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的简历范文

时间:2023-11-30 09:15:30

英文版的简历

英文版的简历篇1

32 Gilmore Lane

West Springfield, IL 23408

Home: (412) 555-1212

Objective

An entry-level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Experience

June 1999 - Present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Springfield, IL

Data Services Manager/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

Supervise, manage and train 22-person office staff.

·

Prepare for meetings and correspond with member representatives on upcoming meetings.

·

Prepare correspondences, document invoices, including materials for payment of trainers.

·

Maintain in-office calendar and training calendar, keeping track of schedules/appointments.

·

Format monthly newsletter and membership directory.

·

Create and reconfigure client databases

April 1997 - June 1999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springfield, IL

Bookkeeper/Training Coordinator

·

Received cash and check receipts, maintained ledger book and computer record of band deposits.

·

Wrote and distributed employee and contractor checks.

·

Posted billing and ran various invoices for member and non-member agencies.

·

Organized materials for various training sessions,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prepared room and organized catering

February 1996 - April 1997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springfield, IL

Receptionist/Information Specialist

·

Answered phones, greeted and assisted visitors, and handled general administrative duties, such as filing, faxing, copying and mailing.

·

Organized mailing of monthly newsletter

June 1995 - February 1996

IMEX MARKETING

memphis, TN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

Checked order forms, confirmed and canceled magazine orders.

·

Corresponded with customers.

Education

WEST SPRINGFIELD UNIVERSITY

June 2004

Master of Business (MBA)

International Finance

West Springfield, IL

Coursework includes: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ntract negotiation, leg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Skills

·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Excel

·

Powerpoint

·

英文版的简历篇2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历的排版问题》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

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很多求职者都把心思放在简历的内容方面,容易忽略一些排版格式问题。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这种排版格式问题就经常会犯错,这里为大家整理求职者在制作简历时容易犯的五大排版通病。

1、字体

一般来说拿到一份简历,发现有3种及以上的字体,基本上就是要崩溃了,心里就会感觉怎么这么乱?当然应聘设计和美术之类的例外。

简历中一般只用一种字体,根据个人而异,打印的话还是用黑体(或者加粗宋体)做标题、宋体做正文比较好,因为雅黑主要用于屏幕显示,虽然看起来舒服但是打印出来的效果其实不是很理想。

2、字号和修饰

既然说了字体不能太过多,那么如果区分就要靠字号了,其实一份简历里需要区分的层次没有多少,大概有五层:

A:名字和标题(放在顶端,天然区分,名字可选大号字,地址、电话等不做修饰)

B:教育背景、实习经历、课外活动、个人能力等大标题(英文大写字母,加粗,可选大号字,下面用2px的线分隔)

C:学校、公司、社团名称(可选英文大写字母,加粗,标准字号)

D:部门和职位(可选加粗,可选英文斜体,标准字号)

E:具体内容/正文(不做修饰,用bullet point分条列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简历尽量不要用斜体、不要使用下划线、正文尽量不要加粗。在同一张纸上尽量使用同一字体,以宋体为佳。标题一般为“二号”、“三号”、“小三号”等,正文以五号宋体最为常见,如果经历不多,可以使用大一号的字体,如小四。

3、标点

标点也是个问题?或许有人会惊呼:“HR也太小气了,连这种地方都挑刺!?”但如果你自己看到千分位符是一个硕大的中文逗号,心中是否有10,000(正确写法:10,000)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的声音?

所以中英文的标点符号使用必须要各归各位,正确使用才能不让人看了扎眼。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句末标点,这个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简历中普遍的单行和bullet point点上句末标点的话显得多余,一般不加,如果想加那么就全部加上,一行有一行没有是很不协调的。

最后,【、,;】三个要灵活运用,如果一句话里要表达两块意思,每个意思又不止一句话,就别全用逗号了,中间【;】一下吧。

看这句话:深度参与XXXX项目,在后台负责数据,文档,报告,会议记录的收集,分类,保管工作,提升了团队的效率,同时在业务第一线进行访谈,抽样,问卷调查,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至后期控制部门……

看到这里心里是不是咆哮了?大哥你键盘上不只有逗号啊!

4、简历信息主次不分

很多人写简历,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历都写在上面去,这样就会导致内容庞杂,形式混乱,让面试官浏览简历时找不找重点。贪多求全,反而得不偿失。其实应届生在撰写简历时,要根据所选的单位和职业不同来调整自己的简历。有用并且有关联的菜往上放,那些即使很辉煌但却对要求职的单位来说毫无重要性的经历就要果断删掉。只要把握重点,告诉面试官你为什么胜任这份工作,才是一份完美的简历。

5、简历模板

简历模板有多种格式,其中常见的有:时间型、功能型和混合型。按时间顺序写简历最为简便,也有助于HR清楚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过什么工作。当你仍然在同一行业同一工种求职,或者你最近的工作经历最能体现你的成绩时,采用时间型简历比较恰当。但时间型简历不能很好地表现你的可塑性,假如你要换一个行业,最好采取功能型简历。把能展现你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的工作经历放主简历的开头,给HR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不过优简历网提醒你,功能型简历一旦设计不好,会显得冗杂晦涩,让人觉得你在刻意隐瞒什么。

简历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份简历给人的印象如何,必须对写好的简历进行必要的加工,对它进行编排打印。简历的版式编排要美观大方,让人阅览起来一目了然。版式的效果好,简历翻开来第一印象就会特别好,这样招聘者就会用心阅览下去。

