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

时间:2023-11-01 02:07:58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1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5.体味文章的重要词句;6.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命题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进行一些指导,以便学生能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准确表述。

一、 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 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解题技巧: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松鼠》《苏州园林》,但不是所有的文题都指出说明对象,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事理说明文要看文题,如《统筹方法》《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 说明对象特征的归纳。

解题技巧:

① 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 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 分散在各段中,抓关键句。每段的中心句,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有连接词(如首先、其次、也、还、此外)的句子。(备注: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

二、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 试卷中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列图表、引用、作诠释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 举例子:举什么例子,更具体有力地说明什么(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 分类别:分几类加以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什么。

(3) 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什么。

(4)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5) 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

(6)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更准确地说明事物什么。

(7) 列图表:更简明更直观地说明了什么。

(8) 引用:a.名言、格言警句、谚语、诗句,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增加文学感染力、避免文章平淡。b.神话传说、谜语(《蜘蛛》)、趣闻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摇?摇

常见题型 ①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或:文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技巧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 给你一个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句好?

对策 原句好。原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 (2012·无锡卷)《地球上的水》第13题: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又如(2012·淮安卷)《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第10题:说说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种: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

逻辑顺序(如主次、表里、因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如《苏州园林》。

根据说明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介绍程序的说明文按照制作程序来说明,如《活板》,程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常见题型:①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摇?摇?摇 直接回答。

② 文段或句子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对调?为什么?

对策:不能。因为这几段之间是按照……顺序说明的。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③ 说明顺序或句子能否颠倒?为什么?

解题技巧 两句话能否颠倒要考虑:①是否有时间先后顺序;②是否符合大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也即逻辑顺序。;③是否与前后文照应。

例如 (2012·成都卷)《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第11题: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颠倒顺序?请结合原文回答。

再如(2012·沈阳卷)阅读选文第23题,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又如(2012·陕西卷)《食虫植物开花》第9题: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总分顺序

四、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要准确分析层次,理清结构,概括文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根据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各段的说明内容,然后综合概括出全文的文意。3.说明文各层之间一般有明显的过渡词或过渡段,要引导学生辨析,这是划分层次的关键。4.说明文无论是全文或局部,总分结构比较多,可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不同结构形式划分层次。5.说明文层次结构形式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教师在指导时可适当点拨。

例如 (2012年·泰州卷)《筷子中的文化》第14题: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又如(2012·南通卷)《中国结》第13题:阅读全文,依据文章思路,在下面的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再如(2012·成都卷)《椅子改变中国文化》第9题: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五、 体味文章的重要词句

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而“科学家研究表明”“据专家介绍”这样的短语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权威性。

常见题型 ① 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题技巧 A. 表态(删还是不删);B. 解释或定性,限制词语强调从哪方面限制(如“比较、几乎、相当”从程度上限制;大约、可能、左右、可算得上等表估计;当时等表时间)。C. 具体阐释用了这个词后句子的意思;D. 若删去,则表示……意思,与事实不符合(或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E.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技巧 不能删,××词是表示……意思,在文中表示……,若删去,则表示……意思,与事实不符合。××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 能否用另一个词替换?为什么?

解题技巧 不可以。原词××是表示……意思,在文中表示……意思;而所换的××词是表示……意思,用后表示……意思,与事实不符合。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 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题技巧 ××词是表示……意思,在文中表示……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 自己从文中找一个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 a. 找有概数的句子;b.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之一”“大约”“至少”“一般”“通常”“似乎”“可能”“左右”等)的句子。

解题技巧 a. 抄句子;b. 句中××词是表示……意思,在文中表示……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 (2012·泰州卷)《筷子中的文化》第12题: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

如(2012·湖北卷)《我国湖泊数量锐减 》第16题:文中“调查表明”和“调查数据表明”是不是多余的?说出你的理解。

再如(2012·四川卷)《生物入侵者》第11题:第①段中作者使用“移民”一词,而不是直接使用“生物”一词,好处是什么?

