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04:57:00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范文第1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指导思想:以“读”与“说”两个板块相此交叉,教学中逐步深入,

让学生感受文中景美、人美、人情美的思路。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学情分析: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法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为学生所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亦步亦趋被动应答、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把握。相反,在老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深入地研读自己所选的专题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升华认识;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对非自己所研读的内容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这是哪里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点评:以执教者到草原的真实生活照片作为课件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与羊群嬉戏的照片,展示了草原独特迷人的风光,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点评: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点评: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2)齐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点评:这个句子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独特感受,看似语意矛盾,实际意境相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语言训练与想象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4)方法点拨。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点评:教师采取在无疑之处生疑,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涵咏,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翠流、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指名读)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民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草原教案范文第2篇

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该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浪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使学生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

3.如何进行区位知识的学习

3.1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其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为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的活动空间。

3.2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4.写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的技术规范如何界定,可以参考各个大型地理网站中的教案资源。一般来说,标准的地理电子教案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具、课的类型、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小测、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课堂练习等环节。具体到新课讲授,教案中还要体现出师生活动的细节,如引导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演示或板书、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问题、教师启发或小结。此外,教案中还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意图、知识点的承接和过渡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用看着教案讲课的,所以教案有详、略之分。新教师的教案或示范性的教案应该详写。

写教案其实就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不但要参考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的考试说明,还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要结合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练习思考题,最好把参考答案备注在教材或课件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教案”转写为“学案”,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以思考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现在,不同年级每一章节的教案都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参照上述写教案的格式对电子教案进行修改。由于教案写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主张教案要简写,把重心放在制作课件上。

5.梳理学生问题,重建课堂教学

草原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反思 教学反思 意义

当我想到伟人培根的这句名言时——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确,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时,我就想说:“新课改能使人勤思,使人善想,让人敢于创造和勇于实践。”

回首新课改实施以来的足迹,我发现它赋予广大教师的是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具有开放和多元化的教育空间,倡导研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它灿烂的光辉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它如一粒种子在每位老师心中生根、发芽。它同样在我的心中萌发着,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在新课改中反思,我不断提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遵循这种规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谓的“思”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反思。

新课改教会我教与学无止境,新课改倡导反思与重建,它让我审视每一节课,不断反思:记录成功之处,败笔之处,教学的机智,学生的见解。教会我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和学生创新的火花,重新设计与实践,我也逐渐养成爱反思与研讨的习惯,使我在教学中不断提高,终生受益。

以《假如》一颗为例,在教学这课时,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案设计:即小卡片生字认读,然后师生共听磁带,分析文中的小画家用它的马良神笔分别画了些什么?最后展开“假如你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的讨论交流。课下,我开始反思,审视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次感悟这首优美的小诗。我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在交流活动中得到锻炼和体验的机会,课堂气氛浓厚,积极性很高,学生也能畅谈着自己的美好心愿,如有的同学想画很多的房子给灾区人们住;有的同学想画漂亮的花草树木给学校添美;有的同学想画很多钱给穷人花等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好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够协作,学生们缺乏诗情的激发,缺乏诗意的追求等现象。

于是我重新研究教材,备学生,重拟新教案。不久我又在另一间学校中开展了这一课,深受老师们的称赞和学生的喜欢。这次我注重营造诗意的课堂环境,配以校园的童年小诗,生字渗透其中,开火车认读,人人参与,从中发现问题;品味诗中真情,摒弃繁琐分析,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意,充分运用激励的语言和不同层次的评价,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以当小诗人的形式引导学生创造美的心灵,让其语言寓有诗意,在学习活动中分角色,分层次管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中,我品尝了反思后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融入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教学《草原》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借助图片、影视、音乐等手段,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漂浮着白色的花朵”的迷人的景色—— 。课堂上,同学们个个乐于表达,勇于表达,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反思本节课教学时,我不禁感叹:阅读教学中如果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便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新课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不拘泥于课文表面内容。阅读教学不能流于表面课文的读懂,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草原》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尽享了多次想象,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你想用哪些好词好句来形容此时的草地?面对着这么美的草原,你想述说着什么?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学生们的独创见解,精彩回答,其间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令我感慨万千。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新课改让我在课前总结经验教训,课后不断反思提高。

草原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歌欣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民歌欣赏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目标:①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②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重点难点:①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②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教学过程 及内容

1 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候曲

2 引入课题

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放音乐,插入讲解:这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们知道,草原上的人们最善于歌唱的,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从心里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歌声的优美,这歌声好像从天上飘来,又好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优美动人的旋律,传入我的耳朵……最后,歌声消失在茫茫草原上,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

3 新课教学

3.1 民歌概念(出示幻灯)。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2 民歌的分类(出示幻灯)。民歌根据其内容、作用、风格、特点、场合、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3.2.1 号子:①让学生分成两队表演拔河,喊加油,让学生体验号子在拔河中的作用。②让部分学生抬钢琴,并喊“嗨唷”,使同学们动作一致,节奏一致。观看《川江船夫号子》、《盐工号子》VCD,让学生思考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有什么关系?③老师总结号子特点(出示幻灯)

