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02 14:47:09

李清照诗词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1篇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2篇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婚后感情甚笃,相亲相爱,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情趣。金兵入据中原,他们流寓南方,明诚途中病死。从此,李清照犹如雨打浮萍,流落他乡,境遇孤苦。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李清照也一步步趋于成熟的文化女性。诗词之中少了小女子的欢乐和忧愁,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历史的观照。除了婉约之吟,也多了慷慨之音。

早期的李清照活泼开朗,寄情于山水,富有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为生活和时代的宠儿,李清照经历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呼喊出了心中的慷慨之音。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是李清照的咏史诗。诗中她不是一般地悼古伤今,忧伤感叹,而是古为今用,笔锋横扫。批判了玄宗的荒淫奢侈,肃宗的庸弱无能,张后的擅权,痛斥了李辅国的奸佞,元结的虚饰,以及高力士被流巫州后的愚黯。国家的兴亡,帝王将相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大小官吏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她以史为鉴,激励人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其用心可谓良苦!李清照不仅是一个才思流淌、独创己风的词家,并兼善书法、绘画,现在看来,她还是一个根底深厚、学识渊博的史论家。她的几首咏史诗,在褒贬人物,指点兴废,评议成败方面,足可以使她与大家巨匠齐名而毫不逊色。再看看她的另一首警世之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词以轻柔婉丽、曲折缠绵而著称。而她的这首绝句,则是洗净了儿女之气的慷慨之音,是以诗的形式以古喻今、发抒悲愤的政治时事评论。项羽在垓下一战,为刘邦所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重整旗鼓,但是他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举剑自刎。威震一时的楚霸王的功过得失姑置不论,但他生为人杰、死做鬼雄的豪壮气概,是令人感动的。李清照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畏缩怯懦、苟安逃命而“南渡”的高宗赵构等贪生怕死之徒的无情鞭笞和辛辣讽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溢于言表。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质聪颖 多才多艺 女作家女词人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不仅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英雄和女革命家,她还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她的文学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象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们的生活和创作都是分为了前后两期。虽然看似有些许相似,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还是大有不同的。

李清照在创作上,生动的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经历。在生命早期,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所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离愁别绪,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着丈夫的出任,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望夫词,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晚年作品中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描写深秋黄昏的景色及感受,委婉曲折的表现了词人的国破家亡,夫死独守,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李清照的诗词,不仅仅写个人情感,也关注国家兴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从中我们看出词人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和国运盛衰之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诗人激昂慷慨,气壮词雄的爱国精神。

秋瑾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她和李清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不幸,常有“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谢道韫》)“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精卫石》)之叹。她前期作品,也多为咏花明志,思亲述怀之作,秋瑾在她前期词作品中,还明显看出受李清照影响,秋瑾词《菩萨蛮 堪怜一片帘前月》有“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李清照词中就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两处闲愁。”秋瑾词的《金缕曲 凄唱阳关叠》:“月满西楼谁伴我”,李清照词就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李清照前期词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喜运用口语,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秋瑾词的语言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象上文中的〈相见欢〉,还有“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玉交枝 金针度》),“忆到今宵人已去,谁伴我,数更筹。”(〈唐多令 肠断雨声秋〉)“清香暗度,知庭角梅开,寻时怕误。”(《 齐天乐 朔风萧瑟》)语言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寓风韵于字里,见清新于行间,极富生活气息。1903年秋瑾进京后,阅读新书报,思想日趋先进,益感家庭如囚笼,无可忍耐。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需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秋瑾后期的诗词由于所处朝代的影响,气势宏伟,风格雄浑。读她的诗词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奋发飞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激情的英雄主义精神。她为了民族的解放临难不苟、从容就义,正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虽然秋瑾也受李词的影响,但就其作品思想内容的主导方面而言,它们是叛逆女性的心声,反映了一位先觉者克尽国民天职的责任感。秋瑾前半生受生活视野和范围的限制;其诗词创作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她后期的诗词中,写得悲叹淋漓,慷慨激昂,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不论思想性或是艺术性都比前期的诗词要高得多。正是后期的这些壮丽的诗篇,奠定了秋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4篇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酒意象:酒、病酒、淡酒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甚多。这些酒意象在词中,能够反映那首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内涵,《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酒就能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高兴的,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这里的酒意象就可以说是以酒助兴。当然我们常见的酒意象一般都是在表达愁绪的,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不是悲秋,分明就是酒入愁肠悲秋至伤,醉酒悲秋皆是表面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都能体会到作者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惆怅。《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真的很“淡”吗?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国破夫亡的特殊时期,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本来想通过酒来祛除心中无限的愁苦,却根本无法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

