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9 07:53:48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1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1)

治蜀兴川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中,方向问题是第一因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主题用10句话148个字,确定了治蜀兴川的政治方向、蓝图指向、精神导向、行动取向,而把握好这“四向”,正是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关键所在。

要把握好以“旗帜、理论、指示”为关键词的政治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报告主题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突出“政治属性”,表明了省委坚定执行中央决定,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在情感上衷心爱戴核心,在组织上坚决维护核心,在政治上坚决捍卫核心,在行动上始终跟随核心。因此,落实党代会精神,就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向中央看齐,与中央同心,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决不辜负的谆谆重托和殷切期望。

要把握好以“战略、任务、愿景”为关键词的蓝图指向。报告主题明确“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总体谋划,反映了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对面临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因此我们要一以贯之。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要锁定“两个跨越”,聚焦聚力脱贫攻坚,举全省之力抓好“头等大事”,抢抓机遇抓好“一号工程”,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要努力实现“一个愿景”,描绘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回应巴蜀儿女的共同期盼。

要把握好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关键词的精神导向。这次党代会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列入报告主题,实质上是对实现宏伟蓝图应有的精神状态作出号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是巴蜀儿女的鲜明精神特质,是当今时代的核心精神要素。从精神层面看,在小康决胜时期和改革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激发创新活力、保持进取精神,面对新的“赶考”,必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朝着既定目标再出发、再前进,去征服新的雪山草地,去战胜新的艰难险阻,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开创崭新发展局面。

要把握好以“再上新台阶、再立新功、四川篇章”为关键词的行动取向。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展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所以要用实际行动将党代会精神转化成发展的强大力量。从“三线”到“三区”,当前四川担负国家赋予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等重任越来越多,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国家布局交汇叠加,藏区彝区加快发展等重大国家政策交汇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实要求推进各项工作,以更大气魄开创发展局面。

方向明,路径清。只要我们把握好党代会报告的政治方向、蓝图指向、精神导向、行动取向,治蜀兴川大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心得体会(2)

最科学的谋划是把“中央大政方针在四川具体化”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治蜀兴川的深刻把握和深邃思考

党的十以来,以王东明同志为班长的省委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每次重大决策注重深研细谋、把脉定向,推动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具体化,在全面落实中推动四川生动实践,形成了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报告主题明确“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一个愿景”总体谋划,反映了对五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对面临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总体谋划注重一致性、保持连续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创新性。其鲜明特点和指向在于,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继承中创新,在深化中拓展。

“三大发展战略”聚焦四川发展难题:既有实践检验,又是现实路径,需要保持定力、一以贯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战略选择源于对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准确把握。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明确了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重要抓手。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显著成效。着眼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15个、增加8个,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着眼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难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着眼解决新旧动能转换难题,推动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提高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这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今后五年,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

“两个跨越”锁定四川历史任务:既是富民之本,又是强省之要,需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四川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历届省委对富民强省孜孜以求。十届省委提出“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就是把富民和强省作为阶段性中心任务。下个五年横跨2020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承接续,四川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赋予了“两个跨越”新的内涵,是新阶段我省尤为紧迫的两大历史重任。决胜全面小康,是必须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务。面对立下的军令状,必须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抓好“头等大事”,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是决定四川未来前途的历史使命。面对发展的新常态,必须聚焦聚力改革创新,践行新理念,转换新动力,抢抓机遇抓好“一号工程”,才能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2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忽视美育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倍功半。

一、被包容性

首先,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运用能力,又能陶冶品德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实施的途径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就学校美育来说,他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性作品,其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诗歌,引人深思的寓言,启迪心扉的童话,优美动人的散文等,都包容了众多的审美因素。这些课文充满了自然美和艺术美,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必然会挖掘出其中的美育内容。

二、相对独立性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独立作用又常常表现为学生因美识文,即通过剖析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来收到认识的效果。学生由审美过程产生对课文、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智力因素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如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语言优美,催人向上。作者通过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来去的匆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其语言的优美,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体会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了“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的教育效果。

三、直接性

语文的美,体现为鲜明的形象美,其审美观具有直接性。例如:汉字的线条造型、结构规范,均有视觉上直接审美价值,词汇有不同色彩、情调和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要是由词汇产生并发展的,语法规则、修辞手段造就了文章的节奏、语调、韵律之美,学生通过默读或朗读可以直接感受到。课文中的诗歌,其外观排列具有形式美,其韵脚、韵律呈现语言美,其内容表现出形象美。

所以,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和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激发审美情感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培养正确审美观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将美学原理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教学方式。它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美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中有个句子“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学习课文时,通过研读,使学生懂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以及淡泊名利。通过研读,学生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为人类作出贡献”――这就是美,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观。

(三)体验意境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尤其是古诗词、散文的教学,应该以朗读为主旋律,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诗文的意境美。

