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范文

时间:2023-03-21 07:02:34

弟子规范文第1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一直以来,《弟子规》都被誉为是入学儒家典籍的基础,是孔子关于如何规范人性教育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劝诫人们如何弃恶从善、成就圣贤的经典解读。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由于《弟子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髓,又易懂且便于落实,所以一些企业开始在公司内部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很难想象,当《弟子规》在被纳入民族企业文化建设之后,不仅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为民族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自信。

那么,从现代企业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全书仅1080字,列举113件日常生活小事的《弟子规》到底拥有怎样的管理魅力呢?

?笏 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

管理的核心是关于人的管理,企业管理也不例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秩序,这种秩序的维护靠的不是硬性强制措施,而是人的自我约束。

对于一个人来说,让他做到自我约束是很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做到,第一步便是从做到《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通篇都是在讲人的行为准则,虽然这些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最细微处进行规范,但恰恰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关键。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

当一个人在平日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弟子规》时,他同样能在企业中做到,企业管理也就变得很简单了。

?笏 孝悌与忠诚的建立

现代企业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员工频繁跳槽。这种现象在无形之中加重了企业的内部成本,因为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人才,但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的需要企业自己去发掘与培养,这个时间成本是相当高的。但是,当人才培养起来之后,还没给企业带来什么大的效益便被一些猎头公司看重,最终,这些被精心培养起来的人才只能为他人做嫁衣,从而导致了很多恶性竞争。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为了挖墙脚会不惜重金去挖另外企业的整个团队,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孝悌”与“忠诚”的缺失。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中国文化的根。《弟子规》以“孝”作为开章第一篇,也是以“孝”推而广之。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善待许许多多的人。

放在企业中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他才会忠于企业,忠于上司,学会了尊重父母、兄弟,处理好了家人的关系才会在企业尊重上司、同事,与他们和睦相处。先有了家庭伦理,才会有企业伦理。

所以,有了“孝”便会形成“忠”。忠诚是一种理念,是真诚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工作中才会忠于职守、尊重领导并与人为善。这样即便他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他也会先为企业着想。同样的,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把孝悌的风气带到他的企业当中,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就会很强。

?笏 切合现代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流行一种“5S管理法”,强调通过物品摆放有序,规范现场、现物,取用方便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种管理模式传入中国,被各大企业推行应用,效果良好。

反观我们的《弟子规》,其实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对这种制度作了精辟的解读,比如:“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等等。这些与5S管理思想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笏 培养企业应有的信誉

孟子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基石,也是古往经来的从商真理。《弟子规》中的“信”,就是讲做人应有的“诚”,这对培养企业的信誉,维护企业的口碑至关重要。

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古今中外,诚信得失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的安达信公司依靠诚信起家,也因失信而败家。南京冠生园因“陈馅儿事件”一朝失信,曾经名满天下的企业因此遭受重创。

弟子规范文第2篇

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和寻找有效的班级工作的切入点和方法。我忽然想起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长送给过我一本《弟子规》和几张相关的光盘,平日工作太忙,我还没顾得上认真看。利用周末时间,我把书和光盘都找出来,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这一读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弟子规》中既有为人子女的礼仪,还有为人弟子的规矩;不但有做人的道理,而且有求学的方法。这些不正是老师所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这不正是学生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吗?我决定在班里开展学习、诵读《弟子规》的活动。

熟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手中的《弟子规》小册子里面对每一句的内容都做了详尽的解释,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看,那么学习《弟子规》就有可能是走走过场,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决定在读报时间举办“班级讲坛”,让同学们仿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解读《弟子规》。但是由谁来讲,如何讲得让同学们既爱听又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和班委们一商量,孩子们一致同意由同学们“轮流坐庄”,这正合我意。同学们轮流讲不但能使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宣传委员把《弟子规》按照内容进行了划分,安排好每天要讲的语句。然后,进行“招标”,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预定将要解读的内容。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有一些担心的,因为毕竟初二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平时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都寥寥无几,会有人来“投标”吗?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招标”工作非常顺利,很快每天要讲的内容都有人“中标”了。但是毕竟《弟子规》的篇幅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走上讲台。于是,我们安排没有“中标”的同学负责搜集资料等辅助工作。

