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范文

时间:2023-09-26 13:51:14

李清照武陵春篇1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2、山水田园诗具有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的特点的诗人是( A )

A、王维 B、刘禹锡 C、张继 D、杜牧

3、《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者是( C )

A、李煜 B、柳永 C、李清照 D、秦观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 C )

A、 李煜《虞美人》 B、柳永《八声甘州》

C、李清照《武陵春》 D、苏轼《水调歌头》

5、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 ( C )

A屈原 B孟浩然 C陶渊明 D王维

6、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D )

A李白 B元稹 C 杜甫 D 白居易

8、与杜牧共称为“小李杜”的是( C )

A、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D、李德裕

9、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婉约著称的是( C )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10、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人是( D )

李清照武陵春篇2

一、把同一作者的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诗作选入教材的诗人都有较丰富的诗歌创作,同一个诗人、同一个主题风格,诗人可能用不同的诗作来表现,在教学时可选择该诗人的类似主题的不同诗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诗人某一段时间的特殊的思想状况。

如学清照的两首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表达的是作者自己对已经逝去的丈夫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及自身无限的忧愁苦闷的思想感情,词中无一不透露着哀婉动人的悲切之情。但是两首词却在写作手法上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内心的心理活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以及假设的情景道出了词人深重的的忧愁之情,与万般美好的春天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醉花阴》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条、凄凉的氛围,塑造出词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诗歌作为最具抒情特点的体裁,往往能反映出不同的主题,总体说来,古诗一般选用一些“人之常情”的题材,通常表现的是亲人请、思乡情、朋友情、古人情等。不同朝代、不同生活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状况、不同性格的诗人,面对相同的主题,能唱出各具风格的歌、吟出各具特色的诗。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的诗作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某一主题的诗歌的一种整体的认识,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块儿。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悟出某种事物所代表的具体的思想感情,还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再如,同是送别诗,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这种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诗歌的比较阅读,引领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不同诗人的诗歌特点,形成对特定主题与特定环境的形象而又具体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诗人的感悟。

三、把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会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诗人,却有可能写有不同风格的诗作。将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作进行比较,可以体会诗人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古诗词中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下面以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武陵春》来进行这方面的比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于作者前期,豆蔻年华,与友人出游后,是一首早期的忆昔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悠闲写照。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当时的李清照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活泼开朗、天真纯洁的那种蓬勃的朝气。本词的意境优美,写景如画,从溪亭、日暮到荷花、鸥鹭的描写,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作者年轻时期闲适风雅的贵夫人生活,潇洒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而由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的新鲜、美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更给读者呈现出美的境界,使人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

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后,自己孤身一人、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依旧是一年一度不变的春景,可惜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无穷落寞。《武陵春》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武陵春》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时期。李清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并不是其他一般的闺情怨妇词所能比的,它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做的。这首词借暮春之时的景色,抒发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整首词意境丰满到位,一唱三和,非常人所能描述,继承了传统词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篇采用深沉忧郁的语气,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所依的才女的形象。

通过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诗作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的一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加深对所学诗词的印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取得高分的目的。

李清照武陵春篇3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①

李清照(1084-1155)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革非知识渊博,擅长古文,其文章深受苏轼赏析,为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善文章。李清照天资聪慧,少识音律。丈夫赵明诚乃当朝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两人结婚后,志同道合,情笃爱深,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收集金石书画,校勘古籍。他们为共同的事业竭尽财力,呕心沥血。不料,靖康元年(1129),金兵南侵,汴京失守,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渡。后明诚染疾,不久,溘然长逝。李清照痛失爱夫,悲痛欲绝,再加上原收藏的金石器物在逃难中丢失殆尽。从此,李清照四处漂泊,晚年孤寂凄楚。