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匆匆》,许多地方运用叠词: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斜斜”的太阳,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具有节奏美感。学习课文时,如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音律美,让人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又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人苏轼的这首小词,蕴含人生哲理。通过诵读,从“溪”、“西”、“啼”、“鸡”体会词表现出的韵律美,从“溪水”、“兰草”、“沙路”、“潇潇”等体会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感受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品味这些精彩的语言,领会其中的意境,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托马斯品钦互文性戏仿

1引言

在美国当代文坛,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享誉极高,哈罗德・布鲁姆视他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甚至连中国学者也认为:“将来回顾20世纪下半叶,体现美国精神最透彻的小说家也许就是托马斯・品钦。品钦的小说语言晦涩,情节曲折,人物荒诞,在状写社会、刻画人生方面具有经典的后现代性。 《拍卖第49批》是品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于1966年出版,次年获得国艺术文学院的罗森塔尔基金奖 。虽然该小说确实是品钦难得一见的“小制作”:不足200页,但是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包括、种族歧视、政治斗争、军事战争、阴谋暗杀,雅俗文化、物质消费、科学理念,工程技术、都市神话、爱情、友谊、、畸恋、民间艺术、卡通、电视传媒、戏剧、摇滚等等, 被誉为的品钦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西方文学理论界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为重新认识文本意义的生成和阐释、文学批评的性质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卓有成效的视角。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于1966年首次在《词、对话、小说》中研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概念:“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构成的, 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所以说,互文性可以理解为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一种性质。互文性的价值正在于文本之间的异质性和对话性。也就是在用典隐射的基础上,对前文本的超越是互文的价值所在。互文性超越出文体,跨越文类成为一种超美学状态,并形成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互文体系。

正是互文性超越出文体,跨越文类成为一种超美学状态,并形成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互文体系,所以用互文性批评视角解读百科全书式的后现代小说《拍卖第49批》,可以详尽深入的窥视品钦的写作技巧和深刻思想主题。

2《拍卖第49批》中的互文体现

2.1与拉彭泽尔格林童话的互文

经典童话的中人物和情节是品钦引用的一个来源。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品钦引用了《格林童话》中的女主人公拉彭泽尔的故事,拉彭泽尔有着美丽的长发,十二岁被一个女巫关在森林里一个无门无梯的塔里。女巫要进塔时就叫道:“嘿,把你的头发放下来。”拉彭泽尔就把她的长发从窗口放下,女巫攀援而上。后来一位王子仿照女巫的做法也爬上塔与拉彭泽尔相识并相爱。《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俄狄帕也是一个长发美女,她把自己也想象成童话中的拉彭泽尔将她救出孤塔。但是爬上来的是皮尔斯,不是王子,希望有一天王子也能爬上来不是用爱,而是用金钱打开了塔。她后来的丈夫马乔,也未能解除那魔法,所以俄狄帕感觉她实际上始终没有逃出塔的禁闭。这个典故起到戏仿作用。

2.2与《圣经》中主显节的互文

在《拍卖第四十九批》结尾处的邮品拍卖会上,拍卖师帕瑟林“张开双臂,姿势就像遥远的古代祭祀仪式中的祭司,像一个正在降临人间的天使。拍卖师清了清喉咙,俄狄帕往后靠了靠身子,等待第49批拍卖品的喊价。”这里明显是对基督教“主显节”仪式的戏仿。主显节是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七周的周口,和复活节正好相隔49天,这也是小说题目数字“49”的意。然而,主人公等到的不是圣灵的降临,而是还在空中飘荡的答案。把神圣的“主显节”仪式移植到了拍卖会上,其目的是告诉读者不存在神秘的天启。

2.3与《哈姆雷特》的互文

《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品钦互文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在小说中,主人公俄狄帕为了探明骨炭一事,前去观看了一场名为《信使的悲剧》的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复仇情节剧。剧中图尔恩和塔克西斯邮递系统与特里斯特罗邮递系统的争斗暗指当今美国社会中政治与经济权力方面的类似斗争。《信使的悲剧》也是对复仇剧的滑稽模仿,剧中营造了一种令人恐惧的阴谋与复仇氛围,品钦模仿了复仇剧的复杂情节暗示皮尔斯的遗产同特里斯特罗邮政系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这部戏展示了各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能用到的残酷刑罚和暴死的方法,讽刺了当时观众可怕的欣赏品味。剧中邪恶的安杰洛谋杀了邻接领地的善良公爵,方法是在宫廷教堂里的耶路撒冷主教圣纳齐苏斯(Saint Narcissus)雕像的脚上涂上毒药,因为公爵每个礼拜天在做弥撒时都要亲吻那脚。这既是对《哈姆雷特》谋杀情节的戏仿,又是对基督教的反讽。

2.4与《洛丽塔》的互文

品钦的作品在局部上也与纳博科夫形成互文,如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妄想狂乐队的瑟奇,当其女友跟俄狄帕的律师梅茨格律逃到内华达去结婚时,瑟奇写了一首歌,自然地唱出了自己的仙女被一个中年男人骗走的痛苦故事,并想象与一个八岁的女孩儿约会作为对女友行为的报复。这个情节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亨伯特与小女孩洛丽塔私奔的情节构成互文。主人公俄狄帕还提到他的丈夫马乔对小女孩特殊的钟爱,并提醒过他这样做是否想过触犯法律,也是对《洛丽塔》情节的戏仿。

