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8 10:57:26

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1篇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 李清照 诗词 文学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所创作的诗词委婉悲凉,含蓄久远,所以被后人称为是婉约派诗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具有她自己鲜明的个性,但是李清照和诗歌中的英雄豪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词中含有哀怨和闺中凄苦,所以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感觉,同时也有“人比黄花瘦”的辛酸,所以在读易安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只知道每天在闺房中以泪洗面触景伤情的形象。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李清照少年时便非常有才华,虽然诗词中不乏有儿女情长的因素,但也是一位坚强的奇女子。生在乱世,所以在李清照后期的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其中的豪情壮志也一扫过去诗词中的闺阁情仇,进而转变为豪放的政治情怀。李清照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很多人赞赏,可是李清照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古代奇女子,在诗词上的造诣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在南渡以后,在所创作的诗词中留露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李清照诗词爱国主义风格成因的分析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几经坎坷,所以在早期创作的诗歌中带有浓重的闺怨色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命运的困难并没有打垮这位奇女子,而是在命运的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在自己的父亲因为“元佑党祸”入狱以后,李清照并不是像其他的封建女子那样只是以泪洗脸,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在不停地营救着自己的父亲,并且在诗词中直言不讳地对自己的公公进行了指责。在丧失了自己的丈夫以后,李清照在极大的悲痛中又遭受着政治的变动,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了南方,这些不幸的事情都降临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才磨练了她坚贞不移的性格。在经历着这些残酷的现实之后,李清照对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所以一转先前的诗词风格,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在诗词中表现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李清照诗歌中爱国胆识的解读

李清照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惊人的,直言不讳的性格让很多的文人为之喝彩,甚至在诗词中指责自己公公“心可寒”,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最能体现李清照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豪气诗词的代表作就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一首诗词中将李清照积压在心中的类似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在诗词中更是对项羽当年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归隐而是选择自刎做了“人杰”的英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其中也是借当年项羽慷慨赴义和决不投降的豪情壮志来对当时动乱之下选择苟活的投降者的讽刺。这首诗词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将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胆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李清照的爱国胆识还表现在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上。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诗词是在李清照南渡以后写下的,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可谓是人生最为暗淡的时候,生活是一波三折,假如寻常女子遇见这样不幸的事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些经不起打击的女子还会自寻短见。但是李清照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寄托在诗词之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诗词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彭州吹响三山去。”这句诗词,李清照用来势汹汹的大风比喻自己心中的苦楚,他这句诗词仿佛是自己内心对于大风的呐喊,希望大风可以带着她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是希望大风可以吹走那叶扁舟,让她远离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回归到自己梦想中的那片乐土。这首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在面对黑暗现实世界时候的坚强不屈的个性,同时也借用仙境来表达自己对于眼前黑暗世界的不满和憎恨,后人也多用这首诗词来评价李清照的男子气概。

三、李清照诗词中的忧国情结解读

爱国主义精神在李清照诗词中的体现要从李清照对于国家时局的关心开始谈起。在宋朝的“靖康之难”以后,北宋政权灭亡,但是因为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仍旧处于社会歧视的地位和角色,女性的发言权和社会活动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俗的约束。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奇女子,但是也不能披甲上战场,英勇杀敌,赶走烧杀抢掠的金人,但是在政治仕途的涉入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清照是有心报国但是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所以也只有在自己创作的诗词中来肆意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来抒发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之情。比如在“两汉本继绍,心死如赘疣。”这两句诗词,李清照就个性鲜明地对当时金人所扶持的傀儡政权进行了讽刺。在李清照看来,当时西汉政权已经灭亡,东汉兴起的时候,整个国家和政权还是处于一个整体中,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是顺应了时展所建立起来的新王朝,但是王莽政权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所谓的“新室”,就完全像是一个毒瘤,时刻侵蚀着国家的政权,毒害着老百姓。

