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范文

时间:2023-12-04 11:51:11

英文诗

英文诗篇1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它通过对英美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及其景点作品介绍,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诗歌教学上都是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学研究一样,以诗歌作品的文本欣赏为中心,主要限制在诗歌文本内部的欣赏上,如措辞、修辞、创作手法独具匠心之处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而且对于外国文学中的古代诗歌,更容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造成隔阂,让学生对作品的认知程度不深,更谈不上有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研究素质的作用,文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改变这种现状,真正使文学课学有所用,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英国古代叙事长诗《贝奥武夫》是现存故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和流传至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在语言学方面是珍贵的文献,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里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贝奥武夫》的现存手稿在公元5世纪时已开始口头传诵,约8世纪时成书[1]18。由于古英语语篇完全不同于现代英语,语法构成上也极其晦涩难懂,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难被中国学生理解、喜爱并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愿意去深读史诗的探讨也是历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之热门话题。在课堂上,《贝奥武夫》诗篇中古英语的语法构成以及其生涩的词汇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贝奥武夫》与《诗经》进行比较,以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当最开始谈起《贝奥武夫》,学生莫不茫然,但老师转而谈起《诗经》时,全班却兴趣盎然,纷纷大声列举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43气氛煞是火热,既然学生对《诗经》如此熟悉并热爱,那两者之间的比较必然是可行并有效的。在教学中,对《贝奥武夫》和《诗经》的比较可以从其故事主题、语言意象、主要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贝奥武夫》是以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讲述关于勇士贝奥武夫与怪物格兰道尔搏斗,使其断臂而死。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他追踪杀死。他做了国王后,一次火龙来犯,他挺身斩龙,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3。也就是说,《贝奥武夫》这部诗作即是一部英雄史诗,描述渲染的是人民心中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他为民杀敌,从而深受他的人民爱戴。而与之相反,中国的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齐、楚、韩、赵、魏、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何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7其实就是普通人民的生活歌息和爱情追求,也是“风”的代表。何谓“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也就是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2]28,所以《诗经》中大多都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而这些群众性的作品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以农业立国的特征和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作息的社会总体概貌,可以是说提供了当时社会的一幅全景画面[2]46。这不免就给学习者提出了问题:为何同为某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都是诗歌体裁,但是英国的诗歌却是关于英雄的史诗,而中国的诗歌是歌颂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爱情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学”?其实带领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不难,即是人们平素所称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分带来的区别[3]。“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指的是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而划分的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中西文化双方[4]18。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因此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4]22。故此,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便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周遭的圈子里的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中国古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我们最古老的诗歌《诗经》当中记录的便是关于这个封闭环境当中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故事。而在“海洋型文化”发源的西方,西方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海上冒险史,西方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因此西方人自古就相信天人相分,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5]109,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则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贝奥武夫》诗篇当中,自然和社会就是那个半兽半人的格兰道尔,人类就是贝奥武夫,两者只有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为人们取得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在现代社会,西方人也更富有直面挑战、急功近利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上,西方更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而东方则是典型的集体利益至上的传统教育[5]188。

两者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其实背后深藏着联系和妙趣,而通过对“英雄史诗”和“市井爱情”的比较,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兴趣莫不被激起,并且对《贝奥武夫》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因此,实践证明,在英语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对比分析,在外语文学学习者的母语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与所学目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学生与两种文本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诗歌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素质。

英文诗篇2

关键词:文艺复兴 中国 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着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于漫漫长夜般的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考虑,极力贬低人的自然感情的需求,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压抑感情不同。文艺复兴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彻底解放,人文主义者骄傲的宣称:人是最高贵的,不仅有理性,也是有感情的:人应该有人的需求、幸福、期盼与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歌颂、赞美爱情,就不仅能够揭露封建观念,伦理道德的虚妄性与欺骗性,而且还可以鼓舞人们诊视现在生活,享受人生欢乐。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最强调的就是“礼仪”。礼法更给男尊女卑的思想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女性的地位就成了空论。三国时代蜀王刘备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时,曾对诸葛亮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犹可缝,手足断,不可续。”刘备此言,充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多以言情为耻,把主要精力放在咏物和怀友上。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只在少数。

出于封建礼教对人们纯真感情的压抑和束缚,中国的爱情诗多以悲剧为主,显得凄婉动人,荡气回肠。陆游对于与前妻唐婉的被迫分离始终无法释怀。《钗头凤》便是他的一首控诉封建制度破坏美好婚姻的不朽之作。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读来多么让人痛彻心肺!

