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思乡的诗范文

时间:2023-11-01 09:04:09

描写思乡的诗篇1

一、极美极真的场景描写

将情感融入眼前的景物,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常用手法,这是采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人格化特点,不仅仅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被诗人广泛应用,例如杜甫《春望》中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手法要求作者要对景物有一种极为精准的把握,对事物的性质,包括色彩、形态,都能有很好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在本诗作者身上就有突出的体现。细读本诗,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给诗文描写的场景设定了一个大的框架。青山绿水,在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宽阔浩然的景象。同时,又用“客”“行”交代了作者自身的境况。一个旅客乘船行驶于宽阔的青山绿水间。而一个“客”字,又为后文写思乡奠定了行文和情感基调。

描写景物,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描写顺序,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等等。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越来越心旷神怡的开阔感。而本诗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第二联就是描写由远及近的青山绿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是对绿水的描写,“一帆悬”,是对行舟的描写,这种手法,就像画一幅水墨,一点点勾勒,一笔笔细化。同时,更能给读者一种递进的美感和层次的逻辑感。到此刻,仅仅是两句空间的场景描写,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

空间与事件是物体运动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把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必须把时间与空间同时勾画出来。本诗尤其注重突显这一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来展现本诗的时空统一感。

本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夜”是一对反义词,“春”与“旧年”又是一对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但这两对词,要想完美地承接在一起,不生硬,很灵活而且要将静的景物写活,就要用两个动词来连接。于是,作者用了“生”“入”两个动词。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会发现,“生”与“入”是两个表示递进承接意思的字。太阳从黑暗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出生那样,所以,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至极。“生”和“入”,都有主体和次体,缺一不可。所以,这两句含有深深的哲理意味。通过描写时空的交替的景物,来暗示岁月时光的渐渐流逝,蕴含人生哲理。需要提到的是,本诗仅仅通过三句景色的描写,就将一位异地游子乘船归乡所看到的的景物,极美极真,又蕴含哲理地表达出来。

二、极浓极厚的情感抒发

再美的场景描写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场景描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本诗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了强调自己的感情,还用了一句设问。“乡书何处达?”一种深深的思虑和担忧,由这五个字真切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感情,并不只是在最后一句说出来,更在前几句时空交错的景物描写中就已经体现出来。颈联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更是基于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如梭的感叹。春天已经到来了,可是作者还在异乡飘荡,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时空交错显现,让人平添几多伤感。但是作者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初春的江上,独自感叹,愿借鸿雁的一双翅膀,传去对家人、故乡的祝福和思念。

鸿雁,在历代诗人眼里就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信使。鸿雁传书,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给予了情感的物象。本诗用鸿雁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替人传书的意象,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怀。

古代的交通极其的不便利,游子在外远行,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的诗就有很多种。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把景物写得不仅美,更含有哲理感的则少之又少。古诗的伟大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能有不同的感受,如品茶,每一口的味道都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景物,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把握,呈现了一种立体的、全维度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解读这首诗时,只有把握了这个时空交错的角度,才能真切看到:一个美丽的清晨,青山绿水间,一个游子站在船头,看两岸潮水平阔,桅杆上风帆高高悬浮,满脸的思乡愁容。更会被那幅画卷里蕴含的浓厚的情感所打动,历经千年,久久不能忘怀。

总之,这种时空的完美组合,使本诗无论在写景和抒情方面都都独具一格,高人一等。

描写思乡的诗篇2

一、品味细节描绘的形象

诗歌中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两种,一是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古诗歌中对前者的描写尤多。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二、体会细节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赏读诗歌的重要内容。从细节人手,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体味诗歌的主题情感有重大作用。张籍《秋思》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细节刻画心理入微,恰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诗是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矛盾心理的典范之作。诗人贬官到岭外,家乡音信杳无,其思念家乡的那种迫切心情是难以言状的。按照常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一反常态,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节把思乡之情再现得更加婉转’动人。因为久在异乡,杳无家书,思家之情与日俱增,但临近家乡时又担心自己被贬后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因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一细节更加深沉而含蓄地流露出诗人此时的急切心情和由此造成的那种想知道、又怕知道家里情况的精神痛苦。白居易的《南浦别》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神的细节: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那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种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描写思乡的诗篇3

