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0:51:38

工业互联网论文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1篇

>> 马世芳:很多故事再不说就没人记得了 马世芳:不曾叛逆的青春 马静芳,一个大小姐回国建疆的故事 马世芳:我从来不担心音乐的生命力 马世芳:凭空开出了一扇音乐的窗 陈世芳:我是半个警察 黄世芳油画作品赏 黄世芳的铜雕与绚丽 “霞芳”的故事 再不说爱,他们就老了 马世武品茶忆旧 林芳:小巷故事多 花千芳的故事 吴钢芳,疯狂马友董事长 马天宇版元芳 你怎么看 马金芳,宁静致远的智慧 凌兰芳牵手世博荣耀神州 陈锦芳的世博百幅挑战 一瞬尘,百世芳 得了“马病”的男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马世芳:很多故事再不说就没人记得了 马世芳:很多故事再不说就没人记得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马世芳,台湾电台节目《音乐543》主持人,已出版《耳朵借我》《昨日书》,他的视频节目《听说》第二季正在播出。

01 你一直做广播,电台这种媒介也几经沉浮,你会担心广播的影响力在退化吗?

广播的影响力的确在退化,我担心也没用。或许从来也没想要变成什么广播红人,也就没有“失去影响力”的焦虑,能做多少是多少吧。

02 流行音乐现在变成了一种滥情,自我表达在减少,@还是音乐的好时代吗?

流行音乐本来就很滥情,也不是人人都耐烦听你自我表达。就流行音乐而言,这个时代的好作品,并不比任何时代来得少。只是现在的听众要找到对味的东西,得多费一些心思。

03 在唱片工业辉煌的时代,一年会有许多金曲,但现在的身处互联网时代,好作品反而变少了,原因是什么?

好作品并没有变少,是制作发表的门槛降低了,噪声讯息变多变大,得披沙沥金才能辨认真正的精华。一代人都追着同一个巨星同一首歌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是仔细想想,所谓辉煌时代,也有太多与该时代同朽的劣作,只是去古已远,大家不提。

你不会把互联网论坛那些乱七八糟的乡民议论,不分青红皂白就拿来和作家苦心创作、出版社细心编辑的书本相提并论。自然也不该把互联网上乱七八糟的音乐作品和所谓唱片工业辉煌时代的代表作摆在同一个天平上。

04 流行音乐很多都是时代反应,也能展现时代气氛,你觉得像《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这样的“神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映射吗?

流行音乐必然反映时代,所谓神曲自不例外,映射的也是很地道的时代风景。

05 每次听你谈台湾1976年“唱自己的歌”时都会很激动,你为何会着迷于此?

我也没有特别着迷,只是很多故事再不说就没人记得了,所以多说一些。我会怀念过去,但不觉得以前的东西必然比现在伟大,也不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若要穿越回去那个年代生活,我才不干呢。做节目说这些故事,真正重要的是那个犹然荒芜艰难,然而生机勃勃的时代,和那些身处其中的人。所谓音乐,往往只是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的窗口。

06 音乐有高下之分吗?喜欢听李志就会比听赵雷高级吗?

我尊敬的制作人、创作人李寿全先生曾经说:对他来说,音乐没有高下之分。他的意思并不是音乐真的没有高下,而是不必一定比出高下:音乐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每种音乐都有它服务的对象,若能好好达成这样的任务,就是成功的作品。

07 做节目有时会不断重复自己,你会讨厌重复吗?

歌手大半辈子巡演,一首成名曲得唱上千次。百老汇一出大戏,可以连演几百场。这样的重复,我们好像不觉得是问题。主要是每回面对的人,大抵都不一样,所以可以长保新鲜感。况且,同样的材料用着用着,往往还能翻出不少新意思。重复无所谓,只怕重复到自己都生厌,那就要换个招数了。

08 普通人如何提升音乐审美与素养?

首先彻底忘掉“提升音乐审美与素养”这种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适得其反的句子。听音乐不是为了提升啥审美与素养,听音乐是为了开心,充实,过瘾。

09 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东西?

我一定可以养成运动健身、控制饮食的好习惯。

10 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荒谬是因为什么事?最近一次觉得呢?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Website optimization, has been to bring attention to a problem, how to provide users build better user experien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Web site optimization. The article sets out from practice, mainly in the cache technology, pages compression, storage and availability optimization etc. on website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关键词:用户;网站;优化

Key Words:Web;Data;Cache;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手段日益的更新,人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份,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84亿人,较上一年增长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在各种网络应用中,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网络娱乐类;商务交易类。以上应用绝大多数都离不开Web的支持,如何构建合适的Web网站,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自己参与研究的河南省教育和科研网络论坛为例,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了Web网站优化的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面向Web用户的需求分析

据CNNIC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2009年初中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增速,占到整体网民的35.6%,高中学历网民所占比例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所占比例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从职业结构来看,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同时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者、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用户的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等。根据上文对网民结构所做的分析,从不失一般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Web用户更关注功能性需求、性能需求和用户界面需求,但作为Web服务的提供者,其他几种需求也是应该考虑到的。功能性需求是指用户想要得到何种Web服务,这是最主要的需求。性能需求是指用户应该得到满意的服务质量,包括在不同环境下得到相同的服务,信息传递延迟的要求等。用户界面需求是指用户能够在友好的环境下方便、有效、愉快地使用所提供的服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具有友好界面的Web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有环境及问题分析

河南省教育科研网论坛(bbs.ha.省略)由河南教育科研网网络中心和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于2009年共同创办,是一个面向全省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内容涉及大学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站采用IIS6.0作为Web服务器,以Visual Studio2005作为开发工具,采用C#语言,以 2.0技术平台来实现页面的动态生成,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服务器。

整体而言,目前的用户使用网络的目的更趋于实用性,选择更多,更容易选择或离开一个Web站点,用户的耐心几乎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在用户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将有价值的信息呈现给用户,是进行网站优化的最基本要求。美国一家独立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站必须在10秒之内对用户的访问做出响应,否则将流失至少30%的潜在客户。截止到2010年底,用户所能容忍的时间已从10秒缩短至不到3秒。在进行网站优化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三个事实。1、用户不阅读,只扫描。人们只是扫描一下网页,寻找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并点击他们,对于其他内容,毫不关心。2、用户不要最佳结果,满意即可。一个网页可能提供多个同一类型的链接,用户在扫描的时候,并不考虑哪个链接能提供最佳的结果,只是尝试性的点击其中一个,如果能够得到满意的内容,不会再去点击其他链接,即使点错了,再退回去,并不造成什么损失。3、用户不探究,只应付。人们使用现实中的某种物品,并不理解他的运作原理,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使用,比如对于某种电器产品,用户买回家后,很少去阅读使用说明,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即使是错误的)去操作,只要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这种应付的态度对于Web的使用也是同样的。用户并不按照设计师的想法去理解网站的运作原理,而是按照自己一贯的,某种有效方法去操作,即使有更好的操作途径。

三、基于用户的优化技术

在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Web使用习惯后,我们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站进行优化。

1、使用缓存技术

高流量的交互性网站,往往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反复大数据量的操作时,Web应用程序的性能很难保证,单纯依赖硬件的提升会直接造成费用的攀升。如果我们对经常请求且很少变化的数据加以缓存,那么就可以缓解这个难题带给我们的烦恼。提供了两类Web应用程序缓存:输出缓存和数据缓存。

