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0 00:07:2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1

从黑龙江省同江市到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线”是交通部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沿海大通道。同三线有五个大型工程,由北向南依次为:渤海海峡跨海工程、长江口越江工程、杭州湾跨海工程、珠江口跨海工程以及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它们都要经历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凡是跨河跨海工程,必须要同时设计和报送两个方案,一个是桥梁方案,一个是隧道方案,以便比对,这是规矩。”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说。

与两个方案同时并呈的是,围绕技术和利益,“桥梁派”与“隧道派”展开的绵密较量。 杭州湾大桥对潮汛、海洋垃圾的影响以及自身寿命,都成了业内争议的焦点。

反复的琼海工程

这被称为“桥隧之争”的战略分歧,一个焦点是琼州海峡通道项目。目前,从大陆前往海南岛主要是跨海轮渡。“琼州海峡的轮渡横跨80公里,一天运营要贴进去10万元,为此迫切需要修跨海工程。”王梦恕表示。

而关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采用隧道建设方案还是跨海大桥,争执持续了30多年。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跨海大桥技术不成熟,恰好有两台先进的掘进机闲在那里,使用寿命还有30年,于是决定调来挖通琼州海峡,结果挖到海底下面300-400米还是没挖到岩石,这只能用盾构机,但当时没有这种机器,于是工程就停下来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2008年,广东省交通厅和虎门公司通过多年研究,建跨海大桥成为主导方案,交通部做了正式的可行性研究。1996年起,以王梦恕为代表的“隧道派”开始力挺建海底隧道。

但自2008年起,由于中央决定在海南省扩建洋浦港,面向东南亚贸易,在文昌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基地以及在三亚加强南海舰队基地建设,为此,明确要求铁路过海峡以替代目前的轮渡运输,并决定由铁道部替换交通部,牵头进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重新规划和前期研究。

今年1月,中国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向外透露,中国将在琼州海峡兴建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成后驾车跨越琼州海峡只需20分钟,列车通行也将压缩在10分钟以内。

王梦恕对此焦虑万分,便于“两会”期间向全国人大上书8条意见,反对建桥。同时,王梦恕打电话询问负责全国重大工程方案评议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得到的答复是,跨海阶段并没报到发改委。

“后来在海南开了一次会,国家发改委参加了,基本同意隧道方案,现在处于基本论证阶段。”王梦恕说。

王梦恕表示,每天30万吨油船从非洲过来,要经过琼州海峡,大陆通往东南亚也要经过这里,此外,我国的潜艇和未来可能的航母都要通过这里。因此,琼州海峡是生命线,必须要保证的。

而若要建琼州海峡大桥,满足30万吨油轮的航行,则需要桥高70米以上,桥墩宽1100米以上。对此,大桥设计专家私下坦承,铁路大桥没法修,而且投资也至少1000亿元。

“即使修了,也只能采用大跨度悬索桥,否则台风一来,整个桥可能就被掀掉了。”王梦恕说。据测算,琼州海峡平均每年8级大风11-8天,雾天长达21~29天,急性龙卷风5次。如此恶劣的天气将使桥梁不能全天候运行的天数达每年50天左右。

于是,隧道方案逐渐占了上风,这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项海帆感到无可奈何。项海帆表示,目前在桥隧之争中,桥梁方案经常被不合理的通航标准所制约。“如正在计划中的琼州海峡,航运的现状是仅在万吨以下,现却要求预留30万吨的通航标准。”这使桥梁方案降低了经济性和竞争力。 南京长江大桥已日益成为长江航运的掣肘。

王梦恕说,已基本确定的30公里的铁路隧道方案,什么时候开工,还没提到日程上。但3-5年内就要修了,原因是国家要求除了青海等少数边缘区外,北京到各省会要形成“8小时交通圈”。

渤海通道的“军方因素”

与琼州海峡南北呼应的是渤海横跨方案。

随着南堡等重大海洋油田发现,有3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渤海交通瓶颈凸显出来。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从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的直线距离只有106公里,但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通行两地需要绕道1800多公里。

如果在渤海海峡之间的最短距离(蓬莱至旅顺)建成海底铁路隧道,大连与烟台的运距可缩短1815公里,按每小时160公里速度计算,通过海峡只需40分钟,并可使京沈、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运输紧张局面得到历史性缓解。

鉴于如此利好,烟台市1992年率先提出,进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研究,此后18年间,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论证,桥梁方案一度成为热门。

今年5月21日,烟台市常务副市长郝德军对外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目前已上升到国家论证层面,先期建设蓬莱到长岛的跨海试验工程。

蓬莱到长岛距离6公里,方案为跨海大桥。长岛到旅顺距离45公里,基本方案已敲定为隧道。

“渤海湾是军事重地,海军设计院提出不允许建桥。如果我们有航母了,要给它通行,潜艇进出时如果前面有很多桥墩,速度就会有阻力。”王梦恕说,一旦建桥时桥墩扎坏了,海军全出不来,问题就大了。

由于军方的强势介入,长岛到旅顺的桥梁方案,没多挣扎便成为陪衬。黄岛到青岛长达6公里多的跨海工程,围绕修桥还是修隧,足足争论了10年,才因军方介入而告息。

王梦恕表示,除了军事考虑,即使从成本来看,连接青岛黄岛的修桥方案因拆迁和征地需要45亿元,而隧道方案只要32亿元,便宜得多。

于2007年9月开始动工的青黄隧道,将于2011年通车。由于“青黄”长期不接,黄岛被认为耽误了10年,发展很慢,而青岛因空间狭小则挤得要命。

不过,在王梦恕看来,青岛似乎并不死心:修隧道同时又在青岛侧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李村河大桥与黄岛侧胶州湾高速公路之间,修建一座青岛海湾大桥。根据规划,大桥将于今年建成。

长江桥隧烟云

桥隧之争也弥漫在长江上空。

1987年,长江口的上海南浦大桥建设之前,12个隧道专家与12个桥梁专家参加了跨江方案的投票表决,最后,18票同意建隧道。但据说后来因某中央领导一句“金子是贴在屁股还是贴在脸上好”的意见,使得方案逆转。建桥中,为让1万吨船进来,桥身被抬高到50米,但随之导致引线加长,众多楼群处在桥下面。如今,还成为了阻挡5万吨轮船进来的拦路虎。

如今,进入长江的万吨以上货轮行至南京长江大桥,99%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行程。南京长江大桥当初设计时只考虑3000吨轮船能进入武汉。万吨轮只能卸下货物,换成众多小船再上行。

上世纪80年代,铁道部考虑花上百亿元把南京长江大桥从24米加高到50米。但正在讨论过程中,南京提出了再修一个24米高度的公路大桥方案,并得到了当时国家计委的审批通过。遭此打击,铁道部放弃原先打算。

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开工后,3000吨轮船也遭遇铁门关,无法再上行。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重庆只得通过修建铁路公路解决自身的物流瓶颈问题。

