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跨越

时间:2022-06-24 12:20:12

在社会需求与压力都日益增长的当下,每个人都恨不得变成“多面手”以提高自己的行业竞争力,这其中有谋生的无奈,当然也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出现在本期专题2010这一年份的艺术界知名人士――周春芽、叶永青、向京和瞿广慈、王定乾、翁菱、刘益谦与王薇,他们在“艺术家―经纪人―收藏家”这样一条艺术行业产业链上各司其职,且成就斐然。不用说,他们早已迈过了为生存勉为其难的阶段,可他们都有一个偶然的共同点,就是除了本业,还身兼它职,甚至多职。他们中有的人对驾驭自己的多重身份早已驾轻就熟,有的人还刚刚新手上路尚处在磨合阶段。

毫无疑问,激发不同尝试的原动力必定是兴趣,可谁都知道,兴趣一旦变成工作,就不一定那么好玩了,反而成了需要前思后想、谨慎行事的严肃事情。

跨越之美,并不仅仅在于迈出那一步时瞬间显露的豪迈之气,更在于面对挑战时依然能持续发力的从容之心。这一点,迄今为止,我们的主人公都做到了。

刘益谦&王薇 一个私立美术馆还不够

刘益谦可以说是资本市场上的传奇人物。“资本猎豹”是媒体给刘益谦超常的投资能力冠以的名号,但这并不是过度夸张的溢美之词,而是名副其实。而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场上的疯狂扫货,又让他与妻子王薇成为艺术市场的最大买单人,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刘益谦

拍卖图录“封面男郎”

由于刘益谦喜欢买拍卖图录封面刊登的最重量级的拍品,不少拍卖公司的内部人士把刘益谦戏称为“封面男郎”。为何喜欢在公开拍卖购买艺术品,而不是选择在画廊购买?多年好友、同时也是生意伙伴的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董国强的说法是:“他买东西不是说这件东西让他喜欢到了一定程度。也许一件东西私下里1,000万卖给他,他不买,在场上他举5,000万。他喜欢这种横刀夺爱的感觉。”而刘益谦自己给出了更为理性的答案:“私底下买卖一种东西,会让你很难用一种市场的眼光去看待它。因为艺术品不等同于大宗商品,它本来就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很难定价,大家都不知道多少钱。卖你3,000万,你会感觉到这个东西贵;但这个东西如果公开拍卖的话,也许可以卖8,000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都在拍,拍到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样就会形成对这个东西的估值,也就是一个价格体系。所以对于艺术品,我宁愿去公开场合拍卖,虽然价格有可能比私底下买卖贵,但这种贵是在一种市场体系估值下产生的。”

身为2010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204位,刘益谦虽然房产也有几百套,但他承认艺术品才是他所有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

他有着18年的艺术品投资经验,1993年他就曾花18万元在刚刚开业的嘉德拍卖拍得一幅李苦禅的画和一件郭沫若的书法作品。2009年开始,刘益谦和王薇从“玩票”走向大规模收藏,全年投入资金近13亿元,不仅将国内拍卖市场成交额前十大艺术品中的四件收入囊中,嘉德、保利等国内一线拍卖公司的一季拍卖差不多一半成交额都是来自于他们。《写生珍禽图》、吴真的《十八应真图卷》、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和陈逸飞的《长笛手》件件是引起拍卖市场轰动的大手笔。2010年,夫妇二人在拍场投入近7亿,包括刘益谦收入囊中的两件亿元精品:在中国嘉德秋拍拍走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成交价3.08亿;陈栝《情韵墨花》成交价1.137 亿。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之际,保利艺术博物馆推出“刘益谦、王薇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大展”,比较全面地展出其收藏的古代至近现代书画作品六十余件,包括《写生珍禽图》和《瑞应图》两件价值连城的作品,另有元代书画5件,明清名家巨匠精品力作10件。清初“四王”的作品,刘益谦藏有“三王”。“除了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之外,我的古代书画是其他博物馆没办法比的。”刘益谦说。

刘益谦在古董拍卖中也同样出手不凡。2009年,在翰海秋拍上,他以8,344万购入的清乾隆吉祥如意耳葫芦瓶创下内地瓷器拍卖最高价;同年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上,以8,578万港元买入的乾隆御制 “水波云龙”宝座打破当时中国古家具的世界拍卖纪录。瓷器和玉器也是刘益谦钟爱的收藏项目。

2011年,刘益谦、王薇夫妇创下了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卖一买”两项纪录。中国嘉德2011春拍推出的首次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最受瞩目的镇场之作当属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是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书画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是齐白石为六十大寿以及抗战胜利所作。这幅作品创造了4.25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含佣金),仅次于2010年以4.3亿元成交的《砥柱铭》,也创下了齐白石作品拍卖的新纪录。这幅天价作品的送拍人正是刘益谦。2005年,他仅以500多万元人民币买下美国旧金山私人藏家送拍的这件作品。去年,刘益谦又以1,200多万元拍得配套的篆书四言联。两件作品“合璧”之后创造出的天价奇迹,让刘益谦在6年时间里净赚3.5亿元。

