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范文

时间:2023-10-07 06:26:35

李清照声声慢篇1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节,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声声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秋物的描绘,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与之前书写少女天真无愁之气的词有很大不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面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叠词的运用。

一、叠词以抒情开篇,富有感彩

这首词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尤其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抒情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巧妙、生动而又贴切,显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女主人公好像丢掉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在认真寻觅,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对昔日欢乐生活的留恋,“寻、觅”二字重叠,传神地表现出了国破、家散、夫亡,这些变故带给她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她环顾四周,想“寻觅”到一点什么东西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在了,到处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主人公内心的无依无靠,也是对词后面提到的乍暖还寒时节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又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却蕴含着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这些叠字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丰富的感情内容深蕴不露,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读起来立即震撼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个叠字还细腻曲折地将女主人公难以言明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又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彩。在词的下阙结尾处,又用到叠词“点点滴滴”,与开头照应,加重了词的感彩。

二、叠词运用创意出奇,层次分明

她的这首词的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用字奇横”,“句法奇创”。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虽有微词但也贴切。

这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三、叠词运用感染力强,细腻而真挚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虽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但她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中运用叠字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汉代无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前六句连用六个叠字,不仅音节响亮,朗朗动听,而且极富于变化。头两个写景。“青青”写草的颜色,“郁郁”写柳的生态,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艳阳景象:后四个细致描写思妇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肤白皙洁净,“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娇艳,“纤纤”形容手指细而柔长。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公认的一首叠字使用极佳的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开头十四个字,全是重叠使用,一向为人所称道。“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在寻找什么东西,“冷冷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则又是经过感受产生的深一层的愁苦情怀。这十四个字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战乱丧夫、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无遗。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清照词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清照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中,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四、叠词运用敢于创新、极富美感,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还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间文艺学习,常有口语熔炼其中。众所周知,词本来是民间的艺术,可是后来被士大夫垄断,与人民群众脱离了,因而也逐渐消蚀了它的生气,词搬用典故蔚然成风。但李清照独具慧眼,没有随波逐流,注意从民间语言中汲取养料。她的《声声慢》就是一例,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将息”就并非文人们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庸宋时的方言。再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文学体裁而言,诗词、散文等也都有叠词的运用!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如《再别康桥》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轻轻”连用三次,给人一种飘逸之感。把全诗柔和、优雅的情调在开头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在于使用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而且与叠词的运用大有关系,四节中运用了四个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使得全诗低回难抑,如怨如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尤其是叠词的灵活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闪光点,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强烈,美在其中!

当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话使用了四个叠词“白皑皑、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极写天山原始森林的广阔和茂密。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加强作品节奏和表现作者感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经过上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李清照敢于创新,在叠字、叠句和偶句运用上独见功力;李清照善于从民间语言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口语。李清照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赞赏。因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的词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林健.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大连出版社.

[4]鹤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

[5]词律[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32.

[6]词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7.

[7]自西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9.

李清照声声慢篇2

李清照《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声声慢篇3

一、意象常见情自浓

我们知道诗歌的抒情通常要借助景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声声慢》也借助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几个传统意象,却因其愁情之浓而使常见意象别有滋味。

其一是酒。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是愁的象征。不管是朋友离别之愁、情人相思之愁还是人生无奈之愁,中国人似乎总想借酒浇愁。而《声声慢》中的酒为什么是“淡酒”呢?当然并非酒淡,其实只是愁浓。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曾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销残酒”。同样是酒,当年因为快乐无愁,因而酒味就浓,就能让词人沉醉不销;现在因为满怀愁苦,因而酒味就淡,再也不能麻醉词人帮她抵御晚来的急风和内心的寒冷了。