每30公里就有一座大桥,武汉一个市,便在长江上建了七座桥。长江于是成了航运部门最伤心的地方。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利用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多次呼吁改造南京长江大桥。与金义华意见相同的,还有安徽等长江中上游省份负责人。

在一次长江干线七省两市协调会上,安徽省长的发言稿写得很清楚,要求改造南京大桥,但是考虑到江苏省长在场,不得不把相关内容给删掉了。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则没这么多忌讳,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需要炸掉长江上两座净高度不够的老桥,解决重庆的货轮“上不去下不来”。

大陆一名桥梁专家直言:与其花数十亿元改建,不如干脆炸掉南京长江大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到十年就能超过上千亿元。

金义华提供的一个数字是,由于南京长江大桥“腰斩”长江,使得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五千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处于近乎荒芜状态。

“这些桥是长江身上的一把把铁锁,目前只能这样了,只能等着它们老化退役。”铁道部运输司一位官员说,铁道部暂无改建方案。

难得的台海通道共识

关于台海通道的建设,王梦恕介绍,今年六七月份,将会专门召开一次两岸专家的研讨会,然后九月,每年一次的两岸隧道交通会议将在河南洛阳召开。

“目前,台湾专家也认同修隧道。”王梦恕说。

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几乎没有异议地投向了隧道方案。

相比琼州海峡平均20多公里的宽度,台湾海峡却是前者的7倍――150公里。如此距离,桥梁难以完成。

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记录》,京台高速铁路从京沪高速铁路的安徽蚌埠站引出,至福建厦门,之后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从厦门入海,抵达台湾。根据规划,京台铁路于2010年开工建设。

另一条高速铁路是昆台路,线路是经昆明、贵阳、湖南郴州、江西赣州至福建厦门,再从海底隧道接至台湾。

台湾海峡隧道工程构想中有北、中、南三条不同路线的建设方案,最短的是北线,起于浙江温州,止于台北或者高雄。一旦修建,将超过琼州海峡隧道,成为世界第一隧道。

目前关于隧道选址,两岸学术界聚焦在了北线方案即福清-平潭岛-台湾新竹,长约122公里,

对于这个方案,厦门大学海底隧道专家蔡爱智说,修建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剩下的只是政治气候。

非技术分歧

王梦恕称,修建跨河跨海通道,在方案的比对中,桥梁与隧道研究单位之间还是比较客观理性,最大的干扰因素不是技术争论,而是领导和部门干预。

王梦恕介绍,根据统计,因领导横加干预,建国50年来的土木工程,错误方案占到52%。

因担心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中出现差池,王梦恕在一次有铁道部两个副部长和一个交通部副部长参加的研究论证会上直言,跨海方案最后的选择,关键是看领导的品德。领导即使不懂技术,也没关系,关键是听大家对方案的评议,如果只听部门的利益,那什么也搞不成。

“结果,部长们一听笑了。”王梦恕回忆。

目前,修隧道是由铁道部主导,而修桥则归交通部。王梦恕介绍,对于桥梁隧道施工,铁道部和交通部起先是合作。在合作建成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后,由于桥长六公里,船经常撞桥墩,导致大桥每年维修费损失达300多万元,但这个钱公路部门不出,铁道部掏,双方就此掰了。“现在两个部委的施工队伍也是各干各的。”

部门的纠葛有时也内部存在。

交通部下属有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和水运局,但上下级间未能理顺。考虑率修桥对航运业的影响,航运部门一般是反对修建跨海大桥的,但交通部则需要统筹考虑水运、公路及桥梁建设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也有独特的自己利益。“多数更习惯的是建桥”,王梦恕分析,―方面政绩工程通过景观效应而显性化,另外的好处是,桥梁的过路费比隧道的高,而且修桥的队伍多半地方可以来做,而修隧道只能由铁道系统的研究院和大国企来承担设计、施工。

不过从趋势来看,随着海军部门越来越以“一票否决’的方式参与到主航道的方案决策上“能修隧道的已基本上不修桥了”。王梦恕说。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道路;桥梁;应用;

随着对交通运输要求的日益提高,公路和桥梁的施工质量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延长公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是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也成为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展趋势。

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意义

国际混凝土路面会议提出公路和桥梁的表面设计在符合一般的平均强度的要求基础上,提出耐久性要求在未来发展方向中提出抗拉强度达17MPa的超高强混凝土,用于铺筑连续的混凝土路面,更要保证路面的耐久性、高弹性及抗渗性。因此,在路桥施工中,广泛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能够明显地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减薄路面的厚度,一方面延长了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减少施工成本,降低工程造价。另外,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浇筑的路面,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即使长期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下,也能够保证在其所设计的使用期内正常使用。经实测,高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弹性模量, 1级为4.305104Mpa,2级为4.845104Mpa,3级为4.605104Mpa。强度3级的高性能路面混凝土的配合比中,骨料用量较少,粗骨料最大粒径较小。国内外有关规范和文献都指出,混凝土抗折弹性模量和抗压弹性模量基本相同,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及显著程度完全相同,且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但比值Eh/Ew不是常数,而是在0.9~1.3之间变化,由此可见,高性能混凝土在提高路面抗压、抗拉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桥梁施工中大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可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同时,节约工程造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在路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以北欧和北美为先导,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目前已在大量工程中应用,尤其是大跨度桥梁。如:丹麦的大贝尔特海峡大桥、丹麦与瑞典之间的欧上海峡大桥、加拿大的联盟大桥、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等,这些跨海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均在100年以上。

我国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公路桥梁界较大范围内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只不过应用的混凝土标号以C40为主。到80年代,随着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公路桥梁用混凝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快速发展,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逐步提高。在许多的跨江、跨河和跨海的大型桥梁工程中,应用了C50~C65级的泵送混凝土。如:浙江杭州钱塘江二桥(80m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广东番禺洛溪大桥(180m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等。到了90年代,我国公路桥梁上已开始应用C55~C60级的泵送混凝土。尤其是近5年来,在很多重要工程中成功地采用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特征是按耐久性进行设计――保证拌合物易于浇筑和密实成型,不发生或尽量减少由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硬化后有足够的强度,内部孔隙结构合理而有低渗透性和高抗化学侵蚀性。

吴中伟教授为高性能混凝土下的定义是: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高性能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确定,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配制强度。fcu,0≥fcu,R+1.645R式中:fcu,R――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fcu,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R――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二是坍落度。坍落度是检测混凝土和易性的主要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混凝土的和易性。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20cm~40cm。三是凝结时间。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往往作业面大,为了保证成型,凝结时间应适当延缓,一般应根据施工时的气候、环境等条件,结合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通常北方地区夏季初凝时间可延长至12h~14h,终凝时间延长至15 h~18 h,冬季初凝10 h~12 h,终凝12 h~14 h。

