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歌范文

时间:2023-10-31 00:05:21

人生如歌篇1

2007年6月,突然传来杨德昌因病辞世的消息,面对媒体不断的追问,蔡琴发表了公开信。她在公开信中说:“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作为他曾经的伴侣,我和他一起奋斗过;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了一个锐利的纪录者。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这些字字句句,充分表达了蔡琴的哀思之情,也展露了她豁达的心胸。

1984年,杨德昌与蔡琴结缘于电影《青梅竹马》,当时杨德昌力邀蔡琴担纲此片的女主角,并以兄长般的呵护和鲜红的玫瑰花令蔡琴坠入情网。热恋中的蔡琴在一年之内接连推出了《此情可待》和《痴痴地等》两张唱片,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福感觉。

然而,杨德昌在结婚时却提出了“无性婚姻”的想法。他对蔡琴说:“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不让这份感情掺入任何杂质,不让它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缚。因为两人的事业都有待发展,要把全副精力放到工作中去……”痴情的蔡琴无怨无悔地接受了这个条件。此后他们同居一室,却不同床而卧;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婚后,尽管忍受着空虚和寂寞,尽管丈夫不时有绯闻传出,蔡琴依然鼎力支持丈夫的电影事业。她不仅重操旧业为电影《独立时代》做美工,在该片入围戛纳影展时,她还穿梭于各大小聚会场所为此作宣传。

然而结婚十年后的一天,杨德昌无情地向蔡琴摊牌:他有了外遇。他还给他们的婚姻下结论:“10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答道:“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1995年8月5日,蔡琴与杨德昌十年的婚姻宣告结束。

经历了婚变后的蔡琴,又遭遇了演艺事业的低潮期,三个多月时间里,蔡琴躲在家里不肯出门,每天以泪洗面。她常常扪心自问:“我该怎么办?难道我就这样退出歌坛?”无路可走时她索性来了个破釜沉舟,蔡琴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报名参加了果陀剧社。

在剧社里,蔡琴放下大牌歌星的身架,重新学习舞台剧的表演方式。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她还只身去纽约音乐剧学校学习。在她主演的《天使不夜城》、《情尽上海夜》、《跑路救天使》等剧目中,观众们看到了全新的蔡琴,她不仅演技精湛,而且充满活力。

在艰难走出事业的低谷时,蔡琴却再次被命运捉弄,2000年,她被查出胸部有肿块。医生怀疑她患上了乳腺癌,要求她立即入院治疗。由于发现及时,病症终被治愈。此后,蔡琴便加入了台湾的抗癌协会,成为终身义工。

2007年9月,蔡琴在台湾进行年度体检时,两侧腋下又被发现有新阴影,尽管医生认为没有大碍,却让关心蔡琴的歌迷忧心忡忡。为此,蔡琴表示,无论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都会坚持把对人生的热情倾注到她的歌声中。

人生如歌篇2

哼一首清雅小曲,回味无穷。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乱花渐入,似要迷了人的眼。而你独坐湖畔,悠闲垂钓,看柳絮纷飞,看蝴蝶翩跹,看天边云儿变幻莫测,看湖底鱼儿嬉闹成群。如此专心致志,似要与这自然融为一体。而那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梁国的相位,在你眼中仅如那粪土,腐鼠。一生追求自由的你,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宁愿像泥坑里的乌龟一样,曳尾于涂以自快,也不愿用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禁锢自己的本心。

庄子,你的一声如一首清雅的小曲,哼来只觉清丽脱俗,让人回味无穷。

唱一首豪情满怀的歌,酣畅淋漓。长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世豪情,任尔东西南北风,皆作过眼烟云,拂袖尽散。即使被贬他乡,远离皇城,也能过“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即使遭人谗毁,被迫辞官,也能“仗剑去国,辞京远游”。一路心怀四方之志,为人任侠;永远自信“天生我在必有用”,永远轻时重施,仗义行天下。李白,你的一生如一首豪放的歌,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坦荡狂放。

奏一曲澎湃激昂的歌,荡漾人生。如一只威猛的鲨鱼跃出水面,“歼-15”呼啸着飞离甲板,跃向湛蓝的天空。这一刻,多少航空人眼含热泪;这一天,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然而在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最令国人骄傲自豪的时刻。你,“歼-15”的总设计师却猝然离去,与世长辞。为了“歼-15”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祖国航空事业,你付出了多少血汗。

罗阳,你的一生如一首激昂澎湃的歌,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也凝聚了国人的向心力。

人生,多姿多彩。有多少人做到了,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化蛹成蝶叶落归根;有多少人在荒凉的人生路上走出了繁华的风景。

人生如白驹过隙,惚然而矣。何不拼尽全力,活出一个繁花似锦如歌的人生呢?

人生如歌篇3

幽默的“黑马王子”

张春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在家里排行老八,正是这样一个大家庭造就了张春良乐观豁达、朴实亲和的性格。小时候的张春良显露出绘画天赋,当别的小伙伴都在漫山遍野追逐打闹时,他会拿着笔专心涂鸦,一画就是大半天。他曾想系统学习绘画,但是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绘画只能作为他年少时的一个爱好,直到现在他的家中还保留着自己儿时的绘画作品。

后来,张春良长得又高又壮,身体特别结实,到了高中理所当然被选入校田径队,他最擅长标枪和铁饼,又是中长跑运动员。

说来有趣,张春良能走上音乐道路并最终爱上音乐事业纯属意外。当年,他陪同学去报考县文化馆声乐学习班,结果考官发现他说话有“荡”音,让他唱首歌,他随即唱了一首费翔的歌,考官觉得他的嗓音很独特,而且是天生唱美声男中低音的料,所以就把对声乐艺术一无所知的他录取了。后来,张春良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那一年上音在全国只招了五名美声学生,他便是其中之一,又因为长得高大俊朗,进校不久就被同学冠以“黑马王子”的雅号,从此他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张春良总是在琴房与寝室两点一线间穿梭,因为知道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他争分夺秒地练习基本功。本科毕业后,张春良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的一名声乐教师,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地把自己的专业功课做得更好。1998年,张春良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他觉得师范类音乐教育必给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让毕业后的学生除了从事音乐教育,多掌握一些表演和导演专业知识。