其二是雁。李煜写道“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沈如筠感叹“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雁在诗词中通常用来表现离别之情、思念之意。雁是离愁的象征。李清照看到大雁,伤心那是旧日相识。旧日她和雁是如何相识?现在又为何伤心?当年,李清照和丈夫分居两地之时,这大雁可能帮他们传递过书信。而如今大雁还是那只大雁,可是寄信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往日的生离已经变成今天的死别。这伤心是丧夫之痛。大雁秋天由北向南飞来,作者也是从北方南渡而来。他们是北方的旧识,如今在南方相遇。而明年春来大雁就可飞回北方,词人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归北方的故国家园。这伤心是国破家亡之痛。

其三是黄花。张养浩伤心“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苏轼慨叹“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王实甫惆怅“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黄花就是,是秋天的代表性植物,总是透着愁苦凄凉的韵味。当然的词“战地黄花分外香”十分豪迈,这另当别论。而本首词中的黄花为什么不堪摘?既因为黄花堆积憔悴,已经凋谢零落,不堪采摘,更因为词人自己遭遇不幸,憔悴不堪,已经无心采摘黄花来装点案头或是修饰容貌。

其四是梧桐。李煜悲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白居易思忖“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唏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诗词中的梧桐和黄花一样,也总是和秋天联系在一起,也是一个牵愁惹恨的意象。而当梧桐再加上冷雨,那凄苦悲凉的意味就更浓更重了。点点滴滴的雨,只是打在梧桐叶上吗?更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点点滴滴的,只是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吗?更是打在词人心上的伤心泪滴。所谓“枕边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杯中酒,天上雁,憔悴黄花,细雨梧桐,虽是常见意象,却在李清照笔下共同营造了愁苦之极的意境。景入愁人眼,触眼皆是愁。此情此景,叫人情何以堪?词人痛自己和丈夫天上人间各半,悲自己美满姻缘难全,阴阳相隔人鬼殊途,美好的爱情不可再得;词人伤北宋山河破碎江山沦陷,恨南宋偏安一隅故国难复,美好的家园不能再回;词人苦自己形影相吊孀居迟暮,愁这漫漫余生如何捱到尽头,痛苦的生活似乎无穷无尽。想得到的招之不来,不想得到的却又挥之不去。人生这样不如意,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意境相似愁有别

同样的意象,李清照能写出与其他词人不一样的情怀。相似的意境,不同时期的李清照也能写出不同的滋味。若把李清照的前期作品《醉花阴》拿来与《声声慢》作一个对比,我们就能从那些相似的意境中品出不同的味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内容相近。《醉花阴》里觉得白昼空虚无聊,但背景是金兽形的香炉燃着瑞脑香料,袅袅的香气中飘着淡淡的愁云;《声声慢》里却只有一个人守着窗儿苦盼天黑,说不尽的凄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季节相似。《醉花阴》的时令是重阳佳节,秋高气爽的时候。“凉”是清凉、凉爽,有点冷但能忍受甚至还比较舒适宜人;《声声慢》的秋季是“乍暖还寒”,忽热忽冷,让人难以适应,而寒气更是冰冷侵人。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都有“酒”的意象。《醉花阴》东篱把酒,暗香盈袖,花香酒香交融,孤独中别有一番悠闲洒脱;《声声慢》呢?酒是淡酒,下酒的也不是东篱黄花,而是晚来的急风,凄苦悲凉,再无半点潇洒滋味。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有“黄花”的意象。唐诗“人面桃花相映红”,《醉花阴》是“人与黄花相对瘦”。 虽然消瘦,但黄花玉人两相映衬,画面依然美丽动人;《声声慢》中黄花却是满地堆积,憔悴零落,词人也如花之不堪摘一般,不堪命运之重负了。

《醉花阴》与《声声慢》虽然同样写愁仿佛相似,但其中蕴涵的情感和意境却又大不相同。《醉花阴》写的是早年因丈夫在外做官而产生的相思哀愁,《声声慢》写的是晚年由国破家亡夫死而带来的巨大悲痛。《醉花阴》的意境清新寂静,《声声慢》的意境凄惨悲凉。其实从词牌名我们也能发现两首词的差异,《醉花阴》是醉于花阴,如诗如画;《声声慢》是声声缓慢,如泣如诉。一个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美丽闲愁,一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锥心痛楚。

