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01 21:55:47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出口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字:澄海玩具;出口贸易;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一、出口贸易相关理论

1.出口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是商品在国际间进行交换,是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输到国外进行销售,又称为输出贸易。广义的出口贸易包括货物、服务、技术等多种出口贸易形式;狭义的则仅包括货物。

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

2.出口贸易理论

(1)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指的是:相互关联的公司、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协会集聚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别领域,这些企业和机构数量众多、规模等级不同,具有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专业化生产要素,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区域竞争力提高。

(2)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指美誉度高的区域产业形象,是基于产业集群形成的,是产业链的聚集与协同效应的综合体现,具有经济规模和高市场占有率。

区域品牌的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①区域性:一般限定在某个地区的范围内,地域特色很强;②市场影响力:高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具有品牌市场拉动效应;③产业特色:代表地方产业显著优势,在同行业内具有良好形象认同度,具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或区域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对禀赋不同,为提高效率,获得比较利益,各国或区域进行专业分工,各自从事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并与各国进行贸易,从中获得利益。

二、澄海玩具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

澄海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玩具行业是澄海独特的产业。澄海是我国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有“中国玩具礼品城”之称。

1.澄海玩具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出口构成

(1)出口构成。澄海位于广东东部潮汕平原,濒临南海,是中国国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

从品种上看,塑胶玩具、毛绒玩具、动力玩具、益智玩具是最主要的出口品种,2010年出口额44.548亿美元、25.12亿美元、11.78亿美元、10.9亿美元,分别占玩具出口总额的40.63%、22.74%、10.71%、9.94%。

(2)澄海玩具的出口地区分布。欧美是澄海玩具主要出口市场。2009年对美欧出口分别占我国玩具出口的45.8%和22%。

自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东盟占汕头贸易进出口总值已增长至2014年的19.1%。2010-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466.4亿元,汕头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12.7%,东盟成为汕头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澄海玩具对东盟贸易大有“文章”可作。

三、澄海玩具产品在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澄海玩具行业在有着较快的增长,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色,在我国玩具出口中占重要地位,但在玩具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忧患。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相比于珠三角的贴牌玩具生产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澄海玩具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产品,但从总体上讲,大部分企业仍然是以模仿为主的中小企业,它们缺少自有创新产品。原因主要有:(1)专业人才缺乏;(2)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3)生产行业相对缺乏。

2.品牌战略有待加强。目前,澄海部分玩具企业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生产观念和经营模式上,缺乏品牌意识、销售渠道,受制于中间贸易商,主动权缺失,难以应付品牌营销时代的贸易竞争,取得订单成为其惟一的盈利方式。这些企业依靠民资逐步发展起来,规模较小,缺乏长远眼光,造成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企业在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创新上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3.成本上涨, 而成品出口价格却徘徊不前

(1)原材料价格上升。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塑料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玩具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 而国外经销商却不愿提高原合同成品收购价。如果提高价格,将意味着失去客户,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甚至有部分企业是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2)员工工资上涨。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后,民工工资增幅约18%-32%。玩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劳动力占25%,为此,企业需提高工资来争取更多的劳动力。

(3)出口门槛提高。《国际玩具业协会CIIT 商业行为守则》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实施,不仅将淘汰一些玩具生产企业, 而且将导致玩具生产成本的提高,生产利润骤减。

4.质量安全、技术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出口。“玩具质量”对于新时期澄海玩具而言,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国际上,欧美和俄罗斯等国家提高玩具质量标准,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规格、合格评定、儿童健康、安全等多方面要求,进口国通过调整技术标准进行贸易保护,构成玩具出口的长期威胁。但要适应国际玩具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虑产品的安全与质量非常重要。

四、澄海玩具产品出口对策

1.把好质量关,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高产品质量,研发自主品牌。澄海玩具产业升级,首先需要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附加值玩具的研发。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玩具的科技含量,培养玩具设计综合人才。其次,注重产品质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出口玩具,努力按国际玩具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快研发替代产品,更新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性能,降低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

2.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进一步加强集聚程度,通过整合各地作坊,成立作坊联盟,在招聘、生产和对外交流实现统一,增强集聚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3.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质量是企业生命线,提升澄海玩具品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要一环。为有效跨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降低出口风险,玩具企业必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升级玩具结构,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澄海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出口商会等组织之间应加强协调,共同抵御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玩具出口的冲击。

五、结语

玩具的出口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玩具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全力打造自主品牌,顺应市场对玩具产业的新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以品牌进军国内外市场,以期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晋、李洽源.小玩具打开了国际大市场――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玩具产业集群的调查.