2.5与希腊神话的互文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品钦也大量借用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在《拍卖第十九批》中,《信使的悲剧》中的主教圣纳齐苏斯(Saint Narcissus)的名字与俄狄帕前往的圣纳西索(San Narciso)的名字戏仿了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拒绝了居于山间水边的宁芙女神艾柯(Echo)的爱情而顾影自怜的故事。暗示着俄帕在圣纳西索看到的一切只是虚幻的倒影,而她自己正如回声宫旅馆中神色有些与她相似的宁芙女神一样,不论怎样追寻,最后只能被拒绝、憔悴消损,躲到深山里,留下的只有声音。

结语

总之,这些经典文学作种形式出现在品钦的作品中品为品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们都以另一,与源文本形成矛盾、反讽,从而揭示小说的虚构现实。小说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不同话语间的相互交织的关系上。而后现代揭示的就是文本的虚构性,通过这种强大的语言游戏,品钦使自己的小说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本文。品钦作品的互文性渗透了西方的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在互文性的作用下,传统的文明和文学文本与后现代文本形成强烈的反差,映射出品钦后现代小说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J],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1986.

[2]廖存楷.《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后现代性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5)

[3]刘雪岚. 结构、象征与语言功能一一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风格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7, (2)

[4]侯桂杰. 托马斯・品钦小说的叙事迷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4

设计师DemnaGvasalia解释道:这个系列与他本人所信奉的东正教不无关系,但更是欲以对当下世界的观察表明态度,致敬品牌创始人CristóbalBalenciaga。而Cristóbal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便是缘于女侯爵去教堂做礼拜时身穿的法国时装屋drecoll出品的高级定制礼服。

毋庸置疑,圣母、教皇、修女等人物元素与时装缔造者有着致命的化学反应,当华丽夸张的视觉效果吸引了更多目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如果虔诚的信徒并不想让信仰成为商业的奠基石,宗教被当作时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是否也是一种不正当的“文化挪用”?尽管类似的争议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但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变革,设计师无法漠视这片瑰丽的宝藏。

如今,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时尚潮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宗教的“底线”似乎变得越来越有弹性,宗教、文化、时尚弄潮儿这三者之间的爱恨纠葛变成了一出百看不厌的精彩大戏。

适度的时尚:30-70年代认可她对时尚的兴趣,而不违背宗教戒律

宗教元素在时装中的最早应用可追溯至1939年。与CocoChanel齐名的意大利传奇时装设计师ElsaSchiaparelli将代表梵蒂冈国旗和象征教会权力的“SaintPeter钥匙”图案绣在夏款晚装上,宣告时装与宗教的首次触电。

在此之前,服饰与宗教的关系代表着严苛的社会阶层划分,为此人们在选择服色时需反复斟酌,以免违背服装的社会性符号功能。Elsa的服装革命开启了“适度的时尚”(modestfashion)主题元年,在相对宽容和多元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希望将风格与信仰结合,重新获得对自己身体的控制。

尽管思想引领了潮流,但ElsaSchiaparelli与同时代的意大利人一样接受过系统的基督教洗礼,加上当时使用宗教元素需要取得教堂许可,无论是在服装类型还是在演绎风格上都是正式而严肃的。

类似的代表作还有上世纪50年代的Balenciaga。红衣主教的华服演变为前所未见的女士晚礼服,可见当时的上流社会女性对权力和财富已经产生了无限向往,但中规中矩的版型也同样体现着设计师对天主教符号的仰视与认同。

同期,Givenchy、Dior等欧洲时装屋也都或多或少在早期的系列中以刺绣、钉珠、褶皱、圣徒像等手法呈现了宗教元素,这种正式而华丽的审美也持续影响了这批品牌数十年后开创的男装业务。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宗教元素在时装中的应用是隐晦而温和的。设计师的角色更像是肃穆庄重的基督徒,以创新的角度为《圣经》中含糊不清的敘述填补了激动人心的视觉空白,激发了穿着者内心对社会地位的想象力。

有趣的是,这一阶段时装品牌演绎的宗教元素无一例外来自基督教及其分支,这与彼时的欧洲强国先人一步打开新局势有关:当某个区域在行业内掌握了话语权,这里的文化和信仰也会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东方哲学的崛起:70-90年代冲破重围的挑战者

巴黎、米兰长期身处时尚高地,西方时尚品牌成为当仁不让的趋势风向标,所以人们才会在秀场中看到更多有关基督教文化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东方宗教文化被时尚世界拒之门外,只是等待的时间稍稍有些漫长。

