。同时,我国进口信用保险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重点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以优化进口结构。国际上,其他出口主导型经济体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以韩国为例,韩国出口保险公司(KEIC,KoreaEx-portInsuranceCorporation)是世界著名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一,2010年7月,该公司在成立18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韩国贸易保险公司”(K-Sure,KoreaTradeInsuranceCor-poration),在其经营范围中,明确添加了进口贸易信用保险。 2.推动对外投资与对外出口协调发展 在国际上,海外投资保险属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三大主业之一,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服务,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我国海外投资共计126.3亿美元。事实证明,用政策性保险的手段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既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纠纷,也能够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企业由单纯的产品“走出去”向产品与资本共同“走出去”转变,一方面促进了东道国资源开发和就业,另一方面还获得了长期稳定、来源多样、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保障。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还要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 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出口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意识不断增强,采取的措施手段不断丰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成效逐步显现。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把握好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各项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一要稳定和完善财政与金融政策。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发挥出口退税政策与关税政策的调控作用。二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国际话语权。要推进多边和自贸区谈判,培育我国出口信用评级体系,提高我国的影响力以及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逐步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的转变。 (二)要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经营主体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要进一步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效益产品出口;二要进一步做强大型企业,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三要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四要进一步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扶持服务贸易发展。#p#分页标题#e# (三)要进一步推动外贸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协调进出口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用好自贸区、零关税优惠和贸易投资促进等平台,加强与重点国家贸易对接,实现贸易平衡。二要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配合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发展。三要进一步协调外贸和外资、外经发展。要以发展投资“走出去”带动贸易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全球销售网络,以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以优买优贷等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带动出口。

出口信贷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出口信贷项目融资BOT模式对外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外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加强和发展对外投资,加深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对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对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的需求

200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因此中国政府尤其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以东南亚为优先的“走出去”战略,东盟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中,按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东南亚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北美。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主要对象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还有越南、新加坡和缅甸,都已进入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之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GDP的大幅增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进一部扩大,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还会增加,投资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确立的“10+1”合作机制的启动后将实现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参与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正在稳步推进,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众多的投资方式中,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大力拓展对东盟各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积极推动对东盟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具有一定实力,已经多家企业跻身于国际工程承包商行列。我国要以入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努力提高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好转,东南亚各国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的投入。基础能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工程,特别是电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等在今后几年中将会保持明显的增长势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承揽电站、通讯工程等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竞争中胜出,融资能力已成为关键因素。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有别于国内工程项目的融资模式,国际工程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包括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和对外优惠贷款)等方式的融资模式。但银行信贷收紧的风险瓶口以及有种种苛刻的信贷条件,而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境外投资建厂项目的发展,由于投资金额大,建设期长,风险高,项目投资者实力相对不足,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担保,无法获得相关的融资需求,致使项目运作陷入瓶颈。而项目本身又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占领和巨大资金需求,这种矛盾制约了很多大型涉外项目的开展,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针对东南亚的一些涉外项目的开展和问题,本文就出口卖方信贷与资源换项目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对涉外项目的发展推进进行一些探讨,如何利用项目融资推进项目发展。

二、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介绍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就是指国家政府为支持本国产品,尤其是大型资本货物的出口,通过官方,半官方机构的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提供贷款,担保或保险。国内是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来进行。

出口信贷一般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有两种,具体是:①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贷款,并由进口方银行或第三国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出口商与进口商所签订合同中规定为即期付款方式,出口方一行根据合同规定,拼出口商提供的发货单据,将贷款直接付给出口商,进口商按合同规定将贷款本息偿还给出口方银行;②出口方银行向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再有进口方银行为进口商提供转贷,以支付进口产品的货款。进口方银行按商议的还款方式还贷出口方银行,进口商与进口方银行的贷款结算自行在其国内直接结算。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的一种延期付款的信贷方式。卖方信贷项下,一般要求进口商在订货时支付一定比例的的现汇定金,定金以外的货款在全部交货或工程建成后陆续偿还。使用卖方信贷的优势是进口方不须亲自筹资,而且可以延期付款,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在国内的对外工程项目中使用较多。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手段,是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定期限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抽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项目融资主要是依赖项目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的资信来获取资金融通。贷款银行根据项目在贷款期间项目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和资产价值来构建融资架构。主要是适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整体风险相对较小,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的项目比较适合采取项目融资的模式。项目融资形式有很多,也比较灵活,各种模式有不同使用的领域和趋势。诸如产品支付融资模式,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以及在基础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日趋频繁使用的BOT模式。针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对外大型工程承包项目以及不断扩张的对外投资项目,BOT模式正在得到广泛使用。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是指国内外投资人作为项目发起人,从某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获得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BOT融资方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一般称为“特许权”。其优势在于,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启动一些基建项目。BOT融资不构成政府外债,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政府也不必为偿还债务而苦恼。其次,把私营企业中的效率引入到公用项目,可以极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第三,吸引外国投资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这些优势,进入2000年后,在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各国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纷纷采用BOT模式来发展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通常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对借款人是完全追索的,借款人可以追索项目资产和除项目资产外的全部资产以及担保人的资产。出口信贷一般在国家支持下,由政策性银行来进行。出口信贷的架构除项目本身的资产构成满足条件外,牵涉到定金的支付能力,担保条件的具备及借款人的被授信条件,以及国家的政策性额度等。而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对项目投资结构,资金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深入参与和控制,信贷决策着眼于项目外来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项目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可以使那些投资规模大,超过借款人现有资产承担能力的出口信贷项目得到有效实施,非常适用于境外大型承包工程或境外投资项目。