李清照声声慢篇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牌《如梦令》最早为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坡《东坡乐府》卷下有《如梦令》一首,附有坡的小序,说道:“此曲本为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这首词是惜花伤春之作,通过对风雨后“花”的关切,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伤感。同时也反映了闺中的生活情趣丰富。

绿肥红瘦:指风雨过后枝叶愈发翠绿繁茂,而红花凋零稀少。“绿肥红瘦”将红花凋谢、绿叶茁壮的对比跃然眼前,生动形象的流露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凄婉之情。

“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几乎没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这里却把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出来。这里的炼字功夫达到了一种传神的境界,即贴切又深刻。

这种诗词中炼字的精美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漠孤烟直”这样一些诗句中也一样发挥地淋漓尽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引领全篇,奠定了这首词的回忆基调。在临水的亭台边,李清照在此独自饮酒,直到黄昏。或许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得格外酣畅却不知了归路。或许她是真的分不清“归路”,又或者她是刻意忘记了“归路”。

酒后荡舟,穿梭于幽香飘飘的荷塘,实为一件惬意的事情。荷花丛中惊飞的水鸟,带着主人公肆意的心情飞向空中。尽情,尽兴的快乐,青春年少的才女,乐游无羁的生活跃然纸上。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丑奴儿》本名《采桑子》,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李清照的这首词一直被视为《采桑子》的一种变体。因为原本的《采桑子》规定是44字,而李清照的为48字。所以被称为《添字采桑子》,也叫做《添字丑奴儿》。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南迁之后,文风跟前期的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个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使李清照极为痛苦。她现在的词作变早期的清丽明快为凄凉哀愁,主要抒发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感情。

透过窗棂,外面巨大的芭蕉树叶遮挡住阳光,灰色的阴影犹如李清照灰色的心情一样。叶卷叶舒之间,感情也随之变化起伏。

南方的夜雨连绵不断。冷冷清清的滴在芭蕉叶上,然后滑落。雨滴敲打着芭蕉叶,敲打着李清照孤寂的心。她怀念北方时期的生活,怀念失陷了的家乡故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意象,在宋词中广泛应用,用来形容惆怅孤寂的心情。

词中继续运用了叠词“叶叶”、“心心”使之朗朗上口,将女性心里的柔情展露无余。其中重复的“点滴霖霪”是词牌本身所决定的,但这里恰好巧妙的把南方夜雨深度刻画,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让人忽而感觉雨声就在耳边响起,久久缠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属于慢词,慢词是节奏更加舒缓的乐曲长调。这个词牌名得名于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蒋捷的《声声慢·秋声》押的是“声”韵,加之节奏缓慢,所以听起来满耳的“声”字,就叫了“声声慢”。每一声都很慢。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那一年。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后,大病一场。当时金兵南下局势紧迫,加之失去了丈夫,更是陷入了哀愁、凄苦的境遇,无人可去倾诉。内心的寂寞、凄凉、悲苦犹如泉涌一般,将她整个人淹没。

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在这样惨淡的秋日里想“寻寻觅觅”一个温暖安逸的地方,可是只有她形单影只的“冷冷清清”。或许,她在流泪吧,年近半百的她伤心丧夫,又看国破家既亡。这是怎样的无助?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了……

独自一人饮“三杯两盏淡酒”,只有晚来的寒风相伴。天空中回荡一声哀鸣,南飞的大雁,留恋它北方的故土,作以最后的道别。

到处都是凋零的,那些娇艳美丽的花朵如今却憔悴枯损,花瓣一片片的散落在地上,像是李清照凋零的青春一样,无情地衰败。守在窗边,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采摘赏菊,这样的日子是多么漫长,怎么样才能快点天黑呢?

