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幸福有约定范文

时间:2023-11-12 17:44:19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1

1.生命管理。既然幸福是生命的幸福,那么认知生命的真相就是寻求幸福的起点。自古至今,这对人类都是一个难题,所以“认识你自己”被称为西方哲学的最高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东方先哲老子也早向人类发出了最深刻的生命提醒。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仍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也许是人类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事倍功半的第一原因。

其实,生命由与生俱来的三重力量所构成,即体力、脑力和心力,我们一生对生命的管理就是使“三力”由出生时比较微弱而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并使“三力”努力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架构,这样,等长的生命会形成更大的生命格局,否则,任何“一边”的短小或缺失,都会使生命的风貌和幸福大打折扣。

2.学习管理。学习绝不是生命之累,而是优化生命的重要活动,生命中体力、脑力和心力的发展都要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要一生成长,就要一生学习。这一认识决定了学习的动力,也决定了学习管理的效率,近而决定了学习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3.工作管理。人类渴望天堂,那工作就是抵达天堂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人抵达了天堂,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有人却降入了地狱,在工作中倍感痛苦。区别在于人们对工作的认知和管理处于不同的境界——有人认为是任务,有人认为是事业,有人认为是使命。把工作当作任务的人,认为自己在打工,为别人工作,心态消极,工作被动,一个纯粹的“小我”,难有幸福可言;把工作当作事业的人,认为自己在为自己工作,获得报酬更获得成长,是“大我”的状态,他们从日益饱满的生命中获得幸福;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认为工作本身就是幸福,进入了一种“无我”的高境界,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他们在为别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获得了大而持续的幸福。

4.家庭管理。幸福不仅与个体管理息息相关,还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这是人类的觉醒。因此,在组织管理中,“最佳雇主”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管理中,“中国幸福城市运动”已在江苏江阴等城市展开;在国家管理中,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为主要指标,以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四极的“不丹模式”反映了国家治理幸福导向的新思维。

二、为什么管理——幸福的四个要素

1.健康需要管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就说:“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实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的多”。然而,要拥有健康,甚至一生的健康就要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可见,健康需要管理,幸福需要努力。

2.关系需要管理。人生活在关系之中,包括情感关系、权力关系、经济关系。三大关系和谐是生命和谐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不会自然达成,需要管理。在情感关系中,要管理好“情”,在权力关系中,要管理好“权”,在经济关系中,要管理好“钱”,这要有很好的分寸感、边界感和时间感,马虎不得。

3.财富需要管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裕一定会比贫穷让人类更感到幸福。然而是不是财富越多人类越幸福呢?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表文章《经济增长能使人更快乐吗?》,指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即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其实,伊斯特林悖论并不是否定财富的意义,而是启示我们如果对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缺少了管理,那么财富本身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走向人类创造财富是为了更幸福这一目的的反面,财富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亦可以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给人类造成痛苦。关键是我们要管理好财富,而不要让财富绑架了我们。

4.自由需要管理。自由是人类幸福的高级形态,自由是相对于约束而言的,这里的自由不是指解除约束或冲破约束恢复到从前未被约束的状态,而是指接受约束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约束”后迎来的一种崭新的生命状态,这时,曾经的“约束”已不再是约束,而变成了生命的经历,变成了抬高生命的台阶。更通俗地说,这种“约束”就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功修炼,基本功扎实,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愈矩,这是人类的大幸福。

三、怎么管理——高效的四种方法

1.建立目标法。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所谓终极目标是与其他目标相比而言的,是目标的目标,是“说到底”的目标,而不是“走到头”的目标,这种理解深入到了幸福的本质——幸福在路上。第二,无论对生命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工作的管理,家庭的管理,亦或社会的管理,都要有清晰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第三,当我们建立了目标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世界已变得不同——实现目标的路径清晰可见,似乎原已存在;实现目标的资源也被发现,似乎从天而来。所以,建立目标以及追寻目标的过程确是一种愉悦之旅,发现之旅,幸福之旅。

2.积极行动法。积极行动法就是要调动生命中的这种积极力量。第一、积极心态,这主要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就带给了这个世界积极的影响,这个世界就会给予我们积极的回报。第二,积极行动。积极行动本身就是愉悦的,积极行动还会让我们优化生命,享受生活,拥抱幸福。第三,积极品质。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失败中看到希望,这种品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信仰,是对生活的信仰,是对幸福的信仰,信仰是一种不可战胜的积极力量,是生命的福音。

3.三维控制法。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幸福之路没有坦途。为此,我们要实施三维控制法,预设人生,掌控幸福。第一,未雨绸缪——事前控制。这包括路径分析与选择,危机预案与应对等。我们要有全局视野,洞察能力,把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化于无形,危中择机,险中求胜。第二,防微杜渐——事中控制。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发现端倪,及时准确地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保持上扬的生命路线。第三,亡羊补牢——事后控制。通过反思,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亡羊补牢,与时俱进,就会走在成功和幸福的大道上。

4.生活方式法。幸福是可以管理的,而幸福管理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优质的生活方式,其内涵有以下三点,第一,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我们在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平台。第二,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体会到当下的快乐并具有长远的意义。第三,这种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及一定的包容性,不仅使生命、学习、工作、家庭有机结合,也使健康、关系、财富、自由和谐共生。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优质的生活方式是幸福的源泉,甚至可以说,幸福就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美\]达夫特.管理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澳\]朗达?拜恩.秘密.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3\]\[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2

向内走,寻找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

“苹果之父”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你的时间有限,不要让别人意见的嘈杂声淹没你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从来都知道你真正会成为什么人”。