三、案例分析

1.出口信贷对对外经济合作扩展的案例分析

根据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国内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给予了周边国家大量的资金援助,支持和帮助周边国家开展基础经济建设,达到共同发展。在此对外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下,充分利用卖方信贷,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充分实施走出去的经济战略。下面就我们使用卖方信贷带动对外水电项目发展的实例,缅甸B电站案例,进行一些分析。

缅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发展较慢,电力供应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很多年以来,缅甸的B水电站在缅甸被称为“缅甸的三峡电站”,因为在200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早日建成B电站一直为缅甸政府和人民所期待和计划。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8MW,当时预计总投资约7亿美元,金额大,影响大,正因此,B电站项目承建也一直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争夺的对象。早在1953年,美国的KTA公司就已盯上此项目,并进行了项目考察,后来日本的NEWJEC公司、KAJIMA公司、三菱重工公司,挪威的NORCONSULT公司,以及韩国的现代重工公司等都加入了竞争行列。

Y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涉足B水电项目,利用已经在缅甸发展多年小水电项目的经验和市场认知,把业务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伙伴用动态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团队机制,于199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预计机电项目总投资约2.5亿美金。当时缅甸政府已经把该电站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亟需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尽快开始项目启动。

在90年代初中期,正值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对外经济发展。国内水电低潮,一批大型的设计,生产和安装单位工作都不饱和,但受限于当地国家的资金不足,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等原因,中国在海外以大型承包工程牵头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的极为有限,没有大型水电承包工程开展。

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Y公司于1993年及时提出利用出口信贷方式向缅甸B电站出口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申请并全面开始推动落实。通过系列从当地政府到各相关机构的逐项工作,1998年两国政府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签订的基础上,达成在缅甸国家担保项下的出口卖方信贷审批,于1998年10月签订合同,并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完成出口卖方信贷10亿元的发放,正式启动了项目的实施。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告诉人们:充分发挥我国的工程成套能力,特别是利用出口信贷优势,解决最主要的资金问题,在众多国外公司中后来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该项目。经过认真实施,有效管理,该项目于2005年发电,获圆满成功,被缅甸政府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得到了中缅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支持配合。该电站顺利建成后,使缅甸的发电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促进了缅甸工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由仰光迁至该电站附近地区新建,水电供给得到保证。

该项目的核心成就:应用出口信贷,在全国开创了采用担保规避收汇风险的先河,并为日后承建海外大型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企业由此大规模进入缅甸市场,参与承建数亿美元规模的水电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缅甸市场,锻炼了队伍,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对外工程承包的大规模推动和发展。

2.BOT项目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缅甸瑞丽江电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以BOT方式投资控股建成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由B公司建成并经营40年后,送给缅方。

瑞丽江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在瑞丽市弄岛与南畹河汇合后流入缅甸境内,瑞丽江电站位于距中缅边境约50公里的瑞丽江干流上。按缅方原计划方案,该电站装机容量仅为40万千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B公司就一直在跟踪该项目,并于2004年获得缅方的项目工程承包合同,但开工建设仅一年左右,缅方就出现外汇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按合同规定支付工程建设进度款的状况。而当时中国进出口银行对缅出口信贷规模早已用完,不可能沿用以往出口信贷模式解决项目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因此,该项目在2005年下半年已面临停工夭折的险境。

