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1 00:25:45

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篇1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工业稳镇”战略,优化我镇工业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以下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加大规模企业培育扶持力度:

对上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含福利企业)且年度销售额与实缴税费增幅均在30%以上的,以上年销售额为基数,超过部分应交的教育附加费和农业发展基金由镇财政返还50%给企业;对当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实行一厂一策。

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立项,且本年度技改财务数1000万元以上并投产的,奖10000元;500万元以上并投产的,奖5000元。一个项目只奖一次。

三、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争创名牌:

凡被列入国家、省、级新产品计划、名牌产品称号或商标的,分别奖20000元、10000元、5000元,被评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或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该项目投产后,一年内销售10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10000元。

四、鼓励企业增强专利意识:

凡企业产品获得专利的,每只奖500元。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

凡企业在中国境外(含港、澳、台)设摊参展的,凭发票、照片及相关证明,每只标准摊位奖3000元,对出口企业在境外注册出口产品国际认证的,每家企业一次性奖励5000元。

六、鼓励企业引进人才:

引进一名博士、硕士且在企业实际工作满一年,分别奖励企业10000元和5000元。

七、其他规定:

1、享受本政策的企业,必须做到报表及时、准确,各项规费按时足额上交,社保、环保工作合格,无重特大安全事故。

2、税费征收以年度内实际入库数为准,实施先征后返,经年终考核合格即予返还,资金由镇财政负责。

工业经济发展篇2

(一)自然特征:区内高山遍布,河流纵横,湖泊星落,海拔在2684—5742米之间,行委驻地大柴旦镇海拔3173米。年均气温为1.3℃,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15℃。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3.9℃。降水量为83.5毫米。年平均风速达到2.1m/s,年平均大风(风速≥17m/s)日数为21.6d,最多风向西北。境内各地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透明度好,云雨稀少,所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各地都达3100小时以上。

(二)交通通讯:“315”、“215”国道横贯全境,是西到茫崖进入南疆,南经格尔木通往,北到敦煌进入河西走廊,东过州府可达省会的交通要道,处于联络三省区的交通枢纽地带,距德令哈200公里,格尔木市185公里,敦煌360公里,辐射半径大,辐射面积占柴达木盆地的三分之一。地理位置处在全州西部经济区,与格尔木同处一条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青藏铁路从境内通过,设有饮马峡、锡铁山2个客货站。“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修建饮马峡-柴旦-鱼卡的地方铁路。全区程控电话装机3000余门,移动、联通无线电话已全部开通,且覆盖全区所有工矿区,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畅通无阻。

(三)电力情况:区内电力供给以35KV和110KV输电线路双回路供给,锡铁山-柴旦-大煤沟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由35KV输电线路覆盖。锡铁山-柴旦-鱼卡-滩涧山工业用电由110KV输电线路覆盖。330KV湟源—乌兰—德令哈—格尔木输电线路正在建设之中,将柴旦辖区内锡铁山建设一座330KV变电工程,为今后柴旦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四)水资源:大柴旦地区河流属柴达木内陆水系。全区大小河流33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并常年有水的6条,全区河流年均总流量19.79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鱼卡河、塔塔棱河等。主要湖泊有西台吉乃尔湖、大柴旦湖、小柴旦湖。大柴旦辖区内由地区边缘到地区中心地带,水文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形成各异的地下水类型,由于盆地内降水稀少,边缘地区降水相对较多,山区河流汇集了山区基岩地下水流入盆地,成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全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65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为2.8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3.5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储量十分丰富。

(五)矿产资源:由于柴旦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好,因而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等特点,已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3种,盐类矿产7种。铅、锌、硼、岩金、重晶石、伴生银、伴生铬等7种矿产位于全省之首;湖盐、芒硝、溴、锂、铬等多种矿产也位居全省前列。本区优势矿种为煤矿,保有资源储量673718千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928598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1224460吨;岩金,保有资源储量15253千克;锂矿,保有资源储量3075319吨;硼矿,保有资源储量7338千吨。潜在优势矿种为:湖盐,保有资源储量3825791千吨;钾盐,保有资源储量23091千吨;镁盐,保有资源储量165155千吨;芒硝,保有资源储量163093千吨;溴,保有资源储量13946吨;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974吨。这些矿产探明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市场需求旺盛。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占全省32.6%。

(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十五”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6948万元,比“九五”增长65.07%。其中完成地区工业增加值163340万元,比“九五”增长32.45%。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础上,地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完成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54382万元,比“九五”增长13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245万元,比“九五”增长140%。柴旦经济实现了由结构调整到稳步增长的重要转折,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890万元,比“九五”增长752.31%。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全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七)政策优势。2005年,州委、州政府将柴旦地区纳入“一区四园”之一,即大柴旦能源、煤化工业园。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对工业发展做出指导,为实现柴旦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利的运行保障和发展机遇。

