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范文

时间:2023-10-15 19:27:49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1

【考法归类】

诗歌鉴赏题注重对意境的考查,其考查的题型较为稳定。鉴赏诗歌创设的意境,常见的命题形式为:①这首诗(或×联、×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②这首诗描写了××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③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两句。④诗中描写了××时的哪些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⑤××句与××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⑥在诗人眼中,××之地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⑦××和××这两首诗均描写了××,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的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⑧这首诗(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应考思路】

无论是考生平时的模拟考试情况分析还是高考的考情分析,相对于语文学科的其他试题,诗歌鉴赏题的失分率一直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题时思路模糊,所写的答案不够规范。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步骤为: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实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原诗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考生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深静谧、生机勃勃、沉郁忧愁、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选取的词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生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作者为什么而感伤,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惜春伤春的感伤情怀”。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1.诗歌意境=图景画面+氛围特点+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联、×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或氛围),抒发了(或抒写了)作者××的情感(或××的心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1.描绘图景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概括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分析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用标准的模式拟写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本诗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过关突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是羁旅之作。

这首诗写景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伫立船头,眼望江面茫茫一片,耳听边地幽怨悲切的乐调;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飞向远方。作者通过对茫茫江水、暮天飞雁、幽怨边曲的描写,营造了苍茫空寥的意境,抒发了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思。

鉴赏古诗词中的画面

考情分析

关于鉴赏古诗词中画面的作品主要选自唐诗宋词,该题型多为简答题,历年来考查的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作者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策略

1.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考生在描述画面情景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诗句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2.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等。

3.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考生在分析图景中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时务必要做到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技法印证】

1.描绘图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四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气势宏大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汉江、支流、中原、急流、险滩等,考生在描绘这些图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汉江壮美的景色。作者远望汉江万里滔滔,水势如同九条巨龙蜿蜒入海,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即使一路上遇急流和险滩。由此考生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宏大、壮阔。

3.分析思想感情。诗歌重点描写汉江之水纵横大地、不可阻挡的滔滔气势,作者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大唐盛世的景象,心中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对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溢于言表。答题时,考生要具体描述此情此景,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歌颂之情”是不妥的,应答出“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

【答案示例】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2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下面谈一下个人肤浅的认识。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欣赏作品的语言美,让文学作品绽放自己的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在吟诵中欣赏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作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例如读《有的人》,全文写了两类人,一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类是与人民为敌的人。读反映第二类人的内容时,朗读节奏明快,以示鄙视、憎恶之情。读反映第一类人的内容时,就应该节奏缓慢、深沉,要读出“深情”的感受,以示崇敬、赞扬之情。老师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角色,感受到作者的对鲁迅怀念的真挚情感,使自己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赏析中感受语言美

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从而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中描绘紫藤萝的句子写得非常优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个句子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在学习本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划出具体描绘紫藤萝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品味这些句子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请同学们交流发言,共同体会语言的妙处。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一同学说:“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另一位同学说:“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嗅觉为视觉,把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具体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还有同学说:“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很喜欢这个句子,它用“帆”“舱”描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模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的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三、在比较中体会语言美

以描写雪景的文章为例。《沁园春・雪》中是这样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始终从大处描绘,写出了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体会壮丽雪景的句子和伟大抱负的句子,让他们对一代伟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诗歌,它是这样描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诗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了这一点,同学们再学习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四、在音乐中感悟语言美

音乐是语言美育的桥梁之一。音乐的韵律节奏给人带来的是非同一般的心灵感受,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声情并茂的美。

如课文《听潮》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的录音,初步领略大海的独特。然后,在讲析课文时,穿插播放刚柔相济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意境:大海壮阔的美和大海宁静的美。

再如学习张洁的《挖荠菜》时,我抓住了三个重要的自然段(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春天到田野里挖荠菜,解放后带着孩子到田野里挖荠菜),然后请班上的小画家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画了三幅画,在课上边出示图画边讲解课文的内容。在讲述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内容时,我挑选了《二泉映月》中的一段音乐,接着请班中朗诵最好的姚健同学朗诵,在他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中,同学们理解了文中的“我”当时的心情:恐惧,孤独……