就在《松柏高立图》拍出后两天,刘益谦又在2011嘉德春拍中出手,以打破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的8,160万元(含佣金)的价格拍下在1994年就已合资买下了的陈逸飞《山地风》。两次买下同一件作品,令人对此次拍卖成交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事后,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充当了一回好友的发言人,道出了其中的曲折:当年,刘益谦与周某、朱某、李某三人平均出资,以总价286万元在嘉德拍卖竞得此画。作品先后被周某和朱某两次易手抵押债务, 2003年,刘益谦以2,500万元成为此画的唯一拥有者,但并未拿到画作实物。直到此次拍卖,刘益谦才以7,100万的高昂代价收回了这件早该属于自己的作品。除了身世曲折的《山地风》,两夫妇陆续收藏了《二重奏》、《吹单簧管的女孩》和《长笛手》等多幅陈逸飞的代表作。 他们还在这次的嘉德春拍中出资2,300万拍下了关良作于1980年的《石门》。

王薇

眼光独到的厉害角色

与刘益谦用“价格决定价值”、“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这种资本市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不同,王薇说自己的每件收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要看三次才会下手。认真参考该作品有哪些重要的参展和收藏经历,以及它在艺术史上是否占据一席之地,是她做判断的重要依据。

和刘益谦主攻古代书画和古董藏品不同,王薇偏爱革命历史题材“红色经典”和当代艺术。王薇说她对“红色经典”的情有独钟源于2003年第一次走进艺术品拍卖场就惊喜地看到自己在小学课本上见到过的张洪祥的《艰苦岁月》(1973年作)也在拍品之列,为了这份难得的纪念,她势在必得。“当时是有人跟我争的,但是我坚持到最后拿下。之后还有一位美国老太想加20万,让我转手给她。但是我以前去法国看到他们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关于自己国家历史题材的绘画时,就想过有朝一日当我有能力时就收藏这样的画作,所以我婉拒了对方的要求。”那一场,王薇买下了《艰苦岁月》和吴冠中作于1977年的《爱晚亭秋意》。自那时起,凡是拍卖会上有红色经典作品,王薇几乎每场都会收几件。

2009年,同样在北京保利的尤伦斯夫妇收藏专场上,王薇以4,043万争得陈逸飞作品《踱步》,创造陈逸飞作品当年的成交纪录,成为她个人收藏中迄今最贵重的一幅红色经典油画。以795万在中国嘉德拍卖购入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也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几年来,王薇收藏的“红色经典”作品已经完全达到了在美术馆展出的数量和质量。2010年,在“红色经典”收藏之外,王薇对当代艺术收藏涉猎更广,上半年拍下了刘野、岳敏君等多位当代艺术明星的画作,下半年在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中,以2,657.4万元购入曾梵志《面具系列》,成为迄今为止曾梵志作品拍卖的第六高价。

尽管这么多年王薇只买过一件西方艺术家唯美风格的油画用来装饰房间,但是对同样是东方文化的日本和韩国当代艺术品却饶有兴趣,收藏也有四五十件之多。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加藤泉和金东囿都是她钟爱的艺术家。

此外,她也收藏“70后”和“80后”艺术家作品。陈可、欧阳春、高、韦嘉、康海涛、屠洪涛都是她偏爱的艺术家。她还帮匡时文化产业公司旗下的位于上海红坊艺术区的和辉画廊策划展览和挑选艺术家。这家画廊、匡时拍卖及杂志、广告和网络,是匡时文化产业公司的三项业务。

好几年艺术收藏的历练,的确培养了王薇对艺术品鉴赏的独到眼光。对于国内某些拍卖行为了吸引她这样的大买家,特意征集投其所好的艺术品上拍,王薇并不接招:“虽然我和先生买艺术品都没有金额和数量上的限制,但我们现在会权衡艺术品水准是否适合放在美术馆,如果不适合,就会换手调节。我们目前正在做这个工作。我们也不会因为拍卖行的这些营销手段就盲目购买。我掌握分寸是很厉害的。”

王薇提到的“美术馆”,就是她目前忙于筹备的他们夫妇二人的私人美术馆――龙的美术馆。这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罗山路花木路路口、毗邻喜马拉雅美术馆和张江当代艺术馆的独栋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三层展厅,今年7月27日开工,预计明年6月全部完工, 10月正式开馆。展览以刘益谦、王薇夫妇的收藏品常设展为主。地下一层是瓷器和玉器展厅,一层是当代架上艺术和雕塑馆,二层展示“红色经典”,三层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

