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范文

时间:2023-12-02 10:28:52

弟子规全文篇1

礼仪是一个人修养乃至一个国家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身居礼仪之邦,应待人以礼。为加强学校文明礼仪建设,促进师生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促进“和谐、文明”校风的形成,特制订《锦湖实验小学“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礼仪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依据,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先学做人,再做学问”为教育理念,以学习落实《弟子规》为具体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和实践《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力求知行合一,使广大师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知礼明行,提升素质。

二、功能与意义

《弟子规》所倡导的伦理道理理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教育思想仍适应当今时代的教育需要。

1、《弟子规》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承传;

2、《弟子规》是古代社会学童行为的规范;

3、《弟子规》是现代社会做人的准则;

5、《弟子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4、《弟子规》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纲领。

三、总体思路

以“人人都是礼仪之人”为发展目标,以开展“三礼”教育为整个活动的重点,倡议并引导全体师生做“有礼貌、知礼节、懂礼义”的“三礼师生”。

所谓“礼貌”是指人与人交往之中应有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互相交往之中应该遵循的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和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循的仪式;“礼义”是指崇礼行义、廉洁知耻的道德准则,包括孝亲尊师、宽容友爱、诚实守信,坚持正义、廉洁公正、知荣知耻(如“八荣八耻”)等自觉行为。讲“三礼”,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学校大队部号召大家争做“三礼”教师和“三礼”学生。

四、具体任务:

(一)教职员工方面

1、全员普及《弟子规》,通过观看宣传讲解《弟子规》视频、读写背《弟子规》,从思想深处领会《弟子规》精髓。

(1)每位教职员工人手一本《弟子规》,认真研读,(尽量会背诵),

(2)学校党支部负责对教师进行《弟子规》考查,并记录成绩,与年度考核、相关的评优挂钩。

(3)结合实际写出心得或反思。

(4)设立“弟子规讲堂”,通过视频或由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弟子规”系列讲座。

(5)在学校网站开设《我学弟子规》栏目,引导广大教师及时交流学习心得。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园内及各办公室、各教室作好环境布置,有关《弟子规》的宣传材料上墙。工会适时举行教工活动,如书法、演讲、演出、比赛等,汇报《弟子规》学习成果。

3、制定教工文明用语和文明教态规范,待人接物要使用文明用语,讲求文明礼貌。教师要体现文明教态,将《弟子规》学习成果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言行举止之中。

4、每学年举行一次学习《弟子规》优秀教师和班级心得体会交流分享大会,汇报学习成果,评选“礼仪标兵”。

(二)学生方面

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内容,从师生互相问好、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从十月开始,全校同学利用早、中(上课预备时间)、晚背诵《弟子规》,由少先队、德育处负责检查背诵情况,力争在12月底全体通过检查。

2、从孝亲尊师入手,设立礼仪教育目标。

3、加强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检查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礼仪标兵,大会表彰奖励。

4、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统一布置教室、食堂、宿舍,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气息。

5、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弟子规课堂》,在班会、思品课上通过讲故事、表演、看录像等形式理解弟子规内容,明确礼仪规范。

6、全体学生学唱《感恩的心》等“弟子规”系列歌曲。

(三)家长方面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舞台上一个广大的空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补充,让家长学习掌握礼仪规范,促使家长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提高家长科学育子的水平和质量,是工作的重点。

1、实现家长自治,重设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

2、建立“家本课程”。

(1)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建议家长与孩子同背弟子规,并在三个月内通过孩子的检查。

(2)设立“家庭礼仪手册”,内容以讲解文明礼仪规范、记录家长和学生言行、学习心得为主。(内设小练习,如:给长辈夹菜等)

3、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学年评选一次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弟子规好家长”,并组织经验交流。

4、开好家长培训课程。为确保家长学校教师的授课质量,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家长学校的教师可由校领导、学校教师、社会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有教子经验的家长担任。向家长介绍有关文明礼仪知识,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

五、落实要求:

1、全体教职员工必须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师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是事关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事。全体教工都要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切不可懈怠。

2、三位一体,齐头并进。学弟子规,做文明人教育涉及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这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全面普及,家长全力配合。这三方面工作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3、礼仪教育从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做起,落实到建设文明和谐年级、文明和谐班级、文明和谐办公室。

4、模范践行《弟子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骨干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要以身作则,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包括使用文明用语,文明举止、不在教室、走廊、会场吸烟等,为广大教职员工作出表率。

