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答辩开场白范文

时间:2023-12-06 10:19:40

英文答辩开场白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1

仅仅二十多天后,7月14日傍晚,这位坚强的女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留下最后的话语:“请把我的研究成果与我的骨灰一起带回我的故乡,交给我永远感激的父老乡亲!”

女大学生病危,一帮乡亲拯救了他们共同的女儿

1977年夏天,何国英出生在广西横县郊区的农村。5年以后,弟弟也出生了。由于母亲常年多病,这个家的日子一直过得异常艰难。

何国英从小就长得灵秀,深受乡亲们的喜欢。从小学一年级起,她的成绩就非常出色,被乡亲们看作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但她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为了能让她顺利地读上书,乡亲们就无声地把她当成了自家的孩子。就这样,何国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一天天地长大了。

因深深懂得父母和乡亲们日晒雨淋勤扒苦做供养自己生活和读书的不易,1997年报考大学时,何国英没有丝毫犹豫报读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她想毕业后,好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答他们。

正当何国英朝着梦想迈进之时,病魔悄然朝她悄然袭来。1999年春天,何国英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她来到广西民族医院检查时,却被意外告知患有直肠癌,这可是不治之症啊!

得知这个晴天霹雳,悲痛的父母不但卖掉了家里的耕牛、房子、拖拉机,还让在读高一的儿子暂时休学一年,倾尽所有才凑够了不到1万元,但这离巨额手术治疗费还差很远!

就在这时,听到村里最骄傲的女大学生病危,在何国英父母身旁,齐刷刷站起一帮乡亲――都是从小看着何国英长大的父老乡亲!他们中有叔叔婶婶、有老太婆有小孩子、有邻居有从外地打工闻讯赶回的儿时伙伴,大家集中送来了1万多元应急金。

村里年龄最大的陈兰阿婆已经90多岁了,白发如霜的她把自己的300元钱放在何国英父母手上时,只说了一句话:“快拿去救小英吧!她是我们村的骄傲,是我们村里人共同的女儿呀!”

当父母亲拿着那温烫的近2万元钱赶到广西大学时,何国英的心灵随着泪水同时颤抖!1999年4月初,何国英在父母陪同下来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手术。手术之前,经过3个多月的化疗,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7月初,她接受了切除部份直肠的大手术。

住院期间,村里的人时常会坐5个多小时车来到南宁市来,到医院里探望她,给她带来了她平时最爱吃的蔬菜和鸡蛋,听着乡亲们那熟悉的乡音:“英英,你快好起来啊!我们全村人可盼着你回去指导我们种田种菜呢!”

在父母与乡亲们的殷勤呵护与照顾,这次灾难,她得以顺利地渡过难关。

2001年6月,何国英以高分顺利毕业,并如愿回到家乡在农业现代园找到了工作。回想起重病时得到乡亲们那么多的帮助,何国英决定尽快把欠乡亲们的债务还上。

刚参加工作,她尝试着每个月拿出800元挨门逐户把以前自己住院生病时的钱还上,但是遭到不少乡亲们的婉拒:“傻孩子,那几个钱不要太放在心上,现在你弟弟马上要考大学了呀,也得准备些钱啊……”

多么善良而温情的乡亲啊!何国英默默地哭了。从此,何国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有今天的,我这一生,应该如何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与救命之深恩呢?”

“我命来自泥土,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回报泥土”

工作不久,何国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家乡是构树叶的主要产地,但是多年以来构树叶却四处散落,简直是资源的浪费。构树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营养与肥料,如果能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构树叶为主要原料进行饲料生产,那么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来说,日后肯定能发展成为集种植构树、饲料加工、养殖及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集团化产业!

何国英越想越觉得这是个惠泽后代的好思路,但在她向县有关领导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却遭到了拒绝。而更让她痛心的是,有一个主管她所在公司的领导直接讽刺她说:“你有什么本事研究这些呀!你若是硕士或者博士学位,那我们也许要考虑一下!”

这句话刺激了好强的何国英,她下决心报读广西大学著名的动物工程学院研究生!然而,当她真正冷静下来,细看家里早已一贫如洗,自己若是要读研究生,这对于自己苦苦支撑着的父母来说,岂不是雪上加霜?

但她还是忍不住将自己想读书的想法向父母讲了,没想到通情达理的父母竟然都同意了,他们说:“女儿呀,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着想,我们高兴,你放心地考吧!”

何国英开始了考研的苦读准备。父母亲不但包了家里一切事务,另外婉言建议村民尽可能不要到家里来串门闲聊,好给女儿一个静心读书的环境。而自此以后,常常路过她家的乡亲们都会对她家屋檐下那盏夜夜点燃的灯和那埋头苦读的身影敬佩不已。

2002年5月,喜讯传来:何国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生,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这个远离城市的静寂小村几乎要沸腾了,村民自发地好好地庆祝了几天,为了表示心意,大家让村长作为代表,送了何国英一个大红包。

感受着大家真挚的祝福,喝着乡亲们敬上的土酒,何国英好几次无语凝咽。她在日记本里写下:“为了考研,我所付出汗水,都是值得的,就为了乡亲们的灿烂笑容!我命来自泥土,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回报泥土,总有一天,我一定要以一种肥沃的姿态回到泥土中来!”

就在何国英豪情满怀地准备大展拳脚时,病魔却又一次无情地悄悄向她走来。

2002年11月20日,因为觉得身体反常而且疼痛,她来到了广西医科大学检查。这次,癌细胞已经无情地在她的肺部扩散。医生当即告诫她必须马上住院进行手术和化疗补救!

何国英悲痛不已,而这一次,她不想治疗,也不想告诉故乡的任何亲人了――她明白这两种癌症同时出现意味着什么,她又怎么忍心让小村里那些其实同样不富裕乡亲们再加上沉重的负担呢?她默默地收起了眼泪,此后整整两年,她以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回家为借口,没有回家。

何国英的“消失”让村里人十分挂念。村子里每每有人上南宁来,都不会忘记来到远离南宁市区的广西大学,给她带来家乡的土特产,还捎来乡亲们的口信:“英英,我们都在盼着你回家啊,难道回来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了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何国英的心,一次次被这样纯朴的话语揪得生生地疼。

何国英纯朴的乡亲们不知道,这两年他们牵挂的女儿一直在忍受刻骨的病痛折磨;他们更不知道,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何国英也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研究生毕业论文,何国英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研究这个课题对何国英来说,是智力与体力的双层考验。在每天查看国内外大量资料书的同时,为了证明构树叶成为家畜饲料的可能性,何国英在学校的试验区里自己动手养了一群小白鼠、一群鸡和一群猪,并且每天亲自喂养。此外每隔几天,就得到野外去采摘大量的构树叶来作实验分析。

2003年12月,课题正式敲定后,何国英就一头扎进课题中。实验室分析、查阅资料、文章撰写等,让她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就在这时,她的病却已经越来越严重了。那若隐若现的痛楚,是那样揪心,她几乎每天都要忍受着。经常很晚了她还呆在实验室,一手按住腹部,一手拨弄试管做试验,而她头上脸上身上却全是冷汗。

2005年3月16日上午9时40分,她与导师还有三位同学一起到动物科技学院试验区里察看养殖的成果,却在抬头时脸色发青,人一头栽倒在地上。

15分钟后,她被呼啸而来的急救车住进了广西医科大肿瘤医院。医生详细检查过后,下了诊断书:何国英患的是直肠癌、肺癌,而且均是晚期!

