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范文

时间:2023-09-15 06:45:23

李清照的词篇1

关键词: 李清照 婉约美 艺术特色 词作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名家辈出,如秋夜繁星。但是由于身处封建社会,女性诗人却为数不多,而在女性诗人中,唯李清照一人异军突起,大放异彩。诵读她的作品,我们仿佛来到她的时代,仿佛看到她苦诉衷情。《四库全书・漱玉词》曾提到李清照的生平:“《漱玉词》・一卷,宋李清照撰。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格非之女。湖州守赵明诚之妻也。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永遇乐》、《声声慢》。以为闺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她与济南历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一个女人读书识字已经很不容易,她却开创了中国诗词史的一个新境界,这是很不简单的。清照诗词以婉约、清减及不喜用典著称。

一、清丽高洁又孤愁哀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李清照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独具个性,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纵观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被一条分水岭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以南渡这条人生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样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出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形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写少女的闺阁及爱情生活。其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多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多表现饱经风霜,而又忧时伤世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词在思想与风格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她后期作品中普遍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把作者及词里人物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联系,我们分析李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便具有社会价值及审美意义。

二、含蓄深刻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历来特别讲究含蓄,李清照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以意境出奇,含蓄见胜。李清照的词作抓住了情与景、情与物、情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营造情景相融、寓情于景、化景为情的意境表达极为复杂含蓄的思想感情,因而她的作品格外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如表达无形无体、无声无色、无以名状的愁绪的脍炙人口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被称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无一字不透雅,深情苦调”。此作虽写重阳佳节夫妻不得团聚的离愁别绪,却首先以景渲染。“薄雾浓云”难遣漫长的“永昼”,袅袅上升的瑞脑香烟像缕缕愁思绵绵不断。“佳节”以下三句写夜晚之愁。“半夜凉初透”这“凉”字不但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词人心里的凄凉冷苦。以“凉”意烘托“愁绪”,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幽深凄绝。词的下片写黄昏后黯淡秋菊的暗香,衬托词人无语独饮的难言苦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深闺怀人的境界,在寂寞无言中表达了深深的思念。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此写来,意境何其幽美,情味何其深长。历史上那些假托妇人之口的闺情代言体,往往有矫揉造作之态,很少有人能开拓出这等感人意境。

三、叠字的运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了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抒情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最具有明显特色的是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糅合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寥寥十四个叠字竟融入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技巧的原因。

四、精巧和谐的形式

李清照词以其独特的长短、节奏和旋律体现文学的音乐美,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舒缓,或紧促,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对于意境的创造有很大的帮助。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探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使韵脚的变幻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李清照在词里很喜欢用叠字、叠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争渡,争渡”,“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势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的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的美感。

李清照的词篇2

关键词:李清照词 情感美 意境美 含蓄美

美,是人们从周围所感悟到的一幅生动活泼的风景画,是一种舒服愉悦的感觉,是一次灵魂愉快地沐浴,是一番心灵的无言的安慰,它需要用心去感悟,在感悟中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李清照的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意境的婉转曲折,感情的纯真自然,建筑的巧夺天工,这一切都是美的。

一、情感美

李清照作为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一个基本因素就是它的情感美,这种美表现在它不仅有情、多情而且情真、情善、情深,并把这种情感上的美通过卓越的表现形式上升为艺术上的美,这种情感包括对情人的缠绵柔情和对祖国的深挚的爱。李清照的词不如诗那样或从时局出发直陈政冗或着眼历史,借咏古而扦今愤,而是结合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去抒发对现实的悲恸,通过对日常生活独特感受去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思。乡愁与国愁在李清照的词中是紧密结合,合二为一的。故乡在北,北方沦陷金手,思乡即念国,盼回故乡就是盼望光复家国河山,这种感情既是个人家庭的,但显然又不局限于个人家庭,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人们的心声,其词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乡思何其浓烈!如果不醉呢,就只有彻夜不眠。“点滴霜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夜晚雨打芭蕉,本系生活锁事,但从流寓方的“北人”听起来,却分明是典型的异乡之音,因而顿生故乡之思。要知李清照的这类词作佳处正在于从个人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个人的独特感受出发,寓国愁于家愁之中,这才形成自己作品的独特风貌,并从而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当然李清照最主要的还是那些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和晚年愁之苦,但是作为抒情圣人的李清照从心底流出的是突然进发的涓涓真情。婚后小,李清照不堪兰闺寂寞,一再坦露心曲,书写其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如“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类作品在李清照的前期中最为多见,也是她个人生活感受最深者。虽然各篇手法有异,但情真意浓之根本始终不渝。