在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中,诗人用犀利的语言直击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比如诗词中的:“五十年攻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宫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将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通过寥寥几笔就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入木三分,并且指出了当时“胡子胡兵天上来”的原因在于当时宫廷制度腐败造成的,在对国家命运的担心问题上,李清照用唐玄宗因为昏庸治国而招来国家战乱的故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同时对奸佞小人的误国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不希望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将自己的国家重蹈唐玄宗昏庸的帝王道路上。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子,面对这样的国家政局,李清照也是显得束手无策,百般无奈的无能无力,但是李清照有着一颗爱国主义的心,所以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抨击,对当道的小人进行了讽刺,表现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李清照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之情历来为广大的文人所钦佩,对后来的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纵览,特别是在作者南渡以后,因为自身的遭遇和时局的动荡不安,李清照因为封建社会对于女人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到仕途,所以只好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担忧的情怀寄托在诗词中。所以,在李清照后期所创作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于自身遭遇的述说,还有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和对统治者腐败无能之过的批判,将词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钱世明.李清照[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4]赵清.浅论李清照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1).

[5]嵇庆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李清照倜傥丈夫气[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1).

[6]张淑乐.易安诗词爱国主义思想浅析[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11).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 叶嘉莹 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0-02

一、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才情积累

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均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之中,从小就受到父母深厚文化修养的耳濡目染,受到了可以说是当时很好的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清照与叶嘉莹既受到了父母的文学气息影响,同时又受到周围文化人士的感染,自小就养成了较高的文学气质。

1.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年间,是婉约词派代表之一。其父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而且在文学、经学、史学、佛学等很多方面都有较深造诣,更是“后四学士”之一。当时李格非就有诸如“主诚伦”等非常有名气的论著问世,家中更是藏书上万册。李格非主诚直率的性格对李清照的词风有着非常大影响,是其“想起所想,写其所写”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母王氏更是出身贵族,文化修养深厚,也是自小饱读诗书,也算得上是当时较为有名的才女。可想而知,李清照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其自身性格必然会带有非常浓厚的书香气息。加之其自身在文学创作上的通灵,想不成为千古第一才女都甚难。

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领域的鼻祖,叶嘉莹也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叶廷远毕业于北京大学,其母李玉洁曾是女校教师。父母从小就培养叶嘉莹的文学修养,从习字到语文,再到数学等课程,均是由其父母或者其直系亲属亲力亲为。《论语》是其开蒙读物,也可以说《论语》直接影响了其最根本的文学气质,从内心深处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促使其在文学道路上更加坚定的前进。而且叶嘉莹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离开过诗词教育,很多时候她都是用文言给父亲写信,以加强其自身古文学识储备。这些贯穿其成长的文学培养,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深厚造诣。

2.不同的教育途径

从李清照和叶嘉莹的成长环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在受教育途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李清照属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她所生长的北宋时期,比较重视女性教育,而且社会文学氛围较浓厚。在这种大背景下,李格非更加重视对女儿文学修养的熏陶,也让李清照逐渐养成了直率的性格。但相反叶嘉莹所生活的年代和其家族性质,对于她的文化学习影响较为严重。很多情况下,叶嘉莹的所见所闻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加之其自身性格内向,只能够自己在家学习,这也造就了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上的成功。后来,叶嘉莹还在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先生对“唐宋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可以说,李清照文学修养是在家庭的耳濡目染情况下形成的,而叶嘉莹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二、李清照与叶嘉莹的情感体验

两人的一生都可谓是坎坷曲折,异乡漂泊给她们带来的思乡之苦,促使她们的诗词能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富有浓烈的情感。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作为“太学生”也算是和李清照志同道合。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年轻时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幸福的。靖康之难是其生活上的重大转折点,在那之后,李清照就开始了其后半生的逃亡生活。加之丈夫赵明诚在逃亡途中的去世,年过半百的李清照独自生活在他乡,各种思乡思人情感逐一流淌在其后期诗词当中。

叶嘉莹从童年到青年一直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在经过大学学习之后,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自从其离开北平,到南方结婚之后,整个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到大陆解放的影响,丈夫赵东荪被台湾当局抓捕,叶嘉莹也受到牵连。虽然后来因为没有政治问题,叶嘉莹被释放,但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流浪者。但这并不是终点,在赵东荪出狱之后,一家三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柔弱的叶嘉莹身上,她不得不整天在外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东奔西走。这些苦难的接连打击,叶嘉莹只能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死撑着,只能用诗词来宣泄内心无比巨大地生活压力。

