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1:45:09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疆;2013年;SCIE论文;统计分析

1 数据与方法[1-2]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为信息源,对2013年被其收录的新疆任意作者发文情况从作者、机构、文献语种、来源出版物、文献类型、学科,以及合作国家(地区)分布,及基金与资助等九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建设的数据库,内容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医学、食品、工程技术等l50多个学科。其收录各学科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水平较高,能及时、准确反映基础科学、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最新研究动态和科学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术界占重要地位,被科学界和科研管理决策部门作为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学术产出力的评价工具。被SCIE收录论文的多寡,被视为国家或地区科研水平、科技实力和科学产出力的基本指标。对SCIE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地区高水平、国际化学术论文的产出状况和分布状态,乃至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4年7月以检索式在SCIE数据库中,对2013年被SCIE收录的新疆任意作者的论文进行了检索。通过Excel、Web of Knowledge系统分析工具和TDA分析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检索结果为:发文共计1795条记录,相比2012年的1414篇,增加381篇,增幅26.945%。

新疆SCI-E发文量前16位作者所属机构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在疆研究机构处于领先地位,有8人上榜,分别占据2、4、5-6、8、10、14-15位的名次。另外8位作者来自新疆高校系统:新疆医科大学4人上榜,占据了1、9、11、16位的名次;新疆大学有3人上榜,占据了3、12-13位;石河子大学1人上榜,占据第7位。新疆企业中,无人上榜。

3 机构分布

新疆SCIE论文产出机构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有7家机构上榜,新疆大学以发文数374篇(占总发文数20.836%)位居第一,遥遥领先;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分别位列第3-4和第6-9位。另外有7家科研机构上榜:中科院驻疆机构占3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分别列第2、5和第10位;还有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中国气象局荒漠气象研究所,分别占据第12、14和第15-16位。医疗机构、企业中各有1家上榜:自治区人民医院列第11位,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列第13位。

4 语种分布

2013年新疆SCIE论文英文文献占绝对主体,达1708篇,占发文总量的95.153%;中文为87篇,占4.847%。较上年度呈现国际化程度继续提高的趋势,2012年英文论文占发文总量的91.867%,中文占8.133%。

5 来源出版物分布

新疆2013年SCIE发文10篇以上的期刊共19种,其中6种为我国出版;SCIE来源出版物影响因子最高的为54.42,位列8474种SCIE期刊的第2位。

6 文献类型分布

2013年新疆SCIE论文中绝大多数属研究级论文,共1641篇,占总发文量的91.421%;其次,会议摘要89篇,占4.958%;再次分别为综述文献、编辑材料、通讯、会议论文等。

7 学科分布

新疆SCIE论文学科分布,按学科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医药学、化学化工、生物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数学、材料科学、科学综合、农业科学、能源科学等。

8 合作国家(地区)与机构分布

2013年新疆SCIE论文联合署名数据揭示,论文主要合作对象以国内为主,国际合作以与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为主,。与新疆周边国家的合作论文,主要有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

9 基金资助

对2013年新疆SCI论文的基金资助机构进行分析和整理,按资助论文数由多到少排序。

可以看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最多;其次是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新疆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SCI论文共计90篇,列第三位。相比而言,新疆本地各类科学基金与资助(新疆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等)的SCI论文较少,还应加强资助力度,推动新疆基础研究的发展与发展[3,4]。

10 结论

2013年新疆SCIE论文产出综合分析结论如下:

(1) 高水平、国际化科学论文呈上升趋势。2013年新疆SCIE收录的任意作者的发文共计1795条记录,相比2012年的1414篇,增加381篇,增幅26.945%。说明我区SCIE论文产出效率的提高和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主要来源出版物大多集中在我国出版发行的期刊上和影响因子较低的国际期刊上,影响因子最高的为6.023,新疆作者还需继续努力,在影响因子高,引用率高,科学影响力大的期刊上发文,以期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从论文学科分布看,新疆2013年SCIE论文按学科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医药学、化学化工、生物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数学、材料科学、科学综合、农业科学等。学科分布与新疆地域、地区特点和产业发展与优势产业布局的学科所属基本一致。

(3) 从论文产出作者机构分布情况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SCIE论文的生产主体,揭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新疆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新疆企业SCIE论文产出很少,主要产出单位为中石油驻疆企业。

(4) 无论从个人分布还是机构分布来看,均呈现“重要的少数”的集中化倾向:位居第一的新疆大学发文量达374篇,占整个地区发文量的20.836%;最高的个人作者发文39篇,占整个地区发文总量的2.172%。

(5) 从空间分布来看,论文作者和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首府乌鲁木齐,论文产出个人和机构分布呈现地区不均衡状态。

(6) 新疆SCIE论文联合署名数据揭示,论文国际合作程度相对较低,国内合作占据压倒优势。国际合作中,主要以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为主,同周边国家的学术论文合作有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2年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张小云,等.2011年新疆SCI-E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2012(10):158-161.

[3]张丽佳.基于SCI论文产出的广东省科技竞争力分析[J].广东科技,2014(1):9-14.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严格训练成就杰出职业水准

哥大EESJ教育明确指出:学院不是为了训练学生找到第一份或第二份工作,目的在于成就杰出的职业水准。

“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能够为公众报道关于地球与环境的发现、理论和观点,且内容必须生动而又准确。我们的学生在关于地球与环境的讨论中应该有广博且深入的知识底蕴,并具有经受过训练的调查能力。”

对于科学团体,他们可能揭开研究中的黑幕,对于产业,他们会态度强硬地追问满是科学术语的问题,比如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行政过程,他们可能发现科学被忽略或误导了。

哥大EESJ毕业生从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从新闻研究生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而申请新闻研究生院理学硕士的主要标准有:

全心全意热爱新闻职业,对新闻的本质有深刻认识;从质量上乘的学院或大学中获得学士学位,精通写作;多学科的课程能反映出开放、好奇的心态和广博的视野。

本科专业是下列一个或多个;地质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动物学或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中的4/5科目在大学学习中要有一年的成绩为B或B以上。

并且,要求申请人一般有过职业经历或实习经历,或者要在学校的出版物或广播台工作过。

大量开设科学、

新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课程

哥大EESJ教育开设的课程数量众多,科学、新闻和科学研究是主要课程方向。

在这些课程中,未来的科学记者们将与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学习科学家的语言、价值观和文化;将通过科学研究自身体验感受到真实数据的约束和力量;将准备好去做一系列的研究报告。

哥大EESJ课程由三方共同主办: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EESJ所在的系)。

第一学年,未来科学记者们要上5门科学课,学习至少20个学分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内容,EESJ案例研究(包括科学事件案例和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案例)是每个学生第一年都要学的;一年级的学生要在新闻学院做环境科学报告,还要参加地球科学研讨会,还要开展一个关于地球问题的硕士项目,还要进行新闻专题报道和环境报道的学习,以及参加写作讨论会。

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的夏季学期,学生要在一个科学家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科学研究项目。学生必须准备一个10页的基于自己研究项目的硕士论文。第三学期,学生需要在一个三人组成的指导委员会面前回头表述自己的项目。

第二学年,在新闻方面有30学分课程,包括环境科学写作、报道和写作、记者的技能、新闻评论问题、新闻、法律和社会、科学报道和写作研讨会、媒体工作室等课程;硕士项目则是学生们要继续进行的研究。

“案例研究”课程

直接深入科学和新闻问题

“EESJ案例研究”是哥大EESJ案例课程的重要特色之一。每学期大约学习5-6个案例。

首先,学生阅读关于某一问题、发现、讨论、观点或假设的初步的科学文献―例如丝兰山脉的核废料的地质处理。接下来,阅读关于那个问题的通俗文章和广播稿。最后,整个班去拜访一个研究这个命题的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材料,学生要使出浑身解数来组织一篇可以面向不同受众的科学文章,要求既内容简单又不会歪曲科学观点,同时还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此外,学生还追踪来自拉蒙-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新发现。根据发现的性质,研讨会的参与者们可能阅读一篇即将发表的杂志文章,与科学家讨论相关问题,阅读一篇由拉蒙特对外宣传办公室准备的新闻稿,与其作者讨论文章的写作问题,或者在媒体中搜索相关报道。

