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3 23:23:03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节约能源;环境保护

一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1)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摆在人们的面前。

(2)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所谓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设计,指的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与环境一体的系统,在满足现有一代的需求条件下又不损害将来几代人的需求,使产品在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的同时,又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二 可持续设计的功能和工业设计中的体观

(1)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

如果一个产品,它所需的材料、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得少,并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周围环境污染越小,那么这个产品的最初设计就满足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工业产品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实用的方便性,然后再考虑造型、外观等因素。要做出一个好的设计,不但要从环保观念衡量,如果产品在使用后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就不能算是好设计。可持续设计是跳出产品、企业的小圈子、站在人类根本利益基点上全方位的设计观念。

(2)工业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因素

以人为本,积极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设计中既要重视人体在静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也要重视人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设计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是使用者的需求与健康。例如“绿色手机”是采用“内藏式碗状天线”技术的低辐射绿色环保手机,正面(贴近大脑的一面)辐射极小,约为手机反面辐射的三分之一;“健康空调”就是为解决人们对房间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出的;超薄型、超窄型、迷你型和超大容量极限等设计的洗衣机也是为消费者个体设计的。

(3)工业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可持续产品设计可看成是面向环境的设计管理,在倡导适度消费的原则下,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设计过程,合理利用材料或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此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设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模拟自然风的电脑风扇,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太阳能电视、电讯、空调器业已问世;现已开发的不用电的吸尘器,利用滑动时的静电来吸尘;家用电器的遥控化、小型化、组合化使操作更方便、更灵活。这些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必然达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决定科技和设计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三 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运用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仅仅是一个倡议或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温室效应和资源殆尽,每个地球人都应感到生存的危机。真正的绿色设计,已经不单单是设计本身,它已然上升到一种文化,提纯为一种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切的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2)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制造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清洁生产,其理想工艺是纳米级制造技术基础上的从零件到产品的一次净成型。材料、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采用环保节能型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装配工艺,还要慎重考虑生产部门的工作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的影响。

(3)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及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包装作为贸易商品的组成部分,包装工业作为社会一重要部门与环境及资源危机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包装在生产、使用、处置中的不环保、不安全因素加剧了人类对包装工业及包装物的关注。工业产品的绿色包装不但有效地减少包装污染,节约了资源,还营造了和谐舒适的环境氛围。

四 强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资源的丰缺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世界范围看,广泛存在着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这主要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源与环境已日渐成为制约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利用是我过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

无论是官员、百姓、商家、企业设计师,都有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环保问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了解国情,了解环境、资源、能源现状,增强危机感。对于生产企业以及进行产品开发的设计师,更应该树立可持续设计观念,以其成功的产品和优秀的设计,积极参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行动”。

(3)法律法规的完善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的法律效力,大到地区发展规划,小到产品都要以可持续设计观念为指导。可持续设计应成为基本国策,象计划生育一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人对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解,已不仅是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处理、工艺、包装、运输、广告、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同时也把参与生活的思维导向设计,使设计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更加合理、美好而有效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因此,未来的市场蕴藏着的商机实际上有多方面的联动效应,谁能超前把握住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谁就能在这一轮的较量中成为强者和胜者。

参考文献

[1] 张国俊,浅谈新时代工业产品的设计[J].中国科技周刊.2010(4).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08-01

一、我国职业学校档案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扩大招生,并且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人以上,2006年招生数达750万人,在校生数达1800多万人,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再扩招50多万,达到800多万人,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的战略目标。十七大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更高位置。然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档案工作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职业学校的档案意识不强,相关资料表明,国内部分职校不重视档案工作,档案部门设备、库房建设差。其次,职校的档案工作者配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随着职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导致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真正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同志不愿从事档案工作。最后,诸多因素造成了职校档案可信度降低,档案载体单一,内容陈旧、失真,信息量不足,导致职校档案可信度降低是目前档案自身存在的重要问题[1]。

二、我国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加大对职业学校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加大对职校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是职校领导从思想上要增强对档案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关心、重视和支持职校档案工作。只有学校领导真正认识到档案工作是学校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职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有力措施,才会决策到位,措施得力,支持高校档案工作,投入足够的人才物力[2]。其次是职校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全员充分认识、团结协作,才能将职校档案工作推向前进。

2、维护职业学校档案的真实性―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维护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工作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很多职校档案工作全部沿用干部档案十大类内容的模式,不能反映各类专业人员的特点。具体到个体,反映个人履历、学历、职称、党团组织等方面的材料比较多,而反映个人个性特点、管理才能、业绩能力、科研水平方面的材料较少。导致档案可信度降低。档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体的本来面貌,维护档案的真实、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起码要求。真实是指档案管理中不允许不实和虚假材料进入档案,要对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的鉴别和挑选;完整是指档案材料数量上齐全、内容上完整,所谓安全则是指应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真实性是档案的生命,是档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凡归档的材料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职校要从源头上遏制虚假材料进入档案维护档案的真实性,遏制虚假材料进入档案,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材料形成和材料入档两道关口,努力做到材料形成时有错必纠,对虚假材料严防死堵,以保证形成材料和入档材料的真实性。

3、改革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改革档案管理体制是职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档案的管理体制是指档案工作的组织制度,它制约着档案工作的制度和方式方法。改革职校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人事档案中心,实施人事,在档案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以规模求发展,以发展求效益,实现档案工作的最大效益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实施人事,是档案工作寻求发展、有所作为的重要措施。人事是今后档案中心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4、完善档案整理方法―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完善档案整理方法,实行实体整理不装订是职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档案实体不装订并不等于不整理,不装订的目的是便于利用,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也是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档案实行不装订保存有利于保持档案材料的原貌、有利于平时归档以及利用档案时非常方便。档案材料不装订,方便了档案工作中的管理,给日益扩大的职校师生带来的档案管理上的不便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