张春良一直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2002年,他前往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他说:“成为素有‘欧洲中音王子’之称的声乐大师冈德拉秀科教授的弟子是我向往己久的。”留学期间,他一头扎进俄罗斯艺术海洋,相继出演《阿列科》(饰茨岗老人)、《叶甫盖尼・奥涅金》(饰格列明公爵)、《图兰朵》(饰乒)等歌剧,还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自己作为唯一一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柴院九十周年校庆音乐会,演唱了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咏叹调,他那诙谐幽默、富有激情的演唱,受到了乌克兰专家及同行们的肯定和赞扬。

学生就是最好的作品

张春良经常说:“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获得荣誉。”2015年5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的第十五场张春良师生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

张春良主张学生多参加比赛,认为参加比赛能促使自己进步,会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独唱演员的黄小莉说:“当年我参加东南卫视《银河之星大擂台》歌唱比赛,张老师几乎每天都给我免费辅导,为的就是让我赛出好成绩。”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连续拿下二十多期擂主,被媒体称为“雷打不动的实力歌王。”“当时我得了二十关擂主后,奖金有三万元,我就在电话里告诉老师这个奖金应属于他,而张老师却让我去捐款。”事后黄小莉才知道,当时张春良的亲侄女做脑瘤手术急需一大笔钱,张春良都是向朋友借的钱。

从十四岁就跟随张春良学习声乐、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金楠说:“多年来我只要在专业上遇到困难,都会时不时向老师请教,哪怕是我取得乌克兰声乐博士学位回国任教,只要老师说一句鼓励的话,我就会充满无限能量。”

已为人师的姜俊亮,本科时就读于淮北师范大学,后来在张春良门下修读硕士,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张老师的情景,那时我连学费都付不起,可张老师对我说:‘你和我很像,都是农村孩子,但有歌唱天赋,以后我教你不收学费。’"姜俊亮将张春良的手机号备注为“俺老师”,他是河北人,把“我”说成“俺”显得更亲切。姜俊亮说:“张老师常说他既是东北人又是河北人,他在东北出生长大,但他的父辈是从河北移居到东北的。因此,他给外人介绍我时,通常会加一句‘这是我的河北小老乡’。”

在声乐教学中,张春良坚持先做人后学艺的教学理念,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坚持用心、用情、用智慧的三大原则。他强调课程的精心设计,即声乐与表演相融合。他坚持培养学生要上得了舞台,登得了讲台,启发学生将声与情、技与艺融为一体,艺术就会产生质的飞越。中国声乐从来不缺好嗓子,缺乏的是艺术修养和沉淀,而真正的音乐最终表现的都是情感和内涵,而不是单纯的音色好或者音量大,因此他要求学生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静;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情感。“声乐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借助一个载体来传播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我们不应当仅仅放大这种载体,而忽略了最本真的情感。”张春良常这样说。

姜俊亮在毕业音乐会时为老师写了一首歌《师恩如山》:“你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你不是海,却有海的壮阔。我纵览群山,我看遍海河,才知您是有多么难得……”

爱艺术更会生活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让人们引起共鸣,当然作为一位艺术家更要热爱生活、会生活。

张春良的妻子是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的于丽红教授,踏进他们的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的艺术博物馆,每一盏灯、每一座摆设和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艺术品都是两人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只有时时刻刻沐浴在爱河中的人才会以这样绵密的心思去编织自己的爱巢。还在上小学的女儿遗传了父母的良好基因,从小也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张春良从教近三十年,在艺术道路上付出的汗水为他带来了无数喝彩和荣誉:2009年,他导演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并入选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剧目,创下了在各高校连演二十几场的纪录;他出版了个人专辑中国歌唱家系列《黑眼睛》,主编了上海市“音乐学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男中低音卷《声乐作品选集(中、外)》,还曾担任国际音乐大赛评委。

张春良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追求源于热爱,之所以当时他那么疯狂地学习,一切都源于对声乐艺术的痴迷,他还说:“首先我们要热爱,热爱才会去追求,追求才会有进步,进步才会更接近成功”。

人生如歌篇4

在短片中,一家人在Google Home播放的舒缓音乐中起床,随后,无论是这个家庭中的父亲、母亲还是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依赖于Google Home的终端控制:无论你对它说什么,那个电子味很重的女声便不急不缓地告诉你精确答案:你的航班晚点了,推迟半小时的晚餐已经预订好。你的快递在路上了,明天下午就能到达。

“谷歌”成了这个家庭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而且无比强大:它能够让电灯开关自如,它能随时播放音乐,它知道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以外,它知道所有一切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一位在场的开发者戏称:这家人从早晨起床后,每个人都要轮番“调戏”Google Home,但我想到的却是,这家人全都被Google Home“调戏”了。

短片中呈现出的应用场景或许有些极端,人们对于机器的依赖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么的细碎。但这也不禁引人发问:如果你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未来都被机器无死角、全方位的掌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的极端怀疑论者,但却也会有这样的担心:万一机器有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决定“捉弄”一下人类,比如说飞机明明没有晚点,但它却告诉你飞机晚点了。比如午后明明会下雨,但却让你出门不用带伞。

再极端一些,如果你不经意的言谈或行为惹怒了它,它决定对你实施“报复”行为,又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这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话题,但这一话题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现场,你会真真切切感受到,讨论这样的话题的必要性。

我能够理解在进行这些演示时,台下所爆发出的整齐一致的欢呼和掌声,毕竟台下坐的大多数是及其崇拜技术的开发者,对他们而言,用技术实现的这些功能和应用足够让他们欢呼雀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几年前同样在谷歌IO大会上所的谷歌眼镜,当时现场的反应几乎与现在如出一辙。但随后谷歌眼镜却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待的成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他们认为,谷歌太执着于技术,而忽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真正去使用它,对很多人来说,带着谷歌眼镜的人对别人有一种“侵略感”,因为你对谷歌眼镜背后的那双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是完全未知的。

