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20 19:03:05

我和弟弟的故事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1

自编睡前故事,

为要“二孩”打好“攻坚战”

李涛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是一位理工科博士。李涛和妻子都是“70后”,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夫妻俩深深体会到一个孩子的孤单,一直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可让他们头疼的是,儿子朗朗那关不好过。家里长辈曾跟朗朗开玩笑:“让你爸爸妈妈再给你生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好吗?”3岁的朗朗听后,嘟起小嘴不说话,他怕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再那么爱自己了。

李涛决定开始攻坚战。平时,李涛每天晚上都会给朗朗讲故事,他决定从讲故事入手。李涛特意去寻找了一些有关兄弟姐妹团结友爱的故事,可他发现,市面上类似的图书并不多,即使有,书里面有关亲情故事的描写也不多。李涛决定自己编故事给朗朗听,让他更多地了解有兄弟姐妹的幸福。

作为理工男的李涛,整天跟数字打交道,编故事实在有些为难,可为了孩子,他还是打算努把力。他把故事的主人公设计为一对八爪章鱼兄弟,因为朗朗最喜欢的便是章鱼。

经过几天的考虑,李涛心里的故事有了雏形:章鱼乐里里和图坦坦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兄弟,兄弟俩经历了无数次的冒险,携手渡过磨难,最终寻找到了幸福,明白了有兄弟姐妹的可贵。

完成初步构思后,李涛决定讲给儿子听:“朗朗,今天爸爸给你讲个新故事好吗?说的是一对章鱼兄弟。”朗朗听后乐得直拍手。儿子兴奋的表情让李涛有了信心,他轻拍着儿子,说道:“在一片蔚蓝的海洋深处,有两个小兄弟,它们是章鱼哥哥和章鱼弟弟,兄弟俩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大海中,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

李涛一边讲故事,一边留意儿子的反应。朗朗睁着一双大眼睛,听得十分专注。李涛继续讲下去:“有一天,一艘漂亮的邮轮从这片海洋上经过。船上有一个喝醉的人,他把空酒瓶顺手扔进了大海。瓶子慢慢沉到了海底,顽皮的章鱼弟弟发现瓶子的上面有一个圆圆的口,它想也没想,一下子就钻了进去,被卡在玻璃瓶里出不来了……”

朗朗被章鱼兄弟的历险故事吸引住了,直到睡觉的时候,他还一个劲儿地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就这样,李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儿子。

故事中读懂亲情,

不再排斥

2010年年初,朗朗不小心划破了手,虽然只是个小口子,可他还是娇气地大哭起来,嚷着要妈妈给他上药包扎。

晚上,李涛在讲故事的时候,特意添加了一个小细节:章鱼弟弟在清理海草的时候,不小心手上扎了一根刺,于是大呼小叫起来。章鱼哥哥赶忙帮弟弟把刺拔了出来,但章鱼弟弟因为这点儿小伤,不愿意再干活了。第二天,章鱼弟弟以受伤为由,不愿意出门锻炼身体,章鱼哥哥只好自己一个人去了。

那天,章鱼哥哥遇到了一对正在被大鲨鱼追赶的海豚母女。正义勇敢的章鱼哥哥从大鲨鱼尖利的牙齿下救下了海豚母女,却被大鲨鱼咬断了一只长臂。为了不让弟弟担心,章鱼哥哥瞒着弟弟,找好朋友小皮皮虾处理了伤口。第二天,章鱼弟弟才知道哥哥受了重伤,心疼不已。他说:“哥哥,你好好养伤,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我,换药也交给我。”小皮皮虾问章鱼弟弟:“你不担心自己的伤口了吗?”章鱼弟弟说:“不怕了,哥哥这么勇敢,我也不能太娇气,我要跟哥哥学习。”

朗朗听后,低着头沉默不语,之后他问:“爸爸,是不是当了哥哥,就会变得很勇敢?”李涛点点头:“因为哥哥是弟弟妹妹心里的榜样,哥哥怎么做,他们就会怎么学。”朗朗靠在爸爸身上:“如果我有个弟弟妹妹,我也要变成‘超人’那样去保护他。”这是朗朗第一次主动提到“如果自己有个弟弟妹妹”,他似乎不那么排斥了。

在随后的故事中,李涛有意加重了章鱼哥哥和弟弟亲情互动的戏份:“一次,章鱼哥哥生病了,弟弟主动要求出去找吃的,在外面寻食的时候,它遇到了鲨鱼。当时,它害怕极了,就想着马上回家躲起来。可是想到哥哥,它又下定决心继续往前游,终于找到了可口的海草。吃着弟弟带回来的食物,章鱼哥哥哭了,它抱着弟弟说:‘等哥哥病好了,跟你一起去找吃的。’”

