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0-13 20:47:5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规模 生产要素 非市场活动

一、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表现为“五个等同”: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

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利润)。利润是一个绝对值,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量,二是生产成本。利润总量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才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提高;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还必须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同时生产的产品还必须适销对路且质量好。否则,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占用和人力、知识要素的投人;不仅要考虑生产的直接成果有多少,而且要考虑环境费用对产出结果的抵减数量;不仅要考虑时间的节约,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考虑人类后代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现有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效益的解释,是我们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新认识的科学基础。经济效率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使用社会资源,必然要发生占用和消耗,这就是一种“投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必然要有劳动成果,它反映的就是一种“产出”。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自然的财富资源,如:土地、空气、森林、地下矿产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由此看来,不论是谁都是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和占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而对“消耗”、“占用”、“产品”、“需要”的理解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条件下,工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劳动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自然财富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成果是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

基于上述认识,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有两个要求:

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反映非市场活动造成的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应能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角度来评价。在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不能单纯以市场性为原则来分析造成企业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应注意到非市场活动引起的占用和成果的变化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他人遭受损失而得不到弥补,就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就像企业扩大生产而增多废弃物排放,导致水源污染,使自来水厂的生产成本增加,使下游农业生产蒙受损失。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不仅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而且使其他企业(或个人)需要花费成本费用和支出使环境资源重新回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如果允许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物,那么企业的排污就不会构成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排污企业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包括受污染影响的企业和他人的损失,其差额即是排污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直接相关,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因此就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将这种外部成本加到企业的产品价格中去,使其企业内部化。由于企业应该支付的污染成本没有计入到本企业的投入中(或没有从本企业的产出中扣除),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被夸大了。在这里,这种对排污企业来讲是免费享用但却具有社会成本的资源,在经济学中称为不可分拨的资源,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资源,是排污企业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当资源是不可分拨,具有外部性时,市场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信号,市场机制也就无法对污染者提供适当的限制。一般来讲,对于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市场就会生产过度。因为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必为自己的生产外部不经济负责,也不必为这种环境质量消耗向社会赔偿。排污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对于本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好的,但排污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多,对其他企业,对整个社会来讲,却不是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促进企业考虑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问题。在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不重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的问题。作为考核企业的统计指标,应该注意指标对工业企业行为所产生的导向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强调了“重点是发展、兼顾环境”这样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讲,就是要求工业企业在努力发展生产,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尽可能提高稀缺的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可是,无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减的主要部门之一。长期以来,工业企业为了追求传统工业经济形态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为了摆脱贫困和破产的威胁,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排放的“三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越是追求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耗减也越严重的局面。企业从短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是好的,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就不是好的。对一种产品的投入过多,会造成其他产品的产出过多。当产品间的供给和需求超过了条件所允许的限度时,这张网就会拉破。这就如同一个生物循环链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会使整个链条中断一样。各种产品生产追求的高额利润就会消失贻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与资源(如:森林资源)在供求数量方面也可能存在有价格弹性,但应看到:环境资源与企业生产的人们创造的财富是有所不同的。环境资源的供给要通过价格来调整,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而且做出这种重新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例如:利用价格来调整木材资源的供求,树木的长成可能不是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找到一种替代木材的新的资源则所需时间更长。因此,应通过对现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进行改革,促进企业注意当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的耗减问题,督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木材检验;经济效益;森工企业

目前,我局正处于“天保”二期工程及企业经济转型深入实施之际,木材产量逐年调减,森工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寻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就森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林业产业总产值构成上来看,木材生产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财源之一。为此,合理利用现有的有限森林资源,使之实现最大的产值,是森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课题。笔者认为,重视和加强木材检验工作是合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木材检验是木材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想知道一件木材产品的尺寸大小、材积多少、材质好坏、是什么树种、能做什么用,就必须对其进行尺寸检量、材积计算、等级评定、树种识别,这一系列的工作,统称为木材检验。木材生产计划的完成,产品质量的合格率,品种计划完成情况以及产值和成本的核算,都必须经过对木材产品进行数量上的检验计算、质量上的鉴定和品种上的区分,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由此可见,木材检验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俗语说:挣钱不挣钱全靠检尺员,这句话的含意说明了木材检验人员素质高低和工作的好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以下就几个方面论述一下木材检验作用与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木材检验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数字计算的基础

