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离别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7 11:17:14

友人离别的诗句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1

关键词:送别诗;独特风格;特色

江淹在《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挚友离别,亲人之念,故土之思,无不牵动人们的心弦,于是一 首首震撼人心的送别诗诞生了。在唐代的诗人中以王维、李白、高适、王昌龄、王勃为代表,他们的送别诗从思想内容、表达情感和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首先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又叫《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它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适合于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并抓住象征离别的实物杨柳来渲染环境,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宴席即将结束时文人的劝酒辞,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浸润了诗人全部丰富的情谊,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情感上更是体贴、牵挂,更包含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写的固然感人至深,徘徊流连,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真挚情谊,坚强信念,为此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歌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方冬以景色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临其境,似闻山巅水涯壮士长啸。后两句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惜别中表达一种宽慰、鼓励,给人以信心、力量和希望。作者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情之凄酸,表达得酣畅淋漓。

后人评价此诗之所以卓越,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古代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神伤”的情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一样一洗悲伤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树高格。其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表达了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远在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万水,情谊也像近邻一样。此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成为友人之间离别时互勉的名句,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既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别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明送别的地点和环境,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质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诗人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天边。李白对朋友的惜别、留恋、向往,不正是通过后两句写景表现出来了吗?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后两句虽然不是直接抒情,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总之,这几首送别诗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在表现手法上,王维、高适和王勃直抒胸臆,而李白则借景抒情,王昌龄借送别而言志,各具风格和特色。我们只有多阅读,多比较、鉴赏,才能感受我国诗词的独特魅力,受到传统诗词美的熏陶和感染。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2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赏析】

郑谷,字守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氏,唐代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进士,历官县尉、右拾遗、都官郎中,时称郑都官。郑谷曾自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以此诗出名,被称为“郑鹧鸪”。其诗清婉晓畅,轻巧曼妙,富有韵味。

这首送别诗,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绘春意盎然之美景,隐含内心的喜悦之情。“扬子江头”是地点,“春”是时间,“杨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伫立扬子江头,放眼望去,但见杨柳青青,婷婷袅袅,柳丝轻拂,婀娜多姿。于杨柳柔情万千的风姿中,自可想见诗人的欣喜、留恋之情。

次句“杨花愁杀渡头人”,绘杨花零乱飘飞的迷蒙之景,言离别在即的愁情。“杨花”是状物绘景,“渡头人”扣题写别,“愁杀”是抒写愁情。承首句所见青青柳丝随风飘摇,自然过渡到写杨花。因风而起的杨花零乱飘飞,烟霭迷漫,触动了诗人与友人缭乱的离绪。沐浴骀荡的春风,玩赏着江头柳色,诗人陡生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因为诗人虽知千万缕嫩绿的杨柳轻拂,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飘舞确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怎奈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自己面临着与友人的分别时刻,愁绪禁不住涌上心头。

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写晚风吹送“愁杀行客”的笛音,引起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过了扬子江,在长亭话别,不觉天已近黑,触景生情,离愁倍增,难舍难分。

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3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前言】

《灞陵行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诗中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注释】

⑴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⑶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⑸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翻译】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鉴赏】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有收尾两句,但却始终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也绵长而深厚。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表现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别友人而又欲留住友人的那种感情相似。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叠,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等等。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读者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4

摘要:王维是盛唐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集中那些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也名重一时,这些诗因构思精巧、造境新奇、情意真挚委婉而引人共鸣,在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送元二使安西》和《山中送别》,即是王维送别诗中的名篇。

关键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折柳送别;西出阳关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4—02

在唐诗创作中,送别是常见的题材,而在唐人大量的送别诗中,名重一时、流传最广的,应属王维的那篇《送元二使安西》了。这首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因情真意挚、委婉伤情而被后人推崇备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元二,是作者的一位朋友,他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诗人在渭城(今陕西咸阳东)置宴饯行,席间即兴赋诗以寄托深情。