一、异中求同

1.这三首诗词都是写游子思乡之情,采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乡愁诗。诗中写春天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遥望对岸的京口,与自己居住的钟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我何时才能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返回家乡呢?情由景生,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的《秋思》,选取秋风萧瑟,客居思乡,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这一富有内涵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片断,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这首诗以寻常题材写出新意,历来为人称道。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夜晚宿营在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眼前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让自己留恋家园之情油然而生。边塞苦寒,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更加深了自己眷恋故乡之情。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

2.诗中的“我”(即抒情主人公)相同。

诗中的“我”,都是所描写情景的亲历者。

二、同中求异

1.从诗(词)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来对比。

三首诗词都表达了诗(词)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沉感慨,但具体的遭际却不相同。

北宋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已是55岁的老人,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拜相,他两次请辞而未获准,因而赴任的心情是勉强的、违心的。在这种际遇之下,《泊船瓜洲》也难免流露出忧郁、伤感之情,也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为官由韩愈多次推荐,诗歌创作受白居易影响,乐府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秋思》是他离开家乡客居洛阳时写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抒写了自己客居他乡只能写家书时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清代纳兰性德出身于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官宦之家,为康熙皇帝重用,随皇上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参与重要战略侦察,并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屡受恩赏,是令朝野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康熙二十年,他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了《长相思》,全词于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抒发了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

由于诗(词)人经历不同,所以虽然写的都是思乡之作,但感受同中有异。这是理解诗(词)和求“异”的重要依据。

2.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来体会。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虽然都是以创设的意境来衬托“我”的思乡心情,但描写的景象各不相同。《泊船瓜洲》和《长相思》虽然描绘的都是自然界的景象,但前者是南方江边寂静的月夜,后者则是风雪交加的北国夜晚。而《秋思》写的则是在肃杀的秋风中“我”在客居的寓所写家书的情景。

再者,诗(词)人表达思乡情感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泊船瓜洲》以地点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观察)点。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这次为官的无奈和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离开这险象环生、是是非非的官场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诗人望着这既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于是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可以说,诗中所表现的思乡情结,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

见秋风起乡思,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张籍却不落俗套,不写那种悲苦的秋愁感,却一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写自己客居洛阳,秋风起时思乡心切,想写封家书,但提起笔来觉得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废寝忘食、挑灯写家书,而是通过信写好了,发现似乎还有话没说,送信的人来了,又把信打开来补充这一平凡的心态,抒写内心深处的情思,因而更贴近生活,也更震撼人心。“意万重”、“说不尽”这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又开封”这情不自禁的动作,清晰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长相思》抒写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全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上片写行程,空间广袤,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写路途曲折迢遥,跋山涉水艰苦。“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而这仅仅是“身”向而非“心”向,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心灵却越来越拴紧了故园。眼前的“夜深千帐灯”而不见故园影踪,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以哀景衬乡思;“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夜深千帐灯”,说明为什么深夜不寝。“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直截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描写思乡的诗篇4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描写思乡的诗篇5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燕”因其春天归来,轻巧、活泼、富有生机多出现于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雁”因其秋天往南飞常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多出现于秋天的诗歌当中,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通过此番辨析不但让学生正确区分了我们课本中常出现的“燕”和“雁”的使用,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留意,就一定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畅游。

描写思乡的诗篇6

一、知人论世,探求古诗的意思

孟子是提出“知人论世”说法的第一人。他认为,只有对作者以及作者所生活的环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知人”指的是要充分了解作者;“论世”指的是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更加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词。

