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信范文

时间:2023-11-01 06:22:50

孩子不自信篇1

怎样激发孩子的自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赞扬,少批评

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称赞、鼓励、赞许,不喜欢被禁止、阻抑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父母总用消极的语言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在改过的时候总会有抵触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 孩子的自信大都来自于家长。他们往往根据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家长的信任和积极评价能使孩子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认识。 孩子都是具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当他们有进步的时候,如果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他们就会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产生精神上的,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奋进心理。 家长切不可只顾自己发泄怒气来伤害和指责孩子,而应该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认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应付危险的局势。他说:“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为孩子做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许多孩子缺乏自信是由于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样会造成孩子缺乏实践经验,遇到事情无法正确处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 可见,如果父母能够多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甚至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事,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获得自信。

3、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比

东京心理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金盛清子和山崎雅保认为,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都是出自“激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心情,但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做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么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像其他成功人士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是个出色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来比较,让孩子与他原来的自己相比,看孩子有没有进步,有没有付出努力。

4、善于鼓励孩子的自信表现

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父母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而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树立起自信。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的鼓励,才能不断激起孩子的自信。

5、培养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能

孩子不自信篇2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信心。孩子一旦有了自卑心理,作为家长要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

第一,作为父母,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能给孩子一块自信的土壤。你是否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笨蛋”“傻瓜”?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做起事情自然信心不足。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差,通常会以家长对他的评价去衡量自己。如果家长经常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所以,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克服斥责、粗暴的教育方式,而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二,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了解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为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向孩子提供别人对他们的正面评价信息,如“邻居阿姨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老师说你学习很努力”等,强化孩子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同时,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排除偏见,克服自卑心理。

第三,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经常鼓励孩子。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孩子去尝试,并适当降低要求。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自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得孩子时时处处被批评被指责。长此以往,孩子每做一件事,他就总会对自己说:我很笨,这个事情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等等。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点一点的自信。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家长应给予积极支持肯定,并鼓励孩子说:“你已经通过努力取得了进步,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这样孩子会备受鼓舞,对自己更有信心。

第四,要学会正确与人比较。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往往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与他人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家长在平时也要注意不要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特别是不要当众揭孩子的短。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就不应该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相比。在比较中,我们要扬孩子的长、避孩子的短,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很聪明,不比别人差,经过努力一定能赶上的!”这样孩子才会充满信心,努力学习,迎难赶上。

第五,指出孩子的缺点时要讲究艺术。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身上肯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需要家长及时指出。在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对待自卑的孩子,更须注意。孩子最烦家长用批评、侮辱、否定的语气指出自己的缺点,本来他可以改正的缺点,有可能因为家长指出的方式方法不恰当,而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作对,或者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第六,引导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的孩子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而在与人交往中,孩子的注意力和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也会变得开朗起来。通过与他人交往,孩子能多方位认识他人和自己,并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由此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因此,家长要鼓励自卑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第七,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许多孩子聚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有的孩子却一言不发,永远都是“配角”。为什么孩子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一言不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如,可以指导孩子阅读各类书籍,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体验生活;节假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等等。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以消除自卑。

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应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克服自卑心理,拥有自信美好的人生。

孩子不自信篇3

亲子互信的重要性

有朋友常问我:“你常说德国的教育好,那么德国的孩子就都没问题吗?”

当然不是。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是在欧洲,在德国,的的确确有很多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迅速与发达,青少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而父母亲的影响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低。要与孩子有良好的关系与互动,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与孩子的互信。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的就是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青少年时期的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造成原因,其实是没有从小培养与孩子良好的互信。那么很多人会问,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信任,不是天性使然的吗?为什么需要建立与培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再加上少子化,现代中国的父母亲,可以说为孩子包办了一切生活琐碎、为孩子想好了一切,而孩子长大后,却开始埋怨其不懂父母的苦心。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身为家长,除了教导孩子,更重要的是建立亲子互信的关系,也就是父母亲与孩子们之间彼此的信任。

如何建立亲子互信

我们要做的,不是挺身而出帮孩子清除成长中所有的挫折与障碍,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相信孩子可以面对这些在其生命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家长的支持与相信,是孩子最好的前进动力,信任孩子可以做得到,然后渐渐放手,而不是时时把孩子管住。

我的做法:比如,从小,当儿子忘了带东西,我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通常孩子只要愿意,都是可以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前提是,你得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再如,学习不好,就让他自己检讨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真的需要帮助,只要提出,父母亲或是老师都可以帮助解决。用这些生活中的事儿,训练孩子以自己分内的事为出发点,给予信任、鼓励与支持。

再举个小例子,如果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当然恶意的霸凌必须由大人来帮助孩子解决)。