接到消息,平静的乡村炸开了锅。乡亲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整整近两年何国英都不回老家过年过节的真正原因。而这一次,为了抢救给从家乡泥土路上走出去的“女儿”,大伙儿又是你一百我几十地凑钱,短短三天之内,8000多元钱送到了何国英父母的手上。

村里还开了一个郑重的会议。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每隔三天派一个村民代表到医院里看望英英,带去大家的问候与牵念。另外,把她家里一切事务全由大家承担起来,好让她的父母安心在南宁照顾她的一切。

两天以后,当何国英在病房里看着白花苍苍的父母和风尘仆仆的“村民代表”,从未为病痛落泪的她无声地哭泣起来。

两种癌症在身,延续时间太长,何国英实施手术已经是不可能了。为此,医院主治医生谭晓虹建议让何国英必须化疗才能延续生命,同时,必须保证最好的休息。然而,何国英接受化疗却不同意休息,她含泪对谭医生说:“我的研究成果马上就能见到希望了,我真的想把一分钟掰成五分钟来用啊!求求你,同意我在治病的同时继续看书好吗?”

当村里人看着弱不禁风的何国英捧书苦读的样子,最铁石心肠的男子汉都忍不住摇头唉气。

带着眷恋悄然走了,生命却在黝黑的土地上衍生

2005年6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呆在病床上已经两个多月的何国英在床上“遥控”师妹继续试验,然而在她心里却一直挣扎:自己若是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那么苦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业就不能算是完整啊!但自己已经是寸步难行了,如何是好呢?

其实则在此之前,学校考虑到何国英的实际情况,已经建议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考虑把答辩会场开到病房。

何国英却打了电话给学院办公室,她说:“我能不能提出这一个特殊的要求:我想回到学校,在严格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完成我的论文答辩。因为,只有老师和所有的同学在场,这个答辩才是完整的,这也是我生命最后的一个心愿,行吗?”

这是广西大学创办百后以来,在历史上第一个身患两种绝症、却坚持要完成论文答辩的女硕临终前的恳求!

学院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在与医院商量过后,决定同意她的这个愿望!学校为何国英设置了一个特殊的会场:特意把会场由三楼改为一楼,答辩桌也特意调低。

6月10日上午,几送到会场。上午10时,坐着轮椅的何国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会场。答辩开始,何国英用柔弱的声音宣读了自个师妹师弟和老师专程到医院接她。医院派出3名医护人员,带上急救药品和氧气,用救护车把何国英己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论文,会场上鸦雀无声。读了十来分钟后,何国英猛地咳嗽起来,现场的医护人员马上紧急输氧。最后,因为她咳得太厉害,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然后不当之处再由何国英小声在一旁补充。全程侍侯师姐的刘丹和在场的很多老师当时心情很不好受,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转过身去,偷偷抹泪。

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的答辩终于结束了。经过在场11位教授与专家严格审查,何国英毕业论文设计合理、数据真实,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打出来了:最优秀!

掌声,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地响了起来,毫不吝啬地献给了这个勇敢的姑娘!何国英眼睛湿润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灿烂如花的笑容。一位退休以后闻讯赶来聆听的老教授背过脸去抹泪:“这个场面太伤感了,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像这个女孩这般坚强求学的学生!”

6月29日,广西大学举行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仪式。同班7位同学带上何国英的硕士服装和硕士帽来到医院,手腕上还打着点滴的何国英还与大家在病房里合了影。

坚持的理想终于实现,喜悦之时,这个被病魔折磨的姑娘不忘叮嘱师弟师妹:“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你们把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帮助我的家乡农民脱贫致富,好吗?”

何国英的故事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强烈的反响。人们在对这位坚强的绝症女研究生表示敬意的同时,也期待着她能够如愿以偿地完成最后的梦想。7月4日,这个祝愿终于成真――何国英研究的“构树生物饲料”研究课题,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且指定由著名的农产品企业广西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在一个月内将何国英的研究成果变成现实。

7月14日傍晚6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农经处处长龙恩锐和专门从事构树生物饲料生产的广西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带着鲜花和慰问金,来到医院想专门告诉何国英――她的梦想就要实现,希望她挺过这一关,早日康复,重新回到她喜欢的事业中来。

然而,此时的何国英已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在大家赶到医院前的半个小时,因为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疯狂吞噬,她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走前,何国英说了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记着,带着我的骨灰回故乡啊,我来自故土,更盼望归于她的怀抱,谢谢……”

所有人的眼泪都在那一刻喷涌而出,医院变成了泪海。

何国英的生命停止了,她的生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伸――她研究的这个项目已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广西自治区政府已经下发有关文件,现在各地政府正在推进广西构树叶资源的开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何国英的研究成果非常有意义致力于构树产业开发,广西构树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做好,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构树已经展开,年产10万吨的构树饲料厂已经准备建成。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2

这场世界人民“围观”的辩论有什么亮点?奥巴马发挥失常不能怪辩论地点海拔太高,虽然有杂志给出了“科学分析”;而罗姆尼虽然嘴快。

却不小心得罪了《芝麻街》引发众怒,还被怀疑打小抄。

新一期的《纽约客》杂志用这样的封面调侃首场美国总统辩论: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站在一个讲台前侃侃而谈,另一个讲台——现任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位置,只有一张空椅子。

这张图精确地反映了美国媒体和民众对这场辩论的直观感受:奥巴马的存在感太弱了。

美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10月3日在丹佛上演,曾经主持过12次总统辩论的PBS(美国公共电视频道)新闻编辑吉姆·雷勒再次担任主持。辩论分为6个小节,每个小节先由主持人提出问题,双方各用两分钟时间阐述观点,接下来是唇枪舌战的自由辩论。

4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捉对儿辩论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月后的投票结果,但奥巴马这次可是演砸了:CNN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人认为罗姆尼取胜。媒体批评奥巴马“心不在焉,很少正面回答对手的问题,罗姆尼说话的时候,他自顾自低头发呆”。《时代》杂志甚至评论说,这是有史以来现任总统表现最糟糕的一次。

奥巴马表现差是因为海拔高?

奥巴马为何形同梦游?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开玩笑说:该不是因为丹佛海拔太高了吧。

辩论地点丹佛城海拔6000英尺(不到海拔2000米,大概相当于昆明),政经杂志Slate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分析:“在6000英尺的地方,一些对海拔敏感的人就会出现类似高原反应的症状,比如记忆力衰退、智力水平降低。”

Slate杂志在政治上的左右倾向并不明显,确实,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很难看出作者是想给奥巴马的发挥失常开脱,还是对他的“智力水平”来一把高级黑。

文章还说,高海拔会对人的脑力活动产生影响,比如算术成绩降低——所以,奥巴马在计算所得税率这种复杂的数学问题上,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至于奥巴马在辩论中表现得精神不振,有那么几个瞬间好像还要对主持人发脾气,就更可以解释为高海拔缺氧的典型症状了。不过,不少科学家对这一说辞表示不屑:想要影响正常人的智力,那海拔得相当高、相当高才行。上述症状往往要到11000英尺(海拔3300米左右)以上,才会表现出来。

所以,要拿海拔太高作为奥巴马失利的借口,除非这场辩论是在拉萨举行的——拉萨海拔3600米,完全符合“影响智力”的要求。

然而,严肃地来说,奥巴马的失利确实有深层原因——罗姆尼出人意料地变“左”了。主流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把罗姆尼的战术归纳为“放弃可能会遭受批评的观点,比奥巴马预想的更为左派,让后者找不到小辫子可以揪。”

要知道,辩论场上脚踏两条船的罗姆尼和他一贯的“富二代出身”、“立场”相当不一致。在以往的发言中,他总是坚定地捍卫富人利益的那一派。不过这也是一步险棋:想要代表所有人,往往意味着谁也代表不了。

罗姆尼不如一只“鸟”?

虽然罗姆尼在第一轮较量中比分领先,但他也不是没有丢分的地方。在辩论中,罗姆尼对辩论主持人吉姆·雷勒说:“很抱歉吉姆,如果当选为美国总统,我将停止对PB S的财政补助。我很喜欢PBS,但是我们再也不能靠跟中国借钱度日了。”

显然,罗姆尼低估了PBS的粉丝数量和人气程度,后者可是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撑腰。

寓教于乐的《芝麻街》1969年开播,教会了无数美国小朋友认字母表、算算术。罗姆尼“出言威胁”《芝麻街》,全世界的粉丝都不干了。

《纽约时报》文宣直言不讳地吐槽说:《芝麻街》里的角色“大鸟”身高八尺,会唱歌、会滑轮滑、会骑独轮车、会跳舞,罗姆尼先生你行吗?“大鸟”和它的朋友们教会小朋友们如何用善意解决冲突、如何为穷人着想——你知道什么是为穷人着想吗,罗姆尼先生?

