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韵范文

时间:2023-10-26 12:43:43

竹之韵篇1

我准备沿着这条充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芒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摸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用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充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凝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美丽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容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摸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

竹之韵篇2

从建校之日起,梁平一中就如一支破土而出的稚嫩春笋,它以“竹”特有的风姿吸引了来自县内外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放飞梦想,成就未来。9年成长,它得益于梁平大坝广袤土地的包容和百里竹海等生态资源以及梁平几百年来坚如磐石的厚重文化的滋润。尤其是以明朝理学家、哲学家来知德为代表的儒学大师,以梁山竹帘为代表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梁平一色发展难得的文化宝库和精神财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如何利用好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梁平大坝的竹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梁平竹文化优势来定位学校特色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自强自立、发展第一”的 “竹韵文化”特色发展战略思想。

一、立足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在梁平竹帘厂、梁平竹博园和百里竹海景区建立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放在第一位。学校依托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摄影、写生、写调查报告、写山水游记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识。让学生在“赏”自然之竹、“研”文化之竹、“创”艺术之竹的过程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自然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在梁平土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支有用的“竹”。

二、立足自主研修,发展教师专业水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强力打造学校“竹韵文化”特色,学校组织了校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同志深挖梁平乡土文化,尝试开发 “竹韵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编辑《党建文化读本》《梁山诗文选读》《梁山竹业》《柚乡人物事迹》等校本课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显著变化,教师主动研修的意识增强。同时,学生对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又大大激发了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热情,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三、立足特色定位,竹韵文化飘芳香

(一)以“柚乡先锋人物”引领学校师生员工,积极打造“竹韵党建文化”。

学校通过团校、业余党校,加强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动力教育。培育一种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以及文学艺术家的苦乐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竹韵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身心健康、富有活力、共同成长的梁平一中团队。“竹韵党建”强政治堡垒,激发展活力,添育人动力。

(二)以得天独厚的校园环境,构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竹韵生态文化”。

学校在运动场、教学楼道、休闲广场等增设竹文化图标、学生习作。利用网站、标语、展板、校报,广泛宣传学校办学成绩、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让学校在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景观文化、班级文化中散发“竹韵”清香。全力提升学校竹韵文化环境育人的竞争力。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主线,打造学校“竹韵审美文化”。

学校举办各种艺体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活动、学生手工制作活动、诗歌朗诵会、文艺晚会等综合实践活动,以了解梁平、热爱家乡为突破口,以梁平传统诗词歌赋为文化载体,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形成有学校特色的竹韵审美文化。

梁平一中走“竹韵文化”特色发展之路,学生参加全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成绩显著。学生参加重庆市主城区“柚乡梁平”专场演出震撼山城。学生代表梁平县参加2012年重庆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四个单项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佳绩。王樊同学作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参加了建国60周年庆典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梁平一中走“竹韵文化”特色发展之路,教师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校长1名,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市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近20名,市县级骨干教师37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1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专家库人才11名。27人获县级以上赛课、说课一等奖以上,其中,1名在2012年重庆市高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中获重庆市一等奖。

梁平一中走“竹韵文化”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AAA”级民办放心学校,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敏特英语实验学校,全国励志教育基地,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共重庆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党委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表彰为“示范党组织”,学校被表彰为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样板学校”。2012年学校被梁平县教委评为高中教育质量“特别奖”。

竹之韵篇3

有朋友问我,我和他有多大的仇,以至于他这样报复我,其实,这件事的源头还是年初 和民勤四中L老师那场微博大战!旧事不愿重提,所以在此不云,望诸位见谅!

方泽天注册了好几个新的账号,昵称都是“天心竹韵”,而且在空间发了许多谩骂本人的话语!还发了一个邮件给我,全是拼音,说的也都是不堪入耳之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大家都是文雅之人。并且,也不知道他如何做的,在昵称查找上,只能查到他注册的号码,我的查找不到!

刚开始,我是很在意别人用这个网名!因为这个网名也是我的笔名,而且网络间一直以来只有本人一个人在用。无论是还是各大文学网站,我一直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没有第二个“天心竹韵”!