讨论会最后的部分是讨论“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目的在于使大家了解那些能够影响科学家行为的力量(而非原始好奇心)。通过阅读、讨论和拜见科学家,学生们将明白同行评审制度,资金体系,科学理论以及科学界如何判断科学中的“优秀”。

学习范围、中等难度的科学课程

并亲自完成科研项目

科学和科学研究是哥大EESJ教育主要课程方向之一。

科学课程教育主要是开设大范围、中等难度的地球与环境科学课程,命题可以涵盖几乎所有地球或环境问题,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便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最少的附加背景知识阅读或调查,而写出简短、准确、清晰、新闻体的地球与环境科学文章。

学习一、两个专业领域的高等课程或研讨会,学生将参与大量新发现、重要的未解决的问题和地球或环境方面主要争论议题的讨论;而通过参加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科学研讨会,并观察演讲人和观众,学生将练习从各式各样命题的调查结果的口头报告中提取有意义的观察结果和创新性观点。

在科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将看到“最新研究”在被报道或公布前是什么样子,练习判断哪些新成果足够有趣并重要,适宜被写成通俗文章;学生还将实地观察非正式的同行评审过程,即世界各地的主要科学家们在知识渊博、善于评判的观众面前展示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除了科学课程外,哥大每个EESJ课程的学生还都要做一个科学研究项目。要求从第一学年的春季开始,到夏季结束,按照科学论文的格式完成,并且在顾问委员会面前口头表达。

EESJ科学研究项目可以基于任何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教职员所从属的研究所。

新闻课中像记者那样去工作

学生在新闻课程中将学习各个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介)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对其中之一拥有专业技能。提高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快速、准确、清晰并且合乎文法的写作能力。

新闻课程还特别锻炼学生对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和成见有所认识,学会用一种公正平衡的方式报道各种争议问题,并且学会控制让自己脑中的观点不致影响手头的工作。在特殊情况下,他们还要能够写出带有倾向性、诱导性的文字来引导他们的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学生要在学习中熟悉美国和世界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建立和维护这些政策的机构和组织;学生还要学会判定、调查和报道围绕某一事件的所有相关问题―经济问题、公正问题、法律和管理问题、公共关系问题―以及科学或环境问题;学生将养成辩证的、分析的思考能力和习惯,建立从原因到结果,从观察到推论的推理链,从各种混杂的相互关系中分离出因果关系。

最后,学生们要制作一篇有分量的科学新闻(印刷媒介、广播媒介、新媒介),包括选题、指导背景调查、报道和采访、组织、写作、改写和润色。(作者分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传播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哥大EESJ可选修的科学课

森林与环境变迁

水文地理学

环境危害与灾难

地球资源的产业生态学

地球资源工程学

高等综合地理学

环境地球物理学实地研究

大气物理学入门

气候变化

地质填图

陨星和行星的起源

矿物沉积与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

针对政策制定者的环境科学

湿地与气候变化

大陆水域化学

远古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原理

化学海洋学原理

板块构造学

地震学入门

沉积盆地

碳循环

小群体生物学

热带野外生态学

生物地理学

进化Ⅰ

进化Ⅱ

生态学Ⅰ

生态学Ⅱ

1996~2006年学生研究的一些案例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消失

alvares的假设: 流星撞击的惨剧

(尤卡坦半岛)奇科苏卢布陨石坑的发现

拜访: paul olsen,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

地震预报

1989年loma prieta的预报

1990年iben browning的新马德里预报

拜访: lynn sykes,地震学家,前任国家地震预报评估委员会主席

厄尔尼诺和气候预报

第一次成功的厄尔尼诺预报

联系非洲撒哈拉南部的降雨量/作物情况

拜访: mark cane,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

内分泌紊乱

拜访: darcy kelly,哥化比亚大学,生物系

进化论,创始说,以及课程安排

进化论和创始说,概论

1999年堪萨斯州把进化论从本州教育标准中取消

拜访: o. rogor anderson,师范学院

全球变暖

汉森的国会宣言

海洋铁含量增加

拜访: jim hansen,戈达德空间科学研究所

物种引进

再引入: 让狼群回归黄石国家公园

外来物引入:进口的为蚁

拜访: jeff weissel,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研究和保护中心

海啸和山体滑坡

拜访: ed mathez,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中国三峡水坝

拜访: upmanu lall,哥伦比亚大学能源学院

(美国大陆最西北印第安makah族)人的捕鲸活动

拜访: alonso aguirre,野生动物信托基金会

雪球地球(地球大雪球假说―瓦兰吉尔冰期)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SCI简介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

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部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5.SCI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6.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7.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8.SCI、SSCI交叉关系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3年设立至今, 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 0-62257722转208

传真:01 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chisa.edu.cn

bziyu48@sohu.com.cn

蒋志,2005年获奖者,留学美国。2002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之后进入普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安德鲁・韦尔,研究方向为实验超快光学,光学脉冲造形,光纤通信系统和光纤非线性。

在读博士期间建立了光谱相位编码光学码分多址(OCDMA)测试实验系统。在光学码分多址系统中,在发射机端每一用户用一特定码进行编码,多个用户共享传输媒介(光纤),在接收机端用户用相对应的码进行解码输出同时抑制干扰用户,获取信号信息。构建了实验平台研究了光谱相位编码光学码分多址系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多用户编码解码,多级码变换,光纤传输等一系列功能。另一项工作是建立了基于光栅的高分辨率光脉冲变形器(pulseshaper),首次实现了高速光脉冲分离光谱线的独立控制。锁模激光器产生的短脉冲在频域上表现为一系列分离的光谱线。频域的光谱线和时域的波形构成傅立叶变换对。利用光学脉冲造形器对频域光谱线的强度相位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光学脉冲造形以获取满足特定需要的波形。通过构建高分辨率光栅光学脉冲造形器,实验实现了单独光谱线的独立控制。这一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光学波形控制能力,为任意光学波形产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已经由此发展了多种应用。已发表17篇杂志论文和20多篇会议论文(包括4篇邀请论文和报告),在读博士期间获得多种奖励。

蒋志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很大的荣誉和鼓励,非常感谢祖国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现在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海外留学生的一员,希望将来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罗喜良,2005年获奖者,留学美国。2001年7月,他于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6年5月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他师从贾那科斯教授,其研究方向为通讯、信号处理及信息论。他的博士论文“超宽带(UWB)接入中的同步、调制及解调”设计了低复杂度。抗多用户干扰(MUt)和符号间干扰(ISI)的接收机端同步和解调箅法,解决了高速超宽带脉冲无线电(IR)中的时间延迟估计和有效收集多径能量的难题。2006年6月,他加入美国高通公司从事下一代无线通讯系统和理论的研究和开发。迄今为止,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如旧EETransactions等上7篇;同时,在一流国际学术会议上,12篇。在2005年3月的“国际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会议”中,他的论文被提名为最佳学生论文。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和他的合作者们共获得美国专利2项。在本科期间,他赞在1999年的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2000年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等奖,并于2001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罗喜良说:“我很激动能获得2005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作为心系祖国的海外学子之一,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能够得到祖国的肯定和支持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在得知获奖之时恰是我即将完成博士学位之际,‘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为我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我也深深知道这份奖学金中含有祖国对我们海外学子的殷切期望。能够加入处于无线通讯领域领头位置的高通公司,对于剐刚走出校门的我悬,个很好的学习和历练机会。在将来的工惟私学习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锻炼和完善自己,早日学成本领,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为中国的通讯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

