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11-24 08:00:17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1

[本刊讯]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的领导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从2011年开始全面承担了“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简称“小金教”)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目前,该项目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支撑保障项目建设方面。教育部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建设也通过了立项评审,计划2012年7月完成安装调试并正式运行。中央级门户系统与应用集成工作巳全面启动。计划2012年6月前完成数据展示系统、综合门户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并开始对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和目前部内其他司局单位已建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系统和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设计和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设计完成了70%的工作,已有公共中间件选型方案、总体技术架构设计方案、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等11项阶段性成果。已开展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并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电子认证二级系统建设。同时,已完成全国教育机构统一编码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实现了对全国56万多个教育机构的统一编码。

二是业务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启动了学生、教师、学校(含办学条件)和专项等4大类业务中的14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其中: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已在全国部署应用;现已启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8月完成开发。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一期开发,并在河北省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系统已启动,计划2012年6月完成一期建设。并率先在全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试点的680个县投入使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12月完成开发和试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统计服务系统和直属高校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等3个系统也已启动,计划于2012年12月前完成开发和试点。近期将启动的还有:中职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国师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学校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系统建设和数据集成等多种途径将建设全国学校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数据库和部分教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从总体情况看,“小金教”各项工作推进有序.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省级数据中心建设,系统数据采集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学生、教师统一编码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将集中精力、重点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2

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02-01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的持续调整,令教育事业被提升至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位置。教育管理为强化国民素质、推进社会进步、强化国家实力、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教育发展应全面完善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作为教育系统基础工作的中小学教育更应如此。为此,做好中小学教师团队培训管理尤为重要,应进一步优化团队整体结构,完善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提升教师人才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培养出综合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1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内涵

广义层面来讲,教师培训主要为对教师掌握知识以及实践工作技能展开教育的重要系统性工程,主要涵盖职前培养以及职后教育工作。狭义层面来讲,教师培训工作主要为在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以及在职教育的形势下,全面提升知识水平以及强化实践技能的具体过程。教师培训管理工作主要借助系统科学规划,展开高效性工作,实现既定目标。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不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影响到科教兴国、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教师培训为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基础。伴随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的快速发展,社会知识系统持续更新,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也需要有效的更新。中小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核心主体,做好培训管理,可促进教师具备创新的工作理念,提升综合技能素质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契合不同学生现实需要。由此可见在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策略过程中,应勇于找到现实的差距与不足,方能真正提升实践工作水平,优化中小学教育管理环境,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2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现状问题

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令中小学教师管理培训工作重要性受到了更多重视,然而其管理实践工作仍旧包含一定的不足问题。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现实状况,主要问题在于,教育管理改革以及工作体制没有完全适应。

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管理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管理培训体制则包含较多计划因素,令教师管理培训较难依据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有效开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实践管理还包含教育机构以及政府他类部门任务交叉、双重领导的矛盾问题。令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互相冲突,形成主体以及职能不能清晰划分,令培训管理工作无法基于当前教学改革形势有序开展。另外,中小学教师管理培训欠缺有效的规划。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伴随形成适应性改革。然而,当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培训行政命令具体作用却远远高于教育管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对教育培训欠缺统一一致的有效规划,进而令培训管理呈现出明显的走形式、走过场问题,较难全面提升教师整体职业素养。

再者,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欠缺良好的过程管理。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团队的培训教育较多为专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主体以及培训工作机构中并没有构建为有效的工作连接,进而令培训管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呈现出培训工作内容以及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再者,培训工作的具体资金以及过程控制较难实现有效管控。完成培训工作后则欠缺严格细致的管理考核,令培训工作无法有效发挥内涵作用价值。

3 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科学策略

3.1 完善培训管理工作体制

优化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培训工作体制为确保实践工作效果的核心基础。在完善培训管理工作体制进程中,应促进管理机构以及教师任职学校与培训工作机构的有效统一。也就是教师培训学校与教师人才间的思想认识以及互相关系,应实现教育机构、各个学校间的有效配合,协同合作,清晰各自在实践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能与发挥的科学作用,进而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践工作效果。

3.2 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战略规划

教师培训工作应全面结合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工作规划,制定更为详实可行的战略目标,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同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以及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形势相契合。中小学教师管理培训应全面考量培训工作需求分析同实践战略制定间的相互关系,工作内容应全面依据培训需求进一步明确与实施。应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进而为中小学教师具体培训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具体规划工作内容中应细化各项工作标准,进而为各项制度的实施开展提供更为客观性、可进行量化的标准与具体参考依据。