英文版的简历篇3

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文学史研究与整体外国文学史研究都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1956年,教育部参照苏联高等院校同类教学大纲,制定了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则采纳了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的《英国文学史纲》。该书1959年初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可见影响之大。尽管《美国文学简史》(上册)和《法国文学史》(上册)已于1978、1979年相继问世,中国学者用中文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本文首先回顾陈嘉、范存忠先生出版于80年代初的两部影响深远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随后介绍王佐良先生领衔编撰的中文版英国文学通史,最后评述杨周翰先生撰写的断代史,总结前辈学者既有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展望英国文学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陈嘉和范存忠先生的贡献

陈嘉、范存忠教授是国内英国文学研究的老前辈。20世纪30年代,两人在耶鲁和哈佛大学分获博士学位,是最早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回国后他们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研究、教授英国文学,并在80年代初分别推出两部英国文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四册,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英国文学史教材。由于编写量大,四册教材全部出版历经了五年时间:1981年10月出版第二册,1982年7月出版第一册,1986年1月和2月出版第三、第四册。从1986年开始,陈氏文学史一直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教材,已多次再版,声誉卓著、影响广泛。陈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他在著作前言中提出:“根据作家及其作品在社会和文学史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否健康来确定其地位。”①陈著文学史采用了编年史的结构和体例,第一册分为四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资产阶级革命与王朝复辟时期英国文学;第二册不分章,标题为“18世纪英国文学”;第三册分为三章: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第四册也不分章,标题为“20世纪初英国文学”。

本书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是陈嘉先生多年研究讲授英国文学史的结晶,对于英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本书是在结束后不久编写的,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即“首先综述时代背景,然后介绍作家生平,再次分析主题思想,最后略及艺术特征”,②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特点被摆在末位。但值得强调的是,著者在叙述和分析重要作家时,不是简单陈述其社会背景和创作经历、罗列作品,而是对其主要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介绍、分析。该书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具备了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双重特点,是国内用英语写作出版的篇幅最长、质量最高的英国文学史,是不少高校指定的英国文学教材。全书1986年2月出齐,而陈嘉先生数月后即辞世,令人扼腕叹息。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的陈嘉、宋文林合著《大学英国文学史》(上、下册),这是弟子宋文林教授在陈先生指导下缩编的两卷本。1983年范存忠教授编著的《英国文学史提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范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份材料是1954年度和1955年度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级‘英国文学史’课程的讲授提纲。同志们认为仍有参考作用,有些高等院校还翻印流传。这次承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希望它在较大的范围内能起到更多的参考作用。”③

《英国文学史提纲》是英文稿,但“为了读者便利起见”,由张月超等翻译成中文作为“附录”,这份中文附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建国后在大陆出版的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文版英国文学史。全书共12章,末章标题为“一些现代作家”,介绍了哈代、高尔斯华绥、威尔斯、萧伯纳等隶属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却没有提及现代派作家,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于现代派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该书1983出版后,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将其当作教材,受到普遍欢迎。关于这部书的编写目的,范存忠在“后记”中写道:“一方面对于并行的‘文学选读’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扩大文学视野,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④范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方面均造诣深厚、著述丰硕。他渊博的学识通过本书的三个特点得以体现:其一是将英国文学置于欧洲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加以叙述。例如,第三章谈到英国人文主义者时,介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对英国作家的影响;介绍伊丽莎白时代时则指出,此时文学翻译相当繁荣,众多翻译作品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译作包括廷德尔和科弗代尔的《圣经》以及托马斯•诺斯的《希腊罗马名人传》等。其二是将英国文学发展史与英语发展史相联系,使读者既掌握英国文学的概貌,又了解英语的演变。例如,谈到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的区别时著者指出,古英语重音多,辅音多,词尾屈折变化大,语言的变化自然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从头韵体诗到双韵体诗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是在叙述作家和分析作品时,结合提出独到的、精辟的评论。例如,前人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评论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反犹主义的作品,范存忠对此并不认同,相反,他指出莎士比亚对受到迫害的犹太民族表示同情,夏洛克对基督教商人的愤懑是有其原因的。又如,对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范存忠没有从阶级或意识形态方面去评论,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作品表达了普通人处于逆境时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

二、以王佐良先生为代表的英国文学史写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英国文学通史方才出现。最先出版的乃是王佐良、周珏良主编的《英国20世纪文学史》(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第五卷)。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前辈,著作等身的学界泰斗。60年代开始,他便与周珏良、李赋宁等老友共同编写《英国文学活页文选》,其实已在为英国文学史编写做准备。李赋宁先生在《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之间的友谊:“我和当时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王佐良和许国璋学长,以及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周珏良学长通信相约,将来学成回到清华外文系教书。我教中世纪,佐良教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国璋教18世纪,珏良教19世纪(以诗歌为主)。这时杨周翰学长也在牛津留学,夫人王还学长在剑桥教中文。适逢吴达元老师休假,来美访学、游历。我向吴先生谈到我们将来企图办好清华外文系的设想,并建议清华聘请周翰来清华教书。”⑤这是40年代末李先生在耶鲁大学读博士时的设想。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被改造成理工科大学,这几位老友分别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但是他们共同推动英国文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志向没有变,因此才有60年代初的《英国文学活页文选》。1982年出版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在活页文选基础上编写而成,影响很大。其中为名篇所作的详尽注释凝聚了编者的学术探索与心血。在某种意义上,通读《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就相当于回顾了一遍英国文学史。1984年底,王佐良和周珏良先生开始携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在项目进程中,王佐良先生首先于1988年出版了《英国诗选》。他准备在此基础上编写多卷本英国诗歌史,并在199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达350多页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连续出版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诗史》和《英国散文的流变》之后,王佐良先生独立撰写了单卷本《英国文学史》(下称王氏文学史),长达686页。遗憾的是他在1995年去世,未能亲眼看到《英国文学史》在次年的出版。在宁波大学段汉武教授看来,该书的出版在中国学者叙述和研究英国文学史的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叙述与研究英国文学史的中国学派开始形成,其学术价值是每一个研究文学的人都不应低估的。⑥#p#分页标题#e#