5、培养典型,总结经验。落实《弟子规》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素养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培养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将落实《弟子规》全面推向高潮。

弟子规全文篇2

摘 要:主要阐述初中生在校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加强其养成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力争通过家校结合进一步促进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弟子规;初中学生;作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养成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初中学校虽然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课等,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忽视“做人”的教育,导致目前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针对这一矛盾,开展经典文化《弟子规》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初中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促进初中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还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活动内容第一项就是“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必须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文化教育,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引导初中生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使其浸润其中,汲取丰富内涵,是与当代养成习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初中生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完美人生奠定基础,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促进初中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1.传承国学精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弟子规》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弟子,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践行《弟子规》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办特色学校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学习《弟子规》,因其内容生动丰富,言语流畅,三字一句,二句一韵,读诵时朗朗上口,因此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喜爱。学生品味与传承文化的同时,可帮助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将“为学”与“为人”落实在生活中,从而促进中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同时,有利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教师、家长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素质会得以提高,共同受益,并形成本学校自身办学的特色。

3.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升华

初中生对一切事物都非常渴望,好奇心很强,但自控能力却相对较为薄弱,且自我意识又很强,往往不愿接受批评,逆反心理较强,而经典文化《弟子规》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其阐述的道理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其中的字句能较好地理解渗透,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美德,可使学生自己去品味做人的道理,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学习《弟子规》既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文学的拓展和延伸,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学校班主任对于班集体的管理

目前,我校是大班教学制,每班的学生都较多,尤其七年级平均每班的人数达到了62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参差不齐,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统一要求,制订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标准。而《弟子规》作为德育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活过程中融会贯通《弟子规》的精髓,逐步做到自我s束,逐渐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荣誉感且富含内聚力的精神共同体,打造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的细化、延伸和补充,以《弟子规》为准则改进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融视、听、说于一体,调动多种感官来接受学习《弟子规》,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弟子规》的精髓,争做当代好少年,促进初中生的养成习惯教育。而且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虽然《弟子规》对当代初中生的养成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但《弟子规》中有些做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以适当进行改编或创编,使其更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并通过倡导使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弟子规》,弥补家庭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欠缺。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郭向荣.弟子规对家庭教育失衡孩子的教育意义[J].成才之路,2010(22).

弟子规全文篇3

一个民歌手,以一已之力,如此劳师动众,做了一件看似偏离通常的主旋律轨道的音乐工程,动机何在?刘一祯说,这不仅是一次音乐风格上的跨界尝试,更是由已及人,想要唤回自己极为珍视却濒临流失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首先是要唤回传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弟子规》分为5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早已成为世人在教育后代成人行事的基础训诫准则。只是时过境迁,这些流传经年的美德大有流失严重之势,很多当代的青少年甚至根本不知它为何物。

包括刘一祯自己,在小的时候也不知道《弟子规》为何物,直到3年前跟环球唱片的一位老师讨论自己的唱片规划时,闲聊中说起当今的社会现象,提到了《弟子规》,刘一祯这才如获至宝,经过上网查阅,深感这是一个大好且必需的东西,便有了将它唱出来的想法。“最初是准备拿出来概括性地写一首歌,但写了半天发现根本没法概括,就决定将它全拿出来,干脆做成整本专辑,写成了8段,这个意义远大于一首歌。”专辑《弟子规》以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总叙”开始,然后依序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内容谱成曲,最后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弟子规的现代精神意义加以总结,请浮克作成一首新曲,作为全碟的尾声。

做这样的事情是需要狠下一番决心的,“因为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如果不坚持的话,也就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刘一祯花了3年时间,跟负责作曲的浮克沟通音乐的风格走向定位,并把9首歌全部拍成了MV,接下来,她还要全力投入到《弟子规》的推广活动中。

刘一祯说,工程如此浩大,原因是自己真的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一向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孝道”美德的刘一祯,从小在湖南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自小就懂得帮家里扫地洗碗分担家务,冬天时会主动为爷爷奶奶暖被窝,这些对她来说天经地义很平常的事情,对当今大多数85后出生的孩子们来说,却成了稀罕事。“我觉得现在弟子规是极其稀缺的,是值得推广而且是需要大力推广的。我希望我们后一辈、再后一辈,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不要丢失,否则就没有和谐可言。”