不论是木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还是销售和使用部门,对木材产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工资支出、产值高低、成本的核算等经营情况,其计算的基础数据来源,都是出自木材检验这一工序,这一环节业务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数字的精准度,对企业制定计划、核定指标、生产进度、检查考核、经济分析造成重大影响。

2 木材检验是木材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效益才能好。首先,通过对木材产品的检验,便可以知道产品的数量、质量、产值等情况,知道人力和机械的使用效率情况,了解生产成本和利润,确定企业的盈亏,从而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原始数据和可靠的决策依据。其次,在对木材产品的检验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以便立即分析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使问题很快得到有效解决,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措施、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

3 木材检验是控制木材生产质量的主要措施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对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木材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都必须经过检验才能反映出其合格程度来,木材检验对合理量材、选材,径级、等级合格率有着直接关系,量材、选材质量好,木材资源就能到充分利用,产值就能最大化,径级、等级合格率高,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木材检验过程也能对合理采伐、造材、打枝、保管等生产环节作业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如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劈裂、锯伤、锯偏等,就足以证明伐木工或造材工的技术不够熟练;坏材多于好材,说明造材不尽合理;边腐和虫害严重,说明保管不善。检验员及时地发现这些质量问题,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馈,使之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损耗,从而提高效益。

4 木材检验员是原条的设计师,是产品的鉴定师

首先,原条的量材设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木材检验中的量材员就是原条的设计师,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检验标准,将伐倒木根据原条设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高价的商品材,使其实现产值最大化,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木材生产者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高价商品材,完全要取决于量材员的设计方案,它直接关系到木材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关系到造材后原木售价的高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量材设计是关键,而量材设计方案又极大程度地取决于量材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随意性较大,同一根原条,不同水平的量材员进行设计,其方案往往是不同的,经造材后的原木售价相差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或上百元,这个损失是无形的也是惊人的。我们在其他方面要节能降耗,使立米成本节省几元需要用许多手段和办法,但木材检验员中的量材员降低立米售价十几元甚至上百元是很轻易的事,而且是无形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挣钱不挣钱全靠检尺员”这句话。另外,量材员还是提高原条出材率节约森林资源的关键,一根原条能出多少商品材、多少市场需求优质高价材,完全取决于量材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所以,加强合理造材工作是提高木材产值和效益关键中的关键。

其次,木材检验员还是木材产品的鉴定员。一根原木产品,它的径级、等级、做什么材种,这些都需要检验员来一一鉴定,鉴定出来的结果就决定了它的商品价值,因此,检验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对木材生产的产值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企业 建筑施工 问题 管理 经济效益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经济效益的提高展开的。当前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一直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成本管理的失控。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以及职工认为成本管理仅是对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以及间接费等的控制与管理,而忽视了生产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此外,企业中没有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对成本管理缺乏预见性。

其次,市场管理有待加强。近些年,出现苛刻的招投标条件,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纷纷不顾自身经营情况,竞相压标,低价中标。而且,一些建设单位为缩短施工期,迫使建筑施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来符合工程投标的条件。

再次,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尽管近年国家与地方部门都在大力支持人才的培养,专门教育、岗位培训等都在加强,但仍有大部分企业人才培养达不到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此外,人才结构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重要因素。

随着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养老退休金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多,这些都加重了施工企业的负担。

二、现阶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在于成本的降低。首先,要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的理念,即“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这是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成本管理最佳效应的关键。