[2] 张云、刘蕾蕾、吴志贵.金融危机后中国玩具产业发展前景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

出口贸易范文第3篇

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其静态利益,而且更在于贸易具有的动态利益。而贸易的动态利益反映了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可以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一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贸易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于贸易与技术进步、产业演进及制度创新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增长。

贸易技术外溢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1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1)贸易是一国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1/10的独创性和9/10的移植组成的”。任何一国哪怕是最发达的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发明来满足本国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大量技术。由于我国企业自发技术开发能力低下,因此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并且如果我国技术引进能与我国经济超越战略相结合,抓住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出现的机遇,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导产业,并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战略性增长。

(2)贸易还可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效应。一方面,技术通过贸易活动渗透到国内的其它行业;另一方面,通过贸易可以获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工艺乃至成本核算方面的建议和技术援助。

(3)通过贸易可以把在一国已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产业输出到其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能获得那些国家的相对成本优势,而且还有助于一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1.2贸易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1)一国需求结构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其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对外贸易通过改变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改变社会总需求,从而起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作用。

(2)贸易能使一国产业具有较高程度的国际经济参与水平,能够通过国际分工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同时,贸易还可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信号和方向。

(3)通过贸易,一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围绕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就不断趋于高级化。

(4)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依赖于技术进步。通过对外贸易引进技术进步所需技术,不仅可以改进传统产业而且还可以开辟新兴产业。通过贸易引入国际竞争,从而提高了产业演进的效率。

1.3贸易促进制度的创断

(1)制度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贸易也可通过对制度创新的促进,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如专利保护制度、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等,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时遇到诸多困难。贸易是引入、引起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现代经济制度主要是通过贸易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还可获得发达国家维持、巩固新制度的现成经验,节省创新与维持的费用。贸易活动加强了国内外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有助于形成制度创新所需的意识形态基础。另外,贸易引起的信息交流、制度变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迫使国内经济主体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2)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与竞争,提高他们的应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与贸易伙伴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增加贸易机会,延长合作期限,促进外贸的稳定增长。从供给角度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种方法理论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正因如此,在这个体系中考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半是将出口看作一种影响技术进步或其他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即出口的贡献反映在增长核算中原来被看作残差(Residual)的项目中。而所谓“新增长理论”则只不过是将出口的这种影响发生作用的机制内生化在自己的模型之中。比如GrossmanandHelpman提出一个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两国增长模型,其中贸易导致技术和知识的扩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按照新古典的路线,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检验涉及到如何在生产函数中引入出口变量的问题。一些检验直接在生产函数中将出口与劳动、资本投入作为并列的因素引入,另外一些检验则采用了更加复杂化的方法。比如Feder将经济划分为出口和内需两个部门,其中出口部门由于与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更多的联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为了反映出口部门向非出口部门技术和知识的扩散过程,Feder在非出口部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出口部门的产量即出口量作为一种影响效率的因素。

2费德模型及不足之处

费德模型,是在巴拉萨(Blassa)的适用于开放型经济条件的出口扩展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两个部门,将出口贸易的相关作用纳入模型,把出口看作是一种影响技术进步或其他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即出口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出口行业由于与国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具有较高的相对要素生产率和出口行业对其他经济部门正向的外溢效应。

用费德模型研究我国贸易外溢效应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费德模型忽略了生产所用资本品的效率(或质量)。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引进国外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而进口的资本品与国产资本品相比,往往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有必要区分进口资本品(K1)和国产资本品(K2)投入。二是费德模型将整个经济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实际上是假设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具有等同的技术外溢效应,然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显然具有不同的要素投入,即初级产品一般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往往是资本或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因此,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应该具有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也在Levin和Raut实证检验结果中得到支持,在半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国内以往研究并没有区分出口商品结构对技术外溢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将出口部门分为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将原有的费德模型拓展为三部门模型来分别检验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技术外溢效应。

3考虑进口因素的、基于三部门的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模型

以费德模型为基础,但是将模型扩展到三部门,并引入进口因素。假设:

Y=N+PX+MX

N=F(K1n,K2n,Ln,PX,MX)

