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人品范文

时间:2023-09-26 19:51:20

文章与人品

文章与人品篇1

篆刻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篆书字体的造型与布局。第二,篆刻作品的意境。篆刻作品以特有的意境之美、亲和力和包容性,能够大大提升设计本体的视觉效果。第三,篆刻作品的神韵。作者的构思与艺术审美通过篆刻作品得到充分展示,篆刻作品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艺术精神的高度体现。公共空间是非封闭的,是面向公众的自由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某位艺术家的自由创造,也不只是针对既定的某一类人群,而是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品,是具备传播和美化功能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性。

公共艺术品设计面很广,主要包括建筑、环境雕塑、壁画、园艺等。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品旨在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品位和文化内涵,它是城市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公共景观艺术作品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公共景观艺术作品的空间尺度与环境的关系、功能与视觉的关系被处理得如何是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设计师对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形式、意义以及体积、材料等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研究,目的在于使公共艺术作品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能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环境。第三,公共艺术作品要求能运用创新的艺术语言,要体现一定的设计主题与文化内涵。

下面以齐白石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探讨篆刻艺术是如何与城市空间交相辉映的。齐白石文化广场坐落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区白马湖畔,其景观设计最为突出的是齐白石大师的印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纪念馆的建筑外部装饰。正门上有醒目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侧门也分别以不同印章装饰外墙。第二,齐白石雕像背面刻有题名及名章,白石公园的步行道上也都刻有其绘画、书法代表作品及印章。第三,白石公园地面设计。公园以印度红花岗岩板雕刻印章文字装饰地面,选用了10枚精湛的印章作为齐白石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第四,白石公园入口的文化墙引入独特的文化形式——竹简,以书法和印章装饰、雕刻石柱。第五,印章广场。这些景观设计的共同特点在于都选用了齐白石的印章精品作为装饰和景观符号,印章被放大,非常醒目,穿插于廊亭、池塘、山石之间,集文化性与装饰性于一体,仿佛正在与游人交流。篆刻艺术不仅作为一种材料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依托。从齐白石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中,我们看到了篆刻的独特魅力。小小的方寸印章,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变,将时间与空间逐步拓展和延伸,它润物细无声般地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精髓,传递着传统文化的脉动,它以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融入当下公共艺术设计,这是时代赋予篆刻艺术新的审美和传播形式。总之,齐白石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人文主题,它的艺术符号和民族元素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成就,这无疑是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气息的一次精彩交汇。

篆刻艺术是一门抽象艺术,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操,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公共艺术是大众艺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西方科学技术与艺术思维不断冲击我们的视觉,如何创新我国公共艺术,坚守其个性特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将篆刻艺术中独特的视觉元素融入公共艺术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只有将民族性与社会性相互结合,才能打造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使我国民族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杨盟

文章与人品篇2

融“中国印”、福娃和奥运场馆于一身的纪念章以高于国家标准的99.9%纯金、纯银打造,融合浮雕、镜面压光、喷砂、彩印等先进工艺于一体,至纯至精,品相上乘,具有很高的收藏、投资、观赏价值和升值空间。此系列金银纪念章为严格限量发行的奥运特许商品,每套均配发鉴定证书,经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权威验证,并附印有编号的防伪标签,堪称一项重要的物质性文化遗产。

纪念章匠心独运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完美融合,让奥林匹克收藏绝不仅仅只是停留于“物”的表面,而是更多的在于“物”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文化。“中国印・奥运金”系列纪念章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五福临门”“福运满堂…吉祥祝福”“吉祥如意”“竹报平安”五大经典祝福语,演绎吉祥物五福娃与五大奥运场馆的不同造型组合,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北京奥运会的殷切期盼与衷心祝福,更寓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大家庭共享福喜双至之欢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势必激发一股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的热潮。而此套金银纪念章则以其独有的特色,将成为人们典藏、馈赠的佳品。其收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枚镌刻有“中国印”图案的纪念章,更多的在于其包涵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它展示的是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再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平、进步与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专家点评

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钱币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钱币学家戴志强:文化内涵决定藏品价值

钱币、印章等收藏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背后的时代和文化内涵。

“中国印・奥运金”是集奥运会徽、印玺形状、中国文化于一身的当代钱币的创新,这一切,都浓缩在一方小小的“中国印”中;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肖形印、中国字和奥运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像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一样,充满了深沉的活力。而印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更多地体现了一个“信”字,一种依据。

用这种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百年奥运的梦想的历史见证,体现出了独具匠心的创意。

同样凝聚厚重底蕴的是将“中国印”以金银作为承载。用诚信达久远,诚信如印,纯正如金,正是“中国印・奥运金”的灵魂所在、精神所在。

从造型上看,这款纪念章有别于传统纪念章扁、圆或椭圆的造型设计,而是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相结合,借中国印章的灵感,用不规则造型呈现,不仅蕴涵着浓重的中国韵味,而且创造性地表达了奥运的深层次内涵和文化立意。

中国印形纪念章是表现中国印的最佳载体,“中国印・奥运金”纪念章就成为本届奥运会的最佳纪念品。

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某部少将、著名奥运纪念币收藏家梁贻斌:前无古人的绝美造型

我对奥运纪念章的感情可以用酷爱来形容,历经几十年的积累,我已经收藏了80多个国家发行的900余枚奥运纪念章,历届现代奥运纪念章无一遗漏。

奥运纪念章是凝结奥林匹克精神的物质形态体现。早在公元前420年,奥林匹亚第一个造币厂就已开工,铸造以宙斯神和奥运项目为图案的奥运纪念章,这是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纪念品可以缩短大众和奥运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宣传奥林匹克。

我本人则有幸拥有一枚公元前3 70年铸造的奥运纪念章。其两面均是比赛图案,精良的制作工艺,即使相隔千年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由衷感叹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震撼和人类共同的诉求。

现代奥林匹克为了使更多的人喜爱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运精神,主办城市乃至全球各地也制作了大量的纪念章,这不仅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中互赠的礼品和纪念品,更成为了市场最青睐的收藏品。