其次,要搞好成本预测,即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中标价以及项目的机械设备、施工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对成本目标的预测。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它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对人工、机械、材料费用的预测。结合市场行情,分析项目的人工费用、人员数量、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劳务,还要对投标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用量、价格等予以准确地把握,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费以及使用成本。二是,预测施工方案导致费用的变化。等到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就应依据现场的实际施工现状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设计,将采用的施工方法与编制时的作出比较,以进行较为合理的预测。

再次,要建立成本责任中心,不断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一是必须要明确责任权利和管理权限,建立成本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即是项目经理部以及各级分公司,然后将目标成本细分到各项目经理部、各班组以及各工程负责人,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将个人利益与成本指标联系在一起,进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二)加强市场管理,做好招投标工作

在现阶段,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决定能否中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经济标和技术标。经济标能否获高分主要取决于让利额度,而技术标上工期与质量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大。这些苛刻的招投标条件已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之,在招标时有些建设单位、招标单位往往过分地追求低报价,选择了实力弱、信誉差、素质低的承包商,不能确保施工任务按质按期完成。为此,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十分必要与迫切。首先要做好投标前期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认真研究投标策略。其次,要编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最有效的工期,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付出最低预算成本。再次,在工程招投标中,要提倡合理竞争,严禁建设单位盲目压价,严禁施工单位相互杀价。要以企业所承建工程的综合实力质量、信誉、素质以及合理报价为竞标条件。此外,应加强整顿建筑市场,各建设主管部门要对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把关,对违规的单位严厉批评、责罚,从而维护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实行成本、效益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其次,应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并结合经济预测、财务核算以及审计监督等,将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落到实处。还要不断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再次,要加大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财务部门需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品德良好、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对财会人员统一任用。要坚持不懈地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运用科技进步,调整施工企业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施工科技含量是建筑施工企业取得高的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手段。首先每一个施工企业的各个项目部都需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现状的工程项目,如根据现有的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经验等。其次,施工企业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还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向智力型转变,同时要发展多元经营,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冯振宇.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中州建筑,2007,(5)

[2]李联营.经济全球化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2 (05)

[3]王艳.谈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商业经济,2005年12期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培训;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147-02

人的能力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加速融入市场化、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而无情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为企业培养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员工;如何利用培训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1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1.1员工培训能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其中,岗

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为岗位培训的重要目标。

1.2员工培训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性工作

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尤其是对新员工的培训,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新员工的能力、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快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员工树立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使其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与企业合作,努力提升自己,使其迅速从局外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是员工从一个团体的成员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

1.3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保持企业永久经营的生命力

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培训还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就业能力,有利于为员工创造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员工职业的稳定性。总之,培训不仅是为企业,也是为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

2培训形式的选择

2.1“以师带徒”形式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新转岗员工到岗后3~6个月内;不能独立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员工及公司急需岗位有意向培养的员工可以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选择熟知公司文化、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技术业务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员工为师傅,负责对徒弟的日常工作以及技能提升进行专业指导,并对徒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并随时检验徒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师带徒”是做好技术“传帮带”的一种有效途径,能调动和引导员工学知识、钻业务、练技能、强素质的积极性。

2.2内部讲师内部培训

此方法是在企业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技能高、能力强的员工作为讲师,他们比较了解企业的事迹情况,无需调研便能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还能把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因而培训的实际效果往往更好,而且成本很低。

2.3树立内部标杆

通过技术比赛等形式树立内部标兵,适当的给予物质奖励,号召企业全体员工向其学习,从而带动全体员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整体学习环境,提升部门与个人的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凝聚力。

2.4现场培训法

现场培训法是指根据工作的需要在工作的现场进行实战性的培训。这种培训较适合于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同时应用多种培训方式综合应用,便于培训双方双向沟通。

2.5户外拓展训练法

户外拓展训练法是一种新颖的培训方式,主要缘于对室内培训沉闷气氛的改进。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通过对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及对个人极限的挑战,使员工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让学员体会到在日常的工作场景中体会不到的东西,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对员工培训的认识误区

图1所示,由于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存在着种种误区,因而使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只有正确的认识培训、对待培训,才能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1培训认识误区分析图