然而,李清照在南渡前并不是没有烦恼的。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元,李清照之父被贬出朝,降职为东京提刑,后被罢官。公爹却官升至尚书左丞相,后被排挤罢官。此时,明诚他乡为官、冶游,并拟纳妾。当然,纳妾非明诚本意,而因清照无嗣,赵家恪守封建,加之宋代纳妾之风大行。如此变幻,令他们夫妻感情出现裂痕。据考证,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清照南渡之前的词作。词写清照偕丈夫“屏居乡里十年”结束,明诚重返仕途之际。清照本为之兴幸,但受明诚纳妾阴霾的影响,清照心情沉重,欲言又止。因为清照预感这次分手可能就是婚变的开始。面对离别,清照无法挽留,离恨别苦难以尽述,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上片起首五句犹如人物速写,勾画了词人百无聊赖、慵懒萎靡的形象。“香冷”言香料已燃尽,“金猊”即铜制的狮型香炉,将香炉放在房间,有取暖之用。“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早上起来,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照耀下,犹如大海掀起层层红色的波浪。“慵”即“懒”,形容一个人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的状态。王安石《初晴》云:“幅巾慵整露苍华,度陇深寻一径斜。”诗中“慵”即此意。在古诗词中,懒于梳洗打扮是常见的形象。“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唐李冶《得阎伯均书》),“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李清照《浣溪沙》)。这独特的形象常刻画人物内心焦虑、孤寂、郁闷。如梅妃的《谢赐珍珠》:“桂页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梅妃原是唐玄宗的爱妃,后因杨贵妃被得宠而被冷落。唐玄宗曾赐赠给她一些珍珠,她不受,并以此诗表情怀。诗中“久不描”、“污红绡”、“无梳洗”一连串的行动,体现她长期遭冷落的寂寞、痛苦、惆怅和无奈。“宝奁”,精美珍贵的梳妆盒。起首五句的大意是词人闺房中熏炉的香料燃尽了,但没有续添,睡床上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可无意折叠,刚起床那乱蓬蓬的头发,却不愿去梳洗。尽管日上三竿,但头不梳,脸没洗。既然没有心情梳洗打扮,那就让精美的梳妆盒沾满灰尘吧。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生怕”,尤言最怕。“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是痛苦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描写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山回路转不见君,路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好友分别了,何时才能再见一面呢?诗中抒发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清照怕什么呢?原来是离别之苦。离别之际,为不增加明诚的离别苦恼,本有千言万语要对丈夫说的,那些话刚到嘴边,又咽回去。“欲说还休”字字千斤,反映词人心理斗争的激烈和无限惆怅。李清照化用了周邦彦的《风流子》:“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白雨斋词话》对此评价道:“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得未正自无穷。”②词含蓄之至,令人回味无穷。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清照说她最近消瘦了,原因既不是喝多了酒而令身体不适,也不是恼人的秋风让她深感忧愁。明明是离别相思而瘦,但她偏偏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借用生活常识概括消瘦的原因。“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这些原因都不是,何故令此人消瘦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令读者浮想联翩。清陈廷焯《云韶集》对此有评价:“‘新来瘦’三语,宛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余韵尤胜。”清照不愧为才女,她将自己的情感与词的表达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省略一些内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品味省略的更深层的意蕴。清人华琳云:“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来,凭空蹴就,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无字处”就是清照词中有意省去的内容。如果联系此词的写作背景,清照此技法的运用与她此时的情感耦合得天衣无缝。离愁别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清照不直接告诉我们她消瘦的原因,让我们充分去想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换头叠字起,加重语气。“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休休”即“罢了罢了”意思。“阳关”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曲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句意思说,罢了罢了,既然明诚已铁定要远离家上任,那就算歌唱千万次《阳关》,也难以令其留下。多么痛苦和无奈啊!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即现湖南常德。“武陵人”是否是湖南常德人?何人令清照深沉地思念呢?基于此,要先弄清“武陵人”的要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五年,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此“武陵人”指远走他乡的人。另刘义庆的《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见一杯流出,有胡麻糁。度出一大溪。溪边有两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已至家,亲旧冷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讯问,乃七世孙。”“天台”指“武陵”。词借刘晨、阮肇的典故,指心爱之人。“烟锁秦楼”中“锁”有“关、拴”之意。化用南唐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锁清秋。”一个“锁”字写出了清照满腔愁怀别绪。“秦楼”即凤台,《列仙传・卷上・萧史》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③“秦楼”是仙人萧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飞升的地方,这里指清照的住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明诚一旦赴任,必将人去楼空,寂寞、空虚、凄婉集结心头。孤凄、怅然溢于字里行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这是词人在怅恨、郁闷、寂寞、孤凄中的自我安慰。她想:我俩虽远隔天涯海角,过的是牛郎织女的生活,相信我俩情比金坚,远在他乡的明诚一定会牵挂着我,他的牵挂犹如楼前的流水,昼夜不息。我俩心有灵犀!但愿凝眸里的流水运载着我的相思抵达他身边。多么痴情的话语啊!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因爱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难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④清照与明诚志趣相同,惺惺相识,那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气。然而清照无嗣,那是女人的不幸。“无嗣”已犯封建伦理道德的“七出”之条。就算清照多聪慧、豁达,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个弱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跳出封建伦常的樊篱,挣脱不掉封建的枷锁。这痴语是痛苦中的奢望。如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相见欢》)当了亡国之君的他,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可见李煜的境地多么悲惨啊!由此也可窥见清照的境地是多么凄惨啊!黑格尔曾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爱情。”⑤