“中国印・奥运金”则是中国印、祝福文化和奥运文化的完美结合,既彰显了人文奥运,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艺术、历史、文化、记忆、情感甚至生活都凝聚在以“印”的灵感突破了“对称”的绝美造型当中,她注定会成为奥运历史上永恒的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徐青松:“中国印・奥运金”蕴藏的升值潜力

“中国印・奥运金”这款特许产品,难得的是它高立意的同时,结合了国人一些喜闻乐见的东西,将中国民间的祝福文化结合进来,在产品档次上也分为金、银系列,给了更多热爱奥运藏品的人以参与的机会。这和奥运会强调重在参与的精神是一致的、统一的。

我认为只要奥运会官方的纪念品,肯定全都是物质性文化遗产。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倒计时1000天”纪念章为例,发行价格为8欧元,一年后它的市场价格突破了80欧元。

“中国印・奥运金”将会是中国收藏奇迹的一个体现,其中的三大价值已经凸现:第一,人文价值。它决定了收藏品的价值。“中国印”是“人文奥运”的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印・奥运金”因此拔得头筹。

第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早已被世界认可,在近些年的艺术品拍卖中,可以比肩毕加索、梵高的中国作品已经比比皆是。“中国印・奥运金”则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浓缩版。

第三,贵金属价值。从2001年至今,黄金的价格稳步上升,年均收益率达到了22%以上,已经高于股票的投资回报率。据专家预测,2008年年内黄金价格将会达到每盎司1 000美元新的历史高点。

“中国印・奥运金”蕴藏的巨大升值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收藏家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超英:即将引爆的体育收藏热情

1984年,许海峰一枪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体育热情。

2004年,刘翔振臂高呼又点燃了国人的奥运激情。

体育收藏与体育赛事密不可分,而在体育收藏品中,奥运藏品就是那皇冠上的明珠。第一枚真正意义的奥运纪念币――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纪念币历经半个世纪,身价已经翻了30余倍,几乎成为奥运收藏者追求的“金牌”。

让我们试想,如果中国健儿在本土勇夺金牌榜第一名,被点燃的全民激情将挥洒向何处?――体育收藏品肯定将全线脱销。

“记其盛、传其远”是收藏的精髓。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奥林匹克收藏已经初具规模。在国际上,奥林匹克收藏也已形成三大系列,即奥林匹克集邮、奥林匹克纪念币和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人们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势必激发一股奥林匹克相关物品收藏的热潮。

文章与人品篇3

合同目录

第一章定义

第二章合同范围

第三章合同价格

第四章支付条件

第五章技术资料和软件的交付

第六章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

第七章合同产品的验收

第八章保证和索赔

第九章侵权和保密

第十章税费

第十一章 履约保函

第十二章 不可抗力

第十三章 争议的解决

第十四章 合同生效及其它

第十五章 法定地址

签字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签字地点:______

合同号:______

根据世界银行第___号贷款项下第___号招标,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国际招标公司(以下简称"引进方")为一方,德国___公司(以下简称"让与人")为另一方;

鉴于让与人拥有设计、制造、装配、安装、测试、检验、调试、运行、维修、管理及销售铁路___产品的专有技术;

鉴于让与人有权并同意向引进方转让上述铁路___产品的专有技术;

鉴于引进方希望利用让与人的专有技术设计、制造、维修、销售和出品铁路___产品的专有制造技术;

鉴于让与人同意向引进方提供并且引进方同意从让与人获得根据此合同及以方所签的另一合同规定的设备、工具和必要备件以用于铁路___产品的制造;

鉴于让与人同意向引进方提供并且引进方同意从让与人获得根据此合同及双方所签另一合同规定的一定数量的部件和零件以用于组装和制造、铁路___产品;

双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定本合同:

第一章定义

1.1"引进方"是指中国_________公司。

1.2"让与人是指德国____公司。

1.3"合同"是引进方和让与人签署的如合同所述的协议,它包括所有附件,附录以及其所指的所有有关文件。

1.4"合同价格"是指引进方支付给根据合同全部完满成其合同义务的让与人的金额。

1.5"合同产品"是指由合同工厂根据让与人提供的专有技术生产的满足本合同附件二所规定的型号、规格、性能的所有产品。

1.6"合同工厂"是指引进方使用让与人提供的技术制造合同产品的地点,即时另北京__工厂。

1.7"技术资料和软件"是指让与人按照合同附件三的规定提供给引进的所有文件,它包括下列内容:

A、所有技术指标、图纸、设计、所有技术文件以及有关合同产品的设计、制造、计算、装配、安装、测试、检验、调试、运行、维修和验收的技术文件和软件。

B、所有技术指标、图纸、设计、所有技术文件以及有关合同设备的设计、制造、计算、装配、安装、测试、检验、调试、运行、维修和验收的技术文件和软件。

C、所有技术指标、图纸、设计、所有技术文件以及有关合同部件的测试、检验、调试、组装和维修的技术文件和软件。

1.8"技术服务"是指让与根据合同附件六和附近件七中的规定向引进方提供的技术指导、技术监督、技术培训和其它服务。

1.9"中外运"是指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它是引进方指定的在目的港接收技术资料和软件、合同设备及部件的:

A、中国天津新港:

中外运塘沽分公司

地址:中国天津塘沽新港路44号

电传:23187TGFTTCN,传真:022984757

B、中国北京空运公司

地址:中国北京亮马桥路安家楼

电传:210205AIRFTCN

1.10"P.R.C"是指中华人民共各国。

1.11"F.R.G"是指联邦德国。

1.12"世界银行"是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

第二章合同范围

2.1让与人同意向引进方转让并且,引时方同意从让与人获得设计、制造、装配、安装、测试、检验、调试、运行、维修及管理合同产品的专有技术。合同产吕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技术标准详见合同附件二。

2.2让与人同意给予引进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计、制造、使用和销售合同产品以及出口合同产品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非独占性的和不可转让的。