除此之外。中国描写爱情作品以悼念之词较为多见。如苏轼《江城子》中对亡妻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表达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感情真切,令人不忍卒读。

英国诗人也有一些悼亡作品,如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梦亡妻》。只是诗人们着重描写恋人生前的美丽、可爱、纯洁,只在诗的结尾处用淡淡的笔调来渲染失去恋人的失落和伤感。

在16世纪的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习语:英国是妇女的天堂。骏马的地狱。这就是说在英国。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比男性要多。女性有更多的自由,男人则通常追随着自己的妻子。因此,出现了许多表达诗人求爱不成而自怨自艾的“男怨诗”。在斯宾塞的《爱情小唱》第59首中,诗人写道:

在我们逗留的这座人生剧院/我的爱人闲坐着,像一个观众/我笑时,她把我当作嘲弄的对象/我哭时,她大笑/那心肠越来越硬/什么能打动她/假如哭笑都不成/她就是一块顽石/而不是女人。(胡家峦译)

诗中诗人就像一个怨男,埋怨自己的心上人狠心将他抛弃,使他在深深的黑暗中黯然神伤,而他的爱人却杳无音信。诗人多么希望他的爱人能回心转意,可她却无动于衷,铁石心肠。仅从这首诗中,便可清晰读出作为男子抒情主体,诗人的无奈和“幽然”,象极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宫怨”或“闺怨”。所不同的是抒情主体为女性。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

概括出“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忧怨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古来闺怨诗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望江南》)

写出了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在思妇眼里:夕阳余辉脉脉含情,绿水悠悠,含恨无穷。不见远人归来,芳草离离,光摇曳,让人愁思满怀。

常见于英国16、17世纪爱情诗中及时行乐的主题(Carpe diem)的中心思想在我国诗词中也有所表现。我国唐人绝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吸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表大了这个主题。马韦尔在他那首著名的《致他娇羞的女友》中就劝说爱人别再矜持,不要迟延,快接受他的爱情,以免枉度青春,诗人这样写道:

……与其让时光把我们慢慢噬咬/不如把我们的时光一口吞掉/让我们把全身力气和所有甜蜜/揉合在一起,卷进一个球里/冲破限制人生的两扇铁门/奋力去争夺欢乐的人生(何功杰译)

而斯宾塞的诗中:

嘱咐她赶快收拾停当/到爱神的信徒中侍侯/爱神会使人流泪,懊丧/要是她错过她的良偶/在青春的时候要加速赶快/没有人能把逝去的时光召回。(李霁野译)

诗人劝告姑娘莫负韶光,及时接受爱情,否则机缘便稍纵即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在意向的运用上新颖奇特,富有创造力,尤以玄学派为甚。玄学派先驱者之一约翰,多恩所创造的诗歌把不同的意向,思想和典故交揉在一起,而他所采用的意向则更是涉及各个知识领域。他在《别离辞・节哀》中写道:

地动会带来灾害和惊恐/人们估计,它干什么,要怎么样/可是那些天体的震动/虽然大的多/什么也不伤(卞之琳 译)

约翰・多恩把离别比作了天体的震动。这个比喻虽然突兀,但仔细想来,却让人感到一种创造新奇之美。把各种天体写进离别诗中的例子,中国诗歌中也有不占少数。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把多种天体综合其中。当然由于中西诗歌传统所限,约翰,多恩是把离别比作天体的震动,而中国诗歌中多借用这些天体来抒发别离的凄苦之情。

世俗的男女彼此的相好/(他们的灵魂是官能)就最好/别离,因为那就会取消/组成爱恋的那一套东西/我们被爱情提炼的纯净/自己却不知存什么念头/互相在心灵上得到了保证/再也不愁碰不到眼睛,嘴和手/两个灵魂达成了一片/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破裂,而只是向外延伸/象金子打到了薄薄的一层(卞之琳译)

多思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新奇的比喻把他们的爱情比作了黄金,他是利用了黄金富有延伸性的性质,这个比喻是贴切的,中国传统中则习惯引用成双成对的动物来比喻爱情。如《梁祝》中的蝴蝶,还有各场合出现的鸳鸯。中国诗歌中的例子更比比皆是。如温庭筠《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牛希济《生查子》“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孙光宪《更漏子》“交颈语/合欢身/便同比目金磷/连绣枕/卧红草/霜天暖似春”。

英文诗篇3

关键词: 中英诗歌比较 表达方式 相似点

一、中英诗歌比较

诗歌是文学领域中的最高形式。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人们都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而中文诗和英文诗是所有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所以学者对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从来没有停止过。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所以中英文诗歌在语音、语法、意象等语言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此外,从深层次来讲,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英文诗歌词汇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这些不同创造了一个多彩的诗的世界。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过程的相似性也往往体现在了主题和表示方式上。笔者将给出一些例子说明中英语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因为认知而具有的相似之处。

二、认知在诗歌写作中的作用

认知是一个二十世纪以来出现的新概念。根据词典,认知的意思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在诗歌当中,诗人往往试图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见闻转化为优雅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有些抽象事物是很难用具体的语言表达的,所以他们常常把这些信息加工,使其以读者所能理解的形象和方式出现,比如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有些人认为文化和语言差异使中英诗人不可能在诗歌中使用相似的表达方式,但事实证明,不管有多大的地域差异,人类的认知过程都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常常用相同的方式表达情感,尤其出现在诗中。