两人的一生有着太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从两人很多的诗词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那种不屈服于现实的情感,又同时让人心生怜悯,既有对现实不公的宣泄,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值得庆幸的是,两人的晚年生活还算是让人慰藉,正是从天堂到地狱的不同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两人在诗词史上的辉煌。

三、李清照《词论》对“词之特质”研究的肇始――词“别是一家”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和唐诗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宋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宋代词作家和词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作家李清照,她对于宋词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很多人都说李清照只是婉约派代表,甚至于李清照贬低豪放派词创作,但我们不能够仅从这一点评价李清照对于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客观的说,李清照只是从词学规范和建构思想上做出评价,这种批判对宋词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正向的。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词这一文体样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释,就其与诗的区别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李清照重视词的“协音律”,强调词所具备的的音乐性。“别是一家”说的提出,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四、叶嘉莹对“词之特质”研究的总其成――“弱德之美”说

叶嘉莹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特别是在海外研究之后,其对于古诗词的“词之特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曾在《我的诗词道路》一书中强调了对中国旧诗评说途径的拓展,虽然说这些理论只局限在旧诗评说这一点,但这也算是对中国词之特质的分析。叶嘉莹一生经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得她在“词之特质”上的研究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弱德之美”说是叶嘉莹词学理论的核心,它的内涵是指在外界环境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更为约束和收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最深处的隐曲幽微之美。它既是叶嘉莹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其对中国词学研究成果,是将学术和人生的完美统一。

李清照与叶嘉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诗词大家,自小就生长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之中,秀外慧中的性格及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给她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正是人生体验与感悟的交融,使得二人能够实现“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她们是理性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客观分析自己所欣赏的诗词;她们又是感性的,复杂的人生丰富了她们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侯金萍. 叶嘉莹中西比较研究特色――论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4:148.

[2]张冬.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甘少迎. 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4篇

摘要:韩莎,生活于阿拉伯伊斯兰前期,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因她笃实的信仰和动人心弦的诗歌而敬仰之。李清照,我国北宋末年著名女词人,备受当时和后代文人墨客的击节叹赏,堪称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韩莎和李清照都生活于文学气息浓厚、社会动荡的年代。通过鉴赏两位女诗人的诗词作品可感受到不一样的女性风采和异国情怀。

关键词:诗歌;李清照;韩莎

一、生平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人。大约活了六七十岁①。李清照经历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动乱年代,因此她在不同时期写下的词作,其内在情感亦有所不同。李清照一生词作不断,留有丰富的作品与后人。

李清照的词作受到了很多著名诗人的大加赞赏。王灼②称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清代王士祯在对宋词进行整体概括时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③这一结论基本上获得了后人的公认。

与中华民族一样,阿拉伯民族也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在阿拉伯历史上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文学领域,以诗歌最具影响力。

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瑰宝,流传至今,后人视之为宝,其文学价值可想而知。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现了一位女诗人韩莎(公元575―645),④她是蒙昧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实际上,韩莎是一位“跨代诗人”,她经历了蒙昧时期和伊斯兰两个时代,因此也有文学家将她列入伊斯兰初期的诗人之列。蒙昧时期的诗歌题材主要有颂扬、矜夸、爱情、讽刺、哀悼、忏悔等。

二、李清照与韩莎诗作的才情与女性美

(一)、才气之美。严羽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⑤诗也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后,才可以作成一首好诗。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的这首小词,短短三十三字,一气呵成;正如人的躯干,娇小而矫健。读起来朗朗上口,豪情逸兴随之而感。汉语言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即一字多意。这首词字数虽少,可李清照在词的字眼推敲上却下了功夫,一词一句便可包含许多重要的信息。李清照善于遣词造句和字眼的推敲雕琢。这种诗词功底是许多男诗人所不能及的。

“英国学者汉密尔顿・阿・基布说:‘阿拉伯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突如其来性。’即最早的阿拉伯文学形式――蒙昧时期的诗歌,它是以一种完整的艺术模式突然展现的,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它的题材,乃至诗歌的格律都已十分规范。”

