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8:32:02

访谈录作文

访谈录作文篇1

女子100米短跑后,我对我班周子萌进行了采访。

李佳琳:比赛场上你听到我班同学们的加油助威声了吗?你的感受如何?

周子萌:(气喘吁吁)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虽然我很累,但是能为我们五一班争光,我觉得很值得!

男子前抛实心球后,我对我班大力士田雨晨进行了采访。

李佳琳:嗨!我们班的大力士不论成功失败,最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田雨晨:只要参与了,就不后悔。

李佳琳:今天是不是太紧张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如果可以重来,是否做的更好?

田雨晨:不是很满意,跟第一名相差了60厘米,我已经尽全力了。如果可以重来,也许可以更好。

紧张的女子800接力赛后,五二班的王雅萌接受了我的采访。

李佳琳:恭喜你班夺得了接力赛的第一名!在奋力向前奔跑的那一刻,你心情是怎样的?

王雅萌:(大汗淋漓)脑袋里一片空白。我只知道要跑的更快些,不能让对手超过。

教师组男子接力赛后,高老师接受了我的采访。

李佳琳:您好!高老师,您刚才的表现相当精彩,你的比赛感受是什么?

高老师:很激动!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学生给我加油,我们老师也要多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李佳琳:有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您认为呢?

高老师:其实,学习与体育并不矛盾。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使老师和同学更好的沟通和了解,促使同学们好好学习,处好同学关系,提高综合素质。

访谈录作文篇2

地点:森林

我:您好,树妈妈。

树妈妈:小伙子,你好。

我:那么请问树妈妈,这里一片狼藉是怎么回事?

树妈妈:唉,实不相瞒,刚下了一场酸雨,许多刚看到世界的小树苗就这么死了!

我:哦,我知道了。那么树妈妈,既然他们这么挥霍资源,为什么还是有人破坏环境呢?

树妈妈:唉,利欲熏心啊!他们为了金钱不顾一切。造纸时,他们疯狂榨取我们的树汁。为了铺设木地板,我们的许多同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供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少,眼看我们这一带树木都要灭族了!

我: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我最近听说有不法分子非法在这里开设工厂,有这回事吗?

树妈妈:嗯,确实有。最近就有一伙人,偷偷摸摸的,他们的工厂经常可以看见浓烟滚滚,黑色的烟频频冒出,黑烟飘过的地方的树经常生怪病,好几颗青春树好好地就病死了,弄得我们“树”心惶惶的,以后可怎么活啊!

我:那黑色的烟可是毒气啊!为此,地方的政府官员来过吗?

树妈妈:来过!不止一次的来过!他们雷厉风行,几下就把那些不法分子治得服服帖帖。可他们走后,总是有新的人来搞破坏。真怀念以前美好的生活啊!

我:那么以前的森林又是怎样呢?

树妈妈:十几年前,这里可是仙境啊!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小树挺直腰杆,绿发可爱;梅花鹿蹦蹦跳跳,小猴子荡来荡去,小鸟们叽叽喳喳,好不快活,这真是一个天堂。

我:那现在破坏成什么样了呢?

树妈妈:毁了,全毁了!那些可爱的鹿儿被猎杀了,那些活泼的小猴子的皮被活剥了,那些鸟儿被整日囚禁,我们的生活惨不忍睹。

我:那么除官员外,还有人来行动,帮助改善你们的生存环境吗?

树妈妈:有啊!志愿者啊!他们微笑着走上来,扶起那些将要倒下的小树,帮助保护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树,还贴上标语“救救我们的树林!”,真是对我们关心备至。他们可是我们的救星啊!

我:儿童们有没有行动呢?

树妈妈:(笑)哦,你不说我还真差点忘了他们呢。每逢植树节,他们就跳着笑着跑过来,为我们仅剩的森林添上一大片新绿。他们可爱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呢!

我:我知道了,那么在访谈的最后,我想问您一句:您对地球重新回归自然,建设绿色家园有信心吗?

树妈妈:(坚定)有!只要地球上只剩我最后一棵树,我也要坚

持下去!为了让地球回归自然,我愿意贡献我的全部力量!

访谈录作文篇3

关键词:教育研究;访谈;准备;访谈过程;整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6-02

一、如何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要了解进行访谈的目的即需要从访谈中获取哪些信息,并由这些信息对研究结果进行预设;还要参与到访谈提纲的开发和设计中,提前了解受访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求更好地拉近与受访间的距离。 

1.牢记访谈目的。能够清晰理解访谈的目的,即一次访谈的重点在于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或是课程课改的实施进度等,都需要在访谈者心中有一个总体定位,这样才可以在接下来的访谈过程中把握好访谈的进程,剔除掉错误信息,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防止访谈脱离主题。 

2.分析并且理解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作为访谈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工具之一,对于访谈起直接的指导作用。访谈提纲中一般都规定了每个访谈相关问题的表述形式、引申意义以及附加情景等。访谈者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参与到访谈提纲的设计中,不仅应牢记访谈提纲中的相关问题,还要明白通过该问题需要得到哪些有效信息。例如: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这一调查研究中,教师访谈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学校在住校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方面有哪些支持性措施?”这一问题中的“支持性措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何为支持性措施?这在访谈者心中应有一个准确的界定,才可以在访谈进行中当受访者出现理解障碍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解释,即支持性措施可以是行政性的政策支持、经济上的财政拨款、各学校对于住宿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执行措施等。只有正确细致的把握好访谈提纲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处理访谈中所遇到的问题。 

3.采用恰当的记录方式。访谈过程中的记录对于访谈后整理和分析资料都十分重要。访谈中由于时间和访谈者记录技巧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难免会遗漏或误解受访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的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受访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访谈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例如:录音、速记、图形等。其中采用录音方式应经过受访者的同意才可使用,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访谈信息,但是访谈后的整理和录入量较大;采用传统的纸笔速记方式则可以快捷选择记录访谈者认为重要的信息,但要求访谈者具有较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否则遗漏的信息很难再现;图形可以简单明了的呈现大量信息,但要求访谈者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在整理过程中重现访谈信息。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方式,其目的都是保存访谈信息,便于整理和分析工作的进行。 

二、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进入研究现场时说明访谈目的。访谈者作为受访者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体,在进入研究现场尤其是距离自己本身文化环境差异较大的另一环境时,很可能使受访者心中产生顾虑而影响到访谈的质量。所以在访谈进行之前,向受访者说明此次访谈的目的、对受访者是否会产生影响、访谈所需的时间、是否可以进行录音等十分必要,以便访谈者和受访者更好的沟通交流,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例如:在进行田家炳学校发展项目基线调研时,要向受访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说明访谈进行是为了诊断学校目前的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基本情况,以便为学校今后三年的发展做好规划,并且诊断具体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予以实施,并非针对受访者个人,对个人不会产生影响,亦不会对学校评价产生影响;访谈内容将会保密,如果引用会隐去受访者姓名等。 

2.创造轻松融洽的访谈氛围。访谈进程中,访谈氛围是否融洽,对于受访者是否能真实、清楚、全面地表达出访谈需要的信息有很大影响。由于生疏、环境、身份、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受访者介于某种考虑未必会表达其真实想法。例如: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短期教育研究中,访谈家长时受到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访谈中普通话可能不是做恰当的语言,这就需要访谈者语速减慢、访谈语言尽量通俗易懂,以免使受访者感受到距离感、过多的陌生感而紧张、封闭,影响到访谈的顺利进行。正确合理的访谈导入、亲切和蔼的表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语言等会让受访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如何深入访谈。怎样在访谈中挖掘出对研究有用的深层次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研究的深度十分有意义。访谈是一个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进行的是否顺畅,受访者是否能在访谈者的引导下敞开心扉是衡量访谈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次访谈中受访者的回答仅是简单的“是”、“挺好的”、“就那样吧”、“没意见”,可以说这次访谈是失败和无效的。例如: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中,有以下家长访谈案例:(L代表访谈者,F1~F5分别代表5位家长) 

L:您认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本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原因是什么? 