2.3让与人同意向引进方提供与合同产品有关的技术资料和软件,其具体内容、数量和交付时间详见合同附件五和附件六。

2.4让与人同意派遣技术人员到合同工厂进行技术服务,其具体内容、和要求说见合同附件九。

2.5让与人同意在让与人的工厂和合同工厂对引进方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保证使引进方技术人员掌握转让的技术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详见合同附件十。

2.6让与人同意根据引进方的要求在本合同有效期之扣的十年内以最优惠的价格向引进方提供制造合同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及辅助设备。双方届时将另签合同。

2.7让与人同意根据引进方的要求在本合同有次期之后的十年内最优惠的价格向引进方提供让与人自己生产或改造的制造合同产品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并协助引进方得到第三方生产或改进的制造合同产品所需和设备和软件。

2.8让与人同意,如果合同产品达到合同附件二所规定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引进方有权在合同工厂生产的合同产品上标明"由___(让与人名称)许可在中国制造"的字样,至于是否在合同产品上标明上述字样,则由引进方自行决定。

第三章合同价格

3.1基于本合同第二章规定的内

容和范围,以及让与人按本合同的规定应完成的义务,本合同总价格为___德国马克。分项价格如下:

3.1.1专有技术费用为___德国马克。专有技术分项价格为:

A、技术转上费:___德国马克;

B、技术资料费:___德国马克(CIP北京机场)

C、人员培训费:___德国马克;

D、技术服务费:___德国马克。

3.2以上合同总价是对于让与人在本合同下应尽的包括按CIP条款将技术资和软件运达北京机场之全部责任的固定价格。

第四章支付条件

4.1本合同的所有费用将使用世界银行第___号贷款以德国马克通过不可撤消的、允许分批交付的、以让与人为受益人的信用证支付

4.2让与人应在合同生效后三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其中国银行总行向让与人推荐并经引进方认可的让与人所在国的一个银行开出不可撤消的食用证,该信用证的金额应等同于合同总价。该信用证将允许按本合同第43条规定的支付条件进行支付。

4.3专有技术费用的支付

4.3.1按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合同总价中专有技术费用的10%,即___马克将在让与人提交下述单据并符合合同规定后支付:

A.让与人国家有关当局出具的有效出口许可证的影印件一份,或让与人国家有关当局出具的无需出口许可证的证明信的影印件一份;

B.让与人银行开出的金额为合同总价10%的不可撤消的银行保函的正要一份,副本一份。该银行保函的格式说见合同附件12;

C.全额形式发票四份;

D.向开证行开出的即期汇票两份;

E.商业发票四份。

以上单据不得早于合同生效三十天之前提交。

4.3.2按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合同总价中专有技术费用的25%,即___马克,将在让与人按合同附件6的规定音乐会了第一批技术资料/软件、并提交下述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后支付:

A.商业发票五份;

文章与人品篇4

文本阅读的“辨体”担负三重任务:一是辨语体,识表达;二是辨文体,识模体和变体;三是辨“道体”,识大体。对经典作品进行文体定位,既要兼顾内容、表达和功能三个维度,又要兼顾分类的层级性、差异性和相对性。评价孔子、曾子、子思创建文体的历史贡献,必须了解春秋战国前后的文体演变史。单看《论语》“悖体阅读”的历史教训,就知道要普及“适体阅读”,提高到“跨体阅读”,还要走多么长的路程!

《论语》是什么文体?从表达语体看,确定为“谈话语录体”毫无疑义。单是“子曰”(包括“孔子对曰”)就超过400句(只有《乡党》《微子》《子张》三篇空白),占全书80%的篇幅。加上众弟子与时人的对话,语录在90%以上。《论语》的“语录形式”大体有“个人独论、二人对话、多人对话、客观叙述”四种类型,其雅言和俗语共融,具有平易随和、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简练质朴、概括力强、用意深远等特点,开先秦“诸子语录体”之先风。从思想内容看,《论语》20篇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包含天命鬼神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教育思想,等等。欲提要钩玄,无非是“为学、为人、为政”三大方面,中心是“为人”。由此将《论语》判定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毫无疑义。然而《论语》的文体定位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追本溯源,你会发现,漫长的《论语》阅读史竟是一部曲折复杂的文体明辨史。

翻阅《论语》古代阅读史,自先秦到晚清,两千余年的《论语》读者,尤其是高层次的《论语》学者,如(魏)王弼的《论语释疑》、何晏的《论语集解》、(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韩愈和李翱的《论语笔解》、(宋)邢m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元)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易培吉的《论语集解》、(清)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康有为的《论语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不论采用哪种注释方法,他们都把《论语》视为儒家的经典文章。①

再翻查近、现、当代的《论语》阅读史,一个多世纪以来,《论语》的大多数学者,例如,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赵纪彬的《论语新探》、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学勤的《论语注疏》、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安德义的《论语解读》、黄怀信主撰的《论语汇校集释》、闫合作的《论语说》、于文斌的《论语类解》、程翔的《论语译注》、钱宁的《新论语》、杨朝明主编的《论语诠解》、唐明贵、刘伟的《论语研探》、杨义的《论语还原》……依然坚守着“文章阅读”的光荣传统。

可是,随着西方文学观念体系的东输,20世纪百年来的《论语》阅读既受益匪浅,又受害颇深。反映在文体阅读上,至今,不少专家的《论语》解读,高校的《中国文学史》,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论语》教学,社会文化教育界乃至中外“孔子学院”,都将《论语》视为“散文”。而“散文”是个飘忽不定的弹性很大的模糊概念,向来存在多角鉴别:一是与“韵文”对举的,通篇押韵的称为韵文,基本不押韵的称为散文。这个以语言声律有韵无韵为标准的划界还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体分类。二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的一种文学文体。把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稍带文学性的作品全都归入散文范畴,这种“广义散文观”实际还是“无类的集合”,其宽泛性和自由性否定了文体分类的大小层级性和相对稳定性。我们说,文章和文学是文字作品的第一层次分类,散文作为文学的一大家族乃是文本的第二层次分类;即使再把《论语》细分为“说理散文”“议散文”“哲理散文”“学术散文”或“诸子散文”,它们仍属于文本的第三层次分类。因为“说理”“议论”“哲理”“学术”“诸子”等只是定语,均从属于中心词“散文”,依然归入“文学”的范畴。如果归入“文学”的“狭义散文”保持其“沉思翰藻”“独抒性灵”的特性,限制在“美文”的小范围,那样与“实用文章”的界线还较为明晰。而包容学术、政论、史论、传记、志异、公文、骈文、辞赋……的“广义散文”则与“实用文章”混淆不清,结果失去了文体规范的实际操作意义。