王薇介绍说,建私人美术馆的想法在早六七年前开始收藏“红色经典”油画的时候就有了,但当时无论作品收藏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没做好准备。而如今时机成熟,她手上的“红色经典”已有200多件,就连目前拟定的2年展览计划都没能完全囊括所有收藏,数量足以填充一个国家美术馆。王薇信心满满地说:“我的这个美术馆是百年大计,‘红色经典’是我永远不会动的收藏。”加之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为建国60周年献礼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更加强她设立美术馆的决心和信心,于是开始进入选址阶段,在多次比较之后终于选定了这处符合她想象的场馆。在花费约2亿元买房后,王薇又投入几千万用于改造和装修。

除了馆长王薇,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由书画鉴赏家、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黄健和王畅担任,目前已经拟定了明后两年的展览计划。开幕展预计会做10位著名当代艺术家群展,其中包括“70后”和“80后”艺术家,也已经邀请艺术家向京、瞿广慈夫妇举办雕塑作品展。

虽然还未正式开馆,但今年6月23日龙的美术馆已经承办了“见证光荣――龙的美术馆红色经典艺术精品收藏展”,在浦东图书馆展出了55件作品(50件油画、5件雕塑)除了向艺术家常青借展的《胡景涛检阅驻港部队》之外,全是王薇的私人收藏,作品内容涵盖中共建党、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南昌起义》、《四渡赤水》、《八女投江》、《太行山上》、《踱步》等作品均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作品。

王薇对龙的美术馆未来发展的信心十足并不让人意外,让人意外的是王薇已经有了兴建第二座私人美术馆的计划。“我都记不清自己收藏了多少件当代艺术品,不过现在已经有7个库房来存储它们。现在,我希望浦东新区政府能给我一片价格优惠的土地,让我买下来修建一个专门的当代艺术馆。”

周春芽 大张旗鼓做大事

周春芽位列本刊“2010中国艺术权力榜”第六位,同时也是当年排名第一的艺术家。其实,一直都是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史中无法忽略的人物,只是在这一年中,他做的不少事于人于己都是大事。

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去年6月12日,以他名字命名的周春芽艺术研究院在上海郊县嘉定区的马陆镇大裕村落成。相比上海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城市外郊的一些农村地区却处于停滞甚至正在衰退的阶段,许多村办企业已经处在关停状态。于是,嘉定区政府决定通过引入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对废旧村镇工业的改造,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周春芽艺术研究院虽名为“研究院”,实则是周春芽的“客厅”,集工作室、展示空间为一体。周春芽计划把五彩基金、川美助学基金、当代艺术研究等工作都交由研究院打理。

研究院用地原先是一片业已停用的乡村工业厂房,三面环水,南沿马路,周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遍布香樟苗圃,葡萄庄园,芦苇渔塘,自然而野趣。建筑由清水混凝土一次性铸模而成。东侧沿河为7米高的长条体量,空间足以创作大型雕塑。二层的南北两端则有居室、书房以及储藏空间,西部则作为办公、接待和后勤空间。屋面的雨水收集采用明排系统,想必一边作画,一边体味窗外江南春季的碧竹黛瓦、烟影檐滴颇有意境。研究院落成当晚,身为昆曲迷的周春芽邀请了数位中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举办昆曲专场,同样喜爱昆曲的学者于丹担任嘉宾主持。

与此同时,由台湾策展人胡永芬策展的“1971-2010周春芽艺术四十年回顾”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展。展览悉数涵盖了从他25岁时的成名之作《藏族新一代》到早期名作《剪羊毛》、《若尔盖的春天》等美术史上重要的藏族题材作品,到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的肖像与人体作品,以及“山石”、“红山石”、“中国风景”、“太湖石”、“瓶花”系列,还有现今大众最为熟悉的“红人”、“绿狗”、“桃花”系列等,一直到新近的转型之作《大乔小乔》。这105件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从世界各地51个不同的藏家、基金会和美术馆那里借展来的,只有4幅油画作品和文献展中的素描、写生稿由周春芽提供。此外,周春芽自1971年迄今的速写、草图、写生、素描及各阶段生活与创作照片,记录艺术思考的文字随笔、谈艺文章、与艺术界友人的书信等等也作为文献资料同场展出。这次的回顾展是周春芽迄今为止最全面和系统的作品展示。

文人画风格广受追捧

周春芽是最早进入台湾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内地当代艺术家之一。自他1989年从德国留学归国起,就有不少台湾人收藏他的作品,时至今日已经在台湾累积了很高的知名度。有段时间,台湾重要的艺术杂志几乎每月都会刊登周春芽的画,台湾藏家对周春芽作品的亲睐也逐渐建立起来。

台湾北庄艺术中心老板林永山是最早周春芽作品的画商,也是他在台湾市场的有力推动者。林永山从1992年开始独家周春芽。此后的十几年间,周春芽绝大部分作品都交给北庄来经营。“我只要将周春芽的作品放到大陆去,就可以开一家非常象样的画廊。”

