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赏析范文

时间:2023-12-02 01:05:04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篇1

关键词:中学生;现代诗歌;赏析;海子

一、中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中学生受人生经历、阅读条件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赏析现代诗歌,特别是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存在着盲点和误区。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现代诗歌的美的同时,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不过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海市蜃楼。试想,“面朝大海”又怎么能看得见“春暖花开”?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不够准确,他们往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为一种现实存在,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理想追求,从而错误地把它确定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下面,我就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赏析现代诗歌。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创作背景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前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此可见,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能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这样的生活只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中。

三、研读文本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

之所以叫做“研读”是为了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现代诗歌的“诗眼”有时就藏在诗歌的题目中,作品的感情基调也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中。所以研读文本就应该从解题入手。正如前文所述,“面朝大海”并不能看见“春暖花开”,或者说,当抒情主人公“面朝大海”的时候,他看见的“春暖花开”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因为大海上没有“春暖花开”,“春暖花开”只能是在“我”的身后。“我”幻想,“我”憧憬,却始终不能面对。而诗人没有言明的“身后”却是一语成谶。

再看正文,诗中三次出现的“从明天起”、“愿你”以及诗歌最后一句的“我只愿”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接下来,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

现代诗赏析篇2

28M MP4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2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3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4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注释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 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 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5]

内容鉴赏

现代诗赏析篇3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者、反对者的声音却不难发现,更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不少教师关于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两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诗歌鉴赏就是读懂诗意,二是把诗歌鉴赏等同于个性化欣赏。

事实上,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试题,它不能只有“懂”和“赏”,还应当有体现逻辑思维的“鉴”和“析”。因此,抛开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能否用“选择题”的争议不说,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应当理性解读考纲中的“鉴赏”要求,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就应当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逻辑思维,以切实提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理性解读考纲,抓住考查核心

1.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要求,耳熟能详的是这么一段:

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事实上,仅仅拿《考试大纲》中的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带来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误读。因为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考查的内容要求,而关于“鉴赏评价”这一考查能力层级的解读,还应当往前翻到《考试大纲》的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述: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三条重要结论:一是“鉴赏评价”是一种阅读能力,其研究的对象是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二是“鉴赏评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要求,而是依存于“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之上,是以上三种能力要求的综合提高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三是“鉴赏评价”是一种统称,它包括理性客观的“鉴别”“析”和“评”,也包括有感性色彩的“赏”和“说”。

因此,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将“诗歌鉴赏”等同于“读懂诗意”,拉低了“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仅完成了“理解(B)”的阅读任务;而将“诗歌鉴赏”误作“个性化欣赏”则忽略了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校选拔性考试试题所应有的“基础性、综合性”要求,是把“诗歌鉴赏”当作自娱自乐的诗歌欣赏,最终可能导致阅读测试中鉴别、分析、评价无法完成任务。

2.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

根据以上对《考试大纲》有关要求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与判断,其实应立足于两个层面:一是诗歌的层面,二是阅读考查的层面。

从诗歌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要根据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如言志抒怀、寓情于象、含蓄隽永等,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应当“考什么”。在这一层面上,“读懂诗意”是考查的核心,考生的任务是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观点等。

从阅读考查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根据语文阅读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试卷提供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并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指出这一首诗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层面上,理性的“分析”和“鉴别”是古代诗歌读的考查核心。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只是试题材料,“鉴赏”才是关系考生得分的能力要求,孰主孰次一目了然。更何况,“读懂诗意”对应的是“理解(B)”这一能力层级,是“分析”“鉴别”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想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关键还是对古代诗歌的理性的“分析”和“鉴别”。

二、运用理性思维,提升古诗教学效率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古代诗歌,是否适用“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阅读古代诗歌会不会肢解诗歌、破坏美感?这是许多教师的担忧和拒绝理性思维的理由。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性思维从来不是“美感”的敌人。

1.正确认识古代诗歌与理性思维的关联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固然具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富有形象性的鲜明特点,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而又感性的认识,但这不等于古代诗歌创作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思维。事实上,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往往是断续的、跳跃的、模糊的,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诗歌创作的过程如果少了理性思维的参与,诗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是混乱无序的,不要说给读者带来“美感”,连读懂都会有困难。概而言之,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其实是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读者对于一首古代诗歌的欣赏,不可能仅仅依靠以感觉和表象为主要特征的感性认识。因为读者在感受诗歌形象之初,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表象,依靠这些表象,读者并不足以理解一首诗的全意,也不可能有“喜爱”的判断。只有当读者透过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方法全面理解诗歌时,诗歌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诗人所要传达的复杂情愫,才有可能进入读者的脑海,进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体验。