3.3 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过程管理,做好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环节的核心重点,应给予充分全面的资金投入,确保整体培训管理质量。伴随我国一费制教育改革体制的逐步推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经费的来源逐步变成影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为此,做好教师培训管理应完善资金基础保障。再者,应强化具体实施工作的过程管理,对培训学校提出高标准要求。应严格依据培训规划开展具体工作,提升实效性。同时,应兼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确保培训工作可有效合理的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服务。应利用逐步系统的层级推进方式,确保中小学教师均能接受到更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进而真正提升自身实践教学技能以及知识水平。

现实工作中,应全面结合教师人才的现实状况,应用多元化教育培训方式,提升培训管理实效性。例如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激发教师参与热情,通过任务监督、意见反馈及时修正教学策略。内容上应引入国内外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基于本区域实际状况优化教材内容的编撰与更新。还应在培训工作中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进而令其有效的应对培训过程中的现实困难问题。另外,应重视中小学教师管理培训工作效果评估。通过实时的工作效果反馈,进而为培训计划的明确以及激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培训提供科学的、客观性借鉴依据。

4 结语

总之,为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管理,不但应有效更新管理工作观念,还应合理完善实践操作具体流程,强化对培训工作主体的目标要求。借助多方配合努力、全方位、系统化工作,进而真正打造创建出一支优秀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提升实践工作水平,优化中小学教学效果,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茂森.试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3

清朝前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和书院。太学又称国子监,是清代管理全国学校的最高机构,同又是办理大学的教育机关。就是说,国子监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办学实体。应该注意,在科举度的强大影响下,国子监对府、州、县学并没有直接管理责任,它仅是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管理体制,清承明制。《清史稿·学校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明北监为太学。顺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肄之所,曰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①国子监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管理监事大臣于雍正三年(1725)始设,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这与明朝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子监仍由祭酒、司业全面负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是清政府的二级管理机构。1905年学部成立,国子监并入学部,这时它的作用已大大衰微,基本上不再是高等教育机构了。

书院是清代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清代以前,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但清代的书院则直接由各级官府管理。雍正十一年的谕旨明确规定了各级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拨款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②根据规定,省会书院由督抚主管,学臣协助之,各府、州、县书院则由地方官管理,经费由官府供给。通过控制书院的师长、经费等,清政府大大促进了书院官学化的进程,这是清代书院管理的特色。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此后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高等专科性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除京师同文馆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共30多所。这些新式学堂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学堂的管理,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一般由主办人负责或由总督管理,学校内则设监督、总教习负责领导工作,总教都聘请外国传教士担任。例如,京师同文馆名义上由总理衙门的大臣负责,实际上由两位提调和两位副提调管理学生和教职员,总教理一切学术活动。因此,京师同文馆校内的管理已开始分化,与国子监、书院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领导人在各地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梁启超、谭嗣同在长沙主办“时务学堂”,张元济、陈昭常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等。这些学堂与书院不同,已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性质。维新派创办的学堂一般由创办人负责,和洋务派办的学堂相似。

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最大的学堂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即着照所拟办理,派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办事各员,由该大臣慎选奏派。至总教习功课,尤须选择学赅中外之士,奏请简派。其分教习各员,亦一体精选,中西并用。……”③据此上谕,京师大学堂由皇帝直接派大臣管理。其具体的管理人员,在《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的规定。该章程第六章“设官例”规定如下:

第一节:设管学大臣一员,以大学士、尚书侍郎为之,略如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之职。

第二节:设总教习一员,不拘资格。由特旨擢用,略如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

第三节:设分教习汉人二十四员,由总教习奏调,略如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助教之职。其西人为分教习者不以官论。

第四节:设总办一人,以小九卿及各部院司员充。

第五节:设提调八人,以各部院司员充。—一人管支应,五人分股稽查学生功课,二人管堂中杂务。……”④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光绪帝又颁布上谕,要求各省广设学堂。随着学堂的普遍设置,国子监陈旧的管理已不适应需要,其作用逐渐衰微。京师大学堂创立后,其总纲规定:“各省近多设立学堂,然其章程功课皆未尽善,且体例不能划一,声气不能相通。今京师既设大学堂,则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一切章程功课、皆当遵依此次规定,务使脉络贯注,纲举目张。”⑤可见,京师大学堂既是一所大学,同时又有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即京师大学堂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

1905年学部的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进入了新阶段。实际上,1905年以前,学部已初露端倪。1903年,张之洞奏请特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原京师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专司大学堂事务,其地位下降一格,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张之洞认为,管学大臣既管理京师大学堂,又兼管外省各学堂事务,在新式学堂纷纷设立时,其任务繁重,恐难完成使命。再者,京师大学堂也只是一所大学,其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外省各级各类学校,因此,有必要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同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上《学务纲要》,规定总理学务大臣不再管理大学堂,其下设属官,分为六处:专门处、普通处、实业处、审订处、游学处、会计处。从学务大臣的管理权限看,他虽不再管理京师大学堂,但仍设专门处负责管理专门学科事务,可见仍管理一部分高等教育。由于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近代正式大学,故另派总监督管理。从此,京师大学堂不再是教育管理机构,而仅仅是一所大学了。

