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外贸范文

时间:2023-11-13 04:55:33

出口外贸

出口外贸篇1

[关键词]外贸制出口挂靠出口业务

外贸出口业务可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自营出口和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出口是普遍采用的贸易方式。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业务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外贸行业体制改革的现时外贸企业实践中,真正的出口业务并不多见,相反,却存在着大量特殊形式的出口,称为“挂靠出口业务”,这些业务,即不是严格意义上业务,也非传统自营出口业务,因此,文章对挂靠出口业务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形成原因加以探讨。

一、挂靠出口业务的主要流程和业务特点

1.挂靠出口业务流程。首先,由挂靠人找好国外客户,并与之谈妥出口业务的各项条件;然后又联系了生产厂家,确定了收购货源的各项条件;然后与外贸企业单独协议,对手续费或费等予以约定。第二,挂靠人让外贸企业分别与国内生产企业签订形式上的《出口商品供货合同》和与外商签订形式上的《外销出口合同》,国内生产企业直接向外贸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由外贸公司办理退税手续。第三,挂靠人根据需要,安排、指挥外贸公司支付国内生产厂家货款的时间和金额,以及出口业务中各种费用支付的时间和金额。第四,以某种事先的约定方式,将扣除费后的出口业务利润和退税款转到挂靠人名下。

2.挂靠出口业务特点。从上述“外贸”业务的过程不难看出,该类业务操作所反映出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挂靠人是出口业务幕后真正的控制人,外贸公司是名义上的操作人,的实质,自营的形式。

为什么一项非常明显的出口业务要做得如此复杂呢?关键问题在于出口退税。国家规定,出口应由委托方办理退税手续并享有退税的利益,方不能办理退税。而大多数的挂靠人根本没有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而他们又想获取退税的好处。于是,就让外贸企业与国内生产企业签订形式上的《出口商品供货合同》,国内生产企业直接向外贸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由外贸公司办理退税手续,再将退税款转到挂靠人名下。一项原本应为“”的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外贸公司完全的“自营”方式。

二、特殊出口业务形成的原因

挂靠出口业务最早产生于从专业外贸公司游离出来的外贸个体户,当时一方面,由于外贸公司因体制僵化、经营呆板,包袱沉重,经营日趋艰难,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外销业务员觉得自己在国有企业干吃了大亏,“辛辛苦苦十几年,不如自己干半年”,纷纷将公司业务转成个人掌控,但当时因外贸经营门槛太高,一般无法取得进出口权,所以,有的名为公司职工,实际将业务在外挂靠,个人牟取利益;有的干脆辞职,将业务带走,挂靠某个公司单干,当时公司即使采取再优惠的政策,也不可能让业务员将一单业务利润的99%甚至更多拿走,而在外挂靠,只需交给外贸公司1%甚至千分之几的费,则可以轻松将其余利润全部拿走。

对外贸公司来说,业务员将业务纷纷带走,经营就更加如履薄冰,不得不靠进出口权这块无形资产来开拓业务,手续费降至千分之几,甚至有的不要费,有的还代垫货款或退税款,目的是上进出口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规模也是一种效益,如:有了一定规模才能评为重点出口企业,就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会促使更多的人上门。所以,就有了甘心情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企业,也就有了“真假自营”的现象。

虽然2004年颁布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外贸经营权的获取由审批制全面转为登记制,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但是挂靠业务依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并且还十分活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从登记制变为备案制,明确规定个人可以进行外贸进出口业务,但是,出口退税政策却没有大的改变,仍然要求个人只有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且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登记后才能办理出口退税,实际工作中操作较困难。(2)出口量较小的情况下,重置外贸功能所支出的成本可能比外贸企业的费还高,其经济效益不一定高于通过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方式。海关、商检局、外管局、商务厅、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商会等各个管理部门的注册、年审、培训、稽查、软件、会费,一样也不能少,这方面的费用每年估计大约在5万元左右。如:加入任何一家商会(五大进出口商会)的注册费是8000元,以后每年的年会费根据上年的实际进出口额收费,最低收费是4000元。不加入商会,企业就无法参加广交会,就不能出口某些商品。再如:各部门年检时,又要求出具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审报告,而取得这样一份报告至少也要3000元。各部门不仅要求有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如加工贸易申报员,核销员、退税员、办税员,还要购买各种申报软件等等,每项费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3)企业在国际沟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熟悉外贸运作流程、国际贸易惯例和海外市场,这些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而相当部分的拥有外贸经营权个体企业直接出口时才发现遇到的种种客观困难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比预想的要大的多,而借助大型外贸公司的知名度和商业信用,以及熟练的业务技能,可得到优惠便利,节省办公费用,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开发客户和货源。在这种情况下,挂靠者甚至在自己家中用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外贸交易。这种自由的SOHO(small-homeoffice-home)方式颇受有经验的外贸人的欢迎。

三、特殊出口业务存在的问题

表面看来,挂靠出口对双方都有利,挂靠人利用外贸企业的信誉、经营资格谋求更多的利益;外贸企业从挂靠人的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利益。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实双方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等的。被挂靠外贸企业只享有收取相对较小数额收益的权利,但却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体现在:

1.以外贸企业名义对外签订收购及外销合同,工厂向外贸公司开具发票,外贸办理退税,在法律上证明外贸公司已经收到等额的货物,必须履行支付等额货款的义务。若发生外商不支付外汇、挂靠人员将资金境外转移、工厂货物有问题等无法履行等情况时,外贸企业就会陷入法律纠纷,打起官司来外贸公司必输无疑。无数例子已经证明而且一直在证明这点。

2.增值税发票产生的风险。从上述挂靠业务的流程可以清晰的看出,挂靠人是真正的操盘手,外贸企业只能从发票上看到工厂名称、产品的名称,不知道工厂的情况,更不知道货物是不是该工厂生产的,若这期间有代开、虚开增值税发票、购买假发票等行为,将给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危害。

3.出口退税上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外贸公司只做外销单据,从不跟外商联系,典型的不见出口货物、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这种“三不见出口业务”,是国家长期以来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要严厉处罚。如果办理出口退税,单证出现问题,涉嫌骗税,那么企业就要全部承担因出口骗税引起的所有惩罚,情况严重,可能停止企业的出口退税资格,所有应退税资金成为呆账,而导致企业崩溃。

