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12-10 07:14:17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1

   《复兴之路》观后感

   4月14日,正值春意阑珊之季,我院电力电子研究所组织党员与群众一行40人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

   从车流喧嚣的十里长安街进入庄严的国家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步入了无声的岁月之河。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到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见证了历史岁月的洗礼,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壮豪情。

   这是一段屈辱、奋斗以及复兴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到翻身做主人、由饥寒交迫到小康富裕的巨大变迁。在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主权沦丧后丧家奴隶的压抑、屈辱和愤慨;在太平天国、武昌起义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为了追求民主、独立与自由的奋起、斗争和壮烈;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震惊全球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场景前,我们情不自禁而泪流满面;在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场景前,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无比自豪。

   近两个世纪的民族复兴之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职责。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兴国;不重视科技创新,国家不可能强大;不重视科技,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繁荣和富强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只要我们都能恪尽职守,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进取、进取奉献,集合全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那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不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步出博物馆,已是惠风和畅,春深似海的和谐盛世。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题目叫做《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败走向兴盛。是的,我们的中国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蜕变,最终繁荣昌盛!回忆过去,那一点一滴都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复兴之路》以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的画卷,为我们演绎中国的蜕变。它站在新的中国,新的历史上,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如何觉醒,选择社会主义,实现改革开放,而后又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部纪录片从“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这六个主题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以前的落后走向现在的繁荣昌盛。 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也有过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但是到了近代,我们的祖国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衰弱了,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欺负。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我们,领导我们走向复兴之路,带领我们建设新中国。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们中国成功举办,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号”登天,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复兴之路上的坚持的脚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复兴之路》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复兴之路》之后,我那颗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它为我展示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人们不惜生命前赴后继为民族梦想而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灾难未将停止,还是无情的向人民袭来,“国弱被人欺,家穷被挨饿。”可人民毫不退缩勇往向前,不知有多少先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岁!”人们大声呼喊着。看到这里我已经泪如雨下,原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千万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少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2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J99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4-0063-03

2003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导演的电影《回归》获得了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让一度沉寂的俄罗斯电影再度受到世界的关注。电影《回归》是一部充满神秘感和诗意魅力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到家中,两个儿子已经长成十几岁的少年,父亲在他们心中只是在照片上见过的陌生人。面对两个习惯了没有父亲的儿子,带孩子外出旅行的一路上,父亲的态度生硬而武断,想用威严和震慑的手段,施与孩子特殊的父爱,却让儿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行为,小儿子的对抗一步步使父子关系走到绝路。在一个孤岛高高的塔楼上,小儿子威胁父亲要跳下去,父亲快速爬向儿子所在的位置,却在快要达到的一瞬间,因踏空而坠落下去。影片在舒缓而平静的叙述中达到让人意外而揪心的高潮,看着父亲缓缓沉入大海,倔强的儿子终于开口喊出了“爸爸”。在短短几天的旅程中。三人几乎与外界隔绝,只有波光粼粼的湖面、婆娑摇曳的树影、世外桃源般的海岛与之相伴,俄罗斯北方湖泊、森林的雄浑之美,为影片营造了诗意的氛围。父亲与从未见过面的两个儿子,从陌生到永诀,把12年父爱的缺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回归。当孩子们永远地失去父亲时,“父亲”却已重归“儿子”的心中。有评论认为,这部没有一句政治性语言的电影,却隐喻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对某种民族精神的呼唤,以及社会政治变革所带给人们的困惑。影片《回归》的寓意到底是父亲的回归、情感的回归,还是苏联的回归都不重要,最值得赞赏的是,让世人再一次欣赏到那久违的经典。我们希望这是俄罗斯电影回归经典之路的开始。

俄罗斯电影业因苏联解体、经济陷入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一度举步维艰,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政府的改革措施实施以来,俄罗斯电影正经历从低谷走向回归的过程。