二、柴旦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现状

目前,行委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方针,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进行委经济开发区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形成了以铅锌、黄金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硼酸、硫酸、钾肥为主的盐湖化工业;以煤炭采掘、火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石灰、红砖为主的建筑建材业。有色金属方面,形成了锡铁山150万吨/年矿石处理能力,滩涧山10万盎司/年黄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试产。煤炭方面,青海煤业鱼卡90万吨/年和大煤沟90万吨/年煤炭开发能力即将形成,大头羊、高泉、宽沟等煤矿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盐湖化工方面,8万吨/年硫酸项目建成投产,是青海省唯一一家在高原建成的硫酸厂,8万吨/年硫酸钾镁肥已投料试生产,1.2万吨/年硼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3.5万吨/年硼酸开发的硼工业园地雏形基本形成。上述产业的形成,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柴旦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重点

行委经济开发区在资源开采环节中,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本区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冶炼方面: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实现了铅锌尾矿,转化为硫酸,对硼酸提供原料为产业链。煤化工方面:青海煤业鱼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末,投资12亿元,在鱼卡地区建设一座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使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60万吨劣质煤、80万吨可燃性煤矸石转化成18亿度电能。通过建设砖厂,将每年发电产生的15万吨粉煤炭、40万吨不可燃煤矸石烧制成1.6亿块标准砖。利用大煤沟的原煤,为海西化工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18万吨/年合成氨和30万吨/年尿素项目。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使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废料全部变废为宝。盐湖开发方面:大柴旦大华化工有限公司,按照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末,结合大柴旦湖卤水矿资源特点,确定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方针。具体为:盐湖晶间卤水—精制盐(根据市场)—优质氯化钾—硫酸钾镁肥(或硫酸钾)—提硼(配套盐酸副产氢氧化镁)—提溴—提锂—提镁(高纯镁砂、无水氯化镁)。目前公司建成了8万吨/年硫酸钾镁肥生产车间,已投入试生产。青海浙商汇诚投资有限公司,于今年建设6万吨/年高新精制硫化碱项目,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新型的芒硝———煤炭———石英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个能源、煤化工产业园区。

四、柴旦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行委经济开发区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经调研,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柴旦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业所占比重低。行委经济开发区工业一直以资源采掘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工业经济规模偏小,且产业链条不够长,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合力。

2、科技投入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由于人才、资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原因,科技进步跟不上,技术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3、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格局尚未建立,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水平低。本区现有工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很难实现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同时,与其他工业产业的关联度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形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六、柴旦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首先,必须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在依法开发、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把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从资源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采取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

其次,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层次的大循环,也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强对本区的有色、电力、煤炭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

其三,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科技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循环经济中的要素,在这诸多要素中,科技资源又是第一位的,在科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复合系统中,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了制约性要素。要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高技术改造支撑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工艺、技术、设备和人才。

工业经济发展篇3

一、明确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工业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市域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

2、目标任务:从现在起,经过五年努力,达到壮大“四大产业”,提高“三个比重”的目标。即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富硒绿色食品、水电、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着力提高工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到*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年递增1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把握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

3、培植支柱产业。根据我市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水电、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着重抓好茶叶、魔芋、畜禽产品、干鲜果、蔬菜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富硒、绿色”的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一批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盘大做强。水电产业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电站建设,重点建设大龙潭、老渡口、姚家坪、马尾沟、马鹿河、太阳河、云龙河等电站。医药化工产业以硒资源和道地药材开发为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医药企业投资开发多种药用植物资源,积极探索硒药化、基因药物等产品开发和医药中间体的提取,加快推进板党、杜仲、紫油厚朴、窑归等道地药材的精深加工。矿产建材产业着重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大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开发硒矿、高岭土、石英砂岩等矿产资源。同时抓好烟叶复烤、工具、水电设备、轴承、造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引资合作。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工业经济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力争通过5年努力,四大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4、大力招商引资。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外来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工业、中介组织并举。推行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业主招商、网上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服务,力争每年引进2-3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对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5、加强项目工作。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设立“*市工业项目办公室”,建立立足本地优势资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库,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州计划“笼子”,进入投资市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坚持企业选择项目、投资主体决策项目、市场机制运作项目的原则。争取每年竣工一批、开工一批、立项和储备一批工业项目,滚动发展,增强后劲。坚持项目工作目标化和目标责任化,强化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项目建设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

