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06:52:49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备课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9-02

语文教学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关于备课的方方面面,前人已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在此,我也就语文教学备课的诸多问题谈一些琐碎的看法,没有套路,故称之曰“琐谈”。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教师为这节课做准备,那就是语文教学备课。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教案。教案,书店里多的是,用得着自己去动脑筋吗?笔者认为,借鉴无可厚非,我们的语文也应该有“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与学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别人的口味就一定适用于你,适用于你的学生吗?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就好比把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是很难合适的。

有的备课环节没有把握好,甚至很重要的东西就不见踪影。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有的前后衔接不自然,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显得杂乱无章 ;有的平铺直叙,听不出重点,看不见难点 ;有的一节课学生什么都在学,而什么又都没有学懂,学生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有的备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有的教师把“审判”形式引进语文课堂,本无伤大雅,但是一节课全是这个东西,那就没有语文味道了。这样的课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语文课的任务吗?肯定不是。这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第一,对备课的认识不到位。语文教学备课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可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由此可见,别人的教案仅仅是适用于别人的学生,你的教学目标怎么实现,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第二,不了解备课的程序。该有的环节没有,重要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环节之间没有很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一头雾水。究其实质,是对备课的程序不知晓,是对备课没有科学的认识。

第三.对语文课的任务认识不到位。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浓厚的语文气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个性。

一、怎样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1、教学目标确定的步骤:

(1)深钻课标。备课如同打井,钻得越深,得到的水才可能越多。《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具体规定了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表述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然后要明白这是学段的总要求,我们不可能在某一课或某几课就必须达到的目标。

(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师“量体裁衣”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看菜吃饭”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这一状态包括学生实际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生活经念等。

2、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U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表述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还要明白,这三方面的目标在表述时要注意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过,在具体的表述中可以省略。

二、怎样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

1、教学内容选择。所选内容既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又要有发展性,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选内容有启发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确定《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选择文章中运用了反复手法,看似嗦的两处内容来完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

(1)教学的导入。一个好的导入,会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迅速带入课堂。①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让情境伴随整个一节课.学生学得就很投入。②教师也可以采用前置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③教师还可以从课题质疑开始学习,让学生从疑问开始,从而获得成就感。

(2)教学目标的完成。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①课题可以是切入点。《索溪峪的野》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野”就是这一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野” 字,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索溪峪,会很轻松地找到作者的笔触所及: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也是野的,当然就很轻松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②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是另一重要方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就是课文《赵州桥》的中心句。从这句承上启下的话,我们很容易知道它的前面内容讲的是“赵州桥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到“赵州桥的美丽”。抓住了这个切入点,也就容易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当然,也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了。③文章的主线也可以是文章的切入点。《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美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她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是怎样跨越百年的?那么居里夫人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就会很快地凸现在学生面前。④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切入。《核舟记》 就可以借助美术课的手段让学生自觉去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师如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核舟”上的内容,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每一句古文的意思。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这样,理解课文内容 、传承祖国文化的任务不就解决了吗?

三、怎样备教学时间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专注学习时间是: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15岁为30分钟。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落点,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避免时间遗失。

四、怎样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了“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成不变。一般不单独使用某一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当然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课都能使用的方法。生本教育理念仅仅是教育理念的一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我们教师既知晓其优点,加以运用,又清楚其不足,予以规避,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做到“常教常新”。

五、怎样备板书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板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板书内容要求简洁精要,有启发性。如《祖父的园子》的板书就可以是:v人w:祖父 “我”

v事w: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v物w: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果树 狗尾草 黄瓜 倭瓜 玉米

板书除了上面的纲目式外,还可采用表格式,图画式,网络式等。

2、板书布局要求合理,书写规范,用色要恰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备课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着提出了一些琐碎的做法,姑且算作经念总结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v2002年版w

[3]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v1998年版w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2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和含义,并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认为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六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依据本册教材的阶段特点,以及本课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卓有成效、烟熏火燎”等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对比居里夫人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并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力目标,难点为情感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1)以读代讲法;

(2)创设情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1)读悟法;

(2)读――思――练的方法;

(3)想象表演法。

三、说教学环节

崔峦老师在新疆的一次讲座中又一次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游戏导入,初识“美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入:同学们都喜欢李咏叔叔主持的《幸运52》节目,今天我们也参与进来,好吗?请同学们从我的描述中,猜猜她是谁?她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也是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她分别在两种学科,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是谁?这段描述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根据我的描述猜猜她是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幸运52》中的经典游戏节目形式,此环节,以游戏导入,课伊始,趣已生。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倾听中迅速对人物形成整体感知。

接着,课件展示居里夫人美丽的容颜。我又问道:“关于居里夫人,你还知道什么?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简要地介绍给大家。”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无限制的介绍,势必削弱对文本的学习,成为资料展示课。提“有价值、简要的”这两个词意在促使学生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内化,敏锐地抓住要点进行表达。

2.整体感知,把握“美丽”。

我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并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组织学生交流,我随机指导。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说居里夫人的精神很美丽,我就追问:什么精神?是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最后,我进行小结:课文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随即板书)外貌美――美丽庄重;成就美――多项重大发明;心灵美――坚毅、顽强。

然后课件出示词语:年轻漂亮、神色庄重、略显疲惫、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略带淡泊、微微内陷。

我指名认读,指导正音。学生此时读,一般都是读得比较平直,于是我让他们快速浏览课文后再来读词,我说:这些词语都有着深刻的内涵,请你们在读完课文后说说你们对这些词的感受,好吗?学生谈完感受后我再请他们读读这些词语,这次学生的感情就会有所投入。

我进一步引导:发现了吗?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学生会说是描写居里夫人外貌和神态的。)来,让我们走进文章,走近居里夫人,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我想这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被调动起来,和第一次读相比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了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一般认为,在读词语时学生只要读音正确即可。而我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要求学生读出词语在特定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为了读出词味,先让学生浏览全文以把握读词的感情基调,而后运用反复复现的引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读词情感,这就把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通过感情读词,既读词又悟情。

3.精读文本,感悟“美丽”。

课件出示:居里夫人年轻漂亮时的照片和年老时的照片。让学生比较这两张照片有什么异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分别在课文中找找对居里夫人外貌进行描写的词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觉得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全文着眼,把课文中能够揭示人物品质的重点段落提前,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带着问题读书,品味重点词句,从而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

在引导学生读文,并交流后,我分别出示几个句子: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假如你是位摄影师,在法国科学院的讲台上,拍到如此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你会怎么想?――这时我安排孩子们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问学生:“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随后,我再进行范读,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等,以读出居里夫人的美丽和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并引导学生自评和他评。

之后我出示第二段话:

“化验室只有一个废弃的破盆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我引导:在那个时代,这么年轻美丽又有学识的夫人大多都在家中养尊处优,尽情享乐,无所事事。可我们的居里夫人却在干什么呢?从课文对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依据新课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一理念,在理解这个句子里的“终日”一词时,我设计了一个句式:

早晨,( )玛丽就已经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中午,( )玛丽就已经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晚上,( )玛丽就已经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通过感悟,学生也许会说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工作等反映居里夫人品质的语言。

我们美丽的居里夫人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她的身体却受到了镭辐射无情地伤害。这时我出示第三句话:

“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在教学“卓有成效”这个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我会及时鼓励他们:“你们说得非常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就是说要先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再把整个词连起来理解,最后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教学生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体现。

这个环节我还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居里夫人的亲人朋友,看到居里夫人这样的变化,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这使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为他们创制性地理解教材打下了基础。

4.背中积累,体会“美丽”。

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课文第四段。对前三句话,我引读每一行的前半部分:

“这点――,融入――。玛丽的性格里――,她――,有――。这种――,使玛丽・居里――,也完成了――”

学生接着读每行的后半部分。而后面五句话,我让学生看着第二幅插图,入情入境地背。背诵是积累内化的重要途径。课文中规范的、鲜活的书面语言,只有通过熟读成诵,才能积淀成熟练的语感经验,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语言结构中,成为他们永恒的语言财富。

5.拓展延伸,升华“美丽”。

首先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觉得挺适合你们的,便把它带来了,你们想读读吗? (课件出示):

招聘启事

我们将拍摄一部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影,现招聘编剧、导演和演员。条件如下:

(1)对居里夫人的生平非常熟悉。

(2)能够将本文改编成一部剧本。

(3)能将人物形象生动地表演出来。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2009年5月24日

这个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他们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播放音乐,渲染气氛,置学生于活动情境之中,让他们自由发挥。而后组织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和老师分别以评委的身份与汇报的学生现场交流、评议。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招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参与者提出了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既训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居里夫人因( )而跨越了百年的美丽。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四、说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作业超市:你能完成几道呢?查一查:找找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读一读:和居里夫人有关的故事;写―写: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这样的作业设计主要体现课内外结合的特点。查一查、读一读、写一写等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体现了训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也是对文本认识的一次升华,更为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课的结束并不表示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是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推荐了一本《居里夫人》的书籍,启发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想我们教师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本文荣获2011年“创新杯”论文大赛一等奖)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调动 自主 发展