句子的作用 (见上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补充文段的作用 说明文中,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如果是问句,能引发读者思考④如果是真实典型的事例,起到举例子说明的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了什么。⑤引用名言、格言警句、谚语、诗句,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如 (2012·北京卷)阅读语段,回答 第18题: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补充2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策 ①交代了说明对象,如《松鼠》《苏州园林》②交代了说明对象及特征,如《巍巍中山陵》③概括了说明的主要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④点明说明中心,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⑤设疑,引发读者对……的思考、关注,如《地震云,事后之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宇宙里有些什么》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修辞)+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都市鸟类“变奏曲”》《氡,隐性的杀手》《春蚕到死丝方尽》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死海不死》《送你一束转基因花》⑧ 具有号召性,增强文章的鼓舞力量,如《向沙漠进军》

解题技巧 ①文章的题目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②采用了……说明方法(修辞等),突出了……(一般为特征或事理),引发读者对……的思考、关注(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号召性,增强文章的鼓舞力量),使标题更醒目(使标题更生动形象、使标题更具有趣味性)。

例如(2012·山东卷)《学会看食品的“简历”》第14题: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再如(2012·淮安卷)《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第12题: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有哪些好处?

补充3:说明文中运用其他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说明文中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解题技巧 ① 记叙: 与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神话传说、趣闻轶事的作用相同。② 描写:这段文字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特征(事理),给读者留下具体鲜明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注:有的文章中的描写除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外,还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松鼠》中的拟人化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巍巍中山陵》中描写登临平台所见的景象,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③议论:这段文字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了……特征(事理),深化了人们对……的认识。

例如 (2012·湖北卷)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第24题: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补充4: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解题技巧 ① 表态: 不能删。② 结构上: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③ 内容上: 补充说明了……特征,加深了人们对……的认识,使说明更全。

六、 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提出建议

解题技巧 由现象分析原因,探索问题的实质。谈感受和体会的题目一定要结合原文,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积累,按照分值答题。

例如(2012·贵州卷)《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第20题:现在同学们饮用塑料瓶装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请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解同学们不饮用塑料瓶装水。

又如 (2012·四川卷)《“毒胶囊”有多毒》第21题:前有“地沟油”“毒奶粉”“毒大蒜”……今有超标的螺旋藻和“毒胶囊”,中国食品和药物安全问题真是层出不穷。你认为应该采取哪此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再如 (2012·福建卷)《被造就的虚拟偶像》第11题:联系全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虚拟偶像的看法。(提示“下列材料供参考)

材料一: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鲁迅《故乡》

材料二: 在电影《Simone》(《西蒙》)中,主人公维克多说:“一个虚拟偶像诞生了,你汉子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创造假象的能力超过了他们洞悉真相的能力。”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2

关键词:场景;方式;感受;技巧;阅读

一、认真学习,提高表达方式

第一,我们要回顾课堂上比较经典的场景。每个作家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多姿多彩的,在语文课本上有哪些文章内的场景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再如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以及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等比较经典的文章。

第二,我们要感悟做着的表达方式。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令人难忘的时光呀,童年是一个最纯真的时光。有的作者的表达方式已经让我们看到他的童年和他对童年的憧憬,看出他对已经跟着自己的年龄逐渐走远的童年恋恋不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感悟作者描述的写实的表达方式。

二、努力观察,为写好作铺垫

叶圣陶先生在的《文章例话》中的曾经说道“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储备大量的作文素材。学生对于自己亲生经历的事情记忆非常深刻,例如郊游、野炊、采摘、踏青、玩沙等。

三、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就是文字表达活动受到情感的控制,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因为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愉悦的情绪,激起巨大的热情,才能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而儿童的言语心理一般要经历:产生表达或交流的欲望,出现内部语言,把内部语言传化为外部语言(作文)。所以,作文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言语心理过程,遵循科学的训练规律,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写作心态。

教学伊始,可以通过一组班集体活动的照片和一曲学生熟悉的轻松活泼的《童年》的旋律把学生的思路和情感拽回曾经的快乐时光里,营造了作文的情境启导。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在这节课中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些蔬菜的名字,还读准字音,认识他们,还让学生对生活进一步认识,增长了见识,还会激发他们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的“教育即生活”。

四、学会评价

教学中,可凭借“看照片回忆场面和看照片说感受”以及“个体或三人小组选择一张照片回忆叙写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评价、取长补短的写作能力。

1.对照畅谈——难忘的瞬间。看看这些照片你最难忘的是哪个场面?最开心的是哪一刻?最喜欢的是玩什么?有留下什么遗憾吗?

