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06 23:40:12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范文第1篇

《地球化学》(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CN刊号为:44-1398/P,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球化学》主要报道近代地球化学,特别是其主要分支学科,如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第四纪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及岩矿测试等方面的创造性、综合性科研成果和研究简报、书刊简介、会议简讯、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和问题讨论等。

地球化学范文第2篇

《地质地球化学》(CN:52-1044/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质地球化学》现已更名为《地球与环境》。

地球化学范文第3篇

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的应用经历了数年的经验,实践证明,这项新技术是一项符合景观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勘查方法。当前,有的地区受到河流剧烈的切割和强烈的冲刷,通常会出现几米到十几米的基岩河道,在这样的条件下,矿物的采样工作的难度会非常大,如果将采样的密度降低,以此来控制汇水区,能够有效达到区域化学勘查工作的各项要求。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在湖沼丘陵区的应用

湖沼丘陵区的水系多是树枝状和羽状,这样的水系分布特点给地球化学勘查的采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湖沼丘陵区的降水具有阵发性,而且水系沉积物有着水流冲刷的接力性,通过研究水系沉积物中矿元素的迁移规律得知,在中小型的矿床下形成的水系沉积物发生异常的可能性较差,而且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地球化学勘查取样的介质使用水系沉积物最为合适,不仅能够遥测到采样控制点在区域的矿产信息,而且能够给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查提供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在湖沼丘陵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消除风成砂,或者是有机质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干扰,而且能够反映出相关区域的矿质元素分布规律,给其他区域的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可靠的矿产信息。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非常适用于大面积的推广。

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覆盖区的应用

我国的地质覆盖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河套平原等。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是基础地质调查的工作之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平原、湖泊、盆地,以及各种生态系统,比如森林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道路生态系统等。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首先要获取高精度的地球化学数据,查清楚被测区的矿元素的化学分布特点,及分布规律;其次,相关工作人员要精心绘制被测区的的相关地球化学图,要及时对重要异常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最后要为环境、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矿产开发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是把土地圈视为核心来对地球系统进行评价,是将岩石、土壤、大气、生物等汇成一个整体。土地圈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不仅记录岩石圈、水圈等信息,而且能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奠定基础。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以元素的循环原理为基础,以土壤圈和生物圈等的矿元素分布为分析任务,对地球系统进行科学周密的研究。地球化学勘查能够发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而且能够运用新技术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地球化学的方式方法。

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在隐伏区的应用

当前,随着我国勘查技术的发展,以及矿产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找到新矿床的几率越来越小,因此,隐伏区成为发现矿床的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广义上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分离技术、电化学测量技术、选择性提取技术、气体的测量技术、水化学测量技术,以及生物测量技术。狭义上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指的是选择性的化学提取技术。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对隐伏区矿产资源进行勘查,获取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具体指通过对隐伏区的矿元素分布特征、元素迁移规律等研究,发现矿物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富集规律,运用采集、提取、分析等技术,实现在覆盖区对隐伏区的寻找。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区的应用,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其投入的表现,更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需要,势必会促进我国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

总结

地球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发展前景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15-02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动力,关注地球以及宇宙的人们已经发现:地球及整个宇宙都是由永恒运动的物质构成的。地球内部的不稳定核素自发地进行衰变,其所释放的能量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主要能源,它们足以引发岩石熔融、岩浆活动、火山喷溢,以及全球性的构造运动等各种作用过程,而地球化学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几十亿年发展变动,至今仍在持续演化的地球。

一、地球化学的内涵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壳、地球以及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与化学演化的科学,它研究地球乃至宇宙中元素与核素的起源、分布、相互作用、迁移与聚集的规律与演化历史。地球化学脱胎于地质学和化学,并与其它相邻学科(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与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分支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了一整套研究方法,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一起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地球化学既肩负着解决当代地球科学面临的基本问题―天体、地球、生命、人类及元素的起源与演化的重大使命,又有责任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矿产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地球化学发展简史

地球化学产生于20世纪,但是地球化学的萌芽思想却源远流长。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地球化学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成型的学科,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

(一)经典地球化学阶段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着重研究元素的丰度、分布和迁移,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无机化学、晶体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方法。美国化学家克拉克是地球化学的奠基者,他着重研究化学元素在地壳当中的分布和丰度。俄罗斯矿物学家维尔纳茨基开创了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发表《地球化学概论》一书。挪威地质学家戈尔德施密特开创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指出了微量元素在矿物和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规律。

(二)近代地球化学阶段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各项科学技术(宇航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核物理探测技术等)的发展,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朝着地球内部和宇宙空间发展,形成了以地幔为研究对象的深部地球化学和研究陨石、月球、宇宙尘的宇宙化学。除研究元素以外,还发展和注重同位素研究,建立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了物理化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各种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形成了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三)现代地球化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化学进入了现代地球化学发展阶段,现代地球化学中各种精密、灵敏、高效的分析技术不断引入,微区、微量分析(X光荧光分析、等离子光量计、精密质谱仪、电子探针等)和实验模拟技术不断得到改进;随宇航、超深钻、深海探测等研究的进展,人类得以更全面深入地观察和认识地球;基础科学成果的引入和广泛运用,提高了地球化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深度;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电子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地球化学“正在进入一个对自然过程进行全面、广泛的数字模拟的阶段;在解决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诸如矿产资源、能源、环境以及地震问题方面地球化学提供了重要途径,做出了实际成果。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前景

(一)由经验性转向理论化、由定性研究转向定向研究

地球化学已有可能将对地壳和地幔中化学作用的研究与模拟实验研究相结合,即将逆向研究与正向研究相结合;不断引用相邻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使地球化学研究继续由定性研究向定向研究发展。

(二)对同一科学问题进行综合探索

为避免单项研究造成的结论的多解性,研究正在向与地球化学科学系统内其他学科及其相邻学科间密切结合的方向发展,即重视对同一科学问题进行综合探索。

(三)积极参与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以地球化学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为支持,地球化学参与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能力不断增强。如已积极参与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地幔柱的活动、地球动力学、造山带形成、地壳和大气圈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的研究等。

(四)为全球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海洋沉积物、冰芯、黄土―古土壤、泥炭和树轮等对象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可以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演变;通过多种地球化学示踪剂的研究,可以阐明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过程和速率;进一步识别全球变化中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份额。

(五)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洁净能源与矿产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将是21世纪最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环境、找矿与勘探的地球化学标志、开发与利用的地球化学研究,将是地球化学在新世纪的重大任务。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产密集区,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水和海底矿产资源,发现和利用各种岩石、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的资源和特殊性能,不断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地球化学任重而道远。

(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和人群健康的社会功能

地球化学独特的研究思路与预测方法,对各种地质灾害和工程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及其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将为地震监测与预报、火山喷发与预警、泥石流与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大型工程稳定性研究等方面作出新贡献。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地球化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生物地球化学省某些元素丰度的异常与地方病的成因联系,已进行过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综合治理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形成过程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赋存状态与形态及元素转化动力学,因地制宜地采取改造生物地球化学食物链等防治对策,为地方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欧阳自远主编.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陈道公,支霞臣,杨海涛.地球化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3]傅家谟,秦匡宗主编.干酪根地球化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4]欧阳自远主编.行星地球的形成和演化[J].地质地球化学,1995,(5).