诗的开篇,诗人寓情于景,以黯然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离别的气氛。渭城的清晨下了一场细雨,客舍前的杨柳在微雨过后,愈发显得青翠新鲜。王维诗歌善于描摹景物画面,开篇两句的描写,就融入了作者的创作功力。“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清晨的雨下的时间不长就停了,但正是这场细雨的滋润,使客舍边的道路、瓦舍、杨柳焕然一新。诗中意象不多,着墨不浓,却清新优美,淡雅如画,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艺术。同时诗人在对客舍边景物描写时,摄取了杨柳这一最富生机和象征意蕴的景物作描摹对象,愈使离别变得饱含深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在古典诗词意境中,杨柳是离别的象征。

汉民族自秦汉时起,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人们从长安出发时,亲友都要为其送行,送别的地点有两个,向东送至灞桥,向西送至渭城,然后折柳送别,远行人踏上征程。折柳送别在古代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柳枝婀娜,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折柳枝赠别亲人,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随处皆安,早日归来。还有说法是,古人钟情于柳,是因柳枝是吉祥物,有祛祸辟邪之功能,更有从“柳”与“留”之谐音中发掘出柳的“留念”、“挽留”的意向,柳丝之“丝”则谐相思之“思”,故而古人将对亲人不忍相别的情怀寄托于那柔柔的枝条,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中华民族好客的风俗。一丝柳,一寸柔情,诗人选取这样的场景意象,自然会令人想到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后两句是诗人的劝酒辞,点出了对友人去路遥远的牵挂和临别殷勤的嘱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饮酒,自不同于故友相聚时的轻松愉悦,更兼这是诗人在为自己一生中难能再得的知己送别,销魂之情可想而知。

古诗词欣赏要善于准确填补艺术空白,读者须借助“空白”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词艺术的再创造。此时离别的酒已喝得差不多了,朋友上路的时刻也要到了,这时候诗人殷勤地捧起酒杯,深情地说:“老友啊,再喝上一杯吧!出了阳关,兄弟们就不容易见面了。”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写出了诗人挽留故友在远行前多留一刻的心意。要理解这临行劝酒所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提及末句中的“西出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望,自汉代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唐朝国力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但古代交通不便,行旅艰难,朋友出塞,虽是壮举,却免不了平沙莽莽、千山暮雪万里跋涉的艰辛。再加上当时一些诗人仕路坎坷,宦游无定,亲友间更容易产生一种离多聚少、别易会难的心理。因而这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浸透了诗人全部情感的内涵,既包含了对远行之人处境、心情的体贴,更包含了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它道出了别筵上人人想说的口边语,人人共有的心中情,出语郑重而情意真挚,千百年来引发了那些漂泊在外游子的共鸣,从而使之风流千古。

绝句诗歌因体制狭小,内容单一,往往离首即尾,诗人驾驭起来颇为费神,稍一疏纵即会言不尽意。王维这首送别诗却构思精巧,剪裁独到而颇具功夫。其间对置筵饯别、主客对饮及筵席场景等一概隐去不写,而是别开机杼地剪取了离筵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语言素朴,感情真挚,言微旨远,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体现了王维诗歌善于造境的艺术功力。

亦或是王维在诗中所描摹的渭城话别和西出阳关的场景过于真实,对当时西行出塞的人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亲切的感觉,因而王维的这首诗一时间竟不胫而走,被乐工谱曲后到处传唱,成为唐人送别时的流行歌曲。离别时唱它可以抒离情,筵饮上唱它可以侑酒兴,故此诗又有别名《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在流传过程中,某些诗句被演唱者重复叠唱以获得长言咏叹的效果,故又称《阳关三叠》。如中唐诗人白居易即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1]刘禹锡亦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2]清初文学家王士祯称赞此诗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3]未免推崇过高。明代李东阳评曰:“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4]可见此诗对后世影响之巨。

再看那首《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与《送元二》诗相比,意象、剪接、跳跃,更显摩诘匠心独运之工。