二、意境美

李清照的词境别开生面,既迥别于宏博浑浩的刚美之象,也不同于密丽绮妍的柔美之作,而颇以婉曲细密取胜,如小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仅有三句,却概括了一段极有情趣又完整的生活故事。时间从昨晚到次晨,晚上骤风疏雨,再加上萧瑟的庭院,女主人既担心风雨中飘零的海棠花,又伤于丈夫不在身边,心语对谁诉,借酒浓睡,然而,“浓睡不消残酒”,心中仍伤感不已,又替海棠花担心,问卷帘进来的侍女,侍女无意答道:“海棠依旧”,词人不禁微恕,于是略带嗔责说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方面显出女主人惜花之深,另一方面也显出对丈夫的思念。“知否,知否”两句口气宛然,而无限感慨,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李清照并非愁味极重,她也有一些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中,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一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意境。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太阳西落了,兴高采烈玩了一天的作者和朋友们荡舟来到小河边的亭子上进晚餐,没想到连归路也认不得了,游船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荡着,不小心划到荷花丛中去了,潋滟浩渺的碧波,艳丽溢香的荷花,惊喜狂呼的少女,惊起飞翔的鸥鹭,交互辉映,廖廖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荡舟晚游图,弥漫着活泼的气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三、含蓄美

曲折的含蓄美是李清照词作的另一个特点。李清照铺叙细描,曲折回荡,在委婉曲折的表现形式中,压缩蕴藏着词人巨大的感情能量。《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落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出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远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写于徽宗宣和初,赵明诚出任蓬莱守,李清照没有同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侧面描写,一波三折地显出词人的无限愁思,由香炉的冷灰,床上零乱的被子,我们看到一个懒于梳妆的少女形象:她任凭妆奁满灰,太阳高挂帘钩都打不起精神来梳妆,词人的懒是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在丈夫临行之际,她奏起阳关曲为他送行,一遍遍弹奏,飞出的是一声声的祝福。蓬莱究竟如何,自己不在丈夫身边,该多寂寞,丈夫远去,只有一缕轻烟孤锁着自己,想起秦弄玉和箫吏乘凤双去,又为自己不能和丈夫共赴蓬莱而感到惋惜,同时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和丈夫多学一点知识,可这么好的学友却又要离家上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一段新愁”,面对流水,一方面希望能够见到丈夫乘船归来,在等待中,增加了一层时光与水流逝的忧愁,

李清照的词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0―0090―01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

1. 《一剪梅》中读情愁。“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至此,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

可见,她的思夫情愁,一方面与夫妻情投意合,关爱体贴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三、国破家亡――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

如果说之前的愁是私愁,是因个人而生,那么下面的愁则是公愁,是国破家亡的国殇,是替万万亡国之民发出的呐喊与哭泣,而对这种“愁”滋味的解读更是咀嚼难咽、愁苦摧人。

1. 《武陵春》中殇的呈现。此时的诗人已尝尽漂泊之苦,眼前绮丽的双溪春日风光,在她眼中,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因而她懒得无心梳妆,而在此时,还有人游乐于双溪春景之中,津津乐道,诗人的几股愁绪在瞬息凝固到一块,时过境迁,现在的她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一个个重压在她孤寂无助的心头,使她无歇喘之机,而此刻与她志同道合,能理解她苦衷的又有几人?词人这里的“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后的悲哀与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在一起的,是词人一首泣不成声的悲歌。

2. 《声声慢》中伤愁的咀嚼。在她的词集中,对“愁”的抒写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当数震动诗坛的《声声慢》,全篇字字句句,如血如泪,都是“愁”情的泛滥与宣泄。此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秋日从清晨到黄昏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在国破家亡之后,在异地他乡孤苦伶仃度日的状况。年轻时的愁是有希望的,它是由甜蜜和痛苦酝酿的汁水,有滋有味。而如今国难当头,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将是永恒之愁,使她心瘁力竭,至此一种凄凉、惨痛和悲伤一起涌上心头。

