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3:50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1

一、作品传记色彩迎合读者接受心理

《小团圆》描述在传统家族长大的九莉,大学到香港念书,回到上海后和身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小团圆》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此次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先后在台湾、大陆出版,使我们从更深层上探寻张爱玲不平凡的一生。张爱玲作品及生命中的各色人物都能找到原型,如蕊秋与二婶,楚娣与三姑,比比与炎樱,邵之雍与胡兰成,文姬与苏青,燕山与桑弧等等。《小团圆》是一次尖锐的剖析,小说以近于意识流似的回忆录方式描述女主人公盛九莉,叙述冷酷沉着,张爱玲把矛盾指向自己。

“《小团圆》与张爱玲的身世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务正业,耽于鸦片的父亲,远走高飞的母亲,邪恶无形的继母,懦弱无能的弟弟……似乎都为她的小说人物提供了现实原型,更不用说张爱玲少年被父亲幽禁,几乎丧命的经历。张爱玲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重现于字里行间。”

“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发表的作品当中,《私语》、《烬余录》及《对照记)可谓最具自传价值,也深为读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比,它们都难跟《小团圆》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小团圆》这部充满传奇性和传记性的作品一经面世,自然便引起了读者极大的热情与兴趣。

二、张爱玲经典创作风格的延续

《小团圆》初稿写成之后,张爱玲曾幸福地告诉挚友:“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干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小团圆)是张爱玲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也是张爱玲经典创作风格的延续。

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特色,特别是在意象营构、心理分析上受到普遍的赞许。张爱玲钟爱的月亮意象营造出强烈的感性世界,同时加强了作品的寓意。同样,在《小团圆》中,她依然延续自己钟爱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快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张爱玲的爱情观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始终如一的。九莉瘦弱而敏感,她缺少童年的快乐与亲人的关爱,内心无助,爱情更是千疮百孔。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将少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废的人生,细致入微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小团圆》延续张爱玲作品苍凉的悲剧意识。《小团圆》其实并不团圆。由于她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及其不幸的爱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小团圆》还是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她所描写的爱情故事结尾均没有圆满的,流露着她对爱情的失望和对婚姻的嘲讽。在《小团圆》中,我们感受不到张爱玲所说的“爱情的万转千回”,却让读者感到一种幻灭感。作者似乎也在借人物之口道出自己的心境:“回忆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她从来不自我伤感,现实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点温暖的回忆,那是她的生命。”

三、各方热议促进作品的关注度

张爱玲的《小团圆》面世一年多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探讨,关注的焦点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关于《小团圆》的出版问题。《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2009年02月26日由皇冠出版社在香港出版,2009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关于《小团圆》的出版问题。张爱玲曾在遗嘱中要求遗作《小团圆》要进行销毁,但张爱玲生前又充满犹豫。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顶着各方非议出版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小团圆》的出版,社会上形成了“赞成出版”和“反对出版”两种迥然不同的出版态度。贺琛的《(小团圆)出版事件的伦理审视《编辑之友》,2010年2期)是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归纳各方赞成与反对出版的理由,也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小团圆》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内地版半年之内已经销售超70万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小团圆》的出版,无论是对于广大读者,还是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张学的研究,甚至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其次是关于《小团圆》作品本身的艺术问题。张爱玲的作品历来不乏追捧者,但也不缺异样的声音。《小团圆》同样也是如此。对《小团圆》持肯定态度的有李永涛的《(小团圆):“散居文学”的惊诧之美》(《名作欣赏》2009年26期)认为:“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小团圆),尘封三十四年后重见天日,眷顾全球千万张迷翘首之心。并让一段异样的家族岁月和情爱奇缘流露笔端,凸显差异感受,惊现‘散居文学’的惊诧之美感体验”。有些学者认为《小团圆》是一部失败之作或存在瑕疵,如杨光祖的《(小团圆)与张爱玲的创伤记忆》(《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6期)认为《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张伯存的《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认为:“尽管《小团圆》从艺术角度看结构繁复精巧,语言臻于炉火纯青、人物描写细腻精微,显示了张爱玲晚年不衰的艺术创造力,但艺术上的高明掩饰不住思想上的苍白、观念上的荒谬、意识上的稚气、心理上的阴暗。”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小团圆》。如女性意识角度:郑悦、孙晓悦《选择玉碎——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10年1期):意象分析角度:武克勤《张爱玲(小团圆)创作意象探析》(《名作欣赏》2010年2期)等等。

张爱玲《小团圆》不仅在专业研究领域引起热议,在网络上也热闹非凡。国内各大互联网也都刊载文章。如腾讯网《小团圆):一个更真实的张爱玲》(http://lady,qq,com2009年04月14日07:46);网易《(小团圆》中的“小物件”》(2009-08-30 10:59:oo来源:东方早报);搜狐网《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港台出版幕后揭秘》(2009年03月09日08:21)、《张爱玲最神秘作品(小团圆》”违约“出版》(2009年02月13日10:44)、《张爱玲自传性长篇小说重见天日作者遗嘱要销毁》(2009年02月13日09:13)。(小团圆》出版后,报刊网络评论甚多,毁誉参半,此书又不止一次被媒体选为“年度十大好书”。著名的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再谈《小团圆))(http://.cn/zhian)指出:“《小团圆》尚未面世,就有人提出‘拒买、拒读、拒评’;至今偶尔还被称引,但回过头去看,效用似乎仅限于倡议者自己,无非‘自我封口’而已。不过‘买’、‘读’、‘评’,适可概括一年间《小团圆》热热闹闹、是是非非的全部。”

结语

伽达默尔说过:“对于所有文本来说,只有在理解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阅读过程中才可能完成。正是在理解中,一切陈述的意义,才得以形成和完成。”阅读张爱玲成为

注释:

①马建高:《“传奇”未满——简评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名作欣赏》,2010年09期。140页。

②③④⑤⑥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第7页,第15页,第69页,第255页。

⑦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2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 艺术特色 声情

世界是运动的,充满声响。每天我们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长短断续,高低强弱,雄浑清亮。但是要用有限的汉字把千姿百态的声音记于书面并非易事。而张爱玲却以灵敏的听觉、高强的悟性以及较高的语言素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声响世界,这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她不仅长于拟声,还善于适时对声响加以描绘阐释,还精于遣词炼字,于是生活在她笔下变得异常美丽动听。在散文里,我们看到一个鲜活如初、俏皮机敏的张爱玲在那里“嘁嘁切切”地与人“私语”着她的童年、她的天才梦、她喜欢听的种种市声,还有那些说不尽的苍凉。

一、爱听街市声

这市声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声音,比如对人走路声、车声、小贩叫卖声等等一般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声音,她却能细细地感受,深深发现并享受到了生活美的重要内容――声响。其作品也处处体现出对声响的关注和艺术加工,给读者带来易于想象的感官享受和实实在在的审美愉悦,加深了读者对作品深层思想的理解。

城市的喧嚣本来是令人苦恼的,张爱玲却说:“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驶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汨汨流入下意识里去”。这是张爱玲在平凡的公寓所看见的窗外风景,经她生动的拟声和巧妙的比喻,普通死板的声响变活了,电车有了灵性。有了人情味和某种象征意蕴,也有了让读者会心的美丽与动听。平凡生活的奇妙情趣跃然纸上。“你没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吧?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公寓生活记趣》)电车声是“热闹的市井”的一种声音,这个排队等待回家的孩子活泼可爱,让人怦然心动。

“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多数的人家还没点灯”。(《公寓生活记趣》)“如果你放冷水而开错了热水龙头,立刻便有一种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即使你不去太岁头上动土。那雷神也随时地要显灵。无缘无故,只听见不怀好意的‘嗡……’拉长了半晌之后接着‘訇訇’两声,活像飞机在顶上盘旋了一会,掷了两枚炸弹”。《公寓生活记趣》这一段描写拟人、比喻信手拈来,风趣幽默,自然天成,特别是同音字“轰”与“訇”不仅声响效果不同,感彩也有差异,如此炼字可避免同字重复出现的罗嗦,真切传神。

二、善听音乐声

张爱玲正是一位感觉能力很强、悟性极高的作家,她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天才梦》)她小时候常听姑姑和母亲弹琴唱歌,自己也曾拜俄国教师学钢琴,声乐的熏陶与学习使她对声音非常敏感,而机智聪敏的秉性和较高的悟性及文化素养更使她对所听到的声响有深刻而独到的解悟。

张爱玲宣称她不大喜欢音乐,其实她是有所选择的,这就是她的善听。她怕听小提琴声,因为这种“乐器中的悲旦”的声音“水一般的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特别是初学者“那尖利的、锯齿形的声浪,实在太像杀鸡了”。(《谈音乐》)

她也不喜欢大规模的交响乐:“那是浩浩荡荡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小喇叭钢琴凡哑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谈音乐》)热闹之下的张有着怎样的恐怖。单调地一个劲儿往上的钢琴“好像上几十层大厦的阴暗杂乱的后楼梯”,“许多人叮叮咚咚弹琴,纷纷的琴字有摇落、寥落的感觉,仿佛是黎明,下着雨,天永远亮不起来了空空的雨点打在洋铁棚上。空的人心里难受”,“琴字连在一起和成一片,也不过是大风把雨吹成了烟,风过处,又是滴滴嗒嗒稀稀朗郎的了”。一般爵士乐让人“昏昏沉沉,没力气,没胃口。没头没脑,但那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却是很舒服”。

张爱玲喜欢喧哗吵闹,喜欢中国的锣鼓。它“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谈音乐》)这就是张爱玲,喜欢古典,喜欢传统,喜欢实实在在的生活。

