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范文

时间:2023-11-16 18:00:17

李清照一剪梅篇1

戈壁纵横,黄沙漫漫,在蓝天白云下,三名眉清目秀、身材姣好、来自内地的年轻女兵,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正坚定地向西北方向大踏步前行。雪山早已被她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偶尔几株未枯的芦苇,在她们身边一闪而过……

这美丽的场景,不是电影剧作,也不是小说文本,而是石河子地区有名的剪纸艺人李永梅的剪纸长卷作品《兵团女兵》九幅中的第一幅――《凯歌一路进新疆》所展示的。

1. 成就

谈及创作初衷,李永梅说:“每个人都有母亲。一直以来,我对母亲都有一种崇敬之情。在生活上,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很和蔼,可对待工作,她却十分严厉,始终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岗位。17年前的一天,母亲去世了。我大病了一场。在夜深人静的病床上,母亲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晃动。我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在母亲弥留之际,还要那么听从母亲的话,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没有在最后时刻陪伴她!”

“母亲祖籍山东烟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报名,从渤海之滨的青岛市,参军来到新疆兵团。”李永梅说,当时,和她母亲一样进疆的还有来自甘肃、湖南、山东等地的近2.1万名女兵。她们在那艰难岁月里,战风沙、斗严寒,默默奉献着。她们的到来,使兵团在亘古荒原上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为新中国的稳定和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长眠在这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上。

可如今,提到兵团、兵团女兵,很多内地人不了解,一些兵团新入职的职工甚至对兵团的历史都不清楚。

“母亲和兵团女兵的光辉事迹,我们不去宣传,谁去宣传?我虽然不能像那些边境一线的职工一样为祖国放牧巡边,可我能用剪纸艺术去宣传她们可歌可泣的屯垦戍边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怀着对母亲以及兵团女兵的敬仰,李永梅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去纪念和缅怀她们。

有了这个想法,李永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有关兵团各师、团场一个个女兵的故事。一个个素材被收集起来,哪些元素应该组合在一起,用什么剪法……一个构思的图案刚浮现,没过多久又被。

“你看,这一幅《拉沙改土建农场》剪纸图案的上方是整齐的团场条田,机械化拖拉机正在作业,条田边有高大挺拔的条田林带,树种用的是白杨树的元素。图案的下方是冬闲时,妇女们围着围巾,拉着爬犁在生产劳动的场景。这是以母亲当年在八师一三四团的劳动场景为原型创作的。” 李永梅向记者介绍。

……

“这最后一幅作品《献了终身献子孙》,有月亮、楼房、荷花、兵团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母亲等元素。图案右上角是整洁的楼房,图案下方是军垦第一代和第二代母亲翩翩起舞的场景,旁边的荷花象征着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而在左上角的月亮图案边,这条下延的波浪线,源自母亲那漂亮的齐耳大花自来卷发,整个图案是一张母亲的笑脸。我想,母亲们也一定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在西面的天空伴随着星星和月亮,宁静地守望和祝福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人。”

……

前前后后构思了6年,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剪裁,最终,剪纸长卷作品《兵团女兵》呈现在众人面前。

作品将传统的剪纸与书法、绘画、篆刻、摄影完美地结合起来,从题材到设色,以及剪纸艺术语言及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等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2013年,剪纸长卷《兵团女兵》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第四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2014年,剪纸长卷《兵团女兵》荣获兵团第一届“绿洲文艺奖”作品奖。

然而,如今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和兵团文联剪纸学会会长的李永梅,当初学习剪纸时,并未想到过会有今天的成就。

2.兴趣

记者走进李永梅的家,柜台上摆放着的几个银白色的奖杯和十几本红色的获奖证书,显得格外抢眼。

52岁的李永梅,剪纸生涯已有41年 。

李永梅告诉记者,一件好的剪纸作品,首先要有好工具。说完,她拿出两把剪刀递了过来。记者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巴掌大小的两把,感觉和普通的剪刀没有多大差别。

“剪一幅一般的作品,有时要换两三把剪刀,每次光磨剪刀就要花十几分钟。”李永梅介绍说,“你看这把剪刀合上后,刀尖只有针尖大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细致活。”