要以流行的方式推广传统

值得关注的是,本属于民族声乐范畴的刘一祯,在制作这张体现国学精神的《弟子规》时,却请来了流行音乐人浮克担任了全部歌曲的作曲和制作工作。为什么会是浮克?刘一祯说,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的首次合作了,之前刘一祯曾有一张湖南戏歌的专辑《美女拦江》,就是浮克帮她做的。那次合作给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刘一祯说,虽然专业学的是民族唱法,但自己本身就对通俗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兴趣,近年来也多次尝试以通俗的方法唱民歌,甚至直接翻唱通俗歌曲,而浮克本身就十分偏好在流行乐与民族民间音乐间寻找共融和升华的空间。这次有了《弟子规》的构想后,刘一祯就与浮克沟通关于专辑的风格走向和定位,“一定要国际化,因为这种国学的东西一定要让人人都觉得好,要给人雅俗共赏的感觉。”

《弟子规》专辑走融合路线,但基本上是以国际化的音乐形式为主,“而且唱腔也是用恩雅那种国际化的唱腔,比较柔和,民族感觉的东西都尽量剔除,因为很多东西它本来就是民族瑰宝,如果你再用民族的唱法去唱,就会让人感觉跟不上时代潮流,就落伍了。”刘一祯的考虑是,如果你仍然保持原汁原味的话,它就只是一个古董式的经典范本,只是那些少数有兴趣的人会找来听听,但如果是用现在的方法来唱,也许会让更多习惯于现代唱腔的人愿意听,然后再从中了解传统文化,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推广和普及的作用。

弟子规全文篇4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入则孝: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出则悌: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弟子规全文篇5

关键词:弟子规;意蕴;解读

一、何谓《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演变而成的一部书,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待人接物、求学、工作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代乾隆时,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各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部门提升管理、打造凝聚力与执行力及赋予责任感和诚信度,不可多得的范本。

二、释“弟子”与“规”

(1)何谓“弟子”?1999版《辞海》解释为:“①古代泛指为人弟与为子的人。②泛指年青人。③学生。”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徒弟。”2009年第4版 《硬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①年轻人。②学生,门徒。”张建云编著《解读弟子规》中,把“弟子”的概念引伸了。书中认为处人之下者“弟子”,如在家里,子女是弟子;在学校,学生是弟子;在公司,员工是弟子……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弟子”,都应该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能干大事干大事,干不了大事干小事,干不了小事不干事,绝对不能干坏事。能帮大忙帮大忙,帮不了大忙帮小忙,帮不了小忙不帮忙,绝对不能帮倒忙。

对“孝”而言,“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所有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弟子”如何行孝?对子女而言,要孝敬父母;对学生而言,要“孝敬”老师;对下属而言,要“孝敬”领导;对政府领导而言,要“孝敬”百姓;对公司而言,要“孝敬”客户;对公民而言,要“孝敬”祖国。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需孝”,以孝敬之心,对待所有有恩于我们的人。

我们做为身份不同的“弟子”,如果我们都按《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言行,构建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2)何谓“规”?繁体为“”,篆文作“ ”。《说文・夫部》:“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秦代以前,衡量一个男子是否已经成年,不以年龄而以身高为准,秦代八尺、汉代七尺,相当于二十岁。当时官府征集兵员或民工时,不用尺量身高,以一个成年人的高度,约今天五市尺,1.7米左右,作为统一规格,被征者站在那里,公差用眼晴一看,便知合不合规格,故规字从见,夫会意,义是规格,即“有法度”。

而“规”的释义应是“夫”,为大丈夫,以“见”,“大丈夫”为规的标准。

那又何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即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若要重用某个人,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即:士人穷困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这道。穷困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人在困境中对良心和道义的坚守,对孟子来讲这是人生的底线。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无论天下有道还是无道,都是值得提倡的。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我能透彻了解别人的话语,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最早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就会产生一种至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鼓舞人为实现道义而勇往直前。浩之气不同于匹夫之勇,它是由道德修养产生的,并要用道德修养去保有它、加强它。养浩然之气不能闻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养。它积累至极,可以“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并不神秘,它实际上是由道德修养而产生的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浩然之气千百年来成了鼓舞志士仁人不畏艰险,不怕死亡,决意行道的精神力量。

浩然之气在宋明理学中得到特别发挥。宋明理学家推尊孟子,养浩然之气被当作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培养浩然之气,我们需要为道义勇往直前,我们需要在各种非正义面前理直气壮,为正义而斗争。这种精神的力量在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正义道义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则是随意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的。“浩然之气”孟子解释为: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能做到以上孟子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就是“大丈夫”了。