三、娴熟老到的拟声

张爱玲很重视拟声技巧的运用,作品中拟声之处多得惊人,拟声词亦十分丰富。例如写吊嗓子“拉拉拉拉”、开锈涩的铁门“咕滋咕滋、呛郎郎”、蝉声“吱呀,吱呀。吱……”。雨声“淅沥沥”、琴声“叮叮咚咚”、“咿哑”等等不胜枚举。每读到拟声处。仿佛那声音就在耳边响起,真切绝妙,形象逼真。比如她能用不同的拟声词写出不同的笑,不同的走路声等同类声音,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思想情绪以及同类事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区别等。例如关于笑声的摹拟,她用过“格格、哧赤哧赤、哈哈、嗤、噗嗤、嘿嘿、格吱、嗨嗨嗨嗨、呵呵、嘻嘻、叭……”等拟声词。再例如写走路声,她能写出人穿的什么鞋、走得快慢或性情如何:“我父亲趿着拖鞋,拍达拍达冲下楼来”。(《私语》)“听见门口卖臭豆腐于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公寓生活记趣》)。“拍达拍达”的拖鞋声与“蹬蹬”的皮鞋声是迥然不同的,况且年龄、性别、性格和速度也不一样。其它如写汽车鸣叫有时用“叭叭”,有时用“哗!哗!”(警车);写汽车行驶的声音,有时是“铺拉铺拉”,有时是“泼喇泼喇”,或者“轰隆轰隆”(军用卡车)等等,还有写电话声、小贩叫卖声等都根据特定情景摹拟,无不形象逼真。

张爱玲注重遣词炼字,不生搬硬套词典或别人用过的拟声词,而是根据具体声音大胆选字用字,并按需组合成新的恰当的拟声词,使拟声收到相对的最佳效果。如:“‘哔栗剥落’的爆炸声”,“脚跟在地上‘磕笃磕笃’踮动”,“口弗嗤口弗嗤吹着”(烫粥),“街上小贩遥遥摇着拨浪鼓,那瞢腾的‘不愣登……不愣登’”等。这些拟声字的组合,乍看生涩怪异,细读便觉得是生动真切,出奇制胜,不落俗套。

张爱玲还善用标点符号表现声响的长短快慢、断续反复。用破折号表示时间的拖长或声音的反复,如“托――托――”敲着的竹筒(《中国的日夜》):用逗号表示重复或 短暂的停顿。如“托,托,托,托”卖馄饨的梆子。(《私语》)用感叹号断开兼强调声音、感情的强烈,如“‘哗!哗!’渐渐远了”。(《谈音乐》)“侉!侉!侉!”和“侉!克哇!克哇!”敲着竹筒打拍子,一下一下不容情地砸下来。(《(传奇)再版的话》)用省略号表示声响的延续,“吱呀,吱呀。吱……”连了起来的细细的蝉声。(《诗与胡说》)不用标点符号表明节奏很快,如:“我也只‘哦’了一声”。(《草炉饼》)“布布布”放气的汽车。(《谈音乐》)多种符号组合使用,表示深刻复杂的感受,如“噶儿铃……铃!……噶儿铃……铃!”的隔壁人家的电话铃(《留情》)“价啊价,叽价价叽家啊价……”把喉咙逼得尖而扁的中国流行歌曲。(《谈音乐》)

四、炉火纯青的绘声

张爱玲在作品中创造动听的声响世界。除了运用相对直观的拟声外,还通过人物语言的叙述和对声响的描绘及阐释等手法,使其声响图画图像更清晰,色彩更斑斓,整个效果也更立体真实。她对声响情景的描绘和阐释,既生动机智又入木三分,常体现了她对声响、对生活的独到了悟和深层的审美意趣。其描写方法多种多样,高招频出。除用得最多的比喻外,她还用直解、拟人、夸张、通感等技巧有机配合运用,描绘和阐释与声响相关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拟声让读者听到了素朴的声音之形。绘声更让读者感受到了深蕴其内的声音之神、弦外之音,让读者对声响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并从整个声响情景中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对整段或整篇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更全面深刻、新鲜准确的理解。

张爱玲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的乐趣都不肯放过。她处处留意生活中给予她灵感的事物,感觉到其中的美好与不足,用活泼的文字、响亮的热情对它们进行了摹写。“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私语》)从囚禁中解放出来的身心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她的信,淑女化的蓝色字细细写在极薄的粉红拷贝纸上(是她办公室里省下来的,用过的部分裁了去,所以一页页大小不等,读起来淅沥煞辣作脆响)”。(《姑姑语录》)常见的“淅沥口沙啦”,组合在一起读出来的语调有虚飘之感,不是脆响的声音,唯如其所用“淅沥煞辣”才是那种光滑挺括的拷贝纸之“脆响”。

“电灯开关一捻。将一种人造的月光照到任何事物身上。于是就有模糊的蓝色的美艳,有黑影,里头唧唧阁阁叫着兴奋与恐怖的虫与蛙”。这里用“阁”而不用通俗的“咯”与阴平的“唧”相配,表现的声音既流畅又有恰当的变化,与“蓝色的美艳”、“黑影”、“恐怖”等词合用造出更谐调的阴森悲凉气氛,表明“那种不求甚解的神秘”。(《谈画》)

张爱玲把充满丰富声响的真实世界展示给读者,可使读者从这种艺术的真实中去认识和体验更广阔的生活,领略生活的真境。(香港陷落后)“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淇淋,里面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余烬录》)有了“吱格吱格”我们更易理解到对死亡的忧患恐惧也改变不了她对冰淇淋的深刻印象和喜爱。若去掉“吱格吱格”,作者于非常时期亦不忘享受生活的恣情便索然淡化了。她还善于把视觉、触觉、感觉等转化为响亮的听觉来描述。“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生呱呱啼叫起来”。(《谈跳舞》)用响亮的听觉感受再现了内心冷静的思考。弟弟的“一双大眼睛吧达吧达望着我”。(《姑姑语录》)以动写静,视觉转化为听觉,那种美丽和清纯跃然纸上。“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剌剌地出了汗”。(《中国的日夜》)“厚绒绒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阴凉凉地引着人,流遍了全身”。这是把触觉和感觉写成听觉,这种特殊的心理观察,借以象声词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文字技巧和想象力都不可争议的使张爱玲成为40年代中期无人能比的作家。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3

摘要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母亲总是让人崇敬,因为母亲是伟大的。可是,20世纪40年代的旷世才女张爱玲以其作品中的“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上被神化的母亲形象,无论就其作品还是她本人的经历而言,母爱都是如此地残缺。

关键词:张爱玲 《十八春》 《对照记》 母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作为自然人的女性在一生当中扮演了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而作为母亲形象,她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都是受到称赞的。可是到了近代,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文学作品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就不再是单一的赞扬,“慈母”形象受到了冲击,母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角色,其中的代表作家就是张爱玲。在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多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变态的,她们本身是不幸的代言人,却在向不幸屈服的同时也把这种不幸与痛苦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强加于她们的子女身上,而子女对母亲也就不再是一种尊崇,而是充满了恐惧与怨恨。

1 自私的母亲

这类母亲的特点就是整天无所事事,把时间主要消耗在打麻将、吸大烟、听戏、闲聊上,而对子女却漠不关心,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子女进行交流与沟通。如《留情》中的杨太太、《心经》中的段母、《相见欢》中的荀太太。而《桂花燕阿小悲秋》中的丁阿可说是自私母亲的典型,她把造成自己苦难的原因全部推到儿子身上,认为是儿子拖累了她,是造成她困苦的根本原因。《花凋》中的郑太太为了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而让生病的女儿川峨自生自灭,置女儿的生命于不顾。像这样的母亲,还是让人称赞的母亲吗?

2 愚蠢的母亲

这类母亲她们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却又不断地任子女步其后尘。《五四遗事》中主人公的三位娇妻之母都是支持结婚反对离婚的女性,即使把女儿嫁给一个多妻主义者也要女儿从一而终。《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两次劝离婚在家的白流苏出嫁,一次是为前夫守节,一次是要女儿去香港,却根本不理会女儿并不是为了去结婚,而只是去给范柳原做情妇,难怪流苏两次都掉下泪来,“她所乞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倾城之恋》)。《十八春》中的许世钧之母、吴翠芝之母都是因为门第观念而按自己意愿安排子女的婚姻,丝毫不理会这两个人之间有没有感情,会不会幸福。更典型的就是《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太太的畸形家教导致女儿靡丽笙、素西斯视正常的性行为为兽行,结果,逼死了两个女儿的丈夫。愚昧的母亲不但毁了子女的人性,也毁了子女的幸福生活。

3 功利的母亲

这类母亲视金钱为一切,为了金钱不惜牺牲子女的幸福。金钱腐蚀了母爱,她们视养育子女为一种投资,而不会为子女的生活与幸福着想。《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十八春》中的顾太太都是这种人物的典型。霓喜三次嫁人,共生育了5个孩子,她每次被丈夫抛弃时都试图以孩子为筹码要挟丈夫,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却从来没有成功,最后走投无路还是把女儿卖了来补充自己的经济。而顾太太为了生计允许女儿曼璐为舞女,断送了女儿的前程和爱情,在她的心中,“钱是第一位的”,为了钱,她先后断送了两个女儿的幸福。《倾城之恋》中,无数的太太们争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富商之子范柳原,全然不顾他只是一个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琉璃瓦》中的姚太太、《等》中的庞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的母亲,她们都是在金钱与女儿之间选择了金钱而放弃了女儿。

4 狠毒的母亲

看不到人性和母性,是这类母亲的特点。《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典型。她本身是金钱与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她这儿,金钱的本质不是交换功能,而是权力。七巧这个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子女快乐”。她利用自己对金钱的支配权,亲手毁了儿女的幸福。因为嫉妒媳妇与想栓住儿子长白,竟然教他吸上大烟,两个儿媳先后都被她折磨死了,儿子终于不敢再娶而永远留在她的身边。对于女儿长安,竟然给她裹脚,在女儿生病时不给她请医生,而是让她吸大烟以此来控制她,导致女儿到了30岁也没有人敢上门求亲。终于有人上门来了,她又变态地阻挠女儿与童世舫的结合,终于,她成功且彻底地扼杀了女儿的幸福,也留住了金钱而让子女水远臣服在她的淫威之下。面对曹七巧,我们不得不呼唤:母爱,你在哪里?