如果项目投资方继续垫资建设,则会加大债务风险,因其金额巨大,可能会拖垮项目投资公司;如果撤回建设队伍,则要花费一大笔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撤回费用,将造成亏损,造成烂尾工程并丢掉该项目,甚至还会影响以后在缅争取新项目。这给项目投资公司当时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在各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中,既然继续按原合同以工程承包方式承建电站已走不下去了,只有换个角度,从投资开发的角度重新认真考察分析了该项目若改用B0T方式建设下去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该电站,一是水力资源极为优越,可确保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0多亿千瓦时;二是开发条件也十分优越,库区淹没区无村庄、农田和建筑物,整个工程基本无征地和移民搬迁项目,因此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造价较低;三是距我国边境很近,电站生产的电力既可供缅方、又较易输送回国内;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若项目成功则将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五是符合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开发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方针政策,因此有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银行的融资支持。

于是,B公司最终按BOT投资开发方案进行了科学严谨的项目策划,并及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中缅两国主管部门终获批准,于2005年与缅方签署了以BOT方式与缅方合作开发瑞丽江电站的谅解备忘录。

拿到项目后,经过积极寻找和筛选,确定选择C公司和D公司作为该项目投资合作方,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资金得到解决,从缅方手中接过项目,加快了建设进度,2008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4月最后一台(第6台)机组投产发电,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最快记录。从项目投运到至今的运营中,该项目一直保持良好收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中缅双方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良好发展,成为境外投资中BOT模式的成功典范。

该项目的核心经验是:只要项目好、资源好,既便所在国政府没有支付能力,通过科学严谨的项目分析和策划、利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利用BOT方式项下的优势,使项目资金得以落实,项目管理有效实施,保证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完成,促进了以项目带动的对外经济发展。

出口信贷范文第8篇

一、出口贴息问题的引出

由于出口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上通过协商建立了一些规则来规范这方面的操作,协调相关的争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因此必须对一些有违WTO的政策进行调整,贴息问题在其中显得比较突出。出口贴息,一般体现在出口信贷方面,实际上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支持出口的一种方式,我国是通过成立进出口银行来完成这方面的职能,只是我国的出口信贷采用的信贷工具和侧重点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包括金融体系的机构、财政实力等,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论证孰优孰劣,关键是必须作到既能加大对出口支持的力度,又不至于招致非议。

(一)国际上的有关规定

1.WTO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因此对出口补贴之类的做法采取的是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规定,一国政府仅仅可以对研究开发和对落后地区、环保等进行补贴,而在其他方面的补贴都是不允许或被禁止的。其中出口补贴是明文禁止的,属于“禁止使用的补贴”,即是任何成员方都不得使用或维持的补贴方式,否则如果被其他成员发现或有理由相信其正在实施或维持这种补贴,则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同时对出口补贴也进行了定义,即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出口行为使用的补贴,并列举了出口补贴的12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了出口信贷的利率优惠,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其成本则构成了出口补贴。介于允许的补贴和被禁止的补贴之间的是可申诉的补贴,这种补贴虽可被成员国所采用,但其他成员国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因为这种补贴行为也会刺激受补贴方某种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而直接或间接阻碍其他成员产品的生产或出口,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产生。

因此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根据上述的规定,如果对某个行业整体,而不是在出口阶段上进行补贴是WTO所允许的,同样对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补贴也是可以的,这就为采用贴息手段间接支持出口提供了可能。2.OECD关于出口信贷的有关规定。不仅WTO对出口信贷有明确规定,经合组织OECD也为协调内部争端达成了关于出口信贷的“君子协定”。由于发达国家为支持本国出口,大量的使用出口信贷这一手段,竞相提供优惠的贷款,导致相关国家的财政难于承受负担,最后大家被迫坐在一起就有关的出口信贷条件进行了协调,达成了所谓的“君子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并约束各国在出口信贷方面的操作,它规定的出口信贷的主要条件包括:

A、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B、贷款最高比例:一般不高于85%,这样就要求现汇或预付款比例不低于15%;

C、风险加息率;

D、贷款最低利率: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包括直接贷款、再融资和利率支持)的最低利率必须以商业参考利率CIRR为基础。

它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协定”,是因为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全靠各成员方自觉遵守。应该说“君子协定”的诞生,规范了各国政府的出口信贷政策,使出口信贷有了统一的标准,并增加了透明度,抑制了各国政府为鼓励出口竟相提供优惠贷款的行为,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主要是买方信贷,而直接贷款给本国企业较少,这方面多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贷款,而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担保,采用贷款担保的方式,因此“君子协定”对出口卖方信贷没有做相应规定,不过却给出口卖方信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即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参考的利率,来衡量出口补贴的程度。

(二)我国出口贴息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而这项业务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并以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为主,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明显,容易授人于柄。加入WTO后,我国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而进出口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以出口信贷担保为主,少部分采用直接贷款。目前对此种说法还没有见到任何权威的解释,但我们的出口信贷有较大的补贴成分以及业务方式有较浓的中国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我国以出口信贷为主的出口贴息政策在入世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出口贴息的产业政策依据

