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11-27 23:32:41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1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邓林园,方晓义,兰菁,张锦涛,刘勤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干预中的有效性初探[J].心理研究,2013(1):75-81.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2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败感,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青春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常处于与成人之间的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可能做一些成人不允许的事情,如早恋、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但是同时,青少年的心中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减少了,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往往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3)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往往带有鲁莽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主观上没有过多的顾虑,而且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境。但在另一些场合里,比如一些公共场合,他们常羞羞答答,不够坦荡和从容。

(4)高傲与自卑。由于青少年尚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只是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可以使他们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极度自卑。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_1%,其中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例高达22.8%,可见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

许多网络游戏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首先,暴力型的网络游戏会引发青少年的不正常的生理反应,启动攻击认知,诱发攻击行为。对于已经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暴力游戏的生理效应更显著,敌意特质高的儿童在心跳、血压、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有许多研究发现,长期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其攻击性显著性增强。

当然不是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有暴力倾向,许多网络游戏具有益智和休闲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扫雷游戏就是一款经典的益智类游戏,对锻炼青少年的反应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一些游戏还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求知欲很强,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但现实中的环境刺激有限,青少年可以借助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满足一些正当合理的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和需求,对客观世界的不足有弥补作用。青少年在进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学业生活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思想交流。

三、降低消极影响的対策

(一)重视行为引导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使用媒体的能力。通过媒体教育,青少年有能力在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能力清醒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需要即想从媒体中得到是什么,并能高效、安全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有效地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此外,要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给孩子送去心灵的温暖,提高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同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以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形成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发现孩子网络成瘾(发达国家将长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者称为染上网瘾者),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二)加强社会监管

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为使其朝着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对其加强行政监管,对包含暴力、色情、反动色彩等消极内容的网络游戏要把好审查关,绝不允许其到市场环境中传播。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对网吧等场所定期进行严格的审查,上网人员必须持有效身份证明上机,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如果发现有未成年人,要按照相关规定对网吧进行整顿或罚款,为青少年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加强有效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心理人格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和意志水平较低,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青少年一旦有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要积极地寻求外界帮助,向家长或老师诉说。此外,青少年本身也应该树立远大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以动力摆脱空虚感,积极向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能力辨别信息的优劣,并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促进个人的良好发展。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3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了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1.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特点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遇事只凭直观印象而不加判断,办事不计后果,争强好胜的行为极易导致犯罪。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3.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4.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适应网络新形势的变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源头上解决网民的思想问题,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2.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2.1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3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3.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国家社会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一些思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点奉献。

参考文献

[1]于杨;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及社会救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王彩玲; 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及防治对策[J];内江科技;2007年09期.

[3]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1期.

[4]马文秀,梁晓林;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J];河北法学;2003年04期.

[5]刘浩阳;网络犯罪及其防控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 2007年.

[6]李军;陈敏;网络犯罪的类型、特点及其防控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7]王洪革;网络犯罪的趋势、特点及成因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网络社会; 生活方式; 教育养成; 正向导引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930-02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Strategy for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of Adolescent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key elements and Health-oriented to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for youth Groups, discussing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health level, and from a green and civiliz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viewpoint, the education path and guidance policy for health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is proposed.

Key words: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Literacy Education; Positive Guidance

1 问题提出

网络社会的建构已经遍及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教育知识增长的关键时期,网络空间的复杂性、虚拟性和非稳态特征所导致的网络依赖等负面行为给青少年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1]。面向青少年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的导向和归宿,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建立一条促进网络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科学文明、自我约束的健康发展之路[2]。

当前针对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多从思想政治纠偏、道德伦理教化、网络犯罪预防等纠正措施方面加以实践[3]。这种从社会学视角提出的网络时代内容监管研究视角,存在参与网络社会化青少年的限制应用和可观察性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综合考虑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正面看待问题和进行积极思考的价值取向,客观地看待网络生活方式对正常青少年心理行为影响。通过引入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健康度评估,使教育建立在正向导引基础之上,促进家庭管理、学校教育和社会规范的认知统一。