近年来,台湾寒舍酒店餐饮集团旗下的寒舍空间成了周春芽艺术的重要推手。集团创办人、蔡万春之子蔡辰洋本身就是古董收藏家和古董商人,精于收藏珠宝、石印、家具、器物。其1982年创办的寒舍自成立以来在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同时积累了众多艺术市场上的藏家资源。作为集团第一批员工,现在已经升任寒舍集团董事长、台北寒舍空间负责人的王定乾自2008年开始把周春芽列入寒舍进军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名单,王定乾认为绘画性和作品中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比较容易让古董行业的买家接受。同年,“周春芽新绘画个展”在台北寒舍空间展出,再次掀起台湾收藏界的热潮。

周春芽在台湾的藏家和买家人数众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寒舍创办人蔡辰洋、赖英里夫妇,还包括台湾睿芙奥艺术集团和台北大隐室内设计公司董事长王镇华、主持人蔡康永、漫画家蔡志忠等等。本业是室内设计师的王镇华于1999年创办的台湾睿芙奥艺术集团包括睿芙奥艺术品顾问公司和罗芙奥拍卖公司两家公司。睿芙奥艺术品顾问公司主要是提供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咨询,主推国际著名艺术家作品。而罗芙奥拍卖的作品则是以华人艺术家为主,刻意与罗芙奥的业务内容区隔开来。除了台湾买家,东南亚买家也是周春芽作品的一大消费群体。印尼收藏家俞建安和陈秀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两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私募基金CP基金会的创始人和顾问。CP基金会由家族经营的在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都设有分公司的电影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企业支持。该基金举办过2003年和2005年两届印尼双年展,原本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印尼本土艺术,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崛起,基金会开始更多地在印尼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家,在2008年为周春芽举办了印尼个展。陈秀和最喜欢周春芽的“绿狗”系列。在周春芽的“山石”系列价位很高、“绿狗”系列的市场效应还未显现的时候,陈秀和就断定“绿狗”将来一定会大卖。当时他购买的价格最低的“绿狗”画作才一张1万美元左右,后来果然被他言中,“绿狗”在印尼市场大受欢迎。不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陈秀和看来与中国买家受传统文人画熏陶而对其感兴趣有所不同,他看重的是“绿狗系列”背景干净、用色大胆而高级,题材完全来源于周春芽对爱犬黑根的真情实感,并不牵强生硬,而且早期和后期所画的“绿狗”在表达方式和传达出的情绪上还有变化,这些变化正是艺术家创造力游刃有余的体现。他觉得这也是打动印尼藏家的吸引力所在。

慈善、策展一呼百应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周春芽近年还亲力亲为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为帮助5•12地震伤残儿童不遗余力地推广艺术教育,他的好人缘此时显露无疑。地震后,他发起艺术界、娱乐圈的朋友和热心群众为地震伤残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心理辅导和募集善款。“只要有手艺,不怕没饭吃”是周春芽为这些孩子未来出路所做的最务实的考虑。于是,他在2009年带头成立了“五彩基金”项目,并捐赠100万元启动资金。今年6月9―18日,“心-语――五彩基金二周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周春芽携五彩基金赞助的部分儿童和他们的作品首次在京亮相。开幕当天,周春芽的朋友们――五彩基金形象大使吕燕、学者于丹、艺术家王广义、曾梵志、岳敏君、栗宪庭等都到场支持。今年4月,周春芽和他的五彩基金带着丰富的物资,为11岁的玉树孩子芷扎和像他一样的受灾儿童所在的学校开办了首个唐卡班,并亲自上了第一堂课。继五彩基金之后,周春芽助学金项目也在四川美术学院启动,他将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该院贫困艺术学生。

周春芽还在2010年将 “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引入成都,让观众有机会与达明•赫斯特作品在内的150余件(50组)英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零距离”接触。

画新作、建研究院、办回顾展、做慈善、策展,周春芽的2010年一如过往般忙碌,估计未来也将如此。他以其才华横溢的独特画风、画如其人的好人缘和化为行动的慈悲之心,不断为艺术界乃至更广阔的领域画上自己的印记。

叶永青 游戏艺术

叶永青,人称“叶帅”,别号来自1970年代末在四川美院求学期间室友们的玩笑,时至今日倒很能代表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特别是西南艺术界的号召力。他身兼艺术家、艺术空间创办者、策展人、艺评家、艺术基金人等多种身份,在世界各地穿梭往来,为艺术牵线搭桥。

艺术愤青

叶永青参与创建“西南艺术群体”和“新具象”,回避了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也绕开了后来流行的“政治波普”路线,以图象与文字、符号相结合的“涂鸦”创作,进入了当时在国内尚属前卫的观念艺术领域。