2.深挖细嚼。哪些同学的话语让你难以忘怀,哪些声音萦绕耳边,哪些色彩记忆犹新?

五、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学生平时多读书积累语言,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洋洋洒洒。学生可以订阅《小学生学习报》,因为上面的小故事和作文,对学生的思维和拓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寓言故事,例如《安徒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参与,与学生一起分享书里的智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功夫不负有心人,多读多练、日积月累,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就会产生灵感,作文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六、学会技巧

1.启发表达,教给技巧。教师讲解纪实作文的一些写作要求:首先,写实相对于虚构,必须确如其人,确有其事,景和物的描绘“像照相机拍出来的一样“。其次,写实是具体的,要多使用一些表示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方位的词,要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材料要有选择和侧重,突出对象的特征。

2.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1)讨论拟题。(2)讨论拟定几种写作提纲,各取所需。(3)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给材料定详略。(4)商讨可能用上的一些修辞手法、诗句、歌词。(5)讨论可选择的开头和收尾方法。有了这些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习作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大部份习作能做到内容具体,主次分明,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少数学困生的习作也能通过多写几个场面让内容显得丰盈亮眼。

七、注重评价,提升作文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对于写的好的文章,老师要在学生面前读,对那些写的不好的同学,老师不能一棒子打死,尽量发现其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的为他指导,修改文章中的不足。万事开头难,开始可能成效不大,但教师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激发其写作热情,学生一定会循序渐进。

八、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家的优美文章绝大多数也是自己一遍一遍修改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才能感受到琢玉成器的成就感。在教学中可运用投影通过对学生的佳作片段的评析,劣作整篇的评改等方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明白自己的好作文也是修改出来的,从而树立自己修改自己作文的意识和习惯。

我手写我心,我文画童年。照片能记录童年瞬间的欢乐,手中之笔也能复制童年的美丽足迹。小学生纪实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愉悦、真实、具体地描绘青山绿水、和风细雨,记录童真、童趣、童语,体验写作的快乐,体验童年的多彩。

参考文献:

[1] 宋爱芳.多管齐下,激活小学高段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2013,10:270.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3

“读”中仿“写”,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来源,同样,阅读也可以是写作的来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慢慢从读继而到写。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火烧云》的第一自然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写人的范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句式描写其他的事物。开始时,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按照例句仿写,后面可以逐渐灵活处理,学生越写越自然。因此,学生阅读的时候先要认真思考,观察和寻找文章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句式描写出来的事物和场景感人,并且效果逼真。

比如,《火烧云》中作者就连用了七个“ 变成 了”,用这个变化的句式,将一副动态的景象呈现了出来。到这里,老师进一步使用文本资源,在课件中出示如下句式: (什么时候) (什么景物)变成 (什么样)了。让学生思考,试着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有的学生写道:秋天到了,苹果变成红的了,梨变成黄的了,柿子也变成红的了等等。接下来老师如何相机点拨:如果是夏天呢?冬天呢?春天呢?大地的哪些景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这时写作就有了生活这一巨大的源头活水。

抓住“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上好写作课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自然地走向“写”,重点就在“自然”这个词上,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文章“读”的感悟是根本,只有学生有了要表达的思想,有话要说了,才能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悟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课文的文本内容挖掘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让学生认真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几个词,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呢?即让学生从“写”返回到“读”中,加深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对于栏板上图案的描写非常生动细致!描写各图案的句子间运用的一个新的标点符号“;”分号,学生第一次认识这样的符号。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片断描写的环节,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自己也写一写赵州桥。要求用上总分句式和分号。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一条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龙,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的刻着几朵牡丹,它们各有各的模样,有一朵还是花骨朵,有一朵开了两、三片花瓣,有一朵全展开啦;有的刻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正站在山顶,昂起头,展开斑斓的尾屏,好象要和别人比美呢!这些雕刻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表达范式,如总分段式、分号的使用等等,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又使学生从具体的写作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广受大家关注的情感阅读,即通过自己的写真实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提升阅读的情感体验,这是“读”与“写”关系的进一步结合。

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写作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在学生的“读”与“写”的练习中,不仅是从“读”到“写”,还要从“写”再回到“读”,在这个来回中,促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篇课文――《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非常强,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的情感体悟。如果简单地将文章的主旨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很难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收获。课文中“……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里都描写了什么?为什么是犯了错误的可爱的神色呢?要学生理解这些,可以找大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再让大家想一想那沉默的一分钟里,孩子们都想了些什么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通过学生结合自己在家发脾气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作者省略的内容和情感,进而学会了最难的心理描写。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4

