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02-25 04:11:02

散文怎么写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1篇

关于散文的个性,各有言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这个人或自我的发现,自然会体现于文学创作上。“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在这里,作者敏锐地指出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的表现或自我的言说。呼应着时代,传导的是个性解放的呼声。

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的序中是这样说的:“小品文则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这就完全地由载道变为言志,且为了与前人的表述区别开来,又进一步作了界定:凡载自己之道者即是言志,言他人之志者亦是载道。由此可见,周作人的写作往往囿于个人的性情。周作人是站在言志的立场上来反对载道之文,并将现代散文当作晚明小品的复兴。其理论的要义就是主张独抒性灵,并以闲适为表现,从而讲求一种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的看法,大可呼应周作人之说。他在《论文》中说:“近代文学作品所表的是自己的意,所说的是自己的话,不复为圣人立言,不代天宣教了。”这里讲到近代文学的特点是以个人的表意为主,文体也随之解放。这是以意役法,而不再以法役意。在《文章无法》中又说:“其实文章体裁,是内的,非外的,有此种文思,便有此种体裁,意到一段,便成一段文字。凡人不在思想性灵上下工夫,要来学起、承、转、伏,做文人,必是徒劳无补。”由性灵出发,林语堂又提出一种小品文笔调。如《论小品文笔调》一文中所说:“此种小品文,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是之谓现代散文之技巧。”此种笔调配合着性灵的抒写,可自如无碍。这无疑是写作中最具兴味的,也即最有性灵。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先比较了散文与韵文的不同,说韵文还可按格填写,散文则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依。“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这里所说的,是指散文要能写出个性。至于具体的行文,梁实秋在《清秋琐记》中讲到:“散文的艺术,像春蚕吐丝,缕缕情思都是从自家心里吐出,像缀网劳蛛,章法丝丝入扣。有时像山涧小溪,汩汩而流,有时像激流悬布,奔腾澎湃。人人作风不同,各极其致。”这里春蚕吐丝及山涧小溪的比喻,都表明散文写作是要从心灵出发的。从心灵出发,直到能写出个性来。罗大冈认为:“散文妙处在于一个‘散’字,可长可短,格式不拘,只要不使读者觉得味同嚼蜡就行。散文是散步,兴之所至,走到哪儿就是哪儿,不必非有目的地不可。正因为如此,散文能够亲切地、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活动。”散文可以兴之所至地表达情趣,但更得真切地表达内心活动。再看史铁生的《也说“散文热”》:“它不像诗歌凭靠奇诡的天赋,又不像小说需要繁杂的技巧,它所依重的是真切的情思。散文,其实是怎么写都行,写什么都行,谁都能写的,越是稚拙朴素越是见其真情和灼见。”一方面是表达的自由,怎么写与写什么都行;另一方面是要写出真切的情思,有真情和灼见。个性,其实也就是真性情。

散文表现个性,用巴金的话说就是“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只有写出了个性,进一步才有风格可言。照李健吾的话说:“风格就是一个人的一种偏爱,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是个性,个性表现在文章里,就成了风格。”个性不断地表现在文章里,就会形成风格。从风格中,可看出个人的偏爱,或婉约或豪放等等。比如冰心,不管写小花小草、儿童还是母亲,所要表达的仍就是一颗爱心。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是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此中有人,不只是小说家的特长,也是整个文学的使命,只不过在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就散文来说,至少还有一个自我。且不管写的是什么,都是不同程度地写着自我。散文大都是自我的言说,这也可以说是散文写作最主要的特色。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散文家只凭自己的本色,这话说得真好。而在《焚鹤人》后记中又说:“任何文体,皆因新作品的不断出现和新手法的不断试验,而不断修正其定义,初无一成不变的条文可循。与其要我写得像散文或是像小说,还不如让我写得像――自己。”不管写什么及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能写出自己,这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话。

(吴永福 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携时光飞舞》 怀旧 情结

人的一生,除非你失去了回忆的能力,我们应看作是美好的记忆。小说作家写散文,总会有些小说的影子。田林的某些小说,原本就可当作散文来读的。散文有其自身规律,比如形散神不散,比如叙事语言,比如个人情怀。

而田林的某些散文,我们确是可当作小说来欣赏的。田林作品——《携时光飞舞》,首先就是个怀旧的命题,写的是承德人,承德事,自己身边的人和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没有虚构,更多掺杂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篇篇有人物,血肉相连筋脉可见,它是作家心的写作,无娇揉造作,不动声色的表达,看似漫不经心的自由,细品却是有重量的,它与我们许多人都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心灵相通,重新唤起了我们对昨天的记忆。田林曾有意把名字改为《昨天的昨天》,不知什么原因,又改了回来。两个名字,都好。