5、提高职业学校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档案工作者队伍,是职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档案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水平,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才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保密意识。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档案中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较多,档案工作者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能到处散播他人档案中的内容,这也是维护档案安全性的要求。其次,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档案工作者要接受系统的岗前业务培训同时加强平时的业务学习。同时,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现代化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者要想适应岗位要求,必须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发档案信息,为学校提供科学、全面、及时的档案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陆苏榕.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6:71-72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 县域工业; 凭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12-02

一、凭祥县域工业兴起

凭祥市地处祖国南部,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中国最靠近东盟国家的国际化城市。下辖4个镇,全市土地面积650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人。边境线长97公里,境区内有友谊关口岸(公路)和凭祥口岸(铁路)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二类口岸,5个边民互市点,是广西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是我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最大和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凭祥市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越贸易,对越贸易成交额一直保持在40亿元人民币以上,分别占全国、全区对越贸易的1/10和1/3。纵观凭祥这些年来的边境贸易的不稳定发展、财政吃紧的状态,凭祥经济发展模式的单一及脆弱逐渐显示出来,因此,发展凭祥市的第二产业势在必行。那么,凭祥工业如何发展呢?

首先,重工业与凭祥无缘。凭祥土地资源有限,全市总面积975480亩,而山地则占总面积的60.55%。建设大型制造业,大型工业,凭祥无力承载。凭祥地方如此之小,不可能是托起大型企业、制造业等重工业施展手脚的平台。可以说,重工业与凭祥工业无缘。

其次,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正应运而生。从中越两个国家甚至中国和东盟的边境贸易发展来看。我国出口越南、东盟主要有小商品和建筑材料等,而进口的主要有木材、橡胶、中药材、八角、香蕉、芒果、龙眼、椰子油、鱿鱼等。凭祥市处在两大市场中间,是两大市场的节点城市。凭祥市向北,它紧靠我国的大西南乃至东北亚市场市场;向南则紧挨越南、东南亚以至东盟诸国大市场。因此,在凭祥市兴办加工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祥区位造就凭祥是一个新兴加工工业的城市。到2007年止,凭祥市依托对越口岸的区位优势,以园区为发展平台,形成企业和产业集聚效应,继去年广田生化科技公司、凭祥恒宇水泥有限公司、三弘松香有限公司、凭祥中国-东盟阳江五金城、中医堂药业、繁成红木加工厂等一批生产性大项目先后在凭祥动工后,今年一季度,又有源岭鳄鱼养殖加工厂、凭祥红海针织品生产加工、中佳旺内衣和家用电器生产组装、恒标粮油加工等总投资上亿元的一批新项目在凭祥南山等工业园区开工建设。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39亿元,同比增长7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94.3%。全市财政收入也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5%。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5亿元,实现税利14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5%和108%。[1]凭祥市正向一个新兴加工工业的城市迈进,县域工业初具雏形。

二、实现县域工业化面临着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凭祥市的工业经济几乎为零。而现在,市委、市政府把工业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已经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工业。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业化是凭祥市加快大发展的助推器,是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2007年,凭祥市工业总产值要完成6.6亿元,力争突破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为此,一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园区功能,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大友谊关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加紧推进广东出口加工区招商和建设,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链转移。抓紧洽谈重庆出口加工区建设项目。南山工业园在谈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项目入园落地。凭祥市国际物流园方面,要尽快完成物流园一期工程扫尾工作,同时开工建设物流园二期工程。二要产业发展规划。要融入广西发展规划布局,积极参与南北钦防沿海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结合凭祥实际,重点发展酒精、水泥、松香、中草药、红木、水果加工等产业。三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边境加工业,力争实现边境加工业新突破。利用越南乃至东盟资源特别是水果、矿产品、花生、咖啡、木材、木薯等新上几个龙头加工企业,使边境加工业有新的发展,初具规模。四是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要引导中密度纤维板、衣架厂等利用境外木材资源扩大生产;大力发展甘蔗种植,探索利用越南土地种植甘蔗,收成后通过边贸途径进口,以解决夏石糖厂原料蔗不足问题。[2]

改革开放以来,凭祥市县域工业从“无”到有,到2007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不能不看到,兴办工业给凭祥这块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像林产工业,自开办林产工业园几年以来,由于各村庄居民的趋利性,大量的砍伐林木以做中密纤维板制品厂和衣架厂的原料,造成林木资源相对匮乏,为了保证林产工业的正常生产,不得不考虑中密度纤维板、衣架厂等利用境外木材资源扩大生产。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但我们从这个事实说明:县域工业化在给GDP增加的同时,给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相对深刻的。

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取自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排向环境的废弃物都要增加,因而受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发展生产,会造成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走了一条重发展,轻环保,甚至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曾经为之付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自然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互相结合和制约的。不管它们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何错综复杂,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最终都要保持平衡。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这里涉及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我们知道:需要,指的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包括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这是发展主要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基本需要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更需要优先考虑。限制,是通过社会管理机制和科学技术,对向自然的索取和投入加以限制,以保持对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可持续发展。[3]

可见,县域工业的发展,跟城市工业相比相对落后,在处理“需要”和“发展”上,可谓经验不足,也没有强大的实力。如果广西县域多出个林产工业园、多几个酒精厂,那是广西的灾难。在进行县域工业化过程中,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虽然,可以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往往为了这些收入,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相对不和谐,造成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付出的代价是极为严重的。因此,县域工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选择工业时,这方面尤为重要,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了。

