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时间:2023-10-18 06:44:22

草原课文朗读

草原课文朗读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读”,它是学生获得信息,获得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读的能力主要依靠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培养。“读”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怎样通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形成学生“读”的能力呢?那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朗读教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景

演员要想使自己演的角色有血有肉,就要融入角色当中,和角色成为一体,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我们的朗读教学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更能刺激学生融入感情朗读。在利用语言描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感情,利用语言带领学生入境,让学生仿佛能透过教师的描述,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时,教师以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来。师:大家有没有去过大草原呢?很多学生摇摇头,表示没有去过大草原。师继续:草原,一望无边,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在飘动着。快瞧,一群羊正低着头吃着草,有些羊在欢快地追逐着,还有牧民在草原上欢歌载舞。大家想不想一起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的早晨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尽情地朗读作者笔下的《草原的早晨》,一起体会草原之晨,感受画面之美吧!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给学生无限遐想,草原到底是如何之美?作者描述草原画面是否真的那么令人陶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细细体会。

二、展现语言魅力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具备独特的语言魅力。而在小学阶段这份魅力的展现者就是教师。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而言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师要在把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该激昂的激昂,该婉约的婉约,读出作者的“文章味”,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带领学生入境朗读。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范读,读出感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奶奶的白发》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其实,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奶奶满满的爱。可是,很多学生不明其中,读出了“责怪”的意味。于是,教师范读这一句,利用面部表情,将奶奶的爱读出来,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不是“责怪”,而是出于奶奶的爱,奶奶的话里洋溢着幸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慢慢体会其中的爱,深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营造了和谐的朗读氛围。

三、音乐衬托语言

文字能够传递情感,语言能够传递情感,音乐同样也能传递情感,而且后者的感染力要强于前者。音乐对人的感染力非常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文相符合的音乐,渲染情境,以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带动学生的正面情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情境去朗读,最大化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极富音律之美。儿童诗中利用贴合小学生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欢度节日的场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节日的快乐,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感知这既是一首歌,也是一首儿童诗。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再利用钢琴版伴奏的《快乐的节日》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快乐的感觉,并将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还原。教师有感情地“领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跟着背景音乐,有节奏地朗读起来。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学生读出了快乐,也仿佛进入了节日的热闹场面。

四、多媒体强化语言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将多媒体引入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很多年,也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化文字为具体直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一起感知文本之美、作者之情,与文本、作者无距离地交流,最终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而这些都能深化学生的朗读感知,让学生朗读起来更起劲,能融入更真实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文本,进而投入到朗读中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少有学生见过丹顶鹤。课文名称为“美丽的丹顶鹤”,但丹顶鹤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却无从得知,教师也不可能将丹顶鹤捉到教室,让学生观察。于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不同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丹顶鹤,体会丹顶鹤的美。跟随着图片,学生对丹顶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对它的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投入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丹顶鹤,学生很容易读出丹顶鹤之美,读出赞美之情。

五、习惯提升语言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朗读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学生朗读能力与语言能力形成的表现。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草原课文朗读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边读边批,体会作者对祖国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关作家萧乾的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

1、出示词语:广袤 草梗 桅杆 黑黝黝 声嘶力竭 驯顺 岛屿 逍遥

2、采取多种形式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并尝试造句。

二、自读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草原景物特点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朗读课文,感悟草原特点

1、自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作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它多么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慨呢?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板书:草原——辽阔)

(3)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自读、齐读、师生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边读边想象边感受。

2、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段段,并勾画出比喻句。 

(2)汇报交流。 

(3)说一说从文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4)引导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谈一谈比喻句的作用。

(5)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

3、学习第3段。

(1)齐读课文第3段。

(2)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3)从这一段中,你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交流感悟:句中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一堆堆巨石,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辽阔)

3、学习3——7段,感受草原的美丽。

(1)思考问题:同学们,这几段课文写了草原上的那些景物?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草原——美丽)

(4)你能读一读吗?

(5)品读这几段课文。

(6)交流批注。学习批注方法。

三、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1)读完课文,我们都被草原这辽阔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请大家把刚才画出的句子再读一读,再次感受塔木钦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的?

(2)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塔木钦草原辽阔和美丽的特点。

四、回顾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1、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集体交流。

3、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文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草原的辽阔。

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尝试着自己说一说文章的表达特点。

五、拓展延伸。

1、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草原课文朗读篇3

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情感积淀。在教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能否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趣味。课前激发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对于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并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优美。

生:草原的天空晴朗。

……

师:你喜欢吗?请通过朗读表达出你此时的心情。

(虽然书声琅琅,但不尽人意。)

师:请轻声朗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思考喜欢的原因。

生:朗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各抒己见,这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的朗读很认真,许多学生面露笑容。

师:根据文中对草原的描述,以及你对草原的了解,能在本子上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草原吗?

学生纷纷埋头绘画,画好以后,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互相评价,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优美画面同自己的绘画进行比较,加深对草原的认识。

师:能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吗?教师朗读课文。

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草原,边播放有关草原的多媒体,边叙述。

学生欣赏画面。(满脸欣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请同学们带着新感受,再用心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朗读得更出色、更投入。

配乐诵读……

这一自然段体现了自然美、语言美。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根据朗读的情况,让学生想象、绘画,学生进入状态后,通过静静地边欣赏范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草原的景色美。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练习朗读,给学生充足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学生越朗读越投入,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火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自读自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继而请同学们进行比赛读,最后配乐诵读,激发了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如此,学生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快乐学习就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基础。然而学习兴趣并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提倡快乐的学习。其实,快乐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人天生存在着发展的需求,在认识方面就是求知欲,求知欲的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学习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就能感受到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当然,学生也应积极地投入其中,在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声音,读出画面,读出喜欢,在愉快的阅读中得到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满足。

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语言本能,激活学生的“语言需求”,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有自己关注的兴奋点,定能使语文学习焕发应有的生命光彩,让快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难忘的精神享受!