今年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最大的主题便是人工智能。谷歌首席执行官Sudai Pichai说,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坚持投资和研发了多年,但现在是一个临界点,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大爆发。

凭借着强大的搜索资源和十数年来的数据积累,谷歌已经拥有将人工智能深入到各个具体应用中的强大能力,无论是当天推出的聊天应用Allo、谷歌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还是家居智能终端Google Home,所强调的核心便是智能化,按照谷歌的愿景,借助谷歌提供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智能和便利。

例如在当天大会现场的演示中,我们看到谷歌搜索变得更能“听懂”自然语言,具体表现在能够联系语境和上下文,例如你在进行某个人名的搜索之后,你想再搜索关于他的进一步信息,只要简单地说“他如何如何”,谷歌就能明白你指的是之前所搜索的人,而不用再重复将这个人的名字输入一遍。

再比如Allo即时聊天应用,谷歌可以通过识别聊天的对方所发送的内容,给出一些便捷的回复选项,比如对方发送给你一张小狗的照片,Allo会立即跳出来“好可爱”、“我很喜欢它”等几条回复选项,使用者只需要简单地点击相应选项便能做出回复,同时手动回复的功能也得以保留。

谷歌推出的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则以@google这样的默认账号的方式存在于Allo中,可以被使用者随时“召唤”,并像使用谷歌搜索那样,对其提出任何问题。

Google Home则是日常家庭娱乐、日程管理的智能终端,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在极端情况下,用户未来的全部家庭生活其实都由Google Home所掌握和控制。

人生如歌篇5

关键词:民族音乐 流行文化 民歌新唱 宣传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也叫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传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技校学生,这代在流行歌曲浸泡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音乐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歌普遍不感兴趣。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中国民歌”为切入点,有意识地拉近“中国民歌”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民歌、喜爱民歌,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受侧重技术学习且自身文化层次较低的限制,技校学生普遍认为民歌土气、难听,没有时代感,不够刺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学习民歌无疑是“按下牛头强饮水”,后果只会使学生越加厌恶。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诱导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经典音乐作品中民歌的影子无处不在。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他们编成曲子而已。”从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名曲入手,从感性到理性,寻找音乐素材的“母体”——民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诱导的方法产生的效果,比老师苦口婆心讲什么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要强百倍。

例:在教学歌剧一课时,先给学生简介歌剧《图兰朵》的剧情,后播放一段动画版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聆听其中熟悉的旋律,由此引出作者普契尼创作本歌剧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中国民歌《茉莉花》。顿时,同学们的自豪感被激活,也激发了学生学唱这首民歌的强烈兴趣。

2.选曲

教师通过前期在音乐教学中的民歌渗透、铺垫、激趣,让学生对民歌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逐渐接受、喜欢民歌。这时教师就要考虑技校生中以男生为主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既优美动听、风格浓郁又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在音乐课中学唱。

(1)选择地方风格明显的民歌。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因此,应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精挑细选主题鲜明、风格性强、适合男生演唱的民歌,使学生感受到朴实的“美”。如:陕北民歌《赶牲灵》、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

(2)选择衬词具有特点的民歌。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民歌中,衬词种类比较多样,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它的使用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衬词内容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歌曲气氛,衬词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衬词很有特点的民歌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激起他们学习全曲、了解歌曲特点及文化的欲望。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里的衬词“罗儿、郎罗、郎郎扯光扯、欧罗罗”,河南民歌《编花篮》结尾的衬词“那哈依呀咳”等,这些衬词独特的民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内容的民歌。民歌自古以来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选择适合的民歌进行教学就势必要注重民歌的内容,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为目的需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场景内容的民歌。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4)选择旋律优美好唱的民歌。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旋律肯定优美动听,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众多的民歌曲库中筛选好听、适合学生学唱的民歌非常重要。如: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湖南民歌《浏阳河》、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都深受学生喜爱。

二、审美与体验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与中国的方言文化一样,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教师应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不同民歌的不同魅力。

1.民歌学唱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民歌时,要抓住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要唱出“味道”,包括语言(方言)、润腔、衬词等,如:湖南民歌《浏阳河》最后的衬词“依呀依仔畏”中的“仔”的发音就很关键,《黄河船夫曲》中的“我”和“艄公”发音均属方言。教师声情并茂、富于美感的范唱可以为课堂增加无穷的魅力,使学生感觉更亲切、更直接、更容易被吸引,也更乐于学唱。

2.民歌新唱

(1)借助现有的民歌曲调请同学们来重新填词演唱。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绣金匾》就是在当地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教师启发同学们从自身的生活、学习中即兴提炼歌词,个人如果有困难,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体会民歌的艺术特点。

(2)用本地方言演唱其他地方民歌。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为了提高收视率,有人试着用地方方言为某个电影片段来配音,很新鲜、非常吸引观众。音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本地方言演唱外地民歌。例如用杭州方言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学生会非常感兴趣,通过感性的实践、体验和在教师引导下的理性分析,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民歌“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别、审美能力。

3.民歌演唱会

当学生掌握的民歌曲目积累较多时,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民歌演唱会”。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选择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民歌来演唱,评委由学生代表担任,评出的成绩记入考试总评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检验了课堂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或者分组进行有关民歌的知识竞赛,如:南北民歌辨别、民歌接龙或参考《刘三姐》里对歌的形式,让学生自编歌词对唱。不管用哪种形式,关键要提前组织好,否则只会抹杀学生进一步学习民歌的兴趣。

三、宣传民歌

由于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强劲势头,民歌音乐早已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所淹没,要打造一个学唱民歌的氛围仅仅靠每周一两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大力宣传民歌,坚守自己的阵线,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开花。

一是利用好校园广播,在午餐或放学这段时间播放歌唱家或组合演唱的好听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如:宋祖英的《茉莉花》《浏阳河》,黑鸭子组合的《大阪城的石头》等。只要坚持下去,相信多姿多彩的民歌音乐会潜移默化地烙在学生的记忆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二是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及时搜集一些有关民歌的录像给学生观看,如《民歌综艺节目》《刘三姐》《阿宝专辑》《侗族大歌》《原生态唱法》电视大赛录像等。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如何带领学生用第三把钥匙开启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是我们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人生如歌篇6

关键词:水族双歌;文化内涵;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2. 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1-0072-06

Brief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ui Minority’s Double Song

ZHOU Ying-jie

(Editorial Dept.of“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 The Shui minority’s double song is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story-telling and ballad-singing in Shui minority’s literature garden, which describes the Shui minority people's life scene,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verbal symbolized signal.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hui minority’s double song main content, the essay emphatically studies, excavates the Shui minority’s double song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 have vital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hui minority’s culture .