在茫茫人海、漫漫生命长路之中,我们一路走来,为各种理由奔波、挣扎、奋斗,我们一路追求,为富裕的生活、为成功的事业、为美满的家庭、为健康的身体……,在一路狂奔中有谁曾经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听听心灵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我们如此锲而不舍,到底在追求什么?所有答案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理:我们都在追求的只不过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说:有钱就幸福;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说:有闲就幸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说:能放假就幸福;一个婚姻破碎的女人说:能被爱就幸福;一个双腿截肢的残者说:能走路就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积极心理学把这种理解和感受称为“主观幸福感”。不管你是通过追求什么到达幸福,所有人在这种主观幸福感中都体验到了两种共同的情绪:快乐和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和满足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保持的并且持续对生活施加正面和积极影响的。幸福就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我们内心深处油然升起的一种深深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很多人在达到了目标后的确体验到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此时的他们认为自己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在这种感觉随着时间渐渐逝去时,又重新跌入了焦虑和空虚的深渊,于是便又开始设定下一个目标,进入新一轮的追逐。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情绪的起起伏伏中,通过不断地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来寻找着幸福。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如果”定律:如果我很有钱,如果我成功了,如果我找到一个爱我的人……那我便会很幸福。

幸福似乎只有依靠这些外在的东西才能够生存,没有了这些依靠,幸福便只是那镜中花、水中月,遥望而不可及。于是,这部分人只有永远紧绷着神经、丝毫不敢松懈,在危机感的驱使下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地疲于奔命,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将这些外在事物、从而将幸福永远抓在手里。难道真是这样的么?那持久的幸福到底在哪里?事实上,所有这些人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他们误以为幸福只能通过追求外在的东西才能得到,他们搞错了幸福的方向。

幸福永远只存在于我们内心最深处,只有向内走,问道于心灵,才能真正拥有幸福。好消息是:事实上,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真正的你便是那永远的爱、喜悦和和平,充满着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人人生而就享有幸福,人人生而就拥有无限的潜能去创造自己的幸福,这些都不是别人赋予的,也不是别人能够抢走的,上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平等把幸福赐予了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尽量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而已。

既然幸福不是依靠这些外在事物而存在,那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奋斗了呢?当然不是。追求幸福与追求成功并不矛盾,外在的成功往往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途经,或是幸福的表现形式。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和成功存在着强烈的相互关系。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更容易获得成功,包括健康、收入、婚姻、家庭、事业、友谊及其他社交关系等。

不管是追求幸福也好,追求外在的成功也好,共同之处都是不可能在忽略心灵的基础上得到。人类的心灵就像一台放映机,外在世界只不过是它投射出来的影像,我们不可能在外在世界呈现出我们内心没有的东西。外在一切的关系(与健康、与金钱、与家人、与事业、与朋友……)都是我们内在与自我的关系的投射,只有向内理清了内在关系,我们才能向外在外部世界显化出这些关系的圆满。所以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在心里体验到幸福,才能在外在显化出幸福;同理,你想要富裕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你必须首先在心里真正拥有这些信念,并且体验到它,你才能在你的外在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每个人的心灵都储藏着一切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可能性,每个人的内在都拥有着无限的潜能,只要你相信,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你就一定能得到你真心渴望的一切,包括幸福。不论你在追求什么,正确并且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幸福的心灵是人生之树开花结果、枝繁叶茂的土壤,土壤肥沃,树木才能茁壮成长,若土壤贫瘠了,树木也无法壮大,并且最终将会慢慢枯萎。

既然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它?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了我们?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我曾听过一则小故事,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早晨,一名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讲道词。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色彩滨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费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但不到十分钟,小约翰便拼好了。每一片碎纸片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在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对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对的。’

牧师忍不住笑了起来,决定马上带儿子去迪斯尼乐园,并谢谢儿子帮助他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词:人对了,世界就对了。”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模式受很多因素影响:性格特质、原生家庭、各种教育、外在环境、生活事件、家族系统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以两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思想和情绪,我们的大脑就是被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感觉不断塑造出来的。我们和家人的关系、和金钱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和健康的关系……最终都反映在与自我的关系中,如果你觉得哪个关系出了问题,那必定在你内在存在着由你的思维和情绪制造出来的障碍妨碍了你与它们的关系。成长就是不断往内清理自己的内心、突破思维和情绪的障碍,从而由内而外获得各种圆满的关系,最终收获幸福的过程。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3

【关键词】社会契约 管理道德 利益相关者 人生幸福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暴露出道德缺失问题,除了接二连三的如“三鹿”毒奶粉、瘦肉精、火锅一滴香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百姓“不知可以吃什么”的忧虑外,诸如齐二制药厂假药、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达芬奇冒充进口上等家具等牵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企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国人不禁疑问,国内企业究竟是怎么了?企业道德是不是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而消失殆尽呢?其实环顾世界,国际知名企业的道德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乃至科学研究也曾经指出,人类生来就是自私的,何况道德标准在今天似乎变得越发模糊。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很多企业会把社会效益抛诸脑后。但是牺牲社会效益换来的经济效益,即我们说的没有道德的经济效益是不是真的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怎样的企业管理能够称作符合社会道德?怎样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利益相关者得到幸福人生?

一、何谓社会契约及社会契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1762年,卢梭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伦》中阐述了在民的思想,简单地理解,就是拥有天赋人权的平等的个人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形成政权,赋予一些人集中行使权力的权力。假如权力拥有者不能很好地维护赋予他们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人们有革命该政权的权力。

随着社会契约论的深入民心,它被用于各种各样理论的和实践的目的。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之一,与国家、与其他企业、 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与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契约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国家授权的某些垄断行业,国家赋予了它专营的权力,假如它达不到应有标准,国家会收回专营权。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也是比比皆是。那么,自然就有学者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以便能使社会契约论运用于企业管理。1982年,唐纳森试图为企业概略地构造一种社会契约,以便具体地认识公司负有怎样的责任。1991年,邓菲强调指出,现实的或“现存的”社会契约构成了企业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源泉。显然易见,企业管理应使企业符合一定的社会契约。

二、何谓管理道德及为何要道德管理

在企业道德问题层出不同的今天,有人说道德标准已经模糊了。但这是不是说明企业管理已经可以忽视道德标准了?答案显然不是的。但是,道德管理的标准应当是怎样的?