三、《弟子规》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弟子规》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说的是《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教诲“弟子”的一本书。我们不要抱着敌视的眼光来审视圣人的教诲,不要认为当时的圣人之言就是今天的陈词滥调。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有超越世俗的眼光,有高屋建瓴的姿态,可以超然物外地达观地解读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多读些圣人之言以启迪新智,净化心灵,唯有如此,才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与人和谐且于己方便,以此建设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

《论语》仅一万五千多字,影响中国2000多年。由《论语》演变而来的《弟子规》仅1080个字,也影响中国几百年了,而且生命力旺盛,必将长期影响下去。所谓“理论”就是有理才有论,理是主体,论是辅助。《论语》和《弟子规》有的是哲理,有的是道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至理,论也论得清楚明白,这当然能流芳百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就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其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读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或在社会上加以普遍推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

第二、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这些教诲是超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地各业、男女老少。所以,《弟子规》有超强的生命力。

第三,从《弟子规》所蕴涵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其内容为七部分,次序分别为入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其中,孝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讲的是德育,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这就必须首先要学好的。只有在这几方面学好了,进一步“有余力,则学文”。这里讲的“学文”就是智育,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是德育为先,智育次之,是符合人类进化之道的。德育为先是本;智育为后是末,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如果颠倒了这个本末关系,那就只能把人类的进化引向邪路。《三字经》上的“首孝弟(悌),次见闻”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难怪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第四,《弟子规》上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弟(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说的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兄弟是培养道德的延伸,信用是培养道德的深度,忠诚是培养道德延伸。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少年犯罪年龄下降,夫妻关系失调,父子关系失教均与孝有关。现在的孩子变得不孝,原因之一是,在这个拼爹的时代,他不思养育之恩,想的是你没有本事就不该生我,害我输在起跑线上,永远赶不上人家。

第五,《弟子规》和《三字经》是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但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于规矩。这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还可以这么说,如果说《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的是“文明”。

第六,《弟子规》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集中了中国文化的大成,是伦理道德大全。只要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实践《弟子规》,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儒家的启蒙经典《弟子规》,可以说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伦理道德大全,也是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蕴含的教育智慧是无穷的。《弟子规》适合每一个人学习、力行,更适合用来在家中、学校中教育孩子,是人格养成的最好读本。所谓“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父母在读《弟子规》后,如果按书中所写的方法去做,就能最大限度地改造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从而更能轻松地成就自己的孩子,而让教育孩子这件事变得简单轻松。

在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人格修养的优秀启蒙读物,并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被广泛地在学校、企业等各个部门推广,被称为“做人之法”。

作者简介:

李翠华(1959~),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人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资助项目“基于孝文化传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015BZXX003)(批准单位: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弟子规全文篇6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说出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中的精髓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学习《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蔡礼旭老师说过:“《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要将弟子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首先让学生明白《弟子规》的内容,其次教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内容,真正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内容,并将从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1.开展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晨读和放学路队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独立和集体诵读原文,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步能脱口背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加深刻,长久地保留在学生脑海中。

2.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通过班会课、思品课时间把《弟子规》中的每一部分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比较难解的字义和整篇、整段含义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让全班学生对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一对比,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并找准方向共同努力,教师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

二、践行《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要着重挖掘其中“孝亲尊师”“诚信”等要素,重点强调知行统一。

1.尝试感恩教育

紧扣《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典故,以故事会的形式感化教育学生,召开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2.实践诚实守信

“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听从父母的教诲,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生在家尊老爱幼、体贴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师爱友、热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干净,衣着整洁大方,饮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让学生知道古人早就总结了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站、行走及跑要养成好的习惯,时刻提醒和积极注意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势。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践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读物。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祈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弟子规全文篇7

关键词:《弟子规》;班主任;管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弟子规》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必要性

《弟子规》包含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它可以用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1.《弟子规》适合小学生自身特点。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小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但是缺乏社会经验,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

2.《弟子规》浅显易懂,小学生容易理解。三字一句,押韵顺口,言简意赅,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形式阐述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标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读得懂,也爱读,是值得小学生反复诵读理解的经典材料。

3.《弟子规》包容万象,辐射了小学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弟子规》所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弟子规》在班主任管理中的细化和内化

1.借助《弟子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用《弟子规》聚人心,促活力,公平地处理矛盾,使同学之间的矛盾随时化解,感染每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弟子规》告诉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也是评价人伦和谐的重要标准。千百年来,团结友爱作为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被蒸干”“根根筷子只有绑在一起才坚不可摧”“众人划桨开大船”,学生最终明白: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不会落后,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来践行《弟子规》的要求,真正把《弟子规》落到实处,相信会对小学优秀班集体的构建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2.对学生在校行为和在家行为进行量化。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对尊长 勿见能”