4.税收方面的风险。挂靠业务的利润和退税款除费外,全部归挂靠人,这些所得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实际工作中,挂靠人用寻找搜集来的各种发票(甚至是虚开的发票)、支付假佣金、支付劳务费等花样繁多的手段将利润拿走,个人所得以外贸公司各种费用的形式转化了,偷逃了大量的个人所得税,外贸公司既有协助他人偷漏所得税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也有不按规定取得发票受到税务机关罚的风险,另外,外贸公司的费所得,因做成自营,账面已经显示不出来,也漏交了营业税、城建、水、教育费附加,存在被处罚的风险。

5.“挂靠”经营方式虽然不是企业自营业务,但为了拿到出口退税,必须在形式上符合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要求,账面必须按自营业务来进行核算,违反了会计真实性原则,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的。

6.将挂靠业务利润拿走,挂靠人采取寻找、搜集来的各种发票(甚至是虚开的发票)、支付假佣金、支付劳务费等花样繁多的手段,造成外贸公司费用支出完全听从“挂靠”人员的决定,不相关的费用、支出随意入账,利润反映不真实,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的状况已经不代表企业的真实情况,报表项目虚增虚减现象越来越多,报表盈亏完全是人为结果(报表无法反映挂靠费的数额)。

出口外贸篇2

关键词:出口退税;出口退税制度;对策;制度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其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收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出口退税制度产生的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由此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日益频繁。出口退税这一税收措施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一般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对出口货物实行退税是参与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基本要求。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传统的差异,各国的税收制度是不尽相同的。

(二)对出口货物实行退税是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的必然选择。对出口的货物,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各国有权决定对该项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缴纳的税款。这是国家的具体体现。

(三)对出口货物实行退税是提高各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出口退税遵循零税率原则,零税率是指应货物的销售收入中应缴纳的间接税为零,零税率原则也就是“征多少、退多少”的原则。

(四)对出口货物实行退税是各国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各国在实行制定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时,既要符合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国际惯例,又必须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

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调整仍以下调为主旋律,抑制低价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意图较明显。

(一)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消极影响。1、抑制出口,扭曲对外贸易结构。对于出口企业所在地来说,除了极个别的初级产品外,绝大多数产品都将含有外地成分,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收购产品或者本地产品出口,出口所在地企业都要承担出口退税。2、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非常直接和快捷。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部分抵消其冲击,但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最终将对外贸出口造成影响。3、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近几年,国内市场的饱和促使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出口订单。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企业将处于两难的境地。若提高产品价格,其产品出口竞争力将下降,企业面临失去客户的风险,从而会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由原来的外销改为内销。

(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出口贸易额会产生重要影响。入世以来,我国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外贸总量大幅度提升,外贸顺差急剧增加。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平衡我国的对外贸易,控制快速增加的贸易顺差。2、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虽然过去的平均出口退税率比现在高,但由于拖欠退税现象严重,真正退税资金并不能足额到位。现有制度下,资金收回较快,充分调度了企业生产积极性。3、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出口退税率,直接造成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出口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的方法,培育与发展其竞争力,短期可能是有损的,长期则是有利的。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

判断一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优劣与否,首先要看其是否遵循税收公平的原则,同时要看这一政策对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推动作用如何,是否能够增强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出口退税管理

1、在海关管理方面海关在出口商品的监管上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加大打击力度。2、建立出口退税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3、加强管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二)实行弹性的出口退税率制度

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确实需要依靠出口退税制度尤其是出口退税率来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

(三)加强立法,建立出口退税制度法律体系

由于强制性的出口退税制度变迁在施行中缺乏“强制性”,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需维护依法行政的严肃性。

四、总结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强、张晓丽,“出口退税制度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1期。

[2]谷永芬、吴倩、陈文勇,“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第8期。

出口外贸篇3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地方外贸出口;影响

出口货物退(免,Export Rebates)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通过国家税收的形式满足了社会公共的需要,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向出口企业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的方式,从而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在实质上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

从地方外贸出口方面来看,出口退税是国家以政策、制度的方式对地方外贸的一种利益保障,该制度不但稳定了地方外贸出口的环境,而且给予了地方外贸经济实力上的支持。这保证了地方外贸出口能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并且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据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于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由于这一影响关系到外贸企业的切身利益,且外贸出口的数量愈大则影响愈大,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于外贸出口有着非常大的制约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地方,甚至国家的外贸出口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探讨一下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地方外贸出口的外贸到底存在着哪些影响。

一、 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上文中已经说到,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向出口企业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的方式,从而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在实质上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换句话来说,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出口外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在外贸出口的历史上,地方外贸出口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对优势产业的强势推广。在出口退税政策的作用下,地方外贸出口有了足够雄厚的资金来进行贸易、产业等方面的扩展研发,在现有的基础上,让优势产业占据更加明显的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拥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地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必定将会给地方外贸出口当中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冲击。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外贸出口有利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就将对地方外贸带来积极的冲击,而不利的调整便带来消极的冲击。目前的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是符合经济流动的客观规律的调整政策,从长期来看,将会对地方外贸出口中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二、 对地方资源性产品的供求的影响

     资源性产品,主要是指水、能源、矿产、土地四大类产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减少,如何获得并高效利用资源,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排名前五的能源消耗大国,并且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力量始终非常有限,所以我国的人均能源占有率却处在世界上较为落后的位置。在我国资源非常有现代额情况下,出于地方资源更大的局限性,局部地区对于某些特定资源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下,政府降低了对资源性产品的税率征收基准,从而激起了中小型资源产业在国内市场进行贸易的从业热情,更加积极参与到资源性产品的国内贸易工作当中,从而平衡当地资源性产品的供求关系。

     在现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情况下,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得到了下调和减免。这一调整使得我国的资源性产品贸易出口在税收方面的压力获得了较大的增加,税收的压力增加,出口外贸公司就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性产品的国内贸易当中来,从而增加了资源性产品在当地的流动程度,更加有利于平衡地方的资源性产品的供求关系,维持当地资源性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