王氏文学史是单卷本,在有限的篇幅之内,既要把英国文学史的演变过程交待清楚,又要对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作出独到评介,实属不易。著述的过程无疑也是一个学术探索的过程。王佐良在“序言”里谈到:“没有纲则文学史不过是若干作家论的串联,有了纲才足以言史。经过一个时期的摸索,我感到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以几个主要文学品种(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的演化为经,以大的文流(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为纬,重要作家则用‘特写镜头’突出起来,这样文学本身的发展可以说得比较具体,也有大的线索可寻。”⑦正如著者所言,王氏文学史采用编年史的结构、体例,而且按照文学品种来编排。全书共分20章,除了第一章“引论”、第二章“中古文学”、第十五章“二十世纪文学:总图景;新戏剧”、第二十章“英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其余16章的标题均为文学品种:第三章叙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与诗剧,以马洛、莎士比亚等作家为特写镜头;第四章叙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以培根为特写镜头;第五章叙述17世纪诗歌,特写镜头推向弥尔顿;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叙述18世纪的小说、诗歌、散文,小说的崛起无疑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亮点,因此著者用大量篇幅论述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第九章、第十章叙述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彭斯、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兹等著名诗人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写;第十一章叙述浪漫主义期的散文;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分别叙述19世纪的小说、散文、诗歌,重点论述了司各特、狄更斯、奥斯丁、萨克雷、哈代、丁尼生等作家;第十六章叙述20世纪诗歌;第十七章叙述地区文学中的诗歌;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叙述20世纪小说和散文,现代主义曾一度占据20世纪英国小说的主流,著者用相当的篇幅评介了詹姆斯、康拉德、乔伊斯、吴尔夫等现代主义小说家,并以《尤利西斯》为例,对乔伊斯的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作者指出,一方面,直接模仿《尤利西斯》的小说家极少,也许因为它是无法模仿的;另一方面,学乔伊斯的样子自由、大胆地运用英语的则大有人在……把小说从传统的模式里解放出来,乔伊斯的最终功绩也许是在这里。⑧王氏《英国文学史》用了八章讨论诗歌、五章讨论散文、三章讨论小说,而对于戏剧,除第三章论文艺复兴时期“诗与诗剧”外,只有第十五章讨论20世纪爱尔兰“新戏剧”。

这一方面反映了英国戏剧在文艺复兴黄金时期最为辉煌,另一方面则是显示出作者对诗歌和散文的偏爱。在本书中复辟时期的喜剧只得到这样一句话:“颇有一些成功之作,其中如康格里夫的《世风》和韦丘里(威克利)的《乡下老婆》,是至今还常上演,叫座不衰的。”⑨对18世纪喜剧则只在第六章最后有“戏剧一瞥”,简单提及盖伊、哥尔斯密斯和谢里立丹的创作。王先生引用了萧伯纳论菲尔丁离开戏剧舞台导致戏剧衰弱的话,然后说:“这话有一定道理,只是抹杀了18世纪80年代哥尔斯密斯和谢里立丹的贡献。”⑩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王先生对18世纪戏剧的简单处理也是一种抹杀,因为他的文学史竟然没有给这些剧作家展示的机会。但是,作为个人独著的《英国文学史》,本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保持特色,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欣赏英国文学的特殊视角。“五卷本英国文学史”项目从《英国20世纪文学史》(1994年出版)开始着手,1996年又出版了王佐良与何其莘合著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但是,其他三卷的编写进展缓慢。按照最初设想,第一卷《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由李赋宁先生撰写,但是由于年事已高,他只撰写了古英语部分,接近全书一半篇幅,剩余部分则由何其莘教授负责组织几位学者合著。18世纪卷吴景荣先生只参与拟定了大纲,还未开始撰写就去世,因此整卷实际由刘意青教授负责完成。这个大项目从1984年启动,直到2006年五卷出齐,历时20多年,共有33位学者参与编写工作。这套英国文学史从总体上看是通史,但每卷作为断代史又自成体系,可为研究具体某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史提供较完备的材料。在最先出版的《英国20世纪文学史》“序”中,王佐良先生谈到了编写模式的问题。他认为,英国文学史编写有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一是苏联模式。