四、“愁”词的一脉相承与灵魂的高贵

从上述分析可见,李清照的“愁”词是由起初的闺阁相思之愁,伴随着时事的变迁,词的内容有了质的飞跃,情感也由此而更深沉博大。可以说,她的“愁”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她的愁情与其说是她个人命运的体现,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残毒,给包括李清照在内的所有女性注入了悲剧的毒液;是国破家亡的大背景,注定了她的人生将在“愁”中苦苦挣扎、求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英名,也是时代和她的人格注定了她必将在“愁”的包裹中抑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篇4

【论文摘要】:亡国之音的表达,使李煜与李清照后期的词具有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作为在中国古代文坛占有很高地位的两位词人,他们同样表达亡国之音,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他们两人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作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聆听李煜与李清照对亡国的叹息,更准确的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是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与他人的南唐后主。一个为身单体薄,经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坚强女子。他们都同样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生活时光,也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日子。他们都经历过亡国之难,他们通过词传递出的亡国之音必将更为深刻,更为被人们所关注。比较李煜与李清照的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差异,感受两人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聆听两位伟大词人的叹息。

一、思想内涵的比较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从此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李煜这一时期的词,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发出悲凉的亡国之音。

(一)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

1.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他的词给人一种泪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画面。如: "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国梦重回,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 "不堪回首",道尽多少人世无常的悲慨和亡国之痛!

2.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许多通过"梦"来表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入宋后,李煜做的"梦"特别多,为了追忆一次次美好的梦境,他陆续写了四首小词,《望江梅》(二首)、《忆江南》和《望江南》。《忆江南》描写了梦中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繁华景象;《望江南》一连用了三个"泪"字,可谓泪水涟涟,是词人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李煜通过梦境的描写使得饱含亡国悲情的词,句句感人肺腑,语语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追忆之词虽美,虽悲,虽血,却会多少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亡国之音,李清照却有别一种思想内涵。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1.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靖康之变"后,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尝尽了寄人篱下的疾苦,对故乡、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难免的。如其南渡后的早期作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从上已节前起笔,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词句写词人长夜难眠,思念家乡之苦。抒发作者失望、苦闷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她对故国家园的殷切怀念。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以芭蕉"阴满中庭"渲染浓阴的幽暗,衬托出了环境的凄凉。从听觉上点染了雨打芭蕉的寂寞冷清。词人以"北人"自称,道出了她怀念故土、不惯旅居的彷徨与悲切。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表现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亡国之君李煜追忆,流泪,悲出了血,而李清照却悲家愁国恨,表现出了对人民,国家的关注,使人肃然起敬!

二、艺术特点的比较

(一) 词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1. 李煜词的语言隽永,表现力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艳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艳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语言极具创造性。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在《声声慢》中,会词一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勾勒出作者悲伤欲绝的愁苦心情。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声声慢>>还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

(二) 创作手法多样性的比较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李煜后期的词善于运用工细的白描,鲜明的对比,悲欢的映衬来表达亡国之音。亡国后,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及伤春悲秋来倾诉,一景一物,"触目柔肠断",字血声悲。

相对而言,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表现手法就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李清照经常运用铺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李清照的词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亡国之音,更能感人肺腑,引起我们的共鸣。

李煜后期的词"无论就思想内容说,还是就艺术技巧说,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特风格"。②李煜倾其一生的心血著词,并醉心、徜徉其间,以至误国、亡国。无怪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也"。③李煜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广为后世传诵。这也是他积极影响后来人创作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才女。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揭示出宋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传递出了悲凉的亡国之音。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炽热爱国情怀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她那正直、刚烈的人格魅力与其独辟蹊径的诗词艺术相得益彰。在那个只有男人吟风弄月的舞台上,是她填补了宋词的一处空白,他的词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久传不衰。

注释

① 李煜词. 《虞美人》.

②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③ 张璋. 历代词话[M]. 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 詹安泰. 《李?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1982年重印.