三、 对建材出口的支持能力的影响

在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当中,建材出口占据了非常大的出口比例,有了出口退税政策,这些依赖建材内外贸易的企业便在资金方面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在建材出口过程当中所退还的出口税,便能够回收利用,参与到出口贸易的成本建设当中,扩大建材出口贸易规格,从而获得更宽广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润。

缩小到地方贸易,出口贸易企业可结合出口退税政策,选择当地热销的建材,将这些建材推广到国际市场当中去。于此同时,随着热销建材的贸易增长,也就给当地建材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建材销售路径。

结论

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家对出口退税的政策还将进行适时的调整,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己经成为我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外贸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政策,勇敢应对,同时国家也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部统一、完备的出口退税管理的法规,完善税收法制,通过双方努力,深信中国必将完成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斐长洪,高培勇;出口退税与中国对外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文清;最新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解析与操作实务大全[M];中信出版社;2009

出口外贸篇4

[关键词] 服务外包;出口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3.1;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64-04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我国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效益低下、竞争力弱、缺乏品牌、技术等问题。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服务外包应作为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和举措。那么,承接服务外包是如何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呢?其中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呢?通过承接服务外包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应注意什么策略呢?

一、承接服务外包是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政治稳定、优惠政策扶持等优势,通过大量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外包,带动了外贸的增长,实现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承接制造业外包对推动外贸的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农、牧、矿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地位,出口“主战场” 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但是随着承接制造业外包规模的逐年增长,负面的影响也不断凸显:受比较优势的影响,承接的外包以加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及加工环节为主,贸易条件的改善并不明显;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对能源的消耗巨大、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获利润微薄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等。在保持近30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外贸增长方式开始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期,“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以往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经济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矛盾日趋显性化,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产业升级缓慢[1]。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对制造业外包带来深远影响,大量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倒闭,外贸的增长速度及吸收外资的数量连续多月出现了负增长。在以加工业出口为主体珠三角地区,自2008年11月开始,连续7个月出口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自2008年7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下降,且从10月开始,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严酷的现实促使我们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与我们的服务业落后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服务业占各国GDP的比重不断增加,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5%。但我国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2007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占39.1%。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体现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没能够相互拉动。首先,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3.6万亿美元,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达3.3万亿美元,两者的比为 4.12∶1;我国2007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2,17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17亿美元,两者的比仅为10∶1。实际上,与我国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自1995年以后一直是逆差,且呈逐步扩大趋势。可见服务贸易的增长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增长,而且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贸易增长“短腿” 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失衡,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落后,使货物贸易转型和升级受阻。其次,新兴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弱,根据我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衡量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中各部门相对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竞争力,表明我国服务出口以传统服务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变化趋势相反,服务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失衡,反映了服务贸易对外贸增长方式的制约。再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旺,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服务业在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各个区域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导致产业价值链短,出口经济效益低下。总之,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就不可能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驱动力量,并带动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业正在经历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移到成本低的地区,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万亿美元的规模,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必将对服务外包承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后发国家,中国正面临承接服务业转移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当年我国通过承接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 “世界工厂”。现在在新一轮世界服务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更不能忽视由服务外包带来的历史新机遇,必须抓住全球兴起的服务外包的契机,大力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能力,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的方式。

二、承接服务外包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机理分析

(一)承接服务外包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路径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承接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外包业务,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目的的发展模式。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路径为:在承接服务外包的最初阶段,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从事低端工序的生产和出口,通过在“干中学”、“学中干”、 “边干边学”,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适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质量和效益。利用服务外包技术外溢效应,逐渐升级到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环节, 从而不断提高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 在动态过程中优化外贸出口结构。从实践来看,20世纪 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正是借助承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外包,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一部分之后再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印度通过大量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而使软件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就是另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从ITOBPOKPO发展是承接服务外包逐步升级的主流趋势[2]。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在2006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业务利润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呼叫中心业务在印度外包业务领域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 35%;而利润率达到30%的BPO高端业务在未来5年将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BPO规模从2002年的1100亿美元将增加到2007年的1730亿美元,BPO年复合增长率为9.5%,高于ITO的复合年增长率6.2%,KPO代表着下一代服务外包,成为承接服务外包增长的新领域。服务外包为承接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一条捷径,承接国可以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一般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的非核心环节再向技术的核心环节的攀升,在这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或利用效率的提高,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二)承接服务外包,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效应分析

服务外包的发展模式属于典型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质量而不是单纯增加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通过进技术进步的模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具体以下效应:

第一,提升国际竞争力[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承接服务外包对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实质上是要将出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增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等特点,能够创造条件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相比于承接制造业外包,承接服务外包是参与产业链上的更高层次的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更高。中国的要素优势不仅在于廉价的一般劳动力,还在于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培育知识型、技术型高级劳动力,提供这种相对稀缺的高层次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分享更多的要素收益,提高外贸出口效益,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我国服务业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较少。通过承接跨国承接服务外包,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结构,将出口转向服务贸易。实质上,承接服务外包不仅是因为服务外包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在于这一新型的出口方式将会引起我国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因为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新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出口方式。服务外包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它对环境没有污染,也是劳务输出的新方式,相当于在境内实现了劳务出口。离岸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IT、金融等行业,这将极大的提升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这一新型出口方式有利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善与主要贸易国的关系,优化经济结构,为减轻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压力找到新的出路。印度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自1994年以来迅速增长,软件和服务出口额从1994年的3.3亿美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313亿美元,升幅将近95倍,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2%。离岸服务外包占全部IT软件和服务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59.1%上升到了2007年的79.2%,上升了20个百分点。随着外包产业的日渐繁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1998年,印度IT/ITES产业占国家GDP的比重仅为1.2%,到2007,已经达到了5.2%,提高了4个百分点。另外,据NASSCOM估计,印度每一卢比的IT/ITES部门支出,会带来总产出两个卢比的增长。也就是说,总的乘数效应大约为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服务外包在推动印度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很大,承接服务外包能够给承接国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突破贸易壁垒。中国的外贸出口是以外资主导下的加工贸易为主,多年来外贸出口在快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下隐藏了不少危机。在国际,我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针对“中国制造”质量的质疑影响了国际贸易环境的稳定,巨额的贸易顺差的存在也成为人民币升值的最好借口。在国内,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不断扩大,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开始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是智力劳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行业,完全可以不出国门实现“智力出口”,在突破贸易障碍的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发展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