自主学习的话题已提了多少年,教学模式也走了多少年,但真正在孩子们自学后,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走自己教案的老师仍然不在少数,这样的牵引置孩子们自学的过程于不顾,怎能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又怎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真的思维会僵化,又谈何创新?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课堂学习结束,学习活动也随之结束,顶多课后做两道练习题,而不是思维上的触动,行动上的自觉。如何将课堂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如何培养孩子更自主地学习,我想从下面几方面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1.鼓励学生自己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学习的动力,有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为之努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定出本节课的目标。如《慈母情深》这一课,我引导孩子们读了导读部分后,让孩子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孩子们很快定出了"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这时一个孩子补充说:"老师,我从单元导读部分,还给这一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顺势引导,"那孩子们。咱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两个任务。"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定的目标,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的很自主,或将概括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或在一些关键句子上做着批注。围绕这两个目标,孩子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我则在孩子疑难之处点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们学会了根据目标去预习,提前为上课做好了准备。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适当给孩子们提供选做目标,充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性。

在平时,我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定每日目标,每周目标,或一天积累一个成语,或背一个句子等。周目标就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巩固,之后和自己的对手进行互相检查,评比谁是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现在的课堂,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老师们肯花时间放手孩子们自读、自悟,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我们更需要老师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1 了解学情,为"教'打好基础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起课前,先预测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有了哪些积累,根据真实的学情,开始我们的教学。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我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六个词语: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人、天然放射性、X光、提炼镭,先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然后提高难度,让孩子们说说这几组词语有什么关系,从而也就检查了孩子们预习的情况,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2.2 顺学而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引导孩子们找找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顺着我的思路,孩子们应该先找到的是提炼镭的句子,可他们一下就跳到了描写结果的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于是我顺学而导,孩子们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下面是孩子们当时的发言。

生:作为一个女人,她肯定是爱美的,然而三年又九个月,那么长时间,可他却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服饰和首饰,一直在搞科学研究。真是让人钦佩。

师:孩子,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了不起。

生:据资料显示,他们的化验室原来是停放尸体的,房子里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味道,而且夏天那个棚子热得就像是烤箱,可居里夫妇却在里面呆了那么长时间,真让人震惊。

师:联系资料理解课文,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三年九个月就是一千三百多天,这么多天他们不仅忍受着夏凉冬暖的难受滋味,还遇到了许多危险。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就如特级教师任炎老师所说:"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更应培养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如果硬是牵着学生回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上,那孩子们就不是课堂的主人,也不可能有对"三年九个月"进一步理解。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交流中学习会更主动。

3.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很强的,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那就应当给孩子们留一些悬念,留一些思考的空间。

我在讲到《一夜的工作》表达方法--以小见大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便对孩子们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一个紧接着问道:"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比如和尼雷尔总统会谈,开一些大会呀,文章为什么不写这些大事,而是选择了这些小事来写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看看谁能说对。"没想到,孩子们一下课,便挤到我跟前,争着说他们的想法。

在学完《杨氏之子》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随时跟老师讲。"一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结构写的"我大加表扬这些善于发现的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

4.在评价中促进自主的发展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及时的表扬,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我们老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或课间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杨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里特别设置了"发现之星""创造之星""思考之星""小小演说家"等荣誉,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比出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并及时地去表扬那些积极学习的孩子,延续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只要我们始终记着自己是引导者,积极想策略,孩子们一定会更自主地学习,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总第319期《关注学生学的活动》

[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总第316期《找准起点,放眼终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4篇

记得小时候,母亲问我和姐姐长大后干什么?姐说当医生,我说当教师,母亲说那就好好念书。那时,我不知道有霍懋征,也没听说过陶行知,心中只有母亲的那句话“好好念书”。我和姐姐长大后各自实现了梦想,我终于站在了托起朝阳的三尺讲台上,用承载着真情与爱的胸怀,铺设内心的满天彩霞。

在教学改革中成长

1981年10月,我被师范学校安排到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西五小学实习,第二年便留在西五小学任教。可以说是西五小学缔造了我这一生一世的教育情结,也验证了我的爱和我无怨无悔的选择。从此,我的梦想就在教育的轨道上一直向前滑行;我也在“献身教坛、圆我心愿”这一信念的指导下,从青涩变得成熟。

记得1986年,南关区开展“语文教学引路课”的活动,这次引路课仅有一周多的准备时间,要求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创新,达到科学、规范。当校长找到我时,我觉得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没有理由拒绝,尽管我那时已怀有身孕,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时间少、压力大,我克服身体的不适,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典型课《十里长街送总理》。在备课时,我废寝忘食,阅读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了十余次教案。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读写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投影片,录制了十里长街送灵车的情景,并给课文全程配乐。课前,我还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讲的生平事迹;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您在哪里》……就这样,学生与总理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位新中国伟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矗立起来。课堂上,我注重以读代讲,并通过课文的语言艺术挖掘人们对的敬仰、怀念之情。当学生的个体与集体交互朗读道“灵车啊,你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时,很多学生的声音颤抖了,晶莹的泪水流在脸颊上。两节课下来,我的汗水已浸透了衣衫,我几乎忘记了自己,只感到这三尺讲台是最值得用成长的激情去守候和追求的地方。当我走下讲台时,南关区教育局刘局长握着我的手说:“小丁,你的课太精彩了。”从此,很多人知道了西五小学的我和我的情感教学。

很快,学校推荐我到市里、省里、全国去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我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我的语文课也先后被评为“区创新评优课一等奖”、“市最佳课一等奖”、“省优秀课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学大奖赛最佳课一等奖”。

1992年4月,学校接待大庆市教育考察团时,我进行了六年级语文课《粜米》的观摩教学,赢得了大庆教育考察团的一致好评。这年暑假,我应邀到大庆市进行为期两天的观摩教学,这是我教学的提升时期,也从此走上了应邀讲课、讲学的道路。记得到大庆上观摩课前,我准备了4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其中有一课《再见了,亲人》,当地的教师怕学生配合不好,就把这节课认真地讲了一遍,包括内容、方法、特点。学校领导知道详情后,问我怎么办,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换课。在异地他乡,我用一夜的时间准备了新的教学内容,鲁迅的文章《在仙台》。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为了真实,课堂不需要作假。”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认为“世界是真的,人生是真的,课堂也必须是真的。”十多年的“真课堂”让我历练成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真课堂”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带给自己的是享受。

就这样,我在教学中成长着、收获着,我也为教育事业的美好,追求着、付出着。

以研究通晓“全科”

从教12年后,我走上教学副校长的岗位,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作为教学校长仅仅精通语文是不够的,要通晓多个学科的教学。于是我向数学科挑战,进课堂听课,与数学教师研究教学,尝试将语文课的情景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为了使研究不走过场,我亲自走上讲台上数学课,并请学校所有的数学老师来听课,来研讨。记得有一次,我上研讨课《相遇应用题》,结合语文课的情景教学,我创设了两个动画人物相向行走的情境。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将人物的脚夸张放大,还加上音响效果,“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异常活跃。

通过尝试、研究,我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教学是分科的,但各科教学也是相通的,各种教学方式是可以互用和互补的。在学习数学教材、钻研数学教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数学课堂艺术大赛”,我的数学课《相遇应用题》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一时间,我成了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焦点。

记得参赛当天,有位校长就找到我,要高薪聘请我到深圳工作并答应解决家属问题,我考虑再三,却总也割舍不下对西五的情感,因为毕竟是西五这块沃土培养了我!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手捧沉甸甸奖杯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无比的踏实。

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带着对西五的感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我在研究学校的中澳电子琴实验项目时,决定开展体、美、音分层教学的改革实验,因为培养学生不同爱好、个性,这才是注重人的发展,这才能凸显教育的本性。为使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我组织体、美、音教师学习、研究,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改课,还请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体、美、音学科的教研员到校指导。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美术教研员杨金铭老师以及美术组的三位教师,扛着摄像机去茶馆捕捉茶文化,茶房、茶具,倒茶、品茶、说茶,一遍一遍地录制,一次一次地反复,茶馆的顾客以为我们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的。当我们走出茶馆,已是满天星辰。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中,《茶文化》这节美术分层课获得一致好评。为了积累经验,我组织教师将创编的教材和创设的教案进行整理,编写出我校第一本反映教学改革的书《求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创编的教材和编写的教案,就是现在新课程提出的校本教材和个性化教案。2005年4月,我校的美术分层教学在山西太原“全国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做了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他们认为这项改革体现了创造性,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当我把我校体、美、音教师编写的《求索》一书赠送给各位专家时,一位专家说:“这是我在国内看到的第一本体、美、音分层教学的书籍,你们很超前。”

追逐时代的脚步

1999年新课程开始实验,校级领导作为第一批培训者参加学习。当时我坐在市教育学院礼堂感受着新课程精神时,真是百感交集。

1998年12月,我开始主持学校工作,第二年2月被任命为西五小学校长,至今整整13年。在这13年中,我把对生活的热爱倾注于学校,把对事业的忠诚体现在行动。我为自己的付出而快乐,我为自己的奉献无怨无悔。