[3]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李清照的词篇5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创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蕲州章丘人,我国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由于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阅读了很多古代诗词书籍,也成就了她未来的创作。她所创造的词风格非常清丽脱俗,拥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其他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女创作家的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婉约派作品。

一、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

中关于李清照的一生其实也非常坎坷,她早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生活非常的优越,但是由于后期迁移到南方,生活状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充满一种闲适的优美感。而在李清照的晚年,所有作品都采用一定的悲情描绘手法,同时也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部分,因此李清照的作品风格非常的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艺术美感的体会当中,去感受她对命运的感叹,与后期心态产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从词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古代女子的心理世界。下面针对于李清照作品的主要风格,比较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一下李清照作品在创作风采,李清照作品主要有《如梦令》《一剪梅》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的体会出当时李清照作品的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脱俗的人间仙子,去体会事物的种种美好和内心的多愁善感,用丰富的女性情绪去表达事物的细腻风格。

比如著名的那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与“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意见而排队成“一”形的场面,“字”的着色也表达了古雁可传书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描绘当初李清照的初期生活。这些都是属于李清照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她是未经历变故,在南渡之前的创作风格。

她的女性风格非常优雅柔和,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对事物美好本质的细腻描绘与她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彻骨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表面是一种婉约温柔的诗词风格,但是本质也充满一种离愁别绪,从中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个时候的生活又有离愁,又有闲适的美好。所以早期李清照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女性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她们多愁善感的心理世界。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说,李清照非常善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开始以活泼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构建一个非常美丽的事物与环境,接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与伤感。读了她的词,总是能够从古代优雅的环境当中转入到女性内心的忧愁与心里的沉闷,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夜来沉醉卸妆迟”,她提花落,再说夜晚梳头的孤寂,喜欢生动活泼地去描述一个场景,再将场景渐渐的带入到内心的感受中,她的婉约是一种先去描绘后抒发之感,先让读者去猜测词的主旨,再把答案巧妙的安排在词尾处。她总是用这些词里的一些场景来抒发内心的女性情感,它能够将落花、小溪庭院诗情画意的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将忧愁、倦容、泪痕展现给大家。

二、李清照词的美感表达

我们在欣赏李清照的词时,能够感觉她词中的婉约美与深深的文艺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想从美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李清照词的风格。其实在《如梦令》《蝶恋花》《声声慢》,无论是对离愁别苦的描绘,还是直接运用想象力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始终拥有女性的羞涩,同时也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一种坦率与轻盈之感。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说,前期的李清照体现出了少女作品的娇柔妩媚之感,到了后期,她善于用白描的模式去抒发对事物悲凉的触感与意境。我们可以从李清照个人的阅历上去观察她前后期作品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声声慢》里面,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用梧桐比拟黄昏,表面上是表达深秋的景色,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她的意思是借用秋天这种情感来烘托出内心的无奈与心酸,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非常孤寂和惆怅,内心充满着悲情苦境的感受。所以无论对四季的描绘,还是庭院场景的抒发,表达的都是女词人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写实感同时也用这种写实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让自己的词被赋予生命,这就是她用词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也是作品美学成就的最佳体现。

李清照的词风格非常的婉转,在古代习惯于把一些豪迈和有着阳刚气势的诗词称之为文学大家。那么对于女性文学这个发展方向更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恰当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和内心细腻婉转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的词用自己的真情去体现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并且用女性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一种温婉和现实清丽的写作风格。早期她的作品非常的娇俏,且充满着灵动少女的活泼,到了婚后又有着对夫妻情感的期盼和内心的淡淡忧愁,到了后期她化作一个悲壮的女词人,一面感叹着命运的蹉跎,同时也为祖国内忧外患而感到忧愁,这个时候她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所以李清照作品的美感源自于她成长的历程,也有每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情怀,由此去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独出一格,用东西女性独有的情怀去看待世界,同时有一种最美好与触动的感觉去创作文学作品,虽然她的一生尤为坎坷,前后期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作品的本身而言,其艺术欣赏力与美感深深的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康发,石军. 从兴尽晚回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1) .

[2] 雷徽. 李清照词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和影响[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02) .