词人的感情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紧承上文:“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愁”本是一种心理活动,极为抽象。李清照长期独守闺房,茕茕孑立,形成的性格多愁善感,加上无嗣的阴霾的影响,因而愁情缱绻,浓挚惆怅。她的情感世界里,难觅少女的酣畅淋漓的快乐,无法再现初婚时的绵绵爱意。她的“愁”写得富于艺术。她的愁不但可以度量,而且还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愁多不胜数:“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她的愁能上能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们不禁问:为何明诚走后,又添一段新愁?原来,自从清照得知明诚要走马上任的消息后,她便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正式离家上任后,“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沈际飞语,《草堂诗余》正集),此又为一段也。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色。

首先是思路清晰。这首词写离愁,上片用“慵”字纲举目张,铺写离前的怨愁和苦衷;下片用“念”字,幻想别后的相思。感情层层深入,加上清照自抒情怀,其景其情亲历其中,读罢倍感情感真切,深挚缠绵。

其次是语言含蓄。上片说“多少事、欲说还休”,哪些事“欲说还休”呢?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下片化用两个典故,隐约透露清照愁怀别苦的原因。正如明竹溪主人所说:“雨洗梨花,泪痕有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⑥

注释:

①⑥王步高.刘林辑校汇凭.李清照辛弃疾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5页.第132页.

②陈廷焯著.杜未末校点.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1959年1月.第63页.

③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学苑出版社.1998年2月.

李清照武陵春篇4

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三、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四、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李商隐《楚宫》

六、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七、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八、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九、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李贺《塞下曲》

十、有泪无言对晚春。——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十一、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十二、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

十三、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十四、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十五、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十六、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十七、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十八、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元结《贼退示官吏》

十九、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二十、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二十一、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苏武《留别妻》

二十二、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

二十三、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二十四、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二十五、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二十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二十七、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二十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二十九、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三十、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三十一、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谢灵运《登池上楼》

三十二、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王沂孙《齐天乐·蝉》

三十三、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三十四、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三十五、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杜甫《别房太尉墓》

三十六、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三十七、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三十八、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三十九、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四十、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四十一、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四十二、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四十三、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四十四、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四十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四十六、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四十七、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二首》

四十八、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適《送魏

四十九、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五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五十一、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五十二、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韩愈《听颖师弹琴》

五十三、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五十四、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五十五、黄昏疏雨湿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五十六、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五十七、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五十八、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五十九、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六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六十一、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六十二、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六十三、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六十四、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六十五、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六十六、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六十七、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六十八、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六十九、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

李清照武陵春篇5

关键词:《如梦令》 意境美 多媒体教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比较生疏。课堂上,如何解析和赏读这首词,除了有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外,把李清照其人放进词中,知人论世,联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几首词,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叹的人生经历,体悟她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传奇人生

1、少女时代的她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就像《如梦令》中所展示的那样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诚。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中年李清照的个性特点是从这堂课的开端——李清照的一首爱国名诗《夏日绝句》为序幕拉开的。那时的李清照身处山河破碎的历史转折点,她的沉郁悲壮,慷慨激烈,那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豪情让人敬佩万分。3、晚境凄凉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这首词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的淡淡哀伤忧伤穿越了时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过《如梦令》这首词展现古典文学艺术独特的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1、初读诗词,感受词的富有节奏的音乐美感。那长短句的更迭,那韵脚齐整的文字的协调,以及文字本身所传递的一种奥妙无穷的感觉,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别样的。

2、联想和想象这首词中意境美的三个画面可以说是这节课的另一条线索,同时也是教学的一段高潮。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让学生如梦如幻,亦真亦幻。虽然学生不能把画面描绘得如何清晰动人,但那种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迷惑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迷醉足以达到“未成言语先有境”的效果。

(2)“误入”“藕塘深处”所带来的是惊,还是喜?不言而喻,是惊喜!这种惊喜让作者魂牵梦萦,终生难忘!那误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乱;那于荷塘深处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恋荷塘的嬉戏与享受,让学生对荷塘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渴望。于是孩子们一句句赞美荷塘的诗喷薄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些美丽的女孩子们,到底是想出去还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们各抒己见,犹如荷花竞放,千姿百态!