在班内考核负责学习、纪律、卫生,公物等任务都责任到人,使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加强家校沟通,及时总结学生在家中的表现,通过对学生的量化评比,小组竞争,不断地潜移默化,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我要做”、“我要做得更好”。长此以往,班风会更正,学风会更浓。

3.用《弟子规》开展序列主题教育活动。

借助班会这个平台,学习《弟子规》有关的内容及相关德育故事,进行系统地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就会在这一个个小故事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领会弟子规的深刻内涵。

我们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为人要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帮扶恩,救助恩,父母恩,师长恩,同学恩等。我们还开展了励志教育活动。“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励志品质。以“励志”为基础,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励志教育之“励”,主要意思是勉励、激励,是激发和唤醒。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励志教育不以成绩为唯一,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善于发掘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给以肯定,给以激励和鼓舞,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弟子规全文篇8

《弟子规》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一种道德品质的规范;同时也是一个让大家去身体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它不是拿来要求他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践行来引导、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目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弟子规的观后感,请您阅读。

弟子规的观后感1最近读完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是迄今为止我读的最慢最细的一本书,一遍读下来也只能算囫囵吞枣,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内涵是一时无法全部掌握,总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内涵就不一样。

这本书是当今社会现实与古人智慧的融合,也可以说是今人对古人思想的一种延续,哪怕是初懂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行为准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为人处世,如何去工作和学习。

首先是“入则孝”,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和亲人的顺从和恭敬,首先是在礼节上体现,更是要真心去了解父母和亲人的诉求,并贯穿到行动中来。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衣着穿戴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与职场礼仪是相通的;戒骄戒躁,做到谨言慎行,自觉接受社会规则和道德的约束。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爱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实事求是的一种体现,人无信而不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

“泛爱众”这一章重点讲述了儒家“仁”的主题,那就是对待一切大众应该平等关爱,对待穷人不歧视,对待富人不巴结及怎样礼尚往来。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及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爱天下的芸芸众生。从小处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这个“仁”延伸出来那就是除了爱家人老师朋友,还要爱人民,爱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学文”在以上应该尽自己本分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给我们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藏书的陈列等等。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的观后感2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如有人。”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勿触掕。”“事勿忙。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细讲弟子规》真的是一本好书,“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后记:在此,特别感谢丁老师。其实,一年前就接触到《细讲弟子规》,但从来都只是随手翻翻。如果不是您的这项“家长作业”,我也不会像这个暑假对这本《细讲弟子规》认真读,用心品,还边读边做笔记,(因为忘的太快,不做笔记根本就记不住。)希望记下圣人的古语、原语,能随时都可以有出处地教育孩子。真的是受益匪浅。再次感谢丁老师!

弟子规的观后感3一直感觉传统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宝库,丰富且深邃。而今看了《弟子规》的光盘后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道德。成为一个有德人的必须外在上,能够获得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内在看,可以收到得到心灵的安宁。即:外德于人,内德于己。。这一幕持久的执着,让我止不住地品味生命,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坦荡。

学习传统文化,学会快乐地生活,做胸怀坦荡的人,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对待功利,对待追求,淡泊致远,心底无私,构造幸福人生。看了弟子规的盘后,对我感处挺深的有两个地方,一是人与自然方面。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呢?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更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请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还有一方面对我感处挺深的就是孝顺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基础。人要学会孝顺,学会了孝顺,便学会了爱自己和爱他人。孝顺的人,他是绝对可以和周边的人和洽相处的。而一个不会孝顺的人,他必常与人合不来,因为一个连自己的尊长都不知道爱的人,你叫他如何去爱他人?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安全的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一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到底我们该怎样孝顺父母呢?在生活上,物质的需求已不成问题,主要是精神上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忙或者是个人的原因而忽略了父母,在外打拼的同时,不要忘记家中的父母。回报父母,其实很简单:平时多打电话问候一下,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感到后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没有去做的意义了。因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尽力去做。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让自己无愧于心。要知道:我们过得幸福,父母才会快乐。

入则孝,出则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父母子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弟子规的观后感4在国庆假期里,妈妈没有带我外出旅游,而是让我在家观看了钱文忠老师的《弟子规》讲座。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他的讲座内容,而是他那对儿会动的八字眉,他那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乖乖地坐在了电视机前,认真的从头听起来。