首句“山中相送罢”,着一“罢”字,不写离亭别筵之不舍,而写送友出山事已毕,初读似无留恋之意绪,但诗的妙味已隐现,是诗的蓄势。次句“日暮掩柴扉”,这是山居人家每天日暮后都会做的事情,但诗的关键处是,从“相送罢”到“掩柴扉”在时间上已有不短的跳跃,而这耐人寻味的时间空白,诗人却未着一字,留给人丰富的想象。是因朋友登程心绪不佳多耽了几杯闷酒而沉睡至此,亦或是送走挚友心怀惆怅在山林中徘徊至日暮黄昏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细节,当做暗场处理。

多情自古伤别离,对离别有过切身体会的人都知道,别恨离愁最难将息的时候是晚上。诗中主人公掩闭柴门,独自回到屋里,寂寞惆怅之情油然而生,眼前又浮现出朋友山中离别的那一刻,不觉暗暗自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四句,诗人化用了屈原《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此赋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里诗人以虚景衬实情,写别后离情未去,盼归之心已浓,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诗人进而想到,明年春草再绿自有定数,而游子归来却难预期,此后暮色柴门、闲云流水,与野鹤为伴,零丁之感不觉黯然。

从诗人本身经历来看,王维一生志情山水,也有过几次隐居生活经历,初隐终南山,后居辋川别业,崇尚自然,笃信佛禅。再加上诗人早年仕途蹭蹬,妻子早逝,其皈依自然之心愈浓。《旧唐书·本传》也记载他在辋川别业,常偕道友裴迪、崔兴宗等人泛舟遣兴、赋诗相酬。此诗是否是诗人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得而知,但不论如何,这首诗选取了与《送元二》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开篇隐去送别之景,继而写别后归家“掩柴门”之寂寥,于是想到明年芳草自绿,王孙归期未定的惆怅。在这一点上,诗人匠心别运之工,实比《送元二》诗高出一筹。但由于它所表达的不是典型的送别感情,兼之五言体诗音韵格律不适宜入乐,因而不能像《送元二》诗那样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在离席别筵上传唱,终输一招,不及《送元二》诗之后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5

一、引经验搭桥,“学”有方向

罗老师首先进行课前谈话,了解家长出差一段日子后,如果孩子们想念他们会怎么办。通过这一导入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离别情,营造了一个“情感场”。老师进一步引导: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形下,“人们一旦远别,再会就遥遥无期,生死祸福都无从知晓。那时候,亲人朋友远行,离别该是多么令人伤感啊!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情深意重的送别诗”,自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方向:了解送别诗。

二、导词句品析,“悟”有深度

接下来,罗老师将诗歌交给孩子,要求孩子初读诗歌,了解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整体感知后,学生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此课,教师希望孩子们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古诗词欣赏方法、学习运用比较法学习同类诗歌、体会两首诗中不同的离别之情,于是,品读两诗、同中求异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学习《别董大》一诗,教师结合“千里黄云、漫天飞雪、北风呼啸、大雁横空”的自然之景,悄悄点击着孩子们情中融景、景中动情的认知共识、情感共鸣,于“我看到两个人影若隐若现”“我看到黄沙漫天,日光昏暗”等争先恐后的自主品析中钻进文本去,又从“千里黄云不是‘百里’更不是‘十里’,读出天地的辽阔”以及“飞雁”“吹雁”之别的涵泳咀嚼中走出文本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深谙古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生命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抛出关键一问:“细细品味这首诗,和《别董大》相比,两场送别有哪些不一样?”学生除了通过“浥”“客舍”发现送别的天气、场地不一样,还通过“天下谁人不识君”明白《别董大》中高适是鼓励董大,而通过“柳色新”中“柳”“留”谐音这一文化密码明白《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是尽可能地想留住元二。尤其有学生说:“我是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和‘更’感受到挽留之意的”;因“酒”而感悟到两诗中的主人翁境遇不同、送别的方式不同……如此赏析,对于小朋友而言,我们还能有怎样更高的期许呢?