Keywords: shui minority’s double Song;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在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更是一个充满歌声的民族,歌谣是水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双歌在水族歌谣中算得上是别具特色的瑰宝。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水族双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显然与水族双歌在民族文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极不相称的。本文试图在水族双歌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挖掘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期望能获得对水族双歌的深入认识,以促进对水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双歌是水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传统综合表演艺术。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即歌,“早”意为双、对),也有的将双歌称为“旭凡”(“凡”即故事,故事歌之意)[1],其意为有唱有说的歌,也即是说唱综合艺术。这两种叫法是从不同侧面对双歌特点的概括。总的来说,所谓双歌,一是相对单歌而言。单歌也是水族歌谣的一种形式,即在一首歌中能独立、完整地表现某种情感;二是双歌表演时是双方对唱,而且所唱的歌每组都呈偶数,尤其是寓言式的双歌一般需要相辅相成的组歌对唱,才能完整地表达某种情感。由于双歌多在酒席上或悼丧活动中演唱,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酒歌”或“大歌”[2]。

一、水族双歌的主要内容

水族双歌以它特有的说唱方式反映着水族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取材广泛,除了汉族的民间传说外,大部分都是反映水族地区的自然风物、历史故事、人际社交、事理时政等,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歌类

爱情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在水族双歌中,对爱情的吟唱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水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和婚姻制度发展起来的。双歌中的情歌若按照内容从相会到结婚整个恋爱过程去分类,可分为青春歌、约会歌、求爱歌、分别歌、思念歌等。例如《打鱼人和龙女》讲述了渔人在河边打鱼和龙女相遇相爱的故事,《龙女与渔郎》讲述一个美丽的龙女为追求爱情,勇敢地冲出禁锢自由的龙宫,同代表封建势力的龙王抗争的故事。《艳山花》则讲述了一对青年自由恋爱受到挫折而终成眷属的故事。《杨生和仙女》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叙述了杨生与仙女七月相会相爱而后又无奈分别的爱情双歌。关于爱情的双歌还有许多,如求爱时的对唱《仙女与和尚》;青年相聚谈情说爱时的吟唱《相会歌》;抨击轻率闹离婚者的《老王买梨》等。

2.颂歌类

这类作品是水族人们在酒席上出于礼仪和好客所唱的双歌,以及一般青年男女在酒席上互相赞美时所唱的双歌。双歌所表现的这种情感,与水族人民热情好客、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团结友好的美德是分不开,如双歌《白鹤与乌鸦》中白鹤与乌鸦一白一黑、一美一丑、一伟岸一矮小,显然很难结为朋友。但白鹤,并没有歧视乌鸦,反而真诚地颂扬它的长处,赞美了纯真的友谊。双歌《斑鸠与白竹鸡》、《金鸡与凤凰》、《田鱼与河鱼(二)》、《白鹤与雁鹅》、《黄斗雀与画眉鸟》等都是以相互自谦来表达对对方的仰慕。

另外,歌颂深厚、真挚友情的双歌也占有很大比重,酒席宴上及浓浓惜别之时常唱的双歌,水族人民热情好客,待人真诚,若家中来客,总是倾其所有,盛情款待。而客人在接受主人的盛情后,也不忘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如《阳雀和布谷鸟》,是客人为了答谢好客的主人再三挽留所唱的一首双歌。该歌借布谷鸟和阳雀的分别,吟唱了宾主之间诚挚恳切的感情交往,唱出了两情依依缠绵徘恻的韵味。双歌《两母女》常被借用表现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主客分别之时唱这组双歌,其悲悲切切、凄凄惨惨之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主客但愿长聚不愿分离的心情。这类内容的双歌,除以拟人手法,借动植物之口来吟唱外,也有直接以人为角色的,如《狗贩子与羊贩子》、《叫花子和和尚》、《教书先生和砌砖师傅》、《纸花女和巫婆》、《补锅匠与掌柜先生》、《两个》等等。

3.讽喻类

这种类型的双歌,由于都是在酒席上或者在其他广庭大众的场所演唱,所以对某些社会习俗的丑恶现象,大都是怀着一种良好的愿望,同样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拟人的表现手法,讽喻和规劝那些骄傲自大、狡猾诡诈、背信弃义的人,让那些人能通过寓意的暗示,改正自己的缺点,因此,这类双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例如,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老虎与虹龙》,这首双歌形象的抓住老虎昔日不可一世骄横狂妄的特点,去讽喻那些在酒席上和在平日里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人。向他提出善意的劝告,嘲弄了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物,使人听后从中受到教育。

水族人们通过嘲讽、戏谑,来规劝不良现象,令其觉醒,从而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比如,在酒席双歌中,有人无视约定俗成的双歌习俗、以多唱歌熔耀自己,压制别人,则可唱《猴子和山羊》等歌回敬他;如果在席间无端地遭受别人唱歌攻击,《傻丈夫》就是为对方准备的一则双歌,可让对方对照傻丈夫这面镜子反省自己;对于那些自吹自擂,不懂装懂,唱歌老出差错的人,通常可唱《老奶焊壶》、《卖草药的和牙痛的老太婆》之类双歌进行戏谑和规劝。《卖草药的和牙痛的老太婆》对药贩子之类人物没有真货自卖自夸的脸嘴,作了辛辣的讽刺。