2 评估体系

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正向教育导引策略依赖于健康度视域的测评体系,因而引入一种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健康度的概念――在平均社会可接受的道德、法律、经济约束下,正常使用网络媒介参与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个人或群体行为后果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满意程度,反映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要求的遵从性和网络空间环境的适应性。

综合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定义和描述维度分析,形成如图1所示“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行为能力养成” 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健康度管理框架,为构建健康网络生活提供问题解决模型。该框架基于健康网络生活目标定位,以“社会导向行为价值”和“网络群体行为能力”为支柱,通过“动机与意愿”导引和“经济与应用”规范,驱动青少年群体参与网络生活的层次的价值增长,强调社会导向行为价值的道德和精神约束对促进青少年与网络和谐的“网络群体行为能力”积极作用,并指明从“动机、意愿、经济、应用”视角的健康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导引方向。

网络生活的健康度体现青少年网络社会化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成熟度,主要包括积

极的网络辨识能力、高效的网络运用能力、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和向上的网络参与情趣。通过对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活动特点、行为习惯和参与程度的聚类分析,并定义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制约的成熟度(健康度)等级,将有助于为引导青少年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网络交往、树立健康网络社会生活理念找到正确途径。

基于网络生活方式的“活动属性”、“内在逻辑”和“行为表现”三个层面,对“个体特征、社会差异、使用目的、参与层次、介入程度、网络认知、网络行为”七个因素进行“意愿、动机、经济、应用”的相关性分析,从而构建了如表1所示包含“初始、认知、控制、优化”的“青少年网络生活健康度”四级成熟度评价体系,并给出了综合教育导引、内容建设和素质养成的健康策略。

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空间环境和内容提供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接受和认同,并青少年成长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对于青少年群体网络生活健康的成熟度评估,包括从“初始、认知、控制、优化”的递增等级。参与评测的个人或群体对象,从某一等级的七个因子相关问题回答所集中表现出的网络成熟度水平,来综合衡量所处于和达到的健康度层次。

3 解决方案

健康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是网络信息社会青少年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群体面对网络生活时,所采取的正确态度、自律管理和教育导引,要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根据上述网络社会生活的健康度管理框架,充分考虑网络对象的相关性和成熟度认识,紧密围绕“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价值”的网络生活健康度提升理念,面向“绿色网络、教育导引、素质养成”,形成和实施一体化的青少年的健康网络生活解决方案。

3.1 绿色网络

网络的技术性和社会的经济性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两重性,积极和有效地对网络施加技术和风险管理必须从控制互联网的准入门槛和内容控制入手,综合运用健康绿色的上网方式占领网络阵地,提供针对公共网络的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防火墙。

对于占大多数时间在校的青少年群体,其网络介入场所主要是校园网和网吧。因此保持虚拟网络世界中要具有健康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还要依托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的层次化接入控制和统一布局:

1) 加强“阳光工程”、“绿色通道”建设,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网站、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网络载体,形成和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氛围。

2) 通过先进网络监督管控技术,坚决推广和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恶意网站和有害信息,持续净化和规范网络环境和内容提供,严格实施对网吧等公共场所网络监管。

3) 增加对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专有网络的设施建设,严控互联接入,尤其是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校园数字校园,以提高网速和配置,满足青少年不同层次的网络生活需求。

绿色网络是实现青少年网络社会行为社会控制的目标和有效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和行为秩序以及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

3.2 教育导引

正确引导青少年参与健康网络生活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建立在疏导基础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管控。在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网络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的学习发展意识、正常的网络心理意识、信息的知识整合意思、文明的价值观和法制意识、开发的团地协作意识,以此促进网络时代的多元化教育目标达成。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数字平台阵地和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学习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教育导引的轨道:

1) 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或概论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青少年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积极认识,重点锻炼他们的网络信息使用和鉴别能力,强化网络工作场景下的工具手段职能,培育学生的网络规则遵从意识和网络素养,以系统提升网络生活品质。