任校长的第一年,学校扩招面临新的困难。我组织领导班子坐下研究教育形势、研究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了长期规划和短期任务:我们认为当时学校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施,在现代化教学上下工夫。所以,学校的短期任务就是建设微机室,培训教师运用现代化手段上课。

在学校没钱的情况下,我召开全校大会,会上我分析了学校的发展现状,表明自己的态度“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号召大家集资办学。散会后仅仅半天时间,就集资20多万元。很快学校建成了第一个微机室。接下来学校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一方面派老师走出去学习,另一方面请专家来校指导。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西五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第二年开始,只要资金允许,学校就有计划地增添一些现代化设施,很快就建设了第二个微机室和电子琴房,还建设了音像馆、电子备课室、校园电视台,实现了班班有电视、电脑及校园网、局域网、因特网三网合一。随着学校的发展,生源增加势头很好,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在上、下学时间逐渐热闹起来。

仅仅两年的时间,西五小学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先进校,2001年学校步入飞跃发展阶段。这一年,受“绿色食品”的启发,我校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永远追求不停歇

绿色教育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标志着西五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充满着新的希望与考验。从2002年-2007年5年间,在西五人共同努力下学校实现了四个发展规划,构建了“西五教育集团”办学新格局,学生从720人发展至2800人,学校从18个教学班发展至64个教学班。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这三个成长阶段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锻炼了我的能力,同时也考验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2002年1月,在南关区人大会上,我向人大常委会递交了《整合教育资源,发展壮大名优学校》的议案,这份提案受到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重视。经过区领导研究,最后决定把原六马路小学校舍交给西五小学办一所实验幼儿园。当时风言风语很多,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我很狂妄,净想不切实际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幼小衔接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优质教育也是家长渴望和幼儿需要的。为此我组织美术教师对幼儿园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2002年暑期,是全校教师奋斗奉献的假期。从设计楼体彩画到绘画透视墙,从设计地面图案到走廊文化,从空空大楼到招收第一个孩子,从打扫卫生到布置周围环境,从招收幼师到招收食堂工人,从设计招生画册到上街发传单,我和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盛夏的烈日把我们晒黑了,手磨破了,脚站肿了,但一个半月以后,西五小学实验幼儿园在全校老师的期盼中成立了。

10月12日幼儿园开业庆典这一天,天气很奇特,至今我都记忆犹新。

早晨天一直阴沉着,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们只得买了些雨伞准备剪彩仪式上使用。庆典时间定在9:58分。马上就要到时间了,我在大厅里把雨伞递给市教委朱再新主任,他接过去,走到门口后又折回来,把雨伞还给我说:“雨停了!”当时大厅里发出一片欢呼声。

当大家走向操场的时候,天竟神奇般地放晴了,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架起”了美丽的彩虹桥,温暖的感觉洋溢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和心里。参加开业典礼的日本联谊校校长见此高兴地说:“西五小学有龙有凤,而且龙凤吉祥。”就在这一天,我们与日本友好校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使西五小学的对外开放开始步入了新的阶段。从此,我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这是我的第一个成长阶段。

2004年5月西五小学接收了西长校区。又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很清楚:如果不扩大校舍,新学期开学将有7个班没地方上课。其实在学校要不要继续发展扩大的问题上,我思考了很久,班子也研究了多次。可以说两个校区的管理是很大的工作量,但是在西五小学的发展上,我觉得不能停止,我应该有一种创新思想,把西五小学真正办出特色。于是,我带领教师设计、策划。西长小区每个角儿、每块地儿都融进了我们的思考。

别人把思考看成压力和负担,而我把思考看作是收获和锻炼。

暑期过后,学校计划将7个班迁移到西长校区。为了避免矛盾,缓解家长的抵触情绪,学校从多个角度与家长沟通,然而并没有取得成效。

迁移这天,学校门前被家长围得水泄不通,学校备好的7辆满载学生的大客车根本动弹不得。不愿让孩子迁移的家长冲进教学楼要找校长讨说法,有的家长不听劝阻,还向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门卫、收发员动了手。当时学校门前一片混乱,还引来了电视台、报社的记者。最后经过几天的努力沟通,才终于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支持,事情得以平息。

就在迁移的当天,我站在西长校区的操场上感慨万千,做个“不安分”的校长有多难啊!

刚刚接手西长校区时,学校还遭遇了一场意外交通事故。出事的当天晚上,站在医院的大院里,我前后左右站的都是人,有区委书记、区长、教育局长;有区政府、区教育局、区进修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也有闻讯赶来的我的爱人、母亲和姐姐;还有与我朝夕相处的学校老师们。在那种特殊的场合,我感到莫大的压力,真有立即卸任一走了之的冲动。但是关键时刻领导的安慰和鼓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使我增添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这段时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004年教师节前夕,我向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全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发出了感谢信,感谢他们在西五小学艰难困苦中给予的关怀,支持、鼓励,同时在教师节大会上,我宣读了《致西五小学全体教师的感谢信》,当我读到“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共同的经历和真挚的情感汇成了理想的歌,愿快乐与幸福伴您时时刻刻”时,全校教师给了我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种感受,只有共同经历的人才能够理解和体会。

每当想起这些,总是有一种苦涩的滋味涌上心间。我总觉得有一首歌是唱给我听的,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前行,每一次就算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不管饱尝了多少酸甜苦辣,成功的喜悦,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因为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因为那场意外的交通事故,曾有两年时间,我和我的学校失去了评优资格,我作为一校之长没有抱怨。我想,错过阳光,以后还有月亮;错过月亮,以后还有星星。倘若全都错过了,我还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只要坚持向前走,光明和希望就会拥抱你。这是我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挫折让我变得更加豁达和坚强。

2007年7月,为加大对薄弱校的改造力度,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关区教育局在进行名校、名校长带薄弱校的资源整合中,又任命我为四十一中学校长。

为了在9月初开学时让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我们从文化环境入手,进行校园建设。由于劳累过度,我的腰病复发了,白天疼得直不起腰,晚上疼得不能睡觉,我一直咬牙坚持。后来我不得不躺在小面包车里研究设计方案,指导工程进展。最后实在动不了了,才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大夫看了我的病情后说:“还有这样的人,真是铁打的。”我在医院里整整躺了30天。这30天,我仍然没有放手学校的建设,靠电话遥控指挥。这让我又一次地经受了锻炼,这是我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名校带薄弱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西五小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跨越,是一次引人瞩目的腾飞,至此西五小学从一个班子、三个校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校长、两套班子、四个校区、中小幼一体化的“西五教育集团”办学新格局。虽然几年后,这种办学格局又发生了变化,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经历过了,我骄傲,我无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工作中的风雨历练,前进中的苦辣酸甜,13年的校长经历让我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艰难,我也在艰难困苦中享受到一种特有的甘甜。

2008年,我幸运地经历了西五小学百年校庆。为了总结西五小学百年历史文化,我组织老师查阅资料,设计《百年西五》画册,编写《百年荣光》校歌和《花·枝·俏》系列书籍,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并且开展了“百年西五慰问百岁老人”,“百年西五书画家笔会”等系列活动。整整一个寒假,我带领班子成员和老师们准备着、忙碌着,就像自己家里要办喜事一样乐此不疲。记得庆典的前一天,我们一直忙到深夜两点,为了第二天的服装,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第二天凌晨4点多钟,班子全体就来到学校开始组织教师化妆,组织学生赶往会场。在庆典仪式上,当市长将奖牌颁发到我手中,将授带佩戴在我身上的那一刻,我感到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13年的校长经历,30个年头的教育生涯,我虽然付出了很多,但组织也给了我很多荣誉。

回顾自己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我总是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推动自己,总是有一种热情在心里奔涌。在相信别人的同时,我同样相信自己。我相信自己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经过努力一定会变成现实。

最后,用这样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俯首白云深似海,抬头又是一重天。跋涉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跋涉者的梦想永无止境。我相信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如何让生命存在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为理想丰满,为梦想辉煌!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5篇

本届大赛课,追求的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首先,我先谈本届大赛中12节语文课所表示出来的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

(2)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3)教学任务更加集中,教学过程更加简约,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4)资源拓展更加适度。

如第1节课是凌红莉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与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抓住“美丽”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且,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教学中,凌老师将“美丽”作为切入点,用精炼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现居里夫人顽强、执著、坚毅的词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美、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美、视屏资料居里夫人的演讲,使她的美德在此得到了升华,整节课教学任务集中,过程简约,较为成功。然而,总感觉本节课似乎稍欠丰满。本课标题主要是美丽,文中的美丽分为四种,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淡泊名利的外在美和居里夫人永恒的人格魅力的内在美。跨越百年的风尘,居里夫人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这一朵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非凡的睿智。她的人格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这一魅力同样是本文的精髓所在,而凌老师对此一句带过,这样处理是否欠妥,可以商榷。此外,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还不够充分。

