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卷语文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12:55:51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1

关键词:新HSK;原HSK;词汇量;用字;比较

一、引言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汉语的价值不断提升,近几年随着我国汉语国际传播力度的加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经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

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考查母语非汉语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HSK从1984年开始研制,1990年在国内定期组织实施,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HSK考试作为测量考生汉语实际水平的标尺,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HSK在实施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国家汉办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新HSK”)。本文将新HSK与原HSK进行比较,特别以词汇内容的变化为重点进行比较,以分析新HSK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旧HSK的总体比较

总体上来看,新HSK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之原HSK都有很大的变化,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等级的变化

很长时间以来,部分海外考生反映HSK难,即使是最容易的HSK(基础)也令某些考生生畏,汉语水平考试难度下调,可能会缓解部分地区的问题,但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地区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说明原HSK的水平覆盖面不够,与实际的水平分布不一致,令一些较低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找不到对应其水平的汉语考试,致使一些考生望而生畏,也使HSK在一些地区丢失了市场。

新HSK扩大了考试的覆盖面,增加了考试等级,提供6个等级的笔试和3个等级的口试,加强对听说能力的考查。新HSK的6个等级,一、二、三级为汉语入门测试,四级将与原HSK(基础)相对应,五级将与原HSK(初、中等)相对应,六级将与原HSK(高等)相对应。这样降低了考试门槛,使HSK水平跨度与汉语学习者实际水平跨度实现了一致。

2.口语考试的增设

原HSK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个部分,其中基础和初中等均不考口语,试卷由听力、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构成,没有口语考试。这是不足之处,对于语言测试来说,没有口试,不利于测试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反映其水平。

2009年10月13日国家汉办网站公布的《关于实施新汉语考试的通知》中指出,“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水平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的能力”。分为笔试和口试,笔试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口试包括HSK(初级)、HSK(中级)和HSK(高级),采用录音形式,笔试和口试相互独立。关于考试等级,此通知中指出,“通过HSK(一级)可以理解具体的交际需求;通过HSK(二级)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HSK(三级)可以用汉语应对大部分的交际;通过HSK(四级)可以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通过HSK(五级)可以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通过HSK(六级)可以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主观题型的变化

原初、中等HSK的题型除综合填空需要填写16个汉字外,绝大部分是选择题,属客观类听读题,无主观类说写题。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的言语技能,尤其汉字有较拼音文字复杂得多的书写要求,在汉语教学中,书写历来占很大的比重,在这一方面,原HSK忽视了考生写的能力测试,也不够完善。而新HSK注重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同时兼顾了语言知识的测试,题型增加了口语、写作等主观题,提高了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新HSK摒除了很大程度上反映应试能力的题型,如HSK(高等)快速阅读部分,将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考查寓于整个阅读部分;新HSK增加了书写分测验,这部分试题需要考生亲自动笔完成,而非单纯地做出选择,对提高考试效度有较大贡献;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但又有所区别,新HSK在中低等级考试题型的设计上,关注对语言能力的考查,弱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如提供一段语料,再以句子的形式提供一个新的描述信息,要求考生判断两者是否一致,关注理解能力,基本不涉及或尽量少涉及对考生分析、概括、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4.图片及拼音标注的使用

新HSK各等级考试中都大量使用图片,这些图片不是手绘图片,是拍摄图片。第一,可以更加贴近实际交际,因为实际汉语应用过程中,亦非单纯的文字堆砌;第二,使考试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不会太过严肃、呆板;第三,在低等级的考试中,图片可以取代汉字选项,与试题相结合,在避开阅读障碍的同时,同样完成了交际任务,提高考生的学习成就感;第四,所用图片均经过精心筛选,在推广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中国当代气息及良好精神面貌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新HSK在HSK(一级)、HSK(二级)考试中,对试题加注了拼音,这主要是针对汉语初学者,尤其是欧美表音文字国家的汉语初学者设计的。加注拼音,可以降低考生对汉字的认读难度,使考生能在拼音的扶助下,在考试中获得肯定与鼓励。

三、新旧HSK词汇内容的比较

新HSK对原HSK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不仅在考试等级划分、试题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不同可以从词汇内容上体现出来。本文将从词汇量及用字两个方面对此内容进行考查。

1.词汇量的比较

HSK考试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词汇量的影响。原HSK三个等级的词汇量是按以下标准设计的:HSK(基础)为400~3000,HSK(初、中等)为2000~5000,HSK(高等)为5000~8000。由于汉语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特点,欧美汉语学习者普遍感觉汉语难学,对认读“方块字”有明显的畏难情绪。来自海外的反馈表明,原HSK(基础)的词汇量偏高,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它是“高不可攀”的,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门槛儿”。很多汉语初学者在参加了HSK后,受挫情绪较大,影响了进一步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年原HSK试题中词汇的用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HSK考试大纲规定,HSK(基础)考查甲、乙级常用词[1]。数据显示,在31套HSK(基础)试卷中不重复用词4482个,其中1241个在试卷中只出现过一次,30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9%,15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5%。

按照HSK(基础)试卷可以有5%超纲词的比例看,掌握1500词即可较好地应对HSK(基础),3000词的标准可能偏高。

HSK考试大纲规定,HSK(初、中等)考查甲、乙、丙级常用词[2]。数据显示,34套HSK(初、中等)试卷中不重复用词10362个,55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7%,40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5%。

按照HSK(初、中等)试卷可以有5%超纲词的比例看,掌握4000词即可较好地应对HSK(初、中等),5000词的标准可能偏高。

HSK考试大纲规定,HSK(高等)考查甲、乙、丙、丁级常用词[3]。数据显示,34套HSK(高等)试卷中不重复用词16540个,85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7%,6000词可以覆盖试题内容约95%。

HSK(高等)试卷对超纲词的比例没有具体规定。我们认为,掌握6000词即可较好地应对HSK(高等),8000的标准可能偏高。

旧HSK三等级虽各有词汇量标准,但弹性偏大,近似于无标准。以HSK(基础)为例,让掌握400词和掌握3000的考生“同台竞技”,很明显,前者将会“很受伤”;掌握400词和掌握3000词,中间跨度太大,在“漫长”的中间状态,考生没有更多的考试选择。

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需求,为使HSK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学习者,“国家汉办”组织中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充分调查、了解海外实际汉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吸收原有HSK的优点,借鉴近年来国际语言测试研究最新成果,通过调整、增加考试等级,降低考试门槛,推出了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新HSK分6级,确定了新的词汇等级标准。

相比于原HSK,新HSK中,掌握150词就可以通过HSK(一级),掌握300词就可以通过HSK(二级),掌握600词就可以通过HSK(三级)等等,使考生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便于考生有计划、有成效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考试任务”更适合考生分段完成,考试更容易激励考生。“努力跳一跳就可能够得着”,从而使考生有信心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前路迢迢”,望而却步。

2.用字情况的比较

新旧HSK词汇的用字情况也有所不同。原HSK词汇大纲共收词8822个,包括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原HSK汉字大纲对汉字量的确定与分级以相对应的词汇总量及词汇分级为基础和必要条件,字量完全是由相应等级的词汇所决定的。原HSK汉字大纲共有汉字2905个,包括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丁级字700个。新HSK是在吸收原有HSK的优点的基础上,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为依据,推出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但新HSK大纲并没有对相应等级考试所需掌握的汉字提出具体要求。