比如,在第十一册语文教材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由唐代的杜甫所作。杜甫的诗作大部分都反映出很低沉的情绪,这首诗却截然不同。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唐军收复了多处州县,招降了薛嵩、张忠志等叛军首领,着实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接着,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军队一溃千里。杜甫正流落于异乡过着一种漂泊的生活,他听到这些消息之后十分兴奋,奋笔疾书,创作完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全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通过“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描写,向人们传达出唐军胜利的喜讯,恰当地表达出消息来得非常突然。如果用散文的体裁来表现作者听到胜利捷报之后的欣喜,一定需要很长的篇幅,可是诗人只用了“涕泪满衣裳”几个字来形容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欣喜若狂。颔联中的“喜欲狂”更是将作者的惊喜之情推向了高潮。在这里,其他一切叙述描写都是徒劳,简单的三个字足以表现出全家人的喜笑颜开,生活的愁云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对颔联中的“喜欲狂”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对老年人来说,轻易不会放声歌唱,当然也不应该纵情豪饮,但是作者不但要“放歌”,还要“纵酒”,仅仅两个动作就将作者的“喜欲狂”刻画得淋漓尽致。“青春”指的是春天,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家人“作伴”返回家乡。接下来的尾联,作者继续对欣喜若狂进行描写。尽管身在梓州,心却在一转眼间回到了故乡,作者想到这里,更是喜不自胜。全诗充满了惊喜之情。

二、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

古人认为,每一首诗都会有诗眼。事实上,诗眼指的是诗中的关键部分,它不但有助于人们理解诗的内容,也是揭开诗的内涵的关键所在。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很显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喜”字进行描写的。诗的第一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对喜讯传来的描写;第二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对人们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第三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这是对妻子儿女一改往日愁闷心情的描写;第四句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主要描写作者欣喜若狂的表现,索性连诗书都不看了。从第五句开始一直到最后,不仅仅描写了作者听到喜讯之后的思想演变过程,还描写了作者将来的计划和打算。听到喜讯之后固然要“纵酒高歌”、“青春作伴”,但是具体的行走路线呢?从巴峡至巫峡、襄阳至洛阳,作者想出了一条最为便捷的回乡路线。

因此,诗眼实质就是总领全诗思想内涵的纲领,抓住全诗的纲领之后,我们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内在含义。不但如此,抓住诗眼之后也就抓住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三、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人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象,而意境指的是寄托诗人感情的物象与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是最关键的一步,然后就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对意象进行进一步联想,使枯燥的文字演变成为充满美感的空间,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更完美的意境。

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诗中明确列出了“月”、“乌”、“霜”、“江枫”、“渔火”以及“客船”等六种意象,其中“霜”能够体现一种凄冷的感觉,而“渔火”所展现的是孤寂、落寞的心情,再加上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以及近处的渔船,无一不促使作者生出一种浓重的思乡之情。凄冷的秋霜,孤寂的渔火,还有那寒山寺钟声的敲击,作者只能带着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入梦。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孤寂的枫桥夜泊图,当我们仔细品味这首诗的时候,大脑中立刻会浮现出情景交融的场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首诗是一首意境深远的佳作。我们不但要学会欣赏作者诗作中出现的景物,我们还要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内心感情的表达技巧。

当然,不仅仅是自然景物可以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地名或者其他事物也能担此功能。我们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为例,诗中的意象就是连续出现的多个地名。很显然,作者在短短的几十个字的小诗中故意设置了八个地名,具有很深的用意。这不但能够表现出作者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下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而且也能够表现出作者急于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描写思乡的诗篇7

关键词:边塞诗;《采薇》;影响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83-02

说到边塞诗,大家自然会想到唐代,想到高适、岑参。其实唐代只是中国边塞诗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边塞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充分吸收继承前代边塞诗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关于边塞诗的源头有众多说法,这里我采取学界较为统一的《诗经》说,希望能够在分析边塞诗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源头进行一次探析,重点分析一下《采薇》所体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一、简述边塞诗的特征

关于边塞诗的源头学界有这么几种说法:(1)先秦是边塞诗的萌芽时期,《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就是代表作。(2)到汉代形成大一统王朝,边塞明确之后才形成边塞诗,认为第一首边塞诗当是细君公主的《黄鹄歌》。(3)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穆天子传》,认为西王母与周穆王的对话堪称边塞诗之源。毋庸置疑,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性,但具体如何判定,我们需从边塞诗的概念出发去探究核对。