朗朗被章鱼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感情打动了:“我也想要一个弟弟妹妹,这样我们可以互相照顾,他不舒服我照顾他,我不舒服他照顾我。”李涛一看时机来了,故意说:“那让妈妈再给咱们家生个小宝宝好不好?”朗朗很快就说了一句:“好。”朗朗只有3岁多,虽然他还不懂太多,但他知道,有了弟弟妹妹,他便有了玩伴,有了依靠,也能和章鱼兄弟一样幸福。

一年后,当李涛告诉朗朗,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时,朗朗高兴坏了。那之后,朗朗好像长大了不少,比以前听话多了,他在心里盼望着自己能早一点儿成为“章鱼哥哥”。

2011年,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李涛给他取名堂堂。朗朗高兴坏了,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全都找了出来,摆到弟弟面前,还把一对章鱼玩偶挂在弟弟的床头。

朗朗对弟弟十分照顾,随着堂堂一天天长大,他和堂堂的关系更加亲密。李涛带着兄弟俩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朗朗会主动帮忙照顾弟弟。

和哥哥一样,堂堂也非常喜欢听爸爸讲“章鱼兄弟”的故事。每天晚上,兄弟俩一起挤在床头,等着听爸爸讲睡前故事。

意外斩获大奖,

有了“二孩”很幸福

慢慢地,堂堂大了,有了自己的脾气和秉性,有时候也会跟哥哥闹别扭。一次,两人为一个玩具争抢起来,堂堂抢不过哥哥,便哭着去向爸爸告状。李涛心里清楚,必须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因为堂堂小,就一味去偏袒他,或者去责备朗朗。

李涛仔细询问了原因,得知是堂堂不对,就批评了他。没能拿到玩具,还被爸爸批评,堂堂感觉很委屈,一晚上都不说话。

到了晚上讲故事的时间,堂堂竟然也不愿意去听。李涛故意把故事讲得很大声,还把兄弟俩这次争吵的小细节,融进了“章鱼兄弟”中。因为争吵,“章鱼兄弟”决定各自分头寻找食物,没想到,见它们落了单,鲨鱼趁机想吃掉它们。最终,章鱼兄弟俩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彼此。故事讲完后,李涛悄悄关上了门,透过门缝看见,堂堂慢慢地移到了哥哥身边,开始讨好哥哥,还缠着他玩。很快,兄弟俩便和好如初。

几年下来,“章鱼兄弟”的故事越讲越长,而李涛一家也成了“二孩”家庭的幸福典范,不少朋友都来向李涛取经,并且希望把“章鱼兄弟”的故事带回家。自己口头讲讲还行,如果把故事用文字形式写出来,李涛觉得自己不行。妻子鼓励他试试,这样也能给两个孩子留个纪念。于是,李涛把给儿子们买的故事书全部找来,他一边写,一边反复修改,慢慢地,章鱼兄弟的故事在他笔下变得鲜活有趣了。

2015年9月,朋友无意中听说李涛写了一部原创的儿童故事,便推荐他参加2015“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在朋友的鼓励下,李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稿子。他把两个儿子“朗朗”和“堂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螳小螂”。

让李涛没想到的是,他的作品竟然在“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银鲸奖”。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李红叶对李涛的《章鱼兄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融科学知识于人文幻想,跟着章鱼兄弟一起,不少孩子逐渐明白了兄弟姐妹的可贵,读懂了什么是亲情。”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2

1.激发学生对绘本的学习兴趣,学会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并能用上较为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看图说话。

2.通过绘本学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想象一个画面来写几句意思通顺的话。

3.体会合作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并初步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怎样进行合作与分享。

【教学重点预设】

看看说说读读猜猜,兴趣盎然地阅读绘本,并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几句意思通顺的话。

【教学难点预设】

发挥想象,写几句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预设】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这几首动物儿歌是老师送给小朋友们的见面礼。

2.今天老师也带了一只小老鼠来到我们的课堂。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小老鼠年龄很小,个子也小,鼠妈妈很爱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鼠小弟。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鼠小弟)

3.有一天,鼠小弟出去玩,看到一棵高高的苹果树,树上结了怎样的红苹果?它仰着头,“1,2,……”(让学生一起数数。)你们猜这时的鼠小弟会在想什么呢?(鼠小弟是馋得口水直流,它多么想吃树上的苹果呀!)

4.揭题板书: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分享的故事就叫《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二、指导看图,练习说话

鼠小弟多想吃树上的苹果呀!就在小老鼠急着想办法的时候,谁来了呢?

1.出示小鸟吃苹果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完整的一句话。

(1)鼠小弟看见小鸟在干什么?(板书:看)

指导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小鸟飞过去,啄了一个苹果。)(板书:小鸟飞)

(2)鼠小弟看见了会想什么呢?(板书:想)

鼠小弟多想吃到树上的苹果呀!他会想:(要是我也能飞,不就可以摘到苹果了吗?)