德国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与家长,就开始教导孩子先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处理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孩子抢玩具了,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想想,除了抢,除了打一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若没有身体上的伤害,就应该鼓励孩子,先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真的没办法再去求助于他人。如果孩子可以自己可解决,对孩子本身来说,除了自己相信自己,也体悟到父母亲对他的信任。

让孩子亲自体验获得信任感

我常看到国内有许多不分青红皂白,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了,就出来为孩子“做主”的父母亲,也曾经亲眼目睹过,孩子因为小冲突而吵架,后来孩子们和好没事了,双方的家长却闹翻,从此不讲话。

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好的示范方式。

我记得儿子小K在德国就学时,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上烹饪课,老师会教导孩子用火、用电(在欧洲有很多厨房是用电的,不用瓦斯)的安全,然后再教孩子煮饭的方法,并且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操作。这对孩子来说,亲自体验的经验,更是让他可以独当一面、获得信任的表现,是任何“说教”的教导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最近,小K开始喜欢放学后自己煮点东西来吃,所以当我有工作,没办法为他准备放学点心的时候,他会自己煮点东西来吃。

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问他:“你在做什么?有东西吃吗?”

他竟回答我:“妈妈,你可以不要打电话回来吵吗?我正在煮东西吃,等一下再跟你说!”

沈老师育儿经

因为长期的经验累积下来,我相信小K可以处理好这些事,孩子也从中获得了更多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有坚强的信念:相信父母亲对于他的信任,可以自己处理好任何事。

前些时候,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段瑞士影片,播放的是幼儿园老师教导孩子如何过马路。

通常我们会牵着孩子过马路,耳提面命,说这危险那危险,可孩子多半没有记在心上;而这段影片中,老师让孩子独自过没有交通标志,只有人行穿越道的马路。这条马路大约有30米,中间有两段斑马线,路两边各有一位老师,让每一个孩子,一个个依序独自穿越马路。这边的老师先带孩子到路边,然后举手让车子停下来,孩子必须独自走到对面另一个老师那一边。老师在孩子迈出步伐之前,告诉孩子:“走上斑马线,先左右看来车,再慢慢走过去,不要奔跑。”

每个孩子都依序完成了这项对孩子来说不容易的任务。因为这样宽大而且随时有车过来的马路,对于五六岁的孩童来说,是有着恐惧感的,所以让孩子走过去,是对孩子充分信任;而通过这样的训练,也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

欧洲的父母们,让孩子学习自己乘车、走路上学,也必须学习发现危险:每天坐着自家轿车到学校门前,孩子是不懂外面世界的危险的。所以,我在德国时学习到,每天牵着孩子走路上学,用聊天或说故事的方式,教孩子上学的路线,怎么样过马路,等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上学。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不同,作为父母要在一旁观察,何时才是最好的放手时间。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放心让孩子一个人独自上学?独自和同学出门?”我只能说,这必须养成长期与孩子信任的结果。

所以说,在放手让孩子独立之前,必须有很好的信任关系作为基础,而不是像一些家长在孩子大了后无奈地说:“孩子大了,应该放手。”或者忧心忡忡地询问着:“究竟几岁可以对孩子放手?”

我只能说,没有信任关系的建立,没有从小进行信任与放手的培养与准备,一辈子都放不了手也不敢放手,最后经常换来冲突与相互埋怨。

沈老师育儿经

孩子不自信篇4

一 、家长应把赞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孩子的主导方法。

在我们的生命之初,在孩童时代,我们是通过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因此,每个家长应注意,你的孩子是否自信,与你对他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观念,教育孩子,就是不断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提出批评。以为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变好。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人是不会因为批评而变好。在每个人生命之初,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能干什么,他需要身边最重要的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肯定。就是他需要家长不断地鼓励和赞扬,这样他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那样的好,他会鼓起勇气做得更好。当孩子不断被父母批评时,他会感到自己是如此无能,他无法将事情做好,于是会看不起自己,失去勇气与自信。因此,每个家长,应该改变过去的做法,立即从现在起,每天试着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以欣赏的目光、高兴愉快的心情来表扬孩子的优点,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应及时表扬与鼓励!