关于《芝麻街》的风波直戳罗姆尼的富二代身份和他代表的为富人谋福利的政策。PBS指出,91%有电视机的家庭收看过PBS,2到8岁的儿童中,有81%都看PBS的节目。PBS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服务,每人每年才收取1.35美元的费用,这种福利是罗姆尼这些富人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所不能体会的。

除了《芝麻街》的支持者,还有人对罗姆尼口若悬河的辩论表现持怀疑态度。英国《每日邮报》说,辩论时罗姆尼说着说着便从袖子里掏出一个白白的东西,很快又塞了回去,他们怀疑罗姆尼“上赛场带小抄”。

不过,共和党很快发表声明,说那东西不是小抄,只是一块手帕。证据是在辩论结束时,罗姆尼确实用那个白白的东西擦了一把脑门。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3

(一)证据的可采性与相关性

在英美的陪审团审判中,对事实发现过程的司法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过滤提供给陪审团的证据来完成的。如果根据证据法,某证据可以被接受用来证明案件事实,那么就可以说它具有可采性。如果证据不具有可采性,那么即使它与待证事实具有相关性,也不能进入陪审团的判断视野,而应该在进入陪审团裁判程序之前被排除。在法官进行这种司法控制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既密切联系,又有很大不同的概念:相关性(关联性)和可采性.在二者的关系上,可采证据必须是相关证据,但反过来的命题却并不正确,即不是所有的相关证据都具有可采性。

一般认为,相关性与可采性的区别在于,相关性完全受逻辑法则所支配,而可采性则是一个法律问题。相关性关注于证据与要证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可采性与证据和要证事实之间的关系无关。可采性只解决证据法是否允许某种特定的证据被法庭接受的问题。有些证据,比如传闻,即使具有相关性,但由于重复性陈述本身所固有的不可靠性,而且不可能对它进行实质性的交叉询问,因而必须被排除。还有一些证据,例如特权资料和根据公共政策可以被保留的资料,即使具有相关性,但由于某种大于法庭和当事人获得证据的利益的政策的存在,也应该被排除。因此,可采性规则并不注重证据对待证事实证明或否证的程度。它们是出于与关联性不同的考虑。不可采的证据,无论其关联性如何,而且实际上也无论它多么具有说服力,也不能被法庭使用。

(二)证据的有限可采性

在多数情况下,一项证据一旦具有可采性,就可以进入陪审团裁判程序,对多种争议问题发挥证明作用。换句话说,证据可以出于一种以上的目的而可采,这种证据一般不会发生问题。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项证据对某一种目的来说具有可采性,而对另一种目的来说则不具有可采性,这种情况被称为证据的有限可采性。一个为学界所熟知的证据的有限可采性的例子,是传闻证据的使用问题。一项陈述是否属于传闻而应该被排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陈述的目的。如果提出该项陈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所述的内容为真,那么该项证据是传闻而不具有可采性;如果该证人在法庭上作出的陈述是为了证明某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或者为了证明证人前后证言是否一致,那么,此种转述就不属于传闻而具有可采性。在出现这种证据具有有限可采性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证据,既要发挥该证据特定的证明作用,又要防止它对那些它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明目的产生不利影响,这对于陪审团或者其他外行事实裁判者来说尤其会发生困难。

如果证据对一种目的来说具有可采性,而对另一种目的来说却不可采,那么其提出者有权要求证据被采纳,反证方也有权要求法官指示陪审团,证据只能被用于使其具有可采性的目的,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但是,即使有法官小心谨慎的指示,陪审团误解或忽略指示内容的危险仍然是存在的。例如,被告人甲和被告人乙被指控共同实施某一犯罪,控方可能会出示甲作出的承认他自己和乙有罪的自白。在这种情况下,乙有权要求法官指示陪审团,自白仅是针对甲的证据,而不能针对乙。但是,显然,那种潜在的不利影响仍然是存在的。在有些情况下,考虑到法律采取了过分小心的姿态而给陪审团带来的难题,这种潜在的不利影响可以不必计较。但是,如果针对某一被告人而可采但对另一人不可采的自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那么,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分离审判来解决。不过,在大多数案件中,提证方与反证方之间的利益平衡仅要求一方面采纳具有有限可采性的证据,同时警告陪审团不要将它用于其不具有可采性的目的。

(三)证据的附条件可采性

有的证据单个来看可能与案件争议事实无关,不具有可采性,而一旦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它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但是,在审判过程中,证据的出示只能逐个地、渐进地进行,在出示第一个证据之前不可能先出示第二个证据。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第一个证据可以被附条件地采纳,如果结合其后出示的证据,该证据具有相关性,那么就可以进入裁判程序;但是,如果结合后面的证据,第一个证据仍不具有相关性,那么它就必须被排除。在英美法中,证据具有附条件可采性的一个例子,是被告人在场的情况下作出的控诉的可采性,该控诉的可采性取决于随后提出的关于被告人对控诉之反应的证据。在当面对被告人提出控诉,并且当时可以合理地期待被告人作出某种解释或否认的情况下,如果在法官看来,陪审团可以据以合理推断被告人已承认(无论是通过语言、行为或沉默)控诉真实性的事实已获得证明,由此已经为该控诉的可采性奠定基础,那么该控诉可以用作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如果随后没有提出陪审团可以据以推断被告人已经承认指控的真实性的证据,那么该控诉就不具有可采性,法官应指示陪审团不要考虑该控诉。

二、可采性的判断主体及其裁量权

在普通法上,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作为一般原则,在任何由法官和陪审团共同审判的案件中,所发生的法律问题由法官决定,事实问题则由陪审团决定。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一向被看作是法律问题。因此,对于那些作为解决特定证据可采性问题的先决条件的基础事实之存在与否的判断,也被看作是法律问题而由法官决定。当事人双方可能会对这些基础性事实达成一致看法,但它们一旦陷于争议,就由法官聆讯证据并作出裁定。因此,虽然证据的证明力由陪审团决定,但以确定证据的可采性为目的,对基础性事实进行调查判断却属于法官的职责范围。

不过,英美两国目前在适用陪审团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美国,陪审团审判是由美国联邦宪法第七修正案所保障的宪法权利,无论是在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中。而在英国,陪审团审判在民事诉讼中已经相当少见,一般仅适用于诽谤诉讼、恶意追诉以及其他具有欺骗情形的案件。在刑事诉讼中,也只有刑事法院审判的正式案件适用陪审团审判.由此可见,在英美的大量刑事案件审判和民事诉讼中,没有陪审团是一种常见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法庭审判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就不可能再适用上述原则进行处理。但是,没有陪审团参与审判的情况也不可一概而论。在英国由法官单独审理的民事案件中,法官既决定事实问题,又决定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在由非职业法官审判案件的情况下,治安法官有权决定涉及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的所有问题,但在处理有关证据的可采性问题时,他们应当征求并接受书记官的建议。领薪治安法官原则上与此相同,既可以决定证据的可采性,又可以决定证据的证明力。

证据的可采性是一个由法官而不是陪审团决定的法律问题。在此之前,律师应相互告知将要向法官提出的证据的可采性问题,而且为了防止不具可采性的证据预先对陪审团产生影响,争议证据不得向陪审团公开或者在陪审团在场的情况下呈交,直到它被裁定具有可采性。