英美模式注重学术考证和作品欣赏,有可读性,但缺乏系统性;苏联模式虽然系统性强,但史的根据不足,叙述空泛、刻板,政治色彩过于浓重。瑏瑡?显然这两种模式都不尽人意,有严重缺陷,因此他提出要运用中国模式来编写英国文学史,并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刘意青教授在《英国18世纪文学史》的序言里将王佐良先生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五条:“1.体现中国学者为中国读者撰写的特点,面向大学高年级程度的青年人和文学爱好者;2.以叙述文学事实为主,交代清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和主要的评论意见;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编纂的指导思想,也同时介绍一些西方其它观点和说法,作为参照;4.着重作品文本讨论,从中摘选加以翻译与阐释,使读者能体味作品的风貌;5.写法要有点文学格调,注意文字清楚、简洁和趣味性。”瑏瑢?这五条原则里,第一条最为重要:“即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和解读英文学的发展。”瑏瑣?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是按照王佐良制定的总体框架来编写的,即以文学品种为经,文流为纬,重要作家为特写镜头。这就是中国模式。因为英美学者和苏联学者在编写英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也会论述文学品种和评介作家,但不会以此方法统领文学史。王佐良指出,中国有探讨文学演变、文学体裁的兴衰、品评古今作家作品的深远传统,文学史的中国模式就在此传统中。瑏瑤?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是中国模式在英国文学史编写中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国学者的创新。例如,第一卷《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就是以“文学品种的演化为经”来展开的,论述了诗歌、散文、头韵诗、韵文传奇的演化,以乔叟、高尔、朗格兰等主要作家为特写镜头;第二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则如王佐良所言,“突出文学品种的演进,诗剧的兴衰一连用八章叙述,使其有首有尾,发展的轨迹明显。”瑏瑥?除了诗剧,这一时期的玄学派诗歌、培根的散文、随意文体等其他文学品种也得到论述和评介,特写镜头给予了莎士比亚、莫尔、锡德尼、斯宾塞、马洛、琼森、多恩、弥尔顿等重要作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卷甚至用了整整一章(共30页)评价地位并不高的两位剧作家鲍蒙特和弗莱彻,与评述莎士比亚的篇幅(33页)差不多。西方评论家对鲍蒙特和弗莱彻的评论大多是负面的,例如,柯尔律治认为“鲍蒙特和弗莱彻的剧作仅仅是松散的聚合”,艾略特甚至把鲍蒙特和弗莱彻剧中的比喻手法称作是“插在沙地上的死花”。瑏瑦?但王佐良并未囿于西方学者的观点,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并在深入研究作品的基础上,对鲍蒙特和弗莱彻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指出,“如果仅用20世纪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鲍蒙特和弗莱彻的戏剧,那么就很难看到他们的剧作对现代读者有什么积极意义……道德标准并不是评论戏剧的唯一准则,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要避免生搬硬套现代的标准———包括艺术、美学、道德等标准———来评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因为不同于小说和诗歌,戏剧更多地依赖于当时观众的反响,因此也留下了更深的历史烙印。”#p#分页标题#e#

在鲍蒙特和弗莱彻生活的时代,他们深受观众欢迎,甚至可与莎士比亚、琼森比肩。给这两位剧作家书写浓重的一笔是理所当然的。第三卷《英国18世纪文学史》共16章,涉及的文学品种有宗教寓言、戏剧、英雄双韵体诗歌、报刊小品、书信日记、小说,介绍的重要文学作家多达18位。第十五章“英国小说的兴起和早期繁荣”篇幅达70页,标题本身就显示了体裁演化的轨迹。第四卷《英国19世纪文学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第二部分为维多利亚文学。虽然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主要文学品种在全卷都涉及到,但浪漫主义文学侧重的是诗歌,维多利亚文学侧重的是小说。第一部分中近乎三分之二的篇幅用于论述诗歌,特写镜头给了六位重要诗人: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济慈。司各特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但著者将小说家司各特纳入特写镜头,用了长达十页的篇幅介绍其生平和作品,对其诗歌创作仅作了三页简短介绍,并强调司各特由于拜伦的崛起而放弃诗作,转向历史小说。这一改变使他成为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创立了一个新的文学品种。瑏?瑨第二部分将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小说,特写镜头给了九名重要作家: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三姐妹、特罗洛普、乔治•艾略特、哈代。显而易见,从浪漫主义诗歌到维多利亚小说构成了19世纪文学品种的演化轨迹。第五卷《英国20世纪文学史》共有22章,内容丰富,视野广阔,不仅涵盖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主要文学品种,还与时俱进地涉及广播和电视文学;既关注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文学,又将英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充分显示了编著者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尽管20世纪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文学场面,但依然可以看到文学品种的演化这条主线。例如,著者在论述哈代时指出,“在哈代的小说中可以看到由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小说发展的倾向……当今西方许多大学的文学课之所以把《德伯家的苔丝》列为现代小说,与苔丝这个现代女性的塑造不无关系。”

三、杨周翰先生的断代史研究与学术展望

除了上述英国文学通史之外,改革开放以来还出版了为数可观的英国文学文类史和断代史,早期代表作正是杨周翰先生所著《17世纪英国文学》,198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先生在“小引”的最后一段写道:“本书不打算全面系统地介绍17世纪英国文学,这不太可能,也无必要。全面的论述可检阅本书所附参考书目。国内通行的英国文学通史对这一时期则又比较简略,只介绍一下主要作家,本书的目的只是想起一点拾遗补阙的作用,可能对专业研究者有所助益,对一般读者也可以增广见闻吧。”瑐瑠?虽然有杨先生的自谦在前,但是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断代文学史。当时尚未有中国学者撰写英国文学通史,流行的主要还是苏联学者编写的《英国文学史纲》。杨著《17世纪英国文学》没有介绍读者比较熟悉的弥尔顿史诗和班扬,而是着力介绍一些读者比较陌生的作品。本书不分章节,可以看作是14篇文章的合集,从培根开始,到皮普斯的日记结束,涉及的作家包括邓约翰(多恩)、伯顿、布朗、马伏尔、弥尔顿、泰勒、塞尔登、霍布斯、沃尔顿等十来人。看完这本书,读者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失乐园》和《天路历程》,将对17世纪英国文学增添更加丰富、鲜活的印象。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加以联系,譬如比较弥尔顿悼亡诗与中国悼亡诗歌传统的异同。《17世纪英国文学》出版以后受到广泛欢迎,读者反响热烈。杨先生于是在1987年《读书》杂志第七期发表了《〈17世纪英国文学〉书后》,介绍本书的来历,并就文学史写作问题发表了一些新见解。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北大名家名著文丛”,将《17世纪英国文学》再版,收入了杨先生发表在《读书》上的这篇文章。杨先生在文中写道:“1982年秋,我在复旦大学外文系为研究生开了一门17世纪英国文学的课,第二年春天又为北京大学英语系研究生重复了一遍。两次讲完之后,我想何妨把它写出来,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这段文学史的参考。”