三、推进县域工业化三点对策

凭祥正在以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显示她独有的魅力,尤其是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凭祥建设综合保税区,势必引来各方的投资,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在县域工业的发展方面,必须要确保战略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这是县域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领导要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全面考察、认真比较。领导人要深谋远虑,从战略高度考虑全县的发展。为保证主要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县域工业的大事上,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中,不要轻易搞“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责任制”;在干部任免调配中,要注意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在绩效考核中,应减弱短期指标考核力度,加大战略规划及考核实施力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可持续战略落到实处。

(二)慎重对待产业转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增长方式要从物质资源为主的增长方式向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物质资源为主的增长方式向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为主的增长方式上来,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缓解资源与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是实现凭祥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广西不少县域工业热衷于上新项目,铺大摊子,搞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矛盾,矿产、土地和水等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甚至濒临枯竭,能耗和污染排放指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亏损严重,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拒绝在国门城市之外,加强限制力度。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转变观念,要有所选择,不要“捡到篮子都是菜”,不要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奉若神明。而应让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在凭祥安家落户,让她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各级部门要把好关,严格控制,宁缺勿滥。这样,才能使凭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门。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根本。各县域工业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改革人事选拔和聘用机制,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员工、尊重人才的氛围和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

总之,要切实深刻领会十七大的精神,来指导凭祥县域工业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样,才能让凭祥自身的再生产、自然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三方有机结合,才能夯实凭祥的工业基础,才能与边境贸易一起,共同构筑强大的凭祥经济,从而形成一个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最终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的凭祥。

参考文献:

[1] 伍建青,黄克超,通讯员张扬.凭祥工业经济强势崛起[N].广西日报.

[2] 班中柏.创新优势 加快发展 凭祥市二次创业新跨越[J].崇左经济,2007,3.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4

1营林工程主要任务

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

要想成功的完成营林工程任务首先必须从自身出发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对于营林工程的自身建设而言,其涵义主要是指结合林业产业、林业生态系统及林业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从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进行营林建设,对以往简单的发展方式我们要予以摒弃,依靠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的方式,竭力满足供需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

虽然我国在目前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过度开发导致人均占有量较少,林业覆盖率较低的问题依旧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因此,我国林业资源是机会与挑战同在。近年来,政府已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等一些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使部分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会严重影响农业发展,所以我们还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对退耕还林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计划的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工作。

2森林的作用

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对地表和空气中的水分起到很好的保持作用,对空气还有净化的功能,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对有害气体进行化解,还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让空气不那么干燥,使生态得以保持平衡。在健康防护方面,森林具有天然的防疫能力,很多树木能够通过分泌杀菌素来杀死很多细菌和微生物,能够很好的保护人体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氧气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森林就是个天然的制氧厂,它能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同时释放出氧气,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得到提升。在全球范围来说,每年将有数千亿吨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绿地所处理,同时释放出洁净的氧气可以达到60%,并且还能将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吸收,对空气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强作用;另外,森林还是天然的消声器,近年来,人们受到噪音污染的影响也非常严重,这对人们的睡眠和工作质量都造成了困扰,而且这种污染会使人感到烦闷暴躁,严重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在大街上种植树木能够削减噪音,对人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森林还能有效的调节气候,它能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使地面温度降低,在冬季的时候能够削减风力,减少空气流,增加空气湿度。

3森林破坏所产生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气污染的形式也愈加严峻,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像沙尘暴、泥石流等环境恶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经济,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为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就在于对我国人民生存的环境加以改善,并加快经济的发展。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营林工程。过去我国拥有非常高的森林覆盖率,然而,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破坏太大,因此,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林业。一旦树木不够多,许多问题就会出现,比如环境恶化、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这些都是因为森林被过度砍伐而造成的,另外,由于砍伐森林导致地表,这也使得水土流失,很多地方出现沙漠化、荒漠化等情况。再者说,如果没有了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们呼吸时就会更多的摄入二氧化碳,影响人们的呼吸质量,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使人们出现呼吸困难,对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另外,过度砍伐森林资源还会使全球变暖的进程加剧,所以这些种种都在提醒我们开展营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使经济得到发展。

4营林工程的作用及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4.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当前森林覆盖率较低,出现沙尘暴的情况越演越烈,而且近年来我国的沙尘暴非常严重,多数地区人们的生活都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开展营林工程能够显著缓解这一状况,比如我国投资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其具有非常显著的防风固沙作用,因此,营林工程能够对风沙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并且防风固沙效果也非常明显。

4.2开展营林工程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如果没有森林就会导致地表完露,大部分土壤会都会随着雨水流入到河流之中,致使河道被堵塞,河床被抬高,严重时还会冲破堤坝,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因此,营林工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4.3森林是绝大部分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开展营林工程不仅能够使森林环境得到改变,还能使森林中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保证,因此,营林工程具有保护生态平衡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4.4开展营林工程不仅能让人类所需的原材料得到满足,而且其自身在观赏性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营林工程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林业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就其自身而言,它能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小气候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在经济方面,它能够为人民创造经济价值,在生活方面,它又能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因此,必须要将营林工程这条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加大投入,构建并完善林业生态系统,从而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保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胜军 黄莉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姜艳红.营林工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19).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5

一、2011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势头。从统计数据看,一季度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200.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上工业2560.2亿元,增长27.6%。销售产值完成2491.9亿元,增长27.3%,产销率为97.3%,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1901.5亿元,增长31.7%,出货值为590.4亿元,增长15.1%,内销增速高于外销16.6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用电为85.4亿度(占全社会用电75.0%),增长12.1%,仍呈平稳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为140.4万人,增长6.1%。从运行质量上观察,前二月独立核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01.3亿元、利税合计为1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和47.8%;亏损企业为1610家,亏损面为2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占同期存货的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经初步测算,一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7%