[5]欧阳自远,倪集众,项仁杰主编.地球化学: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地球化学进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

地球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中图分类号] P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5-1

矿床地球化学是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演化的学科,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在理论指导找矿、对成矿作用的认识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在进行本矿床矿石化学成分研究时,把全部矿石先分为富金矿石(Au>3g/t)、贫金矿石及围岩(Au

根据实验数据,富金矿石(平均值为62.87%)的SiO2含量明显高于贫金矿石(平均值为30.79%),而贫金矿石的CaO、CO2含量又分别是富金矿石的两倍,说明在成矿过程中SiO2的进入导致了CaO、CO2的流失。一些常量元素或组分也可以用来作为金矿床的指示剂,如SiO2/CO2和K2O/Na2O值。一般来说,从远矿到近矿,前者降低,后者升高,但是对于本金矿,从远矿到近矿SiO2/CO2平均由6.65增大到24.72,K2O/Na2O平均由3.09减小到2.17,说明了其成矿的特殊性。

根据Grant蚀变岩成分变化的质量平衡方程为:CiA=(M0/MA)(Ci0+Ci) (1)式中CiA,Ci0为蚀变岩、原岩中第i种元素的含量,M0,MA分别为原岩和蚀变岩的质量,对于不活动元素来说,在围岩蚀变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元素迁移,因此可认为Ci=0,则公式(1)可简化为CiA=(M0/MA)(Ci0) (2)显然,公式(2)为在CiA - Ci0图上一条穿过原点(0,0),斜率为M0/MA的直线,即等地球化学浓度线,直线的斜率:K=M0/MA,若确定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为不活动性组分,则斜率公式可表示为:K=M0/MA=CA/C0 (3)将(3)式带入(1)式得:Ci=CiA/K-C0 (4)根据(3)式可以求出K值,根据(4)式就可以求出元素得失变化。

前人的研究证明,Al2O3和TiO2在很多热液矿床蚀变中均可作为惰性组分。CiA-Ci0图上通过原点和惰性组分最佳趋势线的斜率即为K值,岩石蚀变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可以从K值上粗略地反应出来,K>1时,则体积亏损;K

2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为了对本矿床金矿石与围岩进行详细、系统的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研究,本次研究选出有代表性的矿、岩石样品54件进行了测试分析。由试验数据分析,富金矿石和贫金矿石的微量元素有以下特点:

(1)灰岩型矿石金品位最高,平均Au44.15g/t,尤其是硅化灰岩,最高可达122g/t。其它几类矿石Au品位都低于10g/t,这与灰岩硅化有密切关系。

(2)本区富金矿石总体都富Ag和W,W在各类型金矿石种含量变化不大为66.60—92.29×10-6,Ag的含量变化较大为0.13—5.37×10-6,它们相对于地壳丰度都比较富集,都是地壳丰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3)本区金矿石总体Co/Ni比值都较高,大部分富金矿石的Co/Ni比值>50(克拉克值Co30×10-6,Ni60×10-6;Co/Ni=50),说明本区富金矿石大多都受深源热液的影响。

3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由富金矿石(Au>3g/t)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特征:

(1)不同种类矿石的稀土元素都是轻稀土富集型(即La/Yb>1;Sm/Nd1;(La/Sm)N>1),并且随着矿石品位增高有轻稀土越富集的趋势(La/Yb变化为5.23—43.24)。

(2)不同种类矿石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在9.35~144.87×10-6之间,平均值为37.82×10-6,最低的是灰岩矿石的稀土总量(9.35×10-6)。

(3)不同种类矿石的稀土参数δEu变化范围为0.35~1.16之间(平均值为0.80),说明本区金矿石稀土元素总体属弱Eu负异常型,其中有个别样品δEu>1,呈Eu正异常型(如灰岩δEu=1.16)。

由贫金矿石(0.3g/t

(1)贫金矿石及围岩的稀土元素都是轻稀土富集型(即La/Yb>1;Sm/Nd1;(La/Sm)N>1),其中贫金矿石该比值相对较低(La/Yb为18.53),围岩的相对较高(La/Yb为23.40)。

(2)贫金矿石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在2.62~163.58×10-6之间,平均值为39.44×10-6;围岩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在2.23~147.35×10-6之间,平均值为69.87×10-6。

(3)贫金矿石的稀土参数δEu变化范围为0.64~1.19之间(平均值为0.83),围岩的稀土参数δEu变化范围为0.60~1.20之间(平均值为0.78),说明本区贫金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元素属中等Eu负异常型。

不含矿的岩石La/Yb为6.57>1,Sm/Nd为0.2751(La/Yb)N为4.43>1,(La/Sm)N为2.63>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为0.891,Sm/Nd为0.2271,(La/Yb)N为3.48>1,(La/Sm)N为2.60>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为0.901,Sm/Nd为0.1501,(La/Yb)N为30.71>1,(La/Sm)N为7.48>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为0.80贫矿>不含矿。随着矿化程度的加深,岩石更富轻稀土元素。

参考文献

[1]刘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学[M].科学出版社.1984.p244.

地球化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球化学;探矿;测量

中图分类号 O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07-02

0 引言

应用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原理进行矿产探测的工作,实质上是把金属矿产看作地球化学作用下发生异化而行成的产物。所以,矿床的探测问题也就是对于矿石在地球化学作用下发生异常部位的寻找。一直以来,通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探矿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便是区分不同的矿床,进行矿床异化情况的研究。理论上来说,应用地球化学的方法可以进行探矿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应用化探方法进行探矿往往能够发现,发生异常地域的数量远远多于实际的矿产数量,而且异常表现强烈的地带实际矿产较小、或是异常很小但是实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同时由于各种干扰元素的存在,一些比较小的异化情况可能会被忽略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探的过程中,应该对已有的较大型的矿产资源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准确的异常现象研究,对反应矿产情况的异常进行总结,并应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1 地球化学探矿的基础准备

一般来说,化探工作具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首先是取得地质样本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分析,在对分析资料进行总结,检验是否存在异常,最后进行异常的验证工作。在异常验证工作之前的步骤都属于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没有良好的基础就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所以一定要对基础工作予以重视。

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先要对化探的理论有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对形成地球异化的原理进行研究是最基本的准备,只有掌握原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化探依据。做好原理的研究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准备,第一要进行资料的总结和分析。第二要进行化学实验,可以进行数学形式的模拟也可以进行化学方面的模拟。针对地质变迁以及异常产生的过程,分析金属元素发生移动和集中的可能方式和外部条件。有了良好的理论准备才能够制定出进行化探的方法,才能对样本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最终应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判断。同样的,对于地质方面的理论也要进行准备,如岩石的构造和矿化等,了解岩石的矿化以及成矿类型,对于矿物学和岩石学进行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做好理论的准备后,就要在实际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要求。采集的样品以及分析数据要进行标准化的编辑和记录。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尽量拓宽分析元素的范畴,力求使分析的手段越来越多样,争取找到准确度、精度和灵敏度都能达到较高要求的价态和相态分析,最终完成分析的自动化和仪表化,加强工作的准确度。对于从取样到分析的过程,应该制定出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案,保证工作的准确完成。对于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处理,基础性的资料包括我国岩石区域内空气、水乃至土壤和植物中元素的含量情况;具有知识作用的元素的形成形式;关于地球化学的数字和异常模型等等。对于不同的部门,应该进行系统化管理,比如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和组织。

