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录

时间:2022-02-21 01:52:22

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

――专访深圳福南小学校长陈华顺

《中国教师》:当知道那么多校长、教师因为看到我刊报道要到福南小学来考察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陈华顺:我们接待了许多观摩团、考察团、学习团。虽然来访者的名称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由于想来考察的同行很多,但学校又不想因为接待来访而给教师们造成太多的压力,所以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但对于已经来校交流的兄弟学校,我们已经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经验双手奉上了。中国教育界一直在讲改革,十多年来也出了很多的理论,但课堂改革的实践却一直没能深入。很多人说我们学校比较大胆,真正将改革彻底地落实在了课堂上,将生态课堂和自主课堂呈现给了学生,我听了觉得很高兴。

《中国教师》:您最希望向到访的校长、教师们展示些什么?

陈华顺:我最想让来访的校长、教师们看看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高素质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让一些同行觉得“课堂看起来像假的”,但我要很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学生中70%是暂住户口,入学时基础并不是特别好,是我们的新课堂让他们在并不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磨炼的,而不是说今天有人来听课提前一天就能突击“排练”出来的。

《中国教师》:那您希望到访的校长、教师们离开福南小学后能带走什么?

陈华顺:我希望来访的同行们能带走我们改革的理念,毕竟理念才是关键。我们的“新方式、新课堂”强调的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对于方法而言,理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理念变了,才能转换出新的行为,产生新的效果。

《中国教师》:如果有学校也想要尝试新课堂改革,您会给它们什么建议呢?

陈华顺:“新方式、新课堂”探索至今,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来希望能让后来者少走些弯路。

第一,开始阶段适宜采用“试点”式和小范围的改革,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是先从四年级的语文学科开始的。选择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改革试验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主体意识也发展得较为完全了,能很快地适应改革。而选择语文学科则是因为我们学校的班主任大部分都由语文教师担任,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而且在班里也更有威信,实施起改革来相对容易些,出成绩也会快一些。如果在一开始就能找准作为试点的学科和学生群体,就能更快探索到符合学校推广改革的相关经验,从而提升改革的效率。在试点阶段成立工作室也是比较好的,专门负责改革设计、实施和经验提炼,刚开始工作室的成员可以比较少,这个队伍日后会自然壮大的。有的学校可能会觉得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对改革的影响很大,这个问题不可否认,所以在开始改革时最好先选一些年轻的教师来参与,然后再逐步让年长的教师也参与进来。

第二,改革后的课堂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后进生在任何课堂上都是存在的,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宏观把握,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要多关注后进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辅导和督促。新课堂其实也给了教师们更多关注后进生的机会,毕竟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忙着讲课就已经自顾不暇了,很难顾及全体学生,但在新课堂上教师把讲台还给了学生,自己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因材施教了。有的教师担心这样的新课堂会不会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后进的学生更落后,形成教育的“马太效应”。我要再一次负责任地说,不会,因为新课堂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的,不是“代表制”,后进生在台下必须参与讨论,上了讲台也是要发言的。实践证明,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后进生的成绩提高幅度会更大,而且能力也有所提升了。

第三,课堂热闹了,还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的模式变化了,但教学的质量不能降低。首先,我们从15周起就开始转入复习,采用目标管理法,每次课复习5课内容,教师们会提前把复习的目标分解到每周的复习课上,这样能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学生学得扎实。其次,教师要把握好“主导权”,对于那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不能轻易放权,要有策略地选择最高效的引导方式。如果由教师直接讲效果更好,那就应该采用,不能一味求新而事倍功半。中国教育扎实推进的那一面我们不能丢,虽然形式上可以灵活,但不意味着就放弃了扎实。再次,我们会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来安排课堂活动的时间,不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花同样的时间。说实话,教师可以用一两分钟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必要让学生们花十分钟去折腾。总之,“自主、扎实、灵活、高效”是我们的目标

第四,尽早与家长进行沟通,减少改革的负面压力。改革之初我们遭到了很多的负面评价,其中以家长的负面评价尤盛。虽说新事物的诞生总会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压力,但如果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将这些压力降到最小。让我给后继改革者建议的话,我会说,一定要在改革之初就通过诸如家长会这样的形式取得家长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比如要告诉家长们改革要怎么改,有什么益处,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家长们可以怎样配合改革等等。这样一来,家长们就能从不知道、不理解变得理解、接受、支持,能更主动地辅导孩子们的学习,使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更快地成熟起来。我们学校在一开始的时候接到了不少家长的投诉,这可能与我们当时没有及时地与家长们沟通有关,所以我建议后来者们能在一开始就注重家校间的联系,注重与家长的信息沟通,使家长能成为新课堂改革的助力而不是压力。