输出缓存技术通过缓存从动态页生成的内容来提高请求/响应吞吐量。输出缓存在默认情况下是开启的,但是除非执行显示操作以使响应可以缓存,否则来自任何给定响应的输出都不会被缓存。页面的内容经过页输出缓存处理后存储在内存中。当用户再次请求这个被缓存的页面时,从内存中作出响应,而不必再次经过页处理生命周期。页输出缓存对那些不经常更改,但需要大量处理才能创建的页特别有用。可以单独缓存一个页面也可以通过配置Web应用程序的配置文件缓存多个页面。这样除第一次请求外,后续请求将直接从缓存中输出网页,而无需重新生成页面,从而节省了资源,提升了Web应用程序的整体性能。需要注意的是,网站缓存大量页面实例会消耗很多的服务器资源,在有些情况下,网站页面的大部分区域是不变的,因此只需要页的某些部分在请求的时候更新。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部分缓存功能。例如,可以通过创建用户控件来包含缓存的内容,与普通缓存页一样加入@OutputCache指令来指定缓存策略,或者在用户控件后置代码中使用PartialCachingAttribute类,以声明的方式为用户控件设置设置这些策略。如一个BBS网站的大量页面都包含一个静态公告,其他内容均为动态的,这部分静态公告就可以放入用户控件来缓存起来。

数据缓存的运行机制是将应用程序的数据缓存起来,以提高程序的性能。缓存是由Cache对象实现的,缓存实力是每个应用程序专用的。缓存生存周期依赖于应用程序的生存期;重新启动应用程序之后,将重新创建Cache对象。Cache对象具备过期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键值对将项防止在Cache中,从而进行存取。例如:

Cache类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允许自定义如何缓存项,以及将其缓存多长时间。例如,应用程序运行中,服务器缺乏内存时,缓存会自动移除优先级较低的或很少使用的项以释放内存。这是缓存确保过期数据不适用宝贵服务器资源的方法之一。

2、使用页面压缩技术

对于一个HTTP请求,如果给予更少的应答内容,那么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传输时间将因为数据包的减少而减少,对于带宽较低的网络效果则更加明显。对脚本和样式表进行压缩是减少网页容量的最简单方法。GZIP最早由Jean-loup Gailly和Mark Adler创建,被用于于UNIX系统文件的压缩,目前已经成为Internet上非常普遍使用的数据压缩技术。大部分的Web服务器和浏览器都支持Gzip压缩。在服务器上的页面在传输之前,先使用Gzip压缩再传输给客户端,客户端接收之后由浏览器解压显示,这样一来带宽利用率被大幅度提高。对于纯文本的网页,压缩率是相当可观的。假如每个用户节约50%的带宽,那么网站租用来的那些带宽就可以服务多一倍的客户。但是,PDF文件和图片就不应该进行压缩,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被压缩过了。虽然采用压缩和解压技术会带来一定的CPU负担,不过比起发送和传输时延的大幅减少所带来的收益,还是值得的。

3、使用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是存储在服务器上的一组预编译的SQL语句。在后台数据库的优化中,我们可以将部分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操作封装为存储过程,这样做可以带来以下好处。首先,封装了基本事物,从而使数据库访问接口更加清晰、简洁,层次也更为合理。其次,存储过程可以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性能,减少网络访问的数据交换。存储过程将相关事物封装起来,不仅符合数据库访问按事物进行的要求,而且可以将存储过程的访问结果进行缓存,从而提高访问性能。此外存储过程相当于函数,在使用时只需传输存储过程名、参数和参数的数值等数据,无需编写复杂的SQL语句,因此可以减少网络流量。再次,对于程序设计而言,存储过程可以简化编码,并有利于系统修改。存储过程封装了基本事物,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复用性、共享性和结构化,从而加快开发速度。此外,利用存储过程可以有效的减少在页面中分散的SQL语句的访问,有利于系统修改。如果需要修改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只需更新相关存储过程即可,对页面可以实现很好的封装和隔离,不必大规模修改页面。

4、可用性优化

Web界面优化是网站优化的一种延伸,是人机交互方式的演变。

①搜索引擎优化。现在的用户使用互联网寻求问题的答案时,总是首先想到求助于搜索引擎,但几乎从不看除第一页之外的搜索结果,因此搜索引擎优化就成为一个Web的重要内容。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几个网络社区的首页标题。

搜索引擎往往会给予出现在页面标题中的单词更多的权重,而用户在浏览搜索结果列表时,通常会根据标题的内容来判断该网站所提供的内容。例如,新浪论坛首页标题中出现的“全球最大中文社区”,爱卡汽车论坛首页出现的“汽车论坛_汽车社区_爱卡汽车论坛|车友会_爱卡汽车网”等内容,很容易使搜索引擎,按照用户所提供的关键词搜索到该网站,也便于用户识别该网站所提供的内容,从而提高网站点击率。而河南省教育科研网论坛的首页标题就显得过于苍白,不妨改为“河南省教育科研网论坛_大学生自己的网上家园”。

②信息表现优化。首先应该为页面建立清晰的视觉层次,而且能够准确的描述页面内容间的关系:哪些内容相关,哪些内容是其他内容的嵌套。其中包括突出重要部分,可将重要内容以加粗倾斜的方式,或者用比较强烈的颜色进行显示;使逻辑上相关的部分在逻辑上也相关,例如可以把内容相关的部分放在一组或同一个标题下。

③采用人们熟悉的界面。

对比上面的图1和图2为的登录界面,除了必要的用户名、密码输入框、登录按钮、新用户注册和忘记密码的服务外,大河论坛还提供了站内搜索的功能。两个网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帮助文档”的呈现方式。图1中的“BBS管理制度”,对普通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更不会花费时间去阅读。但是用户在使用网站出现问题时,通常会去点击如图2中的“帮助中心”,并查询问题的解答。对于注重实用性需求的交互式网站而言,除非有一个更好的实用的创新,否则尽可能的采用人们习惯的界面。

④让内容易于扫描。现在的用户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会去阅读整段的文字,因为那意味着,他们要从许多大段的文字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而这样做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控制网页中的文字性内容,使用户能够从简短的语句甚至单词的描述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控制用户帖子标题和内容的字符长度。

四、总结

在交互式网站的优化中,诸如动态页面静态化,合理的选择控件,对用户个性化信息进行控制等方法也是可以采用的,但要考虑到网站的具体运行情况和所面向用户的使用习惯问题。无论如何,只有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2010.