到了黄昏,又下起了冷冷的秋雨,一点一滴拍打在梧桐叶上,一点点一滴滴敲打在李清照悲痛的心中。

天,都在为她而哭泣。这样的光景,怎一个“愁”字能道尽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此词最早见于北宋毛滂的《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两年后,因受朝廷党争牵连,被迫回到山东老家所作。全片抒发了闺中在理应团圆的佳节,独自一人思念远方丈夫的忧愁之情。

浓云蔽天,薄薄的雾气又添朦胧阴暗,压抑着李清照的心。她带着无尽的忧愁过着没有亲人相依、没有爱人相伴、没有把酒登高的团圆日。香炉里飘出的袅袅青烟,消磨着“瑞脑”,消磨着时光。

夜凉如水的秋夜,冰冷的瓷枕,冰冷的纱帐,冰冷的身心,一时间,辗转反侧,睡意全无。

黄昏时分饮酒赏菊,即便是菊香扑满衣袖,也没有悠然恬淡的心境。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不顾思念孤独下憔悴不堪的李清照,肆意的吹。可怜的她看上去又瘦了,因为“心瘦”而“形瘦”,就好比那黄花,只是——她比黄花,还要瘦!瘦的是那么淋漓尽致,风过她似乎会倒下,叫人不禁从心的深处怜爱。

注:因《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三句中皆有“瘦”,李清照得之雅号别称“李三瘦”。

2008-8-12 3:19:51

李清照声声慢篇5

四、古词曲名句名篇默写

1 (上海卷)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 (广东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3 (山东卷)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江苏卷)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 (北京卷)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6 (湖北卷)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7 (天津卷)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舞榭歌台,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重庆卷)____________,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9 (福建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0 (安徽卷)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1 (江西卷)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2 (浙江卷)____________。独上高楼,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13 (四川卷)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参考答案]

四、古词曲名句名篇默写

1 梧桐更兼细雨

最喜小儿无赖

2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斜阳草树

4 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5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6 乍暖还寒时候

7 叶上初阳干宿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 自胡马窥江去后

9 如今有谁堪摘

10 楚天千里清秋

11 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 昨夜西风凋碧树 望尽天涯路

13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完)

李清照声声慢篇6

关键词: 李清照 南渡 后期词

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悠闲风雅,后期词凄婉悲怆。金兵南下,南宋朝廷无能,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从此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客居临安,晚景很是凄凉。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中几乎没有阳春艳调,多写残春深秋,思乡之苦,身世之恨。在这些作品中,她创造的艺术美与其他婉约词人不同:“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她的词虽偏重阴柔,但刚柔相济,柔中有刚。

一、书写苍凉人生,感发家国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内容。

从题材和内容看,可将李清照后期词分为历时赋愁、思乡怀人、咏物寓意几类。历时赋愁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很大比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暮春时节,物色撩人,本能催唤人们的愉悦情感,但这却勾起词人的愁情。

《永遇乐・落日熔金》写词人元宵伤时,通过“中州盛日”与“如今憔悴”的对比,寄托黍离之悲。

最引人注目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它是悲秋赋愁之作。与《武陵春》的“反色对比”有所不同,《声声慢》以“同色叠加”的笔法,以秋天的灰色调加重愁情。词人通过对秋日黄昏景色的感受,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悱恻动人的笔触,概括她在南渡以后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抒发她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淡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亡国之痛与沦落之苦,而格外显得深广与厚重。“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样的寻觅,只能使她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此是内心主观感受的总写,接着词人抒写在外界特有的客观条件下的独特心理反映。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的气氛,忽暖忽寒的气候,让词人无法抚平心灵的创伤,只好饮酒御寒,借酒消愁。然水酒过淡,敌不过凄厉的寒风,浇不灭心头的痛苦哀愁反而越来越烈。大雁从北国飞来,词人想到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想起客死他乡的丈夫,心情更沉重。

上述三首词,按创作先后排列,应是《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如把这些看做是人之将亡的反常表现,那么,说《永遇乐》是李清照的绝笔词也不无道理。《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如三座里程碑,标明了李清照后半生由悲情难耐到痛不欲生,再到“枯井不生波”的生命轨迹。