3、提高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措施

3.1提高强度

通常把不低于C6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室内配制C60甚至C80的混凝土已不是难题,但在工程上大量应用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还不多,这主要是受施工控制技术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质量稳定的52.5级以上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粗骨料宜采用岩石立方体抗压强度不低于1.5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碎石,且洁净,针、片状含量低,粒型好,级配好;细骨料采用细度模数不低于2.6的中砂,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内,且级配良好。掺合料掺入混凝土中可使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其颗粒尺寸均很小,减小了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度,使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明显提高。活性掺合料中的氧化硅、氧化铝与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硅酸钙,可增加混凝土的强度。

3.2保证流动性

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即具有良好的保塑性和施工性。混凝土的高流态要以优良的工作性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在坍落度较大时,为保证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在出机后2h~3h内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一是可采取掺入高效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改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并达到高强的效果。二是掺入特殊的保塑组分以保证混凝土在出机3h以内坍落度损失小于15%。三是粗骨料选用级配良好的5mm~20mm的碎卵石,细骨料选用中砂,并采用适宜的砂率以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

3.3降低水化热

水泥与水发生反应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水化热。由于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高,因此水化热高,其峰值出现的早,这是高强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混凝土耐久性和硬化后的性能影响很大。水化热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1)水泥用量一般小于等于450 kg/m 3;2)掺入优质的活性掺合料大于等于100kg/m3;3)掺入保塑剂与缓凝剂;4)掺加高效减水剂。

3.4增加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

增加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的主要措施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具有高强、高流动性,而且还应具有优异的耐久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是紧密相连的,耐久性好稳定性相应就好。从快硬、高强、抗渗、抗冻、抗碳化的角度出发,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一是合理选用水泥和骨料。对水泥的含碱量以及骨料中活性氧化硅应严加控制,以抑制和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发生。二是尽量减小水灰比。随着水灰比的减小和混凝土开口孔总体积减小,平均孔径也变小,混凝土的抗渗性提高,因而排除或降低了由于吸水引起的化学侵蚀、钢筋锈蚀和碱骨料反应的客观条件。三是改进浇注、养护施工工艺。良好的浇注养护工艺和设备是保证混凝土硬化前不分层、不离析,减少泌水,硬化后不开裂的先决条件,因而也是保证混凝土在使用环境中有优异耐久性的必要条件。

4、结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现已建成8700km。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桥梁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跨越大江(河)、海峡(湾)的长大桥梁建设也相继修建,一般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中、小桥、立交桥,形式多样,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为公路运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计算分析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政策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证了建设资金来源。

一、我国现代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二个阶段:

(1)、 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 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 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 67万公里。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60年代,我国在继续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 3公里/百平方公里。

(2)、 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成就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 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1978年的1. 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 3%提高到1999年的12. 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万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之梦

本世纪末,一场新的革命悄然兴起。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二百年后,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产业革命将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就是一个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社会。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从而也使家庭生活、办公室工作、工厂企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国家管理等等活动都可利用可视通信网络和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 ”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人类的智慧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使知识创新成为最有价值的产品,成为经济的主体和各行业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将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桥梁的规划和设计阶段,人们将运用高度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效、快速的优化和仿真分析,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应用使业主可以十分逼真地事先看到桥梁建成后的外型、功能,模拟地震和台风袭击下的表现,对环境的影响和昼夜的景观等以便于决策。

其次,在桥梁的制造和架设阶段,人们将运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在工厂完成部件的加工,然后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控技术,在离工地千里以外的总部管理和控制桥梁的施工。

最后,在桥梁建成交付使用后,将通过自动监测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一旦有故障或损伤,健康诊断和专家系统将自动报告损伤部位和养护对策。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和其他行业一样,具有智能化、信息化和远距离自动控制的特征。受计算机软件管理的各种智能性建筑机器人将在总部控制人员的指挥下,完成野外条件下的水下和空中作业,精确按计划完成桥梁工程建设,这将是一幅二十一世纪桥梁工程的壮观景象。

回顾二十世纪桥梁工程的成就,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以1991米的跨度和50米深水基础的记录 载入桥梁史册。利用现有的高强度钢材和技术,我们已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建造主跨4000米的大桥。如果新型炭纤维材料能解决锚固和经济性的问题,人们就有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突破5000米大关。然而,深水基础技术的进步将会减轻我们被迫增大扩大、跨度的压力。如果能成功地解决50~100米水深的新基础技术,连续多跨2000~3000米的桥梁可能是更为经济合理的海峡工程方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4

1.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的认知心理因素,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离开兴趣谈学习是徒劳而无功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趣味性的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伊始,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导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请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到讲台上好不好?”学生听说做游戏,都争相举手。我将四位学生分成两组,都蒙上眼睛,每一组的两位学生相距三米,然后相互靠近,进行贴鼻子。结果,两组的四位同学怎么尝试都失败,有时候贴到了脸,有时候贴到了眉毛,连走路都失去平衡,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适时转入新课:“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贴不正确吗?”“因为他们眼前一片漆黑!”学生答道。“对,正是他们视线受阻,所以会贴错,但是有一种动物――蝙蝠,它们在漆黑的夜里仍然能够像飞机一样安全、快速地飞行,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完今天的新课《蝙蝠和雷达》就知道答案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达到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2.以“疑”导入,引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疑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性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因势利导,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在同学们的心中,小鹿应该是温顺、可爱、善良的小动物,很令人喜欢,而大灰狼却是凶恶、残暴、狡猾的动物,让人讨厌。但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小鹿成了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大灰狼却成了森林的守护者,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教师的导语让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认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怀着极大的探究热情进行新课的学习。学习专注度和热情很高,这就达到了有效导课的目的,顺利地实施语文的有效教学。

3.以“情”导入,强化主旨把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所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有效渲染来进行情境的创设。笔者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歌曲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学生和听课老师立刻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此时,教师满含深情地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一家三口在游览时,缆车突然往悬崖深处坠落,千钧一发之际,孩子的父母用自己的双手高高地托起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父母的爱……讲台下一片寂静,大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调整情绪后,教师转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师深情导入之后,学生的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进而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以“忆”导入,联结新旧知识点

“新旧结合”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构建起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台湾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这篇课文,该文讲述了一个爱书女孩的感人故事,然而,林海音还有一部更加著名的作品,那便是《城南旧事》,它记录了作者童年的点滴往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新旧结合”式导语,要求教师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迁移能力,只有宏观把握才能应用自如,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取得掌控全局的效果。

导语的设计是一门深奥的教学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成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让自己的新课导语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奏响美妙的语文课堂教学旋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5

谢旭人:确保完成三年医改工作任务

日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完成三年医改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如下: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责确保完成三年医改工作任务。一是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医改资金保障工作;二是转变机制,以投入促进改革进程加快;三是强化监管,充分发挥医改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医改资金,坚持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

李斌:积极参与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

5月24日,中央媒体走进国家人口计生委活动举行,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出席活动并讲话。李斌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她特别指出,要深化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推动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培训示范项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发挥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优势,探索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料的模式和途径。