二、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宁波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的特征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出现的平稳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工业经济运行水平逐步恢复的基础上的实质性增长。以规上工业实物量增长为例,在全市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82种工业产品中,有209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4.1%,有104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6.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13.3%;水泥增长12.9%;化学纤维增长19.5%;金属紧固件增长35.2%;民用钢质船舶增长33.2%。在基于目前PPI指数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支撑工业生产增长,实物量增长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这种态势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实质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是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十二五”开局之季最宏观的判断。

(二)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高位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且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见下表1)。鉴于宁波市工业的既有行业格局,在基础原材料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行业,今年一季度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产出总量列34个行业之首,同比增长48.8%,其增速也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倍。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高位增长对全市一季度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就整体工业而言,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新一轮增长周期端倪初显。

(三)工业经济的最终消费品市场全面启动还有待时日尽管积极的内需政策,正在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意义上内需拉动,必定最终落实到终端消费品上;当前,支撑这些产品的工业行业所表现出增长相对滞缓,对整体工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三分之二行业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这些行业中,其产品大都属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终端消费品。有些行业尽管有10%左右的增长,但从二年数据的连续观察来看,这些行业恢复性增长特征非常显著。总体判断:积极内需政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方面落实在市场经济主体可能对未来较好的市场预期所作出的生产能力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行动上,但更多地落实到一些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工程的需求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内需政策所渴望达到的真正意义上终端消费品市场的全面启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从现阶段性来看,在外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要真正达到持久地依靠内需来维持其稳定较快发展尚需时日。

(四)宁波工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工业经济回升平稳,但由于要素制约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预后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复杂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支撑增长所必须的部分要素准备充分性估计不足,以“电”为代表的要素制约前所未有的加剧,同时,实体要素的卖方市场特征逐渐显露,一定程度抬升工业经济运行成本。目前宁波的用电缺口为50到70万千瓦,到今年夏天供电需求将更加“吃紧”,预计达到80-100万千瓦。在对余慈和鄞东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走访中,经营者谈得最多的自然是维系工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电”的供给问题,由于电源性缺电,走访区域几乎都已经出现了时段性停业局面。从根源上来说,电煤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火电企业生产意愿不是很强烈,用电短缺问题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除。另一方面在工业经济处在预期的回升期,由于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央行连续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从而使来自资金面压力更加凸显出来。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加大,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等准备力度逐步加大,企业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呈不断上升、企业高负债运行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等问题都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此外在工业经济回升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过分重工化所带来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等,可能会对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增加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五)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梯度储备充足性上;当前,工业企业对产品研发热忱,以及要素投入的有效性,对预后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根据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四年首季数据显示: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分别为12.1%、14.6%、14.8%和17.6%,呈持续上升态势,即便在金融危机深度影响之际,也没有造成很大的波动。尤其今年一季度,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速达45.9%,高于同期产出增长1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前两月,在外延扩大大幅收紧同时,内涵却得到很大的提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3.4亿元,同比增长38.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个百分点。在当前资金压力逐渐加大的形势下,能够使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仍保持一定增长,实属不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经济主体对产品研发的热忱,这无论对传统制造业还是对新兴战略产业调研中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宁波工业经济,无论对于政策层面,还是对于市场环境,在寻找经济增长切入点上,其灵敏性可见一斑,为预后工业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6

1.1传统工业建筑缺乏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低碳社会和绿色建筑浪潮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已经进入工业建筑设计领域。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建筑节能要形成1.16亿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其中在绿色建筑环节,要形成4500万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这就要求包括工业建筑在内的建筑业必须积极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1.2从传统工业建筑到现代工业建筑

在人们的观念里,相对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仅仅是经济实用。一般的工业建筑给人的印象总是“笨重”、“庞大”、“丑陋”、“粗犷”等,这是人们对工业建筑的基本认识。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分工有了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已经与数十年前不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式为主转变为集约式为主,企业的升级改造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精尖工业取代了传统工业。在此背景下,工业建筑也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出于对人员的健康保护,对建筑室内外环境要求更高了,与此同时,建筑的建造成本和能源消耗也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工业建筑形象也有了新的需求,工业建筑也需要成为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诉求的新建筑。

2工业建筑的优势和价值

工业建筑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样板作用和独一无二的创新优势。现代建筑先驱格罗皮乌斯认为,工业建筑应当是住宅建筑的样板。一直以来,工程师就寻求用最少的劳动力、时间、原材料和资金生产出最简洁产品,工业建筑很早就已经开始在工厂像其他产品一样装配和制造,这比建筑行业为住宅建筑采取同样的预制装配措施要早得多。在这一方面,工业建筑无疑是具有领先性优势的。对每一项建筑工程来说,有技巧性的、创新性的方案,包括形式、材料、色彩、从内而外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完整、清晰的观念。工业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在追求绿色建筑的创新方面更具优势。新的材料、形式、构造细节等,都可以在绿色工业建筑中得到尝试创新,在这一方面,工业建筑面临的不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

3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建筑

3.1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聚焦于建筑技术发展的研究,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取得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和突破。绿色建筑关注的范围,既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既有构造节点的创新研究,也有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诸多方面。随后数十年,关于绿色建筑的实践在世界很多国家展开,众多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循环再生技术等逐渐应用于建筑实践。时至今日,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燎原之势,遍布全球。