2 地球化学异常模型的运用

把岩石在地球化学作用下发生异常的情况,通过设定模型的方式进行表现,并在实际的化探工作中加以利用,是进行化探的有效手段。目前,关于地质异常变化的模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这种模型是对矿床形成的一部分原因进行模拟,是成矿过程的一种客观呈现。模型的的设定基于对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总结,是地质在异化过程中元素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对各种化合物以及元素在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首先,他是一种几何形态,与矿体形态基本保持一致,直观的对形成金属矿体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呈现。其次异化模型具有分带性以及组分,形成的原生晕和矿石具有相同的组分,同时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矿石的分布特征,客观地呈现了矿石的组成元素。再次地球化学异常模型能够表现出元素分布的浓度特征,也就是晕中的元素在离开矿体甚至矿产地带时,在浓度方面一般会表现出由强逐渐变弱的趋势,反映了元素含量在变化上具有梯度性,应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矿化中心的判断,同时还能分对富集矿和分散矿进行区分和鉴别。

模型的建立,无论对于岩石异化过程中的全面分析还是有效总结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同所有的模型一样,它具有直观性强、理解起来容易的优势。但是,对于新建立起来的模型来说,由于条件和资料的制约,还是可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根据新的发现,对模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当然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过程。由于地质条件有很多的复杂因素存在,模型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异常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要要求完全的一致,发现异常情况,哪怕只有很少的部分与模型有重合,就应该大胆的进行设想和检验。

3 试验测量工作的执行

发现矿产之后,对于矿石样品的采集和具体分析方案的制定便是首要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矿石开采之前,我们要进行试验测量工作。所谓的试验测量,就是找出与正在寻找的矿床在地质条件、类型以及化学方面的景观最相近的已知矿床,然后进行测量和对比。

与不同的化探方式相对应,进行试验和测量的内容也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说,这个工作就是对地质结构、岩石特性以及地表覆盖物进行初步的了解,对进行取样工作的介质进行选择,明确进行取样进行的最佳位置、粒级以及密度;找到处理样本的最佳方案;分析出最具有指示性的元素;测定金属元素在矿化程度较低区域的含量情况,进行化学作用背景值以及异常情况的测定;通过对化学作用下地球异常的情况分析,找到找矿工作应该开展的标志,等等。试验测量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往的经验以及资料做为基础,同时借鉴在实际测量方面的经验,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其中,检验获取样品的介质、类型以及指示元素的有效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4 结论

同物理方法相比,运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矿产的探测,不仅丰富了探矿手段,同时也为探矿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目前,化探工作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找矿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相信,化探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地球化学范文第7篇

2.中国西南部地区卡尼期危机及其成因探讨时志强,钱利军,熊兆军,曾德勇,SHIZhi-qiang,QIANLi-jun,XIONGZhao-jun,ZENGDe-yong

3.湖相烃源岩混合型母质成烃演化特征热模拟研究高岗,柳广弟,GAOGang,LIUGuang-di

4.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王蛟,杨东明,WANGJiao,YANGDong-ming

5.长白山天池火山口内湖滨温泉地球化学高玲,上官志冠,魏海泉,GAOLing,SHANGGUANZhi-guan,WEIHai-quan

6.直接熔融热电离质谱法测定硼酸盐矿物中的硼同位素组成马云麒,肖应凯,诸葛芹,蒋生祥,MAYun-qi,XIAOYing-kai,ZHUGe-qin,JIANGSheng-xiang

7.乌江流域东风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时空分布特征潘鲁生,商立海,冯新斌,孟博,姚珩,尹润生,陈瑜鹏,PANLu-sheng,SHANGLi-hai,FENGXin-bin,MENGBo,YAOHeng,YINRun-sheng,CHENYu-peng

8.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053645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辛补社,王世杰,李世杰,XINBu-she,WANGShi-jie,LIShi-jie

9.红柱石绢云母千枚岩制备莫来石晶须的实验研究姜晓谦,李金洪,赵宏伟,童玲欣,JIANGXiao-qian,LIJin-hong,ZHAOHong-wei,TONGLing-xin

10.高铝粉煤灰除铁的实验研究曹健,李金洪,董宏,CAOJian,LIJin-hong,DONGHong

11.石英显微构造阴极发光特征研究——以甲玛岩体为例彭惠娟,汪雄武,唐菊兴,秦志鹏,侯林,周云,PENGHui-juan,WANGXiong-wu,TANGJu-xing,QINZhi-peng,HOUlin,ZHOUYun

12."C型埃达克岩":一个基于误解的概念?,程素华,WANGYang,CHENGSu-hua

13.地球环境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朱炳泉,ZHUBing-quan

14.行星迁移述评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5.信息动态

16.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王美丽,李军,朱兆洲,郭笑笑,WANGMei-li,LIJun,ZHUZhao-zhou,GUOXiao-xiao

17.铊同位素及环境示踪研究进展贾彦龙,肖唐付,宁曾平,杨菲,姜涛,JIAYan-long,XIAOTang-fu,NINGZeng-ping,YANGFei,JIANGTao

18.埃达克质岩的实验研究进展邢印锁,周文戈,姜能,谢鸿森,XINGYin-suo,ZHOUWen-ge,JIANGNeng,XIEHong-sen

1.壳体大小对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记录的影响徐建,XUJian

2.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姚政权,刘焱光,王昆山,石学法,YAOZheng-quan,LIUYan-guang,WANGKun-shan,SHIXue-fa

3.大连金石滩兴民村组臼齿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彭楠,旷红伟,柳永清,李家华,PENGNan,KUANGHong-wei,LIUYong-qing,LIJia-hua

4.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梅西,张训华,郑洪波,刘锐,谢昕,黄恩清,MEIXi,ZHANGXun-hua,ZHENGHong-bo,LIURui,XIEXin,HUANGEn-qing

5.山东峡山湖滩砂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邱隆伟,周军良,王新征,蔡宏兴,张振哲,QIULong-wei,ZHOUJun-liang,WANGXin-zheng,CAIHong-xing,ZHANGZhen-zhe

6.内蒙古黄旗海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王永,姚培毅,迟振卿,关友义,赵志丽,WANGYong,YAOPei-yi,CHIZhen-qing,GUANYou-yi,ZHAOZhi-li

7.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胡宁静,石学法,刘季花,黄朋,朱爱美,刘焱光,HUNing-jing,SHIXue-fa,LIUJi-hua,HUANGPeng,ZHUAi-mei,LIUYan-guang

8.三叠纪巨型季风在上扬子地区的沉积学记录时志强,曾德勇,熊兆军,张华,赵安坤,SHIZhi-qiang,ZENGDe-yong,XIONGZhao-jun,ZHANGHua,ZHAOAn-kun

9.藏南白垩纪缺氧与富氧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张晓峰,胡修棉,王成善,ZHANGXiao-feng,HUXiu-mian,WANGCheng-shan

10.岩石古放射性生热率的校正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章邦桐,凌洪飞,陈培荣,吴俊奇,ZHANGBang-tong,LINGHong-fei,CHENPei-rong,WUJun-qi

11.冀西石湖金矿黄铁矿和石英的晶胞参数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曹烨,李胜荣,张华锋,敖翀,李真真,刘小滨,CAOYe,LISheng-rong,ZHANGHua-feng,AOChong,LIZhen-zhen,LIUXiao-bin

12.中甸普朗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初步研究胡清华,张世权,尹静,黄定柱,伍健兢,孟青,杨丽梅,罗光明,HUQing-hua,ZHANGShi-quan,YINJing,HUANGDing-zhu,WUJian-jing,MENGQing,YANGLi-mei,LUOGuang-ming