在田林的眼里,生活当中极少有罪恶。并不是他不懂得人世存在的罪恶,而是有意避开,他说,自己的心承受不了,宁愿避开不去写它。这是一个善意的切入角度,也是因人心之善,愿意去那些忧郁的、感伤的角落寻找自己的写作。田林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同时体现出了心理的真实。事件不过是表象,而人的内心深处才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的东西。这样的作品,虽散,却尽意。与他的小说创作一样,田林的散文极少表达,更不会有直白的、公共的、直接抒情的叙述,他宁愿把自己的想法推到读者怀里去。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他相信读者能品得出来,读者会比作者更有领悟力。散文,本来就是需要领悟的,否则便是杂文。

沿袭小说创作的属性,田林依然从大散文,小叙事入手。看似向下,其实他是在寻求自下而上的表达。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些最底层的小人物,而且有着诸多对女性的依恋与同情。《老屋瓦尘》里那个始终没落姓名的女孩子,《胡同深处》里的那个贵族后裔兰琪,《姥姥的影袋》,《小人儿书》里那个女同学,他写了她们的美,也写了青春期,叙述含蓄沉稳,文字精炼到位,充分体现了散文的“适当”,“分寸”之美妙。

另外一些人物着笔多在引车卖浆者流,风趣、幽默、达观、小心眼儿,实为底层人物众生相。那个叫火神庙的街道,那个叫太医院的胡同,曾是个真实的存在。田林从这里出发,走进了自己的境界。怀旧,是一个绵绵无期,复杂悠远的现场记忆,一个人如果有心思用笔把它重新打捞出来,起码说明了他对自己一生价值的重视。我以为,他并不是想给后人或自己留下什么,他是不得不诉说。但田林的诉说是艺术的,富有感染力的,从而使他的诉说具备了文学价值。而回忆,又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现在散文界,纸上网上的写作,时常是所谓现代的空洞的,个人感触胜于具体的宽泛的生活表象。田林以过来人的姿态,以优雅的,不动神色的姿态去追忆曾经,这便使得回忆再次进入了丰厚的艺术领地。我们心里装着的那些事物,并非摆摊子似的晾出来,它注入了作家的思考与洞察,同时给予读者揣摩与回旋的余地,体现了田林多年文学的、哲学的、宗教的修养以及他的人格特征。

在这里写作的技术已不成问题,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灵,因为创作无非是“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在田林而言,写什么,他找到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怎么写,则凭个人的体悟与智慧。田林不是机巧之人,说真话,写真情,此为创作之本,从这个角度来体察,如何艺术地表达,已并非一日之功力。

田林散文里,几乎没有抒情以及漂亮的名词,这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成熟之后又会怎样?那一定是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像吃甘蔗一样,一节节地品味,一节节地去赋诸笔端,如果是这样的姿态,我相信,他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田林的善良,决定了作品的温和与忧郁,决定了作品充满感怀的空间。他还有些逃避,逃避决定了他以深情的超脱的冷眼面世,决定了他没有平庸的快乐。

近几年我国文坛的散文创作已经相当成熟。散文作家们可谓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从九十年代起,一度倍受冷落的散文,忽然得到了读者青睐,这种吸引,源自散文质量的提高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求新求变。多年来,田林始终在潜心小说创作,闲暇时写散文,这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好事。小说与散文之间应该是互为补充的,这样,在田林这本散文集中,我们看到的便是“小说家的散文”。

与某些散文作家不同,我们在田林的作品中,不但看到了散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切的情怀,同时也发现了田林给予散文注入的小说元素。50篇作品多为人物散文,他愿意以散文的笔法去写人物。某些篇章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释放,也不是刀笔相见的哲思,田林的散文几乎完全是展示,提供给你,如何思考不会加以限定,因此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它使我们在看惯了大量散文作品后,产生了亲和的“陌生化”。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田林显然强调了怎么写,因为他的作品中大多是些怀旧往事,如何使旧事出新,怎么写是至关重要的话题。同样的怀旧,在田林的笔下已经注入了新的元素。老树新花,日久弥新,必定与昨日不同。

