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Ⅱ

时间:2022-07-14 09:25:32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要,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

――编者

静心深读(成)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好书中蕴藏着无数的人生智慧,我们必须静心深读,才能品味出其中况味。

书籍作为文字的载体,自古以来便承载着记录历史、传递前人经验教训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传递途径的畅通,书籍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于是,观看电视剧代替了阅读经典名著,人们像喜欢“麦当劳”一样喜欢快餐文化,文字只是在人们眼前一晃而过,没有留下一丝令人陶醉的墨香和可以回味的阅读体验。于是,一个看似荒诞却又直指现实的话题产生了――21世纪的人类是否失去了阅读的能力?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阅读?

翻开历史,在缕缕墨香中欣赏古人的光辉,探寻他们成功的足迹。我深深感受到:唯有静心深读,书籍无穷的光芒才能照耀我们的心灵。汉代有个名叫颜驷的人,自幼嗜书,无书不读,读过的书堆积满房,世人戏称“马四库”。但由于他读得过浅过烂,一直到老,都无多大建树。读书原本足以怡情、足以博闻、足以长才,但颜驷读书只流于文字表面,没有学习其中的知识并深入品味和感悟其中的智慧,耗尽一生的时光,读书不倦却依旧碌碌无为。他年老时,汉武帝出于同情,勉强给了他一个都尉之职。人们悲颜驷,归根结底是为他不懂得读书要涵泳这一道理而惋惜。

而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却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苏轼年幼时即勤于学习且巧于读书,独创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其实质就是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他亲手抄写三遍七十五万字的《汉书》,第一遍给每一部分内容拟写一个三字小标题,第二遍改为两字标题,第三遍则只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归纳主题。苏轼坚持深入研读经典,后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位列“唐宋家”之一,为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静心深读,就是以平和安定的心态深入读书,思考总结,将书中内容转化为自己永久的精神财富。西方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我想,没有深入的阅读是不可能有如此收获的。

静心深读,能让我们体会到诗文中的悠悠之情,能让我们的脉搏与伟大的心灵一起跳动。静心深读,终将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静心深读!

点评:

引用名言,点明题旨。直指现实,批判“深阅读”缺失的现状。

以颜驷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过浅过烂的弊端。过渡自然。

以苏轼为例,从正面论述深入阅读的重要性,事例典型,语言流畅。

引用名言证明观点,有说服力。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体评价:

文章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章提倡深入阅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读者的思想文化品位,以颜驷和苏轼两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为论据,正反对比论证,事例典型,论述充分。文中引用莎士比亚和培根的话来阐释观点,颇具说服力。

(傅望华评价)

深阅读有益(败)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闪耀着科技之光的时代,各种电气化设备应有尽有,我们的信息交流技术也达到了极致,通过因特网,联系全世界。日益繁忙的今天,书似乎被人们遗忘在了角落里,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无论什么时候,读书都是最重要的,书中自有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读透了它,你也会变得灵秀。说到读书,不仅(禁)又有了疑问,在日益繁忙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读书呢?有人认为要进行浅阅读,有人认为要深阅读,在我看来深阅读是更有益的。

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大多数人觉得,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哪有时间读书啊,浅阅读既从书中得到了快乐,又节省了时间。其实浅阅读就是一目十行,读个大概意思,表面上确实节省时间,但人的记忆是瞬间的,蜻蜓点水式的读书,只能让头脑得到片刻的记忆,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一丝痕迹也不会有,不是浪费时间是什么?

浅阅读读的是字,而不是书。学问高深的人总是深藏不露,心灵是丰富的。一本好书也一样,字是书的内容的体现,却不是灵魂的折射。浅阅读读到的只是字,而不是书,书的精神对浅阅读的人是遥不可及的,说白了浅阅读就是在读着你早已学会的字。

浅阅读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要做高贵的人,有气度的人,与众不同的人,那就尝试深阅读吧!

深阅读能够拓宽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能说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好的,一篇好文章有那么两到三处经典的地方就足够了。书是把作家们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读书时只有深读、品读、细读,才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有时需要读好几遍才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真正领悟书中的精神,把书的灵气吸入自己的体内,变成自己的思想。哲学家没有一个是不爱读书的。为什么他们的思想我们遥不可及?那是因为我们读的少,读的多了,懂的自然就多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精神追求才更重要!

点评:

开篇未能直入主题。

语言唆,语意重复。

不能辨证地分析问题,观点比较片面。

一味重复,未能深入挖掘“浅阅读”的弊端。

过渡比较自然。

缺少例证,分析比较肤浅。

结论失之偏颇。

结尾未能点题,偏离了题意。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甲乙一问一答,简要阐释了“浅阅读”的概念,即“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乙对“浅阅读”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时尚,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丙认为“浅阅读”的出现符合时代需求,支持阅读习惯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丁却认为“浅阅读”不及“深阅读”充实而有意义。甲最后的质疑,使人对“浅阅读”展开深入思考。考生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辩证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立意时,可以肯定“浅阅读”,指出其具有时代特征,具有轻松、有趣、实用等优点,是阅读方式顺应潮流的变革;可以批驳“浅阅读”的粗糙、功利和泛娱乐化,指出其“欲速则不达”、“亵渎经典”,无法承担精神食粮的传承使命;可以比较“浅阅读”与“深阅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不同的读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读书目的、氛围、心情等;可以深入分析“浅阅读”出现的社会背景,挖掘其反映的社会普遍问题,探讨“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之争,批判浮躁的学风,提倡严谨的读书治学态度。选材时,反对“浅阅读”,可以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式和态度为论据进行批驳;支持“浅阅读”,则重在联系实际,指出其被信息时代的海量资讯促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及这种阅读方式的适应对象和要实现的目标。

这个题目写成议论文更能突出主题。

整体评价:

文章以“深阅读有益”为题,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但文章开篇入题较慢,在论述过程中,只是反复强调观点,缺少能证明论点的事例,立论比较主观,显得不够严密;论证不够充分,观点片面,语言干瘪,语意重复,影响了文章的表达。

(田苗 评价)

上一篇:福建卷 下一篇: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特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