13.黔东南州那哥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杨德智,周家喜,王劲松,丁伟,刘永坤,陈远兴,YANGDe-zhi,ZHOUJia-xi,WANGJing-song,DINGWei,LIUYong-kun,CHENYuan-xing

14.花岗岩类中钾长石巨晶成因研究进展李小伟,莫宣学,赵志丹,朱弟成,黄丹峰,LIXiao-wei,MOXuan-xue,ZHAOZhi-dan,ZHUDi-cheng,HUANGDan-feng

1.辽东本溪、营口花岗岩年龄及锆石饱和温度和Ti温度的地质意义韩军,夏毓亮,修群业,HANJun,XIAYu-liang,XIUQun-ye

2.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与油气侵位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孟元林,潘雪梅,吴河勇,王成,李明明,张安达,修洪文,王正伟,MENGYuan-lin,PANXue-mei,WUHe-yong,WANGCheng,LIMing-ming,ZHANGAn-da,XIUHong-wen,WANGZheng-wei

3.66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来源探讨田建吉,胡瑞忠,苏文超,张国全,商朋强,齐有强,TIANJian-ji,HURui-zhong,SUWen-chao,ZHANGGuo-quan,SHANGPeng-qiang,QIYou-qiang

4.丰水期红枫湖流域氮污染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宋晓敏,季宏兵,江用彬,李祥玉,SONGXiao-min,JIHong-bing,JIANGYong-bin,LIXiang-yu

5.扩散法——EA-IRMS测定天然水体铵态氮同位素实验条件研究胡婧,刘卫国,HUJing,LIUWei-guo

6.学会之声

7.干旱戈壁区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与分散——以新疆金窝子金矿为例文雪琴,王学求,叶荣,刘占元,程志中,迟清华,WENXue-qin,WANGXue-qiu,YERong,LIUZhan-yuan,CHENGZhi-zhong,CHIQing-hua

8.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陈本金,温春齐,霍艳,曹盛远,宋发治,周玉,CHENBen-jin,WENChun-qi,HUOYan,CAOSheng-yuan,SONGFa-zhi,ZHOUYu

9.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连宾,LIANBin

10.一株岩生真菌对白云岩中稀土元素溶出、迁移和富集影响的研究窦传伟,连宾,DOUChuan-wei,LIANBin

11.胶质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在肥料矿物分解转化中的作用周雪莹,李辉,连宾,ZHOUXue-ying,LIHui,LIANBin

12.太阳系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3.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QIANJian-ping,JIANGWen-ying,NIUYun-fei

14.河流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陈法锦,贾国东,陈建芳,张海生,CHENFa-jin,JIAGuo-dong,CHENJian-fang,ZHANGHai-sheng

15.油气储层中水岩作用研究现状叶聪林,郑国东,赵军,YECong-lin,ZHENGGuo-dong,ZHAOJun

16.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恢复为例蔡雄飞,魏启荣,王岸,王浩霖,罗中杰,CAIXiong-fei,WEIQi-rong,WANGAn,WANGHao-lin,LUOZhong-jie

17.贵州黔西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发现富镓矿化层张正伟,杨晓勇,温汉捷

1.流体包裹体中Sr同位素的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原位微区分析袁洪林,高山,戴梦宁,宗春蕾,李荣西,YUANHong-lin,GAOShan,DAIMeng-Ning,ZONGChun-lei,LIRong-xi

2.塔西南缘沉积岩层控型铅-锌矿带区域构造控矿作用张正伟,彭建堂,肖加飞,朱笑青,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ZHANGZheng-wei,PENGJian-tang,XIAOJia-fei,ZHUXiao-qing,SHENNeng-ping,ZHANGZhong-shan,YOUFu-hua

3.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王勇,施泽进,彭俊,杨钻云,WANGYong,SHIZe-jin,PENGJun,YANGZhuan-yun

4.西秦岭温泉钼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钼的赋存状态欧阳玉飞,刘继顺,韩海涛,刘卫明,吴自成,OUYANGYu-fei,LIUJi-shun,HANHai-tao,LIUWei-ming,WUZi-cheng

5.柿竹园千吨尾矿库尾矿中锡的赋存状态研究刘桠颖,毕献武,武丽艳,尹冰,LIUYa-ying,BIXian-wu,WULi-yan,YINBing

6.浙江江山市江郎山岩石岩性特征及其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吕文,朱诚,彭华,俞锦标,李中轩,张广胜,欧阳杰,周日良,朱光耀,李兰,朱青,L(U)Wen,ZHUCheng,PENGHua,YUJin-biao,LIZhong-xuan,ZHANGGuang-sheng,OUYANGJie,ZHOURi-liang,ZHUGuang-yao,LILan,ZHUQing

7.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和杨庄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汪凯明,罗顺社,WANGKai-ming,LUOShun-she

8.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约束祝朝辉,刘淑霞,张乾,邵树勋,谷德敏,ZHUChao-hui,LIUShu-xia,ZHANGQian,SHAOShu-xun,GUDe-min

9.新疆大黑山地区双庆铜矿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余吉远,李建星,孟勇,郭琳,王建强,王健,YUJi-yuan,LIJian-xing,MENGYong,GUOLin,WANGJian-qiang,WANGJian

10.钇稳定氧化锆传感器在地学实验中的应用张磊,李和平,徐丽萍,王光伟,窦静,张艳清,ZHANGLei,LIHe-ping,XULi-ping,WANGGuang-wei,DOUJing,ZhangYan-qing

11.太阳系外行星研究进展陈丰,李雄耀,王世杰,CHENFeng,LIXiong-yao,WANGShi-jie

12.矿物类Fenton反应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胥焕岩,彭明生,刘羽,王鹏,XUHuan-yan,PENGMing-sheng,LIUYu,WANGPeng

13.浑江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高迪,邵龙义,吴克平,王峰,邵凯,GAODi,SHAOLong-yi,WUKe-ping,WANGFeng,SHAOKai

14.假玄武玻璃年代学研究现状及其地震学指示意义肖灯意,李德威,罗文行,李华亮,XIAODeng-yi,LIDe-wei,LUOWen-xing,LIHua-liang

1.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碱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曹正琦,侯光久,CAOZheng-qi,HOUGuang-jiu

2.贵州连续性石灰岩小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研究谭秋,TANQiu

3.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李再会,郑来林,李军敏,夏祥标,LIZai-hui,ZHENGLai-lin,LIJun-min,XIAXiang-biao

4.内蒙古太仆寺旗姚五沟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欧阳海松,何红生,胡祥昭,OUYANGHai-song,HEHong-sheng,HUXiang-zhao

5.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地下水Zn、Co、Pb、Mn迁移影响因素的研究黄健敏,黄润秋,焦纠纠,段海澎,HUANGJian-min,HUANGRun-qiu,JIAOJiu-jiu,DUANHai-peng

6.贵州省普定水库水体及沉积物孔隙水中汞的含量和形态分布初步研究刘凯,杨芳,冯新斌,付学吾,李平,孟博,李仲根,LIUKai,YANGFang,FENGXin-bin,FUXue-wu,LIPing,MENGBo,LIZhong-gen

7.湿法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煤中七种元素含量孙莹莹,张丽莉,刘龙涛,闻明忠,邹建华,谷兰丁,刘盛阳,SUNYing-ying,ZHANGLi-li,LIULong-tao,WENMing-zhong,ZOUJian-hua,GULan-ding,LIUSheng-yang

8.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物源分析黄岗,周锡强,王正权,HUANGGang,ZHOUXi-qiang,WANGZheng-quan