三、中英文诗歌表达方式相似的具体表现

我们都很熟悉“海枯石烂”这个成语,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它的意思是“海水干涸、石头粉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这一成语出于金朝元好问的《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这首诗出现在中国的十二世纪,然而就在五百年后,罗伯特・彭斯在自己的作品“My Love Is a Red Red Rose”(《爱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写到:

“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我会依旧爱着你,亲爱的)

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直到海水枯干)

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我仍然爱着你啊,亲爱的)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哪怕石头都在太阳的炙烤下融化)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国家文化的诗人,竟然可以找到表达爱情相同的方式。实际上,情感是人类经历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无处不在。而另一方面,情感又是抽象、模糊和难以捉摸的。怎样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情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暗喻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方法。中英文诗歌中相似的爱情比喻也证明了人类认知存在的相似因素。

诗人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是一首著名的诗歌,它对一位美丽女士的描述打动了无数诗歌爱好者的心。在诗中,诗人用光和影来对照女性的优雅,并通过下面的句子来强调她的完美:

“One shade more,one ray less,”(多一分阴影,少一分光线)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都会折损这难言的柔美)

他对女性美丽容颜的描述虽然夸张却又让你在心中有恰如其分的感觉,令人称奇。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夸张手法的人,早在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就曾写过《登徒子好色赋》,诗中有这样一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读到这句,你是否觉得宋玉的夸张比拜伦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而两人对于完美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诗中,他们的美人都美得恰如其分,不容改变。

四、结语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英诗歌表达方式相似性的冰山一角,并认识到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类相似的经历和认知过程使中英文诗人在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选择了相同的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英诗歌间的相似性必会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陆志韦.中国诗五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英文诗篇4

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是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拿唐诗英译来说,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很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它不知勾起了多少异乡游子的思乡愁肠。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皎洁”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故乡的化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难怪冰心在美国求学时最不忍的就是看到天边的一轮满月。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俚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还有身兼二职之意:e.g.moonlighting。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疯狂,虚妄之意。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把它翻译过来,诗意当然就大打折扣了。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②一般译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译的:

1)Beforemybed

Thereisbrightmoonlight,

Sothatitseems

Likefrostontheground.

Liftmyhead,

Iwatchthebrightmoon,

Loweringmyhead,

IdreamthatI’mhome.

应该说Arthur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

2)Abed,Iseeasilverylight,

Iwonderifit’sfrostaground.

Lookingup,Ifi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

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③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我认为不无道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特征。难怪外国人说学汉语好比学唱歌;同时,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调特征以后,只有429个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利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④象王融的《春游回文诗》:

正读: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倒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又例如乾隆题在鼓浪屿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而能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也只有才子纪晓岚了。同样,英文里也有绕口令,如:“The

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和“Madam,I’mAdam”。此外,汉语利用单音的特点喜用叠韵或双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林语堂曾将之译作“so

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⑤他也只用了十四个单词,其中七个押“d”的头韵,应该说是绝配了,可是比起原文来,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韵味。所以在我看来,诗歌的不可译性主要是指“音美”的传达方面。

至于“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这一点恐怕再高明的译诗高手也得“望洋兴叹”了吧。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苛求字字对应,除非硬译,那就免谈了,因为那样译诗法,简直就是糟蹋原诗。

真正的译诗,在我看来,就是努力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来再现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境”。这一点较之“音美”和“形美”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办到。因为“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不管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与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是相似的,是共通的。这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音乐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的语言,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以直接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听者的共鸣。而诗歌的真正音乐是它的诗意。一首好诗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么凄美的意境!又如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多么恬静的画面!美国诗人庞德(Pound)不懂中文,却深深被中国唐诗的意境所打动,发起了新诗运动,开意象诗之先河。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觅到汉诗的踪影。如他的代表作“In

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车站):

InaStationoftheMetro

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

Petalsonawet,blackbough.

(人群,几张脸忽隐忽现;

阴湿的嫩枝上几片花瓣。)

WilliamBlake在“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中这样写道:

Toseethe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首诗与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⑥看来不论古今中外的诗歌有多么大的差异,其真正的灵魂——诗意是共通的。“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就是谓此吧。

总而括之,译诗之难,难于上青天。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正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最后,我想引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中的最后一句来结束此文,用来为所有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译诗之“无冕英雄”而道声喝彩:

Solongasmancanbreathe,oreyescansee,

Solonglivesthis,andthisgiveslifetothee.

(只要人们能够呼吸,双眼能够看得见亮光,

这首诗就能够永存,使你的生命万古辉煌。)