感受不同。首先我们应该强调,田林的散文作品给人们提供的那些共通感受,这是那个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所共同经历过的事件,但在共同事件背景下,田林与一般人所具备的感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奇特,它是共同的,又绝对是他个人化了的。如同我们每个人面目各异一样,田林的特殊感受是艺术化了的个人心灵面貌的表情。胡同口的一米阳光,早年一个女孩与其邂逅的怅然,丢失带来的恐惧,对一只昆虫的理解,一顶帽子,一次大声朗读,都是我们曾经遭遇过的。但在田林笔下,已经完全成为了艺术化的理解,这在审美诉求中是颇为可贵的感觉。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3篇

一、抓住散文特点

散文融合着自然、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1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2.有的寄情于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鲁彦的《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5.有的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而组材的。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讲究优美。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自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表面上是写行道树,实际上写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勤生绿叶、显出浓荫、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这就赋予作品于环境、意境、情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遭遇到神圣的事业来歌颂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这样就使“行道树”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结合范文的教学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事物,而且要指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体验。体验是观察的深化。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细心体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内涵,才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词歌;阅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39-02[ZW(N]

[作者简介]朱科,男,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中学教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和古诗是“老大难”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文是拉长的诗,诗则是浓缩的散文,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讲究语言的清新凝练,都追求美妙的意境,常运用想象、对比等描法,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我们可以让散文走进诗歌,也让诗歌走进散文,相互渗透,让散文和鉴赏相得益彰。

一、让散文走进诗歌,从诗歌的角度体味散文的妙处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时引导学生对散文和诗歌进行朗读、改写和仿写,以加深学生对散文和诗歌的理解。对此,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对散文进行“二度开发”,将其浓缩改写成诗,从诗歌的角度去体味散文的妙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加深其对散文的理解。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朗读文章后,在思考和讨论中体会到了第4―6段的语言特色及艺术效果,认识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通感手法,理解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画”“泻”等字的表现力,品味了“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在音韵美和描写上的妙处。此时,我们将整篇文章浓缩成律诗《观月荷有感》:“月夜不平观荷塘,明珠羞涩浴美人。弥望舞裙叶田田,歌传微风香缕缕。光泻流水花笼梦,淡云小睡画柳影。蝉蛙欢闹无福受,西洲不觉猛到家。”这样的“旧瓶装新酒”能够让散文走进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角度体味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叠词、反衬等手法的运用,使阅读和鉴赏相得益彰。

二、让诗歌走进散文,用散文的语言去表达诗歌的神韵

古诗难在它语言的多义性和隐喻性上,正如梅尧臣在《谈诗论》中所说的那样:“作者得之于心,观者会之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让学生将其扩展成小散文,则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比如人教版必修3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对后两联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如果让学生把诗写成散文,就容易理解多了。笔者就用散文写出来给学生示范:“秋天来了,晚上的白霜让枫树凋零、败落,远处的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中。那巫峡波涛汹涌,天地一片阴沉,那巫山乌云密布,似乎要压到了地上。此时,一看到眼前再次开放的,不禁泪流满面,两年来一直漂泊他乡,都不能回到我朝思暮想的家乡啊!而陪伴我的只有那条系在岸边的孤独小船和那颗怀念故园的心。天渐渐转冷了,家中的亲人又在忙着赶制过冬的衣服了吧?夜幕降临,我仿佛听到了从白帝城高处传来的那一阵接着一阵急促的捣衣声。”学生读后都很喜欢,觉得语言美、感情浓,从“一看到眼前再次开放的,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体会到了诗人用的是“触景伤情”的抒情手法,再从“那一阵接着一阵急促的捣衣声”中体会到了诗人不能归家与思念亲人的心情。由此可见,用散文还原古诗的意境和神韵是让学生理解诗、进入诗境的好方式,而学生对诗歌读得越准越深,散文就写得越好,这

是相互作用的。

三、掌握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共享通用的艺术手法

整体阅读是散文和诗歌鉴赏最重要的方法。许多学生读散文或诗歌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却不知它主要说什么、抒的是什么情。这与学生不善于从大处着眼,陷入某一局部问题而不能自拔有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从题目、关键词、抒情或议论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只要抓住了主旨,就能找对方向。

例如对于新教材的《囚绿记》,怎么理解“囚”字的精妙呢?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到其主旨是表现不屈的民族精神。文章以“囚”为核心,囚绿表明作者喜爱绿色;“囚”字“人”在“囗”中,象征中华民族处在黑暗的重围中;联系作者在“囚”绿过程中感到这绿色“永远向着阳光”,这囚人“不屈服于黑暗”,就可以知道“囚”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解放和自由的精神。

学生掌握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后,还让学生明确散文和诗歌的“三类”手法。首先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其次是想象、对比、反衬、渲染等描写方法,最后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抒情手法。在具体运用时,要先看有无运用修辞手法,再看是否运用描写方法,最后看抒情手法,这样就不会混淆。