5 传统的母亲

这类母亲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少之又少的,也是最微弱的。她们有传统的母爱,以一个正常的女性形象出现,典型的就是《十八春》中许叔惠的母亲。但是这类母亲身上找不到一点自主和作为个体存在的迹象,她的世界里只有丈夫和孩子而没有她自己。她依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女性。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虽写的多是怨偶之间的残缺关系,但在这些怨偶的背后更有一个残缺的母亲形象。这种母亲形象在父亲形象缺少的情况下,显示了母亲的独占性地位。母亲的影响对于子女来说,也就显得更加举足轻重了。而这些母亲除了个别的,其余都是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精神面貌。寥寥无几的传统母亲更加反衬出“罪恶母亲”的强大势力。

为什么张爱玲笔下会出现这样多的病态母亲呢?贝尔・切夫尔曾经说:“女性有关的写作是他们与母亲内在关系象征性的再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再造自身。”张爱玲在创作中写其他人,以及写角色的母女关系,其实也是在象征性地再现她身上的母女关系以及自己。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她的小说人物,可以俯拾即来,和现实中的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个人。”她的作品中的母亲和母子关系都是令人失望的,这与张爱玲和她母亲的感情历程是分不开的,也与母亲带给她的情感失落是分不开的。

提到张爱玲的孤独,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母亲,张爱玲在文章中多有提及:“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童言无忌》)在张爱玲的眼中,对于母亲是爱着的,可是这种母爱对她来说是神秘而遥远,从而使这种爱带着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在里面。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并为此多次留洋。“最初的家里是没有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这是张爱玲对于母亲第二次出洋的感受。但是,当母亲回来,真实地回到她的生活中的时候,她用这样的描写来表示她心中的另类感受:“一切都不同了,我父亲痛改前非,被送到医院去。我们半岛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端。”(《私语》)

此时的张爱玲的快乐,是同姨奶奶在一起时那种庸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让她永远地记住了这段短暂的幸福,也给予了她无尽的影响:“母亲还告诉我画图的背景最避忌红色……我还弹钢琴,学英文,大约生平只有这段时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风度的。”《私语》甚至于母亲的文学习惯也影响着她:“《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虽然老舍后来的《离婚》、《火车》远比《二马》好得多。”(《私语》)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张爱玲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角色。仅仅是因为母亲爱读的作品,她就坚持、继续着这种爱好,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玲内心对和睦家庭氛围的企盼,所以当母亲与父亲离婚,母亲再度赴法之后,她心里的惆怅是无法形容的,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也因为与母亲在一起的欢乐将不复存在了,让她只留下留念和怀想。

现实的种种困苦,毫不留情地阻隔在她与母亲之间。至此,对父爱、母爱的期盼都成为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她终于成为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个体,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弃儿”。张爱玲心中的母神之塔轰然倒塌。就如张爱玲自己说过的:“母爱这个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要的,男人只尊重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烬余录》)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母爱的不提倡和对母亲的失望。

这种弃儿的失落心理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母亲这个对于她来说复杂难言的角色的描绘,则具体详细地写出了现实与她所期盼中的母亲的距离,让读者在阅读其作品后都会深深地问一句:“母亲,你在哪里?”

张爱玲正是清楚地知道了母爱在现实压力下可能会落空的现实,于是她才越是加紧了她原本极具天赋的写作,借着写作,她反而不必再念及与母亲的关系。这一点与英国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极其相似,伍尔夫因丧母而失魂落魄。直到写出了《To the light house》之后,认为自己伤逝的日子终于过去,对母亲也就有了一个情感的全面认识过程。对于张爱玲来说,如果不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而让她在感受到母亲的家不复柔和而“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的无奈之后,张爱玲会去写吗?会写得那么多那么急吗?悲伤需要出路,而创造力可以提供一条出路。女儿在一个层面必须接受母亲离去,而另一面,在心理上又必须排拒这件事情。此一种矛盾心理,恰恰可以激发艺术方面的表现。

在象征意义上说,只有经过写书的过程,那些具有写作天赋的女儿才可能真正接受与母亲分离的事实。作为作家,在认识到这层关系之后却像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得到了创作的新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张爱玲在离开母亲以后的两三年会源源不断出现新作,从而在短时间内成为文坛一家。她的作品,尤其是中短篇小说,都在二十四岁以前快马加鞭地完成了。张爱玲笔下的小说人物,在母亲一职上,紧要关头时,十之八九都让女儿失望或是伤害女儿,成为“罪恶母亲”形象。但她实际生活里的母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终归是不知道的。

可是在她的《对照记》中,我们却看不到曼祯对母亲冷漠的感情了。在《对照记》中,在一张她自己很好看的照片旁她写到:“我母亲战后回国看见我这张照片,倒拣中这一张带了去,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50年代末她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了遗物中的这张照片。”此时的张爱玲对母亲流露出无比丰沛而且孺慕的情感。例如,除了张爱玲本人的照片之外,最多的就是母亲的了,而且这些照片都是她精心挑选的。对这些照片的文字描写更流露了她对母亲细腻而浓烈的爱,不但不再有怨怪的语气,而且表现出浓烈的依恋语气。此时的哀痛恨不得多像母亲一点,多爱母亲一点。这个时候的张爱玲终于再次变回了母亲的女儿。

张爱玲说“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使人窒息,以后才听见姑姑说,我母亲以前也喜欢这颜色,衣服或深或浅的蓝绿色。我记得墙上一直挂着她的一幅油画习作景物,也是以湖绿色为主,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没有,气死人。”是她希望的母亲吗?还是她终于希望自己做她的女儿呢?十分神秘飘忽。借着写作,张爱玲成为了创造“母亲”的女儿。经过一番周折,她对母亲的认识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眼中才再次有了母亲这一形象,一个可以让女儿怀念的母亲形象。

至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张爱玲之所以塑造另类母亲形象,塑造如此多的病态的母亲,正是她内心对母亲、对母爱的强烈渴望与追求的外在表现。她不是憎恨母亲,而是借着表现“罪恶母亲”来呼唤母爱。当她终于在自己母亲身上找到这种温情之后,《对照记》中就再也找不到这样让子女怨恨的母亲了。

参考文献:

[1] 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2]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皇冠出版社,1991-1995年版。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4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今年春晚有哪些让你瞬间碉堡的经典画面or语录?小编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1.他们说这叫“那英和那英Plus”……

话说在一起待久了,发型也会一样。作为东北老乡那姐千万别生气,俺们是真心喜欢你。

2.贾玲、瞿颖、沙溢、李菁《喜乐街》

1)反转;

2)你依然爱参加各种节目,而且是清一色的吃货节目,诸如《奔跑吧,吃货》、《今日吃法》、《谢天谢地饭来啦》;

3)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型,我的名字叫瞿颖。我有胳膊还有腿,还有鼻子也有嘴,我的名字叫贾玲。

4)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我没心没肺,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找我掰腕子。

5)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有人安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没人安慰没人同情,一群点赞的。

Ps:目前贾玲同款毛衣成为淘宝热销款。

3.沈腾、马丽、杜晓宇《投其所好》

1)这是一个让你们家祖上都诈尸的好机会

2)你这马屁的功夫都是血液里流淌的

3)听君一席话,颠覆人生观

4)这是你人生的天梯啊!

5)领导喜欢钓鱼,我就一条一条潜到海底给他往鱼钩上挂;领导喜欢打麻将,我就把把拆听给他点炮儿;领导喜欢文玩,我就拿我太爷爷的舍利拿来给他串串儿啊!领导喜欢我……

Ps:小编想起沈腾当年拍的一部微电影《床上关系》,那也是相当不错啦。

4.冯巩、高晓攀、尤宪超、张晓斐《小棉袄》

1)你才25就谈恋爱啊!那您25干什么呢?我照顾你啊!

2)他巨蟹,我双鱼。你们海鲜市场认识的?

3)好大一坨小鲜肉啊!

4)蜀黍是我们对耗子的尊称;

5)进来的时候我还干鲜呢,出去就变水货啦。

Ps:巩大爷第30年春晚说“我想死你们啦”,期待第31年。

5.蔡明、潘长江《车展奇遇》

1)哟,这儿还蹲着一位;

2、这是车啊,我还以为谁把鞋拉这儿呢;

3、别说是黑车,挖掘机我也得坐;

4、别做鬼脸!我没做鬼脸……你长的太惊悚了;

5)我这咔咔勒胸,你是咣咣撞脸啊!

6)姐之所以嫁给你大爷,是因为那份坚不可摧、至死不渝、奋不顾身的同情。

7)这个画面让我陶醉 你再不躲开我让你报废。

Ps:当着矮人不说短,立意差了点,不过东北人也开得起玩笑,我潘叔还是蛮拼滴。

好了,俺要和家人去吃初一第一顿饺子啦,祝群里的亲们都能过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

2015羊年春晚10大经典语录

就像除夕夜不能没有春晚一样,春晚的吐槽也必不可少。众口难调,要让全中国的男女老少都喜欢春晚,那是比登天还难。每年的春晚,也总会诞生许多经典语录,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调侃的谈资。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羊年春晚10大经典语录。

1、 姐之所以嫁给你大爷,是因为那份坚不可摧、至死不渝、奋不顾身的同情!

2、 潘长江:这个画面让我陶醉。蔡明:你再不躲开我让你报废。

3、恶心他妈夸恶心,好恶心!

4、一颗黑心两手准备。

5、高晓攀:他巨蟹,我双鱼。冯巩:你们海鲜市场认识的?

