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6 04:49:1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1

TRIZ是一种激发创新思维、科学系统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企业通过运用TRIZ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技术解决的时间,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作为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积极采取科技创新方法解决企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 应用TRIZ创新案例介绍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来提升在市场中的占有量,而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企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逆流冷却干燥机分料系统为例,在设计该产品时其存在减速机电容易损坏的现象,该技术问题一直影响该产品的使用效率,因此解决该技术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瓶颈。因此本文利用TRIZ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对该设备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1.1 该技术问题的描述

该机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物料水分被蒸发的现象,进而造成物料水分过小而对机电的使用寿命构成影响的问题。其工作原理就是将物料进入该机械后,形成物料层,经过系统的分离,将物料进行均匀分布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由于干燥机内的热风与物流是直接接触的,因此其在处理大产量的物料时,往往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会导致减速电机的损坏,因此需要针对该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2 解决方案

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形成初步的解决思路,并且对该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技术系统组件模型,对其根据市场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当该设备的箱体面积比较大时,就会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该处入手,改进分料盘及料靶。

2 TRIZ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运用机理

2.1 构思阶段

在对该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之前,需要经过严密的构思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相关人员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市场需求分析,然后在对该设备的性能技术进行改进设计。而TRIZ理论则为构思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首先TRIZ理论能够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TEIZ理论包含的智能小人法、九屏幕法以及金鱼法等技巧,对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TRIZ理论所提供的培训能够让相关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方法的核心,从而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其次提高构思效率。市场对该产品的反映会影响到该产品性能的改进与创新,以此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要求,而TRIZ理论则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研发技术。该理论所包含的的技术进化S曲线、技术进化规律以及需求变化规律等都会将企业的市场发展情况、企业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构思出符合市场的产品。

2.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主要是根据对机械产品性能的总体构思思路,根据构思对其进行实践操作,以此生产出具体的实物。在一个机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以农业机械设备性能创新为例,其不仅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的参与,而且还需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的参与,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影响因素的增多,需要及时发现有效的信息,进而提供给具体的生产,而TRIZ理论则具备该特点:首先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问题,并且给予解决。TRIZ理论具有一定的简化特点,其可以将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处理,以对复杂问题的分解、细化等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矛盾矩阵对焦点问题进行直接分析,以此快速有效的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其次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该理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而获得更大的功能,这对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该理论也与当前构建节能型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而且该理论是在研究了大量的专利技术之后进行的总结与归纳,是综合多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其能够有效对资源进行优化配;最后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凝聚力。该理论能够最大功能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2.3 扩散阶段

当企业在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之后,企业的产品就会快速的投入到生产中,并且经过系列的运输、销售之后流入到市场中,从而为且创造与收货利润提供机会。而TRIZ理论则是保证企业产品被市场认可的重要依据:TRIZ理论所提供的S曲线技术系统能够准确的对关键技术的解决提供帮助,判断企业生产的设备是否符合市场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通过TRIZ理论还可以对当前企业产品的技术进行判断,如果该技术领先于同行业的技术,那么企业就可以扩大生产,相反企业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

3 企业应用TRIZ科技创新的优势

在竞争尤为激烈的当前时代,各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积极创新。TRIZ理论是实现创新设计的有效方法,与以往的头脑风暴法等相比,其优势更为突出,不但对创新的内在规律做了更深入的分析,而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尤为重视,强调对矛盾的解决,不再逃避矛盾,另外,其随机性也有所降低,而是在研究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设计开发的完整过程。大量的实践表明,对TRIZ理论加以合理应用,能够对问题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尽快触到问题本质,发现存在的矛盾,并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而且有利于突破定式思维的束缚,从多个新的角度分析问题矛盾,并估测其未来趋势,在提升创新速度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4 推广TRIZ理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4.1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要充分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积极营造重视应用科技创新方法的氛围: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阐述实施TRIZ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意义,在全社会形成相互弘扬科学创新的精神;其次政府要合理引导技术创新,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形结合,以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员工创造丰厚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后政府要引导企业培养先进的创新理念。企业要帮助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创新的意识,让企业员工自觉运用科技创新意识指导技术创新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创创新服务网站,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4.3 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团队,并对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专项支持

引导创新方法示范企业在内部建立TRIZ工作室或工作组。设立创新方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和应用,推进创新方法应用成果向现实产品的转化,彰显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显示度。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2