学务大臣设置不久,1905年10月8日,山西学政宝熙奏请速设学部,并请将礼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宝熙的奏折说:窃谓此后普及之教育,日推日广,则学堂之统系,愈重愈繁,欲令全国学制,画一整齐,断非补苴罅漏之计所能为,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济。且当变更伊始,造端宏大,各处学务之待考核统治者,条绪极纷,必须有一总汇之区,始足以期日臻进步。拟请饬下政务处,公议速行设立学部,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近仿日本文部之成规,遴选通才,分研教育行政之法,总持一切,纲举目张,实于全国学务大有裨益。⑥12月6日,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下设五司一厅十二科,如下所示。

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教育行政专门管理机关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高等教育由专门司专门教务科管理,该科掌管核办大学堂、高等学部及凡属文学、政法、学术、技艺、音乐各种专门学堂一切事务,并稽核私立专门学堂教科设备是否合度及应否允准与官立学堂有一律权利或颁公款补助等事。从此,学部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成为我国第一个主管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综观清代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其发展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中央集权化的趋势加强。在明代,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政府不干预书院的日常管理。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书院的全部工作。书院订有学规,师生共同遵守,利用学规来管理书院的日常工作。清朝初年统治者不重视书院,而且还抑制书院的发展。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才下令在各省省会设立书院。书院的师长由督抚学官聘请,学生由驻省道员专司稽察,各州县秉公选择。师生的生活费用一律由清政府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及所赐帑金供给。这样,通过控制经费、师生,清政府实际上把书院办成了省立大学。可见,清代的书院和明代有本质的不同,它不再是自由讲学的场所,而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其管理受清政府的约束。

自1862年起,洋务派官僚陆续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由于创办人如奕讠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清政府重要的大臣,清政府对新式学堂的管理又缺乏经验,因此,这些学堂就由创办人或总督负责,清政府没有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层次上看,洋务学堂的管理是很松的。但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不同,它既是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新式大学,又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促使书院官学化,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对新式学堂的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从分散的形态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型式。

第二,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国子监和京师大学堂都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办学实体,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京师大学堂成为单纯的教育机关,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这标志着办学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同时,国子监、京师大学堂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要管理高等教育事务,对中小学堂也负有领导责任。教育行政管理呈现出未分化的原始样态。从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到1905年学部成立,京师大学堂不再是行政管理机关,学部内又分设了专门司与普通司,这样,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终于分离。教育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分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专门化。

第三,逐步走向系统化。学部成立以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实行个人负责制。国子监的管理监事大臣、祭酒、司业、京师大学堂的学务大臣、总教习,都负有管理高等教育事务的职责,但其下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教育事务的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下设有专门处,这可以说是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雏型,然而京师大学堂不属于学务大臣管辖。1905年学部成立,其中的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标志着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诞生。机构的逐步健全表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性的加强,也意味着行政管理功能逐步得到强化。国子监、京师大学堂名义上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对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如书院,并没有实行直接的领导。学部专门司设置后,全国范围内有了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门机构,这样,从中央到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向系统化迈出了一大步。在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未分化以前,清朝的官学系统虽然分为高等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的阶段,但行政管理没有形成具有不同阶段而又相互衔接的体系。学部成立后,其下分设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等,这不仅标志着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也表明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正式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系统化。

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势,造成这些趋势的动因是复杂的,其中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清朝前期,清政府除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明朝没有大的区别。1862年后,新式学堂陆续出现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发生变化。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谕令将书院改办学校:“……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等学。”⑦此后,各省会书院陆续改为高等学堂。新式学堂的推广要求设置新的行政管理机构,采用适合新式学堂的管理方法,这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事件是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自隋朝建立以来,便成为封建教育的核心。在清代,书院的官学化使科举制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后,科举制成为阻碍新式学堂发展的严重障碍。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人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他们认为科举不停止,学堂就不可能获得大发展。同年八月,光绪帝下令停止科举:“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⑧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近代化。经过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书院,废除科举,近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为适应这一变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必然要抛弃国子监时代的模式,逐步走向专门化、系统化。

其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是高教系统变革的一部分,在清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受当时政治改革的制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派官僚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取“西艺”以补“中学”的不足。在“中体西用”原则的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维新派发动了“”。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其它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也陆续实行。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后,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清廷也逐渐把其管理权限收归中央政府。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改革是一致的,并受后者的制约。这与欧洲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早期发展具有质的不同。西欧中世纪,大学都是民间办学团体,拥有自治权,行政管理不受当地政府及教会的干预,这在相当长时期内是西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清代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受清廷的控制,其行政管理也受清政府左右。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必然会重视并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的趋向。