这里我们将以新HSK一级、二级、三级词汇大纲的用字情况为重点,对新HSK词汇的用字情况进行考查分析。

我们先通过下面的图表了解一下新HSK一级、二级、三级词汇的用字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新HSK词汇用字情况的变化。首先,新HSK一级词汇150个词,共用字种数172个,其中有168个字属于原HSK汉字大纲甲级字,4个字属于原HSK汉字大纲乙级字,这4个乙级字是“狗、猫、京、脑”。如前文所述,原HSK汉字大纲的字量和等级完全是由相应等级的词汇所决定的。新HSK一级词汇中有“狗、猫”,在原HSK大纲中“狗、猫”是乙级词,新HSK一级词汇中有“北京”,是新大纲的新增词,原大纲里没有“北京”,在乙级词中有“京剧/京戏”,新HSK一级词汇中有“电脑”,是原大纲丙级词,在乙级词中有“脑袋、脑子”。

第二,新HSK二级词汇300个词,共用字种数344个,其中新HSK二级词汇新增用字172个,这172个字中有169个字属于原HSK汉字大纲甲级字,3个字属于原HSK汉字大纲乙级字,这3个乙级字是“瓜、妻、丈”。这是由于新HSK二级词汇里面有“西瓜、妻子、丈夫”,这三个词都是原大纲的乙级词,故“瓜、妻、丈”均为原大纲的乙级字。

第三,新HSK三级词汇600个词,共用字种数623个,其中新HSK三级词汇新增用字279个,这279个字中有217个字属于原HSK汉字大纲甲级字,58个字属于乙级字[7],3个字属于丙级字[8], 1个字属于丁级字[9]。

综上,新HSK一级词汇共用字种数172个,其中有168个字属于原汉字大纲甲级字,占97.67%; 4个字属于原汉字大纲乙级字,占2.33%。新HSK一级、二级词汇累计共用字种数344个,其中原甲级字337个,占97.97%;原乙级字7个,占2.03%。新HSK一、二、三级词汇累计共用字种数623个,其中原甲级字554个,占88.92%;原乙级字65个,占10.43%;原丙级字3个,占0.48%;原丁级字1个,占0.1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新HSK一级、二级、三级词汇用字和原HSK汉字大纲的甲级字有很高的一致性。

四、结语

与原HSK相比,新HSK有很多变化,实现了填补低端空白、延续高端考试的目标,更有利于汉语在海外的推广及“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新HSK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词汇等级表的设计还有待改善,收哪些词,放弃哪些词,哪些词应该放在较低等级,哪些词应该放在较高等级,需要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调整。第二,网考、多媒体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是发展趋势,HSK也会朝着计算机考试的方向发展。未来,计算机适应性考试将是HSK的必然方向,但可能不是HSK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看“传统的纸笔测试可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对HSK的考试需求;计算机适应性考试技术尚未成熟,国内汉语考试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可能并不充分,即使无纸化考试(计算机化考试)也还未见付诸实践。”HSK改革需要时间,分阶段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HSK词汇大纲对HSK考试难度、不同等级考试之间梯度的控制起着积极的作用。将词汇划分等级,设计试卷时参考词汇等级并严格控制是汉语考试研发的一个成功经验。

原有HSK词汇大纲是上个世纪90年代研制完成的,参考的语料可能要更早,与现实的语言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应该修订或编制更新的HSK词汇大纲,以使词汇大纲更好地反映当下的语言生活状况。

面对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汉语考试宜将普通汉语学习者和专业汉语学习者、来华汉语学习者和非来华汉语学习者加以区分。汉语国际推广重点面向普通汉语学习者、非来华汉语学习者,在相关标准的制定上,要考虑这些群体的特点。汉语考试应在重视考试本身客观性、准确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如何鼓励考生的策略。

注释:

[1]共3051词,其中甲级1033,乙级2018。

[2]共5253词,其中甲级1033,乙级2018,丙级2202。

[3]共8822词,其中甲级1033,乙级2018,丙级2202,丁级3569。

[4]《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一级》的词汇大纲有150个词,共用字种数172个。

[5]《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二级》的词汇大纲有300个词,共用字种数344个。

[6]《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三级》的词汇大纲有600个词,共用字种数623个。

[7]原汉字大纲乙级字58个如下:阿、鼻、宾、冰、超、衬、厨、聪、担、朵、耳、糕、怪、害、乎、护、环、婚、季、境、镜、居、据、裤、筷、李、邻、鸟、盘、胖、普、奇、趣、裙、伞、扫、衫、瘦、叔、刷、梯、甜、铁、网、戏、鲜、箱、熊、选、牙、爷、姨、议、于、余、越、择、终。

[8]原汉字大纲丙级字3个:末、葡、萄。新HSK三级词汇中有“周末、葡萄”。在旧HSK词汇大纲中“末、葡萄”是丙级词汇。

[9]原汉字大纲丁级字1个:汁。新HSK三级词汇里面有“果汁”,在旧HSK词汇大纲中“汁”是丁级词汇。

参考文献:

[1]刘英林.汉语水平考试研究.现代出版社,1994.

[2]杨承青,张晋军.汉语水平考试(HSK)改革设想.语言文字应用:教育广角,2007.

[3]张洁,张晋军.汉语水平考试用词统计分析报告.中国考试,2010(1).

[4]张晋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测试的听力理解题型设计新思考.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4).

[5]杨承青,张晋军.汉语水平考试(HSK)改革设想.语言文字应用,2007(3).

[6]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商务印书馆,2009.

[7]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究小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8]贾君叶.新旧HSK之比较.安徽文学,2010(12).

[9]吕禾.新HSK一、二、三级词汇大纲用字情况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10]张晋军,解妮妮.新汉语水平考试(HSK)研制报告.中国考试,2010(9).

[11]陈婕.HSK与汉语词汇教学.九江学院学报,2009(4).

作品简介:

本文系2008年政府(教育科学技术部)财源,韩国研究财团支援项目(KRF-2008-321-A00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2

还是让我们来具体地看看,这些新颖题型是如何命制的,有些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以便于我们复习应对来年的高考。

例1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0题)2008年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6分)

【解析】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真是令人佩服,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而且又能够非常好地表现出中国人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祥云”设计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祥云”图案来表达和谐主题;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在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等方面,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可以说“祥和”与“人文奥运”是此题的最大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再考虑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即可。当然,不能超过50字。

【参考答案】1?郾 北京的上空,飘来一朵朵美如笑靥般的云彩,她将送福北京,送福中国,送福全人类。

2?郾 她既是中国传统的纸卷,她又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她将飘荡在2008北京奥运的上空,笑迎世界宾朋。

评分是这样操作的,内容符合要求给2分,修辞方法使用恰当给3分,表达顺畅给1分,每超过5个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例2 (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22题)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6分)

【解析】所给出的四幅图画,非常形象逼真地展示了该项体育项目的动作特点,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应该是不算很难的。难的是,在这段话中,必须嵌入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当然,还必须扣住该图画的动态特征,进行联想和想象。在平时,这样的题目应该是不难的,可是在气氛非常紧张的高考考场上,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如何花最少的时间答出这样的题目,那又是非常不容易的。