第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多年以来,中国过度追求外资数量,大量承接制造业外包导致外资污染项目向中国转移,各地竞相出台的外资优惠激励政策导致了税收的流失,跨国公司牢牢掌控核心技术,使得“市场换技术”的设想基本落空。承接服务外包是一种吸收外商投资的新方式,是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外资无论投向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或是KPO(知识流程外包),都包含了相当的技术转移。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本土企业可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二次创新,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最终实现真正自主创新的原始创新,从而在软件研发、商务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中国建成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三、承接服务外包,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大力发展承接服务外包,是当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承接服务外包对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的作用强度还取决于服务外包本身是如何发展的。要充分发挥服务外包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具体应作到:

(一)保持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的互动

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同影响着外贸的增长方式[4]。一方面,物质产品所包含的延伸服务在增加,服务逐渐渗透到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制造业日益变得“服务密集”,任何制造产品的生产都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制造已向服务化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向工业经济模式趋近,讲求标准化、规模化。1990年~1995年:管理科学运用于服务业,以假日酒店为代表的酒店业开始提供全球一致性、标准化服务。1960年:工业工程思想引进服务业,有代表性的是麦当劳采用生产线方式提供标准化服务;1970年服务业进行工业化尝试,以超市为代表的服务业开始通过规模效应大幅度提高服务效率; 1990年至今,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渐融合,如IBM、惠普等都已在许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全球服务支持系统。

就承接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可以与承接制造外包企业实行系统式出口。当制造业企业向国外客户出口了设备或完成了交钥匙工程后,国外客户必然会产生对工程服务、分销、清洁等服务需求,这给服务企业提供了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机会。发达国家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经验表明:许多服务企业在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就是追随他们国内的制造业客户的国际化而走向国际化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来自国内的服务企业为自己出售的设备或完成的工程提供售后服务,可提高国外客户对产品和工程的满意度,赢得良好市场声誉,提升国际竞争力。对服务企业来说,能低风险、低成本的进入国际市场。总之,要做到以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升级,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的扩张,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二)以承接软件和金融服务外包为龙头,承接多元化服务外包

传统的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ITO业务,当前ITO业务依然是服务外包的主要力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以及商品、金融、生产等全球联系的进一步加深, BPO业务形式如金融与财务分析服务、保险服务、采购与运输服务、市场调查与分析服务等服务外包都在不断增加, 并且正日益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内容。目前,被视为第三代外包流程的 KPO时代已经来临,KPO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知识套利,涉及外包更高技能的流程,而不是在于降低成本的潜力。我们应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优势,抓住这元化发展的契机,积极拓展ITO业务、大力发展BPO业务,重点培育KPO,以软件和金融服务为龙头,发展多元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特色建设,构筑部级的竞争优势,将有利于服务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外贸增长方式的改变。

(三)形成承接服务外包的品牌优势

中国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服务”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集聚成“中国服务”的竞争力,形成承接服务外包的品牌优势[5]。首先从宏观层面看,要进行合理的总体布局。如目前认定的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各有侧重,确定各自的主攻领域,在明确的战略规划下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其次在中观层面,各个基地城市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实施重点突破。各地应结合已有的产业优势,明确本地的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地方服务外包品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再次在微观层面应培养承接服务外包的旗舰企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规模较大、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作用的服务企业,承接国际大单。从行业管理来看,需要建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设立象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这样的机构,通过协会搭建的对外交流平台将中国的外包企业“集聚”起来,在国际上打造“中国服务”的整体品牌。

(四)提高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虽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近年来是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印度和爱尔兰等相比,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还很弱。应该说,这与我国国情有关系,现代服务业要求更多使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而我国劳动力虽多,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丰富。要改变这种状态,应建立起积极吸引海外高级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改革,培养既有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获得更多实际工作的机会。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通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鹏.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7):207-208.

[2]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42-45.

[3]吴 .承接服务外包: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J].国际经贸实务,2009,(4):82-85.

[4]李伍荣.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机理及其实现[J].国际经贸探索,2007,(4):18-21.

[5]杨志琴, 祖 强. 承接服务外包:新开放观下中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J]. 世界经济研究, 2007,(11):3-6.

Developing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Optimizing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Wu 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tou Polytechnic,Shantou515078, 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our extensive growth mode of foreign trade to achiev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ce ways is to undertake service outsourcing. The new global service-oriented 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our foreign trade.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nsive growth mode of foreign trade, we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出口外贸篇5