6、发展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板块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逐步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把工业园区建成市域经济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资金和人才密集区,行政管理高效区,城市发展新区,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科技创业园、富硒绿色食品工业园、药业工业园等。积极鼓励和引导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工业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对进入园区的重大项目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力争通过5年努力,85%以上的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7、加强工业经济与经济产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支撑。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专业化、企业经营规模化、产品加工优质化。按照经营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要求,重点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外向化发展,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工业经济优势的转化。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把城镇建设、市场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三、优化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

8、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产业和经营项目,都允许各类高层主体进入和经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申请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公司可试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对注册资本达到*万元的企业或注册资本达到1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省著名商标持有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可申请冠省名。放宽申请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核心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集团合并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可申请冠州名。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连续三年未受到行政机关处罚的企业,经申请和有关机关批准,可享受企业有关年检(审)免检(审)。加快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严格界定并尽量减少先审批后发照的项目。实行后置审批方式改革,积极推行现场审批、现场年检(审)等方式。

9、实行用地优惠政策。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企业所需新建或扩建用地的,可通过划拔、出让、转让或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企业,出让金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在工业园区按30%收取;外商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品出口型企业,出让金按规定标准的30%收取,在工业园区按10%收取。在工业园区落户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型项目,其投资超过800万元的,可实行三年内以实纳税抵缴出让金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凡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项目,可在首次缴纳总额的10%后,三年内分期缴纳,不计利息。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企业,按每平方米1元收取年租金。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项目,以当年土地评估价的2%支付年租金。

10、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业项目的前期费用,高新技术项目和科技产品建设开发中的招商引资、贷款贴息、技术开发以及对工业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新办工业企业免征所得税3年,属国家鼓励类企业3年后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及转让中获取的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工业企业从投产之日起,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由财政分段按比例予以奖励。其中,企业年缴纳增值税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下的部分,按地方留成的60%奖励,工业园区内按80%奖励;100-300万元(含300万元)的部分,按地方留成的40%奖励,工业园区内按50%奖励;3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地方留成的20%奖励,工业园区内按30%奖励。

11、享受收费优惠和基础设施优先待遇。企业立项、审批发证、登记注册等手续,在本市办理的,只收取工本费;项目建设期间免缴市级及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只收成本费;免缴本市有关单位征收的各项集资;市外客商投资企业办理以上有关手续由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代办。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厂区以外的道路由市政府负责建设,优先开通,不收取任何费用;自来水主管道优先建设,支网免收开通费;电费按同网同价的政策规定执行,增容需要架设配电专线的,只收成本费;除税收、水电、电费、气费、社会保险费外,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由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统一代收,再与有关部门结算。

12、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估体系建设,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诚信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授予不同信用资质,确定信贷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金进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的应收款作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

13、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巩固企业民营化改革成果,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改革,推进厂务公开,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的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推动上网工程和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大技术开发与引进力度,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业要达1%以上,重点企业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以上。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开发和交流,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企业产业升级。鼓励社会各类投资者以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作价金额可占注册资本的45%。企业引进人才带入的科技项目或科研成果,投产后三年内按新增税后利润的10%给予奖励。

14、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企业家人才市场,力争早日建立起一支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把优秀企业家作为评优表模的重点推荐对象,重视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济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定期听取有关经济发展建议的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加大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办关于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人才服务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恩市办发[*3]15号),鼓励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到重点民营企业工作和领办、创办民营企业。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民营企业工作。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个私业主、科研人员,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

15、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投拆中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清理和规范有关政策文件,切实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的问题。规范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考评制、公示制,严格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积极推行收费许可制度、收费明白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管理,杜绝“三乱”行为。大力整治企业周边环境,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培育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中介组织,建设“信用*”。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强化行业自律。树立“企业优先”观念,营造“尊重投资者、关爱纳税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和改进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

16、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主体意识,做到工业发展和计划优先考虑、工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制定、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工业人才优先提拔重用。成立*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业发展规划,研究结构调整、产业定位、科技进步、环境整治、改革改组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及工业经济运行的难点问题,对全市工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考核。实行一个产业,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专班负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对工业经济发展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落实。成立市工业经济咨询小组,对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业经济发展经验。

17、严格工业考核制度。推行各级领导联系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工业经济考核体系,以工业用电量、劳动用工量、入库税金、社会保障覆盖面、安全生产为主要依据,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完善招商引资、外贸出口、投资环境考核办法,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工业经济发展篇4