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把自己负责的《弟子规》的内容讲好、讲透、讲出自己的风格?经过一番讨论,我和同学们商定了“班级讲坛”的“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规定内容”有:提前在黑板的左侧书写出自己要讲语句;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讲解语句含义;讲述自己的理解。“自选内容”包括:引经据典、播放视频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诵读、学习,《弟子规》已成为我们班同学们约束自己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带领孩子们不断地落实、践行《弟子规》。我相信,这本蕴涵着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小册子一定会指导我们的孩子们成为有德行、讲礼仪、会相处、懂感恩、有智慧的人。

弟子规范文第3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悌、谨、信、爱、亲,文,这七点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要义,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父母想念儿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树叶就动一下,风不吹,树叶就不动。这样的描述透露出当代人对人伦关系的的忧心忡忡。难道我们不应该把对父母的敬与爱注入我们的整个生命,让它如流水般绵长?读《弟子规》,幸福人生从“孝”开始。

李安纲教授编写的、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弟子规》,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李教授不仅将原文加以注音,设“句解”阐释每条规矩的意义,每一篇后设“篇讲”论说全篇大义,还将三字规矩翻译成七句白话,几乎把每条规矩的出处都做了明确标注。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对初读这本书的读者十分有益。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人们知道《弟子规》是清朝人编著的,便以为书中都是满人的规矩。实际上,《弟子规》中几乎每一条规矩都源远流长,早自先秦的《易经》《论语》,近自清朝的《宋元学案》《传家宝》,所有的规矩都是数千年来老祖宗的经验。可以说,《弟子规》是颠扑不破的人生大智慧。

何为弟子?有人认为,“弟子”是相对于“师傅”而言,即“学生”这一社会角色,那么《弟子规》就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规矩,这种理解未免有些片面。也有人把“弟子”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认为“弟子”就是社会成员,《弟子规》就是人人须遵之规,这种说法对“弟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但却过于笼统。李安纲教授的《弟子规》不仅对“弟子”的概念做了深入分析,还阐明了“弟子”的社会关系,这是该书的突破点。李教授认为,“弟子”包含“为弟为子为弟子”三个概念,即弟弟、儿子和弟子,其中涵盖了弟弟跟哥哥、儿子跟父亲和弟子跟老师三种关系,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至少扮演着“弟弟”“儿子”或“弟子”中的一种角色。作为“弟子”,要时刻谨记老师的教导;作为“儿子”,要终生孝敬父母;作为“弟弟”,在家要爱戴兄长,到了社会要用悌道与四海的兄弟相处。因此,《弟子规》就是对社会中的我们的规劝和告诫,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李教授在解读《弟子规》时,谈古论今,不仅讲述了规矩的背景故事,还列举了发生在当下的事件加以解释,这是该书的创新点。“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孝敬父母应该做到的。该书不仅引用了“黄香扇枕温席”和“周文王给父亲请安”的故事,还讲述了现在社会一对经商的母子学习了《弟子规》,儿子为母亲洗脚的感人故事。这让我想起一则曾感动过无数人的公益广告:小男孩看着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每天为奶奶洗脚,也端来满满一盆水,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孝,出自天性,不是矫揉造作。

弟子规范文第4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时安排我到超市买东西,比如买酱油,我就明显的有抵触情绪,会很不耐烦地说:要买你自己买。”大人说:“如果没电脑,咋办?”我就顶嘴:“时代不同了,你们out了。”但如果听说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飞奔的野马一样,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撒欢儿而去。在路上就盘算着买这买那。到了超市两眼放绿光,我推着购物车穿梭在人群间,心里还盘算着哪种东西最好吃。父母为我大包小包的买,还问我够不够,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从来没为爸爸妈妈买过东西。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