198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的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在巴黎舞台扔下了一颗引爆话题的炸弹:单一的暗黑色调浮游在雌雄莫辨的不规则廓形上,“乞丐式”层层叠叠的穿搭手法挑战了奢华艳丽的欧洲风格。即便是最资深的西方的时尚评论员也无法理解如此造型背后的设计逻辑。口诛笔伐之下,山本耀司被打上“叛逆”的标签。

同样深受东亚文化浸淫的我们不难理解,山本耀司的作品贯穿着佛教的哲学理念。山本耀司以和服为基础,用层叠、悬垂、包缠等手法在身体和面料之间留出能让空气顺畅流通的空间,从此,服装不再仅仅是躯体的覆盖物,而是设计师、穿着者和身体之间精神对话的纽带,这种克制而充满禅意的表达实则体现了日本佛教中倡导的“自修”精神。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社会时,破解山本耀司的设计密码似乎更加轻松了。经过二战的压制和洗礼,日本传统的禅宗文化破土重生,以全新的面貌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忙着享受生活的老百姓淡化了宗教的严肃性和理论性,更注重将信仰视为一种更易感受的“平常心”。无论在起居、饮食、出行,还是穿着打扮上,日本人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新禅式体验。

怀着对原生文化的挚爱和对权威秩序的反叛,不按套路发牌的山本耀司将禅学中的侘寂(wabisabi)——不完美的完美,融入服装作品中。当不同的哲学派系以服装为载体挑战了基督教的一元论,无异于向世界主流价值观开炮,自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也受到了舆论的讽刺和谩骂。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从未有过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山本耀司的黑色祭坛在世界舞台拥有了一席之地,将东方的宗教哲学以富有魅力的形式输入世界舞台,也为时装历史书写了颠覆性的一笔。

如今,时尚的异类已经成为主流,勇敢的开拓者依旧将黑色作为表达仪式感的一种方式。2018年春夏季男装作品更是以“佛教与轮回”为主题,将品牌坚守的核心理念昭示于众。在纯粹的色彩语境下,打破混沌的世界之门徐徐开启,大写意式的禅意美学已经成为高度国际化的视觉表达。

同样将东方系信仰推向国际的还有皱褶大师三宅一生。在巴黎师从Givenchy时,三宅就对上世纪70年代欧洲复杂而昂贵的制版方式非常轻视,从而萌生出打造一种全新服装结构的想法。

最初,他的创新灵感来自18世纪佛教徒或神父穿的披风,旨在以无结构的模式对服装进行剪裁。在反复实践和揣摩中,三宅一生与山本耀司不谋而合,将关注点聚焦到皮肤和布料之间的空隙,并以古老的手工艺折纸运用到现代服饰中。

在日本,第一部记载着纸鹤制作方法的出版物便出自寺庙,德川幕府时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推动了折纸艺术的平民化,于是这类用于祭祀的物件才成为一种日常装饰。新佛学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也启发了三宅一生向充满束缚、缠裹和限制的西式服装发起挑战。不经意间,又一位亚洲人实现了时尚史中里程碑式的东学西渐。

如今时尚产业愈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东方力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我们不要忘记在西方文化仍占主导的年代,东方佛学体系曾以反叛者的姿态挑战了彼岸的设计霸权,不同的信仰也首次融入时尚。

后现代主义宗教时尚:千禧年后仁者见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缠结纠葛,时尚与宗教的关系依旧充满争议,但它们逐渐相互启迪,相互告和。例如在思想高度开放的地区,戴十字架不再只是基督徒的象征,它已经被视为一种中立的象征符号。如今,时尚的狂热爱好者更像是忠实的信徒,而时装会就好比一场令人向往、崇敬、仰望的宗教仪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宗教元素才能作为凝聚了想象力和历史内涵的视觉符号,被设计师们无限延展,创造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创造物。

英国先锋男装设计师CraigGreen曾在2017年以清教徒为灵感之一,向年轻的消费群体展现了充满禁欲气息的时尚画卷。

设计师谙熟于心的提花图案和针织手法缘于自中世纪海边常见的村民服饰。古老的图腾和传统的图案在解构和重组中,转化为符合现代场景的摩登成衣。

Green甚至保留了僧侣长袍垂坠的线条,并别具匠心地突出了风衣两侧的绑带——这是在拉链尚未被发明之前中世纪男装的穿着方式。很难想象,这样严格遵循传统的服装很可能会被某位时髦的都市玩家穿去伦敦市区的电音俱乐部里。这便是后现代宗教时尚主义的幽默之处:设计师只负责完成一半的时尚朝圣之路,另外一半则由穿着者来完成。

同样发生在欧洲,AlessandroMichele执掌的Gucci则掀起了更有影响力的巨浪,这位发型酷似耶稣的设计鬼才打造出瑰丽绚烂的盛大仪式,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延伸至古罗马陵园的阿利斯康步道,几乎定义了千禧年之后的新宗教美学。