第2节课是赵珊珊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赵老师在课的开始,用一曲富有童趣且孩子们相当熟悉的儿歌《种太阳》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那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想知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吗?”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些疑问好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初读课文。本课还有一大亮点,即识字环节的设计。教师通过摘果子游戏识字,富有童趣,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第三,赵老师范读课文很有感情。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意见:(1)本课有6个要求会写的字。“因”和“脸”这两个字是本课中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具有双目标的字。教师选择了“因”这个字指导书写,写字量有点少,指导过程有点粗;指导写字时,如果教师能制作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再书空笔顺。然后教师范写,接着学生描红书写。最后展示评价。这样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写字教学训练扎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2)识字教学,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3)学生说话不到位时,教师是否能考虑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

第3节课是卢建玲老师执教的《桥》一课,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卢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卢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如卢老师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的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这节课课件不多,但在结尾时,老支书和儿子淹没在洪水中后,卢老师出示课件:一望无际的水面,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正所谓“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语情情未了。”本堂课教学块状分布清晰明了。本课的教学材料特点鲜明,以大灾为背景,以大爱为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卢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把教学重点倾向于暴雨和洪水,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加深了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的体会。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如:教学中,卢老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以分类分组的形式呈现,用对比的方法读悟,借山洪来临时村民的惊慌失措烘托出老支书的镇定沉着,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朗读时,卢老师借音乐强弱拍符号指导学生读书时怎样抑扬顿挫,怎样用轻声读来表达深情,形象直观到位,达到了“课虽止,味犹存,情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建议:在《为了谁》的歌曲、视频结束后,老师能有一段总结性的拓展、升华主题的结束语,这堂课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第4节课是王玲娜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事,字里行间浸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用了两件事例,一是盲童用手“极其准确”地触摸到了月季花,二是奇迹般地拢住了一只常人都不能轻易抓住的蝴蝶。教学中,王老师能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补充了海伦凯勒、《千手观音》舞蹈的聋哑演员等创造生命奇迹的残疾人,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用残缺创造出生命的美丽,拥抱人生的春天,进而引领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其次,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有激情,启发性语言多,如在学习“拢住蝴蝶”一段时,王老师抓住了 “神奇的灵性”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一个盲童不是用手在触摸蝴蝶和春天,而是用心灵在触摸春天,用心灵在触摸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意见:(1)如果能围绕“这是一个奇迹”、“这又不是一个奇迹”,联系人物安静的特点和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教学,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解决中,完成对重点词句、重点段的品析,是否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盲女孩眼睛虽然瞎了,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在用她是全部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2)学生朗读不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忽略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与感悟,对课文的重点段,如果老师能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用心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阅读的主线,以“奇迹”为文眼,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我想课文的高潮会显而易见。(3)教师提问题意思要明确不能含糊。如:教学中,王老师问学生:“张望”一词,你能看见什么?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回答。同时,教师在提问题时,不要重复。比如:教学中,王老师问学生:课文中指谁有生存的权利,可以创造缤纷的世界?接下来又问:还有谁?给人感觉有点重复,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合二为一是否更好一些。

总之,对这4节课,总体感觉存在的问题是:

(1)有的课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段向中年段靠,有的是中年段向高年段靠,如学生的朗读,低段我们就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停顿,怎样读出词句的轻重缓慢,这样到了高年级我们才能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才能根据文章情感的起伏,读出情,读出味。

(2)找不准教学读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懂得,已经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

(3)评价语言不够及时、跟进。有的评价语言没能跟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中的问题,倾听学生中的生成,及时予以准确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4)读写结合在中高年段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有待大大加强。

(5)关注学情比较多地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生,走教案的形式还是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很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大多数的课堂没有问题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即时生成,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6)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老师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来,问题缺少整合性,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

(7)朗读指导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高年级警惕强调读出一词的轻重快慢的技术性指导,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调,读出情感和感悟。

总之,对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下大力气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的这句话恰好道出了能上出精彩纷呈、充满哲思、飞扬激情的语文课,决非刀尺之功,它所折射出的是老师们那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实的语言功底。相信石河子第五中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勇往直前。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6篇

近三年来,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书育人,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不断学习,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到“四有”:即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有学习效果。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20**年通过了组织上的考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是刻苦钻研,总结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年来,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理论,汲取跨学科知识养分,为培养合格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工作中,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把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近几年来,我所担任的英语学科成绩,均在学校平行班中前列。20xx年我所担任的九三班的英语,平均分超出同类班级12分,所担任班主任的九三班在20xx年中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多名学生进入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其中还有年级第一第二名。20**年撰写的《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提升初中英语作业的有效性》一文发表在《徐汇教育》上。20**年。在全国初中英语竞赛中,所辅导的学生俞悦获全国三等奖,20**年的上海市初中科普英语竞赛中,所辅导的王佳琪和佟欣韵同学成为全年级唯一两名进入市复赛的学生,20**到20xx年被评为科普英语优秀辅导教师以及优秀组织奖。20**学年被评为校“骏马奖”。20**年在四校联动中获英语文本分析比赛二等奖。

三是倾注爱心,奉献“亲情”,塑造现代班主任形象。近三年来,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以及工会委员。在班主任工作中,对班务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创造了“亲情教育”的工作方法;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奋进;实行民主管理,采取“竞选制”挑选班干部,有意识让学生经历自我管理的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待贫困的学生,我则用“亲情”的融融春风唤起其生活的勇气,促使他们战胜困难、恢复自信、看到希望、勇往前进。自掏腰包买来笔记本,圆珠笔等文具作为奖品奖励给每周取得进步的同学。用这些细小的温情,激励了不少的学生取得可喜的进步。20**年被评选为校“育人奖”,曾两次被评为校“师德楷模”。20**年获四校联动班主任评语比赛三等奖。

四是以人为本,率先垂范,勇当教育改革带头人。在担任备课组长工作中,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也多次为生病以及怀孕的教师代课,在繁忙的工作中,积极参与区教学指导团的学习和讲座,其中20xx到20**年作为校英语学科基地集体的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世外杯”的一系列活动中去,虽然执教的是另一名教师,但作为基地的副主持人,在一系列的赛前赛后活动中,不但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学到了很多的最新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做到常思求进,勤奋求学,严谨治教,奋发求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和学生心中的骨干教师。

教师近三年工作总结(二)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认真学《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思考我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我认真学习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等文章,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这三年又值新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手段,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在做到教学“五认真”的同时,平常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由于我认真努力的工作,我所教的班级在每年的全镇统考中成绩都居前三名。在20**—20**学年、20**—20**学年度被评为镇先进教师,在20**年、20**年年度考核中被市人事局评定为优秀等次。

三、业务学习方面: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感于责任的重大,我不仅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我积极参加学历培训,在20**年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平时工作中,虚心向其他专业老师请教,把自己的学问做宽做深。在坐班期间,我坚持每年写10000字的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同时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争做新世纪的人才。

工作三年来,觉得每天上班是一件快乐的事,我想,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在集体办公室里办公,与诸多同事相处,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向上的东西:备课时集思广益互相提醒,上课时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学生考试成绩出现问题时,不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能反思自我,从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查找原因,争取更大的进步。他们的这种清新纯朴扎实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能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人与人之间能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业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年第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活动中,我撰写的教学论文《如何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被评为一等奖。在20**——20**年度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生电脑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及教案评选”活动中,我撰写的教案《伯牙绝弦》荣获三等奖。在20**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优秀论文、教案评选活动中,我撰写的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荣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荣获二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这三年的高年段的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教学经验都不及老教师,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在教学中,过高的要求学生,但自己对课堂的把握,师生的互动等掌控的不够好,在班级管理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当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克服问题与不足,使自己仅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7篇

这是余江一小校级教研活动启动前的一幅动人画面,在余下的时间里,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教师,将有幸观摩余江一小9名教师的示范课,并参与该校的互动式评课,聆听市、县教研室专家的课例点评。

这样大型的活动,每年在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都要面向全县乃至兄弟市县如期开放。于是,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校长及青年骨干教师都会聚集到这里,观摩学习,借鉴模仿。

折得东风第一枝

走进余江一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气息迎面扑来。校园,杨柳依依,书香飘飘;教室,设施一流,熠熠生辉;教师,醉心课改,宁静致远;学生,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素有“教研示范学校”荣誉的余江一小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新的教研领域。

五年前的3月24日,这天成了余江一小教育史上值得浓墨重彩记载的日子。余江县各所小学的校长都到齐了,学校管理业务的副校长来了,青年教师来了,甚至外县兄弟学校的校长们也领着教师来了,县教体局的领导也来了。

这天上午,一小先以一以贯之的示范课及课例评析,向与会教师呈献,用直观鲜活的形式诠释着余江一小人如何实践新理念,走进新课堂。下午,刘更生校长在多媒体报告厅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地做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在《立足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报告中,刘校长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校本教研”,应如何去打造一支理念前卫、热心教研、行动高效的教师队伍。