在韩莎的一些长诗和短诗的作品中,她的每首诗歌的每一句都会结尾于同一个阿拉伯语字母上。诗歌的平仄节律和末尾的押韵,更使得诗歌如悲痛的音乐一般,渲染至极,感人至深,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于她的诗歌,有人这样评价到:“在她之前,没有一位像她那样杰出的女诗人;在她之后,再找不出比她更富情感的诗人。”以及,她为在战场上牺牲的四个儿子所作的哀悼诗亦是一种历史的记载,记录的是一个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生活景象。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韩莎的诗具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纯洁之美。前面提到,“诗之五法”中的气象和音节;一首好诗,“气象”要端庄,“音节”要明朗。即诗的意境要登得大雅之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引导或是深受其感的回味。李清照善于以描写景物和人物动作来衬托心中的情感。情与景完美结合,相互映照,生动易懂。

诗之九品中说到“长”、“飘逸”和“凄婉”;可以此来体会李清照的词:浪漫潇洒、悲哀凄切、回味绵长。

严羽曰:“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李清照的词工整押韵,以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心中情感。既令人为之动情,也不乏人们为之产生肃穆敬仰之心。总之,李清照的词作中给人的是一种清新明朗的愉悦之感,鼓舞人心之气势和对美好的事物回味绵长。

如果以诗之九品中的“长”和“飘逸”来解读李清照的词的话。那么,韩莎的诗也可用其中的“悲壮”和“凄婉”来评价。如《哭兄弟》:“夜已深,回忆使我难眠,悲愁满怀,憔悴病更添…周围众人,都在为亲人哀泣,如若不然,我直欲命赴黄泉…兄弟!我发誓不会将你忘怀,纵然灵魂出窍,坟墓为我开绽…哦,我心悲痛,母心悲痛,莫非他昼夜将于孤坟相伴?”

在韩莎的诗中,善于描写“悲伤”与“流泪”。与李清照不同的是,李清照常以自然景物来衬托情感;而韩莎则多以回忆往事或用比喻的手法来诉说自己心中的悲痛之情,向世人传颂了一种人间真情。

(三)、刚强之美。无论是李清照,还是韩莎,诗词是诗人们生活经历的写照。这两位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了社会的不如意。她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结合起来,写成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在她们的诗词中,虽充满了悲伤哀愁之感,却看不到她们的颓废与厌世之情,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三、结语

动乱的年代,生活阅历的丰富可激发人们去思考问题,李清照和韩莎同处动乱变迁的年代。因此,她们的才华与社会环境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明分为了四大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发展基甸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大众的多愁善感致使文学形式多姿多彩;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使得文学成就熠熠生辉。

阿拉伯的古代文化与浩瀚的沙漠密不可分,这种生活造就了他们慷慨好客、豪侠仗义的民族性格。伊斯兰的来临,寻求知识的态势更加活跃,丰富了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沙漠文化,使得文学体裁多样化,诗歌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学素养。中阿诗学体系在表述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强调差异并不意味着否认沟通与融合。如何沟通两种文化的同异,在相互吸收,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互识。李清照和韩莎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跨过两种文化、语言和地域,寻求期间的共同点,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温绍 钱学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

[2]严羽 著,郭绍虞 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钱钟书 著,《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罗艾因・夏姆斯大学 编译,《阿拉伯古代诗文选》,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注解:

①见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②宋朝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③见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④对韩莎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作者注。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 意象 鉴赏

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意象的重要载体,研究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深度了解诗人与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地鉴赏诗词。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清照,一个性格多面性的李清照,既有巾帼之贤淑,又有须眉之刚毅,是一个兼有温婉绵柔情怀、英雄主义情怀、浪漫主义情怀、个性耿直率真的李清照。

一、李清照诗词中“花”的意象鉴赏

李清照感情细腻,刻画入微,擅长以“花”入诗,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意象也成为她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散发着不朽魅力。