关键词: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科技创新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在逻辑结构上的活动程序和格式,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周密性,步骤性。逻辑思维人们对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思维间接的获取新知的一种途径。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则不同于逻辑思维方式,它既遵循逻辑思维又不完全遵循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逻辑没能被形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相传鲁班有一次进入深山砍树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下滑了一下,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正是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上划破了口子。他还看到了一棵野草上有两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够很快的磨碎叶片。于是,鲁班在这两个实例上得到了启示,因此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鲁班发明锯子就是运用了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的顿悟得到的。

二、科技创新产生的源泉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新按其实质,大致可分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两种。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主要是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性的思维和非逻辑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的科技创新起到互补的作用,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酝酿和顿悟”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审查和验证”的阶段。

前人在发明创造某个新事物的时候,同样也遵循这个思维发展的三阶段。例如: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他坐在一棵树下,发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他首先在脑中进行逻辑性思考,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酝酿和顿悟”阶段,提出新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上往下落,而不能往上掉呢?现在开始发散性的思考,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出来之后还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审核与验证”,只有自己的发明经得起实践的验证才能被大家接受,进而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最佳的推论。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发明过程的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互补作用

(一)创新思维既不排斥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于逻辑思维

在思维的实际过程中,一旦逻辑思维中断,非逻辑思维变回出来为你连接到思想,让原来的思维继续下去。逻辑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等无方向可走时,非逻辑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有益补充。

(二)想象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就想象本身而言,它既有逻辑性又有非逻辑性,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对立统一。想象是创造一个你好新形象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性质、法律、状态和结构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个真正的因素在科学和艺术的研究中克服人类的认知障碍,实现整个世界的自由和超越所有现实世界的自由。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才思,得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想象的过程中也渗透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例如,计算器的发明,首先人们想象是否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人脑的计算帮助人们计算大的数据,这个东西肯定要会加减乘除基本方法,其次速度要快,于是再经过非逻辑的想象,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进而计算器得以发明。由此可以说明,想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逻辑思维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借助它而形成发展起来,但是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双刃剑。合理的利用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不恰当的使用则会将我们推向万丈深渊。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仅有逻辑思维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应有意识的加强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科技创新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起着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满场.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2]傅世b,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王全忠.论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4.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3

关键词 研究生 科技创新能力 AHP-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评价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强弱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与声誉。如何评价各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找出制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管理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和模糊数学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

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专家对两个因素进行比较时,采用定量的标度,可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1。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dmax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的各个分量wj,就是本层次相对上层次因素的排序权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CI/RI,其中CI=(dmax-n)/(n-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

(4)确定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

(5)一级综合评判

第i准则的模糊评价Bi=Wcj,Ri=[Bil,Bi2,…,Bin]其中Wcj=[Wcil,Wci2,…,Wcim]表第i准则层下第m个指标的权重,表示隶属度矩阵。

(6)二级综合评判

S=WB・B=[WB1,WB2,…,WBj,](BT1,BT2,…,BTj)T=[S1,S1,…,Sn],其中表示B层相对A层的权重。

(7)评价结果的处理

若S不满足Si=1,则进行归一化处理,令Pi=Si/Si(i=1,2,…,n)得新的判断矩阵。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选取{Pi}相应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2 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咨询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及研究生导师,结合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经反复筛选与整合,将目标层A分为5个准则层{B1,B2,B3,B4,B5},并确定了每个准则层Bi下的指标层Cij,见表3。

2.2确定各层的权重值

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可得判断矩阵。运用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归一化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见表4。

2.3评语集及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对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给出“优、良、中、及、差”的等级评判。对于定量指标,查阅历史记录或相关等级标准,可利用隶属度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隶属度矩阵。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等级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隶属度矩阵。本文以江西某高校H为样本,利用上述方法,建立隶属度矩阵,见表5。

2.4综合评判

首先,利用表4与表5中的数据,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准则层Bi的评判结果,见表6。

结合表6所得的矩阵B及表4中的准则层权重WB,有S=WB・B=

2.5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二级评判结果知,有6.1%属于“优”,17.2%属于“良”,54.1%属于“中”,14.5%属于“及”,3.3%属于“差”。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该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中”。由表4可知,14个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水平论文比重、科研经费比重与毕业论文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入手:(1)鼓励研究生深入科学研究,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2)政府部门应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比重,加大科研的支持力度;(3)导师应在毕业论文质量上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 吴泽九.基于灰色理论的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教导刊,2014(5):36-37.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4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临床技能方面对医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采集包括职业卫生等在内的相应病史资料;进行全面的体格和精神状态检查;进行临床思维培训,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该法的实施不仅对医院和从业医师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很强的导向作用。《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医药专业临床实践教学,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中医药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临床实践技能课的改革迫在眉睫[1]。