F1:不太清楚,我没有比较过。F2:还不错吧。F3:教学质量应该还可以吧。F4:七里河区中下,在这里算是中上。F5:一般,与这里的经济发展有关。 

L:您认为您的孩子跟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啊?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F1:关系不错啊。F2:整个班级的气氛都不错。F3:都挺不错的。F4:一样。F5:一样。 

L:如果您对学校有意见或建议,能否有机会表达? 

访谈录作文篇4

在《杨澜访谈录》节目组内部,各种社会控制因素与媒介生产之间始终保持着互动。笔者从媒介社会学的角度,借助场域理论,简要分析《杨澜访谈录》的媒介生产过程中各种社会控制及其特点。《杨澜访谈录》不是访谈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但是它对“人文理想”的坚持、在娱乐化大潮下坚定的姿态具有可借鉴性及参考价值。

依据中国特定的媒介制度与宣传规定,目前国内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受到主要的控制因素来自政治与市场两个方面,其中来自于宣传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政治控制与权力干预所产生的影响与制约力要强于来自市场的控制。学者陆晔在研究中指出,这种给新闻生产构筑了“有形控制空间”的权利,主要形式包括本文由收集整理“除了对具体时间的宣传通知、相关审稿制度和宣传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宣传任务外,还包括了各种潜在的机构内部尽人皆知的边界。[1]”《杨澜访谈录》栏目组也是在这样的边界之内的各种控制下来进行节目生产。

一、政治控制:宣传管理与约束

借用“场域”理论来进行分析,会更容易透过复杂的机构关联看清其背后的错综关系。根据布尔迪厄所界定的“场域”的概念,场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利形式的各种位置之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2]。联系到新闻生产所处的场域中,作为具有特殊“意志”的政治控制因素,也同样会与其它因素之间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

根据笔者在《杨澜访谈录》栏目组总监及导演的深度访谈,《杨澜访谈录》所受到的政治控制主要有下属特点:

1.相对电视台直属的栏目组来说,《杨澜访谈录》受到的来自党政部门、行政机构的宣传任务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媒介生产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为了政治宣传任务而做的应景性的选题。从对节目制片人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杨澜访谈录》在政治宣传上的相对自由度与主动性:因为我们本身是一个民营制作机构,不属于电视台,不需要完成一些政治任务,没有部门和机构规定《杨澜访谈录》必须要做这方面的选题。我们主动去做一些选题一方面是从节目本身出发,另一方面也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整个传媒的趋势[3]。

2.对于来自党政部门和行政机构的宣传口径,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对涉及到了敏感话题的人物,会在后期编辑中进行处理和删减,尽量满足审核的标准和条件。《杨澜访谈录》很少做国内政治人物访谈,一方面因为国内官员在访谈中顾虑多,很难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国内政治人物的约访限制较多,操作相对麻烦,而且容易在审核中受到更多的限制[4]。因此,纵观《杨澜访谈录》十年来的访谈嘉宾名单,访问过的国家元首都是来自国外,国内的政治人物屈指可数。

我们也有审查不通过的节目,比如前段时间去台湾做的系列访谈中,两个敏感人物就无法播出,一个是蒋友柏,一个是星云大师。领导认为播出这样的人物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电视台宁愿不播,也不去冒险[3]。

此外,这种来之政治控制的影响在栏目组中对处于不同岗位的从业者,有不同的作用力。这种政治因素的作用对媒介生产实践的影响更多的停留在了组织的高层中,管理者希望给从业者们更多的操作的自由。但在节目组内部长期的实践中,从业者们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3.作为体制外制作机构生产的媒介产品,《杨澜访谈录》的节目在接受审核时,会受到更严格的把关与限制。非但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相对于卫视自产的节目,反而会受到更多的来自政治敏感事件、敏感话题、敏感人物的审核与限制。因为是台外面的节目,体制外的,所以我们的自由度仅仅限于操作层面(即片子的生产流程),政治上的自由度其实更窄。台里为了安全考虑,经常会更加审慎的审查,所以往往我们的空间更小,很多好的节目不能播出[3]。

《杨澜访谈录》节目组的可贵之处是,在不可避免的限制之下,并不是完全被动遵守,而是采取特定策略,通过积极争取与巧妙应变来提高节目的安全性,促使敏感人物的访谈播出能够顺利实现。

二、经济控制:商务指标与收视率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写到,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这一自身难以自主的、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5]。新闻场受到的来自商业逻辑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这种逐渐增强的控制力也对新闻场的自主性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威胁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传媒发展史上,责任与利益始终处于一个从斗争冲突走向和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在媒体自身的现实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和其所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文化使命之间,冲突与和谐的交替,从来没有停息过[6]。但在这样的冲突中,媒体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不同的定位与价值观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走向。

《杨澜访谈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经济控制的影响和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视率的压力,其次是来自公司经营部门的商务指标的压力。但是,经济控制在《杨澜访谈录》的作用力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与其他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有所区分。存在这样的特殊性主要原因是:

1.相对于“收视率”,节目更注重的是品牌与“影响力”,这与节目的定位与价值观相关联。在媒介生产的过程中,收视率的影响虽然一直存在,但却一直没有处于上风,只是一个附属的参考标准。节目制片人马敬军这样看待节目收视率的影响:《杨澜访谈录》本身不是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卫视也希望我们采到一些高影响力的人物,而不是要求跟快乐大本营一样取得极好的收视效果。作为高端访谈类的节目,在现在看来已经逐渐的被边缘化,小众化了,不是大众消费的产品,它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期。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跟娱乐化的节目争收视率,我们只需要维持住一定的收视率,来保证影响力。所以收视率只是我们看重的选择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3]。

对收视率的看法,在节目组内部也基本达成了共识,这样的共识也是在节目组内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笔者对节目组导演君达的访谈中,也得到了同样的印证:“我们做选题的时候基本不参照收视率,受收视率的影响不大。[7]”

2.《杨澜访谈录》受到的商务指标的要求主要是来自阳光文化集团的经营部门,但是这样的商务指标的限制仅局限于对节目的包装的严格要求上,对节目的内容生产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会受到一些来自节目的冠名商、赞助商的限制。