(一)梅花:香脸半开娇旖旎

咏梅词《渔家傲》中的梅花,可视为词人前期自我形象的写照,此词创作正值词人沐浴爱河期间,其幸福自得之意溢于言表。词人以“香梅”自况,形神就如词中所描写的初开春梅一般,有一副半开却妩媚的“香脸”,尤如出浴新妆的“玉人”,在“造化可能偏有意”的恩宠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加之“拟人”的修辞方式,令雪中报春的腊梅更加人格化,且更逼近词人当时身世情状。词中“造化可能偏有意”和“此花不与群花比”二句,其表层我原以为是指腊梅得天独厚,胜过群花是显而易见的不争事实,故无意争春斗艳,而后来经老师讲解之后则是指词人姣好无比、自矜自信之意的坦露。

(二):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独爱以菊如诗,但不同于陶渊明的隐逸之菊,周敦颐的雅洁之菊,在李清照的词中,不仅是隐逸高洁的君子,她还赋予菊女性的特质。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词人低诉着“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如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声声慢》,她在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南渡之后具有转折性的作品。金兵南侵俘虏了北宋皇帝,北宋灭亡,词人经v了亡国之痛,而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因病离世,词人又不得不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此外盛开在秋意正浓时,本就含着肃杀之气,词人曾也是爱菊之人,但此时也只能无意摘花,任由它枯萎凋落,这里的堆积照应着词人憔悴,衬托出了她内心的悲苦。

二、李清照诗词中“酒”的意象鉴赏

酒之意象,从年少闲适到晚年孤苦,从婚姻美满到国破家亡,伴随着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身为婉约词人的她,行词饮酒也不同于豪放派的粗犷豪迈,而是小酌小饮,行词切切,在细水长流中品味人生疾苦,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岁月飞逝。

(一)相思之愁:人比黄花瘦

情到深时则愈发难以别离,再加上李清照本身感情细腻敏感,故而每次与赵明诚分隔两地时,精神都倍感折磨,而此时词作之中的“酒”,从里到外都散发着离愁别绪、相思之情。比如《醉花阴・重阳》就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外出任职期间所作,其彰显着正值佳节重阳之时,二人却各居两地的相思之词,处于孤居中的李清照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繁重的愁绪,开始了“借酒消愁”。因此这个时候的醉酒,如同尽兴之酒一样,是作为一种工具而独立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并非以酒尽兴,而是把酒道愁,可惜离愁别绪并没有办法完全溶于酒中,也没有办法随着“醉意”彻底消失,所以酒醒之后的她,也只能“人比黄花瘦”,愈发地憔悴,别无他法。

(二)世俗之愁: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李清照自小才高一筹,而且在生活旨趣上,她追求的不是一般世俗女子所崇尚的日常生活琐碎事物,而是谈古论今,诗情词趣得以交流,得以唱和,游荡在本属于男人的世界里。正如米元章所云:“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宋人赵严卫记:“(李清照)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但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出风头”的行为是不允许顺利生长的。虽然李清照有一个开朗的父亲,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君,但是其她的女子并不是都如她那么幸运。贤妻良母,心灵手巧,工于女红,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依然是众多女子一生的追求,无论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如宋代庄绰所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样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在她们的脑海中。正因为李清照在文学方面独树一帜,与她志同道合者的同性之友也就无处可寻,虽有异性相配,而世俗的眼光也不得不让她望而却步。所以我想在李清照的众杯酒中,是否有此一杯呢?

三、李清照诗词中“香”的意象鉴赏

香在古代中国不仅渗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早已成为词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物象,是修身养性、怡情审美、荡涤心灵的。李清照在诗词中就大量写到香,香不仅是她生活中常用之物,更是她诗词中抒感、寄托哀思、表达愁苦、倾诉离恨的典型意象。

透过李清照的词句,可以大致了解到她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情况,她喝酒时焚香、孤独时焚香、思念丈夫时焚香、睡觉时焚香、白天焚香、夜晚还焚香。焚香在李清照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香,我们可以探析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与喜怒哀乐。李清照常以“香尽、香消、香断、香空”及“无心添香”来抒发闺愁幽怨、相思之痛。如“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一句,篆香烧尽而又日落黄昏,衬托出李清照阁空虚度是多么的孤独凄寂,每日以篆香计算时间的点点滴滴,真可谓度日如年。“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这句诗香尽了,她无心再点,剩下的残酒她也无心情再喝,故人已去,物是人非,死别之伤伤心欲绝。李清照从生活安逸的早年,到饱经风雨的中年,再到流离无依的晚年,“香”始终伴随左右。