其实,古往今来,中外世界,都没有一套普适的道德标准。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道德标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但是,总有一些企业行为,是被定义为道德的,是可以用作订立社会契约的标准的。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实在无法一一论述。我只能说,企业总是在道德的管理者的管理下做出道德的企业行为的。

道德的管理者,必须把视野延伸到企业之外,必须走追求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道路。管理者们必须扪心自问,自己的决策是否对社会和企业都有利,还是只是顾及了股东们的利益而将整个社会的利益抛诸脑后。只有管理者秉承在顾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管理才可能服从于一个更高的目的,企业才可能将自己视为一个社会实体,负有为社会创造长久利益的使命。无法顾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企业是不会长寿的,因为企业的存在从长远来说是与社会订立了契约的。

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不是独立体,而是以契约成员存在,并认为自己应当有超越企业经济利益的追求时,它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做出的选择可能会使它损失短期利益,但是能得到长足发展。当它看到自己与员工订立的契约,它便会注重员工的需求,从而获得比注重机器保养丰厚得多的利润,因为它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欧文的拉纳克纺织厂收益巨大说明了这一点。当它看到自己与社会订立的契约,它便会帮助员工认识到不应该只受自身利益驱动,应该有更为强烈的使命感,从而激励他们为集体事业做出贡献,而不是以集体利益为代价去追求自己的私利。所以在灾难频发的08年,黄老吉集团毅然捐出1亿,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当它看到自己与自然订立的契约,它便会力求把自己发展带给自然的破坏减到最少乃至没有,甚至为改善生态做出贡献。上海宝钢就是这样做的,它注重环境保护投入,在企业尚未盈利之前就为保护环境投入大笔资金。这样做的回报是丰厚的,后来企业的成本逐年下降,而因此带来的产业链的延长,多方面的业务拓展使得企业收益不断上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表明坚持道德管理的企业往往能获得难以置信的长久的经济效益。

三、何谓幸福人生及道德管理与幸福人生

从辩证唯物论我们得知,人生价值是分为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两部分的。企业管理者通过管理企业实现人生价值.,个人价值部分是指获得自己的幸福人生,社会价值是指帮助利益相关者获得人生幸福。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也许一些企业通过道德缺失的经营手段获得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是最终会受到法律制裁,他们家人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的人生怎么能叫做幸福人生?而那些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理念的管理者,他们帮助利益相关者获得人生幸福,自己的人生幸福也在企业的成功管理和他人的高度评价中实现了。

四、社会契约、管理道德及幸福人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这三者的关系就是:用有道德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使企业符合既定的社会契约,甚至订立新的社会契约,从而在企业的成功经营中实现自己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人生幸福。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4

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快乐。幸福的东西,会是你我所需要的。这些东西你我一直是非常需要的,知识你我不知道而已。

你我虽然很需要它们,但是它们却是一直相伴在你我身边,可能是你我暂时还没有发现吧。等你发现了以后,你就会知道快乐。幸福相伴在你我身边。至少现在的我已经发现啦。

在回首初中生活的第一个学期的生活,我觉得我是充满着快乐的。因为我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一群各具特色的同学,而且还遇到了俩个“兄弟”,并且发生了同一连串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是让我感到非常的快乐。

在我结识了那俩个“兄弟”后,我们三个就经常在一起,除了礼拜天外,几乎是形影不离的。自然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啦(有些事除外)。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那一连串的快乐的事哦。

那是在离半期考试后不久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其实我们大家(我,两个“兄弟”,还有两个同班的同学)早在星期四那天就约好了,星期六一起去王家坪玩。在星期五那天我其实就已经到王家坪啦。

迎着太阳的升起,我和姜松起了床。经过一番忙碌后,我和姜松一家吃了早饭。由于我们有约定,我和他便去了那个约定的地方。到了那里以后,相约的人却还没有来,我们两人只有在哪里玩着等咯。不过那俩位还算有良心,我们到一会儿后,那相约的两位也来了。我们约定地方就在明德小学,商量好的事就是在那儿打篮球或是去爬王家坪附近的山。但是,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已是十一点多啦,所以,只有打篮球啦。打篮球时,我和姜松是一队,那两人加张义是一队。二打三,我们会输。错,同过我和姜松的完美配合,我们连连进球,虽然没有人去记成绩,但我想应该是我和姜松赢啦。因为进的球在我的印象中其实是有点多的,还有我们在一定的方面是占优势的。如果这样都不赢,那我们还。好的是,最后啊我们还是赢啦。

记录的不是怎么的详细,但是那件事和与他们在一起发生的事,在我的印象中却是非常的详细。并且我在心里感到快乐。

与他们的快乐事是这样的,还有他们一家幸福的事应该是比这还要美好的,这是一个我亲身体验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我的二舅他们一家。因为我经常在他家,所以我看到啦这个故事。

在快过年的前俩晚上,我在舅舅住。在大家吃过晚饭后,在舅舅。舅妈送走客人后,故事就已经悄悄的开始啦。

表妹被那个半醉半醒的舅舅叫了过去,舅舅拿出手机,让表妹教他如何拍照。原因是他现在还弄不懂他的那个手机的拍照功能。不过手机到了表妹的手里,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已经给弄出了拍照功能。他们一家在那里玩,舅舅拿着手机帮舅妈和表妹拍照,不知他们一连拍了几张,一家其乐融融的玩着。

这只是他家幸福网事中的那么一小段一小段,都足以让人感到他们一家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知在此时此刻还有多少幸福家庭在嬉戏。