众所周知,苏联电影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电影流派,以其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受观众欢迎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苏联电影曾给中国几代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如《列宁在十月》、《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等。中国导演霍建在谈到俄罗斯电影时说:“苏联电影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创作,也在中国观众心中播下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审美种子。中国观众对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以后的新俄罗斯电影则相对陌生。随着欧美电影进入中国,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小了。”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电影业也的确陷入了空前困境,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曾是国家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的电影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样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俄罗斯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均大幅下降,影院改做他用,观众大量流失。同时,由于西方电影的大举进入和影响。俄罗斯电影创作一度否定民族的优秀传统,全面倒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模仿西方的电影创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差距及资金投入的不足,不但不见成效,反而降低了影片质量。俄罗斯影片生产数量也从苏联时期的每年150部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仅仅20多部。看电影的人数锐减。1988年,全俄罗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是25亿人次,而1997年只有7500万人次。作为电影放映的重要场所的电影院,其破旧的影厅、落后的放映设备,也使得观众渐渐离它而去。影院迫于无奈,纷纷改做他用。电影业一度处在艰难的困境之中。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俄罗斯政府开始在政策和财力上对电影业大力支持。1995年,政府通过了《关于建立和支持国产电影的联邦社会经济基金会的决议》,其中要求国家财政部和国有资产部从物资及财力上给予基金会支持。进入新世纪,2001年政府颁布了《俄罗斯文化五年发展纲要》,其中包括电影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俄罗斯对电影制片厂进行技术改造,吸引资金并增加电影产量、提高电影质量。俄电影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复兴的进程中,电影所发挥的宣传作用不可或缺。为重振俄罗斯电影业的大国地位,俄政府在制定国家电影发展计划时,大力提倡创作表现公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电影作品。我们知道,电影既是一门艺术,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电影尤其对年轻人的思考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俄政府通过大力推动本国电影业的复兴以及倡导拍摄弘扬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来培养国民的爱国思想。实际上,在俄罗斯电影业复兴过程中,已出现一批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影片。许多俄罗斯影片都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因素,这使影片在俄罗斯国内大受欢迎,爱国主义题材再一次把俄罗斯观众凝聚到一起。讲述上世纪80年代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士兵故事的《第九连》,影片上映后仅18天就创下了观众和票房双纪录(观众人数高达520多万,票房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一个月就售出了近150万张正版DVD。该片赢得好评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正是爱国主义因素。

爱国主义精神渗透进各种题材电影中,尤其是战争题材电影。以战争题材见长的俄罗斯电影,特别注重体现俄罗斯军人的爱国思想和英勇精神,最著名的要属苏联时期拍摄的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战争与和平》。近年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土耳其式开局》、《战场上的布谷鸟》、《自己人》等,都表现出新一代导演对战争的看法。2002年由俄罗斯和法国共同拍摄的电影《精神病院》,是一部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现代战争的电影,以精神病人的独特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影片对战争的审视体现了导演的反思与责任。票房可以说明国产电影在俄罗斯国内受欢迎的程度。2005年俄罗斯电影市场十大卖座影片中,俄国产电影与美国电影各有五部,五部俄罗斯电影票房收入高达6430万美元,远远超过另外五部美国大片的3980万美元。荣登票房收入排行榜冠军、亚军宝座的俄罗斯影片《第九连》和《土耳其式开局》,分别以2460万美元和1850万美元的票房,压倒了美国大片《星球大战前传3》和《世界大战》。

俄罗斯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电影业,倡导快速提高国产电影质量,增加国产电影数量,拓展电影创作手法和题材,使影片真实反映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近十年来,俄罗斯电影题材的多元化、国际化越来越明显。2008年,在北京举办