“‘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以各中心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上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模式;以行动推进,强化校本教研管理;以同伴互助,促进全员参与;以专业引领,加强业务指导;以信息支撑,拓展教研空间;以课题带动,促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我校通过校本教研,探索出‘研训一体化’的教研机制,引领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提升了办学品位。”刘校长在会上如是说。

余江县教育局局长于贵福在教研现场会上这样夸赞一小:“学校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在机制。由于建立了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机制,一小获得了持继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小的优秀教师层出不穷,到一小跟班学习的教师也学有所成。”

这是一次传经送宝的经验介绍会,这更是一次出征前的誓师会。

于是,全县各小学立即行动起来,“兴师动众”向余江一小学习,在借鉴余江一小这种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各校根据自己的规模及人力、物力条件,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一时间,具有“一小特色”的草根化校本教研,在余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风夜放花千树,余江县各小学的校本教研以余江一小这“东风第一枝”为典范,绽放出了满园春色。

从此,3月24日这一天,成了余江县的师生们共同期待的一天。

根深叶茂花更红

余江一小教学楼上镶嵌着的“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弘扬个性,和谐发展”十六个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彰显着余江一小的办学理念。对此,刘更生校长有着自己的理解:“学校以教师的发展为着力点,在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优质的教师资源基础上,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优质教育为目的。”在校长室,当记者翻开《校本教研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时,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校本培训制度》《评选优秀备课组、教研组实施细则》《星级教师考核认定实施细则》《学术委员会成员随堂听课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仅规范了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更为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当然,制度容易制订,但制度执行力则取决于决策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显然,余江一小拥有这样的一支决策队伍――学校的行政班子成员均是从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市级优秀授课教师,其中5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是省级以上课题研究成员。所有校级领导都兼任一门学科教学,每周不少于4个课时的教学工作量;中层干部都担任了一门主课。

为使制度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单周的教研组活动、双周的中心组活动,校长亲自参与,所有蹲点行政人员均全员参与;再比如,每周的听课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必须每周听三节以上的推门课,便于加强课堂动态监控管理。

在余江一小的教室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一位校行政干部带领着几位骨干教师,坐在教室里静静地听课,这既不是公开课,也不是研究课,而是一堂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课。课间十分钟,听课者和执教者就在教室门口的走廊,无拘无束地交流起来。这是余江一小学术委员会在抓常规管理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镜头。这样的镜头在教学楼的每个方位你都能采撷到,因为《余江一小学术委员会成员随堂听课制度》明确规定,每周一至周五分语文、数学、体艺综合三条线,每天都要有学术委员会成员听课,因而这样的随堂听课,便成了学校行政动态监管课堂的重要方式,更成为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增进思想交流、促进共同进步的一种有效方式。

“根深叶茂花满枝。”作为一名余江一小的教师,是忙碌的、辛劳的,但更是充实的、幸福的。

在教师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同事之间有的在饶有兴趣地聊着上堂课的成功,有的在一起构想着下节课的设想,有的正“唇枪舌剑”地争论着教学中的某一焦点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办公室也俨然成为了教研室,人人都是教研员,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一小精神。

是啊!“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余江一小那浓浓的教研氛围怎能不炼出一代代教学骨干?曾获全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青年教师危群不无感慨地说:“我自从2003年由杨溪村小公开选调进余江一小,有幸在这个大炼炉中得以锤炼,如今成长为一名市优秀授课教师,这一路走来,是余江一小的校本教研滋润了我,余江一小是我成长的摇篮。”

余江一小在发扬传统,抓好教研组、中心组常规教研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师业务竞赛活动。如教案设计比赛、评课比赛、说课竞赛、优质课竞赛、教师奥数竞赛、教师下水文竞赛等。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培养了教师的成功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内在潜能,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了解与把握课改前沿的最新动态,学校坚持派教师到上海、杭州、南昌等课改前沿区域听课学习,借“他山之石”攻“一小教研之玉”。比如,张红萍老师参加“西湖之春”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归来,按照学校规定,外派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务必完成“三个一”:即做一次学术专题讲座,上一堂汇报课,整理一份经典性课堂教学实录(教案)。她借鉴窦桂梅教学设计,上了一堂阅读课《秋天的怀念》,张老师引领学生深情地细读文本,在细节中感受母爱的伟大,让所有的听课教师为之动容。在接下来的语文中心组教研活动中,她用心地解读着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的精髓,再次让听讲座的老师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一人引领,共同成长。”这已经成为余江一小校本教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几年来,余江一小先后成功申报并立项六个部级课题,并已成功完成三项部级课题的结题任务和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教师和获奖论文数逐年递增,教学研究、教改研究之风充盈着整个校园。

万紫千红满园春

春天,正是百花争艳,孕育希望的时节。每年的三月,余江一小的校级教研活动都会对外开放。细心的人们发现:每次校级教研活动,都有一个新主题、新亮点,都有一批教学新秀在这个舞台上脱颖而出,走向成熟。一节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一个个尽显风采的教学能手,一幕幕师生互动的课堂情景,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与校本教研同发展、共成长的余江一小和教师所发生的变化。

2008年3月24日,余江一小三个多媒体教室里,座无虚席。这天,学校的校级教研活动以精品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说课、评课的方式向全市同仁“全程开放,真实展示”。在三个多媒体教室里,语文、数学、体艺综合三条线的教研课同步进行,情趣融融、师生互动的课堂风景线异彩纷呈。

二年级的语文课《北京亮起来了》,孩子们在奥运福娃的导游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时而兴致勃勃地识字读文,顺利通过乘务员妮妮的检票登上“飞机”,时而乘上写有生字的“旅游车”来到长安街转转,流光溢彩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个个“小游客们”充分感受长安街的华灯高照,天安门的金碧辉煌。孩子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俨然忘却了这儿还有听课的教师,整堂课都沉浸在夜游北京的美妙意境中,以至于离开长安街时的那份不舍与童真迸发得那样精彩。

陈芳老师执教的语文课《跨越百年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简约教学风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解读居里夫人人格的美丽;走进危群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表面积的变化”课堂,你会看到孩子们正兴趣盎然地摆正方体、拼长方体,在游戏般的实践操作中,探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再看体艺综合线李全民老师的体育课“迎面接力”,教师巧妙地将课堂创设成赛场,学生则宛如那一个个快乐的兔宝宝,在“申奥成功选拔奥运火炬接力手奥运赛场奥运拓展九州同庆”的游戏情境中,学会传接棒,享受体育的快乐。

每个教室后面座无虚席,就连教室门口、走廊上都挤着飞笔记录的听课教师,他们随着课堂探幽览胜,击节鼓掌,点头赞叹。这生动的一幕幕景象,再清晰不过地告诉我们:我们触摸到的是一节节灵动诗意般的课堂,感受到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教研活动的优质课引领常态课的教学,让每个教师走近优质,对照优质,做到优质。余江一小制定了《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并下发了《教师听课有感评比通知》,将把这次活动中获奖的评课材料编印成余江一小《教改园地》,促使每个教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专心听、用心想、认真记、积极评、大胆问。这天下午,评课也分三条线同步进行,先是执教者就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后得失反思进行说课,紧接着是互动对话式的评课。

“俗话说: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我想我们的评课也同此理,不管你水涉得深还是浅,只要勇于下水就一定能有收获。下面就请老师们积极地参与评课,无私地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共享吧!”语文中心组组长张红萍的一席话拉开了这天下午评课的序幕。

语文组组长郑玲芬抢先发言:“艾芳菲老师在《北京亮起来了》这堂课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注重一个‘趣’字;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时,凸现一个‘实’字;在拓展学生语言训练的空间时,讲究一个‘新’字。但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多关注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资料,以使课堂上精彩生成的东西更多。”

这番点评一分为二,肯定中指出了不足,质朴中包含着期待,让执教教师艾芳菲心悦诚服。

这热烈的场面,这融洽的氛围,这互动的辩论,只是余江一小校级教研活动所回放的精彩一幕。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样的教研会相继在余江县的其他学校举办。

3月25日,县城的韬奋小学也举办了类似一小的校级教研会。

3月26日,一小校级教研会的模式再次在锦江小学呈现。

3月27日,中童中心小学的校级教研会正如火如荼进行。

鹰潭市教育局局长张方林目睹余江一小校本教研产生的社会反响,欣喜地说:“余江一小的校本教研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希望余江一小这所教研示范校继续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与市、县各校携手共进;希望各市、县教研室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关注农村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我市的教研工作勃发出‘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满园春色。”

寻常巷陌花似锦,折得东风第一枝。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余江一小,含苞待放,绽蕊吐香。在新的征途中,余江一小将追寻春天的脚步,继续踏歌同行,以迎来余江县教研园地里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特色;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7-02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提高阅读效率,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等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实现语文水平提高的根本。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1.阅读的内容及理解。阅读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同的人对于阅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朱绍禹认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阅读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语文阅读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语文本身包罗万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阅读世界能够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灵魂的个体,强调本身的独立性。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道路,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做人处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是百科式的教学,极大的阅读积累量必定会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5.实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方式,激发阅读热情。阅读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要想尽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在班里举行推荐阅读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量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号召全班来进行阅读,到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心得。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比如国外名著《呼啸山庄》、《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比语文成绩更加重要,成绩是一时的,但是阅读给学生的力量却是长久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自己不断地对阅读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进行阅读,不仅仅丰富了知识,同时也荡涤了心灵,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在,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重的意义,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个人的修养。要实现小学语文的阅读特色化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善于启发性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延伸阅读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积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讲究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为其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炳琴.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2]杨照国.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

[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1).