三、借涵泳内化,“说”有成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本课中,罗老师努力利用教材这一例子,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反复涵泳中,学生有了由浅入深的感悟,有了精彩自然的表达,如“他是想告诉董大,不要担心前面没有人赏识他,他这么有才华,天下每个人都会认识他的”,“我还觉得这两首诗感情不同:高适是鼓励朋友勇敢地走出去,王维却对朋友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说,离开了渭城,你就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于两诗的学习探究、吟咏比较中,表达出了难得的有高度的见解——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于秋天,消沉写景,却用鼓励的笔调送朋友,凄凉而雄浑;山水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春天,清新写景,用体贴的言辞送朋友,清朗而无奈。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6

关于“苏李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但现在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后期文人假托苏李之名所作,写作年代应该跟《古诗十九首》相差不远。

现在能够确认的“苏李诗”合起来共有二十二首。但“苏李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诗四首》,这七首通常被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分别是:

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其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苏武诗四首分别是: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其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我们可以以这七首“苏李诗”为审美对象,领略“苏李诗”的艺术魅力。

一、情感真挚缠绵温厚

七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有五首直接提到“别”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处在汉末的动乱中,这种离别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七首离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以李陵诗三首为例。

第一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在“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幽幽叹息中出现的。四野春草萋萋,离别之人在路侧的草野间徨。因为担心离别后两人像“相失”在万里天涯的云儿,所以,相送之人固执地恳求远去之人:“再多留片刻吧。”这恳求,透露着近乎绝望的哀情。斯人终究远去,在大路上渐远渐隐,送别之人发出凄惶的呜咽:“我要乘着这晨风追去呀,我要在坎坷的路上,永远伴你同行呀!”绵绵此情,似乎只有曹子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之句可比。

第二首诗中相别的大约是两位伤情的友人:“三载”的醇厚友情似乎经历了“千秋”的酝酿,蓦然回头,却“嘉会”不再,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遗憾?难怪在为友人洗濯马缨时,主人公满怀的惆怅竟如长流的河水。“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原本是为了宽慰友人,才摆下这满桌的别宴的,而今竟因为怆然含戚而无力举杯相“酬”了。友人在离去的路上频频回首,送别人愁思难除,“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结句之情深,正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

第三首诗似乎出自即将离去的“游子”之口。与送别者携手走上河梁的时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面对曲曲弯弯的前路,游子发出“游子暮何之”的苍凉喟叹;在“蹊路侧”走走停停,带着满怀的悲恨,谁又忍心说出“就此告辞”的酸楚话语;正是欲辞无语。但“行人”终究不能“久留”,“各言长相思”便成了挥手之间宽慰对方的最深情的话语。“月儿有缺有圆,人间的相聚难道就一定遥遥难期?请努力崇扬美好的德行,纵然鬓发如雪,也要千里回返与你相聚呵!”这其实只是宽慰之语,这次的“生离”,很可能便是肠断天涯的“死别”。

“苏李诗”的情感真挚动人,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所以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苏李诗”:“苏李赠言,何温而戚也!多唏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苏李诗”的情感表达是温厚的。

二、善于抒情

一是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言悲、言思、言恋的字眼很多,如“怅、悲、伤、怆、愁、、思、恋”等。诗歌也善于借景借物抒情。诗歌为表现离别,往往设置特定的离别之境。“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写的是日暮之别、“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写的是清晨之别。同时,“苏李诗”也创设了许多特定的意象去表现离别,如“风、河梁、月、黄鹄、胡马、参辰、霜、山海、水、丝竹、酒、秋兰”等。这些物、景或起兴、或比况、或衬托,情融于物、情融于景,将送别之伤、辞乡之哀表现得情意缠绵,思致凄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是注意对比。“骨肉缘枝叶”本是抒写兄弟骨肉离别的。但诗人却在后面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朋友间的交往。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兄弟骨肉之别又该是多么的痛苦呀!诗人以密友为喻,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这是以朋友写兄弟。“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这是以昔写今。“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是以留写离。“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是以乐写哀。