6、A:叔叔,我是南方人,你猜我是哪儿人?B:猜不中!A:给你提示,h打头!B:湖北!A:不是!B:湖南!A:不是!B:海南!A:不是!是hu建!冯巩顿时不说话了。

7、好大一坨小鲜肉噢,没把脂肪摔出来吧?

8、进门我还崭新的,出了门我就成水货了!

9、听君一席话,颠覆人生观。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5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

一代画魂潘玉良

王济远学画。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潘玉良,画家、雕塑家。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代表作有《花卉》、《菊花和女人体》、《浴女》、《瓶花》、《月夜琴声》等。画作《月夜琴声》今年10月将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此作品约为1950年所作,创作于潘玉良二度赴法时期,画幅中一身着中式长衫衣裤的女子怀抱着琵琶,于满月的夜里拨弹着琴弦。女子神情温婉具东方古典之美,在人物手部与五官的勾画中,见东方线描的秀雅。此画境让人联想到潘玉良初次与其另一半潘赞化相见、缘定终身场景。作品最早为法国私人收藏家直接购自潘玉良的好友王守义,今现身市场甚为难得,估价为380万至500万港元

潘玉良,可以说是旧上海最为传奇的红颜女子,她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迷样的际遇,都让她的名字在她亲手绘制的旧上海画面上定格为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果说黄莺莺的女人香是从歌声中流淌出来的,那么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从油彩中飘散出来的。从妓女到小妾到画家,她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就像一幅充满了谜语的油画,仿佛带着蒙娜丽莎般的蛊惑魅力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而从油彩中散发出来的凝香,竟然让一座城市、一个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梦醒。

第一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画魂》浓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绚丽、最动人的十几年,传说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这样在几十年后通过光影与我们再次亲近,这或许就是我们观赏上海滩风情时最渴望的一抹异香吧。

电视剧《画魂》讲述了潘玉良的那段传奇人生:青楼出身的潘玉良十八岁后在两位男人的帮助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并在艺术之都巴黎登峰造极,成为享誉中西的大画家,这绝对是一个异数,更准确地说是一段传奇。与此同时,她终其一生也都挣扎在这两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涡中,无意依靠却又难以割舍,最后一个人孤独地离世。

这就是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从十里洋场发轫,到艺术之都巴黎,她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搀杂了旧上海和异国风情的不老沉香。

2.周璇

籍贯:江苏常州 语言:普通话,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

代表作:歌曲《夜上海》《花样的年华》《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月圆花好》《凤凰于飞》《长相思》《采槟榔》《渔家女》;电影《马路天使》《孟姜女》《西厢记》《渔家女》《长相思》

周璇,常州人,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作为一代歌后,她的名字是国语流行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被誉为“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甜美、音质细腻,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歌曲的人,也会对她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觉派明星,表演生动自然。1941年,当时的《上海日报》公开刊登启事选举“电影皇后”,经各界投票,周璇荣膺影后,她却婉拒了。亦歌亦影、德艺双馨加上曲折凄凉的身世,使得周璇更加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周璇一生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演出了40多部电影,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

周璇的作品被邓丽君等后来者无数次的翻唱并出现在多部影视剧中,以她为题材或原型的影视剧、歌舞剧等文艺作品也是不胜枚举。在那个年代,没有如今繁多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修饰,她纯净甜美的歌声,以及美丽优雅的身影,代表着老上海的时光与风情,透过沧桑的黑胶碟和老胶片缓缓流淌。

如果说胡蝶是旧上海胶片里的精灵,那么周璇就是旧上海老唱片的最华美的音符。说到旧上海的红颜沉香,周璇是一块弥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个寓意为玉石的“璇”一样,她的一生,华丽而又沉重。

周璇儿时不幸,被几经送养,七八岁时,被送进一个歌舞班,处次涉及文艺。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播音歌星竞选”,周璇结果名列第二,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从此唱红上海滩。

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还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这两首歌流传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名曲。

“金嗓子”周璇不仅唱歌出众,还在光影中呈现了她的风采,其中《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据说抗战胜利后,赵丹与周璇在上海相遇,问周璇这些年拍了些什么片子?周璇不无伤感地说:“不要提了,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戏,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恋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苍苍,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儿在何方?叫人费思量……不疯魔,不成活,在演艺圈无限风光的周璇却被诊断有精神疾病,1957年,她突发性脑炎被送进医院,一代红颜,就此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声音,仍在今天生长不息。

3.胡蝶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华,中国早期着名女演员,民国时期“电影皇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着名影星,早期与阮玲玉同为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性演员,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全国,甚至吸引众多海外侨胞的目光。胡蝶一生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等多种角色,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温良敦厚、娇美风雅。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胡蝶与阮玲玉虽同为红极一时的影星,也同样历经坎坷,遭遇恶毒谣言的攻击,但因性格不同而命运截然不同。晚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于温哥华,遗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飞走了。”

胡蝶是中国早期影坛最灿烂的明星,是家喻户晓的“电影皇后”。胡蝶与阮玲玉名声相当,可结局大异。阮玲玉在电影事业的盛年戛然作别,胡蝶则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阮玲玉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所遭难堪与委屈;胡蝶一生同样有过进退维谷的窘境甚而险境,但她展现给人的始终是深深的酒窝,含蓄的笑意。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范儿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于是,名妓花魁时代日益衰落,代之兴起的是一代上海滩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贵妇,也带领上海也进入交际花时代。

个人作品:

1925年《战功》、《秋扇怨》

1926年《夫妻之秘密》、《电影女明星》、《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1927年:《白蛇传》(第三集)、《女律师》、《新茶花》、《铁扇公主》、《蒋老五殉情记》

1928年:《大侠复仇记》(前后集)、《女侦探离婚》、《白云塔》、《血泪黄花》

1928年—1931年:《火烧红莲寺》(三至十八集)

1929年:《富人的生活》、《爱人的血》、《爸爸爱妈妈》

1930年:《桃花湖》(前后集)、《碎琴搂》

1931年:《歌女红牡丹》、《如此天堂》(前后集)、《红泪影》《三箭之爱》《铁血青年》、《银星幸运》

1932年:《落霞孤鹜》、《战地历险记》、《自由之花》、《啼笑因缘》

1933年:《满江红》、《狂流》、《脂粉市场》、《盐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1934年:《三姐妹》、《路柳墙花》、《麦夫人》、《女儿经》、《美人心》、《再生花》、《空谷兰》

1935年:《夜来香》、《兄弟行》、《劫后桃花》

1936年:《女权》

1937年:《永远的微笑》  1938年:《胭脂泪》

1940年:《绝代佳人》

1941年:《孔雀东南飞》

1947年:《春之梦》、《某夫人》

1953年:《青春梦》

1959年:《两代女性、《后门》、《苦儿流浪记》、《街童》

1966年:《孤儿奇遇记》、《塔里的女人》、《明月几时圆》

在一个小资如此盛行的年代,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被压缩进一张张发黄的胶片,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胶片里最华丽的影象。

虽然在如今的上海辅庆里,这个长大后改名为“胡蝶”的女孩,已渐渐陌生,但循着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们可以在7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时候她的名字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旧上海传奇女星胡蝶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饰演了中国不同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人。

胡蝶加冕影后,不仅受到影迷们的追捧,也为广告商所青睐,做的广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连喜欢启用国际巨星做宣传的力士香皂,也请了胡蝶来做广告。在当时看来,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她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更是她的招牌。这个以“梨涡美人”扬名影坛的明星是那个时代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为潘宝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间近百年的胡蝶在温哥华因病与世长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胡蝶最终蝶化而去,她那美丽的身影却长留人间,一同留下的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前尘往事,胡蝶就这样飞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翩翩起舞,最终化成了花儿的灵魂,只留下那缕余香,仍执拗地钻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4.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主要作品:

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雷峰塔》《易经》繁体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异乡记》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2011年4月)

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借银灯》 1944年12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 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电影剧本

《太太万岁》1947年。

《不了情》(1947年)

《哀乐中年》(1949年)

《太太万岁》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场如战场》(1957年)(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人财两得》(1958年)

《桃花运》(1959年)

《六月新娘》(1960年)

《南北一家亲》(1962年)

《小儿女》(1963年)

《一曲难忘》(1964年)

《南北喜相逢》(1964年)

《红楼梦》(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魂归离恨天》(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未有拍成)

学术论着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译文

《爱默生选集》. 皇冠. 1992. ISBN 9 573 306 778.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1]被着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其他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东方》杂志. 1944年7月.

张爱玲. 《张看》. 台北: 皇冠文化.ISBN 9 573 305 461.

张爱玲. 《对照记》. 皇冠文化.ISBN 9 789 573 310 921.

张爱玲. 《余韵》. 皇冠文化. 1991.ISBN 9 789 573 305 521,ISBN 9 624 510 377.

张爱玲. 《回顾展 1》.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37,ISBN 9 624 510 075.

张爱玲. 《回顾展 2》.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45,ISBN 9 624 510 083.

张爱玲. 《续集》. 皇冠文化. 2003.ISBN 9 573 305 518,ISBN 9 624 511 705.

张爱玲. 《沉香》. 皇冠文化. 2005.ISBN 9 573 321 750.

张爱玲. 《小团圆》. 台北、香港/内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ISBN:9 789 573 325 208 , ISBN:9 787 530 209 981.

张爱玲.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6. ISBN:9 789 573 327 097.

张爱玲. 《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 ISBN:9 789 573 327 103.