四、总结

总之,纵观李清照各时期的词作,对其“花酒香”进行审美特色分析,可以了解到她对意象的独特审美表现手法,心境不同,意象的表达也就不同,在诗词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此类意象的表达,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为我们对全诗的理解与鉴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 吴青蔓.浅谈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美[J].科技信息,2010,(23).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李清照 漂泊时期 诗作

前言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留下了七十八篇诗词文等作品,比起别的大家成百上千首作品,算不上什么大数目。但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多彩的诗、词、文,在几乎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卓然而立,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大家媲美的古代女性作家。这七十八首作品足以让后人永远记住她的文才。

我们只是渺小的身躯上的双眼拜读它们,那究竟是什么让她的诗词成就如此高的造诣,她的词风变换多端。从易安的一生来看,曲折的人生是她的心路历程也一波三折。而她的人生历程对其诗作又有何影响,尤其是后半生曲折的历程对她的影响。

一、漂泊时期诗作分析

如果说,易安的诗体一直如人生前期那般隽秀清丽,或凄婉,叙述相思之苦。那么也不后来如此称赞了。如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①

建炎三年,李清照之夫卒于风寒。失去挚爱之人,国家的日渐衰落让李清照的心境一改从前。爱国之情使她对时事政治的现状感到愤愤,丧夫之情将她的生活更添凄凉。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她在诗词创作上更上一步。对于易安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不堪的,而对后人来说,从文学的角度,这样的经历正是造就了更高层次的易安先生。“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②这是李调元《雨村词话》中的句子,是对其的评价。意为李清照虽为女身,而犹胜男子。这般刚毅之情,由此可见。

1130年后的易安先生心境已经一改从前,诗风也更加孤冷,凛冽。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4)葬毕赵明诚,她又大病一场。

在易安早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中,大部分的快乐时光来自于与其夫共同发掘古玩文物,一起慢慢品玩。这些拥有极高价值的古玩,融入那一段温暖人心的快乐时光。而颠沛流离中,区区一介女子,怎能独自守护这大量的珍宝。心爱之物散失大半,痛苦之情更以见之。

与哀愁凄苦的境遇产生的也有了自古以来写愁最为出色的之一《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声声慢)③

与易安前半期的诗词不同,这首词脱去了天真无邪少女之气,而更侵入内心的愁苦,刻骨铭心的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是这一阶段的人生历程,让她的词更上了一层次,概括了她在南渡之后飘零凄惨。

在这凄风苦雨的秋日里,乍暖还寒的时候,寒风、归雁、惨败的黄花……七组叠字表现其内心,极具韵律之美,为词家所赞美。十四个叠词,有5个词均是齿声字,齿牙敲击,短促有力,给人冷清之感,极具音律美。而开篇的七7组叠字,层层递进,在文章首处就让人体味其悲切惨痛,让人声泪俱下。

张端义在《贵耳集》称赞这首词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气下十四叠者。后叠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奇笔,殆间气也。”④

我们不能亲自直接体会到易安先生当时内心的愁苦,但900年后的我们又得幸能够读到她的诗词,从字字句句中斟酌其心。这个阶段让她的诗词更加凝重。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而张汝舟只是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其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渐渐发现他野蛮行径,甚至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无法再容忍,后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益加高涨了。只有诗词能够抒发她的内心,表达她的感悟。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

此时的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最后两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之句,表达了反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内容的虽多为游戏文字,却常涉时事。借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壮志之举,极大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这样的忠臣良将,暗讽南宋统治者不思抗金、庸碌无为,抒发了她“壮士暮年”的豪壮心志。

不同的人生历程给了李清照不同的人生感悟,而她将这一股悲壮之情化为了诗作力量,写出了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7(3):75~77.

[2]顾之京.李清照文学史地位再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1994(1).

