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范文

时间:2023-10-25 00:48:07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篇1

我今天讲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四课地球上的水。本单元前三节课分别从“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进行了学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从水资源总量大,但可利用的淡水少,水污染的现状以及如何节约用水四个方面进行引导,重点是节约用水和保护淡水资源。

2.教法、学法分析

外国有位伟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改革凸现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始至终我都注意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以生动的课件演示,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自己生动地去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但淡水资源却十分的缺乏,有效地激发学生保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虽然好动手爱动脑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并且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的不足,都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

教具 玻璃杯、一瓶水、汤匙、玻璃片、滴管、空白世界地图、蓝色彩笔、课件。

4.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常用的节水方法。

能力目标 能善于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目标 能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从小懂得珍惜水。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先看一张图片,是关于黄土高坡的图片,用带有问题的小故事导入,“故事是讲在陕北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地区,有一位老大爷61岁了才洗过一次澡的事”,生动有趣地激发了三年级学生的兴趣,且符合他们的年龄段的特点。

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通过学生从身边找水,看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水的图片,再让学生小组合作给地球填颜色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地球上水总量之大。

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观察图片,通过对资料的读、问、填等三个阶段的层层深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数字上体会可用淡水之少,最后形象的用一杯水、一勺水、一滴水来打比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可用淡水是那么少。

了解水资源情况及处理方法,可用淡水如此之少,还有那么多的污染,从图片中,从身边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可用淡水如此之少,并运用课件展示缺水与正常浇水两幅对照鲜明的玉米地,在感官上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可用淡水的珍惜。

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通过前面四个阶段的铺垫和渲染,节约用水这个环节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环节用做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一步实践节约用水,从而引发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加强学生从身边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出3个人参赛,给每个组500毫升的水,洗3个苹果一个带泥的土豆,看哪个组用水最少,洗得又干净,洗的方法是否正确。

地球上的水篇2

何晓晴

据有关的水据,地球上有80%是水资源,但只可以提供给人类的仅仅只有20%.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 m³降到1700-1800m³,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我们家有很好的节约水的方法,希望大家也要向我们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有一次,我在家煮饭,无意中发现洗米的时候,第一次水是很浓的,很像奶的颜色。咦!这种水很像奶奶给菜浇的肥。于是我把水放了一个瓶子里经过几天的发酵,然后把水浇在家里的菜里。于是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奶奶。菜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菜变的更翠绿,吃的时候变的更清甜。我要计算一条数,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家庭每一天节省2升水,这样集中起来可以变成一条河。

我还有第二条节约水的小故事。我们学校都种了很多花草树木,所以要用很多水来浇,这样一来,学校的花费很多,还有浪费很多水,于是学校在地底下挖了一口井,这样,想浇水就可以按下电钮就行,不仅方便,还不浪费水资源。

2010年广州亚运会快到了,我们要把亚运会办的有声有色,所以我向大家倡议:每一个都要成为水资源的保护者。无论在家庭.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也无论是一滴水,一杯水,一瓶水,都不能轻视,不能浪费。

地球上的水篇3

右图为乌拉尔河流域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径流主体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B. 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C.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

D. 全流域航运价值大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至③河段径流量不断增大

B. 蒸发旺盛导致①处径流量小

C. ①至②河段的结冰期最长

D. ②至③河段支流注入少、下渗量多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m3/s)、蒸发量(mm)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3~5题。

3. 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

A. 雨水 B. 冰川融水 C. 湖泊水 D. 地下水

4. 该流域位于( )

A. 温带季风气候区 B.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 热带沙漠气候区 D. 地中海气候区

5. 以下有关该流域开发的举措,正确的是( )

A. 中上游大力建造水库,发展能源生产

B. 下游建造大坝,加强防洪措施

C. 增加入海口,疏通河道

D. 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化现象

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6~7题。

6. 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 降水量增加 B. 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 水汽输送量减少 D. 地下径流增加

7. 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

A. 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 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 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季节印度半岛为旱季

B. 图中寒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

C. ①附近沿海可能形成渔场

D. 图示季节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

9. 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 东北信风 B. 盛行西风

C. 西南季风 D. 东南信风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如图);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回答第10题。

10. 2011年6、7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

A. 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B.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 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雨岛效应

D. 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新网2011年12月26日电,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今天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总航程4500海里,用时10天左右抵达任务海区。

材料二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航线示意图

(1)舰艇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风浪较 (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 。

(2)经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航线,运输的主要资源是 ,世界上该物资的最大输出地是 。

(3)三亚至亚丁湾航线附近陆地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双选题)( )

(4)图中正确表示该季节洋流流向的是 ,(A、B),其成因是 。

12. 下图为某国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年等降水量线①的数值,并说明理由。

(2)描述该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3)从水循环角度分析②湖从1908年至2008年的盐度变化过程。

13.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湖泊,与湄公河之间有洞里萨河相通,其面积和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湄公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亦大,其干流流量约1/4来自巴色至上丁段。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巴色的气候特征。