三是善于化用成语典故。“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两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化用“黄鹄一举千里”(《韩诗外传》)成语,既含称誉之意,又写怀故之状。“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化用“代马依北风”(《韩诗外传》)成语,在悲离亲别友的同时,也表现出难忘其本的心思。“游子吟”指琴曲《楚引》,“《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楚引》为思乡曲,诗歌借《楚引》表达了离别人内心深沉的悲愁。“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四句暗用了《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句句都强调一个“远”字,惜别之情显得格外浓盛。

三、语言自然朴素

“苏李诗”语言不尚华丽而字字发自真情,能“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陆时雍《诗镜总论》)。明人谢榛称其“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四溟诗话》)。如“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皆明白如话,以浅显的语言抒真情,写真理。

简而括之,“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诗中名句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六朝隋唐以来广为传诵。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7

介绍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start 作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39 更新时间:2009-2-4

怎样投稿 免费注册 会员登陆 会员中心 找回密码 作文投稿 学习论坛 数学学习 英语学习

欢迎教师投稿

我喜欢的古诗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渭城的一场晨雨轻轻打湿了尘土,客舍一片青青,杨柳格外清新。后两句写出在这离别之时,诗人请老朋友再饮一杯离别酒,要知道,出去这西边的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

这首诗写得很细腻,让人一看脑海里就浮现出当时的送别情景,让人不舍……

友人离别的诗句篇8

【论文摘要】何逊和大历十才子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别诗。本文旨在从二者所作别诗的创作环境、创作内容、诗风等方面分析所存在的异同。他们都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相似的社会环境并没有造就相似的创作状况。在内容上存在有无真情实感的差别;在诗风上,二者同中有异;在语言上,二者都讲究精炼。

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离别。”南朝江淹也曾喟然叹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连一贯豪爽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名句都道出了离别这个主题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胜不衰的事实。伤感离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综观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宗大历初年至德宗贞元二十多年间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别诗所占比例较大。通过研读《全唐诗》可知,前阶段的别诗主要集中在何逊手中,后阶段的别诗主要集中在大历十才子笔下。何逊,梁代诗人,据《南史》记载:“逊,何承天曾孙,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南平王引为宾客,掌记室事,后荐之武帝。初,逊文章与刘孝绰并见重,时谓之何、刘。”[1lwoa又如清人王士稹选古诗中言:“梁代右文,作者尤众。绳以风雅,略其名位,则江淹、何逊足以两雄。”由此可看出何逊当时在诗坛上的地位。按照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小传中记载:“(端)与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淖、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大多生长于天、开盛世,经历过安史之乱,而主要创作活动则是在大历、贞元年问。据笔者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何逊一人共作一百一十五首诗,诗题本身有“送”、“送别”、“留别”、“别”、“别离”等字样的作品,实际达十九首,而加上其他表现别情的诗歌共二十八首。而其他诗人所作别诗在数量上不及何逊;而大历十才子的作品主要是别诗,据笔者统计,司空曙的173首诗中别诗就有48首,钱起430首诗中别诗就117首,郎士元73首诗中别诗35首,还有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等人也写了许多别诗。

一、同生活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丹纳《艺术哲学》:“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因此考察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将何逊与大历十才子放在一起来研究其别诗创作的异同,主要由于二者所处社会环境都相对稳定。汉末战乱,三国纷争,直至正始时期,人们心中时刻充满着幻灭感。西晋统一后发生了“八王之乱”,东晋南迁,汉族政权偏于江南一隅,后经历朝代更迭,随之带来诸多争斗。齐末王室内争激烈,社会矛盾加剧,政情险恶。《南史-梁本纪》记载,梁武帝萧衍“制造礼乐,敦崇儒雅”,其诸子都喜欢招揽文士,政治上颇有励精图治的前景。何逊三十六岁人仕时是齐明帝建武三年。萧梁代齐,给何逊等下层士人在政治上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何逊人仕后就发现梁代存有政治黑暗,但相对于前代政治环境而言,其所处社会环境还是较为稳定的。安史之乱的平定让人欣喜若狂,从肃宗朝到德宗朝的社会较为稳定,大历十才子在此时陆续进京任职,开始仕途之路。由此,何逊和大历十才子都生活在经过较长时问战争后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二、各不相同的别诗内容