(3)蔚为奇观的“一滩鸥鹭”更给孩子们留下了绝美的人间奇迹。作者写到此处戛然而止,但那被惊起的一滩鸥鹭翩然纷飞的画面,那惊起的一滩鸥鹭所引起的少女们惊讶与陶醉的神态,那揣测鸥鹭内心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都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让学生说说在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个字精妙。其实学生们咬文嚼字的功底一点都不比老师差。当老师把他们带到那种境界之后,他们对文字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是可圈可点的。

一个“误”字让全词异境突起,蹊径独辟,揭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藕塘深处;最是那一个“醉”字,几乎让学生热血沸腾。“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丝丝缕缕沁心脾,如痴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诗如画。“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个醉字,真是醉到了深处,醉到了极处,醉倒了妙处;恰恰又来一“惊”字,犹如平地起风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楼”,与意外之中又撩起一个意外的“惊喜”。那“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壮观成就了李清照一生追求唯美境界的永恒浪漫。最不能小看一个“滩”字,说不定学生也会产生万千遐想,那随意而栖的优雅、闲适的鸥鹭们的形态他们会浮想联翩的……

至于老师,也可选中一字——“常”,谈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让李清照“常”记自己这段少女时光的欢乐郊游,难道她后来的岁月里再也没有什么愉快的记忆了吗?是这段经历太奇妙了,还是后来的她生活太凄凉了?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个“常”字设置的悬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在缓慢的音乐声中悠然响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睹物思人,见物伤情,她流泪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荡舟游玩。但是仅仅是设想一下而已,最终没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归路的顽皮,再去找寻一滩鸥鹭的踪迹……

出门去散散心,赏赏春这又何妨?她曾是那样一个天真烂漫,率性真纯的人,她曾和朋友醉酒斗诗,她曾和丈夫踏雪寻梅,她喜欢享受这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乐趣,可如今她为什么连看一眼春天都要流泪了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有多少忧?她有多少愁?国破家亡,挚爱的丈夫壮年辞世,花了毕生心血的收藏毁于颠沛流离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些难道还不能打垮一个曾经是书香人家、宰相之媳的李清照吗?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一个曾经只会“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纤弱女子李清照以泪洗面吗?但是灾难并没有真的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尽的遗作《金石录》考证、修订、作后序;她把她毕生的才华都凝结在一首首凄怆、悲凉的词作中,她的《漱玉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品!

这就是李清照,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宝典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李清照。

1987年,国际天文学家用世界上最具盛名的15个历史名人命名太阳系中15座环形山的名字,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座!

她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她的名字与日月同辉!

李清照武陵春篇6

关键词 李清照 愁绪 时代色彩

中图分类号:G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105-01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成就卓著的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就文学史而言,她的婉约词创作可谓是独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其为“词家一大宗”。综观其词作,绝大部分都是抒发愁情的作品,其中直接提到愁字的就有17处之多。可见,愁情无疑是李词抒写的主要内容,愁绪的确贯穿在作者的现实生活中。

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自称“愁人”,“愁”自然是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但在不同时期的词作中词人“愁”的内涵与深浅又有所不同。

李清照在《好事近》中写道:“常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作者以海棠的“绿肥红瘦”,落红满地,海棠零落,曲折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