其实,在非寓言式的双歌里,还有许多比较突出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反映水族社会历史发展和水族社会习俗风貌。这类双歌主要根据有关民族历史发展的人类起源,天地形成,民族迁徙,万物来源等神话和古歌发展而来的。例如:《开天地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架桥歌》、《赞房歌》等应酬歌。其中《架桥歌》运用浪漫主义夸张手法,富于想象地把水族地区城镇商业经济的发展表现有声有色,但其中也带有封建礼教的阶级色彩。

以上按内容进行的归类,自然不可能包括水族双歌中所反映的全部生活。事实上,水族双歌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水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可以编成双歌来演唱;反过来,在生活中碰到任何情况,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双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同一组双歌在不同场合或碰到不同的事情。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包含不同的寓意。

二、水族双歌的文化内涵

水族双歌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文学,特别受到水族人民的喜爱,不仅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而且它是以一套规则的语音符号和便于记忆的媒介形式,在水族发展历史中代代承继,使得水族文化得以记录和传递。并将该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刻地烙印在双歌的字里行间。

1.生命观

水族双歌的生命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族双歌具有和谐而丰富的韵律、节奏,都体现了水族双歌内在的生命韵律,是水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不经意表露出来的对自然大地、万物生命的天然亲近以及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从内容来看,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话题。人类精神发展的核心,可以说人类生命观念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水族双歌以其丰富的生命文化内涵向世人展开了一个丰富的精神思想宝库。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在如此贴近自然生命的环境中,水族双歌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和自然、生命分不开的。在这些双歌作品中,不难看出水族生命观里物我混一,生命同一的特点。

这类双歌,反映了水族人民的生命观念最基本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一种泛灵论观念。即万事万物皆是具有生命和神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水族人不曾把人类生命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的一种大生命意识,在这种生命观念中,生命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平等对待与和谐相处。这是古老的水族在描述生命时的普遍思维方式,是水族文化中生命观念的心理基础。这种生命文化观在现在看来,不仅不是一种原始的愚昧野蛮的思维观念,反而是一种思想的超越,它启迪我们认真思考人如何生存、人类如何和大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具有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深远智慧,值得远离自然和生命的现代人学习和反思。

2.伦理观

在各民族传统伦理中均存在着崇尚自然、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水族的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为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伦理规范在今天仍然有借鉴价值,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印证了生态伦理的基本观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1)崇尚自然

水族双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就有很多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例子,表现了水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存在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这和水族提倡崇尚自然的伦理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双歌中,水族生活中的日月星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成为歌咏的对象,而且赋予人的感情,与人类平等、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水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从来不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且他们的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同时控制过多的物质欲望,对自然的需求很有限。他们对自然界从来不是毫无节制的攫取,而总是出于一种敬意来感激大自然,这种依赖于森林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懂得珍惜自然的重要意义。

原始水族先民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生活、劳动和繁衍,并通过双歌把这种宝贵的伦理思想资源代代相传下来,其中很多都值得今人吸取和效仿。这些观念,从主观出发,却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积极作用。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水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德伦理观念。这些观念,通过双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相互尊重、相互赞美、谦虚谨慎、尊师重教的美好画卷。

例如《宰相李确与生意人李确》,塑造了两个值得人们赞美的正面形象,也表达了人民对政府官员和商人的要求。其实,水族双歌大部分是用比较谦虚的口吻、称赞他人美德和情谊,这在前文已经阐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尊师重教,反映了水族对文化的重视,对文明和道义的推崇,他不仅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更是搞好社会教化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的社会公德。例如《补锅匠与老师》采用诙谐风趣的歌词,表达了水族人民对老师的尊敬、赞美和同情以及对“”破坏教育工作的强烈不满。水族双歌中所倡导的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任何民族、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道理,水族人民代代相传,更值得我们深思品味。

3.婚姻观

提到水族的婚姻观,我们不得不提到双歌中所唱过的一个关于兄妹结亲的古老传说,双歌通过妙趣横生的情节和笔调叙述了兄妹成婚的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对远古时期的婚姻形态――即血缘群婚状态的了解。但是,从这段婚姻所经历众多磨难,需要通过神占卜的旨意的情节中,又可以看出,在水族先民那里,近亲婚姻已经成为禁忌,重伦理道德的文化观已然形成。同时,水族双歌中也表现了追求自由婚姻和爱情的文化观念,双歌中表现纯真爱情的内容特别丰富。例如《龙女和渔郎》、《风流草》、《艳山花》、《老王买梨》等等。

水族双歌中反映婚姻爱情观的歌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表现了水族人民追求有礼有节的婚姻道德观念,同时又推崇自由、纯真的爱情婚姻文化观。

三、水族双歌的艺术特征

水族双歌除了它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外,还以它那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喜爱和称赞,因此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概括起来,水族双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说与唱结合的表现形式。

水族双歌是水族寓言性的说唱文学。分析其结构及表演形式,可以分为说白与吟唱结合的说唱类双歌及无说白的双歌两大类。

说唱结合的双歌的包括说白和吟唱两个部分。说白部分,说明吟唱双歌的缘由,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言,主要是介绍吟唱主体角色的情况,引出故事或直接叙述故事;吟唱部分是双歌的主体。这种形式多出现在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性较弱的寓言式双歌中。这类双歌较多,是水族双歌最主要部份。但在少数故事情节相对复杂、篇幅较长的寓言式双歌中,说白和吟唱交叉进行,相互穿插,说白与吟唱散韵相同,复沓交替。双歌说白的长短根据内容来定的,如果演唱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题材,或是吟唱某一风物、风俗,说白往往就是一句话:“那里有这样的……,人们这样歌唱它。”或是“我唱这样的歌来给大家听。”然后就开始吟唱。

寓言式的双歌说白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很精练的语言阐述故事梗概,或说明吟唱目的。如《两夫妻吵架》的说白简略而形象:

(说白)两夫妻吵嘴打架,一个狠骂,一个狠打。搞烦了,妻子才说:“你别打,我说句话你听。”

接着主体便开始吟唱,说白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把一对经常吵嘴打架的夫妻的形象勾画了出来,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吟唱部份。二是说白内容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角色及其相互间关系及故事情节等。这种说白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说白故事情节较复杂,常常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与讽喻意义。这类双歌的说白一般较长,短的至少300字以上,长的往往有七八百字,其中《龙女和渔郎》的说白间隔地出现七次之多,共达1500余字。