【参考答案】乒乓球――来球,看准,一个鲤鱼打挺,飞身一步上前扣杀!小小球儿犹如出膛之弹,更似飞行之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擦过对方球桌的边沿飞出百米开外。只见对方运动员一脸的无奈、失望。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田径――砰的一声枪响,八条跑道上的八只“飞豹”,个个身手不凡,只见他们似箭一般,飞奔向前。瞬息之间,突然杀出了一匹黑马,他就是世界飞人――中国著名百米跨栏高手刘翔。

篮球――有人说,篮球是风,篮球是雨,篮球是风雨交加的雷电,而我说篮球更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抢断,传球,盘带,过人,似雪豹突然跃起,单手扣栏,动作连贯流畅,舒展潇洒,观众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游泳――清澈的泳池碧波荡漾,直视无碍,随着一声枪响,八条“鲨鱼”齐跃水中,一个猛子射出,差一毫米就到对岸。只见“鲨鱼”们迅速旋转,两腿往池壁上一蹬,齐刷刷地又露出八个脑袋,上下翻动,争先恐后地向前飞泳,水花被他们搅成一首动听的大合唱。

例3 (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22题)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以“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开头,续写一段歌词。要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段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4分)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沐浴奥运风,我们青春豪迈。

心连着心,手拉着手,

朋友走到一起来。

共着一个梦想,

友谊的圣火传递千秋万代。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解析】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仿写题。仿照所给出的例句进行写作,关键就是首先要研究例句的语言特点、句式特点等。当然,也不能缺少了整体意思的考虑和斟酌。一般来讲,所给的例句都是非常优美文雅的,那么,我们的仿写也就不能过于拙劣粗俗,也必须以同样的优美文雅对之,才是最符合要求的。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迎接奥运朝阳,我们激情澎湃。心心相印,携手共进,世界宾朋大聚会。有着同一个期盼,期盼奥运圣火燃遍神州,燃向未来。

例4 (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20题)关于奥运的仿写。(5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2008,我们将迎来五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

合: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完美,

乙:让我们梦想成真!

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解析】两位主持人的话,应该是相互对应的话,所以,在接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接句的内容与上句要相承,句式和上句要相似,字数和上句要相近,这样才能写好。

【参考答案】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字;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我们珍惜爱和被爱。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3

一、福建卷与新课标全国卷Ⅰ中试题的分布及特点

1.题型及分值

不管是全国卷还是福建卷,题型分布和分值在两年内均无变化,体现了高考化学题中“稳”的特点.两套试卷最大的不同在于选考题,全国卷Ⅰ的选考题(15分)要求考生从给出的3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其中36题考查选修2-化学与技术,37题考查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38题考查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福建卷的选考题(13分)要求考生从给出的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做答,相比之下少了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有关知识.

从河北省和湖北省高考考生实际选题情况(见表2)来看,选做全国卷Ⅰ第36题(化学与技术)的考生均不超过8%,其中还包括因未涂选做题标识而被阅卷系统默认为选做第36题的部分考生,绝大部分考生选择了第37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或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且考生得分明显高于第36题.

2.考点比较分析

(1)选择题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福建卷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和重点内容相似,“出场率”较高的知识点有: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同分异构体数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

(2)必考题(表3)

新课标全国卷Ⅰ必考题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以“有机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题量、分值所占比重比较大,除一道选

择题和选修部分的有机推断1道(15分)外, 2013年和2014年均考有机实验综合应用题.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6题,2014年全国卷Ⅰ第26题、第28题.其次,知识背景虽然不同,但最终落脚点大致在于: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试剂与试剂的作用、实验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知识、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化学计算等.

二、思考与建议

高考命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知识点是常考常新.

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体现化学的学科内涵和思想方法.试题在题型、题量、分值、难度上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起大落.知识覆盖面非常全,几乎考查了高中化学所有重要知识点,偏重基础知识.试题难度上,新课标全国卷Ⅰ理综化学比福建卷偏高.

为此,我为将要参加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考生及老师们,在化学科目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

2014年的化学考点、难度基本与2013年持平,传递的信息依然是依托教材,考查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3、2014年的有机实验制备题中由环己醇变成环己烯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其实分别来源于课本中的由乙醇制取乙烯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因此,在复习阶段,要注重教材,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快速吸收新信息的能力.

2. 重视有机,重视同分异构体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高考“稳中求变”的规律,在2015年的高考中,有机化学的分值仍然会是重点.

3.注重化学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强化化学实验,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系列结构,搭建通过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潜移默化地领悟化学实验思维与提高探究能力.

4.重视有关工艺流程分析型实验题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4

[关键词] 温州方言 本字考证 馊 蔫

一、问题的提出

在温州话中,人们要表达食物败坏、酸臭、馊腐之义时,通常不说“馊”,而是说[ji33]。那么,在温州话中的[ji33],到底是“馊[sou55]”在温州方言中的音变,还是由于在温州话中,表“馊”义的本字另有其他呢?

目前已有材料证明,[ji33]的本字可能是“蔫”,如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志》在“温州方言词汇表”中标明:“蔫[ji33],馊”。那么,这是否就证明[ji33]的本字就是“蔫”呢?

在《尔雅•释器》中有这样一条:“食谓之”,郭璞注:“饭臭,见《论语》。”那么,[ji33]的本字会不会有可能是“”呢?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笔者认为,“”比“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有学者提出,“考证本字,通常要求把字音和词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音义两方面必须严格对应”。但我认为,除了考虑字音和词义外,还需考虑所考证之字在历时状态中的使用情况,这样才能对该字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从字音、词义、使用情况三方面出发,对“蔫”、“”及“”三字进行比较。

二、“蔫”的词义、字音、使用情况的考察

其实,将“蔫”看作是[ji33]的本字绝非毫无根据。除了在上文提到的《温州方言志》中的方言词汇表中有所体现外,近代也有较为可靠的文献材料可以加以证明。如清代胡文英在《吴下方言考》中写道:“……新笋以沸汤则易熟而脆美,若蔫者少入薄荷或与猪羊肉同乃妙。案:‘蔫’,宿物不新鲜也,今谚谓不鲜为‘蔫’”。又如清人毛奇龄所撰的《越语肯綮》中提到:“……‘蔫’字,注:物不鲜貌,俗以物色稍陈即谓之‘蔫’。”很明显,这两处的“蔫”所表示的意义都是食物不新鲜,也就是说,与温州话中的[ji33]义同。

另外,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对“蔫”的释义中有一条:“食物变味或变质;食物馊了。 吴语。浙江苍南金乡[i44]黄鱼~了。浙江温州[i44]、平阳[ie44]、青田[ji 44]……”

参考古代语言学著作,其中有不少材料证明“蔫”可表示食物不新鲜,如:

蔫,於干反,萎蔫,物不鲜也(《龙龛手鉴》卷二);

蔫,物不鲜也(《原本广韵》卷二);

蔫,菸也,食物也,也,亦作菸(《修互注礼部韵略》卷二);

蔫,於坚切,菸也,不鲜也,又食物曰“蔫”(《古今通韵》卷五),等等。

另外,从语音角度来看,“蔫”在今温州话中读作[ji33]也是有根据的。

“蔫”在古音中读作“於干反”、“於坚切”等。我们搜集了《广韵》中部分以“於”为反切上字的字,并与今温州方言读音加以对照,发现大量的“於*切”的字在今温州方言中读音为[j**]。如表1:

同时,我们从温州话中找出一些读作[j**]的字词,与《广韵》中的读音进行对照,发现也有大部份的字是读作“於*切(反)”的。如表2:

中古音中读作以“於”为反切上字的字从声类上分多属於“影类”。《广韵校释》中的声母表将影类字列入“喉音”一类;同样地,赵振铎的《集韵研究》统计《集韵》声类四十一个,按照发音部位将影类列入“喉音”一类。那么,在保留大量古汉语语音的温州话中,属於影类的“蔫”读作[ji33]也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从“蔫”在历时状态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义与表示食物败坏、馊臭之义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

甘露不降,百草蔫黄,五谷不升,民多夭疾,六畜食卒,此太上之不论不议也(《大戴礼记注》卷十一);

拥鼻侵襟花草香,高台春去恨茫茫。蔫红半落平池晚,曲渚飘成锦一张(《春晚题韦家亭子》 杜牧);

今江浙间别有一种,柔枝长蒂颜色浅红,垂英向下如日蔫者,谓之垂丝海棠(《海棠谱》卷上);

采笋一日曰蔫,二日曰……采而停久非鲜也……(《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四竹笋部);

朝看花中仙,颜色媚且鲜。暮看花中仙,颜色忽己蔫。红芳不足恃,青春政堪怜。人生宇宙中,寿无金石坚。百岁等瞬息,业火徒熬煎。何如炼金液,返本得长年(《鹿皮子集》卷二•胡伯玉隐趣图四咏•锦屏),等等。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蔫”在具体的使用中,多表示草木不鲜、枯萎、颜色稍陈,即使是表示食物不新鲜也多指果蔬类。如“百草蔫黄”、“蔫红”、“采笋一日曰蔫”等等,而前文我们谈到的《吴下方言考》中所引的例证,也是指的“新笋(亦是蔬菜)”不鲜。

在上文罗列考察“蔫”的词义(主要是辞典义)时,我们看到,“蔫”即“菸”也,“”也。那么,“菸”和“”又是何义呢?

菸,臭草(《原本广韵》卷四);

菸,草名,《说文》:“郁也,一曰歹委也”(《集韵》卷一);

黑冤,纡勿切,玄黄也,或从冤,又并於月切。《说文》“黑有文也”。,又於歇切,色变也(《类篇》卷二十九);

,色变也。周处《风土记》:“梅雨沾衣服皆败”(《钦定音韵述微》卷二十六);

可见,“菸”本身就是指草木不鲜之义(或表不鲜之义,而侧重於草木之不鲜)。而“”则指颜色不鲜、褪色、色变之义,对象并不仅限於草木蔬菜等。

由此看来,“蔫”字大体上包含了两层意思,即:1)草木不鲜;2)颜色不鲜。而融合这两层含义,并与其在具体使用中的表现相结合,我们可以说,“蔫”的本义为不新鲜、褪色,且多指草木蔬菜等,这与表示食物馊臭、败坏的[ji33]并不完全相同,其词义所涵括的范围较之偏窄。故“蔫”为[ji33]的本字并不合适。

三、“”及“”的词义、字音、使用情况的考察

虽然在《温州方言志》中并没有标明“”和“”二字与[ji33]的关系,然而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明确地指出了它们具有表食物馊坏之义:“:[掉]馊;食物变坏。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食》‘今谓饭肴变坏亦曰~’”;“: 食物放久而变味。 吴语”;“:[掉] 肴食变坏。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语》:‘今谓肴食变坏亦曰~’”。

另外,不管是从其词义、字音,还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的考察,都可以充分证明,“”、“”比“蔫”更适合充当[ji33]的本字。

1.“”的词义、字音及具体使用:

首先,从词义上看,我们可以列出相当丰富的材料来证明“”的本义就是用来表示食物(偏义于饭)不新鲜、馊臭的。如:

食谓之。注:饭臭,见《论语》。(郝懿行疏曰:),於器反。葛洪音懿,释云:,馊臭也。馊,色留反。《字林》云:饭伤热湿也,央例、央冀二反。,於介反。《字林》:乙例反,一音於葛反,食败也。饭,扶万反。,於吠反。《说文》云:饭伤热也。《字林》疏:乙大反。《苍颉篇》云:食臭败也(《尔雅义疏》释器第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食而。皇侃曰:“谓经久味恶,如干鱼肉久而味恶也。”明曰:“‘食’音‘嗣’,谓饭也。,也,饭馊败也。《尔雅》云:‘食谓之。’郭璞云:‘饭臭也’,则非得其义焉。”(《兼明书》卷三)

,饭伤湿也。从食壹声(《说文解字》弟五下);

,食、,乙冀切,《说文》“伤湿也。”或作食、。又於例切,饭也。又益悉切,又一结切。,又乙大切,食臭败也。又乌废切。《说文》“饭伤热也。”(《类篇》 卷十五);

,食伤热也(《原本广韵》卷四);

,饭败,释饭伤食(《修校正押韵释疑》卷四)。等等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的词义指的是食物馊臭。其中,《说文解字》、《修校正押韵释疑》等侧重於强调饭的馊败,但这并不意味着“”的词义就不能泛化到其他食物的馊败、馊臭。事实上,“馊”的本义也就是指饭臭,这在很多古文献材料中都有体现,如:

馊,疏鸠切,饭臭酸也(《六书故》卷二十八);

馊,鸠切,饭也(《类篇》 卷十四);

馊,饭坏也(《集韵》卷四)。等等。

这说明,“”义与“馊”义是基本吻合的,而经过语言的历史变化,“”和“馊”的词义也从专指饭臭泛化为指食物不新鲜、馊臭等等。

从读音上,我们同样能证明“”字在今温州话中极有可能读作[ji33]。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假设,即:古读为“於*切”的字在今温州话中有大部份读作[j **]。《重修玉篇》中将其标为“於利切”,《五音集韵》中将其标为“於葛、於介二切”, 《广韵》中将“”的读音标为“乙切”,又“乙”在《广韵》中标音为“於笔切”,根据“系联”,我们可以将“”看作是一个“於*切”的字,故其在今温州话中读作[ji33]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推测“”在今温州话中的读音。从古文献材料中,我们发现“”与“噎”通,如:

,又音噎,气不能食也(《龙龛手鉴》卷四);

噎,,食塞菸也,或作(《集韵》九);

噎,,一结切,《说文》:“饭窒也”,或作(《集韵》九);

祝在前祝鲠在后。注:师古曰:“,古字,谓食不下也,以老人好鲠故为备祝以祝之(《汉书》卷五十一);

夫有以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有以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舡?有以丧国兵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之不可偃也!(《太平御览》卷第二百七十一兵部二)等。

而在温州话中,“噎”读作[ji323],如“噎牢[ji323l31-0](吃饭噎住)。那么,与“噎”古时相通的“”字在今温州话中读作[ji33]也是极为自然的。

最后,从具体的使用情况上看,“”多指饭或其他食物不鲜、腐坏,与“馊”义相吻合。如:

(1)表米饭馊坏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孔安国曰:,臭味变也(《论语》卷五);

若夏四月则天气炎热,粥多酸不可用矣(《救荒策会》卷六);

粥浓厚皆遵余令,以立箸不倒、里巾不渗为度。马君及分司者与饥民同食之,无一盎者。除领官银之外,凡可以格外便民者,马君皆力为之(《经室集》二集 卷八);