王先锋,2005年获奖者,留学美国。199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99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学系,师从国际著名的古气候学家及地质年代学家劳伦斯・爱德华兹教授,研究方向为晚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现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南美洲洞穴沉积物古气候研究,曾三次前往巴西亚马逊原始热带雨林及其周边地区采集地质样品。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巴西的古气候记录中识别出过去二十万年来千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突变事件,譬如降雨量和降雨分布的急剧变化:2,通过精确的绝对年代控制,首次发现此类事件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同等事件之间具有反相位的关系:3,结合全球其他地区相关的古气候记录,探讨了气候变化中突变事件的形成机制;4,讨论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植被变迁历史以及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目前已在Nature等杂志上发表数篇科学论文,另外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并发言。

王先锋说:“得知自己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感到非常荣幸和特别的骄傲,我的导师以及同学和朋友们也纷纷向我表示了祝贺。回想6年多的博士生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经过了四五年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与巴西多处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也终于取得了令人喜悦的研究成果。”

王先锋还说:“我们的祖国并不富裕,五千美元的奖金对个人,对国家都是个不小的数目,它既体现了国家对我们海外留学生的关怀和支持,也凝聚着国家对我们海外留学生的殷切期望。我愿以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此奖励计划能够继续实行和不断地扩大影响,从而激励更多优秀的爱国学子们刻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在不同的岗位上报效祖国。”

任建华,2005年获奖者,留学美国。2001年被录取为密歇根州立大学神经生物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胃肠道神经药理学家,美国胃肠道学会副主席盾姆士,葛雷根教授。任建华利用神经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肠肌神经系的化学突触传递以及其对肠蠕动的调控,对突触前受体分子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机制和分子信号转导途径进行了阐明。其中“探测膜片”电压钳技术的运用和模拟体内的正常生理刺激状态在细胞分子的研究层面上对化学突触传递进行动态性研究是在本领域的创新,这些研究对揭示胃肠道运动功能的调控机理,以及对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新药的开发均具有重大意义。

在不足5年的学习期间,任廷华已经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另外两篇也已提交。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有4篇,所有文章皆为SCI收录,5年间出席重要学术会议14次,会议报告6次,优秀的科研成果为任建华赢得了众多奖项:密歇根州立大学论文奖,首届神经生物学中心最佳研究奖,邓肯・麦可阿瑟最佳神经生物学研究大奖,研究生院科研进展优秀奖,神经科学中心会议论文奖等一系列奖项。任建华还是卡内基博士研究基金会密歇根州立大学领导小组成员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发展顾问委员会成员,两年的参与和执行使任建华学习了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和建设,

任建华说:“在我获得的众多奖项中,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尤其荣耀和令人激动,因为这项光荣来自于我伟大的祖国。它首先表达了一种感情。表明无论我们在世界什么地方,祖国一直在关注和关心着我们。它同时又表达了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作为在海外的青年学子,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便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将所学运用到祖国建设中去。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促进祖国和谐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渴望学业有成以便参与祖国建设!我期待着!”

赵毅,留学日本,2005年获奖者,1977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200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工学学士;2003年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毕业,工学硕士。2004年10月,进入东京大学材料系攻读博士学位,指导教官鸟海明教授。

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在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逻辑技术开发部工作,从事0.18微米CMOS集成电路工艺的开发工作,主要负责工艺和器件的测试结构设计,可靠性评价。其间对超薄栅极氧化膜的可靠性,金属互连线的可靠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先进MOS器件用高介电常数栅极介质。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状回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2年设立以来,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在创建有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在认真总结多年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要求和学校特点,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安徽师范大学实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研究和管理办法及措施,使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出现了新突破、新局面。但是,“十五”以前,由于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可提供的支撑条件有限,加上教师对项目意识不强,导致基金立项率较低。仅有个别学科,如化学、生物等学科四五年才能拿到1项。很多自身条件较好的教师因为没有平台支撑,常常申报失败,致使全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安徽师范大学深入贯彻国家基金委新时期的工作方针,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要求和学校特点,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科研管理也不断创新。“十五”以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中有升,逐步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一举获得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创历史新高。概括起来说,这几年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呈现了以下特点:

平均受助年龄明显下降

2006年度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汪乐余副教授获得青年科学基金1项,实现学校在该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而在2007年度学校获资助的19个项目中有8个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中有5位为副教授,3位为讲师。另外今年还有2位副教授获得了数学天元青年专项基金资助,改变了学校以前只有教授才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历史。平均资助年龄由历年平均42周岁以上降至今年的35周岁。

呈现了多学科发展的势头

以前只有个别学科才能立项,现在呈现出多学科立项的势头。如在今年的19个立项项目中,学校在化学科学部立项10项,生命科学学部立项3项,地球科学学部立项3项,数学科学部立项3项。

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安徽师范大学“十五”以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化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成功申报有机化学和生态学博士点。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学校的良好运行,近3年学校共争取到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创新团队2个。反过来,这些学科建设取得的良好成绩又推动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然而,作为师范大学,在一些基础设施、硬软件上还有很多不足,这导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立项命中率不高(平均不到20%),立项的也大都是面上项目(只有、项重大项目子课题),在重点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等项目上一直未有突破。另外,学科差别较大,至今仍有部分学科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措施

打造学科平台,强化依托功能

首先是硬件平台建设。“十五”以来,学校加快了科研硬件平台建设,通过对以前老的分散的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形成若干个精干、高效和开放式资源共享的新型科研机构,并以此为依托,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并成功申报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使学校争取科学基金的能力大大提高。2007年,学校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成立了28个研究机构,组建了9千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并成功申报了1个安徽省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安徽省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中心的批准对学校的科研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学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中心,它的成立将进一步拓宽学校的科学研究范围,并对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是软件平台建设。体制问题是影响高校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十五”之前,科研工作处于边缘状态,成了教学工作之外的业余活动,学校的科研管理也缺乏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加之学校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教师对申报科学基金项目积极性不高。“十五”以来,学校提出了要建成一所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由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003年,学校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突出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加大了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仅能获得与资助经费等额的配套科研经费,学校还给予承担者3万元的个人奖励,发表的科学论文也有几千元至几万元奖励,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申报科学基金项目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新的科研管理办法,如《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暂行办法》、《安徽师范大学科研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术交流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使基金管理走上规范的道路。

加强信息交流,严格申报审查

为了做好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首先是加强基金信息交流。科研处通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基金安徽联络网组织的各种会议,及时了解国家的新政策、新动态,并在教师中广为宣传,从而为学校基金项目的申报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二是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领域。两年来,学校投入充足的学术交流基金重点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全国性以及国际性学术会议,从而拓宽了教师们的科学视野,增强了广大教师项目申报的信心和能力。三是高度重视项目申请书审查工作:

一是审查内容。对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研究基础、预期目标等进行审查,发现有的教师在申请书预期目标中首先注明发表几篇论文,而非提出解决什么科学难题,有的教师夸大自己工作基础,如说自己的研究工作填补国际空白等等。科研处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申请项目及时提出修改建议,从而提高了申请书内容的质量。

二是审查形式。为了杜绝一些形式上的常见错误,科研处对教师的申报限项、学历学位、是否盖合作单位章、电子

和纸质版本是否一致等认真核查。2008年,学校把申请书中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这样大大减少了申请书返回重填的比例,也避免了一些不符合科学规范、准则的问题。

三是审查装帧。学校要求所有申请书统一打印装订,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内容、字体、排版都严格符合标准。这样的申请书也是学校的一个特色,获得了很多相关部门的认可。正是这样,在过去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初步审查中,学校申报的144个项目中只有一项因资助领域不符而没有通过初评。