整体上来看,《杨澜访谈录》所受到的经济控制是有限的,而且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对节目的质量与生产并未产生本质的影响。依据笔者的访谈与实地观察,这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会适当的调整中外嘉宾的比例。“做中国人的节目,收视率高一些;年后的节目可以适当的增加中文嘉宾的数量,降低外文嘉宾的数量。”在策划会上,针对年后收视率不佳的状况,主持人做出了调整中外嘉宾比例的决定。但是,这样的调整也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的。“我们的节目外文嘉宾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保持一定的比例,来体现节目的国际化视野。”

三、专业控制:真实与深度

杨澜在书中这样写到,“记者的职业就是探究和报道真相。在《杨澜访谈录》的舞台上,我比较关注的是一种心灵的真实。[8]”《杨澜访谈录》从一定的层面上讲,也是一种从人物角度进行的深度报道。主持人的这种对“心灵真实”的追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节目组的其他从业者,成为一种内化了的专业控制,规范着每个从业者的实践操作。

除了对真实性的追求外,《杨澜访谈录》对话题深度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控制的重要方面。这样的深度体现在了对嘉宾的选择以及对话题的设置上。

我们做蔡铭超的那期访谈,是因为他背后所透出的是整个中国在迅速的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在价值观上面与西方世界的冲突。而且那个时候一直热炒的话题就是所谓的民族情结以及民粹主义。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人物[3]。

此外,在专业控制上,主持人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节目的制作理念、价值观、风格都很大程度上由杨澜主导,杨澜会参与到节目从策划到录制的多个环节,并在讨论中将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节目组的从业者,大家逐渐向着杨澜的要求和标准靠拢,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节目内部的职业理念、操作规范等都逐渐内化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标准。

访谈录作文篇5

关键词:可雇佣性;基层管理者;访谈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117-04

一、引言

职业发展是企业员工工作的期望,因为职业发展意味着员工能沿着组织层级阶梯的晋升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或者能跨越组织间流动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而Arthur(1995)指出职业发展须具备明确工作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技能、专长,掌握适当的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实质上,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可雇佣性,即利用企业工作积累的经验和培训机会,获得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以便能够在企业内部或在各种职务间晋升而保持工作岗位,或者能够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获得新的工作岗位。企业员工可雇佣性更多的是“干中学”的过程,涉及掌握企业需求岗位知识和技能,表现企业期望的工作意愿和态度。国内外研究表明,可雇佣性会决定个体的最初就业,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可雇佣性成为职业发展研究中重要的课题。然而,企业各职系的可雇佣性类属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探索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可以示范基层管理者工作的学习积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二、文献研究回顾

1909年Beveridge最早提出的可雇佣性概念是指体力方面的工作能力。20世纪60年代,可雇佣性关注个人工作潜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0年代,可雇佣性关注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还包括自身已掌握的知识、职位知识以及就业知识。1978年,Hoyt认为“可转移性”技能可以保持员工在不同企业中的价值,也会使得在衰退的劳动力市场中,雇员不容易受冲击。80年代,研究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决定其雇佣潜力,并影响职业生涯发展。90年代,英国学者特别关注可雇佣性研究,其中,1998年Hill.age和Pollard关于可雇佣性的认识最具影响力,指最初获得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新的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

21世纪初,英国学者Brown和Duguid(2001年)、Knighi(2001年)、Little(2003年)、Fugate(2004年)基于个体适应社会需求,个人应具备的属性视角解释可雇佣性含义。在此认识基础上,一些研究机构研究可雇佣性涵盖的要素。美国劳动部达成必须技能秘书委员会(sCANS)认为可雇佣性不仅仅对于获取岗位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非常重要,可雇佣性具体包括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人品质。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调查发现工作者成功就业所需要的条件,包括基础(学习如何学习)、基本能力技能(阅读、写作、计算)、沟通技能(说、听)、适应性技能(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开发技能(自尊、动机、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群体效果技能(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和影响技能(理解组织文化、共同领导)。加拿大会议委员会(TCBC)指出可雇佣性是工作地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沟通、管理信息、运用数字、思考解决问题),个人管理技能(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展示、承担责任、适应性强、持续学习和安全工作),团队技能(与他人工作、参加项目、执行任务)。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提出可转化技能是就业的关键,可转化技能包括动机、积极性、创造力、组织能力、团队工作、交流技能、人际和社交技能、解决问题和领导。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基本技能,如沟通、阅读、书写、说和听是获取岗位的必要条件;能力,如思维、创造性、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是维持岗位的充要条件。

我国关于可雇佣性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主观认知的推演,有学者也着手了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包晨颖抽样调查了上海地区工作2至3年的高校毕业生,得出可雇佣性能力包括:积极度(主动性、上进心、责任感、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坚韧度(吃苦耐劳、毅力)、健康度(健康状况)、人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迁移能力(学习知识能力、适应能力、专业、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经验能力(组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动手能力、计划能力)。梁淑兰调查企业员工,认为可雇佣性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自我观、学习动机、信息认同、主动性、计划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投入、工作反馈。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尚显不足。研究对象上,缺少特定工作群体研究。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尝试挖掘客观事件的质化研究,以便能情景化解释可雇佣性的内涵。

三、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分析法,一方面可以关注研究对象的工作感受与认知,特别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经历具体事件的心理描述挖掘深层内容,且能对提炼的核心要素的内涵合理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选择较小数量,但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遵从规范的研究过程编码归类访谈数据,运用研究对象鉴定法和审计追踪法保证归纳的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二)研究对象

Delbecq等的研究认为结构化访谈对象需要同质成员10~15名。由此,本研究选取了15名2至3年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作为访谈研究对象。访谈研究对象的工作的企业分别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规模100―30000人之间,且各自在管理职位上获得一定的提升(受访个人的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虽然,目前仍然为基层管理者,但未来具有职业发展空间。访谈采用个体访谈方式,访谈时间在30~40分钟,采用笔录和录音记录访谈信息。

(三)研究过程

1.信息收集

拟定访谈提纲,目的获悉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访谈提纲设计了5个问题:(1)您进入本公司的时间,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2)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完成您的工作职责?(3)您的工作岗位在您所在的部门很重要吗?若有职业发展的机会,通常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您能描述一下您职业发展期望及职业发展的积累吗?(4)您怎么看待您的工作状态,或者同事、领导怎样看待您的工作状态,您可以举一些实例描述吗?(5)工作以来,您的工作状态有阶段性的变化,是什么事情或机会,或什么人影响您?基于研究选题的探索性,希望访谈者能叙述丰富事例,描述详细的经历和心理感受。因此,访谈过程中,详实记录访谈信息,包括表达的内容、语气及伴随的表情与

动作等,整理访谈备忘录。

2.信息分析

质性研究的访谈信息分析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整理的过程需要分类、推理、解释,通常30分钟的访谈录音,需要3小时转化为访谈备忘录。本研究的信息分析由4个人(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3人)背对背进行,每一个过程完成后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信息分析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进行开放式登陆,即逐句逐行提炼研究对象语言表述,并选用概括性的词语作为代码。其次,进行关联式登录,即对每一位访谈信息词语代码汇总和归类。最后,进行核心式登录,即对汇总和归类的词语代码进行抽象概括,确定核心代码。