在讲述我春天到田野挖荠菜的内容时,我又挑选了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同学们在轻快的音乐中理解了我在挣脱肉体饥饿的同时获得心灵自由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我挑选了贝多芬的《命运》中的一段音乐,那强烈的节奏感立即把同学们吸引住了,他们一边轻声朗读着课文,一边欣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感染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再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这种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听到美妙的春之声。

五、在图画中领略语言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诗画结合,能揭示诗歌语言艺术耐人寻味的境界。

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挑选了几幅有关苏州园林的挂图,先让同学们熟悉画面上的内容,让他们对照画面说出图画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熟读课文,通过作者的描述性的语言来理解图画上的内容,明白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加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在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苏州园林的风光片,学生看后连连夸赞美,恨不得马上亲自去一趟,一饱眼福。

再如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又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描绘成了一幅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朗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这样的文章,学生怎么会不爱读呢?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刻画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一段,找出准确的动词,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你读了这一段的感受,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父亲买橘的感人画面。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细节的感人力量。

总之,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理解优秀作品,文学作品所绽放的语言魅力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这些优秀的作品会让学生为之动情、为之动容,乃至永藏心间。这样,他们在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得到启迪,甚至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都受到了好的影响。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3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简介]秦秀丽(1973―),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红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以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多渠道尝试运用两方面培养小学生阅读积累习惯,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发积累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阅读和积累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在朗读中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读”,可以在朗读课文中积累。在教学中,首先,初读课文时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第一感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如描写人物的课文《少年闰土》,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初读时可摘录文中描写云雾姿态万千的词语,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其次,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用以读代讲、以赛激读、配乐诵读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和储备。

(二)在背诵中积累

如果熟读是积累的基础,那么背诵则是关键。只有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均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对背诵的数量和篇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教师可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重点段落通过课堂上当堂背诵、课后组内背诵、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实,二是将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描写优美的语句等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班级背诵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描写同一类事物的古诗,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描写春季的古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引导学生利用每日晨读和课前三分钟以个人领读、集体诵读、小组接龙背诵等形式强化背诵积累,将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语句内化为语言储备。

(三)在阅读中积累

大量阅读经典作品才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笔者一方面根据课文适度拓展阅读,如教学《海上日出》后,让学生再阅读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写日出的文章;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经典语句的习惯,让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赋予“酿蜜集”“聚珍册”“汇美小书”等名字,分类摘抄,如写景类的、人物外貌类、性格类、心理活动类等,配上插图、注解,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笔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台,如:在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开展 “最佳采蜜者”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摘抄本等。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二、多渠道尝试运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揭示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果学生只是积累不会运用,那么积累的语言就是简单的堆砌,如同摆设,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要边积累边尝试运用,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书面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写话、习作等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如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写春雨的“淅沥淅沥”“叮叮咚咚”等象声词,以及“整个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比喻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再将自己摘抄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如写人物的习作,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外读物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各种儿童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把人物写活。对于学生引用合理的诗句、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笔者就用红笔标出并予以好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运用积累的语言了。

(二)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角色创编等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在讲读课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邻居、庄稼人劝说种田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打破课内与课外界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学会表达。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中,常采用辩论会、小记者会、演讲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笔者开展名人名作简介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用于介绍活动中。

积累与运用密不可分,重视积累,养成习惯,多形式引导,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惠芬.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J].天津教育,2002(11).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4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诗言志,诗言情。”在前六句写景铺垫的基础上,诗人在结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是以自己身为羁旅客的身份为立脚点的,所以,先以问句的形式吟出“乡书何处达?”一句,这一句是很耐人寻味的,似有着身在异乡游子的淡淡忧伤,可是,“归雁洛阳边”一句一扫悲郁愁苦之情,鸿雁传书,使诗人最牵肠的思乡之情也找到了寄托的对象。这样,诗人就更专注于眼前的初春之景中,沉醉下去了。甚至,由于初春之景给诗人带来的美好感受,我想,乡书的内容写的也不一定是抒发愁苦的思乡之情这样的语句,而很可能是以欣喜的笔调尽情地描述南方美丽的初春之景,让家乡的人共同感受一番江南美景吧?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5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景;理;情