四、优化解题模式,共用“三步式”答题模式

不少资料越来越细化散文和诗歌的答题模式,如诗歌鉴赏分“意境型”“技巧型”“炼字型”等五种模式,散文也分“词句含意类”“结构作用类”“艺术手法类”等五种。这些模式都很具体、针对性强,但模式过多、过细,学生不容易记,也容易搞乱。我们可优化散文和诗歌的答题模式,将其整合成可共用的“三步式”:是什么?怎么写?为何写?首先,要看清楚问的是什么,题目有何限制和提示。第二步是回答“怎么写”,这要对前后文或上下诗句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分析,如:它是怎么写的?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哪些地方用了什么手法?……第三步是回答“为何写”,也就是思考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这要结合主旨来考虑,思考“它与主旨或前后内容有何联系”,这样问题就变得明朗了。这样将模式简化后,学生只要认真审题,按“是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三点去答,就能答好简要分析类题目。

参考文献:

[1]赵岚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思考与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5篇

已丑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去莲湖巷访陈长吟先生,获赠200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美文》,一看封面就觉得面目一新,只见封面上几行栏目黑体字: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自古至今只知道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分,还未听说过长中短篇散文之分。一本不到百页的散文杂志如何刊登长篇散文或中篇散文呢?

我怀着好奇心打开目录,只见长篇散文栏目下,连载的是熊召政《明朝帝王史》中的《看尽西风木槿花》,阎纲《我是文坛三零后》中的《文风的回忆》、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中的《我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等六位作家的长篇散文,就像电视连续剧,每月每期连载一部分,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也有利于读者饱读散文大餐,当然也有利于杂志的长期订阅和销售。

中篇散文栏内完整地刊载了崔济哲的《千万别提童年事――醉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华夏的《无照上路》。每月1日出版的《美文》第一期就刊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可以说第一时间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在的城市和所处的社会的当下生活,就像早春二月的花草那么鲜嫩,充满了最新的时代气息,达到了主编贾平凹所说的“要让人们从中不断地呼吸到新鲜空气”。

那么,笔者即读者还心存纳闷或顾虑:为何将散文像小说那样划分呢?如此变法有何考虑?会不会像前几年所谓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那样人为的划分后作茧自缚,反而不利于散文的整体发展繁荣?

第一期《美文》首篇题为《十七年后――给〈美文〉编辑们的一封信》中,贾平凹在深思熟虑后写道:我们为什么把栏目定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是散文写作出现了新的状态,散文许多旧观念被突破后,文体上发生了改变。这十多年来,散文在革命着,也在混乱着。“大散文”概念提出后,经过一段争论,基本上是大散文、文化散文、抒情散文几个类型的共存流行,但这种局面以及这种局面后新产生的一些理论又都多少有局限和约束,不如全放开来,让其更充分地发展。

他将散文和小说比较着说:小说是怎么写都可以的,散文为什么不能呢,小说是闯关东走西口的男人,散文就只能是留守在家要养要呵护的老人和孩子?为什么说散文是匕首,它可以是大刀么。为什么一定说散文是花草,即便是带刺的仙人掌,仙人掌也是花草,它可以是树木么。自己把自己软禁了,自己把自己作了小说的下脚料啊!放长了,让散文作家放开去写,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只要你写得好。

其实早在前几年,贾平凹及其《美文》编辑同仁们就秉持大散文的理念,选发了一系列长中篇散文,比如贾平凹的《江南日记》、王云奎的《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笔者的《渭河大水灾》等,只是没有标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字样而已。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状物类散文;阅读;赏析

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文本,最终达到对阅读文本理解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读懂文本,会写赏析文字(读和写)。

高中语文课本,其中涉及到很多散文教学,其中写景状物类的散文数量尤其多。苏教版教材要求学生学习《现代散文选读》一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

一、散文阅读技巧

(一)读文本

笔者强调散文阅读指导第一步:“读懂文本”,那么如何读懂?

首先,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大致清楚第段的重点,可画关键词或句子;其次,再文本研读,能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再归纳,再仔细品味作者表达情或理的句子,最终达到一个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在进行散文阅读时,笔者主张学生先问自己几个什么?

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

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

3.作者怎样来写作本文的?(理清文章结构)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粗读、跳读、精读的基础上,弄明白这三个为什么。

让每个同学参与进来,首先理清每段主要内容,在弄清每段内容后,概括出全文的

主要内容。其次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中心主旨。再次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行文的思路。

(二)明重点

一篇散文,需要重点欣赏的是什么?