去年年初,叶永青在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时间的穿行者叶永青黄桷坪二十年”回顾展,展出作品近200张,除代表作之外,还包括创作手稿、文献、书信和早期创作的装置作品。叶永青自1978年入学到1997年作为“全职艺术家”期间的艺术轨迹显露无疑。

叶永青个展“断裂的流动”于今年7月28号登陆印尼雅加达了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的策展人巫鸿介绍说:“这个展览包含了叶永青各个时期的作品。这些展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风格之间的明显区别。艺术家不但有如逃避疾病一样回避着当代艺术中的主导旋律,而且一如既往地否定着自身的程式化和定型化。”

叶永青在大学毕业前后的两年和好友毛旭辉、张晓刚一道跑遍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撒尼族地区圭山和西双版纳创作了“版纳系列”和大量速写,他那些明显受到高更和夏加尔影响的画作通过乡土题材寻找朦胧意识和难以明确的内心意象。1984-1988年,四川画派和国内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逐渐黯淡。受此影响,叶永青同朋友们一起发起和组织了“西南艺术群体”和“新具象幻灯资料展”,在昆明、四川、上海、北京的图书馆、美术馆和大学中展出和讨论。之后,叶永青的创作先后经历了 “综合媒材”时期、“大招贴”时期。

1990年代开始,叶永青将他在艺术基金赞助下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经历转换成不同的图象片段――鸟、鸟笼、灯泡、烟斗、植物、汽车、旧照片、卡通化的人物、中国式的收纳柜等恰似随意的涂鸦,拼贴在画面中,在国外大受欢迎。但是,他却开始厌倦了,“当游戏规则太清楚的时候,我就不想玩了。”叶永青永远保持着一种对潮流和标签的警醒。他竭力像绕开陷阱一样去避开当时在国际上引人关注的政治符号,再一次对自我做出了清醒的判断。他始终在像毕加索一样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善于表达的艺术家和从观念出发压抑感情、欲望和表达的艺术家两者之间摇摆。“我想做新的东西,但新的东西是什么,我不知道”,叶永青也经历了他的创作瓶颈。

直到1999年底,叶永青在伦敦看到美国照相写实主义大师克罗斯(Huck Close)的回顾展,才找到了自己新的创作方向。克罗斯喜欢将人物肖像投影到打了格子的画布上,用喷笔逐格作画,局部看很抽象,整体却又很写实。叶永青由此受到启发,把随手涂鸦、寥寥几笔画就的单线条的鸟投影到画布上,铅笔肌理粗糙的线条被放大成无数细小的笔触和抽象的细节。严肃认真的精细描绘如同幼稚孩童笔下的涂鸦,用漫长的时间去描绘速写的图象,用古代文人画中优雅格调的象征对比粗俗戏谑的玩笑来隐喻和解构“无意义”,正是叶永青此系列作品的意义所在。这更像是一个悖论:“鸟”本身只是叶永青的随手之作,重要的是描绘和复制鸟的过程,赋予它不同的解读和意义。结论荒诞而又现实。与此同时,叶永青也在画另外的题材,例如涂鸦的信笺、鸟笼、军帽,灯泡。与早年平均三四年就不断求新求变不同,“鸟”系列是他迄今仍然在创作的主题。

艺术生活方式贩卖者

以上谈的是作为艺术家的叶永青,但这并非叶永青与艺术有关的唯一身份,他甚至把现在的自己定位为“业余艺术家”。

早在1980年代,叶永青就显露出他卓越的组织整合能力。四川油画赴京展、四川美院首届学生自选作品展、著名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和 “新具像幻灯资料展”,都是他发起和参与组织的。1990年代,他又从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身份跨界到艺术评论和媒体行业,与王林、张晓刚、在《艺术广角》、《江苏画刊》等学术媒体中讨论“89后艺术”; 与丁方作为主要招集人参与组织《艺术潮流》、《艺术论坛》等刊物的编辑工作。

继参与策划中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之后,叶永青就仿照他在伦敦见过的基金会艺术中心――十月画廊的模式,于1998年和2000年,在家乡昆明先后创办了上河会馆和创库,打造出集合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酒吧、茶馆、旅店于一体的类似“公共客厅”的文艺场所。叶永青当年也俨然成为方力钧、张晓刚、周春芽、刘炜、岳敏君等艺术家作品在昆明的“临时人”。同时,他也热衷于与国际艺术基金会接触,筹划云南国际艺术家工作坊,组织和开展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活动,策划众多艺术展览。对叶永青来说,上河会馆和创库就像他的作品,表现的也是他在如今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感受,他很愿意用这样的作品来对早年的艺术追求提出置疑。

2005年,习惯了东奔西跑的叶永青干脆携家人搬到了北京,先后与陆蓉之、希克、金善姬共同策划2006年首届上海MoCA文献展展“入境:中国美学”、担任2007年第三届贵阳双年展策展人、策划艺术展览、做为英国三角艺术基金的组织者在世界各地穿梭、探访艺术工作者……