4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4.1直接经济效益

公司会议调度工区电源机房内装有浮充电池组以及UPS用192 V电池组,这些供电设备负责向机械室内所有通信设备供电。为了避免通信设备不会因蓄电池过放电或电池放电终了,导致设备停机所造成的通信中断。员工自发组成小组,提报培训需求,经过对其进行72学时的培训后,小组成员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成功的对停电断电警报系统进行了改进,给公司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且使其能及时地提醒值班人员及早恢复交流供电,彻底地杜绝了交流掉电导致蓄电池过放电而造成的通信中断。

由于公司初期片面追求业务量、不考核收入等原因,造成严重的超计划投资,不按技术标准建设了大量的农村局所。而农村局所存在投资大、ARPU值低、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运营包袱。针对此种情况,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成员进行108学时的培训后,对农村局所进行资源盘活工作,改善了134个局所用户的通信质量和降低了86个局所的单线投资,扭转了36个局所的亏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资产产出率,实现了部分农村局所的扭亏为盈,并盘活大量电缆资源,为公司节约大量投资,便于公司的发展,达到了预期效果。仅2007年就为公司盘活资产1 335万元。

4.2间接的经济效益

为逐步提高员工文化水平,改善员工学历结构,公司每年都组织符合要求的员工参加函授及远程教育学历教育,2007年至今全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比例由原来的31.25%提高到51.49%;全省营业、营销、线务员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95%,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总之培训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开发内容包括对人员的智力、技能的开发,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为企业未来发展阶段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提供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培训企业可获得因人员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显著效益。

总之,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真正重视职工培训,对企业、对职工将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On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Training’s Economic Benefits to Enterprises