1.看立意如何?

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

2.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

简单说来就是要求构思新奇巧妙。一篇散文,如果你选的是普通的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

3.看意境的创造

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不在于看文章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的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就是好的散文。

4.看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往往不同。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往往有一种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往往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清丽,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瑞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

(三)找规律

状物类散文规律: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

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赏析散文

读懂的基础上,养成写鉴赏文章的习惯。

一篇散文,在学生读懂了以后,教师还要追加一个任务:让学生学写散文赏析。那么如何来写散文赏析?

1.抓住一个角度来进行赏析

看到一篇散文,读懂读透以后,如何来赏析他呢?欣赏有许多方面。那么你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与其全面地谈谈不如抓住一个角度来展开。

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最好要学会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等等,抓住一个角度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当然鉴赏不是空谈,而应该结合文章的词句,有的放矢。

2.你抓的角度最好是你读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那一个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二、案例分析

笔者的本节课内容:鉴赏两篇写景状物类散文(《马站着睡觉》作者李国文、《亲爱的麦子》作者周涛),并学会从一个角度去写鉴赏文字。(前一篇散文是已经学过的,目的是归纳出方法,指导下一篇散文阅读和鉴赏)

以下是笔者教学安排上的一些考虑与具体做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让学生写一篇鉴赏文字(赏析《马站着睡觉》)因为这是已经做过的试卷上的一篇现代文阅读篇目,所以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对文章也有把握)。

在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学生的鉴赏文字,先展示有缺点的一段文字(该同学的文字不是在鉴赏文章,而是列出了文章的大纲而已),有针对性地指出:鉴赏散文第一步:读懂文章(问自己三个什么,即: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第二步:学会写鉴赏文字。

再次,展示写的较好的同学的文字,请该同学告诉我们她是怎样来写鉴赏文字的。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利用一篇学生比较熟悉的,已经做过题目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目的是:(1)引导学生尽可能好的把握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中心主旨。(2)引导学生明确写景状物类散文的写作思路:状物——人——抒情。(3)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学写散文赏析。

以上是笔者这堂课的第一个部分,用学习过的文章教授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接下来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实践学习另外一篇状物类散文。(《麦子》)

对《麦子》一文进行解读,弄懂三个问题,从而达到梳理文章的目的。

(1)文章写麦子,写了麦子的什么特点?(本色美、深刻美、和谐美)

(2)文章题目是《亲爱的麦子》,只是写麦子吗?(作者歌颂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麦子,朴素、不事喧哗、平凡,更称颂了像麦子一样平凡的人:尽管渺小,平凡却努力生活着的人类。)

(3)如何理解标题“亲爱的麦子”?(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对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的称颂;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

写一段鉴赏文字,就内容、结构、主旨其中一点来赏析《亲爱的麦子》。

示范:全文着眼于一粒小小的麦子,歌颂了麦子本色之美、深刻美、和谐美。进而联想到麦子于人是生存之根本,小小的麦子制约着伟大的物种(人类)。

写麦子不仅仅是就麦子而麦子,文章就麦子联想到了人,人类也就像着麦子一样,是自然界中渺小平凡的一员,一个个普通的人在生活的磨盘中不断被“磨损”但始终不改本色,他们平凡但不平庸,以自己平凡而坚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向前行。

文章赞美了朴素本色的麦子,赞美了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整个自然的称颂。主旨一次次被升华,以至于在结尾,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告着“亲爱的麦子”,犹如在呼唤着“我亲爱的兄弟”。

反思这节课,笔者认为有几点可说:

1.教学思路基本清晰,在已学过的文章上回过头来品读,让学生归纳方法,再指导这一类型的散文阅读。

2.在学习鉴赏散文过程中,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作用。

3.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4.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散文能力。从一个角度对散文进行深入的赏析,并写赏析文字。

5.笔者在考虑是否能把课文阅读与作文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可以更好地指导写作。

6.对散文阅读鉴赏教学还要继续深入地穿插在整个作文教学安排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心理学家盖奇说:“艺术活动具有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和适合进行科学的分析。”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写作阅读鉴赏文字的习惯。

反思课堂教学,学生是积极参与其中的,并且也得到了鉴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笔者在想,是否也能讲课文,特别是状物类散文阅读教学与作文写作教学放在一起。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纪人.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7篇