产品缺乏竞争力。四川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小,技术、信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东部发达省份的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西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川省内多数纺织企业主要以加工出口型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贴牌、定牌生产,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国有经济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较慢。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资本结构中,国有经济比例为26.88%,其中东部16.94%,西部60.92%,四川省接近50%。国有经济,较难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售后服务等新特点。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产第一线指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精通国际贸易惯例、商务谈判的人才,能运用WTO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好的设计人才;熟练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们常说四川纺织的设计创新能力弱,没有独到的产品,这与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联系。纺织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四川纺织业与外界的差别。现在省内许多纺织企业还未参与电子商务,想参与又对电子商务不太了解,只好进行观望,这样势必会坐失良机,在未来的市场竟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宏观环境不利。没有制定四川省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和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了发展技术密集、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四川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四川的传统工业,现已形成化纤业、棉纺织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丝绸业、缝纫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门类,建成了成都、遂宁、绵阳、内江、南充、达川等6个纺织工业基地。

四川省的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纺织工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由原来的44.5万锭增长到109万锭(不含重庆),基本形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这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15%,上缴利税占省财政收入的10%,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从总体上看,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但在发展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

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在逐年减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总产值占全国纺织的1%,排第13位,占全省总产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纺织经济总量的23.4%。化纤、印染布产量居西部首位,纱和坯布产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创汇居西部第1位。

三、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四川纺织企业应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产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产品毛利率,改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积极推进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重点优势企业中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强,激励机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制订国有企业退出规划,促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巩固成果,要求有毛纺企业的地方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四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四川省的《实施意见》,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纺织国有经济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行产权改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纺织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3.培养纺织业高素质人才

引进与培育人才。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与培育纺织服装人才,并配置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的培育,应着力打造具备服装品牌创建、推广与国际营销能力的人才,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激励。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将人才的流失仅仅归因于物质因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四川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其次,对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予以表彰;再者,对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职务晋升的机会;最后,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4.发展电子商务

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就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而当今纺织服装工业也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发展,生产、管理、销售无不需要快节奏处理。目前,四川纺织服装企业在运用纺织电子商务上,都还停留在网上广告、查询、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在销售与生产之间建立快速反应系统,难以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为了使四川省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商战中处于有利地位,须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企业管理网络系统,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页,利用网络了解纺织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把握生产与经营的先机。

5.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发展、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另外,要健全行业协会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和考察,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及时行业预警信息,把行业协会建设成企业之间交流的大平台。

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帮助纺织工业减少损失,引导纺织工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先登.新世纪纺织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国纺织.2002.

[2]四川纺织科技.2001——2003年

[3]陈金图.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山东经济.2005,(9).

[4]付洪良.无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亚太经济,2005,(1).

[摘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给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四川纺织工业如何借助机遇选择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选题上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四川纺织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就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值得四川纺织业界参考。

工业经济发展篇5

为实施“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推进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全镇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我镇20__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20__年基本情况

1、工业生产总量增长较快。全年工业增加值计划为7.8亿元,全年实现8.1亿元,占计划106.4%,比上年增长30.6%;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计划为28亿元,全年实现31亿元,占计划110.7%,比上年增长27%;全年入库工商税计划为4400万元,全年实现4520万元,占计划102.7%,比上年增长26.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4亿元,全年实现5.4亿元,占计划135%,比上年增长22.8%。

2、经济增长点不断突出。一是今年新开工亿元项目东成(江苏)机械有限公司、丽伟家纺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正宇机械公司、九鼎机械2个。竣工投产上海贝思特公司、神彩墨业、九鼎机械公司、华峰公司、华谊石油厂、泰西斯公司等13个企业。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20__年底实现超百万企业7家,新增定报企业10个。三是全镇引进工业项目52个,投资总额突破4亿元。“三外”工作已完成全年目标,全年协议引资500万美元,外资实际到帐119万美元。

二、20__年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的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启动一园一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培植龙头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入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尽快启动储备项目。全力做好投资3000万元的水泥添加剂生产项目、投资1亿元的韩国塑料机械项目、投资1亿元的世标皮革机械项目和投资1亿元的惠龙医用材料项目,力促其尽快投产达效。二是抓紧土地准备项目尽快上马。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闲置土地资源,对于暂时闲置的张氏机械15土地,华远石油机械15亩土地和友情机械8亩土地,对照招商选资要求,报选优势特色项目进场落户。三是开工项目迅速施工。东荣石油机械、康泰服饰和南港焊管、华海石机项目迅速开工。