Yang Hongmin

Abstract: How to train staff adapting to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nterprises; how to use the training to bring greater development space and more economic benefits,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which every enterprise is currently facing.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enterprise employees training’s economic benefits to enterprises from several aspects.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5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入,企业的发展就会萎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会削弱,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就会减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针对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个人的思路与建议。 一、把好工程投标报价关 投标报价是工程施工的开始,报价不准,就会使工程项目出现先天性不足,施工期间很难弥补回来。这就要求企业在对所投标的工程编制标书时,对建设单位的资信评估不能少,现场考察不能走过场、流形式,编制标书时不能漏项和缺项,所采用的各种费用标准必须切合实际,这样做出标书的标价才能切近实际标底。另外,为了确保中标,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降低金额的范围,在确保本单位利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一定比例的降低,但不能盲目降价,攀比降价,而不能为了中标而降价,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使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蒙受巨大损失。同时,还要做到信誉低的工程不投,资金不落实的工程不投,巨额垫资的工程不投,项目相关手续不全的工程不投,经济效益预测不佳的不投,防止工程一开始隐藏亏损隐患。 二、把好工程质量关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可以这样说,一个施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工程质量的好坏。这就要求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狠抓工程质量,减少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防止返工或返修的现象发生,因为返工或返修所发生的费用在标书中是没有的,这部分属于额外支出,返工和返修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三、把好工程成本分解关 成本分解的目的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给项目负责人核定一个经营目标和开支标准,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检查、事后有考核,避免盲目开支的现象发生,只要各项支出不超出开支标准,企业年度总体经营目标才会圆满实现。具体做法是:对中标的工程,在开工之前进行成本分解,将中标合同清单中各种工程量的单价与驻地市场价格进行对比,确定该单项工程施工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间接费用的最低单价,以此计算出该工程的边际利润,用边际利润减去项目部本级需开支的费用,就是项目部最终实现的利润。这样进行层层分解后,工程才能开工。在施工过程中,还要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中期盈亏分析,随时检查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是否有超前开支的现象存在,对与工程进度不一致的开支要及时查明原因,进行纠正,确保各项支出控制在规定的开支范围之内。 四、把好工程成本管理关 成本是影响企业效益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最为敏感的经营杠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间接费用和其他直接费构成。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加强对这些费用的管理。 1.对人工费的管理 因为在一切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是最活动的生产要素,没有人的劳动,一切社会生产都是不可能的,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和效益得以提高的保证。人工费是固定的,要降低人工费的支出,就必须想法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合并职能、压缩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人工工资增长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合理配备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优化结构组合,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增加熟练工人数量,减少非生产人员数量,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而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2.对材料费的管理 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施工企业来说,材料费约占整个工程成本的50%~60%,这就要求企业在材料采购、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减少损失和浪费。在采购过程中要做到集中采购,同时库存不宜过大,这样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对采购回来的材料必须建立健全保管和领用制度,改变重采购、轻管理的做法,要象管理货币资金一样管理材料,因为材料是货币资金的转化,力争使材料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最低。要建立最佳储存量,确定最佳采购量,设定最佳采购间隔期。 3.对机械使用费的管理 机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衡量企业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合理调整固定资产的结构和布局,增加生产用固定资产数量,压缩和减少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数量。根据工程需要可购置一些技术含量高、生产能力强、耐用时间长的大型机械和设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也要改变对设备重用轻管的做法,尤其是对于大型机械和设备,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修保养,提高使用年限,充分发挥使用效率。对于使用次数少的机械和设备,可采用租赁的办法,不必购置,以免造成闲置、占用资金,增加维修保养支出。 4.对间接费用的管理 间接费用也是工程直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管理费又是间接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的管理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精简管理机构和压缩管理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对于施工管理费,按成本分解核定一个数额,由项目部包干使用。项目部对核定的施工管理费再进行分解,如:将办公费直接发给个人,平时不再报销;将水电费、车辆修理费包干到责任部门,节约奖励,超支不补等,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抛、个个肩上有指标”,充分发挥大家对工作齐抓共管的积极性。#p#分页标题#e# 五、把好工程项目负责人选用关 工程项目中标后,经营结果如何与项目负责人管理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找一个好的项目负责人,比找一个好的项目更重要。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项目负责人不能中途更换,确实需要中途更换的,要认真做好已完和未完工程量的盘点、成本的考核、债权债务的清理和办理完整的交接手续,搞好离任审计,划清责任界限,防止遗留问题发生。 总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只有领导高度知识,各部门共同配合,业务人员密切协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才能实现。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faced with th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market, the paper analyzed way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detail.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成本;索赔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economic efficiency;cost;claim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010-02

0引言

随着电建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面临较大的冲击,如何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每个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科学合理地进行投标报价

招投标制度的推行,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规范了计价工作,同时也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在编制标书前,要认真看懂施工图纸,详细阅读并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弄清楚工程招标范围,在编制商务标时,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及有关调整文件,做到不漏项,不漏量,以保证项目的预算收入。

2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合同是甲乙双方依法订立的,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守合同的规定。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合同的实施者,其任务就是按照合同规定建成工程项目,并取得自己应得的利益。

在施工人员到达现场后,施工单位应向有关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工作,对施工合同的内容、存在的风险、重点问题及关键问题做出说明,对施工合同进行分解,根据施工合同确定的目标,科学组织施工,按施工合同的要求,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

3加强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的管理

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作为工程管理中的主要一项内容,对施工企业增加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将定额中不含的内容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办理各项设计变更及签证。

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时,要提供真实完整的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的资料,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现场施工资料的收集工作,为工程结算顺利进行准备好相关依据。

4加强索赔工作及反索赔工作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施工进度、物价的变化,以及合同条款、规范、标准文件和施工图纸的变更、差异、延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索赔。施工单位为了取得好的收益,一定要加强索赔工作,找出施工合同中承包方的索赔控制及反索赔控制点,在实际施工中注重索赔资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当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办理索赔。

5人工成本控制

人工费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等。为了减少人工费开支,首先要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辅助用工,调整施工人员的结构,本着技工和力工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同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施工人员逐渐调进,逐渐调出,防止产生窝工现象,严格控制施工人员人工费支出控制在定额人工费之内,降低人工成本。