一国政府实行出口补贴政策,就是将国家的财政资金,即纳税人的钱补贴给出口企业,而最终受益的很可能仅仅是国外的消费者,这就涉及到了国家的福利损失问题,因此必须理清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给予扶持,才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该问题的实质已突破了贸易政策范畴,更关系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过去我们常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完全割裂开来,贸易政策独立于产业政策,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加密切相关,因此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如果单纯地来谈论出口补贴问题,仅仅为了出口而给予补贴,那对出口的补贴很可能不仅不能真正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还会导致国家福利受到损失,其实质不过是把本国纳税人的钱捐给了进口国的消费者,而在后果上还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和贸易上的摩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追随者们很反对进行这样的补贴,更有学者认为,在一些条件下为维护国民的福利,对某些产业的产品出口不仅不应补贴,反而应加征出口税。

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倡导“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实行补贴政策,应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产业,才能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1.该产品出口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必须超过补贴的总成本,出口增加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补贴成本后,才能增加国民的福利,达到补贴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产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企业要想进入出口补贴范围,必须越过一定的门槛,即由政府设立的进入壁垒,否则成了为出口而出口,造成一定的政策错位。

2.出口补贴不能对国内消费者造成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出口补贴只针对了部分的行业,受补贴行业的出口增加会导致该行业的利润率增加,促使生产要素向该行业的流动,并引起该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的改变。

3.出口补贴应使本国企业能增加产量,同时必须要造成国外竞争对手降低产量,使产品价格不至于降低太多,否则补贴的结果只是由国家承担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促成企业降低出口价格,而这并不一定能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标,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不是出口补贴的目的。

当然,这些观点是建立在目前西方世界不完全竞争即寡头垄断的假设基础上的,但却很值得我们思考。尤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二,单纯鼓励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已过去了,赔本的买卖企业不愿意做,政府也不会鼓励,支持出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扶持国内的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创汇。选择出口补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选择行业,对出口的支持不应完全体现在出口的阶段,否则极易授人于柄,引起贸易纠纷,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这些不违反WTO的规则,从长远来讲更具意义。

三、贴息方式探索

由于我国的出口贴息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上(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是目前我国出口信贷机构使用的主要支持方式,因此要更好地使用这一信贷工具,就必须解决好利率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应该把商业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和银行的筹资成本等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贷利率。

(一)商业贷款利率

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出口信贷的贷款利率肯定有一定的优惠,否则无从体现政府对出口的支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出口信贷利率确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其他负面影响产生,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口信贷业务,更出现了不应有的信贷竞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出口信贷利率体系已变得十分迫切,尤其是加入WTO,更使这个问题显得重要,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加入WTO,我国承诺要开放金融领域,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到了这一天,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如何体现将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了出口信贷担保业务,为出口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提供担保,那贷款利率上的优惠如何转化为担保费用的优惠将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进出口银行筹资成本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三条的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筹资成本则属于出口补贴,属被禁止范围。但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单纯从成本来讲,它包括了筹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前者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利率及相应的发行成本,后者是日常经营活动的费用,由于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并享受国家信用等级,因此它的筹资和营运成本可以很低,相应地它的贷款利率可以很优惠,应该说这为确立符合WTO规则的贷款利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跟国债利率挂钩问题

根据“君子协定”,出口信贷的利率应参照相应货币的商业参考利率CIRR,但目前我国人民币还没有确立自身的商业参考利率,这是问题的关键。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央行确立,但主要考虑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较弱和不良贷款率高的现实,而没有考虑到对出口支持的问题,这涉及到较深层次的问题,但随着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人民币CIRR的诞生。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根据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引入人民币商业参考利率,并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加成不同的基差,确定不同贷款期限的CIRR。这实际上是参照了美元的CIRR形成机制,应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因此,改革出口信贷利率机制,作到既符合国际惯例,不违反国际规则,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尽可能降低出口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

因为WTO规定,如果出口信贷的利率不低于其资金成本,则不构成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因此只要成本足够低,就可以使利率有足够的优惠空间,达到加大支持的力度目的,但这有赖于:

1.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手段,也不在WTO关于出口补贴的定义范围内。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列入了国家的财政预算,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充,甚至有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捐赠,资本金的充足率很高。

2.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降低营运费用,增加积累。

3.在呆坏帐的核销方面,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有新的优惠措施。

当然,这必须以国家的立法为保证,从法律的高度来确定国家财政对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的义务,确保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部级信用等同,作到对内有法律依据,对外有相当的透明度。