二、避免拿别人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

很多家长,为教育孩子,总是拿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来和自己孩子比较,或拿自己单位同志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试图让自己孩子能够学习别人孩子的优点或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种比较,对孩子来讲,首先,产生的他不如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让他看不起自己,感到泄气。其次,产生的情感是嫉妒,当一个人把精力用在嫉妒别人时,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次,即使激发起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的欲望,那么盲目学习别的孩子,会使你的孩子失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那么他永远难以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从而产生劣等感,最终丧失自信心。每个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独特长处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个孩子只有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成才。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出他的长处,发展他的个性。

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与挫折。

当孩子考试失败或遇到其他挫折,他们最需要的绝对不是父母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或者阴阳怪气的嘲讽。他们也不需要父母无原则的安慰与同情。他们最需要的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考试失败或其他挫折时,首先,感到孩子给自己丢面子,因而非常生气。其次,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这时会表现非常急躁。在这两者作用下,会非常情绪化地将孩子狠批一顿。而这恰恰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于承受失败打击的孩子幼小心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家长最需要做的是:

(1)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挫折与失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心,找出孩子失败的原因。

(2)理解孩子的心情与苦恼,让孩子知道,失败与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一个人成功之前必不可少的过程,并且作为父母,不会因为此事就减少对孩子的爱。

孩子不自信篇5

我和我的同事、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太骄惯了,家长在孩子面前似乎失去了威信,于是孩子愈来愈不听话,愈来愈难管。请问,如今的家长该如何恰当地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严女士:

您的问题很有普遍性。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家长本身。家长该如何树立威信呢?

把握时机

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

先信后威

很多父母以为,威信威信,有了威才有信,其实正好相反,要想有威严首先要有信用。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家长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自己不守信用。因为威信最终是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说话算数。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长首先要做到;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拒绝“八条”

高压:父母经常发脾气,使用暴力,吓倒孩子。

疏远:父母不与子女沟通,不让子女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

宠爱:父母对子女姑息迁就,有求必应。

摆架子:父母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炫耀: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荣耀家史和自己以往的成就,不向孩提出奋斗目标。

自以为是: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强迫孩子照办。

说教:父母总是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

诱惑:父母总是用各种奖赏,抬高自己的地位,用小恩小惠收买孩子。

锦囊妙计

知己知彼: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内心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取得威信。

严爱结合:教育孩子,严是必要的,但每次严过之后,应该想办法安抚他,开导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而不会对父母产生畏惧、抵抗心理。

以身作则:如果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

教育一致:父母的前后教育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重质轻量:太多的说教只能让孩子感到厌烦,太多的唠叨只能让孩子感到疲倦。同时,孩子会暗暗嘲笑你只有这几种教育方式,感觉到你的无能和无助,你的威信自然要大大降低。所以要树立威信,教育时应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管得少而精,这样反而更有效。

民主管教: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家长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向孩子学习:遇到不懂的事时,如果父母放下架子问:“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你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孩子不自信篇6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对父母来说,有些会在感觉上难以接受,因此往往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否定孩子的个性。于是,孩子因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会遭到否定,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父母的重视,有时因不能讨得父母的喜欢,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

父母不能将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将自己的人生意向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按自己的生活轨迹度过自己的人生,帮助孩子获得生活的力量,这就是育儿。育儿,最根本的是必须帮助孩子自我成长,引导孩子自立。为此,相信孩子自己内在的成长力量,细心观察,保持从容的姿态,这是很重要的。

2.不要为生活琐事唠唠叨叨

所谓教养,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幼儿的行为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父母的要求来调节的,比如在洁白的墙上乱涂蜡色,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尽兴的,但遭到父母的训斥,孩子便不得不学会用父母的目光审视自己的行为。为一些琐事念叨个没完,就是强迫孩子时刻克制自己,于是孩子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自发性受到压制,感觉到有个目光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自己的行动。孩子幼小时只能表面上表示顺从,但据精神分析学分析,孩子的心灵深处会郁积着反抗和憎恨的情绪。

除了绝对不能让步的大事情一定要强求孩子之外,对细小的事情,父母应该网开一面,相信孩子。

3.不要做使孩子丧失信心的事

孩子不愿意因父母的言行不当而使自己失去信心。说孩子“不行”,或一副唉声叹气的模样,逼孩子做难以胜任的事,稍不留意,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感到自己什么也学不会。

礼貌修养的教育,一般称之为“做规矩”。这种“做规矩”往往会使孩子感到自己软弱无能,失去自信。孩子一旦感到不服气,“规矩”就很难“做”,所以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动辄训斥、惩罚孩子,向孩子显示父母绝对的权威,这会使孩子无法摆脱软弱的阴影。被“规矩”束缚住的孩子总觉得父母是全能的,甚至就连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对父母哪怕细微地感到不满,都会产生罪恶感。

因此,培养孩子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决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孩子丧失自信。

4.不要将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

孩子不喜欢父母将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这并不是害怕自己比其他孩子差,即使自己更优越,孩子也不喜欢。亲子关系是一种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关系。那种不能替代的实际感觉,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自己不管怎么样,都不会遭到父母的抛弃。一旦和其他孩子相比较,那种“不能代替”的实际感觉就会受到威胁,说明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其他孩子同等的位置上来看,孩子因此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担心自己如果不优秀,父母就不会接受自己。

要求父母不把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在现实生活中是勉为其难的,但至少应该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那样的对比。