最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国子监,或是新式的京师大学堂,或是学部,其管理人员均由清廷委派大臣充任,具有明确的官职品级。尽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几经变化,这一特点却始终未变。西学的输入,新式学堂的创办,比较彻底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然而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弱。学部成立标志着新的行政管理机构的诞生,但行政管理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到来则迟缓得多。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深受传统文化的制约。

注释: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2页。

②转引自刘秀生著:《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③⑦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36、55—56页。

④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4页、581页。

⑤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54页。

⑧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66页。

论文关键词: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4

一、职责调整

取消已由区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主要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对全区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的落实实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二)负责本系统行政执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接待处理来信、来访、热点问题和各类举报案件;负责调查、处理本系统违纪案件。

(三)负责本系统干部考核、培训、培养选拔、任免及组织发展,干部档案的建立、保管。

(四)负责本系统理论宣传、统战、精神文明工作和干部、教师理论学习,师德教育管理;党建资料管理,党刊发行。

(五)负责群团组织建设、教育工会组织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监督教工民主权利的落实,组织教工社会性活动。

(六)负责指导检查全区中小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计划;监督检查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管理教学用书和学生用书;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宏观管理、调查、总结和分类指导;对中小学办学方向和规范化管理进行监督、指导。

(七)贯彻落实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科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

(八)监督学校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及时排查、消除学校安全隐患;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创建“平安校园”。

(九)负责管理全区中小学学生的学籍;对高中、初中招生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负责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反向小综合会考、中职升高职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考务工作,负责对各类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工作。

(十)负责全区的职工教育、社区教育宏观管理与协调工作;负责审批民办学历(非学历)学校的审批、监督、宏观管理及日常视导、年度检查评估工作。

(十一)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育系统人事工作计划,教工需求预测、人事调整、大中专毕业生的调配计划;负责教师教育工作、教师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培训及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负责劳动工资、退休人员管理、技术工作考试、伤残人坚定,教师奖惩、人事档案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负责编制全区中小学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负责教育系统经费核查、统计分析、监督与管理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配备;负责中小学、幼儿园财务管理与审计。

(十三)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所开办、停办、级别评定工作和全区托幼园所业务视导、年度审验评估工作。负责园所长和保教人员的资格审定和培训。

(十四)负责中小学科学技术、劳动技术课程的整合与管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负责0-3岁早期教育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学前教育全面发展。

(十五)负责对教育系统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指导。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学校提供设备技术和设备应用的服务支持。

(十六)负责新建、翻建和扩建校舍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校舍、教师公寓维修和维护。

(十七)负责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工作;负责学生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负责教育事业开发和管理。

(十八)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教育局设置7个内设机构。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5

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注册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教育软件开发和发展远程教育网事业为主要经营目标。东方金鸟企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东方金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自主版权的教育软件,是东方金鸟这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全新企业集团的技术核心实体。公司独具匠心设计开发的远程教育系列产品,在业界被得到充分认可。企业集团采用开放和合作的方式,建有针对不同客户目标的远程教育运营平台,提供给各地优秀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远程教育业务。企业集团以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己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与教育主流媒体进行高端合作,建设了服务全国的、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互动服务平台――东方金鸟远程教育网。

一直以来,我们以优质服务和一流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其业务遍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宽带多媒体平台、语音与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与多个部委、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银行、石油、煤炭、保险、邮政等行业、大型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合作,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

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公司又与在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教育媒体达成深入、广泛的战略合作,这必将对公司的品牌建立、资源组织、渠道建设、终端销售、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开放共享的东方金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旨在建立我们在业界的影响力、领导力和对中国教育事业推动力的全新的“中国教师报-东方金鸟行动”已经开始。

2007年公司成功联手风险投资,为东方金鸟远程教育业务的快速腾飞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公司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有创办中国首批著名的远程教育网站的经历,有利用互联网联合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远程教育运营的成功经验。向中国教育界提供真正符合国情的实用软件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梦想。

【公司远程教育产品】

我公司提供的软件产品包括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个人版和企业版)、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针对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的E-Learning远程学习系统、网络视频加速系统、网络视频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远程考试与资格认证系统、网站系统以及与硬件厂家联合生产的手写笔备课系统等,主要产品能提供面向英语国家、台湾地区以及东盟的英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及Big5繁体版本。这些产品完全符合中国网络教学实际需求,使用范围为中小学、大学、成人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和企业教育培训等。我们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