2011年10月24日至25日,总理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的作用,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外贸促进工具,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在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出口收汇安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等方面,都发挥了并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最重大的课题。在外向型经济仍占我国经济较大比重的现实情况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对外贸易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一、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是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s,AgreementonSubsidiesandCountervailingMeasures)相关条款,政府或政府控制的特别机构针对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或外汇风险计划而提供出口信用担保或保险,原则上是被允许的。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列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三大政策。与其他出口支持政策相比,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国家投入少、拉动作用大、杠杆效应明显”等优点。随着其功能作用不断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我国外贸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充分。1988年,为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外汇收入,国务院决定,参照国际惯例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发展初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没有形成规模,截至2001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总共承保出口信用保险179.8亿美元,年均承保额不足14亿美元,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促进效果不大。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通知,批准正式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专业承办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年12月,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第7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挂牌营业。200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上升到27亿美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政策性贸易信贷贴息以及其他一些传统优惠性出口扶持政策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口信用保险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以美国为例,1984财年至1998财年,美国进出口银行(EXIM-Bank)直接贷款业务的比重从74%降为不足1%,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的比重从26%上升到99%。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出口的粗放式增长,中国成为了贸易保护的重灾区,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诉讼越来越多,倒逼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对内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对外则要遵循国际惯例,这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2008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增长到432亿美元,在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信用风险急剧上升,国际贸易遭受沉重打击。面对外部需求萎缩的贸易环境,2009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外需的6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在鲜明的政策导向下,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迅速提高,帮助大量企业解决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5%,达到2626.7亿美元,是2002—2008年七年累计承保总金额的1.8倍。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稳外需、促增长、保就业”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回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服务国家“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等外贸战略过程中,无论是在提高出口企业信用等级、开拓新兴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还是在扶持对带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的出口和中小企业的出口方面,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均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度和明显的推动效果。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需要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 二、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在总量上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问题,已经对我国外贸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货物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形成了绝对优势。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低的特点,出口销量不容易受收入水平影响,因此在经济波动时期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且一旦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得以发挥,其他经济体也就难以在短期内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市场的大批量低附加值产品供应者。但是,除了劳动力要素之外,这类产品同时还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有形要素的大量投入,并且多数以简单加工为主。这使我国外贸行业整体处于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机电产品出口比例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小,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较低,这些现状非常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但市场集中度过高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9728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不到1%上升到9.8%,出口总额高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10.5%,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然而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的出口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2010年,我国对上述传统市场出口共计9339.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9.2%,市场结构明显过度集中,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风险,也让出口行业极易受到欧美市场变化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三)加工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其出口效益持续走低 在我国庞大的出口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9%,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45.7%)1.2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解决了大约4000万人员的直接就业,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其相关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大。在为大量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加工贸易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但由于两头在外,加工贸易为我国生产企业所带来的效益比例越来越低。以纺织品为例,在正常年份,氞氞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10%的加工费,对我国的出口效益带来巨大影响。 (四)外贸区域集群效应充分发挥,但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2000年至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92%,中部、西部进出口总额明显落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员素质、市场资源、环境政策等优势,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规模效应,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领先优势,为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由外需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体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上,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我们在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长期粗放式的增长,让我国外贸出口整体面临巨大挑战。对内,资源紧张、大宗商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任何一项都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打击。对外,仅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中,加工贸易占了1/3,多数产品以贴牌为75%。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三、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日渐彰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优化外贸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积极引导企业保持好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1年9月,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下发《关于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推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国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主,自主产品只占出口的10%左右,而代工的中国企业只赚取最多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帮助出口企业有效控制风险,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 经过不断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已经由一种简单的保险产品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全方位服务,能够全程参与出口企业风险控制,把各项产品和服务有机嵌入企业出口所需的资信调查、合同签订、生产管理、出口申报、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抢抓订单的信心,全面提升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 1.事先规避风险 通过承保前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评估、国外进口商限额管理、费率厘定等手段,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前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和买方研究,规避国外进口商的商业风险和进口国家(地区)的政治风险,使出口企业能够更大胆地开拓国际市场,并且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和交易手段抓住商机。 2.及时补偿损失 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第一时间进行赔付。2009—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9.8亿美元,顺利渡过金融危机。2011年1-10月,中国企业共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赔款5.8亿美元,其中,在利比亚战乱中受损的企业共获赔款超过4亿人民币,企业得以及时恢复生产,确保稳健经营。 3.全力追偿减损 借助国家信用和强大的全球追偿网络,2009—2010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两年共实现追偿收入1.37亿美元,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损失。2011年,在加大追偿力度、提高追偿技术、拓宽追偿渠道等多方举措的支持保障下,前10个月就已经实现追偿收入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7%。 (二)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优化外贸结构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调控对外经贸活动的两大砝码是限额与费率。依靠对限额与费率的安排,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既维持着促进出口和风险保障之间的平衡,又维持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平衡。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严格风险管控、优化外贸结构等途径,最终实现外贸出口全局利益最大化。 1.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以政策倾斜的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等重点行业出口达到1410.7亿美元,占同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的81.0%。同样的,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也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的主要群体。近年来,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民族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支持下跻身世界电信行业前列。#p#分页标题#e# 2.支持开拓新兴市场 面对我国出口市场集中程度过高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大力支持并引导企业开拓和占领风险较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2002—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承保新兴市场业务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高于同期对四大传统市场业务的承保总额。2011年以来,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业务,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持续扩大,1-10月新增承保金额达到961.1亿美元,预计年底在新兴市场地区责任余额将会上升到735.3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清晰导向,有力推动了国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联想集团、奇瑞汽车、海尔集团等一大批引领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不仅在传统市场地位日益稳固,也在以往难以进入的市场打开了局面。 3.协调各种贸易方式共同发展 多年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2.8%,2011年1-10月,更是上升到了23.4%,为做强、做大一般贸易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当前,国家全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信用保险对加工贸易出口业务采取应保尽保的积极承保政策,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6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点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在支持服务贸易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已经惠及文化产业、飞机维修、项目咨询、油井勘探、芯片测试等多种服务贸易出口领域。 4.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遵循信用保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是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几年来,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了江苏省的光伏、船舶、轨道交通等产业,浙江省的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广东省的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提升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其次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加大服务网络建设,增加资源投入等方式,出口信用保险对中西部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在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和中部6省的承保规模达到193.2亿美元,间接推动中西部地区出口以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的速度增长。前三个季度,出口信用保险对中部地区外贸出口渗透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 (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延伸。其中,进口信用保险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推出,将对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平衡 面对严峻的贸易失衡形势、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早在2008年国家就已经开始试点推行进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企业进口过程中的预付款风险提供保障,以此鼓励进口,缓解我国巨额外贸顺差困局。同时,我国进口信用保险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重点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以优化进口结构。国际上,其他出口主导型经济体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以韩国为例,韩国出口保险公司(KEIC,KoreaEx-portInsuranceCorporation)是世界著名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一,2010年7月,该公司在成立18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韩国贸易保险公司”(K-Sure,KoreaTradeInsuranceCor-poration),在其经营范围中,明确添加了进口贸易信用保险。 2.推动对外投资与对外出口协调发展 在国际上,海外投资保险属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三大主业之一,是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服务,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2011年1-10月,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我国海外投资共计126.3亿美元。事实证明,用政策性保险的手段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既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纠纷,也能够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企业由单纯的产品“走出去”向产品与资本共同“走出去”转变,一方面促进了东道国资源开发和就业,另一方面还获得了长期稳定、来源多样、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保障。 四、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还要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 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出口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意识不断增强,采取的措施手段不断丰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成效逐步显现。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把握好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各项工作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一要稳定和完善财政与金融政策。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发挥出口退税政策与关税政策的调控作用。二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国际话语权。要推进多边和自贸区谈判,培育我国出口信用评级体系,提高我国的影响力以及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逐步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的转变。 (二)要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经营主体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要进一步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效益产品出口;二要进一步做强大型企业,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三要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四要进一步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扶持服务贸易发展。#p#分页标题#e# (三)要进一步推动外贸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协调进出口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用好自贸区、零关税优惠和贸易投资促进等平台,加强与重点国家贸易对接,实现贸易平衡。二要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配合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发展。三要进一步协调外贸和外资、外经发展。要以发展投资“走出去”带动贸易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全球销售网络,以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以优买优贷等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带动出口。