[2] 刘婕 张琳. 2.0+SQL Server动态网站开发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 张海藩 倪宁.软件工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 董建民,傅立民,Gravriel Salvendy.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和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魏璞.Web优化的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省略

第2作者:段向东(出生1980年), 性别:男(汉族), 河南省郑州市,职称:助教,学位:工学硕士,研究方向: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豫英路1号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邮编:450009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3篇

十年破冰逐浪、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励精图治、十年奋发有为。

新华网人以坚韧不拔毅力、敢于“亮剑”的精神,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997年11月7日,四位新华人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通讯社的一间小屋正式启动www.xinhuaorg,新华通讯社网站就此诞生,新华网第一个首页正式与世人见面。

光阴飞逝,网事如梭。从1997年建站,到2000年3月正式易名,转眼间新华网已经走过了10年,从一个小网站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全球中文网站的佼佼者,不仅稳稳站在中国互联网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还大踏步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在全球互联网站点中位居领先位置。

十年,新华网见证了中国的崛起、记录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十年,新华网密切关注世界,及时报道世界,给人们送上了数不清的精彩文字和震撼画面……

地用这个平台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

她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奇迹和焕发的青春。

她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东方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家正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美和力量不在于喧嚣。静水流深,花开不语……这是新华网人做事的风格。互联网之潮潮来潮去,起伏跌宕,新华网却一直心无旁鹜,朝着既定目标,片刻不停,从容前行。

第一章:举全社之力办好新华网

世纪之交,曾经承载了人们对新经济美好梦想与期望的互联网业陷入低谷,其标志性指标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10日的5132点,迅速下跌,至同年9月21日,纳指跌至1088点,跌幅高达78.8%,让人感到惊心动魄、难以释怀。然而,就在这段时间,中国国家通讯社主办的网站――新华网开始发力崛起。

2000年,根据中央对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新华网在新华社的直接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内容为王”,积极探索网络媒体建设发展规律。短短几个月,新华网进行了两次大改版,特别是7月8日推出的新华网新版,信息量增加5倍以上。栏目总数增加15倍,在国内新闻网站中实现了新闻信息原创量、新闻图片上网量、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首播率三个第一,在网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日浏览页面增加了10倍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国家队”。

同年7月4日,新华社召开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社长田聪明明确要求,全社各部门、各分社都要把办好新华网、搞好网上新闻宣传切实作为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来抓,要坚持“政治家办网”,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新华网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新闻网站。

“举全社之力办好新华网”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新华社动员和组织全社力量,全力支持新华网的发展,从此掀开了新华网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加快发展网络媒体拓展了新华社的报道形式和报道覆盖面,新华网也因此成为展示新华社报道成果最直接、最快捷的平台。

为更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需要,更好履行国家通讯社、世界级通讯社的职责,新华社主动调整了通讯社的传统业务架构,全社的新司采集、审核、、使用等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整合了新闻信息采集资源,建立了全社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信息采集体系。将新闻信息采编力量调动起来,依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采编部门、国内外分社向新华网提供原创内容。对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先由新华网对外,以增强新华网报道的时效性和权威性。新华网按照网络宣传的要求,对各方面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统一分类包装,上网,其次是整合新闻信息编发渠道,建立了全社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信息平台。制定新华社有关网络新闻采编、报刊网站建设管理、地方频道管理及博客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各社办报刊网站、各分社地方频道以及手机短信等移动新媒体业务纳入新华网的统一平台,从而充分发挥新华社在网络新闻宣传领域的优势和实力,使新华社的新闻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这不光是一个工作流程的调整,还牵涉到很多观念上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新华社从管理人员到普通编辑、记者对新媒体的认可。现在新华网不仅可以直接选用和编发通稿。还直接采用编发国内外分社的专稿,充分保证了新华网内容的快捷和独家,进一步提高了新华网报道的时效性和权威性,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看新闻要去新华网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新闻要去新华网”。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内容可信度不断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我们这些做编辑、记者的整天担心踩上“地雷”,经常会去验证网上的某条新闻是否真实,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新华网看看,如果他们也发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就可以放心了,我们用起来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新闻是新华网的核心,也是新华网的强项。在网络媒体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新华网始终坚持以新闻立网的原则。尤其是这几年,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网一路领先,多次夺得会牌。

美国911事件、英国伦敦地铁爆炸、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美国弗州校园枪击案、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是不安全的,每时每刻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争得突发新闻的首发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国内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争夺的焦点。

2003年3月20日凌晨,当巴格达市民还都在睡梦中时,市区上空响起了让人撕心裂肺的警报,新华社特约记者贾迈勒首先意识到这是战争开始的信号,于是迅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给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拨电话:“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总分社的工作人品立刻将这一快讯用英文特急稿的形式发出,报告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几分钟后,贾迈勒听到了大街上的爆炸声,他再次通过电话把这一消息传给总部。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新华社通过新华网连发两条特急稿,从而以提前10秒钟的优势领跑了全世界所有媒体。

记者请当年参与这次报道的万宏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他说:“新闻的特点就是瞬间性,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新闻,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媒体24小时在密切关注,只要你打个盹就可能错过时机,当时新华网值班的编辑白天晚上都是高度紧张的,3月20日上午白班编辑已经上岗,而夜间的编辑谁也不肯离去,10时34分,战争打响了,当把战争爆发的消息发出之后,大家异常地兴奋,过去只有CNN、BBC这些西方媒体才能做到的事情,如今新 华网也做到了。”

伊战爆发消息的首发是新华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典型范例。但作为国家通讯社承办的网站,新华网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新华网的采编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能力。新华网对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的报道中以其权威、准确、快捷而闻名。

2002年2月21日,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独家授权新华网在人民大会堂对中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等重大活动进行多媒体现场直播,新华网的摄像机第一次与CNN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并排架设,引起现场众多国内外记者的极大关注。这次直播开创了国内网络多媒体现场直播的先河,为中国互联网站赢得了赞誉和骄傲。

2002年11月,新华网以中、英、法、西、阿、俄等6种语言全面报道十六大盛况、这是网络媒体首次参与党代会的报道。新华网的报道准确及时、基调鲜明、气氛热烈,页面浏览量连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12秒,新华网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消息,并在后续报道中一路领先,全国各大商业网站和其他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新华网的报道。据国际权威搜索引擎监测评比,10月17日,新华网在全球众多互联网站的综合排名中猛升到54位,再创历史新高,报道充分展示了新华网作为国家重点新司网站主力军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海内外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网民称赞新华网不愧为“人民的网,国家的网”。

除了权威性和时效性之外,现场感是新华网新闻报道的另一大亮点,这是新华网独特的资源,也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2006年7月,平静了6年多的黎巴嫩南部再度硝烟弥漫。新华网迅即推出“黎以冲突升级”的特别报道,时效领先,分析深入,特别是对55岁的新华社驻贝鲁特分社首席记者潘立文的战地连线访谈和登载潘立文同志的夫人、新华社战地记者汪静舒的日记。让读者看到了战地新闻的另一面:

“以色列的轰炸比昨天密集了。强烈的爆炸声震得分社门窗颤动。我们怕强烈的爆炸会把窗户玻璃震碎震飞伤人,于是晚上抬了个床垫挡住了玻璃窗……这儿网络很落后,至今没有宽带,还是拨号上网。而且分社就一个号可以上网。由于以色列的轰炸,造成线路损坏,电时有时无,电脑有时也出故障,经常是一张照片要传几次才成功,而且传起来特别慢……”

新华社记者在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第一手新闻、特别报道的情景和文字通过新华网展示,让网民都很感动,于是人们更加关注这个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在心中默默地为这对记者夫妇祈福,愿他们平安归来。可见注重人性化的新闻报道最能打动广大读者的心。

再比如,不久前《巴基斯坦卡拉奇发生爆炸》专题中的《跨国连线:本网驻伊斯兰堡首席记者谈巴爆炸事件》、记者徐勇采写的稿件《卡拉奇10小时》以及与其配发的爆炸现场照片,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此生动的新闻报道,新华网不胜枚举。

目前,新华网已经实现了多媒体、多语种、多功能。“新华头条”、“新闻中心”、“新华访谈”、“网络直播”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的品牌栏目,政府官员、先进典型、专家学者纷纷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对国内外重大和突发事件准确、及时的报道,被国内外主要搜索引擎广泛收录,各类商业网站、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大量转载,形成了巨大的放大效应。