9.重庆长河碥煤矿晚三叠世2号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朱长生,李大华,ZHUChang-sheng,LIDa-hua

10.以煤矸石为原料水热法制备4(A)沸石的动力学研究秦华,华春霞,朱秀栋,QINHua,HUAChun-xia,ZHUXiu-dong

11.云南砚山晚二叠世煤中V、Cr、Mo和U的丰度与赋存状态杨宗,YANGZong

12.粘土矿物对胡敏酸的吸附行为研究廖平凡,吴平霄,吴伟民,陈秋强,徐玉芬,LIAOPing-fan,WUPing-xiao,WUWei-min,CHENQiu-qiang,XuYu-fen

13.金沙江河流悬浮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刘文,徐士进,陆现彩,杨杰东,吴卫华,尹宏伟,LIUWen,XUShi-jin,LUXian-cai,YANGJie-dong,WUWei-hua,YINHong-wei

14.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成因研究评述赵成海,ZHAOCheng-hai

15.石英溶解机理的研究进展张思亭,刘耘,ZHANGSi-ting,LIUYun

16.试论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申俊峰,申旭辉,刘倩,SHENJun-feng,SHENXu-hui,LIUQian

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太和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钟宏,徐桂文,朱维光,胡瑞忠,何德锋,ZHONGHong,XUGui-wen,ZHUWei-guang,HURui-zhong,HEDe-feng

2.四川会理拉拉铜矿辉长岩群地球化学与Sm-Nd同位素定年周家云,郑荣才,朱志敏,陈家彪,沈冰,李潇雨,罗丽萍,ZHOUJia-yun,ZHENGRong-cai,ZHUZhi-min,CHENJia-biao,SHENBing,LIXiao-yu,LUOLi-ping

3.金宝山铂-钯矿和力马河镍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马言胜,陶琰,朱飞霖,王兴阵,MAYan-sheng,TAOYan,ZHUFei-lin,WANGXing-zhen

4.赤泥综合利用及其放射性调控技术初探黄迎超,王宁,万军,林剑,刘邦煜,顾汉念,李和平,田元江,HUANGYing-chao,WANGNing,WANJun,LINJian,LIUBang-yu,GUHan-nian,LIHe-ping,TIANYuan-jiang

5.自组装制备铁氢氧化物纳米薄膜于红,孙振亚,YUHong,SUNZhen-ya

6.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卤水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樊启顺,马海州,谭红兵,李廷伟,FANQi-shun,MAHai-zhou,TANHong-bing,LITing-wei

7.碱性长石中的微孔及微裂隙特征研究王志华,刘瑞,WANGZhi-hua,LIURui

8.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毕力赫金矿预测中的应用孟恺,申俊峰,卿敏,吴学丽,雎程晨,刘倩,MENGKai,SHENJun-feng,QINMin,WUXue-li,JUCheng-chen,LIUQian

9.青海尕林格地区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吴庭祥,李宏录,WUTing-xiang,LIHong-lu

10.福建上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赵希林,毛建仁,叶海敏,许乃政,胡青,ZHAOXi-lin,MAOJian-ren,YEHai-min,XUNai-zheng,HUQing

11.卡拉麦里金矿带典型矿床——双泉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聂晓勇,宋谢炎,薄科武,章文忠,刘涛,NIEXiao-yong,SONGXie-yan,BOKe-wu,ZHANGWen-zhong,LIUTao

12.兰州市一次沙尘暴期间PM10的矿物组成特征肖正辉,邵龙义,张宁,李卫军,XIAOZheng-hui,SHAOLong-yi,ZHANGNing,LIWei-jun

13.利用月球含氧矿物制取氧气的方法学比较李破,王世杰,李雄耀,唐红,陈丰,LIPeng,WANGShi-jie,LIXiong-yao,TANGHong,CHENFeng

14.多期变质作用、多相变质作用与变质作用p-T-t轨迹于振清,李艳霞,肖玲玲,YUZhen-qing,LIYan-xia,XIAOLing-ling

15.黄铁矿晶体制备研究杨大勇,黄菲,寇大明,李康,皮茂强,王岳松,YANGDa-yong,HUANGFei,KOUDa-ming,LIKang,PIMao-qiang,WANGYue-song

16.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研究进展董鹏,李贤庆,仰云峰,蔡报元,DONGPeng,LIXian-qing,YANGYun-feng,CAIBao-yuan

1.继续努力,发挥一砖一瓦的作用——贺本刊进入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行列

2.川中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陶士振,邹才能,陶小晚,黄纯虎,张响响,高晓辉,李伟,李国辉,TAOShi-zhen,ZOUCai-neng,TAOXiao-wan,HUANGChun-hu,ZHANGXiang-xiang,GAOXiao-hui,LIWei,LIGuo-hui

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举办首届会员日活动

4.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油气运移史研究与有利聚集区预测孟元林,赵小庆,黄文彪,姜文亚,王又春,牛嘉玉,孙宏斌,施尚明,MENGYuan-lin,ZHAOXiao-qing,HUANGWen-biao,JIANGWen-ya,WANGYou-chun,NIUJia-yu,SUNHong-bin,SHIShang-ming

5.学会之声

6.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层油气特征及运聚史分析张敏,欧光习,李林强,张建锋,邱林飞,ZHANGMin,OUGuang-xi,LILin-qiang,ZHANGJian-feng,QIULin-fei

7.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SUNYu-mei,LIYou-chuan,GONGZai-sheng,ZHANGGong-cheng

8.塔中古生界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及其意义李素梅,庞雄奇,杨海军,顾乔元,LISu-mei,PANGXiong-qi,YANGHai-jun,GUQiao-yuan

9.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傅宁,何仕斌,张功成,FUNing,HEShi-bing,ZHANGGong-cheng

10.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指示意义谢增业,杨威,高嘉玉,金惠,谢武仁,施振生,XIEZeng-ye,YANGWei,GAOJia-yu,JINHui,XIEWu-ren,SHIZhen-sheng

11.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分析尹伟,别毕文,刘桂禄,YINWei,BIEBi-wen,LIUGui-lu

12.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中的油气活动——以双洞背斜为例马明侠,欧光习,张敏,文武,李林强,邱林飞,MAMing-xia,OUGuang-xi,ZHANGMin,WENWu,LILin-qiang,QIULin-fei

13.柴达木盆地切6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史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张鼐,赵瑞华,王慧,毛光剑,方世虎,陈延贵,邢永亮,ZHANGNai,ZHAORui-hua,WANGHui,MAOGuang-jian,FANGShi-hu,CHENYan-gui,XINGYong-liang

14.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地区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初探——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证据潘立银,黄革萍,寿建峰,刘占国,PANLi-yin,HUANGGe-ping,SHOUJian-feng,LIUZhan-guo

15.油气成藏研究中的有关包裹体问题:讨论与实例分析单秀琴,谢增业,曾云,SHANXiu-qin,XIEZen-ye,ZENGYun

16.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CO2充注驱油的流体包裹体证据高玉巧,刘立,胡文瑄,曲希玉,GAOYu-qiao,LIULi,HUWen-xuan,QUXi-yu

地球化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东天山地区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金、镍、铁、铅锌、银、钒、钼等,其中铜、金、铁、铅锌、银、钼是东天山的优势矿产,成型矿床中铜、镍、金、铁、铅锌、钼等均有。本文以维权银铜多金属矿床为例来讲述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1、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产出特征

