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9 00:11:10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1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设计;改革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在日益增大,而这类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是“无聊”“无趣”“没用”,但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由此抱怨“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恶性互动,并以评优、创示范为契机,开始编制一系列针对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因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能否生动的基础,是能否得到学生普遍认同的前提。

二、传统课程设计与先进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传统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培养目标,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入学水平,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而实际上,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况下被盲目灌输系统知识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知识有困难,能力也依旧得不到培养。而先进的课程设计由于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识系统框架,讲授可以更加务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突出了能力培养目标,这就弥补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各项基础能力的欠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如果按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应该完整地讲述从审查外销合同到审核信用证再到验厂等一系列跟单流程的九大步骤,每个步骤都从概念、基础知识讲起。例如讲审查外销合同这一步骤时,必然先介绍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等相关基础知识,再讲如何审查,唯恐学生没学到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按照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可以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而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只需举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合同审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可。同时这也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案例自己总结合同的形式等相关基础知识。很显然,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细微错误的敏感性。

(二)传统的课程设计以教材为载体,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

传统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而教材对于每个知识体系的叙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于是依据教材,教师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最后才是老师介绍知识应用的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与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先进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项目展开。教师先归纳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然后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不要求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但要求学生必须每学完一个项目掌握一种能力。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依据教材对于跟单流程编写顺序一步步讲,先讲托运,把关于托运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后再讲办理保险。因此对于托运和办理保险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自然也是分开讲。但依据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完全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目标单独设计一个项目,将这门课程知识体系中涉及的所有计算问题合起来一起讲。再有就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结合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此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都会设置专门的实训课时,但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划分依据是上课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印证了传统教学的老观念: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练习为主。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结合,因为在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没有上课方式的划分,一切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机房用外贸实训软件对外贸业务流程进行操作,很显然是在锻炼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因此可以归入这一项目的课堂学习中。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与传统教学中先讲授理论再用理论分析实务相反,本课程教学将从分析外贸跟单业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人手,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理论性基础知识,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自主分析其他相关案例。

2 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本课程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解都从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入手,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总结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还将设置外贸跟单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外贸虚拟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 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将设置三个项目:跟单流程、单证审核和外贸英语。三个项目的知识内涵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项目学完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依据

本课程三个项目的设置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拟定的。其中跟单流程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基础知识及跟单流程,相关费用的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单证审核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用证的审核,单证不符时的处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单据的缮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证的敏锐观察能力;外贸英语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员常用口语,看得懂专业英语及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法

此法又称暗示教学法,它是通过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2 研讨式教学法

即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讨论并解决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最后由教师对主题进行归纳性的小结。这种教学法在跟单课中尤其重要,因为每讲一个知识模块都要从案例讨论人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2

现代社会的课程设计,需要跟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要注意的几大原则: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1.实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应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是以推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中。从这方面来说,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

2.先进性原则

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比较起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育教学的成果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所学的都是旧知识,那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之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删原有的课程课题设计。此外,课程设计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注意先进性。理论课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指引,实践课程的设备、技术、经验各方面也要保持先进性的原则,避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一批观念落后、技术落伍的废弃人才。

3.趣味性原则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90后甚至00后,这个学生群体的个性更为张扬,性格也有更加独立的一方面,对于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她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对现有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改编。这方面,仅凭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可能无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来给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者多听取年轻执教人员的经验,或者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给与参考和辅助,以保障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4.互动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任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就是要求在相关课题、实验性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上,注意激发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一方面,是要在课程教材上,从题目设计到知识要点、技术要点和相关参数的考察,都能够以互动提问、探讨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信息教育软件、网络互动工具来布置作业。通过微博、博客、轻博客、微信、QQ群等办公和社交平台来推动师生之间的话题互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互通共融,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计,在把握如上几条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至少可以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出现错误。而且,为了保证学生群体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应该做好课程设计之后的教学成果监督工作,以防新设计的课程内容不为学生群体所接受引起相反的效果。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美容美发 教学反思