3.2绿色工业建筑中离不开设计

工业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不是一个单独学科,是一个设计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要求从前期的规划中就考虑建筑的低碳策略,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概念引入,并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设计伊始就应该有各专业工程师介入,共同制定建筑的绿色计划。例如,如果暖通工程师最初没有介入的话,后期往往是很多补救的措施,这些措施将难以成为最优化的措施,进而造成浪费。以建筑节能为例,节能设计首先要有节能设计的目标,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科学合理、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节能设计的目标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长远观点。这个目标,除了满足国家规定的节能百分比要求外,还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断的提出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超越;在指定节能目标的基础上,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最合适的节能技术和策略,这一步则是最为关键性的,是决定性的。同时,建筑节能的技术需要合理组织、灵活运用,不能简单堆砌或者顾此失彼。没有合理规划的节能措施往往难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反而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4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筑

早在2010年6月,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就已经编制完成,并于同年8月由住建部批准颁布。在此《导则》基础上,由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会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14家单位参编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年通过审查,2013年8月,2014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绿色工业建筑”的概念,抓住了工业建筑的特点和共性问题,并为各行业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和评价标准。该标准针对工业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外环境和污染物控制、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标准。其中,关于室内污染和职业健康部分的评价标准,是《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创新之处,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4.1绿色工业建筑与节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土地资源消失,建设项目中节地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绿色工业建筑节地,首先要充分研究工业生产形式以及内部的物流特点,再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次,设计合理高效用地的单体建筑也非常重要。要地上、地下统筹考虑,充分考虑立体空间的应用,打破以往工业建筑以单层空间为主的思维,充分研究、科学论证,做到疏密得当、简洁高效;第三,要充分利用非耕地类的土地如荒山、荒滩、劣地等,尽量不占越来越宝贵的耕地资源;第四,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处理建筑物内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以免污染周边耕地,这也是节地的重要体现。

4.2绿色工业建筑与节能

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是解决当今能源危机的两个重要方面。因为建筑的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30%~40%,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在整个社会的节能中至关重要。工业建筑在节约能源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中,能源消耗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设计目标参数,这个参数决定着工业建筑设计从最开始选址到正常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在总体规划和选择结构形式中,要明确地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断;要将气候条件和拟采用的绿色技术相结合;要合理组织流线以减少交通方面能源消耗;要充分利用工业建筑运行过程中的采暖通风空调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为生产服务。总的来说,优秀的绿色工业建筑内部仅仅需要很少的机械或者人工采暖、通风和采光。关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节能,建筑师应形成以下认识:首先,最便宜的能源其实就是好的节能设计方案,好的节能设计方案是最佳选择;第二,因为要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而且,现代工业建筑往往有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等被动节能措施;第三,有条件时,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尽管目前可再生能源相对昂贵且效率不及常规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能够节约石化矿物能源且环境污染小。就太阳能应用来说,尽管目前应用太阳能比较昂贵,但使用太阳能仍然是值得的。目前,国外很多绿色工业建筑在设计中尝试用技术方法将可再生资源转变为电能、热能等建筑消耗的能源,实现了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例如,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装置和风力涡轮发电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等,实现建筑自身能源供给平衡,即建筑运行不再需要额外的能源供应,甚至建筑自身产能大于消耗,并能将剩余的电能输送给城市电网。绿色工业建筑节能主要是护结构的节能,包括屋顶、外墙、门窗等部位。在这些部位,要优先采用绿色环保建材作为保温隔热材料,以起到节能作用。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一方面可以减轻建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建筑结构自身重量,减少热量损耗和资源损耗。同时,建材使用量降低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节约了人力资源。

4.3绿色工业建筑与节水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淡水供应只有2000m3,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世界平均水平是3000m3)属于缺水国家。同时,我国人均淡水供应正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方较为充足而北方严重缺水。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由于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我国大部分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超过6亿人口正在饮用被污染的水。对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节水,要从开源、节流、高效利用和创新利用4个方面考虑。开源方面,主要是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工业建筑一般所占区域大,建筑层数低、屋顶面积大,同时地面铺装面积大,雨水完全靠自然渗透是不现实的,反过来,将屋顶、硬质路面、广场等区域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资源;节流方面,主要是减少水资源流失和浪费;高效利用方面,是指利用技术创新,安装节水型设备和器材,正确、科学地设计城市管网,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合理;创新利用方面,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加强水的循环使用。可以通过污水、废水净化系统、中水系统等设置达到这一目的。

4.4绿色工业建筑与节材

根据法国《环境建筑报》,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5个类别:材料有利于环境;不含有某种有害成分;可减少建造、维护、拆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建筑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有助于形成安全而健康的室内环境。绿色建材的宗旨是保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的。绿色建材在生产中,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大量使用工农业或者城市废弃物,尽量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生产出的建材无毒、无污染、无辐射,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目前,业内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三类:首先是一些传统绿色建材,如钢材。这类建材的特点是可回收、可循环利用。虽然材料的生产消耗了大量能源,但材料的重复使用有利于节材节能;其次是用工业生产和建筑废弃物为原料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制造的建筑材料,如利用建筑废弃物现场制造各种砖材。据报道,我国某企业研发出一种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制砖组合生产线,即移动制砖工厂。该生产线将建筑垃圾处理移动破碎站与移动制砖机配套,把“砖厂”移动到拆迁和施工现场,现场制作道牙砖、植草砖、广场砖等十几种市政用砖。这类建筑材料的特点是既获得了新的建筑材料,又消化了大量废弃固体垃圾,一举两得,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第三类是新研发的各种新型绿色建材。这类建材主要特点是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强优势,如保温方面。对于新型建材是否能够推广,还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由市场进行判断。对于建筑师来说,一方面在设计中要积累材料信息,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积极使用新型绿色建材,同时,也要加强甄别能力,防止因为绿色建材鱼龙混杂而失去判断力。