2) 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和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和交互学习,收集青少年个体网络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的有意识、有目的整合。据此开展多种同伴互助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促使不同需求学生都能获取知识,实现专业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 正向心理意识疏导: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应该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感。学校和家长及时掌握与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对不良事物的抵制力,寻找满足需要的正确途径所在,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4) 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工作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面澄清网络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以规避错误思潮生活方式影响。

3.3 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提升,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使其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的理解和遵从[4]。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素质养成教育是应对网络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教育青少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凝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和谐网络生活的辨别能力,以建立科学的网络观――基于网络繁荣主流文化武装青少年思想,依托网络环境实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和评价信息网络,并用以调节自己的网络行为。

2) 强化网络社会的知识学习和信息共享本位,显示化其工具性的系统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组织网络创新性教学活动来提升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网络生活质量和效果。

3) 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以认识网络为主的知识教育,学会正确认识网络本质特征和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加强以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锻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交流、管理网络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养成不是一个自发自觉的过程,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一道努力和形成合力,突出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整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科学的网络观树立和网络素养教育,重视自我管理和规范约束,积极健康理性地面对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网络社会化进程的适应性转变。

树立科学发展的网络教育观,引导青少年健康网络生活需要“绿色网络+教育导引+素质养成”的组合应用,因而必然是一个全社会层面的系统教育工程。在实际使用时要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细分的网络行为加以灵活处理――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基础上,从成熟度评价出发全面分析他们的心理行为、思考模式,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导引选择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并以新的评估不断促进这一循环的持续优化。

4 结论建议

该文综合成熟度模型和网络观教育,考察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期望,分析和形成对应网络生活健康度评估体系。通过提出以健康度管理框架为指南和依托成熟度评估反馈的网络生活方式构建的正向教育与主动导引相结合策略,对问题解决模型、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进行整合,丰富了对于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构建的策略优化和路径选择。

网络社会空间是青少年学习和参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建设,需要针对共性和重要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与时俱进地开拓和探索实效性的方法手段,综合制度建设、风险治理、素养教育,教育和导引青少年群体以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健康、智慧地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取成长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 网络空间的社会学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迎春. 试论大学生健康网络主体的塑造[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3] 岳慧, 曹银忠.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 传承,2010(4).

[4] 李永华, 王朝洁. 关于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2010,27(3).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在网络带给我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和生理成熟期。网络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以其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即时性、隐秘性、虚拟性等特性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对处于青春发展期、喜欢探索、好奇心理强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更甚。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青少年合理、科学地接触“网络”对他本身的心理发展可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人际交往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交往是人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交往,人们逐渐实现社会化,明确自我价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则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第二,计算机网络激发了青少年的创新心理和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使用的互动性,突出了其以人为主体的优势,可以有效地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自信心。手段先进、内容新、信息传播极速等优势,使他们领略到传统信息及其传输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地好奇及创新心理,引起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出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正是这种创新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融入进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一些计算机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网上创作的成功可以激发青少年创作的兴趣,提高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和拓展了他们的创新心理。因而,网络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上网者具有创新精神。

第三,网络为青少年心理情感的宣泄和疏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网上宣泄方式主要有聊天倾诉、阅读文章等。人的情感、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合理宣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现代心理治疗理论非常重视宣泄在心理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情绪、情感的宣泄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不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而计算机网络的秘密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渠道。在校园网上发现,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心情不好时,喜欢上网宣泄。由于网络在空间上的隔离和对彼此身份的隐瞒,参与聊天的人们避免了与陌生人交谈的羞涩而完全放松地投入其中,不必担心直抒胸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会被人耻笑,自己的观点可以及时地在聊天中表达出来。另外,青少年还可以通过浏览、阅读来寻找自己需要的文章,吸取有用的成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四,计算机网络为青少年心理咨询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援助。现在的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影响了学生健康道德心理品质的构成。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或学生自身的原因,真正能开展心理咨询的学校屈指可数。而在网络上却有许多心理健康网站。尽管它们侧重点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的贵任。其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医生和心理医院的介绍及求医预约等。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可以避免由于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学生可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且这种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们既快捷方便又隐密性强,又有互动性,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2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网络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扩展,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并引为关注。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青少年的信息教育,提高其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争相出现,对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缺少引导,那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其在认识上的混乱,进而造成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破坏及影响。