鼠小弟看得可认真了,他会想: 。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说完整的一句话。

(3)鼠小弟想了以后,它会怎么做呢?(板书:做)

鼠小弟在学小鸟飞。

鼠小弟是怎样学小鸟飞的?仔细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鼠小弟的表情和动作,展开想象,说话。(板书:拍打、伸直、扑通)

我们来演一演,边演边说。

谁能把刚才说的这句话连起来说一遍。(鼠小弟拍打着小胳膊,伸直了腿往上跳,结果“扑通”一声就掉下来了。)

(4)失败了的鼠小弟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呢?(板书:说)

鼠小弟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我也有翅膀就好了。”

鼠小弟叹了一口气说: 。

鼠小弟摇摇头说: 。

2.学会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遍。

三、学生看图,尝试说话

1.就在鼠小弟唉声叹气的时候,看树上又少了一个苹果,鼠小弟急得在干什么呀?

2.你知道是谁拿走了苹果吗?(原来是大象拿走了苹果。)大象会怎样拿走苹果呢?(你们看:大象伸出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拿到了。)

3.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编故事。可以一人听一人说,说好后再换过来;还可以一人说一句。比比哪一对同桌编的故事最好听。

4.谁第一个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呀?

师出示:过了一会儿,又来了 。他看见树上的红苹果就 。鼠小弟看见了想: 。鼠小弟想到做到,他 ,可还是摘不到苹果。鼠小弟叹了口气说:“ 。”

5.指名说,师生评价。

你说得真好!是你一个人想的,还是同桌一起努力的?快谢谢他!

你的成功有你同桌的一半,握握手吧!

四、学习绘本,揭示意义

1.小朋友们的故事编得太好了,把你们的作文连在一起,再配上图画就成了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有一位日本画家和一位作家合作创作了一个故事,题目也叫《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个故事给很多小朋友带去快乐和帮助,想看看吗?

2.多有趣的故事呀!咱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哪些动物摘走了苹果?

3.现在树上只剩下2个苹果了,鼠小弟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呢?

(它是多么想吃到树上的苹果呀!着急、难过、灰心、无可奈何。)

4.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能不能吃到苹果呢?你们看,这时来了海狮,海狮能帮助鼠小弟拿到苹果吗?真是太棒了!你们看:鼠小弟坐在高高的苹果树上摘苹果呢!

5.鼠小弟一个人能摘到苹果吗?海狮一个人能摘到苹果吗?它们俩一起摘到苹果这就叫做合作。

鼠小弟拿到苹果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分享。

你们看,它们俩成了好朋友,海狮玩起了顶球的游戏,把苹果和鼠小弟一起顶了起来,你仿佛听见什么了?

6.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就会收获快乐,还收获了什么?我们小朋友在这节课里收获了什么呢?

7.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不仅和老师一起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学会了编故事!老师还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留了个作业:鼠小弟还会想到哪些方法拿到苹果呢?把这个结尾编给爸妈、老师同学听,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写好寄给老师看!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3

今天下午,弟弟从校车下来,就一面大声喊着:“妈妈!我得奖了!”

我和妈妈好奇地跑上前,只见弟弟手中握着一个闪闪发亮的奖杯。他兴高采烈地摇晃着奖杯,对我喊道:“哥哥,我得了第一名啊!”

今早弟弟参加校内讲故事比赛。这是他第一次上台,就有那么好的表现,我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弟弟说他上台领奖时,高兴得哭了,同学们还取笑他,男子汉泪汪汪,多难看!

傍晚爸爸下班回来,知道弟弟得奖,也夸奖了他一番。我们要弟弟重新把故事讲一次给我们听。只见他兴致勃勃地站在沙发上,比手划脚、表情十足地演说故事。我们觉得他很有天分,讲起故事非常生动。

爸爸后来带我们去餐厅吃晚饭,庆祝弟弟得奖,也希望借此勉励他有更好的表现。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4

故事情节是指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意思。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命题者在小说阅读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中考试题】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删改)

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选自2010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试题解析】

此题要求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考查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答题的关键是仔细研读小说,把握矛盾冲突,分别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用简洁语言从史工程师的角度概括出主要情节。答题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参考答案: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

·【模拟练习】

弟弟的来信

于清亮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可两天后他就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路撵走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看我小打断你的腿!”

这样,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在信中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我读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识字了。那种肉很好吃、我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那是耗子肉、蛇肉,我吃得作呕。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严肃:“那肉我也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我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这很珍贵!”弟弟在附信中写了几句话:“这是乡亲送的,想爹年事已高,转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夜,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弟弟后来卖了,用卖的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孩子们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的事儿吓了我一跳,小心翼翼地写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想少一个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愿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获奖了,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啊……”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时,弟弟没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夜,弟弟还是没回来。

年还没过完,爹就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弟弟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花那几十块钱的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悠,好不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哎呀——是爹!”

这时,爹一直闷着气转悠。我问:“咋了?”

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蔬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我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来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根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6期)

·【试题思考】

1.请以文中的“我”的角度简要叙述本文的主要情节。

2.第一段中加点的词“高高兴兴”“垂头丧气”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弟弟的来信的内容前后有什么变化?

4.请对文中弟弟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5.这篇小说为何以“弟弟的来信”为题呢?