(2)泛指其他食物馊坏

香积乏鱼餐,余蔬杂。公然掉尾去,窜瓦等历块(《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一•《僧房多鼠戏次丘集中乞猫诗韵》);

……今则不然,厚作敛於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美食方丈,目不能视,手不能操,口不能味。冬则冻冰,夏则饰。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墨子》卷一)。

所以,无论是从词义、读音还是具体的使用情况来看,“”都具备充当温州话中[ji33]的本字的资格。

2.“”的词义、字音及具体使用

“”与“”词义相近。如:

食谓之(《尔雅义疏》释器第六);

,饭也。从食,曷声。《论语》曰:“食而” (《说文解字》弟五下);

,於利、於介切,饭臭也(《重修玉篇》卷九);

,於例切。《说文》:“也。引《论语》‘食而’。又於迈切,又乙界切,又何葛切,又阿葛切。食败也,文一重音四(《类篇》卷十五);

,食伤臭,又於介、於二切(《原本广韵》卷五);

,食败也。释云:臭味变。又於、於迈二切,见祭、二韵(《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五),等等。

又,《重修玉篇》中将“”与“”的读音都标为“於利切”,这说明两字在读音上有一定的联系――相同或相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读音上可能发生了变化)。

同时,在具体的使用环境中,“”也具有表食物馊坏的义项,如:

哑女者,莫详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熙宁中见干鄞之戒香寺,婉娈角年若及笄,不能言,惟日持帚,垂臂跣足。晨粥午饭每拾菜滓余啖,人以为。历人家,预知吉凶以为欣(《诗女史•哑女》);

……又设粥厂以食饿者。一日釜中粥尽,或曰鬼啜之矣。君为文祭之皆笑为迂。然自后粥竟不,盖诚之所感也(《春在堂杂文》六编卷三);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采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而香。如此者不。”(《太平御览》卷第八百四十二•百部六•黍);

伺暗忌灯然,闻腥喜食。空床印凝尘,壁堕块。(《高太史大全集》卷六•《寄王七孝廉乞猫》)等等。

所以,我们起码可以认为这样一个公式是可以成立的:≈≈馊(之所以用“≈”,是因为在语言中,不存在完全“=”的两个词)。那么,既然我们已经证明“”为[ji33]的本字,我们也可以将“”作为[ji33]的本字。

四、结论

综上,我们分别从“蔫”、“”、“”的词义、字音及其在具体的使用环境中的表现三个方面出发,参考古代语言学著作及其他古籍中涉及此三字的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蔫”、“”、“”从辞典义上讲,都可以表示食物馊败、腐坏。其中,“蔫”侧重於表草木蔬果不新鲜,而“”、“”侧重於表示饭馊臭。

2.“蔫”、“”、“”在古音中都可以表示为“於*切(反)”,在今温州话中读音都极有可能读作[ji33]。

3.“蔫”字在具体的使用中多表示草木蔬果不鲜、色败,而没有泛化到其他食物;“”、“”在具体的使用中既可专指饭馊臭,也可泛化到表示其他食物的馊败、不鲜。

所以,考虑到[ji33]在今温州话中所表达的意义为泛义的“馊”,而非专指草木蔬果不鲜,故今温州话中[ji33]的本字当为“”或“”,而非“蔫”。

参考文献:

[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蔡梦麒.广韵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赵振铎.集韵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5]陈.切韵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5

摘 要:作为高考的常考题型,推论式选择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知信息或命题推出新的命题或观点。本文在研究近年高考真题的基础上,把推论式选择题分为“由表及里”、“由因推果”、“以果溯因”、“问计寻策”、“比较择优”、“归纳主题”等六类,并相应地提出每一类型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推论 选择题 类型 解答

何小阳,男,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范淑娟,女,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政治试题经常出现推论式选择题,如2011年北京卷第35题、广东卷第25题,2012年福建卷第30题、北京卷第35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5题、北京卷第30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3题、广东卷第27题、山东卷第27题、安徽卷第1题、北京卷第32题、天津卷第3题、福建卷第33题等。作为高考的常考题型,推论式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命题推出新的命题、观点,这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又突出考查了学生逻辑、辩证和发散思维等能力,体现了高考素养立意的命题思路。为提高今后高考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高考真题为范本.对推论式选择题进行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解题策略。

一、“由表及里”类

“由表及里”类推论题是指要求学生由外在的现象推论内在的本质,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该类型题往往通过文字、数字或图表等情景揭示某种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对该现象能反映、说明的道理和观点进行正确的推论。

【例1】(2014新课标全国卷工13)下图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答“由表及里”类推论题,首先应正确获取和解读情景信息,能够从题干的情景中获取正确推论的有关信息,情景若是以图表或数字呈现的,应把数字语言、图表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实现由定量到定性的转换。如本题,变化图反映的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形,其中人均用于日用品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稳中有降,而人均用于奢侈品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则不断提高。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解读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理解和判断,从而为推论出其隐藏的深层次、本质性的问题做准备。最后,对题肢进行甄别,通过排错、排无关联,选出正确答案。如本题以消费支出变化作为主题,可调动的知识主要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该国日用品及奢侈品消费支出都增长但增长率有差异,意味着该国居民享受资料的消费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变化是无法说明消费观是否理性及收入差距是否扩大。最后,通过对照题肢,排除无关题肢,能够从这些变化推论出的内在观点是③④,正确答案为D。

二、“由因推果”类

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会引起另一现象的产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另一现象引发的现象叫做结果。“以因推果”类推论题就是指从被研究现象出现之后才发生的各个情况去推论它可能的结果。该类型往往以文字或图表数据揭示某种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推论该现象可能引起的影响。

【例2】(2014天津卷3)根据下图判断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趋势,并据此推断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D.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解答“以因推果”类推论题,首先应确定题干所揭示现象的内容或实质。其次,依据所学知识,确定题干的现象与哪一个或哪几个题肢间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存在着上一环与下一环的传导关系。最后,根据因果逻辑关系,选择正确选项,排除错误、无关或因果倒置的选项。如本题,题干所揭示的是2014年以来同量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总体呈增多趋势,这表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人民币贬值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它会引起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提高,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同时引起进口商品的成本提高,不利于我国进口。因此,符合题干所揭示的现象及因果逻辑关系的是D。

三、“以果溯因”类

“以果溯因”类是对“由因推果”类的倒置,要求从被研究现象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各个情况中去寻找它的原因。该类型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引起题干所揭示现象的发生或变化的原因、情形进行推论,题肢与题干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例3】(2014福建卷33)M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导致曲线Sl向S2平移(

)

①M商品是汽车,汽油价格上涨

②M商品是大米,面粉价格下降

③M商品是商品房,房贷利率下调

④M商品的供给量不变,M商品供不应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与“以因推果”类相类似,解答“以果溯因”类推论题,首先应明确题干所揭示现象的实质,即是什么现象的问题。其次,对照题肢,依据所学知识,确定哪一个或哪几个题肢所列情形与题于现象之间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最后,根据因果逻辑关系,做出正确选择。如本题,题干曲线图的变化所揭示的是M商品在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需求曲线由Sl向S2移动,即消费需求减少。接下来,对题肢逐个排查,寻找符合关系的。当M商品是汽车时,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商品,在一般情况下,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对汽油的消费需求会减少,这会引起人们对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需求也减少;当M商品是大米时,面粉与大米是互为替代品,在一般情况下,面粉价格下跌,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会增加,这会引起人们对大米的需求减少;当M商品是商品房时,在一般情况下,房贷利率下调,购房成本降低,会引起人们的购房需求增加;当M商品的供给量不变、M商品供不应求时,在一般情况下,会引起M商品价格上涨,这不符合曲线图所反映的M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形。因此,能与题干构成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是①②,正确答案为A。