(二)引入人民币CIRR体系

按照“君子协定”,出口信贷利率应与国内一流的信用机构筹资成本挂钩、与出口信用机构的信用等级挂钩,以各自货币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确定商业参考利率,再在此基础上加成一定的基差形成出口信贷利率。如果确定了CIRR,就可以找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只要补贴后的出口信贷利率不低于OECD确定的商业参考利率,就可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决定了出口信贷利率的规则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增加了透明度。当然,这有赖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四、贴息与出口补贴程度问题

WTO关于出口补贴有一个规定,就是对一个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其补贴的成分不得超过商品价格一定的比例,对这个比例目前国内说法不一,大概在1%-2%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应该是所有采用的出口补贴方式加总不得超过2%。如果按这种理解,对一个出口产品的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包括可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补贴,包括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等等,有的是明补,有的是暗补,如果加总起来,则极有可能突破2%的界限,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尤其是对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更应如此。

出口信贷范文第9篇

一、出口贴息问题的引出

由于出口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上通过协商建立了一些规则来规范这方面的操作,协调相关的争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因此必须对一些有违WTO的政策进行调整,贴息问题在其中显得比较突出。出口贴息,一般体现在出口信贷方面,实际上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支持出口的一种方式,我国是通过成立进出口银行来完成这方面的职能,只是我国的出口信贷采用的信贷工具和侧重点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包括金融体系的机构、财政实力等,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论证孰优孰劣,关键是必须作到既能加大对出口支持的力度,又不至于招致非议。

(一)国际上的有关规定

1.WTO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因此对出口补贴之类的做法采取的是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规定,一国政府仅仅可以对研究开发和对落后地区、环保等进行补贴,而在其他方面的补贴都是不允许或被禁止的。其中出口补贴是明文禁止的,属于“禁止使用的补贴”,即是任何成员方都不得使用或维持的补贴方式,否则如果被其他成员发现或有理由相信其正在实施或维持这种补贴,则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同时对出口补贴也进行了定义,即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出口行为使用的补贴,并列举了出口补贴的12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了出口信贷的利率优惠,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其成本则构成了出口补贴。介于允许的补贴和被禁止的补贴之间的是可申诉的补贴,这种补贴虽可被成员国所采用,但其他成员国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因为这种补贴行为也会刺激受补贴方某种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而直接或间接阻碍其他成员产品的生产或出口,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产生。

因此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根据上述的规定,如果对某个行业整体,而不是在出口阶段上进行补贴是WTO所允许的,同样对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补贴也是可以的,这就为采用贴息手段间接支持出口提供了可能。2.OECD关于出口信贷的有关规定。不仅WTO对出口信贷有明确规定,经合组织OECD也为协调内部争端达成了关于出口信贷的“君子协定”。由于发达国家为支持本国出口,大量的使用出口信贷这一手段,竞相提供优惠的贷款,导致相关国家的财政难于承受负担,最后大家被迫坐在一起就有关的出口信贷条件进行了协调,达成了所谓的“君子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并约束各国在出口信贷方面的操作,它规定的出口信贷的主要条件包括:

A、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B、贷款最高比例:一般不高于85%,这样就要求现汇或预付款比例不低于15%;

C、风险加息率;

D、贷款最低利率: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包括直接贷款、再融资和利率支持)的最低利率必须以商业参考利率CIRR为基础。

它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协定”,是因为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全靠各成员方自觉遵守。应该说“君子协定”的诞生,规范了各国政府的出口信贷政策,使出口信贷有了统一的标准,并增加了透明度,抑制了各国政府为鼓励出口竟相提供优惠贷款的行为,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主要是买方信贷,而直接贷款给本国企业较少,这方面多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贷款,而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担保,采用贷款担保的方式,因此“君子协定”对出口卖方信贷没有做相应规定,不过却给出口卖方信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即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参考的利率,来衡量出口补贴的程度。

(二)我国出口贴息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而这项业务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并以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为主,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明显,容易授人于柄。加入WTO后,我国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而进出口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以出口信贷担保为主,少部分采用直接贷款。目前对此种说法还没有见到任何权威的解释,但我们的出口信贷有较大的补贴成分以及业务方式有较浓的中国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我国以出口信贷为主的出口贴息政策在入世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出口贴息的产业政策依据