PX=G(K1px,K2px,Lpx)

MX=H(K1mx,K2mx,Lmx)

其中,Y代表总产出,N表示非出口部门产出,PX、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产出,K1、K2、L分别表示国内资本投入、进口资本品投入和劳动投入,PX、MX反映了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

设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且:

===1+δ,==1+η

如果①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②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低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③δ=0,η=0,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没有差异,资源达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对等式:Y=N+PX+MX,两边微分得:dY=dN+dPX+d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GK1dK1PX+Gk2dK2px+GldLPX+HK1dK1MX+Hk2dK2mx+HldL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1+δ)Fk1dK1PX

+(1+δ)Fk2dK2px+(1+δ)FLdLpx+(1+η)Fk1dK2mx+(1+η)FLdLmx

因为总资产增量=总投资,即

I=In+Ipx+Imx=dK1n+dK2n+dK1px+dK2px+dK1mx+dK2mx=(dK1n+dK1px+dK1mx)+(dK2n+dK2pn+dK2mx)=I1+I2

其中,I表示国内投资,I表示进口品投资。

总劳动增量dL=dLn+dLPX+dLmx,从而

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δ(Fk1dK1px+Fk2dK2px+FLdLpx)+η(Fk1dK1mx+Fk2dK2mx+FLdLmx)

又Fk1dK1px+Fk2dK2px+FLdLPX=(Gk1dK1PX+Gk2dK2px+GLdLpx)=dPX

Fk1dK1mx+Fk2dK2mx+FLdLmX=(Gk1dK1mX+Gk2dK2mx+GLdLmx)=dMX

从而有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得:

=Fk1+Fk2+FL+(+Fpx)×+(+Fmx)×(1)

根据Bruno1968年的分析,假设在一个给定的部门实际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与整个经济人均劳动力产出存在线性关系,即:FL=β*(Y/L)

则(1)式可以表示为:

=Fk1+Fk2+β×+(+Fpx)×+(+Fmx)×

(2)

在(2)式中,I1/Y表示国内投资产出比,I2/Y表示进口资本品产出比,dL/L表示劳动力的增长率,dPX/PX,dMX/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PX/Y,MX/Y分别表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占产出的比重,Fpx=,Fmx=分别表示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边际外部效应,亦即部门间的外部效应(Inter-sectoralexternalities),当不存在部门间的要素产出效率差别时δ=0,η=0而当不存在部门间的外部效应时Fpx=0,Fmx=0则(2)就是传统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扩展形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效应,这里我们假设初级产品出口产出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分别具有不变弹性。

设N=F(K1n,K2n,Ln,PX,MX)=PXθ×?准MXφ×?准(K1n,K2n,Ln),其中θ,φ为参数。

=Fpx=θ×PXθ-1×MXφ×?准(K1n,K2n,Ln)=θ×

=Fmx=θ×MXθ-1×PXφ×?准(K1n,K2n,Ln)=θ×(3)

弹性系数θ,φ反映了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是反映外部性的一个衡量指标。

将(3)式代入(2)式可得:=Fk1+Fk2+β×+(+θ)×+(+φ)×(4)

又因为=θ=-θ-θ

=θ=-θ-θ

(5)

将(5)代入(4)式整理得:

=Fk1+Fk2+β×+(-θ)×+(+φ)×+θ(1-)+φ(1-)(6)

出口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口手续 简化 出口贸易

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

我国海关利用两种方式对手续进行简化:一是对加工贸易的内销手续进行简化。对特殊的监管区域和企业自产内销货物返区维修业务提供支持,对B类以上的企业全面实施和推广“内销集中办理纳税手续”措施。二是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中的货物进出手续进行简化,对“两单一审”业务进行普及和扩大使用范围,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关单、备案清单需要分别申报的方式改成合并申报,对操作手续进行简化。对于一些有保质期的限制的特殊贸易产品也是一种新的机遇。通过上述简化手续,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以保证报关的效率,提高进出口货物外贸的流转速度,同时也让海关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除此之外,海关总署还建立了网上平台,通过网络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通报。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互联网产业的应用范围,还对潜在的B2B外贸平台网站的发展有着推进作用。