三年级上学期学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为嫌麻烦就没打针。晚上,爸爸问我打疫苗没?我说打了。爸爸在我两个胳膊上找了好久,没看到针眼就问我:“你到底打针了没有?”我仍在撒谎,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顿。挨打时我还在想:不就是没打针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给我举实例、讲道理。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我还挺后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生命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事情。这个父母句4次重复父母,说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体肤、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力量,他(她)们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那么,我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孝是没有条件的。

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凉快。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东汉年间的黄香,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黄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让父亲去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凉快一些。这样父亲就能安然入睡了。

“卧冰求鲤”同样讲的是孝是没有条件的这个道理的。西晋时期的王祥,母亲早亡,他一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而继母总喜欢在父亲面前挑弄是非欺负王祥。所以,王祥从小也就失去了父爱。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祥仍然拼命满足继母的要求。有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结冰了,怎么办?于是王祥脱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回想自己平时跟妈妈说话时,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说:“妈,你快去给我倒杯水”、“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我用“您”来称呼父母了。学着用商量的、请求的语气和父母说话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父母总要问我昨晚是否睡好了,然后再送我去上学。而现在,我要学会问父母早上好、晚安。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学会了对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规》这个家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尊师爱幼、懂礼貌、讲规矩的好孩子、好学生。

弟子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说话,让他们了解口才也是一门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哲理。《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书中说,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严谨、讲究诚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教育学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开口说话,态度要诚恳,要讲信用,绝对不可以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也就是说,说过的话要算话,要说到做到,吉训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另外,为达目的花言巧语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其次,讲话要适可而止,不要口若悬河,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另外讲话要恰当在理,分清场合,实事求是,不可歪曲事实,否则,后患无穷。不说尖酸刻薄、下流污秽的言语,做到有礼有节。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时刻牢记在心。另外,办不到的事或不适宜的事儿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不经考虑,允诺了别人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没有亲眼见到的或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出去。

最后,讲话要稳重舒缓,咬字吐词要清楚,态度要诚恳,不可以讲得太快,容易引起对方误会,讲得含糊不清,有时也会误了事。还有教育学生不说别人闲话,更不和别人一起说长道短。在别人当面说自己的过失时不要发怒生气,听见恭维的话就感到不安,听见别人的指责反而高兴,这样良师益友就会渐渐接近自己。有时教师的身传比言教更重要,我们教育学生友善的语言可以建立起美好的友谊,而我们偶尔说出的激烈的言辞则可以无情地伤害学生的感情。实践证明:一个在学习方面表现良好而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要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能更快地学会东西。这个事实说明,我们采取批评的方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相反,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勤说过:“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批评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激烈的言辞、讽刺、挖苦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同时,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伤害一个人自尊心,并激起他的反抗,而批评所引起的嫉恨会令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会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所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我们培养学生的同时,要多对他们的自尊心进行关注,所以有机会别忘了用真诚的话语去赞赏学生,这是生活中最美的插曲,因为那些温暖的话语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美国哲学家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就是“显要感”,也就是表现欲,这种表现欲有时也通过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我们的班长,自称“凯撒”,当教到“chife”(长官)这个单词时,他突然大声说“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班的“chife”,这个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和显要感。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语言把握学生的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说话。其次,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口才的培养。另外,培养学生的口才与说话技巧,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口才和说话技巧,用自己的魅力口才去征服学生。我们要教育学生说话不但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把握说话的技巧,语调语速,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明确的目的。善于言谈的人,可以借助自己口才的优势赢得领导的器重,同事的钦佩,可以为广交朋友,拓宽事业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遇。而拙于言谈的人,往往抓不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因而抱憾终生。所以,现代社会的种种机遇,要造你的口才来开拓;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成功,要靠你的口才来促成。