第三章:以创新思维打造网络新闻宣传主阵地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网上舆论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特别是网上舆论场与网下舆论场相互联通,互为作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少数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的无国界、信息传播速度快、分布广、影响面大等特点,在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挑起事端,蓄意破坏社会稳定,以其达到居心叵测的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在利用这个阵地,传播其强势文化和推行他们的“准则同化”战略,互联网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手段。面对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西方的“信息霸权”。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新华网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努力使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反映我们立场的声音成为主流舆论,进而占领网上的舆论阵地。

2006年,台风“珍珠”、“格美”、“碧利斯”、“桑美”接连袭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境外媒体无端猜测我国在自然灾害事故报道中瞒报伤亡人数,这种舆论在国内也广泛传播。为澄清不实传言,以正视听,8月17日,新华网权威播发《民政部官员:灾情数字不必隐瞒也不可能瞒得住》,以大头条的形式推出,并及时整合其他媒体内容,制作组稿,链接有关专题,在要闻区突出展示,引起了网民广泛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及时遏制了不良舆论。

新华网在舆论引导中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变简单的“说教”、“灌输”为“沟通”、“启发”,积极寻找“新闻规律、宣传纪律、网络特点和网民需求”的契合点。

在组织先进典型报道时,新华网注意以平凡动人,平易近人,让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点点滴滴深入网民心中,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2006年年终报道:《盘点要事见证风云》,通过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等平凡人的动人故事,把善良和爱心传递给社会,向人类播撒勇敢、坚韧和无私,从而受到网民的热烈欢迎。

新华网始终将国际频道和各外文频道作为对外宣传和正确引导海外舆论的重要平台。目前,新华网开通了英文、法文、西文、俄文和阿拉伯文5个语种的外文频道。各外文频道根据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的热点组织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网络传播手段,丰富报道内容,增加报道数量,在重大报道中推出多语种专题、在线访谈、国际联线、网上直播等,及时发出中国的声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十七大期间,新华网对首场新闻会、开幕式、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会与中外记者见面等重大活动实现中英文同步直播,对闭幕式进行滚动报道,确保了时效领先、内容准确。

新华网的外文报道受到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受众包括欧洲,北美、东亚、南业以及阿拉伯国家的网民。

2006年12月24日,埃及《金字塔报》这样报道了新华网:“只要你浏览中国新华网的网站,你就会惊异于其中内容的丰富、全面、细致和快捷,甚至你都不需要再亲身去中国了,就能使用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六种语言,了解各种各样有关中国的信息,以及 有关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分析和评论。”这是对新华网对外宣传工作最好的回报。

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时分别拨通了美国CNN,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共同社驻北京分社或中国总局的电话,这些海外媒体的驻京负责人挺痛快地接受了我这个中国同行的采访,向我谈了他们个人对新华网的印象:

吉米(美国CNN驻北京分社首席记者):如果是要寻找某些议题的最新官方新闻或评论文章,我一定会去新华网,因为我知道这些文章代表了政府是具权威的声音;我相信这个网站上的所有内容都是官方的,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全部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例如,如果新华网了一条重大新闻、一份重要的官方声明、一场较大的灾难或一次成功的卫星发射等,我们知道这些新闻都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就在10月22日,新华网是第一个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结果的网站。

有些时候,我也会去特定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如外交部或卫生部),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官方立场,尽管如此,新华网还是我首先会去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让我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叶鹏飞(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北京分社首席特派员):新华网是我们工作时必上的网站。除了是官方权威消息,从排版上我们也能察觉官方对于哪些新司的重视。新华网的一些网民调查蛮有参考价值。我个人不久前就从调查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发了一条报道。

对于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新华网“专家访谈”对政策的解读比较有参考价值。另外新华网把背景资料以及过去的相关报道做链接的方式也十分专业,让外国记者可以顺着了解新闻发展脉络,

渡边阳介(日本共同社驻中国总局局长):我经常看新华网,它的消息比较快,对我们这些驻中国的外国媒体记者及时掌握中国大的方针政策走向和高层人士变动很有帮助。

第四章专题报道、现场直播扣人心弦

希望能在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多从细微处关心人民的生活。

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党和政府能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希望我们的党在重视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希望我们的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明传承下去。

切实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老百姓迫切关注的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等各种社会问题,特别要加大对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尝试着从健全监督体制入手,真正地能够从源头上来杜绝腐败。

这是新华网迎接党的十七大专题“网友寄语”中网民的留言,记者看了一下时间,当时是2007年10月10日晚1l时整,距离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间还有4天,可“网友留言:对党说句心里话”下面的跟帖已经有61页,1217条,上述几条是记者从中摘录的。留言有关于国家大事的,也有谈百姓柴米油盐的;有只言片语,也有对一个观点的陈述,最短的只有一个“顶”字,所有这些帖子都流露出了一种朴素的情感,那就是百姓对党的信任,对国家富强的期盼,记者浏览这一页又一页的网民留言,心中感慨万分,如今的互联网真的成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助推器,百姓参政议政的新通道。

新华网的十七大专题页面设计新颖,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文图并茂,生动鲜活,受到海内外网民高度赞扬。网民说,新华网的十七大报道专区像一面飘扬在网络上的鲜红党旗,引人注目,令人鼓舞。

这些年来新华网一共做了多少个专题,恐怕连新华网人自己都难以说清,但要说新华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专题,记者随手就可以列出来。

2003年是国际关系调整变化剧烈的一年。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沉着应对,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在发展与周边国家、世界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三个层面均取得突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外交思维中的开放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更趋广阔、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外交思路,为中国和平发展打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平台。为了让国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形象,新华网推出了《2003: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专题,专题中有数十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分析评论,还有中国资深学者的权威解读等,对从事外宣工作的人员了解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情况很有帮助。

今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关心金融,投资市场的网民很想了解国内、国际金融动向,新华网体察民情,在关键时刻推出两个很有分量的专题:《次货危机影响全球市场》和《首期6000亿特别国债发行》,这两个专题既可以作为普通网民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专家、学者研判大势的分析素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见编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随着网络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网上报道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重大事件的网上现场直播成了各家网站的杀手锏。

新华网的现场直播在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技术装备也称得上一流,自2001年3月1日起,新华网就开始对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新闻会、重要活动和全国各地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网上直播。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是2006年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自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以便吸引受众眼球。新华网《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大型现场网络赢播专题,以图文滚动播报和音视频穿插播报的方式,在36小时内不间断对青藏铁路通车全程进行专题报道,开创了全球网络媒体对一场重要活动跟踪滚动播报的时长纪录,全面显示了网络媒体现场报道的时效优势和海量优势,并首次将北京、西宁、拉萨三地联动发稿集合在同一专题上,实现了网络专题报道模式的又一创新,实现了在重大题材正面报道形式上的新突破。

此次报道新华社调动了国内部、对外部、摄影部、音像部和青海分社、分社以及其他多个分社的报道力量,直接为新华网专题报道提供服务的前线记者、编辑近百人。因此,这一专题也是新华社各种报道力最的综合运用,各种报道形式的全面展示,是新华网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对专题内容大量转载、转发,社会各界和网民给予了高度关注。该专题后来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二等奖。