相似的社会环境并没有造就相似的创作状况。以下从二者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总体来看,何逊的别诗更多的是表达与友人离别时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大历十才子更多的是奉和应制别诗,多涉及政治,几乎没有真情实感可言。何逊的别诗多涉及同僚、友朋之间的伤别,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试看《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诗人抓住饯宴将尽时朋友将离去的时刻,集中抒写惆帐思绪。通过两人分别时欲行又止的动作描写将送行时依依伤别的无限心酸刻画得淋漓尽致。“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将欢笑与分别时的感伤情绪加以对比更加反衬出离别忧愁。后两联描写朋友走后凄清的秋天景色,“寒”和“清”字蕴藏着双方深长的离愁别绪。再看《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把酒,何时同促膝?”何逊一生两次赴江州任职,此诗作于天监十六年,抒发与朋友的别情。此时诗人渐近晚年,多年来与朋友朝夕相处,今朝忽然离开他们,远赴江州,再历漂泊,此下一别如流水东注,心里非常伤感和无奈。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后通过“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黯淡的氛围从残灯到屋外的夜雨,心情也延伸到无限苍茫中。“相悲各把酒,何时同促膝?”便将分离时刻离人无语凝噎、黯然神伤的心境刻画得更加悲凉。

大历十才子也创作了大量的别诗,当时“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按指钱起、郎士元——引者)无诗祖饯,时论鄙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综观其别诗虽也有表达离愁的句子,如钱起卷237_66《送时暹避难适荆南》“相思浑若梦,泪眼几时明”等等,但总体而言仍以内容苍白、形式雷同为主。一般开始叙写行色,然后来赞美被送者,再次描写离别时周围的景色,最后多寄予被送者平安或者相思的情感,或者顺序有所调整,多形成套路,几乎无情感可言。

由此,何逊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虽都作于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内容都不涉及政事,不同在于何逊的别诗更多抒发对朋友的真情感,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则更多是应制之气,无真情感可言。

三、同中有异的诗歌风格及语言

在诗歌风格方面,何逊和大历十才子的别诗都存有冲淡和清奇的风格。何逊在齐梁宫体诗盛行之、l}l离并自成一家在自然风景的描写上语言清新、省净。如《与胡兴安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相送》“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均体现出《诗品》中“…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如月之曙,如气之秋”的清奇和“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风格。大历十才子的别诗也有冲淡和清奇的风格。高仲武、沈德潜等人在论钱起时日:“清澹、清秀”,都指出其“清”的风格。如“焚香晓更清”(钱起《送元公南游》)“过郢兴弥清”(《送郭秀才之举下第南游》)等等,不难看出,大历十才子所欣赏的“清”是一种风景、境界之清。