培养学生的口才,关键在于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下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心理开设区域、坦诚、敢于和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不要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暴露,并通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很善于说话却不敢说话。只有既敢说话又善于说话,才会锦上添花,产生良好的口才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表现,当面对很多人上台讲话时,就觉得很紧张害怕,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精力不集中,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要想泰然自若地依照逻辑次序侃侃而谈,必须找出胆怯的根源,克服心理障碍。当众说话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你不确定听众的反应,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抓住每一次当众讲话的机会,积极参加演讲,当学生发现演讲成功的快乐后,就会发现当众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试试豁出去的心理,那样会让学生更自信,通常人们在讲话之前,都会顾虑重重,这种状态很可能在开讲前便抹杀了信心,所以开始讲话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力集中精神听听别的讲话者在说什么转移注意力,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够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的,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第一次”。大不了豁出去了的想法会你的心态更淡定,讲话会更自如。

弟子规范文第6篇

因此,在幼儿时期,让幼儿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弟子规》,将《弟子规》中的思想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呢?将《弟子规》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与生活相融合,使经典浸润幼儿幼小的心灵。

一、利用各生活环节,诵读经典

学习《弟子规》,识记是基础。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由多个活动组成,如,入园、离园、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每一个活动与下一个活动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的时间,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巧妙地利用这些时间来开展《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然而,既要使幼儿学到《弟子规》的知识,又要使他们兴趣浓厚。大家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老师要巧妙地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弟子规》。如在活动区活动中,组织幼儿两人一组,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对答《弟子规》的内容。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班的幼儿对这种竞赛的游戏形式特别感兴趣,玩了一遍又一遍,兴趣盎然。

二、利用环境,进行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此,在环境创设上我有以下构思:(1)我班创设主题墙饰,主题是“国学坊”。以有形的梅兰菊竹四君子为背景,图文并茂的遵礼、仁爱、守孝、启智、诚信、正义之君子品行的彩色画面为主体。每幅画都是通过老师精心挑选的,既典型,又通俗易懂。比如遵礼方面的,我选择“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内容,使墙饰创设不仅具备漂亮的外表,还有丰富的内涵,内外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2)集中教学,领会经典。《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关于儿童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课本。主题墙的彩色图画虽然是经过挑选的,但是《弟子规》中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是很难理解的,怎么办?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诵读、讲解和故事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中的经典内容。因此,通过集中教学,让幼儿领会、理解其中的经典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如为了让幼儿理解《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画片《弟子规》,让幼儿知道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洗脸、刷牙,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然后引出《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这句话,学习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引导幼儿诵读。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就将幼儿的生活与《弟子规》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避免了盲目地说教,让幼儿在快乐中、生活中学习经典。(3)发挥互动墙的功能。通过形象的讲解,让孩子懂得如何自理、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师长、如何学习等道理。最关键的是践行经典,让孩子们学有所用。我们及时开展了互动活动,每讲一幅图画,我们就要求孩子去效仿、去实践,并让家长一起参与,指导孩子们,做记录,并把孩子们的所作及进步表现以照片或图片形式粘贴到互动墙饰中相对应的部分。让孩子们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老师发小礼物进行表扬与鼓励,激励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4)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补充与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我设置了阅读区,在这个区域中,除了一些适合幼儿的图书,我还专门投放了几本《弟子规》,并将主题墙饰中的图画复制一份,每讲一幅图,就将相同的复制图投放到阅读区,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使《弟子规》内容进行了再现和有益补充。