的俄罗斯电影周中的六部电影,汇集了俄罗斯2007年度最新的优秀电影作品:既有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特质、具有深邃哲理性的《库卡》、《没有隐私》,也有诙谐幽默的现实主义喜剧《爱情合同》、《女演员》、《医生和老人》,以及获得2007年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和家庭动物去旅行》。一些电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也产生了影响。如《猎狼犬》以其精湛的制作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俄罗斯足以和好莱坞抗衡的影像质量。围绕一个发生在俄罗斯的凶杀案展开情节的故事影片《十二怒汉》,荣获了2007年威尼斯影展的荣誉金狮奖,同时还入围了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10年拍摄的《古墓迷途》、《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两部电影的题材则涉猎了科幻、魔幻这一风靡全球的电影类型。影片《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假借一个穿越时空的模式去反溯历史,使原本很接近荒诞边缘的剧情越发贴近了现实。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俄罗斯电影在题材、艺术性方面努力回归经典传统,同时在电影技术、宣传营销等方面,则试图采用好莱坞式的商业运作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成功影片,如《西伯利亚理发师》、《守夜人》、《守日人》。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首映之前,关于这部影片的报道就已经频繁地见诸报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史诗式的爱情电影耗资4600万美元,投资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不少人指责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影片中,俄罗斯大地被连绵的白桦林覆盖;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河畔,赤膊的男人们拳斗后忘却彼此的仇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英俊的士官生优雅起舞;庄严的红场上,骑着白马的沙皇检阅他威武的军队;为爱情而击剑决斗的年轻人,注定是悲剧结局却依然不顾一切地挥霍激情……导演向我们展现了他幻想中的生机勃勃的俄罗斯、俄罗斯人以及幻想中的俄罗斯爱情――车厢里的美丽邂逅,最终却使一个充满热诚的男人被放逐到白雪覆盖的西伯利亚。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既能恰到好处地鼓舞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又能在揭开俄罗斯人略带神秘感的个性面纱时满足西方观众。

《守夜人》则在本土化上更为纯粹。影片情节以俄罗斯神话传说为基础,同时加入了吸引人的时尚元素。演员均为俄罗斯人所熟悉的面孔,影片中俄罗斯现代社会的种种文化符号,还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思考现实问题的方式,使这部电影成为纯本土投资、完全好莱坞式运作并最终创造出商业奇迹的大片。

一些在电影拍摄数量、票房数字、影院修建、电影艺术影响力等方面的数字,也说明了俄罗斯电影业复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俄罗斯影片年拍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20多部上升到2008年的665部。2009年上半年,拍摄新片311部,差不多是2005年全年的拍摄量。随着电影业的兴旺发展,一些豪华的电影院也就应运而生。改建影院和修建影城,成为赚钱的行业之一。按照俄罗斯电影发行股份公司的规划,到2005年底,公司已在大城市改造200座电影院,在小城市建造450座简易数字影院,并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放映录像带和DVD的流动影院。多功能电影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超过1000个,而到2010年,希望能突破3000个。

这些数字蕴涵着俄罗斯电影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的俄罗斯电影,在经历了挫折和磨炼后,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辉煌的回归之路:在艺术上向传统回归,在价值取向上走市场经济之路,在题材上倡导健康、向上的创作风格。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是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应用,是后续电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抽象、非线性特性多、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大、工程应用性强,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通学生却听不懂,或学生听懂了却想不通。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概念抽象

该课程的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如PN结单向导电性、正弦波振荡电路起振过程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理论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这些单调、枯燥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引例式、演练式等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二)非线性特性多

模拟电路是由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为主要器件组成的。二极管、三极管均具有非线性特性,因此,线性电路理论对于分析和设计模拟电路不适用,必须采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传统教学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三)电子器件特性分散性大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较大,相应的特性分散性也较大,往往需要通过手册查得,在实际电路中往往难以或是不需要精确计算输出值。

要准确选取具有分散性的电子元器件,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还需要丰富的经验。

(四)工程应用性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模拟电子技术几乎在所有的领域——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模拟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十分广泛,设计、应用一个模拟电路,即便是一个小型的应用电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感受,使学生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和高科技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手绘各种电路图。这个过程要占用许多授课时间,如果刻意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制作电子教案、绘制电路、解答习题、做虚拟实验、进行仿真应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处于工作状态的模拟电路看似平静,实则正在发生量和质的深刻变化。这样的过程,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只停留在电路的输出结果上,而忽视电路的实际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复杂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形象化,使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设计、应用模拟电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微观世界和抽象概念直观化