如果所有证据都可以被归为在法律上可采与在法律上不可采两种类型,证据法的确定性无疑将大大提高。但是,这种高度确定性却是以一种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刻板为代价的。相反,如果法官除了就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作出裁定的职责之外,还享有采纳不 可采证据以及排除可采证据的裁量权,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上的灵活性就会大增。前者,即采纳不可采证据的裁量权在英美法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后者仅限于刑事案件并且只有在有利于被告人时才能被行使。英国法官在刑事案件中排除控方提供的可采证据的裁量权早在1914年就已经被确立。在1980年的英国诉桑案中,这一点重新得到肯定。上议院大法官在该案中一致认为,法官一贯享有拒绝采纳可采证据的裁量权,如果他认为该证据对陪审团的不良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证明价值,该裁量权是法官的固有权力和他保证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职责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可采证据裁量权的行使取决于单个案件中的具体情形,法官必须对该证据所产生的对被告人的不公正影响和它的证明价值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排除。需要指出的是,法官的这种排除可采证据的裁量权不同于排除以非法或不公正手段获得的证据的裁量权,前者针对的是在法律上具有可采性的证据,而后者针对的是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

三、证据可采性的确定程序

多数案件中的大多数证据是经过当事人双方的一致认可而具有可采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在证据可采性问题上基本上无所作为。然而,一旦控辩双方对证据的可采性发生分歧,法官必须作为法律裁判者对此作出裁决。

(一)无陪审团审判之确定程序

在治安法庭或独任法官进行的审判中,显然不存在法律审判者与事实审判者的明确分离。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尽量通过引用一般性的法律原则和对争议证据的宽泛描述,在不将证据细节暴露于治安法庭的情况下进行卓有成效的辩论。而后在治安法官就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向书记官征询意见时,由书记官就该争议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向这些非职业法官提出建议。在个别情况下,让审判者了解争议证据是必要的,如果该证据后来被排除,那么,这些事实审判者就必须有意识地摆脱该证据的影响,虽然这是一种非常艰难的努力。在由一名具有法定资格的法官单独审判案件的情况下,问题则相对简单,因为受过专门训练的法官至少在理论上能够作到这一点。

在无陪审团审判的情况下最成问题的是,在治安法庭对于自白可采性的争议是否适用预先审核程序。由于预先审核程序的功能被认为是使法律裁判者能够在事实裁判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决定法律问题,在治安法官进行的审判或简易审判中,事实审判者同时又是法律审判者,因此不存在适用该程序的必要。据此,在对自白的可采性发生争议的情况下,一旦自白的可采性问题已经被作为独立的争点作出了决定,已经审理过关于基础事实的证据的治安法官在裁定自白具有可采性之后,就不必在以后的正规审判中再一次聆讯关于该自白的证据.但是,近年来,有关当局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英国1987年的一个判例确认,在简易审判中,如果被告人在控方的举证结束之前向法庭提出,自白是通过《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6条(2)所列举的方式取得的,那么,就要求治安法官举行预先审核程序,并在控方的举证结束之前就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作出裁定。在该程序中提出的以《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8条为根据的替代性争辩,也可以在同一审核程序中同时得到审查.

(二)陪审团审判之确定程序

为了解决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在诉讼中总是存在一些基础事实或者先决性事实需要证明。例如,在决定自白的可采性问题时,是否存在逼供或者可能影响供述可靠性的事实;在决定临终陈述的可采性时,陈述人对即将死亡有认识的事实;一方当事人打算提出文件副本作为证据时,对已遗失的文件原本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搜索的事实;在决定证言的可采性时,该证人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事实和是否享有免于回答问题的特权的事实。对这些基础事实的证明,直接决定着特定证据的可采性。用于证明这些基础事实的证据,虽然与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具有相关性,但却并不总是与审判中的主要争议事实具有相关性,在诉讼中它们往往被称为“次级证据”。在实际运作中,为了解决证据的可采性问题,法官要听取辩论,有时也要审查次级证据,而且只能根据可采的次级证据作出决定。在多数情况下,可采性问题仅仅通过法律辩论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采性问题会涉及一些既有事实因素又有法律因素的混合问题。此时,就要由法官主持举行一种被称为“审判中的审判”或“说出所知道的一切”的预先审核程序。

所谓“审判中的审判”,是指相对于对案件主要争议事实的审判而言的,对次一级的争点,即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举行的相对独立的聆讯程序。“说出所知道的一切”是法语词voirdire的直译,该程序的名称最初来源于普通法所规定的对次级争点提供证言的宣誓形式,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对证据可采性进行聆讯的程序。在该程序中,法官只听取就次级争点对证人的询问和交叉询问,审查所有相关文件并听取辩护律师的法律意见。如果法官决定采纳证据,同一证人必须在陪审团返回法庭时重新提供证言――这使得“审判中的审判”成为一种非常耗时费力的作法。预先审核程序在实际运作中几乎总是被用来解决自白的可采性问题,因为在这一问题上总是会发生自白取得方式是否合法的事实争议。这一现状,已经使不少的人产生了其他可采性问题是否有适用该程序的必要的疑问(相对于单纯的听取法律辩论而言)。不过,在其他争议问题上,对预先审核程序的运用应该是相对少见的,因为大多数可采性问题都是法律问题,而且法官也不应过多地涉入证据的证明力问题。但是,预先审核程序还被认为具有其他合理的用途,例如,确定证人的资格,确定特权的存在与否及其范围等。因此,预先审查程序不能仅限于决定自白的可采性。

在陪审团审判中,证据可采性的决定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陪审团的在场问题。预先审核程序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不可能在不提及争议证据的情况下决定该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同时为了防止不可采证据对陪审团产生不利于当事人的影响,任何关于证据可采性的讨论和支持或反对争议证据的二级证据的出示,都应该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作法是,在法官听取辩论和审查次级证据时,陪审团退庭。如果被裁定为不可采的证据已被呈现于陪审团面前,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可能会要求解散该陪审团并进行重审。至少,法官必须指示陪审团不要考虑该证据,但这一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英国的刑事法院,如果控方打算提出某项辩方认为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通常的作法是辩方律师在“答辩和指导的听审”程序中或者在审判开始之前告知控方他的此项意图,以使该证据不会在陪审团在场的情况下提交。控方将会按通常方式提出证据,但就在证据即将被允许出示的当时,辩方律师会告知法官,发生了应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决定的法律问题,法官就指令陪审团退庭。陪审团回到法庭后是否还继续审理该项证据,取决于法官对其可采性所作的裁定。对于法官对证据的可采性问题进行审理时陪审团是否应该在场的问题,英国法最初很少涉及。1950年戈达德大法官认为,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确定基础事实仅限于特别的情形,例如自白的可采性问题,因为不可能不提及自白的内容。然而,目前的作法是,如果可能会被裁定不可采的证据有暴露于陪审团的危险或者可能对被告人产生不利影响,即要求陪审团退庭。目前的立场大致确切地反映于美国联邦规则第104条(c)之中,该条规定,关于自白可采性的聆讯应当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举行,当司法利益有此要求时,对其他问题的聆讯也应该这样。

四、证据排除的方法:异议

在英美诉讼程序中,异议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几乎所有的司法区都规定,只有在证据方面的错误被记入审判笔录的情况下,上诉法院才会对这一错误进行审查,除非错误是根本性的,才可能在未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进行司法干预。在证据的可采性及其排除方面,异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有众多证据规则的存在,但这些证据规则不可能自动发挥作用。根据当事人主义诉讼观,只有当事人提出并呈交法庭解决的问题,法官才予以裁决,否则,即使证据根据某项证据规则而不具有可采性,如果对方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法官也不会主动干预。可见,证据的排除只能通过异议进行。

在证据调查程序中,如果检控方提出的证据为文件、刀枪等实物证据,则由检察官或 律师向法官呈递并说明证据编号。辩方律师可以在此时提出异议,反对上述实物被接受为证据。法官应该就该异议作出裁定。如果裁定“异议成立”,就排除该实物作为证据;如果裁定“异议驳回”,就允许作为证据。如果提出的证据是文件或其他书证,法官驳回异议时,即由控方朗读该书证的内容;如果证据为刀枪等实物而被法官允