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玉楼春》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阕重在咏花。先写红梅开放的景象,用了“红酥”来描绘已开的红梅那色泽光洁细腻的特色,用了“琼苞碎”来描绘待开的红梅那似开未开的神态。一下子就在读者面前推出了一幅鲜艳夺目且十分惹人喜爱的梅花图案。下阕写的是诗人在赏花之余的感慨和由梅花所包藏的“无限意”牵动起来的愁肠。“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起”两句所写的便是诗人的这种愁绪;而“要来小酌便来休”一句则是写这种愁绪的进一步发展:诗人想用饮酒来驱愁。结尾一句“未必明朝风不起”联系全诗,似乎还有更深的意思,那就是:以一种过来人的心情,为花的未来感伤。它的意蕴在于:这些红梅,眼前是这般娇媚、鲜艳,但这样的妩媚、鲜艳又能有多长久呢?明朝一起风,不全都会凋零吗?这种感伤正是诗人心底的声音,触景生情,借眼前梅花的明艳和将来会有的凋零,生出要珍惜盛开的花期,莫待它凋落再来的惜花心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衣食无忧、天真烂漫,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就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如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但同时,作为花季年华的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少女特有的那种莫可名状的青春的惆怅,伤春惜花,感叹似水流年,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绿肥红瘦”的愁绪。这更鲜明地映射出女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青春短暂的咏叹。这可称得上是闺房少女惜时伤春表达闲愁的典范之作。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李清照随着大批逃难民众流离南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其夫赵明诚病故,她孤苦一人颠沛流离,生活万分艰辛。而南宋皇帝也无心抗战,一味屈服求和。历史让词人面临并亲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沉重灾难,她由一个深闺变成一个飘零流浪、饱经忧患的暮年婿妇。因此,她后期作品多是低沉、忧怨、哀伤之作。《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作品,正是对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作者目睹暮春残花,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种沉甸甸的哀愁倾注入一个体弱年迈、孤苦伶仃的妇人的心头,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时代之愁,家国之愁,身世之愁,孤苦之愁,岂不悲哉?真可谓“载不动”这许多愁啊!词人以神来之笔赋予愁以惊人的重量,令人心悸、窒息。无怪乎在作者晚年另一首词《声声慢》中,作者一开始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从动作到内心,详尽地抒发了作者的流离之感、黍离之悲、孤独之哀的永恒的失落感。这种种哀伤之感怎是一个愁字说得清、道得明的呢!此情此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武陵春篇7

【摘 要】清代的妃园寝是在明代帝王妃嫔丧葬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明初恢复活人殉葬制度,殉死的妃嫔都葬于帝陵的左、右配殿,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后,妃嫔死后各建坟茔或葬于同一墓室中。清朝入关后,随着后宫等级制度的建立,妃嫔埋葬形式逐渐固定,历朝皇帝的妃嫔死后,各随其所属皇帝的陵地,分别集中埋葬在东、西两个陵区之内,称之为妃园寝。

清代的妃园寝是在明代对历朝帝王妃嫔的丧葬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发展而来的。所谓清代的妃园寝,是指有清一代自后金建国开始至清王朝灭亡的296年期间,除历朝皇后之外的所有皇帝妃嫔的墓葬。

一、明代妃嫔的埋葬方式

明代从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明朝,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前后共历277年16帝。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东郊钟山之阳,称孝陵,惠帝朱允炆(即建文帝)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失踪,没有建造陵墓,其余14帝的陵墓都在北京。葬在北京的14位皇帝,有13位葬于北京北郊昌平县天寿山明陵之中,后人称之为“明十三陵”。明代宗朱祁钰(景帝)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至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自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之后,明代历朝帝王的妃嫔死后,也就都埋葬在十三陵和金山这两个地方。

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恢复了自春秋时期就已经逐渐被历代统治者废除了的以活人殉葬的制度。这一灭绝人伦的人殉制度的恢复,无疑是对历史的极大反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愍王朱死,明王朝让其两名王妃殉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死,亦用人殉。至于皇帝死后,殉葬的宫妃数量更是多得惊人。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长陵(明成祖朱棣)十六妃,俱从葬;献陵(明仁宗朱高炽)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八妃,一葬金山,余俱从葬。”[1]另外,景帝(明代宗朱祁钰)死后,因李贤之奏,汪妃以抚养而免殉,但唐妃等亦被“赐红帛”从死。而据朝鲜国《李朝实录》记载,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日死之,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2]其惨烈之状,可以想见。

直到明英宗死前,才“遗诏罢宫妃殉葬”。于是,自“裕陵(明英宗朱祁镇)以后,妃无从葬者”。但由于这种灭绝人伦的做法在明朝已实行了近百年,所以直到明朝晚期,诸藩王府中妃妾自尽殉夫之事仍屡见不鲜,而明王朝不仅没有严加禁止,反而列予旌表,体恤鼓励,所以以活人殉葬的事件在明朝一直都有发生。