?他还写道:“我不敢把我这本小书叫做‘史’,因为它没有系统,讲作家也不是每个作家都全面讲,有的只讲他一部作品,有时还做些中外比较,我本来想把它叫做《拾遗集》,给英国文学的讲授填补些空阙。”瑐瑢?虽然杨先生如此自谦,但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阐释却是后来许多文学史著难以企及的。实际上这应该算作一部17世纪英国文学断代史,它是老先生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晶,是结合中国文学或文化背景从比较角度研究英国文学的重要成果。可惜杨先生在1989年去世,未能在文学史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他离世后,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也由故友李赋宁先生代为领衔修订。有关上述文学史著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学界专家同仁一致给予了肯定。王治国在《深入浅出、抉幽阐微———读范存忠的〈英国文学史提纲〉》一文中认为,范著《英国文学史提纲》要言不烦,提纲挈领,以少胜多,使人读后有纲举目张之感。他同时为该书归纳出五种特点:一是详简适当,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和有影响的流派,有的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有的分析其艺术特色,有的则剖明其思想意义或指出其局限性,视具体情况而定;二是史论结合,脉络清楚,有系统性,以不多的篇幅阐述了英国文学发展的线索和历代文学的相互继承和影响的关系,同时,著者注意书证和引述并重,为进一步阐述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上的一些理论问题,著者不是仅凭单方面叙述,而是援引一些重要的书证和中肯的评论;三是观点鲜明,不囿成说,如对有争议的作家奥斯丁,《史纲》指出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于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社会中实际存在着的各种有关行为和感情的问题,她写她所熟悉的和理解的,谁也不能指望一个小说家做比这更多的事;四是思想和艺术交相辉映,范先生在分析作品时,既探讨作品的思想性又剖解其艺术特色,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他不仅挖掘莎翁的创作思想,也对莎翁驾驭语言的纯熟技巧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进行分析和评论;五是结构严谨,文字畅达。该书用英文写成,夹叙夹议,理论、史实和观点紧密结合,条理清楚,概念明确,文字简洁、流畅,毫无斧凿之痕。王治国最后指出,这部简明扼要、内容精深的力作,是著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是建立在长期潜心研究、细加钩沉爬梳的基础上的。#p#分页标题#e#

?王佐良和周珏良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是我国英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就,它突破了此前英国文学史的撰写范式,是一部具有中国观点和中国风格的英国文学史。自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出版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评论,对该书作了非常有见地的分析。区鉷在《关于英国文学史编撰的思考》的评论文章中用“本土意识”来概括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特点。对于“本土意识”的含义,区鉷专门作出了解释:“历史有两种。第一种是遵循传统史学观编写的,尽量去贴近真相的历史。这种历史以研究对象,即历史资料本身为中心。另一种是有个性的、研究型的历史。这种历史以研究者为中心,包括他或她的各种文化身份、世界观、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标准甚至个人喜恶,凡此种种,我用‘本土意识’这个概念来概括,都会反映有所编撰的历史之中。(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个人身上又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个体意识,包括体现在个体意识中的阶级意识。这是一个把时间、空间和人结合起来的概念。)”一般认为,由于第二种历史避免了雷同化,往往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并流传后世。通过分析,他得出结论:五卷本《英国文学史》体现了著者的本土意识。哈旭娴指出,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受新批评理论的影响,注重文本内部的阐释。新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韦勒克提出了新的文学史观点,即透视主义。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要研究作品就必须指出文学作品在它那个时代以及其后时代的价值,文学作品要经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批评家的阅读和解析,这是一个无限延续的变化的过程,文学史就是要描述这个过程。从透视主义方法出发,韦勒克提出了文学史编撰的重要工作是找出作品的渊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作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确切地位。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全面体现了韦勒克的这一观点。