没有说白的双歌数量很少,内容上大多为开天辟地造人烟之类题材重大的古歌,重大的历史题材歌,以及借歌唱栽竹、植树、造房等活动以寓吉祥的双歌等。由于这类双歌由古歌发展而来,且古歌数量不多,且为世代流传,不能随意创新与发挥,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无须说白揭示,吟唱栽竹、植树、早房的双歌篇幅一般不长,因此也可将说白略去。

吟唱是双歌的主体,是内容的叙述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吟唱部分因题材大小,内容及情节的繁简而长短不一。短的每组双歌唱段不过20行左右,长的可至上百行。如《龙女和渔郎》的吟唱部分就达200余行。

双歌的演唱形式,其说白和吟唱可由一人承担,也可以由一男一女,一人一首相互对唱,一组演唱必须有出有对,相配成双。当演唱者唱完一段唱词后,在场的观众便跟随演唱者一齐重复末句唱词,并加上衬词“哈喂”作为和声,使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2.巧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丰富多彩的水族双歌,除了一些直接抒发感情以外,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暗喻、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将一个个深刻的主题表现得幽默含蓄,耐人寻味。

(1)拟人

水族双歌除了通过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或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与假、美与丑的审美感情外,还采取拟人化手法,借助于某种动、植物刻画人物,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诸如《白鹤与乌鸦》、《斑鸠与竹鸡》等等,这类双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双歌中拟人手法涉及的自然物的范围相当广泛,日月山川、虫鱼花草等等,皆灌注人的生命、感情。例如《伯妈和梨树》、《阳雀和布谷鸟》、《小鸟和螃蟹》等等,都是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其叙述的对象都不是人类,却有人的思维、语言及性格,因而反映的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矛盾冲突。水族双歌拟人法的运用很注意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这里说的“物”与“人”之间的相似,是双歌创作者通过艺术加工了的。双歌的拟人手法正是注意到不同事物中间的“同”,将“物”人格化,从而给听众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双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比喻

水族双歌另一个比较鲜明的艺术手法就是运用比喻,而且水族双歌的比喻,多数取自水族人民日常接触的事物,因而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简大王之歌》中:

刀斩人还见血印,税金重胜过刀杀。苦难挨油锅才炸。……

水下滩难以阻挡。……

砍脑壳象削南瓜,刺肚皮象戳竹瓤。……

把人民压抑着的怒气的爆发比作油锅炸;把人民起义的怒潮比作下滩之水;把起义部队英勇杀敌比作“削南瓜,戳竹瓤”。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更加形象生动的领会到双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再如《鸭子和天鹅》运用暗喻手法,暗示出对那些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人的好言规劝和忠肯的批评。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双歌染上了强烈的寓言色彩。因此,人们总是感到双歌十分含蓄而深刻,韵味无穷,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3)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的修辞手法叫对比。水族双歌本来就是成双成对演唱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双歌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举一个例子,如《野鸡和锦鸡》用野鸡与锦鸡对比,谦虚地贬低了自己,诚恳地夸奖了对方,并表达了希望和对方结为好友。

(4)象征

水族双歌的语言大都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因而所表现的内容也很容易接受。但也有不少双歌字里行间暗蕴“言外之意”。这言外之意往往使得语言更生动有趣。但是,如果不了解其语言的特定的象征意义,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趣。在水族文化里,鱼常常作为男阴的象征,还可作为情侣或旺盛生育的象征;铺路修桥通常作为媒约的象征;栽竹、栽果树象征带来富贵及人丁兴旺;菩萨、仙王、皇帝等,象征富贵和权势。这些象征在双歌中使用得特别普遍,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双歌的内容厚度,使得双歌在欢娱气氛、陶冶情操的同时,更发挥了传授生活知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3.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固有的特点,这也是水族双歌为人民喜爱、流传不绝的主要原因。双歌是水族独特的一种演唱艺术,语言民族性的根源在于水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尤其是寓言式的双歌,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概括地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唱词语言特点鲜明:歌句中单音词居多,而且特别朴实,注重口语化;

唱词句型结构特殊:其句型多为七字句,但其音节不同于汉语习惯的四、三结构或二、二、三结构,而是

三、四结构,例如叙述水族反清起义英雄简大王慷慨就义的双歌《简大王之歌》:

天可怜雷声大作, 老百姓泪水汪汪。

杉木树砍倒主干, 老树蔸还发嫩芽。

水家人倒了阿简, 那身板也不散架。

……

这种比较奇特的句型结构,与水族语言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关。水语中常用倒装句,因而双歌句型结构也有相应的特点。

唱词风格朴实,地方色彩浓厚,感情真挚:如《田鱼与河鱼》讲述了一个相互爱慕的故事,借鱼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赞许和表示自己的谦虚。“春水涨,我们相逢。涨春水,河里相遇”这朴素的、诗一般的民族语言,像一句深情而优美的旋律。

综上所述,双歌作为水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水族长期文化积累的结果,也是了解水族心理,探讨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双歌这一特定角度生动地展示了水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情感,特别是多层面地反映了水族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水族双歌蕴涵着水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贯穿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凝聚着水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又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在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民族文化、丰富民族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体现出强盛的生命力。通过对水族双歌的分析,我们对水族文化特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山区民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执著乐观、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参考文献:

[1]范禹主编.水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88.