一、视《论语》为文学散文,陷入“悖体阅读”

所谓“悖体阅读”是违背文体特性和文体思维法则的阴差阳错的阅读。如《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版)总体上把《论语》当作文学作品来解读,“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她未能适应文章体裁的阅读方略,坚守“理论思维为主”和“科学阐释为上”的原则,而是习惯于艺术思维和超验想象,以印象描述顶替理性分析,以虚幻故事论述人生哲理,结果把“活着的时候颇吃了苦头”(鲁迅语)的孔子误读成一个只顾“修己”而不重“济世”的“快乐孔子”。②这并非无关大雅的个例,而是污染社会书香的“自由化误读”的典型。可悲的是,这种自由化误读被许多文论家和大众媒体热捧而不自知受其害。

百年来对《论语》的散文艺术研究,不少学者从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文体品类、修辞手法、诗性文化等方面发掘其文学成就,将《论语》说成“散文诗”“哲理化的诗”“传记文学的祖型”“‘世说体’小说的滥觞”,视孔子为“喜剧角色”,“追求目的与历史发展不协调,做了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这些赏析对感悟《论语》的审美价值不无裨益,但是其“文体品类”的判断却不切合文本全豹。他们在研究《论语》的语言艺术时,没有把科学的“文章语言”(特点是“质朴无华、辞达而已”)和艺术的“文学语言”区分开来;他们在研究《论语》的人物形象时,也没有把“主用‘以言写人’的文章”和“主用‘以行写人’的文学”区别开来;他们在研究《论语》中的片断对话或叙事单元时,没有把局部的“文学华章”和整体的“文学佳构”区分开来。一句话,他们没有把“文学性”与“文学”严格区分开来。他们所使用的文体术语和评判标准基本上是从欧美移植过来的,丢弃了文体学的民族特色,没有对准《论语》的文体特性。我们一再强调,文体反映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看准该作品的体裁样式。舍此,抓住作品的语言片段、对话单元、人物形象侧面等局部文学性,就去肯定整部《论语》是文学作品,必然陷入“悖体阅读”的泥坑。

二、视《论语》为学术文章,才算“适体阅读”

所谓“适体阅读”是适应文体特性和文体思维法则的返璞归真的原形阅读。简洁地说就是:把文章当作文章来读;把文学当作文学来读。一些学者在研究《论语》的文学价值时,发觉书中的“零章碎节,没有人物性格的演变过程”,作者“不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着力于分析具体的个别现象的一般性质,运用逻辑概括来反映世界的,整部《论语》充溢着学术论文的气息”。“《论语》主要记述的是孔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虽然不可否认从中可以窥见人物的音容笑貌乃至性格,但毕竟是粗略的、片断的,与后世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尚难同日而语”。因而不得不承认《论语》是“杂文学”,而不是“纯文学”。于是意识到单用文学眼光来解读《论语》“是把路子走窄了”,具有文学价值与文学作品毕竟有所区别。的确《论语》中有一些当之无愧的文学华章:如《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顼”章,《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舆”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从而后”章……。然而《论语》的文学性终究是局部的,有限度的,不宜夸张失真。以表达论,全书五分之四以上的篇章属于说理性质,分别运用直言、假言、选言等判断形式和比、譬、援、推等论证方法,绝大多数篇章条贯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内容论,《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记述了数量可观的155人,包括孔门弟子29人和其他125人,无论是孔子以前的或与孔子同时的,有名的或无名的,极少是传说的人,基本恪守真人真事,没有虚构;《论语》的主要任务是表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不是塑造孔子的人物形象。“事料的真实”和“意旨的鲜明”这两个基本点恰好体现了文章的本质特性。基于此,我们应敢于说“《论语》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带文学性的文章作品!

把《论语》判为“学术文章”是对文本的第三层次分类。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认为周秦时期“所谓‘文学’,是和学术分不开的,文即是学,学不离文,所以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持广义文学观的学者早就看出周秦“文章”与“学术”的密不可分。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认为《论语》“是最能代表孔子思想,也最能代表儒家学派早期的文章”。③持广义散文观的学者也透视到《论语》不是塑造孔子形象的文学佳作,而是表达孔子思想的文章名篇。程福宁的《中国文章史要略》认为战国至西汉“子史期”的文章有“学术文、应用文、审美文”三大文体,因而把《论语》归入“学术文”。④持狭义文章观的学者程福宁在《文章学基础》一书里明确宣示“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他用“学术文”给《论语》文体定位是理所当然的事。这里有必要指出,“学术文章”与“说理散文”两个概念有本质的不同,中心词的转换意味着“学术文章”是文章学术语,“说理散文”是文艺学术语。

三、锐意把文章《论语》当作文学来读,属于“跨体阅读”