·【参考答案】

《弟弟的来信》

1.弟弟中师毕业被分配到清泉乡小学,去之后发现条件很差,不愿意去那儿工作;弟弟被爹爹撵了回去,只好回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教学;乡亲们的热情和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让弟弟对在那里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春节为省车费,爹爹去找弟弟时发现“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要弟弟回来,弟弟却坚持留在山里教书。

2.“高高兴兴”“垂头丧气”分别表现了弟弟去清泉乡小学前后态度,“高高兴兴”是因为弟弟以为那是个好地方,“垂头丧气”是弟弟去了之后感到那“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3.开始以谈自己的事情为主,后来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

4.弟弟是中师毕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虽然最初对分配的工作不满意,但在山村学校从教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工作人的意义和价值,他愿意扎根于山村的教育事业。(大意相同即可。)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5

关键词:《兄弟》;戏剧性;命运

读完余华的《兄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一段真挚的兄弟情义让我不得不感慨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故事里讲述的曲折离奇的人生,让我觉得既温馨又真实,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更让我倍感惋惜。

一、塑造兄弟情--真实地贴近生活

余华在塑造故事人物的情感时,让我有莫名的亲切感,读着书里的故事,就像在看着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描述让人羡慕的兄弟情义,还是表达忠贞的夫妻感情亦或是刻画父亲对儿子的无私伟大的爱,都让我内心汹涌澎湃。对人的心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情”一个字,虽然余华在描写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会透露出一些暴力残酷的现象,但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贴近生活,相比于那些平平淡淡的小说,故事内容更让人的心紧跟着起伏,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感慨万千。对于兄弟情的塑造,更让我有种自己也融入到书中世界的感觉,故事情节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映,既真实,又温馨。而现今一些畅销的网络小说也不乏歌颂兄弟情的篇章,但多是夸夸其谈,有的甚至是虚构虚幻的,我觉得读了无非是消磨时间,倒不如读一点更贴近生活,反映人情礼节的书籍,既陶冶了情操,也磨练了心智。余华把兄弟之间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得淋漓尽致,无愧于“冷面杀手”的称号。他记述的故事真实而生动,让人融入到书中的情感中,带入角色,带入情绪,深有感悟。人不应该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在我们不曾注意到的世界里,也有残酷和无情,余华正是写了现实世界中的兄弟情义,让我对兄弟的感悟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看法。

例如:在讲述两兄弟的成长故事时,有一段李光头和宋钢在监狱中共同为父亲做虾,这个情景是特别温馨的,这样的氛围让两兄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之后父亲的死亡,给两兄弟带来的悲伤是极大的,但是他们两相互扶持,互相鼓励,在悲伤的时候互相安慰,在孤独的时候互相陪伴,让人羡慕。有一段时间宋钢被送到了边远的乡下,虽然宋钢和爷爷住在了一起,但还是十分想念自己的兄弟,俩兄弟之间的感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然接近了高潮,“十里送奶糖”的情景让人潸然泪下。俩兄弟的感情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李兰和宋凡平在流言蜚语中仍然选择坚持在一起,不在乎别人的议论,相濡以沫,我觉得这点特别触人心弦,她的命运让人感到惋惜,但是她的精神却让人敬佩!人在生活中就应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最后,其实罪恶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人的信念,一个人的意志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候,什么也抵挡不住。命运是残酷的,无法改变的,但人的信念是强大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子,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去生存。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边的人,毕竟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才会在自己身边陪伴着自己,永远不分开,读完了余华的《兄弟》,我今后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多花时间陪他们。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表述兄弟情谊了。自从李兰和宋平凡组成一个新家庭后,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整日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这情谊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一生珍惜的。

二、品味兄弟情--悲喜交加

情义需要塑造,但是更需要广大读者去品味、去理解、去升华。苦难环境下的兄弟情,不仅是情义本身,它更加具有坚强的力量,能够推动彼此更加积极地对待人生。余华用自己的理念塑造了能代表人性的主人公,向我们揭露了当代的社会现象,直观的告诉我们困境中要好好对待生活的道理,且兄弟情的穿插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性。兄弟情的意义就是善待自己,真诚对待兄弟,特别是人生中经历了共患难的兄弟,是自己一定要去珍惜的人。

例如:宋钢对于李光头来说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但李光头对宋钢却一直关爱有加。宋钢被刘作家侮辱,他立即找刘算账;在宋钢抢走了林红,他被刘镇的人嘲笑时,赵诗人作为“天涯沦落人”过来挑唆,李光头也没有因此与宋钢反目成仇,在宋林的婚礼上反而吆喝宋钢:“今天你是新郎,赶快回去”。

《兄弟》中的两兄弟在幼年时期给我们展现了一对难兄难弟手足情深的画面,尤其是当宋钢从乡下到镇里看望李光头时,李光头被反锁在屋里,两人隔着门“互诉衷肠”的场景感人至深。但这温情的表象后却折射出他们童年的孤独和生活的残酷;而成年之后,真正在乎这份兄弟情义的却只有宋钢一人,李光头早已将这份情义抛诸脑后。最后宋钢为了成全林红和李光头,选择了卧轨自杀,实际上是自己的死亡来捍卫这份情义;李光头在丧失之后却异想天开地想带着宋钢的骨灰一起飞向太空,以为这样就可以挽回失去的情义,弥补对宋钢的过错,然而这也只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寻找一份慰藉罢了。

正如余华在《后记》中所写:连接着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恶果。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作家出版社(第三版),2012,9.