艾煊:散文与散话

人们觉得散文很容易写。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作得通,出校后又有了一些或深或浅的生活经历,有这两项资本,便可执笔写出散文了。恰好我们大地上的千家报纸群正等米下锅,于是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便以散文的面貌,大量快速地进入了媒体市场。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人们便以为它比小说容易写。散文,不必太考究音韵律,所以它也容易写。但小说可以酣畅地叙事,诗可以缠绵地抒情。散文何能?散文的空间在何处?散文是小说和诗缝隙间长出来的闲花野草,是夹缝中的艺术。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漶、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标示为散文。

许多人误以为散文很容易制造。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需要多方面的长期修养。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而点恰恰常被写散文的人们所忽略、视。

文字的功能极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需要它。许多人际交流的场合,都需要文字作品介人。散文,文字有什么高要求?说来也简单,散文只是要求发挥文字诸多功能中的那么一种功能,艺术功能。

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惟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因此,散文对文字的要求,远远高于小说对文字的要求。

陆文夫:真情实感是为文

对散文也很难下什么定义,有些国家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称之为散文,连小说也包括在内。中国人好像也是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归入散文,只是不把小说包括在内,但也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故事。

我小时侯读过《古文观止》,长大后便认定像《滕王阁序》那样的文章是散文。后来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认定这是白话散文。再后来读鲁迅的《秋夜》《风筝》《过客》,又觉得散文与小说,与短剧有些难分。《过客》虽是散文,却用了短剧的形式,那《风筝》可以发展成短篇,《过客》简直可以成为中篇或长篇小说!再后来又有点概念不清了,觉得有些古诗词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概念不清了一个时期之后,又有点清了,看起来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美的短文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贾平凹:散文的看法

一、中国的文学愈来愈走向世界,散文要破除框式,搞中西杂交。弄通弄懂什么是民族传统的东西,什么是外来的现代的东西,融会化合,走出一条极民族化的又极具现代意识的路子。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只有这么开放,才能坚实独立文坛,也才能在目前诗的散化、小说的散化的趋势下,保持自己的纯洁。

二、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有人将散文当作写小说的训练,或应景之作,敷衍成篇糟蹋散文的面目。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

冯骥才:趣说散文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的,也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社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8篇

我反对将散文过分地泛化。就相近的文体而言,诸如杂文、随笔、时评一类的东西,最好不要跟散文画等号。既然散文是文学的体例,同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并列存在,就应该文学的且艺术地存在。过去有人提倡大散文,本意是在内容、技法上有所开拓,结果到头来创新不足,反而弄出个以文字冗长为能事的大散文,真是让读者开了眼。有人也反对我将议论文体划出散文的提法,其直接的依据就是搬出《古文观止》,说那里边大部分都是议论文章。我说那是历史的局限,假如那些生到当代,充其量他们也只是个半瓶醋的杂文家。

请原谅我对散文的不够宽容。但我并不觉得孤独。在我所结识的和未曾结识的散文家中,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在支持我的观点。就以上海作家林裕华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钱塘三章》为例。林裕华我们不曾相识,他的这本散文集也并非全部是写杭州的。有点机缘的是,去年他发表在《文学报》上的散文《我找到了那片风景》,因为喜欢,被我收进本人主编的《2006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收入本集的35篇散文,按地域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写杭州和上海两部分。按题材划分,可以分成写书画、瓷器文化和记人叙事两部分。作者所以有这两方面的划分,想必与他的经历有关。这在其散文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当下盛行一种文化散文。何谓文化散文呢?就是作者就一人或一物进行考史般的去求证出某种结论。这样的散文大都爱引经据典,而且一写就是洋洋万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我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即这样的文章可以存在,可以满足一部分人求知的需要。但若真的把其视为散文,作为今后散文发展的方向,我是断然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认为,散文是感性的东西,其语言应该是带有音乐节奏的,是山谷间叮咚作响的小溪。我们写散文,重要的不是看到什么,而是看到什么悟出什么。作为读者也是如此,其在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的同时,还能从中有所感悟。我曾说,一篇好的散文,是那种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最佳的意境和情感来的美文。