通过对访谈信息的开放性译码分析过程,从信息资料中抽象出89项代码,包括:主动学习、责任心、忠诚、敢于沟通、明确个人发展目标、良好心态、多学习途径、专业知识、与上级良好沟通、和谐人际关系、承担责任、与下级沟通能力、向他人学习等。由于代码数量较多且有交叠,对代码的重新分类整合、比较,挖掘出35项类属,抽象概括4个主范畴,即个人晋升、动态学习完善、群体效果能力和个人属性(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主范畴及其类属见表2)。个人晋升主范畴意指,职位晋升所需的能力;动态学习完善主范畴意指,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学习意愿与学习表现;群体效果能力主范畴意指,工作的人际氛围营造能力;个人属性主范畴意指,职业发展具有的品格。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分析15份访谈备忘录,经过三层次的逐级编码,辨析出35项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以此为基础,比较国内外研究结果,对35项基层管理者的可雇佣性类属进行了排序和删减,确定16项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依次包括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适应性、工作诀窍、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展示工作能力、承担责任、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明确定位、端正工作态度、时间管理、创新思维、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1.有效沟通能力

访谈备忘录认为:沟通是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有效沟通能力是工作效率的保障。基层管理者工作沟通会涉及与上级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下属沟通,但有效沟通不可能仅局限于流程工作任务联系,还要表达工作之外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人际工作氛围。因此,有效沟通能力的获得不只是方法更是技巧,需要特定环境的感悟与揣度。

2.团队协作能力

访谈备忘录认为:团队协作能调动人的智慧、热情及其所掌握的资源,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突破工作中的各种阻碍取得成绩。基层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而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是欣赏别人的长处、熟悉自己的短处,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宽容他人的过错和失误。因此,团队协作能力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工作品质。

3.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能力

访谈备忘录认为: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是自我激励目标学习。基层管理者的成长实质上也是广泛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意愿,更重要的是意愿的付诸行动,因此,持续的过程需要与自我的懒散和惰性抗衡。自我导向的持续学习是培养职业发展潜质的重要方式。

4.解决问题能力

访谈备忘录认为: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能大可能小,可能简单可能复杂。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基层管理者能够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是工作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因此,解决问题能力是知识积淀的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5.工作诀窍

访谈备忘录认为:工作诀窍是解决工作问题的智慧,源于工作实践经验积累、琢磨的顿悟。因而,员工的工作诀窍常会成为获得重要岗位的资本。基层管理者应以勤于体、乐于思的观念用心智从事日常的琐碎工作,掌握工作问题的诀窍。

6.善于展示工作才能

访谈备忘录认为:工作才能的价值在于解决工作职责内或工作职责外的任务并得到领导、同事认同。而基层管理者善于展示工作才能应是工作需要的自然表现,有时需要突破个性的阻碍,但切忌刻意的不合时宜的炫耀。

7.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访谈备忘录认为:自我管理主要指调整心态,控制情绪,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保持积极工作状态。基层管理者工作常会遇到困难、压力,产生挫折感,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疏导和自我调整。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认识观念指导的自我说服,情绪调控。

8.明确定位

访谈备忘录认为:明确定位是指了解工作职责,明确发展方向。基层管理者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职责范围,保持与其相关工作职责的工作流程畅通。因此,明确定位要求必须清楚管理工作所处的角色。

9.创新思维

访谈备忘录认为:创新思维是指用新点子、新方法处理日常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工作效果。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组织流程的不合理,基层管理者要思考分析,表达想法,提出建议。

10.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访谈备忘录认为: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是对职业目标的基本定位。基层管理者要管理职业发展阶梯,包括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及行动方案。职业发展是机遇,但需要个体筹划与准备。

四、进一步讨论

本研究从15位企业基层管理者访谈信息提取16项可雇佣性类属的过程,按照构建质性研究的访谈分析方法的操作程序进行,因此,结果有效性讨论主要关于:访谈对象的选择是否合适?可雇佣性类属是否合理?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访谈对象为10家不同规模企业的15位基层管理者,经历了毕业后企业工作见习到基层管理者的成长,自身职业发展的感知,能够较准确描述上文所提与工作相关的事件、人物及认识,且多份备忘录分析与整理提炼了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编码。但若能选择5位中高层管理者访谈,以第三者的视角描述,会丰富研究过程,验证编码结果。

(二)研究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的4个主范畴16项类属可雇佣性类属,与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研究结果相类似,也与美国化学工程学会和上海高校就业工作调查组调查结果相近。(研究结果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本文基于质性研究的访谈分析法对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4个主范畴16项类属,并以访谈备忘录为基础阐释各项类属的内涵。尽管本研究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过程,从经验事实上升到一般理论,归纳演绎的程序具有一定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访谈分析方法的运用也存在着一定的自身局限性,资料分析处理过于依赖研究者概念上的技能。因此,下一步研究将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更大范围抽样调查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的工作认识,一方面验证判断类属建构和主范畴分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数据信息分析可进一步研究分析不同被试对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类属的评价以及发现其他可探讨的问题。

访谈录作文篇6

一般来说,访谈就是记者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采访目的,在现场对有关方面的人、事等进行专门的采访。访谈是记者与现场人物的对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和认识。

访谈录具有自由灵活、亲切可感的特点,但采用这种文体,考生要设计好采访时的问题――通过问题达到采访的目的,还须注意必要的寒暄或过渡――突出访谈文体的特征。标题一定要新颖别致,也可以加副标题。文章第一自然段要开门见山,交代清楚,不能拖沓;结尾要点明主题;行文中的语言要特别注意其凝练性和形象性,因为访谈是一问一答式,这就更容易暴露考生语言表达上的弱点。

小羽访谈录

广西一考生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先锋访谈录”的节目录制现场,欢迎您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发财人人都想,成功却是不易。2016年6月7日,荣获我市“十大杰出致富能手”的新式花茶CEO小羽先生,做客本台访谈栏目,并接受记者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先锋人物的辉煌世界,去感受创业者的成功风采。

主持人:欢迎“高富帅”小羽CEO,欢迎您来到“先锋访谈录”节目的录制现场。

(小羽西装革履,缓缓步入会场。现场观众一片掌声与欢呼声。)

小羽: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小羽先生,您是怎么想起来要创业致富的呢?

小羽: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哈佛中国论坛演讲时称,今天是中国人创业最好的时代。确实,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支持力度大,我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党员,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火热的创业之中去。而我致富的最初的动力,其实来源于我们家乡的花茶启示――父亲常常教导我做人就应该像花茶一样,放进水里,先苦后甜,芬芳一片,影响一方水土,造福一方人民。正是在这样的家教下,我才走上了这条路。

主持人:看来好的国策和家风,确实是幸福的人生伴侣啊。那么你是如何围绕“茶”字做文章的呢?