一国政府实行出口补贴政策,就是将国家的财政资金,即纳税人的钱补贴给出口企业,而最终受益的很可能仅仅是国外的消费者,这就涉及到了国家的福利损失问题,因此必须理清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给予扶持,才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该问题的实质已突破了贸易政策范畴,更关系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过去我们常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完全割裂开来,贸易政策独立于产业政策,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加密切相关,因此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如果单纯地来谈论出口补贴问题,仅仅为了出口而给予补贴,那对出口的补贴很可能不仅不能真正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还会导致国家福利受到损失,其实质不过是把本国纳税人的钱捐给了进口国的消费者,而在后果上还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和贸易上的摩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追随者们很反对进行这样的补贴,更有学者认为,在一些条件下为维护国民的福利,对某些产业的产品出口不仅不应补贴,反而应加征出口税。

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倡导“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实行补贴政策,应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产业,才能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1.该产品出口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必须超过补贴的总成本,出口增加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补贴成本后,才能增加国民的福利,达到补贴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产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企业要想进入出口补贴范围,必须越过一定的门槛,即由政府设立的进入壁垒,否则成了为出口而出口,造成一定的政策错位。

2.出口补贴不能对国内消费者造成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出口补贴只针对了部分的行业,受补贴行业的出口增加会导致该行业的利润率增加,促使生产要素向该行业的流动,并引起该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的改变。

3.出口补贴应使本国企业能增加产量,同时必须要造成国外竞争对手降低产量,使产品价格不至于降低太多,否则补贴的结果只是由国家承担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促成企业降低出口价格,而这并不一定能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标,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不是出口补贴的目的。

当然,这些观点是建立在目前西方世界不完全竞争即寡头垄断的假设基础上的,但却很值得我们思考。尤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二,单纯鼓励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已过去了,赔本的买卖企业不愿意做,政府也不会鼓励,支持出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扶持国内的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创汇。选择出口补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选择行业,对出口的支持不应完全体现在出口的阶段,否则极易授人于柄,引起贸易纠纷,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这些不违反WTO的规则,从长远来讲更具意义。

三、贴息方式探索

由于我国的出口贴息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上(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是目前我国出口信贷机构使用的主要支持方式,因此要更好地使用这一信贷工具,就必须解决好利率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应该把商业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和银行的筹资成本等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贷利率。

(一)商业贷款利率

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出口信贷的贷款利率肯定有一定的优惠,否则无从体现政府对出口的支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出口信贷利率确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其他负面影响产生,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口信贷业务,更出现了不应有的信贷竞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出口信贷利率体系已变得十分迫切,尤其是加入WTO,更使这个问题显得重要,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加入WTO,我国承诺要开放金融领域,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到了这一天,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如何体现将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了出口信贷担保业务,为出口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提供担保,那贷款利率上的优惠如何转化为担保费用的优惠将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进出口银行筹资成本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三条的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筹资成本则属于出口补贴,属被禁止范围。但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单纯从成本来讲,它包括了筹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前者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利率及相应的发行成本,后者是日常经营活动的费用,由于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并享受国家信用等级,因此它的筹资和营运成本可以很低,相应地它的贷款利率可以很优惠,应该说这为确立符合WTO规则的贷款利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跟国债利率挂钩问题

根据“君子协定”,出口信贷的利率应参照相应货币的商业参考利率CIRR,但目前我国人民币还没有确立自身的商业参考利率,这是问题的关键。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央行确立,但主要考虑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较弱和不良贷款率高的现实,而没有考虑到对出口支持的问题,这涉及到较深层次的问题,但随着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人民币CIRR的诞生。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根据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引入人民币商业参考利率,并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加成不同的基差,确定不同贷款期限的CIRR。这实际上是参照了美元的CIRR形成机制,应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因此,改革出口信贷利率机制,作到既符合国际惯例,不违反国际规则,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尽可能降低出口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

因为WTO规定,如果出口信贷的利率不低于其资金成本,则不构成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因此只要成本足够低,就可以使利率有足够的优惠空间,达到加大支持的力度目的,但这有赖于:

1.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手段,也不在WTO关于出口补贴的定义范围内。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列入了国家的财政预算,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充,甚至有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捐赠,资本金的充足率很高。

2.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降低营运费用,增加积累。

3.在呆坏帐的核销方面,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有新的优惠措施。

当然,这必须以国家的立法为保证,从法律的高度来确定国家财政对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的义务,确保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部级信用等同,作到对内有法律依据,对外有相当的透明度。

(二)引入人民币CIRR体系

按照“君子协定”,出口信贷利率应与国内一流的信用机构筹资成本挂钩、与出口信用机构的信用等级挂钩,以各自货币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确定商业参考利率,再在此基础上加成一定的基差形成出口信贷利率。如果确定了CIRR,就可以找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只要补贴后的出口信贷利率不低于OECD确定的商业参考利率,就可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决定了出口信贷利率的规则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增加了透明度。当然,这有赖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四、贴息与出口补贴程度问题