由于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PN结形成过程的理解全靠想象,学生感到太抽象、难以接受,在短时间内很难透彻理解。

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可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内部的空穴与电子用不同的标识符形象地描绘出来,生动地演示PN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这样,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奥秘”:扩散运动内建电场漂移运动扩散与漂移达到动态平衡,从而理解PN结的形成过程。

通过在PN结两端加不同极性的电压来破坏PN结原有的动态平衡,会使它呈现单向导电性。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PN结加正向电压处于导通状态时,外加电压的方向与内电场方向相反,使P区的多子空穴和N区的多子电子都推向空间电荷区PN结厚度变窄内电场削弱PN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扩散运动大于漂移运动在外电源作用下,P区空穴不断扩散到N区,N区的自由电子不断地扩散到P区,从而形成了从P区流入N区的正向电流PN结正向导通。PN结反偏时的动态过程正好相反,少子漂移运动形成极小的反相饱和电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亲眼见到”在微观世界里PN结如何正偏导电与反偏截止。

三极管与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载流子传输过程非常形象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二)使非线性特性形象化

非线性电压放大电路对低频信号的放大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难点。许多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建立交直流共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非线性电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直流如何共存于一个非线性电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这种方法通过波形图与非线性元器件的特性曲线来动态展示电路的电压放大特性。先画出只有直流信号作用下的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带领学生分析仅在直流信号作用下流过三极管的静态基级电流与静态集电极电流的波形图。然后在直流通路的基础上,输入与输出端加上耦合电容,由输入耦合电容将低频交流小信号加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最后利用动画效应给出输入端交流小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压ui波形的动态变动情况。此时,在交流信号的作用下,基级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以及输出电压u0的波形,随着ui的动态变化就生动形象地显现在各支路与输出端。动画演示可采用慢放方式,使学生在波形的缓慢变化中看到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动态关系与变动过程,以及ube与ib和uce与ic的非线性关系,由此即可形象展示交直流的共存现象。动画展示时,信号波形的变化快慢以及信号的周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启发学生从中观察输入信号频率变化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分析温度、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逐步展示随着温度与各电路参数的变化,静态工作点逐步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以及工作点位置不当时,输出信号波形出现的非线性失真。静态工作点过高使放大管进入饱和区输出波形出现饱和失真,过低使放大管进入截止区输出波形出现截止失真,以及波形上半周或下半周出现畸变的情况,都可以用动态图像形象地展示,进而取代书本上的静止图像。这样,就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去思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复杂计算简单化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二极管参数分散性较大,在实际电路中难以精确计算输出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因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的复杂计算(有时复杂精确的计算对于电路分析也没必要,只需知道局部电路的输出值即可反映电路设计的有效性),从而直观演示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

教师在讲授直流稳压电源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整流、滤波与稳压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复杂数学计算与理论推导来求解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值以及电压脉动系数,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或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来验证理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教学,对半波整流电路与桥式整流电路的整流效果、电容滤波与电感滤波的区别,电容C以及负载RL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如图1所示),均可以通过视频动态镜头来展示。可通过慢放展现各种情况下的输出电压波形,引导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根据过程演示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要比通过繁杂的数学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牢记结论。

尤其是在实验条件没办法满足教学要求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实验难以替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真实实验,若完全代替真实实验,有可能会扼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虚拟化工程应用实践

对于振荡电路的起振过程,传统教学全靠学生想象,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对起振情景想象不出或想象不全,从而限制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正弦波振荡电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利用电路仿真软件EWB或PROTEL先搭建振荡电路,接通电源后由虚拟示波器来测试振荡信号的波形(如图2所示),来模拟实现振荡电路的起振与振荡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振荡的抽象理论,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可谓一举两得。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理论讲授完成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带领学生做一个信号发生器。但由于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受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做一个虚拟信号发生器。在制作虚拟信号发生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振荡电路的理解,从而掌握振荡频率与谐振电路元器件及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可弥补有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而且可使仿真软件与虚拟仪器的强大功能在教学领域获得进一步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优化了教学效果,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使得学生不再惧怕实验与实训,学会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与妙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本课程的畏难心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电类专业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吉利,黄克斌,杨斌.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5):32-33.