四、“问计寻策”类

“问计寻策”类推论题是指由某种现象或问题推论出解决的对策或合理的行为选择。该类型要求学生以题干呈现的现象或问题为前提条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从备选题肢中推论对策,解决问题。

【例4】(2011广东卷25)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

)

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

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

解答“问计寻策”类推论题,首先应明确现象、发现问题。其次,应明确作答的主体限定、知识限定及目标任务。然后,根据知识范围、主体、目标任务,综合运用知识推论出解决的对策或合理的行为选择。本题题干反映CPI上升、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的现象,这说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纸币贬值、物价还会继续上涨的问题。限定主体为消费者,目标任务应是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如何尽量减少损失。根据消费者如何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尽量减少损失这一目标任务,对题肢逐个分析。A项“增加现期消费”,即将未来要购买的商品提前购买,以防未来物价继续上涨、纸币继续贬值,这是合理的经济行为选择,故A项正确。通胀有利于债务人,因为纸币贬值,同等数量的纸币的购买力低于通胀前,因此通胀预期日益强烈,延迟归还债务更加划算。故B项排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若债券利率和储蓄利率不变,债券收入和储蓄收入会相对减少,如果债券利率和储蓄利率低于通胀率,消费者的实际收益将为负值,因此C、D项也排除。

五、“比较择优”类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或异同。“比较择优”类推论题往往将比较的内容以文字或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发现对象本身的变化或对象之间的异同,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合理的推论与较优的选择。

【例5】(2014安徽卷1)读下图。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甲乙两国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分工与贸易。据此可以推断(

)

①甲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②乙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③甲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④乙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答“比较择优”类推论题,关键是要审读信息,准确发现“比较的主体、比较的内容、比较的方式、比较的标准、比较的目的”。比较的主体既可以是同一个对象,也可以是对象之间;比较的内容指比什么,在哪些方面比;比较的方式分横比与纵比;比较的标准即比较的依据,以什么为衡量尺度;比较的目的即为了什么而比,这几个方面对做出正确推论与较优选择具有指向性作用。如本题,比较的主体是甲国与乙国,比较的内容是粮食生产与肉类生产,比较的方式是横比,比较的标准是劳动生产率,比较的目的为了更好发挥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观察图表,对比甲乙两国粮食与肉类的劳动生产率可知,甲国生产粮食与乙国效率较接近,而生产肉类的效率则远远不及乙国。因此,可推论出:在对外贸易中,甲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更具比较优势。对乙国而言,乙国生产肉类的效率是甲国的两倍,而生产粮食的效率与甲国差不多。因此,可推论出:在对外贸易中,乙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更占优势。可见,正确答案为B。

六、“归纳主题”类

所谓“归纳主题”类推论是指以个别性、特殊性的现象为前提,要求推论出一般性、共性的主题。该类型的题干提供了某些现象,要求对它们的共同主题进行推论,题干的材料与题肢的观点之间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例6】(2014山东卷27)某同学为一次政治讨论课准备了一些材料,内容涉及民主党派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的协商、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居民委员会邀请居民代表对社区事务提出建议。据此推断,该次政治课要讨论的主题是我国的( )

A.政党制度

B.根本政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基本政治制度

解答“归纳主题”类推论题,首先应分析题干中每一个现象的内涵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出它们的共性,共同反映的理论知识。最后,排查题肢,确定题干中的现象与哪一个题肢在内涵和外延上是相符的,对哪一个题肢的观点构成有效的支撑。如本题,讨论内容涉及民主党派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的协商,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居民委员会邀请居民代表对社区事务提出建议体现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的共性是都属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据此可推断,题干这些现象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外延,它们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有效支撑。因此,正确答案是D。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6

一、应该如何破解小说类阅读文本的简答(或选择)题呢?

1.加强小说阅读。平时大量地阅读一些小说,而且以小小说(1000字左右)为主,以名家名著为主。因为中考命题拿来考查的,多为千字文,且多为名家名著。

2.认真归纳、总结。所谓归纳、总结,是指对前几年,特别是上一年的中考卷进行归纳、总结。看看中考都考些什么小说,如何选文,选多长,选了谁的小说,都怎样命题,怎样发问等等。这犹如打靶前先竖立靶子一样,没有靶子是无法打靶的。有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3.明确小说文体的特点。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命题者一定会从这三个方面来设置问题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在考场上,具体的答题步骤可以这样考虑:

1.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题、特征及表现手法,赏析全文的语言、形象、内涵,对全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2.可以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3.认真审读提问,看清楚是问什么,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否则,就可能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4.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小说主旨的首要一步。以小说为阅读材料考查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三种题型:(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揣摩:一是重视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三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特征。四是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5.挖掘作品的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6.组织文字作答。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作答时要尽量简洁、通顺,必要时完全可以分条作答,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专题阐释】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阅读文本的选择为什么越来越钟情于小说体裁呢?想来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吧:小说文本故事性强,一方面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又蕴藉含蓄委婉;颇具思量,内容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如人物、环境、情节等等。小说文本便于命题的点多,所以,小说文本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120多套中考语文试卷,笔者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考查了小说文本,以下略列数卷,以示参考:

以上随意列举的14套试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说作为阅读材料。而且,在这些试卷中,江苏省宿迁市、广东省佛山市和广东省汕头市均为名著节选,其中广东省汕头市选择了外国小说。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现代文阅读备考训练中,应该加强对小说文本的阅读训练,应该中外小说皆读,并且要多读名著或名家的小说。

【链接中考】

一、(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孔乙己》)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解析:“笑”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一种环境,说白了就是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这道题应归入社会环境类。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死去,题干中明确告诉了考生答题的思考方向:与轻松、欢乐无关。这更提示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要着眼于它的社会意义。考生明确了发出笑声的对象,再结合孔乙己的悲剧人生考虑,也就抓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答案: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也来赶热闹。(明确哪几类人在笑)然而这些笑都是对孔乙己的嘲弄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相对来说,孩子们的笑自然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安慰。(感受)揭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更被人当做笑料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二、(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题,《母亲的病友名单》)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其表达作用。

解析:选文讲的是身患癌症的妈妈在病友杨姨乐观精神的鼓舞下勇敢生活,在杨姨去世后像杨姨一样鼓励其他病友勇敢活下去的故事。该题考查“照应”,属于考查文章结构知识。文中失去希望的妈妈跟杨姨通话后变得乐观了起来,可杨姨去世后妈妈会怎样呢?这便是一处照应。答案:“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故事发展起铺垫作用。

三、(2011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梨一样的苹果》)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学的美术老师米哈朵夫错怪了画出梨样苹果的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最终弄清了事实,向尤里卡和同学们道了歉。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及其作用,外貌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服务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子分别是:“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这三个句子一看就是对米哈朵夫老师的三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情,这也就是它们的表达作用。答案: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题更突出。

【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考试天才的梦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发呆。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征,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的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B.非常好C.一般D.糟糕。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还是睡觉。

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就乖乖地睡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这如何是好?