6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一定要严把材料质量关、数量关、价格关,从市场信息入手,做到“货比三家”,大宗材料实行批量采购和招投标制,以确定合理的进货渠道。

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品种多、数量大,因此,一定要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和保管工作。对于露天堆放的材料,要按现场平面布置图分门别类的堆放。对怕雨怕潮的材料一律入库,按要求进行堆放,并定期检查,减少人为损失浪费情况的发生。

严格材料领用手续,按定额规定的数量严格控制材料领用量,防止超定额领料情况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材料节余有奖,超额扣减人工费,以杜绝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

各工种对自己所用的材料,要“量体裁衣”,不能只图方便,有长的就不用短的,有大的就不用小的,对边角料也要充分利用,把材料的损耗率降到最低水平,争取达到主材零损耗的目标。

7机械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使用费指使用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以及机械安、拆和进出场费用。

机械费节余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盈利点,因此,要做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对机械操作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因不规范操作或操作不熟练而影响正常施工,降低了机械使用率。要经常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使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根据机械配备情况,实行经常修理费、配件费总额承包,节余按一定比例转化为人工费,超额扣减人工费,以鼓励降低机械成本。

8实行内部承包责任制,控制工程成本

施工企业实行内部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确保施工任务的完成,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施工图做出施工图预算,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项费用进行分解并对相关费用进行承包,制定节余有奖,超额扣减人工费的承包细则,以鼓励各项费用的节约,通过承包结算,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暴露出来的差距要认真研究分析,如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成本,要查找原因,看看是哪项费用超支,分析超支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整改措施,避免在以后施工中发生类似现象,如实际成本低于预算成本,也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工作中推广。这样通过承包费用的结算,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工程竣工结算创造条件,给整个工程的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9质量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对于遏制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按照《条例》规定组织施工,显得尤其重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质量低劣,势必造成返工费用的增加,从而加大施工成本,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应避免质量过剩,杜绝超标准施工。

10工期控制

按合同工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延误工期必然会造成施工费用增加,施工成本提高。在实际施工中要合理安排人员、材料、机械,最大限度地组织好工作施工,抢进度,争取提前竣工,以减少各项费用的开支,降低成本。

11技术成本控制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窝工损失,施工过程要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劳动。

12安全管理

围绕安全生产做好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核、实施、检查要严格执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只要安全生产,必然成本低廉。

13分包工程创效益

工程分包已成为施工企业盈利模式之一,通过工程分包,既可以获得管理效益,也可以缓解施工压力,从而提高施工企业总体经营能力。但同时为了保证创利,一定要严格分包队伍工程结算的管理,并严格分包队伍的付款,分包最终付款必须在双方决算后进行,如有外审则应在外审结束后进行。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工程签证;管理;企业效益

一、正确认识工程签证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签证是合同双方在履行施工承包合同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或经协商一致,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工期顺延、经济索赔等所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的补充协议,是项目最终结算时增减工程造价的凭据,也是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涉及众多的当事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存在着诸多风险,加上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使得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承包商为了承揽到工程,有时不得不采取压低报价方式谋取中标,待工程中标后,再采用变更、签证的方式弥补投标压低价的损失。据有关统计表明,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结算中,通过签证所增加的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左右。可见,重视施工中的阶段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签证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目前经济签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时间性、准确性差

时间是签证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签证准确度的基础。这就要求双方代表就当时在工程现场实际发生事情进行准确测量、描述、办理签证手续,但是有的业主现场代表不负责任,当时不办理,口头答应,事后靠追记补办,甚至于在结算审计过程中还在补办签证手续。这样只可能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回忆不清,补写的签证单与实际发生的条件不符,数据不准,在结算过程和审计过程中双方代表争吵扯皮。

(二)用词模棱两可、操作性差

操作性差是指签证单中的资料记载不详,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计算费用的依据不足,无法计算应发生的费用,俗称操作性差。