如何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学会读书呢?就以《太阳》一课的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一、学习太阳之大

离我们之远一部分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把太阳之大,距离之远表达得具体明白的,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了作者运用列数字的方法,作比较的方法。我为了作者运用真正的能力,我又问,要到具体数字,可以用哪些方法?学生说有时可以用查阅资料,有时把可以自己量一量。需要准确的数据用测量工具,如长短、用米尺、卷尺、三角板等,估计数据可以用步数、两手平举的长度、人身高度等去目测。这样就把学生的视觉伸向生活、伸向实践,学生有了充实的切身体验,在学习课文,写作时就难不倒他了。 在学习太阳与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我问学生,这些内容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写这些内容作者要作哪些准备工作。学生想了想说“读书”对“读书说得准确些就是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的文章写作的需要查阅一些书籍,收集所需信息。再回想我们写作文时,你们怎样做的呢?”。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个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要注意联系课文有关内容,深入理解。”由此可见,课文中那些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所以把重点句教好,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分步实施,逐层深化重点句的训练要求

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读、思、议,由浅入深,责备确切理解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三、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重点句的思维模式

随着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我觉得教师应逐步放手,减少引导和指点,让形式主动掌握捕捉并理解重点句。这就要教给学生基本思维模式,让他们在反复训练中内化成各自的阅读技能。

捕捉并理解重点句的基本思维模式如下:①整体感知,明确思维。②找出重点句。③在 句中圈出重点词并理解其意思。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领悟表达方式。⑤联系实际,产生感受。上述第④个环节是思维有无成效的关键,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特点加以引导,如这句话共写哪几个意思?是什么关系?有无主次之分?如有,哪个意思是主要的?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特点?在表达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四、要当堂检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在巩固复习阶段,必须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进行交流、检查,这也是优化重点句教学的重要环节。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5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

一、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教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记叙文教学法。从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而很多教师的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词不达意,造成学生听不懂教师教的内容,即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讲解得并不透彻,全靠学生自己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自然找不到要点,从而也就造成写作质量较差。

第二,忽略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当前中考一般对于写作体裁上并不限制,因而教师企图通过用议论文代替记叙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由于议论文的体例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学会,最终使得教师忽略对记叙文的教学。

第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当前都是以中考为指挥棒,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追求速胜,从而使得记叙文写作教学往往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比较低效,周期也比较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学的问题

第一,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通篇写成流水账,缺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不会使用修辞手法,对于该细节描写的地方只寥寥几笔带过,文章中充斥着对事情的评价性语言,从而导致文体不伦不类。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恰当地安排详略。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不懂得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合理剪裁、有所取舍,而是将所掌握的素材统统用到写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入题非常慢,常常是写了二三百字还没有进入正题,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够,匆匆忙忙结束,虎头蛇尾。

第三,记叙情节平淡。学生在对情节进行记叙的过程当中,往往思路比较混乱,一叙到底,情节缺乏层次感,语言平白,可读性不强。

第四,立意肤浅。记叙文的立意是其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随意写作,导致偏题、离题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是切题,也总是在表面上做功夫,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挖掘,缺乏思想性。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了解记叙文的特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首先就要了解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就是记录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所见所闻,凡是经历过的、接触过的人或事都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文的核心是对人物与事件的记录。一般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是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在记叙上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常识,抓住记叙文的要素,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训练,比如,每天进行微写作的练习、写日记等,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从而为写好文章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构思

当前教师在进行记叙文讲解时,往往讲得不够深入,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开思维,常常是对写作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缺乏对写作思路的讲解。因此,教师在写作课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跑题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材料,对文章的情节如何设置等,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如何安排详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入地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可操作性强的作文引导训练,有效地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比较评价,升格指导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当中的优缺点,深化文章的立意,优化作文情节、语言,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突破写作瓶颈。另外,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评价仅仅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让学生了解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并从阅读教学当中进行适度迁移,帮助学生将方法运用到作文的修改当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修改作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良斌.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

践研究[J]. 学周刊,2016,26:151-152.