因此,无论从诗歌创作还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古代诗歌都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鉴赏古代诗歌时,理性思维的参与不但不会破坏美感,而且有益于审美的实现。

2.理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1)结合推理论证,辅助读懂诗意

由于考生对古代诗歌形象的知识储备往往不是那么丰富,也由于古代诗歌形象往往具有内容的多义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仅仅抓住诗歌的形象来解读诗意,就容易出现诗歌形象的误读,进而使诗意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讲一点逻辑知识,引导学生从推理论证的角度来认识古代诗歌的内容结构,对于考生正确解读诗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古代诗歌中符合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证结构的篇章并不在少数。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讲求“起承转合”的说法恰恰可以成为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富有逻辑性的一个明证。运用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来辅助解读诗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诗歌形象多义性、多样性的困扰,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一首诗的内容思路,从而更准确地读懂诗意。

(2)借助概念比较,突破审题关口

为了适当降低阅读难度,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设问往往比较具体,切入口较小,因此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概念往往比较多。考生审读题目时,常常会忽略这些关键性概念而审错题意。那么,如何纠正考生的审题偏差呢?一味强调“认真”显然于事无补,而让考生习惯于圈画出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并借助类似概念的比较来确定答题重点,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好办法。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例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在这一题目中,对于答题起到限制、提示作用的重要概念有“前四句”“景象”“用意”“什么样”“什么”等。孤立地看,有时候我们很难认识到它们的限制、提示作用,但如果在审题时引入一些类似概念来比较,问题可能一下子就清晰多了:“前四句”不是“全诗”,它限制了答题的对象范围,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不能超出前四句的范围;“景象”不是“意象”,它要求答案应是一个综合叙述的意境特点,而不是罗列意象;“用意”不是“意思”,它要求不但要答出前四句的内容,而且要分析前四句内容对于全诗主旨、诗人情感的作用;“什么样”“什么”不是“哪些”,这说明答案要点相对唯一,答题的重点不是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答题点的内容逻辑。

(3)学会分析综合,提升答案逻辑性

“分析综合”指的是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在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答案组织中,强调“分析”可以使答案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避免套话、空话答题,也可以使答案本身更有逻辑性,更照应题目设问;强调“综合”,则可以使答案更有概括性,表达更加简洁有力。为了让考生的答案组织显现出应有的逻辑性,我们一方面要拿高考真题的权威答案给学生作示例,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考生每次组织答案时,都参照因果推理的思维模式去检查,看看答案组织是否能自圆其说,形成一个闭合的逻辑链条。下面我们剖析一道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

【例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在这一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答案组织呈现鲜明的总分结构:“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扣题的总说,而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标题……”“开头……”则是对总说的具体分析说明,它们紧紧扣住了“非作者亲眼所见”“出于想象”,体现出极强的因果呼应性,与总说形成了闭合的逻辑链条,而且它们的语言既紧密结合了诗歌的具体内容,也有较强的综合性。

以这样的参考答案为标尺去衡量考生的答案,用这样的分析去指导考生的答案组织,考生的答案将会变得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其得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管我们欢迎还是拒绝,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还是来了。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说,选择题“可以测量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些高层次能力”,而且“答案唯一,评分统一客观”,“可以加大试题容量”。因此,纠结诗歌鉴赏可否使用选择题,似乎没有必要。我们更应当形成共识的或许应当是:诗歌鉴赏,当有“理性思维”。