思乡怀夫之作是李清照后期词的组成部分。《鹤鸽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两首怀夫词。《鹧鸪天》说“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道出词人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勾勒出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形象。

咏物离意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不少篇什。《瑞鹤鸽・风韵雍容未甚都》咏叹银杏,词中有句:“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词人将感情全部倾注在银杏身上,自比银杏,表达决心在逆境中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志向。

二、从创作格调上看,李清照后期词的消极面占了更大比例。

南宋统治者偏居东南,苟且偷生,朝内主战派苦谏不已,各种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现实下,熔铸成爱国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愤乱恨降之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与此时南宋词坛昂扬积极的时代精神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词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词反映的范围狭窄,情调格外消沉,她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贵夫人的不堪愁苦的形象,即便是被公认的风格豪放的《渔家傲・记梦》,在情调上也是低沉和消极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上阕写她的梦境,在一个云雾腾腾的拂晓,她梦到自己乘着帆船,渡过天河,到了天宫,遇到天帝,天帝殷勤地询问她还要到哪里去。下阕写她的回答:我悲叹自己空有一腔惊人的诗才,却毫无用处,太阳快下山了,路途却如此漫长。接着作者运用了逍遥游中的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传说,梦到自己也将借助大风乘着蓬舟到神山仙岛上去。从归何处、嗟日暮的词句和全词的感情可以看出,这是她的后期作品。百无聊赖、孤寂清苦、整日以泪洗面的她,尝尽了离乱的辛酸苦辣,在人间没有欢乐,没有出路。所以,借着梦境,她来到天宫,受到天帝的问候,这不正是反衬了人间的孤寂吗?她向天帝哀叹自己的苦闷,岁晚年暮了,但人生的征途却是如此的艰险难行。只有到虚无缥缈的神山仙岛去,才能摆脱精神上的苦恼,这才是自己的归宿。虽然此词看上去轻松豪放,上天入地,驰骋宇宙,与声声慢不同,变婉约为豪放,但词语的豪放,并不能代表豪放的抱负。这首词的情调与《声声慢》等一样低沉,甚至可以说是愁苦精神世界的一种更深刻的表现。李清照后期词的这种消极因素和低沉情调与她的身份和地位很有关系。落难之前,她是贵族夫人,而之后,则一无所有,四处逃亡,再加上身为一介女子,生活范围狭窄。没有像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所经历过的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又囿于词抒发个人身世之感的偏见,当然无法创作出昂扬健举的爱国诗篇。对此,我们不能苛求于她。同样是怀念故乡,我们可以将辛词与李清照的菩萨蛮拿来做一比较: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鹄。

――辛弃疾《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菩萨蛮》

辛词满纸忧国忧民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现了收复失地的百折不回的决心与壮志。李词却弥漫着烟香酒气,表现出贵夫人失落之后借酒浇愁的生活和懒散怠惰的情绪。她之所以怀念故土,只是因为永夜恹恹欢意少的个人不幸遭遇,与辛词中的爱国豪情怎可同日而语?

李清照的后期词在格调上是消沉的,过高地给予李清照爱国主义词人的头衔显然是不确切的。李清照是爱国主义词人,但她的爱国情怀不过是她流落他乡后,由一连串的个人不幸而引起的失国痛和思乡情。因此,虽然她的后期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社会的价值,同时也有明显的消极因素,过于拔高李词的思想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移情入景,借景言情,艺术手法得到升华。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从来都是李清照表现其凄凉冷寞心理的重要方面。而在晚年创作的《永遇乐》中由于她切身受到恶劣环境的摧残,这种笔法更增强了它内涵的蕴藏性和丰富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纵观全词从写景开始处处写景而句句言情。词中的景物无一不牵动词人的心绪和情怀,而心绪的波动和情怀的激发又不断促成景物的变换。景物推动情感情感涂染景色二者交互影响,迭相推移在不断交错发展中将情感层层推向高潮,待到最后,景物本身也就是情感本身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结语似景也似情,可谓情景结合,水融,难以分辨。其结果,仿佛有一位者昔日喜爱热闹说笑,而今日却孤苦凄凉,抑欲饮悲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使我们听到她载载孑立在窗前倾听别人欢笑而暗自悲痛饮泣的声音。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怀恋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李清照的艺术创造,正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出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效果,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阐明的“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这些赞词并不十分夸张。