其次,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上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样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其中。青少年受网络色情影响的危险程度在不断的增大,大部分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网上黄色信息的,一旦接触黄色信息,网络对青少年更具有神奇的魔力。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和成熟,而性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充满了疑惑,对性知识和两性关系充满了好奇。网络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导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使他们获得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并产生性冲动,而网络有关的黄色性知识又是如此之多。

再次,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他们自己认为网络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痴。魅力无穷的网络对青少年有难于抵抗的诱惑。有的学生整天整夜沉溺干计算机网络,形成网络依赖,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体能下降、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头昏眼花、双手颇抖、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思维模糊等等不良心理和生理反应,更甚者出现精神异常或体能衰竭。如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男生余某因终日沉溺于网吧,导致全部学科成绩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再有南昌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逃学几个月,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碎死网吧。可见青少年一旦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3 结束语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的时代,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将出现与传统时期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学家正在从越来越广泛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而不仅仅是病理性的诊断和矫治。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已经渗入了社会各个领域。因此,网络的出现不应当被视为教育界的洪水猛兽,也不能因为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拒绝网络。如何加强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幸福感与社会阅历,如何准确的引导学生、将网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促使其养成良好个性等应用性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走进了研究者的视野。因此只有经过审慎地分析,充分认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才能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正确的引导,赋予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而这一课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3.

[2]黄珉珉.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3]卜卫.郭良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Z].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6

关键词:网络道德;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网络作为计算机发展的产物,已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远程教育、国际交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处处显示网络的无限魅力。网络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无数的信息资源,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并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前进,人们正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空气,同时“黄毒赌”等行行不道德行为,对网络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导致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据统计,因互联网传播的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道德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冲击和影响。

一、导致青少年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改革开放是当前中国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新旧体制转轨的复杂过程中,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道路上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部分青少年感到迷茫、困惑。而网络作为具有最大自由度的载体,东西文化交融。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二)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自我约束力差,抵制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对许多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面对网络上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明确的判断和足够的抵制能力,容易引发不健康的心理和错误的思想观念。

(三)网络自身因素:网络不同于现实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虚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空间。正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无标识性,出现了现实和网络伦理道德的对立和冲突。一些青少年把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不可避免的与现实发生摩擦。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如何预防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一)制定网络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不论网络如何的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人,不能把他看成纯粹的数字化世界。网络的虚拟性不能成为网络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对于广大青少年,要鼓励他们善于网上学习,理性对待网上信息;要诚信友好交流,增强自护意识;不沉溺虚拟时空,要自觉维护、遵守网络道德。

(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大多偏重于抓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对一些学生暴露出来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疏于管理,不重视教育感化,缺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手段,缺少齐抓共管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教育,切实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倡导符合现阶段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思想品德的修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净化文化环境。人们道德行为的失范,根源于社会道德滑坡。目前,我们沉重地感到,社会道德的滑波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由于忽视道德建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违法乱纪现象严重。这些心灵上的负面刺激,使一些出于猎奇心理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网络是青少年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网络包含的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不良网络文化成了滋生道德问题的土壤。

社会和谐发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建构新时期道德培养体系,就要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赋予新的内涵,并运用现代文明的要求加以改造、充实和发展,成为新时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庭、学校、社会要通力配合,彻底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教育。

(四)加强法制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通过生活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今我国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没有兄弟以及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要参照。最先为人师的父母,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以及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灌输虚伪、自私自利的潜在意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在低分淘汰在所难免的情势下,家长的高压易使孩子的心理扭曲、自暴自弃、逆向反应等问题。