母亲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立即在纸上写道:“问答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选自《启迪》2009年11月下)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的三个“没意思”?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说说“考生天才的梦”是怎样的梦。

5.结尾说“母亲眼里有泪”,那是怎样的泪?

6.如果让你改动题目中的两个字,那题目就变为_________。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7

一、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

纵观全国各省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人物传记为主,历史事件次之

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材,有个现象值得关注: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成为命题者青睐的对象。抽取包括全国各主要考区和课改区的100份试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以《五柳先生传》《陈禾》等为代表的人物传记作为命题材料的计51个考区,将以《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隆中对》《晏子使楚》等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作为命题材料的计30个考区,二者占文言文阅读选材的81G。这些材料,要么语言精练、用词典范,要么思想深邃、给人启迪,兼具选拔考试和延伸教育的双重意义。

2.选文内容浅显易懂,注重熏陶渐染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无论是从选材形式还是从所选材料上看,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时大多切合了“浅易”这一课标要求,即便呈现的是稍难的阅读材料,命题人也一般会在文后附上简明的注释。如山西卷的《慎终如始》一文,命题人在文后对“受图定鼎”“贻厥孙谋”“垂拱岩廊”“万乘”等较难理解的字句一一作了注释,从而降低了考生阅读文言材料的难度。

命题人在选材时,还特别注重所选作品对考生人生的指导和启迪。选文有表现自然风物的,如(北京卷、云南曲靖卷)《三峡》记述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考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言物论理的,如(湖南常德卷、青海西宁卷、黑龙江齐齐哈尔卷)《河中石兽》启发我们“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有吟咏人文历史的,如(湖北黄石卷、湖南永州卷)《O权劝学》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抒写人生感悟的,如(贵州铜仁卷、湖南张家界卷)《鱼我所欲也》告诫我们“人应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3.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比重增加

在所抽样的100份试卷中,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包含课外文言语段的考区为63个,其中以课内外对比阅读呈现材料的考区为43个,较之2015年随机抽样的100份试卷,两者分别增加了11个和8个。根据目前的选材情况,我们可以预见,这一“课内课外并举,对比阅读增多”的选材特点,在今后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中会进一步强化。

二、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

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题方式一直都趋于稳定,由过去的“言多文少”转变为现在的“言文并重”,考查方向从单一知识能力的考查转变为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即既考查“文言”也考查“文章”。从考查角度来看,对“文言”的考查,主要涉及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等;对“文章”的考查,即考查对文言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筛选与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感知情感态度、揣摩评价探究等方面。从题型来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拓展题等四种题型。下面以2016年云南昆明卷文言文阅读真题为例,探究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规律。

【真题回放】

阅读下列两则文选,回答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①殊:根本。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咸: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具体考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解析】(1)“食”的本义是“食物”“粮食”,用在“再”(两次)的后面,“食”就活用为动词;也可以运用“语境推断法”,“日”和“食”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用,“食”就作动词,意思为“提供食物”“给饭吃”。(2)理解“被”的意思,可运用“课文迁移法”,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字可类比得出,这里的“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同样,第(3)(4)题中的“遗”“咸”,都可运用“课文迁移法”来释义,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字可推知“遗”是“给予”的意思,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推知“咸”为“全”“都”的意思。解释“咸”字,也可用“成语印证法”,从“老少咸宜”“百废咸举”等成语来推知“咸”的意思。

【答案】(1)提供食物 (2)通“披”,穿 (3)给予,赠送 (4)全,都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考查“则”“以”“而”“为”的用法和意义。

【解析】解答这类题时,应先通晓词语所处句子的意思,再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对“则”的理解,前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表示“俟其欣悦”和“又请焉”之间的承接,也可运用“代入检验法”,由“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的“则”推断其意思为“就”;后一个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则”前后内容之间为转折关系,“则”译为“却”。C项,对“而”的理解,可用“语境推断法”,观察“而”字前后内容的关系,判断出“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而”前后内容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的“而”前后内容为转折关系。D项,对“为”的理解,可运用“词性判断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的“为”是动词,意思是“作为”,“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的“为”是介词,表被动。B项,两个“以”后面介绍的都是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都译为“由于、因为”。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析】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解答本题先用“替换法”,把“媵人”替换为“仆人”,“汤”替换为“热水”,再用“对译法”,把“以”译为“用”,“乃”译为“才”,“和”译为“暖和”,然后一一代入句子再行翻译,尽量做到词句顺畅,表意清晰。

【答案】仆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我的)身体,(我)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历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 句\&学习态度或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心向学\&乙文: B \&循序渐进\&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根据表格中左右两项的对应提示,很容易就能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态度或方法。

【答案】示例: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步 骤\&解 说\&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楚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要求是否高度一致。\&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题干所给的信息是孤立的,但做题时不能孤立地妄加揣摩,而应带着题干信息回归原文,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文推断,概括品性\&依据文章语句,透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议论评价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性格品质。\&]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写法、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或主题三个角度去分析。

【答案】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1.夯实文言基础,归类识别整理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既是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词释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属基础等级考查的必考题型,考点包括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辨义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点,常考的有“之”“而”“乃”“其”“为”“以”“因”“于”等,初中阶段考查的虚词虽然不多,但由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进行大量的诵读。对课内所学的每篇文言文都要熟读,最好达到背诵程度,以培养文言语感;对所学文言文篇目的课下注解做到时读时记,以便形成积累。二是归纳、整理。对学过的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采用分课制作卡片的形式,一课一卡,帮助记忆。

2.善用联想迁移,学会以内养外

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大多是“课外文言课内考”,即文章虽然出自课外,但实词释义、虚词辨义、句子翻译中的关键词语释义等所考查的词都来源于我们课内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初中阶段,我们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已掌握了150多个重点实词释义及特殊文言语法现象,对12个重点虚词用法也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这是我们阅读和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从课本中来,从课堂内来,运用联想和迁移,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形成以内养外的学习模式。

全国乙卷语文作文篇8

关键词:逻辑学高中语文教育融合可行性调查研究

“逻辑学”是一门以研究推理形式为主的工具性学科,它是人们认识、表达、论辩、以及从事研究的工具。目前,我国只在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的逻辑学课程,且开课范围较为狭窄。夏世英指出,“由于存在学科地位不高、应用价值难以体现、专业性太强不好掌握、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等缺陷,逻辑学在高校的发展举步维艰。”而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说,辩证思考和逻辑常识更是缺乏,因此,逻辑学教育在高中的推广与普及显得十分紧迫。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以高考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为例,切合国家对于“大众创新”以及教育部“双创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依照实地调研问卷数据进行逻辑学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逻辑学在高中语文教育推广的背景及意义

(一)逻辑学在高中语文教育推广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渐受到关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要求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生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价值要求是培养‘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因此,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逻辑学的确需要也应该在高中推广。

我们关注到,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思辨”。该词指的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解释和剖析文本和试题。冯渊提出:“思辨,在语文教学领域似乎是大家默认的、无须解释的词,但何谓思辨,思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详细界定;逻辑如何形成不可辩驳的力量,也鲜有人提及。”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逻辑的学问,它具有普遍性、工具性和基础性,高中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逻辑学和高中语文学科是不可分割的。在多元学科的结合下,充分发挥逻辑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的作用而达对语文的理解、分析,势在必行。在实地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在高中推广逻辑学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二)逻辑学在高中语文教育推广的意义