二、促进出口业务增长

贸易手续的简化,使出口业务得到了增长,比如梅州海关就利用电子账册联网监管新模式,让加工贸易企业业务得到了更多的便利,而梅州市的总进出口总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梅州市在没有使用电子账册联网监管时,进出口产品的生产情况主要是由海关进行监管,所利用的方式也是用传统的电子化手册,外贸企业需要根据合同进行申请,而申请时期一般在3~5天,在这期间内企业进出的商品一旦发生变化,都需要进行重新申请和班。但是电子账册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次审批、分段备案、滚动核销、对周转量进行控制等等,企业就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对物流和进口进行安排,让企业实现了真正的“零库存”,而企业也不需要到海关办理手续,更不用分单申报,保证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集中纳税、先销后税,让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可以得到提高。

通过对贸易手续进行简化,很多外贸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受益。比如国威公司,该公司属于进出口产品较多的公司,他们在2014年对电子账册联网监管进行应用,核销手续化繁为简,公司进出口业务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关数据显示,国威公司去年出口总值是8000多万美元,还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了4倍。

三、外贸生意更加便利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的形式:订单短期、碎片化和个性化,很多人都积极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我国也不例外,比如电子商务模式和跨境电子商务就是其中的一个新产物。这一团体是传统贸易不曾有过的,并且其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贸易并不意外着是拿到订单就可以发货的,其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对贸易结果造成影响,比如经营的主体、外贸结算、税收管理和检验检疫等等。这些因素都环环相扣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贸易的流畅性造成影响。我国许多个体商户在外贸交易中都是采用内贸的方法,所以在货物出口后,就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结算。

我国出口贸易所采用的监管方式依然是沿用传统的贸易方式和理念,也借用过“旅游购物商品”的贸易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和方法在个人对外贸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模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个人贸易,导致个人出口贸易中存在很多问题。

根据上述原因,我国金华市结合自身地区的经济特点,对相关的个人贸易政策进行研究,并向国家争取到成为第一个试点地区,他们对个人贸易进行了简化,并对外汇管理进行了改革。个人外贸手续的简化,推动了外贸的持续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简化市场贸易采购

个人贸易外汇管理办法中显示,外汇管理发生五大改变,并对原有的限制进行突破,个人可以委托公司出口贸易,或者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办理收结汇,让市场业务的发展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个人业务不断简化,实现个人贸易的便利化,提高贸易方式,让结汇更加方便。

义乌作为第一个试点地区,商务部和外汇局对其都更加重视,并明确了相关的贸易政策,自此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同时相应的外汇管理政策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在“市场采购”中,由于贸易方式中出口和收汇主体并不是一致的,我国对此问题也在一直进行研究和探索,认为可以以委托的方式进行“市场采购”。除此之外,“市场采购”的金额往往都比较小,但是贸易的品种却很多,个人在办理外贸业务时往往需要提供不同的报关单,而银行在审核、汇总或对业务进行办理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个人外贸手续进行简化时,对相关的报关单证明进行了取消,个人在办理结汇业务时只需要提供申请书和协议,业务办理的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小。

很多采购经营商在办理业务时,认为个人贸易手续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报关单被取消,之前的政策需要用到大量的报关单;二是办理时间有了明显的缩短,新的政策更由于个人进行采购和结汇。

除此之外,在办理个人结算账户手续时也更加方便。过去,个人想要办理外贸出口手续,需要带着有关证明到外汇局先进行备案,并开具相关证明资料在银行办理开户手续。不论是个人在备案还是在银行进行开户,都需要经过繁琐的步骤,导致个人业务不够便利。因此,对个人结算账户的相关手续进行简化,个人只需要持有关证明到银行进行一次性办理即可,提高了办理的简便性。

五、促进跨境电商收结汇的便利

外贸出口手续的简化,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出口贸易商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来进行收结汇,这种方式的准入门槛不高,在办理手续时只需要提供申请书和协议就可以进行办理,而且对金额也没有限制,货款资金还可以更安全的汇入到结算账户中。随着手续的简化,跨境电商收结汇的发展会更加长久。

参考文献:

[1]刘主光,张微. CAFTA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N].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89-93

[2]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出口贸易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政府、企业和学者也都高度重视,加强了对我国的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研究探讨。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问题、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问题、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出口贸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产业;变参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76-02