正如叶永青所说,在这两年中国当代艺术价格飞涨之前的多年,他就已经转到当代艺术这只外表光鲜的孔雀后面看了它的屁股,弄清了策展人、市场、基金会、艺术空间、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因为他习惯对任何主流采取旁观的、若即若离的态度,令他在艺术市场的热潮中对一切发生饶有兴趣,但又能保持冷静。于是他甘心做一个“点火的人”,“艺术家”的身份此时对他来说,反而不那么重要了,“画画,是让我在纷乱的生活中可以‘念个经,打个坐’的东西。如同一段瑜伽,面对的只有自己”。

抛开了固定身份带来的局限,叶永青在艺术界多年的经历与中国传统文人“游于艺”的状态不免异曲同工。这也许就是学生时代就立志做像高更一样的艺术家的叶永青平衡艺术与生活的最佳方式。

向京+瞿广慈:一对夫妻,俩艺术家

约定时间来到向京的工作室,她正在准备9月份的展览,大大小小的新雕塑作品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让人没有插足之地,而作品的主题依然延续了她独有的女性视角。闷热的工作室中,向京与助手紧张地工作着,这与她给外人的印象相差无几,那份对待艺术的执着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与之相比,同为雕塑艺术家的瞿广慈却显得更为多面,无论是其作品从早期“革命浪漫主义”、“集体主义”到去年的新作《鸟儿问答》所展现的“自然主义”之间的大幅跨越,还是创办“稀奇”品牌,瞿广慈对待艺术和生活自有一番随性和信手拈来。这不仅是性别造成的差异,更是性格使然。在瞿广慈看来,向京的执着和纯粹在于她一直坚持表达女性个体的成长,而非以社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得向京在艺术上成为一个冒险家。向京则将她的勇敢解释为无知,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在她眼中,瞿广慈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瞿广慈自认为对外部压力非常敏感,虽然大多数情况对自我要求没那么高,但在压力面前从未退却,反而更富攻击性。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始终采用一种公众化的眼光看待世界,并以一种公共性的方式在创作语言中寻求转换。一个指向自身,一个指向外部,这是向京与瞿广慈最大的不同。

体制内外

与很多成名的艺术家一样,向京与瞿广慈也经历了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过程。1995年,毕业后的向京在《大众电影》杂志任编辑,那时她既想当职业艺术家,又得靠工资生存,而瞿广慈在1997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完全陷入失业之中,这成了他们艺术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1999年,二人离开北京,同赴上海师范大学任教。虽然他们的教学一直以活跃著称,很受学生欢迎,但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受制于体制内的权力机构和江湖式的学术圈子,生存的可能性在个体的挣扎坚持和近几年来体制的松动中渐露生机。以致2007年,二人双双辞去教职,成立“X+Q雕塑工作室”,成为自由艺术家。

身为女性艺术家,向京认为最大的困难还是在单一权力体制的夹缝中如何生存的问题,而且与男性艺术家相比,女性艺术家数量过少,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和系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向京参与过一些女性艺术家的专题和展览,但是她觉得这些更多的只是一个噱头,并没有触及女性艺术家生存的基本问题和困境。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一样,对于向京来说,瞿广慈的存在为她扛掉了很多困难,她觉得这是她的运气,如果让她自己承担,可能早就夭折了。克服困难,或者夭折,这便是女性艺术家自生自灭的生存形态。不过,对于向京认识的很多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来说,她们生存得更有活力,因为权力结构已经松动,价值更为多元,生存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女性,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更加独立和坚持。

受益于市场的典范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起步很晚,雕塑市场更是远远落后于油画版块,但是向京仍然认为,正是艺术市场给了他们喘气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其实,早在1995年向京毕业之时,她的作品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市场上,那时只有中国嘉德拥有油画雕塑的拍卖版块,向京是唯一上拍作品的年轻艺术家。维持几年之后,瞿广慈的作品也开始上拍,之后每次拍卖会几乎都有他们的作品,但价钱非常低,这样维持了很多年。向京忘了是哪一年,她的一件一万多块的小作品突然拍了两万,让她惊喜不已。向京认为,雕塑艺术因为艺术家和作品稀少、生产力和藏家认可度欠缺,造成雕塑市场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但是瞿广慈仍然认为他们很幸运,正是艺术市场使他们意识到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可能性。在当时几乎无法参加任何展览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每年都在上拍,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为他们脱离体制奠定了基础。对于刚刚出道的年轻艺术家来说,这种模式无疑具有典范和鼓舞作用。

2010年春拍,向京的作品《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在北京瀚海以627.2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雕塑拍卖的纪录,面对这个价格,向京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生态还不够健全,因此人们很容易用拍卖价格这个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去衡量艺术和艺术家,但艺术家不能对此太过在意。尤其是中国艺术市场尚未健全,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但这个价格并没有让向京惊讶到什么程度,支持艺术家的反而是根本的价值观。