幸福的事在我的身边上演,也在你的身边上演。自然快乐的事亦是如此,所以快乐。幸福是相伴在你我身边的。

你我需要快乐。幸福,但它就在你我身边。那让我们大家好好的去珍惜它们,并让它们永远存在。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5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中央一套晚八点的黄金时段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攀升,甚至超过了《乡村爱情故事》。然而,更令范伟意外的估计就是新闻联播对《老大的幸福》的反响做了专门的报道:即弘扬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又能深入百姓内心,引起共鸣。

很多观众观看之后都在感慨到底什么才是幸福?每天忙碌追求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在常人看来,傅老大收入微薄、感情受挫、家庭并不美满,幸福指数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从头到尾,将幸福常挂嘴边并能实现自我体认与自我“实现”幸福的只有傅老大。

傅家的其他四兄妹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物质上都比老大宽裕。到北京之后老大发现,在令人欣羡的都市生活之外,弟弟妹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不满。于是傅老大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找到幸福。当所有的亲人得到幸福时,老二告诉傅老大,是他们逼迫曾经的女友梅好主动离开老大时,老大很伤心,但没有责怪弟妹,反倒说:“大哥差个头儿,差长相,差文化,差学问,就是不差幸福……四十七年幸福从未离开过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调侃抑或发自肺腑的宣言。

如此的淡定与平静,让我对他产生了怀疑。傅老大在北京没有工作,还失去了自己的恋人。他幸福的来源就是弟妹,只要他们幸福老大就能幸福。他幸福的标准是不是太低了或者说与都市生活的标准又太格格不入了?电视剧在试图传达它所理解的幸福。不少评论将老大的幸福归结为性格、心态――一种从容宽裕的心态与善良朴实的品格。我只能说,这样的幸福完全失去了现实的物质与社会基础。老大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种主观感觉之上。

这里包含讨论幸福的最大误区:将幸福等同于幸福感。一旦将幸福等于一种感觉,就变成完全没有一个相对通用的评价标准。它把对外追求幸福变成了一种个人化的内在的规约、约束。如果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幸福感,就等于有了一万种幸福。幸福就成了完全不能抽象衡量的对象,也就变成了无法研究的对象。苏格拉底这种将解释“幸福”看成哲学家唯一使命的先哲,如果活到现在也就只有被迫“下岗”了。

幸福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幸福”二字也不至于让人类几千年绞尽脑汁来追寻。只不过标准不仅在物质,还有精神;不仅在于人的主观性,还取决于客观环境。

我赞同赵汀阳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意义的生活与幸福的生活是同一的。换句话说,幸福最重要的命题还在于意义的确定和追求。每个人都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的路上。

读者也许会疑问,傅老大没有妻儿,没有自己的小家,但他通过自己的忠实、善良维持了一个大家的其乐融融,使弟妹们都幸福地生活。这也能算作是傅老大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他的从中调解,他的弟妹们现在并不能找到所谓和谐的幸福。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老大存在的意义与赵汀阳的意义并不能同日而语。追寻有意义的生活,首先是一种肯定个人的生活价值。选择何种生活也应该是个人的主观自由选择。傅老大的爱情是被破坏而不是他的主动选择,因为在梅好离开他之后,他一直还爱着梅好。但是,当弟妹们赶走梅好之后,他同样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幸福起来。如果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推论,在傅老大的事业和爱情都被家人否定之后,傅老大是不是还能那么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很幸福?答案是值得推敲的。在个人的价值都被否定之后,幸福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根基了。老大那个宣言大概只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厢情愿罢了。

不仅事关“幸福”

在该剧的结尾,四个弟妹所认为的优裕生活所代表的幸福都被善良的老大否定了,他们被感化走上了老大认为的幸福之路。而老大幸福的根基恰恰就在很多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老大的平和、善良。这是一个寓言,它告诉我们只有像老大那样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幸福。如果我们不像老大这样,即使有老二的财富、老五的才貌、老三的知识,也同样得不到幸福。如果我们拥有老大的性格与心境,即便事业受挫、梦想未能实现,同样可以找到幸福。

善良是弱者最后的外交资本。善良教会了弱者忍耐、麻痹了他们的痛感。傅老大凭着善良的品性将其他人推上了幸福之路的同时,也将自己迷醉在自我暗示的幸福幻觉之中。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6

对“幸福”的关注与聚焦,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目标,怎样才能生活得幸福?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也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一提到“幸福”,我们常常想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富足,但一些社会现实却让我们深思,烟台大学保洁员用吃剩饭来以身作则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复旦大学的硕士生投毒案更让人费解。这不仅让我想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富足并没有使人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浪费粮食的大学生物质生活很富有,他们真的幸福吗?享受着高等教育的复旦大学高才生是“精神生活的富足者”,可是他幸福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原因是他们突破了道德的界限,没有了道德的限制,哪有幸福可言?那么,我们一直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呢?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从心所欲”和我们现在追求的幸福差不多,但“从心所欲”也是要“不逾矩”的。也就是说要想随心所欲是不能打破规矩的限制,对于现代人追求的幸福来说,要以不打破社会规矩为原则。这个社会规矩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富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让孩子衣食无忧之时,却突然发现我们追求的一切并不是幸福的根源,难道幸福可以离开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富足吗?当然不是。是我们对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富足理解错了。现代的幸福依然需要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但物质的满足不是让人欲望无限放大的满足,精神的富足也不仅仅局限于学历与学位的获得。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富足都离不开道德,物质生活的欲望要受到道德的约束,精神生活的富足要受到道德的丰富与补充,这样才能获得幸福。