“天心竹韵”是我的原创,也是独创!我也说过为何珍视此名的原因,我写诗歌的时间不长,也就不到三年的时间,可自从我写诗歌开始,天心竹韵这四个字就陪我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人间冷暖!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世界上有了天心竹韵!而且,今年年初,我夜梦汉代中郎将苏武,此名又经他金册点名,所以一直很重视!(民勤有一座山,叫苏武山,为的就是纪念苏武!所以我们民勤人都把苏武当做神来供奉!此事并非造假神化,而是真实存在的!)

出现冒牌,是谁都不愿意的事!《西游记》中六耳猕猴假冒猴王,被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如来面前一棒打死,丝毫不给佛祖面子!只因这猴儿败坏了大圣的名声!又如那狮子冒充乌鸡国国王,最终还是被收服!《水浒传》中李逵怒杀假李逵,也是因为这样!《包青天》中假皇帝最终识破被杀等等……

一系列的事件说明——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而且假的最终下场都是不好的!我当初的心境又何尝不是同他们一样呢?虽不敢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是彼此的遭遇是一样的,心情是一样的!有人说我太固执,如果你我身份交换,你又意欲何为?

不为鱼,怎知水寒?

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和他计较了,毕竟人家是赫赫有名的民勤四中校刊主编,无论写的出还是写不出文章,总得给个面子吧!我也是四中出来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嘛!有句话说得好——狗咬了你,你总不能咬狗吧!

不会再和他计较,他想申请几个叫天心竹韵也行,随他去吧,毕竟人家爹妈不管我们也不好意思插手!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没有资格去度化他!

王祥文永远是王祥文,是永远的天心竹韵!一个方泽天 ,挡不了我的文学路!就是一千一万个方泽天,也休想!

谢谢大家对此事的关心,如有打扰之处还望多多见谅!从此,此事不再提起!真真假假,诸位心里明白就好!

再次谢过诸位,谢谢!

我只想静静地写着,静静地走着,静静地看着春夏秋冬!

【注:天心竹韵原创作品交流,私聊(除此之外本人再无)!其余作品地址请百度“天心竹韵(王祥文)”,交流学习为盼!】

——天心竹韵(王祥文)

竹之韵篇4

关键词:中国文化;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41 -01

白居易《养竹记》载:“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宜兴多竹,前人以为种花不如种竹,“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的原因形成了今日的竹海。生在竹子之乡,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爱竹、食竹、以竹为生,遂也萌发出了以竹子为题材,仿竹节形状制作的紫砂壶。

我在创作“翠影扶风壶”时,就是以这样的意识为基础的。紫砂陶艺虽然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但随着学习、生活、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变更,应当通过现代意识融入传统,将重工能的传统紫砂壶,蜕化出一种具有鲜活生命且能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纯粹陶艺,显示出混沌而清明、抽象又具体的形体。“翠影扶风”便从具体的形制和架构上做实了这一理念。

该壶突破了传统意识的体现,首先在于壶体基本造型的改观。以往的竹壶大多是以笔直的竹筒形制,或是典型的圆器方器作为壶身,但该壶壶身确破天荒采用了倒扣的碗装塑造。胎骨坚硬而沉实,躯体由上到下逐渐扩大,曲线亦随着躯体的形制勾画出一个比例协调的半圆。放大的壶底增加了整体的踏实稳重之感,效果上显得更加坚实。这种设计使得壶底所受的承载力变大,象征着高挺的竹节以根部作为支撑,有着精神支撑的寓意,也是其坚忍不拔气节的基础。壶把为一弯曲的竹段,由四小节组成,曲而显力度,竹节节节分明而有韵味,另在其上伸出一脉竹叶,一一贴在壶身上,大有随风轻拂的灵动感。壶钮是按比例缩小成形的竹节,这样显现出上下呼应、劲挺有力的风格;壶盖为嵌盖,与壶身连成一体,光润可亲,显示出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声韵兼备。该壶试图采用较少的竹的姿态最大限度的表现竹子的千姿百态,并将整体的“竹”的主题提升,显得栩栩如生,生气勃勃。

“翠影扶风壶”在设计上是遵循了紫砂艺术的本质特点和本质特征,即强调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且满足实用功能的要求,体现材质美、工艺美和装饰美。这需要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在造型设计方面苦苦探索,孜孜追求,在注重提高创作技巧的同时,同步提高作品的艺术体现,通过造型表现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紫砂壶艺真正地成为了文人化的艺术品。