2、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中小企业。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业为主,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发展战略,精心组织好工业经济工作,具体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园与区建设结合,构建发展载体。一方面,加快一园一区建设,规划建设好一个占地2500亩的民营经济创业园和一个占地20__亩的鞋机工业区。在此基础上,立足镇情实际,按照园区建设要求,全力抓好现有的轻纺、机械冶金、宁盐路、富港、振冈等五个工业小区的改造升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好江苏省轻工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已经摘得检测中心牌子的基础上,落实好建设用地、筹措到建设启动资金,同时征得市、区质监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使检测中心早日建成,为我镇鞋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强化做强产业与做大规模结合,塑创发展优势。以打造中国鞋机城为契机,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配套协作,加快提升鞋机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确保到20__年鞋机产业实现开票销售8亿元,利税1.2亿元。与此同时,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广泛吸纳外来资金,实现倍增式发展。三是强化技改扩能与创新创牌结合,激发发展活力。通过加快投入力度,嫁接实施一批规模大、层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技改扩能项目,推动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实现裂变式扩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鞋机产业要加速自主创新,新培育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创建1-2个省级名牌产品。磨料磨具行业以大直径、高速切割砂轮为主攻方向,新上大型压机等硬件设施,创建省级名牌产品;石油机械行业以螺杆钻具、隔热油管为主攻方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冶金行业要淘汰一批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纺织行业以高支高密特种纱布和后道生产加工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目前粗放式经营的状况。四是强化招大引强与全民创业结合,积蓄发展后劲。一方面,重抓招大引强。推行以园区为载体、特色产业为指南、利益机制为动力的招商方式,采取以商引商、以企引商、招商等方法,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每年确保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另一方面,狠抓全民创业。按照“环境优先,抓大不放小”的发展思路,对照“六放”要求,降低准入门槛,激活民资民力,推进全民创业。每年确保新增民营企业90个以上,个体工商户800户以上,注册资本15000万元以上。五是强化外引与内培结合,提升队伍素质。不惜重金培养和聘请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靠山”;定期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前来授课,举办各类技术、管理知识培训班;

有计划地组织企业主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具体措施

在组织经济工作中,坚持科学决策抓重点,改进方法抓难点,齐心合力抓热点,攻坚克难抓亮点,力促工业经济上水平、出成效、创特色。

1、明晰工作思路,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工业强镇工程。坚持三着并举:一抓蓝多特、华跃、坤泰、华森、晨龙、弘佳为代表的企业扩能增量,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二抓豪邦、东成、泽田、为代表的企业增资合作,帮助企业提质增效;三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培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年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00户。二是实施项目兴镇推进工程。发展经济必须要把项目为把手,以项目推进促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重抓工业项目,突出外资项目,主攻大项目,引进好项目。三是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改革是“发动机”,科技是“引擎器”。只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改制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才能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增强竞争的实力。四是实施人才创业工程。用足用活人才资源,启用重用经济能人,化经济资源为经济优势,变能人经济为老板经济。

2、紧扣中心工作,攻克重点难点。一是围绕招商引资攻克“三难”。针对项目难找、客商难谈、资金难到位的“三难”实际,主动迎上去,抓上手,促到位。镇招商办主动服务,帮助筛选意向项目,论证考察接手项目,跟踪介入洽谈项目。在帮助办理证照手续时,催促投资者资金必须到位。二是围绕企业运转攻克“三难”,针对部分规模企业人心难稳定、产销难衔接、矛盾难协调实际,加大协调力度。调处部分企业的用地矛盾,租赁厂房矛盾以及人员工资矛盾,确保企业正常运转,新项目顺利进场,税收正常增长。

3、提高组织化,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积极引导企业抢占市场,扩能增量,创新创业,强化管理。鞋机、纺织、石机、磨料磨具企业销售增幅达28%以上。纺织业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实行有序竞争。蓝多特公司、华跃织布厂增幅明显;鞋机企业,尽管竞争激烈,但业务不减,闳业、泽田等企业保持龙头地位;冶金铸造企业中,庆华、盛钢等企业生产形势看好,效益提升明显;轻工业企业,龙熙钢等一马当先;磨料磨具企业,华辰公司、石机企业,石油工具厂一路领先,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发展经济合力。一是严实部署工作与重点督查公示相结合。招商引资重点工作逢会必汇报,定期必公示,不断进行催逼加压,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行动。二是化解棘手矛盾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主动与供电局、土管局、环保局、建设局等部门联络感情,沟通关系,为项目征地、电力增容、环评、办证等提供“快捷通道”。三是协调疏通关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坚持恪守诚信,实行高效服务,着力营造透明公开的法制政策环境,严厉打击吃拿卡要、强装强卸强建等扰商现象的发生,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

存在的安全隐患有:1、企业及业主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范不到位。2、极个别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把安全当额外工作,本身隶属于垂直管理,对乡镇布置的工作流于应付。3、镇村安全监督条件落后,人员、设备、经费投入不足。4、纺织企业多,消防任务重,但供水时间和供水管道存在较大隐患。