当然何逊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的风格也有不同,即前者带较大程度“沉著”的特色,而后者更多“气骨顿衰”和“纤裱”、“绮丽”的风格。先看前者。《诗品》中“沉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月明,如有佳话,大河前横。”如《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这是一首留别诗,诗前半写自己的惆怅心绪,后半写凄寒的景色,寓含旅途的艰险,表现出临别时思绪纷然的心理,此诗只抓住即将下雨时光色转暗、江波激荡不平的景象传达心绪,呈现出无迹可寻的整体氛围。通读全诗可深切体会到无论是诗人对景色的描写还是自身情感的表达都表现出《诗品》中“绿林野屋,落日气清……之子远行,所思不远”的沉著风格,不仅包含着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还包含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的风格可谓“气骨顿衰”和“纤裱”、“绮丽”。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曾多次提及“气骨顿衰”四个字,他说:“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诗薮》内编卷三)“唐大历后……钱、刘以降,篇什虽盛,气骨顿衰,景象既殊,音节亦寡。”(《诗数》内编卷四)“中唐钱、刘,虽有风味,气骨顿衰。”(《诗蔽》内编卷六)通读大历十才子的别诗,其风格是“气骨顿衰”的。他们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建功立业和改造社会的热情,而是感叹自己身世的伤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之情。如卷292_35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此诗中诗人想象友人北归、重见故乡的情景,尤其“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更是通过白发来感叹自己的身世之苦。又如“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卷243_ 30《送别郑明府》韩栩)正是当他们理想磨灭时表现出来的带气骨顿衰风格的厌倦人世的情感。正由于大历诗人多是在动乱时期度过自己的青春所以对衰老十分敏感,这里的“相悲各问年”便反映出精神上的孤独和衰老。“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通过孤灯、寒雨、湿竹等黯淡的景物从侧面展示出颓废、无奈的心绪,可见其气骨顿衰的风格。另外,语言还多具纤株和绮丽的风格。唐都所独有的别诗尤其奉和应制别诗极具都城地域特点,体现在语言上以歌功颂德为主,风格纤秩、华丽,普遍存有创作模式化。《诗品》中对“纤秋”说:“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绮丽”中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蹲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弹美襟。”下面诗句表现送别气派的语言绮丽的风格。如卷269ra 3《奉送崔侍御和蕃》耿津:“万里华戎隔,风沙道路秋。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族节随边草,关山见戍楼。俗殊人左枉,地远水西流”又如卷238 84《奉送户部李郎中充晋国副节度出塞》钱起:“德佐调梅用,忠输击虏年。子房推庙略,汉主托兵权。受命荣中禁,分摩镇左贤。风生黑山道,星下紫微天。始愿文经国,俄看武定边。鬼方尧日远,幕府代云连。汗马将行矣,卢龙已肃然。关防驱使节,花月眷离筵。自吞知音遇,而今感义偏。泪闻横吹落,心逐去族悬。帝念夔能政,时须说济川。劳还应即尔,朝暮玉探前”卷210es 2《奉送杜侍御还京(一作杜中承,一作林中承)》皇甫曾:“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寒生五湖道,春人万年枝。召化多遗爱,胡清已畏知。怀恩偏感别,堕泪向族摩”中均体现出创作的模式化,“子房推庙略,汉主托兵权”和“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等诗句反映出诗人在作品中的歌功颂德。而“朝暮玉探前”和“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等体现出语言的绮丽和纤裱的特点。

何逊和大历十才子所作别诗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炼。何逊的别诗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已经初具唐朝诗歌风格。何逊的绝句写得尤为工整,与唐人的绝句放在一起简直能够以假乱真,如《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欣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和,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山望归舟。”

这首诗描写了与友人离别,诗人离家远出,友人送至慈姥矶下,二人伫立江边,“一同欣赏夕”是想借欣赏夕阳的景色江边的晚景,来消除离乡的愁苦,远望茫茫,残阳铺水,第二天送者船回来时诗人凝望着江边,目送友人归去,直到帆影消失在山野苍茫之处还是不忍离去。表达了与友人依恋不舍的情谊。首联、颈联对仗工整,言语精炼。在大历诗人的别诗中,语言也有锤炼字句、对仗精工的特点。诸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卷206es 55《送王牧往吉州渴王使君叔》李嘉佑)“雨徐衫袖冷,风急马蹄轻”(卷244一 7《送故人归鲁》韩栩)“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卷276ee 35《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卢纶这些诗句都写得清词丽藻,或被“眼前实字”(魏庆之《诗人玉屑》评司空曙),或被推为“文章冠冕”(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李嘉佑),或被赏为“写景之王”,“悉如目见”(贺赏《载酒园诗话》又编评卢纶),或被为“披沙拣沙,往往见宝”(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崔炯)。正如卞孝置、乔长阜先生曾指出大历诗人是“用语言的研练,韵律的精切,篇章的整饰,掩盖浅陋,表现才情”(《唐诗探胜》196页)。

上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范文 下一篇:绽放的多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