第五章:网民情系新华网论坛

新华网的论坛是新华网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一个大家庭,成员包括“发展论坛”、“时政论坛”、“国际论坛”、“财经论坛”,“军事论坛”等20多个分论坛。其中最为火爆的要数“发展论坛”。在新华网的论坛,网民帖文中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有的关心环保,为净化环境出谋划策;有的抨击腐败,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而洒下一串犀 利的文字;还有市井百姓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的肺腑之言。无论是褒还是贬,是优雅还是豪放,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形形的帖文,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真感实情。

新华网“发展论坛”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向总理提问”的网上互动话题,在网络上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2005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宅总理在开场白中动情地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网民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温总理的一番话让网民乃至整个瓦联网沸腾起来,被媒体解读为“网络民意的春天”。此后网络论坛作为传达民意新渠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华网论坛这次成功的尝试,成为此后互联网新闻报道的典型范本,成为互联网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据此推出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荣获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一等奖。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暴利问题老百姓议论比较多,个别房地产大腕抛出了“房地产就应该暴利”的观点,新华网针对这种无视弱势群体、只追求商业利益的观点及时发表网评《房地产就该暴利?――叫嚣有理还是叫板和谐社会》,新华网代表社会弱势群体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受到了网民们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天,十几万网民浏览此文,论坛讨论跟帖就有数干条,网民称赞新华网是“人民的网”。该专题后来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三等奖。

新华网论坛版主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一个人常常要负责两个分论坛,对网友发出的帖子要先审后发。有时被网友误会而受到责难,甚至恶意攻击。但这些版主仍然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版主的辛勤耕耘,新华网的论坛才留住了一批又一批精英网友,

“云樵”是新华网论坛的一位铁杆网友,他在此首发的长诗《诗赠连战主席》被收入由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研究中心主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跨越海峡的握手网友诗集》;散文《心香袅袅飘海峡》荣获由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华人新春寄语有奖征文”优秀奖。如今,他在新华网论坛的帖文经常被各大刚站转载,有的还被报纸、杂志登载。

在新华网的论坛还活跃着一批女性网友,她们多数在“情感论坛”和“文化论坛”出现,她们美丽清新的文字和纯真细腻的情感会紧紧锁住你的视线,牵动着你的心,让你流连忘返,

网友“牛顿的苹果”对新华网论坛更是情真意切:“‘发展论坛’是我用心最多的地方,倾注了我太多的热情和心血,我将自己所有的心情部抒发在这里;新华网给予了我太多的关爱和支持,这里成为我的精神家园,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寂寞的时光!新华网给予我最大的成功就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文集,在这里我成为有名的网络,得到了斑竹的大力支持和网友的热情关注,在这里我实现了向世人展示思想、体现价值的目的。我想,只要我的生命存在,斑竹不嫌弃我这个老朽,我就会与新华同在!”

记者在浏览新华网论坛时看到网友的帖文中反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发展论坛”版主北峰,网友对他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于是拨通了新华网的电话,请北峰(丁向峰)谈谈他与新华网友的情缘,他说,要想取得网友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就一定要真诚为网友服务,下面这段文字是他的真实感言:

作为一个斑竹(版主),我在“发展论坛”工作已经5年多了。在一个网上社区里,斑竹扮演的角色无疑相当重要,斑竹和网友共同构建起了社区这个大系统。5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斑竹和网友的互动,沟通非常重要。斑竹不应是机械地、被动地工作,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能力、魅力和责任感真正架起网友和论坛之间的这座桥梁。

斑竹代表了一个论坛的形象,论坛人气的凝聚,推荐话题的引导,互动栏目的参与性 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部与斑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斑竹的榜样和精神力量不可小觑,一个人气旺盛充满凝聚力和响应力的论坛,少不了一个优秀的斑竹团队。

当好一个斑竹首要的是真诚为网民服务,多动脑筋与网民进行深入交流。

真诚为网民服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长期坚持下去就更是难上加难。我是从斑竹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的。比如,及时回复网友的短信,及时解答网友的疑问,在网友一些帖中做几个回复。看似不足道的工作,但通过你的努力,无疑可以很快拉近你和网友的距离,最终成为网民可信赖的朋友。

论坛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里也有形形的网友,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和网友的关系,如何解决好各种矛盾,无疑是对一个斑竹的考验。我的体会是,作为一个斑竹,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要把自己混同为一个普通网友,论坛管理规定就是一把尺子,斑竹也要按规则办事,绝不能利用自己斑竹的特殊权力做出有失公平之举。诚恳和公正,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法宝,也是获得网友认可和理解的法宝。就斑竹和网友的关系,我的做法是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热情也要有度,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在论坛,新华网的版主们还经常就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工资改革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组织网上讨论,并将网民的精彩言论整理成文,在新华网突出位置展示,有效地培养并激发网民参与论坛讨论的热情。

现在,新华网的论坛已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上论坛之一,日均访问人次达80万,累计浏览量近400亿。

第六章:打造网站集群 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决定建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并交由新华网承办。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国政府网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目前开设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中国政府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具体功能有:

一是信息的权威。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法规,国务院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召开的重要会议、签发的重要文件以及部委重要人事任免和国务院重点工作进展都在此。

二是提供网站办事的功能。网站为公民、企业、外国人等不同身份网民提供1000多项服务。从人的出生,到企业的建立,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等有关规定,应有尽有。此外,还设 有一个政府服务大厅,进了这个大厅可以咨询很多事情。

第三是互动。网站经常组织网上调查,对热点、焦点问题提供权威解读。

中国政府网开通以来,先后直播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近200场,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农业部、公安部、文化部、铁道部、气象局等13家部门的新闻会同步上中国政府网。近百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官先后走进网站演播室,通过“在线访谈”与社会公众直接互动交流,解疑释惑,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

由于中国政府网是建在新华网这个平台上,起点高,信息及时有效,服务不断完善,中央满意,网民欢迎,总理专门批示,给予鼓励并提出希望。

中国政府网的快速、稳健发展,为全国各级政府网站的规范运作和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最近一年多来,广东、辽宁、吉林等省级政府网站和大批地市级政府网站参照中国政府网进行改版,外交部、国防科工委,铁道部等部门在栏目、服务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政府网对接,为中国政府网的服务创新提供内容保障。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网为各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有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在推动公共服务创新中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中国平安网、中国文明网、中华新闻传媒网、振兴东北网、中部崛起网、中俄国家年、中韩交流年等网站也都在新华网人的精心设计、制作和维护下一个个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新华网承建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议官方网站、上海APEC会议官方网站、亚洲博鳌论坛官方网站、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官方网站等,也都获得好评,特别是上海APEC会议官方网站,被世界媒体誉为“迄今为止一个国际会议所能承办的最好的官方网站”。

新华网依托新华社的丰富资源成功打造了一个网站集群,探索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及地区,部门,行业网站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充分展示了一个部级通讯社网站的实力和影响力。第七章开发新应用抢占无线互联网制高点

电视圈中有人开玩笑说“收视率这条狗逼得人连撒尿的时间部没有了。”话虽然难听点,但它却道出了电视人的苦衷。但对于从事网络媒体的人来讲,互联网这条线你24小时分秒都得紧紧抓在手里,一松手就有可能再电抓不住了。当人们刚刚认识Web1.0时,Web2.0像暴风雨般地进入了你的视线,等你还没真弄明白Web2.0的经营方式时,Web3.0已经大踏步地向你走来,你接招还是不接?