“ 剪纸不但考验剪纸艺人的智力,更是对体力的挑战。除了构思、设计、画图要花功夫,完成一件作品还要花费很长时间。记得创作《兵团女兵》作品那段时间,真是白天接着夜晚,害怕手底下稍微有一点儿倦怠,就会让一件即将完成的作品成了废品。而且,不论春夏秋冬,我都始终戴着干净的丝质手套剪纸,生怕留下汗渍和手印。”李永梅说。

“有时候夜里我一觉醒来,家里的灯还亮着呢。”李永梅的丈夫王鸿新在一旁补充道。

摘掉手套,记者看到,她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有一层茧,那是长期握剪刀留下的印记。

李永梅说,她年幼时,姥姥每逢过年都会剪窗花贴在窗户上。性格文静的她,看着姥姥灵巧地舞动着手中的剪刀,不一会儿,两个天真质朴、手拉手的小孩亦或轻盈灵动的蝴蝶剪纸作品,就会呈现在她面前,简直神了! 她向往着有一天她也能像姥姥一样,成为一名剪纸高手。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永梅喜欢上了剪纸。那时的她,经常照着姥姥剪好的图样,一剪刀一剪刀地练习。没想到时间一长,她的作品就跟姥姥的有几分相似了。

上学的时候,母亲会把兄弟姊妹们每学期拿的奖状贴在墙上。而奖状的下方,总会贴上一朵剪纸小红花以示鼓励。“我会给自己的奖状下面再贴两朵自己剪的足以乱真的小红花,听到哥哥姐姐抱怨母亲偏心时,就特别得意。”李永梅说,知道她剪纸剪得好,有时候学校里的文艺队演出需要道具,也会找她帮忙剪一些。

“1980年,我被分配到石河子大学托儿所工作。工作中,每天除了要剪大量的风景、人物等图案装饰教室和制作教具,我还要教小朋友剪纸。可以说,当时大量的临摹和学习各种剪纸技巧,为我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李永梅说。

一年、两年、三年……

一把剪刀,一张纸。时光荏苒,在别人休闲娱乐时,李永梅却安静地坐在桌前,握着剪刀,对着一张张彩纸裁剪着。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剪纸技巧越来越娴熟,一个简单的图样,她只要看上一眼,两三分钟就能剪好。

为了使自己的剪纸技艺再上一层楼,2000年,李永梅到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她又自费到浙江温州乐清学习细纹刻纸。她把南方剪纸的细腻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剪纸作品中,使作品不仅具有北方剪纸艺术的粗犷,还增添了南方剪纸艺术的细腻。

“只有让艺术的根深扎于大地,创新才有源头活水。”有了这一认识,从小生长在新疆、兵团的李永梅决心要用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努力去表现新疆、兵团的每一处美,传承和开拓以新疆、兵团风情为主的有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

于是,反映苍茫阔大的戈壁荒漠、威严壮观的雪域冰峰、形态各异的民俗风情、艰苦卓绝的军垦文化等内容的作品,开始大量出现在李永梅的剪纸作品中。《兵团女兵》《兵团母亲》等系列剪纸作品,更是受到大家的喜爱。

3.传承

如今,李永梅不仅自己剪纸,在她身边,还凝聚了一群剪纸艺术爱好者。

在石河子大学老年大学,每周李永梅会准时为20余位学员上剪纸课。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课,往往会拖到两个小时以后才结束。面对这种学习热情,李永梅没有丝毫倦怠。

“我教的学员中,其中最大的一位年龄已经80岁了,可专注的神情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差。”李永梅说: “多年来,石河子大学校领导一直很重视在大学营造民间文化环境,先后成立了石河子大学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和剪纸学会,我有幸当选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和剪纸学会会长。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剪纸活动,举办剪纸作品展,在高校推动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

在石河子大学,俄罗斯留学生青梅(中文名)说:“李老师的剪纸课,不光介绍如何剪出好看的作品,还会介绍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剪纸艺术的祈福文化就让我长了见识。”

谈到剪纸艺术的未来,李永梅充满期待。她说, 近年,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传承传统剪纸艺术,有关部门成立了石河子艺美传承基地。

在石河子艺美传承基地,记者看到,本该是摆放沙发和床的客厅与卧室,放了几张桌子和几条长凳,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剪纸、油画、素描作品。房间不大,显得简陋、拥挤,收拾得却很整洁。

据统计,近年来,李永梅在石河子大学培训大学生、外国留学生剪纸技艺300余人,其中20余人荣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教委主办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目前,已在石河子市、伊宁市、四师一中、七师组织创建中国剪纸艺术传承基地4个。