[2]杨洋,胡继明,林梅.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44-45.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4

影子张傲嘉,上海人,在800秀上演“音乐剧脱口秀”《我》之前,已经淡出上海演艺圈很多年,以至于有很年轻的记者当她是“看起来有点像韦唯的阿姨”。

“跨界”的身份

她确实长相独特。身高1.75米,总是梳着一根从头顶垂到腰间的马尾,黑色西服套装,显得胸丰、腿长。走路时,一转身,西服后摆会飘起来。从后来的《我》中得知,她有拉丁血统,曾曾祖父姓“费尔南多”,名“小世界”。她的奇特源于“小世界”。受美国圣公会的派遣,这位传教士于上世纪初,从美国纽约来到中国上海,建造诸圣堂,这座不久后可能会消失于复兴中路淡水路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也许因为这股血缘,“影子・费尔南多”长得高的同时也令她比东方人易胖一还是从《我》中得知,她想成为音乐剧演员的第一步是减肥。当年,只身一人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建造诸圣堂的曾曾祖父,很快就融入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生活。“小世界-费尔南多”遇到了一名上海女演员,就此驻扎雁荡路旁的培文公寓――如今的妇女用品商店。影子的曾祖父“大世界・费尔南多”不久后出生。因此,影子拥有的1/8拉丁裔血统,使得她看起来长得神秘一却也一时搞不清出处。

她的长相和身世,也使得她的“定位”既国际化、多元化又缺乏归属感。她不像费翔那样的混血明星,黑发白肤却奇妙地映衬着一双蓝色的眼睛,有着一种一目了然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她的出现,有气场,但却令人恍惚,怎么来形容这个边际模糊的女性呢?

就像这台演出――中英文混搭的独白、以英语为主的歌曲演唱,但是还在演唱中文歌《旧梦》的间奏时分,继续独白……一边,还要表演。舞台比较空,左有红色电话亭,右有古董八音盒,天幕前有台阶,但这些都只是偶尔被追光照亮时才看得见。偌大的舞台,就凭影子一个人挥洒。她偶尔还会骑上一辆老式自行车……这台演出被冠以各类前缀“舞台剧”、“音乐剧脱口秀”、“单身剧”……反正,这确实是影子一个人在100分钟里,以各种说话、演唱、舞蹈等表演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自己与上海的联系。

个人“表演”历史

“个人口述历史”这个学术名词已经广为人知了。大意就是从个人口头讲述自己经历和回忆,折射出历史时期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史料”。从影子的《我》的内容出发,这是一个人以各种形式“表演”而出的“个人表演历史”。

如果她所表演的全部属实,那她的出生与际遇,几乎就是“海纳百川”的活例。全剧从百老汇的舞台上开始。她站在百老汇的马库斯剧院最高层的最后一排看音乐剧――这个剧院是他曾祖父“大世界”曾经当过实习生的地方,他参与了该剧院的建造。影子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芝加哥表演艺术学院拿到音乐舞台剧表演硕士学位之后,就辗转于各类剧院,参与音乐剧面试。

当《花木兰》这出难得的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音乐剧招募女主角时,影子兴冲冲去报名了。她的高大令考官狐疑其身份,“你真的是中国人?中国女孩不都长得像小个子、单眼皮的刘玉玲吗?”“我是上海人……”总之,影子即便唱得不错,但是形象上不过关,中西难辨的外形,总让她与主角失之交臂。

她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去少年宫报名合唱团的事情。她开口就唱英文歌,让东北口音的合唱团老师不耐烦。于是,她连忙改唱中文儿歌,却依然让老师不满:“我们这里是合唱团,不是招独唱演员,你怎么总想着突出自己呢?”