维权银(铜)矿床产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第二岩相段中,矿体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受构造控制。共有32个矿体,其中规模较大银(铜)矿体三个,编号分别Ⅰ、Ⅱ、Ⅲ。

Ⅰ号银铜矿体为矿区最大的矿体,矿体中心位于0勘探线;Ⅱ号银矿于Ⅰ号矿体东偏北560m处,矿体中心在22勘探线;Ⅲ号银矿于Ⅰ、Ⅱ号矿体之间偏北部,未出露地表,为盲矿体,由ZK802孔单孔控制。铅锌矿体主要依附银(铜)矿体而存在,其中主要矿体的规模比银(铜)矿体稍大,但品位偏低。

1.2矿体分带特征

维权银铜矿床具有较明显的垂向和侧向分带特征。由此可见,矿体的分带规律明显受断裂、岩性和层位、赋存深度及金属元素的化学特征控制。

2、矿石物质组成

经镜下岩矿鉴定及电子探针波谱分析,矿床矿石矿物成分有多种,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银,自然铋,硫铋银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以钙铁榴石为主,次有透辉石、绿帘石、方解石、斜长石、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和阳起石等。

3、矿石类型及矿石组构

3.1矿石类型

矿石按自然类型分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两大类,以硫化矿石为主。其工业类型依据矿床成因类型划定为脉状银铜矿。氧化矿石主要为地表和近地表矿石,属次要矿石类型。矿石中以次生金属矿物为主。主要由孔雀石、辉铜矿、褐铁矿组成,少量的铜蓝和赤铁矿。黄铁矿、磁铁矿则以残留矿物形式存在,未见到铅锌的氧化矿物。在Ⅱ号矿体中,浅表部岩石的裂面有少量粉褐色矿物薄膜,推测可能为钴华。硫化矿石主要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铜矽卡岩(Ⅱ-i)、角砾状矽卡岩(Ⅱ-c、Ⅱ-h)、团块状硫化物型(Ⅱ-a、Ⅱ-f)等。以金属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变化可分为不规则团块状、脉状自然银矿石;细脉状-网脉状自然银-辉银矿石;块状、浸染状、网脉状黄铜矿石;浸染状辉银-黄铜矿石;稀疏浸染状闪锌-方铅矿石。

3.2矿石结构

矿石常见的结构有自形晶粒结构、半自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溶蚀-交代残余结构、镶嵌结构、骸晶结构、锯齿状结构、显微包含结构、乳滴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等。从矿石结构可以看出,成矿作用以热液充填为主,交代作用较少。

3.3矿石构造

维权银铜矿石多产在断裂带中,主要为热液充填型矿石。以浸染状、角砾状构造、丝状、螺旋状为主。局部开放空间可见块状构造,其次可见到少量脉状-网脉状构造等。氧化矿石常呈粉末状、蜂窝状和透镜状构造等。

3.4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较强烈,岩石呈碎裂状,发育有碳酸盐化(图版Ⅴ-f、Ⅴ-g、Ⅴ-h)、绿帘石化(Ⅴ-d)、绿泥石化(Ⅴ-a)、黄铁矿化、阳起石化及少量绢云母化等,其中碳酸盐化(图版Ⅴ-f)是矿区最明显的特征。由细脉、网脉状方解石脉(少量石英),大量充填于构造裂隙中,银(铜)矿体及铅锌矿体就赋存于其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大量发育于矿体内、外的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岩石中,是近矿蚀变围岩,局部矿体就穿插于上述岩石的裂隙中;矿体外侧的围岩中主要发育黄铁矿化以及较弱的绿帘石、绿泥石化。

3.5控矿地质因素

维权银铜矿床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控矿因素的影响:地层、构造和岩浆岩。雅满苏组海相火山岩的喷发沉积,形成该区域Pb、Zn、Cu、Au、Ag元素特征组合,初步在地层中富集;百灵山岩体携带热液对矿区地层成矿元素二次富集,使银元素在该区域的分散系数增大;区域性深大断裂―矿区北部的雅满苏深大断裂以及区域上的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影响,矿区次级断裂的温度较低的部位符合含银矿物的沉淀条件,成矿流体最终在断裂内卸载,富集成矿。

3.6矿床成矿期次、阶段的划分

据岩相学特征,结合野外观察,将维权银铜矿矿床演化特征可大致分为四期6阶段。海相火山沉积期、矽卡岩期、热液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海相火山岩期主要是雅满苏组地层沉积过程中对成矿元素初步的Ag富集;矽卡岩期主要以干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矽卡岩有关,矿区内湿矽卡岩阶段规模较小,与成矿关系不显著,干-湿矽卡岩阶段之间有石英氧化物阶段,低温热液期分为硫化物阶段和银矿物-碳酸盐阶段。表生氧化期主要是矿区内的褐铁矿化及孔雀石化。

矿区经历过不同阶段的不同流体类型的温度的多期次成矿,早期高温低硫环境下主要沉淀自然铋、毒砂等矿物;中温阶段主要沉淀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硫银铋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Ⅲ-c、Ⅲ-e、Ⅲ-h);低温阶段主要沉淀自然银(Ⅲ-d)、汞银矿等。低温热液阶段是主成矿期。

4、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调查区地层主要出露石炭系,其次为第三系,第四系及侏罗系,地层出露面积较小,呈零星分布。就区域成矿特征而言,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石炭系地层。

4.2矿床地球化学

4.2.1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岩(矿)石主、微量元素测试是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完成。测试的依据和标准为DZ/T0223-200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通则;将测试样品洗净、烘干并碎至200目后送质谱测试分析;所用的测试仪器型号为FinniganMAT制造,HR-ICP-MS(ElementI);测试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30%。

4.2.2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为:自矿体(矿化矽卡岩)围岩,Pb、Co、Mo、Ta、U、Ag含量逐渐降低,Rb、Ba、Cs、Cr则呈相反变化的趋势,其他元素的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其中Ni和Cr变化趋势相似,Cu、Zn变化相似,但与Pb元素不同,反映出交代流体中硫逸度不起控制作用。

4.2.3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从岩(矿)石稀土元素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矿化矽卡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变化大。含矿矽卡岩和围岩稀土元素含量与SiO2含量具正相关关系,表明稀土元素主要来自岩浆流体。稀土元素作为热液活动的指示剂,有助于判别热液的运移方向。

4.3稳定同位素研究

将野外采集的矿石样品经手选、洗净、干燥后送至河北廊坊市科大岩石矿物分选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挑选单矿物,选出的单矿物在显微镜下检查纯度达99%以上。后将单矿物分别送往南京大学和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铅、硫同位素测试。

5、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5.1成矿物质来源及富集过程

据矿石铅同位素的特征及其模式年龄判断雅满苏组海相火山碎屑岩为Ag的主要矿源层。该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指示:Pb、Zn、Cu、Au、Ag元素组合主要反映东天山地区碳酸盐-细碎屑岩建造等地质背景以及与其有关的铅锌、银多金属矿。Au、As、Sb、Hg、Bi元素组合主要反映东天山地区构造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火山岩等地质背景特征,及与其有关的各类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而矿区正好位于化探异常的Pb、Zn、Cu、Au、Ag的套合区(新疆鄯善县维权银铜矿普-详查报告)。所以,从区域上来说成矿跟雅满苏组火山岩地层关系紧密。