一、道德对人们物质生活的约束

常言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什么会无止境,源于没有了道德的约束。我们经常看到贪官落马,贪官成了人们眼中的坏人、败类。其实很多贪官过去都是青年才俊,怎么会走上贪腐之路。源于欲望的无止境,在金钱与权力面前,没有了道德底线。昔日的青年才俊把自己的前途葬送在欲望之下,不禁让人惋惜。如今的大学生穿名牌,用iphone,把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再提高,为什么会这样,人的欲望无止境。更是因为没有了对于道德的认识。由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剩饭一事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学生们从小接受的“粒粒皆辛苦”教育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学生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节约意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节约意识没有了,这缺少的是什么?是道德的约束。不可否认,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们真的拥有了小康生活,可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呢?贪官们没有了为官一方的责任,无限放大自己的私欲,可曾考虑过人民。社会上的职位千差万别,每一个职位都需要一种责任,我们的大学生也是一样,是否想过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如果学习时不能履行作为学生的责任,那么工作中如何履行工作岗位的职责呢?实际上对于幸福的追求与对于自由的追求一样,都需要受到相应的限制,毫无限制的自由不是自由,没有约束的幸福也不是幸福。在生活中道德的约束是方方面面的,对长辈的尊重,对孩子的爱护,对生活的节俭,对工作的负责,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当我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逐步淡化物质性的东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被“物化”了,我们应该用道德使其还原,还给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人性。

二、道德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

一提到精神生活,往往使人们想到学历。现代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读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我们的大学生却并未如愿。他们走进大学的象牙塔,他们的精神生活富足吗?大学给得了他们学历与学位,却给不了他们富有的精神生活,走出校园,他们依然是精神生活的匮乏者,可见精神生活的富足与学历无关。那精神生活需要什么呢?

首先,需要有追求,这是人的精神支柱,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一个小小的目标和愿望让人充满了朝气与斗志,活在追求中的人是幸福的。追求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让人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更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在努力中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幸福的根源。很多人也都有追求,也一直在奋斗,可是并没有思考过到底自己想要什么,当有一天目标实现时,忽然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为什么?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目标、有追求,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生活有意义。

其次,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生活的眼睛。眼睛人人都有,但有些人的眼睛总是看到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每天愁眉苦脸,跟身边的人过不去,跟这个世界过不去。要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生活的眼睛,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于幸福的追求,心态很重要,这个世界很美好,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身边的人没有完人,是否能多看看他们的优点。能不能积极面对工作,对于工作中的烦琐是否能积极乐观地对待。这都是一种态度,态度对了,生活就好了。心情豁然开朗了,生活就幸福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只有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热爱之情,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世界去付出,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只有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热爱之情,才能在看到这个世界的一些缺点时能够积极去面对,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改变这种状况,相信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好。

三、道德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依然感觉到幸福生活没有到来,为什么呢?因为幸福生活的根源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简单地说就是不是人与物之间的矛盾,中国现在的发展目标一直都是追求物质性的东西,由温饱到小康,我们实现了物质的富有,解决了人与物之间的矛盾,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但还是没有实现幸福。当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忽然间觉得追求了很久的物质生活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那么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呢?物质的富足不能让我们幸福,那幸福取决于什么呢?其实随着人们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改善,现在人们面临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与父母之间、我们与爱人之间、我们与同事之间、我们与领导之间、我们与朋友之间,以及我们与敌人之间都需要一种和谐的关系来维系,所以我们追求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同样需要道德的约束。

首先,在家庭关系上,中国的孝道是至高无上的,对待父母要讲一个孝字,这不是说教,要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是体现在生活上的,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基本品德修养,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很难和其他人友好相处下去。所以孝也成为我们判断一个人品质的首要因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还应该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慰藉。包括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感恩,还应该有我们的给予和付出,很多时候付出也是一种快乐,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爱情也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怎么和相爱的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学会接纳爱人的家庭,接纳他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

其次,在工作关系上,会涉及我们与同事之间、我们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工作关系当中很恰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尤其是在工作中,不能互相推诿。另外,工作中竞争很重要,但不能恶意竞争。在同事之间尤其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同事尽管有竞争,但更多的时候是合作,只有合作愉快顺利才会有机会竞争。同事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忍让。“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你身边的同事也是一样,而且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向他们学习。对待自己的领导要多尊重,多配合,要懂得顾全大局,不能自私任性。高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在同事中多学习,多观察,和同事友好相处,同时要支持领导工作,懂得顾全大局。

第三,在社会关系上,要注重多交朋友。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朋友让我们体会了人生中的另外一种乐趣,所以我们要注重与朋友的交往。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志趣相投的朋友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意义,困难时相互帮助,高兴时互相分享。但在这个社会上也要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这是现实。在你交往的对象中也会有敌人,所以我们要努力和敌人和谐共处,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修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处理好与自己的朋友关系,更要注重自己与敌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7

1、又到周末,心情放飞,快乐追逐,决不放松;好运放电,烦恼晕翻,幸福开道,甜蜜翱翔;好友惦念,记在心间,愿你如意,幸福满天。祝周末心情灿烂

2、累了,听听音乐,让疲惫消退;烦了,聊聊八卦,让心情放飞;苦了,停停脚步,让轻松来宽慰。又到周末,短信传递我的心愿,愿你周末幸福翻倍。

3、我一直很用心的爱你,我不想欠你有太多,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你一定要原谅我。

4、看过最美的焰火,才明白平淡更长久一点;流过最苦的泪,才会珍惜每一份甜蜜;履行过最傻的盟约,才相信真情永远不变。今生有你为友,是我无比的荣幸!

5、周末到,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大自然来次亲密拥抱;亲友聚会真热闹,奇闻趣事聊一聊;忘掉工作的烦恼,心中荡起快乐的波涛。祝你周末过得乐淘淘。

6、平安是福,平和得福,平静有福,平顺聚福,平实显福,平步升福,平淡见福,平衡满福,平稳保福,平生幸福,祝福天天快乐!

7、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善良是最好的品德,关心是最真挚的问候,牵挂是最无私的思念,祝福是最美好的话语!