初唐诗人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一便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被清代王]晕称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

景,诗歌的第一部分重在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月色皎洁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这些意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构成这幅优美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力,一个“连”字不仅写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连接在一起的,更写出了它们是在同一起点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

理,面对这春花花月夜的美景,诗人开始了联想,开始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这主要在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边上是谁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是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诗人想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但是宇宙却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对此,闻一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李泽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感慨个体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情,由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诗人在第三部分,进一步抒发感慨,抒写感情。先是总写的四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悠悠”象征了游子的行踪飘忽不定,“谁家”,“何处”两句呼应,不止一家有离别,思妇在思念远方的游子,游子也在思念远方的家乡,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以下八句写思妇思念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怜楼上月亮的影子不停地移动,应该照着思妇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去。“徘徊”一词,一方面写出了月光游移不定的动态,一方面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拂”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看着月光,思妇想到,此时这月光不也正照着远方的游子吗?真希望这月光也能遥寄相思之情。除了让月光带去相思,思妇还通过鱼龙、鸿雁带去相思,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念家乡:“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青春年华都要消逝了,自己还不能回家。游子做梦也想回家,梦见落花意味青春年华消逝,可怜和前面呼应,两人相思无着落,无奈至今还在流落天涯,何时才能回家?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距离遥远,天各一方,只能同守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更加浓郁,无以复加,“沉沉”二字更加重了他的孤寂,最后,“落花摇情满江树”,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摇曳多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描绘山水景物的诗歌,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儿女别离相思的情感融合为一,从而汇成景、理、情水融的幽美意境。

参考文献: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教学;运用

中国古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精炼隽永之美、古风悠远之韵,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诗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古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它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诗歌的个中神韵不是单单靠教师反复的讲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术有着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它将声,形,画集中在一起,只要运用的好,将会使学生在直观美妙的声、光、形、色组成的画面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理解内容,探究内涵,体悟情感。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因

(一)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1]4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中外,大家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都有着一致的认可。而古诗,他所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由于时间的久远,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词句的生涩让很多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是,小学学生处于童年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中的音乐、图片、声音和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些恰恰迎合了这一学段孩子的特点,将古诗的基调用音乐传达,将描述的场景,久远的物品等等用图片展示,将古诗当时的背景用视频介绍……这些都大大激起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难点,更好理解体会。

小学学段的孩子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在教授古诗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迅速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孩子突破古诗的难点,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学习古诗《悯农》,如何让大多数从未见过农田的都市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是本诗的重难点。在教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我通过展示在烈日下,农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图片,孩子们很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诗人的感叹,我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到餐座上的米饭这一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产生了与诗人同样的感慨。由此,本诗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来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的运用。

收集信息,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1]7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1]14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前查找,学生能从网上查询到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学习。课前的信息技术运用,让孩子的自主性,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顺应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在课中的运用。

1、下载录音,感知韵律美、节奏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13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对诗文朗诵中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2]网络的资源丰富,让我们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诗的优秀朗读材料,学生在这样的跟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在听读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遍播放录音时,要求孩子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第二遍播放时,可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默读古诗并注意录音中的重音和停顿。播放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高声齐读,同时强调在朗读中尽量呈现抑、扬、顿、挫。这样的录音跟读,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模仿欲,促进了孩子的朗读欲,使枯燥无味的朗读有了趣味性。