读林裕华的散文,我时常会有一种雅润之气。说其雅,是指其文字多富有诗意,这自然与他首先是个诗人有关。在他的多篇散文中,都以诗抒情,像“是哪一片传唱/带走我的阳光/在大塔儿巷行雨//我小心地伸手接住了/可是丁香/伸进故土的幻想//南飞而去的芬芳/是否摸回水边/在湖一隅//还在油纸伞下呦/那百年烟雨/摆弄的乡情//这般悠长,悠长/我的江南雨啊。”(《杭州的巷子》)“我怎么能够冷漠你/枯黄的落叶/你也有过碧绿的青春/无私地托起春的爱//于今,老了/掺落尘埃/生命终有尽头/春天还会再来。”(《一叶秋色随我上云溪》)说其润,是指其叙述文字具有浓浓的清香,仿佛在旅途劳累之中突然品到一杯他家乡上好的西湖龙井。如“我喜欢观潮,这一礴云天的水势,便是英雄的大无畏之精神;我也喜欢听潮,那半空舞雪的开怀一笑,引出多少金戈铁马,慷慨悲凉,有了排遣的机会,把一层秋色往潮头上轻轻一揭,人世间的什么声响你都可以一饱耳福了。”(《一江潮声出钱塘》)又如“曾几何时,一到夏日,我便回乡探母,晚饭之后即挪一张竹凳坐在巷口,母亲早早回房了,可我把望星空的眼睛因为还没有找到儿时的影子而很有自信地安静地独坐在贴近西湖的星空下。我记得,那时的云走得很急,似乎就是岁月的脚步,叫我怎么也赶不上它,所以我尽管用足了力气,终究没法把它扯住,让它停下来,和我多呆一会儿。它飘去了,它把母亲也一块带去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我,走在南山路的星空下。”诚然,文字的雅与润,决非是这样的寻章摘句,它体现的是通篇的整体感觉。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9篇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它融合着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

设计导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诱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来说,导语更要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我们就应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篇散文全文都紧紧地围绕“盼春”、“绘春”、“颂春”写景抒情那么我就将导语设计为“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这则导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春题散文诗,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背诵了两首描写春光美丽的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学生听了这段导语,已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境地,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了,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三、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一般来说,散文有几种不同的风格类型,如清丽婉约型、活泼明丽型、慷慨悲壮型等。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确定不同的范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清丽婉约型: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流含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这类文章欢快流畅,活泼向上,作者的热情激畅,在文字间,如朱自清的《绿》范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慷慨悲壮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恨中寓悲,悲中含恨,悲歌当哭,抨击时政,就应该深沉肃穆。语调沉痛,造成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

四、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扣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五、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叙事散文,作者往往在叙事之时,借用景物点染,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井冈翠竹》的意境是是这样的:“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绘形绘神――写井冈山翠竹这个自然现象,就是为了以物喻人,歌颂井冈山人们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雄伟的战斗力。在这里,竹子的“形”和井冈山人的“神”两者兼具,“景――人――情”三者互相交错,创造出了暂新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去洞察生活,去领略历史,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散文怎么写范文第10篇

散文的真实: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评论家):鲁迅在文章中说道,我想散文的题材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所以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意思是你不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老是防着读到别人做假,与其这样你不如忘记,你读的是文学作品,它只是题材不同,是允许虚构的。鲁迅强调了散文本身也是文学的一部分,不能在绝对真实上要求它。不过,确实散文也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这个真实性是事实之真,是情感之真,还是虚构之真,可以探讨,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写散文时,真正的率真,是非常需要强调的。王勃的《滕王阁序》,我认为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范本。其实滕王阁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个贪官所做的形象工程。像王勃20多岁去看他父亲,路过那个地方被朋友拉去,首先他盛赞“盛友如云,高朋满座”,他觉得这种场面没见过,特别高兴。第二,尽管是一个胜景,但是王勃就是要把对人生世事的不满写到这里面,有没有勇气挂上去,那是你的事,这个官员也了不起,最后没有删去后面这部分,把它直接挂上去了。我觉得今天的文人和官员都做不到这点。“天下四大名楼”都是因诗因人而得名的。所以,其实率真,不是要求事情是真的,也不是要求做作是真的,而是要求没有任何芥蒂,没有任何障碍地把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甭管你地位是高,是低,是雅,是俗,这种俗的勇气,我觉得把很多人吓跑了。比如说哪个县里请我去写的话,我也不敢把书记、县长请我喝酒、吃菜这些场景写上去,你想想那还得了吗?但是我们也因此失去了散文的很多东西。

吴亮(作家、评论家):散文作为一种门类,一开始讲的达到一种高度,似乎在讲一种理想中的散文,它的道德品质,它是不是讲真话。其实有假话的文章很多,但是也不失为非常好的文章,都是讲人性,因为人都不能够避开这些问题。在作品里面说谎话,也可以是非常好的命题。