3.2.2 山歌:①欣赏广东民歌《月光光》。老师用广东方言演唱后学唱歌曲片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音乐。思考:这首歌曲声调、节奏有什么特点?②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总结山歌的特点(出示幻灯)

3.2.3 小调(出示幻灯):①欣赏江苏《茉莉花》;②欣赏《猜调》,它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以对歌的形式从一个呼吸性音调开始,采用起、展、落的结构。由起歌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排性的问句。③总结小调特点(出示幻灯)

3.3 民歌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出示幻灯)。

3.4 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放CD)。

3.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收集已学民歌,把它们进行分类。

3.6 唱下课曲,结束此课。

通过老师对民歌生动的讲解,用方言范唱、学生学唱,欣赏观看、讨论,即兴创作、表演、听辨等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听辨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趣状态,课堂气氛较活跃,从而达到预定效果。

草原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好坏。

一、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努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想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上课后,先出示录像让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让学生好像亲自到了草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好这篇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为图文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学得轻松愉快。

二、有效推进阅读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往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束手无策。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那么,推进阅读教学工作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1)三步读。学生要学,读书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百遍没时间,至少读三遍。读第一遍,找拦路虎,正音释义,以贯全篇。这样读,离不开字典、词典等工具;读第二遍,深一层,要带着问题读。所谓问题,即练习题,课文前后有,同步练习册里有。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就是理解性思考,理解有懂了的,有不懂的。懂了的,说出来,让同学们鉴别,是否真正懂了;不懂的,提出来,在学生中间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老师最后解惑。解惑的同时要启智,一给答案,二给方法。给答案,是让学生知其然;给方法,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读第三遍,对学生讨论、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消化,然后学生做同步练习。老师阅完练习,作全课总结;学生互相评论,并评论老师指导的得失。

(2)小先生。上述三步读中之第一、第二两步,让学生自主自学,并就字、词、句、篇之一部分或全部写出“学案”。所谓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教案,是教师的备课结果;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写好学案,由同组学生推荐,再由教师审阅,从中筛选出有独到见解的、理解层次较深的,可定为优秀学案。优秀学案等于准教案。写出优秀学案的同学便可上讲台当小先生,一展才华。一个或几个小先生讲完课,学生展开评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指导。课堂互动气氛越浓越好。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开辩论会,辩论时可分正方、反方,也可百家争鸣。教师可以点评各方,学生也可评论教师指导的得失。

(3)作业互评。学生做同步练习,可让学生互相阅读、交流、评论,以期互补,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评论可长可短,较长时可改为口头交换。经过互评的语文作业交到老师手里,分人检阅,整体评估,面向全班讲评。

(4)单元整体。上一个单元之前,要做整体准备,相关的知识、方法,可准备一定的课件,也可以扼要地给学生讲。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可以集体完成这一准备。一个单元上完,再来回顾整体准备的内容,评估师生双方的得失。

一个单元,总有一个聚焦点,总有一个中心即编排意图。通过各课联系、比较,融会贯通,以求得化整为零之效,以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目标。比较教学有多个方面,大多由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去完成。老师重在引导,最后要作总结。

全册上完,要编几条辫子,分几个系统,那就是册次复习了;同样,各册学完,毕业前,又列出几个较大的系统,分些条条块块,那又是毕业总复习了。对于复习,本文不打算多有涉及,讨论内容以教师常规教学为主。

三、提倡学生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写想象作文。如《狐假虎威》等文教学后,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这些课文的情节更加完整生动。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B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会做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学一篇学课文都要进行预习,并要善用工具书。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三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草原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陪养,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要让学生会选择。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学生选择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通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适度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就会使习惯成自然。

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留心发现学生因课外阅读而取得好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其树立榜样,影响其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视野下,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且我们的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不仅要备教案、备学生、备情景、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推敲中演绎个性,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让个性的预设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②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③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其中的第三条就是难点,因为写景作文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注重思维,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搞一些美文推介活动。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等。定时组织开展“成语接龙”、读后感展览等活动,并开展课外阅读星级评定,将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相应的规定,分别设为一星到十星的等级,只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及时定级或升级。

2.组织编辑手抄报。手抄报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能力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编辑要求,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3.开展师生、家长共读活动。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坚持将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学生,将积累下来的期刊借给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多读书。经常组织师生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择时开展读书研讨,让教师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读书爱好,让学生有机会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读书的才能。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草原教案范文第7篇

“磨”听起来就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但我却在这次磨课中收获颇丰,而且越“磨”越轻松,越“磨”越自信。在本次的磨课过程中,有很多的收获,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我将结合本次教学过程中地球仪的选择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片段一:

磨课重要的一环就是磨教案,本次活动教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试教。第二环节是看一看,认识地球的面貌

1、出示地球仪,感知地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

我向科学老师借了个地球仪,也没多想,直接拿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这样的:

师提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仔细的观察后,学生发言。

生1:我发现地球上有很多线?

生2:我发现地球上国家,和不同的形状?

师:是啊,这些国家都在陆地上,那地球上有哪些呢?