张春贤: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近日在《求是》撰文中谈到,“抓住机遇 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一、深刻认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增强推进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自觉性坚定性;二、积极探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三、保持发扬各族群众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新气象新精神,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郭金龙:要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痛定思痛

5月2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通报大兴区“4・25”重大火灾有关情况和本市安全生产形势,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强调,各部门、各区县要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要下狠心,坚决刹住非法违法建设,坚决刹住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坚决维护城市安全稳定,决不退让。

骆琳:将严惩安全监管队伍中的腐败行为

日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骆琳表示,安全生产监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要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制度约束;运用行政手段,强化领导责任;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导向;运用宣教手段,强化安全意识。要强化安全监管职责,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要健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安全监管的效率效能。

焦点数字:利率创历史新高,导航产业进入井喷期

4.48%

5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创历史新高

5月25日早间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发行的300亿元5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4.48%,高出市场预期,并创下5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历史新高。招标结果显示,本期5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4.48%,有效认购倍数为1.38倍。市场人士分析说,受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影响,本期国债招标利率高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计本期国债中标利率在4.41%左右。

4000亿元

我卫星导航产业产值预计达4000亿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一旦相关技术成熟应用,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将进入井喷期,预计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将达4000亿元人民币。“卫星导航已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产业的一部分,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近几年,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着。

950个

扫盲标准:至少会写950个汉字

减少1000万,这是我国未来五年的扫盲目标。教育部5月25日宣布,计划在2015年将盲控制在4300万左右。教育部还同时了“扫盲标准”,摘掉“文盲”帽子,需至少会写汉字950个。此外,家庭理财、网络、进城务工求职常识等也被纳入扫盲教育。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11至2015年我国年均至少减少文盲人口200万人,2015年实现盲比200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84.7%

民调:84.7%确认“网络围观”现象

上周,有媒体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对175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网络围观”现象普遍,其中,29.0%的人表示“非常普遍”。72.9%的人认为“网络围观”会形成强大舆论监督力量;73.0%的人担心“围观”容易被利用达到炒作目的。受访者中,“80后”占44.0%,“70后”占36.5%。88.7%的人表示自己参与过“网络围观”。

2.4万

全国2.4万人因贪腐被判刑

最高人民法院5月25日公布的2010年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3441件,判处罪犯24406人,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5972人,同比分别上升6.83%、9.41%和11.56%。审结渎职犯罪案件4310件,判处罪犯4302人,同比分别上升8.56%和6.99%。黑恶势力重刑率达45%。

7.4亿

7.4亿国人遭受二手烟之害

5月31日是第24个“世界无烟日”,5月26日在北京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以3亿吸烟者成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此外,我国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公众健康在公共场所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这一数字在2007年还是5.4亿。我国因烟草之害的死亡人口数已经大大超过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560亿

三门峡旅游节60个项目签约560亿

5月19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经济合作项目及签约仪式在三门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共签约经济合作项目60个,总额560.53亿元。签约的项目中涉及第一产业项目5个,签约金额13.5亿元;涉及第二产业项目42个,签约金额441.93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3个,签约金额105.1亿元。其中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1个,签约金额277.8亿元。(记者/张月峡)

第三届海峡论坛6月11日起召开 台各界万余人参会

第三届海峡论坛将于6月11日至17日在福建召开,台湾各界报名踊跃,参会的总人数将会超过1万人,比上届有所增加。

第三届海峡论坛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正式颁布、两岸签订ECFA起步实施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将进一步推动民间大交流、大合作,对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本届论坛围绕“聚焦基层,共享成果”, 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要求,安排的活动项目更加贴近民众,活动议题更加聚焦民生,活动主体更加突出民间,体现民间交流代表性和民众参与广泛性,致力形成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中规划了5大板块,13大项活动。论坛于6月11日晚间开幕,6月12日上午举办论坛大会;论坛大会下设16个子论坛,涵盖青年、妇女、职工、科技、商会、海洋、金融、红十字、百姓、邮政、中医药等领域,集中探讨两岸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议题。

整个活动的重心面向基层,具有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的鲜明特点。其中的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两岸乡镇对接等活动是本届论坛适应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特别安排。台湾特色庙会有160个展位提供给台湾业者参加,进行台湾夜市美食展和特产展销,台中、屏东、桃园3个台湾县市举行推介会,两岸百对乡镇开展了交流对接活动。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板块是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在这个板块上举办了郑成功文化节、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活动周、海峡两岸大圣文化暨(武夷山)养生休闲论坛、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陈靖姑文化节和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打造两岸信众交流的平台。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如闽南文化节、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暨两岸影视制作业峰会等活动。论坛还特别邀请两岸青年演唱家,举办海峡两岸青年交流音乐会,充分展现两岸青年人的风采。

• 两岸访谈•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

台商有信心到中西部“淘金”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5月24日晚在台北与到访的四川省长蒋巨峰一行会面,双方就两岸,尤其是川台交流合作深入交换了看法,互动热烈。

江丙坤对四川顺利进行的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表示“衷心的敬佩”。谈到今后四川与台湾的关系时,江丙坤说,台商到大陆发展已有20年,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一个必然过程,好比“念完高中考大学,有一个门槛”。台商现在有机会从过去的加工外销变成内销,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从东部到中西部。四川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工资稳定,加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对外向型的台商来说地理位置已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台资企业到四川投资的机会一定很多。

江丙坤认为,四川与台湾之间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开局之际,四川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非常旺盛。

江丙坤提到,今年大陆来台预计超过200万人。他说,“陆客所到之处让我们看到许多生意机会”,对台湾经济有很大帮助。

关于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江丙坤非常赞同蒋巨峰在昆山的讲话:第一句话,信守承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第二句话,四川超强的执行力,灾后重建那么繁重的任务,四川仍完成了中央的要求;第三句话,依法行政是四川信守的基本原则。

江丙坤也将蒋巨峰常对台商说的三句话作为回应:台商投资一要正派合法经营;二是妥善照顾员工;三是事业有成时一定要回馈当地社会,提升台商的地位。

香港政府助推创意文化起飞

香港民政事务局发言人向记者表示,创意及文化产业是香港特区整体经济的重要元素。近年来,香港正在推动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创意及文化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港府2011年斥资28亿元(港元)支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业界寄望香港和内地加强合作,打开大中华市场。据官方统计,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每年总增值额近630亿元(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1%。

香港深圳莲塘口岸2018年开通

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5月23日在港共同举行“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第六次会议,双方争取莲塘――香园围口岸在不迟于2018年落成启用。据介绍,莲塘――香园围口岸工程将按计划于2013年展开。港深双方已就统一建设连接两地口岸的行车桥及行人通道桥的工程合作模式达成共识。莲塘――香园围口岸位于香港新界东北及深圳罗湖区,为往返香港及深圳东部的跨境货运和客运交通提供服务。