8、抱歉,我是艺术家,凝视美女是我的工作。

9、又到周末,阳光明媚,与快乐约约会;看看风景,让烦恼全崩溃;散步悠闲,让疲惫全消退;放松心情,让幸福来陶醉。朋友祝福很珍贵,愿你逍遥是绝对。

10、对不起,我鼓起勇气去说不出口,换种方式告诉你,不知能否得到你的原谅?

11、忏悔:我曾试着用豆腐撞死,拿面条上吊,但都失败了,你叫我怎么办?

12、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自信的人,看眼神就知道;吉祥的人,看您就知道。好久不见,朋友还好吗?如果我的问候打挠了你,我很无奈;如果你我相处是种负担,我很痛心;如果心的距离已经远离,我很遗憾;如果一切已经过去,请你明示。

13、想编个幽默的故事,告诉你那个开了四年的玩笑,却又怕弄湿了干干净净的秋季,请原谅我。

14、真的好想你呀,想你甜甜的笑,柔柔的话,和你美丽的脸!喂?喂?别再生气了吧!我爱你!

15、老公,我昨晚几乎一晚没睡,除了反省自己的过错,我还要用行动表示,抓紧时间赶制“温暖”牌,原谅我吧!

16、再保暖的衣服外套,不如一句贴心的话语暖心窝;再贵重的礼物馈赠,不如一句简单的问候难忘怀;再遥远的距离间隔,挡不住关怀和思念的浓浓。又到周末,虽然不在你身边,短信关怀来提醒:放松身心莫劳累过度,调养好身体让幸福降临,愿你万事如意

17、许久未联系,惦念渐增长,虽不在你身旁,对你的关心不曾少;话语虽不多,句句诉衷肠,()寥寥数字传情意,牵挂时时在心上。又到周末,愿你悠闲心情好

18、短信会变成美味,文字会开出玫瑰,相互发送是一种约会,细读是为了体会寂寞滋味,不是没酒喝,只怪一个人喝不醉,人世间,只有朋友最珍贵!朋友,我想你!

19、宝贝别哭,你的眼泪是我的珍珠,掉了一颗我都会心疼得要命,别弄丢我的珍珠,让它们在你心里发光。

20、袜子决定离开相恋多年的裤子,转投鞋子的怀抱。裤子哭道:“鞋有什么好?”袜子答道:“你整天晃来晃去,吊儿郎当的,哪有鞋般脚踏实地,和鞋(和谐)才好。”

21、喜欢手被你握在掌心的那种感觉。想和你深爱到老,牵手一生。原谅我曾经的任性和刁蛮。

22、风轻云淡,想你的心在跳跃;万山红遍,叶儿纷纷传思念;炊烟飘散,夹杂着淡淡的惦念;又到周末,朋友关怀送上前:愿你拥抱快乐心情,幸福不断。

23、很想多陪陪你,无奈身不由己。请谅解,我爱你!

我和幸福有约定篇8

关键词:“幸福人”假设;自然资源;技术变革;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9)12-0017-06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始终没有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资源利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增加物质财富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并提高幸福指数。不过,两者之间也并非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很大份额来源于自然资源的贡献,但“超阈限”的自然资源使用不仅带来了极大的环境隐患,而且隐藏了诸多社会矛盾。本文在“幸福人”假设的视域下,探讨自然资源开发中技术变革与制度构建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和谐增长提供理论借鉴。

一、基于“幸福人”假设的自然资源利用: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人类幸福的初始描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期。从理论的继承性看,18世纪是一个重要时期,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对“理性经济人”活动进行深刻洞察的同时,将道德、情操、人性纳入市场经济研究的范畴,将更多的关注投向财富增长中的道德维度。继斯密之后,早期的经济学家边沁、密尔等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将人类追求幸福、趋利避害的主观动机解释为人类行为的根源,表达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幸福寓意。被誉为人本之父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则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存到发展的不同“满意状态”寻找幸福的感觉,认为幸福标准并“不是某个个别官能的暂时状态,而是整个肉体和精神生活的健康”,而各种欲望的追求都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过程。

此后,肯尼斯・阿罗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在满足一系列非常合理的选择规则的条件下,如果仅仅对个人选择进行排序,那么根本无法从个人选择中导出社会选择,事实上,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有极大的不同,其观点蕴含了个人选择的价值偏好与社会选择的公共福利取向。研究者从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题为《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幸福》一文中发现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当收入超过满足基本需要的水平以后,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收入水平,对于人们的幸福就更加重要”。

丹尼尔・卡尼曼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反思了经济学一些重要概念(如理性、效用等),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对消费者的非理视而不见”。美国的经济学大师萨口尔森对幸福的经典表述为:幸福=效用/欲望,揭示了“资源稀缺”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这一方程式表明,如果经济增长是以大量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分母的增大抵消了分子的增长,实际上是“不经济增长”。

澳籍华人黄有光认为,“社会福祉是社会中所有个人的效用或福祉的加权总和”,当个体对自然资源使用出现无知、短视和非理性时,无权重的加总可能会不公平;当存在非常严重的外部性时,例如环境外部性和收入严重不公,这时可能应该进行适当的加权。为了增进人们的普遍快乐,政府应当增加公共开支,以改善或优化那些人们无法直接选择的公共物品或制度环境,以改变“经济人”市场目标定位。

在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年代,建立在个体幸福目标前提下的“经济人”,主要将其活动范围定格在对物质资本的占有与积累上,以此炫耀势力、地位或社会角色。近代,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备,庞大的现代工业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支撑,“经济人”对自然资源的贪婪性占有、使用必然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引致自然资源掠夺性的无序开发,暴露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结构、总量的深层矛盾,使经济增长出现非和谐的态势。

我们以为,和谐增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表现为经济领域的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要通过不仅蕴含着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理性预期,而且要通过增进国民福利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然而,严峻的现实是,由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非均衡却极大地降低了国民的幸福指数。因此,我们需要对以大量自然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经济繁荣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幸福人”行为动机释析