5.2成矿物质及流体的迁移动力和沉淀机制

矿区地处塔里木板块北缘活动带的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带。矿区南、北两侧分别有阿其克库都克及雅满苏两大断裂通过,而且断裂多次活动,这些次级断裂破碎带在大断裂及岩体附近成群出现,而且多次开闭复合,活动明显,从而构成十分有利的容矿场所。

5.3矿床成因类型

维权银(铜)矿床产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的一套含钙质岩石中,矿体严格受破碎带及其次级裂隙控制,呈脉状产出,矿体较连续,与围岩界线极为清晰,表现出含矿热液沿裂隙充填的特征;矿石多具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及丝状、螺旋状构造,反映出成矿热液沿破碎裂隙充填成矿,具典型的热液充填特征。宏观上成矿对含钙质岩石(矽卡岩及矽卡岩化砂岩)具有依存性,矿化由近到远具明显的减弱现象。

结语:由于维权银铜矿床成因比较复杂,对矿区的热液性质、矿床具体成矿时代、百灵山岩体不同期次侵位与成矿的关系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在论述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时,有些方面也只是间接性的证明或探索性的推断,必然会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这些都是我在后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广利,王核,刘建平,王彪,吴玉峰,黄朝阳.安徽繁昌地区桃冲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J].地学前缘,2012,04:82-95.

[2]蓝廷广,范宏瑞,胡芳芳,杨奎锋,郑小礼,张华东.鲁东昌邑古元古代BIF铁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J].岩石学报,2012,11:3595-3611.

[3]袁利东,张明.甘肃省肃北县公婆泉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J].华北国土资源,2010,01:9-11.

[4]王可勇,卿敏,孙丰月,万多,王力,李向文.吉林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2010,12:3727-3734.

[5]李文昌,王可勇,尹光侯,秦丹鹤,余海军,薛顺荣,万多.滇西北红山铜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J].岩石学报,2013,01:270-282.

地球化学范文第9篇

近年最显著的进展是发现土壤中纳米金属(铜、金等)微粒的存在(王学求和叶荣,2011;王学求等,2012;叶荣等,2012).如在河南南阳盆地边缘400m盖层的隐伏铜镍矿,同时采集地气和土壤样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都发现了纳米金属微粒,纳米微粒在粒径、形貌、成分、结构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透射电镜(TEM)下单个金属微粒粒径主体为几十纳米,也有个别小到几个纳米,大到上百个纳米;(2)单个金属微粒呈球形或椭球形或葡萄形,部分带有直边的多面体小球,多个微粒大多聚集在一起构成团聚体;(3)透射电镜(TEM)带有X-射线能谱仪(EDS)进行微粒原位成分分析,微粒成分可分为以下3种:①单一成分纳米自然铜微粒;②金属复合成分纳米微粒;③含有Si、Al、Ca、O、P复杂成分的纳米Cu微粒;(4)微粒具有晶体外形,内部经过放大,可以观测到清晰序晶体结构(图1).从矿体上方地气和土壤中同时观测到纳米颗粒,并被室内迁移柱观测到纳米颗粒所证实,而且颗粒大小、形貌特点、成分基本相似,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成因联系,同时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有序晶体结构,表明它们是内生条件下的产物.以上事实说明它们来自于矿体.这一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而且对寻找隐伏矿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即可以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分离微粒成分用于直接寻找深部隐伏矿.

植物细胞内微观观测提供了植物迁移化学元素的分子水平证据

澳大利亚最新研究证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在元素向地表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Anandetal.(2007)在Yilgarn克拉通北部半干旱地区选择了5个矿床(Jaguar块状硫化物型Cu-Zn-Ag矿、MoolartWell金矿、Rumour金矿、GossanHill块状硫化物型Cu-Zn-Au矿、McGrathNorth金矿)开展实验研究.野外采样介质为围篱树(澳大利亚荒漠地区特色树种)的树叶、树根、树皮、枝条和叶柄.此外还采集了地表以下10~20cm的土壤样品,开展了全量、偏量和选择性提取分析,以尽可能查明地表中能反映深部矿体的潜在地球化学信息.

实验表明,围篱树中枝条显示的异常信息最弱,叶柄和树皮显示了弱-中异常,而树叶所显示的异常信息最强.通过使用质子激发分析植物叶子,发现Zn元素主要富集在植物叶子细胞内部,表明植物根系吸收地下水将Zn输送到叶片细胞中.而Fe元素主要吸附在叶子表面,表明Fe是通过大气粉尘吸附,而不是来自于根系的直接输送(RaviAnand内部报告,未发表).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植物可以将与深部矿体或矿化体有关的金属元素带至地表,并在其上方植物、近地表土壤等介质中形成异常.因此,植物地球化学调查可作为植被发育地区未来隐伏矿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研究案例

本文选择了北方干旱沙漠覆盖区金矿、中部湿润农田覆盖区铜镍矿、南方植被红土覆盖区的铜金银矿、盆地砂岩型铀矿等典型覆盖区景观和典型矿床的研究案例进行介绍.

1戈壁荒漠区金窝子隐伏金矿

在戈壁覆盖区金窝子隐伏金矿床,采用空气动力反循环粉末取样钻探技术,系统采集了矿体上方不同深度的覆盖层样品,获得成矿元素的三维分布模式(图2).成矿元素在矿体上方不同深度覆盖层中的异常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矿体上方覆盖层,成矿元素呈现顶底层高、中间低的特点.纳米微粒金可通过地气流携带以及干旱气候强蒸发下的上升毛细管作用等多营力共同参与迁移至地表(图3).地气流的来源包括与大气交换的气体如二氧化碳、地幔排气(如氦气、氡气、甲烷等)和矿床风化产生的气体.气泡表面强大的比表面能可以使纳米金通过范德华力吸附在气泡表面,随气体一直垂直向上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覆盖层中间以沙土为主,几乎无任何地球化学障阻碍,可以无阻碍的向上迁移,直到在地表遇到地球化学障(粘土、氧化物膜、盐类物质等)而被卸载下来,从而在地表细粒级样品中形成矿化异常.这种迁移方式是导致成矿元素在三维空间分布图中出现垂直继承关系以及在覆盖层顶部和底部含量高、中间层含量低的原因.在跨越金窝子和210金矿带,使用100m的采样点距,进行剖面测量,图4是不同粒级测量结果.从图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微粒(-160目)的细粒级测量在矿体上方的异常强度最大,中间粒级异常强度最弱,两者异常含量值相差一个数量级(上百ng/g,十几ng/g);(2)细粒级测量在矿体上方出现连续多点异常,而粗粒级测量只有单点的跳跃异常.

2湿润农田覆盖区河南周庵隐伏铜镍矿

周庵铜镍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南部.含矿超基性杂岩侵位于中新元古代变质地层,蚀变强烈.铂族-铜镍矿体呈似层状产于超基性岩体之内接触带的强蚀变壳内,并主要位于岩体顶部和底部,属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岩体埋藏较深,被第四系农田土壤所覆盖,岩体顶界距地表400m以下.使用微粒分离和活动态提取,在含矿隐伏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获得清晰的环状异常,与矿体分布相对应(图5).这种环状异常可以解释为:(1)矿体环绕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分布;(2)地气流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部位具有最大的气体通量,气体携带矿石中纳米铜微粒垂直向地表迁移,迁移至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所捕获形成环状异常.