对于边塞诗的概念,应从它的内容方面界定。一般说来,凡是反映和描写边塞战争、边地风光、民俗风情、诗人游边、送人出塞以及由边塞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的诗歌,都可以视为边塞诗。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疆界不同,边防要塞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只有明确的边塞一词产生以后才有真正的边塞诗。但众所周知,中国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单音词居多。我们现在通常所说“边塞”的连用,根据记载得到了汉代《汉书・晁错传》中的“守边防塞”,而在这以前,都是以“边”或“塞”或“鄙”、“封”的单字出现,但这“边”毫无疑问就是指国的四周与邻国接壤的地区,“塞”指边地中显要的地方,所谓边防要塞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边塞概念基本相同,所以我认为对边塞诗的界定主要看其所描写的风物、战争是否为边塞地区,而不同的边塞地区的界定得具体分析,就拿战争诗来说,得是对外的战争而不能是内部平定叛乱的战争;就闺怨诗来说,必须是由边塞行役而引发的征夫的哀思,思妇的幽怨,而非普通的游子思妇的浅歌低吟,显然后者不能算作边塞诗,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是有关边塞,在我看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疆域,对内对外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明确边防态度的独立国家政权,它的对外战争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内容的诗作都可算作边塞诗。对边塞诗内容的研究,前辈早有丰富的论证,在这里,我仅列举以下主要观点:(1)歌颂将士或诗人出塞从军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六月》。(2)反映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给戍卒带来的痛苦,揭露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士兵和家庭带来的不幸灾难。如《诗经》中《君子于役》。(3)描写边地奇异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遣戍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而《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周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猃狁、西戎、荆蛮、淮蛮、徐戎等部落,常常侵犯周朝边界,为此周朝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无论是何种说法都可说明《采薇》是周时对西北猃狁的一次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现在我们就通过回归原文来分析一下在《采薇》中体现的主题多样性。

二、《采薇》的多样主题

《采薇》全篇共6节,这6小节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在这里我觉得按三部分划分更易于理解。其中第1―3节是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薇菜起兴向读者展示一群长期在外征战的戍卒在艰辛的战斗生活中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前三章通过叙写薇菜的变化“作止”“柔止”“刚止”来暗喻时间的变化,由出芽、柔嫩到坚硬表面上是戍卒采薇菜充饥反映戍卒生活的艰辛,而其实内含时光流逝,不得归乡的痛苦。紧接着的“心亦忧止”即是最好的明证,并且还是“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连一封家书都无法书写,痛苦哀怨之情溢于言表。戍卒长期戍守在外无法回家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但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猃狁之故”,并不因自己的处境而有所懈怠。只因“王事靡”而“不遑启处”,这就说明戍卒拥有强烈的正义之心,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并且这一点只在第二部分4―5节中回忆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印证,如果说第一部分流露出的是伤感痛苦的哀怨之情,那么到了第二部分完全被高昂的爱国热情所替代。首先“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开头以棠棣之华起兴,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接着描写军队装备精良、军容整饬。通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描写军队战车战马的壮观。在如此壮观盛大的军车的指挥带领下戍卒奋勇争先。“岂敢定局?一月三捷”写出了战事的频繁,战争的壮烈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紧接着又描写战争指挥者华丽的装备“四牡”“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岂不日戒,猃狁空棘”写出由于战事紧急戍卒不敢懈怠,体现出的是舍身忘我的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其基调是高昂热烈的。第三部分为第6节,其中有最为大家熟悉,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原始》也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被认为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如“昔”字领起对过往的回忆,而“杨柳依依”描写出柳丝在风中飘舞的动感,写出了当时春光的明媚,也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往矣”则说明了离别的在即,风景如此美好面临的却是离家别亲,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怀。一片好景本该共同赏玩而此时却离别在即,悲伤之情更深一层。更妙的在下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一方面对照了上文的“昔”字,现在我打了胜仗归来,却不再是当时的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而是“雨雪霏霏”,本该喜悦的回归之情似乎也被这漫天飘舞的雪花所掩盖,也蒙上一层伤感之情,更因长期在外戍边打仗,物是人非,令人不忍猝读。一起奋战的同伴已埋骨他乡,自己独自生还,已有一丝的哀愁,更因遥想家中久别的妻子儿女,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思索感慨万千。而这一切的所思所感都是在归乡途中,且还面临着“载渴载饥”的困境,本来就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恐惧,更何况现在是如此的狼狈不堪,怎能不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综上所述,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戍卒采集薇草充饥说明生活的艰辛;战事频繁,戍卒思归之情以及抗击外侮的决心等,第一部分是哀怨艰辛的悲歌,第二部分就是热烈激昂的战歌,第三部分则是深沉回忆的哀歌,是一首由多种乐器配合演奏的交响曲。