散文要有余情,不要没话找话

王周生(作家):我觉得文学像是一个信仰一样。当我写文章时,我觉得我是在做仪式。每次要约我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我真的没有灵光一闪的话,我就觉得没办法写。所以我最怕的是什么,组织你到哪里参观一下,请你吃顿饭,给你一点钱,然后让你回去写篇文章,我最怕是这个事情。所以先问好,如果去参观要写东西就不去了,因为写这种东西真的很痛苦。有一些很生活化的散文,恰恰是在很随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而且很有韵味的。

刘绪源(《文汇报》“笔会”主编,散文家、评论家):写散文最怕的一点就是没话找话。散文关键是要有余情。所谓余情它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它有个性施展空间,有心情,情绪,情感,情趣,有余情就是文学,没有余情那就不是文学。像钱钟书,他一生在谈书,他的《旧文诗篇》就是好散文,又有讽刺,又有幽默,又有调侃,又有个人的趣味,又有真话,又有假话,非常非常好玩,看上去充满审美的乐趣。现在看鲁迅的杂文真的非常好看,充满个人的心情、情绪、理趣。鲁迅为什么写这么多,他是议事,周作人为什么写这么多,他是读书,他是论学。议事、论学可以没完没了地写下去,抒情能有多少可以写?要把眼界扩展开,不光是回忆自己的生活,描写当下的生活,还可以有议论,有思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要有余情。

王玉芳:(《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散文家):好的散文,能在现有篇幅内表现有个性的东西,让人一眼能够提炼出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能够记住的东西。尤其像我们的报纸看完以后能够记住一段,或两句子,一个细节。前几年我们发了一篇贾平凹的两千字左右的散文,他从他的故乡回到西安的路上,写了家乡的一些细节,其中用当地话写他邻居的二叔没了牙齿的一笑,这个细节,很真,很生动,让人一眼看到就记住,这也显现了作家的个性,作家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比较珍贵,散文创作现在需要这些。

散文的出路——扩大边界,要更“散”一点

韩小蕙(《光明日报》资深编辑、散文家、批评家):当时余秋雨的文章出来之后,很多人不认为它是散文。从读者到散文家到评论家,对散文其实有一种限定,所以散文的突破其实也挺艰难的。我刚梳理完2012年的散文创作,我发现最好的几篇东西都不是散文家写的,他们为什么好呢?他们完全不管写的是什么,是不是散文,就认为应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散文的创新往哪走?小说家不太重视语言,但是他们似的想象力,是我们散文家要学习的。就是说怎么把散文的框子冲破,按照更大的追求,更高深的境界去写。现在的散文在想象力方面,在突破性方面,有点太规矩了,太老实了。余秋雨写成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散文的半径就扩大了。可惜,现在许多人认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火了,读者认可,于是盲目跟风模仿,结果形成了新的“余秋雨体”散文。所以创新的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借助于小说、诗歌,甚至借助音乐、绘画,把别的行当里面的优势都吸纳过来,使散文的空间更加开阔。

邓伟志(作家、社会学家):散文要发展要繁荣,要“散”一点,我讲三个“散”。第一,题材要“散”,你了解什么题材写什么;第二,思路要“散”;第三,观点要“散”,包括政治观点也要散一点,政治观点从来都是从大家中选举出来的。对批评也要散一点,你可以说它好,我可以说它坏,都没关系的。文化、散文要繁荣,要更散一点,这样的话才能够出好文章,好作品。

刘绪源:以前,写景,记人,记事,抒情,讲故事,这算作散文。但是论事,谈书,谈心情,谈思想,论学,论人,形式上的书信、日记、书评、影评、时评、报告,都没有算。但散文的框若放大的话,很多其实都是散文,而且是第一流的散文,我觉得《美的历程》就是大散文。现在大家已经没时间看一个作家抒情了。大家都很忙,但是谈科学,谈当下发生的事情,论事等,还是要看。所以怎么让日常的实用文章上升为美文,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散文的出路在哪里?我觉得首先要扩大散文的边界,扩大散文的范围,强调有余情的论文也是散文。

吴亮:散文本身就应该海纳百川,无所不包。当下发生在网上的写作,虽然有一些是曝露私生活、营造各种气氛以吸引读者,但分享范围终究有限,当然也存在着一些流传面很广的作品中,很多不仅不八股,而且非常有想象力和犀利见解,它们本身就是很好的散文。

上海——中国当代散文的期待

王玉芳:我觉得上海一直有一种“弄堂文化”,有好多北京没有的东西,像陈丹燕的文章,写出了生活的那种边边角角,这种小资散文,读了的确很舒服,很惬意、很休闲。不是类似于大散文文化,必须得提炼一些什么东西,它就是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上一篇:鲁迅散文范文 下一篇:林清玄散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