(2)分析洞里萨河流向的周期变化。

地球上的水篇4

关键词:地球肿瘤学;地球肿瘤演化过程;地球肿瘤学与地震;全球地震预测

一、緒论

地球物理学界人士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是因为他们将地球肿瘤当作火山地震去进行研究,于是便出现了地震不可预测的假象。第一个困惑就是大型地球肿瘤发生后,为什么岩浆不会从地底下喷发出来?第二个困惑是地球肿瘤形成后,为什么其能量体是球体?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地球肿瘤发生时是双发型呢?第四个问题是每一个地球肿瘤发生后,其深度为什么都不一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于是发现了地球肿瘤演变过程有七个演化过程和气场三力波现象以及蒸发水汽现象。地球肿瘤蒸发水汽现象,首先是从地球肿瘤中间开始,然后才分批次地向周边移动发展。第二个问题是人们所认为的地震实际分为火山地震与地球肿瘤。既然是地球肿瘤,那么其能量体为球体就不作为怪了。第三个问题出现双发现象是因为孕育过程时就是双卵型或重叠型的地球肿瘤。第四个问题是地壳运动后,所形成的地壳本身不是圆滑形的,实际是属于高低不一的凹凸型形状。但旧的困惑解惑了,可新的困惑又出现了。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山丘、火山和海洋的形成

地球刚形成时内部结构则分为内地核、外地核、冻态水(冻态水物质呈果冻状,包裹着整个外地核,起到保护地球不至于爆炸的作用)、软基层、地表等五个层次。在远古时代,由因第一颗当量力的行星突然撞击地球,结果外地核破裂,于是外地核内部的岩浆上涌、冲破冻态水层进入至软基层中。当上涌的岩浆在软基层处冷却后,软基层便形成了地壳。未冲破地壳的岩浆,则留于地壳下,形成了地幔。由此,地球的内部结构演化成了内地核、外地核、冻态水、地幔、地壳、地表等六个层次。

三、地球肿瘤成因与火山喷发成因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其区分

地球肿瘤的成因是一项复杂性的过程,首先是地幔中的岩浆局部性地发生病变,然后才慢慢地孕育成地球肿瘤。地球肿瘤形成后,需要一个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的过程。

地球肿瘤演化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地质条件、地下液态水储存量和地幔下的冻态水储存量。地球肿瘤初形成之时位于地幔中,当地球肿瘤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时,地壳中的岩石圈便被核能所融化,于是地球肿瘤便上浮至地壳上部。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属于地球内部进行自我调节,岩浆从地核中通过火山柱和火山口进行喷发而达到废气释放所致的过程。

四、地球肿瘤的分类

地球肿瘤分为三类:病变性地球肿瘤、病原体病毒传染性地球肿瘤和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病变性地球肿瘤是因地幔中的局部性岩浆受到病毒体的侵入而发生病变,于是慢慢地孕育成地球肿瘤。病变性地球肿瘤发生后,其病原体的病毒便会流向周边区域,于是周边区域的岩浆便会受到这种病原体病毒的传染而孕育成地球肿瘤。此种地球肿瘤便被称作为病原体病毒传染性地球肿瘤。

五、三类地球肿瘤的危害性大小和其孕育的复杂性

三类地球肿瘤中病变性地球肿瘤和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都是属于破坏性的,而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再生地球肿瘤),大多不具有破坏性。病变性地球肿瘤大多数级别较大,所以发生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个别病变性地球肿瘤,发生时虽然级别不大,但却会产生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产生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的主因是过去附近发生过大型地球肿瘤,因此受其病毒的传染而孕育成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大多数级别较大,因此都具有破坏性。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分为二类,一类是繁殖型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它是由病变性地球肿瘤演绎过来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因此需要警惕,而另一类是属于普通型的病原体病毒感染性地球肿瘤,则不具有破坏性。

六、地球肿瘤的七个演变过程

地球肿瘤演变过程分为七个变化过程,即孕育、形成、潜伏、苏醒、晚期、发作、爆发。地球肿瘤孕育过程,我们人类在地面上是察觉不到的,但在气象卫星云图中却能看到。地球肿瘤形成后,几个小时便进入潜伏期,这种现象只有在气象卫星云图中观察得到。处于潜伏期中的地球肿瘤,大地上一切正常,人类根本就感觉不到地下有地球肿瘤潜伏。但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人类的眼睛能隐约看到潜伏期中的地球肿瘤。

地球肿瘤从潜伏中苏醒后,由因肿瘤区内部温度攀升,于是地下各种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继而肿瘤区内部的液态水和处于地幔下的冻态水在核能作用下,从地表下被蒸发出来。地球肿瘤内部核能蒸发水汽现象,首先从地球肿瘤区中心开始,然后分批次地向地球肿瘤区邊缘移动。当蒸发现象移至地球肿瘤区外部时,宣告该地球肿瘤已步入至晚期。当地球肿瘤区内部残留水分被核能蒸发出来后,该地球肿瘤便步入即将发作状态。

七、地球肿瘤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气场三力波

地球肿瘤演化过程中,随着演化进程,自然地产生出气场引力回流释放波、气场旋转力释放波和气场回流推力波。当地球肿瘤形成时,大气中会产生出气场引力回流释放波,于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位于地球肿瘤区上空)便呈现出圆形体的围空圈。当地球肿瘤进行肿瘤活动时,肿瘤内部便会释放出气场旋转力释放波,于是大地上便形成了气流或旋转气流。地球肿瘤越大,所释放出的气场越强。换言之,全球的气流除季节性自然发出的气流外,其余气流都是由地球肿瘤在主导。当地球肿瘤步入晚期时,地球肿瘤区上空的大气便会出现气场引力回流推力波现象,于是在气象卫星云图中便会看到移动过来的云团或流云都会被反推出去的现象。