一、模型与数据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出口贸易与OFDI互补的原因

OFDI促进出口贸易扩大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对外投资的类型及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两方面来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导向型。技术导向型O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增强母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使生产率得到提高,产量增加,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增强,从而促进出口扩大。2010年中国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OFDI流量占投资总额的83.7%,而这些地区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就决定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一部分是垂直型的。技术差距的存在会导致一定的贸易创造作用,这种类型的OFDI会带动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的出口,也会带动其他中间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OFDI也会产生贸易关联效应,产品的出口要涉及许多中间环节,中国企业在国外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发展仓储、零售、运输、银行保险业和咨询等服务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其他国内相关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企业通过OFDI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更为先进的营销网络也会对国内产品和服务出口有促进作用。

服务业OFDI对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小于制造业OFDI的出口扩大效应,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OFDI规模相当较小。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机械等产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规模经济水平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服务业OFDI对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应,中国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以利用创造性资产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依赖。

三、农业和矿业OFDI与其出口贸易呈替代关系的原因

中国农业和矿业OFDI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导向型的横向直接投资,而横向直接投资由于对中间品等的需求少,不容易产生贸易创造作用,贸易替代作用比较大。农业和矿业中未经加工或轻加工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加之出口会产生运输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和费用,通过对自然资源丰富和存在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效率型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会产生贸易替代作用,不利于出口贸易的扩大。另一方面,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为了使母公司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向母国出口各种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促进了母国进口的增加。对农业和矿业的OFDI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也刺激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第三国市场出口至欧美等市场,这种“迂回出口”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

加强对农业和矿业深加工产品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应该注意在转型中促进行业内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注重关联配套,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

[3] 綦建红,陈晓丽.中国OFDI的出口效应:基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学海,2011,(3).

出口贸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低碳化;述评

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高出口引起的高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突出消费扩张、资本投资等因素的作用,相对忽视出口增长因素,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影响。

一、出口贸易低碳化的理论研究

关于出口贸易低碳化的理论研究,最早源于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在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大致可归为两条思路:一是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理论。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最早使用贸易—环境一般均衡模型,从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对环境的影响出发,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并成为其后该领域学术界的研究范式。随后一批学者(Stevens,1993;Runge,1993;Panayotou,2000)对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Copeland 和 Taylor(1994,1995)利用南北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两次深入的理论分析,认为贸易自由化使环境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的环境得以改善,而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加剧,且改善程度低于加剧程度,从而贸易对环境的总效应为负,但这一结论有待各国贸易的检验。国内主要针对环境与贸易的理论研究较少,多是借助贸易—环境理论进行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如陈昭,徐世长(2010)就基于An-C-Tayor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进行了检验。二是基于H-O理论,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的研究。如Hillman and Bullard(1978)在H-O理论模型中加入能源解释变量,研究国际贸易与能源消耗的关系问题。曲如晓(2009)将环境要素引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了环境外部性及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对国际贸易福利效应的影响,以及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相互交融的经济效应。可以发现这两类研究很少论述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出口贸易低碳化的政策研究

出口贸易低碳化的政策研究还较薄弱,尽管国外提出了出口贸易低碳化的发展目标,但是专门的政策工具还不多,尤其是很多政策实行时间不长,用于检验政策效果的数据可得性不强。因此,更多的是对对外贸易低碳化政策目标设定和不同政策的成本收益评估方面的预测研究。一般采用不同的数量化模型模拟各种政策效果,其中运用较多的模型就是MARKAL(Market Allocation)模型(Hamilton D L et al,1992)和CGE模型(Masui,2006)。Fischer and Newell(2008)评估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创新与促进新能源的不同政策及其相对有效性。

在国内,陈文颖等(2004)建立了我国的MARKAL-Marco模型,模拟分析了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而王灿(2005)则运用CGE模型分析了我国实施碳减排政策的经济影响,得出在中国实施CO2减排政策会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层面,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了清洁能源、能源效率等相应的对策;美国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新型碳金融市场。Stern(2008)分别从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碳市场、减少毁林的资金问题、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方案。

三、出口贸易低碳化的经验研究。

近年来关于我国碳排放的研究逐渐增多,胡初枝等(2008)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动态演进进行了分析。郭朝先(2010)运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即SDA方法对1992—2007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陈昭(2010)在Antweiler,Copeland and Taylor(2001)创建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面板协整技术,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得出对外贸易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为负,加剧了环境污染。叶震(2011)基于随机投入产出模型对CO2排放系数进行了估计。