第五,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领导的艺术和适时的“强势”。管理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制度管理,一个就是做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是最聪明的方法。面对改革,必然存在一些教师不支持、不愿意参与的情况,作为公立学校又不能像私立学校那样采用开除、淘汰的方法,这时候,就是考验校长管理艺术的时候了。要说管理的艺术,没别的,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就是要用一切办法让教师们都参与进改革中来。你要相信,好的改革自己是有生命力的,一如新课堂改革,不仅学生的进步与提升会让教师们很有成就感,而且新型教学模式也直接减轻了教师们的讲课负担,教师们一旦踏上了改革之路,是很少有想回头的。坚定了这个观念后,校长在督促教师们“入门”时为保证教师们的参与而采用适当的“强势”也是未尝不可的。

第六,正确看待改革的磨合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磨合期、低潮期甚至反复期,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是花了两到四个月的时间才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思路、方法的,而学生们在最初的时候平均每科都要花半个多小时的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准备。但这都是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形成常态后,教师就没那么辛苦了,学生们的准备时间也会逐渐缩短,成绩也就回升了。我们学校的磨合期花了三四个月,付出了一些代价,但也收获了不错的经验,如果后继改革者能够借鉴我们的经验的话,相信磨合期还会进一步缩短。

《中国教师》:您如何评价福南小学“新方式、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陈华顺:“新方式、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完全成型,而且已经基本达到常态化,这是让我们倍感欣慰的。虽然我们因此也得到了很多赞誉和荣誉,但最让我们动容的还是这样一种评价,“在新课堂上,学生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游戏,他们是真正喜欢这个课堂的,也一定能学好这门课”,这也是我们的希望。

顶层设计,追寻美好

――专访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校长唐文红

《中国教师》:当初被任命为天成学校校长时,您面对着怎样的情况?

唐文红:天成学校建校只有一年多时间。2010年7月15日,当我被任命为天成学校――一所新办学校的校长时,面对的是尚未完全竣工、尘土飞扬的校园,面对的是外来务工子弟占80%以上的薄弱生源,面对的是学校地处“名校林立”的夹缝境地,面对的是深港一体化后社会变革对教育的需求……如若仍按常规出牌,摸着石头过河,也许能“生存”,但很难优秀。

《中国教师》:新校长、新学校、新需求,如何实现新发展?

唐文红: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通过“顶层设计”来实施美好教育,引领学校卓越发展。面对一所学校,尤其是要新建一所学校的时候,必须从顶层进行设计,让设计理念一以贯之。东添一点西添一点地求得形式上的丰富并不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良策,唯有从系统的教育思想出发去布置环境、构架课程、打造师资队伍、设计制度体系、开展各项活动,才能打造出浑然天成的校园文化。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比作一座“金字塔”,处在塔尖的一定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这是打造校园文化的一条主线,也是设计课程、开展活动的一个核心。在我们天成,这个核心就是“美好教育”,就是“本真、向善、唯美”,这既是天成人的诗意追求,也是这所新生学校的立校之魂。

《中国教师》:教育本来就有追求美好的内涵,天成学校的“美好教育”创新之处何在?

唐文红:我想说虽然大家都在倡导教育的本真、向善、唯美,但鲜有人能像我们学校这样能将它们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来提,我们不仅提出了“美好教育”的概念,而且还进行了一个从环境、主体到内容的全方位的建设与推进。比如我们要打造一个美好的教育空间,营造充满花香味、书香味和人情味的“三味”校园;我们要培养会智慧学习、会友好相处、会优雅生活的“三会”学生与有高远志向、有博雅情怀、有创造智慧的“三有”教师,构建美好主体;我们还要从管理、课程、德育着手设计美好的教育内容,如我们高引领、高关怀、高参与、高绩效的“四高”管理,生本、生动、生活、生成的“四生”课程,以及爱心德育、自主修德、体验悟德、文化润德的“四维”德育。

当然,天成学校成立至今时间尚短,还会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对照我们办学之初的种种情况,顶层设计的办学思路已让我们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发展。想当初,由于地处龙岗中心城的边缘地段,生源丝毫不占优势。在2010年建校之初,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龙岗区所有公办初中里,平均分倒数第二,优秀率倒数第一,优良率倒数第二。但现在,我们的成绩已上升到全区24所公办初中的中等段位,学生在各类竞赛和大型活动中频频获奖,整体风貌由活泼、自信取代了之前的粗俗、自卑,这让我对于“美好教育”更有信心了。

《中国教师》:“美好教育”的可复制性强不强?