我校开展临床专业实践技能课教学已有6年,通过实践技能课的学习,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实习效果好。但自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原卫生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想法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在妇产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介绍如下。

1 增加实践技能课的学时

对理论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理论联系实践,比如在讲妇科检查章节时,同时开展妇科检查学时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操作,加强理解和操作。引入PBL教学法、临床病案导入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融合基础课与临床课,如在讲子宫肌瘤章节时,可由一个临床病案导入,并与病理课的相关内容联系,以便于学生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

2 学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多,目前的实践技能培训资源相对匮乏,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利用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境教学等方式,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身临其境,惟妙惟肖,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轻松操作,反复操作,达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效果。

3 实习前强化培训

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器具强化基本功训练,如外科的洗手、穿手术衣,外科的换药、拆线、打结和缝合,妇科检查、白带检查、宫颈检查、输卵管通液检查、产科检查、骨盆测量等基础妇产科操作,再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考核,直至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使他们一到医院实习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4 编写妇产科专用临床实习手册

突出中医特色,病历书写方面须有中医的特色,重视“望、闻、问、切”等基本检查手段,并且其内容和形式要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要求学生掌握实习手册所规定的内容,以便接受期中实习检查和毕业前检查。

5 实习过程中强化训练

在带教中结合临床病例,对医学生进行提问,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能督促学生检查知识不足之处加紧学习。临床上遇到特殊疑难病例时,通过教学查房,师生一起检查患者、讨论病情,适当诱导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提问和病例讨论,使学生有兴趣、有意识地去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

6 完善实践技能培养的管理、评价体系

学校要将学生实践技能成绩纳入日常考评范围,与学生的成绩以及奖学金评定等联系起来;建立完善的实践技能培养考评体系,对实习学生进行定期规范的考核,如学生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医院临床工作相互协调,使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得到提高[3]。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立法 法律体系 科技管理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又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工作历来有着讲政策的传统,但如何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精神,运用法律手段解放和开拓第一生产力?这个问题提上了我国科技工作和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经过了改革开放几年时间,制定一部指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律的条件已经成熟”。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伴随科技进步的主旋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进了科技系统的机制转变、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体制正在形成。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我国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科技立法要抓龙头法,抓主要矛盾,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最终于1993年7月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旨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步入法制轨道《科技进步法》颁布施行。自93年科技进步法施行的15年里,《科技进步法》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间的脚步迈入新世纪,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世界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创新战。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所有这些,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国家科技基本立法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利相关经济配套政策需要及时调整。这种调整不只是局部调整,而是有必要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上,针对制约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若干瓶颈问题。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进行了法律创新。这就是2008年7月1日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

法的变迁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上层建筑中的反映。科技立法尤其应当随着创新的时代主题与时俱进。本文在解读《科技进步法》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科技法律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对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法律制度的效用提出几点参考性意见。

1 我国当前科技法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学技术进步法》与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脱节。2008年《科学技术进步法》虽说较新。但在一些方面还不能适应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该法中的大部分规定具有建议性和号召性特征。政策性大于法律性,忽视了其作为一部法律应有的国家强制性的特征;

②一些条款的规定缺乏法律应有的明确性,过于原则、模糊,缺乏实施的可能性;

③该法对其应约束对象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缺乏对中央和地方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约束性。

1.2 科技法律体系立法定位先天缺陷、缺乏系统整合性。科技法律体系中的相当部分法律是调整国家公权与私权之间关系的法律度,在法律分类上属于公法领域。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公法体系尚未完善,各个单项法规的部分范畴具有强烈私法属性,这一法律归属关系上的错位,使得现行法规缺乏对国家主体应有权力责任的界定,导致政府在科技法律体系中的角色不清、职责模糊,因而也是政府责任缺位的法律原因。

①由于我国科技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建设主要由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多属被动应付性的立法制规行为。众多法规条例草草拟定、仓促出台,科技法律法规普遍存在法律规定过于原则而无法实施的问题。导致许多法规因无法实施而成为一纸废文。