八、地球肿瘤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六期地球肿瘤云形状

随着地球肿瘤的七个演变过程,从地下蒸发出来的地球肿瘤云也会跟着变化。六期地球肿瘤云即是指Ⅰ地球肿瘤云、Ⅱ地球肿瘤云、Ⅲ地球肿瘤云、Ⅳ地球肿瘤云、Ⅴ地球肿瘤云、Ⅵ地球肿瘤云。Ⅰ地球肿瘤云的征兆,就是气象学上说的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暖湿气流。地球肿瘤形成后,便会进入潜伏期,因此这时所蒸发出来的水汽也已经很稀薄,于是这些水汽上升的高度也就更高(在气象学上,被错误地称为高积云)。当Ⅴ地球肿瘤云出现时,地球肿瘤已步入到了发作将段,而步入发作将段中的Ⅴ地球肿瘤云,其蒸发现象已移至地球肿瘤外部。由因地球肿瘤能量体就是球体形状,所以Ⅴ地球肿瘤云所释放出来的云状就成放射状。Ⅵ地球肿瘤云是一种雾气状的云,在地面上人类肉眼看不到,但在气象卫星云图中偶尔能看到。为什么人类肉眼看不到呢?这是因为地球肿瘤区地下已经没有水汽了,所以被蒸发出来的则是残留的yulu.cc水汽,而这些残留水汽蒸发出来后就成了雾状,于是雾状还未升入高空时,就已经散了。

九、地球肿瘤量数演化的多样性

地球肿瘤量数是属于不确定因素,但虽然是属于不确定因素,而实际还是能分为以下几种:独立性地球肿瘤、双卵型地球肿瘤、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双边重叠型地球肿瘤、分蘖型地球肿瘤和增生型地球肿瘤。独立性肿瘤就是自形成至爆发都仅仅是单个性地球肿瘤。双卵型肿瘤就是我们人们常说的双震。双卵型肿瘤现象就是二个连体性的肿瘤,形状基本上与蛋类中有两个蛋黄相似,这种双卵型肿瘤发生时,基本上时间相隔很短。只是双卵型地球肿瘤是一种罕见性的地球肿瘤,几年中才能看到一次。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就是两个地球肿瘤的边粘连在一起,这种肿瘤只要有一个发生,另一个就会跟着发生。只是双边粘连性地球肿瘤也是一种罕见性的地球肿瘤,日常中也很难遇到。双边重叠型地球肿瘤,是指二个地球肿瘤的边是重叠型的,但它们又不是粘连在一起,因为两个地球肿瘤之间相隔着几米或十几米的岩层,如果上部的地球肿瘤发生了,那么地球肿瘤下面的岩层就会被前一个地球肿瘤震裂,于是下面的那个地球肿瘤也就跟着出来了。

十、地球肿瘤能量体面积的分布

地球肿瘤形成后,其能量体分布面积是很广的。一个3级的地球肿瘤能量体分布面积大约是一个县级行政区,4级是2个县级行政区。一个5级地球肿瘤能量体分布面积大约是3个左右县级行政区范围,6级地球肿瘤大约是4—5个县行政区。一个7级地球肿瘤能量体面积大约是7个左右或7个以上县级行政区,而8级地球肿瘤分布面积大约是二个半地级行政区。图6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于2019年9月28日12:15分,从图中可以看到红圈的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南部海域的6.2级地球肿瘤现象。2019年9月29日10:02分,该地球肿瘤如期发生。从当时的地球肿瘤的能量体来看,这个6.2级的地球肿瘤能量体直径就达到300公里以上。

十一、地球肿瘤的周期

地球肿瘤周期取决于地质条件、地球肿瘤区内部的液态水储存量和地球肿瘤区底下的冻态水储存量大小。但是以上三者中,起决定性的还是属于冻态水储存量。环太平洋区域,由因远古的地壳运中,地下的凍态水已被蒸发,因此地球肿瘤的周期性较短。以强震与大震为例,地球肿瘤形成至发生,短则是3—6个月,长则1—3年。地球肿瘤断裂带是由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一个接一个连接而成,故而地下冻态水在列次地球肿瘤爆发过程中已被蒸发掉,因此地球肿瘤断裂带区域的地球肿瘤周期性也较短。地球肿瘤断裂带相邻区域由因靠近地球肿瘤断裂带,因此其地幔下的冻态水在地球肿瘤断裂带形成前就已被蒸发掉一部分或大部分,因此当该区域形成病原体传染性地球肿瘤后,其周期短则是1—3年,中则是4—7年,长则十年以上(具体周期看残留的冻态水储存量大小)。

十二、地壳运动结果导致了地球肿瘤爆发时深浅度的落差

为什么每一个地球肿瘤爆发时,其深浅不一,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几代人。然而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不难,因为这个问题就在地壳运动后就已经铸就了这个落差。在远古行星撞击地球时,由因外地核破裂,故而从地核中上涌的岩浆冲入软基层,于是在软基层中形成了地壳。但因上涌的岩浆力度不一,结果所形成的地壳层就形成了高凸与低凹现象。地球肿瘤刚形成时,其位在地幔中,但地球肿瘤苏醒后,随着肿瘤内部核能的出现与加剧,地球肿瘤上部的岩层慢慢地被核能融化,于是当地球肿瘤步入晚期时,地球肿瘤已上浮到了地壳中。