外形和因应着外形的性格,总让影子处于“是或者不是”的“中间”。她小时候跟着曾祖父“大世界”去复兴公园骑电马的时候,被管电马的师傅称为“小外国人”――可是,她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上海人,尤其在面试《花木兰》的时候。

同样,历史也有着类似的“困惑”或日“螺旋形上升后的自我发现”。例如,影子发现上海的商城剧院,与百老汇的马库斯剧院,在格局构造上几乎一模一样,据说前者是后者的“翻版”。而诸圣堂这个把她曾曾祖父从纽约拽到上海的教堂,听说可能会拆――地产大亨买下了周边地块,建造SOHO区,被戏称为“复兴复兴中路计划”

如果不是因为《我》,我们不会知道这些历史……

英文歌有中文词

因为影子自身经历的“跨界”,使得这出舞台剧也很跨界。在百老汇音乐剧般风格鲜明的音乐声中,影子开始了“自述”。2007年的某一天,她买了一张从纽约到北京的机票。按照最便宜的路线,应该买日金山去北京的,但是她特地要去纽约,为了看马库斯剧院。而在机场,她又看到了一张打折CD《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去上海》。接着,她看到报上的头条新闻:“Shanghai is the Future.”(“上海是未来”)于是,她改签了机票去“PVG"――浦东机场。回到了她出生的浦西,复兴公园一带……

在叙述自己经历的部分,由于内容需要,确实可以称为中英文夹杂的“脱口秀”,不过偶尔插八的具有百老汇或者爵士风格的英文歌里,她又摇身一变,完全以黑人的口气唱着名曲《Mv FunnvValentine》。歌毕、这个相貌似拉丁,口气好似黑人名伶的上海人,开始说普通话了!时空在她一个人身上穿梭。

她唯一演唱的中文歌是白光的《旧梦》――当她回忆起曾曾祖父与吴姓女演员结婚的时候,以那个时代的音乐特征表述确实贴切,在问奏中用普通话讲述当年时光,确实气息贯穿到观众席了……

她确实唤起了上海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老年人的上海童年在白光的《旧梦》里:中年人的上海童年在雁荡路;青年人的上海童年在复兴公园里的电马上――原来那个电马还是可以调速的。

多少人会有共鸣

这出形式上充满实验性质的剧目,哪怕存在各种不完美,却依然能够轻易俘获在上海长大的人的心。影子说的那些曾经存在、如今不在的建筑、风气,一直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且模糊如影子了,如今却因为她充满表现力的重述而轮廓清晰起来。尤其是也住在复兴公园旁边,熟悉雁荡路和复兴公园电马的我,更能体会时空交错于舞台上的波动。

再者,那些我挚爱的爵士乐和音乐剧片断啊!这一兼具老上海和百老汇气息的音乐,从旋律上就能击中心跳。爵士很上海,两者的共通之处,便是“融合”(Fusion)。影子能以“融合”的方式,演出这样一台剧目,确实本身就是一个很上海的操作。

内容和音乐,已经占据了该剧的八成。因此,该剧在情感上最能争取到的观众就是热爱爵士乐、喜听英文歌,且平常关注戏剧艺术的上海70后――或者地域上放宽到在文化上受到上海辐射的长三角,年龄段上包容部分80后。

如果既不在以上年龄段、也不属于以上地域的观众,会觉得该剧很“上海主义”,以至于撇开八成的内容和音乐,专注于戏剧艺术的表现力。谈及此,确实也有上文提及的“不完美”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影子在叙述、表演、英文与普通话、上海话转换之间的“气场不顺”。天然的语境差异,只有在该剧中才强烈存在,甚至有“冲突”。如何弥合这其间的别扭感,还真需要向真正的脱口秀或者戏剧演员讨教一番。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5