历史地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自然资源并将其价值化的过程,在人类能力资源低下的时代,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是出于对幸福的本能追求,包括自身与家庭成员(可以是广义的家)的幸福,因此,追求幸福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而且,幸福所包含的内容和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升级。由于幸福的感觉会随着人对物质资料需求的增加而变化,由此形成层次递增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幸福观。在当代,以社会福利或国民福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进步,已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进步的指标。

为满足幸福层次的递增,人们不断发现可供利用的资源,并为此而发明新的技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中在分工、专业化与技术进步上,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式的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到现代各种能源的发现与工具变革,通过创新工具而拓展生存空间,使更多的自然资源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现实地看,越到近代,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越具有功利化特征,“经济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其生生不息的价值、剩余价值追求,既丰富了资源利用的内容又加剧了资源利用的矛盾。在日益扩张的人类自然资源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供给条件下, “幸福人”的价值追求逐渐被“经济人”效率原则所替代。特别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各种资源的组合产生了巨大的增殖力,随之社会财富的数量急剧增大,此时,“剩余”的占有与分割逐渐使人们单纯的幸福追求逐渐演化为“经济人”的利益偏好。

“经济人”假设的理论逻辑是沿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展开的,它确实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倍数增长。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财富在不同人群、地缘之间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由于“经济人”目标追求的狭隘性,出现了资源开发的盲目、环境污染的加剧等问题,极大地偏离了人类价值本性与价值引力。当自然资源的稀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资源

的抢占及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日益成为“经济人”的狂热追求,资源利用的幸福初衷越来越被货币化了、价值化了, “幸福人”的目标轨迹出现了逆转。

当然,辩证地看,“幸福人”与“经济人”之间并非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二者之间具有诸多的相通性,如“幸福人”在追求福利水平提高时,同样在进行成本与最优感的比较,而“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尽可能使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这是一种投资幸福感或消费幸福感。不过,倘若两者是天然契合并相得益彰,那么社会和谐就会成为一个无须赘述的话题,正因为两者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背离,需要我们关注“幸福人”假设下自然资源利用中的技术变革与制度构建。

三、自然资源利用与技术变革

自然资源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与技术变革相伴随,是工业革命将“沉睡”的自然资源“从死梦中唤醒”,赋予了其资源的禀赋及社会意义。随着人口增加并引起对资源需求的增多,技术变革成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它使人们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资源稀缺性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人利用自然物的基数与维度。从最早的自然力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到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再到大规模地开发地热能、生物能和氢能,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到“太空育种”等,技术进步的成果附着在自然资源的新发现及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它不仅加速了人类将自然物质资源化的历史进程,而且表明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能力资源,阿马蒂亚・森指出,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在于“能力的缺乏”,事实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是人类能力资源的提升。

相对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其供给总是相对不足的,技术变革总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由此出发,我们的假定是:其一,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其边际产量值是决定如何分配自然资源的重要变量;其二,人们所能支配的自然资源基数不变,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技术变革为驱动力;第三,假定自然资源的边际产量值经过一定时期的固定收益后有下降趋势。分工表现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由此引发自然资源在不同部门的流动,这种变化的动因来自于“幸福人”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渐进的过程会引起质的飞跃。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以纯粹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研究对象,假定社会上只存在两大产业部门,自然资源只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进行分配,且第一、第二产业的依次出现明示了技术的进步。由于第一产业以农业土地资源为主,产品相对固定,而第二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产业链相对较长而且产品附加值较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更高。因此,一般来讲,第二产业的边际产量值高于第一产业的边际产量值(如图1所示)。

在自然资源基数不变时,它们按照不同部门的边际产量值分配于两个产业部门。当第一产业自然资源投入增加到一定量时,收益出现递减,即第一产业的边际产量值折线VMP。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定收益期(图1中的oq1)――这一时期自然资源比较丰裕,然后向下倾斜――由于人口增加引起需求扩大。自然资源表现出有限性和稀缺性。第二产业的边际产量值折线为VMPb。

图1中,自然资源投入量达到q1时,第一产业的边际产量值开始下降。在q1点的左边,自然资源完全分配到第一产业;在自然资源投入量q1点的有边,VMa

将上述模型动态化,假定技术进步的同时,自然资源的基数和维度同时扩大(如图2所示)。

当自然资源基数小于q1时,各种自然资源集中于第一产业,分工只发生在产业内部,虽然不排除技术进步,但还是相对缓慢的。自然资源数量达到q1后,第一产业的边际产量值将下降,第二产业随之出现并逐渐活跃。此时,增加的自然资源投入第二产业将获得比第一产业更多的边际产量值。由于第二产业大多数属于自然资源利用与加工企业,行业特点便于细化分工,技术变化易引起乘数效应,对自然资源需求具有扩张性,在自然资源增加的情况下,假定每一新增加的自然资源都配置给第二产业,如果第二产业中建构自然资源的能力可以保证人类的需要,且VMPa

技术进步始终伴随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技术创新会带来自然资源基数和维度的扩展并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然而,技术进步会受到自然资源特性的限制。如,作为现代工业体系支撑的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是地球历经千百万年才形成的,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可替代资源虽然(可燃冰、氢能源技术)已接近成熟的最终解决方案,但开发成本高昂又使人们不得不在投入、产出比较中踌躇。

由于自然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当技术手段同样存在此种情况时,极可能导致落后国家或地区引进技术,而发达国家则不断调整资源战略,为积蓄长期发展潜力而使用或储备他国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只是相对的,自然资源的优势也可能转瞬即逝。追求幸福的理性人,选择的是利用技术进步加速自然物质资源化过程,而“经济人”在成本一收益的计算中,对技术的青睐完全服从于利润目标,这样,人类为追求幸福的初衷可能变为“经济人”的价值、剩余价值取向,掠夺式的自然资源开发,甚至不惜以环境破坏、工人健康损失为代价,这种偏离可能强化了“经济人”的利益追求而异化了“幸福人”利用自然资源的初衷。