追溯至中世纪,精美的服装和饰物是穿着者力量和地位的展示,今天,Gucci也成为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挂满奇珍异宝的华丽男装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种15世纪的宗教习俗:在亡者尸骨上堆砌珍贵的珠宝,寓意着帮助对方得到救赎,并创造富饶的来世。这其中也蕴含着生死循环的哲理,也让Gucci的狂野朋克与文艺复兴结合得恰如其分,跳脱束缚。

根植于历史似乎从不妨碍Gucci成为新生代的心头好。在AlessandroMichele天马行空的重组下,过往、当下与未来在伸展台上彼此相逢,刻板严肃的宗教元素在张扬的花卉印花、柔情怀旧的百褶裙以及飘逸的蕾丝中得到了跨文明、跨时空、跨性别的重生,美学与社会人文的平衡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圆满,也将对生命的敬仰植入年轻人的生活中。

當然,如果设计师在创作中不深究宗教的禁忌,浅显地挪用宗教符号,往往会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2018年,Gucci曾在网络平台推出过一款名叫“IndyFullTurban”的限量版头饰,遭到印度锡克教的强烈抨击。在该教义中,锡克教头巾不是一种时尚配件,而是严肃神圣的宗教工具。即便这款产品被一抢而空,产品名称也去除了敏感词汇,但依旧对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果说Gucci犯下的宗教挪用错误是不知者无罪,那最近备受争议的Kanye旗下的基督教项目SundayService一定是“有意为之”。

2019年,著名歌手和设计师KanyeWest从唱诗班中汲取灵感,举办了一场无差别宗教信仰的福音,但随着时尚周边的出现,我们不禁质疑这是否又是KanyeWest的营销套路。

无论是休闲卫衣上的火焰文字,还是短袖上“TRUSTGOD”“HOLYSPIRIT”标语都展示出明显的基督教风格,而版型和颜色都让人联想到Kanye的个人品牌YeezySeason。

有人说Kanye是顶着宗教的牌匾,以上帝名义来促销唱片,并且将自己塑造为信仰的接受者,蛊惑粉丝把他当成神一般的存在。面对舆论压力,Kanye本人也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作为一个非洲裔美国人,我从小就被灌输基督教的思想。我百分之一千相信上帝,我相信因果报应,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好人。别人总是用耶稣来衡量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完美。我只想成为一个正常人,平平凡凡地过日子。”

其实在成立SundayService之前,Kanye多年饱受双向焦虑症的折磨,在诵读福音和祈祷中他走出了病痛,得到了新生,并希望作为上帝之子传布教义,创作出以《Ye》为代表的宗教曲目。大众习惯性将Ye联想到Kanye的“ye”,但实际Ye是《圣经》中最常见的词汇,它的意思是“你”。“所以你即是我。”Kanye给出这样别具深意的解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87-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非常认同这段话,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这样做,可谓“目中有人”。而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我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越来越感到让学生做批注确实是一种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个性意识的学习方法。因为批注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能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让师生始终坚守“文本意识”;它是阅读教学刻意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读书、思考、体悟、表达的时间;它是学生随感而发,纵横驰骋,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进行阅读。

一、寻找情感的触发点

丰富的情感信息是语文学科人文表征之一,它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倾向信息,或显露或隐晦。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人禀七情,因物斯感”等,无不论述了情感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引导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在此基础上,潜心会文,通过默读、静思、体验、感悟,就能激起一串串语言的火花。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一位学生找到的情感触发点是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他作了这样的批注:

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则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从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我则作这样的点拨: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而没有放弃,你再细细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W生再次静心默读,立即领会了这段话的主旨,纷纷站起来补充,有的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我乘机进行小结:“是呀,这种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引导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批注心得,予以点拨,学生往往能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从而把握住文本的主旨,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二、寻找文本的质疑点

“学则须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些告诉我们要想做学问就要有怀疑精神。在读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带着问题研读文本,才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及作者的心灵对话。教师应为学生指示质疑的路径,即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内容。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自然在批注时“胸中有丘壑”。

三、寻找课文的赏析点

《语文审美教育概论》谈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填充’、想象,通过对文本创造性的鉴赏、评价,体现解读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创造性,从而实现文本的价值意义。”后现代解释学则强调,文本的意义是读者解释而增值的“新的意义”。学生学会赏析,以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解读文本,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信息增值的过程。

我认为,找准课文的赏析点,若从字、词、句、章入手,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

以字为抓手。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字极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例如朱自清写的《匆匆》一文,通篇在写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有学生抓住这句:“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过了。”进行这样批注:

“跨”和“飞”这两个字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但这两个字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以词为抓手。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具体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一生抓住“没戴眼镜”、“乱蓬蓬”两个词语作批注:

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但敌人的折磨并没有让动摇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坚贞不屈,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

以句为抓手。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精彩?因何而精彩?例如在学《跨越百年的美丽》第4自然段中四个“变成”构成的排比句,一位学生批注道:用四个“变成”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居里夫人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以章为抓手。你认为课文写作特色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一位学生批注《手指》的写作特色:

文章开头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每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对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最后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文章基本上是以“总―分―总”的思路展开。排比、设问、比喻等多种表达方法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入浅出。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自主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更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读书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精神享受。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个性也得以张扬。

参考文献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爱情;封建社会;死而复生;生而赴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5-02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不仅在古文诗词方面颇有造诣,而且能研习天文地理、善于医药卜筮。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①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故事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共55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其大致内容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诗意和魅力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具有喜剧气氛的爱情悲剧,大致讲述了两位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后使两家和好的故事。

二、传统文化对戏剧爱情观的影响

(一)《牡丹亭》

从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树立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低位,我国古代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禁锢,讲究三纲五常,即使是对爱情的追求,也遵循“发乎情,止乎礼”。到了明代,统治者崇尚理学,追求“存天理,灭人欲”。因此,文学作品中“任何大胆外露的情感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制”②。而汤显祖没有受到封建文化的腐蚀,成为了戏曲界反理性的杰出代表。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见识到了“姹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③的种种美景,这番美景引得杜丽娘春心萌动,白日里竟做起了。汤显祖借杜丽娘的行为,表现了其对三纲五常以及礼制的对抗,展现《牡丹亭》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这一主旨。其后的《惊梦》《寻梦》《欢挠》三出戏,杜丽娘沉醉于与柳梦梅的欢爱之中,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这在迂父迂师看来是大不敬的,但在汤显祖看来这是“情深所致”,这显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极大抨击。

杜柳的爱情虽发乎性,但最终还是止于了理。在杜丽娘还魂之后,杜柳的爱情受到了封建家庭大家长杜宝的反对,戏曲最终还是以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干预,赐婚杜柳,才最终得到团圆的结局。这些现象,无外乎体现了作者依然对这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他的作为改变封建社会,打破对“人性的蔑视”的思想,然而这些终是幻想。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盛行“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提倡“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但此时资本主义尚在萌芽之中,封建思想仍旧占有一席之位,莎士比亚立足于“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神学思想的迫害。

剧中,朱丽叶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努力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在窗台幽会时,朱丽叶告诉罗密欧“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这是她对家族的公然背叛,她不在乎神学思想的诅咒,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她的心中,唯有“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才是应有的信仰。然而命运还是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在得知罗密欧的死讯后,朱丽叶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对人性的讴歌,对自由爱情的赞美。

与《牡丹亭》中的妥协性不同的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不再向世俗妥协,他们不追求统治者的干预、不要求大团圆的结局。

不论是《牡丹亭》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当代主流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反对的声音,实际上也是彰显了一种无声的影响。

三、作者的爱情观

(一)《牡丹亭》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曾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认为那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爱情绝不是普通的世俗爱情,这都是“情之至”的结果。而这种“情”可以跨越时空、跨越生死,最终山岳都为之动容,所有的情感得以团圆。因此,在《牡丹亭》中作者便根据这一爱情观,塑造出了杜柳的爱情故事。杜丽娘中遇见柳梦梅并爱上他,此乃第一重“情”,不知所起,一见钟情。而后,杜丽娘在思念柳梦梅中郁郁而亡,这是第二重“情”,“生者可以死”,为情而死。最终,杜丽娘为了这段情复生,这是第三重“情”,死而复生。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牡丹亭》的“死而复生”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的是“生而赴死”的爱情。朱丽叶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家族与罗密欧所在家族一直为世仇关系。戏剧中朱丽叶放弃了世仇,背叛了家族,为了可以与罗密欧长相厮守,她喝下了假死药,这是她爱情道路上的第一次赴死。而后,在得知罗密欧的死讯之后,她果断的将匕首刺向了自己的心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从生到死,这是她爱情道路的第二次赴死。

其实,不论是“死而复生”还是“生而赴死”的爱情观,都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对追求自由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爱情的美好讴歌。

四、结语

爱情是爱一个人的感情,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奇妙的感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通过撰写不同的爱情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因此从爱情观的角度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观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点,从不同戏剧中爱情观的角度出发,找寻其不同所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爱情观的差异。

注释:

①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538-563.

②王葵.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6,17.

③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54.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王葵.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6.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万士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体现[J].青春岁月,2012.

[6]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生态化;欠发达;后发赶超

《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和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后,贵州上下基本形成了快、转共识,实施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其中铜仁市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产城一体化为抓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自2012年初以来,全省上下、黔东黔西,倍感文件的喜悦,全体贵州人满怀信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苦干、实干,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欠发达地区老百姓产生了一种“文件后的担忧”:后发赶超是不是?同步实现小康是不是“拉美陷阱”?