国内还有其他学者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对影响我国碳排放的规模、结构和技术等因素进行了分解,这些研究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数据来源不足造成因素不能完全分解;对我国碳排放诸如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国际能源价格因素、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以及能源供给与转换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还未能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另一部分经验研究是关于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及其对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影响。Shui and Harriss(2006)、Liu et al. (2009)、Li and Hewitt(2008)分别研究了中美、中日、中英的隐含碳排放问题。Weber and Matthews(2007)认为我国的碳泄漏、碳出口导致我国的碳排放增加,从而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国内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和数据,得出了相近的结论,认为碳排放随着贸易密度的增加而增长(刘强等,2008;齐晔等,2008;张友国,2010;许广月等,2010;任力等,2011)。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低碳约束的对外贸易环境下,尚未明确出口贸易低碳化的理论框架,环境战略、新技术采纳没有通过利益驱动因素的中间环节与微观主体决策联系起来。第二,目前有关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的研究大多是在线性关系先验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这两者之间是不是线性关系缺乏严格的经济计量检验,而较少应用反映误差修正调整速度不一致的非线性协整模型研究两者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较少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定量、动态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第三,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隐含碳时,未能正确调整投入产出表而导致测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对贸易结构的研究缺乏时序角度的变化分析。

随着低碳化浪潮的推进,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但是更细化到出口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有关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的政策效果研究还很缺乏,如何将出口行业转型过程中的碳排放变化与低碳政策结合起来研究,更好地发展我的低碳贸易之路,是之后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Grossman M., Krueger B. Environment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NBER WORKING PAPERS SERRIES 1991,(NO.3914).

[2]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3):75-81

[3]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冲.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

[4]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

出口贸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出口货物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一、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进出口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和关注的热点,形成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学派,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持“促进论”观点的代表性学说包括smith(1776)的“剩余出路”学说、ricardo(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ohlin(1933)的“要素禀赋”理论、innis(1935)的“大众商品”学说、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robertson和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以及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认为贸易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或起阻碍作用的学说包括bhagwati(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prebisch(1950)的“中心”理论、findlay(1984)提出了一个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认为,当国际贸易推动一国的产业向非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发展时,它会持久地减少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kravis(1970)的“折衷理论”认为,对外贸易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对外贸易不一定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二、福建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1.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且顺差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平稳增长。就近十年而言(见表1),2000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为129.08亿美元,2005年达到348.4亿美元,而2008年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70亿美元。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福建省的出口额稍有所下降,为533亿美元。但总体而言,福建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平稳增长的势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六,这对一个经济总量仅排在全国第十的省份,是十分不易的成绩,也说明了出口贸易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1 2000-2009年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差额2000年129.08 83.15 45.932001年139.22 87.02 52.22002年173.70 110.3 63.42003年211.31 141.93 69.382004年293.94 181.32 112.622005年348.41 195.69 152.722006年412.61 213.97 198.642007年499.40 245.10 254.302008年570.01 278.3 291.712009年533.19 263.30 269.8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福建省的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且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269.89亿美元。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福建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口贸易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首先表现在近十年来福建省初级产品在出—70—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一般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即进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来表示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图1可见福建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一直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89%一直稳定到目前的94%左右。说明福建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福建省出口的主导产品,贸易结构呈优化状态。

图1福建进出口商品转换率(2000-2009年)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进一步分析占福建省出口商品主导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主要包含化学成品及其制品,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如家具及零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等产品。其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化学成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对2003—2009年的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商品出口结构分析(见表2),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17.88亿美元,同年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79.67亿美元;而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316.8亿美元,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180亿美元;

这说明了近几年来虽然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是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表2福建省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2003—2009年)单位:亿美元工业制成品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化学成品及其有关产品4.3 5.8 9.17 12.6 17.1 20.3 14.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29.50 38.54 50.85 69.4 84.5 91.5 86.3机械及运输设备75.37 108.10 129.60 147.8 177.0 211.5 165.9杂项制品88.38 117.24 137.18 156.4 191.0 214.1 230.5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3.出口市场初步呈现多元化从全球五大地区分布看,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的数据统计,2003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为59.8亿美元,占该年出口总额的28.3%,其次是北美地区为34.2亿美元。而2009年福建省对亚洲的出口额已经达到2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41.6%,说明福建省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为更深入分析目前福建省的出口市场,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出口贸易中的前六大贸易伙伴。