网络版课件制作系统,在普通28.8K拨号上网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将老师用粉笔、黑板在课堂上的讲课过程,在电脑网络上得以原貌重现。在宽带网络上,它具有视频、动画、现场摄像等表现功能。个人版不追求高压缩率,可以提供多路视频、录屏等高端功能。

网络课程开发采用屏幕实录和指示笔授课方式,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传达信息充分,课件画面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备课、录入、美工、技术合成等复杂程序简化为“课件生成”一道工序,教师不必学习许多计算机知识便可以在学校或家里直接制作课件,被北京教师称为易学易用的“傻瓜软件”。

支持批量制作大量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光盘,适合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资源中心运营。针对优秀教学课程,批量生产电子教案,速度快,质量高,可以节约大量费用。

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管理运营功能:具备了E-Learning系统运营中会员管理、收费管理、学习管理、教学管理、作业答疑考试管理等综合管理功能。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具有不同的版本细分,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量身定制。

部分产品近期还荣幸地被教育部、电子信息产业部主管部门评为“中国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解决方案推荐使用产品”。

【公司的远程教育运营服务】

公司推出了服务全国教师和学生的“Q学网”――一个全新的远程教育新模式运营平台,受到教育部媒体《中国教师报》的热情关注,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这是我公司自2005年开始自主研发的“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它改变了中国远程教育多年来以“网站”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运营模式,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新型远程教育运营模式。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行业专家、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局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

教师职业能力是以教师顺利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教师职业活动能力。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遇到的阻力,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这是对教育活动认识与实践存在的问题长期积累所致;二是教育活动效率不高,延长时间、机械训练等低效教育方式仍普遍存在。从根本上看,这些都与教师职业素质有关,是教师认识、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缺陷的表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师在职业以外的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缺陷。换言之,教师认识、实践能力方面的某种缺陷,只在认识和影响教育对象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局限。

教师职业能力局限以教师认识和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是教师实践现状对教师发展的局限。教师实践的直接基础是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系统,其总体基础是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全社会。教师实践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系统在构成、运行方面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与社会发展历史密切相关。这是产生教师职业能力局限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教育系统的封闭性

1教育管理的封闭性

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均具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能,并层层设置教育行政部门。从行政管理权限划分来看,中央集权制特点十分显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运行发展方面具有几乎所有决策权,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以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政策、教育要求为主要职能,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对本地区教育结构调整、少量地方性课程设置有决定权,对学校主体工作内容,如教学大纲、主体课程安排、教材编选等方面没有决定权,越是基层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执行职能越明显。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已引起国家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教育体制改革在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迄今为止,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摆脱“后勤”性质的教育管理职能,学校办学自主权改善也不明显。

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弱化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残缺对教育系统运行状态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学校和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系统服务社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社会各方面具体的教育需求,社会对基础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意见、建议直接作用在学校和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人大、政协对教育问题的议案、提案也提交同级政府。然而,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职能并不足以影响学校主体工作运行的方式和状态。如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的中小学教材偏难、容量偏大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的问题,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对此束手无策。这类问题往往历时数年并在全国相当范围造成一定后果和影响的情况下,才能使得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做出某些相应的改变。上述问题就历经多年反映,直到2000年初教育部才下达“减负令”并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用新教材,开始着手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政府和学校经常面对这种局面:社会各界反映问题多而强烈,上级决策又总是姗姗来迟,而自身又无力解决。权限不足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力,一些放任、回避问题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基层组织管理职能的弱化使教育系统听取社会意见的渠道不畅,反应迟缓,一定程度上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中。

2组织自我繁衍

教育系统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制度,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或外系统人员很难进入教师队伍。同时,教育系统人员很少流动出去,系统内人员流动情况也不多,实际上许多教师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周围的同事也大多如此,教育组织的更新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组织繁衍方式的自给自足对教育系统发展的影响是:从内部看,教育团体成员的来源、经历相似并长期共事,在认识、感情交流、意志行为等方面日益趋同,团体氛围倾向保守、稳定,从众心理现象严重;从外部看,组织人员培养不需要依靠其他社会系统的服务与支持,没有供求关系就没有沟通、联系的必要,教育系统日益与其他社会系统疏远。

3行业高度垄断

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客观上对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交流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助长了教育系统疏离其他社会系统的倾向。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是国家办学,属单一社会资源,这造成教育活动具有高度垄断特征。如同经济领域高度垄断的后果一样,垄断地位使教育不愿研究服务对象的要求,拒绝改革,因为改革往往要求改变旧有操作方式,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还可能必须淘汰不合格成员、增加运行成本并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在垄断地位没有受到外来挑战而发生危机时,垄断组织不会改变固有态度。