明英宗之前各朝殉葬的妃嫔是怎样埋葬的,当时的官方史料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清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说:“宫人从葬之令,至英宗始除。故长陵有东、西二井,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东南,西向。西井在定陵西北,东向。并三重门,门三道,殿三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3]又《明孝宗实录》卷39有弘治三年六月甲申“修长陵东、西井香殿及厢房墙垣”的记载,据此可知,长陵的东、西二井应当就是长陵殉葬妃嫔的埋葬之地,而不是像过去有些人所推论的那样,是明代若干代殉葬妃嫔的集体合葬地。长陵东、西二井所葬人数,或如《大明会典》所述是16人,也可能如朝鲜国《李朝实录》所说的是30余人,有待于将来考古发现去证实。至于为什么长陵把殉葬妃子的埋葬地称之为“井”,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解释说:“《会典》言长陵十六妃从葬,位号不俱。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故谓之井。”清人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则解释得更加明白:“东井、西井当天寿山正东正西之地,永乐间所置,取金井之义,下窆穿圹不隧,为成祖十六妃殉葬之所,以次而也。”[4]至于成祖之后至英宗废止活人殉葬期间,仁、宣二帝殉葬的宫妃是怎样埋葬的,根据王岩先生对天寿山陵区诸陪葬墓的排比调查,认为仁、宣二朝的殉葬宫妃与长陵东、西二井的规制大体相同,都是葬于其所属帝陵的玄宫之左、右配殿[5]。

英宗之前诸帝,由于实行宫妃殉葬制度,被殉葬的宫妃们是在被集体缢杀后而一次性统一埋葬的,故“位号不俱”,这应当是成、仁、宣诸陵殉葬妃嫔墓葬方式的共同特点。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以后,皇帝死后不再集体缢杀宫妃,妃嫔们得以享其天年,这样情况就有了改变,不可能再出现一次性统一埋葬的情况。所以英宗以后,“先是妃皆自为坟。宪庙十三妃,始同为一墓。嘉靖三十年,以古世妇御妻皆九,宜九妃为一墓,同一享殿,内作七室两厢等各备。于是金山预造五墓,墓各九数,以次葬焉。”[6]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使用了“坟”和“墓”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有区别的。所谓坟,指的是墓上的封土,而墓则指的是封土下埋葬死者的墓室,所以孔子曾经说“古者墓而不坟”[7],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先是妃皆自为坟”,指的是英宗初废宫人殉葬后,妃嫔死后是各自建立坟茔的。而“宪庙十三妃,始同为一墓”,则是说从宪宗开始,才将诸妃葬于同一墓室中。按照这一说法,宪宗的13个妃嫔因为葬于同一个墓室之中,所以应当只有一个坟头。到嘉靖三十年,又规定九妃同葬一墓,同一享殿,于是在金山预造了五个墓室,每个墓室中都预设有九个放置棺椁的位置,按照妃嫔死亡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其生前的地位来安置她们的棺椁。对于这些妃嫔的祭祀,“先是从葬诸妃,岁时俱享于殿内,其别葬者,俱遣内官祭以牲醴。嘉靖十七年始命并入各陵,从祭恩殿之两傍,以红纸牌书曰大明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隆庆六年改造木位,刻列名号,置各陵永远从祭。其世庙诸妃,并迁永陵,各置木位配享。阿保诸夫人俱葬金山,惟清明霜降,遣内官以牲醴祭之。其余一用素羞。”[8]

明英宗裕陵之后至明穆宗昭陵各朝的妃嫔埋葬情况,据《大明会典》记载:“裕陵十八妃,一葬绵山,余俱金山;茂陵(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妃,一葬陵之西南,余俱金山;康陵(明武宗朱厚照)一妃葬金山;显陵(明世宗本生父,追尊睿宗献皇帝)一妃葬金山;永陵(明世宗朱厚)三十妃二十六嫔,惟五妃葬天寿山之儿峪,余俱金山;昭陵(明穆宗朱载)诸妃葬金山。”[9]金山位于今北京西北15公里,颐和园西,约当青龙桥西北1公里之地。这里所葬的明代妃嫔情况,根据《程文恭公集》中《议睦妃茔疏》的记载:“金山一带,约长三里,中间新旧陵墓约计二十余处,支陇高下,封茔殆遍,昨经审择似更无余。臣查得先年英庙妃坟一所,共十七位。宪庙妃坟一所,共十三位。当时地尚有余,不嫌同。去年宜妃包氏、静妃陈氏逝,钦奉圣谕:‘昨二妃相近而逝,可同一地为墓。我宪宗诸妃,皆同处者,且省民力一分,是同藏之便。’皇上已有成命矣,昨所择地一处,切在二妃坟左。臣见本坟圹域甚广,左右可容。见今工作未完,并睦妃尤便。况体魄所藏,神灵依,悬处孤寂,亦或未安。又况去秋虏警,上轸宸衷。若使兆域仍旧,守者增新,人众力多,亦可防御。盖臣反复思之如此,则于地为宜,于灵为妥,于守为易,一举而三便焉。”[10]可见当时金山一带明朝的妃嫔墓葬已显得非常混乱,尤其是皇帝的陵墓在天寿山,而其所属的妃嫔却葬在金山,所谓“支陇高下,封茔殆遍”,又与旧坟杂处,时日既久,属系就很难明了,甚为不便。