唐文红:我想说,要复制一模一样的“美好教育”很难,因为新教育理念的贯彻难易是与学校本身的历史积淀深厚程度相关的。如果是一所老学校,你就不可能将历史积淀下来的理念、传统都推倒重来,但新学校就比较容易做到一切从头开始。此外,打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还与校长对教育的理解、与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学校教师的整体状况有关,如我们学校年轻女教师偏多,我们就可以打造略微淡雅、柔美一些的校园环境。总之,校园文化的打造一定要跟这个学校的人文氛围、教育哲学、教育实践息息相关,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但话说回来,天成人对教育的理想、情怀,包括在管理学校上的一些策略,尤其是在办一所新学校时通过顶层设计来引领学校发展的这样一种模式,希望能够给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新办校带来启发。

《中国教师》:对于一些新建校的校长,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唐文红:将“美好”理念贯穿至教育空间、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中就是我们天成打造“美好教育”的“门道”。要建一所新学校,校长必须要先备好课,要想清楚:我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怎么来办这个学校?教育是什么?为了什么?办成什么样?作为一个校长,在思考这类根本性的教育哲学问题上花再多的时间都不是浪费,当你把这些问题理出一个思绪来了,你的决策就有“魂”了,这时再把这些理念传播出去,就很容易感染大家、形成共识。我所期待建成的学校就是天成这样,不管外面再怎么污浊、社会再怎么浮躁,你一进到学校,就能进入一片精神的高地,能够获得宁静、纯洁、圣洁的感觉。教育要能陶冶人的性情和灵魂,让人脱俗,让人变得崇高,并能够为个体的美好人生奠基。

总而言之,我最想给我们教育同行提个醒,打造校园景观、设置课程、确立制度等都只是一种物化过程,物化的东西一定要有“魂”,否则它们就只是零散的摆设。说到底,教育中人应该有一种宗教般的圣洁情怀和理想追求,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校长,教育情怀是根源,在此基础上,智慧和思想才能拔节开花。

比教育“果实”更重要的是那些思想“土壤”

――专访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刘建平

《中国教师》:您在2011年4月份的时候与我刊记者就“五个一”拓展型课程进行了深入交流,当时的报道引发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今天您想跟大家分享些什么?

刘建平:不管是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杂志还是今天亲自到校考察观摩,相信很多教育同行对于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的理念及具体操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所以借此机会我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催生”这样办学亮点的管理思想。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土壤”,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探新,也不可能收获如此多的赞誉。

首先我要说,现代教育呼唤品牌学校,而要打造品牌学校,就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当做学校的根本诉求;把教师的成长当做学校的希望所在;把办学的方向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简单说来,就是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的发展线。在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无论是整洁雅致的校园、缤纷的班级文化活动还是我们有些“较真”的素质教育,都是我们“用文化来涵养品性,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思路的体现。如果说“用文化涵养品性”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前提,那么,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战略。总而言之,要打响学校品牌,首先就要体现一种服务精神。品牌来自于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来自于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学校品牌的最终确立不是靠行政命令的授予,而是靠社会的首肯和群众的认同。

其次,“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指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把握教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及教学关系民主化,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注重内容的体验性和环境的开放性,同时也注重过程的探索性就成了应有的题中之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育,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其实也是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支撑。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志向高远、激情满怀,要以成熟的生命呵护成长中的生命,以睿智的心灵润泽稚嫩的心灵。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宽容孩子的过失、欣赏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任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期间,我一直努力用生态学的思路来看教育、办教育,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空间,每一种学习都能享受成长的愉悦。教育事业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教育工作者能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步体验到一种成长的艰辛与欢乐。能与学生和课程一同成长是我们的殊荣。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切无非是我们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落实到了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成果,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在逛了校园,观摩了“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感受了校园文化后能够了解支撑我们做出这些的原初动力。

当然,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还是一所正在成长中的学校,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遗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管后路还有多曲折、多遥远、多艰难,我们都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因为航向已经确定,只要不轻言放弃,相信教育理想终将成真。

《中国教师》:感谢您的分享!

上一篇:叶子的故事 下一篇:利用“小时间”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