注释

①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00页。

②④引自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348页。

③引自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第408页。

⑤引自林语堂,“翻译的艺术”,《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第53页。

英文诗篇5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其魅力已超过了语言本身,在翻译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本文试从古典诗词英译中应遵循的文化再现原则入手,介绍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翻译方法,进而说明,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关键词:古典诗词英译 文化再现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遗产。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严谨,大多内容含蓄、隐晦,如果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背景没有深刻了解,欣赏这些诗词是有很大难度的。历年来,很多国内外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都曾经翻译过我国的古典诗词,却出现了很多错译、误译与漏译,足见中国文字之艰深、古典诗词之难译了。关于诗词翻译的衡量标准,目前翻译界中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忠实与通顺”的标准。而对于古典诗词的翻译,虽然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但相对来讲还是缺乏概括性,没有针对性。因为诗词的语言高度形象化,中国古典诗词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中英文的语言特征差别十分显著,所以翻译这些诗词时,“传神”与“达意”就成了两个首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用典,对古汉语和我国古典文学不了解的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意译、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上多加考虑,在“达意”上多下功夫。再者,“传神”的问题,即把原作的风格和作品的意境充分地传达出来,这一点对诗词的翻译非常重要。还有一点,本文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文化再现”。奈达在其《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曾把文化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实际上肯定了文化在翻译中已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他说,翻译意味着交际,交际又离不开文化。因而,语言、文化和翻译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并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一 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再现原则

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原诗文化特色。鲁迅先生提出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风姿”。在英译古典诗词时务必注意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原诗的文化色彩,力求保持其所体现出的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文化再现还指再现源语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卫风・硕人》中的一下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有译文如下: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grass;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melon-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ennae of] the silkworm moth.

原诗的词语经过历代骚人雅士反复吟唱,中国读者觉得很美,但此译文却把诗中的美人形象译成了英文读者心目中的怪物。至于“凝脂”是猪油还是牛油,“蛾眉”中的“蛾”是蚕蛾还是灯蛾,中国人并未深究,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广为人接受的、古雅的形容美的比喻。从美学角度看,译文事实准确反而不对,阻碍了原文文化信息的传达。下面再举几个古诗英译中由于忽视文化信息所出现的问题:

1 违反常理

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译文:I rise at early dawn to weed and prune,

Till,shoe on shoulder,I return with the moon.

英文中的“Prune ”是修剪枝子的意思,可在豆地里如修剪呢?

2 无中生有

原文: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译文:Since my lord left-ah me,unhappy hour!

The half-spun web hangs idly in my bower.

诗贵在含蓄,诗人不愿直白不幸(unhappy hour),译者却偏偏给译了出来。

3 破坏意境

原文: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译文:Six Dynasties passed away,as a dream.

O’er their decline,the birds try in vain to scream.

诗人悲叹六朝的豪华像梦一样地去了,而不谙世道、不解人情的鸟儿却在那儿欢啼。诗人悲凉的心情与欢快的鸟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把鸟啼翻译成“scream”,就没有作者表达的意境了。

因此,翻译除了在不同语言民族之间交换信息、沟通思想,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其所涉及的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充分揭示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再现的本质。因为翻译中的文化再现并不等于按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照译,而是要研究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文化内涵。当然,翻译也必须考虑到语言习惯、民俗风情及宗教信仰的等文化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语言规则

再现源语文化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守目的语文化的约定,其文化已经存在的、与源语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应尽量使用。

2 文化差异

文化的个性造成了翻译尤其是古典诗词翻译的局限性。但语言的共通性又为译者再现源语文化时提供了相当大的施展空间,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形象,又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其文化信息。

3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不但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文化再现过程中,有时简洁的注解还是必要的,尤其在其上下文交代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因为此时的文化负载是最沉重的。

4 语言文化

翻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文化交际。各文化语言的结构特点、表达模式、交际习惯、比喻意象、措辞用法不可能是完美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利用翻译传统的优势补充双方的缺陷,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使之趋于完美,正是文化再现的意义之一。

二 古典诗词英译中文化再现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某一种方法,“文化再现”的原则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对于不完全被译语读者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有关民俗、民谚、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和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词汇或诗行,若译者顾及读者接受程度,原文特定的内涵无疑要受损失,但若保持原文风貌,很多时候两种文化的思维或观念会相冲突。所以,从交际的角度讲,过度移植或异化不利于交际。

古典诗词的“文化再现”需要多种模式和方法。译者可以依据翻译目的论,对其中涉及的各种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后,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为了帮助译文读者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知识,译者有必要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用增译的方法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太了解的意义,译出弦外之音;在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再现原文主要意义,但不必拘泥于原文表达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直译、转化、意译、注释、增译等。

1 直译法

由于文化的共通性,英汉两种语言确实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法。对于这些在语义、文化和句法结构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便可以采取直译法,“对应”词译出源语文化信息,从而能够尽量保持源语文化,开阔读者文化视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例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可译为:

Cherry blossoms flush over the paths,

Green pillows shade the pier.

2 转化法

由于历史、地理、风俗、宗教信仰等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所以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必然存在着差异。翻译这种文化差异时需要把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试比较“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两种英译:

译文一: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原文中的“烟花”本指繁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但在这里却成了“冒烟的花”。)

译文二:Go south to Yangzhou in the flowered early spring.

此译文才能准确再现语的文化色彩。

3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这时只有采用意译法来表达。所谓意译,是指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翻译中,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翻译为:

译文一:

Flowing water,falling petals,all reach their homes,

Sky is above,but man has his place.”

译文二:

“Spring has gone with the fallen petals,

And the water running.

What a difference,

Between a prisoner and a king.”