?学者们也指出五卷本的不足之处。刘文荣教授认为,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吸收了中国传统诗话、文论和史书的叙述方式,是一种“中国要素”的渗入,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化”方面做出最大努力和获得最好成果的英国文学史著作。在体裁研究方面,五卷本确实富有成效,但在文化研究方面,还有欠缺。例如,基督教文化在英国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经典作品都有基督教的影响,如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20世纪艾略特的《荒原》等。在五卷本里,尽管在不少地方提到了文学与宗教的联系,但对基督教本身还是做了比较简单化的处理。另外,在文学接受史方面,该书没有多大突破,在对待20世纪西方出现的新理论如阐释学、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接受论、解构论等等,仍然有点踌躇不前。刘文荣公正地评价道,原因不在于王佐良先生及其团队没有能力朝这方面去做,而是某些客观因素所致。瑐瑦?然而,瑕不掩瑜,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在编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史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与陈嘉、范存忠、王佐良的研究重点不同,杨周翰先生的《17世纪英国文学》属于断代史研究。至于作者为何选择17世纪英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王宁认为,一是因为国内外研究这个课题的专著并不多,二是因为这段时期在英国历史和文学史上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对于《17世纪英国文学》在外国文学史编写上的超越,王宁总结为三点:首先,著者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编写方法,也超越了他自己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的立论写作方法;其次,把17世纪英国文学放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达到了超越时空界限的多层次研究。从时间上看,这种超越不仅把17世纪英国文学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风尚结合起来考察,而且往前远及古希腊罗马文化,往后运用20世纪西方的新理论对文学史上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从空间上看,超越英国,超越欧洲文化传统,进而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相比较。例如,在论述弥尔顿时,著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弥尔顿的悼亡诗与中国文学中的悼亡诗进行比较,充分发挥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精深造诣这一优势。再次,超越学科的界限。

英文版的简历篇4

关键词: 目的论 南京官方旅游网页 翻译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境旅游正在全世界快速的发展,旅游业的对外宣传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互联网时代,旅游网页传播正在成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对外宣传形式,旅游网页的英译问题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了南京官方旅游网页的翻译,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南京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简介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摆脱了传统的对等、转换等语言学的翻译方法,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分析、研究翻译。其代表人物有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克里斯蒂・诺德(Christine Nord),以及加斯特・赫尔兹・曼特瑞(Justa Holtz Manttari)。这四位学者的功能翻译观点一起被称为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

目的论的德文是Skopostheorie,原文来自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目标”、“意图”、“功能”的含义。弗米尔将目的原则阐述为两条规则:(1)翻译“目的”成为翻译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决定。(2)翻译的目的根据接受者不同,会有所不同。译文应该用最适当的翻译策略达到目的语文本意欲达到的目的。简言之,生成目的语文本时,目的决定方法。因此,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文内连贯(intre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是针对译文内部及其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忠实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符合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是针对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实现语际间连贯。在这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居于核心地位。

三、南京官方旅游网页

点击“南京市旅游园林局官方网站”,就进入了南京旅游信息网。点击右上角的链接“English”,就进入了“Nanjing Tour Net”,也就是南京官方旅游网页的英文版面。主页版面左上方有主页(Home)、“关于南京”(About Nanjing)、“南京文化”(Nanjing Culture)和“景区简介”(Scenic Area Guide)等16个子项目的链接。本文摘取“南京文化”和“景区简介”两个子项目做分析。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的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目的决定方法。旅游网页英译,毫无疑问是给外国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的,要以能提供给国外游客充分准确的旅游信息,引起外国读者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并激发其到中国旅游的行动为目的。因此,英文网页必须提供准确详细的旅游景点介绍,语言要具有吸引力及说服力。

“南京文化”页面首先介绍了南京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事实还有历史朝代的名字对外国人来说都太陌生也太抽象了,并且也没必要全面了解,所以我认为这一版块可以缩略一下,直接突出重点,讲明南京历来就是各国的都城,是一座集六朝文化、明朝文化及共和国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这样足以。这一页面的下半部分列举了南京的各种节日活动,对第一个节日“金陵花灯展”(Jinling Lantern Show)进行分析。首先,这个名字会让外国游客迷惑,因为金陵就是南京,可是外国人就不一定知道了,而在对南京进行介绍的时候并没有解释这一点,所以用拼音“Jingling”,会让外国游客误以为这是另一个地方。打开链接,是关于这一活动的具体介绍及图片,图片可以让外国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然而具体介绍部分就不尽如人意了。

Started in the Six Dynasties,it was made prosperous later.Nowadays,the show is held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area,starts from Chinese New Year,lasts one month.Particularly buring Yuanxiao Festival (middle January),the lanterns glister along Qinhuai River,people gather here to enjoy the happiness and serenity.

这段介绍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太中国式英语了,第一句话是想说这个节日源于六朝时代,以后逐渐变得兴盛了起来,但是用了一句“it was made prosperous later”会让英语人士以为是人们为了让这个节日兴盛起来而兴盛起来,是刻意而为之的,其实这节日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流传下来的,怎么能用“made prosperous”呢?第二句明显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这个节日从农历新年开始,持续一个月”,汉语这样说是可以的,可是英语中两个独立的句子直接是需要有连接词的,不能直接并列放在一起。第三句中的buring应该是把during打错了,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在官网中出现。最后两句话之间也是缺少连接词的。

在“景区简介”页面中,列举了包括中山陵风景区、秦淮区、栖霞区等在内的10个景区的介绍。以中山陵风景区(Zhongshan Hill Scenic Area)为例进行分析。这一版块主要介绍了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

The Msusoleum of Dr.Sun Yat-sen is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Zijingshan Mountain (Purple Gold Mountain) in the eastern suburb of Nanjing.The remains of Dr.Sun,who was a pioneer of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was buried here on June1,1929.The mausoleum,shaped like an alarm bell,is built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A feeling of respect may be aroused when climbing by the steps ...