许作为证据时,则由提出方将该物品展示给陪审团或交给陪审团传阅。

如果所提出的为言词证据,那么,提出方就要向法官申请传讯证人,由提出证人的一方先对证人进行询问。例如,控方提出证人时,应先由检察官或律师对该证人进行询问。在询问中,如果辩方律师认为发问不当,就要在该证人回答问话之前立即提出异议,由法官裁决异议成立与否。如果法官裁决异议成立,那么,该问话所期待的回答不具有可采性,证人即不应该就该问话作答,控方也不能再就同样的内容进行发问。但是,在法官裁决之前,提出证人的检察官或律师可以来到法官面前,以陪审团听不见的声音,向法官说明证人可能回答的内容及要证明的事实,以供对异议作裁决时作为参考,同时记入笔录。如果法官裁决异议成立,排除该证言作为证据时,将来就可以在上诉审中再一次提出该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但是,有时候证人回答得非常快,对方律师根本来不及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律师仍然可以在该证人回答后,立即提出事后的异议。如果异议能够成立,那么,就应该将证人的答话删除,并向陪审团说明不得考虑答话的内容。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4

近现代刑事辩护制度产生于英国,其过程艰难而曲折。在英国早期的刑事审判中,被告人面对控方的指控必须亲自回应,不可委托律师辩护。17世纪末,律师始被允许进入法庭为被告人作有限辩护,进而开始了衡平被告人弱势诉讼地位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辩护律师的权能从询问、交叉询问证人、评论法律问题发展到可以为被告人就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的辩护。在与控方的诉讼抗衡中,辩护律师影响了法院的诉讼程序,促进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奠定了证据规则的基础。

关键词:英国刑事诉讼制度;辩护律师;对抗制诉讼;证据规则

中图分类号:

DF73

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诞生于英国,它是英吉利法系的产物。以律师为主体的刑事辩护,是人们对普通法系的一个深刻印象,它必然包括刑事审判中控辩双方律师之间的针锋相对与唇枪舌战。对抗制诉讼模式(adversarialsystemofjustice)往往成为大陆法系观察者对英国司法的先验认识和分析前提[1]。

尽管柯图并非一位精到的观察者,他仍发现了英国刑事程序中令大陆法系法律人惊讶的两个方面。针对询问(examination)与交叉询问(cross-examination),他写道:“法官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好似一个陌生人。”[2]88而针对被告人几乎不作任何自我辩护的表现,柯图认为:“即便将他的帽子挂在一根杆子上用以代替他出庭也不会对庭审造成任何不便。”[2]105法官的消极、被告人的寡言以及占据刑事审判舞台中心位置的控辩双方律师间的对抗使来自欧洲大陆的法律人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英国刑事审判中的控辩律师对抗这一特色是普通法自始就有的传统,还是某种历史演化的结果?若存在这种演变,其过程又是怎样的?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推进刑事辩护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对17、18世纪英国刑事辩护制度发展的探究,来回答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探究英国法治的发展进程本文考察的英国法域为英格兰,基于普通法发源地这一视角,本文对英国与英格兰两词不作区分。

一、沉默的危险:没有辩护律师的岁月

在18世纪之前,英国刑事审判程序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被控重罪的被告人受审时不应获得律师的辩护JohnTwyn,6St.Tr.513,516-517(OldBailey1663);EdwardColeman,7St.Tr.1,13-14(King’sBench1678).

。当时并不存在所谓无罪推定(presumptionofinnocence),证明无辜的最佳手段即是被告人面对证据进行即刻的、未经事先准备的回应。英国大律师霍金斯(W.HawkinsSL)在其传世之作《论王室的控诉》中认为:“一个具有正常理解力的被告人能够像最好的律师一样阐述事实,进行坦白诚实的自我辩护不需要任何技巧,质朴、单纯、老实、直率,依凭良心的表现,比雄辩之人代为发言更能打动人心,令人信服……而有罪之人在狡辩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有助于揭示事实的真相,这种真相在由他人代为辩护时通常不易发现。”[3]554-555此种审判方式具有其实用之处,辩护与作证的功能在庭审中是无法完全分割的,禁止辩护律师的规则促使被告人必须亲自回应其所受指控,进而使被告人自身成为庭审的信息来源。在理论上,当案件“出现一些值得辩论的法律问题”时,法院承认禁止辩护律师规则存在例外[3]554。

但在现实中,这一例外很少适用。法官常援引“法庭就是被告人的辩护人”这一格言以拒绝被告人申请辩护律师的要求。在大法官柯克(LordCoke)看来:“法庭应成为被告人的辩护人,以确保对其进行的控诉没有违背法律和他的权利。”[4]而当时所谓法庭为被告人之辩护人的观念仅指法官会保护被告人不受非法程序、过失控诉等类似问题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法官会帮助被告人准备辩词或担任其代讼人[5]。事实上,法庭之为辩护人的说辞恰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被告人不应获得辩护律师[5]。因此,重罪被告人不得不进行自我辩护,在面对控方提出的证据时进行回应,因为若他不为自己辩护,便无人为他辩护[5]。

不过,霍金斯的观点在现实中很难站住脚,历史学者比蒂(J.M.Beattie)描述了当时被告人进行自我辩护的窘迫情状:“不习惯当众说话的被告人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被告人大多肮脏不堪、饥肠辘辘、虚弱患病,根本无法积极地询问证人或质证……很少有被告人能够提出追问或有效地向陪审团发言。”[6]然而,在他人不能为被告人辩护的当时,其保持沉默便无异于自杀(许多重罪的量刑都是死刑),所以很少有被告人在审判中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问题。

二、律师的出场:从法庭恩惠到全面辩护

事实上,在英国的刑事审判制度中,犯轻罪的被告人可以聘请律师为自己在庭上辩护重罪(felony)与轻罪(misdemeanour)的区分方式现已为英国刑法所废除。

一个因素可解释这一现象:许多英国轻罪具有民事和行政属性,如土地拥有者或道路管理者所致的侵害等[14]。当刑事审判涉及财产权之类的问题时,禁止律师的参与是不适宜和不便利的,毕竟在民事诉讼领域律师们一直都很活跃。

李尔本受审的20多年后,英国发生了一桩影响巨大的“叛国案”――“天主教阴谋案”。两名腐化的英国神职人员编造了英国天主教团体意欲谋害国王的谎言,掀起了一场迫害英国天主教徒的冤狱[15]。在这场审判中,法院一如既往不允许被告人聘请律师辩护。这两名神职人员则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对许多天主教徒提起叛国罪的控诉,许多人因此被判死刑。1689年光荣革命后,辉格党人为避免再受以叛国罪为名的政治迫害,同时鉴于法庭内原被告双方对抗能力的不平衡在当时的英国刑事诉讼中,叛国罪等国家诉讼,由王室总检察长、副检察长负责起诉;重罪和轻罪等私人诉讼,则由被害人自己起诉或聘请事务律师和大律师代为起诉。

通过议会于1696年出台了《叛国罪法》(theTreasonAct1696),突破了不允许被告人聘请辩护律师的规定。不过,律师的全面辩护只限于那些被控叛国罪的被告人,其原因或许是叛国罪的被告人大多是绅士、贵族等精英阶层,重罪被告人则多是穷人,而后者的权利总不太受当政者重视。

对于重罪被告人不能获得律师辩护的情形,布莱克斯通(SirW.Blackstone)在其《英国法释义》中质问道:“究竟出于何种理由,律师的协助在人命相关的案件里不被许可,却在每一起轻微的侵权案件中得到允许?”[16]不过,《叛国罪法》的用意显然是要司法天平上的对抗在叛国罪的审判中变得平衡一些,正如霍金斯指出:“在叛国罪的审判中缺少辩护律师对被告人是多么不利,因为这类代表王室的控诉带有比普通控诉更多的技巧和热情。”[3]556

1730年代,辩护律师开始零星地出现在普通重罪审判中。在中央刑事法院(theOldBailey)和一些地方巡回法院(courtsofassize)地方巡回法院被1971年《法院法》所废除,由皇家法院(CrownCourt)取代。