[3] 邓树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的感伤美[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

[4] 赵瑞丽. 用生命书写哀愁――谈李清照词作中的愁绪书写[J]. 美与时代. 2004(11) .

李清照的词篇6

关键词: 李清照 抒情词 婉约含蓄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将婉约词派早期的几位代表词人温庭筠、韦庄和李煜的作品进行比较,毫不掩饰对李煜词的褒奖。清代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以此来肯定李煜和李清照在婉约词派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这位在男性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古典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柔弱女子是凭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李清照本人在《鹧鸪天》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她认为,在色彩缤纷的鲜花世界中,花的惊世骇俗不是靠它的色和艳,而是靠它的高洁的品性和疏远的意境。这首词正是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的写照。

李清照与温飞卿、李后主、柳耆卿、秦少游同为一代婉约词人,以朴素清新之语,抒深沉婉约之情,比之温、李、柳、秦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醇厚之美。

李清照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六十余首,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代抒情圣手,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点,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李清照抒情的婉约含蓄在她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现:

一、借景抒情,巧用意象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而写景只是手段。李清照将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对于自然观察的仔细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并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她在《菩萨蛮》的开头以“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来描写告别酷冬迎来暖春时的愉悦心情。又比如,她在《醉花阴》开篇即以“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营造出了浓重的感伤氛围,可谓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意象是浸透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美;因此,要觉得物象是美的,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照起来。’”李清照通过选择一些极为细小的意象,曲径通幽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比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从细小处着笔,选取了红藕、玉簟、兰舟、锦书、西楼、大雁、月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思念之情。红藕的色彩、玉簟的凉都有特殊的美感。“红藕香残”描写了红荷花凋谢了,惟有余香;“玉簟秋”点明了时节是秋天。兰舟、锦书、西楼、月等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景物,自然会引起词人的离情别绪。这些景物的选取典型而富有艺术美。

百花中被李清照采集于笔的往往是格高韵远的,如秋菊、红梅、雨荷、海棠等,清新淡雅。

比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上阕写秋凉情景,流露自己在阴沉浓郁的重阳佳节因丈夫外出而生的无限孤独寂寞之感;下阕词人赏菊把酒解愁,以满袖的幽香来描摹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此时词人的情绪已较开篇的“薄雾浓云”所渲染的强烈、揪心的情感有了变化,赏菊饮酒已暂解了刚才的揪心情绪,但随之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笼罩在心头,词人正是以的幽香来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深韵远。

再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词人以对丈夫的撒娇来写婚后的甜蜜,以花的美丽娇艳来流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这也是词人借意象委婉含蓄抒情的表现。

李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她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也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炼字炼句,创设意境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词的这一特点,并利用词篇幅长、字数多的优势将自己深藏的情感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出来。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在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连续运用了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我们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声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耐人寻味。而且,这七个字叠用能够将词人在南渡后的思乡,特别是丈夫去世后的孤独无依、百无聊赖、苦心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和心理状态描摹了出来。

李清照的晚年极其凄苦,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大约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一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她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词人反复用“阴满中庭”这句话来写心中笼罩的孤独压抑愁感。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反复写“点滴霖霪”这句话,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后人以“愁情瘦境铸伟词,清疏淡雅见风流”这句话来赞美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其中,李清照营造的“瘦境”尤为引人注目。她在《如梦令》中以“绿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在《醉花阴》中再次创设了“瘦境”,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了秋菊的凋零,说出了自己的神情憔悴,而且委婉地表现了当时的一种黯然消魂、郁郁寡欢的心境。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可能是李清照受到普遍接受的原因。宋时的美丽标准迥异于唐朝,飞天那种丰满和完全不为宋人接受。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几乎是其意识形态的脸孔。当李清照用词描摹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无意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大环境的美学取向。

三、留取空白,委婉抒情

在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诗歌艺术中,作者往往借助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言理,不是把自己的意旨情趣直白于表,而是通过塑造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时人去咀嚼、吟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留白”艺术。善用“留白”能使作品含蓄蕴藉,明白如话则使作品空洞无物。

比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增加与侍女关于风雨过后海棠花谢与否的对话来委婉抒发惜春惜花之情,一个“试”字,一个“却”字,以及一个“应”字,表现了词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意趣横生。

而反观唐韩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写雨后赏海棠花,由于没有“留白”,让人读了感到平淡无味。

周济谓词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致,追寻已远”,言其境界之隐约凄迷。实则不但词如此,凡佳词无不如此。李清照的词更是婉约含蓄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李清照的词很好地体现了宋朝审美精致化的特点。她透视生活世界之细小视角、心灵之细腻敏感、遣词用句之艺术手法奠定了她婉约派集大成者的地位,并对后代婉约派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1990.