通常人们喜欢把《采薇》当做《诗经》中厌战诗的代表作,或者说较多的是谈论它的厌战主旨,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说它厌战主要是建立在对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探讨之上的。这种厌战的根源可以从中华民族或者是周人的心理去挖掘,周时中原地区是农耕区,普遍的都存有安土重迁、渴望和平稳定的心理意识,所以自然就会厌弃战争。周人虽然厌战,但并不畏惧战争。所以在猃狁南下入侵时,周人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积极加入战斗,并把自己“靡室靡家”的苦难归咎于猃狁,得出“猃狁之故”,这就足以说明《采薇》作为边塞诗体所现出的边塞诗的主题―爱国主义,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土壤中,是华夏民族弘扬其雄强气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生存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面已经提到过有人将《采薇》定义为厌战,我认为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首先周人厌战,但并不惧怕战争这是肯定的,但如果长期在外征战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就跟周人的伦理意识和安土重迁观念相违背。再者,他们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怀念与眷恋是造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层伤感情绪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在《采薇》中将士还面临其他的困难,如军备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采野草充饥,战事紧急随时可能遭遇死亡的威胁,更加深了诗中的悲伤之情。尤其是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千古绝唱。在今昔的景物对比中主人公的感情也通过这“雨雪霏霏”而自然流露,“杨柳依依”的喜悦之感被离别悲伤之感替代。“雨雪霏霏”的悲凄之情更夹杂着战胜回归的喜悦之情,使欢娱之情更加深沉以至全给人一种悲慨苍凉之感,所以说《采薇》定义为厌战诗不无道理,把感伤主义作为它的情感内蕴,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三、《采薇》对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首先,在主题上看,《采薇》主题的多样性就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它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就开启了后代描写边地生活艰辛和戍卒思乡的诗歌的先河,如汉代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主要描写修筑长城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不幸,无疑是对《采薇》中戍卒艰辛生活的反映,那种不幸和痛苦的延续。到了中唐,盛唐气象开始消退,诗中描写戍卒生活艰辛和悲伤情感的诗作增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边塞诗。

其次,从表现方法上看,《诗经》中的边塞诗多以叙事为主,主体感情通过具体的叙述和特定场景的描绘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采薇》中,戍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就是通过戍卒采集薇菜这一特定场景和薇菜这一特定植物的生长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这一手法为后来许多诗歌所继承,如李益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典型地将戍卒的思乡之情通过对边塞夜晚景色的描写以及听到芦管之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章的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梁代萧子显的《燕歌行》就是受《采薇》最后一章的影响。

再次,《采薇》主题的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对后代边塞诗也是影响深远。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就是典型代表,既有将士战斗的激烈,又有军中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更有对戍守的将军的辛辣讽刺。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不管是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还有反映生活的方式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诗歌作品的巨大成就,而《采薇》作为《诗经》中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主题的多样性,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和精神内蕴一直得到后世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先秦―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描写思乡的诗篇8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你还知道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 、 、 、

、 、 、 、 、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上一篇:等待春天的心情范文 下一篇:关于春节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