除了传授剪纸技艺,李永梅还将自己几十年来对剪纸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整理,先后在中国剪纸艺术高层论坛发表《剪纸的社会作用》《新疆剪纸赏析》《新疆生活剪纸》等多篇论文。

“为了使剪纸这门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李永梅说。

责编/樊婷

李清照一剪梅篇2

1、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纳兰性德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1、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12、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15、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纳兰性德

16、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

1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20、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2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25、愁肠若牵绳。——韩愈

2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7、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28、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3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3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3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3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1、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

4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44、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4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7、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4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5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5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李清照一剪梅篇3

一、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

我们以咏梅词为例: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着笔于梅的自然风采,绘其色、描其形、传其香,寄托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辛弃疾《贺新郎》词:“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着眼于梅的奇异别致,表达山河破碎忧国忧民的悲愤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着笔于梅的神韵风骨,绘其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侵凌、零落成泥等凄惨境遇。并托梅寄志,诗人备受当权者贬抑压制、迫害,报国无门、尽忠无路,宁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虽化尘泥而香如故的高风亮节,借梅花而咏出,词的基调悲愤压抑。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子,学生受益匪浅。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我们以李清照为例:《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三首词分别是她少女时期、出嫁后、南渡后的作品。《点绛唇》塑造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明、勇敢、多情的少女形象。文笔清新而细腻,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词风明快简约, 清新流丽,乐观活泼;《一剪梅》是一首工巧的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风婉约雅致。伊世珍《琅旨恰匪担骸耙装步嵫(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当时,词人经历了流离失所的战乱苦难,经历了丈夫去世的巨大变故,国破家亡,家破人亡,这样巨大的不幸交相袭来,使她骤然变得孑然一身,孤苦无告,哀痛至极,愁深似海,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近乎绝望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词风转为沉郁凄婉。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 的拓展阅读,可以更深刻的解读作者的思想脉络,解读作品。

三、专家学者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评析的比较

我们以赵师秀的《约客》为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等待客人的情景。其中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关于这一句的情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其二“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传达出的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诗人的心绪于这一刻脱离了久等不至的惆怅,陶醉于窗外夏夜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这两种观点可都抛给学生,让其辨别异同,品评高下。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李清照一剪梅篇4

【关键词】李清照;情愁;离愁;悲愁

前 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书画。在中国古文坛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一生著作颇丰,词作方面留有《玉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亡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李清照也就变成愁的化身,下面简单介绍下李清照的词中的几种愁情。

一、单一淳朴的情愁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如在《点绛唇》说“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天真、纯朴、活泼开朗,常爱荡秋千、踏青。荡罢秋千,“溥汗轻衣透”,正在这时,有人来了,狼狈急走,可又想看看来者是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而来,表现了少女渴望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的激动心情,同时又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种既怕被人发觉,又想偷偷看看,于是借“嗅梅”来掩饰自己内心活动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少女李清照的天真纯朴和内心的细腻多情。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美满婚姻。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这一时期的词就记下了这位的离愁和受父牵连而变幻莫测的生活境况。

二、内涵复杂的离愁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抒情的小令真挚而又深沉的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又何必,临水登楼”这一句是借用王粲作《登楼赋》不被曹操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被丈夫抛弃,因而发出一连串的感叹。在《临江仙》第一首中作者写到“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这一“无成”并非指事业无成,而是言丈夫作了不归的“武陵人”而自己已老(生育年龄)再无老蚌生珠之望,故谓“无成”。这是一种比“婕妤之叹”更甚的“庄姜之悲”。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她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婕妤之叹,无嗣之悲时时刻刻在折磨着她。从与丈夫在青州屏居后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的整个中年时期,她的词,她的人生都笼罩在这种复杂深重的离愁悲苦之中,然而在这种生离的愁苦、悲伤中还是包含着词作者的期盼,冷清中还有着热烈的渴望,渴望与丈夫最终团聚的那一刻。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而愁苦不堪的话,到她的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张汝舟是一个假面书生,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请求诉讼离婚,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是却因此而入狱。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彻底崩溃了,因此她后期的词是字字含着血泪,声声有如悲鸣。