出口外贸篇6

分析如下:

一、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基础差,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2、骨干企业起主导作用,但出口企业规模小,出口大户少。出口基础十分薄弱,出口企业多为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00户,但实际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只有69家,占34.5%,户均出口额只有78.3万美元。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9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7.1 %。500万美元出口额的生产型企业一家没有。2004年出口最多的为宜丰外贸647万美元、樟树冠京香料423万美元和丰城金盟实业公司414.5万美元。

3、出口产品品种较多,但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出口产品主要为化工产品、竹木制品、鞭炮烟花、纺织服装等,但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较少,近两年增加了机电、有机食品,但所占比例很小。化工产品已成为我市最大出口产品。

4、生产型企业出口已占主导,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少,出口额比例低。全市生产型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0%,其中地方企业出口占40.8%,有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共15家,出口额1011万美元,只占全市的18.7%,户均出口额67 .4万美元。市经济开发区没一家企业出口。

5、靖安县一枝独秀,县市间发展极不平衡。靖安县出口企业特色明显,生产型出口企业占据主导,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是唯一达到市目标进度的县,“小县大外贸”名符其实。万载、宜丰也处于领先位置。其他县市区差距较大,部分县市完成情况与年初上报数大相径庭。

6、人均出口量低,对gdp拉动作用小。全市2004年人均出口创汇11美元,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1.7%,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对经济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外贸出口制约因素很多,思想观念是影响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

1、高位推动不够。各级领导对开放型经济都十分重视,但在对待外贸出口的问题上,一直普遍存在“外贸出口对地方没有贡献”,“出口越多,赔得越多”的认识,存在外贸出口是企业行为,政府无所作为的思想,对外贸出口口头上说得多,但在行动上干得少,这是影响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认识上的不到位,就造成了措施上的不到位。正是因为认识上的误区,我市外贸出口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然增长状态,相当地方外贸部门职能不能很好发挥,市里所下任务也落不到实处。就是目前在部分县市区采取的出口奖励政策许多也是权宜之计。 3、外贸机构职能不健全。首先是政府机构缺失,外贸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10个县市区中,县市外贸机构不健全的有4个县市区,铜鼓县多年无外贸局,今年才明确商务局代管,樟树市只有外贸总公司,靖安县有机构无编制,今年也并入招商办,袁州区外贸职能也并入商务局。其他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缺的现象,外贸部门时刻要为自身的生存努力。果真正开征此税,出口企业将亏本,并导致停止出口,直接影响外贸出口总额。

三、促进外贸出口大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共同努力。

1、强化外贸工作领导,建立出口推进机制。外贸出口虽然是企业行为,由市场来引导和促进,但真正要实现外贸大发展、大提高,必须要靠政府来推动,营造一个促进大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一是要解决各级领导思想中对外贸出口的认识问题,争取各级领导对外贸出口的重视和支持,充分认识外贸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观念到位,行动才能到位,这是做好外贸出口的前提,仅外贸部门抓外贸出口是没有发展的。目前,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对营造更好的环境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二是要有考核机制,真正把外贸出口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与其他经济指标同下达同考核。三是要有干事的队伍,完善外贸职能,充实外

贸队伍,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干事。

2、培植出口主体,壮大出口队伍。没有出口企业,外贸出口就是无本之源。扩大外贸出口,重要的是要壮大出口主体,尤其要引进培植一批生产型出口大户,这样才会有稳定的基础和保障。靖安县的经验已充分证明。扩大出口要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引进一批生产型出口企业,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外贸公司,吸引市外产品到我市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队伍,这要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有重点地督促和引导还在供货的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出口,使原来供货企业变为自营出口企业;对一些有出口潜力,但无人才、市场的企业,发挥县市外贸公司人才优势,帮助和引导企业出口或扩大出口;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跟踪服务,引导其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3、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政策促进力度。中央、省为促进外贸出口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过去宣传不够,企业知之甚少。今后,要大力宣传鼓励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我省中部发展基金政策,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好有关政策,扩大出口。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品牌,“走出去”参会参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4、加强调研督查,切实解决难题。强化对出口进度的调度督查,继续完善每月一调度、一通报的做法。同时,深入出口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出口动态,切实为企业出口做好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出口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出口外贸篇7

一、做好外贸出口是义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做好外贸出口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举措。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越高,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地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就越强,从中得到的利益也越多。外贸依存度往往被用来衡量国家、地区或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城市而言,外贸依存度越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也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紧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纽约、伦敦、东京的外贸依存度都在100%以上,香港2002年外贸依存度为292%,新加坡2002年外贸依存度为32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入世以后,我国在承担世贸组织有关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成员的同等权利,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面临着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机遇和挑战。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获得我市稀缺的要素和技术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义乌经济的外向度,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做好外贸出口是加快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外贸出口作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一是对GDP的贡献。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49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64.6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贸依存度),由1998年的2.83%上升到2003年的34.23%。其中,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