3植被红土覆盖区紫金山隐伏矿探测试验效果

福建紫金山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铜金矿田,包括了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悦洋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等,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多种类型并存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图6).针对紫金山西侧悦洋盆地开展的针对元素穿透火山岩盖层的能力开展了研究工作.结果显示微粒提取和铁锰氧化物态提取异常分布一致,都指示了隐伏矿体所在的位置,异常忖度高(图7).从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呈现由西南往东北“(As、Sb、Hg、Ag、Au、U)(Ag、Au、Pb、Zn、Bi、Cu)(Mo、Cu、Zn、U、W)”的水平分带特征.As、Sb、Hg、Ag、Au、U异常分布于悦洋盆地碧田金银铀矿床,Cu、Au、Ag、Pb、Zn、Bi分布于紫金山铜金矿床和五子骑龙铜矿床,Mo、Cu、Bi、Zn、W异常分布于罗卜岭铜钼矿床,在成矿温度上由低温中低温高温变化.

可以看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与不同成矿类型、不同成矿温度的矿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此可总结出该区域几种类型矿床的勘查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可以初步得出如下认识:(1)成矿及指示元素可以穿透火山岩覆盖层,用土壤采样,深穿透地球化学的微粒提取和铁锰氧化物提取可以指示隐伏矿体;(2)矿田不同元素异常在成矿温度上由低温中低温高温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浅层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银铀矿床:As、Sb、Hg、Ag、Au、U异常组合;浅层中低温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铜矿床:Ag、Au、Pb、Zn、Bi、Cu异常组合;斑岩型铜钼钨矿床:Mo、Cu、Bi、Zn、U、W异常组合.2.4盆地砂岩型铀矿现在世界各国都将找矿方向转至盆地中砂岩型铀矿.而盆地中砂岩型铀矿都为隐伏矿,产于地表以下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处.过去对铀矿的勘查主要是利用放射性方法.放射性方法在铀矿找矿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放射性方法只适用于寻找出露矿或近地表矿,即使只有几英尺土壤盖层或岩石盖层,该方法就无能为力.近年的主要进展在于发现铀在氧化条件下可以长距离迁移到地表被粘土所吸附,为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采样介质.

表生条件下铀容易氧化为铀酰络阳离子(UO22+),因此它在表生作用中异常活跃.而铀酰离子呈硕大半径的哑铃状,不能与任何阳离子类质同象替代,但它易于嵌入链状或层状矿物面网中,因此易被粘土矿物、铁的氢氧化物、胶体和有机物等所吸附.在新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上方土壤中发现活动态铀的比例可达30%~60%,其中位于吸附相中的铀酰络阳离子(UO22+)占全部的铀比例最高(17%~40%)(Wang,2011).利用分离粘土的微细粒测量在吐哈盆地发现大规模、高强度铀异常(图8).

结论与讨论

(1)覆盖区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正从描述性模型向实证性模型转变,这一转变将是勘查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质的飞跃.

(2)从纳米水平直接观测到Cu、Au纳米微粒.这2个元素的共同点是在矿床中都易呈自然金属存在,所以易被广泛观测到.纳米微粒的特点是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类气体性质.巨大的比表面积决定了它可以与气体分子相结合,被气体携带迁移到地表.类气体特性也可以自身像气体一样不受重力影响垂直向上迁移。

(3)从分子水平直接观测到元素在细胞中富集.直接证明了植物根系吸收成矿元素并输送到叶片组织中,为植物找矿提供了直接理论证据.

地球化学范文第10篇

Abstract: Mylonite in Toudaoqiao is the toughness shear zone mainly with plastic deformation, which formed mylonite and cataclasite, the original rock of mylonite in the mylonite zone is granite, the chemical features of single mineral and the earth of the mylonite granite, mylonite and granitic mylonite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the rock, they are showing a certain amount of regularity.

关键词: 糜棱岩;单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

Key words: mylonite;single mineral chemistry;rocks geochemistry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307-03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兴蒙造山带的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交接部位。其大地构造位置,在古生代属天山-兴蒙造山系,大兴安岭弧盆系,跨扎拉屯-多宝山岛弧和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两个构造分区,为陆缘增生带。(图1)。

区内发育一条较大的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主要存在于乌其哈锡岩体中南部,向西延伸至古生代变质岩中。致使古生代区域变质岩及侵入岩叠加了韧性变形作其乌其哈锡岩体受到韧性变形作用和碎裂作用较为强烈。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显微构造特征表明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方向为右行剪切(图2)。剪切带早期是韧性变形为主,形成各种糜棱岩,晚期变形作用是浅部发生的破裂机制为主,形成各种碎裂岩。

2 岩石类型及特征

依据宏观构造为基础,结合显微组构特征,本区的糜棱岩分为三种类型(表1)。

2.1 糜棱岩化花岗岩

原岩为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经受最轻微变形作用,形成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质岩石,基本保持了原岩矿物成分和花岗结构特征。

斜长石双晶已有弯曲变形现象。有些黑云母已细粒化,可见扭折带构造出现。基质中见细小片状变晶绢云母略显定向排列,是长石经压碎后退变质产物。

2.2 花岗质初糜棱岩

花岗质初糜棱岩是随着韧性剪切作用的加强,岩石中碎斑和糜棱岩基质数量明显增多。糜棱基质一般20-40%,多者可达50%,由微细粒长英质矿物和绢云母,绿泥石等组成,局部地方可见细粒长英质矿物重结晶呈细纹状,同糜棱基质构成剪切面理。

斜长石和钾长石碎斑裂隙较发育,由绢云母充填,并发生同构造弯曲变形现象,斜长石碎斑经退变质作用已不同程度绢云母化。黑云母退变质已发生绿泥石化。

2.3 花岗质糜棱岩

本区花岗质糜棱岩,是该韧性剪切带中韧性变形程度最强的构造岩。碎斑数量明显减少,粒径也相应变小,基质含量也随之增加,平均含量为60%。在糜棱岩露头和标本上,矿物碎斑和基质呈明显的塑性流动构造。糜棱基质集合体环绕着长石碎斑定向分布,显示剪切带面理方向(C),构成塑性流动构造主体。长石旋转碎斑长轴显示了糜棱岩内面理(S)方向。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从全岩主要氧化物含量表(表2)上看,弱变形花岗质初糜棱岩和强变形花岗质糜棱岩与未变形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比,化学成分含量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只有SiO2含量有减少趋势,Fe2O3和K2O+Na2O均有增加特点。表明花岗质初糜棱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特征与韧性剪切带岩石的变形强度和退变质程度有关。

4 结论

内蒙古鄂温克旗头道桥地区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原岩均为花岗岩,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初糜棱岩以及花岗质糜棱岩的单矿物化学特征分析、对比,发现单矿物化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变形强度增大和退变质作增强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①随着糜棱岩化作用加大,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和退变质作用增强,斜长石的牌号会明显降低。②随着糜棱岩化作用的增强,白云母有向多硅白云母过渡的趋势。③糜棱岩化作用的加大会导致K、Mg大量流失,致使黑云母逐渐过渡以致全部转变为绿泥石,呈现出黑云母的假象。④糜棱岩化作用的增强对花岗质岩石的常量元素变化影响较小,但会导致稀有碱金属元素Li、Sc、Rb、Sr、Ba、Cs以及稀有元素Nb、Ta、Th含量的含量升高,稀土元素出溶程度也出现随着变形强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军,等.大兴安岭北部岔路口斑岩钼矿床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3,87(2).

[2]张庆奎,关培彦,等.内蒙古1:5万头道桥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2.

[3]王林昌,等.内蒙古1:5万塔班温多尔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2.

上一篇:地籍档案范文 下一篇:网箱养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