[4]蔡红.关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班;小语高段;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5-0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培养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教师备课视角看预习,它能打好“以学定教”基础;从学情视角看预习,它能打好“注意定向”基础;从常规本身看预习,它能打好“习惯养成”基础。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学习习惯”就包括“预习习惯”。但在当今教学中,“预习”并不被重视,本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级小班化实验学校,小班教学更是有利于“预习变革”的实施。作为一线教师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有效“预习策略”,最终让预习成为孩子最快乐的作业!

一、预习悄悄在变脸

以往的预习作业形式单一,学生不喜欢,我们尝试让预习“呈现方式”变脸,卷面变得童趣化,标题变得有文化味些,内容变得有个性化些,让学生喜欢上做预习作业。

1.卷面童趣性。以往的预习作业色彩苍白,我们希望能让“预习”作业增加美感、童趣。于是让学生自由“涂鸦”作业,底线就是作业本上至少标题为彩色。从作业中我们看到学生自由编排了预习的内容,“涂鸦”的方式多样,有的就简单用彩色笔勾画了一下作业内容的轮廓,有的配合课文内容画上相对应的内容,如《草船借箭》,学生画了形象的草船……

2.标题文化味。我们让学生自由取预习中的作业小标题。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取出来的名字也很富有文化味:近义词――孪生兄弟、找朋友、找好兄弟;反义词――冤家路窄、找敌人、抓出反抗者;抄写――滚“字”烂熟;写笔顺――汉字成长史;解释――词语体检、食品分解厂、小小翻译机、小小解说员;多音字――多“声”多彩、分枝结果;含义深刻的句子――细嚼慢咽、细品文中“馅”;赏析摘录佳句――小词语大含义、小句子大奥秘;分段写段意――我是小小“摄影师”;主要内容――压缩工场、吸取文章精华;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点拨就通、博学广闻、学海拾贝……自由的题目,有趣味的题目,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3.内容个性化。预习任务不搞一刀切,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使优生更优秀,后进生有学习的动力,在作业内容上因此涌现出许多创意火花。①“展示”内容及时。从“字词”的预习看。比如在预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有的同学只选择了难写的三个字“脊、莞、嫣”,从笔画、部首、结构三块进行自学;在预习《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有的学生找了一大批四字词语: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羞愧不已、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譬如现在流行的考试模式pisa,它是“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的简称,是一项针对9~15岁在校生的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阅读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对于高段学生而言就要特别关注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建议学生在预习时尝试归纳主要内容、尝试点评文章、尝试质疑,于是学生们积极思维,涌现出了很多个性化作业。有的学生采用自问自答式,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金色的脚印》正太郎干嘛不直接放小狐狸,而是要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回小狐狸?有的则联系旧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在预习《我的舞台》时,学生就提出: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糖葫芦》,写的是新凤霞的爸爸,现在我们又学了《我的舞台》,写的是新凤霞的女儿,我明白了无论学手艺和学艺术都需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做事,我在学课文时应该怎样去体会他们那种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篇章”的预习看,学生按各自的方式阐释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记”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从“诸葛亮借箭记、刷子李刷墙记、武松打虎记”到“昆虫世界历险记”……都概括得凝练童趣。②“展示”方式多维度。每次做完预习都要评价,然后将好的进行展示。点评式评价,每次都要关注预习中的创意,无论是创意的预习形式还是创意的解读文本,对学生要有赞美的评语。展览式评价,将学生的预习成果,放置在走廊窗台或教室四壁,或上传作业照片到班级Q群,供学生家长交流、欣赏。评比式评价,是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每次评选出优秀作业若干篇,奖励一枚贴花,学期结束时,根据奖励的贴花数的结果统计评选“自学小能手”,并发放奖状和奖品。学生预习过程中体现出好思维、好方法,都应该及时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一起学习借鉴。

二、预习默默在变通

1.整合性流程指导。预习企望“扩围”,预习可以扩大范围,从“预习单课”走向“预习整个单元、预习整本书”。但无论哪种预习都离不开教师对预习流程的指导。故我拿出几节课,专门设置“预习课”,让学生明确预习步骤,带领学生按预习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①预习单课。经典完美的预习流程: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读完几遍之后,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题有什么意义?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住?哪些字以前就会了?这些生字能另外扩词吗?划出课文中的新词。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对照,把新词的意思写在课本上。能写出它们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吗?会用这些词语造句吗?将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发现了哪些好词句?这些词句好在哪儿?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把段意写在课本上。给这段写一个简单的评语。(写人、记事的文章)怎样理解主人公的言行和神态?怎样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能写出中心思想吗?文章用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在预习单课时,我们可顺这样的思路预习,但一次预习不要求这么多内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也可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进行选择。②预习整个单元。先让学生预习“单元提示”,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编者选这单元课文的目的。在最初预习时,教师要示范怎样预习一组单元,先从“单元提示”中寻找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接着让学生在书上标出来,然后整体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小学语文教师》上曾刊登过它的单元预习单――“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预习单”由“单元描述、走进课文、语文生活”三部分组成,在“单元描述”中,整体为学生介绍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第二环节“走进语文”,浏览课文,完成一些简单练习,初步感知课文脉络;第三环节是“语文生活”,拓展课外内容,开阔学生思路。譬如五年级上“走进”单元,尝试让学生自行梳理单元,可用不同形式表达。有的学生画表格,内容分“课题、主要内容、作者意图(想要表达的中心)、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将四篇文章一一对比:《七律・长征》展现了的诗歌才华;《开国大典》展示出了开国领袖的伟人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表现了主席慈祥的一面,《在花山》展示了他的平易近人。学生事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再为学生设计单元导学课《走进》,这样就很顺利,学生也能从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再譬如五年级上《学会看病》,这是心理学家毕淑敏的作品,在课后选学课文中还有一篇她的作品《剥豆》,两篇文章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预习时引导学生去进行对比。于是学生作业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内容,他们的文章中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而且心理活动描写与以往的文章有所不同――大段的心理纠结段,矛盾的心理活动;写的内容都是关于孩子教育的……预习五年级上《桂花雨》时,给学生提供原文,两篇文章对照看,思考编者修改的意图,感受原文的纯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小苗”张钫小朋友与“大树”季羡林大师之间的一次对话,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意图是体现“我爱阅读”这个主题,但是否可以链接季羡林的文章,让学生走进国学大师季老,感受其文采,于是提前将五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以及六上《怀念祖国》的文章印发给学生,组合后成为“走进季羡林”板块,让学生感受他留德十年中的思绪是怎样诉诸笔端的,怎样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令人深省的文章。预习五上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指导学生将马致远和白朴的《秋思》一起自学,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进行阅读对比,当然是浅尝即止的那种程度。预习《假如没有灰尘》时,引进《假如没有台风》一文……预习时引进“群文阅读”意识,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心呵护每一位孩子的真实阅读感受。③预习整本书。一开学浏览目录,了解本册书我们将学习哪些单元和具体哪些课文,要求把本册所学的课题记下,取好单元主题名,再统观单元提示,整理出知识目标,一开学梳理一张知识表。还可以预习全册生字:放假的时候,提前发下一学期的生字表,让学生预习一下,对班里的学困生要布置得细点,如注音抄写组词,优秀的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学。开学的时候检测,出示词语,给拼音,只考生字,最后统计一下错误,便于课堂教学时重点展开。生字前测不仅对教学有好处,而且对学困生的益处更明显。

2.整体性菜单引领。经典完美的预习流程有12个步骤,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困难,且孩子回家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对预习进行改良。预习希望“自助”,“自助”即自助餐式,希望预习作业的内容是有“可选择性”的。这是考虑到学生差异,即预习需要分层。我们给学生提供预习的菜单,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原则是“会做的不做,懂的不做”,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制订不同的预习目标。以《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这篇文章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希望学优生多关注“篇”,思考写法,提出问题,评价赏析;学困生则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抄写。这样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预习题目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此外预习也期望“瘦身”。搜集相关资料是预习作业的新宠,很费时,怎么办?学会摘要点,或张贴资料,这样就能节约时间。预习不等于课堂学习,它应当允许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味地拔高学生预习的要求,只会增添学生预习时的心理和作业双重负担。如此看来,有些预习作业则可以毫不留情地砍掉,放到课堂学习之后,可以保留下来的预习作业也要针对课文的类型、难易程度进行灵活调整。如,课文比较简单的,一读就懂的,完全可以不要布置学生朗读四五遍;课文比较难读的,生字词拗口易错的,可以布置学生多读几遍……删繁就简,将使学生不再对预习作业产生恐惧心理,而是轻轻松松地完成,开开心心地学习,慢慢让学生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合理控制好预习的时间。