三、通过一日各活动践行《弟子规》

幼儿在园参加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有规则的,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规则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所以通过学习《弟子规》,并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践行《弟子规》显得尤其重要。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晨间接待、区域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离园等。如一些孩子入园时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或与父母道别时,总是心不在焉、应付式地说一声“早上好”“再见”等,这时我们老师及家长要及时纠正幼儿的这一错误表现,告诉他们和别人打招呼时一定要做到《弟子规》中所说的“问起对,视勿移”。在班级的图书角,我们张贴“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的图片,提醒幼儿阅读图书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幼儿的管理能力,通过“值日生”等来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集中活动时一些幼儿坐姿不端正,歪歪扭扭,这时本组的小组长马上就会提醒该幼儿要做到“勿箕踞,勿摇髀”,让幼儿自我监督,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学习《弟子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通过国学经典的力量改变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利用传统礼仪规范幼儿的行为,从而培养幼儿儒雅的气质、高尚的美德。

参考文献:

弟子规范文第7篇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中国古代人生启蒙教育读本《弟子规》中关于孝悌原则的论述。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然而,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孩子,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只求物质上的满足,疏于精神上的教导,导致许多孩子刁钻、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听过这么一位老师,她的一名学生腿受伤了,于是她每天背着他去吃中饭。有一天,老师因有事耽搁了点时间,当她匆匆忙忙赶到教室时,听到她的学生在大声喊叫:“王老师,你死到哪里去了?我肚子饿死了!快来背我呀!”这位老师呆在门口,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样的孩子,何谈“孝”字呢?他连最基本的感恩都没有学会。

人生两件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君[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又像以"诚"为先的交往的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弟子规》一书,三个字一句,有押韵,內容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的礼貌与规范,是中国古代启蒙善正的最佳读物。在现代社会教学儿童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环境的净化。

与孩子同读《弟子规》已有一段时间,大家感触都很深。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学生邱志说,读了《弟子规》,自己行为准则有了尺度。另有同学说,读了《弟子规》,不但自己为人处世能力长进了,还反过来教育家长孝敬自己的长辈。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传统美德也需要传承,《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进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捆绑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功倍,又从而庸之。”

一、就“入则孝,出则悌”二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入则孝,引导学生自觉尽孝,请家长写在联系本上,我抄在“入则孝”力行表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孝行多种多样:

1.按摩2、捶背3、洗脚4、说服爸爸戒烟5、洗菜炒菜6、洗米煮饭7、盛饭洗碗8、摆收碗筷9、扫地拖地10、烧水11、端茶倒水12、收拾房间13、洗浴缸14、浇花15、洗口杯16、取货17、晾衣叠衣18、擦桌柜19、给父母拔白发20、留校生抬桶抬衣服。“人逢喜事精神爽”,学生的孝行令父母喜笑颜开,颇为开怀。见其父好几周没看望爷爷奶奶,就提醒他:“你也要孝顺爷爷,该去看看他。”令其父甚为汗颜。

(二)、出则悌:

1、学生回家与兄弟姐妹更友爱,不争食物、书本,不打架,缘于“兄友弟恭,言忍忿泯”。

2、以前饭菜一做好,自己先动筷,现在学生明白请父母坐好再一块儿吃,出电梯请父母先走,缘于“长者先,幼者后”。

3、上车主动让座,缘于“长者立,幼勿坐”。

4、以前直呼长辈名字,现已改,缘于“称尊长,勿呼名”。

5、以前与师长讲话眼光漫游,现看着师长目光,缘于“视勿移”。

6、主动问候老师和客人,缘于“路遇长,急趋揖”。

7、看着爸爸的汽车开远才回,缘于“过犹待,百步余”。

二.就“机会教育点”和“注重身教,以真诚帮助学生”这两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学记中“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令面对屡错屡犯的学生时,我那颗急躁的心变得平缓。师云:“学生犯错就是帮助他成长之时。”用智慧引导学生改过向善。

(一)每个学生生日我均知,让每个学生亲口向父母说三句话:感

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你们健康长寿!

起初学生不好意思说,我讲:“你吃的每粒米饭,穿的每丝每缕,谁给的?谁养你到十岁?奸巧语,秽污词不假思索可琅琅上口,脱口而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一句良心话竟难以启齿,这不是颠倒是什么?良心何在?”学生知错就改,大大方方在生日那天一字一句向父母感恩致谢!王云母亲说:“这是十年来最美好的语言。”思怡父亲激动地说:“女儿,再说一遍!”