人生如歌篇7

【关键词】儿歌 儿歌形式 儿歌特点 儿歌的教育作用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出现了人们口头创作的儿歌。儿歌因其短小精悍、内容活泼生动、朗朗上口、易记易诵的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儿歌具有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孩子们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了。因此,儿歌是最具“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作为幼儿教师,我觉得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训练幼儿语音,陶冶幼儿情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全面了解儿歌形式的多样性,充分认识“儿歌”独特的教育功能,巧妙地将这一文学形式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儿歌教育的实效。

一、多方面挖掘儿歌,全面了解儿歌形式的多样性

多方面挖掘儿歌,首先应从儿歌本身的内容开始。儿歌涵盖了生活、科学、自然等领域的诸多内容,幼儿可以从中吸取知识、受到教育,是因为这些儿歌的内容都与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的发展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密切的联系。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从儿歌的语言特色上分类,大致可以把儿歌分成八类,这八种类型分别是:摇篮歌、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谜语歌、绕口令、颠倒歌。这类型的儿歌从形态特点上又可以概括为自然形态类型、社会形态类型和人生形态类型。

1.自然形态类型的儿歌主要引导幼儿感知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

幼儿通过感知,来获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来发展心理机能。如感知动物的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穿皮袄,耳朵长来尾巴小。豁豁嘴,胡须翘,一动一动老在笑。”感知植物的儿歌《豆豆》:“豆荚好像绿绒条,裹着豆豆睡觉觉。”感知自然现象的儿歌《月亮》:“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圆盘。你跑他也跑,你慢他也慢。”

2.社会形态类型儿歌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儿童通过感知社会来逐渐完成的。感知社会型儿歌正好反映了儿童社会化这一重要内容。社会形态型儿歌是对家庭、对幼儿园、对社会风俗、客观事物进行描述。

(1)社会文化型儿歌:有表现精神文化的《新年到》:“新年到,真热闹,姑娘要花,小孩要炮,老奶奶要块大年糕,老爷爷要顶新毡帽。”有表现物质文化的儿歌《小剪刀》:“小剪刀,张嘴巴,不吃鱼,不吃虾,爱吃我的手指甲。”

(2)教诲型儿歌:教诲型儿歌是要让幼儿知晓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内容十分广泛。常见的教诲型儿歌如《喜鹊叫》(教幼儿懂礼貌主题儿歌);《大家都说普通话》(教幼儿守规矩主题儿歌);《做做做》(好习惯主题儿歌)。

(3)亲社会主题儿歌: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友爱、分享、谦让、助人、团结。对幼儿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排排坐》《好朋友》。

3.人生形态类型儿歌

指个人的生活形态,包括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形态和情感上的形态,以及游戏生活中的形态。

(1)生活型儿歌:指满足幼儿生活上的饮食、睡眠,及幼儿健康成长等方面的儿歌。如《梦》《汤圆》。

(2)情感型儿歌:如《白云》《清洁工》《爷爷和孙孙》。

(3)游戏型儿歌:游戏型儿歌就是专门配合幼儿游戏编的儿歌,幼儿在游戏中离不开言语活动,有时,有的幼儿会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游戏型儿歌的教育核心就是要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智力和心理机能。

〈1〉运动游戏儿歌:是配合、引导幼儿身体运动而吟唱的儿歌。如《溜冰》《跳绳歌》《金鼓槌》。

〈2〉语言游戏型儿歌:是以语言为游戏主题的儿歌。包括绕口令《布补鼓》、问答歌《比尾巴》、颠倒歌、谜语歌。

二、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表达幼儿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感情。它的接受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儿歌语言通俗凝练,形象性强,声韵和谐,读出来、唱出来都是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儿歌富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儿歌是供幼儿用来吟唱的,好记好诵,并能给幼儿带来韵律感。押韵是儿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如《袋鼠》:“小袋鼠,真淘气,一头扎到袋子里,妈妈和宝宝在一起,宝宝和妈妈不分离。”有的幼儿儿歌还采用摹声词和叠词叠韵,使整首儿歌都呈现出汉语语言的音乐美和回旋美。如皮作玖的儿歌《小鸟学操》:“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操:我伸腿,它踢脚;我拍手,它跳跳;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操好了,再见了,小鸟‘噗哧噗哧’飞走了。”全歌押“io”韵,使用摹声词及叠词叠韵,增强了儿歌的音乐性。

2.语言浅显,主题单纯,结构单一

儿歌从幼儿摇篮时期就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母亲嘴里哼唱的都是简单的、直白的语言。语言浅显,一听就懂。幼儿上了幼儿园,对外界的了解还很浅显,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主要体现在直观感受上。因此,儿歌对人、事、景、物的描写简单具体,易于幼儿理解。儿歌篇幅相当短小,结构简单紧凑,都以四句、六句、八句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如滕毓旭的《小燕子》:“小燕子,真灵巧,飞得低,飞得高,尖尖的尾巴像剪刀。”只20个字,就描绘出燕子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简短、单纯,易诵易记。

3.形象具体,趣味盎然

儿歌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形象、生动、具体,迎合了孩子的口味,切入孩子的心灵。如《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的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摔个大青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小蚱蜢学习跳高时骄傲自满的样子,趣味盎然。

三、儿歌的教育作用

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幼儿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幼儿在欢歌嬉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

1.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感知世界的能力

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和优美,通过老师家长等传授给幼儿,并使之经常活跃于幼儿的口耳之间,自然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良机。同时,儿歌奇妙而美丽的幻想,对幼儿也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它能极大地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一些简单儿歌的仿编,幼儿能够逐步学会运用明白、准确的语言来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对训练幼儿敏捷的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因此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我们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绕口令”来训练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发音,如《布补鼓》、《兔布醋》等。另一方面,更可以多提供给幼儿一些仿编和创编的机会,让幼儿在体验儿歌优美语言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家》、《月亮》、《数花灯》等儿歌就都很适合幼儿进行仿编和创编。

2.儿歌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需要

泰戈尔在《儿歌》中说到:“那些儿歌对于认识我们的语言和社会历史具有特殊价值,但我更喜欢的是,他们有一种简朴而自然的诗歌情感。”由此可见,儿歌中的情感因素是更能打动心灵的东西。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幼儿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在德育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爱幼儿园的情感和感知社会风俗、客观事物的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注重情感、培养思想品德的儿歌引导幼儿学习,也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例如:儿歌《四大发明我知道》:“印刷术,真方便,宋朝毕升他最先。造纸术,他发明,汉朝蔡伦真聪明。指南针,真叫妙,铜盘上面来指南。火药火药威力大,战国时期来制造。四大发明我知道,它们的用处真不少!”通过这首儿歌的学习幼儿不仅了解了四大发明方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更让幼儿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爱科学、学科学之情油然而生。《小熊过桥》、《国旗国旗我爱你》、《老师老师本领大》等很多经典儿歌也是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好教材。