工业经济发展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定工业立县、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扎实开展“重大项目集聚年”、“园区经济提升年”活动,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壮大工业经济规模,重抓园区建设、强化载体支撑,主攻高端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抓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强化帮扶服务、培优扶强骨干企业,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10亿元,新开工过3000万元工业项目200个,其中过5000万元工业项目150个,过亿元项目60个,过10亿元项目8个;竣工投产过5000万元工业项目60个;新增规模企业5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25亿元、销售收入320亿元、利税21亿元;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工作重点

(一)突破重大项目。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百工程”工作,扎实开展“重大项目集聚年”活动。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招引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层次高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实施已签约、在建项目,排出一批重点项目挂钩推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如期形成生产规模,支撑全年各项工业指标的落实,持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三期、科技、中材石英坩埚、正达新材料等60个过亿元重大项目的建设步伐,全力推进金红石综合开发等重大工业项目。

(二)铸就精品园区。扎实开展“园区经济提升年”活动,围绕提升大项目落户的硬件承载力,不断完善园区道路、绿化、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活力强劲的良好局面。三区要坚持走错位发展之路:区要加快推进新秀箱包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服装、电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早日建成都市型百亿园区;西区要依托、中材高新等项目,形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加快建设超百亿元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北区要坚定机械五金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北鲁南地区最具实力和活力的金属制品精深加工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要依托各自优势,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一乡一品、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依托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水平运作大学机械汽配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合作建设硅材料研发中心,加快运作中材高新硅材料产业科技园、公司石英玻璃材料国家工程中心,积极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强化人才支撑战略,加大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把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建硅材料优质产品示范区建设同区域名牌建设相结合,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企业质量基础。硅材料产业尽快实现“两个延伸、三个转型”,即:从石英产业向光伏太阳能产业延伸,从石英原料向石英制品延伸,从单一的初级产品向系列性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从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型,从高能耗低效益向低能耗高效益转型。

(四)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硅材料、汽配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努力打造领军国内、影响海外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硅材料产业强化升级拉动,放大、科技、中材高新等项目带动作用,力争早日建成全国最大的石英坩埚、硅片切割硅料两大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尾水排放通道、城污水处理厂以及相关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全县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有利条件,有选择地招引实施分子筛、硅胶、白碳黑等硅产业项目,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力争年硅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汽配材料产业积极推进博世集团底盘测试中心和省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传统机械汽配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钛材开发利用。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做强骨干企业。始终把培育大企业作为主攻点,积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集中力量推进三期、光伏二期、太阳能镀膜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达产,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集群。把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与培育大企业结合起来,健全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加强银企联动,强化金融对工业的支持力度,扶持能创新、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加快晋级规模企业。鼓励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上市企业的重点培育和扶持,建立一支稳定的上市企业梯队,完成1家企业上市工作,完成2家企业上市基础工作。

(六)加强要素协调。组织好重要原材料及煤电油等主要生产要素的调度与协调,大力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全力保障企业用电需求,提高承载大项目落户的电力保障能力。实时监控重点企业用电情况,组织好冬夏两季用电高峰时段的避峰、错峰方案,扎实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科技金融贷款,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运行监控,建立重点企业监控系统,完善企业档案,建立完善50指数分析制度,及时维护更新“经贸网”。县财政每年从工业专项经费中拿出50万元,用于项目督查、“三百工程”推进及完善经济运行监控制度。继续开展难题会办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困难。

四、激励政策

(一)鼓励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资金,鼓励企业技改投入、追加投资、科技创新、扩大销售,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新办生产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相应要求,财政补贴参照《县年鼓励投资扶持政策》(政发〔〕1号)执行。继续实施《县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奖励实施办法》,对企业本年度设备投入实施贴息奖励。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奖励资金按技改项目设备发票的3%给予资金奖励,贷款贴息按技改项目贷款当期的银行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最高奖励或贴息30万元。

(二)鼓励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对新晋年开票销售收入过2亿元、过5亿元、过10亿元企业,每户分别奖励1万元、5万元、10万元;对上述企业所在乡镇、部门,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给予适当奖励。对当年入库净税收1000万元以上且增幅超过40%,当年入库净税收500-1000万元且增幅超过45%的企业,按照《县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综合奖考评办法》予以奖励。

(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对通过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县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政发〔〕188号)相关规定进行奖励。对当年建成并获批国家、省、市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杆企业)的企业,每户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1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和当年获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照《县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综合奖考评办法》予以奖励。县内企业与省级以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载体,经县科技部门认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或项目的,投入生产后由相关单位认定,县财政按技术转让费的1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技术)最高补助额10万元。

(四)鼓励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园区经济提升年”活动,对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以当年实际基础设施投入的2%给予以奖代补,每家单位设最高上限100万元。