二、清代妃园寝建立的历史原因

清代的妃园寝与宗室王公的园寝一样,都是在清室入关之后才逐渐形成一定制度的。在努尔哈赤时代,后宫制度尚未像后世那样完备,所有皇帝的妻妾统统都按照女真风俗称之为“可敦”,汉语音转为“福晋”,还没有皇后、皇贵妃、贵妃等位号之分。 据《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11]按后金时期,后宫位号既没有像后来那样形成制度,后宫的等级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客观上自然也就不存在建立妃园寝的需要。妃园寝的建立,只能是在后妃制度形成之后,后宫中皇帝的“妻子们”的地位及社会政治权利在客观上形成了高低尊卑等不同的等级差别后,才可能出现在丧葬制度上的区别。所以,清代妃园寝制度的建立,也同样是在皇权专制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宫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并发展到极端化的产物。没有等级制度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丧葬制度上的等级分化,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中国封建社会的陵寝制度。同样,等级观念如果没有被极端化,也就不可能有清代各种园寝的形成和园寝制度的建立。

后宫的等级制度,缘于封建时代帝王的一夫多妻制。努尔哈赤时代,“宫闱未有位号”,所以其福晋可以有受宠、不受宠的不同,但不可能有后宫的等级差别。清代的后宫等级制度是从皇太极崇德改元后才开始建立的。《清史稿》记载:“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12]而把这种等级制度推向极端化则是在顺治入关以后,“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13]所以清朝入关之前,并没有建立过妃园寝,至于现在沈阳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的“寿康太妃园寝”和清太宗皇太极昭陵的“懿靖大贵妃园寝”,都是在清廷入关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三、清代的帝陵与妃园寝制度

清代自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末帝溥仪退位,共历296年12帝。其中,清太祖、太宗二帝时期,其统治范围一直都没有达到关内,所以太祖、太宗死后分别葬在沈阳福陵和昭陵。自世祖顺治皇帝福临入关定鼎北京后,清王朝在北京附近的河北省遵化和易县分别建立了两个陵区,后世称之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入关后的10个皇帝就都葬在这两个陵区之内。

清室入关之后,据说顺治帝一次到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的今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狩猎,看到昌瑞山东西逶迤,气势不凡,左右有鹰飞倒仰山和黄花山龙盘虎踞,前面有金星山持笏朝揖,昌瑞、金星两山之间又有影壁山如书案可做凭依,其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正好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立陵寝的理念,遂将此处选定为自己百年后的陵寝之所。顺治死后,康熙皇帝按照其父的遗愿,于康熙二年(1663年)在昌瑞山南麓为顺治建立了孝陵。其后,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寝景陵。至雍正即位后,又在今河北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选定了自己的陵地。于是,清代的帝陵就有了东西两处,这便是后世所称的东陵和西陵。至乾隆皇帝时,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规定其后各代皇要按照左昭右穆的原则,在这两个陵区建立陵寝。按照这一原则,乾隆皇帝即葬在了东陵,其继弥者嘉庆皇帝就应当埋葬在西陵,而嘉庆之后的道光皇帝则又应当埋葬在东陵。道光皇帝最初的确也是按照昭穆的原则,在东陵的宝华峪为自己建立了陵寝,并于道光七年将去世的孝穆皇后葬入陵中。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道光皇帝闻之非常震怒,遂将已完工的陵寝建筑全部拆毁,并不顾祖制,把陵址选在西陵重建。这样,原本应当葬在东陵的道光皇帝最后葬进了西陵,而他之后的继弥者就只能从他开始重新安排昭穆了。

清东陵内共建有五座帝陵,分别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陵内则建立了四座帝陵,分别为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另外,末代皇帝溥仪1967年10月去世后,其骨灰先是寄存在八宝山,1994年,旅居海外的张世义先生在易县崇陵西北兴建了一座华龙皇家陵园,劝说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于1995年1月26日安葬于此陵园之中。