一、“文件后的担忧”的实质

贫穷、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但贵州也有贵州人的优势。如果我们换个思维,把“赶”、“超”分开,比如说经济上我们赶,生态上我们超。所以“文件后的担忧”、“的担心”,其实质是担心发展的质量问题,习惯性的把“后发赶超”问题简单化、单一化,把经济考量单作小康社会的唯一指标。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强调工业化,不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有的地方,工业化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拿着《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尚方宝剑,等国家给支持,靠部门给项目,要资源给创收。

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老百姓才产生了“拉美陷阱”的恐惧。所谓拉美陷阱,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协调好,造成了城市的畸形发展,到80年代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现代化的边缘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和经济急速下滑。从“拉美陷阱”现象可以看出,对“拉美陷阱”的恐惧,其实是人们担心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的欠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三化同步”的生态化问题。

二、解决担忧的良方

如何解决普通老百姓“文件后的担忧”,是贵州省当前必须深刻研究和正面回答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综合分析“的担忧”和“拉美陷阱”的恐惧两个问题的共同实质。从上面的解析我们看出,这两个问题虽然一个是“担心”2020年前如何实现的问题,另一个是“担心”2020年后如何持续的问题,其实质最终可以归结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也就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如何协调,哪个优先。

我们认为,“三化同步”或者“四化同步”从理论上讲是符合贵州省情和后发赶超需要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引领问题,否则地方在实际发展中容易偏重工业化,难以三条腿或四条腿走路,无法形成“四轮驱动”或“三轮驱动”。

(一)后发赶超的过程

关于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内涵和实质,理论界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但通过学习领会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和赵克志同志的《如何走后发赶超路》等讲话和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后发赶超概念的基本轮廓:“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代化……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关于怎么走后发赶超,刘奇凡同志在《探索铜仁后发赶超之路》中从思想、人才和民生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夏庆丰同志还提出了后发赶超的乘法效应。纵观以上专家论述,我们认为,从个体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和人民脱离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与和谐。从社会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消除区域差距,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达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从实践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不走弯路,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民生、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目标价值来说,后发赶超就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转和赶,从农业文明提速到工业文明,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二)后发赶超的实现

基于后发赶超的四个价值分析,结合贵州省情,在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我们不难画出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那就是以生态化为引领,以城镇化为载体,实现工业化的补课、农业现代化的转赶和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普遍跟进,达到欠发达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1.以生态化为引领

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经济落后、资源优越、原始生态较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21世纪初,许多地方打出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策略,通过文化节等形式招商引资、开发市场。还有许多地方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思想,认为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汪谦慎等同志在《开发岳西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一文中从分析岳西的红色文化资源起,提出了发挥“三大主体”:群众主体、 企业主体和政府主体,依托“三大文化”:红色文化、 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抓好“三大开发”:文化开发、 人才开发和市场开发,通过三个“三结合”的形式构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为部级贫困县岳西县在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式方法。

对于贵州这个欠发达地区,工作在贵州的赵克志同志曾在《求实》上撰文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见,贵州的“三化同步”不是孤立的三条腿走路,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化为引领,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中推动跨越,后发赶超。

为什么贵州这个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需要生态化的引领?首先,多彩贵州,拥有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和民俗资源,这种资源是贵州区别于其他地方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最大的优势。特别一个“超”字,在短短的7年的时间,要想实现“超”,也只有依赖这种“多彩贵州”,而不是简单化的在工业上超“中”、超“东”,没有生态上的引领和跨越,就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赶”和“超”。这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补缺自己的短处。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近日,陈华洲等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美丽中国”有三个层次的“美”,一是自然环境之美,二是文化、制度、心灵、行为之美,三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8]。这三个“美”其实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明形态,当然在农业文明之前,还有一个原始文明。对贵州来说,其正处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的跨越,并最终迈向与全国同步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文明,社会出现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不过这时还是物的依赖关系,人类只是从原始文明的不知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敬畏自然。而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彻底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便肆无忌惮的剥削自然,进而出现了生态危机的无可救药。生态文明一方面脱胎于工业文明,同时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和后发赶超,其实就是跨越生态危机,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文明的弯路。但我们必须清楚,生态文明奉行两个价值取向,人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的统一,它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为前提,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和自由以及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化其实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矛盾,而且指引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这种前提,又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来实现。

2.以城镇化为载体

以生态化为引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多彩贵州已经有了先天的资源优势,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不能没有、也不能不走,这是无法的跨越,否则就是。那么生态化怎么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怎么协调?那就是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三化同步”。

“城镇化”一词首次来源于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三化同步”的载体。

首先看城镇化的内涵和过程。我们研究发现,城镇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入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于此相适应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提高城镇质量。可见,城镇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或过程:第一人口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经济上,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第三文化上,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再看城镇化的意义和功能。从中东部地区发展的实践出发,城镇化其实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一,城镇化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因,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如铜仁市推出的川硐教育园区,是“产城一体”的结晶,更是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第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贫困山区农民脱贫的根本之路。近年来,贵州省地方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交通不便和农业人口过多,目前贵州仍然有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如商业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科技含量过低,政府财政压力大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经济特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

第三,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规律机制的作用,必然要求各种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集聚形成城镇,即工业化催生了城镇化。城镇又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资源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动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工业化。

第四,城镇化的工业化,能够促成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从而能构建宜居宜业绿色生态体系,推动生态化。