现代诗赏析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代诗歌赏析教学 三个角度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一方面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更是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古代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体制:要求以较少的诗句容纳较多的内容,从而形成了高度概括与凝炼,富于情感和想象的特点,这给今人的理解带来不少困难。在实际教学中,从哪些具体的角度来对诗歌进行赏析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诗歌,并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析诗歌,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学生实际,以及诗歌自身的特点,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教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赏析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是说诗歌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诗歌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形象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工具,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外化;反过来,这种外化的工具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入手去赏析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几个孤立物象的集合。这种文学上的形象,不仅包括人、事、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包括情感、氛围、情境等较为抽象但可以感知的形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古诗中的形象描绘有时并不是有具体形态的,如陆游的《示儿》,诗中并没有描绘什么具体有形的东西,主要是表达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情感意绪,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悲壮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因此,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时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明白了以上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赏析诗歌时,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另外,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的表现上还有一个虽然称不上规律但也并不少见的现象:结尾处往往有那么一两句是直接抒情或言志的,它对前面的形象描绘(即写景、状物、叙事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该诗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这对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实践中,根据古代汉语的表意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先局部入手后整体把握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进而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及其意义,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所谓先从局部入手,是说当面对一首古诗时,不要急于从整体上去感知它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思想,而要先把每一句拆分成若干表意单位的词或词组,在弄清了每一表意单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该句所传达出的信息。所谓后整体把握,是说在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对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这种表意单位和诗歌的平仄规律是两码事,表意单位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平仄规律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律;第二,表意单位的大小划分并不固定,以易于理解为原则,可以是一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也可以是多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下面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用“/”将每一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位后结果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第一句中:“烟”――烟雾;“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水面;“月”――月光;“笼”――笼罩,这里引申为“照着”;“沙”――沙滩。这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照着水边的沙滩。这一句是写景,描绘了一幅月下江边迷蒙寒凉的景象。第二句中:“夜”――夜晚、夜里;“泊”――船停泊;“秦淮”――秦淮河;“近”――靠近、临近;“酒家”――酒店。这句的意思是:夜里船停在秦淮河边,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这一句是叙事,交代了泊船的时间、地点,也暗示了上句景象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离酒家近,才有可能听到歌女唱歌。第三句中:“商女”――歌女;“不知”――不知道;“亡国恨”――亡国之恨,国家灭亡的怨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这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议论了,但这句诗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唐突,怎么好端端的就突然指责歌女没有爱国之情呢?当时唐王朝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也还并未亡国,又何来“亡国恨”的说法呢?这里就存在疑问了。第四句中:“隔江”――隔着秦淮河;“犹唱”――还在唱;“《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花》,因其后不久陈为隋灭,这首歌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称。这句的意思是:歌女隔着河还在唱《玉树花》。读到这里,第三句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作者是因为隔江听到酒楼里的歌女在唱《玉树花》这首亡国之音才说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显然,这里的“亡国”就是指南朝陈的灭亡,因此,第三句更确切地讲应是“歌女不知道南朝陈亡国的怨恨”之意。三四两句综合起来看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字面上看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还在这里唱亡国之音,但实际上应当是另有所指。“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能唱什么的,而是要完全听凭在座的官僚豪绅的“点唱”的。因此,在作者看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歌女,而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点唱人”,他们才是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对象,这里采用了曲笔的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理清了每一句意思的基础上,再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月色朦胧、寒雾迷蒙的秦淮河边的酒楼上,一群官僚豪绅们正在听《玉树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这是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的形象,他要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从后面两句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批判了那些醉生梦死,不以国事为念的官僚豪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是只有描绘的形象,而没有直接抒感思想的语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只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得比较间接,需要我们从形象中去分析概括出来,这一点也是应该领会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作者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图。它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呢?诗中并没有直说,但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小处讲,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从大处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由衷赞叹。

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有的古诗中用了旧章典故,在遇到这类诗时一定要小心。即使在划分表意单位时划对了,也不要望文生义,要去查相关资料以正视听,否则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如上面《泊秦淮》中出现的《花》,如果对陈后主作《玉树花》而后亡国这一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就不会把它认为是亡国之音,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且要多读书,读好书,勤查资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来赏析诗歌,是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我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从其他角度来进一步赏析诗歌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语言锤炼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炼字,好的诗歌常常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诗中的关键字。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1],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是描写大漠风光不可多得的经典,这与其中“孤”、“直”、“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手段。在古诗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诗歌丰富的意蕴,感悟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千树万树”言数量多。这里的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的雪来得急,下得大,千万棵树上已经积满了,像盛开的簇簇梨花,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对这两句可以这样赏析:一夜北风呼啸,清晨开门见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到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这是一幅多么壮丽奇特的边塞雪景图啊。