十三、地球内部岩浆输送管与回流输送管

地球的生命依靠着地球内部的岩浆,而维持地球生命的是岩浆的流动,然而地幔与内核相隔着冻态水层与外核层,那么这是如何保持着流动的呢?地球内核输送管就是指直通地幔的岩浆输送管道。如果地幔没有新鲜的岩浆供给,那么位于地幔中的岩浆就会变成岩层。地球岩浆回流输送管就是指从地幔通向内核的管道。地球的岩浆循环就是内核向地幔供给新鲜岩浆后,然后岩浆又通过回流管返回至内核中。

十四、地球肿瘤由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

地球肿瘤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爆发的,它需要经历一个病变体转化成核气体的过程。地球肿瘤形成后,需要经历一个潜伏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肿瘤区下部的冻态水储存量的大小。冻态水本身就是起到地球肿瘤控温的作用,而储存量大就意味着周期长,储存量小就意味着周期短。地球肿瘤潜伏到一定的时候,由因肿瘤区内部的增温,于是地球肿瘤就苏醒过来。地球肿瘤苏醒后,随着温度的攀升而产生核能,结果地壳的岩石圈在核能作用下被融化,因此地球肿瘤便从地幔中上升到了地壳上部。

十五、地球断裂带的起因与延伸

地球上的水篇5

上海 佘山 体验温布尔登的超快球速

天马乡村俱乐部,位于上海佘山国际旅游度假村区的中心地带,静卧于佘山宁谧山林之中,水光浮翠,倒映林岚,具浑然天成之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是上海唯一的乡村俱乐部。

天马乡村俱乐部拥有专业的网球设施,这里不仅有四片沙地球场,更有三片国内罕见的草地球场。先进的地上喷淋及地下渗水保湿系统,全天候保持草地的生长与舒适,优质的草种使奔跑击球更加舒适,并减少运动伤害。

三片草地网球场采用源自美国的暖季性草种,草皮密度高、叶片细,是国内最好的草地网球场之一。想体验温布尔登的草地盛宴,不用去英国,在天马俱乐部就能感受草地网球的。草地网球球速上去了,打出ACE球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对攻更加简洁精炼。瘗长底线僵持的球员往往很难适应草地球场,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强攻战术被视为在草地网球场上制胜的法宝。

在草地网球打球,最大的感受就是球速快。一位已经有着十多年球龄的王先生前段时间在天马体验了一番草地网球。他说:“草地比较滑,过来的球速会很快,而且球弹跳得很低,再加上土的不平整,球的弹跳线路也没有规律,打起来有点难度。”确实,草地网球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来回球次数明显减少。据了解,温布尔登公开赛已将草地做了改进,以提高球的来回次数,增加观赏性。

上海 世纪公园 品味草地网球的闲情逸致

随着最近几年网球大师杯的举行,沪上热衷网球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通常我们打网球使用的是硬地球场,今年在上海世纪公园新添了两片天然草地球场,颇感新鲜。历史悠久的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就是草地网球,那片草地堪称很多网球迷心中的“圣地”。如今上海球友也能享受草地网球的乐趣了。

据俱乐部工作人员薛小姐介绍,球场的草皮四季常青,但由于草皮生长情况和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一般炎夏和寒冬都不适合打草地网球。而三、四月正是草皮的生长期,可谓打草地网球的“黄金时间”。

虽然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实看似板寸头的草皮在修剪工眼中是不同的。以温布尔登为例,草皮的高度严格控制在8毫米,太高会影响球的弹跳,太低又没有了草地的属性,而且容易磨蚀。每次修修前,修剪工先要拆除球网,完毕后还要再压土,重新画线。

草地网球中的“草”可谓重中之重。一块符合国际标准的硬地球场造价大约30万人民币,而天然草地球场取决于草皮的品种,其造价是硬地球场的十倍甚至是几十倍,这还不包括对草皮的维护和更新所需的庞大开支。也因为如此,草地网球很难得到广泛普及。

据说在温布尔顿打场球,每小时折合人民币约2600多元,可见打草地网球不便宜。世纪公园草地网球场价钱虽然是硬地球场的好几倍,但对于尝新的人来说倒也可以接受。据了解,目前去世纪公园打草地网球的主要是游客和周围居民。周末时,一片球场每天可接待30人次。

薛小姐介绍说,草地网球有很好的社交功能,已有不少商界人士认识到了这点。周末闲暇,约上客户打一场草地网球,花费和一个商务饭局差不多。既健康,又有品位。草地网球场质地松软,踩上去非常舒服,放眼望去更是一片醉人的青翠绿意。打球时心旷神怡,身心得到全方位放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北京 匠心之轮 与中国国家队同场竞技

熟悉和喜爱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的人都知道,几乎每年她们都会在北京匠心之轮网球场备战欧洲红土赛季。如果你想体验一把国家队级的训练条件,不妨去匠心之轮的红土网球馆挥拍试打一番。

匠心之轮国际网球中心为了打造与欧洲网球俱乐部相同的场地氛围。在2005年底耗资百万打造中国唯一两片具有欧洲A级赛事标准的红土室内场地。所用红土及配套设备均从欧洲进口,并从捷克聘请了技术与工程方面的专家团队参与施工,使得中国网球爱好者和专业选手能够不出国界便能够享受国际化网球环境的水准。