4.5绿色工业建筑与职业健康

传统工业建筑中一般都有大量余热和烟尘散出,大量化工类工业建筑不断排出大量酸、碱、盐等腐蚀性物质或者有毒、易燃、易爆气体,还有很多工业建筑内部时刻产生大量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现代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关注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力争创造宜人、舒适、高效的绿色空间。在这里,不仅仅生产活动能够高效有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能够得到满足。具体设计时,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例如迪斯•乔比恩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奈尔曼售后服务部中,企业决策者和建筑师力求给广大员工提供积极的趣味性空间。整个设计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重要性,并且按照人员规模和比例精心设计建筑结构,同时为员工设计了精彩的生态休息大厅作为交流的场所;再例如德国诺伊格鲍尔与罗斯设计的格特拉克研发中心,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的开放性、交流性。在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下,该建筑内部各部门之间清晰可见,视觉上形成沟通。

4.6绿色工业建筑与环境保护

对于工业建筑来说,真正的“生态建筑”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生态建筑本身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但建筑总是会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工业建筑的破坏往往更加明显。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尽可能地减少因为建筑存在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因建筑的存在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就是生态。值得期待的是,绿色工业建筑有可能采取科学高效的绿色措施来达到节约资源和避免浪费的效果。同时,在工业区规划时,要考虑到对基地内部生物群落的影响,尽可能地使绿地联通,保护生物群落以及生态走廊。再例如,工业建筑要避免在一些特殊地区建设,如生态敏感区、动植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产业 工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园区生产模式是“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管理不当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只强调末端环境管理而忽视产业系统功能和全程性生态管理。因此,必须通过产业生态管理,解决工业园区生态与产业失调问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一、产业生态管理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1.产业生态管理的涵义

传统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所带来的结果只是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的转移,并没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系统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但是清洁生产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而不考虑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连接,因此它只能解决局部问题。作为对清洁生产的一种升华和补充,产业生态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3]。

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从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2.范式的转变

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的新范式是将产业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其中一个体系要素产生的“废”产物被当作另一个体系要素的“营养物”,各体系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利用彼此的副产物作为原料,而并非是不断吸收未被动用过的材料和抛弃废物,从而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和谐。

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一是从传统的线性生产管理模式向非线性管理模式(又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即管理范式的转变;二是强调工业园区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发展。要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三是生态效率和效用的创新。以生态和产业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工业园区资源以及设计生态和产业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1)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目前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理是管治管理。所谓管治管理是通过制定各种强制性的指标、文件和政策,以规定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和规格,最终达到有利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稳定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

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生产资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流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副产品和废弃物不退出工业生产系统,由此减少环境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等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2)变单一、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目前工业园区产业基本上是单一化的,而且与外界是相独立的。这种单一化的产业格局承担不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更谈不上与区外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同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食物网。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这种食物链、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如果从能流、物流的流量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能流、物流直接从生产者到分解者进行循环,而仅有少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循环。分解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园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分解者缺位,因比,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工业食物网,也就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一种高效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具体地讲,在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

因此,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工业园区生态背景、产业现状和生产技术基础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依据关键种和食物链“加环”、“解链”、“加工环”等原理,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产业链结构(网),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工业园区生态环境。

二、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生态管理的途径---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实现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的基本途径是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所谓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是指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通过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系统优化耦合而形成的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同,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网状型、进化型产业复合结构。

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依据工业“食物网”供给关系,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网),即网状耦合结构。

1.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

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是以工业园区中“关键种企业”为核心,向下纵向延伸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耦合结构,也称一维结构链,是纵向产业的直接耦合。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工业园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系统耦合,把自然生态系统中天然存在的食物链转变为以人工为主的纵向投入产出链。

2.构建网状耦合结构

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演化成为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一样,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使工业园区各种链状结构进一步相互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因果关系耦合成错综复杂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状结构,使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各部分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种网状耦合结构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在实际工作中,在确定好链状产业链耦合结构后,根据食物链的“加环”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加工环”和“补链”设计等原理,使各种副产品、各种次级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总之,从影响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管理这一基础入手,构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链状耦合结构到链与链之间横向耦合成的网状结构,最后由链与网、网与网之间相互作用耦合成为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多维立体复杂网状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这不仅能达到区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赢”理想状态,同时也为今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创建与区外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系统给出一个科学有效的平台。因此,产业生态管理将成为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

[2]潘祥武张德贤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2,(5)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产业;东区音乐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9-02

一、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例研究——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更新、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在城市用地更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下,成都市放弃了将东郊老工业区改造为商业住宅所能获取的收益,而是对部分工业特色鲜明厂区进行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产业基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就是一个鲜活的实战案例。

(一)项目建设背景:工业文明,历史凝练的城市文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可以给城市带来温暖和尊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对历史的认知力。纵观成都主城区,青羊的金沙文明、锦江的商业文明、高新的现代科技,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而建筑遗产是最直观体现文脉精神的载体,还建筑以尊严,也就是还为那个时代奋斗拼搏过的人们以尊严。因此,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紧扣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对建筑遗产文脉精神的保留,充分展现着工业文明经纬分明的线条、奋进勃发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