关键词: 中职生 电工电子专业 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刚刚接触电工课程的时候,对这门课并不是很了解,而且对它知识面的广泛性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些许迷茫,没有明确目标,没有牢固基础,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电工电子专业的兴趣,最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高素质电工电子专业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电子专业人才。

一、中职生对电工电子专业课厌恶的原因

中职学校的门槛相对较低,在招生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就会主动放弃,缺乏学习信心和激情,这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长期的,之所以厌恶学习电工电子专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态度不端正,没有危机意识。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都为“90后”,从小没有吃过苦、耐过劳,缺乏进取精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未来将走向何处,现在的衣食无忧不会让他们产生危机意识,一开始学习就陷入迷茫与空虚。

(二)不够自信。

不可否认,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对很多问题也是一知半解,他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够强,于是渐渐失去学习兴趣。电工电子专业要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多,以《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实训》、《电工基础》、《电工技能实训》、《电视机维修》、《音响》为例,其中公式、物理量数多。

(三)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不良之风会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他们的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忽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别谈学习兴趣了。

二、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中职学生态度的关键因素,只有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正确面对问题,采取正确方法学习专业知识。电工电子专业在专业课上有一些难度,涉及知识面较广,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专业知识,更是个人素质的领悟与提高。“先成人再成才”,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正确面对生活,即使面对的是电工专业的各种难记的物理公式和复杂的运算,也能够勇敢地接受困难和挑战,脚踏实地地拼搏奋斗,“笨鸟先飞”正是这个道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通过对学生“三观”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厌学的素质,保证他们自觉努力地学习,最终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消除依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自制力较差,面对电工电子专业的枯燥乏味和复杂,他们难免有懈怠思想。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手把手”教的方式,教师说一句他们跟一句,教师说“对”,他们也说对,从来不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一大弊端。尤其针对电工电子专业这样需要自我领悟力的专业来讲,它要求学生是电力生产和电气制造、维修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师教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很多技术的学习需要自己自主操作,如果完全依赖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则学生就成为缺少零件的产品。

(三)多媒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教育一般都是教师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解,无论是普通的高中学校还是中职学校。虽然电工电子专业以操作为主,但是如《电工基础》都是电工专业最基础的内容,并没有很多实际操作要求。在教学生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一阶动态电路的计算及基本分析方法时,教师不可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电路图,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电路的情况和计算过程。如《电工仪表和测量》的部分内容中,很多仪表都是运用电磁原理制成的,由于电和磁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其原理与过程,这就需要采用flas或者authorware等软件,将过程展示清晰。

(四)通过奖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学生的成功体验源自教师的信任和赏识,教师的各种表扬和鼓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得到肯定,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少不了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这种启发式鼓励能够让中职学生逐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中职生学习电工电子专业课的兴趣的培养关键是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识都是活学活用的,兴趣需要培养,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知识的冲动。死板硬学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师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愉快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完成专业课的学习,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学业,在电工电子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杰忠.重谈多媒体技术在电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机械高级技工,2010.11.5.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6

近日,再一次观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主要展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一段屈辱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圆明园本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曾经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历史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自明清以后,中国不可否认一直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上演百年屈辱史,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剥削和压迫。

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引来了民族觉醒和进步。要避免落后挨打,就必然要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引领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愿望。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战略机遇期与重大风险期两种状态并存,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两种趋势同在。特别是当前,单边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沉渣泛起。为此,我们必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增强全民族清醒感、紧迫感、危机感,谋求民族复兴,就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基石。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7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培养一名合格的维修电工,实习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完成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是一名技工学校电工实习指导教师,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高级维修电工。看着他们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多年的实习教学使我感触至深,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而技能的形成是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反复练习实现的。针对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

1 培养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学生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电工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对电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对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做为一名电工实习指导老师,设法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是搞好技能训练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以实例激起兴趣。例如,讲电的应用时,突出电在家庭电气化及电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通过讲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实习课中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在进行导线连接的基本功训练时,许多同学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没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等故障现象。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同学们体会到学习乐趣,学习劲头就更足了。