这一时期的词再也不是用景物来单纯的抒写个人情感的小境界了。而是将个人情感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关注的大境界上。如被称为李清照词作代表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首句十四字采用重叠形式,将她流亡他乡,丧夫之痛,以及金石字画的丢失和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刻画出来,这时候,饱经沧桑的词人借天气、旧时雁、落英满地的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自我解嘲中结尾。词人因感国事、家事、个人身世面目全非,因而凄苦不堪,这的确是一个“愁”字所不能包容的。梁启超称“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为北人的李清照逃避到南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于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扰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国之人。作者仅仅是听不惯南方雨打芭蕉的声音吗?非也!自靖康之乱以后,作者就长期过着四处流亡的生活,在艰难转徙中,词人对南方的风物往往产生异样的感觉,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风声雨声,都能勾起词人颠沛流离的愁苦,异乡沦落的悲伤,因此这淋沥不止的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点点滴滴都砸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的异乡之情和忧伤情绪表露无余。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逐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通过对她的词作和身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再认识这些“愁情”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李清照词的复杂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34.

李清照一剪梅篇5

一、沉醉不知归路――乐

李清照出身书香贵族,父母皆能诗善文,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她才华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声名广播士林。其父李格非常以此女为傲,他曾得意地称“中郎有女堪传业”。优裕的家境、父母的娇宠,使年少的清照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率性洒脱,尽享生活的美好。一首《如梦令》如实记录了她幸福的少女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着这些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词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轻舟晚游,把酒言欢,她们个个醉颜酡红,面若红莲,却依然游兴不减,银铃般的欢笑荡漾在荷花丛中,把群群栖息的水鸟惊起,扑扑愣愣飞向远方。何等欢快兴奋,何等超脱俊爽!这酒喝得让千年之后我们这些读诗的人都陶醉了。

少女情怀总是诗。少女时代的惬意生活让李清照心情愉悦,神思飞扬。在酒意中,她踏雪寻梅,踏雪觅诗,以玲珑之笔,勾画雪中寒梅娇媚旖旎的别样风采: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月下琼枝,疏影横斜,雪映红梅,梅增雪香,诗人举杯邀月,饮酒赏梅。月色、雪色,梅香、酒香,怎能不令人吟赏把玩,沉醉不已?诗人何尝不喜欢这样优雅诗意的景致、这样闲适宁静的生活?以至于“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

在这个时期,易安词中的酒就是她率真活泼的性情,安逸舒心的生活,愉悦欢快的心情酝酿成的一坛女儿红,醇香而甘甜。

二、酒意诗情谁与共――愁

婚后的李清照依旧锦衣玉食,与丈夫赵明诚两情相悦,志趣相投。但幸福美满的日子也会有聚散匆匆。赵明诚婚后负笈远游,对如胶似漆的恩爱夫妻来说,再短暂的离别也是漫长难捱的。此时的李清照在作品中流露的大多是对丈夫的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宜人的美景,华贵的服饰,热闹的节日,都不能吸引“柳眼梅腮”,艳若桃花的年轻词人,她无情无绪,百无聊赖地斜靠枕上,任凭华衣皱,宝钗损。她已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的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醉,直至“人比黄花瘦”。 离别使这位独守闺阁的女子“一寸柔肠愁千缕” (《点绛唇》), 她强忍盈盈粉泪,“东篱把酒黄昏后”,饮酒浇愁,赋诗遣兴,可是“酒意诗情谁与共”?一阕美词吟与谁听?一杯清酒只能独饮!

愁浓浓,情深深。酒在这个时候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那该是她纯挚的爱恋、深切的相思发酵而成的一筒竹叶青,芬芳中略带清苦。满饮一杯,却是一种蜜甜的忧愁。

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苦

北寇南侵,铁蹄角弓鸣,惊破了沉浸在诗韵酒香中的李清照那份宁静和幸福。夫妇二人来不及感风吟月,来不及品琼浆、玩金石,就不得不随他们流亡的皇朝仓皇难渡。惊魂甫定,赵明诚便撒手人寰。李清照面临多重打击:一面是心心相印的爱侣溘然离世,一面是生活仍然风雨漂泊,一面是自己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心中有说不出的愁苦。

且看她的这阕《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多么孤寂冷清,悲怆凄切!三杯两盏薄淡枯冷的酒,又怎能驱散诗人独自守候的绝望与哀苦?又怎能慰安诗人失去挚爱的凄惨和悲愁?