不说别的,就是网络的“客”就会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博客、播客、威客、掘客、换客、拼客、闪客、维客、淘客、米客、红客、蓝客、灰客、印客、秀客、拍客、粉客、晒客、测客、奇客、数字朋客,还有让我们头痛的黑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网络诸“客”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许多网民也都成为网络一“客”甚至身兼数“客”。

新华网博客作者不少是社会精英,博文不仅文采好,而且有思想,读了之后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在鱼龙混杂的博客世界,这里仍然保持着“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哄客”和“骂客”们始终没有立足之地。

目前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信息、网络通信、数字娱乐、电子交易等四个方面,新闻网站要在技术应用上把握主攻方向,在加强内容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更大程度地方便网民、服务网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新华网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密切跟踪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加大力度对无线互联网、宽带多媒体、社区信息化等新技术、新功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为新华网向综合性网站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和保障,使新华网的内容与技术更加有机地结合。

在使用新技术、开发新应用、服务广大网民方面,新华网一直不甘落后,如视频、短信、彩信、WAP、手机报以及户外的移动屏幕,列车滚屏、户外广告等,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无论在有线互联网领域,还是在无线互联网领域,新华网都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以媚俗的内容来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手机上,一些低俗的、格调不高的内容赚钱比较快,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新华网始终不为利所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去占领这块阵地。

新华网2003年全面启动手机短信服务,2005年三次大规模对短信栏目产品进行调整完善,“新华头条”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已具相当规模,新华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新闻内容提供网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新华网联合人民网、千龙网和中国移动一起开通了“掌上天下”网站,网站分工明确,新华网负责做新闻。运营之后,新华网制作的“新华快讯”迅速排在了前列。

2006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的手机WAP“掌上两会”吸引大量用户,页面浏览量达500余万人次,点击量超过千万人次,起到了有效抢占新兴舆论阵地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期间,新华网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了十七大手机报,中国移动手机报的用户和新华手机报的用户都可以免费收看十七大手机报。据新华网李俊介绍:“十七大手机报。期的发行量就达到3000万份。会议期间共制作了6期,总发行量超过1.5亿份。第一期发出去的当天晚上就收到了3万条回馈短信,平均每秒钟3条,比超级女生现场还要火爆。短信内容全是关于十七大召开的期望、梦想和期待,还有建议,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

在十七大期间,新华网还在200个列车组共8000块移动屏幕、2万辆公交车的3万块移动屏幕上,以及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的近3万块户外大屏幕滚动播发十七大“新华网快讯”,每天约有7000多万受众及时收看十七大新闻,将十七大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

第八章:“亮剑”精神与新华网团队

网站是靠内容取胜的,好的内容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支撑,网络人才的头脑和知识才是互联网业界的主要资产,而专业人才的欠缺是目前新闻网站共同面临的难题。

新华网作为新华社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内部取消了“老人”与“新人”的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面向社会不拘格选拔人才。

因为有了较灵活用人机制,新华网吸引来了不少有志之士,并安排他们进入核心部门,对于资历浅的年轻人,如果他的能力出众,就给予优先提拔使用。所以在这个集体里人家总是憋着一股“劲”,那就是“干劲”。

记者走进新华网的平面工作室,发现墙上很显眼的地方有一块展板,上面是田聪明社长的有关讲话摘要。其中两段记者很感兴趣就抄了下来:

“我们各部门一定要发现人才,用 好人才,力求把每个人都用到适当的岗位上去。”

“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培训来解决人才紧缺问题,要一期接一期地培训。但成才更多的是靠在实践中自学。我经常说,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这就是水平,思想水平;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这就是能力,办事能力;别人好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你短时间内做到了,这叫效率,工作效率。”

新华网的团队随着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队伍整体保持稳定,人员流动低于4%,职工政治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新华网重视人才使用和培训的结果。

新华网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很赞赏“亮剑”精神。

何为“亮剑”精神?

面对再强大的敌手,也要毅然亮剑,不退缩,不胆怯,敢于挑战,顽强拼搏。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于拼搏是“亮剑”精神的精髓。互联网的竞争十分激烈,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看不见刀光剑影,但智慧的较量一刻没有停止过。所以周锡生经常用“亮剑”精神鼓舞新华网人的士气:“我们曾经是落后的,但只要我们敢于拼搏,有不服输的精神。新华网这条船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新华网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培养团队精神是我们不间断的功课。如今这个团队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虽然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没有在困难面前停步。我们从来不等,始终想方设法去干。”通过与新华网的干部职工交谈,记者了解到新华网这个团队成长的过程:

新华网初建时只有四名员工,一兆网线、一台服务器,没有一间办公室。后来慢慢增加到三间,随着人员和电脑的增加,办公室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临时借用隔壁的微缩暗房当作办公室,因为是冲洗照片用的,编辑就面对着冲洗胶卷的水池子发稿。

2000年8月,新华社网络中心成立,要大量增加人员和机器,办公场地又成了大问题,社领导带队在全社找房子,最后找到了新华印刷厂楼上,当时楼下是最传统的印刷机在轰鸣印报。楼上是最先进的互联网悄然新闻信息,真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伴随着承担任务的增多,新华网的队伍壮大,他们在北京的西单开辟了第二工作区。到了2005年8月,新华网承办的中央人民政府网站要正式开通运行,为便于统一管理,新华网集中到现址办公,办公面积从刚搬来时的两层又扩大到目前的4层,新华网的袁健在回忆新华网发展的经历时,讲了一个小插曲。1999年,周锡生从国外卸任回来不久,到新华网担任新的工作。年底新年聚餐,所有人加起来才两桌,周锡生把家里珍藏的好酒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袁健为之感叹并幽默地说:“现在队伍大了,如果再聚会,周总怕是管不起酒。”讲到这里,在场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新华网实行集体领导,凡涉及全网报道、人事、财务、行政、后勤和技术等各种重大事项,由新华网部务会集体研究决定。

新华网管理团队原本部不是做互联网的,他们从不同的领域转到了这个新兴领域。做新闻网站没有范例可循,一切部在摸索中前行,所遇到的困难不光是技术上的,还有报道、资源、人力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新华网本来起步比别人晚,别人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了,新华网要追上去,就要不停地去学,所以“亮剑”精神一直成为新华网管理团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法宝。

新华网的干部职工在这种拼搏的氛围中不断摔打、磨炼,涌现出一批批精兵强将,使新华网拥有了一支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善于打硬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杨新华、郑杰,新华社十佳编辑汪东、刘娟,还有有着“中华第一听打”美名的李舰。

李舰,这位看上去还略带稚气的女孩在新华网的工作简历却很不简单,从2001年“两会”开始,历年“两会”、历届党代会李舰都奋战在直播听打第一线,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与此同时,她也从一个小小的速记员成长为一个青年岗位能手。

回首新华网过去的十年,令人骄傲,也令人敬佩,她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充分发挥了国家通讯社网站的作用,为“传播中国,报道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4篇

1997年5月,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时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的何方先生提出了一份题为《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的报告,该报告的“简写版”、题为《我们能同日本友好下去吗?》的文章于1997年5月11日在《环球时报》发表,揭开了迄今长达11年的对日关系论争的序幕。

由于何文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有所不同,因此该文发表后,一些人评论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何文认为,经过长期斗争,日本主流派对战争有了一个基本看法,并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同,就是承认对中朝有过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某些日军暴行(但不承认太平洋战争是侵略);主张“应充分认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并对目前的政策和做法进行某些调整”;要发挥研究工作的作用,要鼓励提出不同意见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等等。不过,何文仍然强调“在(日本的)历史问题上,仍然要防止它在某些问题上的反复”。