强化项目管理,全面进行监督

对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学校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认真做好管理督察工作。尽管目前学校经费紧张,但对于科研经费,学校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科研经费,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校做到基金经费一到,马上办理经费使用手续,同时兑现配套经费。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的使用,学校要求项目承担人在报销环节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规定,严格执行申请项目的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对于个别经费使用调整的情况,经个人申请,在符合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学校才给予批准:对个别教师使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去做别的项目或不按照申请书承诺的内容来做,学校视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从而保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高效规范运行。

对于项目执行情况,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对项目进行日常检查和管理,督促项目承担人在年终递交完备的年度进展报告,对于在项目执行中有困难的教师,科研处积极介入,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甚至协助教师寻找校外资源,从而保证了学校承担的基金项目执行情况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重视过程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目前,有些基金依托单位重立项、轻管理,造成有的项目主持人不认真执行承担的项目,最后只能勉强交差,这不仅浪费有限的经费资源,还会助长不良学风。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强化过程管理。每年,学校通过检查,并利用网络等手段通报教师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在基金项目结题之前,科研处一般提前半年左右通知并配合项目负责人做好基金结题的后续工作。对于在结题材料中的不规范行为,科研处会严格把关,如有的教师夸大研究成果,把别的项目成果或没有标注自己项目基金号的论文都挪到结题材料中,科研处会明确要求纠正。科研处在认真排查问题的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要求结题,申明利害关系,从而保证了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结题的规范性。近几年来,学校所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全部按期顺利结题。

开展工作研究,增强管理能力

近几年,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撰写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研究性论文数篇,并以第一单位公开发表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学基金》等期刊上,从而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思路,提高了学校基金管理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增强管理能力,也为相关院校的基金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展望

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安徽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针对这一定位,为了推动学校未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继续加大平台建设,提升基金承担能力

今后,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重点是瞄准基础学科研究前沿,推进原创性研究。在平台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学校争取在部级重点学科上实现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0个,创建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达到4-6个,省校级优秀创新团队达到20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增加2~3个。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基金申报提供坚实的可以依托的平台,大大提升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

积极整合科研资源,提高基金申报水平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硕士点。专任教师13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56人,科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过去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队伍的整合还主要是依靠院系的力量,学校宏观调控不够。今后要整合全校科技人员力量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科技人员信息情况统计工作,这是学校第一次对科技人员的全面普查。学校将会根据相关信息,积极整合科技人力资源,争取申报重大项目,提高申报水平。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情报学 研究热点 信息可视化

1引言

被Web of Science(下文简称“WoS”)中的SSCI数据库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即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 SCIENCE(下文简称“LIS”)类期刊共计85种(截止2016年4月7日)。刊载在这些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反映了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LIS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际上高水平研究者的其他科研信息。以往由于载文量巨大,加之受分析技术工具的限制,研究者多是运用人工逐篇抽样阅读的方法,对国际顶级期刊的部分文献进行研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无法完整、客观地对某个时间段内的全部文章进行分析。专家的主观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往往缺乏公允性、完整性和客观性。笔者将WoS中的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的《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下文简称《总览》)中重合的27种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2014年影响因子的高低作适当增减,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WoS中2014-2015年刊载的3287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近2年国际高水平的LIS期刊的研究热点及其覆盖的科学领域、科研机构,论文的国家或地区合作情况、核心作者与核心被引作者群、核心被引期刊概况。希望本文具有如下特点:全样本数据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时效性、分析工具的客观性以及知识图谱的直观性等,为我国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国际LIS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对象、方法、研究者、研究机构、核心期刊等情况提供完整、及时、客观、直观的数据分析,减少研究者获取本领域科研情报的盲目性,提高研究效率。

2研究方法

2.1引文分析法

1955年,加菲尔德(E.Garfield)在《科学》上发文提出了一种科学文献书目系统,可剔除对虚假、过时或完整性较差的数据的任意引用,使学者们可了解到对早期论文存在的批评。引文分析法至此正式产生。引文分析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据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本文使用引文分析法,主要原因是该方法能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某些文献为什么能持续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核心?第二,这些核心文献中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哪些趋势?第三,某领域或学科的文献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呈现出何种关系或态势?引文分析有三种基本类型:①对引文数量进行研究,主要用于评价期刊和论文等。②对引文间的网状关系或链状关系进行研究。科学论文间存在着一种引用关系网,如A被B引,B被C引,C又被A引等,研究这种关系主要用于揭示学科的发展与联系,并展望未来前景等。③对引文反映出的主题相关性进行研究,主要用于揭示科学的结构和进行文献检索等。引文分析法的上述三种类型,分别回答和解释了上述三个问题。

2.2词频分析法与共现分析法

本文所指的“词”,即Citespace软件中的“Term”。美国著名情报学专家萨隆(G・Salon)认为,Term表示主题词、名词、标引词、情报项、文献著录项、标引与检索的信息单元等。词频分析是将文献中的多个因子联系起来的引证分析方法,它能科学地评价文献、文献作者的学术水平,揭示学科的热点、前沿以及发展趋势。共现分析法则是将文献中的各种共现信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共现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挖掘隐含的或潜在的有用知识,并揭示研究对象所代表的学科或主题的结构与变化。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共现分析在构建概念空间和实现语义检索、改进知识组织中文本的分类效果、分析文献中的知识内容关联、挖掘知识价值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提炼和概括功能。通过软件进行词频分析与共现分析,能较好地抽取出所分析文献样本的热点、前沿趋势以及科学结构等关键情报。

2.3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

信息可视化涉及计算机生成交互式信息图示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首先要处理抽象的、非空间的数据。把非空间的数据转换成直观的、有意义的图像对该领域极其重要,这个转换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设计者可以赋予图像新的意义。本文运用科学图谱与信息可视化的理论,通过Citespace软件,将需分析的文献进行图像转化和处理,赋予客观、科学的意义。

2.4 LLR算法与PageRank算法

本研究采用LLR算法对聚类进行命名。LLR即对数似然比算法,全称Log-Likelihood Ratio。其基本原理是:假设对于类别Ci,词Wi的频度(oc),集中度(β)和分散度(丫)等指标组成向量Vji,选取聚类命名就是根据Vij来判断Wi是否可以作为类别Ci的特征词。LLR算法如下:

式中,LLR为词Wi对于类别Ci的对数似然比,p(Ci\Vij)和p(Cj\Vij)分别为在类别Cj和Cj中的密度函数。

PageRank网页排名,又称网页级别、Google左侧排名或佩奇排名,是一种根据网页之间相互的超链接计算的技术,作为网页排名的要素之一,以Google公司创办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之姓来命名的。该算法的发明者对网络超链接结构和文献引文机制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把引文分析思想借鉴到网络文档重要性的计算中来,利用网络自身的超链接结构给所有的网页确定一个重要性的等级数,当从网页A链接到网页B时,就认为“网页A投了网页B一票”,增加了网页B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网页的得票数评定其重要性,以此来帮助实现排序算法的优化,而这个重要性的量化指标就是PageRank值。文章运用Citespace中的Page-Rank算法,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PageRank排名,为数据分析提供另一个维度的视角。

3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3.1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WoS中的期刊引文分析报告(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社会科学版)查询2014年(2015年尚未公布)的"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SCIENCE”类别中被收录的所有期刊,共计85种(详见表1,以影响因子的值作降序排列)。由于这85种期刊并未完全聚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因此,本研究结合北京大学的《总览》进行聚焦。《总览》的编撰历时2年多,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国家图书馆等相关单位的33位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研究,16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定性评审,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期刊共计61种。经对比,WoS与《总览》重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共计29种,并根据检索结果以及影响因子适当增减。随之,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检索库,以“出版物来源一下表27种期刊名称”和“时间跨度一2014年-2015年”,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语言类型选择“English”,共命中3287条文献记录,通过数据导出和处理,将文献记录以Citespace能识别的WoS输出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中。