这样的愁苦让这个昔日的闺门千金、这个柔弱娇小的女子该如何承受?唯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念奴娇》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浪淘沙》

亡夫的悲痛,独处的孤寂,让这个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活在美满幸福之中的闺门贵妇跌入冰冷的深渊。也许,这时的酒是一杯陈年的杜康,浓烈易醉,惟其如此,才可以抚慰她心灵的苦痛,帮她打发无数苦闷的岁月,熬过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

李清照一剪梅篇6

云中谁忆按照字面意思来说是:云中谁在怀念。若按照平常大家通俗说法就是说:谁还能忆起云中的思念。其实这只是一个截取的词语,应该是:“云中谁忆锦书来”。

云中谁忆这个词语出自一剪梅,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一剪梅篇7

【关键词】李清照词 情感美 语言美 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1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12-01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不依傍古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从事词的创作。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婉约抒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创造了被当时的人誉为“易安体”的词作风格。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李清照词之美的粗浅认识:

1 李清照词的情感美

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前期的作品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还有一部分描写相思心事的恋情词,表现真挚缠绵的思念之苦。南渡后,她又用词诉说屡遭丧乱、受尽磨难之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李清照善于利用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采取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问得很深情,而后者却以“依旧”一词答得极平淡,引出“知否”二句的感叹来。而“绿肥红瘦”四字,又显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尤其“知否?”两句,虽是这首词格律上的要求,但词人写来却十分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婉惜而凄清的心情。

李清照还善于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蝶恋花》下片:“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词中先由初试春装写起。主人公着装而不卸妆,看似慵懒,却将看似喜实则忧的心情,含蓄地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来。尤其最后两句写独自一人难以入眠,拨弄灯花,这看似清闲,实则寄情深沉,将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形态动作加以展现,一句“夜阑犹剪灯花弄”,将无限忧思与无奈,在不言之中表现出来。

另外,李清照还善于通过神情描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一剪梅》结尾处写愁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词中主人公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和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心头眉头,此消彼长,犹如飘零的流水,割舍不断。

2 李清照词的语言美

语言是情感和内容的载体,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如此传神,关键在于她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

李清照善于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她在写景抒情时,都注重修辞手法的变化,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在《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的“山光湖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句,她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情于物,充分发挥抒情诗的长处,发挥了景物图画所不具有的抒情作用。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梅喻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梅花娇美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永遇乐》中,开头写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阳无限美好,而词人却想到了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因而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悲叹,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南歌子》中,“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罗衣的花纹不仅写得细致精巧,而且与秋色和她当时的心境融洽无间。“莲”与“怜”谐音,“藕”与“偶”谐音,以此表达词人睹物思人的感触,寄托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李杜解评的《李清照集》山西古籍出版社)其它的修辞诸如对偶、顶真、夸张等就不再一一举例。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李清照写愁真是一绝。她在“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出了愁的长度;在“柔肠一寸抽千缕”(《点绛唇》)中写出了愁的形态;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很少有人能把一个“愁”字写得如此具体形象,由于李清照将愁作了如此生动地描绘,不仅使人百读不厌,也使只可意会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使抽象无形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李清照还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她的词采取得最多的是通俗易懂的素洁之语,进行白描,间有议论和抒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这些代表《漱玉词》艺术风格的著名长调,都是以白描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既达到了抒情目的,又刻画了抒情人物。

总之,作为语言大师,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抒发描绘情感,词的语言自然流畅,极富表现力。

3 李清照词的音韵美

李清照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韵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因此她的词极富音韵美。读她的词,就如欣赏一支婉转动听的曲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以她的《声声慢》为例,此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来加倍衬托自己的感情。如开头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及后面的“点点滴滴”,都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以及作者的忧伤之情。另外是舌音与齿音交相重叠,自然的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迷茫。《声声慢》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反复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音韵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

李清照一剪梅篇8

关键词:李清照词 意象 咏花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46-01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词人。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真实成功的作品,无不显示出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精神。李清照的词具有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这是她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活动的表现,也是她心灵意蕴的体现。李清照词中含有花意象的,占了多半,几乎每一首词中都有花的影子,下面,我们将从审美心理和艺术美的角度出发,来走近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