②由于制定科技法律法规的部门众多,各自为政,导致大量的政策、法规存在着相互冲突、效力重叠的问题。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科技法律体系系统整合性较弱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公众运用法律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执法权威性和公信力。

1.3 现行的科技法律体系缺乏规范科技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律规范。在我国,现有的科技法律体系对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资金流动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在政府对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管理中。大多依靠政策性文件来进行管理,基本不涉及法律意义的规范。目前我国对各类科研机构的性质、任务、权利、义务及其法律地位等都缺乏应有的法律界定,对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经费的来源、管理、使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也具有非常强烈的资源非配特征,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科研权益上得不到保障。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科技法律体系对科技行政管理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我国现行的针对各类科技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大多是以暂行办法、意见等行政法规或政府政策的形式出现,不具备法的形态,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强,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其次,尽管我国B经颁布和实施了新《科学技术进步法》,但我国现行的科技行政立法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立法规划和形成体系的基础法和配套法规,不能为科技行政的实际执法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这将成为科技行政机关落实科技进步的一大障碍。

1.4 现行的科技立法体系很难应对飞速变化的科技创新形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竟争加剧,各主要发达国家总是及时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科技法律体系的各种修正和补充,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我国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立法则不够及时。许多重大的科技立法及其配套政策启动缓慢、手续繁琐,已远远不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具体表现为:

①在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相关立法活动明显滞后。在这方面,我国至今还未提出相应的立法策略。

②针对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例如计算机诈骗、电子洗钱等,我国的立法也相对滞后,很难保证其对公众利益保障的可靠性。我国应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强科技

法律体系的前瞻性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法律支持,切实保障科技创新者的利益,捍卫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保证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进程。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以推动科技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2 科技法律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

2.1 建立和完善科技立法制度,创新科技立法机制和程序。我国在过去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太重视立法制度建设以及立法机制和程序的设置,缺乏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还没有真正把相关的科技法律法规作为普遍的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立法制度,创新科技立法机制和程序,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重大科技立法问题的讨论。具体措施有:

①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科技事务的模式,形成制度化的立法规范,建立专门的科技立法机构,推动公众参与科技立法活动。

②鼓励各民间机构和专家学者就科技立法活动进行前瞻性研究和评价性分析,鼓励地方政府、人大和政协大胆地开展有地方针对性的科技法律实践,创造科技法律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2.2 加强科技立法的前瞻性研究,尽快完善法律细则,填补法律真空地带。法律既要对现行的各种事关科技创新活动的利益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也要及时地对新兴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规范调整并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要持续不断地预测科技创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新型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并设立新的科技法律规范,以促进新兴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这就要求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必须在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具有超前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并就科技创新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新型利益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就在于保持科技法律体系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步性,以法律的形式引导、协调、保障和促进科学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

首先,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科技立法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应对科技领域中创新形式的新变化,保持科技法律体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和规范之问的张力,为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应对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立法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运用法律手段激励创新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创新,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6

项目验收专家组由科技部、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校、科研院所10名专家组成。验收组组长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主持了验收会,项目组主要成员、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和高新处领导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分为技术验收、财务验收、试点企业实地检查等方面。项目组组长张燕就创新方法在新疆高新技术企业的推广应用情况,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方法试点企业、新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新疆技术创新工程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本土创新方法带头人的培养、技术创新成果集成、创新培训体系建立、项目实施过程研究、媒体宣传等九个方面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专家组认真审查了项目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组汇报,经过质询、讨论,对项目实施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同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验收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晓伟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新疆创新方法更好的推广应用诊断把脉。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元对今后新疆创新方法工作提出了“紧紧抓住企业、务求实效;强化基地自身能力建设,使之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多部门联动、协同创新”等要求。最后,科技厅副厅长崔玉亭对项目组提出了“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强化基地建设、从方法入手、强化示范、建立示范模式、务求实效”的目标,并表示自治区科技厅将全力支持创新方法在新疆的推广应用和企业示范工作。

“新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2012年10月结束,为期两年。通过项目实施,共为区内69家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258名,深入5家创新方法试点企业,为其培养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辅助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新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共有33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接受了创新方法的学习,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152项,共产生创新方案1333个,其中有217个专利意向,有58个已申请专利,授权33个。组建了“新疆技术创新工程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引入计算机仿真、质量管理、ERP电子沙盘软件,搭建精益研发实践平台。开展本土创新方法带头人的培养,选派企业1名技术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创新方法学习,培养MATRIZ二级认证2人。