所谓“跨体阅读”是在“适体阅读”基础上“郢书燕说”的超原形阅读。简洁地说就是:锐意把文章当作文学来读;把文学当作文章来读。若问“跨体阅读”与“适体阅读”、“悖体阅读”有何区别和联系?在理念上须知:读文首先要“入格”,适体阅读的规定性是针对悖体阅读的严重性提出来的,旨在强化阅读的文体意识;读文还要学会“出格”,跨体阅读的灵活性又是依据适体阅读的相对性提出来的,旨在淡化文体的“楚河汉界”。以《论语》辨体为例,表面看,“悖体阅读”和“跨体阅读”都是把《论语》当文学来读,实质看,悖体的“悖”是误把《论语》文章看成文学作品,只探求《论语》的文学艺术价值,不探求《论语》的文章科学价值。如有些学者专写《论语》的艺术成就,却频频用“文章”的术语,他们眼里的“文章”不是与文学并列的“狭义文章”,而是与“广义散文”混淆不清的“广义文章”;他们不知道狭义文章也有文学性,甚至不知道《论语》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文章价值”。“文章价值”不被文论家所用,反证出他们既没有“文字作品大别为文章和文学”的“双文论”自觉,更没有“文章评论”的基本术语。这些都是文体意识单一、淡薄、模糊的表现,乃至陷入“悖体阅读”而不自知,进入“跨体阅读”而不自觉。跨体的“跨”是明知《论语》属于文章,却又不让“适体阅读”绝对化,而有意训练文体阅读的杂交艺术,实行“阅读克隆”,不但用文章眼光探求《论语》的文章价值,对作品做“科学阐释的批评”和“社会历史的批评”,而且进一步用文学眼光探求《论语》的文学价值,对作品做“审美鉴赏的批评”。跨体阅读的主客观条件是:一方面读者要有“文章眼光”和“文学眼光”的双重视角,充分发挥阅读创造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要准确估量文本内在的文章因素和文学因素及其比重,以便依据其客体容量决定“是把文章当作文学来读,还是把文学当作文章来读”。以《论语》文章的“跨体阅读”为例,读者必须依据《论语》中的文学语言、文学华章、文学旨趣和诗性文化等因素去发掘文本的审美价值。

1.品味《论语》中的文学语言。《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言时光像日夜奔腾的流水一样生生不息,感悟生命哲学。“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言在严寒考验中仍保持旧叶未谢、新枝已萌的常青状态,比喻坚守节操。二者都是“立象寓理”的格言。

2.赏析《论语》中的人物性格。《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写出了孔子师徒闲谈时活泼从容的气象,不但“各言其志”,而且“各显其性”:子路率直中有浮夸,曾点活泼中显潇洒,冉求从容中见明智,公西华谦和中懂礼让;而孔子态度亲切,循循善诱,张扬个性,胸襟开阔。

3.把玩《论语》的文学旨趣。如学者林坚(《〈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盐城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认为“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融合是该书的一大成功: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雍蓄,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在作者平易近人、娓娓动人的叙述中,领略到文章所宣示的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

4.深识《论语》的诗性文化,应视为“跨体阅读”获得“诗学”涵养的又一任务。孔子的“文教”渗透着“诗教”。《阳货》篇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要求发挥诗的感化功能;《季氏》篇的“不学诗,无以言”又要用诗句去交往应对。“以诗为经”就是让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炉。

综上可知,《论语》阅读中的文体意识要把握好强化和弱化的辩证法。当有人以偏概全误判《论语》为文学散文陷入“悖体阅读”时,就要强调“适体阅读”,坚守文章眼光的本真阅读;当有人认准《论语》为学术文章懂得“适体阅读”时,又要强调“跨体阅读”,学会用文学眼光去鉴赏其部分文学华章的审美情愫,创造性地去圆识《论语》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论语》的文体定位及其阅读悖体、适体、跨体之争,不是孤立的个案,它对于阅读《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文章学家和文艺学家应走出古代广义文章观和现代广义文学观(广义散文观)的混沌,超越将“文体学”隘化为“文学文体学”的局限,树立“文本二分法”的“双文观”,既承认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又推进文章和文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①唐明贵:《论语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曾祥芹:《曾祥芹文选・汉文阅读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程福宁:《中国文章史要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章与人品篇5

关键词:表见;虚假权利凭证;表现形态

拥有权利凭证,是使相对人在客观上相信无权人有权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持有被人的印章,合同章,盖章的证明信,委托书,合同文书等可以视作其具有权的权利外观。但权利人持有除上述凭证以外的其他凭证,如借据、身份证、记名有价证券、交房凭证、不动产权利证书等,能否视为“权利外观”?笔者认为,考虑“其他凭证”能否作为“权利外观”,应视交易习惯而定。例如,持本人身份证和代办人身份证即可代办银行卡,而不问本人身份证是如何获得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利用他人身份证办理信用卡恶意透支而套取现金的案件)。再比如,只要持有银行卡及密码即可取款,而银行并没有义务鉴别密码及银行卡的来源。总之,只要符合交易习惯,行为人持有的“其他凭证”,亦可视为权利表象。

此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形,则可视为持有虚假的权利凭证,使本人具有可归责性,构成表见。第一,原以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他人权,事后以其他形式撤销授权,或是权终止,而未能收回授权委托书,或以恰当的方式通知第三人;第二,本人实际授予他人权的范围小于授权委托书的记载, 即由于自己的原因在授权委托书中将授权范围扩大;第三,将授权委托书中的权限部分空缺, 或者纯粹是空白授权委托书, 而人所填超过授权范围的权限;第四,把盖有印章的空白合同、介绍信借与他人使用;第五,持有他人的印章,合同章,身份证件等并以他人名义行事而本人未授权。

例如,郑州海恩药品有限公司与开封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

2008年12月18日,经张新英联系,海恩公司与永康公司签订了购买“复方茶碱麻黄碱片”药品的合同。合同签订后,海恩公司分别于2008年l2月31日、2009年2月13日通过银行给永康公司汇款312000元、449900元。永康公司收到货款后,于2009年1月9日发出价值312000元的“复方茶碱麻黄碱片”药品,于2010年2月16日发出价值449904元的“复方茶碱麻黄碱片”药品,由本单位司机将货物送到海恩公司在郑州的仓库,张新英陪同押运,并给永康公司出具了海恩公司的入库清单。2009年9月11日,永康公司工作人员给海恩公司寄出该批药品的增值税发票,海恩公司收到后以该增值税所记载药品不是自己单位所购药品为由将发票寄回永康公司,并做了公证。后海恩公司以自己向永康公司购买的“安乃近”药品,永康公司未履行为由,要求永康公司返还货款761900元,赔偿损失93507.8元,共计855407.8元。