在译文一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但外国读者很可能不能领会这两句的弦外之音,更达不到传神达意;而译文二则采用了意译,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了源语的文化特色。

4 注释翻译法

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入语不会造成文化冲突,在翻译时用脚注或附加解释来解释源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对于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一些人物、典故、历史事件,在翻译时可先直译,然后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例如,词牌名《卜算子》(Bu Suan zi;“Song of Divination),在无论是音译还是直译都不能完全表达词牌的文化蕴意和历史内涵的情况下,直译加注是非常得体的译法。

5 增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例如:卢纶的《塞下曲》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用的是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就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需要变通一下。许渊冲的译文就加词译出了典故,再现了原诗的深层内容:

In the dark woods at wind’s howl,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mid the thorn.

翻译,既是语言转换,又是文化交流。传统的诗词翻译理论中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改变旧的翻译观念,提高文化的敏感性,采用灵活的方法处理文化差异。在翻译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又必须调整去适应译入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作者意图、文化色彩在原文中的重要性以及读者类型等。

古典诗词英译要遵循文化再现的翻译原则对译者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译者首先要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而且译者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职责和最高原则应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只有具备扎实文化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的译者才能肩负起跨文化交流、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当然,“文化再现”并不意味着要求译者去保留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地保留不同东西的同时,对原文加以变通处理,使读者能够理解文化差异及其内涵,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7]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董亚娟,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英文诗篇6

论文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出发语的语义信息,还要传递其所附着的文化和语用信息。但是以出发语作为母语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意向读者,通常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语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常常不知所云。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键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往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文化信息的遗漏。文化信息遗漏,是指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某种文化中的文化形象,文化涌义等的损失。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在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遗漏的现象。本文将就唐诗宋词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一、归化造成的文化信息遗漏:即以读者为中心,直接用目标文化来取代出发文化

这种翻译虽然有助于给译文读者在理解上扫清障碍,但是由于翻译尤其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所以一味归化势必靓弱文本的文化魅力,限制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请看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对《好了歌》第一小节的处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惟有功名忘不了。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古今将相今何在,where二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荒象一堆草没了。in grassy graves they live now,every one.《好了歌》主旨是,凡人只有看破了红尘,当了和尚或道士,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才是最自由快活的。第一小节是要人们看清功名利禄到头来全都是一场空,这体现的是道家“虚无”“无为”的观念,完全符合玻足道人的身份。但是英译过后西方读者看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基督文化,承认“原罪”,执着于精神就赎。因此在英美读者那里本来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如今成了“同门”,归根结底这都是归化惹的祸。

二、删译造成的信息遗漏:即有时译者为了语篇连贯,故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

汉诗颇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有些译者由于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奥秘,冒然侧除相关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霉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译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 the moo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s这里giles将“今夜”“故乡”剐去,看似损失的只是一两个字,而实际上却丢失了源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今夜”点明了时令,指出写诗的时间是在白霉节的晚上“故乡”突出了作者对月亮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衬托出思乡之情。所以这两个词理当译出。同样,许渊冲对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也进行了剐译:"dim morning dream to be butterfly,p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许译明显剐去了两个体现中国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读完译诗英美读者可能会迷惑,是“谁”晓梦迷蝴蛛,是“谁”春心托杜鹃。原诗因为用典凸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浩叹;通过庄生(哲学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出场,阐明了人生无常,梦幻飘渺的道理。但如果译者只是空洞的向译文读者呈诉两个没有主角的事件,他们则很难发现这两者有何关联,甚至还可能对几百年前中国诗人的逻辑思维质疑起来。

三、意译典故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遗漏请看下面一段秦观《踏莎行》的翻译:

雾失楼台,the tower each lost in the mist,月迷津度,the ferry veiled by the lunar light,桃园望断无寻处。’fheancient idyllic haven is entirely out of sight.可堪孤馆闭春寒,how can i bear spring cold in a lonely dwelling room,杜鹃声里斜阳暮?hearing the wandering cuckoo’s voice in the sundown gloom?释寄梅花,mume flowers sent to me posthaste,鱼传尺素,and letters too from kinsfolk and friend,砌成此恨无重数。pile agony on agony without an end.郴江幸自绕郴山,chen river you always pass mount chen with your winding flow,为谁流下萧湘去。but wherefore should you fall into the xiaoxiang below?这首诗有一些关键词如“津度”、“桃源”、“释寄梅花”、“鱼传尺素”都蕴涵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涉及到中国佛道文化和文学故事。但是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只能采取意译即译出诗人的本意,向译文读者隐瞒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当然会削弱原诗含蓄式的审美效果,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这个词来说吧,它本来是一个佛家术语,佛语称普渡众生为济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获得救赎的渡口,所以诗人暗用短短两个字的典故所表达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决不是一个“ferry”就能替代的。原诗中“桃源”一词能让读者迅速地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虚构的那个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脍炙人口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口口”,意译成“the idyllic haven”之后,译文读者当然就不会知道秦观在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为它是避难之所,另一方面还因为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缘故。至于原诗中的“释寄梅花”和“鱼传尺素”分别涉及到两个历史故事。如果直译读者则不得要领,加注解释又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得不意译,但降低了译诗的文化含量。

四、对文化信息遗漏现象的处理方法

对遗漏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展示来源语文化,但同时也要承认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可译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不得已要“忍痛”舍去一些东西。这种情况下的“舍去”并不意味着胡乱删去或抛弃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和涵义,而是为达到翻译的目的,即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采取的文化亏损处理。

根据文化信息遗漏的不同原因,本文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其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针对由对同种事物不同称谓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迁就目标语,采取“舍”的方法。例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鹊桥仙》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s;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 herd meets the maid.