匠心之轮红土球场,是一种多孔渗水的网球场地,由天然粘土或者加工粘土制成。据球场工作人员介绍:一个建造良好的沙地球场有其特殊的构造。在球场表面物质下,接着是由砂石熔渣或粗砂石所组成的碎石层,然后是渗透层,最下面是排水管。排水管道需要埋得足够深,以至于排水管的上部和地基的表面有至少15厘米的距离。在铺设粘土层之前,就要把排水系统在底层铺设好,并且用锡箔包裹严密。8厘米左右厚的粘土下面还要铺设一层丝网。用于铺设沙地球场的粘土应该由三分之一的粘土、三分之一的粉末和三分之一的沙子混合而成,这个配比是最具持久性,并最令人满意的。但也可以在能够找到的有限的材料范围内自己试验不同的混合配比。最表层大约有2-3厘米厚,所用的材料也应该是颗粒状的快干材料,通常在滚压之前多留出25%的富裕量,喷水之后再来压实。一些比较尖的沙子和石子会被挑出去。在铺设表面材料时添加含钙的氯化物也对固定表面材料起到很好的帮助,同时还能使材料颜色显得更深一些,减低反光度。

常规保养是匠心之轮工作人员每天的“必修课”。比如洒水,天热时甚至需要一天洒两次。洒水时,水要浇到表层土看似有积水为好。但洒水之后要封场2小时,待水得到充分的吸收和渗透。每次比赛结束后,还要用拖毯平整场地上留下的印记。

昆明 世博花园 感受意大利水准的红土场

2002年,世博集团决定在昆明世博花园酒店旁修建4片具有国际水准的红土网球场。“当时在国内正规的红土场很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在经过反复论证后,我们邀请了一家专业修建红土网球场的工程公司进行设计和施工。历时半年,筑就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红土网球馆。去年,一位资深的法国红土场专家前来考察,他给出了高度评价,赞许我们在维护保养方面做得很到位,场地质量一流。”世博花园酒店副总经理张文对记者说。

为了接近法网球场的水准,酒店方曾先后派人到法国、意大利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结合昆明的情况进行设计修建。在修建过程中,场地从渗水层到表层土全部取材于意大利的火山石和火山灰。红色火山灰在欧洲很常见,因此在法网之前就有著名的蒙特卡洛、罗马、马德里等多站热身赛。在意大利,一袋30公斤表层土的售价大概3欧元(折合人民币大概30元)。可从欧洲运到昆明,每公斤就涨到8元人民币,每一袋售价高达240元人民币。

地球上的水篇6

【论文摘要】深入分析了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都对地球气候和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CO2气体在大气中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地核的外部依次是地幔和地壳,地幔是由岩石层组成,地壳则与大气层接触,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地幔和地壳构成地核保温层,越是接近地核温度越高,地核内部温度可以高达4982摄氏度,这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几乎相同。

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的能量称之为E核(即主要是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称为E太。同时地球自身还不停地向宇宙辐射能量称之为Q放。这三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实际情况是E太+E核略大于Q放,按照这算式推论:地球表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假如这样,现在的地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而事实并非如此,地球表面温度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总发电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虽然该地区一样也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地球其它区域向地震发生地区传导能量,由于地球的体积大,但地震地区的地壳表面要想达到其它地区相同的温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待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冬季在地震发生地和附近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都发生了特大冰灾原因。

再如:2010年的欧洲火山灰事件,也是地球从该地区释放巨大能量,同样也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这也使得2010年冬季成为近二十年内最冷的冬季;2011年的日本福岛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道理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降温现象,甚至引起日本国内大范围降雪,还有最近刚发生智利火山灰事件,新西兰7.8级地震……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地震和火山对地球气温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爆发频繁程度和等级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温度,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海平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深海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与海水流动性等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时用“温室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是相互矛盾或错误的。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的气温上升;人们把它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资料同时显示:这一时期地球地震和火山处在不活跃期,基本上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或火山,在2005年才进入地震活跃期。而从1945年至60年代,虽然CO2的浓度增大,但是全球地表的气温却显著降低,按照“温室效应”原理预测,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少,事实上却是这一地区温度呈明显上升。预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多,实际上却是那里的温度下降最多。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地震处在活跃期,地球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达到15次(1957年2月23日~1957年3月23日)和9次(1950年12月1日~1950年12月14日),这些地震基本发生北半球。

另外,地球上冰河时代的气候特点可能从“地震和火山爆发理论”中寻找到答案。

二、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水主要以冰山、湖泊和河流等淡水的形式存在。河流与海洋相连,冰山和湖泊等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由于地壳表面地质缘故,松动土质随着河水流入海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用中国古代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做个比较:有只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由于瓶里水不多,乌鸦嘴巴喝不到瓶里的水,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用嘴巴向瓶里放石子,这样瓶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于是就可以喝到瓶里的水。

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不变的。而陆地的泥沙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与“乌鸦喝水”的道理是相同的。瓶子里的水就好比是海洋,从陆地经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就如“放入瓶里的石子”,通过《乌鸦喝水》寓言故事不难理解:陆地大量的水土流失,一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于陆地的高度绝大部分高于海洋,陆地上的淡水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轻松地把陆地上大量松动的泥土冲入海洋中,而植被(特别是森林)是地球上表面泥土的“保护神”,人类自身生存活动和和地球自然现象,大量的植被破坏等引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陆地上通过河流流入海洋。