参考文献:

[1]陈东.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

李清照声声慢篇7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研究探讨

李清照对诗词文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主张不论是在内容、情感,还是形式等方面,词与诗文都应划分疆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其创作的词作品大多体现的都是女性的柔性美,并喜欢采用白描方法来倾诉真实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感情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价值的遗产因此,李清照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后人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总结。

一、自我形象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表达了其一生的欢乐与哀愁,而且其身影已经映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这也使她的词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其词的内容可知,青少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坦率、清高和多情相思的少女与形象,而其他时期描写的则主要是悲苦、 凄凉和孤寂的老妇形象[1]。比如:其在《点绛唇》中就大胆直率的将自己少女时代的自我形象塑造了出来,上片描写了少女在荡完秋千后的那种慵懒且又娇美的姿态,而下片笔锋一转则将少女羞态与娇憨的神情刻画的极其细腻。并通过倚门回首、嗅青梅等细节,刻画除了生动、细腻真切的少女形象。而婚后的李清照则成为了敢于大胆表达内心情感的。比如:在《减字木兰花》中就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爱春爱美的情感,作者通过采用天真、浅俗等话语,将一个娇羞感人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也将自己新婚初期的快乐、幸福充分反映其中,并从中真切的透露出对自身容颜的自信心。而在其后期作品《声声慢》中,则充分反映了李清照南渡后的实际生活与精神面貌,面对北宋灭亡,身处乱世,再加上丈夫新桑,家破人亡,表达了李清照当时内心的痛苦,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二、对白描手法的灵活利用

李清照在进行词的创作时,经常会用到白描的手法,这也是其在表达自身真实情感时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如:《醉花阴》中不仅描写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孤独寂寞,也回忆了从前夫妇同上秋菊的情景,也正是因为与回忆的不断纠缠,才会有“人比黄花瘦”的憔悴面孔[2]。整首词不仅简洁易懂,也清晰的描绘出了女性的柔美,以及性格方面的阳刚美等等,全词虽无一字提到思念,但其思念之情却又体现在词的字里行间。李清照对于白描手法的应用,具有婉转、浑成等特点。又如:其在《如梦令》中,那苍茫的暮色,婷婷的藕花,以及芳草萋萋的干滩等景色,使作者不由得沉醉其中,因而在“兴尽晚归”时无意间进入藕花深处,进而“惊起一滩鸥鹭”其画面的描写生机盎然又美轮美奂,就好似从画中走来了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全词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之美,而这也是李清照使用白描手法的巧妙所在。

三、语言的通俗和口语化,擅长使用叠字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其经常会将一些家常语言不着痕迹的熔炼在自己的词中,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念奴娇》中,就融入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语,如,“不许愁人不起“等等。而《声声慢》中完全口语化的“守窗独坐”却表达出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而末句的直截了当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又如:其在《南歌子》中写到“旧时天气旧时衣”这虽然是依据极其简单的日用语,但却只有经历过沧桑的变故才能够真正领会作者词句中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使得这首词虽然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耐人寻味[3]。此外,《声声慢》中对于叠字的使用,也充分体现出了李清照在语言上的创新魅力与艺术特色。词的前三句就采用了十四个叠字来对行动、境况和心境进行层层深入的表达,真实的刻画出了作者处于老妇时期孤寂的处境。而寻和觅两个叠字的使用,也真实的反映出了家国衰亡带给作者的双重打击,以及在这种境况下作者所忍受的哀伤。而李清照能够利用有限的文字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充分反映出了作者在语言应用上的艺术功底。