[2]许丙泉.论余华《兄弟》的非常岁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52-70.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6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员,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镇江市“169”科技骨干,句容市“313”拔尖人才。曾获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镇江市封闭式赛课一等奖等奖励。在省内外多次应邀执教公开课并受到好评,有多篇文章、教学案例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等刊物。

教学内容:《争论的故事》(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时间:2011年4月1日

教学场合:“善学:我们的教学主张”名校课堂巡礼(镇江句容站)

教学年级:三年级

一、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争论的故事。

师:“争论”二字要强调一下,再来!

生:争论的故事。(“争论”二字明显强调)

师:同学们都爱听故事,对吗?关于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个故事的故事,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印度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傻、二傻和三傻,他们一个比一个傻。国王着急呀,遍请名师,用各种方法来教育,都没有效果。可是,有一个老师却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让仨傻不傻。知道他怎么教的吗?

生:(摇头)

生:讲故事?

师:猜对了,就是讲故事!用故事来启发智慧。为此,这个人还编了一本书,叫《五卷书》。这本书后来就流行了整个印度,成了印度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教科书。你看,故事能让人变聪明,故事能让人长智慧!是不是更喜欢故事了?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打开书。

二、读课文,教给阅读方法

师:故事在课文的2到5自然段。读故事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叫“边读边想”。

(师板书:边读边想)

师:要想当时的情景,想背后的含义。好,开始默读思考,在书上作出记号和批注。

师:好,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这个故事。请你来读。

生: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师:读到这儿就可以想:以打猎为生,说明兄弟俩的箭法一定不错。

生: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

师:“一群大雁”,说明大雁的数量不少,(指课件上的图)见过大雁吗?脑海中浮现它们的样子――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嘎嘎”叫着,从兄弟俩的头上飞过。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师:“很想”,说明他们很饿,急需进食。凭他们的箭法,这个想法完全能做到,但他们心动了,却没有立即行动。要读出“很想”的味道。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突出了“很想”)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然”在这儿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可以想想哥哥的表情,还可以想想大雁。

生: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来评理。

师:这儿要停得长一些,要想到,兄弟俩又把刚才争论的话给老人说了一遍,老人还要思考一下,需要时间。

生: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师:知道什么叫“两全其美”呀?

生:哥哥高兴,弟弟也高兴。

师:对!就是双方都满意,也叫“皆大欢喜”。

生: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目瞪口呆,都愣住了。

生:兄弟俩很后悔,不该争论,白白浪费了时间。

师:很好,边读边想,就能读出味儿来,还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事里的兄弟俩为了什么而争论?

生:他们在争大雁怎么吃。哥哥要煮了吃,可是弟弟却要烤了吃。

师:简单地说,就是为大雁的吃法而争论。结果呢?

生:结果,等他们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也就是飞走没吃成。

(在交流中,师板书)

兄――煮

飞走没吃成

弟――烤

师:这是盛老师讲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争论的故事。有人说,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盛老师讲故事”,你认为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这就是盛老师讲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书上的题目好。

师:好在哪里?

生:故事讲的是兄弟俩在争论,所以题目就叫“争论的故事”,这样可以吸引读者。

师:是的,课文是房子,题目是窗子,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房子”里的东西,这样的题目才好。

三、品争论,领悟故事内涵

师:看来,“争论”二字,值得品味。既是“争论”,肯定离不开人物说的话,让我们再次聚焦他们的对话。(出示“争论”部分的文字)

师: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读)

师:再反过来,女生读哥哥的话,男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再读)

师:这样的语言,一读,争论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弟弟这样说:(出示)

鸭子可以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大雁也可以烤了吃。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比,你觉得怎么样?(出示)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像争论,改过的句子不像是争论。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争论的味道很浓,改过的句子没有争论的味道,味道不浓。

师: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同样的意思,说法不同,感觉就不一样了。奥妙就在那几个问号和感叹号里面,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轻读)

师:既是争论,则不光有它的语言方式,争论的人还有他们特别的表情和动作,有没有想过他们争论时候的样子?