“新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作用,在遴选具有新疆区域特点、行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在技术创新上实施方法的引入,使其率先架构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每个示范企业当年实现专利数量提高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以点带面,在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推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成效。通过示范的效应,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新疆中小企业的建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实际,编辑整理了《以技术创新方法推进管理创新培训》、《新疆精益研发技术指导》两类培训教材;结合创新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推广应用,编撰整理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在新疆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中的应用》、《创新方法(精益六西格玛)在新疆石油化工、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等四类案例分析;结合试点企业工作,编辑整理了《自治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企业成果汇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指导》。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新疆实际的创新培训体系,开展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实践与模式研究》的研究分析,形成专项报告,该成果于2012年8月,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了201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下阶段的区域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中,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将在科技部领导下,在自治区科技厅指导下,紧密结合新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围绕新疆科技、经济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建设与完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与企业示范,在基地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区域企业示范、国家标杆企业树立、应用咨询、服务体系与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协同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新疆自治区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创新型新疆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7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技术创新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层次分析法(AHP);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54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博弈分析及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贾广超(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者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制约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非常必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我国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代宝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研发风险、替代风险、成果外泄风险四个方面。周仁仪、周喜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为动态管理风险,技术创新基金的财务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三个大方面,并分别展开分析。潘喜润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别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知识型员工管理不到位引发人才风险两类;企业外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又包括: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风险、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引发法律或制度风险三方面。王海刚、陈钢、程旭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链风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由行业内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赵红瑞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运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领先风险、以及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三方面的创业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陆卫国、郑毅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一般分为创新构思期、项目确定期、研究开发期、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期、规模投入与批量生产期、技术实现期等几个阶段。本文对其进行参考,创新性的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构思到研发以及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基于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这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发生在技术创新生命阶段的每一个过程。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如下:

1.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制定一项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之本,技术创新伴随在整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产品技术创新包含了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技术配套性、产品技术实用性、产品技术创新性、产品技术可改进性,是反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决策风险。

1.2 研发风险

研发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以及支持技术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风险。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跳跃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企业原有的技术范式完全失效,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无果而终。此外技术效果事先难以估计,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可能产生没有预料到的诸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副作用,从而使该创新受到发展限制。

1.3 生产流程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还有大量的转化工作要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成果无法转换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功亏一篑。

1.4 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企业的市场能力差、创新成果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所体现的最终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最终导致企业技术研究的投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因此出现财务危机而难以顺利发展下去的风险。新产品从定价到营销,营销策略及面对外界环境的应变反应能力都会给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风险。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会给新产品带来市场风险。

1.5 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存在资金的流动就会面临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一样。科技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融资成本高、信贷资金来源困难、创新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差、创新项目资金链断裂几方面。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状况的标尺。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指标设计涵盖面要广,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的实际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取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

(2)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构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指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各方面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动态连续性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必须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能够反映技术和管理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分数取0~10,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其计算公式如(1)式:

(1)式中,F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指数,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权重,Si为该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得分。

本文选取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匿名方式通过专家打分法征询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打分,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汇总,本次共发出18份调查表,收回1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金智科技的技术创新风险结果为5.7468,属于中度风险。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当注重增强项目组的总体实力,着力克服复杂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小技术的可替代性,开源节流,促进企业发展,抵御技术创新风险。

4 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计算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权重,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个指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其得分进行综合分析,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代宝.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管理,2003(6)

2 周仁仪,周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

3 潘喜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防范[J].上海企业,2009(6)

4 王海刚,陈钢,程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防范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12)

5 赵红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师,2012(3)

6 陆卫国,郑毅,曾繁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与资金的需求[J].社会科学家,2005(3)

7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9 罗慧辉.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学院,2005

科技创新的方法篇8

日前,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在京召开创新方法专项验收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承担的《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评审验收,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该项目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中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优势和广大科技人员群体优势,重点面向企业,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围绕“以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通过发动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科协,紧密联系企业,培育了广西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山东莱钢集团、北京精密仪器集团等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示范企业,培训了一大批能够运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科技人员,推动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研发课题,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取得多项自有知识产权专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在全国“讲、比”表彰会上指出:“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创新人才队伍,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科技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在总结5年来创新方法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科协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讲理想、比贡献”群众性创新表彰活动,向科技部申报并获得批准了“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项目,该项目于年内正式启动。

上一篇:非证券业务的投资管理范文 下一篇:教师个人学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