四、真景美方面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是仅仅围绕“真”展开的,其描写的不仅是客观的自然景物,也是能够表达个人情感色彩的景物,其与王国维提出的文字作品的“真景”的相关标准不谋而合。李清照前期的生活被天真烂漫、快乐幸福所填满,因而这期间此作品中描写的景物也都充满活力,带有健康明亮的色彩,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情调。比如:《小重门》中作者通过描写初春的景色来呈现自己闲适、恬静的生活。其中的“江梅”指的是野梅花,而“未开匀”的描写也使其景色给人带来新鲜可爱的感受,并与青青春草相呼应,真切的反映出了作者对其景色的赞美之情。而下篇主要描写的景色是月,淡淡月光,清香缕缕等景色,使作者对其“好黄昏”给予由衷的赞叹,并且通过表达其不忍辜负此良辰美景,也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春天的珍爱。在其全词中,不论是对花还是月的描写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后期李清照创作的词中,大多都为悲哀之景,而从其对真景色、真情的描写,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作者暗中凄凉、孤寂的心情。比如:在《声声慢》中描写的景物,不论是风急,梧桐敲雨,还是黄菊将凋都呈现出浓郁的悲伤,尤其是词中描写的种种意象,相比其描写的客观景物更能带给人悲伤的感受。

作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位大家,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优秀代表人物,其词作在我们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并获得了人们相当高的评价,其在塑造形象、抒感和使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色,也逐渐形成了细腻委婉、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为词这一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后代抒情歌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其艺术成就对中国后代词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夏俊华.矫健豪放 气象阔大――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郑亚芳.自由伸长的女性意识――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李清照声声慢篇8

关键词 李清照 词风 清丽明快 凄丽沉郁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erm of Li Qingzhao

ZOU Jingli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Song poetess Li Qingzhao, in litera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graceful faction" authentic. Her words made to the delicate twists known, can some very fine things or feelings, to be reproduced by sublime artistic, not only to catch poet known for bold, graceful as is generally the experts were also dwarfs. Some praised her "beautiful", " Green manure red thin ", it was also appreciated her "curtain westerly, thinner than yellow." These of course are inspiring sentences, standard lift out, something that can not see her skill. But Qingzhao able Han Yong EMI, shine through the ages, with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 because she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Li Qingzhao; style; elegant and bright; desolate melancholy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比较

首先,以描写少女乐事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后期叙述词人凄苦心境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略加分析。

《如梦令》捕捉了一次荡舟活动的生动场面,它的风格是明快、清新、活泼;而《声声慢》是抒发词人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的强烈感情,呈现出凄清沉郁的风格特色。这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是运用不同艺术手法加以再现的。

《如梦令》运用白描手法,词中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却色彩鲜明:藕花红,鸥鸟白,荷叶绿,湖水蓝……,画面上不仅色彩明丽斑斓,而且动静交织,情景交融。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再加之以清新流畅的语言,优美动人的韵律,激悦欢快的基调,就构成了这首小令清新明快的词风。

《声声慢》是通过意境创作来表现风格的。

这首词发端突兀,先声夺人,从高点起步。词的一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调铿锵地渲染了悲凉的意境,使全词蒙上一层深沉的感伤色彩,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高峰,为全词抒情定下了不可更移的、沉郁悲伤的、缓慢的基调。接着又用铺叙的手法,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桐叶飘零,细雨淅沥,构成一幅阴沉、凄惨、昏暗的画面,使主人公的感情和客观景物的描绘达到了和谐一致、水融的程度,从而极力渲染出愁之悲切。又以精美、通俗的语言,遒劲的笔力,逼真的境界,再加之急促、低沉的节拍,传达出词人晚年凄苦若绝的心情,使全词呈现出凄清沉郁的风格特色。

由此观之,从《如梦令》的清丽明快到《声声慢》的凄丽沉郁,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艺术风格又向前发展了,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比较