在小时候我背过《弟子规》,但几乎都忘记了,也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听钱文忠老师一讲,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与余力学文。《弟子规》里关于孝的部分,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晋朝的王祥对自已并不是很慈祥继母,都非常孝敬。在冬天里,继母时常想吃鲤鱼,王祥竟然赤身卧在冰上去找鱼,这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则故事使我懂得了:孝不是交易,是无条件的,孝也是人的根本。

我想到:对于我的亲生父母,我该怎样孝敬他们呢?我现在还小,无法用大量的体力劳动和外出挣钱孝敬父母,但能在细微之处做点事。以前周末回家,我会偶尔在早上起床后,给妈妈倒杯凉白开,以后我要坚持这个习惯;父母挣钱很辛苦,以后,当我花爸爸妈妈钱,正要买东西的时候,应该好好想想,有没有这个必要,能不能节约一下,对于父母给我买的东西,要爱惜使用。我想这也是孝吧!

当我听到:缓揭帘,勿有声,这句话时,我突然回忆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我去数学金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一个箭步,顺手将门一带而过,门‘咣’的一声巨响,关上了,把屋里的老师们都吓了一跳,妈妈正好在现场,立马说我:“门应该轻轻关上,你这样做,显得你很没有教养,对老师很不尊重。”我当时挺不服气的,还叽哩哇啦解释了一通。现在想想,觉的很不好意思。

听钱文忠老师讲《弟子规》,我的心能放的很平静,边听边想到以前做过的很多事情是否正确,如果错了,应该按《弟子规》中哪点去改才对。既然《弟子规》可以给我明白那么多宝贵的道理,那我就要经常学习它,将它运用在我的实际生活中。

弟子规的观后感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深入学习,不知其深浅,我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浅薄,慢慢地发现贪大不精。此时,我明白了“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的真正道理,也坚定了我用《弟子规》去规范孩子与我的行为,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现在的孩子,迷茫、无聊、空虚,没有目标。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没有寄托的心灵是不可能安稳和充实。为孩子找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什么样的心灵家园,给孩子和自己的心灵浇什么样的养分,就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机床和养分,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构建孩子心灵的家园,应以“孝”的培育为本?让孩子的心灵归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园里健康成长。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规》和《孝经》。中华传统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规》和孝经》是孩子养正的最好读本。孩子学《弟子规》时,要一门专入地去修习。从背诵、抄写、讲解、力行、分享这几步去专心学习,诚心念,常说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养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时,这些善念就会提醒你,使你时时警惕自己不去做坏事,长此以往,善行多了,恶行少了,心灵就干净了。《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长期去学习《弟子规》,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别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里向别人看齐。让我们的心灵家园拥有更多健康、积极的精神。

二、学习《弟子规》要放宽心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心态。心怀诚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宽了,才能容下《弟子规》的一切。不要还没有打开《弟子规》,没有了解和深入体会《弟子规》就带着分别心去对待《弟子规》怀疑它,带着有色的眼光去评判它,你怎么能深入体会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华,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见,心态很重要,把心态方正,不偏不倚,认真学习,心有怀疑,随时记录,找名人名师求解,以求得到正确的意义,真正学好学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学好《弟子规》,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规》时,要能克服障碍,坚持正确的事情。有时,我在推行《弟子规》时会听到家长怀疑的声音,说“《弟子规》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没有个性了,哪来的创造力,整个人的竞争意识都没了,将来在社会上怎么生存?”等等疑问,其实,所有的这些疑问只是家长没有深入了解《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深入学习《弟子规》,你就不会有这些疑问了。其实,《弟子规》就是一部行经,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别无他意,比如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就是在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习惯,比如说:丧三年,常悲咽。“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心培养,先人虽然不在,但我们应缅怀先人的恩德。你连祖先都不感念,你说你有爱心,那不是骗人的吗?所以说,没有领悟其真谛和精髓,那就先学,再有取舍不迟。《弟子规》不是把孩子的个性没有了,而是把孩子的个性加以整饰,然后孩子不那么贪心,不那么情绪化,不那么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诚意,正心,修身,家齐,进而天下平,这种内涵的个性比张扬个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规》中的核心”孝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打开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开了。一个人不“孝顺”自己的亲人而“孝顺”别人,那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下,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你还能说自己有爱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孝心一开,感恩心,恭敬心就开,感恩心一开爱心就开了,爱心一开,仁义道德都能得到践行。并念念想着去利益别人,把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上一篇: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范文 下一篇:助学金申请理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