3.2分析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数据和信息可视化(Data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使用Citespace 4.0.R4版本,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制图。此外,使用WoS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交叉配合使用。Citespace软件有多个不同版本,开发者截至笔者投稿之日,仍然在优化该软件,故该软件对某些项目的统计结果可能出现与WoS的统计有微小差异,可视为科学研究中的误差,但不影响主要数据分析。该工具已经不仅仅提供引文空间的挖掘,而且还提供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如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的合作等。

4结果分析

4.1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可看作某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研究主题,笔者认为共词分析可反映目标领域的热点概况。通过Citespace对Term与Node的提取,可对3287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Co-words)聚类挖掘分析,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该图反映了国际LIS领域近两年的热点问题,聚类号表示某词经LLR算法聚类后所在的主题。Mo-durility(M)即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值越大,表示网络得到聚类越好,Q的取值区间为[0,1],当Q>0.3时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S)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当其值>0.5时表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越接近1,同质性越高。通过LLR算法,M=0.8835,S=0.5014,得出的图谱合理、客观,研究热点聚类名称如图1、表2所示。

图1中黑色字体表示不同文献共同的关键词,“#数字”表示运用LLR算法对共同关键词提取后命名的聚类词,每个色块表示由各类不同的文献组成的具有相近研究主题的聚类。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得到15个研究主题,聚类间有交叉覆盖的现象,表示这些聚类之间存在研究主题上的交叉,其关系较为紧密,与其他聚类不交叉的色块表示该类主题具备较为独立的研究性质。以“#0,#1……”等形式对聚类进行编号(Cluster ID),聚类号越小,表示该聚类的经典文献数量(Size)越多,Silhouette值表示经典文献之间的紧密程度,Mean(Year)项表示平均年份,可反映聚类中文献的时效性,Top Terms即以LLR算法命名的聚类名称。经过自动聚类并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相关度较高的关键词聚类情况见表2。

基于LLR算法的聚类名称,可客观反映2014-2015年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可将上述聚类归纳为四个方面。

(1)传统LIS领域。

布莱达(Mas-Bleda)等基于欧洲的在线出版物,使用爬虫技术对1525名高被引科学家进行研究,这是第一个对链模式高被引研究者机构网站的研究,用以确定哪些网络资源被科学家们。斯图德(Sotudeh)等使用科学计量方法与比较的方法,就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生产力、影响等方面与男性科学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虽然女性科学家人数较少,但同样有较好的科研成果和影响。拉弗蒂(Raf-ferty)等通过对八位用户的调查访谈,对基于故事图像的索引输入法进行了探讨。戈卢布(Gol-ub)等对将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DC)作为建立知识组织系统(KOS)增强社会标签,提高主题索引和检索信息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控词汇表索引和检索的重要性是@而易见的。苛勒(Koler)等以发表在2007年的14个国际期刊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土木工程领域开放获取文献的被引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放不是引用的充分条件,但增加了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引用次数。阿尔瓦雷斯(A1-varez)等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虹膜识别研究领域进行了全面概述。郭(Kuo)等使用共被引方法模型对核心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运用多元统计技术来构建知识结构的表征。吴(Wu)等通过对台湾大学32名被试者进行调研,研究了研究生如何看待和使用谷歌学术搜索。索步尔(A1-Shboul)等运用角色法、系统设计法等,以约旦王国的一个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环境抽样为例,研究了集成现有的信息需求行为的模型。布龙斯坦(Bronstein)等运用分布式的信息检索自我认知量表(IRSPS)对205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者报告了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2)医学信息领域。

戈尔泰普(Gultepe)等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患高乳酸盐血症的高危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常规测量,支持实验室研究。斯塔尔茨(Stultz)等对剂量警报是否合适进行了评价,将警报与订单分类,比较了儿科医院内定制的和非客户化的恰当的剂量警告范围。贝格海莱(Baghele)等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Pubmed数据库中印度牙医的文献的趋势进行了评估,发现从1960年到2012年,每位印度牙医平均贡献了0.53篇文献。

(3)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

加维兰(Gavilan)等探讨了移动广告引发的心理意象的作用及其对信任和购买意愿的中介效应。特拉(Tatry)对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网络映射到可视化的强度关系进行了研究。谢(Xie)探讨了社会媒体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和识别等相关问题。

(4)管理科学领域。

齐(Chi)等研究了非源代码项目的特点,并在社会科学文献评价中对德国对政治科学出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源代码项目显著提高了出版物的数量。萧(Hsiao)等运用基于意图的五个理论模型对大学生的行为意图进行调查。克拉托赫维尔(Kratochvil)等对使用在线学习进行信息素养教学进行了研究。雷德斯多夫(Leydesdorff)等测量了三螺旋协同在俄罗斯部级、省级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水平。斯瓦尔(Swar)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混合方法和三重螺旋指标,以网络知识的视角对南亚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

从上述领域的研究主题来看,研究热点呈现的特点是集中在传统的LIS领域,研究主题不断深化、扩展,使用的研究方法规范、科学。近2年的国际LIS研究主题中,网络计量、索引、文献计量、信息需求、信息检索是持续的研究热点。

4.2研究前沿分析

笔者认为研究前沿分析主要以共被引(CitedReference)的文献网络关系加以体现。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人普赖斯(Price)提出“研究前沿”的概念,即科学引文网络中高被引且时效性强的文献集合。他认为研究前沿能动态地反应某研究领域的本质。加尔菲尔德(Garfield)将研究的前沿定义为一组核心的高被引论文和引用论文,认为研究前沿的名称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或短语中提取。陈超美认为研究前沿是一组及时、动态且有潜在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是引证和共引痕迹。本文中,Citespace的具体操作设置是:“Term Source”部分同上文,“Node Type”部分选取“Cited Reference”选项。运行数据后,得到研究前沿聚类图,见图2。

从图2可见,将共被引文献聚类后得到16个研究主题。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排除相关度较小的聚类后,以“#0,#1……”等形式对聚类进行编号,聚类号越小,其聚类的文献数量越多。共被引文献的聚类情况如表4所示。

基于LLR算法的聚类名称可客观反映2014-2015年国际图书馆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将上述聚类归纳为三个方面。

(1)传统LIS领域。

米克斯(Meeks)等对交集电子健康记录(EHR)进行研究,检查以往开发的概念模型的适用性,以实现全面了解其对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HS)的影响。安珂尔(Ancker)等对电子健康记录的影响(EHRs)结果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洛伦岑(Lorentzen)等运用网络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了计量学和网络挖掘两个领域潜在的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韦加(Veiga)等通过对金融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系统(ES)的成功因素。萨沃莱宁(Savolainen)等基于激励因素评价理论,研究了情绪和情感激励在信息检索过程中的五方面的影响。牛(Niu)等基于有效的科学引文角度,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数据库中1992―2011年地球科学的相关科研情报。谭(Tan)等对1995年到201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中的蛋白质学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评估全球相关科学成果产出,发现研究人员集中在生化研究方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2)管理科W领域。

韦加(Veiga)等通过对金融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系统(ES)的成功因素。常(Chang)等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来确认天文研究机构具有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关系,研究发现最强的关系体现在相关机构的跨洲科研合作。萧(Hsiao)等运用基于意图的五个理论模型对大学生的行为意图进行调查。

(3)计算机科学领域。

提图埃尔(Turel)等对管理团队提供的集中在信息技术资源的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综合了资源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观点与公司治理理论,检查董事会层面的IT治理的关键前因和后果(ITG)。庞(Pang)等基于资源观,尝试建立一种有效的测量技术,提出一种评估这些资源的协同效应对公司的能力影响的方法,并使用组织理论发现IT驱动的公司的战略角色资源。陈(Chen)等研究了信息技术(IT)的业务价值,该研究通过调查填补了IT的业务价值的中介作用这一空白,研究了该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的对象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其研究方法则属于管理科学领域。