,出现法官允许律师为重罪被告人辩护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改变不是出于某项立法或来自公众的压力,而是源于英国法官针对控辩不平衡作出的司法酌情(judicialdiscretion)[17]。法官如此决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原告人聘请律师的情况愈来愈多,刑事审判的形式已不再是原告人(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公民吵闹”。原告人通过聘请大律师(barrister)使得刑事控诉趋于专业化,使法官明显感受了庭审中被告人自我辩护与律师控诉的不平衡,从而以“恩惠”(actofgrace)的形式在一些个案中允许被告人聘请律师辩护[18]314。不过,当时的法官一定没有预料到这种“恩惠”随着案例的累积终将难以囿于司法酌情权的范畴中。

(2)审前事务(pretrial)诸如调查罪案、形成指控、准备诉讼证据等工作逐渐成为事务律师(solicitor)的工作内容(这种审前事务由律师负责的趋势促进了庭审中由律师代为控诉的情况)。在一些机构作为原告人的案件中,事务律师从事了大量审前准备工作这些机构包括邮局、英格兰银行、铸币厂等重要公共机构,当时这些机构本身具有执行部分刑法的职能。

。如对制造假币、贪污邮款等犯罪的控诉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关机构都会聘请专业的事务律师进行诉前准备,并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源,而这些资源都由机构的预算予以保证[18]。由于原告方在庭前、庭中雇佣律师进行准备和起诉,被告人在庭上无人辩护的窘境就显得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三种情形对重罪审判的影响,法官们感受到了司法公正可能受到的巨大损害,他们觉得有必要对证据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然而,在当时的审判体制中无人能够恰当地做好这份工作,因此辩护律师被允许成为一个新的诉讼参与人,去完成这项任务。可以想见,律师们也是愿意承担这一角色的,除了为平衡控辩双方诉讼能力的正义感驱使外,他们也看到了控方律师之外的又一新的收入来源。

1730年代,辩护律师虽然被允许为重罪被告人出庭辩护,但法官们仍然抱有传统的审判理念,被告人仍然被强制要求回答法庭的问题。辩护律师所实际能为被告人做的只有询问、交叉询问证人和就法律问题发表意见。辩护律师不被允许代表被告人向陪审团发言,也不可以就证据所展示的事实问题为被告人辩护。

有人认为,允许律师全面辩护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律师的发言时间会延长庭审时间至法院难以承受的地步,从而会增加当地的公共开支HouseofLordsSessionalPapers46(1835),317:50-51.

最终,议会于1836年通过了《被告人律师法》(thePrisoner’sCounselAct1836)明确,任何一个重罪被告人都被允许在庭审中聘请执业律师代为回答问题和进行全面辩护67Wm.IV,c.114(1836). 《被告人律师法》希望建立一种更为高效的司法实施模式,可以发现事实的真相,消除旧制度中原告人和法官所持的狭隘的个人观念和司法擅断。事实上,这样一种新的审判模式使得英国的法律体系进一步顺应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成为19世纪英国刑事司法制度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基石。

三、非凡的贡献:辩护律师对证据规则的发展

以下三点,特别值得一提。

(1)交叉询问成为辩护权发展的突破口。尽管受到各种限制,辩护律师在出庭伊始就开始了对控方证据的思辨,并与陪审团进行了间接交流,其方式便是将这类辩护词伪装成就法律问题向法官进行的陈述。在辩护律师们仅有的几项庭审权能中,交叉询问是一个较为有力的工具。通过交叉询问,他们可间接地对控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疑,从而进一步攻击原告方指控的可信度。因此,交叉询问成为辩护律师们必须掌握的一门精妙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成为18世纪英国刑事审判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环关于交叉询问的发展,参见S.Landsman,TheRiseoftheContentiousSpirit:AdversaryProcedureinEighteenthCenturyEngland[J].CornellLawReview,1990,75:535-557.

实践证明,由辩护律师进行交叉询问要比由法官来询问更为全面和细致。在反对采纳一些控方证据的过程中,他们加强了对指控所涉的事实基础和证人动机的审查。让我们用那个时代英国最为伟大的辩护律师之一―威廉・加罗(WilliamGarrow)的例子说明这一点。1787年,两名被告人被指控在“伦敦市长大巡游”活动中抢劫了原告人Harman的怀表。案件的争议焦点并非在怀表是否被拿走,而是两名被告人的行为到底是抢劫还是盗窃。因为在当时,抢劫属于应判处死刑的犯罪,而盗窃则不然。英国法律区别抢劫和盗窃的主要标准是:a.受害人是否遭到暴力侵袭;b.受害人是否因此被置于恐惧之中。

加罗是这样询问原告人的:“人们相互推搡、将死猫扔来扔去是不是传统巡游乐趣的一部分?”原告人对此表示肯定。他紧接着问道:“在推挤的过程中,你的表不见了?”原告人说是。加罗进一步追问道:“那么到底应由谁来决定这个案子以抢劫罪而非盗窃罪起诉呢?”这个问题引出了本案的证人兼逮捕执行人Freeman的身份问题。加罗当庭对原告人指出,Freeman是一个“职业捕快”,他的生计全赖于抓到的罪犯被定罪判刑。

此案中,两名被告人如被定为抢劫罪,Freeman可获得80英镑的奖赏,而如果仅被定为盗窃罪,他则分文不得。加罗继续问原告人:“Freeman可有说过,若你指称两名被告人对你进行了抢劫,将与你分享这80英镑?”原告人否认自己知道有关奖赏的事情。对此,加罗就作伪证的可能继续向原告人施压:“你可敢发誓说没有人给予你这样的指示?”他指了指陪审团,继续对原告人说道:“看着这些正直的绅士,回答我的问题!”原告人无言以对,无奈地回避了加罗的问题。Freeman出庭后,虽然极力否认利用金钱唆使原告人提出抢劫的控告,但加罗之前对原告人的询问事实上已经揭穿了他的谎言。最后两名被告人以盗窃被定罪,刑罚为流放澳大利亚,避免了死刑的结果。在这场诉讼中,加罗巧妙地将对原告人和证人的交叉询问转换为间接与陪审团成员的对话,展示了令人叹服的辩护技巧[21]。

(2)被告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作为普通法最重要基石的“无罪推定”(presumptionofinnocence)原则开始形成。虽然,以往以多种形式存在过“宁可错放许多有罪之人,不可定罪一个无辜之人”的理念[22],但在18世纪,无罪推定并非法官嘴里常念的语句,当时的法官常常这样问陪审团:“对你们而言是否存在足够的证据从而没有任何犹豫或疑问地确定被告人有罪?”OldBaileySessionsPapers(Feb.1784),319.

事实上,是像加罗这样的辩护律师们在辩护过程中发展并强化了被告人享有无罪推定的特权。

,一名控方证人(Manley)试图转述其与原告人(Chesterfield)之间的对话,辩护律师当即提出反对。律师说:“被告人不在场的情况下,Manley与其他人的对话不能用作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法官虽然允许Manley转述了该对话,但认可了律师关于传闻证据的意见,表示不会向陪审团概述该传闻信息。辩护律师在此案中不只是在诉讼技术上获得胜利,他还向法庭强调了Manley证言所存在的传闻性问题。当Manley试图再次转述他人言词时,法庭直接打断了他:“这根本不是证据……你与Robertson的对话对被告人不能产生任何影响。”Ibid,p.113.