酒、游、愁是中国文人的爱物。古代很多诗人词人们都在诗词创作中用到了酒,有相近之点,有不同之处。有助兴增乐之酒,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中,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斗酒尽欢,一醉方休,抒写了友人相聚开怀畅饮的喜悦情状,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有壮志难酬、旷达潇洒之酒,如“呼儿将出挟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中,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烦忧之情,但没有萎缩之状、消沉之态。 有对现实、人生无奈之酒,如“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虞美人・碧桃无上栽和露》) 中,写的是一位美人站在花前,为春将去而暗自伤心:她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便想为花沉醉痛饮,一醉方休,以排遣心中的无奈。“酒不醉人人自醉”,对醉酒原因的分析,正是诗歌情感的所在。

二、李清照诗词中的花意象:梅、菊、花开、花落

四君子梅兰竹菊也是中国文人的爱物。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描写花的词作有很多,全篇都在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其余提到花的词句总共有二十一处,如: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李清照一生当中写梅花的词作很多,几乎是贯穿于作者一生词作的一种意象,当然作者除了写梅花外,还写了许多别的花意象,还有桂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风韵独特,脱离世俗的花种,在李清照的笔下,这些花已经不止是简单的花花草草了,李清照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花形花香花色花神之中,使这些花有了象征意义。在李清照的词中梅花就是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君子。“梅”是李清照最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在词中梅花常常是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但在具体的词中作者表现的感情也不尽一致。“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净雪玉梅,若玉人浴后添新妆腼腆婀娜亭亭玉立,连造化者都偏向于它洒下月光,而观赏者更是对梅举杯,惊呼一声“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之美由动及静、跃然于纸上,让人忽然觉得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作者的化身,一句“不与群花比”则昂扬地呼出了她的自信。

还有一些其他的花意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本该一家人团聚之时,而丈夫却不在身边,作者只能独守空房,在黄昏中对着将要枯萎的频频举杯,借以消除思夫之苦、相隔之愁,哪料彻骨西风卷帘袭来,更添一份凄凉忧郁,使人更比菊瘦。在这时,就是坚贞、坚强、高洁脱俗的象征。

李清照的词中多用花意象,花开代表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代表着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通过学结花意象的代表意义,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能更快地理解诗词的感情基调。以“梅”为例,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寻觅探索的认知过程。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出落梅凋谢飘零、随风飘散的凄惨景象,一语双意,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而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对于菊,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

三、李清照诗词中的其他意象:帘、孤雁、西风

在中国古代诗词之中,多是男子汉假托女儿写闺词,那只是一种伪娘式无病,不得妇女真情特性,自从有了李清照,诗词情韵大变,作为女性,她更深入、细致、贴切、真实展现了闺词的风味与个性。

李清照的词中,帘是闺房与外界的一个分界点,帘外是世人纷争之地,帘内是妇女内心独白、自然舒展之处,所以帘的意象变化是和她的人生变化际遇息息相关的,从少女时代到了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帘多是“帘”多为“卷帘”,“疏帘”,因为这个时期词人生活美满幸福,虽然偶尔有一些小愁绪,但是她这段时间生活和人生是美满幸福的。而在丈夫病故,北宋沦陷,孤身南下之后,李清照的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卷帘”这个意向,取而代之的是“垂帘”和“重帘”。她的早期作品《人娇・后亭梅开有感》中写道:“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翠帘低卷”一个“翠”字,一个“卷”字,写出了她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词人心中是带着情怀的。到后期的《南歌子》之时,帘的意象内涵已经大相径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帘幕垂蔽,而且是覆盖着整个人间,在凄凉的夜晚独自躺在床上,何等孤寂、凄凉。从这个帘意象就可以看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时期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内涵。

诗人吴融写作的《华清池》“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也用到了帘,也写到了女性的生活,不过他的帘是用来写宫女生活与外面世界的对比,外面的百姓不但内心寒冷,而且身体更加寒冷,比宫廷妇女生活多了一层无奈与痛苦。

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为多情细腻的知识女性,他们夫妻又是聚少离多,“雁”就自然涌入笔端,在这个地方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虽然有不能相见的悲凉情绪,但是仍然有满含甜蜜的守望。由此可知在古代诗词当中雁这个意向一般代表的是孤独、思乡、思亲、音信这些特征意义,我们还可以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读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家难国殇、孤身寂寞,晚景凄凉之时,恰巧大雁从天空中飞过,悲伤时感觉似曾相识,这时的孤雁,代表的已经远远不是闲居深院思夫情切的,心情苍郁却不得消解的老妇。可见意象是随着词人的内心呈现出不一样效果的。当我们理解了雁这个意象时,就能更容易的理解关于写雁意象的诗歌了。