小羽:我们是在研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发出新式花茶的。大家知道,中国的茶文化里有“三味”f,而“花茶”则是在茶里加入了鲜花的成分,制成不同的口味和品牌。我们申请了专利技术,开始了花茶产业的批量生产。

主持人:有首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们在生产过程中就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小羽: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的专利技术没能抵挡住那些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为此,我们决定“开门办厂”,把我们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流程都公布于众,不隐瞒,不遮掩,并和地方政府一块,携手制定出了行业标准。这样,见不得光的“山寨货”,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自动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全场鼓掌)

主持人:哦(吃惊地),你们敢于公开这样的商业机密,需要很大的勇气吧?

小羽:是的,本着做良心企业、放心企业、龙头企业,我们在所不辞。(全场再次鼓掌)

主持人:您作为“十大杰出致富能手”,对青年有什么希冀吗?

小羽: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壶清香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加入到创业致富的队伍中来,为我们的共同家园的中国梦,一起加油!

主持人:好的,谢谢小羽先生,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我们这期访谈节目,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本文采用电视访谈录的形式,把全国卷III作文题中的“小羽创业”这则材料包装成对话体,主持人和小羽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贴切得体,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另外,括号里的台词也非常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文将小羽的几个创业经历通过访谈形式,一一展现。其中小羽的回答内容也非常精彩,联想丰富而合理,读来趣味盎然。

访谈录作文篇7

做叙事分析就是让受访者叙述某些相关的事件,要求受访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转录后再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者具体是如何做叙事分析的工作呢?做叙事分析主要经历以下步骤: 述说相关经验(Telling about Experience)―转录经验(Transcribing Experience)―分析经验(Analyzing Experience)。最关键的就是对收集到的叙事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用莱斯曼(Riessman,1993:10)的“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模式可以将在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以及研究人员的工作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来斯曼的“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模式是一个线形的结构,从下往上经过五个层次的提升。这个模式可以提供研究人员在呈现受访者的生活经验时所走过的分析历程(如下图)。

参照该模式,研究人员在做叙事分析时三个步骤工作的要点是:在访谈时如何使叙事讲述顺利进行(等级2);如何转录为即将到来的目标(等级3);如何做叙事取向的分析(等级4)。

莱斯曼提出该模式的想法是作为叙事分析的起步指南,但相对于有些质的分析形式来说,还并不是一套标准程序。

一、讲述(Telling)

让受访者对研究者描述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主观描述,有助于了解受访者这样描述事件的动机。研究者和受访者的对话可视为故事叙事,每一次会谈都可能像故事一样有开端、中场和结局,由内容和情节构成。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那些不记名的受访者一系列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来表示非强迫和尊重受访者的研究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不给个人贴上任何标签。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的。为鼓励参加研究并述说出生活中有关经验的受L者,研究者有必要在预定访问目的时采取促进语境的措施。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叙事化,例如,可比较一下“×何时发生?”与“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两种发问方式,哪种问法可能涉及过去的事情的更大范围呢?当然,最可取的是运用开放性题目,允许受访者建构答案,访问者以听众的身份协助他们找到他们意味深长的人生经历(Mishler,1986)。但即使是可以用“是”“不是”来回答的问题,也可以产生外延的解释。例如,Essed(1988)对黑人妇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族歧视进行研究时这样发问:“当你申请工作时有没有遭受歧视? ”许多黑人妇女以其经历来回答。

莱斯曼认为,既可以设计制作开放性问题得到叙事解释,也可以在同一个访问中结合封闭性项目和自填式问卷。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获得不同的信息,但是要做出不同的解释。

二、转录(Transcribing)

一般在质的访谈后要如何转录访谈中的录音或访谈的资料是一个困扰着研究者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表征”,牵涉到甄选和裁减。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抄录大致内容,做出了整个访问的第一稿才可以在纸上的“会谈”中得到受访者的叙事和其他的显著特点(例如哭、笑、非常漫长的暂停),并且据第一稿选定做详细分析的部分。例如Mishler,Clark,Ingelfinger,Simons(1989)和Clark,Mishler(1992)在做关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访谈时,他们从粗略转录中选了那些片段重新转录,从而分析最能显示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对于将要说的医疗问题中肯的个人叙事最微妙的协商过程。

研究人员往往是一个人做转录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到最后分析的结果,所以大部分转录者需要关于如何做到精确转录的指导,以促进转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重新转录文本的每一节的辛苦工作是无可避免的,是不能随意确定叙事中的片段和它们的表征的。转录不仅是一项技术性操作,也是分析素材资料本身。“拆开”结构是转录的本质。通过在“拆开”这一水平上的转录,解释的类目就会出现,包括录音中含糊不清的语言(口语的记录)、述说故事的方法、能够提供关于意义的线索。要有所侧重地对口语进行记录洞察,才能把口头的话语表征为书面的文本。

确定在叙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听者、发问者在叙事中叙说的位置,是文本的也是分析的问题。听了访谈的开始和结束(Jefferson,1979)经常有助于确定相对简单的叙事。界定一个叙事,对于把分析叙事重新转录为有条理、有分类的“行”很有用。Jefferson(1979)提出对转录文本要广泛采用注明有系统的文字符号。还可参见来斯曼使用Labov的构架来看简单的叙述的组织化,他认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诠释它们。根据Labov的说法,良好建构的故事,都是有一套通用的原理并且每项条文都有一个功能:提供一个关于接下来是什么内容的摘要(A)、确定听众(O)、采取携带问题复杂化的行动(CA)、评价其意义(E)、分解行为(R)。

尽管分析可有助于审视和转录文本,但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不同的分析。研究者应该预料一些不同之处,“因为听者和读者在听和读上的不同,所以说者和写的人可能意指不同”(Gee,1991)。

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的工作重点是把访谈资料转录为要做分析的形式和内容。只有顺利完成这一工作,下一步的分析工作才有可能进行。

三、分析(Analyzing)

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与相关关系。可以在语言、话语、内容、主题等层面寻找资料寻找重要的词句、文本的结构、主要事件、核心思想等。(陈向明,2001:164)而“揭露”叙事结构是解释工作的重点。

在开始做一个叙事研究项目时,研究者并不总是很清楚受访者讲话的特征是什么。在访谈中如果严守原先预订的问题,受访者将用特定的叙事来回答问题。

为避免做分析时倾向于仅仅阅读一个叙事内容和用一个预先理论的证据来阅读叙事内容,来斯曼建议从叙事的建构结构开始:它是如何组织的?为什么在谈话中受访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她的故事?分析尽可能从内部开始,从谈话的形式意义编码,并扩大外向、认同。同时,应该将个人的叙事置于受访者所处境遇尤其是关于环境的作用,要用社会的、文化的和体制上的论述去解释个人的叙事。研究人员也有不能回避的难题: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要表达的是什么?研究者如何融入所搜集和分析的个人叙事中?原文是如何呈现的?来斯曼认为,重要的是展现这些问题的解释给读者看到。

因此,报告本身比事件的客观真实性重要。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研究人员对该访谈资料转录后对事件叙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及其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

当然,一个研究者选择要写的关于受访者的叙事解释特征,是与研究者展开的研究问题以及理论的、认识论的立场相联系的,但有别于研究者的个人传记。细致的叙事分析起源于传统,也可以说叙事分析是传统新的方式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6):44-48.