总体来说这段翻译是可以的,简单介绍了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和孙中山,但是在这一简介下面直接列举了几个景点的名字,如梅花山、紫金山天文台等,就有些突兀了,中国读者可能会明白这是列举了中山陵附近的景点,可是外国读者估计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如果加上一句“周围的景点有(scenic spots in this area are),然后加上列举的景点名字,就会让外国读者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在这一页面中这10个景区的介绍都有一个“More”(点击更多)的链接,但是点击之后都没有更详细的内容,只有一句中文:“对不起,数据库中暂时没有您需要的信息。”既然没有更详细的介绍,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链接呢?而且就算没有,也应该用英文说明,毕竟这是英语网页,看这个网页的大多是外国人。

四、结语

旅游网页英文版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的注意,激发其来中国南京旅游的兴趣,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旅游网页的英文必须具有吸引力,而且要尽可能用地道的英语,句子结构要符合英语人士表达习惯,达到语内连贯,不能让外国读者看到的都是中国式英语,更不能有错字。综合以上分析,南京官方旅游网页的英译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014年青奥会将会在南京举行,这对于推动南京的旅游业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官方旅游网页英译的改善工作就显得特别的迫切。本文只是摘取了其中的几个部分进行分析,仅作参考,希望可以为改进南京的官方旅游网页的英译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4.

[3]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05,(3).

[4]nju.省略/web_xx/web/.

英文版的简历篇5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The Reuters Pinancial Training Series),由路透集团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商品,能源和交通运输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The Commodities,Energy&Transport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1 edition (April 14,2000)

ISBN:0471831506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Foreign Exchange & Money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ne25,1999)

ISBN:047183128X

《金融衍生工具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Derivative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April 16,1999)

IS8N:047183176X

《债券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Bond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3,2000)

ISBN:0471831743

《股票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Equit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ly 30,1999)

ISBN:0471831719

《技术分析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Technical Analysi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19,1999)

ISBN:0471831271

推荐理由:路透集团(REUTERSPLC)编撰的这套“路透金融培训

系列”丛书由6本组成,涉及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外汇与货币、商品与能源等诸多领域,对这些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如此运作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同时也解释了有关行业术语。读者学完此书后应该有能力对外汇与货币市场上的各种工具进行考察,特别是那些加以定义方能使各种工具有价值的参数和一些基本评估技巧。

相对于其他金融入门书籍来说,“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具有以下特色:包括专业术语解释、介绍理论背景、附有说明的图表样例(从中可得知如何解读每个图表)、每章结尾有总结与复习(重达要点与定义)及提供小测验的问题与答案(可以强化学习)等。该系列书籍还列有其他相关书籍名称、文章以及互联网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理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该丛书得到威利――路透金融培训中心网站的协助支持:定期更新,提供直接从路透终端机上接过来的屏幕图,各类专业考试的信息,与各金融机构网站的连接等许多内容。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特别适用于初级交易员、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中搜寻导论性教科书的培训者,对于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高等院校和商学院学生也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由国内经济出版界声誉卓著的梁晶工作室策划引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刘振亚教授牵头的翻译团队的译校质量也很过关,使“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在同类书中出类拔萃。

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购买2005年6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路透金融词典》。该书从路透在全球198家分支机构的财经记者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中提炼而成,附有关键术语的网址及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词汇译法对照,实用性强。

教材类

《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

(金泉文库――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查里斯-R-吉斯特(CharlesGeisst)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InvestmentBanking in the FinancialSystem

出版商:Prentice Hall;1edition(August 18,1994)

ISBN:0023414316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内第

一部介绍现资银行业务的专门译著,全面回顾了投资银行业的历史,涵盖证券承销、金融工程、并购顾问、零售经纪等具体业务,并展望了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由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先生撰写的序言也很精彩――贝多广兼有长期理论研究和中外著名投资银行的实务运作经验,他的评论见解自然不容错过。

《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

(第3版)

弗兰克J.法博齐(FrankJ.Fabozzi)、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Capit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lnstruments

出版商:Prentice Hall;3 edition (June 15,2002)

ISBN:013067334X

推荐理由:本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弗兰克J・法博齐和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莫迪利亚尼合著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金融市场的知识点,主要论述了美国市场的运作规则。

《金融工程学(修订版)》

(金泉文库一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洛伦兹―格利茨著(LawrenceGalit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FinancialEngineering:Tools andTechniqueS to ManageFinancial Risk

出版商:McGraw-Hill;1edition(February l,1995)

ISBN:078630362X

英文版的简历篇6

作者:[英]斯坦因

译者:巫新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定价:48元

斯坦因是英国探险家和东方学学者,他在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5年曾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斯坦因的第四次探险因中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反对而夭折,最后他综合前三次探险的经历写了一本名为《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的通俗著作。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中亚历史上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简略得当。因此,《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是我们了解中亚历史以及20世纪初我国西北地区探险与考察的一部佳作。

2.丝绸之路散记

作者:林梅村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5月

定价:32元

这本书是作者考察丝绸之路的随笔,其内容大多曾刊于《中国旅游》、香港《明报》等报刊杂志,少数刊于《欧亚学刊》等学术杂志。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开始走出书斋,踏上丝绸古道。为了寻访《大唐西域记》中著录的西域名山大川,作者几乎踏遍了天山南北所有重要的古代遗址,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寻访沙埋的名城,同时赴瑞典、英国、美国和日本调查流散海外的中亚古物。在书中,作者将他的亲历与感悟娓娓道来,展现了他眼中的张骞、楼兰公主与东西文化。

3.榴花西来――丝绸之路上的植物

作者:毛民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3月

定价:23.5元

本书讲述了一些花果在丝路流传的轶间趣事。作者从小小的花果着手,把丝路诸国和与花果有关的艺术品串成珠串,作了一个穿越时空长廊的掠影回顾。从长安到罗马的漫漫丝路上,敦煌、吐鲁番、撒马尔罕、君士坦丁堡,一路流溢着唐人所唱的“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作者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汗牛充栋的各种古籍和西文资料为基础,积数年之功,描摹出西域花果的纹样。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千年前东西方人们的交往,以及互相之间对于异域文化的好奇、宽容和热爱。