该壶的审美价值主要就体现为对竹子这一自然物的塑造和表现。在创作该壶前,我首先对竹子的特性做了一个剖析,高风亮节,坚贞不屈,如诗如画,皆可成为艺术表现的重点。同时在前人的精品中寻求经验,在借鉴和自我创造之间来树立这一形象。“翠影扶风”从外观上主要表现了竹子的一种轻柔韵致,抓住其在自然界中生长的特点,同时结合了历代文人书画对其的艺术表现,将竹节的挺立,竹叶的风情融于一种和谐怡美的境界中,或明或暗,或静或动地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感应与艺术启迪。形象生动别致,整体完美统一,可谓是韵致怡人。敦朴高雅,意韵悠悠。另外,该壶在仿生的同时,更把握住物体的内涵精神,循其轨迹去构筑推敲,突出其精神,丰富其神韵,从而将竹子所具有的内外情趣展现的淋漓精致。

但竹子所建构出的审美性并不能完全超越了壶本身的实用性,顾此失彼决不能制作出一件成功的作品,而应做到两者兼顾。该壶的实用性主要在于壶身本体的严谨制作和考究上。壶体形制随脱于传统,但其比例与制作工艺皆是严格依照传统法度。壶器立身稳重,中心协调,壶流的设计亦按照水流的姿态向上弯曲而出,由于壶流的位置靠上,因而壶把在安装时则将中心略微向下调,使二者持平,便于斟茶品茗,也使整器构造在变化中隐现着不变的定理。如此,方能使欣赏者既享受于闲适的品茗之乐,又能观艺术之佳品而赏心悦目,于一把紫砂壶中感受两全的美感。

我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学习竹的虚心,向传统学习,向同行学习,凡一技之长,都点点滴滴地记在心里,取为己用。对“竹”的理解,能够推进对生活万物的看透与懂得,能够试着将生活中的领悟运用到紫砂上来。另外要学习竹的一直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认定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才能把壶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紫砂壶鉴赏》唐云主编 郑重编著,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竹之韵篇5

关键词:竹笛;清韵;演奏;教学创新;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25-01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八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入门简单,容易上手,所以学习演奏竹笛的人也越来越多。经过历代大师、演奏家们不断的研究发展,已从笛子的本身构造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竹笛演奏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才会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与精神境界。

1、注重对音色的把握。不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演奏时需贴切地表现乐曲的情绪。作为演奏者除了使笛子具有美妙的音色外,还要能驾驭将各种音色随时变化的能力。如《我是一个兵》,一入拍便是进行曲曲式,为了表现军人雄壮而气势的形象,音色上要求铿锵有力;再如根据昆曲移植改编的《姑苏行》,旋律优美、流畅、如诗如画。在音色上,引子要求宁静,行板要求优雅。一般说来,表现高兴欢乐的情绪,音色须明亮而有光彩;表现仇恨、愤怒的情绪时,音色要粗犷有力,音坚实;表现神秘、阴暗气氛时,音色应暗淡、淡远、飘渺些;表现气势宏伟、感情强烈的乐句时,音量宜放大,音色洪亮,强调力度;表现抒情的乐曲时,音色须柔和深情,有层次感。竹笛演奏一部作品时,需注意用不同的音色表达不同的情绪。

2、注重强化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音乐理论水平,笛子艺术事业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师傅带徒弟式的模式,根本不会有发展和创新。就是基本功练的再扎实,各种技巧运用的再自如,也不会有发展和创新的意识。勉强只能是演奏完某一作品,不会更深层的理解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更谈不上二度创造及音乐作品的美化。音乐理论水平也是同样,如果水平较差,每首乐曲都得让老师一句一句的教,死记硬背,这样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充其量是一名年轻的匠人,永远不会成为演奏家、大师。要真正把别人的知识和技能变为自己的,能活学活用,就必须有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笛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3、注重演奏的韵味。一个竹笛好手,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乐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出乐曲里别人没有料到的内涵。听同样一首乐曲,有些人演奏的很具感染力,而有些人演奏起来索然无味,其区别往往就在韵味上。韵味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看出其对演奏技术的熟练把握程度,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创造力。韵味无法标在谱子上,须由演奏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我们演奏乐器要入味儿,出神韵,除了经过练习掌握基本功与技巧以外,就要在韵味上下工夫。由于韵味存在于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我们有必要熟悉多种艺术,尤其是有形的视觉艺术,如书画、摄影等,感受其中传送的韵味,我们要多听、多唱、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中吸取韵味。久而久之,经过熏陶,融会贯通,可入幻化之境,至此神妙毕出,韵趣自成。