[2]尤娜,杨广学.试论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4(04):106-108.

[3]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8-93.

[4]施铁如.“怎么都行”――学校改革研究的后现代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2):60-72.

[5]施铁如.自我的社会建构观与叙事辅导[J].心理科学,2005(01):189-191.

[6]李云淑.如何整理分析访谈叙事材料――我的叙事分析经验[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47-51.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908-915.

[9]赵梅.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流派[J].理论学刊,2005(06):62-63.

访谈录作文篇8

关键词:辨证规范;理论框架;访谈法;定性研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38-06

Abstract:Objective:to build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Methods:to adop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Results: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as structured initially,and it contains assortment,concept,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n the oretical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 of TCM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rchitectur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ialectical normalization;conceptual framework;interview law;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目前,辨证规范的研究存在紧随政策、研究时期性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等突出问题。故勾勒辨证过程的全景图,明确辨证规范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务、步骤、节奏势在必行。高夫曼曾说,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故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构建能为辨证规范研究提供组织结构、层次、逻辑关系等。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质性研究过程中,探索符合现阶段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规范辨证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架构,指导辨证规范研究全面、有序进行。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分为预备研究阶段和正式研究阶段。预备研究阶段用以测试访谈提纲的适用性以及发掘在访谈过程中可能增加的新问题,在对预备访谈稿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可以不断摸索与熟练编码过程,为正式访谈做准备。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包括预备访谈研究对象和正式访谈研究对象,以正式访谈研究对象为主。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sup】[1]【/sup】结合滚雪球抽样法,选取预备访谈者3位,正式访谈者6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sup】[2]【/sup】。入选条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临床、科研、教学数十余年,对证的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者。每一个被访谈者的个人背景资料以及访谈实际录音稿有实物存档。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被访谈者空闲且精力充沛的时间进行访谈,访谈地点安静无打扰。访谈内容围绕访谈提纲,对提问顺序、方式、题目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谈话时注意与被访者建立熟悉、信任的关系,耐心倾听,不予引导和暗示,并注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以深刻理解被访者的观点。注意观察被访者细微表情变化及肢体语言,访谈全过程做好录音和实地笔记,每次访谈时间为45-60min。被访谈人数满足信息饱和性原则【sup】[3]【/sup】。

1.2.2 资料的处理 获得录音资料后,研究者在24 h内将其转录成逐字稿。仔细阅读逐字稿,对资料全面了解后进行分析。

1.2.3 资料的登陆 运用扎根理论【sup】[1]【/sup】的三级编码过程来完成资料的登录。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登录,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赋予各种类属【sup】[4]【/sup】。研究者应逐行阅读资料,避免码号的丢失,尽量使用本土概念【sup】[5]【/sup】作为码号,以免曲解被访者原意。二级编码即关联式登录,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探讨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sup】[4]【/sup】。研究者不断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相近的码号归于同一概念类属,从而对开放式登录得到的码号进行浓缩。三级编码即核心类属的形成,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最后将所有概念类属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sup】[4]【/sup】。

1.2.4 资料的分析 运用扎根理论对6名专家提出的核心类属进行静态个案分析。基于个案分析,运用关联比较法,进行动态跨个案分析,对相同类属的观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经过反复的扩展、整理、浓缩的过程,最后形成涵盖所有重要访谈信息的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

1.3 技术路线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掌握阶段,如文献检索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课题研究背景的熟悉;第二阶段是研究的具体操作【sup】[6]【/sup】阶段。研究过程包括预备研究和正式研究两部分。见图1。

1.4 访谈设计

1.4.1 访谈前研究小组的成立 研究者首先理解课题相关文件并与课题负责人进行讨论,其次需阅读定性研究文献,掌握定性访谈的相关知识。研究者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掌握被访谈者的知识背景。经过上述阶段,小组成员完成预备访谈的演练、访谈提纲的拟定、预备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等。

1.4.2 确定访谈流程 访谈前,研究小组制定了访谈流程。流程图见图2。

1.4.3 制定访谈提纲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辨证规范相关文献,通过小组会议拟定访谈提纲。预备访谈提纲主要包括辨证规范的定义、辨证规范的内容、辨证规范的步骤、辨证规范的研究方法、辨证规范的要点、辨证规范难点、辨证规范的评价方法7个问题。正式访谈提纲又纳入了辨证规范的意义等问题,以及访谈知情同意书和被访者信息。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将访谈提纲提前发给被访者预览,以使被访者在访谈前有所准备,确保访谈内容丰满。

1.5 存档资料整理

1.5.1 逐字稿 转录逐字稿时,首先要对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进行转录,还要记录被访者在受访时的表情、情绪波动、举止行为等。例如,被访者E:我第一个说一说什么叫规范,规范的含义,我们从科学研究来讲的规范是指标准,准则,法式而言,比如技术规范,道德规范,语言规范,……。划线处表示开放式登录的内容,研究者仔细阅读登陆内容,注意理解被访者提出的概念性语言,进行登录时,尽量使用被访者的本土概念作为码号,帮助研究者深刻领会被访者的思维方式及表达的含义。

1.5.2 编码备忘录 仔细阅读逐字稿,对其全面了解后,编写访谈备忘录。针对每一条登陆,小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把讨论分析结果和相关思考作为备忘录。按照扎根理论进行一级编码,在登陆及编码备忘录的基础上提取码号。码号尽量使用被访者的本土概念,必要时对其进行调整。整个过程在Excel表中完成。以下通过列举个案E的实例来说明,对E访谈稿共进行了130条登陆记录,包括备忘录(见表1)。

表1 编码备忘录

E1001:被访者E的转录稿第1页,第1个编码,依次类推。

1.5.3 码号表 在开放式登陆后,对所有一级码号进行单独提取整理,整个过程在Excel表中完成,为下阶段分析做准备。个案E的实例,在130条登陆记录基础上,共提取89个码号见表2。

表2 码号表

1.5.4 关联分析提取核心类属 此文件包括扎根理论的另外两个程序,即主轴译码与选择性译码【sup】[6]【/sup】。结合备忘录的分析,对每位专家的访谈稿进行深入分析,提取主轴码号,并结合研究目的提取出核心码号,此文件是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正式访谈专家6位,编号为A-E。整个分析及提取过程,研究员均持不丢失一切有效信息的原则进行。

列举个案E的实例,通过深入分析,提取出相关类属码号,例如我们提取E1001-规范含义(标准,准则,法式),E1013-证证候,E1002-技术规范(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1014-证候定义这4个码号,参考编码备忘录,经过分析,发现这4个码号都是围绕辨证规范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的,继而提取出一个主轴码号,即辨证规范的概念。像这样,研究者共从E专家的访谈稿中提取了9个主轴码号,即二级编码。结合研究目的和访谈提纲,研究者从E专家的9个主轴码号中,筛选提取了4个作为核心类属码号,即完成了三级编码过程。例如E1对辨证规范的理解,此主轴码号明确了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基本概念范畴,因此将其作为核心码号予以保留;E2辨证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此码号对进行辨证规范研究有现实指导意义,而非理论框架的核心内容,因此脱落预留。