从上述领域的研究主题来看,研究的前沿呈现的特点是运用传统LIS方法研究跨学科领域的对象(如有机发光二极管、交集电子健康记录、金融等)。LIS在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生物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今后LIS领域的研究重点。

4.3科学领域结构

科学领域结构可反应LIS领域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交叉关系。可从合作者的聚类、文献的聚类等方面进行探索,但最直观的方式,是直接分析由WoS导出的数据中的分类号(Category),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和表6可知,从发文量来看(图中年轮的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LIS领域近两年覆盖的主要科学领域依次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健康护理科学与服务、医学信息、政府与法律、法律、商业与经济、管理领域。从PageRank维度来看,政府与法律的中性度最高,健康护理科学与服务、商业与经济次之,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法律、管理紧随其后。这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的高水平成果中,受网络关注最高的是政府与法律领域。本研究样本文献构成的研究分布网络显示,上述研究领域互相交叉,这表明当前的学科研究趋势正朝着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主,以其他相关领域为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演化。

5结论

本文依据Citespace的引文分析及可视化功能,在识别和探讨LIS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问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通过对2014-2015年SSCI数据库中27种核心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刊载的3287篇文献进行研究,通过关键词与主题的LLR聚类分析,发现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医疗信息等领域的图书馆传统服务和计量、信息需求与检索、索引、信息检索、组织工程、名称匹配算法、网络2.0、非源项、技术接受模型、三螺旋理论等主题是近两年国际LIS领域的持续研究热点。

其次,近两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不断深化与扩展,当前的学科研究趋势正朝着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主,以其他相关领域为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演化,同时,注重诸如计算机科学、健康护理科学与服务、医学信息、政府与法律、法律、商业与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借鉴与应用,网络关注度由高到低的领域为政府与法律、健康护理科学与服务、商业与经济、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法律、管理。传统LIS领域、管理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以及医疗信息领域的知识管理、计量、h指数、高校图书馆、核心活动、国际合作、接受和使用技术的统一理论、IT治理等研究领域的相关主题将成为今后LIS领域的趋势和重点。

地球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格 云计算 社会网络 公众联合资源 学术交流需求 科技信息政策 Web2.0 eScience

开放科学是一种新型科技交流方式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交错复杂,无论是大科学含义下的全球性大型联合研究项目,还是小科学含义上的独立创作工作,在这个日益变化的时代,都需要了解开放科学的影响。

1.1 开放科学是什么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指除了最终研究成品之外,研究人员分享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元素,以促进研究人员之间合作的一种新型科研方式,它能够促使科研人员自发地开展新的虚拟合作研究[1]。例如,根据机构知识库的存缴政策,机构支持的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其所累积的数据以及投稿论文的最终修订稿等,都是属于最终研究成品以外(如期刊刊出的论文或者合成化学药品)的研究过程中的素材;提供这种素材是加入开放科学的方式之一;不过,开放科学还具有更为广泛的泛知识管理机制。

开放科学是一种知识生产的动力系统。从技术前瞻(technological foresight)的角度来看,未来科研工作的进展,取决于当前知识的生产、存储、利用、传播(开放性和可读性)对未来科研活动的设计和限制。从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开放科学是信息披露和保密之间的平衡机制,通过平衡达到效率的最优化,意即信息披露的利益取决于随后研究人员使用披露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保密知识的成本以及个人寻找知识的相对弱势等因素是开放科学的相对优势[2]。从知识社会学的长期战略思维来看,保持科学开放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社会福利,在一些公共政策领域里,开放科学具有得到公众支持、适当规划知识产权权益、强化科学规范和机构作用等好处。

以计算机工程的角度来看,开放科学的具体应用包括4项要素:①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执行原则;②开源和基于网络的使用、验证和探索研究;③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效率;④基础设施共享[3]等。这4项基础要素是开放科学当前在业界比较普遍的一种范畴和内容。下文将提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和发展条件。

1.2 开放科学的发展动因与结构

开放科学的发展动因在于科学家如何决定是否与他们的同事共享或者不会共享信息,然后才是开放科学的基础建设和计算工程,其发展结构受制于每项具体的科技信息政策。

有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即预期互惠)与科学家社群在何种程度上符合开放科学的信息共享相关规范有关,而科学界彼此之间的竞争利益则是中等程度的影响因素,其取决于科学家属于哪种社会网络与行业竞争系统[4]。 换言之,不同学科、不同科学社群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等的科研制度结构,也会影响该领域的开放科学进展。例如,一项针对丹麦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所做的专利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及其开放科学的观点的调查显示:从事基础研究(特别是生产力相对较低)的科学家对专利的学术研究意义持怀疑态度;而研究资助的受助人、与业界密切相关的科学家以及全职教授和高生产力的科学家们,则不太关心开放科学的事情[5]。可见,开放科学的理念正确,但是实行起来还还存在若干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开放科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动力系统,其发展动因在于科学界的预期互惠原则。

另外一项结构性因素是市场设计,市场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市场厚度、去除拥塞和市场安全。良好的市场设计可能带来创新型社会的健全发展,而违反市场设计的原则,则可能抑制资源配置的效率。有人从市场设计的角度,提出开放科学所披露的规范价值,可能会对生产思想的作者获得市场回馈的能力产生质疑[6]。人们已注意到开放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但是,为什么又需要开放科学呢?

科技信息交流的新需求

学术交流向来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全良好的学术交流体制会促进科技创新,反之亦然。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科技创新,将更加依赖学术信息交流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基础。科技信息交流的新需求有四个特点:大规模计算资源的需求、全球共同研究的需求、数据驱动科研以及研究成果再利用的需求。这4项需求,促使科技信息交流朝向开放科学的方向发展。

2.1 大规模计算资源的需求

首先,尽管个人计算工具的数量不断增加(如笔记本电脑的快存记忆体、中央处理器、高容量记忆体等),但是科学研究数据的增长规模更为巨大!趋势表明,科研用户如何管理大规模的复杂性数据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问题,因为这些科研数据可能让用户的计算资源饱和,而使得用户自己面临窘境,并且扼杀协作和共享[7]。从大科学的角度来看,计算资源甚至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战略性储备石油或者粮食。

计算科学的最新进展是使用千万亿次的资源,加深科学观察的细粒度以及加大科学成果的规模;它可以处理诸如材料科学的物质研究、艾滋病毒的物种研究、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生物医学应用[8]等复杂科学的问题。形象地说,这类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可验证的范式,还需要不断实验所带来的“好运气”,人们必需借助开放科学所带来的大规模计算资源,来增加“掷骰子”的次数,以获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好运气”的机会(推荐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

2.2 全球共同研究的需求

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科学文献方面,学术资源集成商EBSCO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份开放科学指南――一份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机构和科学家的科学期刊目录[9]。然而,这仅仅是附和,而非真正满足了全球共同研究项目的需求。科学家真正需要的开放科学模式是通过先进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分类、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工具分析数据,通过事件元数据记录的固定性和相对简单的模式,使标签输出到其他存储的技术简化,并且利用来自其他社群现有的数据挖掘组件等[10]的模式。

这种需求来自于某些必须是全球性合作开展的研究。例如,声音是许多海洋生物生存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当前海洋科学的一大未知变数。大量证据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噪音已成为海洋噪音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些日益工业化的地区。如果要进行全球海洋观测,并且实现对重要海洋生物生存功能与关系的预测功能,需要收集、观察和建模等研究,而科学数据的交流及其保障机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11]。类似海洋噪音的研究,还有许许多多,然而重要的是,人们必须借助开放科学才能达到数据共享和共同计算的效果。

2.3 数据驱动科研的需求

数据驱动科研背后的一层含义,就是科研数据的保存、流通、管理、保障等一系列的需求和问题。以结构生物学为例,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建立维护实验数据的制度,然而,随着科研问题日益复杂化,目前在结构生物学界的人们越来越相信这些未被充分保管好的数据对于每个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数据被存档和收集起来,并且在适当的时机,是开放科学的重要举措。此外,共享科研设施,例如同步辐射光束线所广泛使用的复杂数据的存储、访问和管理问题,也是伴随着开放科学所衍生的新课题[12]。目前,人们认识到数据驱动科研在实践层面上,最佳做法便是开放科学。