三、预习悄悄在变革

预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检测预习效果的环节。按预习服务时间分,它可分为前置性探究、中置性运用和后置性延伸。

1.前置性探究。预习的前置性帮助我们教师落实学生的重难点以便设计教案。这和郭思乐教授提倡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理论是一致的。例如预习《山中访友》时学生提出了14个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课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等。教师将问题梳理,根据问题展开教学;也可将学生读课文的感受进行归整,然后展开教学。譬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预习,同一个内容,学生也会有不同层次的表现,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真实的学情,能“以学定教”。C类学困生集中提问“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B类学生谈感受,如郭某: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漂亮,她天生美丽,但没有时间打理,是饥饿让她忘记了。邬某:小女孩是可怜的,但她是美好的,虽然她死了,但她是在美好的向往中死去的。A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有更多独立的思考,江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点燃,来暖和手吗?(这里为什么用“敢不敢”?自己的,只不过抽一根,难道是因为她太穷了连一根只卖几便士的火柴都舍不得?)陈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是冷到过度还是夜晚看到美好的东西激动得发红?)王某:在那个本应快乐的夜晚里,为什么人们不肯花那区区几便士买那可怜小女孩的火柴,成全她一个美丽的大年夜?汪某:没有父亲不爱女儿的,为什么当时她卖不出火柴就要受父亲的打?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一个地方去了?有这样的地方吗?预习时也让学生关注课后练习题,课后每一道题都是对课本内容要求的有益补充,解决了课后练习,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情况基本也达到了规定要求。精读课文后都有练习题,譬如《山中访友》课后第三题:“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中站了几百年了吧?”读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这类题目怎样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会注意引导。

2.中置性运用。为了避免“预习”与“课堂教学”分离,可以直接让“预习单”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用“预习作业”导入,检查预习效果――读句子和听写;接着整理“预习单”上的“问题”并归类;再通过“问题”,走入文本;最后利用“预习单”布置下一次学习任务。譬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预习时先做课文后的第1题,写出居里夫人内在的一种美,是抓住哪些关键词来感受到的,后面一些表格则到课堂上再来填写,由小组讨论,继续完成第1题,即居里夫人的心灵美――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抓住关键词感受居里夫人的美。“预习作业单”的合理运用,具体到一堂课中,一般可有以下简单环节:一是课前预习,明确任务方法――依“预习作业”阅读。二是课堂上预习,自主合作探讨――整理收获,形成书面成果――交流分享,互助指导提升――修改补充,总结一课所得。

3.后置性延伸。如果说前置性探究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设计教案,中置性运用则是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疑难点的实际教学,而后置性延伸是为推进课堂教学服务的。譬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可让学生课后阅读《伯牙绝弦》的姐妹篇文言文《管鲍之交》,试利用课堂所学方法理解意思,读好停顿,感受其友情和“伯牙绝弦”的异同。譬如上完六上“名家名篇”导读课后,出示初中课文名著导读书目,做好中小衔接。

正确对待预习作业,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正视的问题。期待预习作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调控下,开放预习形式,开放预习内容,开放预习评价,让预习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让“预习”成为孩子最快乐最幸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尹建梅.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谈[J].新课程研究,2010,(6).

[2]黄禾丰.整体化教学设计探索[Z].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10).

[3]查静.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作业异化现象及其解决策略[BD/OL].

http://.cn/xingqingxiang.

[4]科恩.美.家庭作业的迷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01.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范文第10篇

压力促破土

1989年8月,未满18岁,的我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普师班毕业,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母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有一大批经验丰富、在教育教学上卓有成就的骨干教师。再次踏进珠媚园时,我的内心,既充盈着巨大的喜悦,又怀揣着隐隐的不安。

每天,我会为了备一节数学课而苦思冥想到深夜。如此低效,并非认真和细致,而是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课堂,不知道该如何写出一份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而站在讲台上的我。也常常让学生“欣赏”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窘状。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得如何,有多少人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根本心中无数。至今难忘的是,学校领导第一次听我的课后,仅用一句话讲完了优点。却用一个多小时讲评了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所谈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于课堂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待改进的。那时的我,显得多么的稚嫩啊。

记得工作两三个月后,在给同学的一封信中,我曾经写道:现在,我最害怕黎明的到来,每天的太阳似乎都是黑的。

令我陷入窘境的是二附,让我得以解放的同样是二附。通师二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立足校本、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超前意识,1990年,学校就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全体青年教师作为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有专门的师傅个别指导,又有集体学习、相互研讨的诸多机会。每学期交替进行的各项基本功评比、主题变换的“珠媚杯”教学竞赛。让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拥有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

十余年过去,仍难忘记:我的师傅钱玉华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是:了解学生想法时,不要总是死抱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而是应该思考:可以怎么问、可以怎么说?学生答对了,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扬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扬他?……还难忘,虽不是师傅却视我如徒的王本溪老师。在我初次参加学校“珠媚杯”教学竞赛前,跟我一字一句磨教案,直至月上柳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如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虽不像红花引人注目,却也享受着珠媚园中肥沃土壤的滋润。这种氛围,促使我认真读书,努力补上理论功底不足的缺陷:虚心请教,从老教师那里汲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营养;发愤钻研,在“情境教育”课题的研究中,明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从只能获得“珠媚杯”各项竞赛的优秀奖,到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再到获得一等奖,直至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教学竞赛。七、八年间,我感受到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逐步拥有了为师的自信。

历练催拔节

1997年,我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是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工作过的地方,是一个弥漫着师爱氛围的学校。在这个如斯老师般爱生敬业的教师群体中。我享有了再次成长飞跃的幸运。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之下,我很快适应了环境。并获得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从1997年9月到2000年初,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我上了数十节公开课,参加了多次赛课活动,竞赛的级别也从区级、市级、省级直至全国。在这多次赛课、开课的过程中,因为特级教师阎勤老师的悉心指导,因为全校数学教师的出谋划策,因为多位专家的打磨把关,我所收获的除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在“磨课”中,提高了沟通的技艺、积淀了教学的机智、提升了展示的自信。而这些,才是我教育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财富。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1999年的一次赛课。听说有个教学竞赛,我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报名参加了。随着从区里到市里、省里的一轮轮角逐,我才真正领略到教育教学艺术的无止境。虽然只是一节课,但随着一轮轮的筛选,前前后后足足准备了10个月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既有压力之下寝食难安的煎熬,更有教学认知和技能的突破所带来的欢欣雀跃。一次又一次地试教,一次又一次地教案,一次又一次地更改细节。为了最后的全国性比赛,10个月中,一共试教了近20次。每一次试教,我都能从别人的指点中悟出好多新的东西来。每次来听课的,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像专家会诊一样,逐个地和我谈想法、提建议,大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小到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甚至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全都成为专家评议的内容。这一切,让我改掉了很多平常课上没留意的不良习惯,努力的精雕细刻,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尽善尽美。这样的过程,如同一次次破茧,让我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

积淀求充盈

在欣喜于教学中的点滴收获之余。我也感到了一种茫然与无力,总觉得自己还是像没根的浮萍、没线的风筝一样飘忽着。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我逐渐发现,因为对这些问题缺少了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也就缺少了对“自我”的准确把握。也就终究脱不了一个“浅”字。黑格尔有句名言:“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成了我们最盲目的举动。

因着这样的认识,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每一个清晨醒来,边照料着女儿,边计划着一天的工作与学习;每一个夜晚,把女儿送人梦乡后,将自己拽回到书桌前,或记录工作中的点滴收获与不足,或打开书本,展开与智者们关于教育的“对话”。每日的反思与回顾,让自己对机械重复的教学行为多了一份警觉,而阅读则让自己有了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机会。就这样。我开始主动去批判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开始去追问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不断叩问其发生、发展、变化意味着什么,试图获得一种意义的理解。

我的教学,因理性的思考而发生着行为上的变化;我的思考,因智者的引领而逐渐走向深刻。当我不满于课堂上学生的不会倾听、不会交流时,我开始思考改善的策略,开始追问每一个策略背后折射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实践与思考的交叉互动中,我开始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策略”的课题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促使我开始思考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和策略,“对话式教研”、“参与式指导”、“叙事式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方式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对实践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突破,滋润了我的研究生命的成长,也催生了四十余篇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这样的忙碌与充实,让我再一次享受到了成长的愉悦。

如今的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生命便是意义追寻的过程,就在这意义的追寻中,我们的视界得以敞亮,我们的理念得以澄明。对生活,我们拥有了一份淡然与豁达;对生命,我们找寻到了一份从容不迫的使命。我们便是在追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为,对于儿童的生命、对于自我的生活、对于他人的幸福意味着什么的过程中,反思着旧有的轨迹,探寻着未来的梦想。