在旧上海的班驳沉香中,张爱玲永远是那第一炉香,当我们在揭开旧上海那本如花相册时,第一眼总是留给了张爱玲。泛黄的纸张,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却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倨傲的仰着头……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在那一刻迷恋上这个女子的传奇、高贵以及骄傲。

初读张爱玲,大多都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旧上海的小资,象那杯咖啡,蔓延开来,充满整个心情;再读张爱玲,感慨于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来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也有此感慨!三读张爱玲,心情来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坚强、高傲的张爱玲背后,一个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为无奈。于是,张爱玲精心点燃的那炉香,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熏湿了若干年后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红颜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虱子”,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竟是那抹化不开的香。

5.阮玲玉

阮玲玉(1910.4.26—1935.3.8),中国无声电影时期着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不堪舆论诽谤的阮玲玉心力交瘁,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

阮玲玉的父亲在她6岁时病故,她与母亲俩人相依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学(今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就读。1926年(16岁)时,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主演《挂名夫妻》等5部电影。1928年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欲宝鉴》等6部电影。1930年转入黎民伟、罗明佑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野草闲花》(饰演卖花女)一举成名,奠定她在影坛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电影。 阮玲玉相继在“明星”、“大中华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爱情、婚姻方面屡遭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甚至神怪片,饰演低下阶层的堕落女性,如妓女一类人物;或者是在旧社会受欺压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转折点是在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工周淑贞。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之于美国好莱坞。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她在《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

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妇、教员、舞女、妓女、艺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一直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与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迹般地融合为一体,出神入化,令人心灵为之震动。

隔岸凝望,属于岸那边的旧上海的浮华虽说已迷人眼,但浮华背后却是种莫明的痛。那种忧伤的心情味道,我们隔了时光的海寄给了阮玲玉,一个旧上海悲剧女王的戏梦人生。

影片《阮玲玉》为我们呈现了陆离的旧上海风貌,以及阮玲玉的传奇一生。张曼玉的袅娜和颓废的华丽真实地把那颗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们的手上,穿越岁月的沉淀,张曼玉打开了属于阮玲玉的那炉沉香。

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人,虽然她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这个“默片时代”的女王,只用肢体和眼神就为我们传递了窒息的风情。

1926年,迫于生计的阮玲玉出任影片《挂名夫妻》女主角,一举成名。1929年,阮玲玉主演影片《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阮玲玉表演艺术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她先后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等很有影响的影片……阮玲玉演技具有丰富的激情又不失纯真、强烈而又细腻熟练、朴素而自然,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于是,中国“葛丽泰·嘉宝”的美誉不胫而走。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6

几米经典爱情语录

1、我听不见彩虹出现的声音,我听不见太阳落下的声音。花开雪飘的惊喜,我听不见,风吹草动的危险,我听不见。野狼的嚎声,猎人的枪声,天使的哭声,我听不见。我只听见寂寞,在草丛里来来回回地奔跑!——几米

2、窗外放晴了。屋内仍继续下雨。我微笑。并不等于我快乐。我撑伞,并非只是为了避雨。你永远都不懂我在想什么。我想拥抱每个人,但我得先温暖我自己,请容忍我。因为我已在练习容忍你。我的心常下雪,不管天气如何。它总是突然的冻结,无法商量。我望向繁花盛开的世界。,固定缺席。我的心开始下雪,雪无声的覆盖了所有。湮灭了迷茫,骄傲和哀痛。当一切归于寂静,世界突然变的清凉明朗。所以,别为我忧伤,我有我的美丽。它正要开始。——几米

3、人生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会让人流泪。——几米

4、我的心常下雪,不管天气如何,它总是突然的结冻,无法商量,我望向繁华盛开的世界,固定缺席。我的心开始下雪,雪无声的覆盖了所有,湮灭了迷惘、骄傲与哀痛,当一切归于寂静时,世界突然变得清亮明朗所以,别为我忧伤,我有我的美丽,它正要开始…——几米

5、饱满华美的气球,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飘到天空,然后不知去向;突然爆破,无可挽回;安静的存在,然后慢慢慢慢慢慢的萎缩;饱满华美的人生,也是如此。——几米

6、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几米

7、总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微微的惶恐。在开怀大笑时,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无法相信单纯的幸福。对人生的欺负悲喜,既坦然又不安。——几米

8、有人说等待浪漫的,也是漫长的在数个关于等待的夜晚,也许少年也会熬成白头我时常会告诉自己,虽然在最低的位置,看不到花朵绽放时的艳丽,然而却不会错过,花瓣飘落时在风中悠扬飞舞的浪漫。——几米

9、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几米

10、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几米

11、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整个城市笼罩在阴湿的雨里。灰蒙蒙的天空,迟迟不见着阳光,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常常走在街上就有一种落泪的冲动…但是冬天总是会过去,春天总是会来。——几米

12、青蛙跳上正要沉没的月亮,忧伤地说:“怎么办?美丽的公主就要亲吻我了。”“你不想变成英俊的王子吗?”月亮不解的问。“但愿这不会真的发生!我希望它只是个荒唐的童话故事,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我的癞蛤蟆小女朋友。”——几米

13、你闻到我的气息,我听到你的叫声。你知道我在流泪,我心疼你的焦急。我们如此贴近又如此遥远。但是不要怕啊!不要怕!我们的心中即将开出一朵美丽圣洁的花。——几米

14、当我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几米

15、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这样,一样的人生才有不一样的哀愁。——几米

16、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最深的黑夜即将过去,你看,月亮出来了。——几米

莎士比亚经典爱情语录

1、爱是一件温柔的东西,要是你拖着它一起沉下去,那未免太难为它了。——莎士比亚

2、情人们和疯子们都富于纷乱的思想和成形的幻觉,他们所理会到的永远不是冷静的理智所能充分了解。——莎士比亚

3、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莎士比亚

4、在爱情没有完成它的一切仪式以前,时间总是走得象一个扶着拐杖的跛子一样慢。——莎士比亚

5、鸽子追逐着鹰隼,温柔的牝鹿追捕着猛虎;弱者追求勇者,结果总是徒劳无益的。然而我愿死在我所深爱的人手中,好让地狱化成了天宫。——莎士比亚

6、爱情的午夜时分都同正午一样明亮。——莎士比亚

7、爱情!你深入一切事物的中心;你会把不存在的事实变成可能,而和梦境互相沟通。——莎士比亚

8、爱情的精灵呀!你是多么敏感而活泼;虽然你有海一样的容量,可是无论怎样高贵超越的事物,一进了你的范围,便会在顷刻间失去了它的价值。爱情是这样充满了意象,在一切事物中是最富于幻想的。——莎士比亚

9、我的慷慨象海一样的浩渺,我的爱也象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莎士比亚

10、恋人们发誓要做的事情,总是超过他们的能力。——莎士比亚

11、爱情的野心使人备受痛苦,希望和狮子匹配的驯鹿,必须为爱而死。——莎士比亚

12、突然盲目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存留在他消失了的视觉中的宝贵的影象。给我看一个姿容绝代的美人,她的美貌除了使我记起世上有一个人比她更美以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莎士比亚

13、……爱情进了人的心里,是打骂不走的。它既然到了你的身上,就会占有你的一切。——莎士比亚

14、假如用一扇门把一个女人的爱情关起来,它会从窗子里钻出来的;关了窗,它会从钥匙孔里钻出来的;塞住了钥匙孔,它会跟着一道烟从烟囱里飞出来的。——莎士比亚

15、爱象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以后,它的火焰也会由微暗而至消失。——莎士比亚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1、好想来一次安静的认真的努力的唐吉坷德式的单恋。——张爱玲

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张爱玲

3、结婚那天你一定要来做我的伴郞,因为我们承诺过要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张爱玲

4、阳光擦干了我思念你的泪水。——张爱玲

5、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吗?——张爱玲

6、爱情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不要拣最大的,也不要拣最漂亮的,要拣就拣自己最喜欢的,拣到了就永远不再去海滩。——张爱玲

7、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 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张爱玲

8、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张爱玲

9、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张爱玲

10、诺言的“诺”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无心的。

11、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张爱玲

12、在人群中偷看你的笑脸,恍惚间仿佛回到从前。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一次地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相恋?——张爱玲

13、当我正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来修饰我们爱情的时候,却发现它对于你来说却只是个不可数名词。——张爱玲

14、每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始总是灿烂如花结尾却又总是沉默如土。——张爱玲

15、爱情看起来很浪漫、很纯情,可最终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她经不起油盐酱醋的烹制。——张爱玲

徐志摩经典爱情语录

1、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徐志摩

2、即使命运叫您在得到最后胜利之前碰着了不可躲避的死,我的爱!那时您就死。因为死就是成功,就是胜利。一切有我在,一切有爱在。——徐志摩

3、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徐志摩

4、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徐志摩

5、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徐志摩

6、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我不能没有你的爱。——徐志摩

7、你看我活着不能没有你,不单是身体,我要你的性灵,我要你身体完全的爱我,我也要你的性灵完全化入我的,我要的是你绝对的全部——因为我献给你的也是绝对的全部,那才当得起一个爱字。——徐志摩

8、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永远的占有。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我的身体,我的灵魂,完全是你的,一团火热的真情,整个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给我。——徐志摩

9、我不敢说,我有办法救你,救你就是救我自己,力量是在爱里;再不容迟疑,爱,动手吧!——徐志摩

10、说起来咱们久别见面,也该有相当表示,你老是那坐着躯着不起身,我枉然每回想张开胳膊来抱你亲你,一进家门,总是扫兴。——徐志摩

安妮宝贝经典爱情语录

1、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安妮宝贝

2、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安妮宝贝

3、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安妮宝贝

4、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安妮宝贝

5、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安妮宝贝

6、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安妮宝贝

7、带给你快乐的那个人,就是也能带给你痛苦的人。——安妮宝贝

8、暗恋是神圣的,要以对方的幸福为依归。如果有痛楚,也该留给自己。——安妮宝贝

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安妮宝贝

10、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安妮宝贝

11、男人不爱女人。他们只是需要女人。——安妮宝贝

12、缘分叵测,我们无从得知下一刻会发生一些什么。——安妮宝贝

13、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安妮宝贝

14、爱人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如果对方不爱你的话。——安妮宝贝

张小娴经典爱情语录

1、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张小娴

2、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後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又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张小娴