1.6 案例分析

1.6.1 六个正式访谈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是在三级编码基础上对专家的观点与概念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理,最后构建出每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列举E1辨证规范基本概念这个核心码号,它下设四个一级码号,每个一级码号后面附属编码备忘录,由此我们从核心码号这条主干就能提取出一系列相关内容,在对其进行分析,例E1001-规范含义(标准,准则,法式),E1013-证证候,E1002-技术规范(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1014-证候定义这四个码号,我们整理出,E辨证规范基本概念:从科学研究来讲,规范的含义是指标准,准则,法式而言。规范又分技术规范,道德规范,语言规范等,而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范畴。被访者认为证等同于证候,证候定义中包含了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趋势,病变演变规律等内容。划线部分就是对E专家一个核心码号进行分析得出的分析总结。分析过程见图3。

1.6.2 跨个案动态分析 基于6个正式访谈对象的个案分析总结,进行动态跨个案分析。运用关联比较法把不同专家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比较整合,形成涵盖所有专家重要观点的动态分析文案。

以多位专家对核心码号辨证规范内容中的微观辨证的观点为例说明。6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中有4位专家提到了微观辨证相关内容,见表3。A7001登陆内容显示,A专家认为微观辨证说法不科学,属于制造概念,对其持否定态度;E9001:E专家表示西医指标尚未成为辨证金指标,与A专家态度一致;D2022:D专家认为证和现代指标之间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其持观望态度;F8005登陆内容显示,微观辨证是客观标准,对其持支持态度。综上完成了对微观辨证观点的动态分析。

表3 微观辨证登陆相关内容

2 结 果

2.1 个案分析

本研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分析的操作程序进行,并在三级编码的基础上对6名专家的个案进行了静态分析。

2.1.1 A专家的个案分析 A专家认为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两类。西医疾病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症状术语规范、病证所属症状规范、症状量化规范、证生物学基础等方面。辨证规范对诊疗及疗效评价的意义巨大。同时A专家提出目前辨证规范存在的问题是概念不清,现有辨证规范为经验决策,证本质研究存在缺陷等。A专家质疑微观辨证的概念,认为属于中医界制造概念;并提到辨证规范研究需摒弃主观臆断,对于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医确有症状予以保留,要重视中医的文化性与科学性。

2.1.2 B专家的个案分析 B专家认为辨证规范是病证结合模式下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临床各科病证结合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进行辨证规范首先要明确基本概念,需要辨病思维和辨证思维同时存在。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的规范、证的规范、症状规范。在注意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西医疾病演变规律基础上,病的规范包括中医病名规范、中西医疾病相关性研究。证的规范包括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证的诊断标准(包括鉴别诊断)、证的分布、证的演变规律、症状对证的贡献率等方面。找到核心证是证演变规律研究的关键,是辨证规范的基础,但不是所有证都有演变规律。症状的规范包括症状术语规范、症状分级规范、症状量化规范。主次症的研究是证诊断标准规范的难点,并阐述了多种主次症研究方法,例如专家问卷、逻辑分析和判断、结构方程、关联、聚类、时空序列等,并强调运用时空序列研究时要以海量的数据为前提,针对多个病的多个证进行研究。在进行症状体征分级的规范时,B专家同意症状分四级、体征分二级的观点。进行证和症状的获取时,B专家指出要穷尽文献后再进行梳理,或通过流调、病例临床研究等方式获取,再通过专家问卷予以归类,或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B专家认为进行辨证规范研究的意义重大,辨证规范是证诊断的基础,疗效评价的依据。对于微观辨证,B专家认为现代医学指标对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有意义,对证的诊断和评价的意义尚不明确。辨证规范的客观性可以通过反证法来检验。

2.1.3 C专家的个案分析 C专家认为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疾病所属各证及症状的规范。症状的规范包括症状的界定、症状名称、症状体征采集、症状间逻辑关系、症状体征分界、症状体征量化等方面规范。症状间逻辑关系的规范包括复合症状、解释性症状、极端症状、鉴别诊断意义症状等方面的规范。进行症状体征分界规范时,C专家标新立异,舍弃了普遍认为的主次症两级分界法,应用临界理论,首创临界状态,可现信息,鉴别信息三部分作为症状体征分界方式,此分界法是以临床流调采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的。在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时,C专家认为症状分四级,而体征分级要少,因为中医自古就有舍脉从证之说,且体征分级困难。进行量化时可以依据出现频率、持续时间(解释性症状)、症状性质、外界干扰因素、自我控制情况、实体病变的面积体积等划分。对分级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分级要精细,界限要清晰,同时要结合现代科学,以利于中医革新。而证的规范包含证的构成规范、证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分期与所属证对应关系研究等。进行证的构成研究时,可以结合文献和专家意见来收集证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其客观性,可以弥补运用频次统计时症状在各证中不能共享的缺陷。专家会议要求专家少而精。证的诊断标准是辨证规范的主题工作。C专家指出基于疾病分期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建议针对疾病分期分别研究。C专家还对科学辨证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它是对传统辨证的继承和发扬,对各种新技术在辨证过程中的运用和研究,并指出证候规范是科学辨证的前提。辨证规范是诊病途径标准化、客观化的基础,是疗效评价的前提,同时在与时俱进国策的指导,以及行业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辨证规范研究的意义非比寻常。然而C专家也提到了在进行辨证规范研究时所面临的问题,比如症状量化分级过细,使数据分散,给统计带来了压力;部分传统的东西(舌脉)有些并不适合分级等。

2.1.4 D专家的个案分析 D专家诠释规范为示范与规律,辨证规范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辨证,使辨证达到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规范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临床经验。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两类。中医疾病辨证规范包括中医病的规范、中医证的规范、症状体征规范三部分。在注重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基础上,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包括中医病名规范、中医疾病病因病机规范、证的规范、客观指标辨证五部分。证的规范包含证名规范、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规律规范。而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界定规范、症状术语规范、症状间逻辑关系、症状体征分级规范、症状体征量化规范及生存质量相关症状的规范。D专家在证素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他指出证候要素是证规范化过程的产物,与权重有关,证候的分解和证候要素的组合是证候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客观指标与病证相关,但与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目前可采用针对客观指标用药,以方测证,来实现所谓的微观辨证。病名与证名的规范是辨证规范的难点。D专家强调统计学方法的选择是辨证规范研究的关键点。

2.1.5 E专家的个案分析 辨证规范属于技术规范。E专家认为规范的含义就是标准,准则,法式。进行辨证规范研究前必须有文献综述做基础,对辨证规范的定义、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明确。辨证规范分中医疾病中医证候和西医疾病中医证候规范两类。病证结合模式的辨证规范包括病的规范、证的规范、病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病的规范要包含中医疾病病因病机;病证所属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术语规范;证的规范包含病中证的构成、证候诊断标准(含鉴别标准)。症状术语规范要求准确应用中医术语及科学语言或用下定义的方式对症状、体征进行界定。进行证候收集方法时,经典文献是主要突破口。依据专家经验、流调、文献等信息获取方式,运用数学方法,最后通过专家认证的方式可以进行症状体征排序。将定性描述转为半定量的语言是辨证规范的核心技术问题,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建立量表是关键。通过一个证来发展一般规律是辨证规范研究的切入点。E专家强调目前辨证规范的研究受到很大制约,例如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中医病是桥梁,西医病与中医病的对应关系时常不对等,西医疾病中医证候无经典文献参考等。对于微观辨证,D专家认为尚未有辨证金指标,对其持否定态度。