引言

伴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规模逐渐扩大。面对此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影响职业教育有序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才培养系统的建设。当前社会,对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在职业课程设置时对于市场分析研究不够造成的。本文对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诸多问题展开探讨,期望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改变。以往更多的是重视手工技能,能够在生产中进行统一调度。社会逐渐繁荣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和复合能力强的人,并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双元模式衔接不当的问题。职业学校作为配合方,无法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效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制约。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和企业之所以对职业学校存有一定的不满,最主要的是因为针对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如下表现:第一,课程设置的专业系统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占据比例较大,忽视了职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缺少实践指导理论,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较为缓慢,对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的职业要求还不能有效适应;第三,在职业学校课程教育中,更多的是偏重纯知识性内容教学,没有过多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适应社会。

二、我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

1.从美容美发课程的主题和编排上来说,我国美容美发专业课程均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安排编制的。这一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属于结构比较庞大并且是严格按照学科顺序的。在课程中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的分科方式采取了平行方式展开。课程本身内容是根据学科结构展开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设置却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加入实践内容。即使学生在校有比较完整的课程学习体系,但是毕业到岗后,其理论知识并不能支撑技能,导致学生的行为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再进行重新的上岗再培训。不仅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不够明显,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也不能较快适应。比如对于美容美发专业学生来讲,其在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并不是很多,多数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来教。

2.从美容美发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职业教育中对于课程具体定位不是很明晰,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状况。对于美容美发职业教育来说,其课程既有基础美容和专业护理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又有发型设计、艺术影像等课程,还有管理知识很强的营销等课程。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开展和设置这些课程,其最初目的就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为其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机会。然而具体到实际中,却使学生失去了方向,样样都学却样样不精,导致最后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做不好,因此这一点就必须引起重视。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对于欧美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其职业教育的改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展开了,一直到现在其职业课程还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之中,同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职业课程改革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等的制约,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课程模式和课程设置内容,并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引进其课程资料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改革传统模式,意义非常重大。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而言,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然照搬或者全然“移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跟一般的培训学校不一样,它是正规的技术教育学校,也是国家学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各个地区的教学体制不一样,每一地区都有其独特性。“移植”进来的课程模式必须保证可以与本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合理科学衔接。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但是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制度不同、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也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必然不能全然照搬发达国家。再者,各国国情不同,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具体规格和要求不尽相同。人员学习的结构差异较大,其职业能力必定有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手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传统价值的影响。西方文化本来就与我们的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分歧。要明白虽然其课程内容设置较我国先进,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我国,须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应当对其中合理科学的成分加以改造进而利用,但必须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同时也不能全然否决其优秀但不适合我们的部分。

在课程内容的借鉴形式上,应当着重把握两点:其一,借鉴做法,就是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课程改革中关于改革自身的合适方式方法;其二,借鉴模式,就是对于发达国家在课程考察及开发模式上先进合理的部分要不遗余力地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学习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也有利于我们的快速成长和进步。采取借鉴的方式能够广泛学习多国的优点及长处,能够有效促进职业课程朝着更快更高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借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其课程改革不仅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的编选,还包括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师的管理等。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如果要突然改变以往的方式并且采取新方法,那么师生势必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因为人对陌生的事物会有排斥感,采用突进的方式进行职业课程改革必定引起这些不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职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分步到位,环环相扣加以促成;其次,职业课程改革的方案能够由点及面地逐步得以开展,其成效比较显著。多次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具体情况相配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方式能够将资源需求减到最小,对于时间方面的压力是一种有效缓解,重大变革之间的间距会因此得以拉大,容易形成改革的有利形势。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热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学校进行职业课改,并不是因为其自身主动意识到这是科技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而是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多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自由盲目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形下,多数课改对于目标、方案和组织实施上都有自发性质,但是最主要的是会造成课程在开发设计上的重复和浪费。另外,对于旧课程改革,没有准确的理论做指导和服务,横向信息交流不畅,容易缺乏盲目性和创新性。再者此种方式的改革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势必不会完整,导致改革成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反而会受到影响。