经过一审及二审两次审理,法院认为张新英与永康公司签订购买“复方茶碱麻黄碱片”药品时,提供了海恩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税务登记证、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食药监[2007]92号文件、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豫食药监安[2007]209号文件以及张新英身份证复印件,上述材料虽是复印件,但除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食药监【2007】92号文件外,其他材料均加盖有“仅供存档复印无效”的长条章,该长条章是红色印章,说明是复印后所加盖,并非先盖章后复印,所以,认定有效。虽然张新英向永康公司提交的委托书、合同书、海恩公司入库单等材料上面的海恩公司印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经鉴定与送检的样本印章不是同一枚印章所盖印,送检法人委托书中法定代表人签章处“殷智军”签名字迹不是“殷智军"本人所写,但结合张新英向永康公司提交的其他材料,且一直是张新英在与永康公司联系该业务,永康公司有理由相信张新英是代表海恩公司向永康公司购买的“复方茶碱麻黄碱片”药品。张新英的行为符合法律对表见的规定。永康公司有理由相信张新英是代表海恩公司与永康公司签订合同的,能够形成表见,张新英的行为应该由海恩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现代社会,人们将自己的印章、身份证件交与他人委托办理特定事项的情况比比皆是,倘若除受托办理的特定事项外都需本人负责,未免过苛,所以,交付印章、身份证件等个人证件与他人,是否构成表见,不可一概而论,应依情事审慎处理。

参考文献:

[1]季秀平.关于表见理解与适用的几个疑难问题[J].学习论坛,2011(12)

[2]吴国喆. 表见中本人可归责性的认定及其行为样态[J]. 法学杂志,2009,(4)

[3]见 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汴民终字第126号

文章与人品篇6

自从2005年华章同人第一次参与国际出版合作项目以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随着所属的重庆出版集团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展了诸多图书出版国际合作项目,华章同人也得以有机会与众多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出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华章同人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品牌。

“重述神话”,重塑神话经典

说起华章同人参与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重述神话”,陈建军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她说这可以算是截至目前华章同人参与的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时间回溯到2005年,当时华章同人接到了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向全球发出的邀约,“邀约中希望各国出版社共同以文学的手法来重新撰写神话和传说,我们就敏感地感觉到这是一个用文学形式参与国际合作的好机会,于是就第一时间向他们发出了加入申请书。”坎农格特出版社在评估了华章同人之前在文学类图书以及参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之后,接受了其申请。于是,华章同人成为了参与该项目的唯一一家大陆出版社。

据陈建军介绍,“重述神话”项目由参与各国选出最具权威性的出版社代表,组成一个八人的编委会,对参与国提出的选题及作家进行评估。经过一番对作家作品的读者接受度、市场表现力的评估之后,苏童的《碧奴》成为入选项目的第一部中国作品。“这本书是将中国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进行了精彩的现代演绎。我们先于2006年在中国推出,随后向全球,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本书的版权。”之后,阿来的《格萨尔王》、李锐的《人间》、叶兆言的《后羿》也先后入选,被输出到22个国家和地区。

“重述神话”是华章同人最引以为傲的项目,陈建军认为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得益于几个方面的把握。首先是创意很新颖,“坎农格特出版社想出了总体的创意,再把它延展到了参与的4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再把各自的创意融入其中,把它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因为参与国家众多,所以创作内容也很丰富,有些出版社是以现代手法来表现本国的神话故事,比如华章同人;而也有出版社是采用别国的神话作为素材,所以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项目。在作品的创作水平方面,因为参与的作家作品都是经过编委会严格评估过的国际级文学大师的作品,水准自然毋庸置疑。与此同时,现代作家演绎的传统神话,也赋予了其不一样的想象力,“传统作家和现代作家在创作的想象力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这一项目体现出的突出特点之一。”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成就了这一国际出版合作的典范之作。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多维度的合作

开篇提到的“中韩法国际合作出版项目”,是华章同人继“重述神话”之后参与的又一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能够参与该项目,也和华章同人在“重述神话”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不无关系。“当时‘重述神话’成功运作之后,得到了其他国家出版社的密切关注,他们觉得这个项目很好,同时也觉得应该把更丰富的内容涵盖进去,将这类国际项目继续推动下去。”于是,中韩法三国中参加过“重述神话”项目的出版社再度走到一起,共同运作这一新项目。

虽然目前参与的出版社都有参与“重述神话”的经验,但陈建军介绍,新项目会在合作方式上增添不少新内容。该项目依然会设立一个编委会,但与“重述神话”始终围绕神话传说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的形式不同的是,此项目会定期确定一个主题,“今年可以是一个主题,明年是另一个主题,主题是根据读者和市场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陈建军说,挑选主题时,要尽量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多地针对市场的热点和兴趣点来考虑,“目前第一个选题已经有了几个方案,正在讨论当中”。

这也将是一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多维度的合作”。以往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是就传统的纸质出版展开工作,而这次的合作领域扩展到了数字出版,“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希望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领域开辟新的合作项目。”此外,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陈建军希望国际间的交流,除了包括出版合作之外,还能有对话、讲座、论坛等形式,“我们能够就各自的项目展开探讨,从内容分析讲到一个国家在时代变迁中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等等,这样我们的合作就一下子拓展开了。”此项目还计划推动一个名为“地球村的孩子”的儿童互动合作出版项目,“我们想通过出版社的共同推荐,寻找他国的文化企业参与,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除了合作主题、合作形式等方面,翻译也一直都是文化“走出去”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参与“中韩法国际合作出版项目”的出版社在过去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不同语种的优秀翻译者资源,对于他国的作品,三方出版社都各自组织翻译,但与以往的做法有所不同,各国会对准备承担他国作品翻译工作的译者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各国的权威翻译机构会对译者进行推荐和把关,确保翻译质量。”陈建军认为,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好的作品还不够,还得有好的译者,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精华部分更好地传达出去,“当然一个好的译者不光得有很强的外语功底,还必须了解他国的文化,最好在国外生活过,并且最好对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相关情况有所了解。”

目前,“中韩法国际合作出版项目”计划在明年3月份的英国伦敦国际书展上,向全球出版社发出邀约函,希望能有更多国家的出版社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陈建军说,这一项目要求参与的出版社是以出版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见长,并且拥有丰富的作家资源,善于运作和推广,具有出色的出版业绩,“在此基础上,大家再寻求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理念,这样大家合作起来才有基础。”