在这个例子中对“银汉”(即银河)的翻译为“milky way",是迁就了目标语的说法。当然,译文中出现了文化信息遗漏,因为“河”与“路”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译文已经将原文的大意传达出来了。如果一定要把银河译作 "silver 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释进行解释,否则英美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第二种是针对同种事物不同涵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进行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是以“舍”为主,只要将其意译出即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此涵义对全诗起较大作用,可以在译文中保留原来的形象,然后通过加注释进行说明。例如: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王维:《洛阳女儿行》

he cherishes his darling love so much

as him self to teach her dances;

and gives away his coral in sheer spite

since his emerald en tranc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 "emerald" connotes a girl of great beauty but (alas!)

from a lowly family.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门的故事。在诗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这是来源语读者很容易领会的,而“碧玉”一词在目标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涵义,然而这个词在诗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译者则将这个词保留在译文中,然后再通过注释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领会。这不失为处理这类文化亏损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种是针对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较多,对其处理方法也可分三类:保留形象加注释;用意译而舍弃其形象;通过同位语等方法既传达其义又保留其形。

第一类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过加注释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是一种以“取”为主的处理方法。请看下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镇:《》

around the cottage like tao’s autumn f lowers grow;

a long the hedge 1 st roll until the sun hangs low.

tao你an(365- 427) w ho loved the chrysan them.

以上便是第一类方法的例子之一。此诗中出现了一个典故“陶家”,在翻译中如舍去则会破坏原诗的意境,然而用意译的方法又较难处理,很容易破坏原诗的整体的形美和音美。因而译者采取了这种方法。

第二类方法,即采取意译的方法而舍弃原来的外形,是一种以“舍”为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对原诗词有一个较深的理解,能较好地把握诗词中典故的用意及其精髓。不然容易造成既失其形又损其意。当然,运用此方法而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也有很多。请看下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where songstress knowing not the ef of conquered land,

still sings the songs composed by a captured ruler’s hand.

《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叔宝所作的艳歌《玉树花》,后来通常用来指亡国的靡靡之音。译者虽然舍弃其原来的外形而采取意译,但是已经较好地将原诗作者的意思,心情和意图表达出来。

第三类方法,即保留其原形又通过同位语和介词短语等方法来传达其意的方法,是一种以“取”为主但同时兼顾译文读者的理解感受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加注释,“最好能做到使读者不看注也能看懂大意,读了注可以加深对我国一些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的了解。”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的方法。请看下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why need the伍ang flute plain in a song of p lucking willow?

spring breezes would not be wafted out the jade gate pass.

诗中提到的“杨柳”指的是古代歌曲“折杨柳”,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杨柳树。译者采取了这种既保其形又传其意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来的文化形象,又使读者明白其所指,不至于将一支曲子误认作一棵树。

五、结束语

英文诗篇7

关键词:死亡 超越

死亡是无法抗拒的生理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不论何人,即使他能享有人间所有的权利,却绝无法享有永生的特权;他可以抗拒一切,却无法抗拒死亡。生命无法违背、无法拒斥死亡这个客观规律,死亡是无法逾越的必然归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在诗作中表达的死亡观大致分为四种,面对死亡,诗人们试图通过某些途径来超越死亡。

第一、 面对死亡而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有些诗人会害怕死亡的过程会产生痛苦,不知道死后生命能否得以延续,或是害怕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都会随自己的逝去而消失。

从莎士比亚诗集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悲观情绪,他是惧怕和忧虑死亡的。其诗作中所表现的时间总是直线的、向前运动的时间,而不是周而复始、循环运动的时间,并表达了时间的恐怖性和对美的摧残。莎士比亚在第60首十四行诗中采用“时间镰刀”这一意象来表达时间的有限性和破坏力。他写道:“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屠岸译)一切美好东西都难逃时间镰刀的割除,生命在时间面前显得极其渺小和不堪一击。第73首十四行诗中强烈的表现生命的凄凉和时间的短促,对死亡的感触更为深切。诗人感到已迈入暮年的自己犹如在秋风中瑟瑟发颤的几片黄叶,或如黄昏后死神召唤的黑夜,或如一团只余灰烬的火焰,死亡渐渐逼近。

约翰·邓恩在《病中赞上帝》中想象自己会因一场热病而走向死亡,内心恐惧万分。他不仅害怕疾病所带的来的肉体的痛苦,也怕死后上帝不宽恕他的“罪”,尤其是自己的叛教。

第二、 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一些诗人意识到人生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通过其创作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光阴似箭,应及时行乐,去追求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