1、计算依据不足。

如签证单描述:挖运土石方150立方米,是土方?还是石方?或者是土方、石方各占多少?人工挖土还是机械挖土?挖出的土石方怎么处理?运距是多少?均没说清楚。

2、叙述不详细。

如签证单描述:基础施工抽水台班费350元,其水泵型号、规格、数量、用了多少台班均没交代清楚,这笔费用是不是合理合法存在着疑问。

(三)签证中的施工用材档次未经设计人员同意不得提高用料要求,造成业主不必要的投资。

如某桥台基础施工要求基坑用素土回填,如采用砂砾石回填,按送审结算计算,此项签证就比用素土回填增加许多费用。在满足设计要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工程用料并非越贵越好,还应考虑成本,顾及业主利益,为企业赢得信誉。

(四)妥善保管签证资料

签证资料的原件缺乏保管,签证记录不完整。事后擅自做主涂改原始签证资料。造成企业的信誉度降低,为以后签证审批工作带来麻烦。

(五)杜绝现场签证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正之风。如以少签多,高估冒算,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致出现行贿受贿现象。

三、加强签证管理

具体对策与措施在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现场经济签证不可避免,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把现场签证费用做到公平合理,双方满意。使业主的每一项投资发挥最大效益,而企业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

(一)签证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签证工作人员的前提。为保证顺利开展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最终实现。作为签证工作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具有对工程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模范地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定,应在合同条款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同时也应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发包商。

2、具有一定的合同管理和经济管理知识,这是当好签证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要求其熟悉《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及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具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方面的经验,掌握预算定额的知识。

(二)熟悉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引起经济签证最大的源头。

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图纸粗糙、材料规格档次不合设计标准、使用功能改变等原因都可导致设计变更。因此首先在掌握原图纸要求的前提下,对设计变更中要求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补项目内容等,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院、业主代表、监理单位总工程师共同签章认可方为有效。

(三)明确签证的权限。

目前的现场签证较普遍的方式是由承包商提出,经业主现场代表核定后予以签认。在合同中应约定现场代表的签证权限,对超过规定限额的签证应由更高级的主管来确认。签证工作人员必须作到及时沟通。

(四)现场签证的管理

1、工程技术签证的管理

是业主与承包商对某一施工环节技术要求或具体施工方法进行联系确定的一种方式(包括技术联系单),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具体化和有效补充,因其有时涉及的价款数额较大,故不可忽视。对一些重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的临时修改,应征求设计人员、业主、监理的意见,必要时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论证,使之尽可能地安全、适用和经济。

2、工程经济签证管理

是指在工程施工期间由于场地变化、业主要求、环境变化等可能造成工程实际造价与合同造价产生差额的各类签证,主要包括业主违约、非承包商引起的工程变更及工程环境变化、合同缺陷等。因其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复杂,要切实把握好有关定额、文件及合同条款规定,尤其要严格控制签证范围,确保签证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招标文件及施工承包合同的有关规定。

3、建筑材料单价的签证管理

价格签证要符合招标文件和市场行情。价格签证的依据:首先是不得超过中标造价所规定的同类材料价格;其次要以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的材料信息价格为指导价;再次对业主供应材料或图纸以外的大宗材料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网上询价,通过集体研究,透明决策,确保签证材料物美价廉。

(五)建立健全签证内容审核制度

现场签证单上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每一个数据都必需正确,有时只是一字之差,引起的造价就相差几倍以上,给工程结算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内容应实事求是,数据准确,必须和实际相符,并不得超出应签证的范围。如对于材料签证,就应将材料名称、规格、品种、质量、数量、产地、单价内涵、供料方式、时间、地点等表述清楚。这就要求建立明确的审核制度,做到签证形式合法、内容实事求是,手续齐备,不该签的坚决不签,维护经济签证的严肃性。