基于当前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对高中生进行逻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在解题中适当运用逻辑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还有助于他们提高做题效率。

逻辑学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能够为高中生更好地提供逻辑训练,以实现其综合思辨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诬在本次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概念间的关系、命题推理等知识点切合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明晰概念间的关系有利于对语文课本以及试题中的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记忆和理解。学会运用命题推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部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将逻辑学融入高中语文教育,是希望通过逻辑学教育,有效地填补目前高中生原有课程结构的缺陷。逻辑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推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逻辑学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实地教学内容

为了进行逻辑学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组采取了实地教学的方式来检验成效,其中包括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一)基本信息

本次实践教学的目标样本为福建省厦门市的A和B两所高中,教学内容由成员共同协商,具体实地教学由本项目的负责人承担,时间为2019年1月。实地教学目标样本来自A校高一和B校高三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逻辑学中的“命题推理”,包含“什么是推理”“如何形式化”以及“几种基本的命题推理”。

1.推理的含义:“推理是由若干命题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临在本次的教学内容中,项目组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高中语文中有关推理内容的理解。

2.命题形式化的步骤:“在命题推理中,复合命题指这样的命题:第一,它包含本身不同的命题作为支命题;第二,它的真值由其支命题的真值唯一地确定。……表达这类逻辑关系的语词,称作联结词。日常用语中常用的联结词有‘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只有……才……’‘并非’等。因此,复合命题是由原子命题和联结词构成的。”

针对高中语文中包含联结词的内容,项目组教导学生将长文本进行形式化,从而使文本和其中的问题更加清晰、简洁。如2018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文本,原文为“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通过“如果……(那么)……”的标志性联结词,可以将原文形式化为:“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即前件p),“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即后件q),两者关系可形式化为P(q。

3.命题推理的类型

(1)联言推理①含义:根据合取词描述的真值关系进行的推理。②真值关系:肯定一个联言命题,就要肯定其中的任何一个联言支。或者肯定每一个联言支,就要肯定由它们组成的联言命题。③联言推理的有效结构:

A.联言推理的组合式:前提是联言命题的各个联言支,结论是由这些联言支组合而成的联言命题。

B.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是一个联言命题。结论是前提中的某个联言支。

(2)选言命题①含义:根据析取词描述的真值关系进行的推理。②真值关系:一个析取命题真,当且仅当其中至少有一个析取支真。当否定一个析取支时,就能肯定另一个析取支。③正确的推理结构。

否定肯定式:前提否定选言命题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另一部份的选言支。

(3)假言命题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條件假言命题前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后件假,前件一定假。故有效规则有两条:

A.肯定前件式:一个前提肯定了假言命题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

B.否定后件式:一个前提否定了假言命题的后件,结论否定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故有效规则有两条:

A.否定前件式:一个前提否定了假言命题的前件,结论否定后件。

B.肯定后件式:一个前提肯定了假言命题的后件,结论肯定前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后件真前件一定真;后件假前件一定假。故有效规则有四条(形式化充分假言推理和必要假言推理):

A.肯定前件式:一个前提肯定了假言命题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

B.肯定后件式:一个前提肯定了假言命题的后件,结论肯定前件。

C.否定前件式:一个前提否定了假言命题的前件,结论否定前件。

D.否定后件式:一个前提否定了假言命题的后件,结论否定前件。

三.实地教学的结果和分析

(一)实地教学调查问卷

最终数据统计总共248份,有效问卷240份,无效问卷8份;高三有效问卷35份,高三有效问卷205份。设置测试问题三道,具体内容为:

1.已知所有金属都是导体。铝是金属。我们可以推出:A.①铝是导体。②铝不是导体。③铁是导体。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只有①和③

2.一件盗窃案,经过周密调查得到了以下真确事实:如果甲是盗贼,那么乙是同伙。如果乙是同伙,那么丙也是他们的同伙。如果乙是同伙,那么丁就不是同伙。现在甲承认自己是盗贼,请推理下列哪项是指正确的:①乙是同伙②丙不是同伙③丁是同伙④丁不是同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某商场失窃。员工甲、乙、丙、丁涉嫌被拘审。甲说:“是丙做的案。”乙说:“我和甲、丁三人中至少有一个作案。”丙说:“我没有作案。”丁说:“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如果四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真话,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A.甲说真话,作案的是丙。B.乙说真话,作案的是乙。C.丙说真话,作案的是甲。D.丙说真话,作案的是丁。

(二)实地教学效果分析

1.总体数据分析

为了结合实际并且更加详细的说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逻辑学教育的必要性,项目组统计的整体结果如下:

2.据不同标准的具体分析

(1)据年级不同的分析

据统计,高三年级学生正确率为79.41%,高中一年级正确率21.08%。数据结果表明:第一,高一年级正确率与高三年级相比较低,且差距较大。除中考录取分数线较低外,可以推断,高三学生对于逻辑学知识点吸收再应用的能力较强。因此,本项目更建议首先在高三进行推广运用,并可以在高三进行试点。第二,逻辑学在高中考试等相关知识中的运用,在抽象出来并进行考察时,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由此发现,高中学生大多进行知识储备式做题,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不足,而对逻辑分析意识进行训练后,学生的逻辑意识很快便表现出主动性与灵活性。因此,逻辑学的融入有利于提高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正确率。

(2)据性别不同的具体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男生正确率为30.00%,女生正确率为28.91%,可以看出,高中男生和女生的三题测验全对率接近,两者对于逻辑学的知识点理解和运用能力差距较小。通常在大家认识中,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女生更强,但是从性别角度来看,高中学生的逻辑学思维能力无显著差异。

(3)据题目内容不同的具体分析

据统计,第一题正确率为39.92%,第二题正确率为96.63%,第三题正确率为65.12%。数据结果表明:第一,第一题的主要考察了三段论的知识点,目的是观察学生基础的逻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调查结果正确率较低(39.92%),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并有60.08%的学生选择了D(错误)选项。由此可见,学生具有思维定式,将常识带人解答题目之中,从而忽略问题本身导致错误。而逻辑学的融入,正是基于学生更加科学准确的解答题目的方法,跳脱本身的思维定式和盲目的常识自信,回归问题本身和逻辑思维之中。第二,第二题主要考察了假言命题推理的知识点,目的是观察学生对于授课内容以及本身逻辑思维的运用能力。调查结果正确率高(%.63%),一方面显现出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将逻辑学融人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第三,第三题主要考察了命题推理的综合能力,目的是观察学生对于授课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次调查的结果正确率适中(65.12%),即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对于逻辑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待加强。

四.结语

通过本次实践教学的结果与分析,项目组成员希望能将逻辑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高中生的素质教育贡献部分力量。由于项目组能力有限,本次融合(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所调查的高一、高三学生分别来源于不同的两所学校,并且这两所学校在中考录取分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最终调查数据结果有所影响。(2)本次调查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变量,如授课的知识点不够专业化、系统化,授课人员水平有限,学生学习逻辑学知识点与综合运用之间的消化时间较为不足等。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并认识到,提升高中生的逻辑素养,需要对现有的逻辑学教学做出变革,将逻辑学教育更好地与高中教育相融合,使其面向更多的高中生。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高中学校、逻辑学研究者三方依据各自不同的职责,分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早日顺利实现高中教育与逻辑学教学相融合,进而推动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感人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手抄报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