综上所述,教育系统管理自成体系、组织自我繁衍,与其他社会系统发展没有直接、必要的联系,其行业垄断特点又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系统封闭发展的倾向。在社会对教育的管理、监督方面,由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以及难以直接、客观衡定的特点而不能及时、有效、方便地调整教育运行过程,同时,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残缺,使社会需求作用于教育的主渠道不畅,因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力几乎仅剩下舆论监督这个唯一途径。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教育系统在高度分工、高度协作的社会发展主流趋势中反其道而行之,与社会其他系统发展联系日益减少,教师实践因无法逾越教育系统的封闭性而处于难以发展的状态。

二、教育系统封闭发展的社会根源

教育系统封闭发展的现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1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年代,教育的一切都由国家包办,经费统一拨付,教师统一配备,毕业生统一分配,各级各类学校只需按国家计划行事,根本不考虑社会需求问题,这是教育系统脱离社会发展的历史开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结构、数量、质量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凸显出来,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方式。曾有人在研究了教育当前运行状态后称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时至今日,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在教育系统中的影响,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在当前管理体制许多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如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高考制度等等。到目前为止,教育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触动教育以旧有方式继续运行下去的基本条件,因而,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痼疾就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2恢复性发展中的矫枉过正

十年“文革”使教育发展受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进入一段恢复性发展时期,教育在各种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采取超常发展措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办重点学校、重点班,层层选拔优秀人才送入高等教育重点培养,以应对中高级人才断层十年的严峻局面。这种做法是无奈的选择,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确取得很好的应急效果,对国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恢复发展无异于雪中送炭。

教育是一个大型社会系统,经过数年全面超常发展之后,虽然社会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教育发展在惯性作用下还按原轨道继续运行,此后又进入一种矫枉过正的发展状态。其一,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人才培养应该实现从对中高级人才补缺向个体全面发展与总体结构多样化方面的转变,而基础教育却仍然固守选拔教育的藩篱,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偏离社会需求的方向。其二,在十年“文革”中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被“左倾”路线完全抹杀,课堂办到田头、车间的闹剧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灾难影响在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在教育事业恢复正常以后,重视教育基本秩序心态的极端发展就是过分强调教育的特殊性,而在保持教育活动独立性的同时却走上了脱离社会发展的道路。

3教育发展政策的偏差

教育投入的长期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教育发展一直处于基础薄弱的境地,许多研究视之为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脱离。投入不足对教育发展是一个“硬性”限制,在许多地区基础教育刚刚解决教师“口粮钱”,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尚未完全解决,根本谈不上发展。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基础。如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就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设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从完备的图书、资料到现代化办公、学习手段,这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当社会不能为教育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时,教育就没有办法实现自我发展,只能在低效率、低质量状态中挣扎。

教育发展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水平是教育系统发展的基础,部分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我国总体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刚刚走出歧路,目前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各种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教育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的脱离社会发展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完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职业能力局限问题只是教育系统受到影响的一个典型问题。这一切问题的解决,从具体层面看,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消除社会其他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从全局来看,需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完成,才能最终解决包括教育事业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鹤龄.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萧宗六.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柳斌.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7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教学质量 网络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运作机制的良性循环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也会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传统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高校体育教师树立以国际提倡的“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如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分值较低必须下岗去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才重新上岗,运用竞争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发挥80%―90%。[2]所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随着WEB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最广泛、快捷的手段,同时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交互提供了一个很坚实、便利的平台。本文结合这两项技术设计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发展、实用性强、易于维护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

一、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的技术结构

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是一个用于检验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应用软件。系统用户通过Internet/Intraner访问WEB服务器,并由ODBC数据库服务器经过用户身份识别连接到Access数据库。其系统构成。而系统的用户分成三类,即学生用户、同行用户、院(系)评估小组用户和管理员用户。

二、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

登陆校园网之后,选择“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功能模块进入到本系统登录界面,不同的评估人员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登录,通过身份证就可进行具体的评价工作。

三、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的实现

1.系统登录与评分模块。系统登录包括三个部分:学生以学号和密码(可设为学生的生日)进行登录,登录后即选择自己本学期任课的体育教师进行无记名评分;院(系)评估小组成员以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登录,登录后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师进行评分;同行以自己的用户和口令进行登录,在登录后可以直接对体育教师进行评分。系统的用户在客户端通过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访问系统,WEB服务器通过身份验证接收来自客户端的用户登录信息,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信息,由ODBC服务器负责向客户端提供数据库驱动,Access提供客户端相应的用户信息,并负责保存由客户端提交的大量用户信息。

2.管理员模块。系统管理员以用户名和口令登录后管理平台,管理员可以对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但无权对评估进行相关处理工作,只有通过院(系)评估小级可以完成系统所有设定的功能。