2.4 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的需求

研究成果被埋没的原因很多,最为可惜的是良好的研究成果因为没有立即转化为商业产品,而被日益增长的文献垃圾所掩埋掉。10多年来,化学信息学对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发现等具有卓越贡献,然而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快地发展更好的产品:开放科学的模式有助于做出这些判断,并且一些开放科学的工具,有助于一些已经处于最坏情况(缺乏资金而且缺乏利用)的项目,转变为最佳情况(从系统生物学到虚拟生理的完全集成)的利用等[13]。其关键在于化学产品开发,往往需要在主流(即被接受、可预期的项目)和新颖之间做成选择。因此,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或者说是研究数据的再利用,成为强劲拉引开放科学发展的需求动力。

因应新需求所产生的新工具

在科技信息交流的新需求下,新的工具便应运而生。开放科学的网格技术、安全与授权机制、云计算与智慧电网的应用以及数据交换包和社会网络工具等,是这一波科技变革从大到小的各种科研新工具。

3.1 开放科学的网格技术

开放科学网格(OSG)支持新科学、新科学家以及新方式的研究工作,通过在线教育、共同参与以及分发任务等,产生各种规模的新的社群活动[14]。开放科学网格是一种大型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分布式系统,它能够为科学界提供日益多样化的服务和软件开发,也促进了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团队协作,实现了开放科学的初步理想[15]。

网格是由分散的机构所拥有的资源组成的,因此,必须利用网格计算环境的基于策略的调度技术,来处理新一代多媒体应用需求的异构资源:①它必须支持资源使用限制的调度;②它必须提供网格资源分配问题的最优化解决方案;③它必须考虑到资源分布的地理性和异质性;④它必须能够跟踪资源,进行工作量的调整[16]等。

通过开放科学网格,能够提供数百个通过标准访问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网格界面[17]。因此,各国纷纷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科研角度上,这些基础建设能够支持虚拟组织更有效地创建和利用知识[18]。

3.2 开放网络的安全与授权机制

为了建设完备的网格基础设施,资源供应者必须关于它的潜在资源和服务信息,使得用户和虚拟组织更容易判断资源的选择和调度;然而,这样一个对外提供包括敏感数据的网站,容易揭露用户的私人信息和曝露重要的实体数据等。因为这些潜在的安全漏洞,开放科学网格收集的数据包括资源选择、监督、审计、故障诊断、记录和现场核查等,需要一套风险评估和潜在威胁预警的模型,以管理和保护敏感数据[19]。在数以千计的用户和数百个机构之间的开放网格中,数据存储地点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网络安全成为跨越体制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科学实验的管理以及科学家的社会网络的协作规则是需要共同讨论和遵守的制度;通过混合整数规划(MIP)模型以及采取一些合作规则(例如,必要时暂停合作或关闭网站),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威胁级别[20]。

安全机制与授权机制密不可分。始创于2006年的互操作性授权,是为促进开放科学网格(OSG)和电子科技(EGEE)项目的网格之间的互操作性,藉由一个共同的授权协议,授权不同的软件产品进行集成和社会融合[21]。如此一来,开放科学网格(OSG)和电子科学网格(EGEE)就有了一个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的共同安全模型,使得网格资源授予访问用户具有一个虚拟组织(VO)的身份,而不是个人身份;为此,人们寻求一个授权的互操作性的联合项目,去定义包括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授权和属性身份的众多定义,以及可以实施重要网格中间件的基础设施和数据集成机制[22],从而满足了开放科学的数据流通需求,同时又可保障开放网络的安全性。

3.3 云计算与智慧电网的应用

大型开放科学网格,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可以根据要求而限制访问,但是可能会影响用户的工作流,所以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设施即服务(IaaS)云计算,使得个人用户和社群的受限范围缩小,由于可以结合当地资源和需求资源配置的一个或以上的IaaS提供商等调配资源、远程访问和环境配置等的灵活性,网格基础设施(如网络虚拟工作站(WOW))的管理就变得比较容易掌握[23]。

例如,美国变形弹性网络(deformable elastic network, DEN)通过一个简单而直观的网络接口集成到SBGrid科学门户网站,提供接入智慧电网服务,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许多过去花费数千小时的标准计算 [24]。智慧电网通过实施资源网关的标准接口,实现资源的统一访问。在开放科学网格(OSG的)上,对用户的虚拟组织(VO)成员身份授予权限[25]。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计算资源,达到运算效率最优化。

3.4 支撑开放科学的数据交换与工作交流

如前所述,科技研发有研究数据重新利用、重新挖掘以及重新组织等需求,因此如何促使开放数据的交换和交流,便是一个小规模层次上的关键问题。以Talkoot工具包为例,这种小程序,能够有系统地收集、标记和共享地球科学数据,成为一种分享数据、工作过程和研究笔记的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工具[1]。尽管不如智慧电网或者云计算那样涉及庞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却是开放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新工具。另一方面,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的交流,在网上进行自我组织的研究项目也正在成为新型的科技研发方式。例如,在myExperiment社会网站上,人们能够共同进行发现、共享和策划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实验计划,它是一套支持研究人员和社群的工作流程社会化的模式[26]。这种新的尝试,使得新一代科研人员认识到:开放科学使研究内容的传播更加广泛,可能会缩短知识流转的周期和知识发现的时间。

新工具所产生的新问题

技术创新的关键往往不在于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而在于之前所提到的需求变化、社流模式变化、生产条件变化以及最为关键的、如下将提到的、往往被人忽视的形而上因素。

4.1 开放科学的伦理问题

对生命伦理基本原则的尊重(如自、隐私权、善意原则、正义和研究完整性等)与开放的科学数据共享的技术工具之间,必须保持平衡,才能够有效地发展开放科学,一味顾虑伦理保障而无视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一味强调技术工具而忽视科学伦理,更得不到社会群体的支持。所以,在科学技术与科学伦理之间,就需要科技信息政策居中协调并作为一个平衡双方的杠杆。例如,在干细胞研究领域里,目前,可公开访问的SNP数据库,因为允许个体识别的新方法和相关工具的应用,已经备受争议。目前对科学伦理所采取的技术保障措施,不能完全保护捐助者的身份资料;对此,国际干细胞论坛(ISCF) 的“SNP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出版政策声明”中,强调了相关研究工作的伦理[27]。这说明“开放”科学其实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和共同规范,如此,才能稳健成长。

4.2 支撑开放科学的政策研究问题

科学界对于开放科学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什么是重复性、计算资源、科学荣誉、数据共享、成果共享、同行评审、成效评估等的含义往往模糊不清,从而需要广泛的意见和动机调查,并且通过不同的宣传,达到凝聚共识和达成协议。这些工作有赖于专业科技信息政策研究与咨询的工作小组推动,方能使得科研人员更容易获得学术信息交流的便利服务,并更好地从中受益[28]。这是纯粹从知识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开放科学的政策决策支援工作。

如果从结构性矛盾等体制来看,开放科学机制与专利激励制度的矛盾,则更需要科技政策的居中协调。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体制内,知识产权(IP)制度使专利保护扩展到新的领域,这种变化带来了两个风险:①高成本的研究工具和少量具有获利效果的研究成果,弱化了知识传播;②对传统上与科技进步相关的开放规范的破坏[29]。一项针对法国大学教授的调查显示:从大学到产业的技术转让,会延迟研究结果的公布,从而阻碍了科学知识的传播,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中的知识商品化现象,更为显著[31]。可以说,由于受到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人员目前还处于一个混合体制之内,所以这种环境迫使他们在“开放科学”和“专利制度”的共享公约和市场规则之间摆荡不定,再加上最新的知识产权实践与不断增长的科技产品的紧密互动,深刻地影响科研经费政策,所以情况更加复杂而难以稳定发展。这些都是目前制约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问题。