资料显示,仅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这些的水土流失的结果肯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由于海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冰川的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同时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的融化又会引海平面的上升。

拦海造田与水土流失的道理是相同的,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活动的原因,把部分海洋围起来或者通过用陆地上的沙石把它添埋起来,这样这部分海水只能流入海洋其它地方,这就与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也会海平面上升。

资料显示:从十三世纪开始,荷兰就在西北部顺德海围海造田,与海争地,迄今已持续了700多年。共修筑堤坝1,800多公里,造地7,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千米。瑙鲁面积21平方公里。拦海造田的国家还有很多,日本也是个拦海造田大国。

水土流失和拦海造田都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它们的作用又对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北极冰川融化的水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球上森林覆盖率对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一片森林好比是一座水库,森林主要有三个作用:1是净化空气(这里不作论讨);2是储蓄水功能;3是吸附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对调节地球气温和海平面平上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下图地球的水简易循环图所示)

如图所示:陆地上的水主要是淡水,是以湖泊,冰川,河流等形式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等各种形式流入海洋,而海洋也会蒸发把海水变成水蒸汽,在气流或季风等作用下,这些水蒸气以下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在陆地上,这些降水又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这样如此长期循环。一般情况下,由于森林和其它植被有储水的功能,部分降水就会储蓄起来,从海洋蒸发并且漂移到陆地上的水和从陆地流入海洋体积大致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加速,这对地球上森林的破坏极为严重,陆地上森林的储水功能下降,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水的体积慢慢大于海洋蒸发的水量,这样陆地的水量在减少,相反海洋的水量就会增多,结果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其它不良反应。再由于森林的储水功能的降低,加上在陆地森林对土壤表面吸附能力减弱,有时过量的降水至使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等。这样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

从这简单的地球水流程图可以总结出:陆地的淡水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假如没有森林,海水形成的降水在陆地上又无法得到储蓄,陆地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海洋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海平面就会上升;假如没有森林,在流入海洋的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这样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既然森林对海平面和气候影响如此重要,我们人类在保护森林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资料显示:人类文明的初期, 有原始森林 7600万平方公里, 覆盖了地球大陆表面的三分之二; 19世纪中期, 减少到5600万平方公里; 20世纪末再减少到3440万平方公里, 覆盖率下降至27%; 而据2003年的最新数据, 现在只剩下2800万平方公里了。 由此可见, 最近100多年来, 森林面积锐减惊人;而且减少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加速之势: 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森林, 其中1980~1990年期间平均每年损失9.95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约等于韩国的面积;此后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的统计, 每年消失的原始森林增加到13万平方公里;2003年的最新数据则显示, 目前是以每年高达16万~2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着。 美国:17~20世纪30年代洗劫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森林。 巴西:3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砍伐……

我们中国呢?其数字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占国土的16.55%,约为全世界森林覆盖率30%的一半,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列于第100位左右。由于环保意识淡薄, 大规模盲目利用天然林, 过去的半个世纪, 全国消耗森林资源达100亿立万米, 即1万平方公里, 原生天然林已遭到了难以复原的巨大破坏。

地球上的水篇7

从地球的起源谈起

无论地球上的水来自天上还是地下,我们必须要从地球的起源开始谈起。

地球是随着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太阳系形成于一个原始的太阳星云,星云的成分是气体和尘埃。尘埃是多种分子结合构成的颗粒,包括很多水和水冰分子,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氢。

星云是形成恒星的摇篮,星云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密集一点,物质越密集引力越大,于是形成一个凝聚中心。吸引周围的物质不断向它汇聚。随着中心的物质越来越多,它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温度升高到700万K的时候,就会触发热核反应,就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一个氦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恒星演化进入了主序阶段,形成一颗稳定的恒星。我们的太阳就是约在50亿年以前,在一个原始星云里面形成的。

星云里还有很多物质,这些物质在围绕着质量中心旋转,慢慢地凝聚起来,成为一个个小颗粒,这些小颗粒称为星子。星子有的是石块;有的是冰块,也就是水。然后这些星子再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行星,围绕中心的恒星旋转。我们的地球连同其它行星大约在46亿年以前形成。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后,经过漫长的演化历史,才成为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地球演化在早期阶段,经历了三个过程:引力收缩、小天体撞击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在引力收缩前,它的体积比现在的大,收缩后变得比较小了。在收缩过程中,地球的温度增高,放射性元素衰变的过程也会产生巨大热量,使地球增温;小天体暴风骤雨般的轰击也把地球加热,这些小天体是一些原来没有结合成行星的星子所构成的小行星或彗星。这三个过程使地球温度升高了,成为熔融的状态。

在熔融状态下,地球里密度较大的物质,例如铁、镍、铜、金、银等金属就沉下去,沉到地球的中心。地球中心有一个铁核,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硅酸盐密度较低,漂在上面,它的外层冷却以后成为坚硬的地壳。地球在熔融状态下经历的这种重沉轻浮的变动称为分异过程。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内层岩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硅酸盐,至于外层岩石的成分则与火山喷发有关。

彗星之水与火山之水

地球在形成后的最初3到4亿年里,由于太阳系里面还有许多小星子没有结合为行星,它们中一部分会掉落到地球上,这就是小天体撞击。这些小天体主要是小行星和彗星。彗星本身主要是由水冰构成的。撞击的结果就在地球表面形成密密麻麻的陨击坑,也带来了大量的水分。