世界竞争力排名香港居第一

综合香港媒体消息,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5月17日发表的《2011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报告书》,中国香港和美国并列第一,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去年排在榜首的新加坡今年降至第3。去年中国香港在该竞争力报告排行第2位,今年已超越去年首位的新加坡,与美国双双攀升榜首;新加坡今年则滑落到第3位。

两岸四地亲子论坛在港举行

第三届两岸四地亲子文化论坛5月21日在香港举行,两岸四地的知名学者、儿童教育家用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华传统亲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9年第一届论坛提出“重塑亲子文化”的命题,2010年第二届论坛围绕“公民素质与亲子文化”等问题进行互动和对话,探讨中国亲子文化的内涵。主办方表示,明年第四届论坛将走进宝岛,与台湾家长共同分享子女教育的心得。

香港研究发展岩洞空间

香港土地供应日益紧张,为此特区政府研究在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空间,当局确定现有超过400个政府设施,有潜力迁移至岩洞,从而释放出土地。港府发展局5月17日举行记者会,常任秘书长韦志成表示,填海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创造更多土地,以满足香港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在1985年至2004年期间,每5年约有500至700公顷的土地是由填海产生的。

• 港澳访谈•

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

港府应扶持弱势社群与中小企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不管哪一届特区政府,都应该扶持弱势社群与中小企业。她同时提出特区政府应多听网民的意见。

香港珠海学院日前邀请范徐丽泰演讲,会后她接受专访。她表示,特区政府应“以人为本”,不管哪一届政府都应该帮助弱势社群,令他们觉得有希望;不同市民有不同诉求,有合理诉求是应该的,要为他们想办法。“完全等市场决定,或者说小政府、大市场,讲了很多年,从夏鼎基(上世纪70至80年代任职财政司、布政司司长)开始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到今时今日,其他国家已没这样做了。香港政府应该想想,不是干预,是扶持,扶持弱势社群与中小企业。如果做到这一点,社会就已经有稳定基础。”

她认为下届不管谁当特首,都必须以民为本,照顾弱势社群,给予他们希望;政府必须聆听民意,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政府应多听网民的意见。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6

作为金融家,亿商传媒副总裁吴兴伟十年遇到了两次金融危机。两次他都置身其中。

1997年,吴兴伟前往香港,参与了化解金融风暴的一系列实务操作。

2009年,他两赴德国。2月,与德方签署了合拍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的协议,总投资达3.5亿元人民币;又在10月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期间,再签总投资额7800万欧元的电影合作协议。

郎咸平说,经济萧条期通常是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爵士乐意外地繁荣,代表了那个“痛并快乐着”的时代。

“这个大背景与今天很相似,中、美、韩等国的电影市场均逆势上扬。”吴兴伟说,与第一次迎战金融危机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手边码着海量资金的肉搏,这一次是披着柔和外衣的文化战。

“拉动文化产业,不仅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命题,更是输出中国形象的重要命题。”吴兴伟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韩流”顺势侵入全球,“抓住机遇,文化出海,将有真金白银和国家、城市形象软实力的双重收获。”

软实力输出,越软越好

“上海有一句广告语:‘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你不可能把上海到处搬着走,给外地人外国人看,受众只可能通过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来‘想象’上海。”吴兴伟告诉本刊记者。

正如后现论家伯德里拉所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类象时代”一它无需原物或实体,由符号构建的真实比存在的真实还要“真实”,还要令人信服。当代人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形象的“真实”印象,绝大多数时候是从传播中获知的。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举例说,上世纪初,欧美国家探究日本价值与伦理的重要依据是新渡户稻造所著《武士道》,这本书对当时日本形象塑造起了重要作用;“二战”后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受命于美国政府,通过《菊与刀》一书,分析日本文化对日本人行为的选择,此书影响了当时美国军方的对日基本政策。

“国家形象,有时就轻巧地承载于一本书上。”林少雄说。

吴兴伟认为“软实力越软越好”,“在文化输出之前,我们曾走过意识形态输出的路线,结果遭到了西方社会的强烈抵制,但今天,孔子学院已在全球遍地开花。”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官方背景下的文化输出,推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战略,而文化民企则希望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进行形象输出。“我们的目标是孔子学院开到哪儿,熊猫俱乐部就开到哪儿。”吴兴伟说。

熊猫俱乐部是电影《熊猫总动员》的衍生产品,拟将总部设在四川卧龙,向全世界的分部散射,成为熊猫爱好者的精神故乡。吴兴伟说,熊猫承载着的中国形象是坚韧与和谐,这也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延续不断的真理。

从“硬度”上讲,意识形态>孔子学院>熊猫俱乐部。出于“不希望中国政府来指导校方如何教授中文”的考虑,美国东部名校宾州大学等学府并没有接纳孔子学院入驻。“可是谁会拒绝大熊猫呢?”吴兴伟说。

扭转软实力逆差

大制作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变形金刚2》中擎天柱“空降”上海陆家嘴,《2012》中的诺亚方舟由“中国制造”……“但这不是按照中国价值观塑造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形象。”吴兴伟说。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说:“《花木兰》是中国的,美国人拍了一个动画片,在全世界卖了12亿美元;熊猫是中国的,美国人拍了―个《功夫熊猫》,在全球卖了9亿美元。”

“所谓中国元素就应该体现为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亿商传媒总裁陈晓翔说,“中国要做的就是收回形象,并向全球进行形象授权。”

形象授权业最发达的美国占据了世界授权业65%左右的市场份额。“看一看虚拟形象们是怎么赚钱的吧。”吴兴伟说,“以2003年为例,仅一年中明星虚拟形象的入账有多少呢?米老鼠和它的朋友们58亿美元;维尼熊和它的朋友们56亿美元;《指环王》中的弗雷多29亿美元;《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20亿美元……”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形象授权业已成为一个可创造1600亿美元的产业。

而中国在软实力输出中,处于绝对逆差位置。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基于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三项要素的计算,得出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1/3上下;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陈信康在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上海的软实力只相当于纽约的60%不到。

吴兴伟认为,目前中国软实力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际舆论竞技场中话语权的缺失,二是文化产品的输出与美国完全不对等。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积极措施支持文化输出,其力度不可小觑。本刊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的(2010)69号文件获悉,支持文化产业行业并购及“走出去”业务,已成为国开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形象确权到形象授权

与国家形象一样,中国各地的城市也在进行着形象塑造与输出。但在这个方面,即使是拥有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雄心壮志的上海也有欠缺。

“比如,上海有许多在人类文明史上值得一书的工程创造,却鲜有与之相匹配的艺术作品对其进行塑造,从而构建起对上海形象的积极传播。”林少雄说。

上海兴建了这么多越江隧道与跨江(海)大桥,但至今没有一部影视作品能够与日本以津清海峡为背景的《海峡》相比;上海将成为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金融之都,但却没有一部塑造自己财富传奇的《华尔街》。