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

1.评价的原则。

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原则: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对象,自始自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师进行的各个教学环节比较清楚,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感受深刻,学生的评价能力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应坚持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评估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意见,把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⑵坚持“创新教师群体成长”的原则: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重要管理的手段。所以,教师的评价目的一定要定位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导向性,又要考虑操作性。

⑶坚持“删除最高、最低分”原则:在中国,作为普遍性判断标准的东西首先是“情”,其次是“理”,最后才是“法”。情、理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国最普遍的审判基准。且,中国是一个“人情超级大国”,中国的“人情关系网络”也非同一般。如果评课人与被评教师是同乡,也难免超脱不了中国的“关系网络”。在一些高校,经常“放羊式”教学的体育教师也能得个“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就是“人情大过天”的典型示例。因此,为了使评价结果尽量公正,必须坚持“删除最高、最低分”原则。

⑷坚持“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不宜过分地突出某一个项目,评价时不能偏听偏信,要抓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面性。

2.评价体系及标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评估小组评价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满分均为100分。根据各部分反映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不同价值,分别赋予的权重依次为0.60、0.35、0.05。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综合得分为学生评价得分、同行评价得分和院(系)评估小组评价得分乘以相应的权重之后的和。评价按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59分以下)四个等级评定。学生、同行(不给自己评分)、院(系)评估小组进行评分时,应各删除最高、最低10%的评价结果,各取80%的评价结果,计算出评价平均得分。科学合理制定评价表格为学生、同行、院(系)评估小组三个方面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

3.计算与应用。现在,我们假设某一体育教师根据列表(学生40人、同行20人、评估小组10人)打分,其结果为:

现各删除最高分、最低分的10%,即:学生评价的最后得分:83.56;同行评价的最后得分:82.63;评估小组的最后得:87.25。

某一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最终得分:83.56×0.60+82.63×0.35+87.25×0.05=83.42。即:某一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为良。

五、结语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构建新的更为实用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系统的使用,学生、教师、院(系)评估小组和管理人员都要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提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服务的WEB服务器来实现各种应用操作。另一方面,管理员也可以在本地或远程通过数据库管理程序进行直接数据库操作。其主要优势和特点:学生、同行、评估小组成员可以在一定周期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直接输入、修改对所任课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实施的评价结果,以改革教学质量;院(系)评估小组、教学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得到最新的动态评估信息,综合掌握学生的取向变化和体育教师的总体情况,更好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公正、科学的评价。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课题(DLA030206―LK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陶干臣、龙晓东、陈元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秦继红:《高校教职工的绩效考评案例评析》,《人才资源开发》,2006.6。

[3]刘发明、钟剑、严盈芳:《基于Web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蒋瀚洋、郑光勇、王樱:《基于B/S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与实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龙晓东、陶干臣:.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教科研在线管理平台,以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管理工作的进行,但现有的高校教科研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而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现有的教科研管理平台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应持续地对教科研信息系统进行探索和设计,以满足学生、教师和高校日益丰富的教科研需求,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两大模块的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时展的必然要求

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更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年来的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以及科研管理需求和方式的逐渐发展都体现了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完善的教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和满足教师日趋复杂的教科研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能力。

1.2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效率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中,由于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较低,科研项目的申报、资金申请等流程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教师的科研效率和科研热情。而高度信息化的教科研管理系统则拥有一套标准化的过程组织管理、流程完善的手续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资金管理、内外部资源协作的进度管理、动态合约与成本核算的规范管理、透明化的招采管理、可追溯的交付成果管理及风险可量化的现场管理,保证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从繁杂的手续流程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率。

1.3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创新主要途径,如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育理念都依托了互联网技术,而为了支持不断创新的教育方式,就需要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教科研管理系统来支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状态的可视化窗口来了解每个学习个体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让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地。其次,通过教科研管理系统,教师能够更为便捷地对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等内容进行管理,通过系统给予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佳的学习结果。此外,学生也能通过教科研系统进行自我学习管理,针对教师的反馈完善自身学习,同学之间也可通过系统进行交流,如疑问问题解答、知识求助等功能都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高职院校教科研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2.1教科研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确

在进行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许多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定位不够准确,追求一步到位。首先,在系统建设前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对系统受众的需求进行调研,过分依赖已有的管理系统如本科科研管理系统、本科学生管理系统来进行,因此在系统底层缺乏更为细致的设计,在后期进行更新时就要受到底层设计的限制,很多新的需求无法实现或者需要消耗更多的成本来实现。其次,由于技术限制,高职院校在进行系统设置时往往需要通过招标外包来进行,而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低价中标”的方式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品质,供应商为节省成本而降低系统建设的标准,为教科研管理埋下隐患。此外,大部分高校的系统建成后更新的频率太低,无法实时跟进科研和教学管理的需求,使得系统与需求脱节,降低了其实用性。