表1:1998年-2004年上半年义乌市外贸依存度

及出口依存度

年份GDP(亿元)进出口额(亿元)外贸依存度%出口额(亿元)出口依存度%

199896.482.732.831.831.90

1999105.365.435.153.573.39

2000120.5711.129.228.717.22

2001136.0119.5214.3517.1112.58

2002156.0837.2523.8833.3921.39

2003188.4964.6334.2360.1831.93

2004上半年111.4536.3532.6230.1127.00

31.93%。二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03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23.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8亿元,中央财政收入11.19亿元。由于我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主要在工业企业产生,而我市工业企业的经济外向度高。2003年我市外贸出口产品中本地产品和外地产品比重分别为65%、35%,第二产业增加值98.28亿元,外贸出口中本地产品销售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8%(60.18×0.65/98.28)。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例进行分析,2003年我市国税共征收增值税6.93亿元,其中由外贸带动的约2.76亿元。2003年地方增值税收入2.31亿元,去年外贸出口产生地方增值税约为0.92亿元。增值税的增加也由此带动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收的增加。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1.43亿元,按上述方法计算,外贸出口企业产生的企业所得税约为0.57亿元,仅此二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就高达12.54%,外贸出口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三是对就业的贡献。发达的外贸,带动了义乌市以至周边地区小商品产业的集聚发展,在金华、台州、衢州、丽水等地区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的小商品产业带。按现行有关统计口径,外贸出口每1亿美元,将带动近17711人(13万人/7.34亿美元)的劳动就业,义乌外贸直接促进本市就业15万余人,间接促进周边县市就业80万余人。由此可见,外贸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做好外贸出口是义乌市场持续繁荣的保证。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生产集散地,年营业额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义乌小商品市场已不仅仅是义乌的市场,而是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市场。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市场的持续繁荣。目前,义乌小商品辐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24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以上。市场内60%以上的商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常驻义乌外商达5000多人,境外商务机构300多家,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日用类商品出口基地。实践证明,要巩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优势,保证市场持续繁荣,必须确保市场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二、义乌外贸出口的现状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义乌外贸的影响。

义乌外贸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外贸自营出口。近年来,由于市场的持续繁荣和“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我市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见下表)。2004年1-8月,

表二:历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美元

年份进出口额同比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

1995∕∕1631∕

1996∕∕17275.9

1997∕∕211322.4

19983335∕22858.1

1999661698.4431793.6

200013561105.010622146.1

20012380375.62086496.4

20024542490.84071795.2

20037881773.57338980.2

2004(1-8)6359736.65314124.5

全市自营进出口63597万美元,同比增长36.45%,其中出口53141万美元,同比增长24.5%,外贸出口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市外贸出口形势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外贸出口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今年1-8月份的外贸出口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减少59个百分点,低于金华全市的平均增长率;二是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势头良好,1-8月生产企业自营出口27660万美元,同比增长68.0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2.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三是外贸流通企业出口出现下滑,1-8月出口额为2548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2.83%;四是出口队伍不断扩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250家,同比增加了97家;五是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商品出口五大洲151个国家和地区,位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巴西、德国、南非等,美国从去年的第三位变成今年第一位;六是出口商品仍以小商品为主,位列前十位的产品分别是:服装,袜子,纺织原料及制品、工艺品、餐具、厨具、化妆品、饰品、机电及音像设备。

为缓解国内逐年增长的财政压力,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国家从2004年起,对退税机制进行改革,对出口退税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对于外贸异常活跃的义乌而言,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总量影响。出口退税率下调,必然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减小,影响到我市部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调整后,由于地方财政负担的衔接尚未到位,外贸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今年1—8月份,外贸流通企业出口额明显下降,出口达2548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2.83%,占全市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0%下降到47.95%,使我市1—8月平均出口增幅约为26%,低于全国、全省和金华市平均增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后,有关部门及领导对外贸流通公司在扩大出口、促进市场繁荣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缺乏共识,对我市仅有的几家国有、集体外贸公司如农贸城、电力、因特电子商务、粮食收储公司等开展进出口业务持消极态度,目前上述几家外贸公司基本上已停止出口业务,今年1—5月仅此四家企业出口就比去年同期减少近3000万美元。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中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减弱了我市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外贸出口的扩大。

二是结构影响。我市出口商品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工艺品、鞋帽及箱包等轻纺产品。出口退税新政策,将原来适用17%退税率的部分棉纺品等的退税率下调为13%,这一调整,对我市优势行业的外贸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三是机制影响。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了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改变,必然促进外贸交易方式不断改变,生产企业积极开展自营出口,外贸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出口成本。此外,退税负担机制调整,必然增加地方财政负担。据统计,我市2004年财政负担当年出口退税及2003年外贸奖励,总额将达1.6亿元以上。

三、义乌外贸出口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市外贸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和国内宏观政策促进的有利环境,但也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反倾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等多方面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义乌小商品出口正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需求约束日益严峻。研究表明,近年来小商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制约,增速开始下降。由于大部分小商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需求规模有限,需求弹性较低,在产品出口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会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以玩具出口为例,近5年来全球玩具出口的交易商品总值只有320亿美元左右,而2002年中国玩具出口达到99亿美元,约占33%左右。在许多国家,中国玩具出口所占比重更高,如中国玩具出口占美国玩具进口的70%以上。在我国玩具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受消费者需求偏好、市场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玩具出口规模十分困难,1993年以后我国玩具出口增速基本在10%以下。受国际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制约,即使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出口环境有较大改善,玩具出口也未能出现预期的快速扩张局面。与玩具出口一样,受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制约,我国皮鞋、球鞋等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的小商品出口在1993年以前增速同样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导致整个杂项制品或小商品出口增速大幅度下跌。在目前小商品出口结构不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鉴于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其他小商品出口在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达到饱和程度之后,增速也必然会出现下降甚至停滞的局面,未来我国小商品出口将会维持持续低速增长状态。

二是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大部分小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要求低,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需求弹性较低,各国为了增加市场份额而极力扩大出口,小商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小商品出口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从1981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主要小商品出口的价格变化看,1981年至1990年期间6种小商品(皮鞋、橡胶或塑料布鞋、球类、散浆刷、热水瓶)出口的综合平均价格呈上升趋势,但1990年以后出现持续下跌,从1990年的2.63美元一直下降到2002年的2.06美元。