4、注重演奏前的吟谱。吟谱不是干唱,而是发自内心的低吟,反复领会,可以深得乐曲的内蕴,从而做到一音三韵,再取乐器模仿之。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有对学生耐心、尽责、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与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能更好的化解学生上课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学生在吹奏高音很困难的时候,他们内心会特别紧张,作为教师,要学会合理的引导他们,用鼓励的话语告诉他们,放松心情,记住演奏的要领,平心静气的去演奏,只有首先解决了他们思想的问题,他们才会大胆的、放手去演奏。演奏时,切记出音不可造作,忌讳形体动作,音调高低自然,轻重适度,装饰恰如其分,如游云之飞太空,悠悠扬扬,无窒无碍,使人闻之回肠荡气,怡情悦性,顿释胸中块垒,这便是学艺的过程中“功夫在诗外”一说的真切内涵。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代表着笛子艺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教与学上下大力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自我创新的空间。多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从中发现他们的不同特长并予以引导、鼓励,再多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物的实例,使他们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他潜在的能量和创新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从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创新意识,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天长日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一天一天的增强创新意识。

竹之韵篇6

对竹的仰慕,与生俱来。

无论是在北京的紫竹园、红螺寺,还是在全国大江南北任何有竹的地方,我都会醉心地浏览其间,久久不愿离去。

是“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风亮节的魄力吗?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雅士的癖好吗?是“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的品性的趋同吗?或者是“气节乃从根底出,虚心总自幼时生”的生身出世的钦佩?

我爱竹,其实爱的是它那份凝碧。绿是生命的灵魂,草木禾苗群山旷野,腾飞的想象与年青的心,何处少得了绿色!我爱竹,更爱的是它那份空灵。桃李不言,神韵犹存。那柔和的力,阳刚的美,耐寒的品质和不溺惆怅的天性,常给人以激励。我爱竹,更爱它那份朴真。与它同在,便会多一份自然,少一些修饰;多一份清静恬适,少一些世俗带来的骚扰。你看吧,那份摇韧的芊华,那份悠扬的神韵,怎能不让人宁静飘逸,心生向往。想古代魏时的名士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阮咸、刘伶、向秀“竹林七贤”,身世不同,地位有异,然而他们有一共性就是高蹈遁世,不贪权,不求利,寄情竹林,抚琴作画,枕石漱流,与周公梦语,与竹声和唱,便在世上留下了“天上有祥云,竹林有七贤”的佳句。江南有些地方还把“竹林七贤”奉为神仙敬仰。这就是文人竹样的气节、竹样的性格,面对他们,今天的人们是否能够感到俯仰有愧?

仰望翠竹,不禁被其清纯与高雅肃然起敬。想那时,泥土里无数个昼夜的沉睡,层层束缚下一颗颗灵魂百折不回,无声的凝聚,一种内力绵绵无尽。那是把天生的信念变成了坚硬的一股,深深地扎在地层下面,待一场春雨酐畅淋漓,便会聆听到生命的每一次律动。一夜之间破土而出,拔地而起,茫茫旷野瞬间成为一片苍翠欲滴。冬天的童话远去了,在黎明的地平线上,耿直的手臂点燃了梦中的太阳。露珠打湿的叶的翅膀上挂满幻想,将青春的奔放在春日的阳光下徐徐展放。南来的风,醉软了季节的脚步,止不住内心的一次次涨潮。渴望蓝天的热泪化作了凝重的雨,任炽热的烈火将胸膛映得透明,瞳仁里依然飘起了不屈气节的风帆。