通过竞赛培养兴趣。我们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赛。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2 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多年的实习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慈母般的爱还可以激励和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这样在实习过程中每两天安装一个控制线路,并且要求时间和质量,用考试的标准要求他们,最后为每一位学生通电实验线路板是否正确并做出讲评,公平的打出分数,我能看出来他们都很在乎每一次成绩,每个智嫩的脸上都挂着成功的喜悦。记得去年有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主动找我谈心说:老师我每天都觉得很开心,都会学到知识,都会看到老师的笑容和充满希望的目光,我们这些差生也得到了老师的宠爱,这是我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学生的心理话使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老师要有信心。信心是成功的资本,我经常告戒自己“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朽木”可雕,对后进生要寄予希望,坚信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教师要从增强自信心出发,做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抓住时机,给予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教师要有耐心。以高度的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每一个课题,手把手的传授技艺。我还经常告戒他们这样一句话“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们实习完毕,在参加省级技能鉴定的考试中,合格率都能达到95 %以上。

3 合理的教学方法

实习与讲授相结合。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的主要电器是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实物讲清原理。如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图,我们在原理讲解过程中,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触头的动作情况,从而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把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然后为每位学生配好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在实习操作中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巧。

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进行M 7130平面磨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分析各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元件的动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最后找出故障点。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在排除故障时,基本上都能准确、快捷地完成任务。

4 合理的教学计划

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来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实习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实施。我们对电工实习课提出了三个阶段目标: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目标为单相照明电路,内容是各种照明电路配线、安装及检修。二年级第二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目标为三相动力线路和电子线路。内容是电动机的拆卸、装配、电力拖动基本电路的安装接线以及故障排除,电子线路的焊接。三年级第二学期的目标是综合提高,内容是生产适应性实习。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确定的三个目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校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评价。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篇8

复刊第1期的《大众电影》,即1979年第1期的封面刊登了影片《大河奔流》中梁晴(张金玲饰)和海天亮(刘衍利饰)的人物剧照。张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两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半年后,张金玲的剧照再次出现在1979年第7期封面上,那是她和杨在葆主演的《从奴隶到将军》。

《大河奔流》讲述了解放前后黄泛区人民的生活,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歌颂了党、歌颂了人民。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领袖形象。《大河奔流》的剧本早在前完成,其中已经有。1978年影片开拍,又加上。于是之饰演的虽然只有黄河大堤上一个远远的背影,但那意味着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从此大大拓展。

《大河奔流》中的由王铁成饰演,他还在《报童》(1979年第4期封面)中扮演过40年代重庆时期的,后来他成为最受观众认可的扮演的特型演员。

较少为人所知的是,《大河奔流》中的角色本来有望由赵丹出演。化装后他和总理颇为相似,赵丹十分兴奋。谁也没料到,这时上面来了一个电话,赵丹被换下。1980年10月10日,赵丹去世。

作为1979年第10期《大众电影》的封面人物,赵丹在同期杂志上撰文,以“节前漫笔”形式表达自己的遗憾:“粉碎‘’已经三年了,我至今尚未搞出一部电影来,这是很感到惭愧的事。”――谁料一语成谶。

相较赵丹的不幸,中国电影是幸运的。从1979年开始,中国电影走上复兴之路。谢铁骊导演的《今夜星光灿烂》(1980年第8期封面)大胆表现战争中我军伤亡场面,虽然遭受“宣扬‘战争残酷论’”的批评,但在邓小平的批示下,影片还是在删剪后得以公映。

更为大胆的突破出现在以男女情爱表现真实人性的电影中。《生活的颤音》(1979年第11期封面)中第一次出现男女亲吻镜头,虽然只是嘴唇薄薄的一蹭,但全国人民的心弦都因此颤动起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年第8期封面)表现了特殊年代的爱情生活,存妮和小豹子草垛里的场面曾让当时的观众目瞪口呆……

上一篇:白岩松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农村讣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