不只走向欧美,更应走向世界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升温,也催旺了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交流,华章同人与台湾出版界的文化交流颇为频繁。除了从台湾引进一些本土作家作品及翻译作品之外,去年,华章同人还与台湾宝瓶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这世代”书系,其中包括五位大陆作家和四位台湾作家,都是两地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我们邀约这九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来共同谱写炎黄子孙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很多的关注和盛赞。”

这种两地作家联袂完成作品的做法,也被华章同人借鉴到了与他国的出版合作上。陈建军介绍,华章同人最近在促成中国悬疑推理小说作家雷米与美国另一位悬疑推理创作大师的联袂创作,“我们觉得这个做法特别有意思,不光是两岸同胞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共同来书写华夏的辉煌,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同类型作家之间实现这种联合创作。”

而相对于面向欧美主流国家的文化“走出去”项目,针对国际上一些非主流国家或是亚非拉国家而言,中国的文化输出则少很多。但陈建军说,他们一直都在考虑面向其他语种国家的出版输出,“‘走出去’不只是走向欧美,而应该是走向世界,所以除了面向欧美国家,还应该针对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推出具有中国符号性的作品。”2011年华章同人在开罗国际书展上推出的“重读中国·天方文库”就是这一类型的书系,“那届书展中国是主宾国,我们就觉得这是一个向阿拉伯世界的普通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于是就组织策划了这部书系。”这部作品以中阿双语呈现,一共三十多本,在当时埃及的动荡局势下仍坚持照常举行的新书签约及首发仪式,也成为书展上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近年来,华章同人一直努力让中国文化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但陈建军说,因为翻译人才的匮乏,这项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尽管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还称不上是一个文化强国,因此对于一些小国家来说,汉语翻译人才比较匮乏,他们接受中国作品,都是从英文版转译而来,对于中国作家的新作品,这些国家也得等到英文版出版之后,再从中转译成本国语言。”因为不是由中文直接翻译,而是通过英文版,所以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精神也就大打折扣了。对于陈建军来说,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很大遗憾,也是将来需要继续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文化“走出去”需要日积月累

从第一次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至今,华章同人已经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多年,其中有成功亦有挫折。作为在文化输出方面较有经验的中国出版人,陈建军认为,对待“走出去”这一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将其上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个生意来做,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文化需要日积月累,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同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走出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业。”

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走出去”也和国内出版大不相同。经过多次参与国际项目的经验,陈建军总结出,一定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来负责国际合作事宜,“‘走出去’不像在本国市场,通过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就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因为在国内图书市场没有任何文化差异,更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阻隔。但是国外不一样,抛开文化差异不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读者需求也不一样,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策划,而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去研究国外的文化,进而研究国外的市场。”所以“换位思考”也是“走出去”的过程中成功的关键。

而面向整个国际市场,挑战更多,创新思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拘泥于已有的形式”。陈建军说,现在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在整个出版产业链里,传统出版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它不是最具竞争力的,运作周期很长,传播途径也更复杂,成本也更高。因此她认为,对于网络形式、数字化形式等非传统方式,应该在“走出去”的工作中更多地被推广和利用。此外,陈建军更希望国际合作的各方能够多一些思想交流,“因为思想碰撞是最能产生火花的,也最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通。”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就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各个出版社也积极投入到文化输出的工作中。但陈建军坦言,中国文化输出的力度依然不够,“真正能够把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气派的一些有分量的作品传达到国外的项目,实际上还不多”,究其原因,她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有分量的中国作品多数带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元素,所以一些欧美国家会有意识地予以排斥、抵触,“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让我们的‘走出去’比一般国家更困难”。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打开他国的市场渠道,国内出版社依然缺乏有效办法,“所以更多情况下,我们的文化虽然能‘走出去’,但出去之后在外国能够‘落地’到什么程度,影响有多大,我们没有一个评估机制,也缺乏后续的跟进。”所以陈建军说,就国内的总体情况看来,从国家到企业,“走出去”的决心都很大,但是效果有限,依然需要各方不断克服和提高。

文章与人品篇7

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周秦

印章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门类,与中国画、中国书法一起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三绝”。印章始自周秦,兴于汉代,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格局。

元明以后,文人们以花乳石为印材,自己操刀制印,改变了历史上以金、银、铜、玉为材质和由匠人制作的传统。文人制印,自书自刻,一时名家竞起、流派纷呈。印谱汇集和印学理论的出版,更是使印章艺术得到大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明代篆刻五大流派的形成辉映后世,晚清六大家的卓越成就彪炳千秋。民国以后西冷印社诸贤承前启后,新中国成立后还有齐白石、邓散木、陈巨来等大师影响一代印坛。

纵观2000多年印史,历朝历代遗留印章无数,但周秦两汉六朝以后的历代古玺印,以其历史文化工艺多方面的卓越价值被藏家器重并奉为至宝。

历史上许多古印谱的汇纂经历,都诉说着不平凡的收藏故事。元明清三代名家印谱的汇集又从各流派印的角度,保留并宣传了印章的文化特质。因此可以说古印章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特殊载体。这正是印章最有收藏价值的原因。

总体可分为四大类别

印章一般以材质分类,主要有铜印、金银印、玉印、石印等四大类。

一是铜印。以铜质浇铸的印章称为铜印,进一步可细分为青铜、红铜、黄铜等。宋代以前的印章绝大多数为铜印,主要分官印、私印两大类。铜印的形制,除一面印外,还有两面印和套印等。字体一般有缪篆、鸟虫书和篆书三类。制作方式可分为铸造和凿刻两种。古人铜印随身携带,或佩于腰,或系于臂,因而在铜印顶部钻有圆孔,以便用绳子穿系。有的随其所好,在印章顶部铸刻简单的装饰,于是就有了“印钮”。铜印的印钮形象繁多,艺术装饰性很强,有坛钮、瓦钮、蛇钮、钱钮、马钮、提梁钮等。