“稀奇”=公共项目

今年3月,向京与瞿广慈的“稀奇店”在银泰中心地下一层正式开业,店名正是来自二人姓氏拼音的首字母“X+Q”。开店的想法最初源于瞿广慈的一个玩笑,他本想在798开一个名叫“天堂”的店,只卖作品《天使》,但最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直至银泰方面找上门来,这件事才得以成形。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人开始加入他的团队,而瞿广慈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方向,这不仅是一家店面,而是一个品牌,经营的是艺术礼品的概念。在瞿广慈看来,现在很多将国外的香水、包作为礼品,这往往让我们忽视自身的文化,而艺术家对当代性事物的敏感能够快速表现出来,成为人们彼此情感交流的通道,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用艺术的方式物化,就能够成为艺术礼品。

到目前为止,向京和瞿广慈在银泰和798已经拥有两家店面,按照他们的计划,今年9月份之前在上海还会再开一家,明年年初在杭州开一家,台北的店面也在洽谈当中,明年也会开业。现在,“稀奇”品牌已经拥有三四十种商品,大到二人作品如《兔男郎》《兔女郎》的复制品,小到手机套、ipod套、丝巾,销售状况一直很好。而且,这些商品二人或直接参与设计、创作,或者将自己的想法转达给设计师。

艺术家参与商业,难免引起人们非议,但瞿广慈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因而,从设计、选材到寻找制作商等等环节,二人可谓投入了非常大的心血,资金投入更是难以想象。比如一个手机套,光打样产品的投入就将近20万。相比向京,瞿广慈的投入更大,以至于从去年12月至今都没有时间做一件自己的作品,但他认为,“稀奇”品牌更像一个艺术公共项目,是他毕生之中最重要的作品。按照他们的设想,二人将来要把它做成一个公益品牌,既有艺术的高标准,又囊括了商业的道德规范,而且两位艺术家已经商量,这个品牌未来的盈利将全部捐给社会。就像瞿广慈所说,这些产品不仅是给周围人群的礼物,10年之后,也能成为赠与下一代人的礼物。

翁菱 跨界是必需的

从1996年开始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到2000年开始打理上海沪申画廊,再到2008年担任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翁菱完成了她完美的事业三级跳。

她先后担任艺术总监的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和天安门东南角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都是环境得天独厚的艺术空间。沪申位于美国华裔企业家、曾是四合苑画廊老板的李景汉耗资3500万美元改造而成的奢华消费场所――外滩三号,坐拥外滩和浦江全景,1000平方米宽敞高挑的展示空间犹如艺术殿堂,堪称上海最奢华的画廊;天安时间再次把“顶级硬件画廊+米其林餐厅+奢侈品商店”的高档经营模式复制到了与天安门咫尺相隔的前门23号。

10年来,翁菱并未辜负李景汉的良苦用心,也没有浪费沪申和天安时间的高端平台。相反,这个语调舒缓、总是化着得体的妆容、穿着打扮也雍容大气的女人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长袖善舞的社交能力、跨界资源整合的超强水平和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先后把沪申和天安时间打造成完全超越画廊的艺术品交易功能,而是集“艺术、设计、科技、生活”为一体的真正称得上“艺术中心”的场所。

2010年,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相继举办了群展“云南记――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之一脉”、“山外山中”徐龙森和郑在东双人展、群展“2010BCA×Timout青年艺术市集――‘我是’”、个展“雪松:山石系列”、个展“盛夏――曾浩新作展”和群展“山水2010:H2O”。这其中既有中年成功艺术家,也有年轻新锐艺术家,既有当代艺术,也有与城市、建筑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活动和论坛,范围广泛,层次丰富。

今年,天安时间除了举办与奥迪和旅游卫视合作的“全方位中国设计”、美籍华裔国画家李华的作品展之外,刚结束不久的大展――“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就以一流的参展作品和布展质量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观众纷纷对日本设计师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创作出兼具功能性与极致美感的设计感到惊叹。当初,贵为日本中生代平面设计大师的原研哉考虑在中国举办作品展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场地就是天安时间。精益求精的原研哉和他的团队光布展就花了1个月,相应的,翁菱的天安时间也付出了1个月的展览空窗期,目的只有一个――打造最高水准的设计展。这次,原研哉和与他同时展览的设计师带来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和新作,有些甚至是他们当初不愿意亮相的作品,翁菱就有说服他们的本事。

除了任职的天安时间,翁菱还作为独立策展人与艺术总监穿梭在世界各地。她最近为之忙碌的项目是位于重建的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65―69层的中国中心。这是中国万通实业为在美中国企业以及与中国有生意往里面的美国公司建造的动态商务空间。翁菱作为艺术总监,组建了一支由多国籍的设计师团队,运用“中国艺术+折叠园林”的整体概念,来打造这样一个综合了办公空间、商务会所与文化艺术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目前,设计文案已经完成,只等一号楼建设完毕就可进入施工,预计2013年全部完工。