李清照的词篇7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 节日文化 词风格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的词人,生于1084年的山东济南。五岁左右时,她随亲人搬迁至宋代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李清照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在汴京生活。所以,汴京的文化,都深深融进李清照词的创作之中[1]。

一、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与汴京的文化有密切关系。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发展,为了在重大节日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便成为很好的载体,开会、挂灯、饮酒,这些活动在汴京由来已久。现在的开封,被誉为“市花”,每年的10月28到11月28之间,都会有花展。受文化的影响,在李清照的词中,咏菊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一)李清照前期作品

《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V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2]白菊在“无情风雨”里,被“揉损琼肌”。可是,即使环境恶劣,也不能压制住她内在的美,白菊依旧散发阵阵幽香。她那“憔悴瘦芳姿”,更显示出词人对的怜爱之情。爱菊之深,其意义深刻,说明词人对也是深深喜欢的。但是与其说词人喜爱,倒不如说词人喜欢像古人圣贤那样,有一颗淡泊明志的心。因此,在词中,作者大力用典,表明不愿像杨贵妃等人一样碌碌无为;希望成为像屈原、陶渊明那样的伟丈夫,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

(二)李清照婚后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时期,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远游,由于夫妻离别,作者深闺寂寞,因此词人以重阳节赏菊喝酒来渲染凄凉氛围,表达作者因为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孤独与落寞的心情。词人以“黄花”也即形容人面色的憔悴不堪,以瘦暗示相思之苦,相思之深,意蕴深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3]。

(三)李清照南渡后作品

李清照南渡之后,虽然她已经不在汴京生活,但是在她与家人在汴京生活的岁月中,汴京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她的诗词风格,即使南渡之后,有着亡国丧父、孤独漂泊之苦,在她的诗词中还会频频出现汴京文化中节的身影,可以看出汴京文化对她影响至深。

如是《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2]靖康之变后,作者追随宋主南渡,这个时候,是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最痛苦与的时候,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漂泊之苦都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上片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作者寄思想感情于景物之中,渲染萧条气氛,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下片写词人夜不得眠,举酒消愁,道出词人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作者故国沦落、流离失所、孤独寂寞的心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全词以“愁”为词眼,抒发作者的孀居之苦、丧父之痛、亡国之恨。词的上片,先用十四个字,七个叠词,以动作、环境和心理感受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渲染了凄凉、萧条的景象。接下来以“淡酒、黄花、过雁、窗儿、梧桐、细雨”等寄托作者愁思的意象深刻描写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黄花”暗示作者消瘦的容颜,写出人已衰老,却依旧漂泊无依,独居异乡之心情。

词人李清照所描写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李清照笔下的有浓浓的酒香。南渡之后,作者便开始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尤其到了晚年,词人似乎更热衷于喝酒,想以醉酒抒发自己的哀愁,每次醉酒时,相伴词人的总是黄菊。李清照词中写的词大部分都是后期的作品,后期的李清照,生活愁闷、孤独、寂寞,作品不像前期那样轻快明丽,而是言之不尽的“愁”。所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词人情感的寄托。不同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例如联想、比喻、象征、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对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展示,表现了词人高洁志趣、不落俗套的“式”的精神品质。

二、李清照词中的节日文化

汴京作为北宋的都城,它的一举一动对全国有重大影响。在平常节日中,都市里的热闹就得以显现[4]。在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不免也会提到汴京的节日,在那些节日里,作者有喜悦、有感伤、有思念、有惆怅。

(一)元宵节

李清照的词篇8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一、词中“花”的意象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因此,本文将分为三个时期来论述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少女时期、婚后时期、丧偶孀居时期。