由表3可见,2003年福建省的前六大出口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和新加坡,该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合计占当年福建总出口额的60%以上,说明了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2009年福建省的前六大贸易伙伴基本没变化,但是对这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份额已经降至出口总额的48.6%,说明虽然福建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地区,但是出口市场国别已经慢慢呈现多元化势态。

表3福建省前六大出口贸易伙伴

单位:亿美元2003年2009年出口市场出口额出口市场出口额美国51.3美国108.4日本42.8日本50.7香港21.8香港35.1德国7.6德国25.4英国5.0马来西亚16.4新加坡4.4英国14.5占该年出口的份额63.0%占该年出口的份额48.6%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4.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外贸经营主体多样化,不仅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还包含了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作为福建省出口贸易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8.9%;而近十年来,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出口额3.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95.5亿美元,逐渐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起成为福建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表4福建省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情况单位:亿美元2000年2009年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企业47.3 55.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集体企业2.2 8.3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3.6 195.5外商投资企业76.0 273.9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年》

三、福建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福建省近十年来出口贸易额作协整分析。在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处理上,考虑到这一时期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小(物价指数均在100之间轻微波动),因此没有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只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量纲的处理上,把两变量分别转化为以亿美元为统一单位的量纲。另外分别对gdp和出口额取对数以消除数—71—庄新霞:福建省出口货物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异方差。数据变量定义如下:gdpl=ln(gdp);exl=ln(ex)。

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大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此变量存在单位根,该变量的序列为不平稳的,应在存在单位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其单位根的阶数;反之,如果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某一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该变量的序列是平稳的。

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5单位根的adf检验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exl(c t 1)-0.973-4.196不平稳1.530exl(c 0 1)-3.861-3.423平稳1.722gdpl(c t 1)-2.394-4.196不平稳1.973gdpl(c 0 1)-3.554-3.423平稳2.193附注:a.其中检验类型(c,t,k)中的c和t表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b.adf检验统计量及相应临界值来自软件eviews 3.1;c.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由表5得出:exl和gdpl,因为其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其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对于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它们的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相应的5%临界值,所以水平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2.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由于两变量都是i(1)序列,根据协整理论,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同阶差分平稳,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协整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关于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关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下利用简约阵的秩来检验协整并对协整向量极大似然估计,即johansen检验。本文主要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adf检验来求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按照协整理论,首先对gdpl和ex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gdpl=3.61+0.73exl+ut(5.62)(3.39)prob:(0.0001)(0.0001)r2=0.46 dw=2.26如果上述二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上式中的ut应该具有平稳性。所以要对ut进行eg检验,检验结果为:表6残差分析结果变量检验类型adf检验统计量5%临界值结论dw值ut(c 0 0)-3.47-3.29平稳1.99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小于临界值,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gdpl与ex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0.73个百分点。

四、促进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对策

由协整分析可知,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福建省的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贸易这匹强劲有力的马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福建省贸易出口额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出口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推进市场多元化

目前虽然出口市场呈现多样化,但是出口市场仍然过于集中,所以为了促进福建经济的增长,必须扭转这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格局,积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贸易伙伴,规避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2.转变观念,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改变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技术、服务甚至品牌战略等手段使产品增值,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培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加大对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福建省私营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业务。对内要强化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信贷制度,以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求私营企业有序出口,对私营企业提供各种相关支持,建立倾销与反倾销的预警机制,增强其面对反倾销时的信心。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则要合理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努力加强对外商投资资金的引进,进一步落实有关外商投资的优惠规定。

[参考文献]

[1]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2(74):678-688.

[2]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53-279.

[3]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

[4]孙健.福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3):20-25.

出口贸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出口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

伴随着出口的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1999年到2006年间的出口总额和经常项目顺差逐年递增,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不一定是好事,发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对该国经济具有较多的有利影响,而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发生逆差对该国经济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商品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出口所实际产生的贸易利益。

一、机理研究:商品的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连年经常项目顺差,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科技竞争力较差。虽然我国工业制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很大份额,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贸易利益被外商获得;还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产品,没有超绝对优势,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的厂商结构、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内部的问题,造成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严重流失。

出口贸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tongji.shtml

[2]吴金勇朱朝晖:透过200强数字看中国外贸新挑战[J].商务周刊,2005(5):32-36

上一篇:国际贸易专业范文 下一篇:fob贸易术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