3、爲什麽要那麽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麽意义?——张小娴

4、别离,是爲了重聚。——张小娴

5、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张小娴

6、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张小娴

7、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後,又有万难。这是我更相信的。——张小娴

8、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张小娴

9、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要离去坐另一班机。——张小娴

10、一个承诺在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兑现,那就是出卖,以後再兑现,已经没什麽意思了。——张小娴

11、相爱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相爱。——张小娴

12、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别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时候让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时候没有扶她一把。——张小娴

13、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张小娴

14、回忆是不可以代替的,人也不可以代替。然而,旧的思念会被新的爱情永远代替。——张小娴

15、追求和渴望,才有快乐,也有沮丧和失望。经过了沮丧和失望,我们才学会珍惜。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张小娴

16、你的心就是我的海角和天涯,我不能去得更远。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张小娴

17、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张小娴

18、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张小娴

19、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张小娴

20、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张小娴

21、婚姻从来不能用来挽救一段破碎的爱情,破碎的爱情只能得到破碎的婚姻。——张小娴

22、我爱你,爲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张小娴

23、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张小娴

24、两个人最初走在一起的时候,对方爲自己做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也会很感动。後来,他要做很多的事情,我们才会感动。再後来,他要付出更多更多,我们才肯感动,人是多麽贪婪的动物?——张小娴

25、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後来回望,不过是多麽的微小。——张小娴

27、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爲乌有。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僣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洽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张小娴

28、悬浮在空中的吻,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张小娴

29、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张小娴

30、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张小娴

31、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张小娴

32、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张小娴

33、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麽,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张小娴

34、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张小娴

35、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张小娴

三毛经典爱情语录

1、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三毛

2、轰轰烈烈的恋爱,舍命的读书!——三毛

3、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三毛

4、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三毛

5、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的。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三毛

6、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三毛

7、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三毛

8、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不能纵容自己的伤心失望;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的记忆搁置。——三毛

9、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三毛

10、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三毛

11、在一个个漫漫长夜,思念象千万只蚂蚁一样啃噬着我的身体。——三毛

12、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着去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三毛

13、我终于明白我的生命在爱我的人眼里是多么的重要……我的爱有多长,我的牵挂与不舍也就有多长。——三毛

14、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

15、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三毛

韩寒经典爱情语录

1、喜欢一个人,就是在一起很开心;爱一个人,就是即使不开心,也想在一起。——韩寒

2、人,长得漂亮不如活的漂亮。——韩寒

3、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韩寒

4、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韩寒

5、你永远看不见我眼里的泪,因为你不在时我才会哭泣。——韩寒

6、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结果在树林里迷路了。——韩寒

7、爱情永远比婚姻圣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韩寒

8、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韩寒

9、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韩寒

10、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韩寒

11、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韩寒

12、情侣间最矛盾的地方就是幻想彼此的未来,却惦记着对方的过去。——韩寒

13、女人吻男人是一种幸福,男人吻女人是一种口福。——韩寒

14、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韩寒

15、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韩寒

16、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韩寒

17、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韩寒

18、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失的越快。——韩寒

19、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韩寒

20、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真的感情。——韩寒

郭敬明经典爱情语录

1、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郭敬明

2、没有黑暗中的那盏光芒,我担心您像个小孩子一样怕黑怕迷路。——郭敬明

3、斜斜的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的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郭敬明

4、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郭敬明

5、我的第六个愿望就是;想和你作一辈子的朋友。——郭敬明

6、我再怎么着,你也要把我当个人不是?——郭敬明

7、只要知道你还活在这个世上,我就可以了无牵挂。——郭敬明

8、小A说;让我死吧让爱情留下,而我要说;让爱死吧我要卑贱的活着!——郭敬明

9、可能是我的性格过于消极吧,只要是那些忧伤而凄美的,我都喜欢。——郭敬明

10、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天涯了。——郭敬明

11、没有我为您掌等,您在回家的路上,会觉得难过吗?——郭敬明

12、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郭敬明

13、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郭敬明

14、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5、如果我爱一个人,我可以为他舍弃一切,包括我的生命。——郭敬明

16、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却让我爱上黑夜给我的疼痛。——郭敬明

17、一晃神,一转眼。我们就这样垂垂老去。——郭敬明

18、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没,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郭敬明

19、本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却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遗忘。——郭敬明

20、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回来。——郭敬明

21、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雨,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郭敬明

22、不知不觉,我已泪流满面。——郭敬明

23、咱俩的感情像人民币一样坚硬。——郭敬明

24、那些刻在椅子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的风,寂寞的森林。——郭敬明

25、你笑一次我可以高兴好几次,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郭敬明

26、最好的事情就是经常和你在一起。——郭敬明

27、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郭敬明

28、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郭敬明

29、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郭敬明

30、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上所有的星星都陨落,因为你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郭敬明

31、我想知道这些仓皇南飞的大雁带走了谁的思念。——郭敬明

32、你给我一滴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所有的海洋。——郭敬明

33、天亮说晚安。——郭敬明

34、老婆大人什么时候回家?——郭敬明

35、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都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在对别人笑。——郭敬明

36、我想和林岚结婚的时候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现在这样一个自闭而不爱说话的大孩子,我会穿整齐的白色西装,开着最好的汽车去接她,在她家门口、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她的幸福。——郭敬明

俞敏洪经典爱情语录

1、一个女性光漂亮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点艺术气质,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优雅。漂亮只能吸引男人一时的眼光,优雅则能赢得男人长久的倾慕。男人一般不喜欢太实际的女性,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区别不是外表上的,是世俗气和艺术气的区别,所以宝玉更喜欢林。但女人艺术气质不能过浓,这正是林黛玉不幸的根源。——俞敏洪

2、现在男女之间的恋爱,总是答应太快,结果分手也快。人性的规律是容易得到的就容易放弃。凡是通过努力得到的,不管是感情还是物品,都会使人顿生珍惜之感。所以在感情上,当有人追求你时,需要有一些矜持,即使心里很爱她/他,也需要给追求者时间和难度,这样两人走到一起才会珍惜感情、地久天长。——俞敏洪

3、真正纯粹的爱情只有现在,只有当下,爱不因过去,不因未来。不因为过去是过去已成历史,爱历史便失去当下的美好,不因为未来是未来还没有发生,为未来而爱就多了一份功利的世俗。爱情也不问因果,一问因果便落俗套。为什么爱?最好的回答就是因为爱所以爱。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瞬间的感觉变成永恒。——俞敏洪

4、女人找男人找未来,男人找女人找现在,这话有一定道理。女人比男人心理上更依赖,所以女人看男人,看内涵和背景,长相是次要的,内涵决定未来发展潜力,背景决定未来生活状态;男人看女人,先看外表和个性,喜欢上了可以不计后果。男人喜欢上女人,什么身份都敢娶,女人喜欢上男人,没有未来通常不嫁。——俞敏洪

5、女人如果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但心智却很成熟,就比较容易办成事情;但男人刚好相反,不管男人的心智多么成熟,如果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尤其看上去像个小年轻时,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男人看上去沧桑一点会给人一种可靠可信的感觉。年轻是女人的通行证,沧桑是男人的信用卡。 ——俞敏洪

饶雪漫经典爱情语录

1、我想我会藏好我的伤,如你所愿。

2、若能表达,爱也好,恨也好,都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3、友情其实和爱情一样,很多的时候,距离才可以让彼此懂得。

4、爱似糖衣,我囫囵吞下,享受刹那甜蜜的错觉。

5、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

6、爱情就是这样,有些人慢慢遗落在岁月的风尘里,哭过,笑过,吵过,闹过,再恋恋不舍也都只是曾经。

7、亲爱的,我只是转身并不是怨你。

8、结局和过程都有了,再去纠缠,连自己都觉得贪婪。

9、原以为自己很坚强也很浪漫,也许每一个早恋的女孩都会这么想。其实走过以后才会知道,自己承受不住那样的负荷,因为还没到那个年龄。

10、爱情在十七岁,只是一个令人徒然疼痛的遥不可及的字眼。

11、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12、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如果你真的想忘记,就一定会忘记。

13、爱是一场战争,我不怕受伤只怕你不快乐。

14、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15、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6、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17、我一直都是美丽世界里的孤儿,孤单,寂寞,执着。一旦和温暖相遇,便注定了要溃不成军。

18、我们就是这样苍老的,从时光的一端辗转到时光的另一端,请别说再见,不需要再见。

19、谁是谁的救世主呢?谁也不是,在错位的情感里,我们只能各自为各自的那份痛楚买单,痛到极至,也不能埋怨旁人一分。

20、其实没有什么是忘不掉的,过去再美好再刻骨铭心,原来也只是过去。

21、再见,也许永远不见,我内心固执地追求,只有我自己看得见,但我希望我没错。

22、我们都是单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

23、男生的誓言往往像甜而脆的薄饼,进入嘴里就会慢慢地溶化。可是它又会迅速地潜伏进你的体内,占领你的心。

亦舒经典爱情语录

1、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副画,不要做一件衣裳,被男人试完了又试,却没人买,试残了旧了,五折抛售还有困难。——亦舒

2、我爱他,但是我爱自己更多。不自救,人难救,忍辱负重于事无补,只会招致更大的侮辱。——亦舒

3、我喜欢你,也愿意放弃你!——亦舒

4、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寸寸生命都有意义。人生下来个个都是戏子,非得有个基本观众不可,所以要恋爱。——亦舒

5、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者都没有,我还有健康。——亦舒

6、爱一个人决不潇洒,为自己留了后步的,也就不是爱。——亦舒

7、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亦舒

8、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亦舒

9、人为感情烦恼永远是不值得原谅的,感情是奢侈品,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恋爱过。恋爱与瓶花一样,不能保持永久生命。——亦舒