埃德蒙·斯宾塞在《仙后》中写到:“故而采摘玫瑰,要趁花俏叶茂”,《在青春的时际》中也提到“在青春的时候加速赶快,没有人能把逝去的时光追回”。 诗人劝人们抓紧时机,及时行乐。罗伯特·赫里克在《给少女的忠告》中写道:“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时间飞逝,诗人劝告青春少女珍惜时光,尽快寻觅所爱之人。安德鲁·马韦尔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指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情爱,都将“化为尘埃”。死亡必将来临,我对你的爱也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因而趁你我还年轻,还有活力,尽情地行乐吧。

第三、对死亡怀抱豁达的态度

还有些诗人因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原罪—赎罪—死亡—永生”的影响,重来世, 以彼岸的永生为最高目标;认为死后会有更加美好的来生。

《神圣十四行诗》第10首,邓恩用辩论的口气,直面死亡,与死神争论,玄想生与死的问题, 表达了对死亡的鄙视和不屑。诗人以 “死神,你莫骄傲”起句,开始与死神辩论:“你”(死神)既不强大也不可怕;“你”征服不了众生灵,也奈何不得我。最后两行推向高潮:死亡将死去,将不复存在,人们将获得永生。《赞天父》中,诗人从人类始祖犯下的原罪到子孙后续之罪向上帝忏悔,求上帝宽恕,以期待上帝在他生命终结之时,能够饶恕他,并在他头上照耀时,他才除去惧怕。《病中赞上帝》中诗人经过对死亡的冥想,最后问道:“西方会给我什么伤害了?”他只是把“西方”(死亡)看作将穿越海峡前往“东方”(复活)的必经之地。诗人将死亡与复活溶于一身:将同时经历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永生。

第四、对死亡的超越

当人们无法单凭自身单薄的力量来抵御死亡时,当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人们的心灵而无法摆脱时,诗人们希望通过艺术、爱情及婚姻等达到生命的持久和永恒。

宗教是人类心灵的避难所,是远离死亡威胁的庇护之地。当人们处在某种痛苦中无法自拔,或无法对某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时,宗教便成了能够医治人类心灵痛苦和困惑的良方。基督教认为尘世生活是罪恶的,人类具有无法逃脱的“原罪”。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忏悔和赎罪之中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拯救, 死后进入天国, 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 从而享有彼岸永恒的幸福。为了使生命不再受到现实世界的各种压抑,包括死亡的压抑,使生命感受到充分的自由,人们不断的追求生命不朽,并产生超越死亡的强烈欲望。有些艺术家有意识地在艺术作品中宣泄这种愿望,而有些艺术家却无意识地表露出追求生命不朽的冲动。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表达艺术与死亡抗衡,诗中写道诗歌能使朋友的美丽永驻,生命得以永恒。第55首也表达了诗歌可以传世,被后人吟诵,获得永恒:“白石,或者帝王们镀金的纪念碑都不能比这强有力的诗句更长寿;你留在诗句里将放出永恒的光辉,你留在碑石上就不免尘封而腐朽。”(屠岸译)第1首中:“我们要美丽的生命不断繁滋,能这样,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谢世,优美的子孙就应当来承继芬芳。”第29和30首都表达了爱的强大力量,爱让诗人忘却现时的痛苦,消除了过去的伤痛。第17首提出既靠繁衍后代,又靠诗歌创作来使美得以永存,从而获得双重的生命。斯宾塞在第75首十四行诗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爱情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婚姻能够繁衍后代,使人类的生命得以永恒。

总而言之,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死亡观不尽相同,一些人表现出恐惧和惶恐,一些人则能视死亡为人生旅途的必经之路,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另一些人面对死亡有所惧怕,但心中的信仰,即经过死亡获得永生,可以驱逐恐惧感,并在一定意义上接纳了死亡。诗人们认为艺术的不朽可以战胜死亡,认为纯美的爱,结婚生育可以超越死亡。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佐良&金立群:《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胡家峦:《历史的星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文诗篇8

摘要:央视科教频道的《人物》栏目,将精英群体定位为主要收视群体,节目本身以纪录片的形态叙述,在众多栏目中开启了精英文化的书写范式,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大众文化的科教文化路线。

关键词:《人物》;精英文化;纪录片形态

当民生新闻在中国众多地方电视台爆发时,它开启了一场新的平民视角叙事及观察社会的方法。一时间,普通公众的话语权被提到了很高的空间平台,革命还是颠覆,只要看收视的结果便可窥见一斑。收视率不断升温(包括绿色收视率的讨论更是大力开展并广泛影响到众多电视台)。还有那场妇孺皆知的超女革命,更是书写了一般公众或大众的参与媒体话语的革新功能,精英抑或大众似乎同样成为媒体的竞争对象。