特别是对离异家庭、贫穷家庭的子女必须重点关注。婚姻失败以及家庭失和对孩子的成长伤害最大。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而变得孤独空虚,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造成孩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青少年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及时的沟通和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7

(一)身体健康不容乐观

当前的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正在下降,下降比较严重的是力量和耐力;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的评价结果也明显下降;学生近视眼发病率直线上升;肥胖在学生中已成为流行病。脆弱的体质有时甚至不能承受正常的学校活动。

(二)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厌学,人际关系紧张,青春期闭锁心理,自我失控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走极端的现象,让人扼腕心痛的同时,给社会、教育机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思考。

(三)社会实践基地太少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威海市的现实情况是:城区可供孩子实践的基地寥寥无几,导致学生每天只能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视野得不到开阔、情操得不到陶冶、能力得不到锻炼。

(四)离异家庭学生比例攀升

据对市区某校抽样调查显示,该校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总数的30%。这部分孩子往往表现为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心理逆反,不愿接受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管理也是难度最大的。

(五)媒体和网络等媒介日益复杂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观察性学习也是青少年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媒体和网络中某些关于色情、暴力等信息,很有可能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之一。

二、原因分析

(一)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够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二是学生自身的强身健体意识薄弱。许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消极,没有把体育运动当成一种乐趣,他们在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能逃避则逃避;在家里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埋头做作业、玩电子游戏、看电视。三是个别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挤占学生体育课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这些行为不仅会让学生的体质、视力严重下降,使孩子在连续的紧张学习中体质下降,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叛逆心态和不健康情绪。

(二)家庭教育的失衡和错位

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明显不够。一种极端是,因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少家长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从而使中学生不堪重负、甚至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用逃学、离家出走的方式逃避竞争。另一种极端是,由于家庭条件优越,长辈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造成这些孩子之间不比学习,而互相攀比家庭条件,并且散漫成性、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三)媒体和网络等媒介的负面影响

各种交流平台得到空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网络交流平台的发展,这种发展显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但同时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缺乏感情的沟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孤独、抑郁、思想迟钝等不健康的心理。现在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上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导致一些不良的影视节目、暴力游戏或色情等“网络公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侵蚀。

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提高体育锻炼的认知度

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牢固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将来工作、就业、家庭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幸福。学校要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和家长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一种思想,只要有强健的体魄,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成为人才。家庭要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树立榜样,要为孩子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创造机会,根据青少年的能力及爱好,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的工作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

(三)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及实施矫治的计划,都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宣传、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构建绿色网络环境,引导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娱乐生活的同时,其中所夹杂的色情、暴力、欺诈等种种不良诱因,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伤害。所以,净化网络空间,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上的低俗内容,让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文明空间尤为重要。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教育他们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的侵袭,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人民的心声。

(五)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培养积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为青少年营造了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造成“信息污染”。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良好道德的形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辨认是非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另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部分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有孤独感,甚至有少部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有的已经出现了网络病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人脱离现实生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有网络原因,青少年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强,自我意识重,对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有强烈的对抗心理。他们渴望交流,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他们渴望与异往,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他们流连于网吧,迷恋于游戏,倾情于QQ,挤占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时间,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上各种网站良莠不齐,不良网站充斥其间。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决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学校要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网络的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1.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教师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的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自身拥有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义与健康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拥有崇高的网络道德修养,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了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有关教师更应该具备专业的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信息技术课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方法。通过互联网络,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1)利用论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在学校,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学校的论坛可以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并且可以有选择的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以提高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的主动性。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安装防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人人可以自由上网,浏览网上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飞腾反黄、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3)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上“健康网”。为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我们可以整理一个网站收藏夹,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让学生慢慢养成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

(4)公开电子邮箱地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学校都会向学生公布心理信箱和电子邮箱,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少顾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禁止学生接触网络,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使用网络,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

[2]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现代教育科技,2006.4

[4]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5]高丽华.《虚拟世界的道德》《计算机世界》

上一篇:公路工程监理工作程序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规划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