即使有个别作品描绘了上海地标,其影响也很难与其描绘对象的伟大成正比,如电影《东方大港》,就很难与洋山深水港这一世纪工程相匹配。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上海的城市转型和经济起飞,沪上文坛出现了多部以上海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形成了一个被称作“文学上海”的文化现象。这是对上海形象的一次构造,然而构造的却是过去时态的“老上海”。

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主编的《上海的性格》中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先进文化最耀眼的地方……文化的上海和物质的上海,如两个完美的翅膀。而今,上海的两个‘翅膀’就显得不那么匹配了。”

有人将上海的城市定位为“文化码头”,林少雄不赞同。文化产品输出与输入的集散地,不等于“文化码头”。

因为码头只承载着集散、输送、中转、批发的功能,是“二道贩子文化”,既缺乏文化传承、又缺乏空间展开,是一种文化自主的沦丧,在文化地位上低人一等。一个强势的民族、强大的国家或者优秀的城市,输出的都是自己民族、国家和城市的文化。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考地理;价值追求;地理核心素养

一、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地理核心价值观

2017年的文科综合能力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的观念和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地理素养的考查特点。试题设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精心选择社会中、生活中的现实素材,尤其是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设计试题情境和问题,突出考查考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1.社会热点入题,围绕主题落实知识

2017年国家考试中心为全国各省区命制的三套文科综合能力试卷的相关地理试题中,涉及了“一带一路”、“弘扬传统文化”、“绿色发展”等社会热点(详见表1)。

试题设计隐性对接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问题,透视地理原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例如,Ⅰ卷第36题,以“坦桑尼亚”区域为空间背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口,围绕中非经济合作设置4个问题:“(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据图指出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第(1)题考查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供不应求的原因。题干要求从“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两方面作答。结合图文信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中对比我国气候特征,可推理剑麻产量少;另一方面结合剑麻的用途和我国产业特征说明我国对剑麻需求量较大。本题以剑麻为线索通过对中坦两国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活动,但是人类又借助各种方式比如合作,积极适应环境并促进区域发展。第(2)题考查工业布局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背景,根据相关图文材料,对比坦桑尼亚其它地区,当地工业布局受原料、劳动力、交通等优势影响。此题借助产业布局内容考查学生对因地制宜、人地协调思想的理解。人类活动往往综合了区域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区位,从区域经济最合理化的角度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第(3)题中指出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说明剑麻不易保存、易变质。学生可结合剑麻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将易变质的原因作解读。正是因为剑麻这种生物特点及其存在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人类需要及时加工。人类活动很多时候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环境的各种制约,人类为了更好利用剑麻才积极寻找应对方法。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特殊地理现象的分析,也引导学生要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第(4)题侧重考查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题干设问指向当地获益,应从“对当地经济”和“对当地人民生活”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此题看起来考查的是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实质正是因为区域环境、资源存在着巨大差异才促成了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这也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人类不断谋求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剖析社会热点,突出价值判断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试题情境密切关注我国和世界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素材,引导教学和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地理学科前沿,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但试题考查的本质却是回归学科教学的本源――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Ⅱ卷第37题, 隐性对接“重大工程(跨海大桥)建设”这一热点话题,试题设计以“白令海峡”区域为空间背景,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递进式设计四个问题,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要求学生运用整体性思想分析白令海峡区域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1)题考查白令海峡自然条件对人类徒步穿越的限制,结合图可知这其中有自然条件恶劣的限制,包括气候、水文、位置、穿越距离等,同时有人类徒步活动的相关要求的限制,如沿途食物、水源补充,人类御寒御灾能力等都是需要参考的条件。从此题中,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很强的限制性。第(2)题要求判断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这一人类活动的进行主要从印第安人进入美洲的目的入手分析。综合图文信息材料,借助冰期全盛期与间冰期的对比分析,此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食物缺少,白令海峡冰层厚,徒步穿越海峡容易。北美夏季相对冬季气候更为温和,动植物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印地安人此时穿越有生存需求,地理环境也满足迁徙的要求。分析此题需要从不同时空维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对比,明确人类活动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积极适应地理环境,寻求最佳的生存方式,这是早期人地协调的一种有效途径。第(3)题考查交通线路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交通线路建设成本主要从建设难度、建设技术材料投入、建设人员投入、建设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特征分析白令海峡纬度高、气温低,受极地东风带影响,多风雪灾害,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夏季浮冰多,架桥难度高,投入材料多;海水及洋流对建筑材料产生侵蚀,且两侧地形复杂不利于架桥;因为各种条件制约,施工技术要求高,工人量大,桥梁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判断推理分析能力,架桥属于人类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而在白令海峡架桥又属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极大的一种挑战。在各国都着迷建各类跨海大桥的今天,人类积极探索利用自然条件、改造自然l件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活动,这类活动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能力,努力谋求人地和谐。试题紧密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展现地理学科知识在区域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式,动态发展地看待地理问题过程,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真正实现区域可的持续发展。

教学导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其往往是基于一定区域背景下,由若干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之间时刻都在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流。人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的,并不断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应知晓更多的社会热点,筛选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作为地理教学的“活素材”、“新情境”。社会热点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它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可以帮助学生从贴近生活的问题中学会认识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明确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了解人地关系演变,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对热点发生区域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强化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整合和重组,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落实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紧扣主干考点,着力地理核心能力考查

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方法等始终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试题设计着重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紧扣核心考点,多角度设计问题

201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延续了近年来重基础、重主干知识的命制特点,以生活、生产和地理研究的景象为素材,围绕学科主干考点,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及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表2的分析,不难发现“地质作用、天气、气候、水循环、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问题与对策”等主干知识是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高频考点。例如,近年来,交通建设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交通为背景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很高,并多角度设计考查问题,呈现出“关注社会发展、考查核心知识、设问角度多变”的特点。2015年Ⅰ卷第4~5题考查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Ⅱ卷第36题(1)、(2)、(4)考查了交通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2016年Ⅱ卷第37(3)考查了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协调发展,Ⅲ卷第36(2)考查了影响交通线分布密度的因素;2017年Ⅱ卷第36(3)、(4)考查了传统交通运输方式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第37题(2)考查了影响交通建设难度和成本的因素。其中,2017年Ⅱ卷第36题借助山西焦化产业的生产景象,通过图文资料回顾当地焦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考查了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特点、交通运输造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等主干知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重点研究的方向,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例如, 2017年Ⅲ卷第36题以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为区域背景,考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四个问题:(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这类区域综合题的设计,要求考生从区域特征入手,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说明区域某类产业布局的区位,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凸显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2.关注核心能力,凸显地理特性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纱筇匦裕高考试题设计往往要求考生在特定的区域中,多要素、多视角审视地理事象,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点或成因,论证阐释观点,探究现实问题解决办法。其中,空间格局觉察与概括、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空间推理、数理分析等核心能力构成了地理试题考查的价值取向。