从1999年春到2002年11月,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界和媒体界围绕对日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02年底,马立诚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2003年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在该杂志上又推出了题为《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的论文。这两篇文章不仅在国内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应,而且被日本各大报刊争相报道,在中日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从2003年夏天以后,在互联网上对上述两篇文章的批判升级为对“汉奸”、“卖国贼”的声讨,网帖多达数百万。在数以千计的中文互联网论坛上,“‘对日新思维’成了过街老鼠,招来一片喊打声浪”。

马立诚和殷弘并非专门研究日本的研究人员。围绕这两篇文章,有媒体想请一些日本研究方面的学者进行探讨但不少学者都“不愿意出面讨论此事”,“不想就此卷入争端中”。

“汉奸”的帽子

就在日本问题研究者大多“不想卷入争端”之际,《战略与管理》编辑部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就“对日关系新思维”发表看法。当,我感到马立诚和时殷弘的某些观点有些不妥:他们提出的“日本的道歉问题已经解决”或“将历史问题搁置起来”的主张不利于当时我国外交部在历史问题上同日本正在坚持不懈开展的斗争。《南方周末》报道也说,“对曰新思维”的要害就是“把历史问题放在(中日关系)的次要位置”,并列举了许多知名学者的表态,“几乎全都是反对意见”。那么,如何解决好历史问题呢?

于是我写了《论“对日新思维”》一文,指出自己的观点与马文、时文有所区别,但表示中日关系确实需要“新思维”,同时指出尽管中日关系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也应允许人们发表不同意见,不宜乱扣“汉奸”帽子。然而,就在我的这个意见发表不久,自己也被某些网友扣上了“汉奸”帽子。

关于历史问题,我想起了自己留学日本学习电子技术的时候,年龄大我十来岁的很多日本人屡屡对我说起过去那场战争,诚恳地表示“日本对中国做了坏事,真是对不起”。我想起了在自己就读的静冈大学电子工学研究所的一次“忘年会”上,我情不自禁地说起了一件往事:抗日战争末期,日本宪兵在上海逮捕了我的父亲,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手段要我父亲招供爱国作家楼适夷的隐匿之处。对于我父亲的坚贞不屈,楼适夷后来还写诗赞他“插刀两腋为同俦,烈火酷刑炼铁骨”。对于日本宪兵在异国的暴行,在场的年轻的日本研究生无不感到吃惊。他们一方面表示“这太残酷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我父辈的深切同情。经过那次“吐露心声”,我与日本老师及研究生们的友谊更深了。

我想起了九十十年代一位又一位日本的大臣因为在历史问题上“失言”(其实是吐露心声)而不得不在政界和国民的压力下辞去职务。到了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著名的“8・15”谈话,诚恳地反省了那场战争,虽然遭到右翼势力的反对,却得到了大多数日本人民的支持。我想起了日本朋友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就是在中日关系良好的时候,每年有4~5万名日本中学生到中国来进行“修学旅行”,凡来过中国的日本孩子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大多有较好的认识……

基于自己的亲身体会,我提出了所谓“双管齐下”论:一方面必须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另,方面也必须大力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且后者更重要更具全局性,“超过了中日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邓小平语)。其理由很简单,因为只有以中日关系发展为依托,通过不断扩大两国民间交流,才有利于日本国民从认识上与感情上更好地接受“过去日本确实做了对不起中国的坏事”的历史真相,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中日关系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历史认识问题;而不是只有解决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关系才能发展”。所谓“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关键在于日本须以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子孙后代。而中国只有加强同日本的交流,才可能对坚持尊重历史事实的日本教育界大部分人起到支持作用,对日本国民正确认识历史起到促进作用。

2003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7日,来自中华日本学会、中日友协、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办了《所谓日中‘新思考’是什么――对马立诚、时殷弘论文的批判》(日文版)的新书座谈会……日本几大媒体的驻京记者几乎全部都参加了座谈会,《朝日新闻》、《读卖新闻》、《赤旗报》的中国局局长还亲自出席。”在那次会上,马立诚和殷弘并没有出席,倒是我被通知出席了。会上有人指责说:“有人在网上被指为汉奸,我就不便在这里指名道姓了。”会后,一位比我年长的日本问题学者不辞辛苦前来我家,好心劝我停笔,“别再冒险”。

一不做,二不休

然而,经过数天的思索,我横下一条心,“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写了“二论”、“三论”、“四论”对日关系新思维。其后没有杂志再敢用“对日关系新思维”做文章标题了。我在改换标题的情况下继续从“五论”写到 “九论”。2004年11月《日本侨报》社将“九论”汇集译成日文出版,题为《中国的“对日新思维”能实现吗?――提倡“对华新思维”》、《的对日政策》。这两本书,从翻译、校对到出版,都得到了被视为“亲中派”的日本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

自2002年以来,中日关系越来越不正常,两国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2003年下半年发生的齐齐哈尔日军遗弃的化学毒气弹泄漏事件、日本游客珠海事件、西北大学演剧事件等,2004年1月1日小泉首相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中

国“保钓”人士登上遭日方扣留后被释放;4月日本右翼政治团体的大型宣传车冲撞大阪总领事馆大门;8月亚洲杯足球赛期间北京等赛场发生了少数球迷针对日本的偏激行为等等。

日本媒体借机竭力宣扬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如何高涨,日本某些政治家还借机散布“中国风风险”,鼓动日本在华企业撤离中国;特别是那年5月下旬以来,日本媒体纷纷炒作中国在东海日方所称的“中间线”附近中国一侧开发海底天然气问题,引起日本国内群情激愤,称中国的开采行动“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在此背景下,一些日本国会议员狂热叫嚷“捍卫国益”,大搞“爱国表演”;日本有代表性的右翼学者中西辉政等人则竭力煽动口中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发出了“新日中战争已经开始”的叫嚣和欢呼。

这一系列现象使我感到日本右翼的险恶用心。我写了很多文章试图揭露日本右翼的阴谋,希望大家理性地对待日本,不宜搞什么“抵制日货运动”,要争取日本人民并团结日本国内的和平主义力量,要防止我们同日本右翼势力的对立扩大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对抗。但是,在民族主义者高度情绪化的情况下,谁要提出“理性”这个词儿都会挨骂,

确实,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也曾经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我十分理解千千万万情绪激昂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倒行逆施之举的愤怒是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为什么我只要说几句不应该将“技术问题政治化”的话,就遭到如此激烈的批判和声讨呢?为什么一些正常的技术引进项目只要是来自日本,就会在一夜之间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签名反对、甚至出现只要京沪高速铁路引进日本的技术,“就要集体卧轨”、“宁肯骑着毛驴上北京”的议论呢?难道是我的脑子出了毛病,走到了爱国主义的对立面?