(五)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按照当年度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暂行规定,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聘用新材料产业高级技术人才,按服务合同,经人才管理部门确认,给予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人每年3万元、硕士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每人每年2万元,为期3年住房补贴。对引进和聘用的新材料产业领域领军人物(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运营管理专家、职业经理人),并对我县新材料产业技术攻关、市场开拓有重大贡献的,县政府每年给予特殊岗位补贴20万元。实施企业家创新培训工程,采取县内授课和外出学习等形式,组织境内重点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负责人和后备人才,分批分类接受经营管理、企业融资、技术创新等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和骨干人才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场)、县发改委、经信局、财政局、质监局、中小企业局、科技局、人社局、供电公司、国土资源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安局、环保局、安监局、金融办、软办、重大事项督查推进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企业服务、软环境建设三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信局,抽调相关成员单位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项目服务组负责开工在建项目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企业服务组负责企业运行的监控调节、生产要素的调度、项目报批、资金争取等方面提供服务。软环境服务组负责对项目审批事项的精简、企业减负措施的落实、部门服务的优化等进行跟踪督查。在继续实施领导挂钩制度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帮助协调解决的各类问题,实行政府办文单交办制、会办制、督办制,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政府交办单、会办会要求,及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软环境服务组负责督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共识。加强对工业政策法规、优势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优强企业,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业发展氛围。

工业经济发展篇7

一、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建立奖优扶强机制

1.为加速工业体系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我市设立促进工业发展基金,由市和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列支400万元,*高新区财政列支400万元,*开发区、大石桥市财政各列支300万元,盖州市、老边区财政各列支200万元,站前区、西市区财政各列支100万元。该项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企业重点项目(包括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围绕工业企业重点项目进行的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和招商引资奖励等。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重点技术改造

2.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辽宁省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重点工业项目(含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组织申报国债贴息和省技术改造贴息项目,争取贴息资金的支持。

3.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可优先申请办理进口设备和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以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围绕重点改造项目,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5.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过程中,对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但未享受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支持的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市财政给予5万元研发经费补贴;对市重点科技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按照《*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6.推进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十一五”期间,培育市级以上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0个。其中,国家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个,市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0个。对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一次性补贴20万元;晋升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一次性补贴5万元;晋升为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一次性补贴3万元。本项资金从市科技三项费用中列支。

7.围绕工业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企业争创名牌工作。将培育品牌作为长期战略来实施,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惩处假冒伪劣、侵权等行为,强化品牌的研究和专业服务,为其成长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补贴品牌宣传费10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一次性补贴品牌宣传费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一次性补贴品牌宣传费20万元;对新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补贴品牌宣传费10万元;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补贴品牌宣传费5万元(企业在同一年度内获2个以上称号的不重复补贴)。

8.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或转化科研成果,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经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查认定为重大转化项目的,优先安排企业贷款担保,优先推荐申报省产学研联合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争取省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

9.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和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下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

10.市政府对获省优秀新产品奖的企业实施奖励,一等奖一次性奖励3万元,二等奖一次性奖励2万元,三等奖一次性奖励1万元(同种产品多次获奖的取上限,只享受一次奖励)。

11.鼓励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对列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其流动资金贷款优先申报省贴息资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0年底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四、促进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12.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鼓励境内外社会法人和民间资本以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在我市兴办担保融资机构。对外埠银行和担保机构等服务业入驻*的给予开办费2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同时奖励引进单位,每引进一家奖励10万元人民币。

13.建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金,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按年末担保余额的担保基金1%给予风险补贴(按财政级次分级补贴)。

14.建立市和市(县)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资金支持平台、法律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创业培训平台和共用技术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每年争取一部分省补助资金,地方两级财政按省补助资金的10%给予配套资金,用于六大服务平台建设。

五、实施重点技术改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5.在全市工业发展基金中,每年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的审核、培训、方案设计,节能产品的认定、宣传、推广及统计体系的建设等费用的补助,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资金扶持,对评为市级以上循环经济的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企业的奖励。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贷款和贴息补助。

16.对于缴纳排污费的工业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培训)、实施循环经济方案、治理工业污染源过程中,优先使用排污费。

17.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以及利用本企业以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做主要原料的所得,经批准,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属《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批准,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

18.积极推进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企业的综合利用电厂认定和热电联产企业的认定工作,经认定的综合利用电厂,可批准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六、鼓励招商引资活动,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19.对完成引进外资任务的奖励办法,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20.对完成年度内联引资任务的*开发区、*高新区、各市(县)区、*港务集团公司和市直有关部门按完成内联引资额(考核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引资额)和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奖励。