10、他并不爱我,他爱的是一点点自由。——亦舒

11、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亦舒

12、一个人的心原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如果没有爱别人,则没有人会被爱。——亦舒

13、我不爱他,怕他做甚?不爱,我尽可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满自得。——亦舒

14、女人不论才气,只论运气,幸运者永远有男人为你出生入死。——亦舒

于丹经典爱情语录

1、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于丹

2、那样平实那样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永远不要相信甜蜜的话语。——于丹

3、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于丹

4、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于丹

5、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于丹

6、我的眼泪留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于丹

7、他们曾经暧昧,他们几时暧昧。——于丹

8、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于丹

9、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于丹

10、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于丹

11、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于丹

12、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于丹

13、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于丹

14、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于丹

15、爱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单相思。——于丹

16、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于丹

17、请在珍惜的时候,好好去爱;在放手的时候,好好祝福…——于丹

18、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于丹

19、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于丹

20、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于丹

21、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于丹

22、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于丹

23、真正的爱情,是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放手。——于丹

24、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于丹

25、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最终谁都不是谁的谁。——于丹

26、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于丹

27、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于丹

28、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于丹

29、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于丹

30、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于丹

31、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于丹

32、因为,放手才是拥有了一切…——于丹

33、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于丹

3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于丹

35、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于丹

36、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于丹

37、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于丹

38、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于丹

39、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于丹

40、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于丹

41、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于丹

42、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于丹

43、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于丹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7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生活真实;艺术真实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05-01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仅有好友宋淇等少数人看过手稿。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张爱玲寄《小团圆》初稿来,当时宋淇写了六页纸的复信,认为这作品不能公开,其中一点理由就是读者看了,不会注意其文学价值,只会认为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并可能引起非议。于是,他提出了重新设定男主人公角色这个折中的办法,可是张爱玲果断而又固执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在这之后,张爱玲也担心人们对“张胡之恋”的兴趣,会冲淡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考虑要销毁这部小说。但是迟迟不忍心自己动手,毕竟它是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是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

张爱玲和宋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所担心的在《小团圆》出版后迅速得到印证。大家忽略了她细腻的工笔,忽略了她余韵不尽的情感,忽略了她特色的嘲讽语气,不去探讨《小团圆》的文学价值,反而花费精力将小说中的人物逐个对号入座,并乐此不彼于这项工作。这既是张爱玲和《小团圆》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来阅读《小团圆》呢?我们要执着于探究它的生活真实而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吗?

的确,作为一个了解并且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来说,对于《小团圆》中的每个角色都感觉熟悉与相似,难道真的如我们所想,邵之雍是胡兰成、比比是炎樱、蕊秋是张爱玲的母亲、九林是张爱玲的弟弟、文姬是苏青、苟桦是柯灵等等。陈子善说:“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前提,对号入座是很危险的。”在阅读《小团圆》时,我们首先应该把它当作一部作品来读,一部带有张爱玲自传色彩的作品,不要把作品中得人物一一对号入座,我们可以凭借对张爱玲的了解,去更透彻的理解《小团圆》。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应,而反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小团圆》中盛九莉的一切,包托她的亲人、她的朋友以及她的爱人,不能全部等同于张爱玲的生活,虽然可以找到原型,但是经过加工的小说再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了。盛九莉身上有太多张爱玲的影子,她的敏感和孤独;她的身世和人生经历;她的文学天赋以及爱情都与张爱玲如出一辙,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是一部完全纪实的小说,把盛九莉的人生和张爱玲的人生相混淆。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时,虽然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始素材,但是积累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她已经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看自己的人生,她必定会带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她笔下的盛九莉和她自己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如果我们执着于把主人公和作者进行对照的死角,我们永远都不会发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读者对《小团圆》中得爱情分外的感兴趣,在阅读时甚至就把盛九莉当做张爱玲,把邵之雍当做胡兰成。先不讨论这种视角是否科学,我们不妨先看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中是怎样描述他和张爱玲的爱情的。他说:“我们虽结了婚,亦好像是没有结过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点因我之故而改变,两人怎样亦做不像夫妻的样子,却依然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又说:“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我与他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这段故事在胡兰成的描述下成为一段另人艳羡的浪漫无比的爱情传奇。然而这完美无瑕的爱情神话是胡兰成男性话语主导下的,也是他男性意识统帅下的,在他的文字世界里,张爱玲只是这场爱情游戏的附庸者,他在《民国女子》中对张爱玲的褒奖,只是为他一手创造的爱情神话增色,成为他顾影自怜的一种手段罢了。读者如果根据胡兰成的《民国女子》来解读张胡之间的爱情,并沉湎于这个爱情神话中,就是典型的混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民国女子》中的张胡恋情的真实性,作为亲身经历者,胡兰成的笔下肯定有这场爱情的影子,但是他凭着旧式文人对于风流名士做派的大胆想象,对这段爱情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并不是爱情的本来面目了。

所以,当《小团圆》面世之后,对胡兰成笔下爱情的彻底颠覆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张爱玲笔下的盛九莉和邵之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金童和玉女,反而他们的爱情完全是一种平民式的。如果不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我们就会怀疑为什么两个爱情亲历者笔下的爱情会截然不同,清楚二者的区别之后,我们就会对出现这种现象感到坦然了,在阅读《小团圆》时,也不会时刻的想着把盛邵的爱情和张胡的爱情对号入座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小团圆》的爱情纠葛。

张爱玲和其母亲的关系一直被读者所关注。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宗炎的女儿。黄素琼虽然出身传统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明初民主自由气氛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和张爱玲的父亲,遗少作风的张廷重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以离婚收场。张爱玲对她母亲的感情非常复杂,在《童言无忌》和《私语》里,张爱玲详细叙述过她对母亲感情的演变历程:母亲很早就不在家里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但“我一直是用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私语》),以致爱屋及乌,凡母亲喜欢的,她都喜欢,包括色彩、英格兰、法兰西、老舍小说《二马》等,因为母亲喜欢她弹钢琴,就学了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钢琴。在遭遇父亲毒打和禁闭之后,因心中有对母亲强烈的爱和信任,才选择出逃投奔。这种爱,一直持续到她与母亲住到一起以后。起初,问母亲要钱“是亲切有味的事”,“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小团圆》中,母亲描写所占分量最大,主人公对母亲的怨恨也最多。《童言无忌》中这些细微而又节制的暗示,在《小团圆》中,则扩张成更多的故事和细节,张爱玲以此详细清理母女间爱和怨的历史。《小团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蕊秋正说:“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的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那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行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身体接触产生剧烈的排斥反映,说明母女两人之间明显的隔阂。

《私语》等回忆性散文道出了爱玲的秘密,表露了自己的真情,比起《小团圆》这样的文学作品来说,似乎来的更真实,然而它们都无一例外的透露了张爱玲和母亲间的隔阂,当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比较一致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文本的艺术价值,而不是把它当做寡而无味的回忆录。就《小团圆》这部作品而言,作者无疑把自己和母亲的隔阂写的更深,这也是小说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权。

参考文献:

[1]据宋以朗先生在《小团圆》北京首发式上的演讲.

[2]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胡兰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于青.张爱玲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篇8

关键词:红楼梦魇;张爱玲;红楼梦;曹雪芹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丰厚作品系列中唯一的学术著作,意在评点和考证《红楼梦》。红学大家周汝昌为此专作《定是红楼梦里人》一书,从学术层面对该书进行过再评点和详解。但笔者认为《红楼梦魇》的价值并不在其学术范畴。目前,我国大陆的研究注意力聚焦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疏淡于她为之倾注了10年功力和心血的著作,这也可算是它的价值真的不在学术范畴的佐证。《〈红楼梦魇〉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是张爱玲真实再现自己与《红楼梦》情缘的写实之作,它为我们解构张爱玲与《红楼梦》渊源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诉情文本:情感归宿的同向度

真正的学术研究当是心境清雅醇正其间全无杂念,既不受世局与外缘的影响,也不被内心情态所支配,即所谓“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1]的审慎,但张爱玲并非如此。她移居美国后,沉潜10年于《红楼梦》文本及版本繁琐考据,自设疑点,多版本比较,校勘辨伪,大胆假设加小心求证,以“一个字看得有笆斗大”的辞简义丰用字完成了她的“张看”。关于书名,她在《自序》里写道:“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红楼梦魇),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问起‘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而且也确是这情形——一种疯狂。”在1967年秋天丈夫赖雅去世前,她已经着手于《红楼梦》的考证,1972年,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出版的“幼狮月刊学术丛书”《红楼梦研究集》第30卷40期上发表了她的最早成果“红楼梦末完”,接下来几年,各专论陆续问世。这些论作均各有所得,各臻其妙,直至结集而成《红楼梦魇》。张爱玲是将经年痴红的“疯狂”情愫,转嫁到“学术研究”的特殊形式中。如果说曹雪芹将《红楼梦》原创作为直接诉情文本,那么张爱玲则是将《红楼梦》考证作为间接诉情文本。

张爱玲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作家之学术”特征,她以作家的气质与才情感受作家与作品,在抉幽探微之中获得“诗眼文心”“莫逆暗契”[2]的艺术感应。在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的1969年之前,张爱玲曾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时,她看到“脂本红楼梦”,对近人的考据,《自序》中披露“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她考证的着迷入神、紧迫焦渴,二是她能找到的考核和例证资料相当有限。第二个问题事关学术真伪深浅,她解决的办法是“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用这样最单纯的方法直奔第一手材料,反倒使她有“采铜于山”的意外清新收获。张爱玲对《红楼梦》文本的熟悉,达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境界。《自序》是我们解构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渊源的重要视角,对这3 000字启篇语的释证,正是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的文学研究的另一面——以史证诗。我们在通解《自序》的研究基础上,得其写作的真相,这与旨在学术范畴的考察立场是完全不一样的。