正值此时,某权威媒体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连续4期刊载了我的《论“对日关系新思维”》的缩写版。2004年10月下旬,已退休4年的我,受哈尔滨工业大学之邀,去那里担任该校“中日研究所所长”。在哈尔滨开会期间,我接到电话,要我去中南海开会。

进入会场,才知道是主席召集一次小型座谈会。我看与会者个个都身份不凡,暗嘱自己不要主动发言。没想到在第一位发言者讲完之后,胡主席就点了我的名:“冯昭奎,你讲讲吧。”按照会前有人特意给我打的招呼,我的发言用了40多分钟时间,比其他与会者发言时间多出一倍。

我理解这次会议是内部性质的,因此没有对外宣扬。但不久,我参加这次小型座谈会的消息就在国内一些日本研究者之间不胫而走。在对日关系问题上,胡主席重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事实被公诸国内外学界和媒体了。

中南海的会议促使我一鼓作气,于2005年7月在香港利文出版社出版了《中日关系问题报告》,于2007年3月在时事出版社出版了《中日关系报告》。这两本书都是与《日本学刊》副主编林昶合著的,其出版经过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苦。

环境问题成新纽带

2007年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可续发展的重大威胁。由于日本与中国相距较近,来自中亚、蒙古、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经常影响到日本。我在名古屋看到,每当沙尘暴刮过来,日本人平时保持得干干净净的小汽车也变得蓬头垢面,车主们忙不迭地来到自动洗车站清洗自己的汽车。

当今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长期累积的恶果之一。至今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数倍于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拥有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和经验,日本等发达国家能否积极向处于工业化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和经验,已成为人类能否拯救地球的一个关键课题。

在地球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紧迫的情形下,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超越人类社会的、包括国际的和各国国内的矛盾而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中日两国关系再起波澜了。中日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威胁,结成过战略纽带;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要保持长期稳定发展,亟须形成两国关系的新的战略纽带。

2008年4月主席访日期间,中日签署了两国复交以来的“第四个政治文件”,双方确认中日“互不构成威胁”,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共识。因为如果大国之间继续相互带有敌意或故意“制造敌人”,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相互威胁”,再把环境问题这个人类“共同威胁”搁在一边不管,就难免将人类引向灾难。

环境问题不仅会成力中日关系的“战略纽带”,也将成为中国发展同美、欧、俄、印以及同世界各国关系的“战略纽带”。但是,无论从共同的东方文化传统,还是从相互接近的地理位置,以及沙尘暴、酸雨物质的跨国旅行等地区性环境问题来看,中日在环境问题上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共同课题和共同语言;共同应对环境危机必将成为中日战略互惠的最重要纽带。

中国只有加强同日本的交流,才可能对坚持尊重历史事实的日本教育界大部分人起到支持作用,对日本国民正确认识历史起到促进作用。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教师专业成长教研新路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网络电话、网络购票、网上聊天等等,网络已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网络已“轰轰烈烈”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之中,并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教研活动中,利用网络平台,可以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教研的趣味性,开创多种网络教研新路,从而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一、加大投入,保障硬件建设。

网络是消耗品,要想开展好网络教研,首先要保证硬件的投入,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网络教研是很难开展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渐加大,各省对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常看重的,就拿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来说,在2009年开展了

“全省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通过此项工作使很多学校硬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媒体教室,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得到普及,这也为开展好网络教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

网络教研具有灵活性强、效率高、思路广、自主开放等特点,特别是网络平台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更为网络教研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抓住契机,借助不同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网络教研活动。

1、小小论坛大显身手

论坛的出现拓宽了教师们的研讨面,无论你是小学教师、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无论你是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或是其它学科的教师,只要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帖子,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帖、跟帖、回帖,教师们争相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校还专门在论坛里开辟了自己学校的版块,对同课异构、老课新讲等新的教研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消化吸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教育论坛网站,如教育社区论坛、中国现代教育网论坛、中国育网论坛等等,在这些论坛里能看到一些知名教育家、学者的教育理念、方法,为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点方向,加油助力。

2、教育网站彰显力量

现在很多教育部门,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各基层学校都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有很多版块,如各种教研活动的通知公告,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课件等展示,名家讲座视频材料等等,通过登录网站就可以足不出户的得到这些信息,方便快捷的开展工作。例如,在以往教研部门要开展教研活动,都是通过电话或文件的形式,一个一个的进行通知,耗时费力,有时电话没人接,或者打不通,最后通知到各个基层学校要费很大的周折,有了网络的介入就方便多了。直接把教研活动通知到网站上,各校的网络信息员通过网上查看,把材料下载后转交到学校的教导处,学校就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教育领域里有很多评选活动都是在网上进行的。例如现阶段进行的“第四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就是这种形式,选手先把作品上传网站,经过审查合格后,网站正式作品,然后网友们就可以对这些论文进行投票,点击率高越高证明你的作品受的关注度越高,最后作品获奖级别也会相应提高。

3、聊天室、QQ群提升网络教研趣味

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快乐的学习,其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也应该是快乐的教研。以往的教研活动相对枯燥,通过聊天室、QQ群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教研的兴趣。例如通过聊天室进行教研为例,现在有很多聊天室都有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房间,特别是新浪的UC聊天室,几乎每天都有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聊天室的房间可以对外开放,不设密码,大家有兴趣的话都可以参加话题的讨论,针对一节课的评价、课后反思、新课改理念等等,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想让外人打扰,房间还可以设置密码,就是本单位或者组织内部的人参加活动,保证聊天室房间内部的秩序。在房间内聊天教研时,如遇到你所赞同的观点,还可以发送掌声、鲜花等等,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也会对发言者起到鼓励作用。

QQ群在网络教研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QQ群,群里的网友都是本学科的教师,大家因地域不同,教材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丰富本学科的知识面,利用文件传输这一功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电子材料互相发放,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方式的网络教研方式,像博客日志、专业视频讲座等等,教师们可根据自身特长,学科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研活动。

三、网络教研应该赋予新的时代性、产生新的效应

效应一: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时是被动的参与,对教研的过程也不够重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研工作,可以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自主的参与其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成功感,让书本上的知识生动起来,让思维跳跃起来。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大家的想法、做法都可以共享,让更多的人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去感受专家的引领。同时,也会给广大教师带来更多的思考,怎样更好的利用网络教研这个平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工作效率,让网络为教学服务,让网络为教学服好务。

效应二: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找一种标榜的力量,无论从技术上、学术上,还是精神上,都会有一个或一些巨人走入我们的视线。我们渴望成功、我们追求发展,网络让每个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待发,但准备起跑时你又可以选择你自己的起点,应为在巨人面前,我们不用再从零点开始。在向往巨人、成为巨人的过程里,缔造的是网络教研经验,铸造的是网络教研精神,成就的是网络教研人的发展![1]

效应三:网络教研让时间、空间更充裕,更开放。常规的教研活动经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种好的做法可能只是在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地区传播,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就大不一样,全国各省,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教育思想,好的教研方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效应四:网络教研的方便、快捷、互动性强、高效逐渐被教师们认可,但网络平台的应用是对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现阶段计算机的普及率很高,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对计算机操作也基本掌握,这为开展好网络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网络教研不仅提高教研质量,也提升了教师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研修模式,名师、专家将成为我们的朋友,经典案例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查看,现代的教师将在网络的浪潮里扬起新的教研之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19)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19)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ㄏ畋赴浮!薄拔淳ㄏ钆蓟蛘咦ㄏ畋赴甘中魏蔚ノ换蛘吒鋈瞬坏蒙米钥沟缱庸娣瘛!弊魑鋈送荆〉眯砜芍ひ丫灰祝衷谟忠凶ㄏ钌笈癫皇悄延谏锨嗵欤?/P>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19)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19)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

工业互联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19)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

上一篇:大学生互联网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数据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