[2]齐瑞峰.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5:50.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6

然而事实上,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理解往往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好像怎么答都难以得到高分。为此,我把在教学中所总结而成的一些经验提出来,希望能对正在为阅读理解题而苦恼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词句理解题

该题型具体表现形式举例:“请你谈谈对文中的某一个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理解”、“请你谈谈某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你说说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解答该题型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切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解答该类型题目的重要原则。

(2)联系文章的主旨来理解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要知道,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直接或间接为主旨服务的,所以联系主旨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重点含义,是把词句的含义理解得深刻的重要原则。

(3)分析修辞手法,根据修辞特点来理解表达效果。

(4)从形式(结构,表达效果等)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二、内容概括题

该题型具体表现形式举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文章围绕写了哪些内容”等。

解答该类型题目应注意如下方法:

(1)总揽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失彼、概括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的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

三、作品感受题

该题型具体表现形式举例:“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的理解”,“你生活中这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等。

回答该类题目时学生往往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或者是思维的不开阔,觉得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觉得无法回答。其实,上文说过,答案是从文章中来的,你只要认真阅读材料中的事例,仔细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是一定可以作答的。即使万一没有或是想不出这样的事例,你也可以依照材料中的事例,依葫芦画瓢,编造一个事例。

作答时,要先亮出看法,表达感受,再联系实际。这样使得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还应注意的是,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时,应有较具体的时间,人物,事件,这样才能让人明白你是在联系生活。而事件的具体内容则可以高度概括,而叙述的重点则应该合乎题目要求,以便让你的答案简洁明了。

最后还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阅读理解题答案一般有如下要求:简洁性,准确性,通俗性,另外,一定要与题干衔接紧密。

(1)简洁性。答案忌重复累赘,特别是在选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的时候,要将原文中那些枝叶成份,与题目要求不相干的成份删去。有的同学在回答时生怕不够完整,故而想答得越多越好,如果多而无当,是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的。

(2)准确性。用语要求准确,如果答案中有错别字或是病句,是会影响得分的。所以做完之后有时间一定要检查,看看你的答案是否通畅明确。另外,有时文中可供作答案的可能不止一个句子,我们应该选择最适合的作答。

(3)通俗性。原文中的用来参考作为答案的句子有时候是形象化的句子,比如,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把这样的语言作为答案时,要注意把形象化的句子转换成通俗明了的句子。

(4)答语要与题干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答案从材料中来,这是作答阅读理解题的不二原则。但有的题目不能把原句子直接作为答案。虽然答案在这个句子之中,但在把它作为答案时,有时需要将原句子作必要的语序调整或是增删替换,以使答案与题干衔接紧密,逻辑严谨。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7

关键词:英语;书面表达;作文评分标准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要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一轮复习之后,基础知识的掌握已有较大提高,教师势必会将重点有意识地放在学生的写作上,以求最后阶段提高学生成绩。然而,事与愿违,在学生的习作上我们常常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基础语法不过关、病句多、中式英语表达层出不穷,总体上学生“攻势”不强,成绩没有较大的突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毕业班英语教师面临的难题。因为英语写作难度大,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如果高考冲刺阶段不改变教法和学法,单靠背诵几篇范文,写作水平是不能有很大的提高的。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说”促“写”,通过课堂强化词汇、句型、篇章意识,将所要写的作文“说”出来,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一、说的意义

到高三时,学生备考,即便知道作文很重要,但做起来还是有应付之嫌,他们很少去想一个意思有几种表达方式,或是哪种表达方式更能体现其英语水平,完成作文的迫切心理往往让他们急于求成。结果,学生们每次作文都未能感受到很大的进步,久而久之,他们没有了写的动力,而且教师改起来既费时又无多大意义。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呢?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嘴把作文“写”出来,这样不仅省时高效,而且有助于改变学生面对书面表达题时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我们知道要提高英语分数,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其他类型的题目,除了单词量的扎实积累外,最为关键的是语感。好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平时,培养学生语感的方式很多,可以多阅读,可以大声朗读英语课文,把书面表达用“说”的形式加以训练也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Britton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写作时,在课堂上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口头表达技能,因为口语中常包含许多书面语的结构。这一实践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说”实际上是书面表达的准备阶段,通过“说”的书面表达,能培养学生自己构建英语写作的能力。