在教育这汪沐浴心灵的深潭里,浸润其间,感悟其中,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挫折里呼唤成功。人生,就是

在这一次又一次对欠然的领承与超越中,获得了生命的丰厚与充盈,获得了理想的羽翼与翅膀。

二、教学档案

回顾二十年来的数学教学之路,蓦然发现,一大半的教学岁月其实都浸润在教学技艺的打磨之中。从一开始的不会上课,到开始琢磨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艺术性。埋首于这一条“教书匠”的匠艺求索之路。我走了很多年。

随着教龄的增长,对于小学数学内容、对于数学教育,在似曾熟识之余,我也多了一份追问与反思的意识。

我试图追问: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因为这样的思索,在2005年,我开发了“黄金分割”这一课例,《在对美的追问中体会数学的精神》(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一文中,我谈到了开发这一课例的初衷: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米山国藏)数学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它并不是“死板的科学”的代名词。纵观数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所说的数学精神中常包含有强烈的感情因素,常表现为对于(数学)美的欣赏与追求。(郑毓信《数学文化学》P82)只是,这样的美,常常表现为一种理性美。

“黄金分割”。是人们公认的和谐美的化身,它不但在数学中扮演着魔幻般的角色,在建筑、艺术、自然现象乃至人类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个精灵的存在,这也正是黄金分割的神奇之所在。数学,恰恰能够让人们客观、精确地寻找其中的奥秘。在数学活动课上,选取“黄金分割”这样的题材,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感受数学的精神、把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这节课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又在思考:除了这些能够让人强烈感受数学力量、能够给孩子们带来震撼的教学素材,我们的数学课,更应关注什么?在实施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的关键有哪些?

结合新课改以来教师在现代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诸多改变,我提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处穿行”(以此为题的文章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的主张,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课程理念间不应是割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自省顿悟的,也还是练习的、比较的、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也还应该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精讲,促使学生弥补自己的缺漏处、关注知识的要害处、掌握方法的关节处。从而,在课堂上实现主体与主导的协调、扎实与灵动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针对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的一些低效现象,我结合具体的案例,指出其产生的根源:不是教师在理念上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就是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研读、对教学目标没有准确的把握。(《真是课改惹的‘祸’吗?》《湖南教育》2006年第8期)同时,也提出了避免低效课堂产生的策略:弄清教学内容的关节点、弄清教学的链接点、寻找教学内容的思维点。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以此作为教学逻辑展开的重中之重。(《对“简单教学内容”的一次反思之旅》《小学数学教师》2009年第3期)

2008年《当代教育科学》第22期上刊登了我结合自己开发“从正方形的边长变化所想到的……”一课的历程所撰写的“一个数学教师的课程开发之旅”一文。开发这节课的一波三折,正是自己不断厘清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的过程,以下这些文字,可以表明目前我对课程的一些基本观点:

课改以来,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自主开发的课程,都会因为不同人的不同信仰和理念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很多时候,往往凭着自己“缄默”的信仰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感觉去执行着一个课程开发者与创造者的职责。教师可以仅凭经验去改编整合教材,可以仅凭感觉去增加一个新内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测验中学生的成绩是考量这些尝试与实践是否成功的标准。教学效果(往往是可以看到的学生改变)好了,就被拿去进行内容的移植和形式的模仿,教学效果差了,也往往是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批评与反思。因此,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也往往只是停留在感性和经验的层面上,很少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追问其成功的原理和基础、失败的症结与诊断。

对中国的小学教师而言,这些与数学课程相关的话题并不轻松。但是,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从隐蔽的背后跳出来。因为,这种主体的觉醒以及理性的弘扬。是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的一种状态。

三、教学案例

2006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新班。面对48张纯真的脸庞,我想,记录下他们在课堂上的点滴变化与成长,记录下49个生命的课堂历程,那该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儿啊!于是,从那时起。我每天带着录音笔进课堂,根据录音记录下一个个原汁原味的交往过程,并以此为素材,反思、探寻适宜于这48个生命的课堂教学策略。由此,诞生了发生在“大鱼”老师与48条“小鱼”之间的一个个课堂故事……

孩子。我该如何保护你?

今天,“小鱼”们将要认识新的数朋友――整十数,说是新朋友,其实对于“小鱼”们来说,早都不是新面孔了。莫说整十教了。整百、整千、整万乃至更大的数,“小鱼”们早已自认为不在话下了。

所以。课堂上的群情激昂,亦在“大鱼”老师的意料之中。

瞧!连平日里很少举手的雨儿,也坚定地、高高地竖起了她的小手。这与她往常偶尔想要表达时。小手只在课桌上方不超过30厘米的范围内作上下缓慢升降运动的状况比起来,可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鱼”老师认为,这样的巨变应该让它在雨儿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大鱼老师想象着:雨儿站起来,大声说出她拥有100%把握的答案,然后。“大鱼”老师带领全体“小鱼”送上雷鸣般的掌声,送上欣喜万分的祝贺,甚至于,送上一个热情的拥抱。用艳阳般的赞赏去消融一直包裹在雨儿身上的紧张的冰霜,把雨儿拉到轻松、愉悦的集体阳光下,那,该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啊!

一件想想都美的事儿,不做是不可能的。

雨儿在“大鱼”老师期待的呼唤中,悠悠地站起来,顿了一顿,伸直脖子,下巴扬起,把自己的回答从喉咙里拉了出来:“14。”

“大鱼”老师看看屏幕上的计数器图。明明是十位上摆了四个珠子啊!明明个位上没有珠子啊!明明在相应数位上都分别做了“个”“十”“百”等标记啊!怎么会?

是雨儿紧张下的口误吗?也许。毕竟已不是刚开始探究时的新知了,何况,屏幕上那么大的标记“十”“个”,还有,十位两旁那么粗的两根光光的计数杆。把四十说成十四,似乎跟口误相关的可能性更大些。

不急,再问一次没准就正过来了。

于是,“大鱼”老师故意装糊涂,一边放慢语速一边刻意地指了指屏幕上的三条数位轴。问道:“你说?这――是多少?”

平静的询问和周围抑制不住的骚动似乎无法给雨儿带来有益的暗示,相反,局促不安的表情慢慢爬上了雨儿的脸庞。她歪歪脑袋,盯了盯屏幕,再次抬了抬下巴,终于借助下巴之力,拽出了一个微弱的回答:“14。”

美丽的幻想泡泡“啪”“啪”破灭,

看到雨儿的手足无措,“大鱼”老师知道,不能再追问下去了。

这个孩子曾经因为书写动作太慢,因为同座的一句检举“老师,她还没写好”,因为老师不经意的一声提醒“雨儿,快点”,就导致了课堂上无法控制的号啕大哭。这样一个极度自尊加紧张的孩子,最敏感、最难以承受的,就是公众场合下出错,今天,能在错后再次开口。还能强作镇静,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啊!

“谢谢雨儿,知道吗?看到你今天那么高地举起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不管回答得对与错。你今天的表现就是一个大进步,就值得我们为你送上一颗大大的星,”

“刚才,老师疏忽了一点,雨儿的视力已经有些下降了,所以啊,她那么费力地去看屏幕。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告诉雨儿屏幕上是在哪些数位上各拨了几个算珠?”表扬完毕,“大鱼”老师赶紧实施了补救措施。

“是在十住上拨了4个珠子,所以不是14,应该是40。”一条“小鱼”代表大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星星的价值有多大?看看雨儿坐下后还在局促地、悄悄地、来来回回地扫视四周,“大鱼”老师知道,言语的鼓励、奖励的星星其实还是无法抵消她内心的不安,

一个以为不会出现问题的问题,偏偏就是两次出问题,出问题的偏偏还是不能承受公开出错的雨儿。期待通过故作糊涂给她一个反思的时间,容她能够自我纠错,但显然,这点时间是不够的。延长等待时间,对其他孩子来说,是不能忍受的浪费,对雨儿来说,压力亦是如同浸入水中的海绵,越来越重。

孩子,我该如何保护你的敏感和脆弱?小心翼翼地避免受伤就可以了吗?

联想到雨儿跨越半年的两次公开受挫的经历和反应,“大鱼”老师恩忖着:小心翼翼,挫伤未必能免。包起来、护起来,提高不了“免疫”能力。那么,适度接触“病菌”,可能倒是一种积极的增强措施。需要拿捏的,就在于怎样的“度”是合适的。

不想说时,不点她说,这是需要遵守的原则。

简单的答案汇报,固然可以。除此之外,阐述理由式的发言,倒是可以侧重请她说的一类内容,毕竟,在这类发言中,即使观点错误,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些支持者。有了支持者,错亦错得有了一点体面。有了点面子,也就不会难为情到留下心理创伤的程度。

当然,课堂内外的情感交流,也是需要并举发展的另一条途径。

那么,就多多创造这样的“温柔小刀”,让雨儿在受挫中慢慢坚强?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范文 下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