三是反倾销态势愈演愈烈。随着我国出口规模快速扩张,我国产品出口对相关国家同类产品生产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为保护相关企业的利益,许多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据世界贸易组织对反倾销进行的调查,2003年上半年中国共受到12起反倾销,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排名第一位。在反倾销最终措施方面,2003年上半年16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41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采取了共112起反倾销最终措施,其中16起反倾销最终措施针对中国,虽比2002年同期的18起稍有下降,但中国仍是最大受害国。

四是商品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小商品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决定了劳动成本在其竞争力中的决定作用。许多小商品的生产基地已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美国玩具制造商从1950年开始就将玩具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劳动成本提高后小商品生产成本增加,在本国生产产品竞争力过低、甚至根本不具有竞争力。改革开放之后义乌小商品出口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就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很低。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小商品生产的成本水涨船高,导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外贸和监管制度不适应小商品出口。义乌市场相当一部分出口商品由外商直接到义乌采购后委托本地或外地外贸公司报关出口,贸易过程在市场交易中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运输环节,这样的贸易形式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外贸,现行的外贸制度自然不能完全适应其管理。此外,由于出口小商品种类繁多,单位数量庞大,给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小商品出口高价低报、品名不实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四、创造性地开展新形势下外贸出口工作,推动我市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快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产品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和产品。加大对优势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能够形成规模的出口主导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群落形成。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更新换代,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新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广SA8000管理体系论证等工作,使更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证”,积极扶持和帮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走同世界。

(二)努力抓好基础工作,优化出口主体结构。进一步壮大外贸出口主体队伍。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积极鼓励外贸公司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技术和贸易支撑。进一步做强、做大重点出口企业,培育一批对外竞争能力强、出口规模大的有效主体,构建以生产企业和流通公司强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外地引进、业务实践、加强培训等手段,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加强培训,逐步提高现有外贸人员和市场经营户的素质,强化经营者诚信守法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深入研究现有出口市场状况,积极开拓新的对外贸易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继续巩固中东、欧美等传统市场,加大市场横向发展和纵向开发的力度;抓住CEPA实施机遇,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拓展东欧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开辟印度、非洲、南美等新市场,抢占新的市场空间。坚持以适销对路、适应多层次需求为方向,在继续保持针织等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着力提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比重。努力促进农产品、服务贸易出口。

(四)创新出口贸易方式,增强外贸出口抗风险能力。积极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做强做大已开展业务的自营出口企业,未开展业务的获权生产企业要尽快开展业务;鼓励供货出口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权,变供货出口为自营出口;引导、推动无法获权小规模工业企业实行委托出口,使外贸交易由市场向工业环节转移,出口方式由收购向出口转变。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市场、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进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特别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创汇。

(四)规范经营,完善服务,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市场商品质量的巡查,依法打击侵权商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我市商品在国际上的信誉。进一步开展税法宣传,加大一般纳税人扩面力度,严厉打击偷漏税、逃套汇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注重对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调研,并掌握其同行对手生产能力、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并加强对企业的协调管理,严禁企业低价竞销。要加强宣传,全面、准确地向外贸企业和经营户宣传新政策。根据国家新的外贸和出口退税政策,继续制定完善积极的地方财政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加强涉外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外贸促进体系。继续推进海关“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改善检验检疫、国税、金融等涉外机构的服务,全力支持外贸出口。

出口外贸篇8

【关键词】贸易结构;变化;特点

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稳定而又高速发展,而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发展尤为闪耀,它使国民经济的取得几倍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10%上升到65%,这毫无疑问的说明了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贸易影响经济的因素和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一国开展对外贸易可以优化其的生产结构,使其更符合需求,同时还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由此来看,对外贸易的经济贡献率是十分大的,下面介绍一下对外贸易的结构与特点: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根据近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报告,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特点为:

1.工业制成品的作用加大

出口增长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是依靠中国的人口众多的优势,它的增长一般比较缓慢,另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是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技术优势,它的增长空间很大,所以增长有些迅速。从上个世界80年代起,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就不再是单一初级产品了,已经增加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突破,达到了85.6%,从此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稳重增加,直到2011年,已经高达94.7%,这是工业产品作用的结果。而光依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贸易的增长是不科学的,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所增加,从1995年到2012年这七年时间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从6.8上升到29%。另外其它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比重比较稳定,例如:服装、家具、塑料等。

2.主要的贸易方式变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作为国际上一种普遍的贸易方式,是指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利用本国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加工成产品,然后在国外的市场上销售,这种贸易方式是利润与风险并存,这就要求在外国市场上购得好的原材料,加工完成后还要考虑价格因素,使价格拥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力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大创新力度,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是属于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技术相对缺乏,而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依赖外国技术的现象,但是从国家内部考虑,我国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发达,而西部地区较落后,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所以加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的比重有利于更好地促进贸易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拉近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

3.我国的贸易国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贸易国一般集中在欧亚和美洲,这样就存在着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在对外贸易中十分危险的,这种贸易格局难以有效的抵制贸易风险,如果这些贸易国家面临着经济不景气的现象,或者经济低迷,就会很有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样会使这些贸易伙伴来减少经济低迷所带来的危害,但是对我国经济与贸易是有很大影响的,是我国贸易额很快下降。

4.中东西部出口增长速度不均衡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与贸易伙伴的联系较为密切,它们接受外向型产业转移的速度快,2012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重庆、安徽、河南增长速度较快,这是提高速度较快的,而东部则下降0.2,其中广东、浙江、山东下降的幅度较大。

5.我国进出口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前有着看中出口贸易的现象,不是特别重视进口贸易,这是与出口导向型的政策密切相关,这种思想也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能是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国内缺少替代品,以及缺少技术含量高的半成品的原因,这样我国就较大出口贸易,同时进口贸易依据出口情况而定,进口贸易也服务于出口贸易,这样使得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这也是当今国际贸易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贸易形势。

二、结语

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稳增长、粗结构的理念,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与贸易伙伴保持着密切有好的联系,这样会使我国贸易有着重大突破,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占有较高地位,这就验证另外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所以外贸结构的优化可是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红.对外贸易概论,2008.

[2]苏珂.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征与影响.20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钢筋工程范文 下一篇:外贸人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