醉观竹影,一望无际的翠绿尽情于眼底浸润。竹叶间,剔透的露珠闪烁着、滚动着,由高至低、层层下滴。风轻起,竹摇曳,恰似应乐舒袖凌波仙子。风过处,绿意荡漾,阵阵风声窃窃私语。声与色的灵动融合——画中之画、景中之景。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有节身方贵,无花品自高。虚心未减凌云志,俯首仍持傲雪姿。“天生抱节志向高,若谷虚怀凌云笑;寒暑往来难改色,纵有狂飙不屈挠。”仙人般的风骨,长成了原野上一杆杆翠绿的旗帜。虽虚心,却坚劲,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骨气旺盛;虽节短,却志高,刚直挺拔,立刺苍穹,高风亮节;虽娇嫩,却胜寒,寒不改色,绿叶猗猗,蓬勃洒脱;无论环境如何,其始终如一,不畏风雨,不惧大雪压顶,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磨砺,咬定青山,万击不倒,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向上。正所谓“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磨万击仍坚韧。”

我爱竹,爱其正直,爱其虚心,爱其无华。竹不争春斗妍,不招蜂引蝶,没有诱人的芳香,却以它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它虽无牡丹的富丽,月季的浓香,桃李的娇艳,松柏的伟岸,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挺拔秀丽、枝秆交错,叶潇洒多姿、交叠参差,形千奇百态、变化万千,姿态清逸,格高韵胜。山有竹则山清,水傍竹则水秀,宅有竹则脱俗。古人常以“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赞美竹子的声、影、意、形“四趣”。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观色之美、形之趣,闻韵之胜,悟意之妙,给人以清雅之感。

我爱竹,竹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竹是一曲永远唱不尽的歌。竹给予我们美感,竹给予我们启迪,竹诠释我们顽强,竹赋予我们抗争,竹昭示我们奉献,竹激发我们深思——— 一把青筋,几根瘦骨,谁担当得起这么多的贪婪和欲念!霜欺雪压,雷轰电击,人间又有几根铮铮铁骨不折杀于权势,几许高风亮节不淹没于平庸流浴?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仰慕竹子,敬慕竹子,而且仰慕和敬慕得如此心服口服。且看下联:

作笙箫笳笛,箜篌箴篥,籍笈符筹,简策笔笺,跻身文苑声名远;

制篓篑箩筛,箔笠笱筌,箱篮筐笼,箦箪筲箸,造福人类贡献多。

竹之韵篇7

关键词: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J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极为细腻又复杂。诗情画景的体现需借鉴于绘画艺术原理及古典文学的运用,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秀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

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应用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一、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一座城市中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长江以南,盛产各种竹类,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众多的竹种均统一在相似的竹叶及竹竿的形状及线条中,但是丛生竹与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钓鱼慈竹或麻竹等与低矮的箐竹配植则高低错落;龟甲竹、人面竹、方竹、佛肚竹则节间形状各异;粉单竹、白杆竹、紫竹、黄金间碧玉竹、碧玉间黄金竹、金竹、黄槽竹、菲白竹等则色彩多变。这些竹种经巧妙配植,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裸子植物区或俗称松柏园的景观保持冬天常绿的景观是统一的一面。松属植物都是松针、球果,但黑松针叶质地粗硬、浓绿,而华山松、乔松针叶质地细柔、淡绿,油松、黑松树皮褐色粗糙,华山松树皮灰绿细腻,白皮松干皮白色、斑驳,富有变化,美人松树皮棕红若美人皮肤。柏科中都具鳞叶、刺叶或钻叶,但尖峭的台湾桧、塔柏、蜀桧、铅笔柏;圆锥形的花柏、凤尾柏;球形、倒卵形的球桧、千头柏;低矮而匍匐的匍地柏、砂地柏、鹿角桧体现出不同种的姿态万千。