地球上早期的陨击坑,因为地球上空气和水的循环流动,使它们遭受到风化作用,慢慢地侵蚀消失了。此外,地球上大规模的地质活动,如造山运动、冰川运动等,也使许多陨击坑面目全非。现在,我们在地球表面也能发现一些陨击坑,但是不多见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击坑,这个陨击坑的直径有1200米,深度有180米。这次撞击的历史不长,估计是4万年以前,所以还没有消蚀掉。时代太远的陨击坑就看不到了。彗星带来的水留在地球上,大海大江里的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彗星带来的。彗星带来的水形成了地球之水的一部分。

地球早期的时候地壳是很薄的,在小天体不断撞击它时,有的地方就破了。地壳破裂,地壳底下熔融的岩浆就喷发出来。所以在地球的早期曾经有一个很长的时期,那时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到处都是一撞一个坑,紧接着就是火山喷发了。火山喷发,岩浆流从火山口汹涌冒出,使原始地壳的厚度迅速增加,改变了原始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奠定了地壳外层的岩石基础。

火山喷发的时候,除了流出岩浆,还释放大量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其含量常达60%以上,此外有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等),以及少量一氧化碳、氢气、氯化氢(盐酸)、氨气、氟化氢(氢氟酸)等。火山喷发的气体量往往很大,如1912年阿拉斯加的卡特曼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仅盐酸就多达125万吨,氢氟酸达20万吨。地球是由无数星子结合形成的,许多星子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水粒,它们都包裹在地幔里面。地壳把地幔包起来,里面有很多水分,通过火山爆发释放到地面。我们说水还来自地下,这个地下是什么?就是说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把水送出来。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从天上来的,本来在太空中的水,包含进地球里面,到地壳底下去了。在我们看来,地壳底下的水通过火山爆发又被输送到地面上来了。

遍布水的太阳系

水在太阳系存在是很多的,就像陨击坑遍布在所有硬壳天体上一样。应该说地球早期遭遇的经历,这些天体都遭遇过。

地球与太阳系其它行星,差不多同时形成,它们当时的条件也类似。在水星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陨击坑,陨击坑当然也是由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出来的。但是水星现在没有水。一个原因是它的质量小,于是引力也小,它的引力不足以把大量的水都吸引住,水很容易蒸发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离太阳近,表面温度很高。白天太阳照射的时候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7度,当然所有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可见,水星本来应该与地球一样是有水的,但是早就蒸发掉了。

金星有很厚的云层,它的大气非常浓密,表面大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91倍。但是它的大气成份96%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氮、氧等。金星上面也是会有水的,它的水的来源应该也是一样的。

火星上面也是有水的,可以说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从望远镜去看火星,能看见它的极冠。夏天的时候极冠缩小,冬天的时候极冠变大。极冠的颜色是白的。它里面既有水冰,也有干冰,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因为火星表面的温度要比地球低很多,在那里二氧化碳结成了冰。

已经在火星表面发现了许多干涸的河床。过去肯定有过大量的水,正是水的流动和冲刷形成了河床。但是现在这些河床没有水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可能一部分蒸发掉了。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它的引力也小得多,时间一长,它就不能保持水分。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水渗透到地下去了,或者说火星可能有地下水。

美国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拍摄到了冰、尘土和岩石混合的火星表面。美国宇航局副局长惠勒尔宣布:“漫游车‘机遇’号的探测结果显示,它的着陆区域表面曾被液态水浸透,这个区域适合生命居住!”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有水就有可能存在生命。所以火星探测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要探测火星的水。

科学家认为,在火星两极地区水分(均以冰的形态存在)相当多,中高纬地区比较多,可是在赤道两边就几乎没有了。赤道区域阳光可以直射,水分容易蒸发掉,所以不容易保留水分。

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在它的大气里面存在氢、氦,也有少量的水、氨、甲烷和一氧化碳等。

土星的条件与木星非常相似,它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它的大气里面主要也是氢和氦,也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水蒸汽和碳氢化合物。土星有一个明亮的光环,是由大大小小的团块构成的。这些团块有的是岩石,有的是岩石外面包着一层冰,更大量的是冰块。土星光环之所以非常明亮,就是因为它含有的大量冰,可以强烈地反射阳光。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份也是氢和氦,其次是甲烷,也有少量的水汽。它的大气下面有一个结成冰的表面。天王星的中心有一个核,可能是由岩石和冰构成的。

海王星与天王星十分相似。它的大气与天王星的一样,它的表面也是冰,这些冰包含水冰、干冰、甲烷冰等等。它的里面也可能有一个冰和岩石构成的核。

太阳系里许多大卫星上面也有水。

长期以来,人们曾经认为月亮上面是没有水的。1994年美国向月球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探测器,成为环绕月球的卫星。在1997年下半年的时候,它发回了一张月球南极地区的雷达图像。美国科学家经过分析以后,认为图像上反映出月球的南极地区表面有水冰。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发现,1998年初美国发射了“月球全球勘探者”号探测器,专门去探测月球表面的水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只在月球的南极有水,在北极也有水。这些水是完全结成冰的,而且月球表面的水冰呈现为很小的颗粒,跟尘土混合在一起。