二、怎么说

英语书面表达的题型多以图画、图表、提纲等为情景的形式出现,常常附有要点提示。学生应仔细观察,认真阅读要点提示,在学生开始说之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让学生说。怎么说?从何说起?本人认为应从重点说起,即从文章的第二段开始,这部分往往是文章的精髓,文章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表达、体裁的选择、结构的规划等都在这部分得以体现。如果这部分学生能顺利说出,那么只要围绕文章内容,加上头和尾,交代文章的起始,就能很好地完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第五档(21分~25分)的第一点和第二点:(1)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2)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三、说什么

知道怎么说后,我们应该要说些什么,这是关键。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是脑子里先有中文句子,然后将其翻译成英文,这就会出现许多语病甚至表达出完全相反的句子意思。因此,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虽然累了,但他继续工作”这句话的英语的表达方式有:Though/Although he was tired,he went on working.(复合句)Tired as/though he was,he went on working. (倒装句)He was tired,but he went on working.(复合句)He was tired.he went on working,though.(简单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学生大脑的思维,而且唤醒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复习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词汇、词组、句型和语法都得以充分运用。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第五档(21分~25分)的第三点和第四点:(3)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4)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第五档(21分~25分)的第五点:(5)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这就要求训练学生文章的逻辑关系的意识,避免想到哪写到哪。在说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连接词承上启下,养成使用连接词的习惯,避免文章结构松散,层次不清。例如,最为典型的firstly,secondly,thirdly... Last but not least... 通过它们按顺序完成文章要点的阐述。

最后,教师在落实学生写的时候要强调拼写与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能完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第五档(21分~25分)的第六点:(6)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从而获取高分。实践证明,通过“说”的书面表达,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对写作文不再惧怕。对于教师而言,批改多了一种方式,根据教学情况,既可以是口头测试,也可以是书面批改。

参考文献:

[1]王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刍议[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5).

[2]张启富.高中生英语写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9).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篇8

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值得学生模仿的经典语句。课堂练笔让学生仿写经典语句,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学习了“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之后,让学生模仿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用上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写一段话,赞美不畏艰辛修筑青藏铁路的筑路工人。这样的练笔,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主题,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形式进行应用,实现了学练结合。

二、仿特色段落:让结构更巧

构句成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选用恰当的段落结构,不但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而且能促进文章情感的抒发。课文中有些段落结构很具有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笔。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都是采用了先以一个祈使句开头,劝说朝鲜人民不要再送,然后回忆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做的事情,最后以一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学生了解了这三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在这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所说的话。这样的练笔,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而且学生通过练笔既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内在语言,又习得了课文具有特色的表达方式。

三、仿课文立意:让思想更新

课堂练笔,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文笔,还要让学生练立意!模仿课文的构思和立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让自己的文章更别出心裁,具有鲜味。如,“白杨”“落花生”等以物喻人的课文,学生模仿以物喻人手法,写一写小草、粉笔等,让学生在模仿中发现身边平凡事物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仿文章结构:让布局更鲜

我们可以建议学生模仿课文的布局结构,仿写同类文章。如,学习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让学生仿写习作“走遍天下( )为侣”。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总结整篇课文的布局谋篇方式: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观点,然后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说明书百读不厌,接着写如何反复地读一本书,最后总结走遍天下书为侣。学生仿照课文,思路清晰,叙述有条理,同时学生也在模仿中逐渐学会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这样的模仿练习,逐渐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而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布局谋篇的技巧之后,综合运用,创新便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仿组材方式:让选材更精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主题编排的,但每篇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却各有不同。如,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它们分别是“冬阳 童年 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一组”。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组材方式,设计了不同的练笔目标。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文记叙了童年有关骆驼的四件事,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习了课文,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围绕某一件事物,记叙和这件事物有关的几个故事”的方式,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童年。而“童年的发现”则让学生模仿课文,也按“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发现的结果”来写一写自己童年的发现。“祖父的园子”,萧红记叙了在这个园子里发生的有关童年的快乐记忆,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最喜欢去的某一个地方,记下在那儿发生一些事情,以此怀念逝去的童年时光。通过这样的一组练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组材方式。

阅读教学需要练笔,但只有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的练笔形神兼备,才能使课堂练笔真正收到实效,使学生笔下生花!

上一篇:我在学外语范文 下一篇:友人离别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