从城镇化的内涵和过程,城镇化的意义和功能的循环过程分析,我们看出,生态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这种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过程中,当然不可或缺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他们是后发赶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三化同步”的必然途径和必然选择。

3.城镇化的生态化

生态化与城镇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我们说生态化是引领,城镇化是载体,实现工业化的“三化同步”。从线性上讲,生态化包含了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生态化,即城镇化是过程,生态化是目标。从非线性性上讲,城镇化与生态化是同心不同半径的圆,圆心就是实践的人,城镇化是小圆,代表经济富裕、政治文明、农业发达、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高的区域文明发展这种动态过程。生态化则是大圆,象征着区域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向人类最高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迈进的过程。所以说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实现跨越,以生态化为指向,不但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不矛盾,相反,他以城镇化的载体,驱动“三化同步”,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3].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当代贵州,2012-4(下)12:14-27.

[2][7]赵克志.如何走后发赶超路[J].求是,2013(4):10-11.

[4]刘奇凡.探索铜仁后发赶超之路[J].当代贵州,2012-10(下)30:32-33.

[5]夏庆丰.后发赶超需要乘法效应先行先试[J].当代贵州,2012-11(上)31:50-51.

[6]汪谦慎,黄江.开发岳西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4.

[8]陈华洲,徐杨巧.美丽中国三个层次的美[Z].人民日报,2013-5-7:7.

[9]张文台.生态文明十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62.

作者简介:黄江(1979 -),男,硕士,安徽桐城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田银萍(1963-),女,硕士,贵州万山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学生工作部(武装部)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表彰一批在现代新××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即将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妇女事业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妇女工作者,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妇女事业发展的省妇联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成为激励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旗帜。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妇女为追求自由与平等、谋求和平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虽一路坎坷却坚定执着,虽历经艰难却矢志不渝,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百年来,作为世界妇女的优秀代表,中国妇女弘扬自强自立、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世界妇运大势,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骄人业绩,谱写了人类进步和妇女解放的壮丽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建立了不朽功勋。一百年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广大妇女的觉醒和斗争,就没有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没有广大妇女的推动和创造,就没有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没有广大妇女的辛劳和奉献,就没有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巨变。

伴随历史前行的步伐,××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民主革命时期,××妇女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改革潮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眸百年,一代代××妇女前赴后继,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斗争中浴血奋战,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施展才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建功立业,先后涌现出了云南妇女运动的先驱赵琴仙,云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云南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吴澄,“一二·一”四烈士之一的潘琰,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淑清,我国首位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邱钟惠,“全国劳动模范”徐学慧,“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突出贡献者”、“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杨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李海燕、“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朱美华、“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龚艳琼、詹亚平、“全国巾帼创新业带头人”毕惠仙、“全国模范检察官”杨竹芳等一大批革命的先驱、时代的标兵和社会的楷模,可谓灿若群星,代不乏人。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是在推进现代新××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女性代表。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妇女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风采。广大妇女不愧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愧是顶起××跨越式发展事业的“半边天”。

今年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之年、承启之年,既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决战之年,也是蓄势冲刺“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年初召开的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两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奋斗目标。新形势、新任务,对广大妇女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更为广大妇女搭建了施展才华的新舞台、开辟了建功立业的新天地。全市广大妇女要立足新起点、展现新风采、建立新功绩,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有力推动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者和妇女事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促进者,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广大妇女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全市广大妇女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更加主动地把个人的拼搏奋斗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合起来,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创造绚丽多彩的美好人生。

希望广大妇女更加奋发有为,努力成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有力推动者。妇 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宝贵的聪明才智。广大妇女是推动××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市广大妇女要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到××跨越式发展的事业中来,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燃烧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激情,彰扬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豪情,尽展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立足本职争一流,爱岗敬业创佳绩,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再立新功。

希望广大妇女弘扬文明新风,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者。妇女历来是先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传承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广大妇女要发挥女性的独特优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积极倡导和谐理念,主动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公德、增强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推动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社会新风,推广先进文化,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希望广大妇女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妇女事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促进者。不断提高妇女素质,是实现妇女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市广大妇女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强化以素质求平等、以能力谋发展的意识,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文化充实头脑,用科学知识增长才干。要注重理性思考,掌握前沿理论;注重立足本职,钻研业务技能;注重全面提升,增强竞争能力,争做有理想、有知识、有作为,有能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时代新女性。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共同奋斗的庄严使命。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坚定不移地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党之所急、政府所虑、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团结带领妇女群众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要尽心竭力地服务妇女群众,认真履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重要职责,真诚倾听妇女呼声,真实反映妇女愿望,真情关心妇女疾苦,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的根本利益。要扎实有效地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妇联组织,着力构建有利于妇女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妇联建设成为党政信任、妇女拥护、群众认可的妇女群众组织。

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妇联工作的领导,确保妇女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大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力度。大力倡导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积极营造共同促进妇女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陈情表练习范文 下一篇: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