[3]《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5]李汉超:《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4月版。

[6]《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社科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注解

①《北史宋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第1版),第59页。

③李清照:《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09年版,第58页。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诗 爱国主义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舒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事变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关于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明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与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点,都有典故。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2]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8篇

那天下午,我和朋友约好了第二天去“榕树公园”郊游。晚上,我翻开了一本《李清照诗词全集》,看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差些忘了睡觉。

第二天,我收拾好背包上路,边走边看《李清照诗词全集》。到达公园之后,我发现朋友们还没有来,就靠在一棵榕树下,继续看书。

微风徐徐,不知不觉,我睡着了。

(二)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醒了过来。我发现自己还是躺在榕树下,但手中的书却不翼而飞。而且,这里不是榕树公园,而是古代房屋的院子里。我惊呆了。

过了许久,院子的门被亲轻轻推开了,从屋子里走出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但是对于我来说,称她为姐姐似乎更加亲切。

(三)

我轻轻地念出一句李清照的词:“大河百代,众浪奔齐,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这位姐姐的外表看似柔弱,其实从她的眼神中便可以看出她的内心的多么的坚强。

“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儿来的?你为何清楚我的词句?”那位姐姐问我。“我叫怜儿,是从未来的21世纪穿越时空过来的。”我回答道,“姐姐,你刚才说我念的是你的词句?难道……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我再次惊呼。

“呵呵。大名鼎鼎算不上,不过我呢,也的确是现在南宋朝代的一位女词人。”姐姐,不,应该是李清照边说边把我领到院子里的石桌前坐下。

她沏了一壶茶给我喝,又说:“怜儿妹妹,你这么了解我的诗句词句。这么说,你很喜欢我的诗词,对吗?”“对啊!爸爸为了让我掌握好诗句词句,给我买了好多古诗词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的《李清照诗词全集》。我还是你重视的‘诗迷’呢!”我眉开眼笑地说。

“那你知道我的那些诗词呢?”李清照问我。

我看着一旁的梅花,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说,“清照姐姐,这是你的《一剪梅》。”

“不错。”李清照拍手称赞道。

(四)

畅谈过后,李清照带我出去散步。

“清照姐姐,命运对你太不公了。你一定很愁吧?”我轻轻问李清照。

“唉!‘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李清照望着远处的高山,念着《点绛唇》,“怜儿,这样的情,怎一个‘愁’字得了?”

我看着身前的湖泊:“是啊!‘风柔日薄春由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是处》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清照姐姐,你想家和亲人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念着《菩萨蛮》,把头转向李清照。

“人世间,情,为何物……”李清照默默地念着……

(五)

回到李清照的住所后,李清照对我说:“怜儿。天色不早了,你也找不到回去21世纪的通道。就留下来,住在我家吧。”“好啊!”我高兴地答应了。可是,我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是内心却很想回家,因为我自小就没有外出过这么久、这么远。我终于明白了李清照写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怀情不似、旧家时!”的怀念家乡与亲人那种复杂的感情。

(六)

半夜,我走出房间,随着是阶梯来到湖边。

“真想回去啊!”我叹着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望着那一轮明朗的圆月,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许久,我转过身,准备离去。突然,我被一块大石子绊到,身体失去了平衡,向石阶梯下倒去……

(七)

“啊!”我睁开了双眼,发现自己又躺在“榕树公园”的大榕树下。虚惊一场,原来是一场梦。不过这真是一场奇特美妙的梦。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词学探究中,李清照是仅次于苏轼的探究热点,以往探究者多半关注其词作成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诗词兼擅。非凡是诗,由于自古以来它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李清照是不可能忽视的。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和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和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愉快。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灾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和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事变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轻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有关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实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索,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和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摘要:“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征是摘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摘要: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和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宏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和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征,都有典故。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第10篇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每一首不也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而俏皮:“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夫妻间的相思则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她的笔下,天涯孤旅的女词人是如此的悲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悲剧英雄虽然失败却依然壮志凌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她的笔下,早春二月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夏日则是:“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秋天的傍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寒冬时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

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词作五十余首,诗作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数量相比,这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着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她文学创作的崇高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汲取、提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几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除了在诗词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诗书官宦家庭,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八岁时,她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把酒品画,分茶话诗,情深意切,志趣相投,共同整理校勘金石碑刻、书画古籍,生活美满幸福。

上一篇:名人励志故事范文 下一篇:科技改变生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