(二)项目建设思路:修旧如旧,旧房新用的建筑形态

工业遗产特别是大型建筑和设施,虽然生产已经丧失,其建筑构建却完整的保留了时代特色,作为城市魅力显性部分,它们最能直观、具象呈现特色形态。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的旧址上改造建成,总占地38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旧厂房利用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沉淀了情感记忆的红砖墙,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极具工业符号感的烟囱管道,以及那些枝繁叶茂只有在厂区才可见到的高大桉树和梧桐,依然散发着计划经济时代独特的工业美学气质;利用老工厂废旧玻壳和运用现代灯光技术营造出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影效果;跨度24米,柱高16米的昔日厂房,已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巨大氢气罐,打造为国内一流视听空间;夹层错综复杂的屏池炉、加工车间,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利用烟囱、架空传送带、锅炉等巨大构筑物形成的原料加工区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各种音乐流派云集的音乐酒吧区;老的办公楼则被改造为设计酒店;废旧机器零件设计的雕塑小品;另一方面,商家极具创意的店面内装修,又给园区带来时尚与灵动。可见,东区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工业建筑博物馆。

(三)功能定位与产业规划:双重功能,链条成长的产业业态

在“平台为王”的时代,产业内容创新同样重要。要在文化产业中,制造更多的可消费内容与娱乐空间,应配置适当比例的消费门槛较低的依附产业。因此,园区在开园伊始就提出要紧扣“音乐产业”与“音乐消费”两大功能,打造“数字音乐产业园”和“音乐互动体验园”,成为多业态的文化产业成长空间和文化事业承载平台。

1.产业逻辑

在确立了的“二园”定位,产业逻辑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以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引擎,集聚其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cP)和服务提供商(sP),形成音乐原创、制作、版权交易和艺人培训、经纪、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延伸;二是依托音乐内容资源拓展音乐主题体验商业,同时也借助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及其他音乐公司带来的新歌首发、明星见面、宣传营销等资源,园区引入了不同规模和风格的音乐现场演艺、酒吧、咖啡、影院、剧场等体验性业态,以及特色餐饮、酒店、礼品店等配套商业,还植入了“成都艺术超市”等关联艺术业态。

2.运营理念

园区目前由成都传媒集团直管的“成都传媒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随着产业逻辑线向纵深铺展,形成了全品牌、全体验、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动经营的发展模式。全品牌:即将音乐有关的所有产品、包括音乐创作、制作、音乐展演、明星、音乐经纪、音乐版权、传媒等产业链上各优势品牌集聚东区,进而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全体验:让消费者在东区感受到各种音乐种类,并通过现场体验、参与、互动娱乐等方式全方位感受音乐的魅力。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动经营:园区作为各个企业活动、演出活动的物理平台,承载各类明星粉丝互动活动、演出活动、品牌活动、音乐庆典、娱乐活动等;园区各企业联动经营,通过提供内容、开展音乐交易、提供推广、引进产业资源等,为物理平台提供内容和服务。

3.细分业态

“数字音乐产业园区”、“音乐互动体验园区”、“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多功能定位,园区规划有七大业态: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根据产业发展和商业消费互动的运营理念,园区以商务办公、演艺和展览、音乐培训为产业发展支撑,辅以文化餐饮、设计酒店、高端会所等商业配套,以满足办公、演艺、旅游等各类人群的消费需求。目前,园区已引入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及其链条企业11户,音乐主题及配套服务商家89户。

同时,通过充实现代文化内涵,吸引青少年消费者,成为音乐文化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凭借极具工业气质的各类建筑和园区内的雕塑艺术品,使园区成为成都市的文化地标。另外,整合园区内的企业和音乐客户群数据资料,建立目标消费的客群数据库,实现音乐广告和音乐产业服务平台的建立。通过“在场”、“在播”、“在线”、“在衍”的运营模式,在全国传媒集团中,率先摸索出“既可发挥媒体集团产业优势、形成媒体集团产业新增长点、又可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一种资源多种利用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园区建设的区域影响: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建设方式

园区持续运营、人气商气不断聚集,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培育和特色文脉的延续,同时,将有助于发挥产业聚集后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整体成长。

1.园区建设有利于探索出“四态合一”的城市更新模式

对工业遗产等历史建筑的规划建设,无论是排斥商业的“微循环”模式,还是重商业轻文化的“推倒重来”模式,都有欠缺,应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对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但必须要掌握四态间的协调转化,即: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和绿地空间基础上,让文态、形态承载文化遗产的精神灵魂和整体景观显现,用修旧如旧、完整保留方式,给工业遗产以尊严,也就是给成华工业文化和城市文脉以尊严,增强公众对区域的认知力、归属感和认可度;让业态充分整合科技的力量,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遗产情韵植入现代消费内容,赋予产业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商圈形成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地处成华区新成华大道(中央创意大道)先导区范围内,其有效探索和实践将实现“传统工业与时尚音乐的活态融合,工业旅游与社区旅游的自然嫁接,文化创意业与都市旅游业的整体优化”。同时,我区已将此板块纳入功能区规划,成为“一核三轴六区”版图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核”,就是以八里庄二仙桥以及新成华大道(杉板桥段)“L”型区域为核心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二期、银泰国际大厦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带动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商贸、都市旅游集聚,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二、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东区特性

因工业遗产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上有着多种契合,才会有了国际知名的鲁尔工业区、美国苏荷区,国人乐道的北京798、上海8号桥,业界关注的北京竞园、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多个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区。但每处园区的发展,在显示出共性的同时,也体现着不一样的功能定位、成长业态和建设思路。

(一)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东区特性

成都传媒集团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建设之初,就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明确园区定位、发展阶段和成长目标,减少了完全由市场力量主导的无序发展;同时,由于以龙头企业——中移动数字音乐基地——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布局和延伸,进一步突出了园区主题,积极将自身成长发展与成华产业功能区持续建设同频共振,切实确保了发展后劲。