二是金银印。以金质浇铸的印章为金印,以银质浇铸的印章为银印。金银是贵重金属,故金银印不是一般人所能用的,它的主人都是有地位的统治者。例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过一方“滇王之印”金印,重89.5克,边长2.4厘米,凿白文篆书“滇王之印”四字。方形蛇钮,昂首盘屈,身有鳞纹。此印对石寨山古墓群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的推断提供了依据,而且是研究云南历史和当时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物。

三是玉印。用玉制作的印章为玉印。从玉质分,有白玉、青玉、黄玉。从已发现的玉印来看,玉印的主人与金银印的主人一样,也不是一般普通百姓。例如,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附近出土过一方西汉白玉方印,螭虎钮,凿白文篆书“皇后之玺”。此玺与汉制吻合,因出土于汉高祖长陵附近,故有人推断为吕雉之物。

四是石印。用石料制作的印章称为石印。至元末王冕用花乳石制印,印材才逐渐以石料为主。印石产自各地,因地得名,品种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青田石产于浙田县,颜色以青为基调,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有“灯光冻”、“密蜡”等不同名称。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的寿山,多白色,亦有花色,世称“田黄”,最为名贵。昌化石是浙江昌化产品,有青浆中带红块的,如鸡血一般,故称“鸡血石”,也很名贵。

收藏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古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艺术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正是由于古印章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使得印章逐渐受到艺术品投资群体的普遍关注。

印章石的材质珍稀性、金石篆刻的艺术性及印章外观造型的艺术性是决定印章收藏价值的重要标准。当然,历史人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带有的时代特点也是判断印章收藏价值的重要参考条件。

关于古印章的收藏与投资市场发展趋势,专家认为,虽说古印章的收藏早在文人墨客和皇亲贵族中成为一种雅好,但作为一种收藏品参与艺术品拍卖会的历史却相对短一些。京城也就是翰海、荣宝、嘉德及华辰等著名拍卖行在古董珍玩或文玩专场中列有古印章小项,参拍印章藏品一般维持在二十件左右。1997年一方普通清代的田黄随形章的估价大致在1.3万至2.5万元之间,中档品种价格一般在10万元上下。随着古印章深厚文化内涵及其兼备欣赏实用价值逐渐为收藏界所认知,市场行情也呈现出小幅攀高的态势。

由此可见,古印章的收藏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升值空间相对较大。另外,古印章的欣赏与实用、收藏与投资两者兼顾,拍卖会上成交率高及兑现方便的优势,有望使其成为新的潜在投资热点品种。

集藏要把握七大要素

一是看使用者。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为名人使用或名家镌刻的都十分珍贵。官印是国家行政官爵等级制度的象征,存世稀少,价格昂贵,在民间很难觅到,基本都由国家收藏。私印中不乏珍稀之物,主要以名家印为主,流散在民间。

二是看年代。在材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年代越早其收藏价值越高,年代越久远石质也相对越好。同时还应参考存世量的多少来决定价值的高低。

三是看品相。印章很讲究品相,要求字图清晰,边饰无损。有残缺的印章在价值上就大为逊色。此外,传世印章的价值一般高于出土印章的价值。

四是看材质。印章所选用的材质多种多样,比较珍贵的有金、玛瑙、玉石、象牙、犀角等材料,其次是铜、铁、竹木等。

五是看书法。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后来变成“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六是看刀法。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缓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七是看用途。按印章的款式内容可分为姓名章、成语章、年号章、收藏章、斋官章、谜语章等。一般来说,收藏章、斋官章、谜语章多为名人名家所拥有,具有专门用途,价值高于一般印章或成语印章。

文章与人品篇8

谈及印章艺术,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关于印章的起源和分类。

在我国古代秦未统一诸国之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来区分。

在中国书画作品上的那一方或者多方朱红印章,或细致精巧,或随意洒脱,引人注目。除去题款和名姓章外。都统称为闲章。主要有,与作品相关的佳句名言,或者作者喜欢的名言警句也是作者一种精神的象征,或者便是作者的年龄雅号,所住书院宅院府邸的名称。这不仅对整个作品具有协调整合的作用。也是中国画家特有的一种小情调的象征。流传百年之后的作品再给今天的我们看来,依旧是回味隽永。

然而为什么说印章艺术对于中国书画传统艺术有着重要作用我想有以下几点:

印章艺术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印章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为:印章的艺术性雕刻技术的魅力和印章所用材质的美。雕刻艺术的美和印泥在中国书画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被忽视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书画多为水墨,颜色是黑白灰,多为写意。工笔画也是同样。在这个时候,印泥的出现可以为画面增添很多不同凡响的效果。印泥的深红暗红搭配着所用纸的色泽,同时也要合乎作品的用笔风格。以写意为主的作品要配上粗犷豪放的印章,工笔画作品则需要搭配精致秀气的印章。印文的内容,一样也要和作品匹配,不同类型的作品用不同的印。很多国画家可能会为了一幅画专门雕刻一方印章,以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这是作品的一个符号,也是展现书画家性格的一个很好方式和渠道。至于印章用材,那是多种多样的。用金、银、铜、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和石章等为材料。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评析一幅书画的好坏,除去书画本身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落款提文的好坏。印章的风格、大小、派别阴阳文是否和文字搭配、所盖印章位置合适与否、在画中是否和谐都有很大的讲究。所以说,印章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起到画龙点睛一样也连带着传达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气,雕刻艺术、书法艺术、风土人情、文人墨客各自所爱。

好像西方艺术家一样,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懂得解剖学、自然科学、风土人情、更有甚者应该是一个好的木工师傅、油漆工或者发明家,达芬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用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好奇心,做了很多其实画画之外却和画画有着紧密联系的事情。同样作为中国的书画家们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书画家在画好人物山水写好书法的同时,他们也要互通的学习篆刻、印章制作等等。著名画家齐白石、傅抱石、就是这样。他们可以为了一幅已然成形的作品特意的刻章,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一点,可能中西方是想通的。在艺术上追寻最完美的组合以达到视觉上零缺点的享受。

上一篇:欢乐的歌声范文 下一篇:五四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