(1)空间格局觉察与概括能力。指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实现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并进行有条理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例如,Ⅲ卷的第7~9题,以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为情境,分别从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三个角度加以设计问题。第7题着力于地理事物空间形态观察能力的考查。第8题要求考生依据图文材料,分析并归纳夏季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的主要因素。考生必须明确河口位置与含沙量、营养盐类空间分布的依存关系,即靠近河口处泥沙含量多、营养盐类多,并理清营养盐类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呈正相关,而泥沙含量会通过影响水域光照与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呈负相关。第9题关于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判断,需要考生理解冬季我国光照、水温及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均呈现季节性下降的总体特征,加上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后泥沙沉积的空间位置会集中在河口附近,从而归纳出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的结论。

(2)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是最具地理特性的学科能力,也是高考地理试题能力考查的重中之重。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指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或地理区域,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的意义,并能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正确与否做出判断与评价的能力。例如,Ⅰ卷的第7题以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剖面为背景,要求考生指出实际蒸发量最小的部位,解答此题考生需综合考虑坡度、下渗、地下径流与蒸发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对坡面、洪积扇、河谷和湖盆进行坡度比较才能得出“坡面实际蒸发量最小”的结论。又如,Ⅱ卷第10题要求考生分析判断“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砾石多少与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关系密切。考生首先应该理解当流水搬运能力弱或颗粒物经过流水作用长期侵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砾石偏少的结果;其次需要从图示中提取甲地和其它洪积扇在地势落差、河流和沟谷空间位置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比较分析,得出“甲所在区域由于山地相对高度较小导致流水搬运能力弱,加上河流较长时间的流水侵蚀导致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结论。

(3)空间推理能力。是指运用有关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的方法,由原因探寻结果或由结果追究原因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探寻地理因果联系和运用推理的方法探寻地理因果联系两个具体能力。例如,Ⅱ卷第37题(3)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此题涉及影响交通建设成本的区位分析,需要考生分解影响建设周期的自然要素(跨度)、建设难度的自然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灾害)和工程建设所需的配套条件(基础设施、交通、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在白令海峡这一区域空间的具体表现,联系建桥成本高的结果最终获取相关解答。又如,Ⅱ卷第37题(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该题的解答需要依靠演绎推理:自然环境恶劣时,人类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适合生存的前提即活着。在冰期全盛时期的白令海峡,严寒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由此推测印第安人取道白令海峡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最佳季节应该是夏季。

(4)数理分析能力。是地理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对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获取的数据制作成地理要素时空分布统计图,要求考生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分析其隐藏的地理规律或地理原理,可以在一定程度考查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状况。例如,Ⅰ卷第9~11题,出示了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图(如图1),要求考生依据图文信息判断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寒冷期膜内温度日变化影响因素和某地的地理位置。第9题着力于数据信息的解读能力考查,提取①、②曲线总体气温高于③、④曲线,①曲线气温日变化幅度小于②曲线两个信息,结合双层覆膜技术的保温作用和枯雪年年降水少、总体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的地理事实和原理,可分析得出①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③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④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的判读结果。第10题,解读并提取①、②曲线变化趋势差异大,③、④曲线变化趋势差异小,①、②曲线与③、④曲线变化规律并不一致的信息,可判断出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第11题,既需要解读出当地日气温最高的时间约是北京时间16时,当地寒冷期日平均气温达到-12℃左右,比较四地的区域环境特点,可判断该地应位于新疆自治区。

又如,Ⅰ卷第37题,将地理科考队调查的信息绘制成“某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曲线图(如图2)”,要求考生根据图文信息完成四个探究性的问题。这一试题打破了以往高考地理综合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的惯例,将数理规律认知引入综合题的考查之中,反映出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引导考生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并展开综合分析的导向意图甚为明显。

教学导向:高考试题情境和设问角度千变万化,但其考核的知识方向万变不离其中,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成因、规律)、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理论、选址、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中学地理教学应紧扣这些地理核心知识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地理关键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永恒追求,中学地理教学也应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精心挑选学习情境,科学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情境―问题―探究”等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地理事物和F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探寻出其中的规律。针对2017年高考试题对“数理分析”能力的新要求,教学中应适度添加“研学”活动,创设真实的学术情境,运用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索。

三、创新设计问题,彰显思维过程和品质

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的命制,突出体现新颖、灵活、科学、开放等特性,并洋溢着浓郁的地理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各种素材设置新情景,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试题,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和繁琐计算,减少考生记忆负担;问题设置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动态的地理问题,且保持适度的复杂性,具有探究性、选择性、开放性;关注学生差异,体现发现、探究精神,重视思维过程和品质的考查,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积极导向作用。

1.创设新颖试题情境,承载丰富学科内涵

地理素养是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形成或培养起来的地理内在品质,既包括认知方面的要素,也包含情感、态度、参与度等内容,一般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考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参与相应问题探究解决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创设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试题“情境”,有利于地理考查目标的实现。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重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科学研究、社会热点等的联系,要求考生独立思考,充分挖掘材料信息,以地理知识为载体,融汇地理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推理。

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的“情境”设置类别多样,既有距离考生较近的生活、生产情境,也有距离考生较远的地理学术情境。

(1)利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创设情境。如Ⅰ卷第1~3题,设置与“行”相关的城市绿化情境,结合两幅景观照片的对比与文字描述:“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这样的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放置于整卷的第一组题中,使考生在阅读试题材料时缓解考场上的紧张心情,利于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作答。本情境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信息量“大而杂”,两幅景观图的对比向学生呈现空间观察、空间推理、综合分析与比较等具体任务,测量考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当然,生活化的情境在选择时应尽可能保持对考生的公平性,该城市绿化带景观情境,可能对农村考生带来一定的不公平。

又如,Ⅲ卷第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的“江南水乡为背景的剪纸作品”情境,Ⅰ卷第43题旅游地理模块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村民生活在明清古村落”情境,都在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融入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中创设这样的“隐含问题、适度复杂”的真实情境,引导考生运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方法来审视衣、食、住、行等生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2)利用地理与生产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创设情境。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中关于生产情境的设置,几乎都以时间为轴线展开,体现人文地理的“变化性”。如Ⅲ卷第36题的“西班牙日光温室农业发展历程: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试题情境抽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考生动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变迁,关注区域产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联系生产实际的情境中,虽然运用考生较为熟知的地理知识背景,可较为顺利地进行检索、连结、加工和重组;但在似曾相识的背景中,也可能存在比较陌生的新情境(如本题中不需人工增温的日光温室等),需要考生借助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深入挖掘图文信息,仔细比较试题情境与所学知识(地理模型)的差异,并结合试题设问,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进行具体的预测、估计和分析。

又如,Ⅰ卷第4~5题以“产业集聚”为主题的纯文字情境,Ⅱ卷第36题“山西焦化企业发展历程”的生产情境等,均以经济活动随时间发展为主线,通过地理学视角审视生产领域的某些现象,强调产业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集聚的变化过程,渗透产业发展与资源、人口、城市、环境等要素间的密切联系,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迁移能力。