与此同时,由她主持的旅游卫视访谈节目《艺文中国》从去年开播以来也以每周一集的频率播出。她已经采访了好几十位中国当代艺术、音乐、建筑、影视、戏剧等各个文艺领域的知名人物。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她日常交往的朋友,她对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作品早就深谙于心,所以做起来驾轻就熟。通过这个节目,她更加巩固和丰富了自己的社交圈,也将对天安时间和当代艺术的推广从如李景汉期望的“1%的高端”延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群体。

翁菱形容自己是一个天生就对各行各业充满好奇的人,永远对结交新朋友、接触新领域兴致盎然。也许对别人来说这是严肃的所谓“跨界”或者“跨学科”,对她来说只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方式。如今,她对这种行业混搭的艺术跨界项目,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积累了不少,也很清楚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很多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还是翁菱自己,今后的发展都不可限量。

王定乾 会鉴赏的藏家才是好经纪人

他是王定乾,自1986年台湾古董大藏家蔡辰洋先生创立“寒舍”这一品牌以来,他和文物的缘份已经过了25个寒暑。学习金融出身的他,毕业后先任职于蔡先生家族经营的国泰银行,后来因缘际会,转到寒舍工作。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因为寒舍走的是全方位的古董经营路线,所以20多年下来,王定乾在古董鉴赏方面的实战经验早已受到普遍肯定。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已经出现的5件中,他就经手了猴、牛、虎、马首4件。现在王定乾不仅是寒舍集团董事长,还是一位知名古董鉴赏家、艺术品经纪人。

去年,他在拍卖场上最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当然是《砥柱铭》这笔交易。在6月3日晚举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当时。王定乾和他的委托人、《砥柱铭》当时的所有者、台湾国巨集团董事长陈泰铭都没意识到拍卖价会飙到如此之高,他们设定的预计成交价是1.5亿元―2亿元。超4亿的价格无疑有王定乾的一半功劳。

作为经验老道的艺术品交易场上的行家,王定乾在送拍之前已经为此做足了铺垫。他并没有在接受陈泰铭的委托后立即送拍,而是在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都出现了过亿拍品之后才出手。不过,这件《砥柱铭》因为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差异,早在乾隆时期曾经被认为是赝品,行业内有诸多质疑。于是,王定乾找到博物院指导委员、台南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硕士导师傅申先生特别为此作做出鉴定,还为此卷专门书写了一份近两万字的研究报告,最终确定为黄庭坚中年书风转换期的真迹,打消了买家和公众对作品真伪的顾虑,为《砥柱铭》的创纪录扫清了障碍。

此次王定乾与陈泰铭的合作出手无疑是一次艺术品投资商与经纪人的强强结合的成功范例,这其中需要的信任与默契已经磨合了十多年。而像这样合作多年的老客户,王定乾还有很多。

除了艺术品经纪,王定乾自己也是收藏家。虽然两者的身份难免有些冲突,但王定乾尽量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在客户优先和量力而为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收藏。他收藏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古董,也有当代艺术。1990年代,为了替客户买一件瓷器或是书画,往往需要在拍场坐上一整天,没事的时候王定乾就会走到隔壁拍场顺便看看油画拍卖。早年拍卖场上的油画很多都是精品,价钱却仅仅是古董的尾数而已。曾梵志面具系列之前的作品《我是爸爸》和刘野《温柔地杀死你》就是他当时的收藏之一。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日益火热,王定乾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层面了,2007年开始,寒舍在王定乾的领导下开拓性地由古董经营跨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在台北设立了400平米的大空间,并且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当年,就在今日美术馆为中国艺术家徐唯辛举办的“历史的众生相”大型展览,徐唯辛也成为其在大陆的第一位艺术家。

此外,王定乾也是周春芽作品的大买家,从当时的“山石”、“瓶花”,到后来的“桃花”和“绿狗”系列的作品都有。于是,2010年,在台湾收藏界火了20多年的周春芽顺理成章成为了寒舍空间力推的艺术家,他的3件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在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上台北寒舍艺术空间的展位亮相。除了成功艺术家,王定乾和他的寒舍也力推“70后”和“80后”年轻艺术家。去年,由寒舍集团出资赞助的“台湾新时代艺术展”先后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展出,32位来自台湾的年轻艺术家带来了包括绘画、装置、录像雕塑等上百件作品。

由此可见,身兼艺术品鉴赏家、经纪人、收藏家的王定乾已经很好地拿捏住了这难免尴尬的三重身份间微妙的平衡点,大步向前。

上一篇:2009沉淀 下一篇:2011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