3.儿歌是幼儿启迪心智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强调:“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只要教师精心地选择,及时地引导,儿歌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洗手时,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形式。在洗手的时候,幼儿边洗边念:“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冲冲冲,冲冲手,冲冲冲,冲干净,关上龙头甩三下,一二三。”这样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就完成了洗手的任务。为了让班级里孩子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吃饭时不讲话、不剩饭、不撒饭,教幼儿学习这样一首儿歌:“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孩子们一下子感到浪费粮食是多么可耻的事情,并愿意改掉剩饭、撒饭、吃饭讲话的坏习惯。又如,儿歌《蓬着头》:“蓬着头,乌着脸,跑到人前真讨厌。梳一梳,洗一洗,跑到人前都欢喜。”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梳头、洗脸,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幼儿往往会因此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之一,是感性的、生动的,也是丰富的、深广的。它是沐浴幼儿的温暖阳光,是滋润幼儿的甘甜雨露,更是幼儿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使儿歌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再次,我们要充分挖掘“儿歌”独特的教育魅力,巧妙而深入地利用这一文学形式,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教育活动。在涉足于广阔儿歌天地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儿歌的无限潜力,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周兢,玉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人生如歌篇8

关键词:民歌历史体裁即兴传播时代性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体系,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我国民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概括总结如下:

一、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歌舞性强

我国民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早期的劳动号子,曲调短小、节奏简单,多以呐喊、吆喝等演唱形式为主。原始社会的后期,又出现了《九韶》等节奏较复杂的乐舞。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随着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民歌也逐步分化,形成了民间民歌和宫廷雅乐民歌两种体系。特别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朝,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我国的民歌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这时起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我国的民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戏”的不同历史时期,其间不但在唐代设立了专业的声乐教育机构——梨园,还涌现出了如《竹枝歌》、《吴歌》、《木兰辞》、《茉莉花》等大量的优秀民歌作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民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族音乐与民歌的发展,继沈阳音乐学院于1956年成立民族声乐教研室后,上海、中央等音乐学院也相继成立民族声乐系。培养出了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家,同时也创作出《十五的月亮》、《乌苏里船歌》、《小白杨》等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使民族声乐在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理论及声乐演唱技巧上,形成科学、完善的音乐体系。

我国的民歌体裁极其丰富,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小曲、山歌、儿歌等。按地域不同可分为:东北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新疆民歌等。按民族不同又可分为:汉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蒙古民歌、哈萨克族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古代民歌的表演形式多以“歌”“诗”“舞”三者结合为一体。如《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到了现代,由于民族声乐体系日趋完善,其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歌伴舞”还是民歌在大型文艺演出中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二、取材广泛,即兴性、传播性强

由于我国的民歌无论在曲调还是歌词的创作上,其素材多来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地域民歌多以简单的几种曲调为旋律基础,大都无固定唱词,歌词都是人们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想什么唱什么、看什么唱什么。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曲调上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使一首民歌有两种或更多种变体的现象产生。如:《茉莉花》、《绣荷包》、《阿诗玛》等民歌变体作品遍布全国各地。由于民歌作品多取材于民间,其内容贴近生活,主题鲜明、感情真挚、通俗易懂,传播面积广、速度快、流行性强。如:我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就曾经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歌剧《图兰朵》中运用,可见中国民歌传播之广。三、时代性与社会功能性强

民歌创作的源泉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无论从旋律还是歌词以及演唱形式都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它在不同社会与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时代性也有所不同。原始社会时期,民歌的产生主要是人们集体劳动与生产生活的需要,它主要反映人们的生产劳动的过程;其次是反映人们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据《礼记·郊特性》中记载,在伊耆氏的《蜡辞》中间的“蜡祭”所用的歌词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生活条件的渴望。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使民歌体系也产生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思想情感为基础,其作品主要描写奴隶们的生产与生活,揭露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则是被奴隶主等统治阶级所控制,成为表达他们思想意志,巩固他们奴隶统治权力的手段。并且也利用它来满足自己享乐的要求。如《易经·萃》中记载: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苦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由自!反映了奴隶们被严格管制,没有人身自由的生活情景。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更加激化,民间民歌作品对统治阶级剥削与压迫不只限于像奴隶制时的民歌作品那样,只是表现出一种忍受与无奈,而是在揭露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抗与斗争。如:元朝时在江西、福建一带流传的民歌怨谣的歌词:“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歌曲将劳动人民暗无天日的生活情景描绘得十分透彻。

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增加了人民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这一时期的民歌大多表现劳动人民反对内战,反对民族压迫的抗日作品。特别是前后,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调性的填词歌曲在民间流传。如:《小放牛》、《五更调》、《孟姜女》、《凤阳花鼓》。反映抗日题材的作品有《王老五》、《游击队歌》等优秀作品。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新中国民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民歌艺术不但在作品上,而且在教育与教学体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涌现出吴雁泽、李双江、郭颂、阎维文、等一大批歌唱家。在作品上如《赞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乌苏里船歌》、《十五的月亮》等。

民歌的社会功能性主要表现在礼仪功能性和祭祀功能性上。民歌的礼仪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四个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死亡。如:我国的傣族人民在婴儿降生时就要唱《接子歌》。而广西的壮族人民在男人18岁时要到山顶上歌唱《18岁之歌》,代表开始拥有成年人的权利。婚礼是各族人民都很重视的终身大事,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歌曲及规定。如:生活在云南的普米族的婚礼,男方去女方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新娘离家前要唱《上马调》,接到新郎家时主婚人要唱《关门调》、《开门调》。而在葬礼上我国各民族都有唱丧歌的习俗,丧歌可唱亡人、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等。民歌的祭祀功能主要是一些民族用于祭祖活动和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中国民歌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创新、传播和发展,它是中国民间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是反映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潦水尽而寒潭清范文 下一篇:探索宇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