(3)利用地理学者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案例创设情境。通常要对地理实地考察与研究实例加以改造与简化。如Ⅰ卷第37题关于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情境:“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试题情境以学术研究的方法为依托,以地理研究的过程和信息为情境载体(缺失了具体的区域背景),在以往的考试中基本只出现在选择题,而在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中却设置为综合题的情境。情境的复杂度体现了思维的综合度,学术情境设置的增加,强调了从数理角度认识地理特征、原理、规律并展开综合分析能力要求的提升。

又如,Ⅰ卷第9~11题“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和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情境,Ⅲ卷第7~9题“长江口浮游生物数量自然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情境等,均隐含内在学科逻辑,测量考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值得商榷的是,由于学术情境相对脱离考生生活实际,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难度较大,故而考虑学术情境,是否可以采用更为通俗性的表达,更为详尽的表象描述,并对给予信息进行符合学科逻辑的深加工,以便更好地测量出考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等级水平。

2.创新设计设问角度,追求问题探究性与开放性

(1)设问是实现高考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重对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有体现对问题深入探究的,也有打开思维体现开放维度的。前者可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漏洞,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根据地理事物的具体特点探索其基本特征和规律,从而避免掉入生搬硬套的“背多分”陷阱。后者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尝试给予考生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个性表达。

例如,Ⅰ卷第37题第(1)问“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如果直接看图,很容易按照“受人类干扰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这样的思维定势来解题,从而误以为苔原带受干扰的坡向为“阴坡”。然而本题的答案恰恰相反,要想得到正确答案,考生必须结合文字材料中“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的信息,并能够对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与各种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从时空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本题设问的设计,体现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和逻辑性,强调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对地理知识理解基础上的反思,不是批判,而是地理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第(2)问“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е参锒嘌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按照单峰变化规律,阳坡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和阴坡类似地出现在海拔2 300米左右,读图可知该值低于阴坡;加上在较高海拔基本未受干扰的地区,阳坡的生物多样性同样小于阴坡,由此答案也就迎刃而解。本小题的设问凸显思维的碰撞,呈现知识建构、多元互补的信息链,重在考查考生运用证据的能力。第(3)问“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与第(4)问“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均从比较分析、说明原因的设问角度设计。前者比较“温度和湿度”,“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这一结论,需要考生进行迁移联想,考虑苔原带一般分布在温度较低的区域,才能得到该地的降水很可能以降雪为主,有一定的思维量。后者比较“植物多样性差异”,比较随着海拔升高导致的“坡面面积”和“坡面之间的水热交换”的变化,这些在题干中并未直接涉及,测量考生是否能将所见的设问进行分解,自主搭设思维跳板,并且在最近发展区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本题4个设问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和区域对比方法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该题展示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测量考生是否能够运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来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考查整体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既要考虑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要考虑其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把“综合思维”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逐步展开。当然,设问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本题各个设问间基本为连锁问题的设置,易导致考生一损俱损、失分较多;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覆盖度不太高,且材料以论文方式呈现,试题难度较大。

(2)思辨能力是高考地理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通过思辨能力的考查,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组织材料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意识。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也加强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如Ⅲ卷第36题(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设问不仅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而且适应不同考生的特点,允许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使能力目标的考查更加全面和充分。地理试题通过有限度的开放性设置问题和答案,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既保证考生发散思维,有话可说,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同时,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形成完善的世界观。

教学导向:“情境创设”也应成为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对陌生事物的探究是人的本能之一,“知地明理”是地理教育的本质所在。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寻找出具有地理性、地理味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根据教学主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呈现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因果联系与依存关系的分析、推理,以及L图与图解等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不断地强化应用,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试题设问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增强,需要中学地理课堂做出相应的优化与变革,需要教师克服传统的 “教师本位”、“知识传递”、“技能培养”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精心挑选学习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其去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并得到学习的自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篇8

对新课标的理念,很多教师是一知半解甚至扭曲,为了追求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似乎变得简单了。教师们常以模糊、空泛的问题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殊不知这样的提问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不断反思,觉得我们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设计与处理上更应该细化,不仅关注文本的细节,就是钻研文本,深入到每个细节;更要关注教学细节,如细小的教学语言、环节,文本的词句、训练点等,这是动态生成的细节,需要教师及时去捕捉。抓细节处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一、深入文本细节,挖掘深层情感

1.挖掘“空白”。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面对文本的空白,他们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学生的个性也随之表现出来,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这样的课堂是灵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的交流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

2.留意“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是最不起眼,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但是它能帮助人们表现自己的情感。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强调除了要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内涵之外,也不能放过标点符号。课堂上留意并捕捉“标点符号”,会给教学带来许多精彩。

在教学《地震中的的父与子》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父亲为了救孩子艰辛及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教学“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在反馈时,学生更多的感受是父亲的辛苦、疲惫,他们的体验还是浅层次的。于是笔者又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这时才注意到标点符号的变化,读的时候感叹的语气自然出来,发自内心的体验也一下子喷涌而出。

二、品读点亮细节,促成精彩感悟

文本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要解读文本,就要从准确理解每一处词句入手,去还原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笔者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的朗读进行指导。

师:看来青年作画真的已经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了。谁也能忘我地来读一读?

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强调了“越来越多、赞叹、议论”。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的学生说:“那位青年画鱼画得太活灵活现。”有的说:“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第二个学生的朗读故意突出“融为一体”且语速较快。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融为一体’应该读轻点慢点,因为青年画得太投入,他满脑子是鱼,已分不清自己和鱼。”又有学生补充:“他画鱼已到了忘我的境界,读得慢一些才更能显示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教师又进行了总结:看来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读得有韵味,必须要先读懂课文,仔细推敲课文的语言文字。

朗读细节处理要巧妙,过分注重技巧的朗读没有内在情感,我们需要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学生评价朗读,在评价中就慢慢丰盈了“融为一体”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感悟。

三、捕捉教学细节,感受灵动体验

课堂上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多倾听而不是打断学生的思路,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到位、更深入。教师要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善于捕捉教学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抓住它们等于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奔波”一词,别出心裁地出示“李政道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花莲慈济医院―花莲机场―台北机场―香港机场―上海机场―杭州―凌晨到达杭州医院”,然后顺势提问:“这是怎样的一天?”让学生体会到李博士为了挽救海峡彼岸年轻的生命,一刻都不曾停歇的辛苦。正当学生为李博士的“奔波”动情之时,一个学生小声地嘀咕:“为什么不直接从台北飞往杭州?”于是,预设的教学过程就在这一“细节”调整了,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老师听到后及时补充介绍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政治背景,引导学生带着内心的震撼和感动去品读“奔波”。

上一篇: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范文 下一篇:春满人间百花吐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