生:他们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生:好像要打起来的样子。

师:(出示插图)看看这幅图,这就是兄弟俩争论的情形。你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要知道,这就是在打仗――打口水仗!看到口水了吗?(生笑)

师:读出这种感觉。同桌再练习一下。

(同桌练读)

师:谁来表演一下?争论也是需要勇气的。(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

师:怎样读好对话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要注意表情,还要加上动作。

生:语气要是争论的感觉。

师:老师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还要注意提示语:“不以为然”,不同意,还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大声争辩”,声音要高起来。“很不服气”――做个不服气的样子我看看。

(生学不服气样。众笑)

师:读的时候,提示语不读,但要把它的意思放在自己的话里表现出来。

生1: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生2: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生1: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2: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看看,熊老师现在看你们的目光是什么目光?

生:赞许的目光!

师: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读得好!

师:是的,读得真好!我都想试试了,谁愿意跟我合作?(指名一举手男生上台)看看我们哥俩是怎样激烈地争论的。谁先来?

生:我先来。

师:女士优先,还是让我当哥哥吧。(生笑)

师:我现在是谁?

生:哥哥。

师:当然,你就是弟弟了。(转向学生)你们干吗?

生:看!

师:对,坐山观虎斗,看我们争论,打嘴仗。

师: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满怀向往)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很有主见的样子)

师:(提高嗓门)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很不服气,也提高嗓门)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当然不行,跟你说了,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不好!(强硬起来)

生:……

师:大雁煮了吃好。

生:大雁烤了吃好。

师:(语速加快)煮了吃!

生:烤了吃!

师:煮!(态度坚决)

生:烤!(更坚决)

师:(挥着拳头)就煮就煮就煮就煮!

生:(也挥着拳头)就烤就烤就烤就烤!(生拍手大笑)

师:这就叫什么?

生:争论!

师:如果不是有个老人经过这里,我们还要不停地争论下去,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争论不休!

师: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争得热热闹闹,哪知道――(出示,齐读)

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这是个古代的笑话故事。你觉得,兄弟俩可笑吗?

生:我觉得他们挺可笑,不去射大雁,老在这儿争论,结果大雁飞了。

生:他们很可笑,大雁还没到手呢,就想着怎么吃。

生:他们白白让大雁跑了,失去了射大雁的机会。

师:是的,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机会就像大雁,一转眼就飞走了。你觉得机会还像什么?

生:机会像小鸟,一下就飞走了。

生:机会像天上的白云,很快就随风飘散了。

生:机会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转眼就奔向远方了。

师:还有人说,机会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发现损失惨重。所以,机会来了,要一下能够抓住它。因为,机不可失――

生:时不再来!

师:在书上记下这句话。记下这句话,这故事就读出味了。

师:读过之后还能有所思考和启发,这就是故事能让人长智慧、变聪明的原因。看看,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出示课文后面部分)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师:为什么同学们的话没有提示语?

生:同学们都抢着说,七嘴八舌的,来不及写提示语。(笑)

生:这样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生:说的人太多,不知道是谁说的,就不写提示语了。(笑)

师:是的,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了什么。写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才好。

师: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同学们说了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写下去了。

师:是的。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十二个小圆点让我很羡慕,也很佩服。盛老师的学生太会说了,太能说了,难怪盛老师不时地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就像我看你们一样。

四、读原文,拓展阅读视野

师:兄弟争雁的故事出自清代的笑话集《笑林广记》,原文是这样写的:(出示)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pēng)。”其弟争曰:“宜燔(fán)。”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这是一段小古文,读小古文的时候,一开始的速度要慢一些,这样就容易读出停顿和节奏,先自己轻轻地读一遍。

生:(轻声朗读小古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明白小古文的意思吗?能说说这里的“烹”和“燔”是什么意思吗?

生:“烹”就是煮的意思。“燔”就是指烤。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中的故事来理解的。

生:还有,“烹”下面的四个点,表示把锅放在火上煮。而“燔”旁边是火字旁,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烧烤的意思。

师:看来小古文也难不住充满智慧的你们。古人说话写文章就这么简洁但却不失生动,读起来还显得特别有文化。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五、读“快板”,深化故事理趣

师:古人说得文乎,老师也不含糊。老师把这两个傻兄呆弟的故事编成了“天津快板”,送给大家好吗?没有板儿,可以击掌,也可以轻轻拍打桌子。要读得风趣幽默,具有讽刺意味。

(播放伴奏,师生同唱)

兄弟去射雁,群雁在蓝天。

老大张弓搭上箭,未射先开言:

“射下雁一只。煮汤解解馋。”

老二急忙说:

“煮汤不好喝,烧烤味最鲜!”

谁也不服谁,争得红了脸。

老农出主意:

“一人分一半,煮吃烤吃各自便,岂不美两全?”

兄弟齐说好,搭箭再向天,

咦?雁呢?