(六)现场签证及时签办并编号归档

对于一些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及时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经济现场签证要求一式四份(最好按档案要求的份数),各方保存两份原件,避免自行修改,结算时无凭据可查。在送审时,统一由送审单位编号加盖“送审资料”章,以证明此签证单是由送审单位提交给审核单位的,避免在审核过程中,各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补交签证单。

四、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中,只有重视并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并提高现场签证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起森。公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高等学校教材,1998.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施工合同;效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95-01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合同谈判和合同签订是获得尽可能多利润的最好机会。因此,对于承包商来说必须加强施工合同的签订和管理。

一、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

《建筑法》明确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依法制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少承、发包双方,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工程项目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逐条分析和认真订立。订立的合同很不规范,待工程实施起来,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由于施工合同中缺少约束彼此行为的条款,甲乙双方各自为敌,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2.签订合同不严谨,条款不全

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和履约时间长,因此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工作中,甲乙双方由于缺乏施工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例如:所依据的定额之外的计价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条款用词不准或模棱两可;承发包双方职责划分不清;缺少工程变更、合同变更等处理程序,对索赔的处理、合同纠纷的协调等问题缺少规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3.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其经济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例如:甲方认为承包单位应服从甲方;甲方随意将分项工程进行分包;对包工包料工程,甲方强行采购质次价高的材料及甲方不按工程进度支付进度款等。承包单位为了在施工中得到更高的利润,违反施工常规、偷工减料、采购材料以次充好。

甲、乙双方这些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

4.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更要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

有些地方的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不得力;建设单位没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力量,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过多地依赖于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施工单位,重视公关和预算管理,轻视施工合同管理,甚至没有专门机构从事过施工合同管理工作,遇有工程签约,便临时抽调人员予以应付,这些都可能造成合同纠纷。

二、施工阶段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1.推行项目管理模式

把企业作为利润中心,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中心,并以承包责任合同为纽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本着“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和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全面动态的管理工程项目。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阶段是根据设计图纸投入人力、原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施工方案不同,工期就会有所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而发生费用也会不同。要做好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先进、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案,均衡地安排各分项工程的进度。选择最佳的项目施工组织,最大可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考虑经济性、合理性。杜绝人、材、机的积压、闲置、浪费。

3.对合同中风险的转移

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三通一平不到位,无法按时开工;自然、地质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等情况。

常会引起工程量的增减、工期的延长等使发生合同变更。变更事件一发生,要及时与现场监理办理变更签认手续,取得索赔依据,把企业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同时,把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等不可预见的风险,通过与社会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把一部分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

三、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

从2004年4月1曰开始国家已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新的计价模式给与了施工企业

发挥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舞台 同时也使其承担着一定的竞争风险。

1.清单计价模式下存在的风险有:

(1)清单有漏项的风险。 (2)清单项目的特征存在描述不完整或不准确的风险。

(3) 综合单价的确定必须考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企业若想降低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投资潜在风险,必须分析在此种模式下施工合同履行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渗透于确定合同条款的过程之中,完善专用条款,增加合同的约束力。

2.专用条款避免工程结算时的风险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工程结算。

(1)工程量的变化

设计变更会直接影响工程数量的增减,改变了项目的内容,演变出新的清单项目引起了合同价格的变化。

(2)计费基数的变化

分部分项工程量的数量变化 引起措施费因计算基数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工程实体的数量与项目措施费用直接相关。例如,实体项目基础的深度与措施项目施工降水有关,实体建筑物的高度与措施项目脚手架有关等等。其次分部分项工程量的数量变化和措施费的变化,引起规费和税金的改变。

(3)材料价格的变化

在施工合同履行期间,招标人自购材料价格发生变化,或投标人报价中的材料价

格发生变化,或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工布价格调整等。出现这些情况均会引起承包价格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利用签订合同时,列入专用条款,加以约定,合同价款及调整的变化范围、幅度、以及调整的具体办法等,从而避免结算时的损失风险。

3.加强人员管理把风险埙失减少

上一篇:企业国际贸易范文 下一篇:道路交通意见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