WTO关于出口补贴有一个规定,就是对一个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其补贴的成分不得超过商品价格一定的比例,对这个比例目前国内说法不一,大概在1%-2%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应该是所有采用的出口补贴方式加总不得超过2%。如果按这种理解,对一个出口产品的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包括可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补贴,包括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等等,有的是明补,有的是暗补,如果加总起来,则极有可能突破2%的界限,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尤其是对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更应如此。

出口信贷范文第10篇

一、出口贴息问题的引出

由于出口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上通过协商建立了一些规则来规范这方面的操作,协调相关的争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因此必须对一些有违WTO的政策进行调整,贴息问题在其中显得比较突出。出口贴息,一般体现在出口信贷方面,实际上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支持出口的一种方式,我国是通过成立进出口银行来完成这方面的职能,只是我国的出口信贷采用的信贷工具和侧重点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包括金融体系的机构、财政实力等,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论证孰优孰劣,关键是必须作到既能加大对出口支持的力度,又不至于招致非议。

(一)国际上的有关规定

1.WTO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因此对出口补贴之类的做法采取的是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规定,一国政府仅仅可以对研究开发和对落后地区、环保等进行补贴,而在其他方面的补贴都是不允许或被禁止的。其中出口补贴是明文禁止的,属于“禁止使用的补贴”,即是任何成员方都不得使用或维持的补贴方式,否则如果被其他成员发现或有理由相信其正在实施或维持这种补贴,则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同时对出口补贴也进行了定义,即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出口行为使用的补贴,并列举了出口补贴的12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了出口信贷的利率优惠,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其成本则构成了出口补贴。介于允许的补贴和被禁止的补贴之间的是可申诉的补贴,这种补贴虽可被成员国所采用,但其他成员国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因为这种补贴行为也会刺激受补贴方某种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而直接或间接阻碍其他成员产品的生产或出口,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产生。

因此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根据上述的规定,如果对某个行业整体,而不是在出口阶段上进行补贴是WTO所允许的,同样对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补贴也是可以的,这就为采用贴息手段间接支持出口提供了可能。2.OECD关于出口信贷的有关规定。不仅WTO对出口信贷有明确规定,经合组织OECD也为协调内部争端达成了关于出口信贷的“君子协定”。由于发达国家为支持本国出口,大量的使用出口信贷这一手段,竞相提供优惠的贷款,导致相关国家的财政难于承受负担,最后大家被迫坐在一起就有关的出口信贷条件进行了协调,达成了所谓的“君子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并约束各国在出口信贷方面的操作,它规定的出口信贷的主要条件包括:

A、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B、贷款最高比例:一般不高于85%,这样就要求现汇或预付款比例不低于15%;

C、风险加息率;

D、贷款最低利率: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包括直接贷款、再融资和利率支持)的最低利率必须以商业参考利率CIRR为基础。

它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协定”,是因为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全靠各成员方自觉遵守。应该说“君子协定”的诞生,规范了各国政府的出口信贷政策,使出口信贷有了统一的标准,并增加了透明度,抑制了各国政府为鼓励出口竟相提供优惠贷款的行为,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主要是买方信贷,而直接贷款给本国企业较少,这方面多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贷款,而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担保,采用贷款担保的方式,因此“君子协定”对出口卖方信贷没有做相应规定,不过却给出口卖方信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即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参考的利率,来衡量出口补贴的程度。

(二)我国出口贴息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而这项业务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并以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为主,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明显,容易授人于柄。加入WTO后,我国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而进出口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以出口信贷担保为主,少部分采用直接贷款。目前对此种说法还没有见到任何权威的解释,但我们的出口信贷有较大的补贴成分以及业务方式有较浓的中国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我国以出口信贷为主的出口贴息政策在入世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出口贴息的产业政策依据

一国政府实行出口补贴政策,就是将国家的财政资金,即纳税人的钱补贴给出口企业,而最终受益的很可能仅仅是国外的消费者,这就涉及到了国家的福利损失问题,因此必须理清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给予扶持,才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该问题的实质已突破了贸易政策范畴,更关系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过去我们常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完全割裂开来,贸易政策独立于产业政策,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加密切相关,因此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如果单纯地来谈论出口补贴问题,仅仅为了出口而给予补贴,那对出口的补贴很可能不仅不能真正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还会导致国家福利受到损失,其实质不过是把本国纳税人的钱捐给了进口国的消费者,而在后果上还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和贸易上的摩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追随者们很反对进行这样的补贴,更有学者认为,在一些条件下为维护国民的福利,对某些产业的产品出口不仅不应补贴,反而应加征出口税。