4.陌生的阿富汗

作者:班卓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定价:20元

英文版的简历篇7

213和214集

《BLEACH》是久保带人创作,2001年开始连载于集英社旗下《周刊少年JUMP》上的漫画。亦改编有同名动画及轻小说,至日文单行本第71卷发售时,累计发行量突破8600万册。

台湾东立出版社译为《死神》(后为大陆网络所通用),香港文化传信译为《漂灵》,大陆连环画出版社先后拟定译名为“死神”、“净灵”,但均未通过新闻出版署审批,最后译为《境·界》。简体中文单行本由株式会社集英社正式授权,连环画出版社引进出版,北京中少动漫图书有限公司发行简体中文版。2014年7月10日,《境·界》(死神)全彩版漫画登陆中国移动和动漫,这是集英社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授权全彩漫画电子版权。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版的简历篇8

关键词: 西方翻译史 翻译理论

一、概述

一般认为,翻译研究分为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历史这三方面的研究。在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出版之前,西方用英语出版的各类翻译史研究作品主要有施瓦茨(Schwartz,1970)、托马斯・斯坦纳(Thomas Steiner, 1975)、勒菲弗尔(Lefevere, 1977、1992)、凯利(Kelly, 1979)、贝尔曼(Berman,1984,1992)、彻斯特曼(Chesterman,1989)、里纳(Rener、1989)等人的作品。这些有用的史料文献给西方译学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依据。(谭载喜,2006)

在中国,在谭载喜先生的这本《西方翻译简史出版之前对于翻译史的研究仅限于《中国翻译简史――“五四” 以前部分》(马祖毅1984),《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1989)以及《中国翻译史话》(臧仲伦,1991)。(穆雷,2000)

由此看出,在《西方翻译简史》出版之前,国内并无系统介绍或研究西方翻译史的前例可以借鉴且西方可以借鉴的资料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西方翻译历史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

二、内容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作者划分并概述了西方翻译史发展上有历史见证的六次高潮。第二章为古代翻译部分,探讨了从公元前3世纪的《圣经》的希腊语翻译到公元前5世界罗马帝国覆灭时这一阶段的翻译状况。第三章为中世纪翻译,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的翻译状况。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作者分别对德、法、英三个西欧主要国家在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翻译做了一次回顾。第五章近代翻译部分,以巴特,施莱尔马赫,洪堡、德莱顿、泰特勒、普希金等近二十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为线索,作者论述了法德英俄四个欧洲主要国家在17至19世纪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状况。第六章现、当代翻译,在第一、二节,作者高度概述了现、当代翻译实践发展状况。第三、四节作者以中欧、英、美、德、法、低地国家、以色列、苏联等地的翻译理论为主线,具体而深入的探讨了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阅读本章是快速了解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概貌的一条捷径。(蒋骁华2005)

三、特点

首先,史料翔实,叙述明晰。单从附录中长达15页的参考文献中,本书的资料丰富程度即可见一斑。此外,作者在对长达2000多年的翻译史进行描述时能够将这些材料运用自如,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和评价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语言通俗易懂。

第二,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作者面对庞杂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将其进行简单的罗列,在通过大量的筛选研究之后作者还对有关的译作、译论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此外作者还会根据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做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本书第六章介绍到奈达等值翻译原则时,作者指出“国内翻译研究界的许多学者喜欢采用“等值翻译”这个术语,但对于“值”的含义似乎一直未能做出十分明确而中肯的解释。假定“等值翻译”是可行的,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值”就应当是指“功能”,而不是指别的什么。”(谭载喜,2004:240)。

第三,脉络清晰,分期合理。本书将西方翻译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近代、现代五个大的阶段,并结合翻译活动本身进程进行论述。南木先生认为这种方式首先“可以揭示历因素对翻译视野的影响”并且“这种写法也描述了西方译事本身的分合变迁过程”(南木,1986)。如在本书中提到的罗马战争的胜利所产生的优越感,竟视希腊文艺为可以任意“宰割”的“战利品”,以至于提出“与原作竞争”的主张,这个例子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因素对翻译视野的影响。

本书的这种按历史分时期、分阶段的写法也有一定的短处,即不易使翻译活动本身发展变化的历程与一般的历史分期完全吻合,达到水融的程度(南木,1986)。此外,如作者所言“所得史料的分布不十分平衡,例如在欧洲各民族语的翻译方面,涉及英、德、法、俄等欧洲几个主要语种的翻译资料明显多于涉及其他语种的资料”(谭载喜,2004,:4)。因而该书的侧重点也受到影响,对有些国家的翻译史只是数笔代过。但是尽管如此,本书所提供的史实还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基本反映出西方翻译史的概貌。

四、评价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方翻译历史画卷。作者辛勤搜集并且精心梳理才使得其在国内无先例可循,又缺少外国蓝本可借鉴的情况下完成对跨越2000多年的西方翻译史的梳理。这种治学的态度和敢于尝试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的不断增订的过程启示我们,翻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历史的同时,反思当前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以便更好的了解翻译学科及其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骁华.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J].中国翻译, 2005(4):47-49.

[2]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 2000(1):44-48.

[3]邵璐,周欣.博综约取,示人门径――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61-63.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上一篇:马戏团阅读答案范文 下一篇:美丽海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