2.2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滞后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研究型大学在教学上更偏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较多,而高职院校更偏向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因此在进行教科研信息化建设时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建设教学环节,而忽略了科研环节,科研与教学模块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科研人员在系统应用方面的体验大大降低。同时,高职院校内的科研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对科研管理系统缺乏积极性,即使学校提供了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教师也缺乏动力,不配合学校进行科研管理系统的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张光桃,嵇煜,周启伦(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任务管理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对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效率都有直接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已成为趋势,完善的教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效率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而目前的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本文从建设定位、建设理念等方面出发建设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系统,以支持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日益丰富的教科研管理需求。

2.3缺乏专业的教科研管理信息人才

建成后的教科研管理系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运行和维护,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系统维护工作还由供应商提供,供应商虽然能够更加专业地对系统进行修正和调试,但仍有很大局限性。首先,缺乏对紧急突发问题的处理,在系统突然出现故障时修复时间太长,而且还面临着数据崩溃、丢失的风险。其次,供应商对系统的运维无法从教师、学生以及高校的角度出发,无法在运营和管理中更深入地挖掘教师的需求。另外,高校中对教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维护的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还承担着较多的如教学、科研等任务,因此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系统的管理中来,对系统的运用也仅仅停留在管理权限等基本事务的操作上,这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全面推进教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4缺乏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

教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依赖网络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就涉及了信息安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倡导以及信息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逐渐建立了信息安全意识,开始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然而在教科研等公共管理系统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首先,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信息安全,如管理权限移交流程、登录密码的保密等都较为随意,存在着很多能够人为影响的因素。其次,高职院校对教科研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缺乏投入,没有重视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无法满足其需要,在此类问题的处理上多以事后补救为主,还缺乏事先的预防工作。例如:2017年5月爆发的比特币病毒就影响了国内多所院校,大量科研资料泄露,学生毕业论文等资料被锁定,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3.1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

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有助于高校了解教师及学生的需求以建设更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系统。高校应尽可能地在科研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埋点,以获得更大体量的数据,减少后期分析的片面性。数据收集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决定着信息化的方向和价值。因此,在前期高校应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如前期投入过大,可先选取某院或者某系进行试点,将试点结果制作成调查问卷后全校发放,根据收到的问卷反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以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让系统变得人性化。同样,在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完成后,仍要对数据进行收集,以获得相应的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在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中进行修正。

3.2平衡教学和科研的比重

上文已提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偏向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科研关节相对薄弱,体现在教科研管理信息化上则是对科研环节不重视,科研管理系统滞后、体验差、功能少,长此以往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越来越不愿登录科研模块,使科研模块形同虚设。因此,在设计方面,科研模块的设计不能大范围地应用现有的模板,而是应该从学校本身的科研特色出发,去除不相关的内容,将科研的各个环节简化并全部采用线上操作。同时,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中加入科研模块的入口,让教师认识到科研模块的重要性,增加登录科研模块的频率。此外,还应采用可视化的界面来呈现科研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预期完成情况等,让教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减轻其负担。

3.3建立专业化的系统管理队伍

教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离不开管理系统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学校就应招聘专业的人才或者安排校内专职人员,全程跟进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如此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管理系统的功能、优势、缺陷等问题。如无条件招聘专职人员,则要加大对校内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首先,组织人员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院校学习访问,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其次,还应聘请专业的机构对校内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此外,在校内人员的选拔上尽量安排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以适应较高强度的管理工作以及较为复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3.4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制度,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严格制定每个人负责的职责模块,完善权限管理、账户移交、信息查阅等涉及信息安全事项的流程。同时,要定期对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及时对系统漏洞进行填补,防止系统崩溃和信息泄露的事件发生。此外,在校内应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普及信息安全知识,让师生充分重视自身的信息安全。当信息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进行补救,同时切断网络防止信息的进一步丢失,将线上工作转为线下工作,保证日常工作不受影响。如果本校无条件进行信息安全网络构建,在进行招标时要严格筛选供应商资质,摒弃“最低价中标”,采用“择优中标”策略,充分保障科研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4结语

高职院校教科研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体系、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及高素质的信息教科研信息管理队伍为基础,均衡发展教学和科研模块,从而给高校的教科研管理提供完善的系统支持和制度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常秀娟,肖寒.基于网络的高教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詹杨.高职院校教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3]史俊霞,乜勇.“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

[4]刘洋,李舸,吴晓艳.教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

[5]梅雁清.高校教师教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速读旬刊,2017(4).

上一篇:因材施教范文 下一篇:木牛流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