(二)2月5日,某生请我劝其母勿饮酒、勿打麻将、勿打架。我与

家长通电话:“孩子眼睛如相机,真实拍下亲人的一举一动,应以身作则,孩子需要您做榜样。”家长连声称谢,表示一定改正。

(三)2月10日晚8:30分,我翘腿改作业,鹏杰小声耳语道:“张

老师,勿箕踞。”当初学我便请学生时刻监督帮助我,并让过失不再犯第二次。我飞快地坐好向他致谢,次日早自习我向大家道歉说:“张老师再翘脚就不当老师。”学生眼里是尊敬欢喜的目光。

(四)平时注重用《弟子规》和德育故事来化解单亲学生的怨恨,

拓展其心量,化怨恨为祥和,视诸父如视父,视继父继母如亲生父母。尤其是一个亲人带着你,更需多加温恤,勿令亲人操心。

以下是学生犯错误时的机会教育:

1、10月26日,小铃给我来信的封面写着张芳收,我告之“称尊长,勿呼名”,写信在名后加上称谓才叫有礼。

2、郭淳在作文

中有这句话“表哥,看你这个瘦猴,还不好好吃饭”,我告之“秽污词,切戒之。”

3、12月20日鑫杰周末作业潦草,我批上“字不敬。心先病”。

4、12月22日,泊铭打铃后未按时进教室,我语之“亲所好,力为具”“德有伤,贻亲羞”

多次随机教育,令学生明白:诵读经典不等于落实经典,早日实现两者零距离,过能改,归于无。实践《弟子规》靠滴水穿石的功夫,须一千次一万次的穿透。让经典《弟子规》变成自己的血肉灵动。

《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

弟子规范文第8篇

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è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弟子规范文第9篇

民国初年的“尊孔读经”,好像真在复燃。我坐飞机,看的是大片《孔子》;打开电视,是《诗经》演唱会;还有人送我《弟子规》(普贤文化传播中心编,准印证号:川新出内128号),是某单位发的。

我这代人的少年时期,有语录歌,无《三字经》,有刘文学,无《弟子规》。1974年“批林批孔”,把“泛爱众”当作阶级调和论狠狠抽打过。1980年,有人在刚刚兴起的自由市场上偷卖自印的《女儿经》、《弟子规》,曾受到报纸批评。时下风向移变,我有机会把《弟子规》逐字细读。

从搜罗史料的角度,我对它有兴趣。它是清代人对孔子语录的通俗阐释,对中国人的家庭伦理,有过不小的影响。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语,警示意义还正与日俱增。不过我手头这本标明“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经典教育系列”的《弟子规》,有今人译文。那里头,有些味道怪怪的添加剂。

比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说:“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弟子规》里说了“公物”吗? 同样,“丧尽礼,祭尽诚”,强调父母丧礼的重要,但译文却说:“办理父母的丧事,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译文应忠实原文,但这本《弟子规》的译文,还真敢无中生有自由发挥。如“斗闹场,绝勿近”,译文说:“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网吧、酒吧、游戏厅、歌舞厅……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

最离谱的,是对“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段后一半的译文:“有事要到尊长(领导)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领导)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并尽可能站起来回答,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书的最前面,有一篇无署名的文章《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后裔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译文何以会是这样。该文称,“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这指的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其中写道:“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话让我听得背后凉飕飕的。君?明年就是辛亥百年,墓中的君主,怎么又钻进《弟子规》里跑了回来?《弟子规》的原文,讲的是家庭伦理,本未论及君臣关系。可是编者玩了个词义转换,父辈就变成了领导――“尊长”的“长”,似乎成了“局长”、“市长”,再把下属对领导的关系,定义为尽忠的关系。如果说,“公物”和“网吧”等,加的还是现代说教;对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阐释,可就是在不加遮掩地宣扬臭烘烘的官场文化了。