2、展示图片,发现欣赏画面美。

中国的古诗语句精炼,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这一字一句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这些画有的暗淡无光,有的花红柳绿,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精密幽远,有的动静相宜……正如诗人苏轼所言,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句中的画面美,对于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从而欣赏是有一定困难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让他们易于发现古诗中的画面美。如:教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诗句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而对于大多数未曾去过庐山的孩子,他们难以感受体会这幅雄壮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庐山香炉峰初晨和庐山瀑布从上喷涌而下的真实图片,学生们不禁发出连连赞叹,体会到了诗句中描绘出的壮丽景象。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而这些,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孩子,又是另一难点。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长度图片,让学生想象诗中“三千尺”的长度,体会其夸张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银河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寻找银河和瀑布的相似点,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图片的运用,启发了学生产生联想,帮助他们理解了古诗内涵,感受到那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在他们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在黑板上板书诗意让学生记忆,反复让学生对着文本启发联想的陈旧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动态演示,视频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有着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时,巧用视频,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所诠释的意境。视频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现诗的意境。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各种感官同时得到了调动,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学古诗《绝句》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用视频展现了这样一段画面: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开,泥融土湿,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后感。回过头来看诗句,孩子们惊讶于诗人的描述,短短几句,初春的美丽景象尽在其中,再读古诗,那份悠闲,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乐诵读,营造氛围,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诗,都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深深的思乡之情,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正因为如此,每一首古诗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诗中情感美的必要条件。音乐的加入,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乐与古诗或激烈或绵长的情感相应,让孩子们在音乐渲染的不同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当古诗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时,我们可以选择舒缓或是轻快的音乐,当古诗抒发了诗人精忠报国的大无畏之情时,我们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在配乐诵读的同时,在诗句中用醒目的斜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在这抑扬顿挫中,孩子们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相关联的艺术画面,在想象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有所体会,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的运用。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孩子们在课后继续专研。通过课后的拓展,孩子们的拓展思维得到了培养。这种思维的养成,促使他们以后再次学习古诗时,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对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首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将膨化开来,诗中的情意将如喷发的的火山岩浆,火光四溅,壮美华丽。

1、吟唱古诗,升华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数为诗人们的经典诗作,他们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在学完古诗后,可让孩子们上网查找对应的歌唱版,跟唱吟诵。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在吟唱中,走进诗人内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如古诗《静夜思》、《游子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能在网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学中,我曾开展过古诗新唱诗歌会,孩子们在歌声中唱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令人映像深刻。

2、横纵向迁移,走近古诗,走近诗人。

横向纵向的迁移,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享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横向拓展主要指寻找描写内容相同的古诗,比如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植物的古诗,描写送别的古诗等等。在学习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这种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列举出了一些,随后让孩子们回家上网查阅更多类似古诗。通过这样横向的拓展,孩子们在朗读中,了解了古时儿童的生活状况,被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纵向的迁移主要是比较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时期所写古诗,初步体会他个人风格。这一迁移让孩子对某一位诗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学习该诗人其他名诗时,更好体会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7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现把探索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使得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一、培养赏美情趣的范围

美的范围很宽很广,但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

二、培养赏美情趣的途径

培养赏美情趣的途径:一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本中开头的图画有美,课文中的插图有美,课文中的写景状物和叙事写人中有美,课文中的诗词和文章的结构、语言中有美,只要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学生就会发现美。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对美整体感知,在读中对美有所感悟,在读中对美增强语感。三是启发学生仔细欣赏,在欣赏中领悟美的魅力,在欣赏中认识美的真谛,在欣赏中陶冶美的情操,在欣赏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在欣赏中培养赏美的情操。

三、培养赏美情趣的方法

1.自然美

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培养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和高尚的赏美情趣。教材中不乏描绘自然景物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江南春》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课文中去挖掘出美的因素,进行赏美教育。如《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写出了江南雄伟壮阔、多姿多彩的春天美丽景色。《春》这篇散文为我们描绘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的春天。《济南的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温情、可爱、梦幻般的济南,让不少同学心驰神往。《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他们根据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作者这些妙笔生花描写自然景物之处,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而后又多读多思,必然能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倍增爱自然、爱祖国豪情,提高赏美的能力。