早已飞得看不见,看不见。

哈哈……

师:老师把小古文和改编的天津快板发给你们,喜欢的话可以多读读。回去把“兄弟争雁”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和家人听,你可以说书上的故事,可以用小古文说,也可以用快板说唱,好吗?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7

女儿出生之前,汪培埏在台北市一家投行工作。随着儿女陆续出生,她体会到为人母的快乐,开始觉得人生真正的快乐,是细心陪伴孩子慢慢长大。于是,在女儿3岁、儿子1岁那年,汪培埏辞职做了全职妈妈。刚成为全职妈妈的头两年,汪培埏被两个小家伙折磨得苦不堪言。姐弟之间争风吃醋、互相吵闹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汪培埏有些自责,两个孩子这么爱争抢,是不是自己育儿无方?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位朋友的故事令她豁然开朗:当初朋友为了让姐姐能够接纳弟弟,就让姐姐继续睡在她的大床上,刚出生的弟弟睡在保姆房里;朋友的重心放在姐姐身上,弟弟基本由保姆照顾。谁知,姐姐的妒忌愈演愈烈。只要姐姐在家,朋友就不敢碰弟弟,不敢跟弟弟多说话,否则姐姐就大哭尖叫,甚至偷掐弟弟,或是扔掉弟弟的玩具。

朋友的故事令汪培埏意识到,手足相亲并不是天生的,出生于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之间的磨合在所难免,而作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和关爱,以及足够的耐心。

当父母不患寡而患不均

许多父母为了调停纷争,常常用“大的必须让着小的”这样的万灵丹教育家里的老大。每次听到类似的话,汪培埏就觉得很不对劲。事情只分对错,怎么会用年纪大小来分呢?一味地偏向小的,年纪大的孩子怎么会不怨恨?同样,小的孩子也马上学会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好招!”于是,手足之争就没完没了。

那么,争端要如何解决呢?汪培埏通常将问题还给孩子。比如,当她手里只有一颗糖果时,她会对姐弟俩说:“妈妈只有一颗糖,怎么办?”当姐弟俩同时索抱时,她会说:“妈妈没办法一次抱两个小孩,怎么办?”如果两个孩子还是争执不下,她会提议说:“那我们轮流好不好?”如果还是无法达成协议,汪培埏的答案通常是:“两个人都没有!”

渐渐地,孩子们会发现妈妈“只对事,不对人”。不管姐姐再大,弟弟再小,做错事的一方,就要接受处罚。事情单纯了,孩子轻松,父母也轻松。因此,孩子也通常会在“两个都没有”这样的答案冒出来之前,自己把纷争给解决掉。

事实上,手足不和,有时争的,只是“公平”二字。汪培埏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如果她正抱着弟弟哄睡,绝不会因为姐姐的无理取闹而把弟弟丢在一边,即使弟弟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小孩。她唯一能做的妥协,就是抱着弟弟面朝姐姐,陪她说话或是念故事。慢慢地,姐姐就接受了,乖乖拿了故事书坐边上要求讲故事。这就是磨合。

如果姐姐抢弟弟的玩具,惹得弟弟大哭不止,汪培埏通常会挑一样姐姐最心爱的玩具给弟弟:“我可以随便抢你心爱的东西送给弟弟吗?”这招非常有效,通常姐姐会立刻把玩具还给弟弟。以后,姐姐自然不会抢弟弟玩具,因为她知道,一旦动手,就会以失去自己心爱的玩具为代价。

在汪培埏立场坚定、保持一贯性,并且从不例外的教养下,姐弟俩争抢哭闹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每次,姐弟俩遇到都想要同一个东西时,两人常常索性跳过争抢的步骤,直接跃进到了“谈判”或者“剪刀石头布”,而这些,如果没有父母公平、公正的耐心教导,孩子们可能永远也学不会。

别拿手足当榜样

培养两个孩子之间的手足亲情时,还有一件事是汪培埏的绝对雷区,那就是――拿手足当榜样。大多数父母在拿手足当榜样时,重点不是榜样,只是在批评、贬低,甚至只是出气。拿手足当比较的批评,实际上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

作为亲姐弟,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对方,清楚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他们原本就是各自的榜样。被父母一比,反而可能搞砸。别拿兄弟姐妹当武器来批评孩子,这是让“手足不相争”的基本功。因此,生活中,汪培埏对孩子的表达尽量越单纯越好:勇敢、不哭、字写整齐、好好读书、多运动……不把姐弟中的任何一个牵扯进来当榜样,孩子之间自然也就不会有妒忌和怨恨。

如今,汪培埏的一双儿女早已度过了那段令她抓狂的磨合期,取而代之的是姐弟俩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下雨天,不出门,两个孩子可以从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姐姐弟弟聊小孩的天。

两个孩子确实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多快乐和美好。然而,这份美好不会从天而降,想要享受这份美好,父母们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最平等的爱。只有父母的公平,才是孩子们一辈子心平气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和力量。

我和弟弟的故事篇8

【关键词】《小狗包弟》 悲剧 人性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随想录》中感人的名篇,此前我读过多次,每次读后心里都难以平静。但一次听课过程中我还是忍不住再读了一遍,读后依然情动,一整天内心难抑波澜。