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角度当然不只上面介绍的三种,比如还可以从意境、艺术构思、写法等其他许多角度来进行赏析。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通俗易懂,与初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是在教学中可以频繁使用的赏析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就弃而不用,在条件许可时另外的方法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并在赏析中进行学习的,只是它们或许不占据主要地位,只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描绘的诗歌教学愿景才能实现,初中诗歌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现代诗赏析篇5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方法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快速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古典诗歌快速鉴赏方法如下:

一、抓准重点词语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内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 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大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抓住关键语句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句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 漏 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

答案 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揭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品味诗词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蝶 恋 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请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

答案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凋,足见西风劲力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又出乎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寂寥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眺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辨析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想要准确的辨析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就必须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答案 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把握思想感情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例题: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完成问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时,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诗,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适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

答案 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希冀得到皇帝的支持以及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确定风格流派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艺术风格。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风格。作者苏轼,开创宋词豪放派的词风。只要对豪放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对这首词的分析,不难判断出参考答案是“豪放而飘逸”,再结合词中的句子作简要分析即可。

七、分析诗歌形象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质疑点。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了解构思结构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咏 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是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的?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

答案?摇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了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赏鉴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要注意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淡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

答案 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学会鉴赏典故

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

答案 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

现代诗赏析篇6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重要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83-01

1.高中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高考试卷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一定有它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只有弄清楚诗歌鉴赏的目的,让学生知晓为什么,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教学。

1.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细细品读诗歌不难发现,古代诗句总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学生从小就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诗歌中丰富的想象,更要学习诗人的大胆想象从而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例如,豪放诗意的李白的诗歌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典型。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说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无不令人思绪飞扬,流连忘返。所以只要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多读多品,自然而然习得丰富的想象力。

1.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从2002年诗歌鉴赏题成为主观题以来,教师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众所周知,诗歌短小精炼,每一个字都是诗人斟酌再三,它有着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那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一定会借助个人多年的文学积淀以及对诗歌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接着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提高了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鉴赏诗歌出现的几个问题

2.1 言不达意,由于我们有些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在对诗歌进行解读时,难以把自身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最后致使七零八落,言不达意。

2.2 泛泛而谈,由于诗人把丰富的感情融入简单的几个意境中,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忽略了诗人在诗中精心呈现出的意境,而是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阐述,撇开诗句泛泛而谈,从而忽略了诗歌鉴赏的本质,当然拿不了高分。

2.3 简单武断,我们有些学生在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时,抓住一点就忙于下结论,并未对诗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简单武断,往往不着要点。

2.4 盲目比较,由于诗歌鉴赏题经常出现比较式分析的题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就养成了习惯,在诗歌并未要求比较鉴赏时却盲目的比较开来,根据个人对类似诗歌的理解比较分析,从而忽视了出题者的本意,明显,也很难拿到高分。

3.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具体建议

3.1 重读重背,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诚然,读诗也是一样的道理。近现代文人闻一多曾说诗歌有三种美,一是绘画美,二是建筑美,三是音乐美。我们不妨把这三种美运用到古代诗歌中。古典诗歌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意境,极具绘画美。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江南景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单的几句诗,寥寥几笔就把萧凉的江南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同时,古典诗歌又极具音乐美,众所周知,诗歌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可见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查古代的诗歌大多都能入乐歌唱,再加上诗歌讲究格律,有着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唱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美。那么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的美感,让他们乐于朗读,乐于背诵,从内心喜欢诗歌。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不能背出诗歌就跟没有学过此诗一样。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触摸诗人细腻的情感,与诗人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才算是学过此诗。

3.2 掌握鉴赏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容繁多,那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认识诗歌,避免学生盲目鉴赏诗歌。那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鉴赏知识呢?

3.2.1 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发展的历程,熟悉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流派,并了解作诗风格及代表人物。另一方面,诗歌讲究格律,那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诗歌的押韵规律、句法、对仗等等。并且要充分把握诗歌抒情性、音韵性、形象性等特点。

现代诗赏析篇7

(百色市西林县西林民族高中 广西 百色533599)

【摘要】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语言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的能力。学生如果不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得到好分数的。本文就高考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考;诗歌;语言;答题模式

语文高考设古代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就开始了,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且要求学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灵活性。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普通读者尤其是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仍有一定的困难。从每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古代诗歌鉴赏得分不高。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收效甚微。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其意境中呢?