清代对皇后和妃嫔的埋葬方式改变了明朝的做法,规定只有皇帝与皇后的墓葬才称之为陵,皇后以下所有妃嫔的墓葬则统称之为园寝。一般情况下,皇帝死后都与皇后合葬,同一个皇帝的妃嫔一般都集中安葬在同一个园寝之中,每位妃嫔的墓葬位置也是生前就按照其地位事先预留好的。清代的妃园寝一般都建在其所从属的帝陵附近,这样,历朝妃嫔所属的统系也就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了。

由于清朝入关后建立了东、西两个陵区,因此历朝皇帝的妃嫔死后,也就各随其所属皇帝的陵地,分别集中埋葬在东、西两个陵区之内。这些妃嫔的墓葬被称作园寝,以示等级的区别。妃园寝分别建在各自所属皇帝的陵寝附近,一般根据其所属的皇帝陵号冠名,而被称之为某陵妃园寝。在清东、西两座陵区中,共集中埋葬了清廷入关以来各朝皇帝的200余位妃嫔。妃园寝皆以绿琉璃瓦覆顶,以示区别。

建在东陵陵区内的妃园寝有五座,分别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妃园寝和景陵皇贵妃园寝,雍正皇帝的老贵人园寝,乾隆皇帝的裕陵妃园寝,咸丰皇帝的定陵妃园寝,同治皇帝的惠陵妃园寝。按照乾隆皇帝规定的昭穆相间的定制,原本道光皇帝的陵寝建在东陵的宝华峪,妃园寝与帝陵同时建成。道光七年,道光皇帝的平贵人去世,入葬于该园寝中。但后来因为宝华峪陵寝进水废毁,改在西陵重建,宝华峪妃园寝同时被毁,迁至西陵之中。另外,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妃嫔原本葬在今天津蓟县境内的黄花山下,称之为悼妃园寝,后来在顺治皇帝死后,康熙五十七年将悼妃园寝内所葬的三位妃子全部迁葬于孝东陵中安葬,悼妃园寝遂废,孝陵便没有了妃园寝。

建在清西陵的妃园寝有三座,分别是雍正皇帝的泰陵妃园寝,嘉庆皇帝的昌陵妃园寝,光绪皇帝的崇陵妃园寝。道光皇帝在西陵为自己重建陵寝时,原来修建在东陵宝华峪的妃园寝迁到了西陵重建,地址选定在双峰岫,因当时道光皇帝未死,没有陵号,所以就被称作双峰岫妃园寝。道光皇帝死后,其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自恃抚养咸丰皇帝有功,临终前讽示咸丰,不封其为皇太后则死不瞑目,咸丰皇帝不愿被人说他薄情寡义,无奈之下,只得尊封她为康慈皇太后。未几,博尔济吉特氏薨,咸丰皇帝虽然尊封了她,但心中却不无愤懑,所以并没有专门为博尔济吉特氏建立慕东陵,而是将原来的双峰岫慕陵妃园寝略加改造扩建,依然将其葬入该园寝之中,算是对这位皇太后的报复。于是,双峰岫慕陵妃园寝因葬入了这位康慈皇太后而“升格”为慕东陵。

[1][6][8][9]《大明会典》卷90《礼部·坟陵等祀》。

[2]朝鲜《李朝实录》卷163《世宗庄献大王实录》。

[3]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按实地考察,东井在德陵西南,西井在定陵西南,故原文中“东南”应为“西南”之错讹,“西北”应为“西南”之错讹。

[4]清·梁份:《帝陵图说》卷2,清汪鱼亭传抄本,北京十三陵特区影印,第19页。

[5]王岩:《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兼论东西二井陪葬墓的墓主人》,《考古》1986年6期。

[7]《礼记·檀弓上》。

[10]《皇明经世文编》卷221《程文恭公集》。

李清照武陵春篇8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9、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1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5、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7、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9、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2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2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2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3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3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2、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3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3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3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39、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40、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4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4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4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45、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4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48、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5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5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54、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55、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56、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5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60、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61、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6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63、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65、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6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68、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9、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70、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7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72、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7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7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敕勒歌》

7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7、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78、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7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80、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1、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8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8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8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5、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8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87、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8、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9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91、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92、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9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9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95、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96、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97、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98、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99、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100、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上一篇:描写自己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清明踏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