1.市场主导和政府规划是共同成长动力。创意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有两类,一个是市场经济规律,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如果完全由市场主导,它的早期发展是比较艰难的,所以创意企业更愿意选择租金较低且配套服务好的楼宇或旧厂房入驻,形成在城市空间上集聚区。城市工业建筑遗产转型发展后,早期租金便宜,产生的附加值高,除了丰富城市文化,而且通过发展创意经济,可为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无形推动利用,最为典型的是北京798早期的艺术家,他们自发集聚于租金低廉的旧厂房和仓库,而形成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但由于所有权拥有者七星集团担心这个艺术区一旦真正形成,会让自己失去控制权,开始与承租的艺术家产生矛盾。直至2004年8、9月份,在北京市有关人大代表向该市人大递交了保留艺术区的提案建议下,市政府有关领导才表态保留艺术区,并形成了文件。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虽然也是由市场主导,但在2009年初,就被确定为成都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列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纳入本市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整体格局中,避免出现从根本上推倒重来的尴尬局面。

2.园区功能的融合互补性。课题组通过文字材料整理和实地调查发现,由于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业态设计,不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多少带有随意性,由市场牵着鼻子走,比如:随着访客的不断增加,餐馆、酒吧、小商店等基础配套设施也陆续出现。但这样的创意产业的依附产业过多,或者说,这些餐馆、酒吧等如产业区以外的并无两样,产业问的协作混乱,没有融合,也没有建立在文化创意这样一种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这样就会削减文化创意集聚程度,使得商业氛围过浓,不利于充分发挥集聚的优势。北京798园区正面临这一问题,在把握艺术氛围与人气活力之间,正不断调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不少,但是园区管理有一些刚刚搞起来的,还只停留在做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上,重形态而轻视业态,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内部的协调和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某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商只是将老厂房进行翻修改造,然后就放开大门引进企业,完全偏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准入原则。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伊始,就提出了“数字音乐产业园”和“音乐互动体验园”的二园定位,在发展数字音乐产业的同时,对依附产业的选择也十分慎重,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和推出机制,比如:对店铺的内外装饰、经营理念如不符合园区的整体形象,不突出创意理念,将被及时清退,有效统一和突出了园区对外的整体形象。

3.大众化产品与分众化产品兼顾。不少文化创意园区关心和突出的是内容生产。固然,内容生产非常重要,是产业集聚区活力永续的保障。但文化产业的属性中有生产业的属性,需要通过传播平台的帮助,或者再次转化,才能到达终端,成为可消费、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产业拥有引导审美和时尚的特点,可以改变甚至生成新的消费需要,因此,其中不乏有小众化产品,价格昂贵,或接受度较小,不利于园区人气商气聚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十分注重分众化产品和大众化产品的共同培育,以其满足各层面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的需要,比如:与八点空间、成都艺术品超市并存的各类主题餐饮酒吧;多处产品的平台和展示空间的载体,有室内和室外、体量有大有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舞台。作为开放展示空间,它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平台,也是成华区文化事业活动(邻里文化节、“手工归来”民间技艺展示活动)的举办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的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有助于园区社会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4.物理空间相对较大。目前很多在工业遗产上建设而成的文化产业聚集园区多是单体建筑、或体量较小,被高楼环抱,从视觉美感上而言,缺乏文化艺术区的浓厚氛围,比如:M50为了能承载更多的产业内容,积极突破物理界限,在品牌输出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品牌输出M50西部桃浦创意园、创办吾灵网()、印制《ARTIN SHANGHAI》艺术地图、发起民生M50系列讲座等,但能否持续产生预期效果,还是未知数。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拥有较开阔的空间面积,一期占地面积218亩,连同项目二期、三期及纳入整体打造的公共绿地,整个项目共规划土地面积约500亩,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空间开阔、园内道路通达、功能区划明确,能承载更丰富的产业内容,有利于品牌建设。

(二)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坎坷

从目前来看,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发展势头还是颇为顺利,但依然存在一些亟需思考的问题,比如:由于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还未完全使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入驻较少,且有些在园区外租用工作场地,而目前入驻园区的绝大部分企业经营内容为创意礼品、餐饮服务、音响器材等创意依附型产业,其本质是传统服务业,只是采用老瓶装新酒的方式,力争获得市场买单。这类状态如果继续下去,园区真正实现的功能更多是特色旅游休闲街区,而非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生产和平台推广空间,这将不利于内容的可持续成长,而陷入特色街区林立的同质化竞争格局。

当然,园区持续进步离不开区域总体环境的支持。目前,成华区我区缺乏像《印象》系列、《金沙》、《天府蜀韵》影响力大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出的整合上,亟需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熊猫基地虽已与境外知名企业多次合作,形成了不少具有专业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但未能对我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积极效应。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上,缺乏像杨红樱、阿来、何多苓、周春芽、许燎原这样的名人名家。另外,由于收入水平所限,成华当地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群众的文化参与性。据课题组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区内群众做了400份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市场价格更便宜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丰富是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即便东区发展态势强劲,若没有首尾呼应,就会孤掌难鸣,成长之路将会非常坎坷。

三、工业遗产上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至今刚满一年,现在言及成功与失败还为时尚早,但就课题组对国内大城市工业遗产上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的实践来看,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多多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一:拓展工业遗产衍生产品类型。

思考二,注重产业链形态的价值实现或者产业链环节的独特定位,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思考三,实现品牌化,注重专业化。

思考四,在规划中做全局的战略性思考。

上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下一篇:诗歌阅读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