(1)对完成内联引资任务并且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分级次的一次性奖励。其中完成5亿元以下(含5亿元)的奖励2万元,完成5亿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奖励资金由市财政承担。

(2)对单体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内联引资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体项目内联引资额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奖励1万元;单体项目内联引资额1亿元以上(含1亿元)、3亿元以下,奖励2万元;单体项目内联引资额3亿元以上(含3亿元)、5亿元以下,奖励3万元;单体项目内联引资额5亿元以上(含5亿元)、10亿元以下,奖励5万元;单体项目内联引资额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奖励10万元。

(3)内联引资额以有关部门考核的项目正式合同、银行进账单和项目形象进度为准。

(4)被奖励单位可自主支配奖励资金,用于内联引资等工作经费补贴并可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奖励。

21.对辽宁(*)沿海产业基地、镁质材料基地和12个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除收取消防配套费外,其他行政收费一律免收;事业性收费由各收费单位制定统一规范的优惠收费范围和标准,公示执行。

22.按产业集群建设和园区功能分类的要求,实行产业归类发展。鼓励各行政区跨区域摆放招商项目,按照“谁招商谁受益”和“分灶吃饭”的原则,招商主体享受所招项目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项目的投资统计和运行统计纳入项目引进单位。

23.鼓励域内外企业投资服务于工业园区的仓储物流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仓储物流项目享受工业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

24.对争取省以上发展工业的政策性资金(贴息、拨款、补助、奖励等)支持的,按实际到位额,由享受政策单位所在地财政按级次给予承办单位0.5%的经费补助。

25.积极推动各类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每上市一家企业,奖励上市企业50万元人民币。

26.品牌宣传费补贴、省优秀新产品和招商引资奖励按企业纳税财政级次兑现。市本级的补贴(奖励)从市工业发展基金中列支,县级的补贴(奖励),市财政承担30%,相关市(县)区财政承担70%。

27.本意见由市经委负责解释。

工业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工业统计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C8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认真做好工业统计监测、分析、服务工作,是统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统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如何全面地反映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揭示工业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是对统计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的能力考验,也是对推进科学统计、促进科学发展的检验。借这个机会,我就当前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服务全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谈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统计数据质量倍受各界关注,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是要加强工业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审核。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货运量、主要产品产量和主要行业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值税、工业贷款规模等情况,加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评估。这些内容也是省统计局审核评估各市工业数据的重点。同时,还要把握好工业生产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库存变动的衔接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在审核中,当前要重点关注以下指标。一是工业用电量。电力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也是全社会各行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用电量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间存在着必然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工业企业是电力消费的主角,工业电力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工业用电量的变动情况基本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增减趋势。工业用电量变化趋势是判断工业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各级统计部门在审核工业发展趋势时,应结合工业用电量的增减情况来分析研究,使工业增长速度与电力增长速度相吻合。二是工业税收。工业税收的增长一定情况下能够衡量工业生产经营状况,这是因为工业税收是来自工业产品总价值中剩余产品的那部分价值。在产品结构、产品价格和税率无大变化的情况下,相同行业的产值税率、收入税率不会有大的差别,按照工业税收来匡算工业产值、收入基本是相适应的。在分析工业增值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匹配关系时,不要笼统的看,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既要分析拉动增长的重点因素,也要分析行业的增减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把握宏观工业经济总量与增长的总体运行态势。三是工业投资。工业投资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则必须通过新增投资来完成。因此,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利用政策导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对实现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是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说明,一方面是企业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利润增加的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不足,工业增长的动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削弱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影响工业经济的回升步伐。通过对这些相关指标的审核,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运行态势十分必要。

二是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台账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把好入口关,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多层面的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新增规模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促其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指标含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是要强化统计法制宣传。要针对当前规模工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让所有规模企业认识到如实填报统计报表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荣誉和贡献,让广大企业理解统计、配合统计、支持统计,实事求是、依法统计、如实上报。

二、加强统计分析,服务工业经济科学发展

各级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反映发展、宣传发展、评价发展、促进发展”的职能,利用自身掌握大量信息的优势,围绕当前工业发展、节能降耗工作开展等情况及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统计资料和分析报告,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和建议。在提供分析研究服务时,一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对工业经济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GDP、投资、节能降耗、用电量、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心中有数,并且要摸清实情,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二要把握经济运行趋势。统计分析要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找准经济运行的方向,找清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运行中大起大落指标,要挖掘数据内涵,找出根本原因。三是分析建议要因地制宜。各县市区经济运行各有特点,经济结构不一样,增长规律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蓉;对做好原州区工业统计工作的思考;《统计与经济》2012年 第5期

上一篇:新闻发布会方案范文 下一篇:海边旅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