来看一看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这里也用到了大雁,但是这是有志向,可以自由来往的大雁,而不同于李清照笔下的孤雁,那是相思,也是离去的大雁,只能独守空望,虚寄托一厢情思。

李清照的词中写大自然,写气候变化的意象很多,每首词都交代了当时的环境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气候类的意象来了解当时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作者写作的那些意象透出的感彩都是跟着作者的内心感情的,如《醉花阴》中所写“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西风就是落寞、惆怅、衰败的代表,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凉。还有许多的气候意象,例如,小雨是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霜就是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自然气候类意象看似描写外部环境,细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

通过对李清照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及与其他诗词中意象的分析比较,能够对一些诗歌意象的内涵有基本了解。理解意象与情感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的学习理解整首诗词。结合诗歌主旨再来分析诗人为什么会写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而能够把握好整首诗词,描绘出意象的作用或者效果。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把握外在形象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面,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形象、物象――“象”,相互交融,互相契合,相互渗透到最后达到水融的统一。意象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神秘外表,见到作品真的感情传达。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5篇

眼前是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的初中伙伴,从公寓到教室的灯光,仿佛浸满了橙色的乳汁,送进心底的是温暖,自心底溢出的还是温暖。

――摘自学生习作《初识》

不由得去翻检“人情安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源自何处,却原来是李清照《多丽》中“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的“微”改写,用在这里,你的眼睛是否也为之一亮?

这就是古诗词对于写作而言的神妙之处!你的文字里一旦漾满了古韵的涟漪,你的作文便会闪烁出迷人的光芒。

只是,怎样才能妥帖地用好这样的古韵,还需要我们多加斟酌。

1.嵌入名句,点亮标题。

文首的文字,源自学生习作《初识》,这是一篇以“初识瞬间”为内容的自拟文题作文,倘若将标题拟作“人情安好,不忆东篱”,就不仅能让标题雅致出新,更能因标题的“雅”而与文章内容统一而和谐,留给读者的印象自然会大有改观。

倘写“理想”,不妨拟题为“动云帆济沧海”;倘写友情,不妨拟题为“高山流水之间”;倘写哀愁,不妨拟题为“抽刀断水的日子里”……调动你古诗词的积累,赋予你的文题以雅致的古韵。

2.用活名句,先声夺人。

用古诗词名句开头,常常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名句。这种情形下,不建议使用太过熟悉的素材,因此,建议按主题背记一部分非中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以供写作时引用,本文开头所引李清照的《多丽》便是一个极好的实例。

二是化用诗词名句。这种情形下,熟悉和陌生的诗词名句都可供使用,但化用时遣词造句要力求古朴雅致。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化用诗句后《初识》一文开头的变化。

在陌生而熟悉的人流里穿行,眼前是倾情的追逐嬉戏,耳畔是放肆的欢声笑语。人情安好,又何须忆及昔日的“泽畔东篱”?

你瞧,“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的诗句就这样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字里行间,“眼前是……”“耳畔是……”的对句,“人流”“倾情”“耳畔”之类简洁典雅的文字,恍若一支古典名曲,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3.巧设对比,强化意蕴。

对比之于作文而言,重在画龙点睛,深化文章意蕴。倘若我们在运用对比时,能嵌以古韵,便能于画龙点睛之余,收获文字的典雅蕴藉。我们同样借李清照的《多丽》,看以下的习作片段:

纵仅是一瞬间的氛围,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只因为人情安好,何须更忆,昔日“泽畔东篱”。

于对比之中,将《多丽》中“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的句子用得何其神妙!文章意蕴,也从“留得几多时”的感慨转入“何须更忆”的旷达之中,意境顿时为之开阔,的确是神来之笔。

4.错落穿插,谨严连贯。

片段组接,是不少同学写作时常用的结构技法,如果在组接片段时能借用古诗词为小标题(或其他形式的段落名称),你便会发觉,文章从内容到语言都堪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倘若我们仍借用《多丽》来写“初识瞬间”这一话题,我们不妨为文章冠以如下几个层次:

(1)风韵相宜 (化用“风韵正相宜”之句)

(2)朗月清风 (直引“朗月清风”之句)

(3)芳姿不憔悴 (化用“天教憔悴瘦芳姿”之句)

借“风韵相宜”写初见主人公的“瞬间”印象;以“朗月清风”写初识主人公后的“瞬间”感受;在“芳姿态不憔悴”之中,抒写主人公给“我”的成长带来的启示。这样的文章,结构上已然与众不同,加之用以结构的文字魅力,又怎能不赚足高分?