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加强调控,在课程组织、规定和监督协调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保障信息的畅通,促进课程改革有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改革成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复杂性,对于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全面翔实的价值分析。教材的编撰是异常复杂艰辛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行也是非常艰巨的,对于新的教学设备更是需要有大量资本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显得必要且重要。有了教育部门的适当调控,重复劳动就可以相应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会有效避免,教育资源也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美容美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当前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中,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贯彻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国策。

当前美容美发专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我国虽然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输出人才”,学校教学环境一般较为封闭,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实际欠缺了解,对于不论是学生本人还是用人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阻碍。

优化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就业单位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主旨。遵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对于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来说,要坚持上述要点,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抛却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模块的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明确职业人才的根本素质,运用现代新的技术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实用型人才;再次,建立一种“岗位人才需求学校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训内容校企共同评价企业接收学生就业企业将用工信息反馈学校根据反馈改进”的培养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实行有差异的教学。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学校在教学课程中应坚持理论、实践、实操、素质、实习的科学设置,并且应面对客户大量实战,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是建立在严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通过对企业、学生个人目标和教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科学合理手段优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瑜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7):149-151.

[2]徐宗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职教通讯[J].2013(19):255-257.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6-02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持续增长,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共有近1200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数量的快速增长转向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凸显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当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就不可能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套用学科体系的框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课程改革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先后出现了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改革方案,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整体环境仍然参照学科体系,分析归纳出很多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点、技能点,最后仍然是套用学科课程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有的课程名称仍然是学科课程名称,有的虽然有案例和模块,但实质内容仍然以学科为框架,案例、模块、项目作为知识应用的实例、载体,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是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知识的集成,但在总体上未对课程模式进行整体性、系统化革新,没有对课程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职业技能知识的应试教育,更无法体现高职教育“高”在哪里,往往片面地理解为“高”就是理论深一点和学历高一点。许多教师对案例、项目、模块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这些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体系有何本质差别不够明确。

2.缺乏成功实施的经验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纷纷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开发模式,初步开发了一些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以培养能力为对象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开发模式,在理念上突破了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真正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深入课程实施环节的工学结合课程的成功经验。

3.师资队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许多教师局限于在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探讨和创新,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但这些方法面对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面对充满概念、原理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往往难以普遍使用,教师在教室里满堂灌的局面难以彻底改变。另外,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教师本身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仅习惯于传统课程模式,而且缺乏必要的职业行动能力,无法满足开展行动导向课程教学的要求。

4.课程落实有障碍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工作量大、难度大,往往会造成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如教学任务、教学进程和课表的编排、课程考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需要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的保障,在实施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工学结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把改革目标理解为提升技能是对高职课程改革理念极为肤浅的理解。它不仅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而且给改革实践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则因设备不够而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这不利于高职课程改革朝着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是要解决围绕什么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理论来教实践,还是围绕实践来教理论。传统高职课程并非没有实践内容,它是建立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其基本框架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彻底的职业课程不仅仅要有实践,而且要围绕实践来教理论,即把实践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实践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改变按照知识储备的观点,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按照知识建构的观点以实践为核心来组织课程的现代模式,应当理解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传统课程组织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且导致教师因对要储备的知识的边界很难把握而不由自主地陷入学科体系的困境。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这也正是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思想。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这一模式创新了课程开发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典型工作过程为知识排序参照系、以工作过程的要素为载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按照典型工作过程的序列,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3.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备现代意识,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师课程素质,完成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换,这是工学结合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最终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教学管理者要始终坚持“学生中心、学生本位”的理念,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担任的角色,并加强校内外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增加辅助设备和多媒体等改进教学技术手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

高职课程改革不能忽视对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的开发,没有内容改革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所谓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既打破基于学科结构的传统课程结构,也打破完全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高职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仔细编制内容实用、结构严谨、具有高职水平与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注意要在对技术专家经验中的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和课程内容。

5.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等方面扫除障碍,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打破习惯思维,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全方位的优化调整方案。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展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空间。