草原课文朗读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去抓。因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美的情感陶冶,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上文所说的“有感情朗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美读”课文的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些适合指导朗读的好教材,教师应首先范读

教师范读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范读要吐字清晰、流利、有感情,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水平向播音员靠拢。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爱听、想听、更想模仿,这就给读好这篇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经常模仿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能力自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教学《草原》第―自然段,我范读课文后,听到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内蒙古草原真是太美啦!我真想到草原去。此时,学生产生想读这篇课文的强烈愿望,他们就主动地、积极地通过朗读吸取课文的营养。

二、如果说范读要引入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么领读贵在教给方法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训练朗读技艺,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适当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抓住重点词语,训练学生。通过重音强弱朗读,重读在感情朗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同的一句话,重读的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指导朗读时,抓住一句话中最能表达特征的词和词组是读好每句话的重要方法。重读的方法一般是重音量朗读,但还有―种情形是重间轻读,即用轻音量读出。表示坚定、果断、豪迈、庄重等思想感情的句子多采用重音量朗读;表示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等思想感情的句子采用重音轻读。如《珍珠泉》中“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那样”一词让学生采用重音量朗读,反复读几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发自内心地对珍珠泉水的喜爱之情来。此时就能深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这一眼清泉至深的赞美之情;《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轻轻”一词让学生采用重音轻读,就能切身感受到―片翠绿的颜色像流水一样轻轻流淌,一直流到天际的动态美。

2.抓住故事情节,进行速度训练。用什么的速度朗读课文,也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朗读速度,可以把文章读得更好。如《景阳冈》一文描写武松打虎的片断,朗读这―部分速度要快一些,以表现武松面对“一扑、一掀、一剪”采用“三闪”灵活机敏的性格。而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部分读得速度要放慢一些。由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那些表现紧张、激动、愤怒的情节时,速度要稍快,读那些表现忧郁、宁静的情节时,速度就要放慢。

3.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语气训练。文章中人物的年龄不同、身世不同、说话的语气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说话的语气也不―样。教学时,教师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如《小马过河》中小马与牛伯伯、小松鼠、妈妈的问话,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不同对象说话的语气,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小英雄雨来》这一课,雨来、扁鼻子军官各自不同的对话,通过分析雨来聪明机智及扁鼻子军官阴险狡诈的人物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越来越强。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读书机会,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让学生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努力使自己的心贴近作者的心,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朗读能力的好与坏是检验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志。朱自清先生曾说:“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它。”它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其首要任务。如何优化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草原课文朗读篇5

关键词:阅读;朗读手段;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6-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重视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句子含义。有的文章生动形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课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M],2008

[2] 《朗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论坛

草原课文朗读篇6

一、情境式结尾,在情境中尽情回味

许多散文和诗歌本身就非常优美,我们在欣赏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后,老师可以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配以优美的音乐,请孩子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倾听老师的结束语,让孩子在音乐中入境,尽情地陶醉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结束语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案例1:

《草原》情境式结尾:草原给我们留下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草原的景是那么美:明朗的天空,美丽的白云,清鲜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歌的牧童,令人无比向往。草原景色美如画卷,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到几十里外看望客人,用珍贵的食品招待客人。课文已经学结束了,但广阔草原的神奇画面,草原人民的深深情意,蒙汉两族的血肉情意,将永远铭记我们心中。“满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课题)给我们留下的深深情意。

二、延伸式结尾,在阅读中储蓄知识

即在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培养技能而进行相应的演练训练,或根据反馈信息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收集寻找各种参考资料,进而扩大阅读量,或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某种实验活动,以提出要求布置课堂作业而结束教学过程的一种谈话形式。

案例2:

《冬阳·童年·骆驼队》延伸式结尾:

1.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又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歌曲《童年》再次响起)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林海音的童年,她的小伙伴,她的好朋友,她在北京城南所度过的那段快乐时光。

这样结束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机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三、抒情式结尾,在说写中抒发感情

可准确把握课文情感,以饱含觉悟的语言结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

案例3:

《伯牙绝弦》抒情式结尾语: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知音,更是生命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四、朗读式结尾,在朗读中提升情感

朗读,能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形象。有些课文感彩浓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把作者的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特别是在结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情已有所掌握,教师创设几个回环式的朗读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完整、形象地刺激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撩动着学生的心。

案例4:

王崧舟《我的战友》朗读式结尾:

师:看大屏幕(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同学们,这就是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语气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

师:让我们用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

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生读。

五、过渡式结尾,在过渡中激发兴趣

在同一课的上下节课间的结束语,可精心组织设计好过渡语言,使课虽终而意未尽,思未断,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的浪花。

案例5:

《童年的发现》的结尾式结尾:在人长大或变老以后,常常会回想起童年的事情,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竟然能在他9岁时就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过程,我们在钦佩之余,更多的是会考虑他怎么能在这么小的年纪有这么伟大的发现呢?下一节课,我们将去探索费奥多罗夫伟大发现的诞生过程。

草原课文朗读篇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门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地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道文章的丰富内涵。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备、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五、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

草原课文朗读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34-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整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上一篇:不该丢失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年会游戏串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