由此,辩护律师让法庭确信了传闻证据所带来的危险,并做出激烈回应。这种回应不是法庭的主动选择,而是辩护律师顽强争取的结果。庭审中,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和对证据效力的坚持最终改变了庭审的趋势,对传闻证据竖起了一堵坚硬的屏障,促进了司法公正。

四、结语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5

二、舞会安排:

1、时间:2012年5月9日(星期五)晚上7点至9点;

2、地点:九楼活动室;

3、舞会以前请柳洋、韦秀堂等指导一些同学的舞艺;

4、舞会进行时,每四支舞曲间分别插入王江松、王芳(小)、刘英俊、柳洋的独唱。

三、筹备分工及要求:

1、会场布置:李林(负责)、简才禧、王江松、周全。星期二查看场地,确定布置方案;星期四购买材料,作好准备工作;星期五下午4点至6点布置会场,舞会结束以后拆除所有布置,打扫场地,恢复活动室原貌。

2、舞曲:柳洋。提前做好准备,确定舞会播放曲目及其顺序。

3、灯光及音响:罗金朝、柳洋。提前检查灯光设施、音响设备,根据需要控制灯光、播放音乐。

4、主持:白玉兰。全面调动舞者情绪,注意与音响人员的协调配合。

5、采购:苏有等。星期五下午6点以前购齐下列物品,送达舞会会场:

(1)水两桶;

(2)瓜子10斤;

(3)糖果5斤。

6、会场服务:韦秀堂、韦功豪、吴书杰。给与会的老师、同学倒水,散发瓜子糖果。

四、舞会过程:

1、班主任(班长)讲话;

2、舞会开始;

3、舞会结束。

五、经费预算:180元。

1、会场布置:50元;

2、舞曲光碟:50元;

3、水及点心:80元。

六、其它未尽事宜(如是否制海报、摄像等)大家商量处理。主办:共青团师范学院委员会

承办:师范学院陈楚风文学社

协办:

活动简介

活动口号:激情飞扬,辩出自我

举办时间:2012年4月

举办地点:周口师范学院北校区

活动目的:

1,为大学生能充分张扬个性,展示个人才能提供一个平台

2,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广大大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

活动背景:

1,‘辩响校园’第一届大学生辩论赛取的圆满成功

2,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培养‘说我所想,辩我所感’的精神

3,提高大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辩论水平

直接面向群体及参与机构:

1,共青团周口师范学院委员会

2,周口师范学院陈楚风文学社

3,广大在校学生

活动主要内容:

[一]征辩论题:

1,社员要积极的参与本次辩题的征集活动,深入到广大学生中,了解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共同话题

2,面向广大学生征集‘积极向上,不落俗套’的辩论题,以便引起参赛选手的共鸣

[二]宣传:

1,尽量把宣传工作做到为位,力求为爱好这方面的同学提供一个好的机会

2,通过宣传板让广大学生大致了解本次活动的动机,内容等方面的资料,让有意参与的同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部署具体的活动内容

1,本次活动要吸取办以前活动的经验教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要制订严格的辩论程序,维持好辩论会场的秩序

3,由于本次活动分为初赛,复赛,决赛,过程有点复杂,时间上也长,所以,要做好合理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争取为参赛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激情飞扬的竞论气氛

4,社员特别是社里骨干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把本息活动做好,做精彩,让参赛选手在活动的最后都能有所感,有所获

5,找好合适的评委,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让选手知道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具体事宜:

第一,抽签事宜

第一条.初赛:在4月11日确认辩题时由各领队抽签分组,确定分组情况及在组序号(具体比赛顺序详见赛程表)

第二条.抽签分组确定后由各领队抽签决定每场比赛的正反方。

第三条.每场比赛的辩题由该场比赛的正方领队抽取。

第四条.各参赛队务必按时到场抽签,迟到或未到者按弃抽签权处理,其赛程由筹办方随机制定。

第二:比赛赛制

借鉴流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考虑到法律辩论的实际,拟采用如下赛制:双方各出四位辩手组成辩论队,比赛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陈辞立论:首先是正方一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二阶段

补充立论:首先是正方二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二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三阶段

攻辩环节:首先由反方的三辩向正方的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分别问一个问题。正方回答完毕后,由正方三辩向反方的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分别问一个问题。双方的三位辩手的回答累计时间不得超过一分三十秒。双方问题都提问完毕后,由反方三辩首先作攻辩小结,然后是正方三辩作攻辩小结,时间各一分三十秒。问题的提问顺序不限,可以随意向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提问,但是必须确保每位辩手都要被提问一个问题,不得问对方的三辩问题。在辩手回答问题以及双方三辩攻辩小结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民族风情之竹竿舞大赛策划书)

第四阶段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6

主办单位:爱心社

赞助单位:、精英入党

活动时间:xx年6月10日

活动地点:

活动前期准备

1.按部门组成四只代表队(外联部、综管部分别组一支队,宣传部与策划部组一支队,文艺部与办公室组一支队,每队确定一位队长,要有队名和口号,确定两名拉拉队队长),并提前告知活动具体情况和相关题目,各队确定参与各环节比赛的队员,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2.综观部备好活动所需物品

3.确定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督导其做好相应准备

5.综管部确定三名男生为活动秩序维护员,届时维持活动进行时的秩序

6.提前在比赛地点规划好各代表队、拉拉队、评委席等应处的合适位置

7.宣传部做好海报宣传

比赛开始前的准备

1.综管部、宣传部提前到场布置教室,吹气球等

2.安排各代表队、拉拉队、评委等活动对象在预定位置入座

3多媒体调试

4. 每队发5个吹好的气球(作为其基础分数)、答题板一块、马克笔2只等物品、a4白纸张

5.社长致辞,活动开始

比赛详细流程和规则

说明a.以综艺节目的形式设立三个环节,即三关,分别为自恋让生活更美好、自恋大辩场、自恋秀秀秀

b.比赛期间各队队长及啦啦队队长要分别维持好本队队员及啦啦队的秩序,认真遵守比赛各项规则,对于各队或其拉拉队在比赛期间各种违规行为,主持人有权随时对该队亮黄牌警告,累计两次警告则刺破该队的一只自恋气球以示惩罚。

c.活动秩序维护员注意维持秩序

&主持人登台,开场语后介绍各环节内容和规则后开始比赛。

&由各队队长抓阄决定次序

&各队依次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其队名、口号,然后由其一名队员用较为“自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提前告知其准备),评委会根据其“自恋”表现由高至低依次给其4至1只自恋球

&主持人引导各队队员及其拉拉队高声呐喊一声,即代表其自恋指数,指数最高的和次之的分别奖励其1只和2只气球

1.自恋大会第一关:自恋让生活更美好(每队五人参与本环节比赛)

本关以答题的形式进行,题目形式不一。分为抢答题和共答题两部分

(1)抢答(---道题,共两大类题型)a抢答猜有“自恋”倾向的历史名人、当代名人、明星、卡通形象等。由主持人一句一句(不超过三句)的提示(提示不要过于明显),期间各队可以随时以用用手掐破或捏破黄色气球的方式抢答(注意黄色气球不能作为自恋球),先刺破气球的队答题。如果三句提示完毕仍无队抢答或一队抢答但答错则答题机会交给现场观众,答对有奖品赠送。b由主持人或评委对有自恋”倾向的历史名人、当代名人、明星、卡通形象等进行简单的动作或声音(不要太过明显)的模仿,各队以同样方式抢答。如果三句提示完毕仍无队抢答或一队抢答但答错则答题机会交给现场观众,答对有奖品赠送。答对一题获得一只积分气球

(2)共答题

每队尽可能多的唱出自认为其很自恋的歌曲名,时间为两分钟。每首歌都要唱出来至少五句,由主持人根据其唱歌的质量、自恋和搞笑程度决定歌曲有效与否,一首有效歌曲获得一只自恋球。

2.广告休息时间:抽取三等奖的幸运观众并作个心理测试小游戏

3.自恋大会第二关:自恋大辩场(每队四人参与本环节比赛,辩题提前告知)

本关为四队两两一组进行5分钟的趣味辩论赛。每组先由一位辩手进行不超过30秒的论点陈述,然后进行3分钟的自由辩论,最后再由一位辩手进行不超过30秒的论点总结

题目一:孙悟空与猪八戒谁更自恋 正方:孙悟空 反方:猪八戒

题目二:古代人跟现代人谁更自恋?正方:古代人 反方:现代人

各评委根据各队表演的精彩、搞笑程度评判获胜队,所得评为支持多的一队获胜,输的队扣3只自恋球,由赢方的队员过去掐破

4.广告休息时间:

&王骏刘登表演节目

&抽取名三名幸运观众为二等奖获得者,请其上台为其颁发奖品

5. 自恋大会第三关:自恋秀秀秀(每队不少于3人参与本环节比赛,内容及要求提前告知)

&讲述希腊水仙花的传说(多媒体音乐烘托)

&各队依次将改编后的传说表演出来,或者表演一个完全与此传说无关的短剧,时间为三至五分钟(由各队队长抓阄决定比赛次序)

&各评委根据各队表演的质量、自恋和搞笑程度给其打分,满分为10分,根据每队所得分数有多到少依次给与5、3、1、0只自恋球

说明:为求表演的质量、自恋和搞笑程度,传说的角色、内容等各方面改编都无限制,随心所欲。

6根据三关过后各队拥有自恋球的多少确定本次自恋大会的冠、亚军

7.广告休息时间:

&评委会商量评定出本次自恋大会的人气王和自恋王各三位候选人,然后根据观众对每位候选人的欢呼声确定本次自恋大会的人气王和自恋王各一人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7

1.热身活动

活动教学开始时先让学生进行热身练习,围绕一个主题,每位同学讲一到两句,看谁讲得又快又好。比如在学了一般过去式后,教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What did you do last summer vacation?学生马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I went to the park.I visited my friend.I played soccer with my classmates……,学生讲完后,教师把错误迅速地点评一下。也可把学过的单词通过动作进行复习巩固,例如,在教了身体器官这些单词后,可以发出指令,让学生触摸自己身上的部位。这些活动起到了“热身”的作用,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助于活动教学的开展。

2.英语原版电影欣赏

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经典英文原版片可以在活动教学中拿来给学生欣赏。电影中的语言标准地道,而且拥有异国的文化背景。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杜绝中国式英语,也可以让学生处于生动的语言环境之中,有助于营造在非英语环境中学英语的氛围,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选取精华片段让学生欣赏,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片段打印起来,供学生们研读,特别精彩的段落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背一背。如当学生学了动物以及对它们的一些评价后可以给学生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的精彩片段。在欣赏之余,还可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写写短评。

3.每周一歌

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宣泄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用音乐来辅助英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愉悦的心情或兴奋的情绪。唱英文歌,既可以扩大了词汇量,一些发音较难的词汇通过唱英文歌的途径,会轻而易举地记住,又可以使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所以,在活动教学前,教唱一首欢快优美的英文歌,无疑是一种组织教学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唱英文歌也可在的活动教学之中,既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使处于紧张的神经缓和一下,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4.角色表演

日常生活用语在我们的教材中以对话的形式大量出现,1.教师可以把这些对话作为很好的表演题材,创设真实的情境,供学生们表演,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大胆开口说英语,把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实际演练中掌握。教师还可加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进行提高练习,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加,角色表演的内容也可深入一些。可以把多个日常对话串联起来,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或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改写成一个小话剧,在基本内容与课文符合的前提下,让学生借题发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把故事性强的课文编写成英语短剧,让学生来扮剧中的角色。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对白说得流利的同学担任对白多的角色,英语弱的同学扮演配角,他们的对白相对较少。

5.情景交际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那么,究竟何谓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用英语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会越来越好,学习的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不断创设真实的情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情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单词句子在真实情境下的用法,以加深对所学的言语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教apple、banana、pear、orange等单词时,教师可以把实物带人教室。学生往往会产生新奇感,学生的胃口也被牢牢地抓住,英语单词和实物的联系马上被建立了起来,记忆也会加速,有关的单词很快便被记住了。

6.模拟记者招待会

举行记者招待会这种活动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英语去了解信息。分别请学生扮演记者和被采访者,被采访者的职业可以是各行各业的,教师、医生、护士、工人、演员等。例如在教I want to be an actor.这一内容时,先把这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讲述之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一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提高练习。以访谈的形式,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单词、句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运用。例如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at is your favorite job? Why do you want to be an actor?等等句子作为主题进行采访。学生在采访中运用和巩固了教师所传授的言语知识,充分发挥了语言的作用,产生了继续学习英语强大的动力。

7.利用多媒体开展活动学习

充分运用多媒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成功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设计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言语情境,给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多媒体教学是把音像、文字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段,使课本内容马上变得逼真生动,以便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学生爱学、乐学英语的效果。在教各种动物的时候,教师根本不可能把动物搬进教室,那怎么才能把各种动物带到学生们的身边,那就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是要注意一点,播放的速度不要过快,不要在学生的眼前一晃而过,这样就如同走马观花,效果就会减弱。

8.举办英语辩论赛

在英语辩论中,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置身于赛场中,积极参与活动,超越了一般的教学方法,并非简单的问与答形式,而是以“辩手”的身份参与。因此,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比如:课本里出现的很多话题,Is money everything?What is important in a friendship?Should we eat junk food? 通过这些话题辩论,学生们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各方面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8

关键词:提高效率;学习兴趣;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23-01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是最佳时间,在中职学校犹是如此,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与条件。但是,如果离开了主要的教学形式一一课堂教学,那就失去了主要的“阵地”和“空间”;如果忽视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就等于放弃了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英语学习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中职英语教学,在这方面体会颇深。因此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自然、生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新课的序曲,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新鲜、亲切的感受,还要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进入“我要学”的最佳学习心态,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上课之初教师几句健康、精彩的开场白,常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的开场白有以谚语格言开场的;以悬念设问开场地;以奇闻趣事开场的;以幽默笑话开场的;以生活情趣开场的;或是以介绍单元背景知识开场的。

二、提问巧妙、有目的性

1、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而应是备课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根据大纲要求熟悉地掌握教材内容,抓住各单元、各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还将所要提问的内容精密地设计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基础弱的同学来回答,复杂而较难的问题应由中上等学生来答,适当减少成绩好的学生被提问的机会,尽量扩大被提高的覆盖面,这样才会使全体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被认为只是成绩好的同学的事。同时,针对问题的难易留出思考和准备回答的时间,使所有同学都觉得有被叫到的可能,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2、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抓住教学中的实质性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针对新课的导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出现的句型,语法的运用以及易混易错的词组的辩析。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提问,都要注意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对难度较大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或是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或是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从哪方面思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总结,归纳、思索,不要让学生有恐问症。

三、举例具有实用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直接印象比间接印象深刻得多。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适当给学生举一些例句,以便使学生印象深刻而牢记一些词、词组、句型或语法。

举例首先要具有准确性。作为一位英语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应是准确无误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文化的差异及风俗习惯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而不是中文式的英语。其次要具有比较性。对所举例子要精心选择,如在讲解同义词in the end ,finally ,at last或辩析易混词组be used to doing ,be used to do , used to do等时,要通过恰当的例句比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区别含义;对语法项目如非谓语动词,可通过比较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及功能来分辨。

我们还可以从历届对口高考题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这是可考点,是历届对口高考题,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课堂举例要把握准确性,善用比较性、突出针对性,讲究艺术性,注重实用性。

四、练习具有竞争性

要想使课堂直接活跃起来,就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按不同的操练内容可按自然座位把学生分成四大组,组内又分二人组、四人组,成绩评定以大组为单位。一大组内各成员之间的英语水平可能有好有差,但四个小组之间这种差异就不大了,实力基本均衡,分成四个组后,它们就是四个小集体。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为这个小集体争光,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业生以竞争的方式来完成操练内容,有时会出现几人同时要回答或表演的情况,这样教学内容常可提前完成,容量可增大。教师对学生操练结果作出评判。最终胜利一组,教师可给予奖赏,并作好记载,以便一个阶段一评定。获胜组学生会觉得有成就感而感到高兴,未获胜的组会不甘示弱,一定想在下次操练竞赛中有出色表现。通过竞赛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作一名导演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起支配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我们说一节课时间不长,但这段时间却最为关键和重要,只要认真抓好和发挥好,才能真正使学生“一课一得”,受启而发,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沦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

[2] 秀 静.高职英语教学采用“交流――互动”模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上一篇:母亲节征文范文 下一篇:迎国庆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