四、制度:“幸福人”为减少资源利用冲突而建构的规则

人类不仅在技术进步中不断将自然物质资源化,而且为了减少资源利用中的冲突,还要建构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

首先,制度缘于人的行为轨迹又约束人的行为轨

迹。“人的行为轨迹是客观存在的,制度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行为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行为,时空限制人行为的结果是制度的存在”。由于人的行为本身具有两而性,即幸福追求与利益获取,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两者往往不可同时兼得,一部分人利益的获取可能会带来另一部分人幸福损失,因此,这一过程充满了对资源的争夺与掠夺性的开发。理性的“幸福人”关注更多的是长远发展与广义的福利水平变化,理性的“经济人”看重的是短期利润目标。从大的范围看,海湾地区战事不断,其根源在于发达国家为增加本国福利而争抢利用他国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重大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也源于“经济人”过度的趋利偏好。南于“经济人”狭隘的自我利润目标,资源使用的无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日趋逼近“红线”,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暴露了资源使用的制度缺失。

更可怕的是,作为公众利益层及人的地方政府,在资源红利分享中,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置环境破坏、生态损失于不顾,甚至漠视劳动者的健康与生命财产。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揭示的是个人选择无法“导出”社会选择,政府不能对其“非理视而不见”,问题是,政府对非理性不但“视而不见”,而且参与剩余价值瓜分,这样,就使社会目标的公众福利改善异化为利益偏颇。

其次,制度规则是一个秩序性的开放的系统。正式制度的建立大多缘于由资源占有与使用不公引起的暴力冲突,对此,需要具有不可违抗的严肃性的法律条款与规范性要求来约束当事人的行为。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它一旦“内化”为一种社会习俗,其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由此形成的潜价值会不断完善人性价值的正向引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本身有秩序性的规律,包括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是“幸福人”的本质特征,如人们摒弃一些习俗而代之以新的理念,不断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幸福观;当人们发现许多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又污染环境,循环经济的理念便成为一种强烈的意识;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自觉进入环境保护状态,就会极大地降低非经济领域的交易费用,等等,一旦这些理念普遍化、公众化,它就成为制度的补充内容,像“约定俗成”的习惯为人们所感知。人的习惯性活动, “往往是在没有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思考,而仅仅出于自己的一种稳定的行事惯行模式来重复自己过去的行动。……习惯作为个人行为的复制与重复,使人免去了对哪怕一项最简单的选择背后所牵涉到的复杂信息的总体理性计算之负担。”习惯一经形成,就进入秩序系统之中,丰富了制度内容。

不过,必须看到,制度并非都是缜密的,有缺陷的制度也会产生制度负效应。制度缺陷可能是规则设计的不严密,也可能是受制度实施的时空限制而降低了制度功效。当“幸福人”被“经济人”行为替代时,追求经济利益成为其最合理的解释,人们会默许一些并非有效的制度。如,我国为解决资源供求矛盾,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资源开发领域,由于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资本关系交织,随之出现的乱开滥采现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灾难,而且一旦这种制度被实施,便进入难以“纠错”的“路径陷阱”,从国家的资源战略看,这种制度安排是低效的。我们在图1分析的基础上,将低效的制度安排引入模型,即,自然资源的分配首先考虑个体理性的利润目标,则模型结果会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若自然资源基数q小于q1,人们会将自然资源作为短期目标实现的手段。在q1

可见,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随着分工发展、技术进步而不断完善的,制度一旦成为“幸福人”的共识,可以极大地降低制度的实施成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如果“经济人”将制度内化于自己的行动中,那么,“经济人”与“幸福人”就可以在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的困惑中找到契合点。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变革的程度,同时,技术进步和自然资源基数与维度的扩展,影响着制度的内容并决定制度变迁的进程。制度一方面可以刺激技术的发展,扩大资源利用范围,同时,制度又约束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无序。

五、结语

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面临多种目标的兼顾。一方面,要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增加社会财富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与幸福指数,同时,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其使用效率并不断拓展资源范围,为了降低目标实现中的社会成本,制度规则的完善与实施是基本保证,它可以减少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冲突。本文的研究结论是:

其一,和谐社会的构建应确立以“幸福人”假设为导向的价值体系与增殖理念。“经济人”的行为目标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它是在几百年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绝对的价值、剩余价值追求使个体资本往往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资源、环境的极大隐患。当和谐增长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时,我们需要对传统理论的“经济人”假设进行反思。尤其是目前,我国依靠大量能源消耗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许多矛盾都集中在由自然资源使用机会不公、资源收益分享不均、环境成本分担不合理等所导致的领域。我们的分析将分工、技术、制度作为主要变量,旨在说明,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由分工深化引起的技术变革与制度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幸福追求,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明确“经济人”的社会责任,可以引导“经济人”趋向以“幸福人”假设为前提的经济活动,通过“幸福人”的效率追求,不断发现新的技术并通过技术进步拓展自然资源范围。

其二,人的能力资源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和谐社会层次的提升需要不断积累人的能力资源。“幸福人”的目标追求,是建立在人类能力资源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技术能力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自然资源基数与维度的扩展,在上述理论模型中,二者的变化对模型结果产生了关键性影响。由于人们幸福寄托的国度依赖性,技术的交流、引进是一种互补性的要求,技术创新来自于本国发明、创造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不过,我们必须清楚,引进技术不等于必然引进了技术能力,人的能力资源的积累重在培养本国的技术能力。一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立足于本国的技术能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奠定了发展基础,但必须看到,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既要关注国外技术发展情况并尽快完成消化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本国技术发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然资源开发的技术能力。

上一篇:关于花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腿部肌肉锻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