二、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如广州中山纪念堂主建筑两旁各用一棵冠径达25m的、庞大的白兰花与之相协调;南京中山陵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英国勃莱汉姆公园大桥两端各用由九棵椴树和九棵欧洲七叶树组成似一棵完整大树与之相协调,高大的主建筑前用九棵大柏树紧密地丛植在一起,成为外观犹如一棵巨大的柏树与之相协调。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磁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缓植物来美化。南方一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及空间中的植物配植则要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反之,庞大的立交桥附近的植物景观宜采用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花卉组成大色块,方能与之在气魄上相协调。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两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进行强调就是一例。英国谢菲尔德公园,路旁草地深处一珠红枫,雄红的色彩把游人吸引过去欣赏,改变了游人的路线,成为主题。幸树金黄的秋色叶与浓绿的拷树,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一明一暗的对比。而远处玉龙雪山尖峭的山峰与近处侧柏的树形非常协调。这种处理手法在北欧及美国也常来用。上海西郊公园大草坪上一株榉树与一株银杏相配植。秋季楼树叶色紫红,枝条细柔斜出,而银杏秋叶金黄,枝条粗壮斜上,二者对比鲜明。浙江自然风景林中常以阔叶常绿树为骨架,其中很多是拷属中叶片质地硬,且具光泽的照叶树种,与红、紫、黄三色均有的枫香、乌柏配植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对比感,致使秋色极为突出。公园的人口及主要景点常采用色彩对比进行强调。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感染作用,可使景色为之增色不少。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幽深浓密的风景林,使人产生神秘和胆怯感,不敢深入。如配植一株或一丛秋色或春色为黄色的乔木或灌木,诸如桦木、无患子、银杏、黄刺玫、栗棠或金丝桃等,将其植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即可使林中顿时明亮起来,而且在空间感中能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红色是热烈、喜庆、奔放,为火和血的颜色。刺激性强,为好动的年轻人所偏爱。园林植物中如火的石榴、映红天的火焰花,开花似一片红云的凤凰木都可应用。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有深远、清凉、宁静的感觉。紫色具有庄严和高贵的感受。园林中除常用紫藤、紫丁香、蓝紫丁香、紫花泡桐、阴绣球等外,很多高山具有蓝色的野生花卉急待开发利用。如乌头、高山紫苑、搂斗菜、水苦荬、大瓣铁线莲、大叶铁线莲、牛舌草、勿忘我、蓝靛果忍冬、野葡萄、白擅等等。白色悠闲淡雅,为纯洁的象征,有柔和感,使鲜艳的色彩柔和。园林中常以白墙为纸,墙前配植姿色俱佳的植物为画,效果奇佳。绿地中如有白色的教师雕像,则在周围配以紫叶桃、红叶李,在色彩上红白相映,而桃李满天下的主题也极为突出,最受中老年人及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欢迎。园林中植物种类繁多,色彩缤纷,常用灰叶植物很能达到统一各种不同色彩的效果。

三、均衡原则

均衡原则是植物配植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如门前两旁配植对称的两株桂花;楼前配植等距离、左右对称的南洋杉、龙爪槐等;陵墓前、主路两侧配植对称的松或柏等。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婉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右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四、韵律和节奏原则

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连续韵律:树木或树丛的连续等距的出现;渐变韵律:林木的排列疏密相间,花色的浓淡交替;起伏韵律:植物的高矮变化。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和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就是一例。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配植一棵高大的枫香,则沿径游赏时就会感到不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瞿辉.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1997 ,13(4) :50252.

[4]刁克.谈植物景观的布局[J].中国园林,2001 (1) :51252.

竹之韵篇8

诗之景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皎洁的月光撒到幽静的竹林子里,似乎给竹林披上了一件银色的外套。独坐林中,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月夜。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王维用那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虽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奇妙无穷。

品着品着,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一片竹林之中,皎洁的月光铺撒着大地……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美妙的诗之景中。

诗之情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伟泰山,神奇秀丽,分割日夜,横跨齐鲁大地。山中云气曾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杜甫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豪情,他的志向,震撼人心,让我深感佩服。

品着品着,我似乎被他所感染了,变得坚强起来,心中也多了一份豪情……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豪放的诗之情中。

诗之别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时便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但双鬓却已经斑白了。儿童们看见了我,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啊?

贺之章回到久别的故乡,感怀良多。他用朴实的笔调,感慨世事沧桑。虽平淡,却人情味实足。细品诗境,别有一番韵味。

品着品着,我似乎读到了些许:时光匆匆,切莫白白浪费……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深深的寓意之中。

沉一室斑斑驳驳的树影,凝一缕忽焉忽有的思绪,在幽幽静静的氛围里,去倾听那长长短短、折来叠去的诗之韵。诗之景韵,诗之情韵,诗之别韵。

上一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范文 下一篇: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