三、结束语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职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实现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紧扣行业特色,紧跟行业发展领先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课程模式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时,要特别关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核心要素,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设计开发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课程模式,它代表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5

一、前言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逐步转变到更依赖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对劳动者基本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从发展的角度培养传统的产业技术人员,更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培养出能够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职业人。课程专家钟启泉指出:“近代课程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变革,以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实际。改造以往的课程组织、设计成新型的课程组织的作业,谓之课程改革或课程改造。”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随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更加综合,更加均衡,更加可选的课程体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德育

(1)强调整合。职业教育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统一于课程之中,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艾滋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2)强调渗透。把社会实践教育渗透到文化课、基础课、德育课程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包括: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在课内外各项活动中发挥德育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文化基础课

(1)注重实用。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功能定位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按照浅显性、广泛性、生活性的原则选择和开发教材,注重使用性、实用性、适用性。

(2)因材施教。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采用分层教学、校本课程、改进教法等措施促使学生想学、会学、爱学。

(3)专业课。职业教育课程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讲究教育教学的整体性。职业学校注重开发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课程项目,注重开发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程项目,注重开发专业大类通用课程项目,注重开发网络课程项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课程体系的优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人才。遵循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通过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在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学生“潜力”开发之间建立起适当的纽带,帮助学生建立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有机结合各类型课程的长处和优势。加强活动课、综合课程的地位,充分展现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在课程体系中,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充分展示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整体性和功能性,保证专业各个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新课程体系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兼顾社会需要、专业需要、个人需要。课程内容将融入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信息,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各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坚持工具与价值相统一,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统一。

新课程体系将会注重隐性课程的影响,利用快速发展的传媒,把新观点、新思潮放入学生多元价值判断的情景中,不是在数量方面简单地增减课程,而是进行整体性的构建。积极建构较为理想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功能。

四、结论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6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秀珍(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系,讲师。(内蒙包头01404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0-01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日益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而有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

新时期下,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胜任社会生产实际任务,无法保证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在职教课改初期,我国多数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基本上是学科系统化课程的简化或压缩,这种课程模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是间接的,或脱节的,这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关键要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由此可见,高职课改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一个全新的、成功的高职课改,需要走下高高的理论讲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实践当中去,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研究新时期下社会生产中真正需要什么规格的高职技能人才。以轨道行业为例,在新时期下,高速动车在国内快速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怎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新型领域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没有实例可照搬,我们就必须走下讲台、走出校园,深入到高速动车的生产实践领域中去,考察调研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现归纳如下。

(1)产生的新岗位:动车组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等。

(2)岗位的工作任务:检修、运用维护、管理等。

(3)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车组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

(5)岗位的知识要求:具有动车组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6)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然后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和提炼形成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这种课程模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强调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因此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高职人才必然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极大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强调职业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因此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强调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该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综合应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标准完全来自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与社会生产实践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就业的导向作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形成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让学生孤立、缺乏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和综合任务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改的根本,然而如何有效实施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课改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施教的过程采用传统的“粉笔”教育显然远远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授课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专业从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还要践行实践,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职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施教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的教授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任务作为驱动,寓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和抽象的理解,而是通过“做”这一行动把“学”的痕迹留下来,作为评价“教”的实际效果。打个比方:教学生切苹果,要求:均分为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以此类推,教授方法:第一,选择工具,第二,对苹果进行理论等分计算,第三,就是动手切苹果。传统的授课往往侧重于前两条理论的教授,对于第三条的实践环节基本就简化或省略掉了,这样的授课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存在严重不足,全新的高职授课模式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强调第三个环节,往往第三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怎么选工具、怎么拿刀、怎么切?授课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硬件环境,而且配备完善的评价指导体系,通过“做”来践行“学”,通过“做”的痕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这一教学指挥棒具体而实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试卷的分数“纸上谈兵”,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因此,“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是践行高职课改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就在于它更强调“职业”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控好每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无端浪费,而且能有效推进每所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然而每所高职院校怎样来践行它的“职业特色”?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以铁路高职院校为例,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更突出轨道行业特色,比如:机车车辆专业、铁道运输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等行业特色类专业,相对于通用类专业,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性倾斜,真正体现出“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突出行业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高职课改也如火如荼在各个高职院校开展起来。然而,课改的同时,每一位高职教育者应该思索:怎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怎样践行得更有力而有效?高职课改怎样突出“职业特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线施教者,今天我们的思考,必将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积极要素。