5.风华收束,深化主题。

写作时,倘能运用古诗词名句收束,便能让结尾成为绝妙的点睛之笔,在升华文章主题的同时,留下无尽余味。同样以《初识》为例,一起来感受古韵收尾之妙。

这风韵相宜的一瞬哦,就在这朗月清风之中染绿了我的心房,它将携着永不憔悴的青春芳姿,将我带入泽畔东篱的胜境……

这样的收束,既巧妙地统观全文内容,将主题升华至青春与成长的高度,化用的“风韵”“朗月清风”“憔悴”“泽畔东篱”等诗词意象,更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

附:

多 丽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词;女性;气质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

1997,(3).

[3] 陈琳.李清照对传统的女性主体精神与文学的超越[J].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3]樊洁.浅谈席慕蓉诗歌中的女子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李清照 相思离别之愁 家国之愁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之词,卓然自成一家,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异彩纷呈。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愁词多至近10首。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靖康之耻”为界,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为离别之愁;南渡后愁词的主题则为遭遇之愁、家国之愁.

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夫妇二人恩爱异常。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一剪梅》这首词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多年,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他不可能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

公元一一二七年,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发生了“靖康之变”,接着北宋灭亡。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词人对“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由前期的离别之愁转变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以酒消愁,身处异地,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痛彻心扉了。她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透露着国破家亡之愁。《永遇乐》这首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一个愁字油然而生。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声声慢》最为典型,全篇都写愁,这种哀愁情绪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浓厚。靖康之难以后,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与前期词中的那种贵族少女的离愁、相思不同,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这深切的“愁”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其中充满了词人的身世遭遇之悲、沦落异乡之悲、国破家亡之悲。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深刻力度的。读李清照的愁词,如泣如诉,如血如泪的愁便凝然于纸上,力透纸面了。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9篇

关键词:女性意识 诗词创作 舒婷 李清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被狭隘地禁锢在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礼教观中。这些封建礼教的观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学活动中,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话语体系和形象群体中。[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关心周边的社会状况,甚至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她们对自身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个体,一个独立女性的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识。

文学创作作为独立的个性化创造,作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最能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的内心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在众多女性文学作家中,李清照与舒婷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大胆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成为“婉约之宗”。她的诗词中流露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她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由宽松的生活氛围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追求自由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认识并把握社会,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曲婉约清丽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年少时的作品。它描绘了李清照作为女子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李清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婚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幸福恩爱,而赵明诚却经常离别在外。李清照便在诗词中表达对丈夫的思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流落南方的赵明诚不幸因病逝去。李清照怀着孤苦悲伤的心情写下《南歌子》、《孤雁儿》表达她内心深处对往日爱的追忆和丈夫逝去的悲痛。“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年代,李清照对国家兴亡也极为关注。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她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永遇乐》中就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的现实:“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打马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等多篇诗词也都影射了北宋末年朝败,国家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地在封建社会公开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地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3]

二.舒婷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是近代文学史上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满着独立乐观的积极态度。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4]例如,她的《赠》《无题(1)》《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等多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内心对爱情的体验,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自信与乐观。

舒婷的爱情诗中,影响最大的是《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舒婷作为一个女性对爱情中独立人格的向往,还表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为“树”这个独立而不是弱势的形象参与到爱情中,是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挣脱。反观“美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所张扬的女性自我意识、人格独立,才是全人类女性所追寻的最终归宿。[5]她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意识不卑不亢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唤醒了无数中国女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女性自我意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婷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女性,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她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十六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你用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从舒婷的诗词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对爱情中男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李清照和舒婷的诗词,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鲜明的女性意识让她们的诗词独具魅力,也会影响更多的女性作家乃至更多的中国女性。

参考文献:

[1]佘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2]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新华文摘.1994.

[3]苏虹.《李清照女性意识论》.皖西学院学报.2007.