2.社会美

社会美即人格美。记事写人的文章,都少不了展现人物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学这类文章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人物的形象美、言行美、心灵美、性格美、理想美、情操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如教学《邓稼先》就应好好引导学生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回国报效。教学《蜡烛》时,就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了给苏联红军战士修一座墓而多次出入炮火连天的广场。她为什么不顾炮火,冒着生命危险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红军战士修墓,并点上珍藏四十年的结婚喜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是和平的愿望让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感受到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感受到苏联红军战士勇敢、无私和南斯拉夫老妈妈善良、仁慈的心灵美。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闻一多和托尔斯泰的肖像,再结合读课文,体会他们高尚的人格美。这样闻一多、托尔斯泰的伟大形象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总之,在教学人格美这方面,只要在备课时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时自然会得心应手、卓有成效。

3.艺术美

这方面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绘画和课文中描述的建筑、雕塑的艺术,从而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从而提高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吸收,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所编的初中课文,每册在开头部分都有绘画、摄影或木刻等图画。这些图画,有的描绘了人物的光辉形象,有的摄下了诗情画意的实景、雄伟壮观的建筑、雕塑及万紫千红的花卉,等等。这些图画实在是培养学生赏美情趣的好材料,由于其色彩鲜明,形象逼真,选材角度独到,艺术感染力强,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可获得美的享受和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在课文中进行艺术美的教育,下面结合具体的课文来谈谈。如教学《春》,可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结构美。《春》由“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层层深入,重点突出;在语言上文字精练,优美生动;在结构上,环环紧扣,浑然一体。“盼春”仿佛听到春天一步步走来的脚步声。“绘春”,春草的绿,春花的艳,清新雅丽,历历在目;春风的暖,春雨的柔,触摸得着,感受深刻。“赞春”,三个比喻形象新颖,栩栩如生,含意深刻,引人入胜。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天衣无缝,再加上文字浅显优美、形象生动,只要教师指导多读几遍,稍加分析,学生便可以完全领会文章的结构美。教学语言美,可抓住全篇文章去揣摩,也可抓住某些段落、句群或句子让学生琢磨。如教学《春》就可以从全篇着眼;教学《岳阳楼记》《故乡》《醉翁亭记》就可以从某些段落、句群、句子入手。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乡》中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前者,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反映了作者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中者,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反映了鲁迅洞察事物的深刻;后者,高度概括出琅琊山四时的美景特点,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抒发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在学生熟读成诵这些优美词句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就会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使至塞上》《江南春》《渡荆门送别》等诗文,在学生反复吟诵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每首诗的意境,就能更好地感悟诗的真谛,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的《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描写雪景的诗词,我们可以从感情基调这一方面来作比较:的词赞美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抒发了自己的壮志和抱负;而岑参的诗则极力渲染雪的奇寒,愁云的惨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感情。从风格上比较,前者豪放粗犷,后者清新细腻。这样一对比,学生就能领会到两首诗词的不同之处,从而也有利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还能提高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真可谓一石数鸟。

描写初春的优美句子篇8

论文关键词: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范例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作者离开扬州从长江回洛阳,路上写了这首诗寄给一位姓元的朋友(校书是官名),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中的“凄凄”突出了长江烟波浩渺的景象,以一叶小舟泛于浩渺之长江,更令人凄怆。颔联表示了作者对扬州依依不舍的浓情,虽在归去之途,但扬州那听惯了的钟声,却又依稀传来;那看惯了的花草树林,又历历出现在眼前,一种离开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他对扬州的一往情深。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颈联再写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从分手就想到聚首,足见其对朋友的深情。最后一联富有哲理,指出了人生的遇合,人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正像漩涡里的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水里打旋,是不由自己作主的。诗人借对扬州景物的留恋,表现对扬州的感情,借“世事波上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规律。语言朴实自然,这是此诗的特点。

范例4: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范例7:

点绛唇(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范例10:

[中吕]满庭芳(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明)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恰到溪穷时,山山枳壳花。

上一篇: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范文 下一篇:让父亲享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