1 李清照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来寻找所咏对象

在视角中,积极的选择是一种基本特征,其中审美注意力则是都是指向审美者最喜欢的东西。李清照的词当中,很多花意象都是一些绰约妖娆的牡丹、轻盈朴素的桂花、高雅脱俗的梅花、绰约多姿的海棠、傲然挺立的以及明净纯洁的梨花。而这些都是比喻人的襟怀韵致、精神风度以及高贵品质,同时花意象是展现人的高尚人格的艺术化方式,并且鲜明的表达出审美观。梅花是李清照词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意象。例如:有傲立在冰雪中的初绽之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有与蓓蕾错杂相间的梅蕊:“红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有松软柔嫩的梅花瓣:“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有鬓发上压坏的残梅:“梅花鬓上残”(《菩萨蛮》);有庭院里枯萎的落梅:“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有月下潇洒风流的梅枝:“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有飞雪中的折梅插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有如美人香腮的梅花瓣:“柳眼梅腮”(《蝶恋花》);有微染檀红清瘦玉立的梅树:“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堞人娇》)。体现出了李清照的胸襟甚是高洁,孤傲淡远的情怀,因此,在感知事物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梅花、梨花、海棠等一类的表现性事物专注。她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来寻找“对应物”,她赞美白菊比雪还要纯洁,比玉还要美丽:“渐秋阑,雪清玉瘦”;赞美白菊有屈原、陶渊明的风韵:“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多丽》)。这种白菊的视角意象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心灵的清幽高洁。另一方面,李清照的词多赋予各种“花”意象伤感的情怀,这就要从她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经历来进行分析。封建社会女性的生活空间十分狭隘,其生活内容十分单调,这就助长了她的多愁善感。所以,正像盲人因看不见外部世界而“补偿性”地发展了他们的听觉那样,被束缚在深闺中的女性,也往往因无法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转而对身边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格外的关心与敏感(此即“善感”);另一方面,由于她们向外部世界的发展受阻,于是就越发对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世界无微不至的关注,并经常产生出自怜自闭的怨情和心态,(此即“多愁”)。这样一来,自然界的春去秋来、红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沉悲感、这种多愁善感的气质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就使李清照笔下的“花”―― 这种审美意象染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2 李清照的词中突出了少数视知觉特征

李清照在词中突出少数视知觉特征,使意象简化,内涵丰富。她还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特征,善于突出主要的视知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使人能把事物识别出来,而且能传达到一种鲜明生动的印象。例如《如梦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突出红、绿两种颜色用以代替红花、绿叶,又把“绿”与“肥”搭配,“红”与“瘦”结合,显示出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个视觉意象有创造性,作者仅用了四个字,就表现了海棠的色彩、形态而且蕴含作者惜春怜花的惆怅之情。这句话被人称赞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从美学角度来看,这是符合视知觉的简化性原理。李清照就是善于以简驭繁,以少胜多。

3 李清照的词表现出一种高品位的美

从审美的觉度来看,李清照词中,极力推崇“风韵”之美,这是一种高品位的美。如《多丽》中“屈陶风韵”,还有《满庭芳》中咏残梅的“从来,知韵胜”“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摊破浣溪沙》咏桂花的:“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可见,李清照对风韵、风流、风度精神这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美的推崇。还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取的正是“不与群花比”的“第一流”的品格。在其体性资质柔和高贵、暗香长留而不在于色相之浅碧轻红一味悦目而已。这说明李清照的审美观不废外美而更注重内美。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审美移情,使桂花的形神形成了一个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美。这种高品位美的推崇是一种高贵资质的外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修养、世代书香陶冶而成的潇洒气度,是一种神采、一种魅力,既能传达主体先天的真纯,又能表现后天文化酝酿的深度与丰富。无疑,李清照的经历以及出身、文化修养都使她具备了这一条件。

4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隐”而不露

李清照词中有些“花”意象是“隐”而不露的,词中并不出现所咏之物,但字里行间又映现出所咏之物。例如《庆清朝慢》是咏牡丹的。作者所咏为何花,却没有直述,但读者可从“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和“妖娆艳态”等句可感受到作者所咏是牡丹。此词咏牡丹,又不露“牡丹”,不离不露,耐人寻味。李清照咏花不滞留于花,而在于揭示所咏之花的高贵品性与美的资质风韵,用以寄托自己的内在情感以及人格风范,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李清照笔下丰富的“花”意象说明了审美心境的艺术现象,将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情感在美感意识中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其委婉的情思与鲜明的景物相融合,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也为读者创设了文学审美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2] 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J].文学研究,1957(3).

[3] 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剪辑.李清照研究[M].1987.

上一篇:中国梦劳动美范文 下一篇:史家之绝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