生1:有红色,粉红色,紫色。

生2:还有黑色。

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下来了,我想引导的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在这个地球仪上体现的一点都不明显。那么本节的教学重点就无法落实了。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发现教具的选择不但对本节课没帮助,还给了学生错误的引导。于是我连忙联系科学老师,又重新选择地球仪。

片段二:

第二次,我要在另外一个班试教。这次我认为自己选择的地球仪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球仪是这样的:

上课了,我出示这个地球仪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地球仪,你发现它的形状、外表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的兴趣很浓厚,讨论得也很激烈,学生开始发言。

生1:我发现地球是圆的。

生2:地球上有很多小岛。

生3:地球上有很多线和海。

师马上追问:那海是什么颜色的?(蓝色)地球上还有别的颜色吗?

生1: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还有白色。

师:你们知道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吗?

学生:高山、草原、海洋、沙漠等。

学生回答的都很精彩,上课的流程也很清晰流畅,本次试教后,磨课的老师们对本堂的教学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但是总体还算不错。回到房间,我对这次试教重新进行了反思回顾。发现学生在观察地球仪时,虽然经过引导,学生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进行学习,但是引导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学生总是对自己的第一次发现印象比较的深刻,后来老师引导的部分,有个别学生印象不深。地球的地貌虽然是多姿多彩,但在光滑的地球仪上怎么体现呢?是不是该换个凹凸不平的地球仪?于是我又把自己的想法和磨课的老师进行商讨,她们都认为想法不错。于是我又联系科学老师,自己亲自跑到仪器室,果然让我找到了一个专门反应地球地形地貌的地球仪。

片段三:这次的地球仪是这样的:

1、出示地球仪,感知地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

学生通过眼睛看,小手摸,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

师:这是地球模型,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地球仪,你发现它的形状、外表有什么特征?

A、我发现地球是凹凸不平的。(是啊,地球上有很多的地貌,所以地球也是凹凸不平的)

B、地球是圆的。(地球虽然是圆圆的,但是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它的形状是球体)

C、地球表面有很多的颜色,(看)

师:你知道这些颜色代表什么吗?

生:绿色代表森林。(只代表森林吗?)

生:还有草原,还有牧场。

生:田野也是……

生:蓝色代表海洋。(还有补充吗?)

生:湖泊,河流,江水……

同样的环节选取了这个地球仪,收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草原教案范文第8篇

地理教学反思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安排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思等等。它体现的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深刻总结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前教学反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到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好复习工作,教师在每一节新课前都要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的回答情况就是对上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集中反思和高度总结。

例如:学完“大气环流”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怎样分布。经过提问,发现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对应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成因。此时,教师就要开始反思:学生不知道成因,说明他们还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只是机械地将课本中的图示进行了临时记忆,同时也说明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为学生作再次讲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真正掌握知识。这种课前提问的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积极提问,促进反思。反思性教学体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善于激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对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启发点,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提问才能找到反思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全球的气候类型”这一章节时,按照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南北纬10。至20。之间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然而在南亚,印度半岛这一带却呈现出热带季风性的气候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一地点呈现出特殊的气候类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反思。如果所有学生保持沉默,说明学生依然对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讲解完后,教师要再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反馈。如果有个别学生的答题效果不理想,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三,定期测试,反馈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最终结果的总结,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是教学任务进展的根本依据,要想客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采取定期测试的方式。

例如:在学完“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要自己编排一张试卷,试卷内容要体现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给予分析。例如:识图辨别方向,看图测算时间与日期等内容,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就是教学效果的见证,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反思有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作讲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等等。

第四,师生交流,展开反思。教师反思的对象是学生,是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妨让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彼此交换意见。

例如:在每节课后,针对这一节课,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对于刚刚讲完的课程,学生能够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教师一一作出解答,以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校要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或者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或意见,从而让教师总结需要改进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

第五,回顾录像,深刻反思。每一节地理课堂教学,都要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录像来反思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对于一些很特别的画面,教师将其静止以此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妥当,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赏析借鉴不同教师的课堂录像,特别是一些名师的讲课方式,和自己的讲课方式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改进。此外,教师要善于写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性记录,是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从反思教案中总结出学生学习的变化,自身教学方法改进的历程,以及对教材内容、教学顺序安排得是否合理等。反思教案大体分为三部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实践证明:写反思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草原教案范文第9篇

一、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

整堂回顾就是给一节课打一个基本分,产生一个总体认识,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比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我根据地形区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北部山地组、中部平原组、南部高原组,每组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和地图分析各区内的自然环境,在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分析本区的经济状况。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课后我进行了很好的小结,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回顾小结,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二、课后小结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比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我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我是这样做的: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要求:

1、南边同学从赤道向南走,北边同学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过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我想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课后小结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这样在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老师可通过小结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小结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四、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地理教师的科研水平

写好“课后小结”可以及时总结经验,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实践出真知,我们地理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对这些经验再加以小结,就可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小结发现,在愉快的环境中,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于是就提出了快乐学习,而这种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为教学服务。如果不对这些经验加以小结,那么将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推广运用,从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造成一种极大的遗憾。

草原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上一篇:项链教案范文 下一篇:蜀相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