今天,我就从近几年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历年各地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试题为例,通过问与答的分析,探寻诗歌语言鉴赏隐藏的规律,以便考生在考试时参照。规范答题模式,准确解答。

一、分析炼字型

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1.”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的问题: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2.“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步骤一)②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二)③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三)

二、分析炼句型

1.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①简析句意②结合文意赏析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诗歌例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2.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例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

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考查方式

①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提问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牢记语言风格术语及效果词。

[例]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步骤三)

现代诗赏析篇8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歌鉴赏;诗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一种鉴赏状态,充分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从而进入诗歌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古代诗歌要拥有厚实的文言文基础,鉴赏时运用文言储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即整首诗歌抒写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社会、生活的见解。

做到对古代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诗题。题目中交代诗歌所写对象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型,分析诗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倾向。二是诗眼或诗歌的关键词句。古人写诗歌讲究炼字,锤炼一个好字好句使全诗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凸显而出。三是注意诗歌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有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是诗前小序或诗后的注解。这些交代诗人创作动机及创作经过。四是熟知传统意象及典故。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五是把握诗歌的结构及运用的手法。诗歌先写景后写情,把握诗歌的主旨要看最后议论抒情句。诗歌手法要了如指掌,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新课标高考卷诗歌鉴赏题考查两项内容:一是鉴赏题,二是评价题。我们如何鉴赏和评价呢?下面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下:

一、诗歌鉴赏

(一)感知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事物、景物、人物。把握诗歌形象特征,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善于想象补充,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形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是角度,即注意从色彩、动静、虚实、远近、高低,各种感官角度分析意象。

(二)品味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义引中义即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品味语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炼字炼句,诗歌讲究精炼,一字千金,某个经锤炼后词语或句子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二是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烈奔放、古朴清纯、轻灵飘逸等。像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要了如指掌。

(三)领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方法。诗歌技巧它包括:一是修辞手法,经常使用的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二是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用典等。三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其中经常使用的有描写、抒情。描写分为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从以上三个方面拟题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回答诗歌形象时要分三步答,即描绘诗歌图景(象)——概括意境特点(境)——剖析作者思想情感(情);回答诗歌语言题时,炼字炼句题要先答表层意思,然后再答深层意思,深层意思指诗歌意境、诗歌思想情感;回答诗歌表达技巧题时,回答出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及产生的艺术效果。注意当针对整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时,要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阐述,针对某个句子拟题时要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阐述。

二、诗歌评价

诗歌评价就是评价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内容。要能准确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把握诗歌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思想内容也不同。诗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咏物言志类。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的目的为了言志,通过分析所咏之物的形状、色泽、特征,然后深入到对其神韵、品格的把握,最后上升到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道理的阐释。经常使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等。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是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另外,鉴赏咏物言志诗要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

(二)边塞征战类。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的诗歌。鉴赏边塞诗歌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的生存年代。唐代,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豪迈奔放,希望建功立业的感情基调,是中晚唐的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悲壮、惋伤;宋代,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是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苍茫雄奇的风光;二是表现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三是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给人民带来灾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的反战主题;四是表现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

(三)咏史怀古类。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或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鉴赏诗歌要明史实、联现实。咏史怀古大多都是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情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一是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疾苦;二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三是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四是对自然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咏史怀古诗的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以景衬情、正反对比、借古讽今、用典。

(四)即事感怀类。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内心感慨的诗歌,其中包括别离、贬谪、思乡怀人等。一是别离诗。多写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此外也有寄托深挚友谊,表达豁达胸襟以及自己的志向的。二是贬谪诗。写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以及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此外还有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三是思乡怀人。叙写羁旅之苦,抒写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悲怨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借以表达情感的诗歌。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明确三步,即象——境——情。其具体方法是:寻找诗眼和主旨,最后议论和抒情;没有议论抒情句,景物特点要心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手法变化多;色彩角度和修辞,衬托动静和虚实;意境本由形象生,通过意境看心胸。写景抒情诗的思想内容: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三是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四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五是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诗歌,“面”指的是以上总结出的不同题材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点面结合”指在回答问题时既要从以上的不同题材类别诗的思想内容出发,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又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组织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诗歌鉴赏不外乎整体感受、鉴赏、评价这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法技巧,辅之以训练,就能大大提升鉴赏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秀敏:职高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11期

[2]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05年01期

上一篇:我的妈范文 下一篇: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