走向未来的新型图书情报服务工作

图书馆是在创新型社会中进行科研成果描述、收集、保存、管理、取用等工作的重要组织。

不同种类的研究资源共享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新形式的学术交流(如Web2.0或者其他非正式交流模式)的实践模式、阻碍者与推动者、创新动力等,值得进一步研究[31]。例如,我们可以将新兴的“社会网络”看作是有数以百万的人在一个集体的知识系统上(包括社区、博客、论坛、邮件列表、协作门户和其他在线系统)进行集体创作,这些技术是传统研讨会议、、书籍出版等分享知识机制的补充,而且成本更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这些“开放资源工具”作为集体讨论与科研成果的变革方式,它们利用同事的专长以加快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32]。在这种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开放创新和开放资源工具是为了支持不同的人合作而出现的新思路,这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开放科学2.0包括公众科学论文、公开讲座以及集体智慧创作等几个方面,它不仅提高个人成果的显示度,也鼓励学术理论和工作实践之间的交流[33]。这种传统上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模式正在变成主流的信息交流模式,图书情报机构将如何面对这一转变?一项英国e-Science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政策要求公开资源共享,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广泛共享的精神,但是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出版形式和方式以及它的权益管理等[34]。未来,科技信息政策在开放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将日渐凸显其重要性,如何深入了解技术、如何运用技术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如何用政策指导开放科学的健全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新挑战。图书馆人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开放科学精神的创新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Ramachandran R, Maskey M, Kulkarni A, et al. Talkoot: Software tool to create collaboratories for earth science[J]. 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 2012, 5(1):33-41.

[2] Mukherjee A, Stern S. Disclosure or secrecy? The dynamics of open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9, 27(3):449-462.

[3] Kauppinen T, de Espindola G M. Linked open science-communicating, sharing and evaluating data, methods and results for executable papers[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1( 4):726-731.

[4] Haeussler C. Information-sharing in academia and the industry: A comparative study[J]. Research Policy,2011, 40(1):105-122.

[5] Davis L, Larsen M T, Lotz P. Scientists'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 patenting on the conduct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1, 36(1):14-37.

[6] Gans J S, Stern S. Is there a market for idea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 19(3):805-837.

[7] Miller S D, Herwig K W, Ren S, et al. Data management and its role in delivering science at DOE BES user facilitie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B/OL].[2012-11-04].http:///1742-6596/180/1/012049/ pdf/1742-6596_180_1_012049.pdf.

[8] Saksena R S, Boghosian B, Fazendeiro L, et al. Real science at the petascale[EB/OL].[2012-10-27]. http:///content/367/1897/2557.full.

[9] Stokes-Rees I, Levesque I, Murphy F V, et al. Adapting federated cyber infrastructure for shared data collection facilities in structural biology[EB/OL].[2012-09-2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514186.

[10] van Gemmeren P, Malon D. Event metadata records as a testbed for scalable data mining[EB/OL].[2012-10-22]. http:///1742-6596/219/4/042057/pdf/1742-6596_219_4_042057.pdf.

[11] Boyd I L, Frisk G, Urban E, et al. An International Quiet Ocean Experiment[J]. Ocenography, 2011, 24(2):174-181.

[12] Goovaerts M. Oceandocs and open science dirctory: Two facets of the information policy of UNESCO/IOC-IODE [EB/OL].[2012-11-04].https:///bitstream/handle/1912/3777/Goovaerts_iamslic2009. pdf?sequence=1.

[13] Oprea T I, Taboureau O, Bologa C G. Of possible cheminformatics futures[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olecular Design, 2012, 26(1):107-112.

[14] Pordes R, Altunay M, Avery P, et al. New science on the open science grid[EB/OL].[2012-10-27]. http:///0007/000761/001/NewScienceontheOpenScienceGrid.pdf.

[15] Altunay M, Avery P, Blackburn K, et al. A science driven production cyber infrastructure――The open science grid[J]. 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 2011, 9(2):201-218.

[16] In J U, Lee S, Rho S, et al. Policy-based schedul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on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1, 5(4):451-459.

[17] Garzoglio G, Levsbina T, Mhashilkar P, et al. ReSS: A resource selection service for the open science grid[EB/OL].[2012-08-16].http://lss.fnal.gov/archive/2008/pub/fermilab-pub-08-016-cd.pdf.

[18] Zou Guangyu, Yilmaz L. Dynamic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global participatory science communities: 0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 from a network perspective[J].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2011, 17(1):35-58.

[19] Cholia S, Porter R J. Publ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sensitive site information in a grid infrastructure[EB/OL].[2012-10-27]. http:///stamp/stamp.jsp?tp=&arnumber=4534276.

[20] Altunay M, Leyffer S, Linderoth J T, et al. Optimal response to attacks on the open science grid[J]. Computer Networks, 2011, 55(1):61-73.

[21] Garzoglio G, Bester J, Chadwick K, et al. Adoption of a SAML-XACML profile for authorization interoperability across grid middleware in OSG and EGEE[EB/OL].[2012-08-16].http:///1742-6596/331/6/ 062011/pdf/ 1742-6596_331_6_062011.pdf.

[22] Garzoglio G, Alderman I, Altunay M, et al. XACML profile and implementation for authorization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OSG and EGEE[EB/OL].[2012-10-27].http:///1742-6596/219/6/062014/pdf/1742- 6596_219_6_062014.pdf.

[23] Wolinsky D I, Figueiredo, R. Experiences with self-organizing, decentralized grids using the grid appliance[C]//HPDC 11: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11:183-194.

[24] O'Donovan, DJ, Stokes-Rees, I, Nam, Y, Blacklow, SC, Schroder, GF, Brunger, AT, Sliz, P. A grid-enabled web service for low-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 refinement[EB/OL].[2012-11-04].http://www.ncbi.nlm.nih.gov/ pmc/articles/PMC3282622.

[25] Garzoglio G, Wang N B, Sfiligoi I, et al. SVOPME: A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 privileges management environment[EB/OL].[2012-09-22].http://www.fnal.gov/docs/products/voprivilege/documents/SVOPME-iSGC09-Paper.pdf.

[26] De Roure D, Goble C, Aleksejevs S, et al. Towards open science: The my Experiment approach[J]. Concurrency and Compuation――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010, 22(17): 2335-2353.

[27] Knoppers B M, Isasi R, Benvenisty N, et al. Publishing SNP genotypes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em cell forum ethics working party[J]. 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 2011, 7(3):482-484.

[28] Grubb A M, Easterbrook S M. On the lack of consensus over the meaning of openness: An empirical study[J]. PLOS ONE, 2011, (8):e23420.doi:10.1371/journal.pone.0023420.

[29] Jonjic T. Juggling between open science and the market: Public science responses to the patentability of biomedical research tools[J]. Periodicum Biologorum, 2010, 112(4):381-390.

[30] Penin J. On the consequences of patenting university research: Lessons from a survey of French academic inventor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0, 17(5):445-468.

[31] Procter R, Williams R, Stewart J, et al. Adoption and use of Web 2.0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J]. Philosophical 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0,368(1926):1926-4039.

[32] Ramachandran R, Movva S, Conover H, et al. Talkoot software appliance for collaborative science[EB/OL].[2012-09-22]. http:///stamp/stamp.jsp?tp=&arnumber=5417651.

[33] Tacke O. Open science 2.0: How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an benefit from open innovation and Web 2.0[EB/OL].[2012-11-07].http://www.olivertacke.de/wp-content/uploads/2011/02/Tacke-2010-Open_Science_2.0-preview-100613-OLT.pdf.

上一篇:理工科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心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