《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魇》写作,两者之于张爱玲的意味非比寻常。《红楼梦》是她凡俗世界之外的别样境界,一个令她“确实什么都不管”的“真喜欢”的境界;“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自序》里所写到的“详”《红楼梦》,是她暂时摆脱世俗烦扰,享受精神安宁愉悦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她在《自序》里所说的“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既有完成某个壮举的富足和自豪,更有了却某桩宿愿的超脱和快慰。“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她用这两句诗为《自序》作结,再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家学深厚,自幼酷爱文学,对《红楼梦》痴迷有加。据说她12岁时读《红楼梦》,读到80回以后,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可见她对此书的艺术感觉之了得。她在《存稿》一文中,追忆自己14岁那年,写了个纯粹鸳鸯派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还像模像样地拟订共计五个回目。在《红楼梦魇》第一部分“红楼梦未完”的开篇,张爱玲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从她“下意识”将《红楼梦》作为生命最强烈情感的归宿,到“有意识”地为之沉潜十年理性考证,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作品里的艺术元素与张爱铃的生命元素融结为一体了。对《红楼梦》的研究,考据的名义下的是她对《红楼梦》的诗艺渊源、审美情趣、风格意蕴等“诗眼文心”的入迷,甚至影响到她自己作品的叙事模式。张爱玲创作中的爱情婚姻题材选择,饮食男女琐事铺陈和心理描写、形象塑造和语言风格等文本构成因素,都可以确证她和它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周汝昌先生盛赞《红楼梦魇》,也用了一句性情中语:“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

二、末世情怀:文人品格的共同构型

“纵观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变之间际,常呈一纷纭错杂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多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3]陈寅恪先生关于“士大夫阶级”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的论述,照应了曹雪芹和张爱玲共同精神气质的种种现象。

曹雪芹对颓败了的贵族世家感情复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共享《红楼梦》的情感空间,同情、无奈的末世喟叹与悲愤、质疑的否定批判共存于文本中。曹雪芹没落贵族的宿命思想和深刻的悲观主义,诉之于这部家族史和情爱史中。甚至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对没落贵族的哀叹和惋惜要大于其对没落贵族的批判和讽刺”。[4]张爱玲于20世纪40年代横空出世,以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的欲望为创作视觉,对女性时代人生的境况进行深度自省和反思。研究者习惯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红楼梦》放在一起审视,并对前者给予过极高的赞誉:“我们的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5]

张爱玲感性与理性经验里所获得的末世之感,是她和《红楼梦》及其作者形成精神气质契合的渊源。她的末世之感主要是从这两种经验中离析出来的。一是早期经验里的失败感与没落感。根据弗洛伊德还原式的解梦法,追根溯源的童年创伤是梦的隐义,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早期经验里充满失败没落感,即便是1952年避居香港后的多种经历,也与她的早期经验构成连带关系。1937年17岁那次逃离父亲家,是她第一次迎受生命冷酷真相;1939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将英格兰求学之梦改到了香港,是她对命运的委曲求全;1942年从沦陷的香港退回到出生地,是她人生至此最无选择的选择。1940年《西风》杂志刊出了她的应征作品《天才梦》,其中很出名的一段话是:“……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只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样的句子,出自一位19岁少女的笔下,不能不说她性格里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敏感、忧郁、成熟、世故,过早涉入悲凉的世事已给她的心灵铺上了灰暗、苍凉的底色。二是对日渐式微的社会的危机感和忧患感。经过“五四”的扫荡,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已经沉沦,新的生活轨道并未完全形成,这是一个新旧之际的“末世”和乱世。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危机,普通人的生存已面临严重威胁。张爱玲曾在《五四遗事》一文中说:“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香港和上海是张爱玲生活和书写的两个重要场景。作为新旧社会转形期的都市,这里是自由经济与传统文化共同产生作用的地方,交织着现代化的喧嚣和传统的没落多种元素。她曾在《传奇再版序》中表述过自己的困扰和恐慌:“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以这样“末世”创作心理,审视文化败落时期的人生状态和情感心理,表现人性在危机时代的扭曲变态。

家族盛衰之变是作家复杂情愫的重要源泉。和曹雪芹相似的是,张爱玲也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辈的煊赫遮掩不了父辈的衰落。她对自己的贵族渊源是刻骨眷念的,“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是《对照记——看老照相簿》里的一段话,这部书是张爱玲去世前的两年将自己的很多老照片配以文字,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书里共收照片54幅,大多是她的个照以及与家人朋友的合照,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她祖父母的照片。张爱玲在书中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和比例的篇幅。”到生命的最后,张爱玲都坚守信念:祖辈的贵族尊贵感与荣耀感,是自己一生最“需要”的精神支柱。

有学者评价说,“张爱玲是晚清的中国士大夫文化走向式微与没落之后的最后一个传人,……同时又生存于贵族文化的没落时期而携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6]张爱玲的经典人物如曹七巧(《金锁记》)、白流苏(《倾城之恋》)、顾曼桢(《半生缘》)等,她们对家世奢华迷离生活的怀旧眷恋,泄露了作家没落贵族的常见宿命论心理。和曹雪芹一样,张爱玲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对颠覆了的时代的超越。

三、悲剧意蕴:时代人生的共同观照

《红楼梦》持久地震撼历代读者心灵的文本魅力,还是在于它的悲剧意蕴,它是“悲剧中之悲剧”,[7]其人物无不与痛苦相始相终。曹雪芹将美好被毁灭的过程进行一咏三叹的描述,全然没有给读者任何传统阅读上的情感抚慰和满足;读者在怜惜、诧异、激愤的复杂情感中,完成对这曲悲剧的审美体验,深深体味作家的末世悲哀,同时,“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就是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自身的兴趣。”[8]张爱玲与生俱来的贵族文化,因时代的没落而濡染了末世情调;但她的末世情怀不止于个人命运,而是“许多人的命运”,是“更广大的”伤世情怀;她创作里的种种病态人性世界,也是时代整体意义上的悲剧世界。 有人说张爱玲“破坏佳话,所以写得好小说”,[9]灰暗的人物色彩,扭曲变态的人性,堕落沉沦的文明,“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被破坏的佳话,无不是她悲观人生和悲剧意识的书写。

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深刻描写“颓废中的文化”的“彻底的悲观主义者”;[10]对满是疮痍的人生竟然能继续下去,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给出的解释是:“人是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个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下去,人觉得是被抛弃了。”在被抛弃的生存危机里,人唯一的念头是惟有活下去才是真实的。张爱玲深受《红楼梦》悲剧意蕴的影响,1943年至1945年,她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最能代表她的创作意识和创作风格,也是她与《红楼梦》之间渊源关系的确证。不可逃离的困境,无可奈何的式微,无能为力的挣扎,是贯穿于张爱玲作品的深沉悲叹。优秀的作家总是和他的人物合二为一,难分彼此,同曹雪芹类似,张爱玲将生命感受键入到了她的人物命运之中,她在《传奇再版序》里表述自己生存受到的严重威胁的体验:“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用时代的故事,印证了曹雪芹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归宿的永恒意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绝大多数作家以自觉的意识和积极入世精神,呼唤新生活或抨击旧世界,而张爱玲却专注于乱世中俗人俗事,将世俗的丑陋冷冷地撕毁给人看;读者在这一幕幕人间悲剧中观照各自人生,这个“审丑”的过程和阅读《红楼梦》的“审美”过程是异质同构的。

按照大部分红学家的基本共识,曹雪芹是自觉触及到了悲剧的本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中也有专论主张《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张爱玲对人性与时代的彻底否定,是从她对人世的敌意和对人与事的否定情绪中离析出来的,因此,她的创作总是弥漫着苍凉的情调。面对生活,她的人物永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平庸、消极、不思进取、听天由命,构成了天底下碌碌无为的平民生活。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剖析了自己的文学观与人生观,其中,既有她对“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的深刻认识,也有她对“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的悲凉观感。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与时代一起失落于历史,这些都使她复杂的心灵更为沉重。“对笼罩着这个家的‘昏睡’、‘沉下去’以及‘懒洋洋灰扑扑’的气氛的真切感受,是张爱玲捕捉到的最重要的信息”。[11]

张爱玲的叙事策略也无不深受《红楼梦》末世奢华铺陈的影响。精致的摆设、华丽的服装、讲究的起居、高雅的欣赏,张爱玲在这些生活细节上流连忘返,将它们与爱情、婚姻、家庭、金钱的叙事扣在起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奢华的叹息。“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孟,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附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金锁记》里对这些陈设不厌其烦的把玩,背后是她对颠覆了的时代的忧和怨;贵族家世到张爱玲的经验世界里,就只剩下了这些奢华形式的无限遐想了。

陈寅恪先生说:“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显荣,身泰名遂。”[3]曹雪芹和张爱玲都有末世的“苦痛”,综观他们的作品,张爱玲对时代现实毫无幻想,比曹雪芹来得更绝望、冷漠。

虽然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表示“像(对)一切的潮流一样,我永远在外面的”,但她无法超脱“文本的历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 ,在文史互通的规律作用下,她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她的文化背景,包括这部学术专论。张爱玲将《红楼梦》读得通透,读得物我莫辨,它既是她没落贵族精神气质的母体和根系,又是她悲剧意识的消解和终极皈依。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04.

[2]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6.

[3]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85.

[4] 陈东林.质疑《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批红学研究的种种误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4.

[5] 柯灵.遥寄张爱玲[A].柯灵60年代文选1930——1992[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82.

[6] 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J].读书,1991(7).

[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296.

[8] 王蒙.红搂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1:258-259.

[9] 夏志清.张爱玲的短篇小说[J].台湾:文学杂志,1957(2):4.

[10]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47.

上一篇:青青励志故事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