2.1.6 F专家的个案分析 F专家认为辨证规范属于标准化范畴,病证结合的辨证规范包括症状体征规范、证的规范以及现代医学指标辨证。症状体征规范包括症状界定规范、症状量化规范及舌脉规范。进行辨证规范时要针对主症进行辨证。症状性质的界定与证型密切相关。舌象仪、脉象仪是舌脉规范化的产物。证候标准规范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必须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对于辨证规范过程中相似表述(病名、证名、症状名)的规范方法是予以保留。F专家十分认同微观辨证,他指出现代医学指标被纳入辨证规范是中医发展的需要,它是客观的依据,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发展的现状是我们必须适应西方,才能走向国际。现代医学指标的选择要求与病证正相关。中医的特点是用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的观点来看问题,由于人体与中医证都很复杂,目前找不到对应证型的特异性现代医学指标,所以微观辨证仍在探索中。F专家特别指出用统计学方法评价中医,可能过于细,过于微观化,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对于应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中医被访者也对其持质疑态度。

2.2 跨个案分析

基于6名专家的个案分析总结,进行跨个案动态分析,将各专家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各主题动态分析图表,为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最终的基础数据。

2.3 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

本研究形成的辨证规范理论框架,包括辨证规范的分类,分中医疾病辨证规范和病症结合辨证规范两类;针对辨证规范的概念,专家们阐述了辨证规范的定义,科学辨证的含义和辨证规范的性质;辨证规范的内容包括病的规范、疾病所属症状体征规范、疾病所属各证的规范、微观指标辨证、证素研究五部分;多位专家共提到了8种研究辨证规范的方法。具体理论框架图见图4。

表4 理论框架内容详析

3 讨 论

辨证规范是对辨证全过程的规范,是对传统辨证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各种新技术在辨证过程中的运用和创新,它可使辨证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辨证包括临床信息采集整理、归纳分析、分级定性,整个过程十分繁杂,因此建立结构化、层次化的上层框架可指导辨证规范研究系统有序。本文旨在运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探索建立符合现阶段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

半结构式访谈法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要求题目或内容不固定,只以提纲或粗略的问题来确定访谈的范围,它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通过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地对专家直接研究,了解专家对辨证规范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探索和挖掘专家的思辨程序,继而深入细致地把握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获得组织架构和包含的重要内容等。有专家提出辨证规范研究正遵循现代科学的脚步,研究时宜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但中医模糊的描述无法真正量化,故采用定性访谈法,不拘泥访谈提纲逐一提问,根据情境逐步深入主题,有效捕捉到定量研究所不能涉及微妙复杂的信息,使访谈结果丰富细腻、真实可信。

本研究形成的理论框架是以辨证规范内容为核心,将辨证规范的分类、辨证规范的概念及辨证规范研究方法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它的建立标志着辨证规范研究工作的进步,保证了辨证规范研究的全面性和与临床的相关性,意味着辨证规范研究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实践范围的模式。但课题组认为本研究结果尚未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很多重要信息可能还未包含在框架中,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目的性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法,根据研究目的,在阅读海量文献后,虽然我们已力图选取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滚雪球抽样法又对其他重要专家进行访谈,可能还是存在学术流派局限的问题;并且由于时间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实现对全国证候研究专家逐一访谈,可能使理论信息丢失,很难实现理论饱和,导致理论框架可能会有分支或下线。第二、在访谈前,虽然我们已将访谈提纲通过邮件方式发给被访者,但仍不能保证被访者在访谈前已做好充分准备,使重要信息可能在访谈关口丢失;半结构化访谈时间为45~60min,由于时间较短,可能会导致访谈深度不够,被访者思路不能全面展开;访谈的地点大多是办公室,虽然安静,很难避免无打扰,会出现被访者及研究者思路被中断等情况。第三、在预备访谈过程中,虽然已不断摸索与总结访谈技巧,但在正式访谈时,可能还会因为访谈技巧不够纯熟,情绪激动紧张或由于表达及语言差异等问题,导致被访者与研究者理解偏颇,或不自觉的把自我观点投射到研究对象上,导致有效信息的丢失。第四、虽然记录实地笔记,编写访谈备忘录能够帮助理解被访者原话,并且针对每一条登陆小组三人都会进行充分讨论,但由于知识结构所限,研究者们对一些专家的重要观点可能还会存在错误理解,导致框架内容偏倚。

目前,中医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研究甚少,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深的梁茂新老师根据多年从事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理解,曾对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病证所属症状、体征的规范;二是病所属各证的规范【sup】[7]【/sup】。朱文锋教授认为证素是依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它揭示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内在规律,更符合临床辨证的实际,所以很多学者跟随朱氏的脚步展开了对证素的研究。申春悌老师曾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证候要素,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等方面内容。王阶教授在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涉及了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体征规范研究,现代医学指标辨证研究,冠心病血瘀证证素研究以及体征量化研究等。王雪峰老师在研究小儿肺炎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张恒鸿副院长透过中西医相关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气虚证进行研究,并试建立糖尿病气虚证的判别函数。可以看出,本研究形成的理论框架中包含的部分内容与前人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表明前人研究的内容十分必要,也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科学性。

本研究构建的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还包括症状采集规范,这需要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甚至仿生学参与,联合攻关,这为辨证规范的研究提出新的任务和研究方向。同时,在参与诊断和疗效评价的症状组合上,业内存在广泛的争议。故辨证规范的研究方法学部分或可抛砖引玉,为同行借鉴。

搭建理论框架的总目标是将繁杂的社会现实转换成思考结构,只有将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条目设置合理,明确概念,才能为今后辨证规范研究提供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指南。辨证规范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专家、学者反复验证,当然临床的可操作性才是评价理论框架科学性的关键。

4 结 论

本研究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从专家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提取重要观点,寻找特征性信息,最后用框架形式描述和表达在辨证全过程所要解决和规范的问题。此过程是一个多人验证、多次反复修正的过程,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员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用质性方法研究辨证规范,符合中医学本身复杂性、整体性的特点。课题组希望今后可通过扩大访谈范围,或应用其他质性研究方法并结合定量研究对理论框架内容进行验证与修正,不断完善中医辨证规范的理论框架,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为促进中医规范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Coyne IT.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 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Adv Nurs,1997,26 (3): 623-630.

[2] Bryman 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Dobrovolny J,张秀梅.企业培训中成人学习策略的质性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245-249.

[4]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6.

[5] Chen XM. An analysis of native concepts. Wai Yu Jiao Xue Yu Yan Jiu. 2000,32(3): 196-199. Chinese.陈向明.“本土概念”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32(3): 196-199.

[6] 廖星. 基于半结构深度访谈法探讨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N].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4):309-314.

上一篇:正风肃纪剖析范文 下一篇:飞向太空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