参考文献:

[1]薛伟,林彩芬,等.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等.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9-01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达到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转化,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目的,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在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长期应试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焦点。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依据。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心。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的动力。

回顾和比较各个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发现新一轮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轨迹。

1 课程内容:动态生长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再被课程本身所禁锢,摇身变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从而真正去主宰课程和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培养能在测验中取得高分的人。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能的本领。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课程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真实目的,即从课程层面上“解放”教学。

2 课程目标:以人为本

目前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失职是将课程教学过程当作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学科本位思想使得我们的学科知识得到强化和突出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在无形之中成为被我们肢解甚至窒息的人。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以人为本。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尊严。社会在迫切的需要精英的前提下,要求这个人必须是合格的,思想健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成功的机会,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反映了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照全体学生,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相信经过教育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

要适时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包含多层含义:从能力的角度上将,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社会技能,还要具备社会认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综合能力。

由此而构成的关键能力是:当职校毕业生所从事的企业发生变化或当职校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这种能力依然存在。

3 课程实施:教学统一

教与学的关系由始至终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对本质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教学论中不可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往并互动的统一。因此,新课程也可以被认为是师生交往并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交往和互动不存在了,教学也就自然不存在或者从未发生过。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上演的总是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即把本该有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总是在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知识点,甚至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从本应有的互动演变成了“独角戏”,学的独立性也因此而丧失,最后我们的教只能走上遏制学的道路。

新课程标准旨在将教学中的教师一味的教和学生一味的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往往超出教育的预料,这就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资源观念;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和引导,即可促使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碰撞,进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视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课程评价:科学有效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我们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新课标中,由重视结果的评价转向过程评价;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评价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

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即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两部分构成。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要求调查,形成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评价包括了学科或学程的成绩考试和成长记录两部分。学科或学程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在完成某一学科之后的基本情况,主要采用测验、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方式;成长记录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和成长状况,主要采用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形式,它不仅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记录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活动情况、奖励情况等。

课程评价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社会化,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5 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8

1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趋势之一,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

高等职业教育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2]。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产教结合教学、校企联合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合格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地位[3]。

1.1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掌握专门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应领域的实际工作。

(3)素质目标[4]。遵守法制,诚信、具有敬业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2 社会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处于国家高等教育的低端;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处于社会工作的底层,是基层的技能型工作人员。高职教育学校是继科学研究型高校和工程设计型高校之后,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技术应用型高校。

2 课程改革

2.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科学,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套;对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理解不到位,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模式或方法实施教学。

(2)上课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课堂效果反应不佳,知识掌握程度低下,课堂教学一味灌输知识,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应;学生课堂积极性差,不能配合老师教学,把上课变成老师的独角戏。

(3)突出对间接知识教学,忽视对直接经验及知识的领悟。

2.2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级人才数量激增,对基层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高职课程改革成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成为推动全社会全民族素质提升的关键。

因此,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之我见

课程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首先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着重在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间接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知识;该文中主要讨论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1)校企合作教学[5]。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既体现出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和传统性,更体现出发展中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关键。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实施双师教学是校企合作教学的重点,是校企合作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2)项目化教学[6]。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走向。项目化教学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在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3)任务驱动教学[7]。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套教学新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总体任务与多个子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4)第二课堂实践教学[8]。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了课堂教学之外的与学生有关的各项活动,如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工作岗位锻炼、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开展的课外学术活动、参与各类赛事、素质拓展等,着重于解决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训练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3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景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将进入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必将更加科学、系?y的构建各项课程体系。在深入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出有道德、有纪律、有理想、有正确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 结语

上一篇:小学生国庆作文范文 下一篇:竹之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