当然,这种差异不仅仅限于描写少女乐事和叙述凄苦晚境这两种截然有别的题材上,即使同是抒发愁情的作品,前后期词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显然的。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试加以说明。

《醉花阴》这是一首前期书写离愁别苦的名作。它在风格上表现为清丽、明快、含蓄,而且是通过前后照应的方法,画龙点睛之笔加以体现的。

《武陵春》是词人避难金华期间所作,词中抒发了思夫、念乡、忧国等多种愁绪,它在风格上呈现出凄丽沉郁的特色,是在景物的渲染中,巧妙的构思里渗透出来的。

《醉花阴》的一开头,就用顿挫之笔振起全文,直言点出“愁”字,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前面的“愁”字相呼应。“瘦”字既能传达出的风韵,又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凸现出来,它凝聚全词的精神,使感情与景物融成一体,真可谓神来之笔。至此,一个因思夫而憔悴得如一般清瘦的的风采秀姿便跃然纸上。全词从清丽中渗出淡淡凄艳,疏朗而略兼薄薄的愁苦。再配之以流转如珠、余韵悠然的语言,舒缓顿挫的声调,再现出前期词那种清丽明快,深婉的(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46页)词风。

《武陵春》的一开头,词人就以如椽巨笔描绘了暮春景色:狂风吹花,落英缤纷,一片凄清,成功的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引起了伤春之情。接着将词意宕开,虚拟了一个想去泛舟的愿望,似乎“愁”字渐解;可是在结尾处又以“舟小愁多”的反衬手法,将文意又一转折结在“愁”字上,一宕一收,错落有致,将词人的凄楚的心情、深沉的仇恨,含蓄巧妙,又摇曳生姿地表达出来了,真是丝丝入扣。再衬以沉郁急促的声调,决然顿挫的语言,回肠荡气的韵律,构成动魂摄魄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3 《念奴娇·萧条庭院》与《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比较

所以,同是抒写愁情之作,但前后期风格是迥然有别的。那么在体裁上,是否也存在这种风格差异呢?我们不妨就前期的词《念奴娇》(萧条庭院)与后期词《永遇乐》(落日熔金)加以比较。

《念奴娇》是一首晚春闺怨相思词,抒写词人与丈夫别后心情由抑郁愁苦到逐渐开朗的过程。写得清爽含蓄、多姿多彩。

在这首词中,词人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起处写雨,结处写晴。上片说,在恼人的天气中寂寞无聊、心事重重;下片写,由于天气转晴,春光明媚,不知有多少游春意。这种寓情于景,情随景异的表现手法,使全词显得丰满,自然生动,字里行间跳跃着抒情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她完全是一个极有素养的、对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而且全词在声调韵律上,轻柔舒缓,遣词造句上,新丽而无绮靡之病,精炼而又无斧凿之痕。所以在这首词中,呈现出前期词清丽、明快而又深婉的风格特色。

在《永遇乐》词中,作者写的并不是词人的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佳节,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而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这样一件小事。而且,在艺术上词人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一番,几乎是寻常语,但笼罩全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这是因为词人巧妙的运用对比的手法所收到的最佳艺术效果。

词人开头“落日熔金,慕云合璧”两句,是两种不同景象的对比。在色调上一个热烈而艳丽,另一个则较为凝重、灰暗,为下文所表达的盛衰之愁,在无形中起了一个衬托作用。接着又用往日的繁荣欢快与今日的凄苦寂寞,他人的笑语与自己的独愁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同时情景交融,跌宕有秩,意境深远。在词中虽然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句子,主要是用了较为平缓的语调进行叙述。然而,表现出了后期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所以,就是同一体裁的词作,前后期词风也是各异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凄苦,形成了词人的富有特色的创作风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既有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类清丽明快的词章,也不乏饱蘸着血泪写就的深沉、悲戚的力作。而这清丽明快与深沉凄丽的艺术特色,正代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清照.漱玉词.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

[3] 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一篇:心语心愿范文 下一篇:大外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