[4]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

[5]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

李清照诗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 李清照 诗词 文学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所创作的诗词委婉悲凉,含蓄久远,所以被后人称为是婉约派诗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具有她自己鲜明的个性,但是李清照和诗歌中的英雄豪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词中含有哀怨和闺中凄苦,所以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感觉,同时也有“人比黄花瘦”的辛酸,所以在读易安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只知道每天在闺房中以泪洗面触景伤情的形象。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李清照少年时便非常有才华,虽然诗词中不乏有儿女情长的因素,但也是一位坚强的奇女子。生在乱世,所以在李清照后期的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其中的豪情壮志也一扫过去诗词中的闺阁情仇,进而转变为豪放的政治情怀。李清照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很多人赞赏,可是李清照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古代奇女子,在诗词上的造诣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在南渡以后,在所创作的诗词中留露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李清照诗词爱国主义风格成因的分析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几经坎坷,所以在早期创作的诗歌中带有浓重的闺怨色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命运的困难并没有打垮这位奇女子,而是在命运的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在自己的父亲因为“元佑党祸”入狱以后,李清照并不是像其他的封建女子那样只是以泪洗脸,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在不停地营救着自己的父亲,并且在诗词中直言不讳地对自己的公公进行了指责。在丧失了自己的丈夫以后,李清照在极大的悲痛中又遭受着政治的变动,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了南方,这些不幸的事情都降临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才磨练了她坚贞不移的性格。在经历着这些残酷的现实之后,李清照对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所以一转先前的诗词风格,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在诗词中表现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李清照诗歌中爱国胆识的解读

李清照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惊人的,直言不讳的性格让很多的文人为之喝彩,甚至在诗词中指责自己公公“心可寒”,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最能体现李清照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豪气诗词的代表作就是《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一首诗词中将李清照积压在心中的类似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在诗词中更是对项羽当年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归隐而是选择自刎做了“人杰”的英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其中也是借当年项羽慷慨赴义和决不投降的豪情壮志来对当时动乱之下选择苟活的投降者的讽刺。这首诗词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将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胆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李清照的爱国胆识还表现在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上。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诗词是在李清照南渡以后写下的,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可谓是人生最为暗淡的时候,生活是一波三折,假如寻常女子遇见这样不幸的事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些经不起打击的女子还会自寻短见。但是李清照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寄托在诗词之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诗词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彭州吹响三山去。”这句诗词,李清照用来势汹汹的大风比喻自己心中的苦楚,他这句诗词仿佛是自己内心对于大风的呐喊,希望大风可以带着她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者是希望大风可以吹走那叶扁舟,让她远离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回归到自己梦想中的那片乐土。这首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在面对黑暗现实世界时候的坚强不屈的个性,同时也借用仙境来表达自己对于眼前黑暗世界的不满和憎恨,后人也多用这首诗词来评价李清照的男子气概。

三、李清照诗词中的忧国情结解读

爱国主义精神在李清照诗词中的体现要从李清照对于国家时局的关心开始谈起。在宋朝的“靖康之难”以后,北宋政权灭亡,但是因为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仍旧处于社会歧视的地位和角色,女性的发言权和社会活动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俗的约束。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奇女子,但是也不能披甲上战场,英勇杀敌,赶走烧杀抢掠的金人,但是在政治仕途的涉入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清照是有心报国但是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所以也只有在自己创作的诗词中来肆意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来抒发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之情。比如在“两汉本继绍,心死如赘疣。”这两句诗词,李清照就个性鲜明地对当时金人所扶持的傀儡政权进行了讽刺。在李清照看来,当时西汉政权已经灭亡,东汉兴起的时候,整个国家和政权还是处于一个整体中,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是顺应了时展所建立起来的新王朝,但是王莽政权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所谓的“新室”,就完全像是一个毒瘤,时刻侵蚀着国家的政权,毒害着老百姓。

在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中,诗人用犀利的语言直击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比如诗词中的:“五十年攻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宫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将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通过寥寥几笔就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入木三分,并且指出了当时“胡子胡兵天上来”的原因在于当时宫廷制度腐败造成的,在对国家命运的担心问题上,李清照用唐玄宗因为昏庸治国而招来国家战乱的故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同时对奸佞小人的误国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是不希望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将自己的国家重蹈唐玄宗昏庸的帝王道路上。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子,面对这样的国家政局,李清照也是显得束手无策,百般无奈的无能无力,但是李清照有着一颗爱国主义的心,所以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抨击,对当道的小人进行了讽刺,表现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李清照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之情历来为广大的文人所钦佩,对后来的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纵览,特别是在作者南渡以后,因为自身的遭遇和时局的动荡不安,李清照因为封建社会对于女人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到仕途,所以只好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命运担忧的情怀寄托在诗词中。所以,在李清照后期所创作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于自身遭遇的述说,还有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和对统治者腐败无能之过的批判,将词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钱世明.李清照[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4]赵清.浅论李清照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1).

[5]嵇庆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李清照倜傥丈夫气[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1).

[6]张淑乐.易安诗词爱国主义思想浅析[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11).

上一篇:教案格式范文 下一篇:展望未来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