在文化发达的欧美以及在精英缺乏的许多国家、地区,精英曾是一个熟知的概念。这个熟知的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主要特点: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那么很明显所谓精英文化也就是指主要以精英为对象而形成并传播的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比,它既有高端性,同时从范围上又具有狭隘性。这有点类似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前者的品位也许更高,但观众数量相对要少。这就似乎存在着悖论:精英文化的传播空间是狭小的,但同时又是诗意的――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品位。事实上,这也正是目前央视十套自身对《人物》栏目的宣传方针和口号,即“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发现者执著的迷离幻梦,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中外人物,进入他们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

《人物》中的人物显然是非常宽泛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无所不在,也许是名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建筑界、数学界等);也许是文人(文人百年);也许是歌星(rain)等等。如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它的功能是淡薄的,只能说它通过不同的代表人物,向不同的观众传达着某种理念与视角,观众可以与电视达成娱乐的功能一一看别人,为自己的活法找理由、找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激励自己,在精神上受到启迪。《人物》中的人物虽是宽泛的,但从总体上又是高端的,贯之以xx第一的人物经常见。那么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顶多可以说其传承的是大众文化基础之上的精英文化,真正的精英文化在此只不过是一种诗意的书写罢了。

回过头来,我们说有关“人物”的相关媒体早已出现,这又主要集中表现为传统的杂志媒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权威、高端、主流是《人物》杂志社的宣传口号”。从1980年创刊至今二十多年来,《人物》杂志长期坚持“秉笔直书,存真求实”的办刊宗旨,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邃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的盛宴。此外美国的人物杂志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一流刊物,但是它属娱乐杂志。《人物》在科教频道播出,理应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此外,许多地方媒体也都开辟了类似于《人物》的节目,但更偏重于讲故事这种形式的节目,真正有影响力的并没有。山东卫视在周日推出了一档《新闻人物》,定位非常明确,但似乎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及特色可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杂志与精英文化从媒体特性到办刊宗旨上都往往与精英文化联系在一起,有关人物的文化不容易轻松地传播,它往往要有一种厚重感,尤其是精英文化,它的传播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更难,因为精英人士要求更高。《人物》的系统节目似乎也不如杂志,杂志介绍得更详细:“影响100人物”“文人百年”“正面影响”;五一期间“那些人,这些年”(音乐人);“流年碎影――老电影明星追忆”;《诗意的建筑》《美食世家》等等。外国人物或文化界人物在数量上不少,且基本上是精英,但传递的东西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甚至不如杂志传递的多,毕竟它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太少,更多的是知识性的宣传,对人物最辉煌的地方的了解――从这种角度来看又有高端的一面。

与众多的人物访谈节目相比,《人物》极具时间较短的特点,这不应是缺点,而应是优点。因为毕竟它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的,历史的影像、真实的生活场景,也许以后再观看也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客观的东西,它不会因为人物当场的说笑和表演而产生对人物本身的形象的误认。

总之,若把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视为精英的主要特点的话,人物现在的部分对象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人物》具有办成精英文化栏目的潜质。但这是一个过程,也许它要经历整个社会公众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据央视自己的调查:“公众对《人物》有很高期待,潜在观众的比例高达78.6%,并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包括高校师生、都市白领、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教科文领域里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收入,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便可见一斑。中国呼唤精英节目,毕竟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概念。《人物》和《大家》虽从名字上有定位的类同感,但事实上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人物》的英文翻译为“people”,而《大家》的翻译为“Great Masters”,此为一个区别;再就是《大家》整体是典型的访谈类节目,而《人物》更侧重纪录片式的讲述。

在岁末大片争霸的日子里,电影导演阿甘曾在谈到自己的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时讲到:“《大电影》就是要颠覆精英文化,搞笑的是这部电影颠覆了《花样年华》《无极》《十面埋伏》《功夫》《无间道》《黑客帝国》《断背山》《我的野蛮女友》等二十部经典电影”,可谓一曲新的圣歌。而《大笑江湖》等亦是如此,影视合流演绎的正是文化倾向新的传播方向。

对立,抑或对峙是既依存又相互表达的永久话题,文化作为传播范畴有时抒写着淡淡的忧愁,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多数情况下泾渭分明,在许多情况下又杯酒难分。《人物》以其响亮的名字,高端的宣传口号,企图书写精英文化的诗意,是令人振奋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符码所在,成为实实在在的精英群体,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谁不想出名呢,然《人物》的目标又是极少部分观众关注的对象,是精英就走下去吧!这也许是《人物》应该坚持的东西与信仰。坚持就是胜利,坚持而不创新也许就会失败,《人物》在坚持精英文化取向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纪录片形态、人物的影像冲击力、主持及演播室的造型、色彩等。

有特色的舞台搭景、主持人刘欣深沉的声音、吴绮奇特的传播方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多种特色元素的画面,让看过它的人回味无穷,至少能留下许多印象。换句话说,“《人物》里诗性的形式具有灵动的思绪,解说中跳跃的文字、多变的声音、虚实结合的特性以及与画面的组合、时空的切换都是可以遥相呼应的。”

上一篇:亲情范文 下一篇:有的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