弟子规范文第10篇

一、《弟子规》诵读的最佳时期

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为人父母者,哪个不想把世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在选择教材方面,首推《弟子规》。俗话说“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年幼之时是教化的最佳时机,先入为主易,后来居上难。所以,笔者认为《弟子规》应从幼儿园开始诵读。

二、《弟子规》诵读的内容取舍

1、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内容。在教孩子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来选择内容。如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据此特点,只选择《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两节。这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学起来容易理解。中班的孩子则在巩固小班所学的基础上再学《谨》,并随时根据各班的学习情况和对该知识的接受程度增减学习量。

2、结合主题选择内容。把《弟子规》的内容和幼儿主题活动相结合,如:小班主题《小小的我》是让幼儿通过对自己方方面面特点等内容的了解,懂得每个人是独特的,并学会保护身体和简单的自我照顾方法。在这个主题里加入“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等《弟子规》内容,让孩子注重服装仪容的整洁,知道衣着饮食的要求,明白要远离是非之地,学会保护自己。

3、摒弃部分过时的、不合实际理念的内容。《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里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可是《弟子规》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他打着封建时代的烙印。譬如《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 莫过于对儿童天真活泼、乐于表现精神的扼杀。“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打孩子且不说在西方要吃官司,就是在中国也是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关己,莫闲管”这更有糟粕之嫌。所以,我们的老师在研讨中删除了这些内容。

三、《弟子规》诵读的教学方式

1、自然学习。采用唱儿歌、听故事的方式,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的诵读。同时配合图片,相关的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在含义。

2、角色扮演。《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讲到“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班上的两位老师就通过扮演母亲和孩子,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行为强化。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件让幼儿通过学习,巩固以形成的习惯,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如孩子们多贪恋各种玩具,每当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时常会出现家长千呼万唤而孩子却不欲理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我会提醒孩子们:“《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行为。

在我园老师、孩子、家长之间要鞠躬问好。家长最开始不明白为何幼儿园要行鞠躬礼,用到现在的社会里显得很迂腐。直到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一点点在改变:不再睡懒觉了,变得有礼貌了,见到人会主动问好,吃饭会给父母夹菜,会在父母下班的时候摆好拖鞋,爷爷奶奶生病是会关心的问:“难受吗?”家长在《弟子规》读后感里写道:在学习《弟子规》,儿子在成长,我们也跟着受教育,从最初孩子、老师向我们鞠躬的不自在,到后来自己也习惯了鞠躬微笑问候,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小朋友们之间的争执少了,相亲相爱的气氛浓了。

4、环境浸透。《纲要》中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每个教室里都开辟了“我学弟子规”主题墙,通过图片分解《弟子规》的要求,使孩子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潜移默化习得《弟子规》;我们还在教室的语言角投放《小兔找朋友》、《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养成教育方面的图书,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园把一楼过道的墙面布置成《弟子规》专题版块,在师生自制的专题板块上,孩子们把自己对《弟子规》中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以及团结互助等方面的理解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表现出来,和同伴们一起阅读与欣赏。同时张贴与《弟子规》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5、活动迁移。学做《弟子规》活动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才能使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引向新高度。我们设计了一个个活动来达成。如:我们把每年的秋游定为 “孝亲日”。秋游采摘的果实称为“孝亲果”,幼儿离园时,每个幼儿带好一筐“孝亲果”,一份孝亲卡。在家里,幼儿给父母背诵《弟子规》,献上亲手采摘的孝亲果给家人,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表现填写在孝亲反馈卡上。活动感动了每个幼儿,也感动了每位家长。

《弟子规》为幼儿的行为教育提供很好的文本,对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礼仪道德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弟子规》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及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和改进。

上一篇:三字经范文 下一篇:百家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