《小狗包弟》开头写一位艺术家与一只狗的故事。“”期间,艺术家被批斗,只有他养的小狗来到他身边。最后,狗被打断后腿绝食而死,艺术家也给关了几年。作者本文写的是自己与小狗包弟的故事,为什么开头要写艺术家的故事呢?这个问题讲课的陈老师没有说,陈老师只问学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悲伤”之后,老师说还为下文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我却认为开头看不出作者的“悲伤”感情,全文“感情”也并非“悲伤”那么简单。

首先,这个开头不简单,它不仅仅是“引出下文”。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我”与包弟的故事完全就是“姊妹篇”,艺术家的故事发生在“”期间,而“我”与包弟故事也是发生在“”期间,作者这样开头是在强调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正是这个非人性的时代,才引起作者对人性的反思。

其次,两个故事都写狗性与人心的对比,很有震撼力。艺术家的狗是在人们不愿意靠近“反革命”的情况下扑到主人身上的。你看它,“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尤其是当你读到狗因为见不到主人“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受到巨大的震动?你自然会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人怎么会不如狗呢?原来是“”那个人性扭曲的时代造成的,打人是政治狂热所致,躲“反革命”是在躲政治瘟疫,是非正常的“政治”毁灭了人性和人道。这样的时代,你还愿意再遇见吗?开头这段文字并不只是表达作者对艺术家和狗的同情,也并非只表达“悲伤”之情。要说文章基调,我想,作者这里更多的是给读者一个震撼,有“当头一喝”的意思。

再来说说“我”与包弟的故事。巴金叙述了“艺术家与狗”这个听来的故事后,就想起自己也养过一只小狗。这两个故事如出一辙,都是那么可爱的小狗,结果都逃不过一死。养条小狗,本来与政治命运毫无关系,但就是这样一只乖巧的小狗,在抄“四旧”的时候,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让“我”“胆战心惊”。为什么一条小狗竟然会成为全家人的“包袱”?读者从这里自然可以感受到“”的非人环境。在今天,你就是把小狗杀掉吃了,也不会有人指责你。但在那时,你想把它送人都没人敢要,只好送去解剖。送走包弟实属无奈之举,本来无须愧疚,但作者内心却因此受到折磨,以至于成了“不会有终结”的“熬煎”。更难堪的是,送走了包弟还是不能使“我”免遭厄运,结果“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我”担心包弟连累自己,想不到最终是“我”连累了家人!于是,我“反而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最后虽然只写“我怀念包弟”是“想向它表示歉意”,但巴金的真意绝不限于此。爱讲真话的巴金,凭着自己的良知,在解剖自己,解剖一个时代,他用自己无法救赎的灵魂,引起人们反思,呼唤人们回归人性,告诫人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小狗包弟》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这两只小狗都那么小鸟依人,让人疼爱。如果是恶犬,那你就是亲手把狗杀了,也不一定有人会同情那狗的。你如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咬人的狗,要把狗写得那么可爱,那么,教学就不会停留于浅层,而是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深处。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包弟之死”正是把至美之物毁灭掉,才令人唏嘘不已,会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并最终让人认识那个非理性的年代,使人感悟到珍视生命、回归人性的重要。由此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震撼人的其他原因。作者正是因为把可爱的包弟送上解剖桌,才会抱憾终身,因为作者想赎罪而不能,无法原谅自己了。如果写把包弟送去人家寄养,等“风声”过去再接回来,那么故事就不会那么动人,也就达不到警示人的目的。这种“不可救赎”的遗憾在初中课文《风筝》中也有过,所以学生并不难理解。《风筝》中,“我”弟弟如果还记恨“我”当初毁坏他的风筝,那么当“我”向成人的他道歉时,他一定会原谅“我”,然而他竟然全然忘却了,“我”的罪过便得不到补救的机会,因此作者的心才会“只得沉重着”。正因为无法救赎,巴金才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你看,包弟在自己家“待了七年”、于“1966年8月”送走包弟,至今已经“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作者都牢记在心,他的心至今“依然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不是一个老人对待一件小事的正常心态。假使这不是只好狗,或者作者也没有把它送去受死,那么,作者也许已经忘却了自己的罪过,文章也就没有引人之处了,自然也就不会引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反思,更没有关于“人性”的思考了。正因为有了这些,才显出巴金的良知和真心。如果进一步发掘文本,你还会发现,巴金的这种“忏悔”并不止于对包弟,还含有对爱人萧珊的愧疚。

如果像陈老师一样,教《小狗包弟》只是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想由此让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真义,很难。即使学生能感悟到一些,认识也一定不深刻。当然,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太多,有智慧的老师自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取舍。但无论怎样取舍,都不能忽视“震撼力”这个关键点,如果缺了这一点,学生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感悟一定不会太深,也不会真正喜欢上这篇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伤痕散文”,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将留下许多无法补救的遗憾了。

【参考文献】

[1]黄智诚.不得不说的人与狗[J].现代语文,2014(6).

[2]冯锦霞.《小狗包弟》的二重解读[J].综合天地,2014(4).

上一篇:课外活动作文范文 下一篇:我错怪了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