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倡导“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实行补贴政策,应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产业,才能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1.该产品出口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必须超过补贴的总成本,出口增加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补贴成本后,才能增加国民的福利,达到补贴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产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企业要想进入出口补贴范围,必须越过一定的门槛,即由政府设立的进入壁垒,否则成了为出口而出口,造成一定的政策错位。

2.出口补贴不能对国内消费者造成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出口补贴只针对了部分的行业,受补贴行业的出口增加会导致该行业的利润率增加,促使生产要素向该行业的流动,并引起该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的改变。

3.出口补贴应使本国企业能增加产量,同时必须要造成国外竞争对手降低产量,使产品价格不至于降低太多,否则补贴的结果只是由国家承担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促成企业降低出口价格,而这并不一定能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标,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不是出口补贴的目的。

当然,这些观点是建立在目前西方世界不完全竞争即寡头垄断的假设基础上的,但却很值得我们思考。尤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二,单纯鼓励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已过去了,赔本的买卖企业不愿意做,政府也不会鼓励,支持出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扶持国内的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创汇。选择出口补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选择行业,对出口的支持不应完全体现在出口的阶段,否则极易授人于柄,引起贸易纠纷,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这些不违反WTO的规则,从长远来讲更具意义。

三、贴息方式探索

由于我国的出口贴息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上(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是目前我国出口信贷机构使用的主要支持方式,因此要更好地使用这一信贷工具,就必须解决好利率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应该把商业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和银行的筹资成本等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贷利率。

(一)商业贷款利率

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出口信贷的贷款利率肯定有一定的优惠,否则无从体现政府对出口的支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出口信贷利率确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其他负面影响产生,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口信贷业务,更出现了不应有的信贷竞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出口信贷利率体系已变得十分迫切,尤其是加入WTO,更使这个问题显得重要,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加入WTO,我国承诺要开放金融领域,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到了这一天,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如何体现将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了出口信贷担保业务,为出口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提供担保,那贷款利率上的优惠如何转化为担保费用的优惠将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进出口银行筹资成本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三条的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筹资成本则属于出口补贴,属被禁止范围。但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单纯从成本来讲,它包括了筹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前者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利率及相应的发行成本,后者是日常经营活动的费用,由于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并享受国家信用等级,因此它的筹资和营运成本可以很低,相应地它的贷款利率可以很优惠,应该说这为确立符合WTO规则的贷款利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跟国债利率挂钩问题

根据“君子协定”,出口信贷的利率应参照相应货币的商业参考利率CIRR,但目前我国人民币还没有确立自身的商业参考利率,这是问题的关键。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央行确立,但主要考虑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较弱和不良贷款率高的现实,而没有考虑到对出口支持的问题,这涉及到较深层次的问题,但随着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人民币CIRR的诞生。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根据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引入人民币商业参考利率,并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加成不同的基差,确定不同贷款期限的CIRR。这实际上是参照了美元的CIRR形成机制,应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因此,改革出口信贷利率机制,作到既符合国际惯例,不违反国际规则,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尽可能降低出口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

因为WTO规定,如果出口信贷的利率不低于其资金成本,则不构成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因此只要成本足够低,就可以使利率有足够的优惠空间,达到加大支持的力度目的,但这有赖于:

1.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手段,也不在WTO关于出口补贴的定义范围内。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列入了国家的财政预算,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充,甚至有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捐赠,资本金的充足率很高。

2.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降低营运费用,增加积累。

3.在呆坏帐的核销方面,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有新的优惠措施。

当然,这必须以国家的立法为保证,从法律的高度来确定国家财政对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的义务,确保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部级信用等同,作到对内有法律依据,对外有相当的透明度。

(二)引入人民币CIRR体系

按照“君子协定”,出口信贷利率应与国内一流的信用机构筹资成本挂钩、与出口信用机构的信用等级挂钩,以各自货币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确定商业参考利率,再在此基础上加成一定的基差形成出口信贷利率。如果确定了CIRR,就可以找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只要补贴后的出口信贷利率不低于OECD确定的商业参考利率,就可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决定了出口信贷利率的规则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增加了透明度。当然,这有赖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四、贴息与出口补贴程度问题

WTO关于出口补贴有一个规定,就是对一个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其补贴的成分不得超过商品价格一定的比例,对这个比例目前国内说法不一,大概在1%-2%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应该是所有采用的出口补贴方式加总不得超过2%。如果按这种理解,对一个出口产品的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包括可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补贴,包括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等等,有的是明补,有的是暗补,如果加总起来,则极有可能突破2%的界限,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尤其是对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更应如此。

上一篇:货币供应范文 下一篇:买方信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