(一)少女时期的“花”意象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写花词只有三首,这与李清照的年龄大小、知识、以及生活的积累不够有关。如《如梦令》中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自在的美好体验。如《浣溪沙》中的“花”意象体现了已经到了出阁年龄的词人对自己的未来温馨而又浪漫爱情的憧憬,也体现出了词人女性主体对甜美爱情独特的体验和追求。如《点绛唇》中的“梅花”意象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天真纯洁而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形象。

(二)婚后时期的“花”意象

这时期的“花”意象体现出了婚后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丽相得,所有的幸福美满让高傲的李清照人生惬意,心满意足。但这种甜蜜幸福生活却好景不长,从婚后甜蜜幸福生活基调变为忧伤和憔悴,体现出作为一个闺中对夫妇离别相思之苦的情感体验。如《怨王孙》中“梨花”的意象,细腻缠绵地反映了词人真挚动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

(三)丧偶孀居时期的“花”意象

这时期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主要体现在夫亡、国破、家亡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如《声声慢》中“花”意象表现出词人对故土的怀念以及词人孤寂,凄凉的心境。这首词写于绍兴五年(1135年)春天,当时李清照避乱流落在金华,时年五十二岁[12]。“风往沉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命终结时,花已尽,人也将悄然谢幕。

二、词中“酒”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女性闺怨思念之情的意象很多,如明月孤雁、闺阁楼船等,而借“酒”写愁情则不多见。作为历史上集聪慧才情于一身的女才子之一的李清照的词却常常以“酒”意象来抒情遣怀,她的词曾多处写到饮酒,酒词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为,有的含恨而作。不管是“酒”、“醉”、“酌”,还是“琥珀”、“绿蚁”,还是“尊”、“盏”、“杯”、“盘”,都映照出李清照人生的跌宕起伏。

(一)少女时期的游兴沉醉

李清照年少时就喜好山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就记叙了一次遣兴游玩、酒醉迷航的情景。

(二)新婚后独居空闺的孤寂落寞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生活幸福美满。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他们志趣相投,嗜爱金石书画,猜茶斗酒,踏雪寻诗。然而,人生有聚有散悲欢无常,丈夫“负笈出游”,打破了平静欢乐的日子,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独居深院的生活,满腹的思念、闺怨、愁苦之情只能用酒来冲淡,酒成为了愁的代言词,酒之多,正是愁之多的体现;而酒之醉,则是愁之深的反映。《醉花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夫妇两地分居,时值重阳,思念之情尤甚,便写此词寄予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无聊漫长,说明了整日独处的寂寞,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凄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写出了透入肌肤的秋寒,想起夫妇在一起时的温暖,今昔对比,更显凄凉。

(三)国破家亡、夫妇天人永隔后的凄楚绝望

南渡之后是李清照词作创作的高峰时期,在遭遇了一系列人生的大变故之后,其词又添了沧桑厚重感,沉郁苍凉,语虽平而意却深。这个时期,政局动荡,国破家亡,词人仓惶南渡,流离失所,夫婿病故,年老无依。此时的她,亡国之恨,丧夫之悲,孀居之苦,压于一身,无法排遣,只有更加依赖于酒,借酒醉来换得暂时的忘却。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早春时节,万物生发,那些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如萌动的春芽又渐渐浮现,拨动着词人敏感的心弦,“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仿佛南唐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号,散发着作者的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却又较后者更甚一筹。

(四)晚年的无奈惆怅

晚年饮酒词,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声声慢》。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写,以表现作者晚年离乱的苦楚和孤苦无依的悲哀。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抒写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境况。经历巨大的变故,往日幸福已是过眼云烟,不可企及,丈夫已经去世,生活已经破碎不堪,人生所有的希望也随之幻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刻的酒,相比较这些年来经历的沧海桑田的人生变故而言,已寡淡至极,即便是饮尽千杯,也已丝毫不能排遣盈满于胸的愁思。酒之淡,恰恰说明了愁之浓;敌不过的不仅仅是一阵紧似一阵的寒凉,更是扎根于心底的越来越深重的思念与悲痛。

上一篇:研究生读几年范文 下一篇:结对共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