在月球两极的大环形山底部,终年不见阳光,温度很低,达零下230度,所以水不会蒸发。至于在月球的其它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可高达零上122度,水是很容易蒸发掉的。所以只有月球的两极可能存在水冰。这些水的来源,也是早期彗星撞击后留存下来的。

木星有4个大卫星。木卫一上有火山爆发。木卫二比月亮小一点,半径约1500千米,它的表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冰层的厚度有十来千米,几乎包围了整个表面。冰层下有几十千米深的海洋。天文学家推测在木卫二的海洋里可能有初等的生命形态存在。木卫三是太阳系里最大的卫星,直径达5300千米,比水星还大。它的情况与木卫二一样,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厚度达到了70千米。木卫四的情况也类似,它的表面也有几十千米厚的冰层。

土星的卫星里土卫六最大,其它卫星都比较小。如果卫星太小,不太可能保留水,因为它引力小,水容易蒸发掉。土卫六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卫星,直径约4900千米,也比水星大。它上面主要是甲烷、氮等气体,也有少量的水。

天王星的卫星也很多,目前发现了27个,但是只有5个比较大。这5个卫星表面也都覆盖了冰。

海王星的卫星现在发现了13个,海卫一最大,半径一千多千米,也是有水的。它的表面有间歇性喷发的喷泉。

再向外是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它们被称为“彗星的仓库”。柯伊伯带是离太阳40天文单位到100天文单位的一个区域。奥尔特云就更远了,在3000到50000天文单位之间。柯伊伯带像一个细细窄窄的面包圈,围绕在太阳系的外缘。奥尔特云则像一个球形的壳层,包裹着整个太阳系。在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里有无数个彗星,大大小小围绕着太阳旋转。有极少数的轨道深入到太阳系的内部,当飞近太阳的时候,生出长长的彗尾,形成高挂在星空上的“扫帚星”。彗星是由多种易挥发物质,其中主要是水在低温下凝结成的冰雪,混合着尘埃组成的,被形象地称为“脏雪球”。冥王星、阅神星等若干矮行星位于柯伊伯带之内,它们的表面也覆盖着冰雪,自然也包含着水冰。

火山之水的佐证

对整个太阳系巡视得到的结果,足以作为水来自天上的佐证。那么地质学家是否也有证据证明从火山喷出的水留在地面上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极早时期的地球表面是无水的。在35亿年前的太古宙初期,开始发现有水的证据。例如,科拉半岛上的片麻岩,据同位素年代测定,距今35亿年,内含有石英岩透镜体。石英岩的原岩是砂岩,是在水体环境中沉积生成的。此外,在南非35亿年前的变质岩系中,也发现了由沉积而成的钙硅质岩层。既然35亿年前能汇聚成足以形成沉积岩的水域条件,人们推测,在40亿年前地球表面无疑已出现水。但当初的水量还很少,估计只有现在的10%。到太古宙晚期(约25亿年前),沉积岩普遍出现,估计当时的水量可达现在的70%。初期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水体,溶有不少酸性气体,故由火山喷出的水应是酸性的,pH值大约在5~6之间,后来才慢慢变为弱碱性。这一点,可从太古宙晚期出现广泛的碳酸盐类沉积物得到证明。

那么,天上和地下各为地面上的水贡献了多少呢?在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还各执一词的今天,即使都没有形成偏见,也难于回答这个问题。看来有待于天文学家与地质学家通力合作,联合攻关,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地球水与人类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固态、液态3种形式存在于大气、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冰川、永久冻土、地壳深处以及动植物体内。它们相互转化,共同组成一个包围地球的水圈,总水量有14亿立方千米。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0%。

水并不是静止的,它在运动,水的循环对于生物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促使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加热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了云。然后,云里的这些水汽凝结成雨、雪、雹下到地面,或流到地下,或流到海洋。地球上的水就是这样往复变化着,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它可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进行自然更新,并使海洋水、陆地水、地下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另外还有一个循环,是在海洋里面进行的。水在海洋里进行一种大规模的、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重要的海流有环太平洋海流、环大西洋海流、墨西哥湾海流、环北冰洋海流、环印度洋海流等。

当代全球有很多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难题、人口增长过速。简单说,就是资源、环境、人口三大问题,它们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而这些问题几乎都与地球上的水有关。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世界各国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水问题。例如,中国已有154个城市缺水,仅14个沿海开放城市,每天缺水就达300万立方米,给城市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和不便,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森林、草原明显减少,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的气候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采掘出来,在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地球的温室效应也日趋明显,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这已经威胁到了沿海地区和一些岛屿的人类生活甚至生存。

地球上的水篇8

地球·人类·责任

人们常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但我要说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地球上不仅有我们人类,而且还有飞禽走兽,鸟花鱼虫……但现在地球的状态宁人堪忧:全球气候变暖、旱灾、水灾……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发生。

作为地球这个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的主人,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的去保护好地球的每一个生灵,每一片绿草。如果人类在这样执迷不悟下去的话,2012将不再成为电影,而成为现实。现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经严重匮乏,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8600万千米立方,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千米立方左右。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以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当然,地球所遇到的危机远不止这个:人们为了开采石油,把魔爪伸向了南北极;由于人类大量的开山凿林,导致土地荒漠化,引起洪水泛滥;由于人类的对美的向往,导致了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总有一天,地球的资源将变成传说,人们只能够通过书本来了解地球的资源。

我们深知:地球不属于人,而人类是属于地球的!

上一篇:经典文学作品范文 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