5.孩子有孩子特有的言行轨迹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感觉方法和伦理、价值观,所以孩子即使说着和大人同样的话,其含意也和大人大不一样。可是,父母往往按大人的感觉方法和伦理、价值观来解释孩子的行动,认为让孩子尽早地懂些世故,这就是培养孩子。于是,孩子不能以实际感觉来理解父母的话,便认定自己的感觉和思考都是毫无价值的,或者对父母的话难以理解时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便一味地否定自己。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世界。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欢畅地成长,这样成人的世界才会稳固地发达起来。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那个世界,并不是以父母的价值观或信念所能要求的。

6.接受孩子的撒娇不能等同于溺爱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但有的父母为了不溺爱孩子,就连孩子的撒娇也被禁止了。对孩子来说,母亲是一座可以包容一切的可靠的城堡,孩子在那里培养着健康的自立精神。孩子靠的就是“撒娇”来确认父母的“包容”。不许孩子撒娇,就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溺爱和允许孩子撒娇的区别在于:所谓的溺爱,就是放弃在家庭内最基本的“规矩”,放弃包括亲子关系以外的社会性“规矩”;与此相反,允许孩子撒娇,主要就是在亲子之间接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亲密或依存行为。父母不应该溺爱孩子,但可以让孩子撒撒娇。

7.为孩子操劳不能埋怨

培养孩子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辛劳,但如果将这种辛劳对孩子说,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成了父母的累赘,以为父母对自己很厌恶。据调查,在关系不睦或离婚等的家庭里,孩子即使没有任何责任,也会以为家庭的分裂原因在自己身上。

孩子不自信篇7

关键词:自我认同感;培养;自信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初始阶段都有很明确的目标,但是时间长了却发现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此便迷惘了。其实,只要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来,教育就会事半功倍。许多懂事、孝顺的孩子都拥有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每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后,家长如果予以表扬,孩子就会产生自我认同感。这样,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这种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呢?

第一,要信任孩子,不要总是怀疑孩子。信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孩子得到别人的信任以后,自信心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孩子一开始得到的正向评价比负向评价多,那么他往往会出落得自信、懂事;如果家长老是数落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下面这个著名的试验,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试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试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他和助手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很好地证明了信任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既要言传身教又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家长要创设一个能够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自信起来。平时,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等等。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家长的评价。如果家长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教师、家长等成年人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应该乐观、坚强、勇敢、自信、直率,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从一岁多就出现自我意识,开始自我表现。他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喜欢被父母代劳或干涉,比如爬上爬下或者从高处跳下。不管多么麻烦、多么危险,当孩子最终做到这些事情以后,都会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这也许是因为幼儿从这些举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幼儿从这样的不断尝试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教训,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安全第一”。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地发现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了,越来越自信了。

第三,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随着身体的发育,他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我们经常听到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或者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有时问得家长哑口无言,甚至面红耳赤。好奇心人皆有之。孩子问问题的过程,也是他思索和认知周边事物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厌烦,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当成“离经叛道”,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耐心细致给孩子解答疑惑。就孩子本身而言,好奇是共性的,但不同的孩子各有差异。比如,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好奇,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别的孩子却对此一窍不通,相对来说,这时你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在他心中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你行我也行,我比你更行。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孩子所谓的“离经叛道”行为。

最后,实践是提高孩子自我认同感的最好途径。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给孩子创造机会,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感。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应变能力的锻炼。此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一些综合活动,增长孩子的见识,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可以让孩子“大带小”,培养责任感,让他们自己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培养孩子自我认同感不可小视的环节,是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孩子积极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兴趣,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

[2]罗伯特・里森纳(美国)《培养孩子价值观和梦想的5个关键》,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孩子不自信篇8

1、在鼓励肯定的语言氛围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训斥孩子,总之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以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每当孩子取得点滴成功时,都要给予他们表扬和激励,并讲给其它小朋友听,在全班树立榜样,用最美的语言、最甜的微笑、最诚挚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如组织“我敢做、我会做、我能做”活动,全班孩子互相交流,让每个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能干什么,内容可以包括学习、纪律等方面。活动前老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或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意识到自己也有长处,从而培养自信心。

3、在发扬优点、弱化缺点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应该分析每个孩子发展的特点,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不要将孩子作横向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发展优势,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我也行,我也很可爱”的观点,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追求进步。如:有的小朋友很调皮,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组织这类孩子进行“小小广播员”活动,请他讲一讲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得到大家的尊重,增强自信心。老师要善于利用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启发引导,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在一点一滴的生活情境中树立孩子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而在于他对成功的信心与潜能的发挥。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老师应及时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向确定的目标奋进。

上一篇:民事诉讼答辩状范文 下一篇:消防知识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